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弹万发2.60.79.555.668.4子弹万发26420851911212112手榴弹万发20.81.622.4炸药吨139139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部分战役弹药消耗表

炮弹(万发)子弹(万发)手榴弹(万枚)炸药(吨)鲁南战役0.6310.8莱芜战役1.2130.43.4孟良崮战役3.42003南麻战役4.52135.72潍县战役3.976.42.53济南战役7.43208.720

淮海战役 72 2060 40 66

合计93303064.191

山东军工生产是合并了华中兵工产业的体系,其兵工产品前期供应山野与华中野战军,后期山野与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后,其兵工产品主要供应华东野战军作战从上述2 表可以看出,加上缴获,其供应子弹不过 3000 万发,炸药不到 200 吨。而不管前期的山野与华中野战军,还是后期的华东野战军,其人员长期保持 30 万——45 万的编制(淮海战役前华东野战军包括 16 个纵队 48 万人),以这么一点军火,人均子弹不过 70 来发,也许几次战役就要消耗干净。

从山东部分战役弹药消耗统计表可以看出,仅仅 7 次战役就已经消耗 3000 万发子弹,而在淮海战役前,华野打了几十场战役,这些战役中固然有很多胜仗,但是败仗、消耗仗也不少。规模比较大的败仗包括泗县战役、淮阴战役、涟水战役、土山集战役、丁里长战役、帝丘店之战等等,华野 47年 7 月分兵后绝大部分都是消耗战。仅靠一些胜仗的缴获要补充这些败仗与消耗战的损耗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以山东军工体系远远不足以支撑华东野战军 3 年解放战争中的巨大军火消耗。那么,其军火缺口部分那里来的,只能是东北给予的支援。

据国防大学徐焰少将在其《解放战争中苏联给了中共多少武器援助?》中介绍,1946 年夏季,通过海路运向山东的武器共有 2 万支枪和 2000 万发子弹。毛泽东专电规定一半给山东区,35%给晋冀鲁豫区,其余转交晋绥区。全面内战爆发后,刘伯承、邓小平在向中央报告战况的电文中也说明,歼敌一个旅大约需消耗子弹 20 万发,主要是靠东北转运而来据《论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的经济基础》记载,其胶东军区海防办事处仅1947年6月——1948年6月,1年的时间从东北运输了 59506 吨物资,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军火。

陈士榘在回忆录中就两次说道:“弹药是从东北运来的,比较充足”;“炮弹除战场上缴获的以外,还有从东北军区、东满军区经海上运到山东的,储存在滨诲山区,可以随时补充。”

正是因为东北给予山东源源不断的输血,华野才能在频繁残酷的战争中越打越强(内战爆发时,山野与华中野战军 20来万,淮海战役时已经达到 48 万),所以,当胶东解放区短暂沦陷时,华野进入最艰难、最黑暗的时期。原因无它,脖子被卡住了。

反观国民党政府,空有中央大义名分。但是外交办得一塌糊涂。除了接收日伪资产军火发了一笔横财,对美英苏外交都乏善可陈。当中共从朝鲜获得 10 万吨军火,从苏联得到大量武器装备以及其他物资时,国民党政府仅仅从美国获得不足万吨军火。甚至在国共内战最关键的 1946——1948 年还遭遇国际社会的武器禁运。

如果说中共以“小米”为基础的粮本位经济结构完胜国民党政府以金银外汇为基础的银本位经济结构,那么,中共获得的远超国民党政府外援军火是中共最终获得胜利的另一个重要的砝码。

小米+步枪 Vs 蒋介石的飞机大炮实在是国共内战胜败的决定性因素。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7-30 14:42军事篇

第一章:国民政府经济状况对军事形势的影响

战争是综合实力的比拼,其中经济与财政实力是分量最重的砝码。研究国共内战史就不能不注意后方经济状况变化对前线军事形势影响。 事实证明,国民党政府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对前线军事局势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

内战爆发时,国民党政府军事力量 430 万,而中共仅有 127万。表面上国民党政府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内战一爆发,国民党政府到了 10 月最高峰时期投入进攻的部队也不过 43个师 117 个旅,约占总兵力的 50%!也就是说,当时国民党政府在 1946 年 10 月最高峰时期,投入的力量大致是正规部队 100 万,加上空军、后勤,也不过 150 万。

这种力量使用上的不足,除了组织效率低下导致动员能力差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财政上的窘迫。

从 1946——1949 年,国共内战中国民党政府大多数时期都保持着 300——400 万左右的军事力量,但是真正投入到前线的作战部队长期只有 100 万左右。虽然前线处处都感觉兵力不足,但也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来维持。不是兵源已经衰竭,即使在淮海战役最危急的时刻,在华中剿总、南方也有大量现役部队没有调动。根本原因还是财政窘迫,导致自己的力量很难全部发挥出来。

大军一动,马上就要涉及编制完善、军饷弹药、辎重给养、交通运输——在在都要花钱,而维持 100 多万军队在前线高强度作战,已经是当时国民党政府财政上的极限。因为财政上的窘迫,国军一线部队的待遇之低可谓世界罕见。1946 年蒋介石在整军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军队,除内容空虚,名实不副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待遇太低,生活太苦。现在一般下级官兵的生活,真是到了水准线以下,大多数的士兵吃不饱穿不暧,以致面黄肌瘦。”1948 年担任国防部长的何应钦宣称他的首要任务是要从上到下恢复部队的士气,他说“缺吃少穿的人是不能战斗的”。

当普通士兵连饭都吃不饱时,还有几分战斗力?

就算维持这样的待遇,国民党政府财政也不堪重负。

1948 年,新任财政部长王云五就曾经哀叹:公库收入仅及支出的百分之五。物价飞涨。支出庞大,全靠发新票支持。

军事开支所占比重极大,仅东北军费已占支出总额百分之四十。

那么,军费开支在支出比重中占多大呢?请看下表

年度1946军费占岁出比重(%)59.9194754.868.51948(1—8月)

(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 1937——1949》)

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负担极大。除了军费,还有大量的公务员以及几百个城市人口的包袱。所以,1946——1947 年,军费开支到了支出比重的 55%——60%,已经是财政上的极限——靠印钞来维持。而 1948 年 1——7 月,因为前线战事危急,军费开支遽然增加到 68.5%,这样的比重印钞也无法维持了,只能强行推行金圆券币制改革。

反观中共。解放区财政支出中军费开支最多可以达到 90%——同时还可以做到经济平稳、物价稳定。双方战时体制的差异以及组织动员的效率实在不是一个档次。

所以,为什么国民党政府在 1946 年军事上节节胜利时,到了 1947 年要调整策略改为重点进攻。根本原因还是压缩军费开支,让不堪重负的财政喘口气。

财政上的窘迫不仅影响前线的军事策略,更重要的是,前线的作战损耗无法得到及时的补充,使双方的军事力量出现颠覆性的逆转。

内战之初,双方军事力量是 430 万 Vs127 万。从 1946——1948 年(三大战役前),战事上双方互有胜败,即使解放军胜仗多一点——但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双方力量的损失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双方军事力量的变化却是颠覆性的——三大战役前,国军力量从 430 万剧减到 280 万,净减少150万。而解放军却从127万增长到300万,净增加170万。双方军力出现 320 万的巨大变化!

这一方面说明中共体制有优势,不仅能补充战事损耗,还能实现军事力量的增长;而国民党政府连战场损耗都无法补充——不是没有兵员,国统区人口 3 亿多,人力资源完全不成问题;也不是没有军火,48 年前由于接受日军投降军火尚有相当库存。人不缺,军火也不缺,而战场损耗却不能补充——除了财政上的原因没有第二个解释。

财政上的窘迫导致前线兵力不足,因为兵力不足,使很多作战获得的成果只能白白丢失。

1947 年,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时制定了三大目标,占领中共政治中心延安,占领中解放军事根据地沂蒙山根据地,占领中共交通补给根据地胶东解放区。不久,胡宗南占领延安,国军在南麻、临朐战役击败华野占领沂蒙山根据地,范汉杰接着又占领胶东解放区。三大目标全部实现。华野转入外线与中野并肩作战,因为兵力不足,国军只能抽调山东的兵力到中原救急,刚刚占领的沂蒙山解放区、胶东解放区很快就被解放军收复,国军倾全国之力辛辛苦苦获得的战果全部丢失。

所以,战争绝对是综合实力的比拼,没有足够的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为后盾,再辉煌的军事胜利也不过时昙花一现。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7-30 18:34国共军事力量的优劣势与双方战略选择

战争的胜利靠什么?从宏观的层面,战争是双方综合实力的比拼,世界历史上绝大多数战争的胜负取决某方资源枯竭,自然越打越弱,直至失败。少数例子则是某方通过谋略策划以及军事技术的创新,迅速击败对方主力,使对手还没能动员起自己的资源力量就已经失败。

所以,战争的胜负只有两个途径:或者在宏观上资源实力上全面压倒对手,或者微观上歼灭对方主力。舍此之外,士兵、军需都可以说是消耗品——在资源没枯竭之前,消耗品是最容易补充的。但是,要实现战争胜利的两个途径,有一个关键的关键——就是战争的主动权。掌握战争主动权一方不仅可以预选对自己有利的战场,还可以选择有利时机发动主力会战,更重要的是,掌握战争主动权一方,可以在同等情况下加剧对手资源的消耗。

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来说明。

假设甲乙双方,甲方主守,有 A、B 两个方向需要防守,乙方主攻,可以任意选择 A、B 两个方向进攻。甲方部队有 3个师布防,乙方只有 1 个师进攻,基本规则是,师级部队不准拆分,甲乙在同一战场相遇,兵力相同时判定乙方获胜(进攻有利的原则),甲方兵力大于乙方时则甲方获胜。

从这个模型可以推导出,不管甲方如果设防,乙方都有 50%以上的胜率。为什么甲方 3 倍乙方兵力,却只能有 50%以下的胜率。就是因为乙方负责进攻并有选择进攻方向的权利——这在战争中就是乙方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没掌握战争主动权的甲方,要维持 3 倍乙方的兵力才能勉强获得 50%的胜率,那么甲方对资源的消耗将远大于乙方。

下面我们来分析国共双方军队的优劣势。

在 1946 年,国军在装备训练上有优势,中层军官(营、团、旅)大都经过军校培训,在军事素养上要高于解放军。

经过抗战的历练,国军在正规战中作战能力要强于解放军。

国军也有短板,比如攻击精神较差,守强攻弱是国军特点,另外,因为裁军的影响(陈诚利用裁军大肆兼并异己),加上内部派系林立,导致国军在不同系统部队作战时协同能力非常差。在 1946-1948 年初,国军大致掌握着战略层面的主动权——即,国军可以选择战略层面进攻方向以及投放军队的规模。

解放军在装备训练上劣势明显,抗战胜利时,部队刚刚完成野战部队的编组,对正规战还不适应。但是战争主要在解放区展开,解放军在战场上后勤组织上优势明显,另外就是情报层面压倒性优势——战役情报靠无孔不入的中共间谍,战场情报因为是解放区,民众基础好。所以战争是在双方情报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展开——国军动向几乎是单方面对解放军透明,而解放军动向,即使有空军协助,对于国军也是一团迷雾。所以,解放军在战场上掌握着主动权,绝大多数战役都是在解放军预选战场上展开。另外,解放军由于组织严密、动员能力强,使解放军运动、调动能力远超国军。

在中国道路基础差、国军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解放军反而具有类机械化部队的特点,加上解放军情报上的优势,导致解放军捕捉战机能力强,即使战事不利,也能迅速撤退,国军很难抓住解放军主力。

了解了双方的优劣势,下面我们再来分析双方的谋略。

对于国军而言,最好的战略当然是抓住解放军主力会战,利用自己装备、训练上的优势迅速击败对方主力,赢得战争的胜利。但是,由于情报上的劣势以及战场主动权在解放军手中,这个意图很难实现。所以,只能采取笨办法——放水抓鱼——占领解放区,压缩对手的活动空间——等水放干了,自然鱼就没有灵活性了。这是个消耗战的思路。

而反观解放军,最好策略当然是前期尽量避免主力会战,利用战场主动权与情报上的优势,不断消耗国军实力,如果能抓住时机,给对手主力以歼灭性打击,则可以获得战略主动权,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纵观国共战史,双方都犯过错误,虽然解放军对策略执行得更好一些,但是这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在 48 年前,国军主力——5 大主力的存在来说明,在三大战役前,只有国军整编 74 师遭受到解放军沉重打击,其余 4 个王牌主力,整编11师,第5军,新1军,新6军,都几乎战力完好无损地保留到三大战役之中,还有次 5 大主力,例如 52 军,71军,桂系的第7军,48军,傅作义的35军等基本上也都战力健全。解放军没有歼灭国军主力,那么其战场主动权以及战役中的战术胜利就无法转换成战略主动权。实际上如果国军不犯错误,双方还是要按照消耗战的模式持续下去,直到一方资源枯竭。

但是,国民党政府先犯了方向性错误。在 47 年关键时期坐看林彪做大,让中共在东北首先获得压倒性优势。接着后方财政崩溃,危机时刻又惊慌失措昏招频出,终于葬送了大好局面,失掉了大陆。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来梳理一下内战过程,就有更清晰的认识。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7-31 10:25第三章 1946:国民党初期的胜利

导读:

四平之战中共差点丢掉东北。

傅作义得意之作:集宁大同战役与战家口战役

整编 11 师张凤集战役

我军军史上最不成功的两淮战役

国军节节胜利为什么充满隐忧?

东北:四平之战

内战首先是从东北开打。

由于国民党政府外交上的失误,导致苏俄放弃与国民党政府谈判全力支持中共。林彪 10 万军队闯关东,短短几个月就膨胀到 30 万人,并囊括全东北。一下子抢下这么大块地盘,中共上下自然喜不自胜。心态也发生微妙的变化——基本策略由几个月前的“争夺东北”变成“独霸东北”。

时任东北局主要负责人的高岗就不无得意的给麾下干部做过这样的报告:“勾子对着苏联,只要把脸面前海上陆上几个口子一堵,东北就是我们的了!”因为这种心态的变化,中共主动放弃了自己机动灵活的战术优势,准备堂堂正正要“御敌于国门之外。”

但是东北国军均是精锐(五大主力之新六军、新一军全在东北作战),指挥官杜聿明也算是国军中排得上号善战之辈。

针尖对麦芒自然要靠实力说话。民主联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大部分是新编的乌合之众,老底子八路军队正规作战并不擅长。几个因素一叠加,民主联军战斗力远不如国军。

一开始,国军仅仅出动 2 个军(13 军和 52 军)就从山海关摧枯拉朽般打到锦西,林彪才收编的部队一路溃散,仅投降国军就达 4 万之众。

形势如此严峻,中共高层还是不能放弃“独霸东北”的诱惑。45 年 11 月 14 日,毛泽东连电林彪、彭真,一番纸上谈兵的谋划后,要求东北局“一战而定东北。”

民主联军主动选择主力决战,国军当然正中下怀。

但是,由于受马歇尔调停的影响,双方很难大打出手。

这期间有两个战例颇为典型。

一场是秀水河子战役。13 军 89 师 1 个加强团,孤军深入推进到秀水河子镇。林彪立刻调动 1 个主力师 1 个主力旅,5 倍国军的兵力利用内线作战以及民主联军传统的调动优势,将国军团团围住,2 月 14 日夜晚发动攻击,3 小时后结束战斗,国军全灭。

一场是沙岭战役。这次是国军五大主力新 6 军新 22 师,也是一个加强团,孤军深入到辽河沙岭村。林彪调了 5 个团围攻,还安排了2个旅阻援。打了1个白天3个晚上,国军伤亡不到 700,民主联军伤亡却超过 2000,5 个主攻团基本打残,不得不撤出战斗。

两场战斗 1:1 打成平手。

这两场战斗颇具符号意义。民主联军具用战场主动权优势、情报优势以及内线调动优势,国军行动一旦露出破绽,就很容易被民主联军抓住。结果却要两分,民主联军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国军一般部队多半能够得手,但是遇到国军主力时,基本都是崩掉牙齿也吃不掉国军精锐(关内作战也是如此,后面将详细评述)。这让国共交战绝大多数都是消耗战——国军抓不住民主联军主力,民主联军吃不掉国军主力。

但是 46 年时,中共高层对双方的优劣势缺乏清醒的认识。

两场典型战役反而让中共高层认为——只要抓住战机,民主联军一样可以打败国军。

于是东北民主联军集中主力,准备以“数万人的伤亡”(老毛给彭林电文),还是要“一战而定东北。”

这就是四平战役。

民主联军部署是这样的:本溪、四平一南一北分别集结 10余万主力。国军要攻击四平,就不能不先拔掉本溪这颗钉子,而本溪如果打成胶着,四平中共主力就可以南下夹击国军一战而定鼎东北局势。

计划很完美,但是以东北民主联军 46 年的实力,与国军精锐会战实在过于勉强。

46年4月,杜聿明调集新6军、52军猛攻本溪,本溪民主联军很快就被击溃。解除腹背之忧后,杜聿明又调新 6 军加入到进攻四平的行列。

本溪之战已经有不祥之兆,民主联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是装备、训练、战术素养与国军都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中共高层却视而不见,依然要“化四平为马德里。”46 年 4 月,林彪先后调集 14 个师(旅),以四平为中心,构筑了一个连绵近百里的防线,先后击退国军正面与迂回进攻,形成对持。

5 月,杜聿明调集 10 个师,分三路进攻四平,以新 1 军正面攻击,71 军向四平以西攻击,新 6 军则向四平以东迂回——国军胃口极大,这次要包民主联军的饺子!

5 月 14 日,新 6 军先头团在威远堡门与民主联军遭遇,一番激战后民主联军被击退。最初国军以为击退的是民主联军先头部队,缴获资料却出乎意料的显示先头团击退的居然是民主联军 3 纵主力!

这场战斗对东北后来战事产生深远的影响。时任新 6 军军长的廖耀湘回忆这段历史时,不无得意的写道:“既然 3 纵(军一级编制)不能阻击一个团的攻击,那么,一个 22 师就足以击破北进路上任何民主联军。”

这场战斗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以 3 纵当时实力怎么也有上万人,新六军一个先头团就算是美械装备又能输出多少火力?怎么就被团级规模的部队轻松击破?另外,威远堡门不过村镇一样的小地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摆下上万人的部队。

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民主联军才从游击部队转成正规军,游击习气形成指挥习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

没有全局意识,只在意自己团队的损失。所以,威远堡门战斗一打,畏惧国军强大火力而自行撤退。(这样的例子在国共内战中并不少见。1948 年西府战役中,西野刚刚拿下宝鸡,安排西野 4 纵担任侧翼掩护,结果裴兵团一攻击,4 纵抵挡不住,连西野指挥部也不请示就自行撤退,导致西野侧翼洞开,差点被包了饺子)

3 纵一撤退,四平后方就开了个大口子,民主联军有被围歼的危险,四平是打不下去了。林彪果断组织撤军,一开始还井井有条,但是国军受胜利鼓舞,特别是威远堡门战斗让新 6 军上下士气高昂——国军机械化部队分路穿插追击,兵败如山倒民主联军很难稳住阵脚,终于酿成大败。

本溪、长春、吉林,国军兵锋所指,一系列城市要点如同熟透的桃子落进国军怀中。

就在中共准备放弃北满最后的要点哈尔滨时,马歇尔压力起了作用——国共停战 15 日。林彪总算可以喘口气了。

这次停战后来颇有争议,认识在国军可以席卷全东北之际,被强令停战,让中共在东北绝地逢生。

实际上,即使没有马歇尔强行调停。以国军实力,顶多也就能占领哈尔滨。距离消灭林彪军事力量还差得很远,更别说是独占东北了。

1946年6月7日停战半个月,6月26日国共内战全面爆发。而在东北一直到 10 月下旬,国军都没有组织任何任何攻势。为什么国军在内战爆发后不继续进攻,反而沉寂 3 个月,原因无它。因为在 46 年 6 月,国军力量已经使用的极限,相对战败的民主联军,国军更需要休整。最重要的是,在占领广大的地盘后,国军兵力已经严重不足。以 7 个军 20万人占据东北大部分地区,分兵把守后,国军能集结的机动部队已经非常有限。偏偏屋漏又遇连夜雨——滇系 60 军 184师在南满火线起义——这是武力解决昆明事件的后遗症。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7-31 10:26四平战役——有毒的胜利果实

四平战役固然是国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它却对双方产生迥然不同的影响。中共放弃了“一战定东北”不切实际的幻想,踏踏实实在东北扎下根来,耐心的积聚实力。

而对国民党政府的影响却足以致命。政治上让蒋介石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从而下定决心用军事手段解决中共。虽然迫于马歇尔的压力短暂停战,但内战已经无法避免。而在军事上,却又判断东北民主联军已经遭受沉重打击,短期无法恢复实力,于是制定了“关内进攻、关外维持”的战略,很长一段时间不给东北军事增援——甚至在 47 年重点进攻阶段也没把东北作为“重点进攻”方向,战略上的失误导致中共实力在东北吹气般膨胀:四平战役后林彪部不到 20 万,6 个月后一九四六年底,增至三十六万,一九四七年夏季反攻之际,增至五十万,一九四八年冬季辽沈决战之际,已成一百万大军。东北,成为中共第一个赢得战略优势与战场主动权的地区。

四平战役对国民党政府实在是一个有毒的果实。

类似战役取得胜利,但是影响战略失败的案例其实不乏先例。

1942 年 6 月,隆美尔在托布鲁克取得辉煌的胜利。35000英军走进战俘营,缴获之丰让长期为后勤苦恼的隆美尔发了一笔横财:2000 台车辆,包括 30 辆可用的坦克,400 门大炮,足够支持他的坦克跑遍全埃及的油料,5000 吨给养和大批弹药。这场胜利让希特勒次日就将隆美尔提升为陆军元帅。

但是,托布鲁克战役的胜利对德军却是一颗有毒的果实,因为这场胜利,首先让希特勒取消了攻占马耳他的计划——这个小小的据点是英军卡在德军非洲军团地中海后勤线的一根尖刺,不仅如此,负责非洲军团后勤的墨索里尼放缓了对隆美尔的支援,结果隆美尔在一路攻击中耗尽了托布鲁克的缴获,到达阿拉曼时已经精疲力尽、粮弹两缺,最后被英军击败,成为非洲战场的转折点。如果没有托布鲁克战役的胜利,德军如期实施对马耳他的攻击,拔掉这根卡在非洲军团喉咙上的尖刺后,后援与补给源源而至,那时沙漠之狐不仅可以轻易拿下托布鲁克,而且乘胜攻击很可能拿下整个埃及。

那时二次世界大战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地中海将成为轴心国的内湖,英国商船不得不多绕道 1 万海里从遥远非洲的好望角经大西洋达到英国。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英国投降(或者单独谋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另一种结局。

东北战事暂告一段落,我们再来看看关内战局。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7-31 20:34华中:晋冀鲁豫野战军战事内战爆发后,为了营救被围困的中原解放军主力,解放军有两大军区出击外线,除了晋察冀军区主力夺取三路(平汉,正太,同浦)四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另一路就是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出击陇海铁路。

刘邓大军在内战爆发之初,战斗是最频繁的。平均 4-5 天就有一次战斗。刘邓指挥素养很高,将自己内线作战优势——快速机动、情报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反观国军,画地为牢,以郑州绥署、徐州绥署各自负责一块“责任田”分别会剿——指挥不统一,情报更缺乏,加上指挥水准上的巨大差异,被刘邓抓住漏洞,连连击败。

刘伯承纵横驰聘,刘峙失误频频

8 月 10 日在 150 公里宽的正面上,晋冀鲁豫野战军向陇海铁路中段沿线守军突然发起攻击。经 3 天战斗,攻克砀山、兰封等城镇和杨集、柳河集等车站 10 余处,毙伤国民党军5000 余人,控制铁路 100 余公里。国民党军被迫从淮南、徐州等地抽调 1 个军和 2 个整编师,从追堵中原军区部队的兵力中抽调 3 个整编师,分东西两路回援陇海路。13 日起,晋冀鲁豫野战军由陇海路南下,展开攻势作战,连克把县、通许等城,争取虞城国民党守军 4000 余人起义。21 日,在柳河集以西地区歼灭整编第55师第181旅及第29旅1个团。

此时,东西两路国民党援军已分别到达砀山、夏邑以东和开封、长垣、新乡地区。晋冀鲁豫野战军遂于 22 日主动结束战役,并撤往铁路以北休整。

陇海铁路战役,晋冀鲁豫野战军歼敌约 16000,但基本都是地方杂牌部队,但是调动国民党围堵中原军区 3 个师回援,基本达成自己的战役目的。

郑州绥署主任刘峙,在国民党高层中是出了名的庸才。此公在国共内战中百战百败无一胜绩,但靠着过去的资历以及对蒋的忠诚,官运居然一直亨通。48 年刘刚刚担任国民党最重要的徐州剿总总司令时,时人有过这样的评价:徐州乃南京门户,不派一只虎也要派一只狗,怎么能派一只猪?刘脸皮极厚,居然回答:猪有猪的战法,有的时候猪也能吃掉一头虎。下面我们来看看,在国共内战之初,此公在郑州绥署的表现。

陇海战役后,国民党军迅速在郑州、徐州地区集结了 14个整编师 32 个旅共 30 万人的兵力,准备对冀鲁豫解放区发动进攻。但是,刘邓主力在哪里,上自国民党国防部,下至国军第一线部队均不知情。于是只有采取最笨的办法——徐州绥署以整编88师之整编21旅、整编11师、第5军,自沛县、丰县、砀山至马牧集,由右至左行一字形排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其作战地境线内向北平推,预想第一会战地为鱼台、单县之线,最后目标为嘉祥、钜野。郑州绥署右翼兵团为整编 55 师欠整编 74 旅(该旅守备商邱),配属整编68师之整编119旅及豫保第3纵队、整编47师,自民权、内黄至兰封,由右至左行一字形排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向北平推;左翼兵团整编 3 师欠整编 3 旅(该旅守备考城)及新 1 旅、整编 41 师,分由考城、长垣,隔黄河向东北进攻,左右两兵团预想第一会战地为定陶,最后目标为郓城、鄄城。

这个部署可以看出徐州绥署与郑州绥署指挥水平的差异。

敌情不明,又要分进合击寻求敌人主力作战,这样的战役目标先天就带有危险性——因为每一路国军相比晋冀鲁豫野战军都是劣势,极易被各个击破。所以徐州绥署军队齐头并进,主力捏成一个拳头——找不到解放军,也不容易被解放军击破。而郑州绥署却要兵分两路,不捏成拳头,以为伸开五指就可以横扫刘邓主力吗?伸开五指也就罢了,偏偏五指之间还留下缝隙——整编3师右与整编47师间隔30公里,左与整编 41 师间为黄河隔离,形成孤立。这样一个漏风巴掌的部署鲜有不败之理!

刘邓沙场宿将,见国军路出破绽,立即集结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第 2、第 3、第 6、第 7 纵队及冀南、冀鲁豫两军区之武装共 5 万人,先散布假情报送给郑州绥署:“荷泽附近民主联军,正弃城向北溃退”,刘峙果然中计,立即下令整编第3师率整编20旅,于3日晨轻装向荷泽挺进,乘虚占领该城。好吧,漏风巴掌变成一根兰花指。

9 月 3 日,国民党军整编第 3 师被诱至定陶以西晋冀鲁豫野战军预设战场大黄集地区,当即将其包围,激战至 6 日,整编第 3 师全部被歼灭。郑州绥署慌了手脚,立即下令全线向陇海路撤退。7 日,晋冀鲁豫野战军抓住有利时机,乘胜追击,又歼灭整编第 47 师全部(2 个旅)。8 日上午,郑州绥署所属各部退守兰封铁路一线,徐州绥署各部也被阻于成武地区。国军分进合击晋冀鲁豫野战军彻底失败。

晋冀鲁豫野战军击破郑州绥署部队,斩获不少。国民党伸出的 2 个钳子被打掉一个,现在还剩下一个钳子——徐州绥署部队作者:flp713 日期:2014-07-31 20:35张凤集大战,整 11 师一战成名10 月 3 日,休整近 1 月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巨野战役。

这次的战役目标是歼灭徐州绥署的整 11 师,不过这次是遇到了硬茬子。

刘邓的部署是:1、以十分之一的兵力2纵的5、6旅5千余人在龙堌集一线防御,阻击 5 军。2、其他所有主力集结待机,准备消灭凸出的 11 师。刘伯承精心设下口袋,以 5万余人在大义集、棠李集设好了埋伏,等 11 师来钻口袋。

当时整11师与5军是齐头并进的态势。10月3日整11师进抵巨野南之张凤集,第 5 军进抵巨野西之龙堆集。5 军到达龙堆集立刻遭遇 2 纵顽强阻击。经过刘伯承亲手调教的 2纵成功地挡住了5军的进攻,一直到10月9日5军都没突破 2 纵的阵地。龙堌集阻击虽然打得顺利,围歼 11 师的主战场却非常的不顺利。

整 11 师师长胡琏在国军系统中也是排得上号的悍将,战场嗅觉很敏锐。5 军遭遇顽强阻击,11 师行动立刻变得谨慎。

本来刘邓的部署是西阻南放——放整 11 师南进,让其态势更孤立,在大义集、棠李集围歼 11 师。谁知道 11 师并不冒进,到达张风集后,各部分驻周围村庄,不动了。

没办法,刘邓只得改变部署,让各部冒雨赶往张风集——伏击战变成攻坚战,这仗不好打了。

初战受挫,难啃的 32 团当时参战刘邓主力近6万人,计有:2纵(欠4旅),3纵,6纵,7纵,冀鲁豫军区独立旅,除2纵负责阻击5军,以7纵围攻张风集11师11旅32团,以3纵围攻东西蒋庄11旅31团,6纵进攻11师师部与118旅,其中3、7纵攻击方向是重点。

7纵开始以主力团58、59两个团作为突击团,于6月3日发起进攻,至 4 日夜所攻者均为 32 团外围掩护部队的伪阵地与陷阱,解放军遭受不小的伤亡,却根本抓不住敌人。

经过了 3、4 日外围窝窝囊囊战斗,5 日拂晓,20 旅总算攻到张凤集外围,占领西北角外围阵地姚庄, 5 日拂晓,20旅部队从张凤集外围攻击出发阵地,不停顿地向村内发起进攻,但张凤集外围地形开阔,加上连日大雨,形成了众多水洼,地面泥泞不堪,淤泥没脚,行动非常困难,守军在村外设置三道鹿砦,火力配置严密。部队连续进攻多次,都无法接近寨墙。天亮后,国军飞机飞临战场上空,低空轰炸扫射,20 旅部队被迫转入防御,将张凤集团团围住。5 日上午,7纵全军赶到张凤集,决定于 5 日夜对张凤集展开总攻,部署如下:

19 旅 56 团从村东北角进攻,55 团向南警戒担任助攻;主力 20 旅 58 团从正北攻击,59 团从西北角突击,担任主攻,21旅61团、19旅57团、骑兵团三个团打援,62团为预备队,在西边警戒。

总攻从三个方向同时发动,7 纵所有迫击炮、山炮、小炮一齐发射,倾泻到村内,在全纵几百挺轻重机枪密集火力掩护下,各路攻击部队在积水中犁开一条条“水路”,汇成一道道水幕,向张凤集席卷而去。整编十一师的战斗力确实与众不同,32 团虽然遭到了围攻,依旧没有慌乱,无数颗照明弹腾空而起,照得地面一片惨白,守军几十门迫击炮、100多挺轻重机枪一齐开火,天崩地裂般轰鸣开了,在村四周组成一道密不透风的火墙,进攻的士兵被割草般地扫倒,成排成片的倒了下去,四野里都是伤员和濒死者痛苦的喊叫声、呻吟声,加上雨点般的枪炮声,震耳欲聋,张凤集笼罩在火光、水幕之中,在狱火中蒸腾。每次进攻被打退后,村外遍野都是流淌的鲜血和七倒八歪的尸体。

突破!再次受困!主攻方向 58 团二次突击受挫,团长吴忠急的烦躁不安,助攻方向 56 团也多次受挫,都没有进展,从 32 团一营牛镇江防守的东北角突击的 59 团倒是有了进展,团长晋士林很是动了一番脑筋,组织部队充分利用地形,一直把重机枪推到了距寨墙只有 20 米的地方,又悄悄地拉开了守军的第一、第二道鹿砦。在拉第三道鹿砦时,守军发现了突击分队,晋士林立即令各种火器一齐开火,压制寨墙上敌人的火力,突击分队趁势发起冲击,一举打开了突破口.晋士林见突破成功,马上率二梯队进村,抢占了数处院落。这也是当晚张凤集各攻击部队打开的唯一一个突破口。晋士林带着 59 团 1、2 营在村内站稳了脚跟,见此有利形势,7 纵立刻命令预备队 21旅 62 团从突破口跟进。同时命令吴忠率 58 团跟进,6 日凌晨 7 纵突破张凤集,如果是国民党一般部队,前沿阵地被突破,部队就离崩溃不远了。但是 11 师作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确有其过人之处。

守将张慕贤见解放军突破后,立刻组织全团所有炮火,4门山炮,6 门 37 战防炮,所有迫击炮、机枪一齐向突破口射击,组成了一道火墙,阻断了后续部队的进入,这样已进入张凤集的59团2、3营,58团3营8、9连、团特务连,62团一营共 4 个营 1 千几百人反倒被包围起来,处境十分危险,这时突入的部队公推 59 团团长晋士林为临时指挥,再次发起进攻,扩大战果,企图在天亮前占领村内制高点,核心阵地大庙,但是连攻数次,伤亡累累,一点效果没有,天放亮前守军除了用火力封锁突破口,展开部队从两翼进攻突破口,重新夺回突破口,团团包围了突入部队。

晋士林、吴忠不得不带领 59、58、62 团突入部队依托已占领的5个院落转入防守,突入的1千几百人守在5个大院里,虽然在两个主力团长指挥下,构筑大量工事,将 5 个院落墙壁全部打通,使 5 个院落连为一体。还是施展不开,6日上午 9 点张凤集守军 32 团有组织地展开反攻,迫击炮弹、手榴弹雨点般落在 5 个大院里,战防炮在炮连连长林文模亲自指挥下,将战防炮抵近院墙几十米处射击,炮声响处,只见浓烟弥漫,房倒屋塌,院墙被轰开几个缺口,守军死伤累累,62 团一营营长孟宗华腿被炮弹炸断坐在地上,32 团士兵一涌而上从突破口进入,守军全部退入屋内防守,两个战士上前架着营长孟宗华往屋内跑,这时一个国军士兵从突破口进入,举起汤姆式冲锋枪打了一梭子,孟营长和两个战士全身中弹,倒在院内,当场死亡。屋内守军见状不顾一切发起反攻,重新封锁缺口。32 团战防炮连长林文模在抵近射击时,也被守军打死。战斗进入拉锯状态。

32 团从 6 日上午一直到下午,发动了 3 次进攻,都被击退,但这种凶猛进攻势头使得突入部队顶不住了,进攻部队每发炮弹都给守军造成重大死伤,59 团突入两个营,伤亡大半,59 团 2 营教导员、3 营营长都在混战中被打死,工事全部被摧毁,院内躺满了尸体,满屋都是伤员在呻吟、哭喊。第 3次进攻时,庄内临时总指挥 59 团团长晋士林和政委首先动摇了,6 日黄昏时分,在团长晋士林带领下,撇下友军 58、62 团部队不管,自顾自突围逃命去了,整个突围过程损失非常大,在 32 团枪林弹雨中,死伤累累往外冲,团长晋士林、政委刘权都被打伤,团长晋士林被两个战士架着逃出了张凤集,这成了军政双优、解放军中极少有的大学毕业将领晋士林一生耻辱,并为此背上黑锅,战后被调动了职务,作为处罚,直到淮海战役前还是个团长。

59 团残余部队突围逃跑后,32 团迅速从两翼封锁突破口,并将留在突破口掩护的59团3营9连全部消灭,重新封闭突破口。

留在庄内残存的 58、62 团部队只剩不到 300 人,力量更加薄弱,守在几个大院里,危在旦夕。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7-31 20:35杨伯涛逆袭改变战局

张凤集攻击不顺利,东西蒋庄攻击更不顺利。

3 纵主攻东西蒋庄部队 7 旅、8 旅刚进入集结地域,不幸的是被守军提前发现,猛烈山炮、迫击炮炮火从天而降,一顿杀伤,还未进攻就死伤 200 余人,士气大受影响。安置完死伤人员后,7、8旅重新集结,于10月4日晚22点,再次发起总攻,7旅(欠21团)攻东蒋庄,第8旅23团主攻西蒋庄,但守军已经构筑完整防御体系,环村设置鹿砦,房下构筑暗堡,火力组织严密。3 纵彻夜激战未攻入村内,拂晓后撤出,战果更差,用了九牛二虎之力,连村边都没攻到,反倒死伤一大堆,进攻严重失利。

趁 3 纵进攻东、西蒋庄部队受挫之机,11 旅旅长杨伯涛于5 日早晨,亲率特务连从西蒋庄出击,进行反击,3 纵猝不及防不仅被11旅击溃,还被11旅抓了100多名俘虏,杨伯涛率部在东、西蒋庄的奋战,大获全胜,大大震撼了晋冀鲁豫野战军。杨伯涛的反击对战局影响很大,3 纵受挫,东、西蒋庄包围被解除,整 11 师得以腾出兵力开始增援张凤集被围困的 32 团。胡琏在战后 11 师军官总结会上说道;“这次东西蒋庄与张凤集地形都较疏散,东西蒋庄更散,兵力大致相同,都是攻击重点,但结果不同,主要原因是因为第十一旅杨旅长果断勇敢适时掌握战机,亲率特务连反击,而竟能固守,假如两地都被突破,那时结局将不是这样的。”7 纵围攻张凤集一个团失利,反被包围部分,3 纵围攻一个旅部加一个团严重失利,面对这种严峻严峻形势,刘、邓不得不作出更现实可行的调整,即决定停止进攻东西蒋庄,集中3、7纵两个纵队2万多人以绝对优势进攻张凤集32团,接到命令后,3 纵除留 24 团一个团监视东、西蒋庄,肖家堂的守军,其余全部 8 个团调到张凤集加入 7 纵的进攻。

张凤集攻防高潮

6日黄昏,作为第2梯队的3纵第7旅、8旅投入战斗,向张凤集发起了攻击。首先 62 团 7 连作为先锋重新对守军发动了进攻,与守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重新打开了被封闭的突破口,迅速突入村内。第 19、20 旅也随后跟进冲进村内,分头割裂围歼守军。吴忠团长和张兴臣参谋长等人也从村中配合夹击。

突入部队与守军激战,战斗进展缓慢,见此情形,3 纵队曾绍山副司令员增加兵力,命令第 7 旅、第 8 旅之 22、23团协同第 7 纵队向张凤集守军再次发动猛烈进攻,希望打开局面。

虽然解放军与守军兵力对比已经是 10:1 的绝对优势,但是依然啃不掉 32 团。公正的说,解放军虽然作战勇敢,主动性强。但是战术呆板,与 11 师这样的老牌部队相比,其战术素养还差了一个档次。

当时解放军村落作战基本是靠凿墙前进,对主要街道不注意控制。 而 11 师借助街道调动,快速迅捷,1 个兵能当 3个使。对于解放军凿墙战术,11 师制定了特别反突击的战术。

解放军爆破组将房屋炸开后,突击组一涌而上,就遭到 11师守军小集团有组织的射击和反扑,一般小集团由两三个人组成,全部配备冲锋枪和卡宾枪,两三个小组在爆破后同时出击,从不同方向对准爆破口集火猛烈射击,突击小组几乎无一幸免,大都死伤在突破口,造成解放军伤亡大增,对这种防御方法,解放军一时缺乏应对办法,巷战进展缓慢。

7 日早晨,3 纵和 7 纵经过协商,决定向守军发起强大攻势,随后展开了一个街道、一座房屋的争夺,经过一个上午的战斗,到了中午的时候,3、7 两纵凭借人数上的绝对优势,逐渐将守军压缩于村西南角一座家庙(祠堂)内,即 32 团核心阵地内,守军凭借四周高墙,顽强地抵抗十倍于自己的对手,他们用机枪、冲锋枪组成严密的火网,牢牢封锁住前进的道路,其战斗意志十分顽强。3 纵多次猛攻,付出重大伤亡,却再也啃不动这最后的阵地了。

在整个战斗过程中,胡琏及 11 师师部只知道东、西蒋庄和张凤集战斗激烈,具体情况、激烈到什么程度是不清楚的,由于兵力薄弱,只有 118 旅 2 个团在师部方向,同时师部方向受到 6 纵猛烈进攻,没有采取行动支援张凤集等。但胡连续两次打电报给5军,要求向11师靠拢,5日傍晚5军复电;不能靠拢驰援。看完电报后,胡极为气愤的说:“邱清泉太自私了。”

5 军虽然受到 2 纵顽强阻击,但是并没用上全力——这是有原因的。国民党嫡系有两大山头。其一是时任参谋总长的陈诚,其二是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两大山头明争暗斗十几年,矛盾很深。11 师属于陈诚土木系,而 5 军却属于何应钦系统。11 师被围攻,5 军上下多少有点幸灾乐祸的心思。

所以不肯在救援上尽力。

6 日,6 纵进攻 11 师师部冯家沙窝外围的阵地王家垓失利,胡琏才抽调118旅54团增援张凤集。54团在7日天亮后进攻到离张凤集三华里的地方,遇到 3 纵 20、21 团的坚强阻击。54 团在炮兵和空军掩护下,顺利地打垮 3 纵 2 个团的阻击,在下午一点攻到张凤集南门,此时集内守军只剩西北角一块阵地了。此时援军适时赶到,54 团 1、3 营从南门挖民房墙洞打开一条路,进入庄内与守军会师。

10月7日4点后,32团撤出,几乎同时刘邓决定迅速后撤,再也不能打这种伤亡巨大的牛抵角的消耗战了,于 7 日晚 9 点全部撤完。战斗的结果如此无情,晋冀鲁豫野战军用尽全力,不但没有战果,反而受到重大挫折,全军不得不后撤100余里休整,10月16和18日,整11师和5军分别占领巨野、嘉祥,10 月 24 日,整 11 师占领郓城,战果辉煌。

解放军丧失非常重要的兵源、粮源、财源的鲁西南根据地,损失巨大。晋冀鲁豫根据地变成了晋冀豫根据地,作者:flp713 日期:2014-07-31 20:36猪一样的刘峙再次中计

晋冀鲁豫野战军经过休整后,刘邓决定避实击虚——徐州绥署部队太强不好打,就专打郑州绥署。郑州绥署部队多为杂牌,战斗力不强,更何况还有一位猪一样的领导。刘邓调整作战方向后,立刻收到奇效。

10 月 27 日郑州绥署据军事调处三人小组下黄河小组情报人员密报:“鄄城以北没有民主联军一兵一卒”,该绥署立刻令荷泽整 68 师乘虚占领鄄城(这么快就忘掉整 3 师被歼的教训了?)

28日整68师以整119旅配属整29旅第86团及炮10团105榴炮1个营欠1个连为特遣队向鄄城急进,16时许进抵鄄城南约5公里,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第3、第6纵队遭遇,激战至 31 日,整 68 师被全歼。

歼灭 68 师后刘邓即即星夜西渡黄河,进入濮县、濮阳地区休整。11 月 2 日毛泽东电令刘伯承、邓小平:“用各个击破方法,将孙震(第 5 绥区,辖整编第 41、第 47 师)、刘汝明(第 4 绥区,辖整编第 55、第 68 师)两集团大部歼灭,使王敬久集团(整编第27军,辖第5军及整编第11、第75师)陷于孤立,而后再歼灭该敌,转变战局。”这时,国民党也在调整部署,整编第 11 师南调苏北参加对山野作战,整编27军指挥第5军及整编75师,于巨野、郓城、鄄城附近地区,协助第 4 绥区作战,刘峙在丢掉 3 个整编师后终于被撤职,以顾祝同担任郑州绥署主任。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01 18:00顾祝同粉墨登场,蠢猪换笨猪

顾祝同也是平庸之辈,如果刘峙是一头蠢猪,那顾祝同可以称为一头笨猪。刘峙几个月送掉 3 个整编师,好吧——都不算国军主力;顾祝同出手不凡,山东攻势先是 3 天送掉李仙洲兵团,接着再把头号主力 74 师送上孟良崮。淮海战役,两头猪齐心合力,联手将整个徐州剿总 50 万国军断送得干干净净。

内战爆发时,打通主要交通线是国民党军主要战略目标。

而此时把守平汉路的刘伯承第 1 纵队已北上增援华野张家口保卫战,安阳至石门段平汉路解放军兵力完全空虚,国军可以轻易打通平汉路,但顾祝同偏偏视若无睹,使战机白白溜走;更怪的是,11月1日刘伯承率第2、第3、第6、第7纵队西渡黄河,进入濮阳、濮县地区,顾祝同却令豫北平汉路附近整编第26军,以整40师、整85师之一部及暂3纵队(辖两师)等,由安阳、汤阴附近向西进剿观台镇、水治及太行山东麓解放军之军区部队及民兵;另以整 32 师及整85 师主力,由汲县、新乡附近向西,沿道清铁路附近及太行山南麓,进剿修武、焦作、博爱、沁阳附近地区解放军的军区部队及民兵,在作战目标方面,舍弃解放军主力不顾,而去追逐飘忽不定、一拳打下去都是风的解放军地方部队及民兵,明明解放军主力在一旁虎视眈眈,偏要分散用兵——第5 绥区向东、向北,整 26 军向西、向南,如果说以前刘峙部署是漏风巴掌,那么顾祝同部署更象一个剪刀手。当初刘峙2 次伸出兰花指(3 师、68 师)好歹还是去捅刘邓主力,现在顾祝同叉开 2 根手指却是摆在刘邓主力旁边,是等待解放军来切吗?

刘邓发现国军自己露出破绽,立刻做出以下部署:以第 3纵队奔袭邵耳砦附近整47师之整125旅欠1团;第6纵队附冀南独4旅,奔袭上官村整41师之整104旅;第7纵队监视老岸集、朱集附近之国军,依状况适时参加第 3 或第 6纵队方面作战;第 2 纵队控制为战略预备队,准备打援。解放军一动就迅若奔雷。11 月 18 日自濮阳、濮县附近集结地开始行动,一夜突进 100 里,11 月 19 日拂晓前,对邵耳砦、上官村国军完成各个包围,并立即发动突击。战至 20 日,全歼整125旅(欠1个团)及104旅。随后乘势向北攻击,扩大战果。再全歼朱集守军豫保第 12 总队,及老岸集整 125师之 1 个团。

22 日国军援军从东西两面大举前来增援。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国军增援部队赶到前,携带缴获的大量辎重弹药,主动撤离战区,胜利结束滑县战役。

12 月 26 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再次利用国军部署分散的弱点,集中3纵、6纵主力将金乡整88师整新21旅团团围住。

以金乡为诱饵,用围点打援战术,先伏击来援的整 88 师整62 旅及配属整 70 师之整 140 旅,一战而胜,再乘胜扩大战果,以第7纵队箝制整68师之增援,集中第3、第6纵队,再伏击国军保 3 纵,一日后将其大部歼灭。吃掉保 3 纵后再追歼后撤的整68师,2日后将整68师部整81旅欠1团、配属整55师整74、整181旅各1团全部歼灭。此战刘邓将内线作战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解放军快速机动、猛打猛冲将国军援军各个击破。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