新桓平死后,刘恒进一步检讨了自己过往的所作所为,他下令停止了汾河边的工程,并且下诏书向天下检讨了自己的一些错误,重新把国家的注意力放到发展农业生产上来,并且再次和匈奴单于进行和亲以减少边境百姓受匈奴侵扰的痛苦。简单的说,刘恒依旧贯彻了他一直以来“文治天下” 的施政理念,直到五年之后的文帝后七年(公元前 157 年)六月的乙亥,汉文帝刘恒崩于未央宫。
公平的说,刘恒当政的二十三年里,他的“文”让百姓得到了安居,让社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让国家变得富裕,这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他看得到的。但同样是他的“文”,也间接导致了数年之后国家就将经历一场几乎颠覆政权的动乱,这是他看不到的。
871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1 20:38写个历史居然还被说有内容发不了........我一句句发试试
89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1 20:39 贾
谊刘恒做皇帝的第十二年(公元前 168 年),在长安城里,一位英俊的年轻人渐渐合上了眼睛,一年多来,他每日以泪洗面心力憔悴,现在终于可以解脱了。
这个年轻人就是贾谊。
899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1 20:42 贾谊,公
元前 200 年出生于洛阳,
900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1 20:42 曾经师从
秦末汉初的大儒、
901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1 20:44 后来做过
宰相
902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1 20:44 的张苍学
习
90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1 20:44 《左氏春秋》。
904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1 20:46洛阳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人杰地灵,拥有大量年轻气盛的才子,按现在的话说叫青年才俊,而贾谊更是才俊中的才俊。
十八岁那年,相貌堂堂、才华横溢且名声在外的贾谊就得到了当时的河南郡的吴郡守赏识和喜爱,成为了郡守府的座上宾。吴郡守也不是寻常人物,他是李斯的同乡,并且是李斯的忠实粉丝、拥趸,立志要像自己的偶像李斯那样帮助帝王管理好国家。在刘恒即位之初为了选拔官员,曾经下令对全国在职的官员进行一次考核,经过严格的考核和评定,吴郡守的行政管理能力在所有被考核官员中排名第一,从而被提拔为九卿中的廷尉。所谓英雄惜英雄,既然能入“治平天下第一”的吴廷尉的法眼,贾谊自然也不是等闲人物。
作为吴大人极为赏识的青年,贾谊早年的人生可谓是一帆风顺,在吴大人升任廷尉的同年,二十一岁的贾谊便经吴廷尉的推荐入朝做了博士。
博士是秦朝沿袭六国旧制而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的职责是“掌古今、辨然否、典教职”,说白了就是自身首先要有极高的文化修养,然后平时给皇帝做参谋,顺便再搞点教学活动。这样的工作职责显然就像是为贾谊这种人量身定制的一样,初来乍到的他对政治并没有太多的生涩感,反而感到如鱼得水。每当文帝有诏令颁布要博士们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时,很多年纪大的博士都可能被辩得哑口无言,而贾谊的发言总能切中要害,让身边的各位同僚们不由得不佩服。贾谊超人一等的才华很快也引起了文帝刘恒的注意,一年之后贾谊便被破格升迁做了高级顾问官太中大夫。
得到皇帝信任的贾谊做起事来更加卖力,在文帝二年(公元前 178 年),贾谊便给刘恒上疏,疏中就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弃农经商现象及日渐奢靡的社会风气表示了担忧,提出政府应当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以达到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储备,预防饥荒的目的。这就是有名的《论积贮疏》,疏中所引用《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等话语即便在今时今日依然其现实意义。贾谊再次得到刘恒的重视,于是刘恒下诏在全国范围内鼓励农业生产,这让经过战争和动乱的社会元气得到了进一步的休息和恢复,也让贾谊更加的声名远播。
常言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贾谊官场得意的背后也隐藏了巨大的危机。这个危机是很多天才们的通病,天才们因为年少时才华横溢一直被别人捧得高高在上,他们也自觉鹤立鸡群,而自身优越感爆棚惯了以后就容易造成的对人情世故和为人处世经验的缺失,简单的说就是智商太高,情商太低。
由于情商不足,自觉天下为公毫无私心且得到皇帝无条件
信任的贾谊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大规模得罪人。
905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1 20:47好了 我也不知道天涯怎么算敏感词汇 要是有版主来跟我说下就好 大家凑活着看吧
90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1 20:49当时的长安城是天下最富庶、繁华的地方,除了平民百姓外,长安城里聚集了一大波的皇亲国戚官宦子弟。其实按照朝廷的制度,不管是什么王什么侯,只要皇帝把地方封给你了,你就要到封给你的地方上去,这叫“之国”。可很多贵族老爷们就是爱待在长安,有国不“之”。他们中有的是因为在朝为官不得不留在长安,有的没什么官职却也赖在长安不走,这很好理解,谁人会放着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不住,而跑到自己偏远的封国去静修呢?但这里要注意了,比如你是食邑五千户的侯爷,可并不等于政府会按时把五千户的税收打到你的卡上,通常是要从你所获封的地方挨家挨户的把税收上来,然后再不远千里的送到你在长安的府上供你用度,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损耗,这是连套新衣服都舍不得添的文帝所不愿意看到的。
而且大家都聚集在长安,老百姓过日子就要十分的谨慎,平时上街都要十分的小心,要注意不能踩到人,更不能跟别人发生肢体冲突,也许满大街都是官人老爷,要么就是官人老爷的亲戚、奴才,哪个都不是平头百姓惹得起的,路上随便两个人撞了一下搞不好就变成两家侯爷之间的冲突,这让地方治安就没法管。于是,贾谊想文帝之所想,急文帝之所急,上书向文帝建议让所有有封国的侯爷们都之国。
贾谊的上书自然是得到皇帝的同意,文帝为了给侯爷们施加压力,同时也为了清除那些他早已不满的功高震主的大臣,刘恒干脆把当时的丞相周勃叫来说,之前我就想让大家之国,可惜最后没具体落实,正好这次贾谊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我觉得他的建议很好,你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应该多起些带头作用。最后逼得周勃不得不自己申请退休回绛县养老。
这下好,满朝文武要么是侯爷,要么正想办法弄个侯爷当,你这一建议就把侯爷都逼到穷乡僻壤的封国去了不是断人家活路么,贾谊就这样几乎把所有的大臣都得罪了。
但刘恒是不可能出来主动帮贾谊背锅的,他还对大臣们说:“贾谊虽然年纪轻轻,但见识并非常人所能及,朕觉得他是难得的人才,应该让他做九卿一类的高官,众爱卿看怎么样?”大臣们哪里会同意,于是纷纷站出来表示反对:“那个洛阳来的小子,年纪不大心眼却不少,学问一般弄权的本事却不得了,现在一旦让他专权了还不把国家的事搞得乱七八糟的。”
90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2 20:26
刘恒施政善于萝卜加大棒,免去了朝廷中功劳最大的周勃又敲打了群臣,自然是要搞一些平衡来安抚老臣们的情绪,于是贾谊就成了挡箭牌和替罪羊。但贾谊是怎么回事刘恒心里最是清楚,光是大臣们的反对并不能让他失去皇帝的信任,可是不巧,贾谊还得罪了另外一个人,让他不得不面临自己仕途的真正危机,这个人前面提到过来,叫邓通。
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
古时候的皇帝都是非常迷信的,刘恒也不例外。当年刘恒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跟黄帝一样要上天做神仙了,可当年黄帝是骑着一条龙飞上天的,刘恒自己没有龙骑,想飞又飞不上去,正在这不上不下干着急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带着黄色帽子的人,这个人从后面推了刘恒一把,刘恒自己就飘飘然的飞上了天。醒来以后刘恒非常的高兴,就带着人满世界的寻找那个在梦中推了他一把的人,终于在渐台这个地方找到一个带着黄帽子并且容貌和梦中所见非常相像的人,这个人就是邓通。
从渐台回来,刘恒把邓通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对他是非常的喜爱甚至达到了荒谬的程度,刘恒和他不但一起玩耍,还封他做了上大夫,还有我们说过了,刘恒甚至把蜀地的矿山拱手相送并允许他铸私钱。
虽然邓通和贾谊都是皇帝的近侍,但邓通这样的人显然是贾谊是看不上眼的,于是贾谊三番五次的在刘恒面前出言讽刺邓通。论学问,邓通大概也就相当于贾谊两三岁的水平,要争辩自然不是贾谊的对手。可邓通在贾谊面前虽然口不能言,但在刘恒面前却是能说会道得很,他不断的寻找机会在刘恒面前说贾谊的坏话,最后竟然让刘恒对贾谊这个锋芒太盛的年轻人产生了厌倦。于是,在群臣和佞臣的内外夹攻之下刘恒也不提九卿的事了,而是决定将贾谊外放到长沙国去给新的长沙王做太傅。
刘恒外放贾谊的心思我们无从猜测,可能是对朝中群臣的一种妥协,可能是邓通的谗言起了作用,也可能是对贾谊的一种保护,或者是对他的一种历练,对他的心智的一种打磨。
这时候的贾谊毕竟只有二十三岁,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等待。
然而不管是刘恒还是贾谊,都不会想到,这一等就再也等不到机会了。
长沙国是当时汉朝最后一个异姓诸侯王国,地处偏远的长沙郡,临近岭南气候闷热潮湿,贾谊十分的不习惯,加上自己柔弱文人出身,身子骨本来就不太好,来到这样一个地方让贾谊时常感到自己命不久长。好在长沙王吴著本身也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贾谊到了长沙国后事情并不多,得以安心的调养身体和做学问,同时他仍然不忘为皇帝献言献策。于是贾谊又写出了凭吊屈原顺便抒发自己郁闷心情的《吊屈原赋》、建议文帝礼待大臣的《阶级》、建议禁止私钱流通的《谏铸钱疏》、以及其文学代表作之一的《鵩鸟赋》等作品。
“赋”这种文学形式在现代能读得懂、品味得出其中奥妙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凡有此能力的人大概都读过贾谊的这些论著,如果没读过的大家也不要去找来读,估计读了和我读的差不多,三个字就可以概括:看不懂。大家只要知道这些作品里的政治观点在当时而言都是合适的、文学成就在当时而言成就是极高的就够了。
就这样过了四、五年的光景,有一天,刘恒又想起贾谊来了,就让人把贾谊召到未央宫里聊天。
虽然长沙王对自己不错,但贾谊可是不愿再留在长沙那种地方了,既然皇帝召见自己,想必是在政治上又遇到了什么疑惑和难题,他准备抓住这次机会就时事发表一些独到的见解让皇帝再次重视自己。
可贾谊没想到眼前的刘恒已经不是刚即位时那个时刻如履薄冰的新皇帝了,几年过去刘恒的皇帝位子越坐越稳当,也越来越像个皇帝样。这时的刘恒除了关心民生之外,兴趣开始向玄学方面转移,他也开始想了解,世上有没有鬼呀,鬼长什么样呀,神仙又是什么样呀,是三头六臂还是长了个畜生脑袋,人能不能长生不老啊,神仙是怎么炼成的,天上人间那些事儿之类的事情。
虽然谈话内容出乎意料,但贾谊给我们充分展现了平日里博览群书的重要性,不需准备竟也答得头头是道。君臣二人从入夜一直聊到了深夜,听着听着刘恒便入了迷,不但把自己的席子挪到了贾谊的边上,甚至身子都不由自主的往贾谊身边靠,直到三更时分贾谊已经说得口干舌燥刘恒依然感到意犹未尽,不由得感叹:“许久不见贾先生,朕还以为自己的学问已经超过了先生,没想到还是远远不及啊。”可叹贾谊满腹经纶治世报国的学问和抱负,却只能在牛鬼蛇神这些虚无缥缈的事情上耍嘴皮子,这正是: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93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2 20:27这两天比较以前多更了点,是因为明天后天要去出差,更不了了。星期天回家继续。谢谢大家支持。
93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2 20:27@上官大鱼 2018-08-02 18:39:30 还不更新吗,楼主人
呢
----------------------------来了来了 934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2 20:27
@as4491 2018-08-02 17:23:24 估计写完要好
久
----------------------------大概 2 年吧 估计
935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3 14:25好吧,我看看出差地的情况,可以的话今晚或明晚更一更
来自
955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4 19:31长谈过后刘恒虽然没有把贾谊留在京城,却也没把贾谊继续留在长沙浪费他的才华。刘恒有一个很讨他喜爱的小儿子叫刘胜,又叫刘辑,这个时候正在做梁王,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这次刘恒决定把贾谊安排给梁王做太傅,想让贾谊好好的教导自己的小儿子,也算让贾谊把天赋从长沙重新带回到皇家的身边。
这一年,贾谊二十七岁,也还年轻得很。
虽然同样是做太傅,但做梁王的太傅跟做长沙王的太傅地位自然不能同日而语,贾谊原本已经快沉寂下来的那颗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又活跃了起来。
很快,梁太傅贾谊就给皇帝上了长长的一卷疏,向文帝刘恒疾呼依当今国家的形势看起来安定平和,但实际上有却是危机四伏,在他看来国家眼下至少有一件可以令人痛哭的事情,有两个让人流眼泪的问题,有六处使人叹息的潜在危机,至于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更是说都说不清楚。
贾谊指出当时社会最重要的,令人痛哭的事情就是诸侯王的存在和他们有企图反叛的阴谋。当年刘邦当皇帝的时候就一直致力于铲除异姓的诸侯王,可在铲除异姓王的同时他有分封了一批同姓的王。异姓王固然会反,同姓王难道就当真可靠吗?从后来济北王、淮南王的事情可以看出,同姓封王一样是靠不住的,而他们统统靠不住的原因并不在于他们跟皇帝关系的远近,而是在于他们所获封地的大小,也就是实力的大小。依贾谊看来,当时世上唯一留下的异姓王,也就是长沙王吴著之所以没造反,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忠于皇帝忠于朝廷,而是因为长沙国是当年最弱小的一个诸侯国,没有那个能力来造反。同样,如果当年韩信、彭越这些人只做一个小小的侯爷,也可能最后就得了善终;如果樊哙、灌婴、周勃这些人当年要是得了几十座城做王,恐怕现在早就反了。
贾谊告诉刘恒,对于诸侯王来讲,皇帝疏远他,他就会感到危机,皇帝亲近他,他就会忘乎所以。因此,只要诸侯王存在,就是社会最大的危机,不管他是不是姓刘。那怎么去应对这个危机呢?贾谊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当诸侯王的老子死了,就把他的封国拆开封给他的儿子们,儿子死了再拆开封给孙子们,一步步把大诸侯国分成若干个中诸侯国,中诸侯国在分成若干个小诸侯国,直到最后实在拆不开“地尽为止”。诸侯们只有力量弱了你才能用仁义去教导他们,只有地盘小了才不会生出反叛之心,这叫“割地定制”。
这篇上疏叫《陈政事疏》,它还有个更有名的称呼叫《治安策》,直到两千年以后依然被认为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毛泽东语)。
但贾谊的上书并没有引起刘恒的重视,就在同一年刘恒也没跟大臣们商量就把犯了谋反罪绝食而死的淮南王刘长的四个儿子封王,贾谊再次上书表示反对,他认为淮南王谋反这本来正是取缔他们的地盘划归中央的好机会,现在你弄死了人家老爹又把地盘留给他儿子,不是主动给人家机会报仇么?刘恒当时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的捧杀了弟弟刘长,封他的儿子为王表现自己对弟弟的哀思是他消除天下人的怀疑并洗脱此案和自己干系的步骤之一,自然是不可能听贾谊的建议的。他拿着贾谊的上书看完之后随手一扔,心里暗自摇头:建议倒是不错,但看不透大局,年轻人毕竟还是年轻。刘恒未必没想过再等上若干年,等贾谊经过时间和实践的磨练,在为人处世更成熟老练后再把他调回中央委以重任,那时以他的能力必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98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4 21:59
找了个网吧更的,在外出差来自
994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5 22:10
今天下午刚出差回来,太累了,明天再更吧,不好意思了各位。来自
101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6 19:54可惜的是谁都没有料到这个年轻人没有机会变得更成熟了。
文帝十一年(公元前 169 年),梁王刘胜入朝,在一次骑马出游的时候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直接给摔死了。梁王没了,梁王太傅自然也就失业了,贾谊回到了京城,他长久以来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他但他从来没有想到会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
刘胜的死跟贾谊应该没有什么关系,可他认为自己是刘胜的老师,自然对刘胜有看管的职责,现在刘胜坠马死了也是自己的过失,于是在没有受到任何人指责的情况下贾谊自己却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他整日愁眉不展,每每想到伤心之处时常失声痛哭。
像贾谊这样的人往往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凡事都求全责备,把自己看得太重,事事都要关心,事事都想做好,容不得一点疏忽,谅解不了一丝错误,仿佛地球哪天不动了也是跟自己有关。正如后世的大文豪苏轼对他的评价“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一样,他始终放不下刘胜的死,承受不了多年外放不受重用的不公正待遇,他就这么自己把自己往绝路上逼。
一年多后,贾谊终于流干了眼中的泪,也流干了心中的血,精神和肉体同时垮塌了下来。我们不知道在贾谊最后的时间里,刘恒是否还见过他,是否也因自己对贾谊的弃用感到过后悔,但这一切都已经无可挽回了。
文帝十三年(公元前 167 年),年仅三十三岁的青年政论家、文学家,永远的合上了他那双可以洞悉国家未来的眼睛。
当刘胜死后,贾谊曾经上书给刘恒提了他对国家的最后一个建议:虽然梁王刘胜死了,而且他没有儿子,按律梁国应该被取消划入中央,但既然皇帝没有接受他之前割地定制的建议,就希望皇帝能不要取消梁国,而是把皇帝的其他儿子改封到梁国去,皇帝应该牢牢把握住梁国和淮阳国两个地理位置重要的诸侯国,并且扩大这两个国家的地盘,让他们的边界连起来,这样一旦其他的诸侯国有变,这两个国家便可以成为中央政府一道可靠的屏障。
对于这个建议刘恒倒是听进去了,但他只有四个儿子——太子刘启,淮阳王刘武、代王刘参和梁王刘胜。太子自然是不能动,现在刘胜死了,代地是边境上最重要的国家,也是自己发家的地方,这个也是不能动,就只能把淮阳王刘武改封梁王,还把梁国的地盘扩大到北到泰山,西到高阳的广大地区。
至死贾谊也不忘提醒刘恒,诸侯王是靠不住的,他们今天不反不代表明天不反,今年不反不代表明年不反,这一代不反不意味着下一代不反,只要是个诸侯王,就总会有反的时候。
现在我们知道,这真的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建议。尽管这个时候社会还很安定,吴楚等国的诸侯王们还很安分,梁国的重要性还不是那么的突显。
然而,贾谊却早已看穿了这一切。
1042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6 19:55 晚点再更
一些,补昨天的数。
104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6 21:50 第十五章 七国之乱刘启与晁
错
孝文皇帝后七年(公元前 157 年),当了二十三年皇帝的刘恒在未央宫驾崩,随后太子刘启即皇帝位,就是汉景帝。
刘启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用自己的老师晁错做内史,而刘启和晁错早已经准备好了要做出一番大事情来。
这是一对有意思的师徒。
刘启的母亲窦氏原本只是刘邦后宫里一个普通的宫女,趁着刘邦驾崩的机会吕后把原来在后宫一些没有得到刘邦宠幸的宫女们打发给了诸侯王们。窦氏本是赵国人,自然想回到近家的赵王宫中,于是她找关系托负责分配的宦官给走个后门,宦官当面也应承了下来。也许是窦氏不懂得规矩,以为宦官答应了就行了,不知道还要有私底下给宦官塞红包一类的事情要做。想来凡人说话也就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那么简单,当场又没有立什么字据之类的事物,如此空口无凭哪能作数?那个宦官很自然的说过也就忘了,再到正式分配的时候也就没想到还有答应过窦氏的事,稀里糊涂的就把窦氏分到了代国。
分配方案下来以后,起初窦氏是哭天喊地死活不愿意去,可她胳膊那扭得过人家大腿,最后不得已还是去了代国。本来她以为只是自己倒霉人生的一部分,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的霉运就这么到头了。当初跟窦氏一同去到代国的还有其他四个宫女,窦氏在这五人里头不见得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可一到了代国,当时的代王刘恒就偏偏喜欢上了她,迅速把她纳入后宫。入得代王宫的窦氏还挺得宠,没过多久便为刘恒生下了女儿刘嫖,到了孝惠皇帝七年,又生下她的第一个儿子刘启。有儿有女,窦氏在代王宫中的地位更是稳固,接着没过多久,刘恒的王后就死了。
这还不算完,后面还有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代王后虽然死了,可这个王后早已经为刘恒生下了四个儿子,但就是这四个儿子却在刘恒当上皇帝的最初几个月接二连三的病死,等到大臣们要求皇帝刘恒立自己的长子为太子的时候,刘恒的长子已经变成了窦氏的长子刘启了。
当然,如果你非要觉得享受当时最好卫生医疗条件的皇帝一家,能在几个月里一连死四个孩子肯定不正常,其中必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隐情一点也不为过。
真的,一点也不为过。
不管怎么样,刘启顺利的当上了太子。刘启当太子以后也非常的顺利,基本没受过什么挫折,除了小时候有一次跟吴王的太子下棋之外。
在一般人眼里,下棋本来就是个消遣娱乐的事情,还能下出什么事情来?话虽然不假,可你也得看下棋的人是什么样的主。想那吴王刘濞富甲天下,他的太子也是骄横惯了平日里谁也不放在眼里;刘启作为太子,那是就等着做皇帝的人,以脾气秉性而论自然也不是善主。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在一起下棋,下着下着就因为悔棋一类的事情发生了争执,吴王太子大概平日里得势惯了,来到皇宫竟也反客为主,先对刘启发出了一波嘲讽。
想刘启平日里要找个人吵架都难,怎么受得了吴王太子几句尖酸刻薄的挤兑?吵着吵着两个太子就动起手来。刘启那里受过这样的气,仗着自己有主场优势提起桌上铁制的棋盘就往吴王太子头上砸,一下子把吴王太子砸成颅内出血,没几天人就死了。
两个未成年人简单的争吵竟然发展到一人致死的地步,尽管对方也有错,但不得不说刘启小朋友的戾气也太重了。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反过来也一样,从学生身上就能看出他的老师晁错大概是个什么样子。
104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7 21:34晁错的性格特点史书上总结为四个字:“峭直刻深”,具体点说就是为人严厉、耿直、苛刻、心狠,当然,不可否认他首先是个有能力的人。
当年文帝刘恒即位后,为了恢复早年被焚书令和项羽火烧阿房两次劫难所破坏的学术体系,政府到处寻找散落在民间的百家书籍和有学识的能人,其中全国懂得《尚书》的找来找去只剩下居住在济南的伏生一个人。这个时候的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是不可能再到政府来供职的,甚至从济南到长安一路的车马劳顿也非伏生所能承受,于是皇帝下令太常(朝廷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的官员)在政府中筛选一个优秀的年轻人去济南向伏生学习《尚书》,最后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晁错。
晁错也是不辱使命,很快便学成归来,做了一名博士。早年的晁错是法家的门徒,这下又掌握了儒家的《尚书》,便成为了学贯儒法的高人,一下子牛气了起来,开始对国家政治、对匈奴的政策等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然而彼时以贾谊的满腹经纶尚且不能在朝廷立足,晁错的结果自然也好不到哪去,虽然表现积极,但刘恒对晁错也只是赏识而已,对他的建议大多是看过、知道就完事了,并不予采纳或实施,给他的官职也就是俸禄千石的太子家令。
可要说晁错是不是真的倒霉也要看跟谁比,他要是跟贾谊比起来还是要幸运的多,虽然都是生于公元前 200 年,虽然都没得到皇帝的重用,虽然这两个同龄人对政治有相似的见解,但晁错却比贾谊幸运的地方是他得到了太子刘启极大的赏识。年轻的太子对自己这个讲起理论来滔滔不绝的老师可谓佩服的五体投地,而且受太子的影响,太子府上下人等对于这个学问很高的先生也都是敬佩不已,私底下给他安了个“智囊”的外号。因为有了这个机缘,晁错得以不断地向刘启灌输自己的政治思想,这也为他以后能在朝廷上一展抱负打下了基础。
到了文帝十五年九月,晁错政治生涯迎来了的第一次转机,这个转机源于策问。
可能有些人不了解,何谓“策问”?我们知道汉代是没有科举考试的,作为当时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策问”这个东西我们还是有必要交代一下。
在文帝即位的第二年的十一月,发生了一次日食。这在现在当然最多算是一次难得的天文景观,没什么更加稀奇的地方,但在古人看来这就是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皇帝作为上天的儿子,在人间是说一不二,可皇帝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那又有谁敢告诉皇帝呢?自然是谁都不敢,敢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老子,也就是老天爷。可老天爷是不会直接跟人说话的,他只会以一些稀奇古怪的现象来提醒自己的儿子:小心,你小子犯错了。
在古人看来,日食便是老天爷提醒他儿子的一种方式。
于是天子刘恒感到诚惶诚恐,就下诏书要在天下臣民中选举“贤良方正”的人上疏直言皇帝的过失,这便是策问的雏形。
但文帝前二年的这次策问只能看作是一次尝试,毕竟命题太宽泛了不好作答,要你指出皇帝的过失,这个过失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也可能有了但皇帝他自己不承认,这作答起来就比较麻烦。好比考试的时候就给你一张一千个空格的纸,其他什么话都没有就让你写一篇文章,这样的文章反而是很难写得好的。
然后又过了十几年,到了文帝十五年的时候,文帝再次下诏大臣们在全国选举“贤良方正”。这次刘恒的话就说得比较的清楚了,要求“有司(有关部门)、诸侯王、三公、九卿和主郡吏(地方的一把手)”选举一些有才干、敢说真话的人从“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这四个方面入手做命题作文,皇帝本人还要亲自阅卷。
这是汉代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为选拔人才而进行的策问,可以看做一次全国性的统考。要在早几年,你随便找个人猜策问谁会得第一,懂行的十成里会有九成九的人把宝押在贾谊的身上,那是想都不用想的事情。只可惜夺冠的最大热门、政府里学问最大最牛的贾谊已经在文帝十三年的时候病死了,这才给了其他人机会。最后,经过皇帝亲自批阅,这次策问的第一名便落到了平阳侯曹窋、汝阴侯夏侯灶、颍阴侯灌何及廷尉和陇西太守五人共同推荐的晁错身上。
107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8 22:17全国统考第一名的晁错终于离开了太子府进入了朝廷,被任命为中大夫。自以为马上能一展宏图的他立即接二连三的上疏皇帝,今天要求削减诸侯的领地,明天提出要变更以往的法律,前后一共搞出文章三十篇(你说不是早有准备鬼都不信)。但以他“峭直刻深”的性格在官场里肯定是混不开的,当年文帝提出重用贾谊都被老臣们压了下来,这次要打压晁错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就这样晁错在中大夫的位置上一待就是七八年。
尽管没得到重用,但至少晁错没被进一步打压,现在文帝死了,自己的学生刘启做了皇帝,最“高兴”的可能莫过于晁错自己了。果然,刘启一做皇帝,马上破格提拔晁错做了内史。内史是长官京畿重地的行政长官,大概可以比同于现在北京市市长,按理说晁错应该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管理好长安地区的行政事务,可晁错丝毫不介意自己越俎代庖,身为内史他却致力于修改国家的法令。景帝刘启不同于自己的老子刘恒,他对自己的老师是言听计从,对晁错的信任和重视甚至超过了朝廷所有的大臣,凡事都以晁错的意见为准,这让很多大臣们心里不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