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华野的最高指挥者陈粟在中央指示下却只能指挥西兵团,相当于变相剥夺了陈粟一半的兵权。

华东局大本营机关在饶漱石、黎玉、张云逸、曾山等带领下,随许世友指挥的 9 纵先期进入胶东,集结到平度招远间的郭家店夏甸一带。8月4日,谭震林率2纵、7纵、1纵独立师和4纵10师(共22个团)向诸城方面转移休整。

华野主力退出鲁中地区后,国军迅速打通济南至青岛的铁路线,8 月 6 日占领胶县,15 日克高密,21 日占昌邑,完成对胶东半岛的战略包围。蒋介石认为解放军在山东大势已去,急于结束战事。8 月 18 日,蒋飞到青岛,部署九月攻势。为完成“统帅部的第三个目标——截断解放军国际交通线”,国军决定以“占领胶东为作战目标”,国民党国防部调集整编第8、第9、第25、第45、第54、第64师及重建的74师57旅等部,共6个整编师20个旅,并配属重炮第13团、工兵第2、第15团、装甲炮营、战车营、宪兵第17团及4个保安总队,共 51 个团组成胶东兵团。

胶东兵团由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兼司令官,采取所谓“锥形突进,分段攻击;并在海、空军有效支援下,求中共主力于胶东半岛尖端,予以歼灭”的战术,力争 1 个月内结束胶东战事,妄图消灭中共山东兵团,切断山东与东北的海上联系,破坏胶东兵工基地,彻底摧毁关内解放军战略大后方。

胶东解放区主力山东兵团虽然下辖 2、7、9 纵,与由胶东军区部队新组成的13纵等4个纵队以及8个团左右的地方部队,但 2、7、9 纵遭南麻、临朐战役重创,部队大伤元气,损失很多骨干,战斗力一时难以恢复。当时华野政治部在诸城2纵6师18团7连调查,战前全连131人,其中党员59人;战后全连仅剩 39 人,其中党员 22 人。

由于 7 月分兵后华野连战连败,加上作战环境艰苦,生活条件非常困难。面对国军强势进攻,解放军内部情绪低落,思想相当混乱,对能否保住胶东持怀疑态度。面对国军的攻势,山东兵团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先安排 13 纵和其他地方武装节节阻击,集结 2、7、9 纵主力,等待国军露出破绽再相机反攻。

9月6日,国军整编第25师由南、第9师由西进击平度,第 8 师一部进至平度北昌邑配合作战。激战至 8 日,9 师占领平度。9日,华野2、7纵队发动诸城战役,围攻64师156旅,至 11 日战役失败,不但自身伤亡惨重,而且也没遏制国军对胶东腹地的继续推进。

9月13日,整编第8师占领掖县,15日整编第54师领灵山。16日,54师198旅配合25师40旅,向胶东中心城市、中共胶东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莱阳进攻,经 2 日激战,18 日,整编第 25 师攻占莱阳……至此,国军已经连续占领胶县、高密、平度、昌邑、掖县、灵山、招远、诸城、莱阳等 15座县城。

由于连战连败,解放军几乎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中共山东指挥机关在胶东开会,指出“胶东可能沦陷”,“要用三四个月的时间相机改变局面”,要求各地政权机关和武装“区不离区,县不离县“就地坚持游击,作到“人不离区,枪不离人”。在国军势如破竹的攻势下,范汉杰踌躇满志,认为“胶东胜利”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胶东三面环海,形同牛角尖,越往东地域越狭窄。由于国军步步推进,这时的中共胶东根据地,只剩下东西不到七十公里、南北不到四十公里的狭小地区。国军的炮声隐约于耳,解放军已经失去战略回旋余地。

在胶东最后的解放区聚集着中共华东局大本营,以及胶东军区机关、部队、伤病员、随军撤退的群众和大量军用物资,形势危在旦夕。在严峻的形势下,部队情绪出现波动,“反攻,反攻,反到胶东”,“被人赶下海喂鱼”等言论四起,甚至不少干部认为胶东会发生第二个“皖南事变”。华东局开始组织突击掩埋兵工厂机器设备和军用物资,疏散安插部队家属和伤员,很多区县的政权机关、部队及家属,已经开始通过海路向大连转移。

在危急时刻,华野东兵团按中央军委指示,决定留 13 纵39 师协同各军分区独立团等地方武装,继续坚持胶东抵抗(其实是等于彻底放弃这些部队和胶东);9 纵、13 纵主力则放弃胶东,掩护华东局及机关单位向外突围。最后,选择从国军整 9 师、8 师的结合部夏甸、道头一带做为突破口。

9 月 22 日晚,华野东兵团开始兵分两路行动,在平度大泽山东北的道头附近,整8师和9师差点合围9纵及中共华东局,在 13 纵顽强阻击和 9 纵拼死冲锋下,解放军付出重大代价,一昼夜连撤 180 公里才摆脱险境。(当时情况极其危急,许世友亲自率部突围,说“不怕死的跟我冲,冲出去就是胜利”)突围部队转到敌后的大泽山区,13 纵留在大泽山继续游击阻扰国军,9 纵则继续向西南推进,于 10 月 1 日在高密西北的朱阳与 2、7 纵会合。

范汉杰以整9师、64师分两路尾追9、13纵,其余3个整编师继续向胶东腹地攻击前进。整编8师9月26日克龙口,27日占黄县,30日占蓬莱;整54师和25师齐头并进,9月27 日占领栖霞,29 日占领福山,10 月 1 日攻占最终目标原胶东解放区最重要的城市---烟台。

自此,国军彻底切断东北中共与山东中共的海上通道,烟台作为中共与东北的战略物资转运的最重要之枢纽,国军攻占后,各类物资缴获巨大。10月2日攻占牟平。10月13日,国军 25 师一个团海运占领威海卫。

除残存零星武装抵抗之外,至此,中共胶东解放区已全面沦陷。华野进入最黑暗、最艰苦的时期,国民党达到其军事胜利的顶点。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12 19:36华野被取消番号

华野连战连败,丢失沂蒙山根据地后,又丢掉最重要的胶东解放区。中共中央对华野的不满也到达顶点。

1947 年 9 月 22 日,在胶东保卫战最紧张的时刻,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华东解放区及渤海区重新划分如下:

(一)陈粟西兵团改为冀鲁豫野战军,受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辖第一、三、四、六、八、十纵队及王秉璋纵队。

(二)渤海区暂划归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

(三)陈毅、粟裕、张云逸、邓子恢加入晋冀鲁豫中央局为委员,邓小平仍为中原局书记兼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薄一波为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一副书记并代理书记,陈毅为第二副书记;陈、粟代表该局负责指导黄河以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淮河以北地区之党政军民工作;张、邓代表该局指导渤海地区工作。

(四)晋冀鲁豫中央局负责统筹刘邓、陈粟两野战军及陈谢兵团的后勤供给。

(五)华东野战军东兵团改为华东野战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负责指挥,受华东局直接领导。

从中央这份电文中可知,军委已确认要撤销华东野战军番号,并对华东局及华东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肢解。至此,成立仅仅 8 个多月的原华东野战军建制已不复存在。

但是,军委的意图遭到了华东局和华野的抵制,对外仍继续使用华野名称。1947 年 10 月 15 日,毛泽东致电陈粟,重新确认“东西兵团的指挥和建制等问题”:

陈粟:

(一)我们意见,许谭东兵团及其他华东部队一切行动由华东局指挥,让漱石学习战争指挥甚为必要。 胶东此次防御部署及反攻部署均甚适当,再过若干时期,漱石及黎玉均可在军事指挥上锻炼出来,你们有意见向饶、黎提出。你们则集中精力,指挥西兵团及规定区域一切武装之作战,该区一千万人民群众之发动,党及政权之建立与发展,部队给养之筹划等事项。

(二)你们部队对外仍称华东野战军,对内则属晋冀鲁豫建制,以利部队补给及地方工作之统筹。一切后方补给事宜及地方工作干部之派遣等事,你们应尊重徐滕薄意见,向他们报告情况,请他们指示办法。

(三)因胶东、渤海、鲁中三区现在已可打通,渤海武装应即向黄河以南发展,故将原决定改变,渤海仍归华东局管辖,但该区对于你们的补给事宜,则仍归邯郸局统一筹划,以免分歧。

(四)战局可能发展得快,六个月内(十月至三月),你们各纵在河淮之间作战,另准备以原淮南独立旅恢复淮南。

六个月后(约在明年四月),你们须准备以一个或两个纵队出皖浙赣(不是闽浙赣)边区。那时拟由刘邓方面派一个或两个纵队出湘鄂赣边区。当你们派部出皖浙赣时,拟由许谭所部四个纵队中抽出一个加强你们西兵团兵力,但此是预计,须待那时考虑方能决定,现时不要通知他们。

(五)我们发给你们电报中,有许多未接你们复电,不知你们是否收到及是否同意。嗣后,你们收到我们电报,请复电说明收到某日某时电,同时对该电内容哪些可以实行,哪些与情况不符不能实行,表示你们具体意见。

此时胶东、鲁中南根据地皆入敌手,而渤海区又给了晋冀鲁豫中央局,中央军委的意图很明确,不仅华野的番号要裁撤,连华东局机关也不打算保留,只是为了照顾华东局以及华野领导人的情绪,允许其对外“仍称华东野战军”,但在实际上则坚持“对内则属晋冀鲁豫建制”。

所以,从47年9月22日起,原“华东野战军”就建制与指挥系统而言,实际已不复存在;从47年10月15日起,“对外号称华野”的只是隶属晋冀鲁豫建制的陈粟西兵团。

而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的东兵团,则改为“华东野战兵团”(作战命令均为“华作字**号”)。此时东、西两部各自独立、亙不隶属,陈、粟管不着华东野战兵团,事实上剥夺了陈粟对东兵团的指挥权。

48 年 1 月 26 日,中央计划成立华中分局,由陈毅任书记、邓子恢为副书记,华中分局隶属华东局。中央实际意图应是以此为后盾,为粟兵团(为 1、4、6 三个纵队)进军江南作准备。

同时,华东野战兵团的七、九、十三纵三个纵队组建成山东兵团,由原来负责保卫胶东根据地任务,其任务也改为全力解决山东问题。以华东野战兵团的二纵加在苏北的华东军区十一纵、十二纵组建苏北兵团,支援陈粟部队下江南。

中央于 2 月 2 日确认在华东地区成立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实际范围仍在山东南部一带),指出苏北兵团由陈粟指挥,山东兵团受华东局节制。此次编制调整,主要是让苏北兵团策应粟兵团过江作战。

但是,48 年 3 月苏北兵团组建完毕后,一直接受华东局、华东军区直接指挥。而原计划成立的华中分局也未能实现,原因是提前渡江的作战设想最终未能实现。

48 年 5 月底,为加强中原地区作战力量,中原局得以强化配置,陈毅到中原局任第二书记(邓任第一书记,刘邓陈以及李先念、邓子恢、宋任穷、李雪峰、陈赓、张际春、谢富治、刘子久、粟裕等任中原局委员)。粟裕代理了陈在西兵团的职务。同时成立中原军区,刘伯承任中原军区司令员。

由于西兵团“对外号称华野”,粟裕因此也就成了晋冀鲁豫局建制(后属中原局建制)下的华野代司令,同时兼任中原局下属的豫皖苏军区司令员。

华东野战军被裁撤,实力最雄厚的华东野战军被肢解,这在中共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解放战争中各个解放区不是没打过败仗——林彪在东北有四平战役的失利,聂荣臻在华北有集宁、张家口战役失利。但是都没有华野先丢掉苏北再丢掉山东根据地对中央军委刺激大。华野作为当时各个解放区兵力最多(64 万人),武器装备最好,战略纵深最大的野战集团,却在孟良崮战役后屡战屡败,实在让中央军委无法接受。

不仅中央对华野指挥机关不满,7 月分兵后外线出击的一线将领更是牢骚满腹。

9 月 4 日,陈粟一到西兵团,就成为众矢之的。对分兵作战久怀不满的将领们将满腔怒火倾泻到两位首长身上。

"两位运筹于帷幄,大概还不知道外线疲于奔命之苦吧?"陈士榘历述他们进入鲁西南后一路被国民党军队撵着屁股打的情景,转述部队流行的顺口溜:"运动战,运动战,只运不战。我走圆圈,敌走直线。敌人走一,我们走三。昼夜不停,疲劳不堪。这样下去,只有拖死;与其拖死,不如打死。"

叶飞的俏皮话也来了:"鲁西南水多,泥鳅成了龙。吴化龙过去是我们的手下败将,见到我军是闻风而遁。现在倒好,他竟然敢跟着我们追。我叶飞现在有了一个外号,你们知不知道?我叫面包。"

“面包虽然稀松了点,却是干货。我陶勇英名全逝,被人家点着名叫西瓜,这简直是奇耻大辱。”陶勇说话不客气,他直接点到了根上:"7 月分兵,开始我就不赞成。为什么呢?大家想一想,一只手,是握成拳头打人有力,还是伸开指头打人有力?"

虎将王必成作战凶猛,说话的火药味也能呛死人:"过去的手下败将,现在追得我们东奔西跑,到处躲藏。真他娘的丢人现眼!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的责任是粟裕同志。'常胜将军'怎么也打败仗?!陈毅同志也有责任!" 丁秋生立刻接过王必成的话,对陈粟提出尖锐的批评:“现在倒好。山东大片根据地丢失了不说,大量的百姓惨遭屠杀。过去他们都用乳汁养活我们,我们再在这里打转转,不说对不起其他的人,我们对得起那些因分兵后死去或者遭到污辱的乡亲们吗?”

客观的评价,7 月分兵是山东战场的重大转折点。孟良崮战役后,华野上下对自身实力估计过高,内线仅仅 5 个纵队却要将战役目标设定为歼灭 3 个整编师,南麻失利后还要接着打整编 8 师。外线出击不过 5 个纵队还要兵分两路。兵力分散导致处处受挫。结果不仅没能策应刘邓,反而丢掉沂蒙山根据地以及胶东解放区,部队损兵折将达 6 万人,是华野最大的挫折。

因为华野外线出击兵团被打残,刘邓身困大别山;陈唐成了掩护刘邓的消防队。1947 年下半年可谓中共形势最严峻的时刻。正是在这个时期,连毛泽东也悲观的预计,解放战争的胜利还有十几年。

鲁西南战役后,华野确实应该分兵,但不应该分得那么碎,一半主力留山东,另一半 5 个纵队集中南下鲁南,从东北边威胁徐州;中野更不必去贫瘠的大别山,而是直出豫皖苏,从西南边威胁徐州。徐州是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的总后方,一旦有失,前方的部队岂不是一下子成了浮棋?按照这样的策略,则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将提前失败,中野也不至于在大别山战果寥寥却损失过半了。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12 19:37国民党再次失误与山东战局逆转国民党占领胶东解放区,实现了其重点进攻的战略目标。

其军事胜利在 1947 年达到顶峰。但是,由于兵力不足,国军占领胶东解放区后分兵把守立刻陷入机动兵力不足的窘境。雪上加霜的是,蒋介石为了加强围攻大别山中野的兵力,急调刚刚占领烟台的整编 25 师海运上海转用于大别山区,整编 9 师经潍县空运中原。范汉杰兵团不过 6 个整编师,一下子调走 1/3 的兵力,国军彻底丧失战场主动权,只能被动防御,等待解放军进攻。

这里多罗嗦几句。蒋介石调走整编 25 师与 9 师是又一次重大战略失误。大别山中野虽然从战略层面有一定的威胁,但是刚刚进入大别山的中野还没能立足,其重武器全部丢失,部队也损失很大。由于实力不足,实际上对国民党重要城市威胁并不大。为了围攻中野蒋介石不顾一切的从其它战场大量调兵,代价实在过于昂贵。

首先是鲁西战场调兵。8 月 1 日,华野外线出击部队——叶陶兵团与陈唐兵团在山东加祥会师。但是由于长期在外线作战,部队已经极度疲劳,伤病无法安置、粮弹得不到补充,不仅部队大量减员实力只有出击前的一半,而且经过长途奔波和反复征战,部队的体力已经基本耗尽,解放军最强的机动能力也基本丧失。甚至有人认为,此时这 5 个纵队的局面比长征时期更艰难。因为长征时红军还可以钻进山沟里躲藏休息。而这时华野外线部队,上有空中打击,下有地面追逐。

部队位置完全暴露,在湖泊河岔之间挣扎,已经接近崩溃的极限。

而国军却背靠徐州、郑州、济南灯重要城市枢纽,凭借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两条大动脉,兵力雄厚、调动快捷,先后集中了 11 个整编师,不仅切断了鲁西与外界的联系,并且杀到运河边,压迫包围圈里的叶陶陈唐兵团一步步退到黄河边。

就在这个国军军事形势十分有利,华野外线兵团即将面临灭顶之灾时。8 月 13 日中野突然突破陇海铁路,向长江流域挺进。蒋介石遂不顾一切从鲁西战场抽调兵力去围攻中野,鲁西包围圈自动瓦解,华野外线兵团不仅脱困,反而在豫皖苏获得巨大的发展。

其次是胶东战场调兵。国民党虽然占领胶东,但是解放军实力犹存。蒋介石不仅不利用占领胶东后的有利军事形势,集中兵力追歼失去根据地的解放军胶东部队,反而从胶东战场调走 1/3 的兵力,将好不容易获得的战场主动权拱手让出,坐等解放军反攻。

胶东是什么地方?它不仅是华野的兵员基地、兵工生产基地,更是从东北向关内解放军输血的大动脉。占领胶东,华野、中野不要说获得发展,就是维持现有规模的部队都有困难,更不要说发起济南、淮海这样规模的战役了!整编 25师与 9 师不过 4 万多人部队,加入到大别山战场并没有决定性作用,而留在胶东将发挥其它战场 20 个整编师都不能发挥的作用。

力量使用本末倒置,是国民党军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胶东解放军反攻

国军兵力不足,解放军立刻反攻。

11 月 6 日,奉命东调的整 9 师由高密进至丈岭地区时,东兵团第 7、第 9 纵队突然出击,双方激战数日。13 日,整 9师回头向大沽河以东撤退。东兵团发起追击,先后收复高密、胶县、平度等城镇和广大地区,使胶东、滨海、鲁中三区再度连成一片。

胶高追击战后,范汉杰兵团被迫退守青岛、龙口、蓬莱、福山、烟台、威海等沿海点线;由于兵力不足,位于胶东腹地的重要枢纽莱阳县城仅以整 54 师一部及保安部队 5000 人困守。12 月 4 日许世友兵团以第 7 纵队发起莱阳战役,至10 日歼灭国民党守军大部,残部为第 13 纵队第 37 师全歼,在此期间,第 2、第 9、第 7 纵队以绝对优势兵力击退由青岛出援的国民党军 8 个旅的援军,莱阳攻克后,海阳国民党守军在第 13 纵队围困打击下,于 11 日从海上逃跑,海阳遂为第 13 纵队收复。

胶东战场如此窘境,蒋介石不但不增兵,反而在 12 月中旬调 54 师主力赴援锦州,64 师开赴苏北战场,范汉杰兵团只剩下 2 个师,勉强保持着烟台、蓬莱、青岛、即墨等城市要点,至此,国民党在胶东获得的全部战果丢失殆尽。解放军大动脉被切断仅仅 2 个月,又恢复畅通。

如果不是蒋介石不合时机的撤兵,许世友兵团很可能被全歼或被迫渡海远撤辽东半岛。失去了胶东半岛,华东野战军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后方保障,以后的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将失去了支撑。

胶东战场国军先胜后败是关内军事形势在 48 年逆转的关键。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13 00:321948:急转而下的战局

导读:

战局逆转:解放军反守为攻

转折点之析

小三大战役:国军作战意志被摧毁

豫东战役:国军最后的回光返照

第一节:中野走出大别山,中原战局逆转

1948 年 3 月,由于中野在大别山实在无法立足,被迫转出大别山。1948 年 5 月 9 日中原军区成立,晋冀鲁豫野战军团正式改称中原野战军。这是解放战争真正的转折点。中野走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