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福临等;华伦烟厂:华伦、新光等。中国恒大企业公司:金圆、熊猫、利民等;中原烟公司:可人等。此外还有民众烟厂、五一烟草公司、华阳烟草公司等烟草公司。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烟草市场受到极大影响。1949 年,中国卷烟总量约为 160 万箱。建国后,这些企业纷纷进行公司合营,几经演变最终形成今天的烟草格局。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3%2Fphoto3%2F2011%2F12%2F14%2Fmiddle%2F83134944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南洋烟草的大联珠香烟,当时“大联珠”牌内的香烟牌子《封神榜》,谁能集全 128 片全套者,可换得美国“三枪”牌自行车一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4 23:56

@湖南小痞 2011-12-14 22:20:48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2-14 11:21:09讲个生活轶事:在办公室和同事扯民国,我说刘文辉当年在四川教育和民族政策都比我党不知高明多少。同事大怒,非常不认同,我正打算给他说说,刘做了什么,他却道:刘千好万好当年怎么不派兵守好泸定桥,这狗日的错误大了!我草,我现在是单位的落后分子了。

......

----------------------........... ----------------------------- 刘文辉还算不错,在周总理的保护下只是被小抄了一次家,打了一皮带,比起很多人来幸福太多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5 08:43

@大幻天空 2011-12-15 01:50:57

!。国家政府公权力是为民服务的打工仔

-------------------

顺带加一句,原来我不知道美国警察的公权力是管什么的。

最近我懂了,原来美国警察给大学生脸上喷辣椒水是为人民服务,因为美国大学生脸太马英九了,没点脾气。

-----------------------------

权利不是政府赋予,而是所有的人与生俱来的。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个国家,无论我们的领导人是谁,也无论我们是什么人,都无关紧要。因为我们是人,因此我们享有权利。

因为我们享有权利,政府就必须保护我们的权利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5 09:09特供烟。特供烟不是现在就有,早在明清时期,就有许多烟草被作为贡品供给皇室,像什邡的晒烟,一直是贡品,建国后什邡雪茄被作为中央领导人的特供烟草。据说,什邡雪茄的配方经过多种筛选,最终由毛主席亲定二号烟。什邡烟厂至今还珍藏着一幅毛泽东吸烟时的照片,桌上有一个白皮烟盒,上面标有“2 号”字样。什邡烟试验非常严格,配方也保密,曾发生过发生过试验特供烟乃至卷烟师傅吸至晕倒要吃生米急救的事。制作特供烟的工人和场地都受到严密保护,五车间被铁丝网包围,内部纪律十分严格,不能向外打电话,外出要请假,回来要汇报,不准会客。特供烟全用手工卷制,单人日产仅为20至30枝,月产仅15至20条。

包装用白盒,编号封条,由专人送到成都军区政治部,一月一次。这种特供用品成本极高,普通百姓见也没用见过。此外,毛泽东宋庆龄还爱抽“中华”, 邓小平中意“熊猫”。

邓小平吸的是一种淡蓝底包装的特供烟蓝熊猫,不是市面上能看到的“黄熊猫”,有钱也买不到。如果有机会看到有人掏出特供淡蓝包装“熊猫”,即使对方不是中央领导级干部,也是和中央领导关系特别好,千万不能怠慢。当然,特供烟诞生后,后来也就有了白皮烟。

民国时期也出现过特供烟,1928 年在北伐战争中,国民烟公司制造了一种印有孙中山先生的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前敌牌香烟”,这种烟在抗战时期,被中国福新烟公司宣传为烟中铁军:“抗日铁军,为民族求生存,烟中铁军,为国货争光荣。”前敌烟成为专供国民政府的内部烟,也就是特供烟,在市场上是看不到的。前敌牌香烟在当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不过,蒋介石似乎没有抽特供烟的习惯,茶也很少喝,只喝白开水,生活算是比较简朴,很有一些军人的风格。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2%2Fphoto1%2F2011%2F12%2F15%2Fmiddle%2F83156557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前敌牌香烟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5 10:29特供烟。特供烟不是现在就有,早在明清时期,就有许多烟草被作为贡品供给皇室,像什邡的晒烟,一直是贡品,建国后什邡雪茄被作为中央领导人的特供烟草。据说,什邡雪茄的配方经过多种筛选,最终由毛主席亲定二号烟。什邡烟厂至今还珍藏着一幅毛泽东吸烟时的照片,桌上有一个白皮烟盒,上面标有“2 号”字样。什邡烟试验非常严格,配方也保密,曾发生过发生过试验特供烟乃至卷烟师傅吸至晕倒要吃生米急救的事。制作特供烟的工人和场地都受到严密保护,五车间被铁丝网包围,内部纪律十分严格,不能向外打电话,外出要请假,回来要汇报,不准会客。特供烟全用手工卷制,单人日产仅为20至30枝,月产仅15至20条。

包装用白盒,编号封条,由专人送到成都军区政治部,一月一次。这种特供用品成本极高,普通百姓见也没用见过。此外,毛泽东宋庆龄还爱抽“中华”, 邓小平中意“熊猫”。

邓小平吸的是一种淡蓝底包装的特供烟蓝熊猫,不是市面上能看到的“黄熊猫”,有钱也买不到。如果有机会看到有人掏出特供淡蓝包装“熊猫”,即使对方不是中央领导级干部,也是和中央领导关系特别好,千万不能怠慢。当然,特供烟诞生后,后来也就有了白皮烟。

民国时期也出现过特供烟,1928 年在北伐战争中,国民烟公司制造了一种印有孙中山先生的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前敌牌香烟”,这种烟在抗战时期,被中国福新烟公司宣传为烟中铁军:“抗日铁军,为民族求生存,烟中铁军,为国货争光荣。”前敌烟成为专供国民政府的内部烟,也就是特供烟,在市场上是看不到的。前敌牌香烟在当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不过,蒋介石似乎没有抽特供烟的习惯,茶也很少喝,只喝白开水,生活算是比较简朴,很有一些军人的风格。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5%2Fphoto1%2F2011%2F12%2F15%2Fmiddle%2F83163403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前敌牌香烟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5 11:44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2-15 10:41:07

报个到,正好赶上老农直播了,呵呵

----------------------------- 真实兄来了啊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5 13:56

业余时间娱乐下:用四个字概括历史: 商:酒池肉林, 周:贵族世袭,秦:言论管制, 汉:好大喜功, 晋:炫富糜烂, 南北朝:文化断层, 隋:大兴土木, 唐:万国马屁, 宋:外交疲软, 元:苛捐杂税, 明:党派山头, 清:高度专制, 民国:内忧外困, 当今:综上所述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5 23:17

@zl7507 2011-12-15 20:37:47

民国人人是富翁,麻袋装钱的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1%2F12%2F15%2Fmiddle%2F83216826_42447997_middle.jpg{EIMAGE}

-----------------------------

你们知道 55 年前的人民币日期是怎么写的吗?知道当时人民币的面值吗?知道人民币有多少个版本吗?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7 14:23

@铁血中华俾斯麦 2011-12-17 11:03:56

前来支持老农,老农兄勿怪,最近手头太忙,今天终于赶上进度了,老农兄的所有内容我都认真拜读了,史料之翔实,态度之客观,都让我敬佩不已。

----------------------------- 俾斯麦兄要考试了吧,年底了大家都忙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7 14:24

@喜悲同生 b 2011-12-17 13:48:43

现在离过去六十多年了,没一点进步那才真是可真叫天理不容了,想像抗战时期那些即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优待的学生教授,这才是质的差别吧

----------------------------- 看到痞子他们我终于明白中国为什么如此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7 19:45

纺织工业应该算旧中国主要工业之一。中国传统的纺织业一直很发达,尤其是丝织业。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洋纱”、“洋布”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中国传统纺织工业遭到严重威胁和破坏。一些爱国资本家开始尝试采用西方机器生产方式来抵抗外国的纺织品的入侵。中国最早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工业的是丝织业。1872 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仿造法式双捻直辖式丝车,取名“机汽大偈”。 其所产生丝相比传统的手缫土丝,大为优胜,较之法国等洋丝亦无多逊色。该厂投产 3 年,盈利丰厚,影响日广,南海等县民营机器缫丝厂随之相继出现。到 1881年,广东有 10 家缫丝厂,2400 台丝车,每厂有工人四五百人。1882 年,华商黄佐卿(宗宪)创办上海第一家华商缫丝厂公和永缫丝厂。1887 年,法国向中国订购生丝,出口增加,公和永缫丝厂的丝车由 100 台扩展到 900 台,实力可见一斑。

随后,上海的缫丝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到 1894 年,上海有机器缫丝厂12家,丝车4000余台,年产丝4400担。据不完全统计,1894 年全国机器缫丝厂有 120 家,丝车 3 万多台,工人3万余人。

就在缫丝工业兴起的同时,另一种轧花工业也发展起来。

1876 年前后,上海奉贤县程恒昌创建轧花厂,拥有轧花机100 台,柴油发动机 5 台,工人 224 人,是中国最早的动力机器轧花厂。此后,中国轧花厂如雨后春笋纷纷落地生根。

此外,在西北地区还诞生了毛织工业。1876 年,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兰州筹建甘肃织呢局(兰州第二毛纺厂前身)。1878 年,左宗棠写信给上海采运局补用道胡光墉,嘱其设法购置织呢机器,运来兰州。胡光墉立即着手办理,通过德商泰来洋行和德国驻华公使从德国购置各种机器 60 余架,计有24匹马力、32匹马力的蒸汽机各1架,织机20架,分毛机3架,净毛机1架,顺毛机3架,洗呢机3架,刮绒机3架,压呢机3架,剪线胚机1架,烘线热气玻璃罩1架,缠经线机1架,烘呢机1架,熨呢机1架,综刷机1架,卷呢机1架,剔呢机2架,刷呢机1架,纺绽1080个。大小机器共装了 4000 箱,从大西洋运到交通不便的中国内陆兰州,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中国人硬是通过肩扛人拽,用自己的肩膀和双手在西北建立起中国最早的毛纺织工业。当时的《天国报》有一段记载:“机器于一八七九年由招商局轮船运到汉口,笨重的摇曳向它的目的地。至武汉,机器上了陆,更以小船或人肩载运到兰州府。机器中有几部分是格外的笨重,以至于即是汽锅也得拆成零件,而且山口也必须凿旷,好让一些长的部分通过,因之,好多的时光是消磨在运输上了。”耗子百万两白银的织呢局投产后,日产呢绒 145 米左右。1881 年,全年共生产呢绒 1.8 万米左右。但由于后来销路不佳,尤其是后来左宗棠的调任,最终停业。这样暴漏出国企拍脑袋决策,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等一些弊病。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把许多工业设备转移到兰州,国民政府与中国银行设在西安的雍兴实业公司联合组建的兰州毛纺厂,和左宗棠的甘肃织呢局一脉相承,甚至有些机器还是左宗棠时期的。1943 年,国民党政府又通过公私合营的模式筹办西北毛纺厂(兰州二毛厂前身)。可以说,一毛厂和二毛厂都是织呢局的后裔。建国后,兰州一毛厂和二毛厂成为兰州乃至中国的呢绒业标志。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0%2Fphoto1%2F2011%2F12%2F17%2Fmiddle%2F83350939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当时的甘肃织呢局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2%2Fphoto3%2F2011%2F12%2F17%2Fmiddle%2F83350961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上世纪 70 年代,兰州二毛厂的工人在生产地毯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7 23:25

@大幻天空 2011-12-17 23:24:08作者:湖南小痞回复日期:2011-12-1722:23:14回复

@会上网的老农 发表日期:2011-11-7 23:34:00 回复

......

----------------------------- 几天不见你就冒出来了,链子又没拴好啊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8 19:13

@湖南小痞 2011-12-18 15:35:53

@952526558回复日期:2011-12-1814:28:47@952526558回复日期:2011-12-1807:46:28回复回复

zl7507 2011-12-15 20:36:45

民国人人是富翁,麻袋装钱的......

----------------------------- 小心朝鲜特供敲你家门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8 22:37

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北京清河镇的“溥利呢革厂”,其设备规模在全国毛纺织厂中居第一位。1915 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将其收买,改为“陆军织呢厂”;上海“日晖织呢厂”被财政部收归官办,1919 年又转租给商人经营;可以说当时中国的织呢制革工业是有一定基础的。

伴随着纺织机器的引入,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工业随之诞生。1882 年成立的上海永昌机器厂仿造意大利式缫丝车及丝厂用的小马力蒸汽机,产品畅销于江苏、浙江、山东等地。

1887 年成立的张万祥锡记铁工厂仿制出日本式轧花机,其产品在最盛时供不应求。随后,因轧花车畅销利厚,许多铁工厂也陆续购进车床仿制,并有所革新。1897 年,民族机器修造业开始仿制轧花车,并获利颇丰。1900 年前后,国产轧花机的年产销量约二、三百部,1913 年达二千余部,仅上海一地在 1913 年就有 17 家轧花机制造厂。一战时期,民族机器业开始大批仿造手摇袜机,如上海邓顺昌机器厂,生产袜机,每月经常在 500 台以上。抗战前,中国纺织机械制造业颇为繁盛,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机械制造体系,纺织机械制造工业遍布全国,仅山东潍县就有机器制造厂 10 余家,每家制造织机七千台以上。

棉纺织业的创办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迅速发展成为近代纺织工业的主力军。1876 年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创立,历经 12 年周折,终于 1889 年试车,1890 年投产。该厂共有纱锭3.5万枚,织机530台,工人约4000人。织布局开工后,营业甚盛,纺纱利润尤厚。据翁同和《翁文恭公日记》1893年5月10日所记,织布局每月获利1.2万两。

李鸿章为大利所诱,决定大规模扩充纺纱,令出使英国大臣速购纱机百部。不料新机订购未妥,织布局于 1893 年 10 月19 日发生严重火灾,延烧全厂,损失不下 150 万两。据当时《申报》记载:机器织布所以挽回固有之利,关系绝大,经营缔造,煞费苦心,乃已成之功,竟致毁于一旦,有心时事者能不扼腕咨嗟哉。

织布局被焚后,李鸿章急图恢复,李鸿章派盛宣怀会同上海海关道聂缉规负责恢复织布局,再次抢滩上海城,并于1894 年部分建成开工,改称“华盛纺织总厂”。 华盛总厂成立以后,在上海、宁波、镇江等地先后开设了七家分厂,它们是:裕源纱厂、通久源纱厂、大纯纱厂、裕晋纱厂、同兴纺织厂、集成纱厂、松盛纱厂和肇兴纱厂。加上早已隶属于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华新纺织新局(后改为华新纱厂),共实际建立 8 家分厂。1901,改组为商办的“集成”纺织厂,后又改名“又新”,1913 年又改名为“三新”, 成为盛宣怀家族企业。1931 年,由荣氏家族控制的申新纺纵公司,收购了三新纱厂,成为著名的申新九厂。

当时会同盛怀宣办理织布局的聂辑规 1904 年任江苏巡抚后通过亲信汤癸生组织复泰公司,租下华新纺织局,1909年聂家买下华新,改名为恒丰纺织新局,著名的恒丰纱厂诞生。一战时期,恒丰获得大发展,1919 年恒丰的纱锭 18144锭、布机 450 台。同时筹建第二厂和布厂,到 1921 年相继开工,拥有 41280 纱锭,另有布机 614 台,年产各类纱 12800包,布 15 万匹。1919 年,聂云台与商务印书馆元老鲍咸昌等人发起创办大中华纺织厂,1921 年大中华有 45000 多纱锭,被誉为“模范工厂”。此外,聂云台还参股创办维大纺织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大通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华丰纺织公司等企业。聂云台并当选为上海总商会会长。聂云台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传奇,在经历过许多成败沧桑之后,他写了一本曾风行一时的《保富法》,他写道:“数十年所见富人,后代全已衰落。” “不肯取巧发财,子孙反能有饭吃,有兴旺气象;常人又以为全不积些钱,恐怕子孙立刻穷困,但是从历史的事实,社会的经验,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一定发达。”这些话也许并不高深,但是却值得后人尤其是富人们深思,这是前辈们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1%2F12%2F18%2Fmiddle%2F83421704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精纱车间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8 22:38

@湖南小痞 2011-12-18 15:35:53

@952526558回复日期:2011-12-1814:28:47@952526558回复日期:2011-12-1807:46:28回复回复

zl7507 2011-12-15 20:36:45

民国人人是富翁,麻袋装钱的......

----------------------------- 你已经被朝鲜特工盯上了,给你提个醒\(^o^)/~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9 10:47

北京宣布实施微博实名制了,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极度心虚的标志。下一步,估计他们就要实行举报实名制了。实在不明白,一个连官员财产都不好意思实行实名制的国家,怎么就好意思要老百姓说话也实行实名制呢?这不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现代版吗?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9 11:27

@湖南小痞 2011-12-19 00:18:45

@会上网的老农回复日期:2011-12-1822:38:17回复

zl7507 2011-12-15 20:36:45

民国人人是富翁,麻袋装钱的......

-----------------------------

你已经被朝鲜特工盯上了,给你提个醒\(^o^)/~......

----------------------------- 金太阳已经仙逝了,你逃过一劫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9 17:17

@听风看雨通三统 2011-12-19 17:07:05

有日子没来浏览这个“资料帖”,不想楼主的倾向性彻底表现出来了。中共现在有很多问题,一如当年的“旧中国”——实际是楼主等向往的那个某朝某代的“旧中国”也有很多成就。因为一些丧权辱国的记录,就把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完全卡通化,是不客观的。在这方面,历史教科书和公开宣传究竟应该怎么写,确实有可议之处。但是,今天的事实证明,官修的历史教科书所要传递的基本的历史信息,却是不容置疑的。而且,不论对新中国,还是.....

----------------------------- 在帖子里我是很少夹杂自己想法和看法的,只要在帖子之外的评论才会表现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我不希望再帖子中有太多的倾向性,在业余时间主帖之外怎么探讨表现都是可以的,当你写帖子的时候就不能必须转变自己,这是一种态度和责任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9 23:081895 年,上海共有棉纺织厂 7 家(包括被毁的上海机器织布局),纱锭约 21 万枚,布机 2300 台,成为中国的纺织工业中心。

1890~1910 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主要企业简表

企业名称年代设备创办人身份郑上海机器织布局1890纱锭35000枚,布机530台观应(买办),龚寿图(江苏补用道)湖北织布官局1892纱锭30440枚,布机1000台张之洞(湖广总督)上海华新纺织厂1891纱锭7008枚唐松岩(上海道)华盛纺织总厂1894纱锭64556枚,布机750台盛宣怀(津海关道),聂缉规(江海关道)上海裕源纱厂1894纱锭25000枚,布机1800台朱鸿度(道台衔)上海裕晋纱厂上海大纯纱厂上海兴泰纱厂1895纱锭15000枚不详1895纱锭20392枚不详1896不详1902年被日商山本条太郎购买苏纶纱厂1897不详陆养润(国子监祭酒)湖北纺纱官局1897纱锭50064枚张之洞(湖广总督)宁波通久源纱厂1897纱锭17046枚,布机216台严信厚(李鸿章幕僚,曾督销长芦盐务)无锡业勤纱厂1897纱锭1192枚杨宗濂(长芦盐运使),杨宗瀚(曾总办台北商务)杭州通益公纱厂1897纱锭15040枚庞元济(四品京堂)上海裕源纱厂1898纱锭18200枚朱幼鸿(浙江候补道)萧山通惠公纱厂1899纱锭10192枚楼景晖(候补同知)南通大生纱厂1899纱锭20350枚张謇(翰林院编修)常熟裕泰纱厂1905纱锭10192枚朱功鸿(浙江候补道)太仓济泰纱厂1906纱锭12700枚蒋汝坊(郎中)宁波和丰纱厂1906纱锭21600枚顾元珲(中书科中书)无锡振兴纱厂1907纱锭10192枚荣宗敬(钱庄主),张石君(买办),荣德馨(买办)大生纱厂二厂1907纱锭26000枚张謇(翰林院编修)上海振华纱厂1907纱锭11648枚凯福(英商),吴详林(华商)上海九成纱厂1907纱锭9424枚中日合办,不久改归日商独办,改称日信纱厂上海同昌纱厂1908纱锭11592枚朱志尧(买办)江阴利民纱厂1908纱锭15040枚施子美(不详),严惠人(身份不详)安阳广益纱厂上海公益纱厂1909纱锭22344枚孙家鼐(郎中)1910纱锭25676枚,布机300台祝大椿(买办),席立功(买办)

对其中的企业中比较重要的做下简单介绍。

湖北织布局:1892 年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是当时国内重要的一家棉纺织企业,该厂有设备布机 1000 台,纱锭 3万余枚,其纺织的棉纱、棉布“甚合华人之用,通行各省”,因而“利源日广”。后纺纱局、缫丝局、制麻局,与织布局合称“湖北纺织四局”。

南通大生纱厂(国营南通第一、第二、第三棉纺织厂前身):张謇于 1895 年筹设于江苏南通。1899 建成第一厂,试生产成功。1907 在崇明久隆镇创办大生二厂。到 1911 止,两厂已获净利约 370 余万两。为给纱厂提供原料,从 1901年开始创建通海垦牧公司,该垦区后来成为中国重要的棉产区。其所产棉花在南洋劝业会上获优等奖牌。1901 年—1907年,张謇围绕大生纱厂创办了 19 个企业,主要有利用轧花棉子榨油的“广生油厂”;利用油厂“下脚”制造皂烛的“大隆皂厂”;磨粉以供浆纱与食用的“大兴面粉厂”;为解决运输而设立的“大达轮步公司”和“船闸公司”;为解决机械设备维修设立的“资生铁冶厂”;从事实验的染织考工所等,形成以纺纱为中心的大型企业。到 1921 年,大生一、二两厂资本增至 360 多万两,历年纯利累增总额达 770 余万两。

到1924年,大生已增为4个厂,资本达770余万两,纱锭150000 枚,布机 1500 多台。

早期的中国纺织业发展也与政府优势是一些倡导洋务的封疆大吏的支持有一定关系,郑观应曾上禀李鸿章,请“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限内另自纺织。”鲜明地提出了限制洋人设厂的问题。结果,李鸿章给予了十年专利权。这一“十年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抵制外国资本势力的作用,打击了洋人试图在中国公开设厂的阴谋。1882 年,美商丰泰洋行经理和英商祥生般厂经理集资在上海办纱厂,就被当时的两江总督左宗棠所禁止。

1888 年,日本资本家在上海筹建轧花局,李鸿章三令五申,指示上海道台据约与日商力争,禁止设立。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企图涉足棉纺织工业的尝试屡次受挫。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1%2F12%2F19%2Fmiddle%2F83510576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大生纱厂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1%2F12%2F19%2Fmiddle%2F83510599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大生码头:大生纱厂初建时,在厂门前的通扬运河建有专用码头,供运送棉纱、装卸货物之用。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9 23:10

@老莊 2012 2011-12-19 21:19:19

易天校园 2011

顶老农。

id 被狗日的和谐了,呵呵

----------------------------- 你发什么了,被和谐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9 23:10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2-19 17:31:00

作者:听风看雨通三统

------------------------ 看你 这段文字,就是装 13。

每个人都不可能没有政治上的倾向性。重要的是人家说的是不是事实

你对楼主不满,针对他帖子上不符合事实的东西指出来就好了,不要先拿一个观点来压人,然后修改历史去附和你的观点。......

----------------------------- 谢谢真实兄的支持和理解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9 23:37

@大幻天空 2011-12-19 23:33:40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回复日期:2011-12-17 23:25:37回复

@大幻天空 2011-12-17 23:24:08

......

----------------------------- 痞子去啃骨头了,你没抢过它被咬出来了吧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9 23:38

@老莊 2012 2011-12-19 23:32:54

@老莊 2012 2011-12-19 21:19:19

易天校园 2011

顶老农。

id 被狗日的和谐了,呵呵

-----------------------------...... ----------------------------- 最近听说狂犬病流行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20 14:46

@老莊 2012 2011-12-20 11:54:52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1%2F12%2F20%2Fmiddle%2F83542557_61662434_middle.jpg{EIMAGE}

----------------------------- 萨达姆生于 1937,死于 2006,终年 69 岁。卡扎菲生于1942年,死于2011年,终年69岁。金正日生于1942年,死于2011年,终年69岁。事实证明,中国住房产权70年是经过深思熟虑多方论证的!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20 15:26

@老莊 2012 2011-12-20 15:22:43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1%2F12%2F20%2Fmiddle%2F83562522_61662434_middle.gif{EIMAGE}

----------------------------- 好唯美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20 18:38

@老莊 2012 2011-12-20 15:43:27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1%2F12%2F20%2Fmiddle%2F83565189_61662434_middle.jpg{EIMAGE}

......

----------------------------- 自己设计的?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20 22:26

@湖南小痞 2011-12-20 22:09:16

@请还历史真实回复日期:2011-12-1923:39:40回复

@湖南小痞 2011-12-19 23:28:48

----------------------------- 看别人的文字要联系上下文。......

-----------------------------...... ----------------------------- 每天你不累?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20 22:30

@把酒论往事 2011-12-20 20:20:59

不到四个月博得 90 万点击,本帖不愧“煮酒头条”的荣誉,也表明了人心所向。值此岁末之际,向楼主致敬,并向正反两面顶贴的网友道一声辛苦!——但需要说明的是:我只是本帖的热心读者(潜水时候多,浮出水面时候少),与楼主素不相识,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有可能一打开煮酒网页,即能读到本帖,因而说一句心里话。

-----------------------------

谢谢把酒兄,真的让老农很感动,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心,老农的帖子本来计划年底写完,看来写不完了,就慢慢写下去吧,写到哪算哪,谢谢大家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20 22:31

@喜悲同生 b 2011-12-20 20:01:51

说说实话老农这个帖的正文,无非是把以前的一段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整理叙述出来而已,怎么就能惹了马蜂窝呢,也难怪,亩产十万斤的徒子徒孙们,怎么会有正常人的思维呢

----------------------------- 谢谢悲喜和各位支持老农的兄弟们,老农甚是欣慰,谢谢各位的理解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20 22:40

从 1895 至 1913 年,我国共设立轧花厂、纺纱厂、织染厂、缫丝厂、呢绒厂等各种纺织品企业共 159 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我国已有动力棉织机 4000 余台,动力毛织机100 余台,以及与之配套的各种机械设备。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一战时期中国纺织业空前发展,至 1919 年,我国棉纺有 143 万锭,初步形成了纺织大工业。1920 年,全国企业总数增至 475 家(含有少部分官方控制的企业)。纱锭由1914年的502700枚增至1919年的851032枚;织布机由1914年的2300台增至1919年的2650台,1920 年达到 4310 台。企业遍及全国各地。同时,丝织业也有明显发展,民国初年已约有 433 家,丝车达 166754部。此外,针织工业这时开始兴起,机器织袜、织毛巾、织衫裤等企业逐渐在在多地兴办。比较著名的有:1897 年开工的有苏州苏纶纱厂、杭州通益公纱厂;1899 年有萧山通惠公和 张謇在南通开办的大生纱厂;1902 年有郑宜元在南京开设公茂厂试织 毛巾织物;1905 年有中英合办振华纱厂;1906年有太仓济泰和宁波和丰纱厂;1907 年有郑孝胥在上海办的日晖制呢厂;中日合资的九成、北京清和溥利呢革有限公司和无锡荣宗敬、荣德生创办的振新纱厂;1908 年有江阴利用、上海同昌、湖北毡呢厂;1909 年有河南广益等纱厂;华中的裕大华纺织集团和郭乐、郭顺兄弟在上海创办的永安纺织集团等。

20 年代,一度出现的建立纱厂的热潮随之消逝。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运动,棉纺织业受抵制外货风潮的刺激,至1928年已开工纱锭达201万余枚,布机1.2万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纺织业仍然获得高速发展,其设备增长很快。

布机从1921年的6675台,增至1936年的25503台,16年增加1.88万余台,增加2.8倍。棉布从1921年的177.3万匹增至1936年的1099.2万匹,其中仅1921到1922年一年时间就增至 351.8 万匹,几乎增长了一倍。1921—1936年中国纺织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 10%以上。到 1936年,全国棉纺织业共有纱锭 5102796 枚,线锭 532270 枚,布机 58439 台,棉纱产量为 144.6 万包。中国出现了众多纺织大型企业,像著名的申新。申新纺织公司是 1915 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于上海。次年,第一厂正式生产。1917年收买恒昌源纱厂,改为第二厂。1919 年,在无锡设立第三厂。其后,申新迅速发展,其设备增长很快,纱锭数在 1916年为12960枚,到1922年达到134907枚,较前增加10.4倍。布机数在1918年为600台,到1922年增至1615台,增加2.69倍。至1936年止,已有9厂之多,共有纱锭57万枚,布机 5304 台,均占全国(除东北三省外)民族资本棉纺厂纱锭和布机总数的 1/5 以上,成为我国著名的民族资本纺织企业,在国际纺织市场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世界级企业。在日本入侵中国吞并申新一、五、六、七、八厂的情况下,仅申九一厂在租借内仍顽强生存,并日夜开工,利用“孤岛繁荣”大举添机扩充,纺锭增至 13.8 万枚,成为远东之最;“双马”棉纱量大、质优,成为市场标准纱,称雄国内,远销南洋。申新实力可见一班,加上茂新和福新荣氏家族实力可想而知。此外,像 1922 年郭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的永安纱厂,到 1933 年已有 5 个厂,1935 年又建成大华印染厂,1936 年共有纱锭 25.6 万枚,布机 1542 台和全套印染设备,资产总值约 3198 万元,实力也非常雄厚。民国时期,中国纺织业巨子如云,中国纺织早在百年前已经开始走向世界,并曾辉煌一时,并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演绎着一出出凄美爱国故事。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1%2F12%2F20%2Fmiddle%2F83598570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1%2F12%2F20%2Fmiddle%2F83598641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荣氏申新纺织公司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3%2Fphoto2%2F2011%2F12%2F20%2Fmiddle%2F83598754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20 22:41

从 1895 至 1913 年,我国共设立轧花厂、纺纱厂、织染厂、缫丝厂、呢绒厂等各种纺织品企业共 159 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我国已有动力棉织机 4000 余台,动力毛织机100 余台,以及与之配套的各种机械设备。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一战时期中国纺织业空前发展,至 1919 年,我国棉纺有 143 万锭,初步形成了纺织大工业。1920 年,全国企业总数增至 475 家(含有少部分官方控制的企业)。纱锭由1914年的502700枚增至1919年的851032枚;织布机由1914年的2300台增至1919年的2650台,1920 年达到 4310 台。企业遍及全国各地。同时,丝织业也有明显发展,民国初年已约有 433 家,丝车达 166754部。此外,针织工业这时开始兴起,机器织袜、织毛巾、织衫裤等企业逐渐在在多地兴办。比较著名的有:1897 年开工的有苏州苏纶纱厂、杭州通益公纱厂;1899 年有萧山通惠公和 张謇在南通开办的大生纱厂;1902 年有郑宜元在南京开设公茂厂试织 毛巾织物;1905 年有中英合办振华纱厂;1906年有太仓济泰和宁波和丰纱厂;1907 年有郑孝胥在上海办的日晖制呢厂;中日合资的九成、北京清和溥利呢革有限公司和无锡荣宗敬、荣德生创办的振新纱厂;1908 年有江阴利用、上海同昌、湖北毡呢厂;1909 年有河南广益等纱厂;华中的裕大华纺织集团和郭乐、郭顺兄弟在上海创办的永安纺织集团等。

20 年代,一度出现的建立纱厂的热潮随之消逝。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运动,棉纺织业受抵制外货风潮的刺激,至1928年已开工纱锭达201万余枚,布机1.2万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纺织业仍然获得高速发展,其设备增长很快。

布机从1921年的6675台,增至1936年的25503台,16年增加1.88万余台,增加2.8倍。棉布从1921年的177.3万匹增至1936年的1099.2万匹,其中仅1921到1922年一年时间就增至 351.8 万匹,几乎增长了一倍。1921—1936年中国纺织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 10%以上。到 1936年,全国棉纺织业共有纱锭 5102796 枚,线锭 532270 枚,布机 58439 台,棉纱产量为 144.6 万包。中国出现了众多纺织大型企业,像著名的申新。申新纺织公司是 1915 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于上海。次年,第一厂正式生产。1917年收买恒昌源纱厂,改为第二厂。1919 年,在无锡设立第三厂。其后,申新迅速发展,其设备增长很快,纱锭数在 1916年为12960枚,到1922年达到134907枚,较前增加10.4倍。布机数在1918年为600台,到1922年增至1615台,增加2.69倍。至1936年止,已有9厂之多,共有纱锭57万枚,布机 5304 台,均占全国(除东北三省外)民族资本棉纺厂纱锭和布机总数的 1/5 以上,成为我国著名的民族资本纺织企业,在国际纺织市场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世界级企业。在日本入侵中国吞并申新一、五、六、七、八厂的情况下,仅申九一厂在租借内仍顽强生存,并日夜开工,利用“孤岛繁荣”大举添机扩充,纺锭增至 13.8 万枚,成为远东之最;“双马”棉纱量大、质优,成为市场标准纱,称雄国内,远销南洋。申新实力可见一班,加上茂新和福新荣氏家族实力可想而知。此外,像 1922 年郭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的永安纱厂,到 1933 年已有 5 个厂,1935 年又建成大华印染厂,1936 年共有纱锭 25.6 万枚,布机 1542 台和全套印染设备,资产总值约 3198 万元,实力也非常雄厚。民国时期,中国纺织业巨子如云,中国纺织早在百年前已经开始走向世界,并曾辉煌一时,并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演绎着一出出凄美爱国故事。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1%2F12%2F20%2Fmiddle%2F83598570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1%2F12%2F20%2Fmiddle%2F83598641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荣氏申新纺织公司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3%2Fphoto2%2F2011%2F12%2F20%2Fmiddle%2F83598754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21 13:58抗战爆发后,,战火波及地区纺织业损失奇重。据统计,上海、常州、无锡华商纱厂纱锭遭直接破坏的达 52.2 万余枚,布机达 6000 余台。武汉、沙市、郑州一带棉纺织厂历尽颠沛,内迁川、陕等地。一些纺织企业选择了内迁和躲入租界,内迁企业这一时期主要是向武汉迁移,不过在内迁中许多厂家的设备遭到损毁或遗失。截至 1938 年 2 月,搬迁武汉的企业共有 121 家,而有 27 家在搬迁途中损失或者去向不明。随着武汉的沦陷,中国纺织工业又迁往四川,辗转流离可谓苦难备至。1937 年据国民党政府经济部工矿调查处统计:至1939年3月止,迁到后方的纺织厂共有59家,大部分是小型织布厂,而大中型棉纺织厂只有九家,计有纱锭15.9 万枚,布机 800 台。国民政府极其重视这些幸存下来的工业基础, 1938 年 1 月,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在病逝前指示四川省政府,要求四川要在各方面给予内迁企业以各种便利和优惠。为安置内迁企业,省政府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作为工业区,对迁川企业购地建厂,积极给予协助,不准地主刁难。省政府还规定,凡是迁川企业建厂购地印契免收附加税三成(后更减为五成)。为进一步支持内迁工业,四川省政府甚至紧急动员木船 1200 多艘为内迁企业运输设备原料等。在四川动员的同时,国民政府也推行奖励、协助和扶持措施,提供贷款、运输等服务。中国纺织工业在上到政府下到绅商百姓的全力支持下战胜重重困难在大后方生根发芽。

据统计,1942 年,后方大型纱厂已有 30 余万枚纱锭。重庆成为当时中国的纺织工业中心。据中纺公司 1945 年 1 月制作的《大后方纱厂一览表》统计,重庆纺织企业拥有的纱锭数量占整个大后方纱锭总数的 51.6%,占织布机数的 50.4%,棉纱产量的 52.8%,棉布产量的 32%。这些纺织工业有力的支持了抗战和困境中的中国。

抗战胜利后,民党政府接收了日本在上海、天津、青岛和东北等地经营的棉、毛、麻等纺织企业及附属工厂 85 家,并在这些厂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简称“中纺公司”),总部设在上海,下设天津、沈阳、青岛三个分公司。

中纺共拥有棉纺设备近 180 万锭和近 4 万台织机。中纺公司在当时中国纺织业中乃至世界上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并吸收日本管理达到了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较高水平,为后来的新中国培育了众多的工人干部、积累了技术和创造了组织条件。此外,内迁的企业也纷纷回流,与在沦陷区幸存下来的纺织企业组成新的中国纺织工业体系。我国各厂都推广自动织机,当时我国对于自动织机看台能力提到每人 2o 台同一时期欧美、日本看台数还要高些,但部分质量要教欧洲稍逊,但是已经可以说比较发达了。中国纺织工业再次迎来生机,但是中国纺织工业似乎生不逢时,在迎来一个新的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灾难,无情的内战摧毁了中国纺织工业的热情。直到半个多世纪后,中国纺织业才再次站在世界纺织工业的前台,获得本应属于它荣誉和骄傲。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