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石头记纲目,香是精神。通过两大主人公的香味来源的区别,道出了作者傅山对满汉两族的文化精神的看法。
汉人的文化精神是经由古时传承而来,是一直都客观存在的。而满人则全无文化根基,只是窃学汉人文化精神罢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2 07:05【宝玉推他道:“我往那里去呢,见了别人就怪腻的。”】
道出宝玉的真心,真心只在黛玉处。以正面情节的感情色彩引导读者。
【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
宝玉有玉,宝钗便有了金锁,此为薛家故意谋画,并非神仙赐缘,第八回时已重点分析过。这里再借此语引发读者对金锁来历的审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2 07:13【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冷香丸并非“癞头和尚”所给药方,而是秃头胡医所给。
呼应前文冷香丸来历。
这种奇药,却是薛蟠这样的老粗可以炮制。点出薛蟠能力与身份,与后文宝玉配药作一呼应。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2 20:24【宝玉见问,便忍着笑顺口诌道:“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
宝玉讲了一个黛山林子洞里耗子精们的故事。
傅山写宝玉和黛玉玩笑的这样一个故事究竟是什么用意呢?
需要先讲讲什么是老鼠。
诗经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表面是说老鼠,实际是讽刺那些压榨百姓的政权,就像大老鼠一样令百姓憎恶。
这些老鼠,就是拥有权力的天下官员。老鼠们要去偷庙里的米豆果品,这个庙就是庙堂和国家的象征。
黛山林子洞,是崇祯执政时的中国。黛山林子洞里原来就有的那群耗子精,自然就是崇祯末世时期把持天下政务的各位官员。他们像丑恶的老鼠一样,窃取国家的财富。打着崇祯皇帝和官家的旗号,大肆搜刮财物中饱私囊。
这些碌蠹官员,在傅山先生眼里,就如老鼠一般可憎。
此处依然借宝玉故事再抨击一番。
这就是耗子精故事的真相~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2 20:27
第十九回讲完。
第二十回会谈谈李嬷嬷的故事和麝月的故事~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3 07:16
@mhd_hust 2016-05-10 22:33:19红楼梦之奇,在于其不完整,所以才有后世对它的“解”。
红楼梦最开始的解中,本来就有人读出“悼明之亡”,所以本贴作者有此思路并不奇怪,发扬光大了 历史 上的这个流派罢了。自从胡适得到甲戌本后,红学逐渐考证出曹雪芹是原作者说,于是有了更加深入的各种考证,周汝昌就是新红学的集大成者。当然,当今主流红学也基本就在这个框架上修修补补。
我的看
—————————————————
@心似雨田 2016-05-10 23:06:49
个人看法。
“当今主流红学能够成为主流”,其本身就具有问题。
因为是依附在统一口径的体系上成为主流的。
—————————————————
@mhd_hust2452楼2016-05-1223:28:00好吧,本来我对红楼的认识也只是在看百家讲坛的水平。既然都是业余,我还是初段,那么我也向楼主请教两句:1、傅山(1607-1684)是明末清初人,那么问题来了,红楼梦多次有点戏的情节,其中一出戏是《弹词》,这是洪升《长生殿》中的第三十八出戏。这出戏是 1688 年写成的,请问,傅山是如何知道这出戏的?2、还是戏,红楼梦中出现了一出《续琵琶》,这是曹寅的作品,此作品鲜为人知,且曹寅猝于 1712
—————————————————
寒士在 2341 楼已讲过,主流认定的“北京曹雪芹”说法完全是因为权威专家没有正误鉴别能力和诗文鉴别能力导致。
这种情况在文史界多如牛毛,以所谓权威猜测的“续琵琶”是曹寅所作来当证据,这个是完全不应该的。
寒士已说过,石头是傅山,脂砚斋是傅山好友尤侗。傅山和尤侗都是知名的大戏曲家。而曹寅并不是。
“续琵琶”是曹寅所作的说法,是权威在“北京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错误鉴定上的进一步错误联想。
续琵琶,是什么的接续?答案其实很明确,是尤侗所写戏曲“吊琵琶”的续,吊琵琶从昭君讲到蔡文姬,而续琵琶直接从蔡文姬故事开始。“续琵琶”里有一句唱词就是“早又吊琵琶”。
那能不能是尤侗写了吊琵琶,而和尤侗比较熟的曹寅写续琵琶?答案是不可能,先不说曹寅没有创作优秀戏剧的能力。只举个例子,金庸写完射雕和神雕,然后金老先生健在时,第三部的倚天屠龙记有可能会是与金庸相熟的梁羽生来写么,完全不可能,这是很荒谬的事情。
但是权威竟然根据红楼梦,就这样认定了写吊琵琶的尤侗还健在,曹寅就写续琵琶,这样的鉴别能力,寒士就不作评价了。
寒士在帖子中早已讲过,傅山写完石头记后,有很多名士读者。最终是“曹雪芹”和“脂砚斋”在删改石头记这本书,直到 1702 年初“曹雪芹”严绳孙逝世。凤姐点戏和元妃点戏里所加的长生殿戏目,正是严绳孙晚年增删石头记时戏曲家尤侗所添加内容。
添加戏文内容并不在石头记纲目里,只是加重感情,以后会有讲到。
最后再次强调,现代主流权威猜测推断出的东西都是不能作为证据的。尤其是没有看懂过明清书籍的专家学者的各种推断言论。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3 07:43
@轻盈的气息 VV 2016-05-12 22:30:13
冒泡~本来想放张图片,发了几次,发不了。可惜大家看不到我家新近开的兰花图了~
-----------------------------
可以关注楼主微信“无名寒士”,然后单独发图给楼主。
也欢迎其他人关注。
关注后,MM 们可以发些靓照给楼主仰慕……弟兄们可以分享些趣事给苦闷的楼主……
{SIMAGE}http%3A%2F%2Fbq.tianyaui.com%2Fd%2Fzy.gif{EIMAGE}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5 13:27关于本帖里讲过的石头记作者傅山资料,已整理在微信里。点“无名寒士”,即可看到傅山与石头记的主要渊源,明白石头记的真正作者,只能是傅山。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6 06:58
【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忽听他房中嚷起来。】宝玉房中嚷,黛玉房中可以听到。先点出宝黛实际距离相近。
后文层层递进,从距离的远近关系,到言行的远近关系,更到内心的远近关系,让读者深刻明白宝玉远宝钗近黛玉的本质。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6 07:11
【宝玉虽听了这些话,也不好怎样,少不得替袭人分辨病了吃药等话,又说:“你不信,只问别的丫头们。”李嬷嬷听了这话,益发气起来了,说道:“你只护着那起狐狸,那里认得我了,叫我问谁去?谁不帮着你呢,谁不是袭人拿下马来的!我都知道那些事。我只和你在老太太、太太跟前去讲了。把你奶了这么大,到如今吃不着奶了,把我丢在一旁,逞着丫头们要我的强。”】
至贵者为宝,宝象征尊贵的皇权。
李嬷嬷是李贵的妈,还是宝玉的奶母,和“贵”与“宝”还是有着不小的关系。
前文凤姐治家时已讲过婆子们媳妇们可都是国家大臣。
李嬷嬷这个婆子,倚老卖老,势利贪婪,总在“宝玉住所”搅闹,却还能免于受罚。
李嬷嬷是什么样人物呢,他就是明末的张国纪。
张国纪倚仗女儿张嫣被选中贵人,成为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老丈人晋身皇亲国戚行列后,只重自身财势不虑国计民生,人虽无能却也是权势滔天无人敢违,喜好受谄媚小人吹捧,更有诽谤能臣干涉朝政的行径,对天启和崇祯两朝显然贻害不浅。
编史者或是其势利小人同类,或是不具鉴别能力的碌碌之人。史书上无所成就却忠义正直的张国纪,石头记中李嬷嬷这样贪财倚势的鲜活小丑,对比也实在鲜明。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6 07:13【一面说,一面拉着走,又叫:“丰儿,替你李奶奶拿着拐棍子,擦眼泪的手帕子。”那李嬷嬷脚不沾地跟了凤姐走了,一面还说:“我也不要这老命了,越性今儿没了规矩,闹一场子,讨个没脸,强如受那娼妇蹄子的气!”】张国纪身为皇亲却倚势搅闹,魏忠贤从“宝玉屋中”这样架走张国纪,正是既顾全了张国纪脸面,也解决了麻烦的两全策略。
棘手的麻烦事魏忠贤能解决好,其人才干可知。以如此笔墨写来,亦是颇为有趣。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6 21:03
【宝玉听了这话,公然又是一个袭人。】
之前已讲过袭人和麝月两人名字的奥秘。
麝,上鹿下射,就是射鹿。射鹿象征着获得权力,逐鹿中原。其中的鹿是指权力。而月,在石头记中则是指中国的国土。如同秦时明月照射下的中国国土。
鹿的典故来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秦可卿逝世后,这个鹿就进入天下相争的阶段了。这恰如其分地概括出了朱由校死后的末世争霸景象。皇太极五次入关征伐,各地饥民频频造反,乱世各派势力纷纷立业争权,,恍如天下共逐一鹿。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6 21:05
【宝玉便向镜内笑道:“满屋里就只是他磨牙。”】晴雯的性格特点在石头记中一直很鲜明。她伶牙俐齿,情直性烈,对宝玉是真心相待。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6 21:06
【他便料定,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因有这个呆念在心,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混沌浊物,可有可无。】傅山先生对于女孩子的纯洁美好非常赞赏。傅山曾说“粉黛山泽精”,那些美好的女孩子们为天地所钟灵毓秀,秉承着山川日月的精气。
文中宝玉这般性情,正是情痴傅山的性情写照。所以宝玉自称浊物,所以傅山自称浊翁。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7 06:28
【不过偶然去他那里一趟,就说这话。】宝玉这句话,道出的是宝玉言行上与宝钗的疏远淡漠。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7 06:35【宝玉听了忙上来悄悄的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
本回中,先是道出宝钗距离宝玉遥远而黛玉距离宝玉邻近,这是宝玉环境上的远与近。
再借宝玉只是偶然去了宝钗处一趟,与宝玉总陪黛玉解闷,道出宝玉言行上的远与近。
最后借宝玉这段安慰黛玉时说出的亲疏先后关系论,道出了疏远宝钗亲近黛玉是宝玉在精神和内心里作出的选择。
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石头记关键性的感情色彩是不能随意混淆的。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7 06:44【史湘云道:“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不犯着见一个打趣一个。指出一个人来,你敢挑他,我就伏你。”】“专挑人的不好”,依然呼应前文中提到的朱由检的道德洁癖。
第二十回讲完,贾环与湘云则待各自情节丰满后再作讲解。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7 20:30【第二十一回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湘云洗了面,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趁势洗了就完了,省得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腰洗了两把。】
用浊水洗面。宁浊不清,是浊物心态。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7 21:12【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有金坠脚。】
特意插入一段汉人传统发式的描写,呼应第三回中宝玉发式。与清人的金钱鼠尾发式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7 21:13
【不觉又顺手拈了胭脂,意欲要往口边送,因又怕史湘云说。】
宝玉爱吃红色胭脂,照应前文,表现的是傅山先生心念朱明几近成痴。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7 21:15
【宝钗便在炕上坐了,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年纪家乡等语。】套问,这个词用在普通的交谈聊天里自然是十足贬义。
聊天不是真心攀谈,而是假意套问。便显得虚伪奸诈了。
以套问一词精炼地道出了宝钗是别有用心内里藏奸之辈。
那究竟是什么样用心,在宝玉续南华经里就可以看出。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7 21:19
【正看至《外篇?胠箧》一则,其文曰: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傅山自称庄子之徒,对庄子一向有着高度评价,“庄生原不是荒唐,只为天才莫敢当。”庄子这篇文章是嘲讽世上不善之人居多,愈是美好的事物,愈能引发世人贪欲。
如果毁灭一切美好精巧的事物,反而会使人们收敛觊觎之心,去除贪婪欲望,平静交流,正常沟通,组成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关于傅山借宝玉续作的南华经,明天早上再作讲解。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8 06:51【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庄子的胠箧谈的是盗贼,傅山续南华经谈的则是满人。
按照之前已叙过的纲目来看,傅山这篇文章的意思是这样的。
……
……“毁去帝位帝制,不分国力国土,英杰们就不会再有理想抱负。
让皇太极带领的满人不再勇武,让朱由检为首的汉人不再聪慧。
没有了才情能力,大家开始变得一样平凡。
不再去图谋霸业,大家彼此相似不分高下。
满人不再勇武,也不会去觊觎汉人们的大好河山。
汉人不再聪慧,也不会繁荣先进到招来强盗目光。
都是因为各种好处利益引发了世人向往的欲望,才让天下为之争斗大乱啊。”
……
傅山此番看法就是表明,因为汉人有文化之“香”和天下之“玉”,这种文化精神和广大国权在令人赞叹羡慕时也招来了各种觊觎,满人才会想要偷香窃玉,才会生出“恋爱之心”。
如果能像庄子文中那般做法,让一切美好事物都不复存在,那样步入和谐社会,满人也就没了偷盗之心,天下也就不存在权势追逐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8 21:16
傅山这篇续南华经,写得是很不错的。借宝玉酒兴所作抒发了傅山先生亡国抑郁状态下的一种幻想。叙出朱由检及汉人的“才思之情”——繁荣的汉族文明,点出皇太极及满人的“恋爱之心”——侵略的狼子野心。
【宝玉见他娇嗔满面,情不可禁,便向枕边拿起一根玉簪来,一跌两段,说道:“我再不听你说,就同这个一样。”袭人忙的拾了簪子,说道:“大清早起,这是何苦来!听不听什么要紧,也值得这种样子。”】玉簪断掉,如同宝玉最终的结局,谶出了大明最终国破玉碎的结局。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此处仅是傅山先生借机自谦自惭。
末二句的“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倒是很适合送给那些“妄断作者错漏、轻鄙书中文字”之人。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8 21:20
【谁知凤姐之女大姐病了,正乱着请大夫来诊脉。……预备桑虫猪尾要紧。……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这里开始,时间跳跃回了林黛玉入贾府的次年。也就是,时间跳转到了四年前。
这是一个时间陷阱,识破并不难。
在这个陷阱里,时间先跳回到了四年前,在后文某处又跳跃了回来。后文跳回时会作提示。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8 21:28为什么说这里一定存在这个时间陷阱?这是有多重原因的。
这里和上文并不相接,是突然插入的事情。
我们先看看书中密处不容针的前文。
元春正月十五省亲,省亲后收拾了两三日。
我们仅看省亲后的宝玉描写。
1 宝玉去袭人家,是一日。
2 袭人病后李嬷嬷大闹,又是一日。
3 湘云来聚,又是一日。
4 早上去黛玉处看望湘云,又是一日。
5 整日闷房内续作南华经,又是一日。
6 与袭人和好如初被黛玉题诗批评,又是一日。
这里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书中元宵节后连续描写了宝玉六天的正月生活,这时已然正月二十一了。
而宝钗生日是正月二十一。
仅元宵节后对宝玉的连续描写就已有六日之多,然后又描写了凤姐女儿生病十二天的事情。女儿病好后,凤姐和贾琏才开始计划给宝钗过第一个生日。
所以此刻该都看出来了,“谁知凤姐之女大姐病了”这句是直接跳跃到多年前大姐生病之时开始叙事,并不与宝玉六日相接。
能不能是本年的倒叙呢?不可能的。因为凤姐女儿病了后,贾府是在拜痘疹娘娘忙碌了十二天,而不是省亲忙碌了十二天。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8 21:35
为什么是四年前?因为此刻林黛玉十一岁,贾宝玉十二岁,薛宝钗和花袭人是十九岁。
薛宝钗十九岁生日变成了后文的十五岁生日,所以时空跳跃了四年。
四年前,刘姥姥来贾府,“于是来至东边这间屋内,乃是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
刘姥姥走后的正月,大姐得病了。
此刻就是跳转到了那一年。黛玉七岁,宝玉八岁,薛宝钗十五岁。
密处并不容针。
这样只是简单叙说一次作为提示。
至于这里面完整的叙事时间脉络,过几天闲时会在微信里来个清晰完整版。会让所有人对前面的时间脉络一目了然。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8 21:48
从贾府供痘疹娘娘,可以明白,凤姐之女大姐得的类似天花,在古时,这是脆弱的幼儿在三岁前极易感染的高发危重病症。这个病症发作于刘姥姥走后反而显得非常合理。如果发作在四年以后元妃省亲这一年,作为深闺女童,反而不易接触感染到这种病毒。
看懂了前后,也就明白了这文字里时间奇妙的跳跃。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9 07:31
【预备桑虫猪尾要紧。】这两样材料,是用来医治痘疮毒盛不起痈疽脓成难溃的药物。有发痘去斑的效用。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9 07:51
【那个贾琏,只离了凤姐便要寻事,独寝了两夜,便十分难熬,便暂将小厮们内有清俊的选来出火。】贾琏的丑态,道出明末官员群体缺乏节义廉耻的普遍性。
【他原行的正走的正,你行动便有个坏心,连我也不放心,别说他了。】魏忠贤的报国与末世官员的祸国,正是相互映照。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但这样的贾琏该救么,答案显然是不应该的。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9 08:28
第二十一回就讲到这里。杂说几句。
1,十二钗虽是末世时期最显贵的人物,但并非全书着笔墨最多。为什么笔墨不多?因为很多人在历史上的描写并无错漏和抹黑。所以妙玉贾惜春贾惜春贾巧等人的着墨,实际远远比不上平儿、尤氏、晴雯等人。所以脂砚斋觉得金陵十二钗作为书名并不是很恰当,因此还被改回石头记。
2,石头记中塑造的各个人物,给所有读者带来了血肉鲜活的个体形象。真实可信,而不是各种史料里冰冷虚伪的记载。很多人认为应当结合各种史料折中评判人物。这个寒士并不认同,史料上对末世很多人的描写是纯粹的一味抹黑,谎言的价值是零,不能因为谎言太多而对其折中,让书中清晰的人物形象变得浑浊不堪。这就好比一个人被抓去后立刻死了,喝水死睡觉死的各种言论遍布天下,你认为需要考虑谎言向谎言折中么,实际上向任何虚伪折中都是对真实情况的一种侮辱。
3,参与官方言论修订的那一帮名人,并不比傅山具备任何权威性。傅山的好友,化名“曹雪芹”的严绳孙,和化名“脂砚斋”的尤侗都曾因博学多才而参与官方的明史编修工作,但他们选择了保护石头记,这便说明石头记里记载的才是有才德的人们真正赞同的。
4,很多人不了解傅山,认为傅山是充满主观。这个看法是偏颇错误的。傅山是对朱明有深厚感情,但傅山是处士,并不热衷名利,与追逐名利的东林和复社是截然不同的。傅山和书中人物并无利害关联,他所尊崇的老庄阮籍徐渭等人,都是以智慧和洞见而名传后世。傅山,和那些智慧之人,都是一样的。
5,再次强调,傅山是一个旁观冷眼人,他自认一双空灵眼睛,可以洞见古往今来的是非善恶。编修明史的严绳孙和尤侗是服膺于傅山先生的洞见的。
最后,并不要求所有人都欣赏傅山。但寒士在这个讲解石头记的帖子里,是不会将傅山洞见与浑浊历史混在一起去中和人物形象的。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9 19:47【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第二十二回内容太广泛,涉及到曲文、灯谜谶语、机锋、禅辩机锋、贾环怪谜等多个方面。
上回跳到四年前,这回文字又在一个时机跳回到了元春省亲这一年。今晚会指出这个时间跳跃。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9 19:50【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
这个寒士先不作讲解了。这几日会抽闲暇时制作一份石头记前二十二回脉络。作完发在微信上面供大家观看。
里面会把几次时间跳跃和事件对应都一一指明,让大家感受到虽然从不提年月,但却有密处不容针的年月分明。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9 19:51
【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
薛宝钗来贾府时,已然十四岁,此刻是正月,宝钗已然十五岁,即将迎来十五岁生日。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9 19:52
【贾琏笑道:“罢,罢,这空头情我不领。你不盘察我就够了,我还怪你!”】
魏忠贤管理东厂,职责正是盘察监督官员的违法乱纪情况。仍是呼应前文凤姐与贾琏关系。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9 19:53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
第一个是一种强调性说法,是一个明确数,而不是模糊语。
宝钗入府十四岁,此处道出宝钗来贾府后第一个生辰是十五岁生日,呼应前四回的宝钗年龄描述,情节上是严丝合缝的。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9 19:54
【至二十一日,就贾母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定了一班新出小戏,昆弋两腔皆有。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贾母、凤姐、三春、黛玉都是贾府自家人。而薛姨妈、史湘云和宝钗是贾府的客人。
题外话:前六十回里的贾府客人通常都不是什么善类,如攀附权贵的姑子、阴毒狠辣的道婆、打抽丰的姥姥、枭雄自负的雨村……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9 19:56
【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
起先就已“排了几席家宴酒席”,此刻是饭毕点戏。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9 19:58【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题外话:明代沈采的《裴度香山还带记》中有一出《刘二勒债》,后此段被改作成《刘二当衣》,也作《叩当》,是“脂砚斋”尤侗执笔所改,此事于史书已无记载,此处权且略作一提。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9 19:59【黛玉因让薛姨妈王夫人等。贾母道:“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我巴巴的唱戏摆酒,为他们不成?他们在这里白听白吃,已经便宜了,还让他们点呢!”说着,大家都笑了。黛玉方点了一出。然后宝玉、史湘云、迎、探、惜、李纨等俱各点了,按出扮演。】贾母说话向来言辞犀利直奔主题,这和天启皇帝朱由校的风格是非常相似的。
这里白听白吃,正是讽刺薛家外人长期赖在贾府的形状。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9 20:01
石头记中这些贾母与众人一同轻松欢笑的快乐场面,实际是为了叙说天启执政时期明朝中国的繁荣昌盛。
傅山此举并不是为了展现所谓封建制度的腐朽将亡,而是借此颂扬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能力,怀念天启时期国富民强的美好生活,让读者感受到贾府曾经的暖意祥和,感受到物价实惠柴米便宜天灾不愁国家稳定的天启盛世。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19 20:04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
要强调的就是,时间跳回到四年前带出宝钗第一个生日是十五岁,就已完成了目的。然后为了接续元妃省亲来叙事,这里又从四年前跳回到了宝钗的十九岁生日。
“至上酒席时”,从这句开始就已是宝钗十九岁生日的描写了。
此刻起跳到的是宝钗十九岁生日。起先淡淡地跳到四年前,叙说宝钗的十五岁生日,在不知不觉间便又淡淡跳回到了四年后接续省亲后的贾府故事。这是一种写作手法上的鬼斧神工,需要读者细心方能体会手法的巧妙。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0 08:01
前文说的是“定了一班新出小戏”,意思是约了一个新近在江湖上已经出道的小戏子组成的班子。道出这帮小戏是新近出名,是外请而不是家养,因为四年前贾府里面并没有养戏班。
【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
此时跳回到十九岁的情节了,因此时宝钗在贾府已待四年多,所以这句话并非错漏,而是恰如其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0 08:05【宝钗便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本回中后文宝玉曾说“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因为这首曲说的正合傅山傅处士的心境与生平。
傅山与鲁智深并非心系空门,都是不得已而出家。
傅山在亡国后收起悲伤,去五峰山出家成为道人。后以道人身份去四处云游四方联络各地反清力量,苦难艰辛而无怨无悔。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0 08:08
【因问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林黛玉此时是十一岁,距离十一岁生日不到一个月了。
这个像林黛玉的小旦年龄也是十一岁。借此来呼应林黛玉年龄。
大家早安,晚上继续。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0 20:43很多涯友都纷纷回忆起了赞赏过红楼梦的语文老师……寒士上学少,在课堂上也从不抬头听课,语文老师和寒士实在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叹……
有些涯友希望寒士多写一些,难度其实很大,每天在住处始终是眼困神乏精疲力竭的状态,找不到多年前那种精力充沛的感觉。
最后补充一句,大家看完后可以在闲暇时分享帖文或心得给其他人。老师也好,朋友也好,海外也好,国内也好。
希望有一天,通过天涯大家的集体力量,让石头记作者傅山先生得到真正的认可。
寒士虽然孤单,但还是祝大家甜蜜幸福,520 快乐~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0 20:48
【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
山木因太茁壮而被砍伐使用,源泉因太甘甜而被饮至干涸。
呼应上一回宝玉续南华经那篇文章中表达的汉人因文明繁荣而招致众人觊觎的思想。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0 20:50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
你也辩谈我也辩谈,用心去悟凭意去悟。
直到不再有辩谈时,才称得上是已领悟。
没有任何领悟可说,方是真正觉悟境界。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0 20:59【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你是独独不能没有我的,不理解你的便由得他去。——“你证”我想要随心所欲放纵自己,且任凭你们来去。——“我证”心,空落落,没有了各种悲伤忧愁喜悦。——“心证”意,乱纷纷,不欲谈任何亲近疏远密切。——“意证”以前那么忙忙碌碌又都是为了什么。——“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此刻回头想来,一切都很没意思。——“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宝玉的这段寄生草也算得上“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0 21:15【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已然是视有若无的空灵境界。
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无为最高最本真的境界。
又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作者傅山先生看罢此处后,闻道而解悟,大笑以为道,遂自称大笑下士,以视有若无作为真正的干净领悟。
此处笔墨下,黛玉似风流智者,宝钗似博学鸿儒。
欲知此中褒贬,可关注微信“无名寒士”,阅傅山先生的【如何先生传】。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1 07:14【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至贵者为宝,至坚者为玉。这并不是全无意义的机锋,而是石头记一书中最重要的纲目,是宝玉一词的微妙解释。
傅山先生直接在原文里通过这样方式点了出来。
宝是至贵者,世间以皇帝最为尊贵,所以宝代表的是贵为九五的帝王等级。
玉是至坚者,世间以国权最为坚固,所以玉代表的是坚固强大的国家权力。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1 07:15【前娘娘所制,俱已猜着,惟二小姐与三爷猜的不是。】
点出了贾迎春与贾环的愚钝。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1 07:20【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前文已说过,荣国府并不是一个家府或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国家,荣国府的构成有着特殊意义。玉这个字是国家权力,玉偏旁的字则是不同权力的象征。荣府的玉字辈成员,都有着特殊含义,也有着巨大的能量。
这个不通的谜语,谜底贾环自己说了出来,是一个枕头一个兽头。
枕头在床上,现代也依然如此。兽头在房上,这是指古代的房屋,古代房屋屋脊上会摆放兽头,也叫脊兽。比如大观园里省亲别墅的屋上就是“金辉兽面,彩焕螭头”。那个在屋脊端部摆放的兽头,有两个角,叫鸱吻,也叫螭吻。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1 07:25
鸱吻,也是龙的九子之一,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
枕头形容的是宝二爷,兽头形容的是环三爷。这个谜底点出的是贾环的身份和性格,借只能“风吹日晒地房上蹲”而不能“养尊处优地床上坐”表现了对上等权力阶层的嫉怨。
环,是一种中间有明显圆洞的玉。傅山用贾环来指代民众势力。
民众势力有局限性,也受到众多影响。在不善之人的影响引导下,就会表现会出愚钝鲁莽麻木观望的形状。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1 07:34
前面第二十回时凤姐言语可见一斑。
【环兄弟小孩子家,一半点儿错了,你只教导他,说这些淡话作什么!凭他怎么去,还有太太老爷管他呢,就大口啐他!他现是主子,不好了,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贾环应首先需要服从的应是贾政王夫人的管束,不得违悖和损害“政事”与“王事”。赵姨娘对贾环的说教或其他人对贾环的管控,都需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你也是个没气性的!时常说给你:要吃要喝,要玩要笑,只爱同那一个姐姐妹妹哥哥嫂子顽,就同那个玩。你不听我的话,反叫这些人教的歪心邪意,狐媚子霸道的。自己不尊重,要往下流走,安着坏心,还只管怨人家偏心。】道出贾环的特点,不大听“王事”的代表王熙凤时常说给贾环的管教,被他人煽动唆使,变得歪心邪意,媚强欺弱,自甘下流,抱怨偏心。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1 21:21很多涯友对本帖存在各种疑惑,寒士就不一一解答了,在此处作统一说明。
这个帖子并非寒士自身思想的创作,只是石头记作者傅山已有思想的阐述。
这个帖子中词句也并非寒士个人联想,只是石头记原文写作手法和写作纲目的阐释讲解。
寒士虽然推崇石头记,但无暇关注他人对石头记的解读。
很多人未读懂原文便大肆考证考据或各种联想解释,更遇到不存在逻辑鉴定能力和正误甄别能力的所谓权威,这些对如今石头记成为网络评选出的最读不下去的书是有很大责任的。
古时的博学大儒,现在的中文教授,对庄子离骚等国学经典毫不关注的比比皆是,所以大多人读不懂石头记并不奇怪。
这个帖子的重心从来不是猜谜,因为通过傅山的纲目来阅读,那些所谓的未解之谜都只是普普通通的描述罢了。
这个帖子存在的意义
1 渐渐让每个人都能认清真实作者
2 阐释清楚正面故事的感情色彩
3 理解每一回的写作手法和所涉内容
4 解释傅山诗词的隐藏含意
5 点破一些别有用意的叙事
6 让读者渐渐感受到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情
7……
就说这些吧。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1 21:32
【猴子身轻站树梢。】前文已讲过秦可卿是天启皇帝朱由校,并在秦可卿死后,依然用贾母形象来展现朱由校的言行。
秦可卿曾说“树倒猢狲散”,贾母此刻说出“猴子身轻站树梢”,相互呼应,谶出贾府钟鼎家族最终的亡散结局。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1 21:33贾政说“有言必应”,暗示了贾政对众人谜语的所言所评,都是那些作谜人在历史上已发生已应验的真实情状。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1 21:33【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炮竹,诗句描述的实际是袁崇焕最擅运用的战术,火炮守城。
“此乃一响而散之物”,写出了袁崇焕以火炮来平辽这一战术的失败和袁崇焕的短命。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1 21:34“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皇太极即位以后,躬亲政事废寝忘食,极力学习汉族文化。这个谜底是更香,诗句描述的实际是皇太极珍惜光阴努力不懈的景象。
“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指的是皇太极苦心经营下寿不久长,于 1643 年就病死在了沈阳故宫。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1 21:44
【一言未了,早见宝玉跑至围屏灯前,指手画脚,满口批评,这个这一句不好,那一个破的不恰当,如同开了锁的猴子一般。】
猴子是一种比较聪明的动物,石头记里的猴子是用来形容汉人的。呼应“树倒猢狲散”,“猴子身轻站树梢”等。
石头记中迎春探春惜春的小传还在本回后比较远的章回,因此迎探惜灯谜今晚就不讲了。本回中这三人的灯谜以后会按照探春、惜春、迎春的顺序在不同章回中呼应讲解。
第二十二回完。大观园即将开启。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2 11:42
睡醒时腹腿处胀痛难忍,挣扎一个多小时勉强下床,此刻去外面寻食寻药一番,今日且休息。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3 19:37寒士还好,感谢大家关心,也希望大家健康快乐。
近来劳累事颇多,身体和精力颇有些支撑不住,昨日怪异急症倏忽来去,今日已然无碍。虽身似风中烛,但人实非老年,略略休息便复原如常,大家不必挂于心上。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3 19:46【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本回中戏词不少,傅山借戏词抒情亦是十分巧妙。
傅山先生曾有观戏妙语,“看不清莫嚷,请问前头高见者;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人观。
”傅山先生亦曾道戏文真谛,“曲是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妙;戏岂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
”
且在此处分享给大家。此刻先去晚饭,今晚闲暇时会来继续。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3 20:55【想毕,遂命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由元春下谕,令宝钗和众人合理进入大观园。“夏守忠”,华夏之人应当恪守忠义的教谕。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3 20:57
【金钏一把拉住宝玉,悄悄的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
明文写出的勾引宝玉,在书中实质意义等同于觊觎中国国权。
这个金钏的含意和来历,后文会作深入讲述。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3 21:00【贾政道:“老太太如何知道这话,一定是宝玉。”宝玉见瞒不过,只得起身回道:“因素日读诗,曾记古人有一句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因这个丫头姓花,便随口起了这个名字。”】
此处通过贾政对这个古怪名字的留意,提示读者对袭人这两个字的含义进行思考。袭人含义前文已介绍过。
原句是花气袭人知骤暖,闻到花香时感觉春天的突然来到。傅山先生改“骤”为“昼”,去掉的是突然变化的那种感觉,显得稳定而长久。这句诗绘出了花香袭人春日暖的美好时光,也令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华夏繁荣之春稳定长久的愿望。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3 21:24
【薛宝钗住了蘅芜苑,林黛玉住了潇湘馆。】潇湘馆。潇湘是指湘妃泪洒斑竹。娥皇女英为舜的逝去落泪,泪水洒在竹上成斑,于是有了斑竹。
林黛玉住在潇湘馆,为“大舜之正裔”的宝玉泪洒此生,如同湘妃二人为舜洒泪,也是呼应第一回中绛珠仙还泪的故事。
……
蘅芜苑。蘅芜是一种香草。离骚中对其有“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的评价,讽刺那些像蘅芜一样贪得无厌索求无度的人们的势利嘴脸。
蘅芜依然呼应薛家九流最末的商人势利形象。苑指帝王的园子,呼应宝字,依然点出薛宝钗的帝王身份。
可叹如今世间喜爱宝钗之人亦有颇多,以势利为重,以腐儒为尊,傅山所贬,人之所爱,奇矣哉。然后对极具风流名士气度的黛玉反而诽谤不断,亦是悲哉。
今晚就讲到此处,明天再继续。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4 06:56【林黛玉正心里盘算这事,忽见宝玉问他,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宝玉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呢。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竹子为傅山先生生平最爱,林黛玉作为大观园内的第一主角,自然要住在竹林环绕的潇湘馆。
如同以往在贾府的居所设置,进入大观园后,黛玉和宝玉依然是近邻,而宝钗则会入住蘅芜苑,在园子东北的远处。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4 07:00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
二月二十二那一日大家入住大观园,林黛玉十一岁,宝玉十二岁,薛宝钗十九岁。
此刻是第二年三月。在园中已度过了一年四季,有四季的即事诗为证,此时黛玉十二岁,宝玉十三岁,宝钗二十岁。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4 21:30
【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赋予林黛玉出尘脱俗的风流雅士形象。
……
【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爱花真情,道出朱由检对国家子民的真情实感。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古时帝王将相死后,常以石制巨鼋驮碑。暗示林黛玉身份尊贵。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封一癞头鼋为定江王,以表彰癞头鼋救助庇佑明朝的功劳。在江西都昌为其建庙,庙内塑背驮一碑的巨鼋雕像。宝玉甘心为癞头鼋所吞,也是傅山先生不惜性命盼能救助庇佑朱明王朝的一种深刻感情。
……
【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傅山先生在写书时情不自禁地把自身优点赋给了书中宝黛二人。黛玉将数万字在一顿饭间记下,黛玉宝玉这种惊世骇俗的学习能力,实际上正是身为学海的傅山先生所具特质。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4 21:42
讲讲宝玉在大观园这一年的四时即事诗。
夏夜即事讲述的是傅山眼中天启时期的好生活。这首诗里的佳人其实是指秦可卿——朱由校。诗里涉及贾母的丫鬟和宝玉的丫鬟,前文已说过贾母也是天启朱由校的缘由,且看这首诗的大意,这些丫鬟的身份性质以后文中会作解释,此处暂不深叙。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4 21:44
【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忙累的天启在美梦中沉睡,悠闲的鹦鹉在唤茶汤侍奉。
(呼应“一场幽梦同谁近”,朱由校)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麝月打开宫镜令窗前生明,檀云品罢御香使屋中聚云。
(月明云霭。国土完整政治稳定。)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琥珀手持夜光杯斟饮美酒,玻璃在门边迎柳枝间凉风。
(富贵闲人形状)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水亭边乘凉的那些姑娘们,回微风拂帘的朱楼中安歇。
(安居无虞景象)
……
注:鹦鹉、琥珀、玻璃是贾母丫鬟,麝月、檀云是宝玉丫鬟。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5-25 07:11【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