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年 7 月 7 日,王云五将此案送交翁文灏,二人没有分歧,随即于次日谒见蒋介石。蒋原则上表示同意,但为慎重起见,又指定俞鸿钧及专家严家淦、刘攻芸、徐柏园(注:严家淦时任台湾财政厅长,刘攻芸为中央银行副总裁,徐柏圆为财政部次长),与翁文灏、王云五一起再加研究,草拟具体办法。至此,作为财政部次长的徐柏园才知道顶头上司王云五竟有这样一个亲自操刀的方案。24 日,翁文颢在广播电台发表讲话,称当局正在筹划削减通货膨胀的办法,但未公开具体内容。

7月9日至28日间,翁文灏、王云五、俞鸿钧及3位专家对王云五案进行了数次讨论,仅作了少许修改。29 日,一同前往浙江旅游圣地莫干山,晋见在此疗养的蒋介石。蒋说:“王云五所拟金圆券方案,设法挽救财政,收集金银、外币,管制物价,都是必要的措施。”他问俞鸿钧印刷新钞票能否赶得上,俞说:“新印金圆券已来不及,但中央银行尚存有新印的钞票,数量足够应用。可以先用飞机密运各中心市场以便总统命令发表后,就作为金圆券发行。”蒋嘱各位先行准备,等候决定。

8 月 19 日下午 3 时,蒋介石主持召开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讨论币改方案。王云五不是国民党员,按例不能与会,但会议需要他对改革币制作一说明,故破例出席。会上,币改方案略加修正通过。下午 6 时, 行政院会议继续讨论已在国民党中政会上通过的币改方案,经过 4 个小时的讨论予以通过。当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行政院以全文交广播放。20 日,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及其他有影响的大报,都刊发了这一命令。同时,又公布了《金圆券发行办法》等 4 项办法。将“紧急处分令”和各种办法综合起来, 其主要内容有 4 项:

第一,金圆券每元法定合纯金 0.22217 公分,由中央银行发行,面额分为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五种。

发行总额以 20 亿元为限。

第二、金圆券 1 元折合法币 300 万元,折合东北流通券 30万元。(注:东北流通券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在东北发行的纸币。金圆券发行后,限期收回。)第三,私人不得持有黄金、白银和外汇,限期于 9 月 30 日以前收兑黄金、白银、银币和外国币券,违反规定不于限期内兑换者,一律没收。

第四,全国各地各种物品及劳务价格应照 1948 年 8 月 19日以前的水平冻结。

以上 4 点不难看出国民党政府改制金圆券的基本思路。首先,强制冻结物价,然后以行政命令强行收取民间黄金与外汇。按照王云五的设想,货币发行不是要贵重金属与外汇作为基础吗?如果在民间能收取足够的黄金与外汇,那么,金圆券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币值一稳定自然物价就能稳定。

8 月 20 日当天,金圆券发行准备监理会宣告成立, 负责监督检查金圆券的发行及准备情形。蒋介石与王云五召见上海工商界、金融界巨头 20 余人,希望他们支持财经命令。

翁文灏在行政院也邀请京沪工商界、金融界人士座谈,希望协力执行各项办法。21 日,蒋介石命令各大都市派遣经济督导员,监督各地执行政策,派俞鸿钧为上海区经济管制督导员、蒋经国协助督导(注:蒋经国名副实正。上海是中国财金中枢。财经命令能否得以实施,于上海关系甚大。蒋介石派太子亲赴上海督导,足见其用心良苦。);张厉生为天津区经济管制督导员,王抚洲协助督导;宋子文(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为广州区经济管制督导员,霍宝树协助督导。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7-27 09:49蒋太子上海打虎记

为了保证金圆券改制成功,行政院经济管制委员会下设三大机构,分别是物资调节委员会、检查委员会、物价审议委员会。其中检查委员会是重中之重,由蒋经国亲自负责。

金圆券能否改制成功,上海这个金融中心是关键。为此蒋太子亲赴上海坐镇。

为了保证金圆券发行在上海成功,蒋经国很是花了一番力气。

组织层面。调动戡乱建国总队第二、四、五大队到上海,以此为基础,在上海招收 15000 人(大部分为青年学生)成立“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

在上海成立“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干部培训班”,培训经管干部。

调“中正学社”五人领导小组前往上海,作为蒋太子指挥机构协助统筹指挥。

动员与宣传层面。组织 10 万人大检阅。参加者包括军人、警察、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上海各行业公会以及各界人士。

检阅后举行全市示威游行。沿途高呼口号“打倒奸商”、“不准囤积居奇”、“不准抗拒不卖”,口号声振天地,为金圆券改制大肆造势。

管制层面。在上海各行业都派遣督导员坐镇监督。

将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在上海各个交通路口设置多个检查站,检查过往车辆、行人是否携带违禁物资与金银。

另由经检大队搜集情报、检查仓库、登记物资,防止商人囤积居奇。

蒋氏父子甚至亲自出马,威逼金融单位与工商界交出金银与外汇。

9 月 6 日,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上发表杀气腾腾讲话:“目前尚有一个问题,即商业银行对于政府法令尚存观望态度,其所保留之黄金、白银及外汇,仍未遵照政府的规定移交于中央银行……届时如再虚与委蛇,观望延拓,那政府只有依法处理,不得不采取进一步的措置予以严厉的制裁。”

蒋经国在上海直接约谈金融界、工商界人士,胁迫其申报登记资产,交出金银外汇。煤炭大王、火柴大王刘鸿生对所属企业负责人说:“蒋太子满脸杀气,向工商界人物大发雷霆。他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不敷衍不行啊,要防他下毒手!”刘氏企业被迫忍痛交出黄金 800 条(每条合 10 两),美钞 230万元、银元数千枚。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曾为国民政府赴美奔波借款,颇受蒋介石赏识,此时也不得不向中央银行移存现金外汇 114 万美元。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不敢住在家里, 几乎每晚换个地方,后装病住在虹桥疗养院,“警察局曾派人来行要周具结,非经批准,不准擅离上海,当将具结书送到医院,由周鉴字,此外别无举动。”

严峻刑法

约谈之后就是杀鸡骇猴:

财政部秘书因泄露机密罪被判刑。

与孙科有关系的林王公司经理王春哲以私逃外汇罪,被处以死刑;淞沪警备司令部科长张尼亚、大队长戚再玉以贪污舞弊罪被枪决。

申新纺织总经理荣鸿元、美丰证券公司总经理韦伯祥、中国水泥公司常务董事胡国梁、申新纱厂大老板荣鸿元等一大批工商界人士以私逃外汇、窝藏黄金罪,逮捕入狱。

在多重手段下,金圆券改制一开始颇有“奇效”。

老百姓害怕“违者没收”或被投入监牢,只好将金银外币向银行兑换金圆券。8 月 23 日金圆券发行的第一天,上海、南京、 杭州等地银行,前往兑换者颇多。为此,俞鸿钧特打电话向王云五表示祝贺。25 日,据上海《大公报》报道,各行收兑工作更为紧张,在外滩中央银行门前:“有许多人早晨六、七时排队,到下午一、二时还没有兑到。交通和中国农民银行挤兑的人也不少,交通银行只兑一百号就截止,中国银行则因 24 日所发号码未及全部兑清,今日起暂不再发新号码。央行今日起虽委托大陆、盐业等行代兑黄金,但因准备手续关系,大陆等银行并未开始收兑。因此中央银行兑金者更为拥挤,门警用尽力气还不容易维持秩序。”到 28日金圆券发行一周时,已有金银外币折合 2720 余万美元兑换成金圆券。在此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麻烦, 如常因黄金成色发生纠纷,收兑工作受到影响;又因金圆券未注明“金圆”字样,有些市民认为这可能是以前没有发行的法币,于是对金圆将来的发行数额表示怀疑;原来作为法币辅币的旧镍币,现改作金圆券辅币行使,百姓真伪难辨,争端迭起。

普通百姓,多迫于压力,能按规定办事,轮到工商、金融资本家,他们虽然比普通百姓了解国民政府经济危机的内幕,对金圆券的前途忧心重重,但是在蒋经国杀气腾腾的威逼下,不得不表面表示妥协。

国民政府在强制收兑金银外汇的同时,又强迫冻结物价,禁止囤积居奇。9 月 9 日,行政院特别公布了《实施取缔日用重要物品囤积居奇办法补充要点》,规定“各地工厂商号所存储之成品及货品,如不尽量供应市销或超过八·一九限价,以居奇论。 “蒋经国在上海命令:商店即使无货,也不准关门。如若暗中抬价,则将没收封存。他对违令大商人也施以严厉打击,将米商万墨林、杜月笙之子杜维屏、纸商詹沛霖等,以囤积居奇或投机倒把罪,逮捕入狱。”大多数上海市民对于蒋氏对付罪恶昭彰之主要人物及流氓所运用之'铁腕'政策咸为称快。蒋经国博得“打虎英雄”称号。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铁腕措施,普通百姓和工商金融资本家的被迫就范,竟使资金市场与商品市场在币制改革后的 40天里,出现了“奇迹”,如收兑金银外汇取得了一定进展,利率有所下降,商品价格也多控制在金圆券发行前的水平。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7-27 09:50但这是政治”铁拳“与病体经济较量所产生的”成效“,带有相当程度的虚假性,其隐伏的巨大危机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金圆券发行额超出预期计划,在前半个月内就多发行了 8千余万元, 以致立法委员皮德中在立法会议上感叹:“这不是通货膨胀是什么?”二是商品市场上,物价虽稳,却是有市无货,商人们寻找一切机会躲藏商品,减少亏损。一些商人为逃货物登记,甚至宁肯多付数倍的运费,让货物留在车皮内,让火车象一个活动仓库似的在上海附近的无锡、镇江等处漫游。同时,他们还唆使一些流氓和无业游民,在市面上抢购日用必需品,以期造成心理上的恐慌,迫使政府放弃限价政策。在北平,有“数种物资,因限价关系,来源不易,而黑市于是活跃。”三是生产企业也陷入困境。 上海工厂因物价冻结,企图停工,但蒋经国声称倘若如此,将予没收,“彼等不得不以其生产品亏本出售。”

纵观国民党政府金圆券改制政策,其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对黄金白银与外汇过于关注,而物资生产、物资调集则缺乏基本的重视。实际上,任何一个经济社会,不管是稳定物价还是稳定经济——物资供应才是根本,才是王道。货币不管是纸质货币还是贵重金属甚至外汇,没有物资做保障一切都是浮云——国民党高层至死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其金圆券改制纵有铁腕高压,也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政治高压下,商户虽不敢涨价,但是却可以不进货来对抗。

于是,商品市场愈见枯竭,北平“所有粮食店油盐店均空空如洗,不特按照官价购不到一切,即按黑价亦无觅处。”上海“商店纷纷藉词休息, 甚至民众赖以生活之食粮肉类亦均无法购置,以致造成人心空前之恐慌。”

这时民众还把希望寄托在“打虎英雄”蒋经国身上。北京《新生报》发表社论:“我们希望当局再创打虎纪录,借人头,平物价。”但蒋经国也乏术可用了。他在 10 月 6 日的日记中写道:“一切都在做黑市买卖,”“一般中产阶级,因为买不到东西而怨恨,工人因小菜涨价而表示不满,现在到了四面楚歌的时候。”至此,金圆券改制已经失败,国民党当局只是差个承认失败的台阶了。这个台阶就是著名的杨子案。

以孔祥熙之子孔令侃为董事长的扬子建业公司,囤积物资举上海皆知。蒋经国迫于压力,下令查封该公司所有仓库。

打开杨子公司仓库发现,其中土特产、棉纱、日用品、钢管、大米等应有尽有,堆得满坑满谷。众目睽睽下,都在看蒋经国怎么办这个案子。孔令侃向姨妈宋美龄求援,宋又请蒋介石为孔放绿灯。蒋介石匆忙从东北前线赶到上海,立刻召小蒋觐见,父子一番密谈,最后由老蒋承担一切责任下令小蒋放人。时人都评价蒋介石“不爱江山爱美人”,蒋经国反倒成为悲剧英雄,被迫辞职离沪。

其实,就算办了杨子公司也挽救不了金圆券的命运。

杨子案后国民党行政院终于认输,于 10 月 26 日调整八·一九限价,规定:“如系国产货品,按产地收购价格或原料价格予以调整。进口货按进口成本调整。”28 日,又决定粮食可自由买卖,货物可计本定价,承认币改失败。11 月 1 日,颁布了《改善经济管制补充办法》,正式宣告放弃限价政策。

3 日,翁文灏内阁总辞职。行政院长由孙科继任,财政部长由徐堪接任。但王云五并未过度沮丧,他引以自豪的是:为蒋介石政权搜刮了 2 亿美元的金银外汇,否则,台湾恐怕要吃香蕉皮了!就此角度而言,王氏的确“功不可没”。

截至11月9日,金圆券已发行19亿余元,与法定20亿元限额非常接近。俞鸿钧密电蒋介石:军政费增加极巨,请尽快放宽发行限额。11 日,行政院公布《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修正人民所存金银外币处理办法》决定取消金圆券发行最高限额;准许人民持有外币,银行开始可以流通;金圆券存入中央银行一年后,可折提黄金或银币;对外汇率由原来1美金折合4金圆券增至20金圆券。

11 月 20 日,中央银行开始办理存款兑换金银业务,并委托中交农三行同时办理。自此,各存兑处人潮如涌,万头攒动,争相挤兑。在上海,许多人头一天晚上露宿在黄浦江边划船上,以待次日破晓到银行优先抢兑。12 月 23 日,约 10万人挤兑黄金,因拥挤不堪,导致 7 人死亡,105 人受伤。

俞鸿钧因此被免去中央银行总裁职务,由刘芸接替。

金圆券发行限额放开后,顿成一泻千里之势。到 11 月底,发行 32 亿元,12 月底达到 81 亿元。许多地方发生严重钞荒,向中央银行告急,中央银行又向财政部诉苦:“近来国库支出激增,券源短绌,供应时虞不及。各地方需要券料,虽经竭力设法运济,仍患绠短汲深,无以解决困难。”到 1949 年4月,金圆券发行总额升至5万亿元,5月更增至67万亿元,6月竟达到130万亿元,为1948年8月底的24万多倍。

票额也越来越大,从1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到1万元、5万元、10万元,乃至50万元、100万元的大钞,相继印行,以致有人说当时国统区百业凋零,唯印钞业“欣欣向荣,一枝独秀”。

金圆券“贬值之速,已经不是早晚市价不同,而是按钟点计算了。”机关职员“领工资拿到金圆券后,马上就换成银元、美钞或黄金,如果稍有延迟,即要蒙受贬值损失。有时一个办公室十来个人,管生活的人领取工资后,先不发给本人,而是先跑到市场换成银元、港币或美钞,再来按人分发。”普通百姓也是如此,拿到金圆券马上就兑换金银或抢购东西。

抢购风潮、抢米风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全国有 40 多个城市出现抢米风潮,参加群众 17 万人。上海抢米风潮一天曾涉及 27 处。 许多商店的店主、 店员破天荒地说自己的商品质量不好,劝阻顾客别买,顾客哪管那么多,见什么买什么,“有一苦力从货架上抓了几盒青霉素。店主吃了一惊,问他是否知道青霉素的用途,苦力回答说:'管他娘的,反正它比钞票值钱。'”上海“小花园一带的女鞋,连清朝以来几十年最老式的不论大脚小脚穿的各种鞋都被抢购一空。”到 1949 年 5 月,金圆券已买不到什么东西了,500 万元只能和1948年9月的1元买等量的商品。上海大米每石卖金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