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他很受宠幸、如日中天的时候,也曾经有过被降职“炖冬菇”的失意时刻,官场从来都是高风险的,尤其是在那种“伴君如伴虎”的专制时代,有时候怎样死都不知道,高官更是一种高危险性职业,一夜之间可能会失去一切,包括生命的尊严,正所谓现代人所说“12 年的经营经不住 12秒的折腾”。

949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3 15:50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得太快,呜呼哀哉!桑弘羊之所以被降职,据说是因为亲属的牵连,让他从威风八面的最高财爷位上跌下来,从大司农被降为搜粟都尉。

因为按照大汉律例,“子弟犯法,父兄要连坐。”管你是不

是大汉的财神爷,撸你没商量。

950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3 16:29而关于桑弘羊家谁犯的罪株连到他,史无明确记载,语焉不详,且这个案件相当复杂,牵涉面很广,甚至于其中卫皇后的昆弟(兄弟)子赫然在列。桑弘羊家摊上的这件大事,大约发生在天汉三年(公元前 98 年),由于桑弘羊昆弟子(也就是兄弟的儿子)和卫青的儿子因为犯了法,同被西汉著名酷吏执金吾(负责京师的治安)杜周所逮捕。皇帝还认为杜周“尽力无私,迁为御史大夫”。

951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3 21:09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309357246.jpg{EIMAGE}

952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3 21:25哼,你当我是政治 花瓶,不识分谁是敌友啊?你们全打错算盘了,我能坐在这个九五 至尊宝座上,当然不是吃素的,轻视对手你们将会输得很惨。刘弗陵那时候分明这样自信地对自己说。

953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4 16:12

虽然不知这两个著名家族的子弟犯了什么法,不过从当时的办案层面来说,肯定是惊动了汉武帝,而且亲自督办了此案,应该是非法重视的大案要案。且从杜周的火箭式升官来说,说明案子破了之后皇帝的满意程度。

956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5 13:17虽然史书不明说,或为尊者讳,却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这班显贵子弟犯的绝对不是一般的法。不然的话,以卫皇后和桑弘羊当时的能量,也绝对是能较轻易地摆平的,如果不是皇帝亲自督办的重案,这班纨绔子弟一定能开溜,

作为财神爷的桑弘羊也不会为此而受到牵连,倒霉透顶。

960 楼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5 15:49 因为在这件大案审结之后(大概是在案发后第二年),非常得宠的桑弘羊便由大司农降为搜粟都尉,这对于他不能不说是一种

无妄之灾。

961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5 16:25所幸的是,可能因为桑弘羊在政府中的经济角儿和作用永远是 NO.1,无人可以取代,所以桑弘羊被贬职之后,作为最高财政经济官的大司农也一直空缺,颇有桑弘羊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的况味。因为史料显示,从桑弘羊被“炖冬菇”之后,一直到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 81 年)杨敞被任命为大司农止,这中间足足有十六年大司农的职务是空缺着的,而次年桑弘羊就死了。

962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5 21:22这样一来,大司农这种重要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职务长期悬空,也只能证明了桑弘羊在经济方面的牛 B,因为作为搜粟都尉的桑弘羊一直在行使着大司农职权(代理大司农的职务),也说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根本离不开他,或者说根本就找不到更加合适的人选来取代桑弘羊,只不过是因为要堵住别人的口,在尊重大汉律例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想出的一种无奈折中方案,或许因为没有桑弘羊为天子理财,地球还真不转了呢。

963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5 21:52这既显示汉武帝一直信任桑弘羊,也从一个侧面表示桑弘羊在经济方面的巨大能量,牛得不能再牛的那种,少了他还真不是闹着玩的。

964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5 22:47只可惜,可能是自信心太过自我感觉良好,最终没有领会主子的经济思想的转变,这多少也算是他在经济生涯中的唯一“败笔”了。

965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5 23:39 晚安

966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6 12:01第二十三篇 祸从口出:司马迁外孙杨恽之死缘于一条成语 话说历史牛人司马迁虽然因为多嘴多舌受了宫刑,不过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叫司马英,最奇的是司马英生的儿子杨恽,居然也和他的外公一样祸从口出,最后竟然死于一条成语“一丘之貉”上,令人嘘唏。

968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6 12:52查实这和英主汉宣帝有关,虽然这是一个贬义词,英明的汉宣帝在里面也扮演了一个比较尴尬的角色,人生本来就有点儿无奈,有时好好的都会“躺着中枪”。

969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6 13:38说汉宣帝时代,有一个有名的士大夫叫做杨恽。这人还颇有来头,他的父亲就是曾出任汉昭帝相国的杨敞,最有意思的是他还是“史圣”司马迁的外孙(前文曾说他母亲是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还遗传了其外祖父的桀骜不驯的文风,也正是他的努力,才使汉宣帝把历史名著《史记》公开刊行,“藏之名山,传之后人”,无意中为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重

大贡献。

970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6 14:50只是,也因为他的桀骜不驯、锋芒毕露,最终也像其外祖父一样锒铛入狱,还被判处死刑,呜呼哀哉!

那么,他是怎样为一条成语而被腰斩冤死的呢?

971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6 16:31杨恽因为出身世家,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文才颇为了得,有些学者还认为其文章《报孙会宗书》颇有司马迁的著名檄文《报任安书》的风骨。据说杨恽为人轻财重义,奉公守法,廉洁无私,曾力主革除官场贪污受贿的弊端,整顿吏治,这正与励精图治的英主汉宣帝的治国

方略不谋而合,颇得好评。

974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6 21:49他还因告发霍氏家族作乱有功,封平通侯,后又因有治绩,位列九卿。史载他“全家担任公卿、两千石以上的十人”。这样的显赫身世也养成了其恃才傲物、不能容人的性

格缺陷,往往激扬文字之间得罪了很多朝中显贵,埋下了被杀的祸根。

975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6 23:00

要说杨恽的轻财重义,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据《汉书?杨恽传》载,其母司马英去世之后,其父杨敞续弦,而杨恽对后母很好,像亲娘一样孝敬,后母后来也死了,因为膝下无子,留下财产数百万让杨恽继承,杨恽却没有将这笔财产独吞,而分给了后母的几位家人。

976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6 23:53同样地,视钱财如粪土的杨恽,在父亲死后,其本人又将继承的 500 万的财物,全部用来资助有困难的宗亲,就这样把上千万财物散作浮云,一点也不心痛。

977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7 14:39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309445302.jpg{EIMAGE}

978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7 15:09 端午安

979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7 21:21

保持着这份视富贵如浮云的心,步入仕途的杨恽当然也是嫉恶如仇,颇有其外祖父司马迁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铁骨铮铮,一身正气地与大小贪官过招,大胆地进行揭发,敢于向皇帝死谏。

980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7 22:00

这样,便落下了得罪人多、称呼人少的尴尬局面。

而且性格耿直不会转弯的杨恽(不愧是太史公的好外孙),“每有忤己者必欲害之”,恃才傲物、争强好胜的结果,

当然是被朝廷显贵们当作靶子,明枪暗箭一齐射击。

981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7 23:04 尤其是与之失

和的九卿之一太仆(近似乎皇帝的车队长)戴长乐的致

命一击,可谓是不死都脱层皮。这就顺利诞生了一条令

人哭笑不得的成语:一丘之貉。

982 楼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7

23:29

晚安

983 楼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8

13:21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309461304.jpg{EIMAGE}985楼作者:鼎湖听泉日期:2019-06-08

22:28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309472629.jpg{EIMAGE}

986 楼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8

23:51

晚安

987 楼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9

13:20话说有一次,作为著名士大夫的杨恽在朝中开会,商量国是,很像司马迁一样敢言的“炮筒子” 杨恽听说匈奴单于被人残害,他居然借题发挥有感而发:“这个残暴匈奴单于也是罪有应得,该死的家伙!我听说他专门听信谗言,残害忠良,不虚心纳谏,是一个是非不分的君王,结果是死于非命,国家也处于四分五裂之中,从来都是昏君误国。秦朝就是一个榜样,要不是秦始皇、秦二世专横跋扈,就不会那么快就亡国,也许现在我们还是秦朝的人,汉国甚至于没有立国的可能也。正因为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君王就像从同一座山丘里出来的貉一样,大都喜欢听信谗言,最终也全都逃不脱亡国的宿命。”于是一条著名的成语由此落地生根(这爷孙俩也真不是盖的,都是创造成语的历史牛人,“重于泰山”就源自司马迁之手)。

989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9 16:21不愧是历史世家熏陶出来的猛人,说话一套一套的,杨恽这话当然在理论上没有一点错误,错在真小人因此而进谗言要搞死他。

990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09 20:24

991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0 13:15因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杨恽的政敌早就想找碴收拾他,尤其是“草根皇帝”刘询在民间流落时结识的铁哥们太仆戴长乐,一直怀疑杨恽在背后说其坏话要暗算他,也早就想找个机会参杨恽一本,顺便让杨恽下油锅,以一泄私愤。

992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0 14:21所以一听到这种“腹谤”意味甚浓的议政话题,简直是如获至宝,立马就上书告发杨恽没大没小,借商量国是之机诽谤朝廷,无人臣之礼。史曰“以主上为戏(即拿皇帝开玩笑),语近悖逆”,当然是想让杨恽以言入罪,说他近乎大逆不道。

993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0 15:37这一下,杨恽想不倒血霉都不可能了,祸从口出也,和他外祖父司马迁如出一辙。

994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0 16:29因为再淡定的皇帝,也是不能容忍别人把自己戏说为专门听信谗言的昏君,虽然杨恽本意也许并不如此。

995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0 21:22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309517732.jpg{EIMAGE}

996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0 22:14 晚

997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0 22:14 晚

997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1 13:56而汉宣帝虽说是一个英主,曾不幸流落民间也能体察民间疾苦的他,甚至上位之后也基本上能励精图治、虚心纳谏,有容人的肚量,更加不会像古代的昏君一样随意骄奢淫逸、残害忠良。也就是说,他根本不是那种昏君的同类(不是一丘之貉也),而是大大有为的皇帝,以他接纳龚遂直言不讳的治乱言语的肚量来做参照系,原本对杨恽此种没有特定含义的议政言论,也应该是有免疫力的才对,那怎么就在此种子

虚乌有的“议论入罪”上犯迷糊并中招了呢?

999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1 15:54这个,问题当然就出在了他的宠臣身上,于是也在“听信谗言”上像古代昏君一样阴沟翻船。

1000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1 20:07这个当然当事人杨恽也难脱干系,谁叫你像你外祖父司马迁一样 IQ 爆棚 EQ 零蛋呢?把无关紧要的人得罪就算了,居然皇帝的铁哥们你也敢得罪,没死过啊,当然是

要把你往死里整大卸八块才解恨了。

1001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1 20:56

所以,经过与皇帝“好得像一个人一样”的戴长乐喋喋不休的极力添油加醋、煽风点火,把杨恽平日里对汉宣帝不满的许多坏话一古脑儿全抖了出来,这一下原本脾气很好的汉宣帝也火大了,因为再有修养的人、再谦虚的人也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你不赞扬我就算了,还坏话讲尽,居然还把我和古代昏君视为“一丘之貉”,这他娘的也太不给面子了吧?1002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1 22:20所以怒不可遏也有点失去理智的汉宣帝,甚至于不顾给自己的“历史分数”减分的危险,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就把“历史冤大头” 杨恽(和他的外祖父司马迁凑起来简直就是“冤大头世家”)革职查办,很是吃了几天极不好吃的牢饭,后来予以释放,贬为庶民。

1003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2 12:23

1004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2 21:06于是,“一丘之貉”这一有点性感也有点贬义的成语,因了敢言的太史公倒霉外孙的故事流传至今,始料不及,谁叫他们家都是善于创造成语的历史牛人呢。

1005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2 21:57这还没完,屋漏偏逢连阴雨的杨恽,后来还因为写文章讽刺时政直接丢了卿卿性命,果然是祸不单行。

1006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3 11:21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309589687.jpg{EIMAGE}

1007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3 13:29 而杨恽写的这篇文章非同小可,据说就是能和史圣司马迁《报任安书》媲美的《报孙会宗书》。

关于此信出笼的背景,源于杨恽贬为庶民后还不知收敛,高调“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来示威,而被其好友安

定太守西河孙会宗写信劝说,让他低调以避祸所致。

1008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3 15:14

这本身就是一种性格悲剧,换句话说,就是杨恽的桀骜不驯给自己惹来的杀身之祸,正所谓那句被现代人用滥了的“性格即命运”的真实写照,现实生活中 EQ 确实也是一种能体现个人修养的重要立身要素。

1009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3 16:25

何况,自恃才高八斗的杨恽又是那么的眼角高,好夸夸其谈,十分张扬,史曰:“然恽伐其行治(也就是好夸耀自己的节行和政治才能),又性刻害,好发人阴伏,同位有忤己者,必欲害之,以其能高人。由是多怨于朝廷。”一付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的德性,别人也早已想他死了。

1010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3 21:26

ok

1011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3 22:23 晚

1012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4 14:50也正是此种刻薄少恩、目空一切的性格,当他接到好友孙会宗充满居高临下的训诫口气的书信时,已经失侯多时心理十分不平衡的杨恽,当然心里也十分不服,什么要闭门思过夹着尾巴做人,不要整天高朋满座灯红酒绿,以免给人以口实阴告之,那就得不偿失了,以前你就是吃了这种哑巴亏的,还不学聪明点,作为朋友,我不想你在同一地方跌倒两次,云云。

1014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4 16:15总之,一接到充满好心的友人的信,从来都是心高气傲的太史公外孙,立马就有点儿狂性发作,于是用一种充满反唇相讥的口吻回信,信中把以前自己所受的一切委屈和不平,以及对朝廷“政治黑暗”的极大不满像竹筒爆豆一样,一古脑儿地全发泄了出来,以消除这段时间被朝廷打压的怨气,可谓是慷慨激昂、嬉笑怒骂语多讥讽,颇有其祖司马迁的风采。

1015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4 21:00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309635533.jpg{EIMAGE}

1016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5 17:52

来来自

1017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6 19:55

1019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7 16:34什么“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遭遇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就是对皇帝的深深怨恨。而“‘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就是赤裸裸的对好友的冷嘲热讽和对其“横加指责”的极大不满,最后一句“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毋多谈。”大意就是说,如今正当大汉盛世,也愿你紧跟好皇帝从此飞黄腾达,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别再来烦我,咱们井水不犯河水,极尽挖苦之能事,也从此窥见了其对人刻薄的一面。

1021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7 20:24

1022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7 22:50 晚

1023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8 15:49至此,好心相劝的孙会宗可谓是碰了一鼻子灰,自讨没趣。

这样一种发泄私愤的锋芒毕露的檄文,虽然是快意恩仇,我手写我心,行文也很得分,甚至于惹清人余诚大赞道:“行文之法,字字翻腾,段段收束,平直处皆曲折,疏散处皆紧炼,则酷肖其外祖。”(《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六)却

也因此埋下了被杀的祸根。

1026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8 23:12 晚

1027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9 13:01尽管这样的一种桀骜不驯的张扬性格,也不是什么大罪过,甚至于换一种角度来考量,还是一种敢说敢干的磊落样,但在酱缸式的官场中,却又是容易授人以柄,把自己推入险恶的政治情境中,至少给人的印象是自己不够大度,没有容

人之心,有点小题大做、锱铢必较。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这封信落入自己得罪过的官场诸公中,那么灭顶之灾立现。

1029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9 14:03

更新了 1030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19 23:26 晚

1031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20 14:17

1033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20 22:51 晚

1034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21 20:23 ok

1038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21 23:39 晚

1039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22 10:45最重要的是,杨恽的运气还特别的差,注定他在劫难逃,用现代人最潮的话来表述,那就是“躺着也中枪”,你还只

能吃哑巴亏。

这事说来还令人有点哭笑不得,因为居然古代的一次普

通的“日食”,居然就能和他发生了一点关系,这本来就是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翻版,这“剽悍的理由”

原本就是捕风捉影的,是很多他得罪过的人用一种十分

牵强附会的借口让他去送死。

1041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22 22:05 晚

1042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23 16:31关于此事,据说是汉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 54 年)夏四月朔日食,而出现日食这种令古代人恐慌的天象之后(古代科技不发达,认为“天狗吃日”是灾祸的预兆吧),他的仇人趁机上书皇帝,说是杨恽“骄奢不悔过,日食之咎,此人所致”(《汉书?杨敞传》),这八竿子不沾边的理由荒唐之极,却也是炸死政敌的重型炮弹,果然杨恽也因此获罪,再度被捕入狱。

1047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24 12:59汉宣帝本来对他就有成见,既然如此,那么就叫廷尉彻底查一查这个给帝国带来灾难的“灾星”吧。而这一查居然就查出了杨恽写给孙会宗的这封口水花喷喷的“大不敬”之信。宣帝见了此种充满挖苦和怨恨的信,更加怒不可遏,最终很会察颜观色的最高法官判杨恽一个大逆不道罪,腰斩处死,妻儿均被流放酒泉,杨恽为自己的多嘴多舌付出了惨重代价。而他的朋友孙会宗也是“躺着中枪”,被贬官了事。

1049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24 21:57 晚

1050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25 12:07对于西汉期间此种令人有点啼笑皆非的政治案件,历史学家也认为这不是“平地起风雷”式的偶然事件,而是“汉宣帝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结果,是皇族、外戚集团打击、迫害士大夫集团,也是汉朝开始衰败的转折。”是预谋已久的政治迫害行为。因为就在杨恽莫名其妙地死了之后,西汉政府就掀起了一轮政治大清洗,很多人被株连。不仅与杨恽性格相仿非常耿直敢言的好友韩延寿、盖宽饶被害,其他人如张敞、韦玄成、杨谭等也像孙会宗一样被免职。

1053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25 21:23

1054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25 22:40 晚

1055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26 13:26对于西汉期间此种令人有点啼笑皆非的政治案件,历史学家也认为这不是“平地起风雷”式的偶然事件,而是“汉宣帝时期统治*阶级 内部矛盾的结果,是皇族、外戚集团打击、迫*害士大夫集团,也是汉朝开始衰败的转折。”是预谋已久的政治 迫*害行为。

1057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26 16:30

ok

1058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27 13:04因为就在杨恽莫名其妙地死了之后,西汉政&府就掀起了一轮政治*大*清洗,很多人被株连。不仅与杨恽性格相仿非常耿直敢言的好友韩延寿、盖宽饶被害,其他人如张敞、韦玄成、杨谭等也像孙会宗一样被免职。

当然,杨恽之死既有其性格悲剧的一面,也有汉宣帝偏听偏信造成的错误。

1061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28 13:16

第二十四篇 故剑情深:草根皇帝汉宣帝最宠爱的许皇

后之死在中国皇帝当中,刘询虽然也是最著名的“政治皇帝”,却算不上著名的“生活皇帝”,与其他风流皇帝相比,包括同是英主的李隆基等,妻儿人数和家庭规模就无法媲美,甚至于可以用寒碜来形容,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不是一个

量级上的。

据史书记载,汉宣帝有 3 位皇后、6 位嫔妃和 5 个儿子(而女儿有史可查的仅 2 个),这样的简单数字,与动不动就上万嫔妃宫女的隋炀帝、唐明皇相比,那简直就是拿不出手,万元户与亿万富翁的级数,同样是皇帝,差别啥就这么大呢?

1063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28 23:24 晚安

1064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29 13:45

1067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30 00:00 晚

1068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30 12:02

那么,你一定会对此发生浓厚兴趣了吧?想不想一探到底?难道草根皇帝就只是“只爱江山不爱美人?”以下我们来八卦八卦一探究竟,那么让我们现在轻松进入草根皇帝的特别生活频道吧。

关于汉宣帝的妻儿,我们在以前的章节也插播了一些,比如他对糟糠之妻许皇后的不离不弃、故剑情深,就是一幅十分和谐的生活图景,那么现在我们再深入下去,来个全景式专题报道。

1070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6-30 16:22

更新了 1071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01 13:54前文我们已经知道了汉宣帝是废太子刘据和史良娣的亲孙子。据史料显示,汉代皇太子的妻妾称号分为三级:正妻曰太子妃、有子妾曰良娣、无子妾曰孺子。所以刘询的奶奶便被称为史良娣。

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巫蛊之祸”中,卫太子的家眷几乎全都死于非命,好在卫太子的后人刘询福大命大,虽然从小就坐牢,但在一班有识之士的联手保护之下,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还幸运地成长为西汉最有为的皇帝之一,于是才有了以后的幸福家庭。

那么,我们就先来详细讲讲汉宣帝的第一位皇后许平君吧。

1075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02 14:05大家也知道,草根皇帝刘询曾有一个惊心动魄、九死一生的不幸童年,而且少年时代也是一个没有多少人关注的“神龙教主”,经常神龙见首不见尾“玩失踪”(据说是体察民情去了),所以在他时来运转当上皇帝之前(他登基时也只有 17、18 岁),却已经草草在民间完婚,且是不大顺利、一波三折的那种。

刘询在民间完婚的这位大老婆,正是他的一往情深的结发妻子许平君,以后的许皇后。

1079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02 23:42 晚

1080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03 13:13而且,在刘询做皇帝之前,这对恩爱夫妻就已经育有一子,此子就是后来送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出塞肠子都悔青了的汉元帝刘奭(长子是也)。

虽然刘询和许平君的情路有点坎坷,最后许平君还因“阻人发达”而被残忍谋杀,不过许平君也还算是皇帝后妃中比较好运的一个,至少她是有史记载的获得过皇帝真正爱情的为数不多的幸运皇后之一,所以在此有必要进行比较大篇幅和全方位的深度报道,关键词就是“故剑情深”。

1082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03 16:00

1083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03 23:36 晚

1084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04 15:47说起来,许平君也是和刘询一样的“苦大仇深”的孩子,就因为她也出生于一个横祸不断的境遇凄惨的家庭里,他父亲许广汉的大起大落、充满变数的悲苦人生,绝对是可以单

独拍成一部精彩异常的“人生灾难片”。

许广汉是一个山东汉子,大约在 20 岁的青春年华,有幸成为汉武帝和有“倾国倾城”美貌的李夫人所生之子昌邑王刘髆的郎官,由于刘髆英年早逝,所以汉武大帝很怜惜刘髆的儿子刘贺(后来的汉废帝,继承了父亲的昌邑王位),经常让他跟随左右。

有一次,汉武帝出游,即从长安到甘泉宫,刘贺也是跟随者之一。而作为昌邑王府的郎官,许广汉有幸也成为了随驾人员之一。跟着皇帝出游,原本这是一件很拉风的事,可谓是祖上显灵是也,居然就因为许广汉自己的疏忽大意而惹来了杀身之祸,始料不及,福兮祸所伏啊。

1087 楼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04 16:31 那么,途中发

生什么大事了呢?

1088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05 00:00 晚

1090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05 13:00 原来是能面见圣主兴奋得有点失常的许广汉,在备马时居然糊涂起来拿错了皇帝的马鞍。

在常人看来,这本是小事一桩,不就是拿错了马鞍吗?还回来不就结了?这算是摊上大事了?小题大做还差不多。

且慢,这在现代社会可能是小事一桩,但在那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却是犯了“从驾而盗”的大罪,是要杀头的那种。所以当倒霉透顶的许广汉被皇帝的侍卫官抓个现行时,立马就要把他往死整,也就是弹劾他故意盗窃皇帝的圣物,一定要赐死,而很快也定了死罪。但不知道后来汉武帝是怎样想的,居然就饶了许广汉一命,而且居然就由此和后来的“草根皇帝”汉宣帝发生了那么一点家庭关系,成了炙手可热的国丈,又应了那句古语:“祸兮福所倚”是也,简直就是万花筒般变幻的人生啊,晃花了咱们小屁民的眼。

1092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05 23:06 晚

1094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06 16:23

1097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07 13:31当然,许广汉是死罪可恕、活罪难饶。汉武帝虽然是饶了他一命,却让他生不如死,被下蚕室受了宫刑。不知道汉武帝是不是喜欢玩这样的酷刑,反正伟大的太史公司马迁也是曾经受过此种刑罚,简直是有点残忍。

后来,生不如死的许广汉还改判为三年徒刑,监外执行,被“强行结扎”的他到掖庭(即宫中旁舍)来居住。刑满之后,成了一个正式的宦官,又由于他有才,别人也知道他被冤枉,很快他就当上了掖庭丞(掖庭也是宫中官署名,主要掌管后宫贵人采女诸事,以宦官为令丞。掖庭丞是掖庭令的

副手)。

眼看着命运有了转机,居然许广汉此时又惹了祸,不然

的话能叫“人生灾难片”吗?那么许广汉又出哪些乱子了呢?

1100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07 16:23

更新了 1101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08 00:20 晚

1104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08 13:16原来是十分倒霉的许广汉又遇上了宫廷乱子,那就是西汉历史上著名的“燕王之变”。

在这次著名的旨在夺取皇权的宫廷政变中,在燕王的拉拢之下,很有政治野心的托孤大臣之一的上官桀,于昭帝始元七年(公元前 80 年)参与谋反,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成了未遂政变,然后又是斩草除根的一系列“肃反行动”。

作为宫廷总管级人马,许广汉理所当然要参与搜索部分罪犯并加以逮捕的活动。许广汉负责搜索上官桀以及他的余党,总之是一逮到就立即绳之以法。

这个原本就不是什么技术含金量很高的活儿,村夫野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然而据说有大才的许广汉却在捆人绳子上手足无措。

1105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08 23:42 晚

1106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09 14:05本来说在上官桀宫中的公馆内是放有足够的绳索的(可能他也认为政变成功后要绑人吧),最长的绳子有数尺之多,而且可用以捆人的甚至于达到数千根,还用箱柜很好地封存

着,单等想用的人来取。

可是,当聪明的许广汉来提取时,却什么也找不到。这些绳子一下子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有的还是他自己曾保管的),这确实非常诡异。明明别人就能轻松找到的绳子,居然许老总就一根也搜索不到,所以事后曾有历史研究者分析说,这次的诡异事件,基本和倒霉的许广汉恰恰就拿错马鞍一样,是他的死对头故意整蛊他的,目的就是不让他出头。

1108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10 00:03 晚

1110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10 12:51不管这是不是真的,反正许广汉这次不能出头确实是真的,结果大家也能轻易猜得到。后来因为“办事不力”犯了贻误罪被判了刑,掖庭副总管的官也丢了,贬为掖庭的“鬼薪”,也就是常人所说的苦力,很是苦了一阵子,关键时刻,那句“祸兮福所伏”也不通知一声又冷不丁华丽反转,居然又一次时来运转,让你惊掉下巴。

因为,后来许广汉又升为暴室啬夫。按照汉代的官制,“暴室”,就是皇帝的私家监狱,而暴室啬夫就是宫廷监狱

的典狱官。虽然这不是怎么样显赫的官员级别,但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此时看管宫人的狱官,正好与落难的皇曾孙,也就是后来成为汉宣帝的刘询住在一起,于是

最后也顺便捞了一个国丈的称号,简直就是神迹一桩,

要发达,你想挡也挡不住也。

1112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11 15:10当然,要当上国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此中还多所变故,正所谓“好事多磨”是也。

当时,未来的汉宣帝刘询还是落魄掖庭。虽然经过邴吉等好心人的营救,脱离了政治囚犯的困境,也恢复了皇曾孙的名分,但也不过如此而已,政治上基本是没有出头之日(如果不是那个做了很多坏事的汉废帝不争气的话,刘询一生也就如此平淡度过了)。

就这样,一个是没落皇孙,一个是备受打击、伤痕累累的狱官,毫无预兆地就相遇在一起,直至成了一家人,有时候你得感慨造化弄人。

1115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11 23:09 晚

1116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12 13:55所以,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我突然和一个 20 多前根本就从未认识过的人,在异乡相知、相恋甚至于结婚了,你我也不必太过惊讶,正所谓古诗所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月下老人其实早已暗中结线,不管你怎样的猝不及防甚至于百思不得其解,最终你还是得接受命运的安排,百年才能修得同船渡而千年才能修得共枕眠啊。

总之,带着不同的人生伤痛故事,这两个原本就应该没有生活交集的倒霉蛋就这样共处一室,还最终成了忘年交。

因为逐渐长大的皇曾孙需要接受教育,所以来到掖庭和未来的岳父许广汉成了舍友。

1118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12 23:38 晚

1119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13 15:34

1121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13 23:31 晚

1122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14 14:48读书之余,本来就好动好交游的皇曾孙,居然经常成了神龙教主,见首不见尾的款式,据说在体察民情之余,也做了斗鸡游猎之事,还和长陵的一个“斗鸡王”王奉光成了铁哥们,顽主角色也一天天突显。

眼看着一个身长八尺二寸又风度翩翩的大好青年逐渐颓废,此时倒是急坏了一个人。

1124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14 21:39 好

1125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15 13:53 此人就是废太子刘据的家吏张贺,也就是曾想把孙女嫁给刘询而遭到自己的将军弟弟反对的那位。

因为张贺认为只要皇曾孙结了婚,心才会定下来。

作为刘据的家吏,张贺曾经得到过废太子的恩惠,所以对于遭受无妄之灾而冤死的旧主人表示出极大同情,也对曾经的恩情念念不忘。尽管张贺本人也是西汉那场超级政治地震“巫蛊之祸”的受害者,他本人在旧主受诬陷时也被株连,甚至还像许广汉一样受了宫刑,但是他却没有一点对旧主人的怨恨,反而是对旧主人仅剩的一点血脉,也就是刘据的孙子刘询关爱有加、十分照顾。作为宫廷总管的张贺不仅在生活起居上百般呵护,甚至于对刘询的终身大事也是非常上心,勤以物色运筹,从这一点上来说,张贺确实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啊。

1127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16 00:00 晚

1128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16 13:47前文我们也曾“透支”了张贺想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孙女许配给聪明伶俐又一表人才的皇曾孙刘询,结个秦晋之好,要“亲上加亲”是也。不过却遭到了作为辅政大臣的弟弟、右将军张安世的强烈反对。

张安世基于家族的利益和安全计,对哥哥的不谙世事、心血来潮表示了十二分的愤慨,大骂道:“皇曾孙是罪人之后,侥幸免死做个平民衣食无忧就算是很不错了,别人避之唯恐不及,你居然还要倒贴孙女和他扯上关系,图个啥?以后别再提这档丢人的事了。”从这也反衬出了张安世的鼠目寸光,不知后来是否肠子都悔青了,因为明显是丢了“大生意”。

1130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17 13:37既然辅政大臣(其时张安世与大将军霍光一起辅政,权倾朝野)都如此发话了,张贺也不敢再造次,但暗地里他还是加紧对刘询婚事的筹划,重新张罗其他人选。

还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无费功夫。因为不久张贺就物色得了一个心地善良又贤惠的好姑娘,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贵为皇后的许平君。

说来也巧,张贺正在为皇曾孙的婚配发愁、遍寻良家妇人而不得的时候,居然不经意间却发现美人可谓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她就是自己的好部下、也是皇曾孙的好舍友许广

汉的宝贝女儿许平君。

1132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17 22:42 晚

1133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18 15:53许平君其时虽然也就是十四五岁,但古人嫁得早,所以这及笄之年也已许配给内谒者令(宫官名,掌内外传旨通报之事的长官)欧侯氏的儿子。不幸却在两家商量婚事的时候,偏偏她的对象此时病故,人都不在了,这婚事最终也只能是作罢。

出了如此变故,按照老人们约定俗成的口吻,肯定是说许平君是“克夫”命了。而她的母亲却不信这个邪,于是特意带她去问签卜卦,以示前程。

居然问卜的结果,也甚合平君母亲之意,因为卜者神算说“她有大贵人之兆”,虽然也不一定能算出她后来能当皇后(算命嘛,当然大都是模糊语言,信不信由你),不过这也足以让其母内心美到极致的了,因为至少不是我女儿有克夫命,而是你欧侯氏的儿子不配娶如此尊贵的女人而已。

1137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18 23:42 晚安

1138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19 15:57果不其然,这命最终算得还是比较准的,至少成为一国之后,那怎样说也是大贵人了吧?这个,当然与我们心地善良又知恩图报的张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话说张贺到处张罗皇曾孙的合适对象而不得的时候,居然无意中才听说自己的老部下许广汉尚有女待字闺中,这邻家有女初长成,和年近弱冠又身材魁伟的皇曾孙也算是有缘,所以便想拼命撮合。于是,有心“摘花”的张贺“乃置酒宴请之”,也就是以领导身份请下属来喝酒。这酒宴虽然不算是鸿门宴,却也不是纯粹的喝酒作乐,因为就在大家酒酣耳热之际,作为领导的张贺便趁热打铁向许家提出与皇曾孙联姻,也就是代刘询求婚。

1141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19 22:44 晚

1142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20 16:25

1144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20 22:33 晚

1145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21 14:07张贺对于刘询婚事的运作,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工于心计的。因为大家酒足饭饱后好说话,所以张贺也专等此时对防御能力弱了的许广汉游说道:“皇曾孙虽然现在地位卑微,但仍是关内侯,而且好歹是 的近亲,以后必有一番作为,你如果把女儿嫁给他,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的,你就听我一回吧,不会吃亏的。” 许广汉听张贺这么一说,那时也有点喝高了,反正这是领导的意思,咱们也不好推托,最重要的是许广汉对刘询印象也不错,蛮喜欢这个“高富帅”,所以也满口应诺,皆大欢喜。

不想这却惹恼了一个人,那就是许平君的母亲。

1148 楼

作者:鼎湖听泉 日期:2019-07-22 14:05 因为许夫人认为这场婚姻,与她的设定不大相符,至少刘询当时不是大贵人。而且说得难听点,那就是不仅不是大贵人,甚至于还是令人唯恐躲避不及的“罪首”之后,虽然名为皇家至亲,却是有历史遗留问题没平反的,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惹祸上身,这也正是张安世极力否决哥哥家与之联姻的终极考量,这个当然也是皇曾孙后来“故剑情深”的引发点,患难才能见真情是也。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