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盟军撤出特隆赫姆,并不意味着希特勒的这次“威塞演习”已经获全胜。恰恰相反,由于同盟国放弃了对挪威南部的争夺,使得他们可以腾出手来,集中人力来争夺挪威北部战区的——纳尔维克。现在盟军的进攻重点便开始转向纳尔维克,决定对此地的德军发动毁灭性打击。并永久占领这个要地,进而控制瑞典的铁矿石。而此地的局势也与特隆赫姆地区恰恰相反——盟军掌握着绝对的制空权,并集中了大约 1 万人的部队。这些部队包括有流亡伦敦的波兰政府所组建的波兰营,以及一个法国外籍兵团。这个外籍兵团更是鱼龙混杂,丹麦人、西班牙人甚至还有德国人。同盟国的高级指挥官们一致认为,既然无法完全占领挪威,那么就控制纳尔维克的铁矿石港口,至少能挽回一点面子。

于是,那些从挪威中部撤离的盟军士兵,也不回国了,直接转向,前往纳尔维克。英国人已经控制了纳尔维克港外的罗弗敦群岛,大量的士兵,战略物资都全部集结在这个小岛上。随时准备对纳尔维克港发起进攻。狄特尔准将则率领他的 2000 德国山地部队,死守在纳尔维克港内,但他们缺少补给,海军、空军都没有,陆军也不占优势,想凭这点部队守住纳尔维克,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面对如此颓废的局势,远在千里之外,纳粹最高统帅希特勒紧张不已,甚至有些失去理智。当他得知狄特尔的部队被包围的消息之后,他更是激动不已。副官后来回忆说,他那时不是大声谈论些毫不相干的事情,便是坐在约德尔房间的角落里呆呆地怒视。在柏林总理府里召开的会议上,大家情绪很是低落,三军首脑相互埋怨误了军机,甚至连专会奉迎拍马的凯特尔将军,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气氛,而愤然退出会议。希特勒简直被这个小小的战役弄得神经错乱了,他逢人就说:“看来,纳尔维克恐怕守不住了。”他要求把狄特尔将军的部队用空运撤出来,或者通过陆路撤退到特隆赫姆。

这个提议让戈林异常的尴尬,他嘴里念念有词,却答不上话来。因为,纳尔维克连个飞机场都没有,希特勒简直是在说梦话。而且,从陆路的撤退也行不通,约德尔对这种撤退的主张更是持有激烈的发对态度,他说:“我的元首,我曾到过那儿。在那儿行军如同在北极探险!”约德尔了解而且信赖狄特尔,也了解纳尔维克。他认为尽管供应不足,也完全可以坚守一段时间。这位平时沉默寡言的最高统帅部作战处处长,不断向希特勒陈述自己的观点:“出路只有一条,集中力量,坚守,不放弃。”接着,他便与已经歇斯底里希特勒大声辩论起来,好像他们是同级似的,把旁观者吓得目瞪口呆。不善言辞的约德尔当然争不过希特勒的雄辩,后来,约德尔发了火,把门一摔,傲然阔步地走出内阁会议室,砰砰的关门声震得整个总理府嗡嗡作响。(此乃约德尔将军的“标准”动作,6 年以后,当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布约德尔死刑的时候,他也是愤怒的把耳机一摔,仰首挺胸,大跨步的走了出去)希特勒则一声不吭,阴沉着脸,从另一扇门走了出去。这位自诩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第一次军事指挥的素养似乎表现的并不令人满意,由于没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他总能批准一切最大胆的军事行动,但如若碰上哪怕一点点挫折,就会垂头丧气,心灰意冷。 约德尔在他日记里写道“歇斯底里症真吓人。”第二天,希特勒一觉醒来,不知是睡糊涂了还是怎么着,他突然又同意了约德尔坚守纳尔维克,等待支援的计划。他把烂摊子一股脑推给约德尔,自己则精神奕奕,和他的法国军事顾问举行了通宵会议,忙乎他那征服法国的“黄色方案”去了。

得到指挥权的约德尔将军开始忙碌起来,他绞尽脑汁,想尽一切手段,来加强纳尔维克的防御力量。

我们知道,纳尔维克的德国海军早在 4 月 13 日的那场海战

中被英国海军悉数歼灭。但那些幸存的海军士兵则有 2500名之多,他们被组成了五个“水兵山区陆战”营,穿上从挪威军队那里缴获来的服装,利用挪威军队的武器,加入了山地兵的行列,一起抵御盟军的进攻。不过,这些水兵的结局很惨,因为他们身穿挪威军队的制服,一旦在战斗中被俘虏,就不会当成战俘对待,而是被当成间谍,直接

枪决。日内瓦战俘公约可不包括对间谍的保护。

接着,约德尔又提出通过瑞典北部的铁路,向狄特尔准将的部队提供医疗用品和医疗卫生人员。名义上说是“人道主义行为。”事实上,大约 1000 多名德国士兵,全部伪装成医疗卫生人员,并携带所谓的医疗用品,食物,乘坐火车,抵达了纳尔维克。对于这样的偷渡行为,瑞典政府睁眼闭眼,最终是迫于同盟国的抗议,才不同意德军过境。(瑞典政府如此亲德态度,不知那位梦想与瑞典结盟的丘吉尔先生做何感想)德国空军也全部高效运转起来,容克——52 运输机冒着坠毁的风险,在纳尔维克北部 16 公里已冻结的哈特维格湖上着陆,运来了一个山地榴弹炮连。如果天气一旦好转,还会连续不断的空投一些士兵,到了 5 月 1 日,德军通过不同手段一共增援了大约 1500 人,加上狄特尔准将手上的 2000 名山地士兵,以及 2500 名水兵部队,此时德军的总兵力已达到6000 人。从结果来看,约德尔将军的努力没有白费,得到加强的狄特尔准将,凭着这只军队,坚持到了最后的胜利。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0 13:08挪威战役的描写准备实在不够充分,资料也是东拼西凑,描写这段战事的书籍文献太少了,写的很困难 2 千字居然写了整整 12 个小时,下篇晚上再更新,草稿很不满意。我可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我也避免心理描写,毕竟这不是写小说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0 20:57

多给点图吖老大坦克武器飞机战舰

作战地图什么的

=============================================== ============ 挪威战役缺少有价值资料图片,故没上传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0 21:07 更新有

点少!不过瘾,批评一下。

=============================================== ============

我已经很努力了,希望以后法国战役能轻松一些作者:万

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0 21:15

写得有点慢啊,这样定下去不知道要到哪一集才能写到进攻苏联! ===============================================

============ 苏联战役现在还没敢去想。。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0 21:21 今天晚

上把挪威结束!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1 01:28 连载 盟军的增援似乎要容易一些,他们的舰船很方便的就运来了 15000 名士兵。4 月下旬,盟军在纳尔维克港外的部队包括:英军1个旅,法军3个营,法军外籍军团2个营,波军4个营,再加上当地的挪威军队,总数为 2.5 万人。

尽管拥有比德军多出 4 倍的部队,盟军在纳尔维克的陆军指挥官——麦克赛少将,此时却谨慎得有些不可思议。由于他是陆军指挥官,作为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无法有效节制他的行动。于是,丘吉尔便派出了他的朋友——科克勋爵,去督促麦克赛少将,希望他能尽快发动进攻。但麦克赛少将仍然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层出不穷的理由,来阻挠针对纳尔维克港的进攻计划。

科克勋爵与麦克赛少将的第一次见面对话如下:科克勋爵:“将军阁下,丘吉尔爵士希望你在纳尔维克发动一次强有力的进攻,并消灭这座小镇里盘踞的全部敌人。

现在,两千名德国士兵,无疑地是在日夜赶工,建筑他们的防御工事。而这些工事以及纳尔维克城,全都隐匿在大雪中。

敌人这时无疑已经把那些从沉没的驱逐舰中逃脱出来的两三千水兵组织起来了。你已经在这个地方呆了快半个月了,想必已是准备充分了吧。

而这位陆军少将好像专门为自己的部队抹黑似的,他的回答是“:绝不能进攻敌人,因为他们正以机枪阵地坚守着港口”……科克勋爵压下怒火:“我们海军可以在距纳尔维克港较近的海域,用排炮,压制岸上的敌人火力;同时,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也可以升空作战,给予登陆部队充分的火力支援。”麦克赛少将的回答更是理直气壮了。他一字一顿的说道:“在对纳尔维克采取军事行动之前,我有责任警告你,勋爵阁下。假使在纳尔维克的挪威男女,及幼童,竟然遭受我们所计划的炮击,则我部下的将士,就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国家来说,都将引以为耻。”

彻底无语了……碰上这样的活宝,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科克勋爵直接把这番对话,通过电报转发给了丘吉尔,4 月22 日,同盟国举行的国防委员会上,这位可爱的麦克赛少将就被撤职了。科克勋爵则直接被任命为驻纳尔维克的最高司令官,他严格的执行了丘吉尔的命令,迅速对纳尔维克展开攻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盟军的舰炮,飞机持续不断的对这个小镇进行火力袭击,炮弹像雨点般的落在港外德军前沿阵地上。最初,德军还偶尔用榴弹炮还击一下,到后来,这些榴弹炮阵地均被摧毁,人员伤亡异常惨重,小镇被夷为平地。

这个科克勋爵,明显也不是个打战的材料。虽然丘吉尔极力赞扬他“富有充沛的进攻精神。”但在如此优势的情况之下,科克勋爵除了让军舰悠闲自得的打炮,就不见别的动静了。科克勋爵打了一个月的炮,估计是打累了。5 月 28 日凌晨,盟军才发动了开战以来的第一次三军联合行动。

在进攻中,英国军舰连续不断的发射照明弹,为登陆部队提供引导,法国外籍兵团则搭乘经过特别制作的登陆艇冲上了海岸,德军外围阵地早就被炮火炸的稀巴烂了,这些登陆部队损失不大。德军旋即发动了数次反击,试图将盟军赶回去,这时,盟军的轻型坦克已经上了岸,虽然数量不多,可对付缺少重型武器的德国士兵,是足够了。打退了德军的反扑后,挪威的后续部队也上岸了。英国的部队则利用登陆艇在纳尔维克外围半岛同时登陆,他们企图采用钳形攻势,彻底消灭盘踞在镇中的全部敌人。德军由于人数不够,只能收缩防线。凌晨七时,狄特尔准将被迫指挥部队撤出了纳尔维克城,退守城外的一座小高地。战斗进行到白热化阶段,德军集中所有的机枪,封锁了城外到高地的一切道路,盟军士兵在坦克的支援下,对这个高地展开反复不间断的冲锋。

此时天以放亮,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也赶来支援,被炮火耕犁的高地,到处弥漫着使人窒息的浓烟,盟军士兵通过烟幕的掩护,小心翼翼的爬上了半山腰,狄特尔的部队此时只剩下 1500 人了,山地兵再勇敢,也是寡不敌众。他只好继续撤退,他期望撤到英舰的射程以外,在山地和森林中继续与盟军周旋。

德军便沿着铁路,撤向瑞典边境,他们边打边退,并通过用机枪封锁铁路线的方法,大量杀伤敌军,盟军士兵只好躲在铁路边的壕沟里,慢慢向前推进。山上的战斗也同样激烈,那些躲在森林里的德国士兵,也不断冲杀出来,采用小规模的反突击,延缓盟军的进攻。

德军实力毕竟太单薄了,由于长期未得到任何补给,他们的弹药几乎消耗殆尽,到了 6 月 7 日,狄特尔撤到距离瑞典边境只有三公里远了。那位在哈马尔勇敢伏击德国伞兵的挪威步兵总监卢格上校,也带领他的部队,投入了战斗。德军被压缩在瑞典边境的几座小山头上,盟军士兵则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顽强的狄特尔准将,此时也彻底绝望了。他对部下说:“再坚持两个小时,等到弹药耗尽,如果盟军的进攻再不停止,那只好退入瑞典境内,听候瑞典人的处置吧。”好的,美国电影中的最后一秒拯救出现了。6 月 8 日,盟军的进攻突然终止,当阳谷洒满山谷的时候,那些眼光迷茫的德国士兵从散兵坑里小心翼翼的探出头来,他们惊奇的发现,盟军已经撤退了。对面的阵地上更是空无一人,整个战线上,像死亡一般的寂静。

咸鱼翻身的德国士兵,来劲了。他们毫不犹豫的发动了反击,于当天重新占领了纳尔维克港,盟军已经神奇的全部撤退了,只剩下卢格上校和为数不多的挪威士兵。这些挪威士兵也没顽抗下去——他们感觉自己被盟友抛弃了。在那位愤怒且感到迷惑的卢格上校的带领下,这些挪威人光荣地放下武器,全部向德军投降。

盟军就要在取得最终胜利的时候,为什么会突然撤退呢?了解二战史的朋友也许会猜到——法兰西战役爆发了。

鉴于德军在西线惊人的进攻速度,迫使盟军要以全部兵力堵塞这个漏洞,纳尔维克终于放弃了。在盟军登船撤离纳尔维克的时候,他们的工兵便完全炸毁了这个港口,让德国人无法在短时间内,使用这个港口运送铁矿石。

一点补充·挪威战役结束后,狄特尔被提升为少将,得到骑士十字勋章,被希特勒赞为纳尔维克的征服者。

·为表彰纳尔维克战役中德国官兵的英勇顽强行为,德军统帅部专门设计并颁发了“纳尔维克盾章”。这也是德军首次颁发此类战役纪念臂章。一共有 8577 名官兵获得了该盾章,包括牺牲的。

·今天,居民还是一万多人的纳尔维克港每天仍然在繁忙的将来自瑞典的铁矿砂装船运走,到现在为止,偏僻的纳尔维克港还是只有铁路和瑞典相连,却没有铁路和任何一个挪威主要城市相连。

·德国人在完全占领挪威之后,成立了一个亲德的挪威政府。该政府的首脑人物是挪威民族统一党的党魁,一个叫维德孔·吉斯林的家伙,这人每张照片都是一副忧心忡忡,忧国忧民的模样,常年拉起一张马脸。1945 年 10月他被作为挪威最主要的战犯被处死。在英文词汇里,吉斯林成为英文字汇里“卖国贼”的同义词,就跟中国人提起秦桧差不多。

·丹麦(由于丹麦没有值得一提的事件,故在这里稍作补充)

这个小国是在挪威战役爆发的同时,即 4 月 9 日,被德国征服的。这个无忧无虑的小国投降的很快——4 小时就投降了。但德国尊重这个小国的高度自治,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则精明的两面下注,他名义上投靠德国,实际上他将丹麦外属地——冰岛和法罗群岛交予盟国,同时要求全部的丹麦海军,商船,协助盟军工作。(曲线救国?)·最后提一下那位可怜的挪威国王哈康七世,他随着盟军的撤离而逃亡伦敦,并在那里过了 5 年辛酸的流亡生活。他的 50 吨黄金最终也没能保住,这批黄金通过小渔船被运往英国,美国人参战后便征用了它,不过美国人声称:“黄金是哈康七世,赠送给他们的。”是不是赠送,我不想妄加评论,就中滋味,恐怕哈康七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1 01:31一个老朋友从外地回来,拖我出去喝酒,恍恍惚惚的,赶回来时间太晚了,更新晚了点,啊啊啊 都顶一下吧,喝醉了都坚持写作,难道你们不感动吗!!!!!反正我感动了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1 03:13晕了.......文章下半部分都没有帖上来,等版主来了删了重发! 喝酒误事啊 哎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1 16:00 对连载

56 的一点补充随着盟军士兵在纳尔维克的撤退,耗时 2 月的挪威战役正式结束。狄特尔准将真可谓大难不死,若不是法国战役的爆发,此时,他估计已经蹲在某个瑞典拘留营里,等待战争结束的命运了。

盟军最终撤离挪威,也并不是因为战败,才放弃对这个北欧国家的争夺。而是法国的局势实在太糟糕了,不得不调派一切可以作战的部队,赶赴西线,予以增援。

尽管在挪威战役中,双方热热闹闹的打了 2 个月,但双方人员的损失,非常的轻微。德国方面死亡 1317 人,失踪2375 人,负伤 1604 人,总共伤亡 5296 人;盟国方面的伤亡数字则一直都未公布,不是不想公布,是太复杂,根本无法做出最精确的统计。因为盟军参战部队番号实在太多,英国、法国、挪威、波兰均派遣有自己的部队参加。但普遍观点认为,此次盟军在挪威战役伤亡人数也大约是在 5000 人左右,与德国方面的伤亡人数基本持平。

挪威的胜利,可以让希特勒安安心心的坐下来,不再担心他的铁矿石运输线被人切断的危险了。就如同他在战前对雷德尔元帅说的那番话:“哪怕损失掉一半以上的海军力量,也在所不惜。”他的预言,也确实灵验了。在这次挪威战役中,德国水面战舰几乎被一扫而空:主力舰被击沉了 3 艘,驱逐舰损失了 10 艘,还有 3 艘伤势严重,半年之内,都无法出海作战。到挪威战役结束时,德国海军仅剩下 1 艘巡洋舰,2 艘轻巡洋舰和 4 艘驱逐舰。德国水面战舰,将在半年之内,对英国海军构不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也有人持过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挪威战役就整个战略来说,实际上是德国战败了。因为,德国海军的惨重损失,使得在两个月后将要爆发的入侵英国的“海狮行动”连可以出海作战的舰队都没有,这是直接导致“海狮行动”被迫放弃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德国最终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个观点虽说有些事后诸葛亮的味道。但似乎还是有一点道理的。通过这次挪威战役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弱国,想要战胜一个强国,是多么地困难。德国占领了挪威,但损失了海军,同盟国丢掉了挪威,却因祸得福给予了德国海军最严重的打击。英国和德国就像 2 个走进赌场的赌徒,一个身价百万,另一个穷的掉渣,那个百万富翁可以一败再败,仗着自己的财大气粗,却能挣扎着爬起来。另一个呢?当 9 万俘虏从斯大林格勒挣扎着走进西伯利亚战俘营的时候,就再也爬不起来了。上天似乎只留给德国一次机会,就一次。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1 16:05 顶下顶

想问下,对德国而言,

这个港口纳尔维克的铁矿石最终有没有发挥作

用?

我还记得有个国家似乎被法国和英国出卖了,而交给德国

是哪个国家啊?

=============================================== ============

瑞典的铁矿石支撑了德国的工业,一直到 1944 年 9 月底 才在同盟国的压力之下,瑞典政府不再为德国提供铁矿石,你指的被英国 法国出卖的国家应该是捷克斯洛伐克。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1 16:07

楼主我顶了不少了...以后开表彰会时记得点我名啊

=============================================== ============

貌似我现在只能给你带小红花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1 16:11斑竹不在 只能加一章补充了,喝酒真误事,本来酒量不行 还拖我和白酒。我搽。天涯无法修改已发的帖子,就这点不好,以后发贴可真的要小心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2 12:35其实,老希发动战争是否过早?海军就一营养不良孩子!

=============================================== ============

对希特勒来说不早,刚合适,他的解释是他怕自己会早死,所以他要在他 50 岁的时候发动这场战争,而不是 55 岁,他怕他死后,继任人缺少他自诩的那种钢铁般的意志力。他要把德国的敌人全部打倒了,让帝国在 500 年之内不受到任何的威胁,就可以含笑而终了,他对亲信就是这样说的。这个理由可笑吧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2 12:40法兰西战役我准备一下,万事开头难。按楼上朋友的建议先发在博客,然后再转过来,不然出现连载 56 那样的错误就太尴尬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2 20:59 连载

法国战役爆发前,在英国政府高层发生的一件事,值得

一提。那就是英国首相张伯伦政府的垮台。特别是英国

在挪威的失败,惹得许多热血沸腾的议员大为火光,并

认为这是大英帝国几百年来的奇耻大辱。一位情绪激动

的的议员更是引用克伦威尔解散议会时的宣言:“你们在这里坐得时间太长了,没干出任何好事,走吧,走吧,

让我以上帝的名义,告诉你们,滚!”

张伯伦就滚了,夹着他每次露面都要携带的那把著名的黑阳伞,面容惨淡的离开了唐宁街 10 号。作为保守党的党魁,张伯伦向英国皇室递交辞呈的同时,正式推荐了一个人,一个政治理念与他格格不入,却私交甚好的人——温斯顿•丘吉尔。这个提议,获得了英王的批准。

1940 年 5 月 10 日,那个精力充沛,性格顽倔的丘吉尔,正式替代张伯伦接任首相一职。也就是这一天,希特勒在西线发动了他那准备已久的战争,静坐了 8 个月的法兰西战役,终归还是爆发了。就像丘吉尔说的那样,上百万法国军队坐在长长的马其诺防线后面,把脑袋埋在沙子里,就以为能躲过这次灾难,不,德国人的复仇之战总归会降临在这些人的头上。

代号“镰割”德国的军事计划,最终代号为“镰割”, 这个代号颇具深意,暗示德军像一把镰刀,要一下把敌军连根割断。这个计划在上文说过,是曼施坦因将军的产物,只不过这个物主有点郁闷,他不但没得到专利费,还被踢到前线当了一个小军长,连最终计划的讨论都无权参与。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我曾经奋斗了许久之后,我的计划才在西战场上开花结果的时候,我个人却投闲置散地坐在德国的心脏地区中,眼睁睁的看着”。

他不用悲伤,因为在希特勒心里,已经牢牢的记住了这个名字——冯•曼施坦因。是金子总归要发光的。

关于这次法兰西战役对历史所产生的影响,我无需累述,不过在后世书籍当中,德国的军事力量显然都被神话了,成了无敌的象征。装甲洪流滚滚而来,敌人就毫无悬念的倒下了。

是这样吗?完全相反,德国并不曾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而且,他们所能调集的兵力,甚至还不如对方。事实上,德国只有 136 个师可发动攻势,但是对手,包括法英荷比四国的兵力在内,相当于 156 个师。只有在飞机方面,德军在数量和素质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他们的坦克尤其不如敌人——德军共有 2800 辆,甚至这 2800 辆也有水分,这其中包含有大量的 1 号坦克,这是一种轻型坦克,或者说连坦克也算不上,因为它的炮塔上仅安装了 2 挺机枪,总重量为 5 吨(想象一下德国后来生产的接近 60 吨重的虎式坦克,这个比较就直观了) 本来 1 号坦克是古德里安将军计划用来训练坦克手的训练车辆,但在缺少作战坦克的情况之下,也只得让 1 号坦克出来充充场面了。而他们的对手——英法联军的坦克数量在 4000 辆以上。一般而言,德国坦克在装甲和火力方面都比较逊色,只有在速度和通讯方面略占上风。但德国人懂得把坦克集中在一起,让装甲师充当进攻的矛头。在法兰西战役爆发时,德军 136 个师当中,有 10 个是装甲师,虽然数量有点寒碜,但已完全可以决定整个战役的胜负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2 21:36 连载 德国陆军统帅部最终敲定的“镰割计划”兵力分配如下:B 集团军群,有 28 个师(3 个装甲师),由冯·博克将军指挥,集结在德国北部,准备席卷荷兰和比利时,然后作为德军的右翼,向延伸在外的法国北部地区推进。第一阶段,要把法国的这个延伸在外的突出部打直,尽量压上去,能压多少,看自己的造化。主要是虚张声势,让盟军误判此处为德军的主攻方向,并吸引盟军主力往此地区集结。

A 集团军群,有 44 个师(7 个装甲师),由一位老将军——冯·隆德斯泰特指挥,是德军挺进的主力。这是一只庞大的奇兵,它要翻阅道路险峻的卢森堡边境阿登山区,强渡马斯河,挺进法国中部平原,并绕到集结在北部盟军的背后,同 B 集团军群一起,围歼该区域内的盟军主力。该兵团下辖古德里安的第 19 装甲军,它编有 3 个装甲师,几乎占了整个德国装甲师数量的 1/3(可以看出希特勒对古德里安是多么的器重)

C 集团军群,有 17 个师,由冯·布勒将军指挥,扼守剩余的德国边境线至瑞士边界。

剩下 47 个师,则作为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的后备军使用。

哪个方向缺少兵力,就往哪个方向投掷。

这个计划很美妙,几乎毫无瑕疵,但问题的关键是,这条蜿蜒曲折,被恺撒大帝称为不可逾越的阿登黑森林,现代化的机械化部队能逾越吗?这个问题,也是每次讨论“镰割计划”都无法回避的话题。特别是那些坚信步兵制胜的老将军们,他们巴不得古德里安的坦克全部瘫在路上,让自己的步兵师来打头阵。尽管装甲部队在波兰取得了如此辉煌的胜利,但步兵决胜负的观点是根深蒂固的。他们于是就千方百计的刁难古德里安。

譬如,一次 A 集团军群高级军官的军事汇报,这次汇报也是 A 集团军群的高级军官,在战役爆发前,最后一次齐聚总理府,当面向希特勒报告自己所辖部队所要担负的任务,以及他将要如何去执行。古德里安的汇报如下:「在奉命进攻之日,我要经过卢森堡的国境,越过阿登山区,一直到色当要塞,强渡马斯河。并在那面建立一个桥头堡阵地,以掩护后续步兵渡河。 这一共需要 5 天的时间。」 希特勒问到“ 那么之后你又准备做什么呢?” 古德里安回答:“除非我已接到其他命令,否则第二天我就会继续进攻,最高统帅部应该决定我的目标是亚眠还是巴黎。照我个人的看法,正确的路线是应该直取亚眠,占领这个法国北部的交通枢纽,切断敌军退路。” 希特勒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这时,一位将军再也按耐不住了,他大声喊到:“好吧,第一点,我首先就不相信你能渡过马斯河。”据古德里安回忆,听了这话的希特勒脸上出现了一种莫名的紧张表情,死死的盯着他,看他怎么回答这句充满藐视的挑衅。于是,古德里安就若无其事的回答道:“无论如何,总不需要你来代劳呵!”言下之意,你来指挥我的装甲军还不够格呢。 希特勒也没再说什么,这次的汇报就在这样的气氛下不欢而散,各位将军也回到自己的部队,各自忙乎自己的准备工作去了。

直到战争爆发的最后一刻,也很少有人相信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能获胜。那个 20 年前与德国对抗了 4 年之久,并最终拖垮德国的法兰西,怎么会这么轻而易举的就被打败呢?每一个德国人都做好了打一场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勃劳希契元帅已为今后将要持续数年的法兰西之役,订好了蓝图。包括希特勒本人,这位在 20 年前,在前线同法国人打了 4 年交道的前下士,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法国人的实力,以及保卫国家的决心。

从我现在所接触到的任何资料,也可以看出希特勒对这场战役的看法:他要狠狠的打击敌人,并利用英、法两国的隔阂,从政治上离间这两个国家,直到法国政府不愿意再为这场战争再流一滴血了,到那时,法国人自然就会跪在他面前摇尾乞怜,军事上的彻底胜利,他不敢想。这位在数月之前,还在大骂勃劳希契元帅拖延军事行动的纳粹统帅,到了最后一刻,却比任何人还要胆小,在即将发动进攻时,这位不可一世的元首是那样的心惊胆战,谨小慎微。对于进攻的具体时间,也因为这种心理而几度推迟。他在 5 月 1 日确定在5月5日发动进攻,5月3日他把它推迟到5月6日,5月4日他确定5月7日;次日又把它推迟到了5月8日。最后,他终于被自己的这种畏惧心理给彻底搞烦了,5 月 10 日,元首决定,一定要在 5 月 10 日发动进攻。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5 月 10 日,“镰割计划”正式启动,一支数量空前未有的坦克部队,由德国边境通过阿登森林出发。此刻,古德里安正仰首站在装甲指挥车上,在他身后,三路延展到莱因河后面 100 英里的装甲纵队,正在缓缓向西移动。当初夏的阳光洒满莱茵河两岸,耸立在尼德瓦尔德,象征着日耳曼帝国的巨大的雕像,突然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些被民族热情感动得热泪盈眶的士兵,自发地唱起了雄壮的《莱茵河卫士》。

人们也许还记得,26 年前,在通过此地的一辆列车上,那位普通的自愿兵——阿道夫·希特勒也触目过同样的情景,唱起过同样的歌曲。时间改变,敌人却没变,26 年前,日耳曼民族为威廉二世而战。今天,他们为——阿道夫·希特勒。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2 21:46

被德国出卖的国家:捷克.罗马尼亚.芬兰.波罗地海沿岸三小国

得到实惠的最大的依次排列: 匈牙利 意大利 西班牙保加利亚.

=============================================== ============

芬兰最后还不是出卖了德国人,调转枪口把驻芬兰的德国军队全部赶跑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2 21:47欧洲小国就是这样 神仙打架 百姓遭殃 丹麦是最聪明的两面下注 无忧无虑多快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2 22:49本来有介绍 1 号坦克的配图, 你看 一发文章全忘了。。

要不是你提醒我 我还想不起这事。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3 11:22纳粹制订的这个计划,和以前的施力芬伯爵计划,是不是差不多,LZ 能不能简单比较一下,法国是不是对施力芬伯爵计划无解 ????

=============================================== ============

连载 15-24 有的,关于施利芬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人吃了很大的亏 所以把兵力集结在北部边境就是防止一战悲剧的重演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3 11:23龙得施泰特是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军 曼施坦因曾经是他的参谋长 在胜利结束法国战役后 龙得施泰特晋升为元帅不过他的领口还是佩带他在一战时的校官领章 不是随便什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