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计生的恐惧影响了我在娘胎中对营养的吸收,我先天获取的精华是不够的,这是导致身体素质比较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有“被杀”的恐惧,那我在娘胎的时候就得想想怎么才能让自己活下来,出生后智商不高才怪;也因为这先天恐惧的影响,所以后天与人交往时会有戒心,难以真心相对,这样一来,缺少铁哥们,见识有限,难以取长补短;也因为这与生俱来的恐惧,为了获得他人好感,增强自己的安全感,有时不得不做老好人,甚至不得不委曲求全、屈居第二;更因为这莫名其妙的恐惧,后天的信心严重不足,

安于小成、无法心想事成。岂不悲摧!

一句话:十载遗憾,今日方悟;恐惧不除,岂能重生!

第三、推己及人我爷爷奶奶生育、养大了 7 个儿女,他们的孙子孙女和外孙外孙女的学历情况如何呢?请看下表:

序号长辈

家中儿女学历情况

大姑

三子二女,皆已成家立业,学历情况未知

父亲 长子在读博士,次子本科毕业,小女儿初中毕业

二叔长子 985 重点院校本科毕业,小女儿二本院校在读

三叔

独子本科院校在读

四叔

长女初中毕业,儿子重点初中在读

小叔

长子重点高中在读、大学在望,小女儿初中毕业

小姑

长子本科院校在读,小女儿专科在读从上表可知,家中长子的学历明显均高于家中弟妹,学历不能代表一切,但至少能代表一部分,至少在这个学历文凭尚有一点用的年代能为学历获得者本人带来一定的优势,有一块厉害的敲门砖总更有底气。

我国是 1980 年前后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哪年我也不能百分百肯定,大姑的儿女都是 1980 年之前出生的,所以家中儿女较多,其余长辈的家中一般只有 1-3 个儿女。大姑家的表哥表姐大都是初中之后就没读书了,不过我其实挺佩服他们的,都有自己的手艺,能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我哥是爷爷其余孙辈中最早出生的,1986 年母亲生下大哥,次年生下我,在我看来,1980 年至 2000 年应该是计生极其风生水起的年代,现在是什么情况,我这个象牙塔里面的人就不知道了,应该没那么严重吧?作者:舍潜就明 日期:2014-12-03 19:57 未完的篇章-第

六部分(2)应该说,计生的恐惧是导致家中老二们不如老大们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其他因素也是需要考虑的。

1、成长之爱在中国这个受封建思想印象深远的国家,对大多数父母来说,第一个孩子是男孩,第二胎不过是个备胎,得到的爱能与第一个相比吗?几无可能。

怀上第二胎后,当母亲感觉自己身体不好,可能会保不住腹中的胎儿时,做母亲的可能会这样安慰自己:没关系,已经有一个孩子了,若这胎保不住,只能说是这孩子命苦,没找个好的时间投胎,真流产了,调养一段时间后再怀吧。

我的天,这第二个孩子真是命苦,没出生前就被如此对待(这段纯属我的臆断,可能过激了,见谅)。

说得绝对一点,当怀孕的母亲和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一起生病了,只有一个医生,一般先给谁看病。我想大部分情况会是先给小孩看病吧,因为小孩实在是属于弱势群体,拖不起;但做父母的却大都忘了,腹中的胎儿才是更弱势的一方呀!悲摧乎?我母亲和几位婶婶的女儿中,我四婶的女儿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其他妹妹都不是家里第一个孩子,其他方面不好说,就身体体质方面,四婶的女儿应该是最好的。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测试我的观点,当她们 24 岁那年,让她们都准备 6 个月,之后参加大学大四女生 800 米比赛,看谁用的时间最短!我四婶的儿子是爷爷十个孙子孙女中最小的,也是家长老二,我们这些堂哥堂姐都叫他“老十”。在爷爷的六个孙子当中,我觉得我和老十的身体素质是比不了其他兄弟的,原因我不赘述。今年端午回家过节,四叔也有说到老十,说当他离开学校时,老十很舍不得他,舍不得自己的父亲离开,嘴上没说,心里“隐隐”地说了。我很能理解老十这样的心情,回想自己当年求学的情景,真的不愿离家住在学校,但又不得不走,心里的感受却又说不出口。作者认为,这是老二们“爱痴”之心的反映,痴迷着家和家里的人。

我个人觉得,父母给老大的爱是老二望尘莫及的,尤其在中国,当第一个孩子是儿子的时候,第二胎在母亲怀上那一刻起,就注定是备胎。如果爸妈听到我这话,心里估计会很难受,请爸妈理解我的直接,原谅我的直言。我知道,你们是爱我的,而且想方设法将我生了下来,也希望我过得好,同时你们给了我许多的自由,只是儿子未能很好地运用这些自由,以致自我之心过重,缺少一种世俗的心思,过于纯真,也可以说是天真。我不知道这样是好还是不好,就目前而言,我正在世俗和纯真之间摇摆不定、难以抉择。

第一句话:备胎之爱,岂及老大。

2、后天之教父母及其他人对第二个孩子的教育也是远低于第一个孩子的,父母往往会教第一个孩子日常衣食住行的细节和与人交往的礼节,但对其他孩子,一般是“做哥哥姐姐的教教弟弟妹妹”,做哥做姐的本来初学,你让初学者教育他人,岂不“误己子弟”。

有个周末我去到暨南大学办事,看到一个小女孩,应该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被妈妈强制学习滑旱冰,小女孩不想学,多次滑倒,哭得很伤心,但做妈的就是不依不饶,非要她学,说她不能就这么放弃,要有毅力。看到此情此景,回顾过去,我应该庆幸当年爸妈没这样要求我,还是应该抱怨爸妈没这样要求我呢?当然是前者,我想是我实在太幸福了,至少父亲和母亲从来不曾强迫我做任何事情,他们一直尊重我的选择,否则,我想,我真的会非常叛逆。

这位严格的母亲进行的就是毅力的训练吧,我想我在毅力这方面是不如我哥的。有些事我能做到,有些事不能。世俗的事不能,不世俗的事却能(我的发哥,你悲摧了)。记得 2012 年寒假期间我为了把一个木柴劈开,花了 2 个小时,

之后很有成就感,但木柴一顿饭工夫就烧完了。

我爸妈给我说过我哥小时候的事,他非常喜欢跟着爸爸出门,爸爸去工作,先悄悄地走了很远,他发现了,之后一个人沿着路追过去,爸妈没法,只得满足他,让他跟着一起做事,只能说,我哥的毅力非同一般。我问我爸妈我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他们说我很乖、很听话,没这样的事。我想,我属于喜静的一类,不太喜欢与人纠缠,比较自我。

静可生智,但静难生情,情谊是要在交流中逐渐培养产生的,而老二们太自我,结果是很难与他人成为铁哥们。老二们智商可能普遍不低,但情商方面就因人而异了。

再看学校竞争,学校里比较值得说的竞争是班干部竞选和运动会,这才是真正的竞争。我虽当过班长,但那是老师直接任命的,没有通过竞选,否则肯定当不上,更多的时候我是学习委员。我记得我读小学时班中的班长是彭春金,他当了多年班长,而他本人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

第二句话:后天之教,缺失过多。

3、计生重磅

计生的影响是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

生理方面,一个在娘胎中随时可能被计生掉的胎儿和自己的母亲都是在战战兢兢地过日子,母亲能吸收的精华有限,

胎儿能获得的精华就更少了,先天气血不足已成定局。

心理方面,计生的恐惧感导致老二们后天的信心不足,容易走极端,更容易痴迷。有时乐观的不行,有时悲观的可以;好可以好上天,坏也可以坏到底。

更有甚者,因计生和传宗接代的原因,家里第一个是女孩,如果第二个还是女孩,这第二个女孩居然会被遗弃、送人,这些排行老二的女孩子真是太悲摧了。

我爸妈养育了我们三兄妹。身体素质最好的是我哥,其次是我妹妹,最差的是我。我哥强势无需多说,系家中长子,而且是家中长孙,我不如小妹,我想是因为我妈在怀她的时候已经很淡定了,前面已生二子,第三胎再无压力,这样一来,我想小妹在娘胎里面也很淡定,其先天气血之足非我可

比。

可以大胆估测一下我们三兄妹各自的寿命,若不出现大的变故,本人:55-65 岁,小妹:65-80 岁,大哥:80-95 岁。

是否确系如此,只有后人才能评断了。

我没学过专业的心理课程,我们可以推论一下,一个人在恐惧的状态下最想干的是什么?摆脱恐惧。如何摆脱恐惧?获得他人好感、尊重和关爱。如何获得?有的人低声下气、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有的人好好先生、人云亦云、为虎作伥。如此为之,太错特错!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才是解决之道。

第三句话:计生重磅,双重影响。

第四、课题总论客观地说,爸妈待我们三兄妹是一样的,对我们实在是很好,至少在我的印象中,爸妈从未下狠手打过我们,也从未说过狠话。只是大环境如此,他们的小儿子虽然聪明,比较好学,但仍然存在一些缺失,许多阶段的成就只能用差强人意四个字来形容;而他们的女儿虽然说有两个大哥作为学习的榜样,终究也未能考入高中深造,更与大学无缘。

此课题开始时我用了很多文字来表达我的观点,可能都没有表达清楚,经历研究的过程后,我发现,其实可以用简短的话语来概括我认为的“老二定律”:先天气血不足,后天教育缺失,虽然聪明过人,奈何痴心过重。有情有义之狠,拉帮结派之才,老二无此智慧,除非浴火重生。

作者:舍潜就明 日期:2014-12-03 19:58

未完的篇章-第七部分七、总统之悲

说了许多中国的事情,在谈如何浴火重生之前,让我们来看看外国总统、领袖的故事吧。如下表:印度、美国和韩国三国部分悲剧性总统序号年份

姓名职位

重要事件

是否系家中第一个子女

说明

1869-1948 圣雄

甘地印度国父遇

刺身亡否

甘地兄长支持甘地学习法律

1917-1984

英迪拉·甘地

印度总理遇刺

身亡是

家中长女,但英迪拉一直都疏远尼赫鲁家族

1944-1989

拉吉夫?甘地 印度总理遇

刺身亡是

英迪拉·甘地长子,但母亲偏爱弟弟

1809-1865 林

美国总统遇

刺身亡否

林肯的姐姐萨拉·林肯比林肯大两岁

1843-1901

威廉?麦金莱

美国总统遇

刺身亡否

他在老威廉?麦金莱的八个孩子中排行第七

1831-1881 加菲尔

德美国总统遇刺身

亡否

母亲有四个小孩,加菲尔德年龄最幼。

1917-1963

肯尼迪美国

总统遇刺身

亡否

哥哥小约瑟夫?P?肯尼迪在二战中牺牲

1913-1994 尼克松美国总统水门事件

兄长哈罗德(1909 年—1933 年)

1917-1979 朴正

熙韩国总统遇刺

身亡否

兄长朴东熙

1946-2009

卢武铉韩国

总统自杀身

亡否

二哥卢建平限于时间和资源,我统计了十位其他国家总统或领袖的事实来阐述文章观点。

作者认为,印度两位前总理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虽然系家中第一个孩子,但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并未能获得长辈足够的关爱和教育,甚至可以说某些方面有名无实,虽为老大,但老二的心态过重。

上表所列林肯等外国总统的功绩自然让人称颂,他们遇刺身亡也是让人悲痛之事,这些都已是历史,当时遇刺的前因后果我无法一一分析,但我认为,他们这几位总统自己也是导致自己遇刺身亡的原因之一,说的难听的,是自己找死。

明知道是危险之地,还冒险而去;明知道存在危险,却不加强保护;明知道危机来临,却无动于衷。或许他们是为了政治需要而做出不利于己的决定吧,但作者仍替这几位总统感到惋惜。他们都是能人,因为先天所得到的爱不足,后天在事业上过于痴心,忘了人心叵测,为了所有人都爱自己而努力,也认为所有人都是爱自己的,太盲目乐观,太掉以轻心了,而这种心态的代价也是惨重的,生命戛然而止,事业交由他人。

“乒乓外交”的故事在中国老幼皆知,尼克松这位美国总统访华也是历史教科书上必有的内容,中美建交由他开始,毫无疑问,他是一位剖有远见的美国总统,认识到中美合作的重要,也为美国企业的发展打开了一条道路。现在中国大陆每年消费了美国企业多少产品,让美国企业赚了多少利润,估计是个天文数字。但就是这么一位堪称伟大的总统,却也是让人遗憾的。作者觉得他颇为悲摧,直接一点,他晚节不保。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你继任总统的实力对方根本无法匹敌,何必多次一举,弄出个“水门事件”?我想说的是,这反映了老二们信心不足和患得患失的心态,正是先天之爱和后天之教的缺失让尼克松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导致了自己人

生的悲剧。

韩国总统卢武铉的自杀身亡是震惊世界的一个大事,但他个人的奋斗历程是让人敬重的,也是值得人学习的。这位韩国总统自杀前后的具体细节我不清楚,但他二哥无疑是重要的一环,这位悲摧的老二多次受贿,最终带累了弟弟,而身为总统的弟弟可能顾及兄弟情义,未能做到大义灭亲、及时处置兄长,最终酿成悲摧的结局。

作者:舍潜就明 日期:2014-12-03 19:59

未完的篇章-第八部分(1)八、浴火重生如何浴火重生,我这个家中老二也没有百分百可行的方案,否则也不会沦落到现在这步田地,只能说说或许可行的一些方法了。

第一、脱胎换骨既然先天气血不足,那我们就后天补足它;既然儿时喝的奶不够,那咱们就后天喝够它。怎么喝?吃人奶?一周岁之前或许可以,之后就没用了,一周岁之前还可以算是先天,一周岁之后已是后天,你再用先天的方法补,岂不是缘木求鱼。作者看来,应该吃猪血、喝牛奶。

以前家里杀猪后一般都会有猪血这道菜,大哥和妹妹应该都没我爱吃,没我吃的多。因为我吃了猪血后觉得很舒服,另外,爸妈的厨艺非同一般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比较一下

现在每天吃的,那时候怎么就那么幸福呢?牛奶的营养价值我就不多说了,为补先天不足,作者建议首选酸奶,次选纯牛奶(没有再次)。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高中同学兼同桌胥旺和李智钦,他们俩经常带牛奶到学校喝,既是同桌,免不了送我喝喝,我也沾沾光。嗟来之食?雪中送炭?后人如何评说我管不了。想想当年的情义和互助,后来为了所谓的前程各奔东西,一切的一切也就都成了过去,唯有美好的回忆仍在心头。

不多说往事了,继续课题探讨。那老二们应补到何种程度呢?补到你流鼻血为止,补到你一补就上火的程度。其实,除非父母待你这位老二如同待老大一样,先天气血超足,否则,每天光喝喝牛奶、吃吃猪血,你补十年也不必担心补过

头。

老二们,老大们从母亲体内及出生后的三个月,总共约一年的时间,期间获取的先天精华你得用十年来补齐、补够。

或许你觉得太慢了,自己每天大补特补,一年之内即可搞定。

如果你有这能耐和方法,可以去执行,如果还能告诉我,我非常感谢。不过我希望你慎重,欲速则不达。需要考虑效率,

但效果更重要。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若不脱胎换骨,让身体素质达到及格线以上,实难浴火重生。

第二、教育再造有大哥在,我尽力就行了,却不是尽全力;有弟妹在,我得做出表率,尽全力做到最好。你是否有类似的想法,你要怎样选择,选前半句?算了吧,你的生活得靠你自己去缔造,难道你能靠别人的施舍过一辈子吗?如果学生之间互相出题,我们开卷考试,谁能把其他人都难住了,这个人才是这个班级中真正的老大。做老师出的考题得到第一并不能表明在文化知识、实践操作方面你是老大。醒醒吧,高考状元们!既然学校的教育存在不足,那就后天之教不够,我们又应如何应对?首先,第一个问题,我们要学些什么?正如我此文开头就已提到的观点,我们最需要学习和向他人请教的,是市场、

竞争和生存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和智慧,简而言之,需要重点

学习的是“安危存亡之道”和“兴衰荣辱之理”。

市场、竞争和生存这三本书,至今为止,我尚未读懂,其实不少人和我一样,也是一知半解。我们中国这个国家现在是否明白这三本书的真谛呢?如果明白市场,为何市场秩序需要大量城管执法?如果明白竞争,为何竞争中有人闲得在上班时间打牌,有的人不得不连续加班,以致过劳而死?如果明白生存,为什么我们衣食住行的安全都没有保障?第二个问题,怎么学?说得好听点,说点大话---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这些简直就是废话,就是空谈。作者认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要想看清楚市场、竞争和生存,得先跳出来才行。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这不也正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吗?要追求,就得靠近,答案不在象牙塔里,在切实的竞争赛场上。我们只有不断接触、了解市场,不断参与竞争,才能为自己赢得生存的空间。世界上不变的是变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注定必败无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才能乘风破浪、笑傲江湖。

回顾自己的过去,许多事情我曾维发努力去争取,志在第一,但总是因为种种莫名的原因而失败,我很遗憾,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不争取第一,可能连第二都不会有。

许多的事情也许先天已经注定,比如你的身高、体质,甚至你的寿命和成就,但那又何妨,你仍然可以做最好的自己,你必须做更好的自己。

第三、洗心革面

此处的洗心革面是指洗掉痴心、革掉片面,重点在于洗掉患得患失之心,革去虚无安逸之面。

通过努力的付出,得到你该得的,何必患得?从娘胎里出来的时候,连一条尿裤都没带,何必患失?倘若物质财富不重要,你靠什么生存,又是凭什么长大成人的呢,难道是虚无的力量?如果安逸那么好,那为何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和事实?

蒲松龄认为“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欧阳修却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究竟“痴”

有过还是有功?很抱歉,我判断不了。我个人认为,痴心一

两个小时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痴心不改,那真的会很悲

摧,而蒲松龄本人也可算是悲摧的老二(蒲松龄有一同胞兄

长)。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自为后人称颂,是否是源于痴心

呢?而他一生屡试不第、贫困终老,是否也是痴心的结果

呢?说到痴心,我想起了父亲。中学时期我特别喜欢看电视剧,武侠剧、历史剧、警匪剧等等,痴迷到不学习、不做家里农活的程度,父亲没说别的,只说了一句话:“你花这么多时间看这些有什么用呢?”今天想想,真良言也。不能说看电视剧、看电影对自己一点益处都没有,但花过多的时间在这上面,真正是“不务正业”。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电视剧我看了不下三遍(真是太痴迷了),龙团长有句经典台词---“英国鬼,英国鬼说他们是死于狭隘和傲慢;中国鬼,中国鬼说他们是死于漫不经心和听天由命。”人难免会有缺点和不足,但要命的缺点和不足得改正,片面的做法应停止。又一个问题,何为片面?老二们在娘胎里就受到了死亡的恐惧,应该说死亡是人需要面对的最大的恐惧,虽然有人不想活,但没人不怕死。能战胜死亡的恐惧,其他的也就不值一提了。这就是片面的看法。

人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而一个人不认为自己会死,是因为有自由和财产,有自由,就可以去创造财富和使用财富,有财富就有生存的资本,所以,我们不应等到他人要我们命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当你的财产和自由受到侵害就应采取行动,这样生命也就有了保障。

人穷志不穷,说来容易,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作者认为,人穷志不穷是个别特列,人穷志短是普遍现象。有人说,财富乃是万恶之源;又有人说,贫穷才是万恶之本。作者认为,能力无好坏,金钱无善恶。我们不是神仙,食衣住行的问题必须面对,没有足够的财富怎么行呢?用合理的手段去获取更多的财富是作者的观点,勇往直前争取更多的合理收

益是老二们的不二选择。

而要获取财富,就得有足够的自由。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而是你有拒绝的权利,当然,别人也有拒绝你的权利。这样一来,我们就有必要衡量我们付出自由和劳动时所获得的回报,如果回报合理,我们才有必要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话很俗,但事关工作和生存,若不如此,又该如何?一句话,拿出捍卫生命的勇气来捍卫自己的财产和自由,这是老二们必须明白的安身立命之道。

作者:舍潜就明 日期:2014-12-03 19:59

未完的篇章-第八部分(2)第四、 刚柔

并济不是因为优秀,而是因为不可替代。因为你的某项特技在这个组织中是无人能及、不可或缺的,所以你才是不可替代的,而最让人无法替代的是有情有义之狠和拉帮结派之才,这与人心有关,而人心是最难捉摸的。

有情有义之狠,拉帮结派之才。究竟是怎样的狠?怎样的才?有些高手可能有一套体系,但我曾维发不懂那些,简单点,对人应该刚柔并济。刚柔并济之狠、刚柔并济之才是我们应该去学习和加强的。

有情有义之狠!说得具体点:你给别人来硬的、骂了他们、拒绝他们,再高一层,打伤了他们,他们过后并不记恨,仍然愿意与你交流、合作;拉帮结派之才!说的简单点:能集合足够的人才完成自己的目标,而且事后又能圆满解散这个团队的才能。有这两样本事,可成大事,而其中的刚柔均

不可少。

那到底要怎样的刚?长痛不如短痛,这不仅适用于人,也适用于植物和动物,要杀动物,就给它个痛快。而要惩罚或拒绝一个人,就应该给他个痛快,不要拖泥带水。

那到底要怎样的柔?柔,也就是给人好处,顺着他人的需求行动。“口惠而实不至”不过是假仁假义,“只认孔方兄” 也的确是俗不可耐,作者认为,因功而赏、因时制宜、

因人而异才是真正的“柔道”。

在我看来,老二们是更要面子的,甚至可以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为了面子,开始时过于柔,而且柔中无刚,以致他人得寸进尺,最后不得不刚时,却又过于刚,而且刚中无柔,终至双方反目。若刚柔并济,何至于如此悲摧?为了发展,就需要刚毅;为了合作,就需要柔和。原则和退让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退,可以,但要有底线。只是我们多少人为了生存,再无任何原则和坚持,岂不悲摧?刚柔并济,不是先刚后柔,也不是先柔后刚,而是刚中有柔,柔中带刚。这是拒绝的艺术,更是进取的艺术。

第五、舍潜就明社会传闻,竞争中存在潜规则,那应该也有明规则了。

我们应该如何竞争,靠潜规则,还是明规则?作者认为,老二们应使用明规则参与竞争,不可使用潜规则操作,简而言之:舍潜就明。

为什么我这个家中老二不宜采用潜规则呢?一方面是因为老二们成长获得的爱不够,成年后可以说是“爱痴”,更容易痴迷,痴迷于酒色、痴迷于金钱、痴迷于权力、痴迷于他人的关爱,甚至痴迷于潜规则的使用;另一方面,可能 80后的你自己都不知道,计生恐惧一直存在于你的潜意识里面,使用潜规则你会更加恐惧。因为爱痴和恐惧,你无法规避潜规则的风险,你比老大们更容易暴露。

财富、地位和荣誉等应该尽力去争取(为何不全力争取?),但老二们应该采取明规则,而不是潜规则,老大们采用潜规则基本没事,而你,极可能会出事,为什么?因为恐惧和爱的渴望,你不会做得那么绝,而老大们,正所谓“人不要脸,天下无敌”,他们可是够决绝的。也许你会说,你也可以做到。我要说的是,你做不到,因为你是爱痴,你渴望得到他人的爱,你自然会要脸。

老大们既会明,也会潜,或许你觉得自己不采用潜规则竞争不过他们,但千招会不如一招熟,你精通明规则,用明的也可以完胜。如果你用潜规则,虽然短期可能胜出,但长远来看是极其危险的。或许你认为你可以精通潜规则,我要说的是,你做不到,还是那句话,因为爱痴和恐惧。

接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哪些是潜规则,哪些又是明规则,我们又如何分辨呢?说来惭愧,我也不是很清楚。口说无凭、立字为据。作者认为,可以用白纸黑字写下来的就是明规则,否则,就是潜规则。

举例来说:如果我没钱了,那就干脆向我大哥借点(只借不还,哈哈!),估计我哥看到这话,以后借我钱还得写个借条,注明还款期限等等(我的神,爸妈要打人了!)。唉,没的办法,谁让他是我同胞兄弟呢,愿借与否在他,愿还与否在我,愿意与否在于兄弟情义。个人觉得,兄弟之间,借自己一两个月的工资,可以不打欠条;达到三个月,不打欠条,对双方都非明智之举。

借钱的明规则是写明借据、签字确认,那潜规则呢?恕不奉告。以上所述五点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主要是针对老二们的建议,也可以说是给我自己的忠告。其实,这些建议不仅仅适用于老二,也适用于家中的老大,究竟效果如何,只

有去尝试、去执行了才知道。

此文许多观点肯定会遭到很多的异议,其实作者自己也未能完全说服自己,意见和质疑在所难免,请看下一部分:针锋相对。

作者:舍潜就明 日期:2014-12-03 20:01 未完的篇章-第

九部分

作者:舍潜就明 日期:2014-12-03 20:02 未完

的篇章-第九部分(1)九、针锋相对第一、

前因后果读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课题的,为什么会研究这么一个自己都搞不清是对是错的问题呢?作者:我印象中是今年 5 月份开始有了这个念头,是上旬、中旬,还是下旬就不能确定了,具体哪一天就更不记得了。

读者: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作者:也忘了究竟起因何在,印象中是一个念头从脑海中浮现,之后就开始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说句实话,我都忘了自己是怎么开始的。

读者:那你这篇文章是怎么来的?作者:情不知何时起,一往而深;文不知何时起,一举而成。

读者:那你大约是何时基本完成研究的?作者:今年 8 月份完成初稿,之后一直修改到 10 月份。

读者:这么说,你花了约 4 个月左右的时间研究这个课题?时间挺久的,那又是什么原因?作者:因为一直比较忙,六月回家过端午节,回公司后又不断加班,因积累太多工作没做,不仅周末要加班,而且是周六周日都要加班;更为悲摧的是,不仅周末两天要加班,而且工作日晚上也要加班!7 月份之后公司又有新人入职,事情更多了,就更没多少空可以研究。

读者:得了吧,我看不是你没空,而是你无能,这是你应该干的事情吗?不务正业的家伙。

作者:我承认我有时真的是不务正业,胡思乱想,主要是我太痴迷于自己所认为的事情了,哪怕它是错的,却仍然一直去做。这也是许多老二们的一个缺点---痴心一片、固执己见、不思悔改。

读者:你研究这个课题对我们的国家有何意义?作者:目前中国越来越二,我觉得有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我国执行计划生育之后,这批 80 后出生的人逐渐对社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进行分析,进而改进。读者:能

不能说具体点?作者:2007 年,计划生育执行后出生的人开始逐渐进入社会工作,对中国产生影响,正是从那时开始,中国开始出现许多问题,也没有什么值得人自豪的成就。

读者:没有成就,有何为证?简直就是瞎说,2008 年奥运是就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大事。

作者:不要忘了,那是 2001 年就已经注定的事情,而且08 年还有汶川大地震。

读者:我对你无语了,只提悲剧,不提好事,你究竟想干什么?读者、作者:作者,你怕疼吗?怕;怕死吗?怕;怕疼死吗?怕。那你还做这样的研究?因为我更怕疼得不知为何,

更怕死得不明不白。

读者:你这是在自断后路!作者:讳疾忌医,终究难逃一死;直面问题,才能改变命运。

读者:按照你的观点,老二们都有“病”,都会祸害人间,老二们都该去死,是不是?作者:或许这帮子老二给这个社会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但从历史长河里来看,不过是九牛一毛,正是部分老二们的问题给我们提了个醒,让我们能够去改良,甚至改革这个社会。读者:你说长辈不够爱你这个老二,对你教育不够,那你为何还能读书多年,最后上大学深造?作者:不得不说,长辈们是爱老二的,也有教育他们,只是“先天之爱不足,后天之教缺失”。因此,老二们缺少的是对市场、竞争和生存的理解,结果是让人痛惜不已。

读者:如果家中所有孩子都和老大一样,那这个家庭能有多少意思?如果这个国家大部分的人都像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只是面孔不同而已,那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创新和希望?作者:深层次的原因我谈不了,但我觉得老大老二们基本一样决无可能,因为老大们和老二们成长中受到的压力完全不是一个等级。我的愿望是大家的生存都没有问题,但生活可以因人而异,可以多姿多彩。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的生存没有保障,不是没钱,而是有钱也买不到让自己百分百放心的商品和服务。

读者:从今以后,我不必再花心思去找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叛徒了,因为他已经自己露出了马脚,这个叛徒就是你--老二阵营的最大叛徒曾维发。

作者:这个后果有点意外。

读者:在你看来,老二们都是害人者或被害者,是不是?作者: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老二们成为害

人者或被害者的概率高于老大们,是为“悲摧的老二”。读者:你说老二很悲摧,你身边可有这样的例子?除了你对自己的定位,说句实话,如果你这个 985 重点大学的本科生是悲摧

的,那无数的人可以说是悲剧了。

作者:我的母亲和我的二叔,他们仍然健在,但都有悲摧的经历。我亲爱的亲人,为什么受伤的偏是你?读者:那其他与你非亲非故的人呢?请用 2013 年的新闻举证说明。

作者:杀人者丁金华、杨瑞喜,贩卖婴儿者张淑侠,以及 8 月 10 日今日说法节目中的盗窃犯王振风;海归大学生孙延宇东莞被杀,25 岁退伍军人田和平自杀,台湾士兵洪仲丘禁闭期间猝死。

读者:文学作品中也有如你所说的例子吗?作者:《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天龙八部》中的阿紫和《神雕侠侣》中的郭襄。他们是那么叛逆、那么勇敢、那么聪明,却又是那么痴心、那么执着、那么悲摧。我很奇怪,为何作者不将他们的故事分别移到贾珠、阿朱和郭芙身上呢,可能作者当时也解释不了原因,只是觉得,那样会很不合理,而不合常理的故事又有几个人会去看呢?读者:你会写这样的文章,是不是受到了鲁迅的影响?作者:有一点。鲁迅虽然写了很多悲摧的故事,但他本人系家中老大,并不是悲摧的人,而且在日军侵华前去世。相反,他二弟却可谓悲摧的老二,虽然活得挺长。或许,鲁迅如此愤慨,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太“二”吧。

读者:鲁迅作品中可也有叛逆分子?作者:确实有。《狂人日记》就是以老二“昆仲”的口吻讲述的故事。

读者:那你也应该是个叛逆分子了,能说说你自己真实的往事吗?作者:我奶奶是 2000 年去世的,安葬后遗像放在家里的大厅里,现在想想年幼的我正是太无知、太调皮了!居然多次手捧奶奶的遗像和堂弟堂妹一起玩耍,真是太不敬了!若奶奶泉下有知,请原谅我这个孙子的无知冒犯吧。不过,说来也挺奇怪,我们几个调皮小孩这样玩时都没有碰到爸妈或叔叔婶婶这些长辈,如果被长辈碰到,估计都得被训斥,或许这就是天意吧,说不定奶奶还很喜欢和孙子孙女这样玩呢?读者:封建迷信,你是欠骂,当时正该让你爸妈碰到你干“好事”,让他们教训教训你。

读者:你这篇文章会成为许多老二们开脱的理由,甚至成为老二们拒绝抚养父母的借口。

作者:也许吧,但即便你以此开脱,那之后呢?不论你我,都仍然要面对自己人生中遇到的问题。

读者:看了你这篇文章,你知道一般人会有什么感觉吗,

你爸妈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作者:想笑笑不出口,想哭哭不出声。

作者:舍潜就明 日期:2014-12-03 20:03 未

完的篇章-第九部分(2)第二、意欲何为读者:你写这样的文章,居心何在?会引发家庭矛盾的,甚至造成兄弟反目、姐妹失和。难道这就是你曾维发希望看到的吗?如果真是这样,我无话可说,要么离你远点,要么

将你揍一顿。

读者:曾维发,你为什么非要说人的缺点和不足,而不说说老二们的优点和长处呢?我强烈建议你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幸福的老二”,以将功补过。

作者:谢谢你的提议,但我觉得你可以立即着手去写此文,我把这个功劳让给你。因为我不需要这样的功绩。如果写这样的文章是个错误的选择,哪怕这篇文章的许多观点都是错的,甚至我成为众矢之的,那又何妨!我坚持我的选择,直至有人,或者我自己可以推翻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我们必须面对缺点和不足,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克服缺点、弥补不足,也只有这样,我们个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我们中华才有复兴的希望。

作者:优点和长处本来就在那,在每个人身上,不说又何妨?我没有直接说什么是好的,但我所说缺点、不足的反面不正是我们拥有的或应该追求的优点和长处吗?读者:你到底要什么?作者:第一、全面放开二胎,制止三胎;第二、不论男女,家里人,尤其是父母,应平等对待所有儿女,不偏爱,更不溺爱。

读者:为何不彻底废除计划生育政策,让一个家庭想生多少孩子可自由决定?作者:两个原因:生太多孩子,一块钱分成几瓣花,虽多子多女,但未必多福;封建思想、传宗接代仍有很大的市场,若彻底放开,许多女性将沦为生育的工具。

读者:生育的工具?怎么这么难听呢。有些人就想多生几个孩子,让孩子们能互相帮助、彼此学习、共同成长,你爸妈当年生育你们三兄妹应该就是这个初衷吧。至于沦为生育的工具,不过是你曾维发的主观想法而已。

作者:我承认,这确实是我揣测的事情,毕竟我也没怀孕生过小孩。

读者:这不废话么?你是男的,怎么怀孕?作者:哦,说得也是。好像话题有点扯远了,回到二胎的问题吧。

读者:中国执行计划生育后,有那么多家庭生育了二胎吗?作者:尽管计划生育极其严格,甚至可以说是“严酷”,但仍然有许多家庭生育了二胎。就我个人的直觉,80 后这代人(执行计划生育后出生的)中家中老大占比约 55%,家中老二占比 35%,老三及之后的人占比 10%,90 后也一样。

(题外话:按本段所述比例,你能算出只养育 1 个孩子的家庭比例吗?大致的比例即可。55%。断章取义、信口雌黄。)读者:那又怎样?老大们的比例仍然占据上风,毕竟有老大才有老二、老三。

作者:家和万事兴,老大老二们一条心,这个家就能兴旺;大部分家庭(80%以上)中的老大老二们一条心,这个国家就能强盛。但目前中国存在如此众多的问题和不公,我不认为老大老二们是一条心的,我和我哥就有极大的不同。说得简单点,老大老二根本就谈不到一块,而且势均力敌。不是说老二们都是坏蛋,也不是说老大们就一定是好人,而是说,即使你们都是好心,但好心也可能会办坏事,当你们的方向不同时尤其如此。

读者:老大老二势均力敌?按你所说,老大占比 55%,老二占比 35%,你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在我看来,老大们完全可以将老二们降服,若老二们敢和老大们对着干的话。

作者:能做到一挑十的人绝对凤毛麟角,但“一挑二”很多能人做得到。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数不胜数,当人数达到千万、超过一亿,人数和其他方面占优势的老大们未必就能彻底将老二们压制。我的初衷是希望老大老二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而不是貌合神离、明争暗斗。读者:按你的意思,目前中国那么多家庭冒险生育了二胎,中国人口结构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了?作者:未必。中国目前不是新生人口太少的问题,而是新生人口中能正常成长的太少。

读者:一个人的出生会对其一生有如此巨大的影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你太夸大其词了吧?作者:一个人的出生都有问题,他的一生不出问题才怪;一个国家超过三分之一的人的出生有问题,这个国家不出问题才怪。作者认为,要么坚决杜绝二胎孩子的出生,再绝一点,甚至立法允许国家将家庭中第二胎出生的人在其出生后仍将其杀死,定这么条国法,谁敢拍板?谁定谁找死。要么你就废止只生一个的规定,让所有人享受一样的权利。凭什么双独夫妻可以无条件生两个,其它夫妻却有条件才能生,

公平何在?

读者:那你要怎样的公平?作者:让全中国所有想要两个孩子的人毫无顾虑、安安稳稳地生二胎才是真正的正道。现在这种交罚款可生,不交或少交则要强行堕胎的状况应彻底成为历史,不再发生。生不如死的状态不仅仅是成人的痛苦,更是对腹中婴儿的摧残。

读者:按你研究,中国老二们有两大及其不好的“个性”

---爱痴和恐惧。能否简单说一说它们的危害。

作者:爱痴,那就会痴迷某一点、某一事物,一方面导致一个人容易沉溺于酒色、金钱、权力、虚名或爱好等等,另一方面导致一个人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以致片面地处理事情;恐惧,一个人极度害怕一般会怎样?闭目不看、塞耳不听,有恐惧作祟的人,更可能闭目塞听、固步自封,不能博采众长,自己无能,还不愿意向他人学习,以致更加恐惧,造成恶性循环。

读者:这和国家有多大关系?作者:我们这个国家现在是不是在片面追求呢?是不是不怎么学习他国的优点和长处呢?读者:难道中国的老大们都像你曾维发这些老二们一样,不向他人学习吗?作者:其实呢,现在不少中国的老大们忙于处理老二们闯的祸,但按下葫芦起了瓢。更为严重的是,所谓“学好需经年累月,但学坏轻而易举”,老二们未学到老大们好的一面,老大们倒学会了老二们的“自大”和“片面”,我们这个国家就是这么逐渐没有了“实力”。

读者:文章目的何在?请用一句话概况。

作者:为自己、为他人寻找一条出路,也为我们这个国家寻找一种突破的方法。

作者:舍潜就明 日期:2014-12-03 20:03 未

完的篇章-第九部分(3)第三、疑点重重读

者:我感觉你在偷换概念,一开始你说不是

家中长子的属于老二,后来你说不是家中第

一个孩子的属于老二,请问,这老二到底指

哪一些人?作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不是母亲第一胎之后的老二们,狭义的是指母亲的第二胎。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说,第二胎出生的孩子是最悲摧的,比老三等弟妹还悲摧。

读者:比如你自己!作者:是的。

读者:此文中你有提到你的哥哥,按照你的说法,他各方面都强于你了?作者: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哥体质比我强壮,身材比我高大,学识比我渊博,收入比我丰厚,但有一点他不如我

---我比他年轻(哈哈哈,请允许我自恋一下)。

读者:你知道老大们的压力有多大吗?问问你哥,每天被你追赶着,连好好休息、好好玩的心情都没有了,谁更悲摧?作者:有压力才有动力,老大们就是这样进步的。加之其先天气血很足,他们是能够扛得起这个压力的。另外,我猜我哥会有这样的看法:我是有点压力,但换个角度来看,我有个兄弟如此了得,我感到非常自豪---或多或少,我的影响造就了他的今天。读者:那家中老二呢?他们难道没有抗压的能力吗?请不要以偏概全。

作者:有抗压能力,但家中老二们一般是扛不起、扛不久的。而老二们怎样才会有这样的压力呢,又如何才能有应对这种压力的能力呢?

读者:你所说的“浴火重生”呀。

读者:老大们究竟有什么优点是老二们需要迫切学习的?

作者:一言兴邦,一语而决;谋而能断,勇而能决。

读者:老二们就没有可取之处吗?既然如此,那我作为公司老板,招人就只招家中老大,岂不是更好?作者:中国蒙元时期有过“长子军西征”,确实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但也只是短暂的辉煌。作者认为,当今中国,一个团队三分之一的成员是独生子女、三分之一的成员是家中长子或长女、三分之一的成员是家长老二是最好的选择,

是能做到攻守兼备、刚柔并济的团队。

读者:提到独生子女,那在你看来,独生子女、家中老大和家中老二在刚柔上究竟是怎样的呢?作者:说点难听点吧:独生子女“寸步不让”,刚强过剩;家中老大“迂回相让”,有时近狡;家中老二“想让就让”,柔得过头。作者认为,有原则的、有底线的让是唯一可取之道。

读者:那是怎样的原则和底线?

作者:我不知道,可能是公平和正义吧。

读者:我感觉你话里有话,能否说得明白些?作者:不能。祸从口出,言多语失,只能说到某个点。

读者:那你干脆闭嘴呀,何必说了许多,却在关键之处戛然而止呢?

作者:有那心,没那胆呀!读者:理解。

读者:你说要坚持采用明规则,但现实社会中,当你不得不使用潜规则时,你怎么办?你曾维发也是毕业工作多年的人,我不相信你没有使用过潜规则。

作者:我承认,有时我也不得不“说一套、做一套”,但我觉得,当不得不运用潜规则时,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将这个潜规则往明规则上“靠”,成为“不潜不明”的处理规则,用看上去是潜规则而实际上是明规则的方式应对他人的潜规则。

读者:你作为老二,这么自在,这么自由,还有闲情写这样的文章,还悲摧?我做老大的苦你可知道?如果你是悲摧的,那我就是悲剧了,是我的悲剧摧残了你,让你成就非凡。

作者:中国历史上许多有名的开国之君确实都不是家里的老大,比如刘邦、刘秀、李渊和朱元璋,但当他们成就大业的时候,长兄都已不在,真是被悲剧摧残的一批老二,简称悲摧的老二。

读者:按你这意思,家里的老大都应该去死,将老二们摧残一下,好让他们成就事业?作者;决无此意,许多亡国之君还是老二呢。其实,作者认为:哥哥姐姐在,就好好地协助大哥大姐成就一番事业,多和他们交流交流,自己也会有好处和益处;若他们不幸去见马克思了,那得好好总结一下教训,活出自己的精彩,毕

竟生活还要继续。

读者:可言事者不可图事,尽管你曾维发说得这么好,但我并不认为你能够做到你所说的。

作者:惭愧,至今为止我确实做得很烂。

读者:既然你说得这么明白,你可有能力去实现你的目标,改变计划生育国策?只不过是空谈而已吧?作者:我曾维发人微言轻、才疏学浅,只能起个头,以后的路得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开创。

读者:采用你所说的一系列方法,你或许可以出人头地、建功立业,但你是否会真正过得快乐、过得幸福呢?你努力的初衷是为了这个,你认为财富、地位和荣誉是幸福的前提和基础,泯灭本性去追逐,后果真的很难说,到时候那还是

你自己吗?也许只能说是老大的复制品吧。

作者:如果成为了复制品,那真真是悲摧的老二,但不那样做,又该如何呢?读者:你要改造老二们,但他们的灵性、各种奇思妙想以及悲悯之心也就会一并被抹杀掉的,成了彻彻底底的世俗中人,与老大们一样,再没有个性可言,只是外表长得不一样而已,其实内心大同小异了。这岂不是个人和社会的双重悲剧。

作者:这么严重的后果是我没想到的,也是我不想看到的,更是我坚决否定的。根本不可能会这样,前文已说,因为老大老二们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压力根本不是同一级别。

读者:在你看来,究竟老大和老二们应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呢?作者:可能老大们侧重于守成,而老二们则或多或少有点叛逆。一家企业、一个国家,需要守成之人,重点在于延续前人做法、解决目前的生存问题,但发展却需要突破和创新,没有叛逆之心又岂能有所进步。

读者:无为而治也可有一片天地,甚至过得很滋润,你又何必叛逆呢?作者:都无为,那谁做事?正确可取的做法是,你完成自己那一部分工作即可,不能充好人替他人做原本属于他人的工作。事必躬亲,必死无疑,诸葛孔明就是实例。

读者:你说老二们除非出现大的变故被动改善或主动做一些事情进行改善才能摆脱悲摧的命运,老大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不通过切实的努力,心想事成就是白日做梦。

作者:是的,但作者认为,老二们要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读者:按你的方法就可行?中国就能够强盛?作者:国家放开二胎是必须的,家长待老大老二一样也是必须的。做到这两点,老大老二就是同一阵营的人,就能形成合力,这个人数的比例会占到 80%以上,那么,中国的强盛势不可挡。

读者:那要多少年?作者:三十年。

读者:要这么久?为什么?作者:恶习难改,良习难成。中国计生三十年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用一代人的时间来弥补和修正。

读者:我想用几句话结束我们这次针锋相对:世间本不公平,人间原有悲摧;虽然出生不同,老大老二亦然。

作者:既有不公,我们应努力消灭不公,尤其是出生成长的阶段;既有悲摧,我们应努力避免悲摧,尤其是人为造成的悲剧;既有缺失,我们应努力取长补短,尤其是不可或缺的方面。

读者:对了,你怎么没提原国美电器领导者黄光裕呢,应该将其列入“能人遗憾”一表呀?作者:抱歉,一时半会给忘了。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