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呢,于是昆莫依张骞的意思行了拜礼,这样张骞得到了心里的满足,昆莫得到了实惠,实在是一副双赢的景象。

之后张骞先是送上早已准备好的厚礼,然后说:“我们陛下很是敬仰大王,希望大王能搬回到南边居住,陛下还愿意将汉室的公主嫁与大王为妻,这样两家结为兄弟,还怕他匈奴人么?”乌孙王不喜欢匈奴人,他很喜欢汉朝的厚礼,也喜欢娶异国的公主,可要他和匈奴人划清界限完全站到对立面去,昆莫还是要仔细思量一番的,一下子也没应承下来。而张骞也没有一味的死等,又命手下好几个副使带着礼物,由乌孙的向导引路从乌孙的国都赤谷城出发前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

又等了好一阵子,在维持现有平衡还是倒向汉朝之间乌孙王还是没法决断,只打发一队人先跟张骞回去,想要先看看传说中的汉朝究竟是什么样子。张骞带着这一队人和几十匹作为礼物的马回到了长安,皇帝很高兴,将张骞提拔为大行,并以很高的规格接待了这些使者们,也让乌孙的使者领略到了汉朝的强大。

过了两年,张骞在赤谷城派出去的副使们也陆续回到了长安,他们把沿途所经过国家的信息带回了长安,让汉朝人开阔了眼界,从此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往来逐渐成了常态,每年从汉朝出发的使者少的有五六波,多的时候有十几波,规模也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西域各国到长安的使者更是络绎不绝。

然而,这一切是张骞所不知道的,因为就在他从乌孙返回的第二年,长期奔波积劳成疾的他就在长安病逝了,享年五十岁。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尤其是第一次期间历经十三载,其中的艰难险阻是旁人所不能想象的,虽然第一次他没能完成促使月氏和汉朝联合对付匈奴的任务,第二次乌孙尽管和汉朝建立了邦交,最终却没有按汉朝皇帝的意思搬到南边,可他始终矢志不渝的坚持着自己的使命,并开阔了汉朝人的眼界,他的精神和贡献是值得后人肯定和学习的。若干年后,一条从长安出发,经过现在的甘肃、新疆,一直到中亚和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正式形成,并在其后的数百年时间里对中国和欧亚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它所途径的路线大体就是张骞当年走过的路线。由于在这条路线上主要流通是中国产的丝绸,所以人们又形象的称它为丝绸之路。

这是张骞对国家和民族最为重要的贡献,尽管他生前并未看到,或许也未曾预料到,但历史将永远记得。

我们再回到元光年间的汉朝,起先刘彻的想法是联合月氏对付匈奴,但建元三年以后张骞一去便绕无音信,想来恐怕是凶多吉少,刘彻已经等不得这许多的时日了。对于刘彻而言,驱逐匈奴这件大事,有月氏人帮忙要干,没有月氏人帮忙自己想办法也要干。大臣们反对?不管;没有经验?不管;刘彻决定:

先投入激烈的战斗,然后见分晓。

187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07 20:38 第十九

章 汉武雄风

马邑之谋——大汉旧军事战略的最后一次尝试自白登之围后,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帝,汉朝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的政策,然而汉朝付出女子、财物以及帝国尊严的和亲换来的往往只是边境数年的和平,有时候只是让匈奴减少了大规模入侵的次数,甚至不能称之为和平。反正匈奴人常年就在边境上溜达,他高兴的时候进来搞一下,不高兴了也进来搞一下,每当皇帝下决心集合了步兵、骑兵、车兵的混合部队准备前去驱赶他们的时候,匈奴人早回到草原深处的帐篷里睡大觉了。这看起来已经很糟糕了,但还不是最糟糕的。文帝前六年(公元前 174 年),冒顿单于死了,他的儿子稽粥当了单于,号称老上单于。刚一即位,老上单于便写信提醒文帝:现在匈奴这我主事了,赶紧的送女人和财物过来。

文帝再三思量还是没办法,只能继续和亲的政策。这次和亲的规模、形式和以往以及将来的和亲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它却因为一个人而显得不同。

这个人就是中行说。

中行说这个人不是第一个,但绝对是早期且最有资格享受以下两个字的评价的人,这两个字就是:“汉奸”。

中行说是燕国人,本是朝廷的宦官。或许是因为燕国本就邻近匈奴,当时朝廷在选择送亲成员的时候很自然的将出身燕国的中行说定在了出使名单之中,然而他并不愿意离开繁华的长安,便一再的向上司请求换人。可他毕竟人微言轻,再说了,要是能选择的话,公主自己也还不愿去呢。再三恳求无果之后,中行说就发了狠心,临走之前撂下一句话便头也不回的出发了:

“如果一定要逼我去,我必然会成为汉朝的祸患!”想必当时的官员们听起来就觉得它只是一句气话,然而它真的不只是一句气话。

小时候听英雄人物的事迹报告会,经常听到演讲者做一些揣测的心理旁白,在表现英雄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而百折不挠时,作报告的人常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可是不仅英雄们会一诺千金,现实生活中像中行说这样的人也有类似的决心践行自己说过的话。

和亲的队伍一到匈奴那里,中行说就主动的、死心塌地的拜服在老上单于的脚下做一名彻彻底底的汉奸,老上单于也很愉快的接受了他。

历史反复证明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它的军事实力并不成正相关这一事实。彼时以匈奴人的强大,居然人人不会算术,是中行说将算术引入匈奴后,很多匈奴人才第一次真真正正的算清楚了自家有几只羊、几匹马。但如果这算是进行了文化交流,是件好事,那中行说一辈子的好事也就到此为止了。

中行说来到匈奴后不懈的实践着自己“祸害汉朝”的誓言,他不单教老上单于在外交场合使用比汉朝长一寸的竹简通信,还教单于在称呼上冠以“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的称号力压中国的“汉皇帝”。如果只是耍耍文字游戏逞口舌之快也就罢了,可他还教匈奴人要多多要求汉朝赠送金银珠宝、美酒丝绸,但不要沉迷于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并不适合匈奴人原有的生活;更可恨的是每次汉朝和匈奴通使,使者来觐见单于,中行说总是在一旁言语匈奴人如何如何的好,汉人又如何如何不好,每每都把汉朝的使节恶心一番,如果汉朝专门派来言辞犀利能说会道的使者要和他辩论,中行说就摆出一副泼皮样,一句话把对方呛回去:“说这么多干什么呢!回去让你们皇帝把每年定期送来的粮食美酒丝绸布匹都准备好,记住要挑上等货过来,如果不给,或是想给些歪瓜裂枣的残次品糊弄我们匈奴人,那我们就等着秋天稻谷熟了的时候去你们田里放放马。”

1903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08 09:32 今天出差,

明天再回

来自

1913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08 22:03 今天出差,

更不了

来自

1933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09 10:47 今晚九点

继续

来自

194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09 16:17

谢谢各位,正在返程,今晚精彩继续来自

1954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09 20:20

这如同“我得不到的东西你也别想得到”,何其的恶心!中行说就这么在单于身边时时撺掇,让单于派兵来糟蹋自己父母之邦的百姓,为的只是报自己一己之私怨。有这么一个中国通在旁给自己出主意,老上单于也乐得给他当枪使,尤其在文帝十四年的时候,匈奴人出动骑兵十四万人对边境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洗劫,匈奴的侦察兵甚至出现在了雍县的甘泉宫附近,当时着实把刘恒吓得不轻。

每次匈奴骑兵对边境进行寇略总能获得大量的好处,当汉军反应过来时,匈奴的骑兵早就拉着他们的战利品,赶着俘虏来的百姓优哉游哉的回到草原深处去了,这对于匈奴人来说简直就是无本万利的买卖。

这样的事情文帝能忍,景帝能忍,年轻气盛的刘彻可不能忍。

建元六年,匈奴的军臣单于又派人来跟汉朝提和亲的事情。

这时候朝廷的大臣们对于和亲,意见产生了分歧:大行王恢表示,之前朝廷屡次的和亲都没有太好的效果,匈奴人还是一样,该来抢的时候来抢,想要夺的时候就夺,现在不如就回绝了和亲的要求,以武力解决匈奴的问题。

王恢此言一出,引得朝廷中反对声一片,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老成持重的大臣则仍坚持认为让大军入茫茫的草原寻找匈奴人决战不是明智之举,既浪费人力又担当极大的风险,还是延续和亲的办法息事宁人算了。朝廷中的其他大臣们大多也还是倾向于韩安国的,尤其是像丞相田昐这种享乐派的大臣,更是想维持现状最好,不愿意出兵去冒险,毕竟第一,韩安国的意见是有道理的;第二,国家嘛,稳定最重要,反正匈奴要打也打不到长安来,边境上老百姓受了苦,丢了命,又与我何干呢?最多表示表示谴责,表示表示哀悼就可以了。

由于大多数大臣都支持和亲,刘彻只得继续派出了和亲的队伍,而且这次和亲的规格比以往的都高,财物比以往的都多,开放关市的规模比以往都大,这让匈奴人以为这个新来的皇帝和以前的也没什么区别,照样是个软柿子。

其实刘彻心里是支持王恢的,而且在建元三年,南方的闽越攻打东瓯,今年年初闽越攻打南越,两次朝廷都派兵前去调停。结果是两次闽越听说汉朝派军队来了,都还没等汉军开到前线就主动撤退,几个月前的那次还引得闽越国内讧,闽越王驺郢的弟弟驺馀善杀了哥哥主动投降朝廷。这两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胜利让刘彻对汉军的实力信心大增,所谓“天子之兵,有征无战”说的不正是这个么?依他想来匈奴人口和比闽越也多不了多少,即便比闽越难对付十倍,朝廷应该也对付得过来。于是,在和亲的外表下,刘彻准备搞匈奴人一下,他缺少的只是一个机会,或者说是一个计划。

正好,不久之后主战派的王恢便给刘彻带来了一个伏击匈

奴的计划。计划具体是这样的:王恢认识一个马邑叫聂壹的人,是一个专门在边境上搞投机倒把生意的商人,经常背地里往匈奴走私铁器等犯禁的物品,在边境一带是个手眼通天的人物,甚至匈奴高层面前也是说得上话的。王恢说聂壹这个人是有爱国情怀的,他认为任由匈奴长期这样胡闹下去不好,希望朝廷将他们彻底的予以消灭。当然,如果你认为聂壹是走私禁物东窗事发,朝廷要他将功折罪也无不可,毕竟大多数商人以利字为先,聂壹也不是什么本分人,做的是犯禁的勾当,一旦匈奴被赶跑了他这个钱还跟谁赚去?反正不管怎么样,聂壹向王恢献计,由他去诓骗军臣单于,说自己能带手下混进马邑城杀死守城的官员制造混乱,然后和匈奴人里应外合将马邑城里能搬得动的物件一次性洗劫一空。以聂壹对军臣单于的了解,他必然禁不起这么大的诱惑,一定会上当。而这时候朝廷的大军只要提前在马邑周围埋伏停当,就能一举将匈奴人围而歼之。

1963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09 20:50 出差好累,

休息了

来自

1964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10 21:16@勇勇 123123 2018-09-10 20:06:57 归于大海,又升于

天空,衍化为雨,再复成江。 楼主讲的真好

----------------------------- 我没说过这话,你的电脑大概串线了

199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10 21:32王恢的这个计划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类似的事情当年赵国大将李牧就曾经做过,结果一战便消灭匈奴十几万人,使赵国与匈奴的边境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王恢的这个计划既诱敌深入,又以逸待劳,是一个理想得不能再理想的计划,哪怕是韩安国这样坚决反对深入敌后的主和派也难以反驳。

当这个计划呈到刘彻的面前时,心中早就不满和亲的他对这个计划非常的满意,既然大臣们提不出什么反对意见,刘彻便决定让王恢全权负责这次行动的准备工作。

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经过充分的准备,刘彻决定出动汉军骑兵、车兵、步兵、弓箭兵等共三十余万人,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各军提前埋伏在马邑城周遭的山谷中,只等匈奴单于一旦上当入城,全军便一拥而上将匈奴军队连人带马剁成肉酱。

准备停当,刘彻心想这次即便不能消灭匈奴,也要打得匈奴人下半生生活不能自理。

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

聂壹跟军臣单于接上头后在双方约定的时间杀了几个死囚,把他们的脑袋挂在城门口上充作马邑官员的脑袋。匈奴的侦察兵在城外远远的看到城墙上的人头也信以为真,只以为是聂壹的人已经得手,就迅速的回去告诉了军臣单于,早在边境上等候多时的军臣单于便率十万骑兵迅速越过边境途径武州进入马邑,准备对马邑城采取三光政策。

事情至此进行的还算比较的顺利,然而刘彻把事情想得简单了,如此一个繁杂、涉及人数众多的计划不出纰漏是很难的,而且当年司马迁的《史记》还未成书,刘彻和王恢对当年李牧战匈奴一事恐怕也仅知道个大概而已,并不了解李牧当年为了诱敌深入可是下足了血本,不仅连续诈败了几场,还放任几千散兵游勇和百姓在城外任匈奴人肆意砍杀,这才诱使得匈奴的十万大军进入伏击圈。刘彻显然舍不得像李牧一般作为,汉军早早的便通知沿途的百姓们这几天就在家待着禁止出门,只放了牛羊牲畜们在野外游荡。

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要骗以畜牧业为生的匈奴人光有牛羊显然是不够的,匈奴骑兵入汉朝边境后军臣单于越走越觉得不对:为什么到处都跟他们草原那一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那人呢,都去哪了?疑虑越走越大,走到离马邑还有一

百里地的时候,军臣单于终于忍不住了,命令手下暂停

前进,到最近的汉朝官府所设立的亭里抓个舌头出来问

问。

匈奴骑兵都是套马的汉子,狂奔的野马也能套住,在平地里要抓个活口还不容易?碰巧当时雁门的一个尉史正从附近路过,远远望见匈奴的大队人马,赶紧的就到最近的亭里面躲了起来。也该刘彻倒霉,非常不巧的是尉史躲的这个亭就是匈奴人要抓舌头的那个亭,这下雁门尉史就成了俘虏。

1994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11 00:36 谢谢大家

支持

来自

1995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11 22:56 不好意思,

今天有事更新晚了。

2021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11 22:57这个尉史不同于其他一般的下级士兵,他是见过皇帝要伏击匈奴的檄文的,当匈奴骑兵拔出刀来一吓唬,尉史早就吓得魂飞魄散,也不用匈奴人发问,立即将所知到的情况全盘托出告诉了军臣单于。军臣单于听说汉军有几十万人马早就在马邑张好了口袋就等自己往里钻,他大惊失色,赶紧的命令手下后队变前队,快马加鞭循着原路跑回了草原。

在离匈奴骑兵不远的地方,将屯将军王恢带着手下的三万士兵正准备等匈奴人进了口袋阵,就杀出来截对方的后路,没曾想却看到了这意料之外的变故。是冲出去跟匈奴人拼个你死我活还是就这样按兵不动看着他们走掉?“还不如就这么算了吧。” 王恢掂量了下自己,又掂量了身边这几万人马,自觉没有这个勇气独自面对匈奴人的铁骑。

于是匈奴人撤退往草原,王恢也下令部队往马邑撤退,一路上他还不断自己安慰自己:刚才没冲出去那是给国家保存了几万的生力军。想着想着原本还有愧疚的心里也就释然了很多。

匈奴人半道上逃跑了,三十万汉军主力却不知情,还在马邑空张着口袋等着军臣单于,等他们从王恢那得到消息再去追赶的时候,匈奴人早就没影了,部队只好又全部撤回了长安。远在长安的刘彻也在每天坐卧不安的等待前线大捷的消息,可到头来只是空欢喜一场,在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之后,马邑伏击却以这样的结局收场,刘彻多少有点恼羞成怒,一番追究下来便将主战的将屯将军王恢打入大牢。

刘彻认为王恢是此次行动的策划者,又是第一个知道匈奴撤退消息的将军,可却没有对匈奴人进行哪怕一丁点的打击,让如此整个伏击战彻底沦为了他人日后的笑柄,这刘彻是不能忍的。皇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因此必须有人对此负责,主审此案的廷尉很是知趣,就按皇帝的意思给王恢定了个“延误军机”的死罪。

背地里得到消息的王恢慌了,赶紧托牢里的关系叫家里人拿出千金去找当时的丞相田昐帮忙捞人。田昐是王太后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皇帝的舅舅,这个人是出了名的贪财,见了黄灿灿的金子马上拍胸脯保证一定把王大人捞出来。

哪个朝代都一样,贪官办事也是讲究口碑的,要让下面人人都知道有事找办你准成,那自然是最好,要是收了钱却办不了事以后谁还找你?作为一个有原则的贪官,为了增加捞人的成功率,田昐自己没去找皇帝,而是直接找到了姐姐王太后。

王太后和田蚡姐弟情深,想也不想就满口答应帮弟弟这个忙,然而这时候刘彻正不爽得紧,加上前段时间太后逼他杀了自己的弄臣韩偃,刘彻正心里正和太后闹别扭,这下他连太后的面子也不给了,坚决要严惩王恢。收到消息的王恢没辙了,虽然自己罪不至死也只好在狱中自杀。

跑回到草原的君臣单于虚惊一场,他是个实在人,觉得尉史是上天派来拯救匈奴的,非但没杀了尉史,还给他封了个王,号称“天王”。有了这次教训,军臣单于再也不相信来自汉庭的任何有关和平的信息,而且为了报复汉朝,匈奴人更加频繁的穿梭于边境,时时往返入寇不绝。相比之下,不这么实在的刘彻也意识到,经过马邑事件,再想通过和亲的手段缓解边境问题是不可能了,在解决汉人和匈奴人纠纷的问题上,他亲手堵死了其他的方案和可能,不仅和平的方法不能实现,被动的防御也化为了泡影,现在只剩下进攻,用武力解决问题这一条路可走,而且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

没办法了,进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202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12 21:55 卫氏崛

起马邑之谋失败以后,刘彻打定了武力解决匈奴问题的决心,甚至愿意为它搭上整个帝国的命运,但还有一件事情是他极度不满和担忧的:那就是派谁去担这个担子?父辈几十年的经营给刘彻留下来的是御史大夫韩安国这样的将领,并不是说像韩安国这样的将军并不是不好,当年要不是他的老成持重,梁国说不定已经被刘濞踏平了。但韩安国的问题是他太老成持重了,防守有余进取不足,难道只凭稳固的防守能把匈奴人防回他姥姥家去吗?为此,刘彻决定自己重新选拔一批人来帮助他摆平匈奴,这些人至少要具备这样的特点:年轻、身体好、肯折腾、有干劲、有冲劲、敢进攻、不怕死,不太切当的形容,他要找的是不要命的愣头青。

但即便是愣头青,要找信得过又敢去对付匈奴的愣头青也不是这么容易的。在马邑之谋四年之后的元光六年,匈奴骑兵入上谷,杀掠人畜无数,不堪忍受匈奴人骚扰的刘彻终于发飙了,他决定派军队深入草原给匈奴人以打击。

这是整个汉帝国与匈奴战争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改变,汉军的骑兵将第一次单独踏足以前从未到过的茫茫草原,他们要克服之前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去寻找那些杀汉人父母,虏汉人妻儿、抢汉人牲口,喝汉人美酒,传闻中穷凶极恶又强大无比的敌人。正因为这样,刘彻也不敢过于冒险,他组建了四支每支一万人的骑兵部队,而将领则锁定在四个人身上:李广、公孙贺、公孙敖、卫青。

从名单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次刘彻夹杂着私心的赌注。

李广的祖上来历不凡,他的爷爷乃是秦朝的大将李信,曾在秦灭燕国过程中立下大功,是真正的将门之后。李广本人也非常人,他在刘彻的爷爷刘恒当权的年代就已经从军了,要论资历也非同一般,而且李广力大臂长骑射精湛,曾多次在文帝面前表演单人格杀猛兽的好戏,又兼一身胆识过人,文帝就曾感叹:“可惜李广这个人生不逢时,如果生在高皇帝的那个年代,以他的能力就算封个万户侯那都是易如反掌的事情。”由此可见其勇敢绝非常人。此外,李广在匈奴人中也有好大的名头,匈奴军中呼其为“飞将军”,匈奴的将领常告诫手下士兵,不是万不得已尽量避免到李广的地头上闹事,免得自取其辱。

有这样的能力,又有这样的声望,现在刘彻要主动攻击匈奴,连匈奴人都畏惧三分的李广自然是不二人选。然而没有人意料到当年文帝一语成谶,李广非但在他当权的年代生不逢时,就是在他儿子、孙子当权的年代也不得其时,

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然而名单里除去李广,剩下这三个人就有点那个了。公孙贺,义渠人,祖父公孙昆邪曾做过陇西太守,公孙敖,义渠人,猜测大概是公孙贺的堂兄弟之类的表亲。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孙贺是卫子夫的姐夫,公孙敖曾在长公主手下救过卫青的命,而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

那卫子夫又是何许人也?

205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13 21:15原来这个时候的刘彻已经做了十二年的皇帝,当年“金屋藏娇”的誓言即便真的说过想来也记不太清了,何况皇后陈阿娇知道刘彻能做皇帝,全凭自己母亲长公主在背后大力扶持,平时在宫里对这个表亲的皇帝丈夫可能也不太尊敬,这让年轻气盛的刘彻如何受得了?于是当上皇帝没多久刘彻便开始冷落她。况且陈阿娇本身也不争气,又得了那个年代女人最不愿得的一种病——不孕不育。为了这事长公主刘嫖没少操心,甚至为此一年花了九千万钱来给阿娇治病,这可是相当于当时朝廷年财政收入差不多百分之一的一笔巨大资金。

然而尽管花费了如此大的财力,可陈阿娇的病始终没什么好转,刘彻即便再怎么努力,陈阿娇的肚子也不见动静,这下刘彻就更有理由在外面找其他的女人了,卫子夫就是这其他女人中的一个。

为了讨好自己当皇帝的兄弟,汉朝的长公主们爱干的事都差不多,和刘嫖一样,做姐姐的平阳公主也喜欢给自己的皇帝弟弟介绍女人。尤其是见到陈阿娇空占着窝不下蛋之后,平阳公主更是替自己的弟弟着急,于是亲自出马在长安通过海选挑出了十几个美女留在家养着,就等着刘彻哪天到家里来的时候给自己这个皇帝弟弟看看。

建元二年,平阳公主好容易等到刘彻路过平阳侯家,便摆了桌宴席,席间又请出自己在家养了多时,并且精心打扮好的美女们给刘彻过目。

不得不说女人看女人的角度和男人看女人的角度真的是不同,十几个由平阳公主亲自选出来的她所认为的美女全都入不得刘彻的眼,末了平阳公主只得唤退了美女们,宴席在一种略带尴尬的气氛中继续进行。

然而平阳公主没想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就在平阳公主失望之极时,她自己家一个弹琴唱歌的女子却吸引了刘彻的目光,只见那女子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然后还有……其他的长相、身材什么的当然也很好,可具体怎么好现在谁也说不上来了。但这就足够了,反正男人在某些方面是一种进化极其缓慢的动物,两千年前的男人的审美观点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就如同小时候听的广告词里说的:“我的梦中情人,应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乌黑的头发,我觉得才够健康。”那女子乌黑发亮如瀑布般的长发立即吸引了刘彻所有的注意力,有了这个衬托再一看长相,瞬时觉得秒杀前面一众的庸脂俗粉,然后他就趁着去换衣服(也有可能是上厕所)的空隙将那女子也叫出来,在更衣室里就把事给办了。

对,您看的没错,刘彻在换衣服的空隙就宠幸了一个刚认识没几分钟的女子。我刚才说什么来着?两千年了,男人的喜好都一样。

换完衣服回来,刘彻神清气爽开心得不得了,离开的时候还赏了平阳公主一千金。虽然刘彻回去的时候没带上那女子,可皇帝宠幸过的女子平阳公主哪还敢留在家里?再说了把卫子夫送入宫以后自己在皇帝身边也有个能帮忙说得上话的人不是么?于是没几天平阳公主就上奏皇帝,请求将那女子送入宫中,刘彻也是感到那天自己是高兴过头了,乐呵呵的只想到回家休息,居然忘了把自己用过的带走,于是马上就答应了平阳公主的请求。

或许在这时候刘彻才真正记住,这个女子叫做卫子夫。

2079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14 22:02踏上进宫的马车,平阳公主亲自将卫子夫送到车上,意味深长的对她说:“走吧!这宫里也不是那么好进的,以后只有靠你自己好好照顾自己了,如果有了出头之日可别忘

了我这个牵线的媒人。”正如平阳公主所说,卫子夫进得宫来之后却不是一帆风顺。

那时候窦太后还强势得很,刘彻干脆就撒手不管朝政每天只顾着玩,但皇帝可玩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就没想起卫子夫来。

入宫一年多,卫子夫再没见过皇帝,甚至还被安排到了外放出宫的名单中,但她终究熬了过来,又一次得到了侍寝的机会,这次命运没有再遗忘卫子夫,她很快就怀上了刘彻的孩子。

有了身孕,卫子夫对刘彻的意义就非同一般了。尽管当时没有胎儿性别鉴定技术,但能怀上就证明他刘彻是个身体健康的大好男儿,问题全在阿娇身上,此后即便是面对丈母娘大长公主刘嫖,刘彻的腰板也挺直了,这样卫子夫在宫中的地位也大大的提高。

对于皇后陈阿娇而言,卫子夫毕竟出身寒门,寒门到她的姓氏“卫”都只是她母亲的姓氏,而她母亲只是平阳侯曹寿家里的一个下人,在朝廷中没有任何根基势力可言。如果卫子夫只是得到了皇帝的宠幸,那对贵为皇后的她并没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怀孕的卫子夫却着实击中了陈阿娇的死穴,坐实了她不孕不育的事实,无异于当着全天下人的面扇了她陈阿娇的耳光。有大长公主撑腰,平时就傲慢惯了的她哪里会把卫子夫放在眼里,好几次就要将卫子夫除之而后快。好在卫子夫人机灵,刘彻也知道自己皇后的脾气平时多留了个心眼,这才保得娘俩的安全。

陈阿娇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心想:既然干不掉卫子夫这个人,那就干掉她身边的人,让她痛不欲生。

陈阿娇准备要干掉的这个人就是卫子夫同母异父的弟弟——卫青。

卫青的出身比卫子夫更差,他的父亲郑季本是一个无名小吏,在平阳侯府工作时和卫子夫的母亲私通生下了卫青。郑家本就不是什么高门大户,卫青这个私生子在郑家就更没有地位,吃不饱穿不暖不说,每天还要起早摸黑的给家里放羊,基本就是一个兼职的童工,还是免费的。好容易熬到长大,卫子夫到了平阳公主家做了歌女,他也随着去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这时候卫青的境遇其实和小时候差不多,只不过小时候是喂羊,现在长大了改喂马。

据说曾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卫青遇到一个会看相的刑徒,刑徒给他相了面,然后告诉他:“你这是贵人相,以后至少可以封侯。”卫青不以为意的回答:“我就一下等人出身,只要能每天有饱饭吃少挨骂就满足了,哪敢奢望什么封侯。”说是这么说,可卫青内心不见得真就这么想,毕竟理想嘛,还是要有,以后万一实现了呢?而这次卫子夫被皇帝相中,对他也是个机遇,于是趁着卫子夫进宫的机会,卫青也冒称自己也是卫氏,单名一个青字,随卫子夫一起进了宫,就在皇帝的上林苑建章宫做了一个给事的小官。

210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15 19:41早年艰辛的经历养成了卫青谨慎谦恭的性格,平时做人和善做事处处小心,很得身边同事的喜爱。然而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由于陈皇后嫉恨卫子夫,可又不能直接针对卫子夫,于是和长公主一合计,干脆暗中派人将卫青抓了起来,要将他杀之已泄恨。

长公主的手下得到主子的命令,一众人来到建章宫见到卫青二话不说就是一顿暴打,之后又将卫青押到了长公主家私设的法场。这时候人已绑好,刀也磨快,卫青眼看就活不成了,好在他在建章宫的好友公孙敖纠集了一帮不要命的兄弟冲了进来,将卫青从长公主的刀下救出来。死里逃生的卫青走投无路,只能硬着头皮带着兄弟们闯到宫里求姐姐的庇护。

卫子夫见这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在家处境可怜,出来了又受了这么大的欺负,也是伤心不已,就带着卫青一同找到了刘彻。此时的卫子夫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和一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见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如此的伤心,自然要给自己的女人撑腰做主。刘彻马上提拔卫青做了建章宫的总管,又让他做侍中,待在自己的身边做事,卫青的救命恩人公孙敖也得到了封赏。

刘彻虽然没有处理陈阿娇,但公开给卫子夫姐弟撑腰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而阿娇在富贵人家出生常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随性惯了,二三十年的人生没受过什么挫折,做人也就多少有些不识趣,在此之后她也不知道收敛自己,让自己和丈夫刘彻的关系越闹越僵,终于在元光五年闹出了巫蛊事件。

所谓的巫蛊,是类似于诅咒一类的事情。大概做法就是找个巫师先跳一通大神,在巫师施法之后然后通过针扎木头小人,或者把木头人埋在地里时时诅咒以对木头小人所代表的人无形中造成伤害。

从这种类似鬼画符的可笑手段可以看出陈阿娇的智商,这种行为明显是没什么用的,可针对的对象又是皇帝,那又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而且纸里始终是包不住火的,陈阿娇的巫蛊行为最后还是东窗事发了,这下刘彻拿住了把柄索性就废了陈阿娇的皇后地位让她到长门宫去独居。

再说卫青,自从有了皇帝这座大靠山,他终于苦尽甘来,在偌大的朝廷也开始有了一席之地。这次刘彻要找敢于对匈奴主动进攻的年轻将领,对于领军的将军来说一旦成功了那可是将来飞黄腾达的跳板,刘彻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这个小舅子,毕竟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留下了朝廷“非功不侯”的传统,刘彻也不敢随便去破坏。公孙贺、公孙敖的情况我们介绍过了,也是搭上了卫子夫这条线,情况都差不多。尽管刘彻对他们的军事才能并不了解,甚至他们是否有军事才能,是否有能力统领一支军队也许都不知晓,但在刘彻看来:于公,以往韩安国那一派防守型的老将是指望不上了,必须不拘一格的选拔一批进攻型的人才;于私,历来毕竟富贵险中求,只要这次卫青他们不那么丢脸,有了领军出征的资历,刘彻想给他们加官进爵别的大臣们也没有话说。

所以,想来刘彻是在一种迷茫、甚至有点焦虑不安的心态中下令开始发动对匈奴的第一次主动攻击,而卫青着实拯救了这一次并不算成功的出征。

2129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15 19:42今晚提前更了,因为台风山竹就要来了,愿同在沿海经历台风的各位一切安好。。。。。。。。。。。。。。。。。。。。。。。大家没什么事早早洗洗睡吧,明天又是晴空万里。

213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15 19:45

@deruike1 2018-09-15 19:44:21看了几天故事了,在这儿,我觉得是应该救人的,这是担当和责任

----------------------------- 没看懂............... 213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16 20:24 突袭茏

城元光五年(公元前 130 年)冬,刘彻命令汉军骑兵四万人四线出击: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地,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

这是历史上一次奇特的军事行动。这次行动没有目的地,没有预定计划,也没有既定目标,刘彻给将军们的只有一个模糊的指令:寻找并消灭匈奴军队。

四万骑兵扎进茫茫草原,大家都是一头雾水:匈奴人在哪里?这个问题对于李广、卫青、公孙贺、公孙敖几个将领来说只有天知道,鬼晓得。为了找到匈奴人,这四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而不同的选择注定了个人不同的结局。四个人中的李广和公孙敖决定走个捷径:跟着从关市出来的匈奴人去袭击匈奴人的聚居地。

当时朝廷和匈奴人还是互通关市的,所谓关市,就是“关”和“市”的合称,简单的说就是边关上两国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虽然经过马邑事件双方邦交极度恶化,但由于匈奴人贪图中原的财物,除了匈奴骑兵经常性的抢劫外,有一些匈奴百姓还是爱好和平,喜欢以物易物,他们常用牛羊到关市上换去些急需的生活物品。李广和公孙敖的部队在各自邻近的关市附近埋伏,待匈奴人离开关市后,由探子在前,大部队偃旗息鼓的跟随者匈奴人往草原深处走。

一开始,汉军将士的心情是紧张而激动的,部队走了一程又一程,每次总以为翻过了眼前的山丘就可以看见大群的牛羊在悠闲的吃草,匈奴人在帐篷里、草地上又唱又跳没有丝毫的准备,这时候汉军突然出现,杀他们个措手不及。然而现实总是让人失望,李广和公孙敖率领的汉军跟着匈奴人翻过了一座山丘,放眼可及的地方只有另一座山丘,再翻过一座山丘,又是另一座山丘。在翻过不知第几座山丘人困马乏之际,他们终于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那是匈奴早已歇够脚力的战马和在马上养精蓄锐多时的战士。

原来汉军刚开始行动,匈奴人就已经得到了情报。匈奴的军臣单于一看:李广,那是汉人鼎鼎有名的将领,公孙敖、公孙贺,还有那个卫青,什么玩意儿。匈奴是个崇尚强者的民族,哪怕强者是敌人,他们也怀着敬畏之心去作战。军臣单于决定:集中优势兵力伏击李广,务必将其生擒活捉,至于其他人,让手下随便找些人跟他们玩玩得了。于是当李广和公孙敖螳螂捕蝉自以为得计之时,哪想到其实匈奴人是黄雀在后。当李广和公孙敖的部队最终遇上匈奴军队之后,战斗不可避免的发生,两场激战下来,结果是:公孙敖与数量差不多的匈奴部队激战一天,虽然也毙敌不少,但手下七千士兵战死,公孙敖只带领三千残兵逃回代地;李广被数倍于己的匈奴骑兵团团围住,虽经奋力作战,但无奈众寡悬殊且匈奴人以逸待劳,仓促应战的一万汉军骑兵全军覆没,李广受伤被俘。

216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17 21:02因为单于事先交代手下要优待李广,李广受伤后匈奴人也没有像平时赶牲口一样将他绑了拽在马后,而是让几个骑兵各牵一头将一张大网张开,把李广放在网里抬着走。这时候李广向我们展示了平时多学一门技术傍身的重要性,他首先装作伤得很重几乎晕厥过去的样子分散匈奴骑兵的注意力,其实是在休息恢复体力,顺便眯缝着眼在相身边的几匹马。

就这么走出了十几里,李广已经看准了其中一匹最健硕的好马,并在心里做好了逃走的计划。

准备就绪,李广趁人不备猛的一发力,整个人顺势弹身而起,然后借力用力,用一个类似蹦床运动员的动作弹射而起飞身扑向早已相中的好马。匈奴人只以为李广就要重伤不治,哪想到他会突然发难,马上的匈奴骑兵被李广夺过长弓和箭壶后一把推下马去。

李广飞身、腾跃、夺马只在一瞬之间,其他人还没反应得过来李广已经打马回身双腿一夹马肚子飞也似的冲出了匈奴骑兵的队伍。有反应快的匈奴骑兵回身追赶,又被李广连发几箭射下马来,再等其他的匈奴骑兵反应过来之时,李广早已在一片惊愕声中远远逃去。

与李广和公孙敖不同,卫青和公孙贺指挥的另两路汉军忠实的执行了皇帝的命令,在茫茫草原中前进,匈奴人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他们也不知道匈奴人在哪里,似乎只能指望瞎猫撞上死耗子般的找到匈奴人的聚居地。结果公孙贺的队伍前进了几百里,连匈奴人的影子都没遇上,只能转头绕个圈回到云中郡,权当带着队伍出来拉练了一番。至此,三路汉军一路全军覆没,一路折损大半,一路毫无收获,眼看刘彻雄心勃勃的军事行动即将惨败告终。

如果这次主动进攻失败了,朝廷中的防守派必将抬头,汉匈两方的攻守形势也可能再次转变回到以前被动防守的局面,进而刘彻以后还能不能称为“汉武帝”那可就都不好说了。

好在上天眷顾了卫青,或者说眷顾了刘彻。

卫青率领着部队从上谷出发,一路也是风餐露宿,其中的艰苦自不必说,但和其他的将军不同,卫青在出发前是认真做了功课的,他知道皇帝的意思:这次行动杀多少人并不重要,死多少人皇帝也未必关心,皇帝要的只是一个态度,一个结果。皇帝要向世人表明,即便是对付匈奴人,大汉的军队也可以深入千里主动出击,也可以把战火延伸到对方的腹地,也可以越过以往世人认为不可能的逾越的天然屏障给对手予打击,而不是一味的躲在家里防守。

把握住了皇帝的心思,卫青在还没出发前就已经锁定了行动的目标——茏城。茏城既不是匈奴单于的王庭,也并非是有匈奴重兵把守的要地,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但这个地方对匈奴人而言意义重大,它是匈奴人的宗教圣地,是举行大规模祭祀的场所,每年匈奴人都要三次集中到这里祭祀他们的天神。

茏城在哪里这个现在说不清楚了,有人说在塔米尔河附近,有人说在察哈尔左翼旗界附近,也有人说在现在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这几个地方离上谷(今宣化)最近的也在七百里开外,远的更有千里之遥。不管那个地方正确,选择茏城非常符合卫青谨慎的性格:首先这个地方是死的,虽然远是远了点,但终究看得见摸得着,不像匈奴人平时的聚居地一样会移动;其次,正因为远,这个地方平时匈奴人并没有重兵设防;再次,还是因为远,这才合皇帝的意思。

2191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18 23:09虽然当时关中正值深秋,大草原上却已经早早进入了冬天的节奏,卫青和普通的士兵一样顶风冒雪,在荒草和大雪中艰难的辨别着方向,饿了啃两口干粮,冷了喝几口酒,大家都沉默着向茏城进发。

沉默的行军就这么持续着,在几天之后的夜里,卫青和他的骑兵终于到了茏城附近。登到一座山丘上见到目标就在眼前,卫青没有过多的说话,这时候也不许要再做过多的动员,他只是一挥手:“准备!”,手下的一万骑兵齐刷刷的拔出了腰间明晃晃的刀。

几天的同甘共苦,士兵们对这位和他们一样出身低微的将军已经打心里表示了认同,他们和卫青一样渴望着与敌搏杀,渴望着一场胜利,而在经历了大自然的考验后,现在他们想要的机会就在眼前。一万名战士的眼里燃烧着烈火,手中紧勒着缰绳,跟在卫青的后面缓步的来到至高处。

“杀!”卫青高喊一声,发出了进攻的指令。

“杀!!”沉默了几天的士兵突然像变了个样似的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喊声,一万骑兵从山坡上冲下,如滚滚的潮水向匈奴人席卷而去。

茏城的匈奴人从没有在草原中见过汉人的部队,以为是天降神兵,还没有来得及反抗就已经或是被汉军的战刀砍做了两半,或是被汉军的战马踏做了肉泥,仅少数人侥幸逃脱。

天明之后,汉军打扫了战场,留下七百余匈奴人无头的尸体离开了茏城。

李广只身逃回,公孙敖折损大半,公孙贺无功而返,刘彻在长安城已快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想想朝中老臣的冷嘲热讽的言语,想想韩安国等保守派背地里的阴笑,刘彻简直要抓狂。在这样的焦急不安中刘彻最后等到了卫青的消息:直捣茏城,歼敌七百。

刘彻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就是朝廷的赏功罚过,李广、公孙敖按律当斩,全赖当时刘彻到处开战朝廷财政入不敷出,便有了让重罪之人花钱买命的政策,李广和公孙敖各自交了一大笔的赎金后回家待业去了,公孙贺白跑了一趟,既无功也无过,只有卫青被封了一个关内侯。

或许有人觉得刘彻是不是抠门了一点,其实不然,怎么说关内侯也是侯,虽然名头不如列侯响亮,但毕竟也是个侯爷,李广如此名将一辈子的愿望也不过是“封侯”,最后还没能实现,可见跨进这门槛不是这么容易的。何况歼敌七百在哪个朝代都不能算是一场大胜,在综合其他将领的战绩,汉军的损失远恐怕远大于匈奴人,但卫青达成了刘彻的愿望,他向世人证明了大汉的军队一样能驰骋草原,一样能奔袭千里,一样能克敌制胜,并不是只能一味地躲在家里被动挨打。

在军事上,由于卫青的横空出世让刘彻感到兴奋,他终于还是赌赢了一把。现在有了卫青这张牌,保守派的大臣们就不敢公开对进攻匈奴的战略方针发表太多的质疑。

“就这么干,让卫青把匈奴人一直赶到天边去!”,刘彻更加坚定了决心。

茏城之战对当时的汉帝国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后来补定年号的时候刘彻拍板将这一年与之前的时间区分开,开始使用刘彻当皇帝的第三个年号——“元朔”。又正好在元朔元年十二月,已经为皇帝生了三个女儿的卫子夫再次临盆了,这次终于是个儿子。二十九岁刘彻有了自己的儿子,激动得无以复加,亲自给皇子起名“据”,同年正式的封卫子夫为皇后。

有了刘据这个儿子,有了卫子夫这个新的皇后,有了卫青这样有天分的将领,“元朔”这两个字更显得恰如其分。

“元” 者,“首”也;“朔”者,“始”也。

就让大汉帝国从此刻起,从我刘彻的手中重新开始。

2224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19 21:45 连战连

捷卫青袭破茏城给了刘彻底气,从这一年开始,汉军彻底放弃了被动防守的军事策略,开始和匈奴人在边境地区你来我往的对仗。

茏城之战后,匈奴军臣单于为报复汉朝不断骚扰边境,尤其在渔阳一带可以说是三天一入五天一寇,并于元朔元年(公元前 128 年)的秋天派两万匈奴骑兵大举入寇。匈奴骑兵来势凶猛,在边境大破朝廷守军,杀死辽西太守还劫掠百姓两千余人,同时另一支匈奴骑兵进犯雁门杀掠百姓千余人。

针对匈奴人的报复行动,刘彻毫不退缩,一面任命卫尉韩安国驻守渔阳防备匈奴的入侵,一面指派卫青率骑兵三万出雁门再次深入草原打击匈奴。

有了上次的经验,卫青对军队的指挥调度更加娴熟,他很快找到了一支匈奴军队,双方激战一天,汉军在优势兵力的配合下斩杀匈奴骑兵数千人。

匈奴人再次在自己的地盘上被汉军击败,军臣单于更加的愤怒,又命令部队进攻渔阳对汉朝进行报复。

说来也是镇守渔阳的老将韩安国倒霉,年前他被派到渔阳后也积极准备防务,但恰逢卫青在草原上将匈奴人杀得大败输亏,韩安国自己在渔阳左等匈奴人不来右等匈奴人也不来,就带着一小波亲随出了渔阳到草原上抓舌头。被抓到的匈奴人都说因为卫青的缘故,现在匈奴的骑兵已经远离了渔阳一带。既然匈奴骑兵已经远去,韩安国认为就没有必要让过多的人力财力在边境上空耗,他把消息上奏皇帝,并要求取消渔阳一带的军屯。

韩安国是朝廷的老将、宿将,他的上书刘彻不得不重视,既然韩将军认为渔阳一带已无大患,刘彻也同意取消渔阳的军屯并撤回部分军队。没想到一向以老成持重著称的韩将军这次晚节不保,就在军屯取消一个月后,匈奴人再次大规模进犯渔阳、上谷,这时候韩安国手下只有将士不足千人,虽然各个作战勇猛,但无奈双拳难敌四手,汉军只能节节败退一直从渔阳退到右北平,直到李息率部队从代地增援,匈奴人才放弃围城而去。在右北平城里的韩安国受到皇帝的斥责,他羞愤难当,数月之后这位曾经在七国之乱中顶住了吴楚数十万叛军进攻,挽救了帝国的老将在城中发病呕血而死。

匈奴人似乎小小的扳回一阵,可刘彻并不罢休,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元朔二年韩安国病死后,他起用李广来镇守右北平,同时命令卫青率军由云中郡出发直插匈奴腹地。

对于士兵来说,战争有时候就是这样,光听前人传说敌人如何如何的凶猛,没见过时仿佛匈奴人个个都是恐怖的存在,直到自己真的去试过了才发现对手也不过是个长着一个脑袋两只手的人,并非三头六臂或是能喷烟吐火的怪物,只要上面的将领指挥得当,下面士卒悍不畏死,再凶残的对手也是可以战而胜之的。刘彻手下的战士们并不见得就比当年刘邦手下的将士们强壮和勇敢,兵器也不见得比当年先进,但他们在卫青的指挥下却一扫数十年逢匈不胜的名头,可见战争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人,尤其是统军之人。

225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20 22:25出了云中郡,卫青并没有跟上次一样直扑草原深处,派出斥候寻找敌人然后简单的迎着对方的阵势冲上去干他一仗,靠着真刀真枪的正面搏杀和老天爷的眷顾杀他个三五千人已经不能满足卫青的胃口,或者说已经不能满足刘彻的胃口。

这次卫青自己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他要夺回中原王朝失去了近百年的河南地。

所谓的“河南地”并不是指的现在河南省的地盘,而是指河套地区(即如今的鄂尔多斯草原)。黄河在自西向东流淌的过程中在这个地方转了几个大弯,形成了类似“几”字形的路线,这个“几”字突出的部分就是河套地区。所谓“黄河九曲,唯富一套”,在大量黄河水的滋养灌溉下河套地区土地肥沃,是整个黄河流域最为富饶的一块土地。当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三十万北驱匈奴夺下的地盘就是这片河套地区,在之后的十年间,秦政府在河套地区驻守了大量的军队,牢牢掌控着这片土地。然而在秦末的乱世,秦朝政府为了应付国内的起义不断从边境抽调兵力,放弃了对河套地区的控制,没有军队的保护当地的百姓也陆续的往内地迁移,河套地区又重新回到匈奴人手里,现在守在那里的是匈奴的白羊、娄烦两个部族。

卫青带着士兵们一路向西急行军,他要求军队行动必须迅速、干脆。虽然他没有跟士兵们讲此次出征的目的,虽然军中的将士们对此去何方也存在疑问,但士兵们坚信他们所爱戴的将领,严格的执行着卫青的命令。卫青亲自带领的部队行动是迅速而高效的,在躲过匈奴人的耳目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绕道到达了高阙山下,突袭并占领了高阙山的隘口。

高阙山口是河套地区与匈奴王庭之间联系的纽带,汉军占领了这里就一举切断了白羊王和娄烦王与匈奴单于本部的联系。

直到这个时候,已经被困在河南地的白羊王和娄烦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听说卫青早些天带着部队可能往自己这边来了,但都过去这么多天了,怎么一个汉兵的影子都没看见?难道他们这次是到草原上免费旅游去了?当匈奴的侦察兵还在每天迷茫且疑惑的注视着南方的时候,卫青的部队已经在高阙山由北向南从匈奴人的背后杀出。这下子匈奴人猝不及防,别说战斗了,逃都没地方逃,从地理上说,东、西、北三面是黄河天险,唯一没有黄河的南面又是汉朝的地界;从局势上论,北边是卫青的天兵,南边是汉朝的边防军,东边是由代地出发的李息的部队和驻守在右北平匈奴人自己都畏惧三分的李广将军,匈奴人战又不能战退又不能退,最后只能一狠心一咬牙向西逃窜。然而卫青并不打算就这么放过他们,士兵们尽管经过长途跋涉已经是疲惫不堪,但在卫将军的指挥下仍然奋起余勇追击敌人,终于在陇西抓住了敌人的尾巴。

此时匈奴军队已经没有了战斗的欲望,只顾着头也不回的逃命,汉军几乎在战斗中没付出什么代价便将匈奴人击溃,白羊王、娄烦王撇下自己数十万牛羊马匹的家当和数千士兵的尸体侥幸逃脱,卫青一举收复自秦末以来一直沦于敌手的河套地区,史称“河朔大捷”。

228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21 21:37夺得了河南地,刘彻很高兴且理直气壮的把卫青的关内侯升格为列侯,号长平侯,食邑三千户。要知道从匈奴人手中收复失地那可是上几代明君都没有做到的事情,除了封赏手下之外,刘彻还准备如何巩固这一战果。这时刘彻的一个手下叫主父偃的趁机建议在河套地区筑城并移民以实边,对这事尽管朝中许多大臣都持反对意见,认为在河套地区筑城太过于劳民伤财,但此计正合了刘彻好大喜功的胃口,于是他任命将军苏建率十余万人以黄河为依托,在河套地区建造一座新的城池,并亲自为之命名为“朔方”,又在第二年从内地迁徙十万百姓到朔方地区居住。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