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了。

过去人们称刘从云一声“神仙军师”,重点还在“神仙”二字上,没多少人认为刘从云真会用兵或使计,这一仗过后,疑虑烟消云散。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你只要想像一下,火烧博望坡的诸葛亮有多拉风,决胜下川东的刘从云就有多神气。

在“下川东之战”中,刘湘通过击败杨森和军官系,再次巩固了他在速成系中的盟主地位,同时重庆以下二十九县尽为其收入囊中,表明他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上,都重新走到了四川诸侯的最前列。

“李罗杨”已不在话下,邓锡侯也被一晃而过,川中谁可再与争锋?有,还有一个,他就是刘湘的幺爸(四川人对年青叔父的称谓)刘文辉。

大邑刘家在解放后有一段时间特别出名,原因是出了一个“恶霸地主”刘文彩,他的“收租院”和“水牢”曾是上个世纪中期“忆苦思甜”活动的最佳素材,多少人看过之后泪流满面,对“恶霸地主”刘文彩恨之入骨。

可惜,真实的历史往往令人哭笑不得。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关押农民的“水牢”,那只不过是用来储存鸦片的一间地下室。刘地主的土地固然是多,总计有近万亩,可绝没有宣传中说得那么穷凶极恶,相反,他乐善好施,对待租地农民也称得上厚道:租粮约占收成的一半,遇上灾年或收成不好,农民可以找刘文彩协商,缓交或减免。农民交租时,刘文彩都要求吃了饭再走……刘文彩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恪守传统的乡村士绅罢了,他大概自己也想不到身后会因政治需要而如此“声名显赫”。刘文辉是刘文彩的弟弟,没做地主,考军校当兵去了。

当年的大邑实在是要因刘氏家族而骄傲的。一座小小的县城,一共出了三个军长、四个师长、九个旅长,而三个军长中的两个便是刘湘和刘文辉叔侄(另一个军长是指刘成勋)。

一下子涌现这么多将才,有人便说是子龙庙的功劳。大邑的子龙庙相传为纪念赵云赵子龙所建,有这位“战神”庇佑,看起来三个军长都是少的了。

偶像啊,谁都要抢着上供。据说当年三个军长都给子龙庙送过金匾,刘成勋捷足先登,提前把他写的匾挂在了赵子龙塑像的头顶。刘湘居次,来了之后,毫不客气地将刘成勋的匾移到塑像后面,换上他的匾。

刘成勋虽气愤不已,但“水漩”已日暮途穷,其圆滑高手的地位也早被“徒弟”邓锡侯所取代,所以只能干瞪眼。

1616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7-18 13:19:06--]

草鞋军团(154)刘文辉来得最晚,却也相中了那绝佳位置,便派人给刘湘带话,让他挪一挪。

刘湘不干,刘文辉将刘湘大骂一顿,随后便将金匾挂在了庙宇正殿中间的穿梁上,正好与刘湘的匾针锋相对。

三块匾的故事,活脱脱就是对现实的隐喻,当然刘湘、刘文辉这叔侄俩原本并没有走到这一步。

在辈份上,刘湘得喊刘文辉幺爸,但实际上刘湘的年纪比刘文辉还大好几岁,因此刘文辉出道较晚,起初在川军中的名气也不大。可是刘湘很快发现他这位小叔父非同一般,竟是一条随时可以飞腾直上的卧龙。

当刘湘任川军旅长,邓锡侯任川军团长时,刘文辉不过才是个小参谋,然而几年之后,他便得以与刘湘、邓锡侯等人同列,成为“革命军军长”。

刘文辉势头凶猛,有人说靠的是“拼幺爸”,依赖了“刘湘系”(或称“二军系”)的关系,有人说是得了川军中“大邑系”的好处,有老乡一路照应,还有人则说没有“保定系”,刘文辉根本爬不到如此之高。

应该说,这些话都对,但又不全对。

侄儿起初自然要关照叔父,可是再往后面去,刘湘自己也是磕磕绊绊,有很多次,不是他拉扯刘文辉,而是得刘文辉保护他——刘湘在“一二军之战”中败北后,即由刘文辉护送回家,直到袁祖铭突然翻脸,若没有刘文辉的话,他都不一定能走出成都城。

刘文辉的两任上司都是大邑人,其中一位就是刘成勋,在此期间,他一路攀升,从营团长升到师旅长。可是川军中大邑籍贯的很多,又有谁不想升官受提拔,不会走老乡关系?这么多人里面,能凭“大邑系”混出头的,其实寥寥无几。

再说到“保定系”,最早扛“保定系”这个招牌且统领“保定系同盟军”的,其实是邓锡侯,但在刘文辉凭借保定二期的资历进入这个圈子后,邓锡侯很快就乖乖地退居次席,将盟主的位置让了出来。

刘文辉在学生时期就相当用功刻苦。有人曾捡到一本他在

保定军校读书时所用的课本,那是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

的《大战学理》(即《战争论》在中国的最早译本),上面

从头至尾,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眉批旁注。

《战争论》自辛亥后引进中国,当时就名声显赫,连毛泽东都受了影响,一到延安便找来阅读,之后不仅将其与中国的《孙子兵法》相提并论,还留下了研读《战争论》的读书日记,据说他写的《论持久战》中的一些观点,比如“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即来自于《战争论》。

不过总的说来,真正能把《战争论》读完读通的人并不多,毛泽东本人也没看完。刘文辉能研读到这个程度,殊为难得,他的政治和战略眼光亦可见一斑。

1647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7-18 13:26:16--]

@关河五十州 2012-07-17 19:26:03 草鞋军团(153)刘湘思前想后,之前自己总是不算成功,就像刘备那样,奔波十几年,南征北战,东拼西杀,虽然拥有过地盘,但很快又丢了,从来都守不住也攻不出。为什么?有一段时间,他只会怨天尤人,现在才明白,其实是自己还不够优秀,不是“能容不能断”,就是“顾前不顾后”。

想想看,漏洞这么多,你能不败吗?刘从云的入幕,真是太

重要了。过去人们称刘从云一声“神仙军师”,重点还

在“神仙” 二字上,没多少人...........

----------------------------- @pithyue 2012-07-18 11:21:41求教楼主一个问题,在贵作《一寸山河一寸血》中看到何绍周是陆士15期,冈村宁次等人是16期,但前者1928年入学,后者 1904 年毕业,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

中国学生上的都是陆士中国班,跟日本学生并不在一起上课,因此届次不一样,何绍周的陆士 15 期指的是陆士中国班15 期,跟冈村的 16 期不是一个概念。我在帖子里曾解释过,现再次说明。

1649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7-18 13:27:52--]

@MVP3350 2012-07-17 21:58:19

关兄啊 8000 里路云和月 出版没得 小弟知道的太少 买一本来学习学习 谢谢 一直追你的帖子

----------------------------- 《一寸山河一寸血》,详见我的新浪博客

1651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7-18 20:10:51--]草鞋军团(155)很多四川高层人物都有吸食鸦片的习惯,

刘文辉后来也抽上了鸦片,但他能说戒就戒,毫不拖泥

带水,说放下就放下了。

这样一个人,不管你把他放到“刘湘系”、“大邑系”还是“保定系”,都注定要脱颖而出。

不久之后,连刘湘也感受到了危机。

在巴蜀政坛,刘湘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个宽厚能容的“仁义之君”。

有一年夏天,他在重庆主持教育会议,发言时憧憬远景,说他统一四川后,一定先要发展土特产,像荣昌烧酒房的泥金茶壶,隆昌的白猪儿(都是当时的名特产),都要兴旺起来。

这些话本来没什么错,错的是他又跟着来了一句:“只要土特产能发展起来,就能致富,所以我们不靠科学也不要紧,闭关亦能自守。”刘湘所说的“科学”,并不是单指科学技术,而是对外界事物的统称,他要表达的基本意思是,四川乃天府之国,这里应有尽有,经济搞好了不依赖外援也行,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也就是“闭关自守”。

台下坐着很多教育界人士,包括重庆大学的校长和分院院长。其中有个理学院的院长当即打断刘湘的讲话,起立发言:“我以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科学,如不依靠科学,请问督办今天为何要穿西装呢?”身着西装的“刘督办”登时面红耳赤,随即退席仓惶而去。

刘湘讲话当然有不妥之处,可这院长也未免太尖酸无礼了一些。只能说,那时候的大学真不像现在这样,那时候的教授和知识分子有的是独立之精神,敢跟高官显贵放炮并以此为荣的不在少数。

当然,反过来也得替刘湘说句公道话,他作为重庆实际的“土皇帝”,虽然被人中途哄下台去,导致脸面全失,但事后既未发火也未报复,这就不是一般的人,特别是那些平时吆五喝六,手上握根枪杆子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诸侯们所及得上的。

你换杨森来试试,“蛮干将军”有可能当场发作,桌子一拍,暴喝一声:“请你不要打断我的讲话,否则出去!” 刘湘对自己的形象也曾自鸣得意,所谓得天下先要得人心嘛,这可是当年先主的取胜之道。

然而在刘文辉崛起之后,他就得意不起来了。

连刘湘都遭人起哄,可见诸侯们的发言水准,但刘文辉例外,他几乎就是个天才的演说家。

刘文辉发言讲话,从不依靠秘书写稿,所有布局、段落、内容全系他一人构思,秘书至多不过执笔整理而已。他还有一个习惯,即不讲重复内容,哪怕是同一主题,每讲一次,就要修改一次,加进其它素材和观点。有一个主题,据说他讲过十八次,这十八次的发言稿竟然完全不同。

1669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7-19 08:49:27--]

草鞋军团(156)你还别小瞧了演讲,西方政治家有哪个不是演说家,若不会演说,都迈不进政治这个门槛。即便近代中国如孙文者,既无枪杆子又无笔杆子,说来说去还是靠一张嘴皮子,能讲。

刘文辉出来讲话,就相当于一个政治家的即席演讲,往往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就算讲的时间长,听的人也丝毫不觉厌倦,与刘湘等人形成不小反差。

这还不光光是口才,更关系到一个人的见识。

三国演义上说刘备“不甚好读书”,不知道皇叔是不是继承了家族血脉,在这一点上他跟其先祖刘邦倒十分相像— —刘邦的文化底子也很薄,有一段时间还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干过把儒生的帽子当夜壶使这样惊人的壮举。

刘备的对手曹操就不一样了。尽管三国演义中描述曹操的出场是“好游猎,喜歌舞”,官宦子弟的喜好一个不少,但他肯定是饱读诗书,要不然怎么可能写出《短歌行》那样的传世名篇?

读书跟不读书有没有差别?有差别,而且大了。

刘备的前半生,始终飘零无依,其麾下虽有关羽、张飞、

赵云等一干猛将助阵,却仍屡战屡败,原因之一便只能

归咎于他书读得太少,连“隆中对”这样的战略大方向

都搞不清楚。相反,曹操能成为“乱世之奸雄,治世之

能臣”,很大程度上就得归功于他的喜读书、善读书。

刘湘是从刘备这个模子里脱出来的,似乎同样与读书无缘。

他小学还没毕业,以培养下级军官为务的速成学堂也远不能与保定军校相比,虽然小时候有那些所谓“挑灯夜读” 的神话佳话,但只要看看上学时平庸的成绩单就知道有多大可信度了。起码有一点不能否认,刘湘从军后,从没有人看见他“手不释卷”过。

刘文辉则不同,他最喜读书,像《战争论》这样军政大家的书籍尤其珍爱。平时只要稍有余暇,即手不释卷,甚至在庭园散步时,都不肯浪费时间,一定要让秘书们给他选读杂志上的重要文章和消息。

川中诸侯虽多如牛毛,然而像刘文辉这样军政两方面才能都极为突出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包括刘湘在内,大多数人树立权威,依赖的不过还是手中的军权,独有刘文辉,号称“以军为主,以政为辅”,也就是说他发号施令,不光靠膀子粗,还有挡不住的个人魅力。

打个比方,如果刘湘是川版刘备,刘文辉就是川版曹操,从见识到气魄,莫不如此。

刘湘的“闭关亦能自守”并非口误,而更可能是他真实思想的表露。当时“二次北伐”已经结束,在张作霖主持的最后一届北洋政府被推翻之后,蒋介石在形式上完成了统

一中国的大业,俨然已可号令天下。

纵使刘湘曾不止一次有过“做皇帝”的梦,但到这个地步,也有了力不从心之感。老实说,能够像刘皇叔那样“三分天下有其一”,他已经庆幸不已了。

1682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7-19 19:46:32--]

草鞋军团(157)刘湘的最高目标,已被他截止到诸侯,当然是统一四川后的诸侯,因此才会说出“闭关自守”的话。有人根据刘湘迷信风水,不断迁移父母祖坟,就认为他仍想“做皇帝”,甚至还有人列出刘湘“称帝”的具体步骤和“国号”,可那实在是捕风捉影,因为既不符合刘湘相对务实保守的个性,也不切合当时实际。

就在刘湘纠结于如何才能“自守”的时候,比他小几岁的“幺爸” 却把目标定在了“问鼎中原”。

刘文辉不是看不清时势,但他说,四川光守是守不住的,这里原本就非坐守之地,历史上你看谁坐守四川能守得住的?所以应该“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

刘文辉熟读史书,据他总结,中国历史上平民造反成功者少,而诸侯造反成功者多,既然成功的可能性这么大,为

什么要“闭关自守”,把目标定得这么低呢?他公开声称,他要效法土耳其民族英雄凯末尔,复兴中华,把中国带向现代化。

在中国,不知几多人想“做皇帝”、“当总统”、“夺天

下”,但大家都憋在心里不说,展示给各界的全是各种各样漂亮的口号,所以也有人劝刘文辉含蓄一点,没必要树大招风,刘文辉的回答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话语之中,孟德公那种敢说敢做、舍我其谁的气慨已毕露无遗。

刘文辉确实有足够实力来支撑自己的目标。

四川诸侯一度曾多如牛毛,其间互相攻伐,据张澜统计,仅自熊克武建立防区制后,川中即经历大小战争四百余次。

诸侯们从“春秋”杀到“战国”,最终大诸侯由数十个合并为八个,即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李家钰、罗泽洲、杨森、刘存厚,李家钰和罗泽洲常被视为一家,因此称为“战国七雄”。

在这种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几乎每个诸侯都朝不保夕,连刘湘也起起伏伏,多次跌入谷底,只有刘文辉始终保持蓬勃的上升势头,加上他的防区多在川南,向为富饶之地,犹如当年的曹魏之雄踞中原,想不做大都难。

就在许多诸侯寅吃卯粮,连过冬都困难的时候,刘文辉的

部队依旧能做到按月发饷,从而提前跨入了小康社会。

不知不觉中,刘文辉超越刘湘,跑到了第一名的位置,在他后面,分别为刘湘、邓锡侯、田颂尧,他们仿佛是战国时代的秦齐楚赵,所以又有好事者冠名曰:“七雄四强”。

距离还在继续拉大。

曹操能争霸天下,政治谋略才是他的看家本领,在这方面,刘文辉丝毫不让前辈,其纵横捭阖的手段直让人看到眼花缭乱。

他用保定军校的关系,来罩住邓锡侯和田颂尧,邓、田既在四强之列,就都不是省油的灯,但刘文辉又巧妙地通过与刘湘的家族关系,一有风吹草动,便放风要“二刘合作”,以对邓、田进行威吓和挟制。

1700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7-20 09:21:30--]

草鞋军团(158)“秦齐”联手,“楚赵”必然完蛋,邓、田对此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大部分时间都乖乖地呆在保定系里面,跟着刘文辉使枪弄棒。

就算是李家钰的军官系,刘文辉也有办法连宗,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的前身是四川陆军小学,正是刘文辉上过的学校。

刘文辉左拉保定系,右牵军官系,使得“七雄四强”中的三分之二力量都归入了他的阵营,在与刘湘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占尽便宜。

在刘文辉面前,刘湘也相形见拙,只能以自己在军事方面或许比对方稍强而聊以自慰。

可就这点小安慰,刘文辉似乎也不打算留给侄儿。

合纵连横仅仅用来牵制大诸侯,对中小诸侯,刘文辉向来该出手时就出手,打得那些可怜的诸侯们毫无招架之功。

刘成勋是刘文辉的老上司,对其有知遇之恩,且两人同为“大邑系”,但刘成勋此时已日薄西山,垂垂老矣,防区又与刘文辉毗邻,刘文辉就找了个理由,堂而皇之地将其一并了之。那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亦与曹阿瞒极为神似。

吃掉刘成勋,刘文辉尽得三师三旅及大片地盘,防区扩展至整个西康。

接着,他又联合刘湘,对同样曾经辉煌,如今落魄的赖心辉发起致命一击,直到将其赶出四川,驱入贵州。在并掉赖心辉之后,刘文辉的防区开始与刘湘密切衔接,成了邻居。

小虾米越来越少,刘文辉的胃口却越来越大。

在“下川东之战”中,刘文辉连手指头都不用动,就从刘湘那里取得资、内两县。这两座县城其实并不好拿,因为刘文辉此前与军官系的关系不错,拿了这两座县城,也就等于站到刘湘一边,与李家钰等人翻了脸。

应该说,刘文辉不是那种气窄量小,见了一点诱饵就忘乎所以的人,他敢伸且能伸这个手,就说明连“李罗杨”这样的“七雄”也被他列入了菜单。

李家钰由于基本没怎么参战,所以无论防区还是兵力都保存完好,但另外两个可就惨了,杨森是防区全部丧失,罗泽洲也在被打得抱头鼠窜的同时,连失两县。

杨、罗无论如何咽不下这口气,都主张出兵对刘文辉进行报复,同时夺取防区,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在吃食进补之后,也才有力量找刘湘报一箭之仇。

李家钰却并不积极。

这位军官系首脑既能异军突起,由邓锡侯的部下而迈入“七雄”,与邓锡侯等人平起平坐,自非等闲之辈。他有个绰号叫做李矮子,有人说他是“矮子心多”,而李家钰也确实不像罗、杨那么莽撞,处理事情比较稳重。

1715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7-20 20:07:27--]

草鞋军团(159)在他看来,如今刘文辉兵强马壮,军官系又刚刚落败,此时并非主动向对方出击的最佳时机,取胜也毫无把握。退一万步说,就算是胜了又怎么样呢,辛辛苦苦夺回几座县城,单是喂饱罗、杨这两个饥肠辘辘的家伙都不知道够不够,他其实没多少实际利益可得。当然如果败了,那更是罪魁祸首,因此这笔帐不管你怎么算,都会觉得划不来。李家钰认为,他完全可以效仿刘文辉,在“四强”中间玩平衡木,那样也可以维持自己的生存,而用不着如此冒险。

李家钰这么一犹豫,罗、杨心里都极不是滋味。

不是说“罗心慌,李不忙,逼得杨森赶乡场”吗,你老人家自然是闲庭信步,怎么都不着急,我们可是度日如年哪。

罗、杨赶到李家钰的防区总部遂宁,哭着喊着求着,要让李家钰担任“同盟军”总指挥。消息一出,四川军官生不管是在职的,还是闲散的,也都纷至沓来,齐聚遂宁,而且皆愿奉李家钰为领袖——我们又不是厦大(吓大)毕业的,怕个什么。现在你只要说一句话,让我们到哪就到哪,绳子一松,亮着牙就给你冲过去。

老大做到这个地步,夫复何求?过去“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待遇,想来也不过如此,李家钰欲罢不能,在无法推却的情况下,只得勉强接过总指挥一职。

没等他正式下达命令,甚至绳子还没松,罗泽洲和杨森就呲着牙,迫不及待地冲了出去。见此情形,李家钰已毫无退路,他不能不真正参加进去了。

1929 年 4 月,继“下川东之战”后,“上川东之战”随之爆发。

军官系这帮人只知道要混出头,但那闹哄哄的场面早就惊动了刘文辉。

知道你们趁我一个不注意,就要出点幺蛾子,果然耐不住

了。

就算“李罗杨”老老实实坐在家里当宅男,刘文辉都有把他们摆上餐桌的心,何况还自己爬了上来,那不正好吗?在李家钰的同盟军出击之前,刘文辉早就集结强大兵力,做好了充分准备。

李家钰攻击受挫,接着又得到了一个对他极其不利的情报:邓锡侯、田颂尧也加入了这场是非,尽管他们多少有些被迫的意味。

李家钰、罗泽洲原本都是邓锡侯的部下,后来虽独立出来,但在名义上仍归其节制指挥。

刘文辉放话出来,说:“李、罗、杨是四川祸乱根源。”在从政治上将“李罗杨”置于不利境地后,他指给邓锡侯两条路走:一条是惩处你那惹祸的下级,“平乱”后自有你的好处,另外一条就是跟我决裂,那我另外和刘湘“二刘合作”,找机会修理你。

同样的两条路也给了田颂尧。邓、田都明白,虽然刘文辉出的题目貌似多项选择,其实答案却只有一个。

1736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7-21 08:07:17--]

草鞋军团(160)邓锡侯赶快给李家钰和罗泽洲发去电令,要求停止作战,各自率部撤回原防,否则刘、邓、田三家将联合“平乱”。

李家钰从接到电报起,一颗心就猛地沉了下去——“四强”中的三强联手,纵使刘湘也得退避三舍。

“上川东之战”一共才打了四五天,什么结果也没出来,就以李家钰宣布撤军而告终。

战争虽然结束,可是事情并没有完。

刘文辉好不容易抓住这么一个机会,哪里肯舍,裹夹着邓、田两部,在后紧逼围攻,使得李家钰被迫撤出遂宁,退居顺庆。

刘文辉又追到顺庆。鉴于李家钰实力仍保存完整,硬攻的话自己难免也要损兵折将,于是他便坐而屯兵,将李家钰围在城里。

知道刘文辉狠,没想到会如此之狠。要知道,刘湘在“下川东之战”中曾被逼到那么不堪的境地,最后也没有赶尽杀绝啊。

刘文辉所部有六七万人,把个顺庆挤得满满当当。顺庆还算是个中等规模的县城,所以起初生活尚无问题,但以后一天比一天困难,三个月后,官兵不但无薪饷可言,连做到一日三餐都不易了。

这时刘文辉又乘人之危,通过邓锡侯和罗泽洲,用“挖墙脚”的办法,对李家钰、罗泽洲的部队进行内部分化,引诱他们的部下叛离。罗泽洲的部队因此率先垮掉,李家钰所部素来团结,才没让刘文辉从中得逞。刘文辉一计不成,再施一计,他亲自跑到重庆,鼓动刘湘出兵。刘湘出于种种考虑,未予应允,且态度冷漠,可是“二刘图顺”的谣言却被刘文辉凭空造了出来。

“三军围顺”加码成了“二刘图顺”,“四强”都把进攻矛头对准了自己,坐困愁城的李家钰更加焦躁不安。

恰巧那个给刘湘算过命,有“看相如神”之称的王篾匠就住在顺庆,李家钰就约了参谋长一道造访,以卜吉凶。王篾匠没什么废话,一见面就说了四个字:“两人挤座”。

“两人挤座”,恰恰是李家钰此时境遇的暗喻。那请问“挤不过”怎么办呢,篾匠回答:“没坐处就走”。

李家钰信了王篾匠的话,人家又不收钱,也没必要阿谀奉承你,还能骗人不成。

李家钰决定再次撤离,这次王篾匠真的救了他一命。

虽然刘文辉在取顺庆后仍不肯放过李家钰,想要来个“一锅端”,但邓锡侯顾及过去与李家钰有部属关系,起了侧隐之心,反对继续穷追,这才让李家钰虎口得生。李家钰逃走后四顾茫茫,竟然只能寄身于杨森。

杨森因为人马少,冲得快,跑得也快。他原先上无片瓦,下无寸地,趁着罗泽洲已垮,趁机接收了罗泽洲的部分防区,总算又有了块立足之地。见李家钰逃了过来,他倒也顾及情面,把营山腾出来,容许李家钰暂且跟他挤一个船舱。

1743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7-21 19:06:06--]

草鞋军团(161)“上川东之战”发起之前,李家钰麾下曾有约三十个团,防区和兵力都接近于田颂尧,完全有希望成为“第五强”。

被刘文辉“挖墙脚”后,只剩下十四个团,三万多人,连原先的一半也没有了。更惨的是,失去防区,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东山再起的任何可能。

李家钰痛哭流涕,自此对刘文辉恨之入骨。直到刘文辉后来退至西康,李家钰仍恨意未消,有人要去西康,他就对此人说:“你如果在西康见着刘文辉,只带我一句话,挖墙脚的人被墙打死!”不知刘文辉听到这句话会做何感想,但至少当时当地,他对这么做是一点不会后悔的。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把你们留着,迟早还是要跟我争,不如把你们打到灰飞烟灭,干净了才好。

每打一次仗,刘文辉的防区就扩充一次,经过前后历次兼并,他一人已占有川康八九十县,超过其余“六强”防区的总和,几乎相当于大半个四川,而且这些防区大多较为富庶,自贡盐场等尽在其中,无论地盘面积还是赋税收入,此时的刘文辉都无人能及。

打仗除了可以占有地盘,还能收编人马。有一段时间,刘文辉通过“挖墙角”以及战争编并的部队,比他的基本部队还多。最多时,他拥有一百多个团二十万人以上,所部四个主力师的师长全为刘文辉的保定同学,其余将官也不是保定同学,就是陆小(四川陆军小学)同学,既干练能战,又服从调遣。

刘文辉身任四川省政府 、川康边防总指挥、第二十四军军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开始进入他个人的鼎盛时期。

刘文辉从小就从线装书上领悟到了“为政在人”这个至理名言,自发迹之日起,便以善于拔擢人才而闻名。据说他有段时间经常到成都公园散步,偶然看到一个青年正在荷花池畔凝神读书,而且每次去每次都在。碰到的次数多了,刘文辉就问他所奉何职,原来以为是个学生,未料却是个失业军人。

一个失业军人,还能如此用心刻苦,刘文辉很是欣赏,立即带他到军部,并直接委之以连长。

大权在握后,刘文辉更是如“周公吐哺”般招贤纳士,对“干练之才,知名之士”,皆多方罗致,纳于幕中。平日里在他府里出入的,不是陆士级别的高级军事人才,就是出自北京大学的高材生或文化界名流。

1763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7-22 09:08:08--]

草鞋军团(162)刘氏家族对地方教育均异常重视。刘文彩不过是一地主,但在家乡也舍得花钱修建中学,并花重金聘请最好的老师,又减免贫困生学费。作为省长的刘文辉更是大手笔、大投入,他创办了一所私立中学,自兼董事长,办学经费比一般私立学校都来得丰厚,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学校实行全免费,毕业后还可出国留学。

此外,刘文辉又将成都的多所大学合并为四川大学,由省政府出具明文规定,将收缴的肉税拨作该校的专用经费,同时设立“文辉助学金”,以利师生安心读书。

《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文辉意气飞扬,他似乎已提前站到绝顶之上,看到了山下的无限风光。

这个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已经不满足于在峨眉山耍把戏,他要跳出四川,控制西南。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