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网友可能更习惯使用手机查阅,部分可能没法查看图片,楼主在此贴将文字粘贴在此贴,大家重点看分析的内容了,欢迎指正,谢谢。
作者:舍潜就明 日期:2014-12-01 20:38
《未完的篇章》
此文亦称“悲摧的老二”此文的观点可能以偏概全,甚至根本就是错误的,不过是一己猜想、主观臆断,若有偏颇之处敬请见谅和指正,文章旨在抛砖引玉,以便百家争鸣。----题记
文章观点纵观整个中国历史,结合中国目前的国情,我发现,这帮子在家排第二的人都比较悲摧,可谓“悲摧的老二”:在中国,当父母有了第一个儿女,尤其有了第一个儿子后,之后的出生的儿女,他们的身体素质(体商)和心理素质(情商)是无法与老大相比的,当与家庭中的长兄或长女竞争时,往往落败,因为老二们先天所得气血和后天所受教育比不了老大;在当代中国,因为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家中的老二(尤其父母未获得准生证时)总或多或少有被计生掉的可能,也即总有腹死胎中的可能,这种流产的恐惧由母亲传递给了尚未出生的老二,这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将严重影响老二的一生,许多老二因为恐惧而失败;简而言之,老二们因先天的不足或缺失通过蝴蝶效应而放大,除非出现大的变故被动改善或主动做一些事情进行改善,否则,老二们在市场、竞争和生存这三方面只能用悲摧两个字来形容,甚至走上不归路!下面我将从九个大的方面来进一步说明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并提出改进的方法,这九大方面是:一、亡国之君二、巅峰对决三、能人
遗憾四、贪婪官商五、青年迷途六、课题总论
七、总统之悲八、浴火重生九、针锋相对
作者:舍潜就明 日期:2014-12-01 20:39
未完的篇章-第一部分一、亡国之君一个
王朝或国家的衰亡,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作为一把手的国君(成年之人)有着
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所谓“ 问题出在前
三排,根源还在主席台。”作为一国之
君,对国家的衰亡责无旁贷,
以下是中国历代 34 位亡国之君简表:
中国夏朝至清朝亡国之君统计简表序
号朝代
亡国年份亡国之
君是否系长子
相关说明
夏
前 1766
夏桀(前 1818—前 1766)否
发,桀的王兄
商
前 1046
商纣(前 1075-前 1046 在位) 否
庶兄是箕子和微子
西周前 771
周幽王姬宫湦(前 795-前 771)是
周幽王系早产儿、烽火戏诸侯
秦
前 207
秦二世胡亥(前 230-前 207) 否
兄长扶苏等,指鹿为马
西汉
汉哀帝刘欣(前25-前1)是
三岁时父亲刘康病故
新
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否
负责教育已亡兄长的孩子
东汉
汉献帝刘协(181-234)否
兄长刘辩被董卓鸩杀
魏
齐王曹芳(232-274)否
曹睿义子,他人长子不会过继
蜀
后主刘禅(207-271)否
刘备之子(非长子)
吴
归命侯孙皓(242-284)是
11 岁时孙和去世
西
晋
晋孝愍帝司马邺(300-318)否
兄长司马祥等
东
晋
晋恭帝司马德文(386-421)否
兄长晋安帝司马德宗
南朝-宋
宋明帝刘彧(439―472) 否
宋文帝刘义隆第十一子
南朝-齐
萧宝卷(483―501)否
明帝萧鸾二子
南朝-梁
梁元帝萧绎(508―554) 否
梁武帝萧衍第七子
南朝-陈
陈后主陈叔宝(553—604)是
陈高宗陈顼的长子
北朝-北魏 557
孝武帝元修(510―534)否
元怀第三子
北朝-北齐
北齐后主高纬(556-577)否
高湛次子即后主高纬
北朝-北周
北周宣帝宇文赟(559-580)是
北周高祖宇文邕长子
隋
隋炀帝杨广(569-618)否
兄长杨勇
唐
唐僖宗李儇(862-888)否
李晔第九子,黄巢起义
后
梁
后梁末帝朱友贞(888~923)
否
太祖朱温第四子
后
唐
后周闵帝李从厚(914―934)否
后唐明宗李嗣源第三子
后
晋
后晋出帝石重贵(914―964)否
石重贵,石敬瑭养子
后
汉
后汉隐帝刘承祐(930―951)否
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第二子
后
周
后周柴宗训(953―973) 否
柴荣第四子,年幼丧父
南
唐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否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
北
宋
宋徽宗赵佶(1082-1035)否
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
南
宋
宋度宗赵禥(1240-1274)是
宋理宗没有儿子,收其为养子
辽
天柞帝耶律延禧(1075―1128)是
父亲昭怀太子 1077 年去逝
金
金哀宗完颜守绪(1198-1234)否
金宣宗第三子,
元
元顺帝妥欢帖睦尔(1320-1370)是
1329 年父亲死,1330 年母亲被杀
明
崇祯帝朱由检(1611-1644)否
兄长朱由校
清
光绪帝载湉(1871-1908)否
奕譞第二子光绪帝备注 1:一般将王朝最后一位君王作为亡国之君,但按实质大于形式原则,选择对王朝灭亡有重大影响之君或尚有机会避免亡国命运之君在上表列示;备注 2:共 34 位亡国之君,其中 26 位非父亲长子,占比76.5%,除后周亡国之君年幼外,其他亡国之君亡国在位
之时都已成年,成年亡国之君占比 75.8%(25/33)。
一个国家比一个家庭强的地方就在于有足够的人口,有人口就有力量,而市场、竞争和生存拼的就是力量,当然力量包括有形的武器、强壮的国民和无形的智慧、进取的理念等。奴隶制国家或封建王朝的权利都集中在高层,尤其集中在君主手中,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主帅无能、累死三军”和“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能打败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这种金字塔式的结构导致君主对一个王朝的影响是极大的,他的不足和缺失也会放大、影响整个王朝的命运。
我没有经历过王朝的更替,也不曾穿越到古代去目睹王朝的兴衰,但通过换位思考和设身处地的考虑,我个人觉得,
这些皇室的老二们真是太悲摧了:
第一、 身为皇家次子,你的出生只是为了意外考虑,也即若老大不幸早逝了,由你接替,以继承大统、传宗接代,
在你父皇母后看来,你不过是老大的备胎而已;第二、 身为备胎,成长中所受的关爱和教育比不了老大,所受的歧视和不屑却远超他人,少不更事,当时不知缘由,待你明事,心中岂能毫无怨怼;第三、 虽是备胎,也无谋逆之心,然老大岂能容你,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老大不杀你已是幸事,将你流放外地,给你自由,你还得感恩戴德,处于这样的情形之下,你的心理没有猜疑、恐惧那是神人,但你也是凡人;第四、 当身为备胎的你不得不继承大统,你的怨怼、猜疑和恐惧开始影响你的决策,也影响着这个王朝的命运;第五、 乱臣贼子发现你的不足,或暂时推你为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后伺机篡位;或暗中积蓄力量,伺机自立为王,各霸一方;第六、 虽有能臣良将,奈何猜忌、恐惧之心让你不能尽用其才,甚至国之栋梁也被你杀害。外有强敌压境,内无能人护主,王朝覆亡已成定局。
东汉末年,董卓进京,董卓之兄董擢早逝,这个深知长子厉害的反贼到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废除汉少帝刘辩(刘辩系汉灵帝长子),史书记载董卓189年9月25日进京,9月28日即逼迫何太后下诏废刘辩为弘农王,当天立刘辩弟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刘辩次年 3 月 6 日被鸩杀。
或许有人说,董卓废杀刘辩的做法反映其不懂政治,是个政治草包,因为之后爆发了“十八路联军共伐董卓”,但我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是董卓意识到刘辩的善谋和刘协的爱现。史书有云,少帝望见董卓突然率大军前来,吓得哭泣流泪、语无伦次,他岂不是在暗藏锋芒,而刘协则对答如流,内心所想尽皆外露,但老谋深算的董卓岂会看不出两个少年的长短,明赞刘协,实则深知其是傀儡的不二人选;另外,废长立幼,国家必乱,国家一乱,他才有机可乘。《三国演义》第四回是“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曹操敢拿到手刃董卓,我看,汉少帝刘辩也敢,但汉献帝刘协,我就不敢下注担保了,估计终刘协一生,他都没杀过人,估计杀生都没干过。如此之人,董卓立为皇帝,消除近身之患,真是够绝的。
我想,曹操也一定发现了刘协的恐惧和无谋,所以让他做了 20 多年的傀儡,而汉献帝本人虽然在位 31 年,但却一直未能成为善谋能断之人,最后只能将江山禅让给曹丕,汉室 400 余年的统治结束,汉献帝刘协悲摧的一生是值得我们去分析和借鉴的。
或许你要想知道各王朝开国之君的情况,限于主题、时间和篇幅,本文暂不进行分析。
我有两个问题:为什么家中长子奥巴马能成为美国总统,而他的弟弟却不能?为什么家中长女朴槿惠能成为韩国总统,而她的弟妹却不能?有人这样认为,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只能凭自己的实力说话,而不能凭长辈或其他人的影响
力胜出。
作者:舍潜就明 日期:2014-12-01 20:42
未完的篇章-第二部分(1)二、巅峰对决以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巅峰对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巅峰对决
序号发生期间
历史事件胜方
是否是长子胜
方说明败方是
否是长子败方
说明
前495─前473吴越争霸勾践是父允
常夫差否兄公子波
公元前 260
长平之战白起
是
未有相关记载
赵括是
弟赵牧
公元前 206-202
楚汉之争刘邦
否
大哥早已亡故,次兄尚在项羽是
项燕之孙,父早逝
官渡之战
曹操是
曹操是曹嵩长子
袁绍否兄长袁基
(?-190),袁逢
庶子
赤壁之战
周瑜是
未有相关记载
曹操是
曹操是曹嵩长子
228-234六出祁山司马懿
否
兄司马朗(171-217)诸葛亮
否
兄诸葛瑾(174-241),父亲早逝
淝水之战 谢安否
长、次兄皆已去世
苻坚否
兄长苻法 357 年被赐死,16 岁时父亲去世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否兄李建成李建成是李渊长子91363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否兄长因灾早逝陈友谅否陈友谅兄此战阵亡101399-1402靖难之役朱棣否三兄皆已去世朱允炆否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111619
萨尔浒战役
努尔哈赤是
塔克世长子努尔哈赤
朱翊钧否
长、次兄夭亡,
1715-1722 九子夺嫡
胤禛否
胤禛系母亲第一个儿子
胤祯等否
胤禛胞弟
1851-1864 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是
家中长子,次弟不详
洪秀全否
长、次兄 1864 年被杀
1925-1949
国共之争
毛泽东否
长、次兄夭亡,
蒋介石
否
兄蒋介卿 1936 去世说明 1:除李世民外,胜方不是长子的在事件发生时,他们的长兄早已亡故或本人系母亲的第一个儿子(如雍正);说明 2:历史上巅峰对决有很多,限于篇幅,仅列 14 个,上表中败方非家中长子者共 10 人,占比 71.4%,比例的意义
不大。
应该说,对于类似的处境或磨难,老二们也会有不同的结果,有的人迎难而上、成就伟业,而有的人功败垂成、一蹶不振。
吴越争霸之初,吴国具有绝对的优势,但终被越国灭亡,夫差先胜后败、国灭身死,只能说,身为老二的他真是志大才疏,没有读懂勾践这位家中长子的坚忍,又自损栋梁伍子
胥,岂不悲摧。
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大败,四五十万人被杀,但秦国也战死超过三十万,只能说秦国惨胜,两位统帅皆为家中长子,赵括死战到底,双方血拼,以致均死伤惨烈。
楚汉之争中的双方,项羽父亲早逝,个人认为,其所受教育存在欠缺,主要是经受不了失败的打击,垓下一败后即自刎而死;而刘邦系家中第三子,父亲长寿,长兄早逝,据我臆断,次兄刘仲平庸之辈,乃悲摧老二中的一员,必不为父所喜,反而刘邦受到其父和亲友的剖多教导和帮助。准确的说,楚汉之争是老大和老三之间的 PK,这种角逐也是惨烈的,双方交手 4 年才分出胜负,而且刘邦前几年一直处于败绩状态,仅垓下一战打败项羽,而且还让项羽跑了,若非项羽自刎,估计双方还得继续较量,刘邦可以说是险胜。
官渡之战曹操已少胜多、大败袁绍,之后逐步统一北方,而袁绍在此战之后一蹶不振,两年后即去世,在立储上又犹豫不决,以致诸子进行诸位的争夺,最终袁氏势力被曹操彻底消灭,真是悲摧!作者认为,若袁绍系家中嫡长子,袁氏何至于如此?但历史没有如果,袁绍一生先庆后哀,悲摧的
老二,让人深思。
赤壁之战是长子之间的较量,《三国演义》中对此战有夸大的部分,不足为信,曹操估计损兵 10 万左右,其实力并未受到大的重创,但刘备、孙权在此役后逐步发展各自势力,三国鼎立格局形成。
六出祁山主要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位高手之间的较量,诸葛孔明之才的确非常人可比,其智商之高,估计与之比肩者罕有,司马懿也望尘莫及,但细看史书,其体商和情商不得不让人感到惋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最精准的诠释。诸葛亮 234 年病逝,终年 53 岁,其兄诸葛瑾活到了241年,终年66岁,司马懿251年去世,寿72岁,其兄长司马朗 217 年即去世,寿 46 岁。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家中次子,不同的是司马懿兄长去世较早,作者认为,司马朗的去世对司马懿有极大的积极影响,其从中获取的经验和教训是诸葛亮所欠缺的。因此,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的较量其实是老大与老二之间的比拼,司马懿虽然在智商方面比不了诸葛亮,但身体和心理素质无疑是高于诸葛亮的,最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实在是太悲摧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还重用马谡这个家中老二担当重任,以致功败垂成,岂不是悲剧!淝水之战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都源于此役。当时,双方主帅的兄长早已亡故,实际上是老大与老大之间的较量。谢安有两位兄长,苻坚仅一位兄长,这样一来,实际上也算是老三与老二之间的对决。如此算来,两军的最高指挥者苻坚身上老二的成分比谢安重,最终苻坚因指挥失当而败北,最后身死国灭。
作者认为,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宫廷政变中最为惨烈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被杀,他们的十几个未成年儿女也坐诛,应该说,唐太宗李世民集中了一大批能谋善断之人,而且够狠。这次巅峰对决确系老二李世民胜出,不过他胜得挺险的,自己也差点被杀。李世民不属于悲摧的老二,从他的案例我们是否可以发现老二们摆脱悲摧命运的方法呢?作者:舍潜就明 日期:2014-12-01 20:43 未完的篇章-第二部分(2)鄱阳湖之战是史上著名的水战,当时朱元璋兄长早已因灾去世,他从中获得的教训可以说绝对非同一般,而陈友谅兄长在此役中阵亡。毫无疑问,此战算是老大与老二之间的PK,最终老大朱元璋先小败、后大胜,此战之后,朱元璋逐步消灭其他割据势力,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
靖难之役时朱棣的三位兄长都已去世,朱允炆系朱标第二子,其兄长也早已去世,双方较量时都属老大,但不可否定的是,朱允炆身上的老二成分高于朱棣,最终朱棣由一方诸侯成为一代君主,朱允炆这位悲摧的老二不得不在城破之时遁逃。
萨尔浒战役时努尔哈赤和明朝万历帝朱翊钧都已属家中老大,但万历有两位兄长早亡,或多或少,万历身上有着老二的成分,有着老二的不足,最终作为家中老大的努尔哈赤打败老二万历。虽然此战并未严重影响明朝国本,但却让后金看到了希望(大明也会被我们打得大败)。此战之后,努尔哈赤和其子孙逐步建立强大的帝国,最终亡明建清。
九子夺嫡又是一次激烈的宫廷斗争,虽然没玄武门之变那么惨烈,死的人很少,但估计竞争失败的人从此生不如死。
雍正帝胤禛虽不是康熙第一子,其他人其实也不是老大,康熙前几个出生的儿子都夭亡,但雍正有一个优势,他是自己生母的第一个儿子,可以说他身上老大的成分极高。其同母弟胤祯虽带兵征战西北,封抚远大将军,但最终还是败给了兄长。这场较量最终是身为老大的胤禛战胜了胤祯等老二们,
真是一大把悲摧的老二呀!太平天国起义对中国历史的推动我就不赘述了,但其最终未能灭亡清朝却多少让人有点意外。作者认为,关键在于太平军的最高领导者洪秀全不是家中长子,而且其兄长一直活到了天京陷落;另外,对手湘军统帅曾国藩乃家中长子。
虽然开始较量时曾国藩败绩不断,但最终太平天国内讧给了他机会,而在笔者看来,太平天国内讧最根本原因在于洪秀全这个家中老二没有足够的才能应对“共富贵”这个问题。
“天京事变”后,曾国藩的湘军先收武昌、次下九江、再陷安庆,之后兵临金陵城下,太平天国起义被扼杀在血泊之中,
老二洪秀全引发的悲摧实在是悲摧中的悲摧。
清朝灭亡后,中国大陆上国共之争 20 多年,最终国民党败退台湾,毛主席是一代伟人,但蒋介石也不愧为一代豪杰。
如果细究,其实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胜负未分,毕竟蒋到死仍统治这着一个岛屿---宝岛台湾。毛主席的兄长皆早夭,其实,毛主席算是家里的老大,而蒋公同父异母的兄长蒋介卿1936 年才去世,但历史却是如此的巧合,我们真应该庆幸。
1936 年之前,蒋介石多次围剿红军,毛泽东一一解围,这一时段可以说是老大与老二之间的较量,只能说蒋介石那几年实在是太悲摧了,“内忧外患”、屡战屡败;1936 年,蒋介石兄长去世,当年发生“西安事变”,最终国共再次合作、共同抗日。我想,蒋介石从兄长的死亡中应该获得了不少启示,至少有一点---这个家、这个国家得自己扛起来,他人靠不住。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淞沪会战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陷落,他仍坚持抗战,抗战中多少部下、将军牺牲在战场,解放战争中多少亲随去世、反叛,但这接二连三的打击非但没将蒋介石打垮,反而败退台湾后仍然有一大批人追随他。
应该说,1936 年之后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的对决属于老大与老大之间的事了,只是后者老二的成分多一些,最终国民党败退台湾,双方隔海而治,蒋介石真是挺悲摧的,但不得不承认,他有功于华夏,中国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盖其功哉!他也有功于台湾,而现在台湾也是华夏名副其实的宝岛。
作者:舍潜就明 日期:2014-12-01 20:44 未完的篇章-第
二部分(2)鄱阳湖之战是史上著名的水战,当时朱元璋兄长早已因灾去世,他从中获得的教训可以说绝对非同一般,而陈友谅兄长在此役中阵亡。毫无疑问,此战算是老大与老二之间的PK,最终老大朱元璋先小败、后大胜,此战之后,朱元璋逐步消灭其他割据势力,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
靖难之役时朱棣的三位兄长都已去世,朱允炆系朱标第二子,其兄长也早已去世,双方较量时都属老大,但不可否定的是,朱允炆身上的老二成分高于朱棣,最终朱棣由一方诸侯成为一代君主,朱允炆这位悲摧的老二不得不在城破之时遁逃。
萨尔浒战役时努尔哈赤和明朝万历帝朱翊钧都已属家中老大,但万历有两位兄长早亡,或多或少,万历身上有着老二的成分,有着老二的不足,最终作为家中老大的努尔哈赤打败老二万历。虽然此战并未严重影响明朝国本,但却让后金看到了希望(大明也会被我们打得大败)。此战之后,努尔哈赤和其子孙逐步建立强大的帝国,最终亡明建清。
九子夺嫡又是一次激烈的宫廷斗争,虽然没玄武门之变那么惨烈,死的人很少,但估计竞争失败的人从此生不如死。
雍正帝胤禛虽不是康熙第一子,其他人其实也不是老大,康熙前几个出生的儿子都夭亡,但雍正有一个优势,他是自己生母的第一个儿子,可以说他身上老大的成分极高。其同母弟胤祯虽带兵征战西北,封抚远大将军,但最终还是败给了兄长。这场较量最终是身为老大的胤禛战胜了胤祯等老二们,
真是一大把悲摧的老二呀!太平天国起义对中国历史的推动我就不赘述了,但其最终未能灭亡清朝却多少让人有点意外。作者认为,关键在于太平军的最高领导者洪秀全不是家中长子,而且其兄长一直活到了天京陷落;另外,对手湘军统帅曾国藩乃家中长子。
虽然开始较量时曾国藩败绩不断,但最终太平天国内讧给了他机会,而在笔者看来,太平天国内讧最根本原因在于洪秀全这个家中老二没有足够的才能应对“共富贵”这个问题。
“天京事变”后,曾国藩的湘军先收武昌、次下九江、再陷安庆,之后兵临金陵城下,太平天国起义被扼杀在血泊之中,
老二洪秀全引发的悲摧实在是悲摧中的悲摧。
清朝灭亡后,中国大陆上国共之争 20 多年,最终国民党败退台湾,毛主席是一代伟人,但蒋介石也不愧为一代豪杰。
如果细究,其实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胜负未分,毕竟蒋到死仍统治这着一个岛屿---宝岛台湾。毛主席的兄长皆早夭,其实,毛主席算是家里的老大,而蒋公同父异母的兄长蒋介卿1936 年才去世,但历史却是如此的巧合,我们真应该庆幸。
1936 年之前,蒋介石多次围剿红军,毛泽东一一解围,这一时段可以说是老大与老二之间的较量,只能说蒋介石那几年实在是太悲摧了,“内忧外患”、屡战屡败;1936 年,蒋介石兄长去世,当年发生“西安事变”,最终国共再次合作、共同抗日。我想,蒋介石从兄长的死亡中应该获得了不少启示,至少有一点---这个家、这个国家得自己扛起来,他人靠不住。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淞沪会战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陷落,他仍坚持抗战,抗战中多少部下、将军牺牲在战场,解放战争中多少亲随去世、反叛,但这接二连三的打击非但没将蒋介石打垮,反而败退台湾后仍然有一大批人追随他。
应该说,1936 年之后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的对决属于老大与老大之间的事了,只是后者老二的成分多一些,最终国民党败退台湾,双方隔海而治,蒋介石真是挺悲摧的,但不得不承认,他有功于华夏,中国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盖其功哉!他也有功于台湾,而现在台湾也是华夏名副其实的宝岛。
作者:舍潜就明 日期:2014-12-02 20:19
未完的篇章-第三部分三、能人遗憾善始善终是我们考量一个人的标准之一,也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但历史和现实又是如此的残酷,许多历史上和当代的能人也未能做到善始善终,以下仅列 10 位名人的事迹来进行分析:
中国部分能人遗憾一表
序号称谓成就悲剧
是否系长子
说明
齐桓公
春秋五霸之首 身死不葬、虫流出户否
兄长公子纠
2 苏秦六
国封相身
死车裂否
妻不下纴,嫂不为炊,
汉武帝汉武盛世巫蛊之祸否
汉景帝刘启第十子
4 孙权建
立吴国废长立幼、吴国衰落否兄长孙策5 梁武帝建立大梁侯景之乱否兄长萧懿6唐玄宗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否兄长李宪宋太祖建立宋朝烛影斧声、诸子早逝否兄赵匡济乾隆康乾盛世宠信和珅、吏治败坏否雍正第四子9汪精卫谋刺载沣汪伪政权、叛国投敌否同父异母的长兄汪兆镛10薄熙来重庆肃贪打黑涉嫌犯罪问题,被双规否兄长薄熙永齐桓公早期重用管仲、鲍叔牙等人,富国强兵,终于九合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但后期却重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人,这三人管仲临终前叮嘱齐桓公不可重用,但齐桓公未采纳。齐桓公死后五个儿子争位,以致“身死不葬、虫流出户”,齐国也由此而衰。纵观齐桓公小白的一生,对他有好处的,而且能立即有好处的建议,他会采纳,否则,一般都不会采纳。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是老二。这个江山本来是我哥的,但我幸运地成为了国君,做得好我可以好好地享受,做得不好,反正这原本不是我的江山,只能说这是天意,我哥都搞不定,我还有什么办法。
刺股悬梁的故事很多人在上学前就已知道了吧,也知道苏秦后来六国封相的辉煌,但估计中国的青少年很少知道苏秦后来被车裂的史实。说来奇怪,一个人会有优点和成就,也会有缺点和遗憾,甚至是悲剧性的事情,我们的教育却大多取优点和成就来教育大家,对缺点和悲剧提的很少。不仅仅是苏秦,比如上段所述齐桓公,我们许多人知道齐桓公称霸,但又有几个人知道他死后的悲摧,估计人数会远远低于前者。
苏秦悲摧的结局在于他太能说会道了,以致招来杀身之祸,言多语失太适合他了,他爱现的毛病与汉献帝有一比,悲摧真是不可避免。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四个人成就的伟业让人佩服,但他们都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存在失误,甚至是悲剧性的结局。
据史书记载,此四人中独秦始皇系父亲长子,其他三人皆非家中长子,而秦始皇父亲也去世较早,秦始皇 13 岁就登基为王,由此可知此四人都存在缺失。秦始皇晚年宠幸赵高和幼
子胡亥,以致长子扶苏被害而死,秦朝最终二世而亡。
汉武帝造就汉武盛世,自然也是华夏后人引以为豪的事情,但另人遗憾的是,汉武帝晚年一手造成“巫蛊之祸”,太子及皇孙均因此而死,仅曾孙刘病已幸存,岂不是能人憾事。
孙权,这位吴国雄主,曹操有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孙权一生也确实有不少值得人称颂的事情,赤壁之战、孙权劝学、夷陵之战、经营台湾等等,但孙权晚年废长立幼,在继承人上反复无常,以致宫廷内乱,吴国逐渐衰落,孙权
一世之雄,晚年所作所为,岂不让人遗憾。
梁武帝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文治武功都不错,但让人遗憾的是,晚年信奉佛教,错误地招降侯景,以致发生“侯景之乱”,都城陷落后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不仅让人感到遗憾,简直就是叹息,真是一位悲摧的老二。
唐玄宗造就的“开元盛世”自然令人称颂,也是唐朝鼎盛时期,但其后期宠幸杨贵妃,出现天宝危机,导致安史之乱,唐朝也由此而衰落,又是一位让人遗憾的能人,其晚年真可以用悲摧来形容。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之后逐步统一大半个中国,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可谓一代明主,但让人遗憾的时,他未能很好地处理继承人问题,以致出现“烛影斧声”的故事,而自己诸子也都早逝,作者认为,他们都是死于非命,岂不悲摧。
乾隆皇帝的经历和唐玄宗类似,承接祖辈父辈的功业过了一段不错的时光,但大兴文字狱,真是“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的“凶手”,后期又宠信和珅、吏治败坏,同时一直闭关锁国,东方大国由此落后西方,岂不令人惋惜、遗憾。
汪精卫早年曾谋刺载沣,本当按律判处死刑,后来却被判处终身监禁。他在狱中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忠勇诗句,可谓一时豪杰,其后一直追随孙中山,成为国民党高层人物。令人遗憾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汪叛国投敌,做了头号汉奸,最后客死他国,遗臭万年,真是悲摧的老二。
原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具体因什么原因被免职查办,我不清楚,不过他整纪打黑的行为还是很令人佩服的,算得上是一个能人。或许他也没有读透市场、竞争和生存这三本书,终成令人遗憾的一位老二。
作者:舍潜就明 日期:2014-12-02 20:21
未完的篇章-第四部分(1)四、贪婪官商
许多人都有贪婪之心,作者认为,由于家中老二不管是在娘胎时,还是出生后,其受到的关爱都不及老大,因为爱的缺失,他们更可能成为贪婪之人,因资料有限,许多巨贪之人的家中排行情况我未能查知,下表是部分让人震惊的贪婪官商:序号年代
身份姓名
是否系家中第一个子女
结局说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