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大战即将展开,我已有严密布阵计划,各部要绝对遵命行事,勿因小利而盲动。此战由顾祝同协助指挥,刘峙严防散匪窥测徐州……”战至 18 日黄昏,在蒋介石口中“没有援军也能坚守 10 天”的国军仅仅打了一天,城关守军已经损失过半,主力向城内收缩。国民党空军利用白天能见度高的机会对国军撤退后的道路和地区进行扫射并投掷燃烧弹,解放军攻击部队受到猛烈空袭后,伤亡甚大,不得不退出既得城防阵地。

夜晚后,解放军迅速组织力量,控制和扑灭大火,同时利用夜暗,迅速抢占有利地形, 当夜 23 时,攻城部队利用黑夜掩护开始了总攻击。

开封国军判断解放军军主攻方向在北面,故在城北配置了大量火炮。当解放军猛攻南门的时候,国军的火炮只得隔着龙亭向南发射,但由于距离太远,几乎不能命中目标,威力大减。共军利用后方火炮向新南门实施火力突袭的机会,绕过城门外国军两侧火力点,进行连续爆破,炸开了新南门的东门洞,突进城内,登上了南门城楼。

新南门城楼两侧国军迅速组织队伍进行反冲锋,希望夺回南门关口。可随后解放军后续部队从缺口涌进城内,国军已经无法夺回前沿。解放军入城迅速抢占部分民房,两军自此转入激烈巷战。

刘茂恩、李仲辛发现新南门被突破,为整军纪随即枪毙了驻守新南门的营长,并急令保安 7 旅旅长亲自率部配合 66师工兵营、辎重营向新南门进攻,连续冲锋几次未能奏效。

刘茂恩又继续增调兵力,由 66 师副师长亲自督战,同时国军以密集的炮火封锁新南门外的通路。

在解放军突破新南门时,部队仓促涌进城内,门外两侧国军防守工事未被注意到,所以尚保存完好。不久两侧国军防守工事发挥火力优势将新南门突破口重新封锁住了。涌进城中的共军与城外后续部队失去联系,处于国军夹击之中,伤亡很大,弹药缺乏,困守新南门 7 小时。

解放军占领宋关后,先用炮火摧毁国军在宋门前有三角地堡群、壕沟、铁丝网、城门楼,乘着烟雾弥漫,爆破队冲向宋门,在火力掩护下以 11 包炸药实施连续爆破开了城门。

涌入宋门,后续部队紧跟入城。

解放军一部向新南门方向突击,一路向北发展,接应部队由曹门人城。向新南门增援的部队,先涉水抢渡惠济河,后逐屋打通墙壁,与其他入城队伍连接。

宋门被突破后,国军火力便集中向宋门,而新南门外侧国军地堡群却遭到共军的摧毁,城垣缺口再次被共军夺了回去,原先被包围在城内的小股共军与城外的后续部队会合。

与此同时,城西华野 22 师也攻破了西门和大南门。这样,华野三、八纵主力部队全部突进城内,展开激烈的巷战。

20 日晨,华野攻城指挥部移进城内理事厅街的天主教堂内。

国军见城防多面失守,堵不胜堵,保安 7 旅旅长奉命率部实施最后的冲击,结果被击溃。 20 日晚,李仲辛下令 66 师所部撤至城西北角的龙亭、教养院、华北运动场及北门等地决意死守。刘茂恩也将保安队撤至省政府,收缩防线,固守待援。

此时,打援战斗也在激烈进行。开封一打响,蒋介石立即赴郑州、西安、徐州等地开会督阵,一面电令开封国军与古城共存亡,固守待援;一面抽调重兵,企图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就连原在苏北、淮南的国军第 83、72、25、63 师都急速往开封方向推进。多路援军在蒋介石的督促下,星夜驰援。但是在解放军各部牵制下,援军进展很不顺利。

6 月 16 日下午 2 时,中野第一、三纵队及华野第十纵队接到于平汉铁路南段及其以东地区阻击命令,距规定的到达阻击地点的时间已不足 20 个小时了,十纵立即向上蔡开进。

行至半夜,得知胡琏兵团已占领上蔡县城,其部队大部已北渡洪河,并向开封方向驰援。17 日上午 9 时,中野出现在上蔡城北近郊。午后,各部猛攻上蔡城。占领了紧靠县城的麦仁店、李庄、西洪桥、刘桥、葛庄、坡赵村等地,在解放军的突然侧击下,胡链担心后路被断,急令已北渡洪河、驰援开封的整编 11 师返渡洪河,回师救援。

与此同时,邱清泉兵团在兰封以东遭遇华野外线兵团 4 个纵队阻击,解放军还乘机攻占兰封。郑州孙元良兵团的多次进攻,没能突破解放军的阻援。

20 日,蒋介石见开封国军实在力不能支,便乘专机亲临开封上空督战,为挽颓势,他命令空军加强对开封城进行轰炸。

仅6月20日就投弹20吨。

国军为阻挡攻城部队的发展,放火构成一道道火障。退守省政府的刘茂恩,为防解放军夜间偷袭,下令放火燃烧省政府周围的几所房屋,用以照明。

20 日黄昏,省政府陷落,刘茂恩化装突围。开封战役接近尾声。守军已退居西北一隅。该地龙亭、教养院、北门和华北运动场是国军的最后防线,尤其是龙亭这个核心阵地,是全城守军总指挥中枢。66 师师部及 13 旅大部就在于此。

华北运动场,是国军在龙亭东面的重要阵地。21 日拂晓,共军突入该核心阵地,遭到国军猛烈的反冲击,一时陷入困境。解放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与反冲锋的国军展开肉搏战,最后华北运动场被解放军军占领。

国军困守的阵地只剩下龙亭核心工事了。

龙亭是一座清代建筑,屹立在大型青砖砌成的 13 米高的台基上。相传这个“台基”是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的金盔宝殿。

它雄踞全城最高点,殿宽阁高,土厚墙坚,上有工事密布的建筑物,下有巨大的地下室,上下连通,有 5 层火力网。以龙亭为中心,四周是地堡和炮兵阵地,仅钢筋水泥地堡就有12 个,大炮数门。龙亭以南是潘、杨二湖,中间只有一条土马路与市区大街相连。龙亭的西、北、东三面有大片的开阔地。国军虽已突围无望,但仍凭借这一有利地形进行抵抗。

20 日夜至 21 日晨,解放军军对国军龙亭主阵地进行了两次攻击,都被击退。

21 日,经重新调整部署后,解放军对龙亭发起了最后攻击。

攻击开始前,华野特纵集中 600 多门火炮轰击龙亭附近的军事目标和运动场,完全压制了国军炮火。解放军从围墙的缺口冲进去,龙亭失守。66 师师长李仲辛突围到城墙上被流弹击中阵亡。龙亭被克后,至 22 日晨,开封战役基本结束。

22 日,国军飞机在开封上空盘旋侦察,向国防部报告说:“龙亭附近遗尸甚多,并有汽车向南门开。城西北汽车纵横,似已破坏。体育场附近汽车向北门开,全城已无我军符号,东、南两门开放,城内沉静。”

豫东战役第一阶段开封战役,华野全胜,接下来是第二阶段睢杞战役。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15 09:07华野作战方向的争议 国军送货上门

开封战役虽然胜利,但是对下一步计划,华野外线兵团争议很大。当时增援开封的国军除了南线的胡琏兵团打了退堂鼓外,主要是有三大块:一是从郑州由西向东来援的孙元良兵团整四十七军;二是鲁西南地区来援的邱兵团和刘汝明四绥靖区部队;三是从民权经睢杞两县来增援的区兵团。区兵团与邱兵团和刘的绥靖区部队都是从东方来的,可把邱、区、刘视为一块。

孙元良兵团从郑州来,中野九纵一个纵队阻击它,它就停滞不前,这说明孙兵团实力不强,是一支弱旅(后来在淮海战役中,孙元良兵团在陈官庄突围,被八纵及一些地方武装联合就消灭掉了。可见其战斗力之低)。如果华野瞄准孙元良兵团,这个兵团是唯一的一支由西边过来的国军,相对较孤立,也是一支相对较弱的兵团,歼灭他一个整编师及至全兵团,都是相对容易的。所以,华野较多人支持去打孙兵团。

这个方案可望获得刘邓中野的配合,把握较大。吃掉孙兵团,郑州也举垂手可得。

而粟裕的方案却相反,他的计划是放弃开封南下,引诱邱、区、刘跟踪南下,伺机歼敌一部。这个方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邱、区、刘 3 个兵团十几万人,实力很强,如果粘在一起,经历连番恶战的华野外线兵团根本啃不动,如果打成胶着,我军自己也有很大危险,毕竟身处国统区,国民党调兵方便快捷。

在粟裕坚持下,华野外线兵团最后按照南下方案执行。

但是解放军运气太好,或者说国民党气数已尽,战机很快就出现了。

6月26日晨,第3、第8纵队撤出开封,向通许县方向转移。国军占领开封后,刘汝明缩在开封不动,邱清泉兵团与区寿年兵团尾追第 3、第 8 纵队;而区寿年兵团在进抵睢杞地区后,却踌躇不前,与向南急进的邱兵团形成 40 公里的间隙。3 部国军自动分成互不相联系的三块。这个情报立刻被我军内线人员送给华野。

华野外线兵团抓住这一战机,于 27 日晚对区寿年兵团进行合围,并以一部楔入纵深,割裂其部署,至 29 日晨,将区寿年兵团的兵团部及整编第 75 师、新编第 21 旅分割包围于龙王店,将整编第 72 师包围于铁佛寺地区。阻援集团控制了杞县王堌集一线,隔绝邱、区兵团。

区寿年被围 国军拼命增援区兵团被围,邱清泉、胡链都急红了眼——这里有一个特殊原因。区寿年兵团官方名称是“第 7 兵团”。豫东战役爆发前,国民党高层已经意识到战争的决战阶段即将到来,以往的小兵团编制(2 个整编师左右)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所以,已经决定把杂牌性质的区兵团撤销,将区部合并到邱清泉或胡链的兵团中,组成一个 4 个整编师的大兵团。但是把区部给邱还是胡蒋介石还没拿定主意。现在区兵团被围,邱清泉、胡链立刻拼命增援,大有谁先救出区兵团就归谁的意思。

29 日晚,突击集团以一部兵力监视整编第 72 师,以主力攻占龙王店外围各村落,经两昼夜激战,于 7 月 1 日午后,歼灭新编第21旅及整编第75师第6旅。接着,对龙王店守军发起总攻,激战至 2 日凌晨,歼灭区兵团兵团部和整编第75 师师部,俘兵团司令官区寿年及整编第 75 师师长沈澄年。

接下来华野该打 72 师了。在中央军委给粟裕电文中“七十二师弹尽粮绝,师长哭脸,部队动摇”,应该不难歼灭。

但黄百韬却突然杀到,华野遇到麻烦了。

意外的变数,黄百韬加入战场

本来对国军可能的增援,华野早有预案。中野在淮阳拖住胡链,以三纵、八纵、十纵全部,两广纵队,四纵的十师,陈唐兵团的直属部队炮兵团,特纵部份炮兵——差不多粟裕手上一半的部队去阻击邱清泉,以中野九纵阻击孙元良兵团,由于孙兵团实力弱,九纵还分兵一部袭扰开封,让刘汝明不敢去增援区兵团。

什么都算到了,偏偏漏算了一个黄百韬。当时黄百韬的 25师在去援救兖州的路上,许世友兵团布下一个口袋准备围歼黄百韬的 25 师。而黄百韬嗅觉很灵,得知解放军突然停止进攻兖州,立刻停止不前。这时候,黄百韬的老长官顾祝同提出让也黄竞争“7 兵团司令长官”,蒋介石一高兴就答应了。

于是黄百韬星夜南下,在汇合第二交警总队与第三快速纵队后组成一个黄兵团,迅速投入到睢杞战场。

华野根本没料到黄兵团会参战。正所谓“准备的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7 月 1 日黄兵团兵不血刃就推进到帝丘店。

而帝丘店距离区兵团总部龙王店,72 师驻守的铁佛寺仅十五六华里。这时候邱清泉兵团也已经推进到龙王店、铁佛寺以西 20 公里的过庄、张阁一带。也就是说,包围圈中区部的大炮如果向东打,可以直接掩护黄百韬进攻,如果向西打,又可以与邱清泉兵团的炮火连成一片。

形势错综复杂,打还是撤全在粟裕一念之间。据粟裕将军回忆,其一生曾经有三次最紧张的时候,一次是宿北战役,一次是淮海战役,还有一次就是这场豫东战役。粟裕之所以紧张,是因为这时的态势对华野十分不利。内有区兵团还未解决,外有黄兵团、邱兵团已经赶到,如果打成胶着,胡链、孙元良、甚至刘汝明都可能赶到战场对华野合围,华野外线兵团有被全歼的危险。

打!性格坚毅的粟裕下定决心。华野发布命令,号召全军克服疲劳、不怕牺牲、顽强战斗,不仅要全歼区兵团,还要痛击邱清泉兵团,消灭黄百韬兵团,夺取豫东战役的全面胜利。

客观的评价,实际上经历开封攻坚战、围歼区兵团等连番恶战,华野部队已经疲惫不堪,现在还要以一博三,不但要歼灭区兵团,连黄兵团也要一口吞下,已经远远超过了华野的能力。

强弩之末华野再打黄百韬

7 月 2 日,黄兵团发动全面进攻。经过 1 天激战,黄兵团大获全胜。到2日晚整编师25师40旅占领王集村,108旅占领董口,第三快速纵队攻占何庄、刘楼、马口。前锋距龙王店、铁佛寺已近在咫尺。担任阻击的中野 11 纵伤亡惨重,当夜被迫退出战场,转到后方休整。其 33 旅被取消番号。

夜幕降临后,睢杞战场风云突变。

7 月 2 日,区寿年除铁佛寺 72 师外全军覆没。区寿年被俘,虽然区寿年能力一般,但是资历却很老。说出来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区寿年在南昌起义时就担任 24 师 70 团团长,那是粟裕还不过是一个普通小兵。所以,区寿年被俘后粟裕还请这个老长官吃了顿饭,老长官倚老卖老,开口就批评粟裕:“你的胃口太大了!吃掉我的兵团已经是极限,再打黄百韬违反了兵家之道,快撤吧,否则接下来肯定要失败。”连被俘的区寿年都看出华野的疲态,可惜粟裕不以为然。

7月2日夜,华野以一部监视72师,主力1、4、6、8以及两广纵队开始向黄百韬兵团左右穿插,企图围歼黄兵团。

7 月 3 日拂晓,4 纵攻占田花园,切断了黄兵团的后路。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15 09:08黄百韬逆袭,邱清泉迂回攻击,战局逆转

黄兵团四面被围,后路被切断。7 月 3 日华野发动全面攻势,一时黄兵团形势岌岌可危。换国民党一般部队可能也就崩溃了。但黄百韬确实是国军一员悍将。7 月 4 日晨,黄将25师特务营和108旅的2个营拼凑成一个团,在4辆坦克掩护下,亲自带队向田花园攻击,创造了国军战史上兵团司令带队冲锋唯一战例。面对绝对优势解放军,他的部队伤亡重大,团长李景春重伤倒地,黄本人也受伤,仍死战不退,站在坦克上高呼口号。部队受其激励,拼死猛冲猛打,一举攻占田花园并乘胜夺回 4、5 个村庄,黄兵团逆袭遏制了华野进攻势头,给华野造成重大伤亡,稳定了阵线。

华野与黄百韬杀红了眼。而外线的邱清泉兵团却悄悄的绕开了华野的阻击部队,迂回到围攻黄兵团的解放军后方。7月 6 日邱兵团突然发动猛烈进攻。华野腹背受敌,麻烦大了。

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华野各部与黄、邱兵团搅成一团。一旦被国军粘住,等外线各路国军赶到睢杞战场,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日,中央军委给中野急电;

刘陈邓并告粟陈唐:

微未电悉。为保障粟军胜利,你们行动有二方案:(一)全军(一、二、三、四纵)尾敌北进,直达睢杞地区。(二)以四纵尾十八军北进直达睢杞,以一、二、三纵歼灭吴绍周。

以上方案望择一施行。如果不取第一案,则必须取第二案。

务使十八军于午灰前不超过睢杞,争取歼灭七十二师(是否续歼七十二师,由粟裕按当面情况临机定),并使粟军于战役结束后有十天左右喘息时间,北移休整,立于主动地位(此点甚为重要),是为至盼。全军进展情形望逐日电告。

军委 鱼丑

在军委的电文中可见当时华野形势危急,要求中野或者以主力“直达睢杞地区”救援华野,或者以四纵“直达睢杞”,并以主力歼灭吴绍周(85 军)吸引国军增援。不管如何都要中野派一个以上纵队到睢杞战场。让华野可以“北移休整”“有十天左右喘息时间”,甚至特别强调“是为至盼。全军进展情形望逐日电告”

6 日,华野抽调兵力对邱兵团反击,总算勉强挡住邱兵团攻击。邱兵团停止攻击后,华野立刻撤退,战场都来不急打扫,匆忙撤走,由于连战疲惫,在邱兵团追击下,有 3000多民工和伤员成为国军俘虏。

豫东战役,国军最后的回光返照豫东战役我军伤亡惨重。据官方史料我军伤亡约 33000 人。

实际伤亡可能远超过这个数字。郭化若在其《四纵队淮海战役之经过与初步检讨》一文的开篇中说到:纵队自濮阳整训后,渡河南下参加豫东战役,部队伤亡四千余,非战斗减员亦四千余,共减员九千余。一个四纵伤亡已经近万,那么其他纵队呢?据《皮定均日记》透露,“此次战役,我们杀伤敌军也很大,要谈起来,我们就是杀伤敌军一个整师(75 师),但是我们‘三弟兄’(指粟裕麾下外线兵团的主力的 1、4、6纵)都残废了。”这样看来,1、4、6 纵伤亡差不多,都是打“残废了”。3 个主力纵队伤亡已经有 3 万,当时华野共有 7个纵队参战,其余纵队伤亡也不小。

粟裕在一九四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午时报军委,并致管文蔚、陈丕显、韦国清、吉洛的电报中说:“我西兵团之七个纵队,除三、八纵队比较完整外(该两纵队每纵亦只二万三至二万五),其余各纵既不充实,也不完整的。”(见《粟裕军事文集》)在一九四八年八月二十七日晨报军委的电报中,粟裕又说:

"西兵团七个纵队,自开封、睢杞两战役后,所补俘虏不够补偿伤亡,部队极不充实(每连只四至六个步枪班),尤其干部伤亡太大,至今无法补充,许多营连有政干无军干,有军干无政干,而营连排干部太新太弱,班排干部俘虏成份不少,因此团级与营以下脱节现象甚严重。”

综合上述因素,豫东战役,我军虽然取得歼敌 9 万的胜利(包括外线阻击歼敌),但是自身伤亡不下 5 万,这还不包括外线配合作战中野的伤亡。

虽然代价很大,但是豫东战役总体而言也是我军与国军主力会战的一次重大胜利。其战果包括攻克河南省会城市开封(其政治影响力不可低估),对区兵团给予歼灭性打击,重创黄兵团。战役目的基本实现。

在豫东战役最紧张的时候,国民党徐州剿总已经开始装运行李,如果战役失败,国民党只有提前撤退到江南地区,也就没有后来的淮海战役,解放战争就是另一种进程。不过因为黄百韬拼死逆袭以及邱清泉迂回攻击才让国军在豫东战役最后阶段反败为胜。据此黄百韬还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豫东战役时国军虽然在最后关头侥幸获胜,但是代价过于惨重——区兵团大部被歼,黄兵团被重创,邱兵团伤亡惨重,还搭上一个开封。获得的战果不过重创华野外线兵团。解放军在根据地大力支援下,损失很容易弥补。而国民党因为窘迫的财政,让一线部队的损失很难得到及时的补充。更重要的是,豫东战役的胜利国民党不仅没能逆转战局,反而让其高层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希望——只要集中主力与解放军会战,国军完全可以取得胜利。这种心理对国民党后期的战略部署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国军集中徐州剿总主力准备与解放军会战,而不是收缩主力退守淮河争取一个划江而治的机会。这就为我军在淮海全歼国民党徐州剿总主力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也促进了解放战争的加速胜利。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16 10:12第六节:小三大战役的意义解放军经过四战四平、临汾-晋中战役、豫东-兖州战役后,战争形势其实已经明朗。毛泽东在 1948 年 7 月就说,“解放战争就象爬山,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粟裕在 1948 年8 月给中央军委的汇报中则说,“团以下干部保命思想严重,因为眼看革命就要胜利了,却不知道自己何时报销,很想尽快回到大后方享福”。这就证明,解放军团以下最基层的干部在 1948 年 8 月已经强烈地预感到最后的胜利即将到来;相反,国民党方面在同年 8 月的南京军事会议上则是哀鸿遍地,怨声载道。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合格的职业军人,不管他属于哪一方,这个时候都应该估计到战争的结局了。

国军作战意志被摧毁

如果说,在小三大战役前,国军还多少保留着一定的战斗意志,还能主动寻找解放军作主力会战,小三大战役后国军仅存的战斗意志也被摧毁。

黄百韬,国军中绝对悍将。其领导的整编 25 师本属杂牌部队拼凑而成,战斗力很弱。但在他调教下,居然成为国军一只劲旅,在对中野、华野屡次作战中均有不俗表现。豫东战役如果没有黄百韬拼命救援,区兵团早就全军覆没,后来面对华野绝对优势兵力的围攻甚至亲自率军冲锋,是国军最后能反败为胜的关键。就这样的将领在豫东战役后也意志消沉。

济南战役时,黄奉命前去援救济南。按理才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并被提拔为 7 兵团司令长官的黄应该更加卖力。但是,黄百韬在无线电中听到王耀武细细叮嘱家事,就对部下说“王没有死战的决心”,“此行必是白忙一场”,意即不必当真去救了,应付一下即可。这与黄此前的表现可谓大相径庭。

结果华野准备了整整 70 个团的打援部队没放一枪,济南就已经解放。这在几个月前是无法想象的。

廖耀湘,东北国军的主力战将。其 1946 年才进入东北时何等骄狂。一个威远堡战斗的胜利就让其志得意满的宣称:一个 22 师就可以击破任何共军!1948 年前廖率领的新六军还锐气十足,几乎就是东北战场国军的救火队,陈明仁能够在坚守四平最后时刻获得胜利,根本原因还是新六军突破了东野阻击,让林彪无奈撤军。但是四战四平后廖耀湘却绝足不出沈阳,即使在锦州战役最激烈最紧张的时候,他率领的国军最强大的机械化兵团只敢在彰武一带徘徊不前,眼睁睁的看着锦州失守。

邱清泉,蒋介石心腹爱将。其率领的 5 军一直是华野的头号劲敌。华野几度集中优势兵力向吃掉这个王牌军都没有成功。豫东战役后也意志消沉,在淮海战役中几乎平庸无为,后被包围在陈官庄后整天酗酒作乐不问战事,直到被击毙。

高级将领意志消沉,一线官兵士气更是一落千丈。

整编11师,国军全美械装备的5大主力之一。在1948年8 月之前与华野几乎所有部队、中野大部分部队交战记录保持全胜。这样一只王牌部队编入黄维 12 兵团,该兵团还包括 85 军这只很能打的部队(就是在民权战役中击溃中野的部队)。整个黄维兵团 10 余万人,结果在双堆集被中野包围。

当时中野不过 17 万,加上地方部队约有 30 万。兵力虽然较多,但是装备差距很大,中野自身经过大别山战斗部队损失很大,还没恢复元气。地方部队数量虽多,但战斗力非常有限。

黄维兵团被中野围住竟然动弹不得。要知道仅一个整编 11师,过去就多次遇到解放军优势兵力围攻而表现出色。如 47年黄麻战役,华野 5 个纵队围攻不但没有歼灭 11 师自己受到巨大的伤亡。土山集战役,华野集中 1、3、4、6、8 等 5个主力纵队准备围歼 11 师,结果打了整整 2 天,反倒被 11师逆袭击败。现在被弱小的中野围住,黄兵团附近固镇还有6、8两个兵团10万人接应。但无论18军(即整编11师)、还是 85 军均暮气沉沉无所作为,实在是士气低落、作战意志已丧失殆尽。

为什么小三大战役对国军上下打击如此之大?如果仅看歼敌数量,这几场战役并不多。四战四平歼敌 2 万,豫东战役连上开封不过 7—8 万人(其中国军正规部队仅 5 万左右),兖州战役也不到 2 万,临汾-晋中战役虽然歼敌达 10 万之众但大都是阎锡山的地方部队。这样的歼敌数量在 48 年解放军节节胜利中其实并不太耀眼。小三大战役对国军的震撼其实另有原因。

国民党防御策略的全面溃败战争的博弈从某种角度上看其实也可以认为是对点、线、面的争夺。1946 年——1947 年国军对解放区的进攻,其基本策略可以总结为:占据点(大城市),打通线,恢复面。

进攻失败后,到了 1947 年下半年开始,国军转入防御态势,其基本策略调整为:占据点,确保线,压制面。如果国军能有效执行这个策略,国军就能稳定军事形势,甚至还有获胜的希望。

执行这个策略最成功的例子当属日军。日本中国派遣军其兵力最高峰时期也不过百万,却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虽然兵力严重不足,但是在占据点,确保线,压制面的策略下,不管是正面数百万国军,还是敌后八路军都被压制得无法动弹。

其核心就是“确保线”。战争中谁能掌握主要交通线,谁就能更迅捷的调动兵力,在关键战场形成局部优势击败对手。

但是,国军这个策略执行还不到半年,就被解放军攻势瓦解。小三大战役让国军看到,面对解放军的攻击,不仅“线”无法确保(如四平、兖州),连“点”也无法坚守(临汾、洛阳、襄阳、开封),豫东战役实际上是国军拼死一搏——以放弃救援“线”(兖州)甚至预期未来还要放弃重要的“点”(济南)为代价,最大程度集中兵力企图吃掉华野外线兵团。

结果却是,再次丢掉一个“点”(开封),丢掉一个兵团(区寿年),一个兵团被重创(黄兵团),只是让华野受伤而已,距离歼灭华野还差得很远。

线保不住,点守不住,解放军外线兵团在最虚弱的时候也吃不住——战争还有什么希望?这样的结果如何不能让国军上下意志消沉,战意全无。

所以,小三大战役之后,解放战争我军胜利基本已成定局,国民党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17 08:51第六章:气数已尽的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解放军在国民党政治、经济、军事都即将崩溃的时候一次总摊牌。战争的结果并没有悬念。唯一的悬念只是解放军以多大的代价获得多少的战果。也许是国民党确实气数已尽,在三大战役过程中,国军指挥层对策略选择最后竟然都是最差的选项。

第一节:辽沈战役——廖耀湘在想什么?

战役概述:1948 年 9 月 12 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义县至河北省滦县 300 余公里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至 10 月 1 日,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

蒋介石为解锦州之危,组成东进和西进兵团,从锦西、葫芦岛和沈阳地区东西对进,增援锦州。东北野战军以 2 个纵队另 2 个独立师位塔山地区,阻击东进兵团;以 6 个纵队共16 个师计 25 万人攻击锦州;以 1 个纵队主力为战役总预备队;以 4 个纵队共 14 个师位彰武、新立屯地区,阻击西进兵团;以11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围困长春。1948年10月14日,攻锦集团发起总攻。经 31 小时激战,于 15 日攻克锦州,全歼守军 10 万余人,俘范汉杰及第 6 兵团司令官卢浚泉等,完全封闭了东北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向关内的大门。

在锦州攻坚战的同时,南北两线阻援部队分别采取坚守防御和运动防御,粉碎了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增援锦州的图谋。锦州被克后,困守长春的国民党军第 60 军军长曾泽生,于1948年10月17日率所部2.6万余人起义。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948 年 10 月 18 日,蒋介石飞赴沈阳部署“总退却”,严令西进兵团继续前进,在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19 日东北野战军 10 个纵队在黑山、大虎山以东,饶阳河以西,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约 120 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对西进兵团展开大规模围歼战,各部大胆穿插,分割围歼。至 28日拂晓,辽西围歼战结束,全歼西进兵团 5 个军 12 个师(旅)共 10 万余人,生俘中将司令官廖耀湘。

从 10 月 29 日起,东北野战军乘胜东进,先后解放新民、抚顺、辽阳、鞍山、海城等沈阳外围据点。1948 年 11 月 2日,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宣告解放,守军 13 万余人全部被歼。同日,解放营口。辽沈战役胜利结束。9 日,锦西、葫芦岛地区之敌从海上撤至关内。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战役评述1948 年,国民党在东北基本已经缩到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点上。态势、兵力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国民党唯一的策略只能是撤退。虽然长春国军已经无法救出来,但是丢掉长春一部国军总比东北国军全被一锅端好。如果在四平陷落后,沈阳国军能够果断后撤,加上营口等一些城市的驻军,东北国军大致能撤出来 35 万人,加上锦州 10 万国军,总共 45 万左右的国军背靠华北剿总支援,在锦州一带以内线防御的态势与东野周旋,如此则国军态势有利,补给、后撤都很方便。东野再强大,打进关内也要颇费一番力气。蒋介石与国民党国防部都主张撤退,结果因为东北剿总以及一线将领集体反对,这个撤退方案成为泡影。历史就是如此吊诡——卫立煌别有用心,反对撤退倒也能理解,廖耀湘等不可能不知道留在沈阳只能是等死,为什么会反对撤退,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锦州战役打响。当时国军有个南北对进夹击东野的方案。

南面是葫芦岛的侯镜如兵团,打塔山确实是用力了。北面廖耀湘兵团是当时国军最强大的机械化兵团。可是这时的廖耀湘已经不是 2 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新 6 军军长了,虽然他现在麾下实力比 2 年前更为强大,但是其对手与两年前比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畏惧东野实力,廖打下彰武后,就徘徊不前,眼睁睁的看着锦州这个要点被东野攻克。

如果廖耀湘不顾一切向锦州攻击,南线侯镜如兵团必定士气大震,甚至华北傅作义也有可能增加筹码——给葫芦岛增兵。那时东野将压力大增。能否顺利拿下锦州也就是个未知数。

锦州被解放军攻克,国民党在东北失败已经是定局。这时总该考虑撤退的问题吧。偏偏这时候蒋介石又昏了头,下令廖耀湘继续南下与侯镜如南北对进收复锦州!没有锦州这个内线支撑点,让廖候两部不到 30 万兵力去撞东野 100 万大军——这要什么脑袋才会想出这么疯狂的主意?这么一折腾,东野迅速北上,廖耀湘被围,关键时刻指挥部又被小股解放军偷袭,失去大脑,部队建制又被冲乱——稀里哗啦的一个机械化兵团就完蛋了。接着长春、沈阳不战而降,东北几十万国民党部队几乎没打一场像样的仗就莫名其妙的全军覆没。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17 08:52第二节:平津战役——傅作义的纠结

战役概述:

1948年12月上旬至1949年1月,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共一百万人,联合发动了平津战役。当时,华北国民党傅作义集团除有 5 万余人分驻归绥和大同外,有兵力 50 余万人,位于东起北宁路的山海关、西迄平绥路的张家口的约 500 多公里的狭长地带上,并以塘沽为海上通道口。

1948 年 11 月 23 日起,提前结束休整东野取捷径隐蔽地挥师入关。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一道,以神速动作,先用“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了他们南逃西窜的通路,并调动原驻天津、塘沽的国民党军队第九十二、九十四、一○五军进到北平地区。随后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发起攻击。在 12 月下旬连克西头的新保安、张家口。在新保安歼灭傅作义嫡系主力第三十五军 1600 人,在张家口歼敌第十一兵团部和第一○五军 5.4万余人。1949 年 1 月 10 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3 人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当东头的天津守敌拒绝接受和平改编后,1 月 14 日,解放军以强大兵力发起对天津的总攻,东北野战军集中5个纵队22个师34万人在刘亚楼指挥下,经过 29 个小时激战,攻克了这座坚固设防和重兵守备的大城市,天津国民党守军 10 个师 13 万人全部被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天津解放后,塘沽守敌乘船南逃。

在解放军强大压力下,傅作义接受和平条件。22 日,北平守军开始撤出城外改编为人民解放军。31 日,古都北平宣告解放。

战役评述:平津战役前,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又是怎么想的呢?

平津战役前,华北剿总面临这样的形势。东北已经全部丢掉,东野随时可能入关。在中原,淮海战役已经进入第二阶段,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黄维兵团被围,徐州剿总虽然还有 3 个兵团,但是已经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总而言之,华北剿总南北两个方向的军事形势都非常不利。

所以,华北国军最好的策略也是撤退。

但是,傅作义很不甘心。自己从绥远起家,靠着战功一步步坐上华北剿总司令长官的位置。对阵华北野战军几乎是百战百胜,基本把华北野战军驱逐出平津地区,只能在山西、察南、绥东等偏远地带活动。虽说形势逼人,但是一枪不放就放弃富庶的平津地区实在是难以甘心。

而且撤退也有个方向问题。向南撤是蒋介石的愿望——不管是加入淮海战场或是直接海运到江南,国民党都将增加一只可靠的精锐力量。但是丢弃地盘到江南去仰人鼻息,与待在华北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甚至傅作义怀疑自己的部队到了南方,很可能会被蒋一口吞掉。这条路不到万不得已,傅作义是不会走的。

向西退回自己的老根据地绥远倒是一个选择。可是现在傅系部队已经发展到 17 个旅(师)20 万人,绥远地瘠民穷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养活这么庞大的军队。

所以撤退也是两难,傅作义干脆决定留在华北观望形势。

做出这样的决定,不能不说傅作义多少有点投机心理——东野即使入关,据傅判断大致在 50 万——60 万左右,华北解放军大约有 20 万,这样解放军实力部超过 80 万,华北剿总正规军加地方部队大约有 60 万,虽然兵力略少,但是依托北平、天津、塘沽等几个重要大城市,以及内线作战的便利,只要华野不北上,傅作义颇有信心在平津地区与解放军打一场攻防战。

但是傅作义也清楚,即使平津打成胶着,只要华野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北上参战时肯定的。所以,准备打一打的同时傅作义又不得不做好撤退的准备。

大军作战最忌统帅首鼠两端。这样简单的道理傅不会不明白。但是,由于南北两方的军事压力以及国民党内部的复杂因素让傅作义摆下一个军事上最不利的阵型。

如果要打,国军就应该围绕平津地区构筑环形防御圈,部队梯次布防,以内线防御态势抗击解放军的攻击并伺机反击。

如果要撤,就应该明确撤退方向——比如,向南撤,就应该以天津港为核心,构造环形防御圈,掩护部队、机关、物资从天津逐步撤走。如果向西撤,就应该放弃平津,部队向西收缩,部队逐次抵抗以空间换时间,拉长解放军的补给线,寻机反击。

不管打还是撤,大军统帅至少要有个基本目标方向,部队才能按照这个方向设计防御或者作战计划。

而傅作义即想打又想撤,撤还要分成 2 个方向——傅系向西撤(绥远方向),蒋系向东撤(天津港方向)。为了照顾这三个——你没看错,是三个目标!华北剿总摆出一个长蛇阵——以蒋系的3个兵团8个军共25个师,防守北平及其以东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线;以傅系的 1 个兵团 4 个军共 17 个师(旅),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怀来、宣化、张家口、柴沟堡、张北一线。整个战线长达 500 公里,而且没有任何纵深!

这样一个长蛇阵除了被动挨打,简直没有第二个作用。国军最善战最有头脑的将领,摆出最不利于作战最容易崩溃的阵型——除了国民党气数已尽,找不到第二个理由来解释。

这样的阵型摆出来,平津战役也就没有了悬念。东野从容的“先打两头,再打中间”,长蛇阵被一段段吃掉,由于没有纵深防御,东野穿插也很顺利,北平、天津、塘沽被分割包围,天津一下,北平傅作义只能接受和平改编。

整个平津战役,国民党被歼俘 52 万,解放军自身伤亡不到 4 万,是三大战役赢得最轻松的一仗。

如果国民党没有派系倾扎劣迹斑斑的历史,以傅作义的军事素养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南撤。这么一只力量如果投入淮海战场,我军很难取得淮海战役这么巨大的胜利。即使东野入关,席卷整个华北,但是国军在江淮还是可以集中 100 多万重兵防御,划江而治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18 13:32第三节:淮海战役——国军不可思议的集体失误战役概述: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 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 10 天逐村恶战,至 22 日全歼敌军 7 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

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

11 月 16 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11 月 23 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 12 个师。28 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 月 1 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 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

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 9 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 15 日全歼敌 10 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对杜集团围而不歼,部队进行了 20 天休整。

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俘获杜聿明,邱清泉自杀,李弥逃脱。

淮海战役历时 65 天,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战役评述

60 万对 80 万之谜一提到淮海战役,过去的史料一般都是这样介绍:淮海战役我军 60 万对阵国军 80 万,在兵力与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以少胜多……

关于双方的力量投入,现在看来颇值得商榷。

我军力量:士饱马腾、兵强马壮

淮海战役我军参战力量是华野与中野两大野战军以及华东、中原军区地方部队。我们首先来看华野与华东军区力量。

华野成立于1947年1月,成立之初其编制为11个纵队与1 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超过 30 万,另外当时华东军区总兵力约30万。也就是说,在1947年1月,仅华野与华东军委总兵力已经超过 60 万。

虽然华野作战频繁,战争消耗大。但是在山东解放区的大力支持下,华野与 华东军区力量一直在增长。

1948 年 1 月-3 月,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先后开展新式整军运动。随后,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华东野战军以第 1、第4、第6纵队组成第1兵团(亦称粟裕兵团),以第7、第9、第 13 纵队及渤海纵队(1948 年 2 月组建的,袁也烈任司令员)组成第 2 兵团(亦称山东兵团和许谭兵团),以第 3、第 8、第 10 纵队组成第 3 兵团(亦称陈唐兵团),抽调原内线兵团之第 2 纵队南下华中,会同原在华中的第 l1、第 12 纵队组成第 4 兵团(亦称苏北兵团和韦吉兵团),这时,华东野战军36 万余人,华东军区部队 38 万余人。总兵力 74 万。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打到1949年1月。华野在淮海战役中已经达到 16 个纵队,1 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 42 万人左右。而此时华东军区部队即使仍保持 38 万人的规模,华野加华东军区兵力也已经超过 80 万人。

1949 年 2 月,淮海战役刚刚结束,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命令,华东野战军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谭震林为第一副政治委员, 张震为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三野辖 4 个兵团和 1 个特种兵纵队。

以胶东军区武装编为第 32 军(辖第 94、第 95 师),谭希林任军长,彭林任政治委员,暂归山东军区指挥。两广纵队拨归第四野战军建制,曾生任司令员,雷经天任政治委员。虽然有 2 个军划到其他部队,但淮海战役刚刚结束时华东军区已经达到 42 万人,第三野战军达到 58 万余人。总兵力 100万。

中野在淮海战役参战时有 7 个纵队,总兵力约 17 万,但是,1948 年 5 月重建的中原军区下辖鄂豫、皖西、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陕南等 7 个军区,军区部队在 15 万人左右。

所以,在淮海战役期间,华野与华东军区总兵力 80 万,中野与中原军区总兵力 32 万。两者相加总兵力 112 万。而传统史料提到的我军 60 万兵力不过只是华野与中野两只野战军实力。淮海战役是国共双方决定性会战,双方都全力以赴。为了支援前线作战,我军仅动员民工就达 543 万。很难相信,这样的决定性会战中,我军还有大量的军区部队没有参战。

事实上除了正规军和地方部队,淮海战役解放区还出动规模很大的民兵参战。华东野战军唐亮回忆中就提到,有 130个民兵团负责掩护后勤民工,这就是十几万人的规模,另外战争中从后方还补充新兵 10 万人。

所以,在淮海战役中我军投入的力量为

野战部队:110 万

民兵:不祥,但应不低于十几万人的规模

后勤民工:534 万

总力量:660 万以上。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18 13:33国军力量:战力残破、缺额甚大

与解放军士饱马腾兵强马壮相比,1948 年的所谓徐州剿总的国军“精锐”就是一堆破铜烂铁。

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国军先后有7个兵团2 个绥靖区,34 个军 86 个师参战。

这 34 个军 86 个师除了才成立的架子师外,如果都处于满编状态,倒能凑出 80 万人的兵力。实际上由于连续作战的消耗以及后方财政的恶化,导致国军几乎没有编制完整的部队,反而缺额很大。

首先是起义的第 3 绥靖区。这是西北军将领张自忠的老部队。包括59和77等2个军下辖的4个步兵师。张克侠等人带领59和77军的军部和3个半师战前起义,人数是23000人。起义带走了 2 个军 4 个师的大部分部队。后来中野的 4纵在三堡歼灭了第3绥靖区司令部和37师残部等4千人。

可以看出第 3 绥靖区最多 3 万人。

第一个被歼灭的是第7兵团。先是广东部队第63军1万多人在窑湾被华野歼灭。随后负责在运河铁桥掩护的第 44师几千人也被歼灭。最后25军的2个师、64军的2个师、100军的1个师和44军的2个师等4个军7个师被包围在碾庄。其中44军是1.5万人,100军是几千人,44军2个师中只有 42 师有实力,19 师在济南就被歼灭是刚刚重建的部队,第 25 军有 2 个旅(师)在豫东战役中损失严重,到淮海战役还没有来得及补充实力,也是严重缺编。而广东部队第64军也就1万多人的力量。那么被围在碾庄的第7兵团也就6万人的兵力。整个第7兵团的5个军(包括63军)在战前实际总兵力约 8 万人。

第 2 个是被中野围住的是第 12 兵团。听着挺威武——4 个军外加1个快速纵队但实际就是33个团,约10万人.12兵团4个军共有11个师,分别是18军的11、118、49师,10军的18、75、114师,14军的10、25师和85军的23、110、216师。先看看第18军。该军只有11和118师被包围在双堆集。49 师主力跑到了蚌埠,而快速纵队就是 18军的118师改编的,所以双堆集的第18军是1个军部领导着1个师。

再看看第 14 军。他的第 83 师去了太原,因此另给了一个303 师的空番号,指定的编练地点在湖南耒阳县。而当时的14军驻扎在河南省驻马店,所以就派遣10师30团、85师253 团和军直补充团到湖南去整训新兵。到淮海的只有 4 个团,却顶了 1 个军 2 个师的番号。

85 军的主力是湖南地方部队改编的第 23 师和西北军第 2师(察哈尔同盟军)的老底子第 110 师。而 216 师只是个架子师,只来了个第648团,也没什么实力。110师5千5百人阵前起义,23 师也带着包括 216 师部队在内的 5 个团和军直部分1万人投诚了。第85军总共才3个师8个步兵团,这样就没了 6 个步兵团和军部大部。只剩下几千人被围在双堆集。

所以12兵团就是11个师,1个快速纵队[就是18军的118师加战车1团第2营]的规模。还跑了1个师,被包围的就是10个师外加1个快速纵队,还起义投诚了6个团.

最后就是徐州的2、13、16兵团的72个团总兵力约20万人。

李弥的第13兵团。包括第8、9、64、115军等4个军的番号。实际总兵力只有 6 万人。在解救第 7 兵团的时候,损失了 1 万人。到包围圈里的时候是 5 万人。其实后面的第 64和 115 军都是第 13 兵团在包围圈里组建的。全是只有军长和师长的空番号部队,部队就是师长领着几个警卫员,就敢顶着1个师的番号,没有任何实力。这4个军只有2个军是有实在部队的。

邱清泉的第2兵团约10万人。主力就是第5军的3个师,但是其中的暂编 24 师是过去汪伪改编的。不仅实力很差,而且缺额更大。粟裕文选就提到"48 年 7 月豫东战役的第 5军严重缺编,各个团普遍只有 1 个营的实力,最多 2 个营。

每天都有逃亡,很多鲁西南的壮丁和我军被俘人员从第 5 军携带武器逃跑。 "可以说第 5 军其实最多只有编制的 1/2 左右。

第 74 军是整编 74 师被歼灭后新组建的部队,80%是新兵,只训练了 4 个月,射击教育只完成了初级阶段。而且其中的第 57 师是战前 1 个多月前刚开始组建的只完成了架子的师。

70军的32和139师都是48年刚刚建立的新部队。只有5军拨过来的第 96 师编制比较满员。72 军则是个花架子,兵员严重缺额,其第 122 师是收容 16 兵团败兵组建的。第 233师是临时刚组建的,34 师是在泰蒙战役被歼灭的川军第 34旅的第 2 次重建。

第 12 军是收容在了兖州战役被歼灭的东北军整编第 12 师逃回来的人员加地方民团临时组建的。而第 116 军是国防部在老杜集团被包围在陈官庄以后给的 1 个空番号。全军只有1 个军长,指挥几个勤务兵、炊事兵。

第3个被堵在陈官庄的是孙元良的第16兵团。包括41军约1.3万人,47军约1.6万人,兵团直属部队3500人,合计约 3.3 万人.

在外围参加解救任务的还有第 6、8 兵团。

第8兵团是西北军55、68军6个师。在46-48年在豫东、鲁西连续作战,损失很大。没有被补充过,实力很弱,总兵力不超过 4 万。后来一路跑到福建的时候只剩 1 万几千人。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