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出身保定,是个既具备较高军事素养,又富有实战经验的高层指挥官。他让郭勋祺设防的长兴,位于太湖西南,既能抵御南岸尾追之敌,又能拦阻横渡太湖的日军,更重要的是,这里多为山地,尽管山不高,但毕竟可作依托,另外还有森林作为隐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日军飞机大炮的威胁。
1937 年 11 月 26 日,日军前卫部队追到长兴,随即在太湖西岸的夹浦与郭勋祺第 144 师展开激战。
战前,郭勋祺从撤往南京的“中央军”那里借到两个连的山炮,他充分利用山地森林为掩护,采取隐伏战术,对日军实施突然打击,山炮和机步枪齐开,从而一举击退日军,守住了夹浦。
由于没能抓到俘虏,郭勋祺对日军番号以及主官姓名尚不清楚,相比之下,日军的战场情报则较为精准,知道对手是川军,后面还有括号:草鞋兵,装备差。他们想不到的是“草鞋军团”内竟然藏有这么多山炮,导致挨了顿打还摸不着头脑。
从川军构筑的三角形防御阵地来看,郭勋祺防守的北面临近太湖,且地形有利,日军单纯从陆路进攻比较被动,在判明形势后,日军第二天便转向南面,沿公路进攻,以便发挥其机械化优势。
刘兆藜同样是个能打仗的,而且和郭勋祺一样,也借到了“中央军”的两连山炮。他诱敌深入,用山炮对坦克战车进行射击,让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吃了大亏。
陈诚曾预计日军会直接横渡太湖,当天下午,日本海军陆战队果然攻占太湖内的东西洞庭两山,控制了太湖。从傍晚开始,陆战队即动用大批汽艇,运送从华北战场抽调而来的第 9 旅团(国崎支队),配备轻重机枪,在夹浦后侧实施抢滩登陆。
5833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0-31 18:06:06--]
草鞋军团(347)战况紧急,郭勋祺亲自赶到太湖岸边进行阻击。期间,他的左腿被日军开枪射中,卫士忙给他裹好伤,要抬往南京医院,他死活不肯去,硬要坐在担架上继续督战。
郭勋祺一边指挥,一边号令官兵:“我们师是长胜师,谁要是擅失阵地,不论职级大小,一律枪毙!”尽管第 144 师在川军中的后勤配置算是好的,每个团都有十到二十副担架,但仍不够用,同时药品也极度缺乏,部属担心时间耽搁下去,郭勋祺会因伤致残,一齐苦劝,加上当晚已击退日军的沿湖进攻,他才答应去后方治伤。
郭勋祺走后,第 144 师每天通过电报,将前线战况逐一上报,但竟然未获得任何回电,弹药和给养也无补充,这对官兵情绪造成很大影响,有的团开始不服指挥,嚷嚷着要调往广德、泗安一线。
无奈之下,代理指挥官只得向坐镇宜兴的“中央军”告急,由对方抽兵接防,随后正式撤出了长兴。
满打满算,第 144 师在长兴一共只守了两天,不过已经非常不错了,假如没有这两天,无论是陈诚还是上官云相,
要在短时间内找到如此整齐且具备足够战斗力的防守部队,
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自川军放弃守卫南京外围后,南京政府对川军本已无过高期望,但长兴一战,“草鞋军团”却对主力部队的安全撤离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事后郭勋祺、刘兆藜都得到了极高评价。
第 144 师的撤离,并非偶然。
川军作战的情况,刘湘在武汉也接到了报告。郭勋祺、刘兆藜杀敌立功,当然是脸上有光的事,但按照陈诚的命令作战,则违反了他的初衷。
刘湘一贯喜用双头将,即让唐式遵居前,潘文华押后,一个指挥前敌部队,一个督率预备军,这种设计的妙处就是一不高兴就可以随时走马换将。
于是,刘湘通过越省电话,传令下去,将唐、潘予以对调,潘文华率部到广德布防,唐式遵则被调到广德后方的誓节渡。
对郭勋祺在长兴扬威,潘文华一方面既得意又高兴,说:“翼之(郭勋祺的字)作战带伤,真是家常便饭,他太勇敢了。”另一方面,他又不舍得自己的嫡系主力在其它地方被消耗掉,因此对长兴之战,开始抱消极态度,除不给予弹药给养补充外,随后又给第 144 师直接发去命令,限期撤回广德。
5856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01 06:20:23--]
草鞋军团(348)
应刘湘之命,潘文华重新作出部署,派饶国华率第 145师推进至泗安,准备在那里建立一线作战阵地。
饶国华毕业于刘湘所办军校,乃其得意门生,同时也是武德励进会的主要骨干之一,在编制上,他直辖于唐式遵,但因为这层关系和原因,他内心里对唐式遵极为鄙视,反倒更愿意接受潘文华的调遣。
潘文华、饶国华皆为刘湘心腹,不过到了前线,两人也都遇到了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
潘文华的问题在于他自己。他和唐式遵可以说是一进一退,唐式遵进了,处事变得果敢,与以前人们印象中的“唐二瘟”相比,判若两人,潘文华却是退了,身上“潘鹞子” 的影子越来越少。
潘文华的变化,是从他“战而优则仕”开始的。在出川抗战前,潘文华已兼任重庆市长达八年之久。应该说,他任上取得了很多政绩,也证明其颇有治政之才,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潘文华的家族企业也借势得到发展,号称西南财阀,其经济实力甚至在刘航琛之上。
潘文华是不是从中营私舞弊,很难说清,能说得清的是,潘
文华有钱了,并俨然已成大款。
成为大款之后的潘文华不像军人,更像政客,刘湘在召开幕僚会议时,经常见到他与傅常等谋臣一起说这个论那个,基层官兵眼中的潘文华则是“长期生活奢糜,打仗亦有些松驰”。
傅作义曾有一句名言:“军人不能有钱,有了钱就怕死”,套用到军官身上,则是“军官不能有钱,有了钱就打不好仗”,虽不能太绝对,但命中率也不低。
潘文华选择泗安为作战阵地,此处并非有利的防守地形:地势上十分平坦,且又位于芜湖至杭州的公路之上,在来不及对公路进行破坏的情况下,日军可以把他们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
果然,饶国华第 145 师一上阵就傻了眼。日军坦克战车大批涌来,官兵们从来没见识过这么多刀枪不入的铁家伙,纷纷往两侧后退。
第 145 师既无大炮,也没有任何可以抵御坦克的武器,定下神后只能向坦克投掷手榴弹,然而坦克战车岂是川造手榴弹就能伤得了的,照旧前行不误。
看到田里有不少稻草,官兵们又抱来稻草,堆在路上进行阻挡。坦克的回应很简单:绕道或直接辗过。
还是不行,众人便选择了一段夹道,铺满稻草,并从位于泗安的广德飞机场运来汽油,泼在上面,以火引燃,这才算暂时拖了一下。
5872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01 21:42:03--]
草鞋军团(349)泗安是座镇,全镇为上泗安、中泗安、下泗安,饶国华左遮右挡,仅能勉强守住上泗安,中、下泗安都丢掉了。
见战事危急,潘文华的头脑更显迟钝乏力,他既没有在第一时间主动调整布局,增强兵力,也未到前方督阵,而是打长途电话向刘湘报告:“第 145 师怕支持不住了。”刘湘远在武汉,身体还不好,又如何能代替潘文华切实调度,于是指挥责任又交到了唐式遵手里。
1937年11月28日,在唐式遵的指挥下,刘兆藜第146师向泗安日军发起反攻,先用手榴弹炸,继而用马刀肉搏,将中小泗安予以全部收复。在反攻过程中,该师还首开纪录,用将集束手榴弹塞入坦克瞭望孔的办法,炸毁了两辆敌坦克。
饶国华刚到泗安布阵时,他的第 145 师只有先头部队上阵,到刘兆藜协助其收复中小泗安时,师主力已经全部集结于泗安,因此当天战斗结束后,刘兆藜便撤回了原防地。
1937年11月29日,日军再度猛攻泗安,第145师抵敌不住,把整个泗安都丢掉了,只得退至广德前方五里的界牌。
与潘文华相比,饶国华的问题既有将的关系,也有军的关系。出川之前,刘湘为了控制住军队,真可谓是绞尽脑汁。
除编制上不肯让人拆开分割,以及让唐式遵、潘文华互为牵制外,还实行师、旅、团长混调,以防止基层军官们拉走自己的部队。
因个性有所差异,每个人治军带兵的方法都会不一样,有人凶神恶煞,几天之内就能镇得住手下的兵,有人则需要时间慢慢打磨,方能得心应手。
饶国华毫无疑问属于后者,他待属下宽厚,人称“饶菩萨”,带部队靠的是以情动人。第 145 师并非他的老部队,官兵与师长之间还缺乏了解,双方感情也不深,以致多次出现指挥不灵的情况。
饶国华自感力不从心,当晚便坐车前去誓节渡总部,面见唐式遵,请其派兵增援。
听到泗安又丢了,唐式遵气不打一处来。
5898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02 07:06:06--]
草鞋军团(350)按照出川时划定的建制,归唐式遵直辖的是饶国华第 145师、刘兆藜第 146 师,归潘文华直辖的是郭勋祺第 144 师、杨国桢第 147 师。
长兴之战后,潘文华令第 144 师后撤,但却又保存实力,不让这个“长胜师”参与广德战役,而是绕城而走,去了郎溪。第 147 师更好笑,在南京城里玩得连部队什么时候出发,到了哪里都不知道的,便是该师师长杨国桢和他的参谋长。
两个活宝找不到部队,在六神无主的情况下,竟然又跑回了汉口,试想,指挥官都缺了席,第 147 师的作战状态又会好到哪里去。
刘湘曾将田冠五独立旅临时配属给唐式遵指挥。田冠五与唐式遵不和,就像饶国华一样,不肯听从唐式遵指挥,执意让刘湘改变其配属。刘湘听后不怒反喜,说:“不用顾虑,必要时我亲自在电话上指挥你好了。”事实上,唐式遵虽移前指挥,但他真正能调动且管用的主力部队,不过一个刘兆藜师。
唐式遵自然有理由感到气愤:哦,平时你心比天高,连我都瞧不上,也不服从指挥,到打仗了,却命比纸薄,哭着喊着叫别人替你担责任,怎么想的你?饶国华分辩说是部属不听约束,唐式遵的回复是:人不行,不要怪路不平。
打仗不是念佛,你心不狠,怎么能站得稳?谁不听话,你是他的上级,难道不会杀他的头?唐式遵最后声色俱厉地给饶国华撂下狠话:“广德作战关系重大,你应决心与城共存亡,否则提头来见。”饶国华碰了一鼻子灰,只得返回前线督师再战,并下令刘汝斋团投入反攻。他以为刘汝斋团尚未投入战斗,但其实这个团早就打过仗了,只是打得七零八落,无法收拾而已。
听饶国华说还要让自己反攻,刘汝斋扭头就跑,当晚饶国华又丢了界牌。
这个时候,刘湘对将领的评估,不是看他能不能打仗,而是看他究竟是否“忠心”。乖不乖,各人猜,所有人滤下来,饶国华无疑是最乖的之一,因此他在听到汇报后,不仅未责怪饶国华,同时还下达严令,让田冠五与刘兆藜包围泗安,以解饶国华之困。
刘兆藜接到命令后,一时还弄不清楚广德是否沦陷,他决定先增援广德,并且采取了比较保险也甚为聪明的做法,即将第 146 师的两个旅分开来,从两个方向平行行军。
5912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02 17:51:22--]
草鞋军团(351)第 438 旅沿公路向广德前方穿插,在到达界牌时,忽然听到从广德方向传来机车的声音,而且越来越近。
听声音以为是坦克战车,官兵们又惊又疑,因为这显然意味着广德已被日军占领。这个旅的人都跟他们师长一样,打仗猴精猴精的,当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散向公路两旁隐蔽埋伏。
离得近了,才发现是一辆辆满载军用物资的大卡车,于是立即进行伏击。这一战意外地打掉了日军的一个辎重车队,缴获大批物资,仅黄呢军大衣就有 600 余件,军毯 800 多条。
另一个第 437 旅由刘兆藜亲自率领,沿山间小路直接开往广德。行至广德以南的芦村,没想到竟然进入了日军后方。
双方都吓了一大跳,二话不说便开打起来。经过三小时激战,刘兆藜击退日军,并夺得了两门野炮。
川军没有炮兵,当然也不会用炮,而且日军在退却时,已将这两门野炮上的重要零件卸走,于是后来又只好将野炮扔在原处。
除了野炮,还有其它军用品。先前川军一直搞不清楚对面日军的番号,通过翻译缴获的文件,才知道是第 18 师团,师团长为牛岛贞雄中将。
这两战当时合称“广德大捷”,成为川军在江南战场取得的重要战绩之一。后来陈诚在给川军将领进行讲评时,认为刘兆藜在调动兵力和战术运用上都极其灵活,是值得各部学习效仿的经典范例。
“大捷”背后,却是广德的全面失守,在刘兆藜增援之前。
要不然日军怎么会把后方阵地设于广德以南呢。
1937 年 11 月 30 日,自感回天无力的饶国华在广德城外的十字铺拔枪自杀,他信奉佛教,自杀前还从容沐浴净身,焚香祷告。
饶国华给刘湘留下一封遗书。因不满刘湘将他调离老部队,以致兵败,饶国华在信的末尾说:“甫公误我,我误国家!”。
饶国华的遗书是在他死后好些天,才辗转送到刘湘手里的,当刘湘在汉口病榻读到时,一度为之伤心不已。
饶国华溃败以及广德的失守,顿时让川军陷入了极度被动。
刘兆藜虽勇不可当,但孤掌难鸣,唐式遵急得直跳脚,说:“如果第 144 师能从郎溪开来十字铺,那我还想与日寇再打一仗,可是我手里已无部队了……”到了这步境地,潘文华就算是肯把第 144 师再拉回来,也来不及了,一时之间,全军上下均惶惶不安,不知所从。
5935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03 07:44:58--]
草鞋军团(352)
节骨眼上,蒋介石给刘湘推荐了一个救火队长。
不是别人,正是陈诚。
刘湘对陈诚不仅久有戒心,还向无好感,但这个时候前线新败,一片纷乱,自己又鞭长莫及,确实希望有一个人能站出来帮他收拾整理。
在赴武汉治病之前,刘湘曾寄望于设在芜湖的第七战区长官部代劳。可惜被他派去组织长官部的人实在太过窝囊,见广德丢失,日军又在继续推进,一时丧魂落魄,连芜湖也不敢呆,就坐船跑去了武汉,被外界笑话成是“刘长官病了,长官部也病了”。刘湘的手下逃到武汉,陈诚却始终坐镇芜湖,为将胆略,一看便知。在这种情况下,刘湘只得同意陈诚出任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以便先将川军从险境中捞出来要紧。
陈诚做事雷厉风行,上任后即审时度势,撤销了合围泗安的命令,并以刘兆藜第 146 师为后卫掩护,将川军全部撤往淮南。
脱离危险之后,他亲自主持会议,对参战将领逐个进行奖惩。
郭勋祺、刘兆藜自然是记功升职,就连田冠五,因在奉刘湘之命合围泗安时作战勇猛,也得到了“记名师长,遇缺先升”的嘉奖。
有奖必有罚。潘文华首当其冲,以“作战不力”被停职,第 147 师师长杨国桢、在广德失守上负有责任的刘汝斋等人都受到了撤职查办的处分。
陈诚赏罚令一出,在川军中大得人心。
大部分川军军官跟着刘湘排斥“外来势力”,说一千道一万,不过是攀龙附凤,借以求个好的前程罢了。现在好了,只要你肯在战场上出力流血,就能往上升,反之则降,对于职业军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受欢迎的了。
对此最感不安的自非刘湘莫属,因为这意味着他对川军的掌握和维系将越来越弱。
事实也是如此,在撤到淮南后,第二十三集团军就接受
了江防和阻击芜湖之敌的任务,而这些任务的授予人并
非他刘湘。
与刘湘一样沮丧的尚大有人在,比如北方的邓锡侯、孙震、李家钰。
邓锡侯和孙震的军队长期驻扎于曾经“三不管”的成都,原先军纪保持并不好,出川抗战后,因一边想着“打日本,要纪律好”,一边以为可得到充裕补给,所以沿途行军时比较自觉,也很注意维护川军形象。
5960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03 19:42:04--]
草鞋军团(353)川军在北方没有配属兵站,第二战区便给邓锡侯发放了一笔兵站费,另外还有一批胶轮车和大车,成为他在粮草不继时的心理依赖。
可是后来川军奉命从晋南山地撤往晋西,途中行军匆忙,兵荒马乱,军需“怀款潜逃”,溜掉了,而用于运送粮草的车辆也难免损失不少,问题就开始慢慢暴露出来。
从晋南到晋西,中间长途跋涉,需徒步行军达一周有余,对官兵们的体力提出了极大考验。别的东西尚能姑且忍受,比如没有棉衣穿,咬咬牙,挺一挺也就过去了,惟独奔波一天,没粮食入口很要命。有一个团级军官事后追忆说:“我在转移途中硬是饿得住,曾经抢购了三块冷豆腐吃,后来却连冷豆腐也得不到一块了。”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餐饿得慌。在连餐不得食,口袋里又没有钱的情况下,官兵们看到有吃的眼睛就发绿,军纪已经完全谈不上了。
直到抵达洪洞县,得以收容整理,秩序才算初步稳定下来,邓锡侯也想到要提振一下士气。
按川军规矩,打仗都要发“作战费”,实际上相当于给各部队长发奖金。邓锡侯向来信奉财散人聚,兵站费报了“阵亡”,他便又设法把军部的一点费用挤出来,当成“作战费”发给师长,再由师长逐级分予下面的团营连长。
不发还好,一发就打起架来。因为“作战费”系按编制人数发放,作战后编制不满,就会产生所谓的“吃空缺”现象,师长拿了足额的钱,给旅长的却大打折扣,旅长当然不满,于是有脾气火爆一些的就会当面去向师长讨要。
师部与军部同在一个大院,这些师旅长吵架时连邓锡侯、孙震也不避,且全是大嗓门,搞得声震屋瓦,鸡犬不宁。
养儿不要金银,只要触景生情,邓锡侯想不到自己如此够意思,下级们竟然用这种方式来回报他,气得呆在屋子里不愿出来,只让参谋长出去劝解拦架。
让邓锡侯最为郁闷的,倒还不是这个,而是一直不受顶头上司阎锡山的待见。
“阎老西”好象出了娘胎就没受过苦一样,在先后丢失晋北、晋东、太原后,他不怪自己嫡系的“老晋军”不管用,
却恨蒋介石给他派来的非晋军不给力。
5994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04 07:46:03--]
草鞋军团(354)在这些增援山西的非晋军里面,川军最弱,阎锡山便一股脑地把所有责任,包括晋北之失、晋东之败,乃至于太原的不守而溃,都给扣到了川军头上,三天两头拿川军开涮,猛刮邓锡侯和孙震的鼻子,今天一个电责川军“作战不力”,明天一个电骂川军“军纪太坏”,整个把川军当成了二战区的坏典型。
真是翻脸比翻书还快啊,想当初川军刚到西安时,是谁催着求着让尽速增援山西的?一眨眼的工夫,救星就沦落成为灾星,听阎老西那口气,好象山西抗战,还是因为有了川军才崩溃下来的。
邓、孙咽不下这口气,看来不打个胜仗什么的,在山西是难以立足了。
要打胜仗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当时太原已被日军占据,川军本身又是这种状况,双方强弱分明,哪有多少便宜可占。
其时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正驻节临汾,邓锡侯决定去谒见卫立煌,以便不测时还可得其相助。
主意已定,邓、孙带上几个高级幕僚,坐压道车到达临汾车站。临汾车站离卫立煌总部尚有几里路程,邓锡侯在南盘遇险时又摔伤大腿,至今尚未痊愈,无法行走。最后还是央请一位赶着牛车入城的老农,将邓锡侯扶上牛车,其他人则随侍车后,亦步亦趋,其凄惶可怜之状,犹如是戏剧“重耳逃国”的现实版本。
在与卫立煌接洽,得到保证后,邓锡侯才派王铭章率一个师四处搜索侦察,结果发现平遥虽被日军占据,但敌人数量很少,于是趁势杀入,之后给阎锡山发去电报:“经过激战,收复平遥。”本以为不说提高地位,多少也会夸上两句,孰料阎锡山对他们的态度仍是老样子,丝毫未变。
费了半天劲,敢情拍马拍在了大象腿上。
邓锡侯想不通阎锡山有什么理由这样对待自己: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难道你只会用它来翻白眼?再检点军队,自参加娘子关战役以来,川军伤亡及失踪人员已达三千余人,大部分师旅损失都在三分之一以上。
邓锡侯越点越伤心,越点越生气。后来他在召集连以上军官训话时说:“阎锡山说我们武器不好,作战不力。武器不好,我承认,是事实,可那是你不肯给我们配备新武器啊!作战不力,就不是事实,我集团军官兵伤亡了三千多人,连我本人在南盘村都几乎送命,还能说作战不力吗?请问,究竟要怎么个出力才算有力?他这是对川军的污蔑!”
6006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04 20:34:34--]
草鞋军团(355)万箭穿心,习惯就好,邓锡侯常常觉得万箭穿心,可他总是难以习惯。
人在不同的处境下都会有不同的想法。过去在四川,邓锡侯老觉得刘湘不是东西,就知道变着法“压迫”他,现在回过头来看,一切都有了新的诠释和感受。
因心中闷闷不乐,邓锡侯请假到陕西临潼华清池休息了两天,行前专门致电刘湘驻西安军事联络组的两位负责人,邀请对方前去恳谈。
在华清池,大家边吃边聊,邓锡侯对他们说:“川军出川以后好象没有妈的娃娃,被人东支西舞,弄得东一块西一块,实在不是个办法。”邓锡侯言语恳切沉痛,一扫水晶猴的滑头形象,他请两位负责人辛苦一趟,去武汉把情报汇报给刘湘,“请他向蒋委员长力争,无论如何要把川军集中起来使用。”说到此处,邓锡侯几乎声泪俱下:“川军出了川才感到格外亲热,死,我们都愿死在一起……”邓、孙在山西难以自处,困窘万分,适值日军从津浦铁路南北两面向徐州推进,战局紧张,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急需人手,所以肯接纳川军,“阎锡山不要,我们要!” 邓、孙求之不得,便自愿调离山西,前往山东。
与邓锡侯在华清池谈话的那个军事联络组,其主要任务就是联系第二十二集团军,也包括延安和八路军。这次会面结束,联络组移驻郑州,李家钰及其参谋长、邓锡侯的参谋长都来到郑州,再次催促联络组致意刘湘:“愿归还第七战区建制,由甫公统一指挥。”1937 年 12 月 25 日,联络组负责人一行乘火车到达汉口,在万国医院病房内向刘湘进行了报告。
刘湘听后低下了头,眼睛看着地板,沉思半晌才说:“你们代我向他们问候,就说他们的情况和苦衷我都清楚,希望他们各自保重,掌握好自己的部队。集中使用问题是大家的心愿,我已经请求过了,还要继续请求……”对于刘湘来说,把北方川军收回第七战区只能是第二步,第一步还是如何确保自己的老巢不被攻破。
早就南京沦陷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就已迁至重庆,蒋介石及其军委会虽尚在武汉,但入川也是迟早的事,从刘湘到他的幕僚都有了一种“鸠占雀巢”的危机感。
6022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05 08:26:42--]
草鞋军团(356)
在德国医生的诊治下,刘湘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回川的心情也变得急切起来,他电告成都,让派飞机来接他回去。
这可不是“滥飞机”,是让李宗仁、白崇禧代购的一架新式飞机,名叫“飞速号”,机如其名,在川军所拥有飞机中速度最快。
可惜的是,“飞速号”从重庆起飞后,突然爆炸坠毁。
不能坐飞机,便只好坐轮船,可是这样时间就延长了,还没走到四川,就免不了引起舆论关注。
刘湘怕舆论关注。
想当初川军出川时,何等雄纠纠气昂昂,那是非得在国人面前打上一场大胜仗不可的,但结果是先在南京保卫战中退却,再失利于广德泗安,直至退缩淮南,这个样子回去,若让媒体盯住,实在是很没面子。
当然还有前线川军,刘湘也始终放心不下,他都恨不得亲自跑去淮南进行掌握呢。基于这些顾虑,此后探病时,只要有人劝他回川养病,刘湘便立刻截住不让说下去。
钟体乾等人追随刘湘多年,哪能猜不透其中缘故。经过商议,他们在成都定下一计,并派乔毅夫飞至汉口与刘湘具体协商。
乔毅夫刚到汉口不久,就传来了一个令刘湘君臣大吃一惊的消息。
1938 年元旦,军委会武昌行营发出命令,将原由刘湘兼的“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一职正式授予唐式遵。
刘湘阵营事前对此一无所知。刘湘的一位幕僚闻讯当场暴跳如雷:“咋咯,蒋介石要动手啦,唐二瘟这个家伙想做啥?”刘湘自己也惊骇不已。握枪杆子的人,最怕别人在军队里挖他的墙角,何况是唐式遵这样举足轻重的人物。想不到“二瘟”还真的经不住“诱惑”,做出了 “卖主求荣”的事,顿时刘湘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他很难过地说:“子晋(唐式遵的字)要干,说一声嘛,由我们报上去多好。”傅常还有些不相信:“恐怕这未必出于子晋的本意吧。”乔毅夫则在一旁嘿嘿冷笑:“其实甫公兼不兼总司令都是那么回事,没什么了不得。我们一个命令过去,他唐式遵不动下面照样动,有啥关系。”乔毅夫所说的,正是钟体乾所定之计,或可名之为“釜底抽薪”。
在乔毅夫向刘湘备述“釜底抽薪”的各个步骤后,刘湘点点头:“哦,总要有个办法”。
6036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05 22:34:05--]
草鞋军团(357)釜底抽薪,是要抽锅底下的柴火,但如果能直接把柴火上面的那口锅给端掉,岂不更是省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