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部队是要留着包抄杨森的,要派大用场,岂能拨去给你打土匪。正好有一个师长找熊克武商谈军务,熊克武也就没把旅长的请援要求当一回事。

他不知道,杨森已经来了,其速度快到所有人都无法想像,就好象真的是骑了古代赤兔飞驰而来。

950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26 10:10:07--]

山下往山下=从山上往山下 bug

951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26 21:20:22--]

草鞋军团(112)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刘湘的全盘统筹。他采取了“拉开三边,保障八九”之计,“三边”是刘成勋第三军和赖心辉边防军的合称,“八九”是指第八、第九两师,其中第九师即为杨森直接统率,意思就是牵扯刘成勋、赖心辉的力量,保证杨森能够长驱直下。

所谓的几百“土匪”只是杨森的伪装袭扰部队,他们一

左一右进行攻袭,目的是引诱警卫旅,分散其兵力。那

旅长不知是计,果真将部队左右分开,中间就露出了空

档。

杨森率主力紧随其后,从空档处一穿而过,一会儿工夫便冲到三台城下。

守城部队对杨森动作之快同样是无法理解,还以为兵临城下的那些人是自家弟兄,竟然主动开门放行,结果被杨森予以全部缴械。

这时熊克武仍被蒙在鼓里,起初听到城内响起枪声,还以为是自己的士兵在打架,便挥挥手,派卫队前去弹压。

卫队派出去后,枪声不但没有停止,反而越来越多,熊克武就又派一名军官前去察看,并让他转告卫队:“劝住打架就好了,不要胡乱开枪射击。”军官出来一看,哪里是什么士兵打架,分明是杨森攻进了城,并且直奔熊克武的司令部而来。

熊克武闻之大吃一惊,急忙率众人由后门冲出,沿城墙缒城而下,这才勉强得脱。

三台大战的失败,令第一军损失惨重,熊克武失去了一次反败为胜的机会。

不过只要成都还在,他仍拥有一次机会。1924 年 1 月,熊克武召集各军首脑开会,决定在成都举行会战。此时刘湘也已统领杨森等部,在城外摆开阵势,双方盘马弯弓,做势一搏,旁观者均认为这又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死大战。依照杨森的性格,这种大战正合他的胃口,打啊杀啊,怕个甚啊。

作为主帅的刘湘却另有一番计较。

熊克武曾有西楚霸王那样的威风,可眼下也就像被围于垓下的项王,还能支持着打一下,然而士气已是一落千丈。

面对处于下风的项羽,当年的刘邦最易想到的,就是发动强攻。可是贸然这样做的风险其实很大,要知道,人的潜能是无穷的,特别是当他面对极端逆境时,往往会把生存欲望和斗志完全激发出来,到时候要想取胜就难了。

所以刘邦采取了更阴险更有杀伤力的做法,那就是“四面楚歌”,围着垓下唱项羽家乡的歌,唱到项羽及他那子弟兵个个毛骨悚然,不知所措,至此,连虞姬都清楚,“大王意气尽”,项羽作战的意志和信心皆无,预示着这场战事没得救了。

这叫什么,这叫攻心战。

刘湘的偶像刘皇叔,跟汉高祖刘邦其实是一个类型的人,他当然知道应该怎么做。

972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27 11:32:32--]

草鞋军团(113)成都城里的第一军官兵,在经过短暂休整之后,果然都跃跃欲试,要在接下来的会战中一雪前耻。不料到预定决战的那一天,熊克武却突然发布命令,说今天不打了,各部队只需严守阵地待命。

此外,他又给第一军师旅以上军官传去一道密令,要求假如会战打起来,务必先紧紧掌握好部队,不使部队受到损失。

军官们十分纳闷,前半句还好理解,主要是后半句,哪有打仗不受损失的?

一打听,原来事情另有奥妙。

就在会战之前,刘湘提出了一个口号,说他专打“讨贼军”,不打刘成勋和赖心辉,而且据说刘湘已暗中与二人进行接触。

经过三台之败,熊克武的内心早已不再强大,这样的消息让他又惊又疑,感觉刘成勋和赖心辉随时可能叛他而去。

几天后,“接触”云云被证明是扯淡,刘成勋和赖心辉也完全没有背叛的迹象,可是三股人马再也不可能齐心了,他们彼此提防,以邻为壑,未战就抱定了“不受损失”的宗旨。

会战开始了,才两三个小时,成都守军便全线溃败,成不可收拾之状。说是大战,其实最多只能算是小战。

由于事先都藏了小九九,所以会战后,大家都基本“不受损失”,可实际上损失大了。熊克武不仅因此失去了成都这一最后的立足之所,而且在撤退途中,他历经多年培养出来的精锐部队,皆一个个土崩瓦解,其中便包括曾名震全川的第二混成旅。

刘湘的攻心战成功了,他给熊克武上演了另一种形式的“四面楚歌”。

熊克武无法容身于四川,只得像过去的刘存厚那样,混迹它乡。像四川一样,其它地方也都有人拿枪看着守着,绝不会随随便便让你染指,所以熊克武要想固定寄居都很难。

在那个时代,实力就是话语权,有实力有地盘,叫做军阀或革命军,没实力没地盘,便是谁都瞧不起的乞丐或流浪汉。

关键时候,还是得有人罩着。孙中山正在北京与段祺瑞、张作霖进行谈判,这三个人都要以我为主,所谓谈判,不过是比实力而已,所以孙中山便在谈判的同时,酝酿北伐,也因此把熊克武的部队纳入了北伐之列。

有了孙中山这句话,熊克武才得以大摇大摆地进入湖南,在湘西重组“建国联军”(又称“建国川军”)。

湘督赵恒惕对此很不高兴。过去他跟熊克武合作搞“联省自治”,那是搂肩搭背,亲热到不行,但此一时彼一时,熊克武一下子穷到连住所都没了,还得挤他的房间住,这还能是一个态度吗?可是他又不敢赶熊克武走,因为不给熊克武面子,就等于不给孙中山面子。在得到苏联支持后,南方政府实力大增,要不然段祺瑞、张作霖也不会请孙中山去北京谈判了,这样的人岂能轻易得罪。

熊克武又有了崛起的希望,他的建国川军扩编到四万人以上,孙中山已写来密信,让他随时进图武汉。

977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27 21:32:18--]

草鞋军团(114)可是天不遂人愿,孙中山突然在京去世了,北伐计划也随之不了了之。

孙中山一死,赵恒惕再也憋不住了,他向熊克武发出逐客令,限其两周内离开湖南,否则便会发起进攻。

熊克武没有击败湘军的把握,想来想去,只能“回娘家”,也就是开往作为“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广州。有的人愿意去,有的人不愿意去,最后随熊克武去广州的有三万多人。

熊克武认为他是“回娘家”,广州的蒋介石、汪精卫可不这么认为。当时蒋介石正率黄埔学生军在东江与陈炯明作战,广州兵力空虚,这猛不丁冒出来的三万大军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威胁。

这时留守广州的汪精卫得到消息,说是熊克武已与唐继尧联络,有同广州政府对着干的企图,这可把他给紧张坏了。

在熊克武经过广西时,他便发信函给熊克武,想让建国川军停驻广西,暂时不要来广州,可是熊克武并未停步。

接着汪精卫又给广西的李宗仁和白崇禧打招呼,想借桂军之力,阻止川军前进。那李、白二人唯一担心的是熊克武停在广西不走,只要熊克武没有这个心思,他们才不会轻易去得罪人呢。

建国川军一路行军,没有地方军队拦阻,但是从湘西到粤北,沿途大多崇山峻岭,皆为地瘠人少的所在。在粮饷两缺的情况下,就算不打仗也会大量减员,以致抵达粤北时,仅剩两万多人。

是两万不是三万,不过要是翻脸,也够你受的。正好汪、蒋又得到了密报,说熊克武不仅派特使去和陈炯明联络,还与陈炯明有书信往来。

但是熊克武说,他跟陈炯明联络,是为了凭过去一起参加过黄花岗起义的老关系,劝陈炯明归降。

是不是真情,不能光凭嘴说。汪、蒋便有意让熊克武调兵增援东江前线。熊克武倒是答应了,但川军去的并不是指定作战区域,而是自己跑到几个较为富庶的地方驻扎起来,然后按兵不动。

这一轮试探结束,汪、蒋还有那些广州政府里的要人,心里头都拔凉拔凉的:这熊克武即便不与陈炯明是同伙,也是心腹之患,他哪里是“回娘家”,分明是要乘我们打仗分不开身,来借机夺权啊。

要打,作为主力的黄埔学生军正与陈炯明的部队绞在一起,难以抽回,不打,又怕熊克武率先出手,众人急得团团转,文人政治家汪精卫更是显得束手无策。

只有一个人有办法:从东江前线赶回的蒋介石。

1004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28 11:21:15--]

草鞋军团(115)除了没有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外,蒋介石的经历和熊克武极其相似:老同盟会员,在国内经历了各种兵火及阴谋的考验,早已是百炼成钢了。

区别仅在于,蒋介石的手腕比熊克武更高超。

能不打仗的事,就用不着打仗,蒋介石对熊克武说:“我过几天就要去前线指挥了,看熊先生何时有空,我约熊先生谈一谈。”几句话便除去了熊克武的所有戒心。接着,蒋介石邀请熊克武赴宴,乘他饮酒大醉之际,将其与随行的王子骞等人全部扣留,并秘密关押于虎门炮台。

“鸿门宴”果然厉害。建国川军虽有两万之众,但实际战斗力已很薄弱,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不久便自行瓦解。这支前身被称为蜀军、新老第五师、第一军,曾经在四川战史上显赫一时的军队就此永远消失了。

一年半后,熊克武才得以释放。这是因为那时陈炯明垮了,唐继尧亡了,北伐军也已攻下南京,而熊克武的原有部属更是星散无踪,关押熊克武失去了意义。虎门要塞是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熊克武长期被关押于此,出狱时已患有严重风湿症,以致手脚麻木。在他身上,再无当年叱咤风云的英姿。

有人曾把熊克武挑出来作为时代的标本。他曾经是一个不惜献出生命也要推翻清廷的热血青年,后来却慢慢地蜕变成了热衷于战争的军阀,再后来,我们就只能在混迹官场的政客中寻找他的身影了。

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一件事,不仅是熊克武,还包括但懋辛、王子骞……,许许多多人。

还是那句话,当欲望失去羁绊,便成了毒品,它会一步步牵引着你,直到让你变成一个彻底的瘾君子。

在熊克武斗败刘存厚,斗败刘湘,斗败杨森,乃至成为四川版“西楚霸王”的时候,他能体会到的大概只有过瘾。

试想一下,如果熊克武不败离四川,不中蒋介石的计,他当然还会继续斗下去,因为这种瘾,他已经无法靠自己来戒掉了。

我们的疑惑就在这里:熊克武一生以俭朴示人,并不同于唐继尧,他应该算是党人中的正派人物,可若就思想水准而言,他比他的对手,比刘存厚、刘湘、杨森,又究竟高尚或高明在哪里呢?吾国历史,说穿了不过就是二十四史的不断重复和循环。

那上面会告诉你,乱世就是个杀戮场,残酷是它的别名,胜败是它的唯一标准,只有少数胜利者和幸运儿才能笑到最后。

1016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28 22:17:04--]

草鞋军团(116)

熊克武失败出川后,数杨森笑得最欢。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刘湘和刘存厚最有资望收拾残局:一个现为速成系首领,一个曾是武备系核心,两人又都担任过杨森的上司。

早在向成都进发时,有人就问杨森,一旦获胜,“二刘”之间,他会偏向谁。杨森笑而不答。

那人察颜观色,忽然冒出一句:“然则君自主之?”——或者你自己想做老大?这话只能放在心里,捅出来就难听了。杨森脸红耳赤,立刻跳了起来:“我做第三者,我做第三者!”“第三者”不是插队破坏人家家庭的那一种,杨森的意思是他用不着附依“二刘”中的任何一方,完全可以成为除“二刘”之外的第三方势力。

你们这帮没眼力劲的家伙,怎么就知道“二刘”,不知道我杨某呢?不管杨森有多生气,舆论依然如旧。占领成都后,连吴佩孚给杨森发电报,也问他认为“二刘”之中,谁更有资格成为川中之首。

杨森一边吞吞吐吐,始终说不出个所以然,一边又让他驻洛阳的代表前去吴佩孚那里表忠心,抒壮志。

吴佩孚明白了,是杨森想坐那个位置。

在吴佩孚看来,刘存厚已是人老珠黄,他和那个武备系早就风光不再。刘湘虽有众望所归之势,但正是这样的人才让你捉摸不透,甚至连以后是敌是友都弄不清楚。

真要扶一个人上马,吴佩孚只会扶杨森。他顾虑重重,是因为深知杨森有勇无谋,若贸贸然让其上位,反而可能将其置于危险境地。换句话说,他这还是在保护杨森。

1924 年 5 月,吴佩孚以北洋政府名义,授杨森为善后督理,刘湘、刘存厚为边防督办,邓锡侯为四川省长。看起来,杨森和“二刘”都没能抢到头把交椅,倒是水晶猴成了匹黑马。

其实这是一个暗藏玄机的布局。善后督理拥有统率各路川军的职权,事实上就是以前的督军。在“扶杨抑刘”之后,吴佩孚通过徒有虚名的省长官帽,拉住了邓锡侯,以牵制刘湘。

在吴佩孚的支持下,杨森在成都走马上任。

对吴佩孚的布置,刘湘当然很不开心。想想看,若不是他复出督师,根本就不可能打败并驱走熊克武。现在有功而不得奖,倒让昔日部下反超了自己,实在是既失落又没面子。

不过刘湘同时是一个很能忍的人,既然任命已下,他也不便反对。当下就拿着委任状搬到重庆,来个眼不见为净。

一道搬家的还有邓锡侯。他要搬家不是不满,而是知道杨森的个性——那人从来是说一不二,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跟他在一座城里共事会有的你好受,所以还是搬走干净。

于是,邓锡侯也像过去刘湘那样,在重庆设立省长行营,然后常驻重庆。

大家都躲得远远的,杨森当然知道原因所在。简单,羡慕嫉妒恨嘛。

1043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28 22:23:18--]

@左云高 2012-06-28 13:02:16请教楼主,袁死后民国大地秩序崩坏,群雄并起,省际的军阀混战数不胜数,暂且不去说它,渐渐的各省基本只胜出一个军阀势力,如山西的阎锡山,广西的李白,云南的龙云;但偏偏只有四川,竟然在省内混战了二十年之久,大小军阀载浮载沉,愣没一个兵败身死退出历史舞台的(除了被蒋扣押的熊)。如何看待这一四川现象?是四川的人力物力足以支撑数只军队吗?

=============================================== ================..... ----------------------------所以就有下篇的一一分解,呵呵 1044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29 06:38:54--]

@浊尘天意 2011 2012-06-29 00:40:54建议楼主在叙述大事件时标一下年月时间好吗?现在楼主每件事都娓娓道来,有滋有味;唯独缺了时间座标,使故事有点象下饺子,读者不便与当时国内大背景融合。

个人感觉,请楼主斟酌~

-----------------------------

本帖是按年代顺序来的,重大事件都有标时间。有的未标时间的是因与本帖故事的发展轴不在一起,比如熊克武结局的交待,未避免年代之间混淆不清,只是叙述前因后果。

1049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29 06:40:39--]

草鞋军团(117)邓锡侯能做上省长,就该祖庙里烧高香了,这猴子偷着乐还来不及呢,谅来不会再闹腾,不仅不会再闹腾,没准还不会容许别人闹腾。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刘湘。

刘湘这人深不可测,又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能力,万一心理失衡,带着众人跟你往死里掐,那就不妙了。

外人说杨森有勇无谋,并不表示他没智商,起码怎么拉拢和讨好别人他还是知道的。杨森当着刘湘的面拍胸脯,表示刘湘在川东,他在川西,两人相互协作,要把四川“吃通”。

杨森近水楼台,坐拥兵工厂和造币厂。自此以后,兵工厂制造的成品,他都会分一半给刘湘,以证明自己说到做到,双方利益均沾。

做了督理,掌握军权后,这个“川中吕布”已经不甘心只当吕布,他要尝尝当刘备的感觉。

杨森提出了“建设新四川”的口号,并大肆招收归国留学生,全都挂上秘书头衔,为他出谋划策。

由于秘书实在太多,已超出正常规模,时人称为“秘书连”。这秘书连倒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提出了修建马路等各项“新政”。

成都街道素来繁华,然而从来没有马路这一说,一般市民的思想都很保守。杨森颁令下去,要商户们锯去屋檐,缩进门面,以便好把街道拓宽成马路。可是命令下达后,没人执行。

杨森怒了,好好跟你们讲不听,派军队下去,“强拆”。

商户们见势不好,赶紧公推“五老七贤”去督理署,呈请杨森“缓拆”。

这“五老七贤”都是成都城里的名流,想当年“刘罗”、“刘戴”相持不下时,也要请他们从中调停。历届督军、省长,只要不想跟民间舆论过不去的,也都要给他们三分薄面。

老头们你说一句,我说一句,杨森听到头都要炸了,当即打断他们:“我现在拆一点房边屋角,你们就大惊小怪,说老百姓不愿意。如果我当初进入成都时,放上一把火烧个精光,倒还省了不少麻烦。”

随之暴喝一声:“请你们不要干涉我的建设!”杨森突然大发雷霆,把自恃德高望重的“五老七贤”都给吓懵了,一个个哆嗦着鱼贯而出。

再没人敢上前劝阻,杨森继“川中吕布”之后,又得一浑号:“蛮干将军”。一位文人在小报发表对联,讽刺这位蛮干将军:“民房早拆尽,问将军何日才滚,马路已捶平,看督理哪天开车。”

四川俗语中的“开车”,跟滚差不多。

可是功过这东西,很难随便定论。正是有了“蛮干将军”的蛮干,成都才开天辟地,拥有了历史上第一条马路。这条马路十字交叉,中间还辟有街心花园,在当时称得上新颖别致。马路修成后,杨森专门请一位前清举人为其题名,这就是现在成都最繁华街道“春熙路”的由来。

1050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29 20:40:08--]

草鞋军团(118)杨森天生喜欢新潮事物,他的“新政”里面包罗万象,都是破旧立新的内容。杨森让人把这些内容写在木牌上,然后钉在人们能看见的电线杆、树木和墙壁上。

杨森版标语颇有特色,因为前面一律要加一个“杨森说”——

“杨森说,禁止妇女缠足!”“杨森说,不准蓄指甲,蓄指甲的行为既不卫生,又说明你懒惰!”“杨森说,天天打牌,会把壮汉打死,但天天打球,可以使弱者变壮!”“杨森说,夏天在公共场所赤膊是不文明行为!”

……这些标语可不是摆着看看,供人一乐的,杨森有巡查队在街上负责巡查,对照杨森语录,谁要违反,就得拉到一边打手心。

成都乃封闭老城,那些上了年纪或思想保守的人免不了在背后唾骂杨森,说他吃饱了饭没事做瞎折腾,倒是很多年轻人对杨森崇拜不已,认为他做事有魄力,敢想敢干。尤其是杨森在施行“新政”时,真格是六亲不认,什么“五老七贤”,就算你是达官显贵,是他亲戚,他都毫不卖帐。

杨森干得很起劲,但能供他改天换地的地方实在太少。除了成都,只有极少几个县,也就是他的驻兵防区,这让他十分不爽。

不行,我要统一四川,做真正的蜀中王。统一对诸侯们而言最为敏感,最后免不了还是要大打一场。杨森命令兵工厂加班赶制武器,本来一天能造一百支步枪,人为

增加到一百五十支。此外,他又让造币厂铸造成色较低

的银元和铜元,同样是为了多凑些军费。

银铜元还好,反正是拿去蒙老百姓的,一时半会还能糊弄过去,武器不好就有人骂了——由于超出生产能力,很多步枪机件粗糙,让基层部队感觉是领了一根根擀面杖。

重要的是可以招兵买马了,仅仅半年之内,杨森所部便急剧扩展至十五万人。人越多,粮饷越紧张,“擀面杖”又不能当饭吃,杨森那狭小的防区渐渐难以承受,他只能实行“饥兵政策”,勒紧裤腰带干革命,时人谓之:“官长领衔,士兵吃米”,虽然饿不死你们,但工资已被减到极至。

再不“统一”就得去要饭了。杨森自己也迫不及待,当下面反映枪支简陋时,他便说,等我统一四川后,再造好枪换给你们。

对如何干掉那些大大小小的诸侯,杨森肚子里自有一本帐,无非是自然界的通行规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先拣那些看起来最弱的灭起。

在此之前,大鱼自然是碰不得,比如刘湘,甚至由于他在速成系中的影响力,最好还得跟他打好招呼。

1924 年秋,刘湘因回老家扫墓经过成都,杨森遂与之协商,提出要合作统一四川。杨森的这篇文章早有铺垫,他拿出的那一半枪可不是白给的,刘湘也爽快地答应了。最后两人定下的策略是,由刘湘负责监视和牵制重庆附近的诸侯,杨森则就近向“保定系” 里的小诸侯开刀。

1078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30 11:13:48--]

草鞋军团(119)第一个屈死鬼是刘斌,他就是那最小最弱的虾米。

刘斌的防区跟杨森离得很近,杨森于他而言,就犹如一只眦着利齿的超级大鳄,时刻都可能冲过来将他一口吞掉,光瞧着都肝颤。为此,他不惜百般讨好,不仅亲自到成都和杨森换帖子拜把兄弟,还主动把部分防地让给杨森,以求苟安,可这些举动并不能真正打动杨森,因为他要的是全部,不是部分。

杨森先找了个借口,免去刘斌师长一职,随后便向其发起进攻。刘斌自然不是杨森的对手,很快便如丧家之犬一样逃走了。

最惨的还是沿途无人敢收留这只“犬”,就连邓锡侯都不例外,自己不出面,仅派他的部属以保定同学的关系敷衍了一下,就把刘斌给打发掉了。

刘斌无奈下野,接下来的小诸侯也无一是杨森的对手。有人明知打不过,就把自己的地盘许给大中诸侯——反正自己守不住家业,索性来个隔岸观火。

那些大中诸侯开始还很高兴,兴冲冲赶来,旗子都插上了城头,一看杨森大兵杀到,马上卷旗溜走,根本就不敢和杨森抗衡。

只有一个人还有与杨森一争的实力:刘湘。

刘湘曾与杨森约定“合作统一”,但现在已撕破了脸。

杨森不仅勇武上与吕布相像,在其它性格特点上双方也有得一拼,比如喜好美色,比如小家子气。

杨森在观念上追求新潮,非常“崇洋”,认为什么东西都是老外的好。他配有英文秘书,平时喜欢穿西装,吃西餐,还拥有一个英文签名。就连子女要学中国乐器,他也反对:“那有什么学头,比如胡琴,就是瞎子算命要饭的东西嘛。”杨森说,要学,得学外国的,比如说钢琴、提琴、黑管、长短号,那才叫艺术。

老祖宗的东西,杨森大概就热爱一种,在这方面他跟韦小宝倒很有共同语言:娶老婆。

在川将之中,杨森以老婆多、子女多出名,究竟有多少,他自己有时也弄不清楚,反正是“老婆成排,儿女成连”。

当年川中有一名媛,叫胡兰畦,乃袍哥之女,本人也才貌双全,身后自然是追求者云集,长长的名录里,据说还包括大名鼎鼎的陈毅陈老总。

胡兰畦的性格跟女作家丁玲类似,明明是文小姐,偏要做武将军。杨森因“崇洋”得比较彻底,很得当时年轻人的追捧,胡兰畦也是其中之一。杨森就利用这位女粉丝为他搜集军事情报,并许诺,一旦他打下成都,就送胡兰畦出国留学以为酬谢。

最后成都打下来了,杨森却对酬谢一字不提,反而通过老婆牵线,说想纳胡兰畦为妾。

胡兰畦又羞又恼,说:“我到你们家来算个啥子?我父亲是大袍哥,袍哥的女儿是不给人家做小老婆的!”既贪色贪利,又悭吝小气,杨森本性如此。当初,他答应从兵工厂分一半枪支给刘湘,实在是迫不得已,犹如剜心头肉一般。

1090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6-30 19:15:10--]

草鞋军团(120)想想不甘心啊,杨森先在成品上做手脚,武器出厂时,质量较好的枪支上会烙一“A”字,由他提留自用,品质较差,粗陋一些的就扔给刘湘。这还是可以理解的,到后来,干脆就食言自肥,吝而不与了。刘湘领不到枪支,还纳闷呢,派了个参谋长来成都索取,杨森没好气地回了一句:“刘湘不是有自己的防区吗,为什么跟我要?”来人也是个一根筋,说我们有过口头约定,你不能毁约啊。

杨森闻言勃然大怒,啪啪便是两耳光,然后将其推倒在办公室的地上就要予以胖揍。经幕僚上前劝解,这个参谋长才得已抱头鼠蹿而去。

刘湘起初同意杨森“合作统一”,除有让杨森做“超前清道夫”的打算外,杨森肯分他枪支,也是情面上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杨森的“过河拆桥”使双方的关系日趋破裂,逐渐开始针锋相对。

杨森有背景,刘湘也找到了自己的后台:段祺瑞。

段祺瑞虽以下野姿态寓居天津,但刘湘很清楚此老的潜力,为此专派特使前去拜访。

一见面,段祺瑞首先问特使:“四川人才以谁为最?”特使自然要抬举自己的“主公”,于是回答:“川中人才实在很多,不过像刘湘那样大度包容的,只有一个。”特使要表达的意思是,四川的诸侯尽管多如牛毛,如今风头最劲的也不是刘湘,然而刘湘能容得下这些人,所以他才会成为最后的王者。

段祺瑞沉吟片刻,答道:“能容不能断,此一大病。”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一面镜子。段祺瑞执政,如他的姓氏一样,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