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17:25

昨天凭空消失的,今天补上,这样看余光中就不突兀了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17:30

@关外李员外 2018-05-08 23:27:08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3935454.jpg{EIMAGE}

----------------------------- 放在这里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17:30

@关外李员外 2018-05-08 23:29:44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3935482.jpg{EIMAGE}

2017 年 12 月 14 日诗人余光中病逝,特此纪念

----------------------------- 回归原位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17:44

@关外李员外2018-04-2718:15:06

嗨,天涯堕落了,当年牛人多,现在水贴多!

----------------------------- @猛吃西瓜 0321 2018-05-09 17:15:43

好贴 马克

----------------------------- 我也要吃西瓜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17:45

@武道一 2018-05-09 14:43:11

楼主能不能讲讲伊核啊

----------------------------- 现在讲文章就散了,下文会透的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18:38上回书讲到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今天不妨谈谈诗词的故事。

有心人一定知道我要讲主席诗词了,是的,大背景马上要到 1976 年,

大家应该知道我为什么写周相传奇,主席诗词了吧。

主席诗词不少,研究的人更多,今天只讲一首词的故事: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18:40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3971588.jpg{EIMAGE}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18:40好多灵道的办公室背景就挂的是这首词,但大多数人不知道背景故事。这首词是 1936 年 2 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准备渡河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豪放的《沁园春?雪》。

本篇不做诗词解读,老李认为本贴能够跟到现在的大侠都对这首词烂熟于胸。

但这首词写完了却并不为人所知,共产党的宣传队贴标语口号还忙不过来呢。

时间大约过了十年,日本鬼子投降了,1945 年 8 月 28日毛主席应国民党之邀亲赴重庆谈判。

柳亚子是与孙中山、毛泽东都私交甚好的名士,在这期间,柳亚子写了首七律赠毛泽东同志,同时向他“索句”。 10月 7 日毛泽东便把以前创作的《沁园春?雪》赠给柳亚子,并致信云:“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

柳亚子得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欣喜若狂,深为此篇的气势、内涵、高度所折服,直接评价到了天上:“展读之余,以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轼)、辛(弃疾)未能抗(相比),况余子乎?”柳亚子本身就是家学渊源的大家,不久,他就作了一首“次韵毛润之初行陕北看大雪之作”的和词,并把这首“和词”和毛词一并交给《新华日报》,要求同时发表。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18:41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3971641.jpg{EIMAGE}

柳亚子夫妇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18:42

这里把柳亚子先生的和词也贴出来大家欣赏:

柳亚子: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意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黄州太守就是苏轼,就是辛弃疾,纳兰容若是清代词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作者。可见柳亚子对主席这篇作品评价之高。

当时《新华日报》因未征得主席同意,只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

柳亚子和词一发表,立即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大家一看柳亚子都“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那么原词得是何等的气概啊?

当时重庆民营报《新民报晚刊》的副刊编辑吴祖光对此事尤为热心,于是在 11 月 14 日以显著位置上隆重推出《毛词?沁园春》这首杰作,并为该词书写了“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沁园春?雪》一经发表,即刻轰动山城,一时间洛阳纸贵,传诵四方。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18:42

大家就看看最后几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词写到这个份上,还有谁有什么话要说么?

诗词写到这个份上,蒋介石有话要说!

蒋介石当时看到这首词呢,实际上十分恼火,毕竟相互争斗多年,不能在文学阵地上输给对方。

他当时就问他的大秘文胆陈布雷,就说你看毛泽东这首词写得怎么样啊?陈布雷这个人还是当时如实答道,我觉得这首词气势磅礴,气吞山河,能称得上是盖世精品啊!陈布雷一这么说,蒋马上就懂得陈自己是写不出堪比《沁园春?雪》的作品了。

蒋介石很恼怒,交给陈布雷一个任务,去找一批人,文人骚客来跟毛泽东来和一和,写和词。

当时在重庆国民党陪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这种教授、学者、诗人、作家还是很多的,陈布雷连夜去布置任务,让大家写。

这里我特意找来几首,有诗词高手可以一起品评。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18:42这里我特意找来几首,有诗词高手可以一起品评。

王新命:抗战军兴,受命立功,拥纛东飘。当徘徊歧道,中夜惘惘;悚心怵目,举世狂潮。寇患方深,阋墙难再,回首中原烽火高。却倒戈,看杀人掠地,自炫天骄。

山河美丽多娇,笑草莽英雄亦折腰。想翼王投笔,本矜才藻;押司题壁,夙擅风骚。惜误旁门,终虚正果,勒马悬崖着意雕。时未晚,要屠刀放下,成佛今朝。

孙工:大好河山,昨方雨歇,今又风飘。痛鯨波汹涌,雷奔电掣,狼烟飞起,石烂山焦。血战八年,尸填巨野,百代奇仇一旦销。应记,我黃炎神冑,原是天娇。

男儿报国方遥,且莫把孤忠云样消。看楼兰不斩,无还传介。胡炎又炽,正赖班超。满目疮痍,遍地荊棘,国本何能再动摇。君且住,早回头是岸,勿待明朝。

蜀青:卅载兵争,千里坟堆,万里血飘。幸长城內外,还余莽莽,大河上下,尚有滔滔。仁者安人,智者化俗,不嗜杀人意最高!试放眼,看弹丸瑞士,绝代妖娆。

将军倚马多娇,念塞上单衣雪满腰。请记取秦皇、金销十二,服膺宋祖,杯解腥骚。一代天骄,原子宇宙,何必荒城竞射雕。民苦矣!莫谈谈打打,暮暮朝朝。

这些作品发表以后,效果反而显得毛泽东的词越来越高,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啊!为了把毛泽东这首《沁园春雪》压下去,国民党党部暗中在内部发通知,就要求那些会作诗填词的国民党党员,每人都得写一首,或者写几首《沁园春》,最后挑选出几首国民党当局认为意境,气势和文字要超过毛泽东的,然后就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发表。

最后直到蒋校长到台湾当上岛主,也没得偿心愿!我上一篇写过:格局决定成败,但有时候气势、格局真是学不来的。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18:43

暂停一会儿,图片晚点奉上。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21:25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3977804.jpg{EIMAGE}

记忆里是这张最有气势,才找到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21:28

特找来两个人的书法放在一起,很有意思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21:28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3977944.jpg{EIMAGE}

中正书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21:28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3977957.jpg{EIMAGE}

润之书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21:31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3978076.jpg{EIMAGE}

文胆 陈布雷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21:36

继续开工,感谢各位英雄支持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21:45

@ty_风之谷 151 2018-05-09 19:15:05

楼主辛苦,每日来顶

----------------------------- 谢谢大侠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22:45

@云舒 20160306 2018-05-09 22:30:26终于追上大部队了。脖子快断了,眼睛快看瞎了。

昨天下午发现此贴,开始看,昨晚看到零点后,今天看了一天,到现在终于追上了 。

楼主此文看似天马行空,任马由缰,形散而神不散。真好贴!

-----------------------------

谢谢夸奖,有这种读者,争取晚上再更一次。正在写,不敢保证。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09 23:55各位抱歉,这段整体构思不够成熟,写了一半,放弃。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01:02

等明天吧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07:30

太阳升起的时候,不管是猎豹还是羚羊,都要奔跑!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09:39

现在开会都带着笔记本,继续码字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10:59

@真的离你很近 2018-05-10 10:52:02

从哈市到岘港,追贴不停。老李,加油~

----------------------------- 我写中越战争,你就去越南卧底,哈哈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11:03

开始更新,找图片了。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11:04

【正文】为方便大家阅读,以后加【正文】两字,这篇文章会持续更新下去。

我上一篇写过:格局决定成败,但有时候气势、格局真是学不来的。

我在前文一再提到格局问题,今天就好好讲讲主席的大格局!

关于格局的问题,我想讲一个故事来说清楚。仔细阅读前文的读者都发现,主席写《沁园春·雪》的时候是率领红军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红军长征的时候有多惨大家都心知肚明。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触景而发,胸怀天下,谈笑古今,这是何等样的大境界。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既然这段在聊诗词,今天就讲一下诗圣的故事,看一下牛人的大境界都是怎么炼成的。

我们先看一下诗圣杜甫是怎么死的!!!话说流传千古、光照后世的大牛杜甫死的很凄惨。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11:06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3997066.jpg{EIMAGE}

诗圣杜甫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11:07

暮年的杜甫,多病缠身,与妻儿蜗居扁舟,漂泊于蜀山湘水之间。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4月,杜甫乘船下郴州(今湖南郴县),途中因江水大涨阻断去路,困居耒阳县十多日。

当时的杜甫早已破产,贫困至极,以致数日无食充饥,子美活的一点也不美。耒阳县令听说这个情况后,派人给杜甫送去了白酒和牛肉,杜甫饿了太久,吃多了牛肉,喝多了白酒,一觉睡去再也没有醒来。

呜呼!一代诗圣如此死法,委实让人难以接受。

后来多情种元稹(贫贱夫妻百事哀)为子美写了墓志铭:“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11:10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3997492.png{EIMAGE}

大牛元稹比较色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11:11

这只是其中华丽评价的一小段,元稹不懂得墓志铭的写作要点,在后文为了抬高杜甫又贬低了李白;“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引起了一段诗坛公案。(公案故事太长,不在这里写了)直到后来的大神韩语写下“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段官司才算了结。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11:13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3997691.jpg{EIMAGE}

举杯邀明月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11:14但大家一定奇怪杜甫为什么这么穷啊?他爷爷那辈儿看着很体面啊,告诉大家答案:

杜甫是被房地产害的!!!

杜甫出身大族京兆杜氏,小时候家庭条件很优越,青年时期好旅游,还遇到过李白一起当过驴友,那个年代除了富二代官二代基本没有旅游的,没资本你穷游啥啊?当然后来居上的驴友之神徐霞客除外啊。

据说李白出川时他的富商哥哥送了李白一船黄金;可见杜甫年青时代小日子过得也挺滋润的。但杜甫有个致命弱点就是不善于考试,在那个学霸如云的黄金时代,学渣的痛苦无法想象!看人家别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自己只能“独收和氏玉,还采旧山薇。”(钱起《落第》)!

考不上大学就没机会入官场,不当官就没有俸禄,就不能贪腐,就不能醇酒美女夜夜笙歌,就实现不了自己的远大抱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三十岁的杜甫终于懂得了这个道理,放下自己装逼远游的行囊,一头扎进了房地产这个大染缸!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11:16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3997867.jpg{EIMAGE}

杜甫很忙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11:19杜甫认准了这一票,把自己全部财产投入进去,还借了亲友不少钱,好在学渣杜甫没学过《经济学原理》,那个年代还不流行融资。然后杜甫边盖山庄,边等房子升值。

后面的故事就简单了,山庄盖好了,外面盛传安禄山大胖子要造反,房市低迷,尤其是山庄,杜甫资金回笼困难。

过几年安禄山真造反了,杜甫破产了!

看了这个故事,现在囤房子的朋友是不是很怕怕啊?破产后很容易饿死的,吃点好的还容易撑死!杜甫圈地盖山庄没成功,“杜甫草堂”倒成了今日名胜。

那时杜甫年近五十,穷困潦倒,在表弟资助下盖起了草堂,贫病交加的杜甫在这个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草飞了,房顶漏了,儿子哭了:“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有个儿子还饿死了!遥想当年,如今凄惨令人唏嘘。

但杜甫哪里是凡人,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11:21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3998114.jpg{EIMAGE}

如今的景点 杜甫草堂 还要门票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11:22

善哉!子美高士,悲天悯人!

真正的情怀,是在困境下悲悯众生,是在绝境下仰望星空!

所以,你是诗圣,我们是凡人。

人生至惨则无敌!这之后子美同学告别学渣,直接封神!

我身在草堂,心在天堂!

在成都去看看武侯祠,写下了这首名篇《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11:24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3998292.jpg{EIMAGE}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11:25想想李白现在在东吴吧,心情不错,来个《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11:26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3998492.jpg{EIMAGE}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11:27携家带口一叶小舟来到江陵,风景不错,来首《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上天或许知道一颗巨星即将陨落,最后必须发出超新星一般耀眼的光芒!

此诗为“七律之冠”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谨以此诗纪念杜甫,它日重游长江,再谒草堂。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11:31

中午之前更新到此,吃饭去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13:14

大家应该知道我没什么写杜甫盖房子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21:37

@gerson925 2018-05-10 21:15:25

高人美文。坐等楼主更新!

----------------------------- 谢夸奖,今晚更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21:38

@关外李员外2018-04-2421:12:40

关于老李写文章跳跃性思维,和大家交代一下。

读者刚看的时候会觉得太发散,没围着一个主线讲故事。

但大家仔细品读这些不想干的小故事,什么诺门坎战役,印度光辉战斗机,水浒黑社会等等。

老李都是在费尽心思把一个干巴巴的道理说明白。并且尽量让文章更有可读性。

这段历史如果看历史书或者档案资料,没两个人能有耐心看下去,但如果串成故事讲就好很多。

因为老李经历和工作关系,尽量让读者能......

----------------------------- @10 星心雨 2018-05-10 16:57:52楼主虽然讲的比较分散,但是的确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看历史资料真的很枯燥的,看楼主的文字过瘾多了

----------------------------- 我正在继续努力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21:39

@hhsztcl 2018-05-10 16:18:18

学习。

----------------------------- 共同学习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0 23:13

@醉卧横塘 2018-05-10 22:59:45

已阅

----------------------------- 准时准点啊,哈哈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0:56

老李前文花了很长的篇幅写了诗圣老杜,身在草堂,心在天堂!有真正的情怀,能在困境下悲悯众生,能在绝境下仰望星空!现在我们在回到主题,看看主席怎样在绝境下仰望星空,在困境下远眺未来!先来看古文:《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如果这句话仅仅在《尚书》里躺着,那么我们今天可能就少了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成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句成语在主席的一篇政论文里出现,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老李见过的最好的政论文章。这就是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里的雄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1:04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4033130.jpg{EIMAGE}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1:06先来看看这篇文章牛在哪里:背景是在 1930 年的时候,包括林彪在内的党内一些同志对革命时局弥漫着一种悲观思想。与林彪同时战斗在井冈山的萧克上将后来回忆:在井冈山,林彪曾提出"井冈山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

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纵队长林彪,当时只有 23 岁,按现在的算法,大学刚毕业参加工作。

年轻人嘛,敢想敢干是好事,纵队长林彪就给当时的前委书记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悲观情绪,对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缺乏信心,反对毛泽东提出的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并建议采用流动游击的方式来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力。

当时的前委书记毛泽东就给林彪回了一封信,阐明他对中国革命和红军前途的看法。回信中,毛泽东恰到好处地用了这句成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形容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革命的力量虽然小,但它的发展是很快的。

最牛的是这封信的结尾,毛泽东写道:

(中国革命高潮)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1:07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4033162.jpg{EIMAGE}

毛&林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1:09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4033169.jpg{EIMAGE}

这张是正文用的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1:10

最牛的是这封信的结尾,毛泽东写道:

(中国革命高潮)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是什么样的高度啊!!!

老李年轻的时候是很善于用排比句来煽情的,自从读懂了这段文字的立意之高,就很少用排比句了,多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表达真实的想法。

这是革命家磅礴的激情和诗人奔涌的想象融汇在一起,用如火的热情去感染身边的同志。有这种洞察力,这种感染力,这种说服力,什么事业能不成功呢?

要知道 1930 年是什么样的革命形势啊!说好听点叫有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说不好听点按史书上的语言就是被朝廷军队清剿的流匪啊!全盘大形势是 1928 年“二期北伐”完成,东三省易帜,之后冯蒋矛盾、蒋阎矛盾、蒋桂矛盾不可调和,接着就是 1930年的中原大战。

在蒋介石眼里解决这帮好多还拎着梭镖大刀的“共*匪”是次要矛盾,干翻这帮不听话想夺权的军阀才是主要矛盾。

收拾完这帮军阀,1930 年冬天蒋就急不可耐的开始了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所以说 1930 年是什么革命形势啊,就是在人家军阀混战的夹缝里求生存呢。在这种大环境下,一些同志对革命时局产生悲观思想是正常的。

我一直反对开上帝视角看待历史问题,从当时的环境出发和当事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够更客观的把握历史脉络。

毛泽东的高度就在于能够在逆境中看出趋势所在,透过错综复杂的表面把握解决问题的根本要点。

我同样也反对神化毛泽东,毛本人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里说过: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1:16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4033310.jpg{EIMAGE}

雕塑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1:17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4033322.jpg{EIMAGE}

看地形,知道为什么选井冈山了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3:01

咱们先不谈上帝视角和运动,继续把这个故事讲完。

1930 年的元旦后,在难得的战斗间隙,在古田镇赖家坊“协成店”小屋,一盏油灯彻夜通明,很少写长文的毛泽东一气呵成写完了给林彪的这封七千字的长信。

当时加上的标题是《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和其它私人信件不同的是,毛泽东责成红四军政治部将这篇回信油印发至红四军各大队党支部,以便让更多的指战员了解他的思想和意图。

从这一点上看来,毛泽东给林彪的这封复信,已超越了一般私人之间通信的意义,应该承担着借机教育全党全军,解决困惑统一思想的政治意义。

1941 年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经中央书记处研究决定,毛泽东亲自主持在延安编印了《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书中收录了毛泽东致林彪的这封信,作为整风的重要文献供干部学习。

1942 年中央军委编印的《军事文献》、1943 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印的《两条路线》、1944 年中共中央北方局编印的《抗战以前选集》、1945 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编印的《党的路线问题选集》、1947 年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编印的《毛泽东选集续编》,均收录了这封信。

由此可见,毛泽东本人对此信的价值非常看重。但这封信以各种形式的反复发表却成了林彪的一块长久心病,毕竟是给他本人的复信来治病救人的么。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3:04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4033688.jpg{EIMAGE}

青年林彪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3:05事情到后来终于有了转机,1947 年秋天,在东北局书记、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林彪的领导下,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战局已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也就是地位的转变使得林司令员终于有了话语权。

此时的东北局开始酝酿筹划出版一部《毛泽东选集》。

由于毛泽东这封信的特殊历史地位,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此发出通知,要求在编选毛泽东文集时,要收入给林彪的这封信。

了解这一情况后,林彪于 1948 年致电中共中央宣传部,表示这封信的内容有很大的宣传教育意义,他本人同意向党内外公布,但同时表示:“为不致在群众中引起误会起见,我认为只公布信的全文,而不必公布我的姓名,以免对中央内情不了解的人发生种种无谓的猜测。”

这份电报由中宣部呈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随即做出指示:一、这封信不要出版;二、请陆定一、胡乔木负责将这部选集的书稿全部审阅一次,将其中不适宜公开发表的及不妥当的地方标出,并提出意见,待修改后再出版。

可见这个时期毛泽东对林彪的欣赏与宠爱。

就这样,1948 年出版的东北书店版和晋察冀版《毛泽东选集》中没有收入这封信。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3:09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4033691.jpg{EIMAGE}

在东北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3:09

时间到了 1950 年 5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由中央统一编辑《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亲自主持其事,这封信再次入选。

毛为不引起党内同志对林彪的误解,将信的题目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且凡是批评林彪的地方也做了删改,公开发表时通篇没有出现林彪的名字。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后来林彪的地位如日中天,成为中共中央唯一的副主席,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正式写入党章,但是“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一直是林彪心中未能去除的一块心病。

1969 年 9 月,林彪重游井冈山,写下《西江月?重上井冈山》一词:

繁茂三湾竹树,苍茫五哨云烟。井冈搏斗忆当年,唤起人间巨变。红日光弥宇宙,战旗涌作重洋。工农亿万志昂扬,势把敌顽埋葬。

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英雄烈士启蒿莱,生死艰难度外。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辉煌胜利尽开颜,斗志不容稍减。

大家注意这句:“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这就是地位决定态度,话语权更高了,就要表达态度。

下面就是据说了,林彪返京后曾将此词呈毛泽东阅。毛泽东微微一笑,在“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一句下用红笔画了两条粗杠:“这是历史公案,不要再翻了。”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3:11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4033693.jpg{EIMAGE}

合影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3:12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历史的车轮颠来倒去。

秋风几度凉,闲来话短长!

1971 年 9 月秋风再起,林彪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折戟沉沙,史称“九?一三”事件。

转眼之间这封信就成了成了林彪革命意志不坚定的铁证。

老李不做评价,只引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黄克诚以前说的话:

“林彪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个好的事情;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不是正确的态度。

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错误,但敢于向上级反映,就这一点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在党内有什么意见就应该提出来,现在应该提倡这种精神。有些同志不敢提意见,生怕自己吃亏,这不好。”“如果林彪不提那个问题,毛主席的那个文章也写不出来。”

“在党内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按照组织系统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应当提倡这种事情,不是批判这种事情。特别现在应当提倡这种作风。……据我了解,像这类的事情林彪不只这一回,他向毛主席提意见,还有提得更厉害的。”到了 1991 年《毛泽东选集》第二版问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题注: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

历史云遮雾障,反复都是寻常。

这篇既然以诗词开头,就用辛弃疾的《破阵子》作为本篇结束吧: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3:13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4033696.jpg{EIMAGE}

戎装照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3:15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4033707.jpg{EIMAGE}

阅兵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3:16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4033708.jpg{EIMAGE}

检阅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3:21

一时写的兴起,天亮了。必须睡了,各位早安。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7:16

起床了,盖楼了……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9:28

威武雄壮啊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9:30

@qyhqyh2005 2018-05-11 07:40:57

楼主文章精彩

----------------------------- 谢夸奖,是我继续的动力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9:31

@轩辕妙菱 2018-05-11 06:36:26

已阅,早安

----------------------------- 太早了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09:49

@hhsztcl 2018-05-11 09:23:23

学习。

-----------------------------

欢迎各位大侠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10:26

写国内这点事儿怎么这么难啊,顾虑太多。写完这段马上漂移写国外去,省心。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11:27

@安楠居士2018-04-3018:23:51

东方社会由于自身历史所形成的特点,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俄国及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结成工农联盟,积极参加并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可以在取得革命胜利后,跨越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提出,涉及到怎样理解人类社会演进的一般规律的问题。

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总结了西方和东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概括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演进的几个时代的一般进程和顺序。否定这个一般演进的秩序,把历史看作是杂乱无章的或可以随意摆布的东西,也就否定了历史的规律性,这显然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但是,马克思也从来反对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去裁剪世界历史,坚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在过程是一般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因此,概括出历史的一般演进秩序,并不是要求每个国家或民族都必须一丝不差的依次经历一番,并且每个时代必须经历同样长的时间,遭受同样多的曲折,不容许有任何的跳跃。

----------------------------- @非典型爱国者2018-05-0122:17:12并不是要求每个国家或民族都必须一丝不差的依次经历一番,并且每个时代必须经历同样长的时间,遭受同样多的曲折,不容许有任何的跳跃。

---- 你的意思,可以有特例? 那么这种特例的依据何在? 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了搞社会主义的程度吗?还是干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个基本原理都不要了,来一个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或者说,别的国家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到中国是个特例,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

----------------------------- @XM 艺萧 2018-05-11 10:53:10

请注意:马克思是一位思想家。他的功绩体现在,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马克思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就像达尔文发现进化论一样。马克思创立了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秘诀就是很好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毛泽东在中央党校提的四个字:实事求是。扯什么中国是特例,就是错误的,明显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哥白尼的日心说当时还被教会说成了异端邪......

----------------------------- 这种层次的辩论还是不要在这个帖子中进行了。

我也懒得发表观点。

说句大话:老李三十年前的思想已经比这些深刻了。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11:30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4045901.jpg{EIMAGE}东北的各种特产欢迎大家在这里开心玩耍,少谈些主义,多讲点故事。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11:31

@www111222ssszzz 2018-05-11 10:54:04

可以的,可以的写的很好,加油啊老李

----------------------------- 还在努力写国内呢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11:31

@古都闲人 R 2018-05-11 11:03:46

涨知识了!??????

----------------------------- 共勉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11:35既然还有人较真,我下一段就涉及一下共产国际。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11:57

@angyqm 2018-05-11 11:40:43

盖楼啊马虎不得~~!

----------------------------- 谢壮士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13:58

【正文】

上回书说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故事,讲了主席对革命形势的总体把握。今天就再讲一个主席的故事,这个故事涉及到我们的人民军队如何发生了质的转变,如何从草台班子的散兵游勇成长为战无不胜的的威武之师,走出凤凰涅磐浴火重生之路。

现在的官方宣传或者影视作品把什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历史地位抬得很高,什么反抗的第一枪、决定意义的新起点等等。

但在老李看来,这些历史事件作为革命历程的标志尚可,但要是说改变革命历史进程的伟大意义还真够不上。

真正改变革命历史进程的伟大事件是现在已经被淡化的发生在一个小山村里的一次军队改编,史称 “三湾改编”。

好多年轻朋友对这个历史名词应该是很陌生的,三湾是一个地名,是江西永新县下面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沟。

这种伟大事件怎么就发生在一个小山沟里呢?咱们再来看看当时的大背景。

要讲清楚大背景还要从大家耳熟能详的秋收起义说起。

看老李的文章好处就是,你发现历史不再是教科书和文件里的教条和讲义,老李一直遵循开始就定下的基调,用小故事来勾勒大时代。

讲小故事就先介绍一位小人物:

余洒度(1898—1934),生于湖南省平江县,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在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 年随叶挺独立团北伐到武昌,后历任国民政府警卫团第一营营长、团长,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师长。

1927 年 9 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

作者:关外李员外 日期:2018-05-11 14:03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4053147.jpg{EIMAGE}

余洒度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