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2 10:13朱可夫在回忆录中说的是 1941 年德国生产了坦克和装甲车总共 5200,并不是光坦克就 11000 辆。 另外,苏德战争前夜,德国武装力量总数为 800 多万,苏联为 500 多万。

苏联的坦克和飞机总数虽然庞大, 但是绝大部分是陈旧过时的,打起仗来不顶什么用反而徒增损失。

~~~~~~~~~~~~~~~~~~~~~~~~~~~~~~~~~~~~~~~~~~~~~~~~~~~~~~~~~~~

看老兄,下面朋友给你指出来了吧。我说的是飞机.......另外,你说苏德战争前夜,德国武装力量总数为800 多万,如果德国真有这么多部队,苏联早就被灭了不是吗?事实上,开战时苏联也没有这么多部队。 这个数字只是朱可夫一家之言,而且,朱可夫写回忆录时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他引用的资料全是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 年) 中的数据。这本书有中文版,我也是看过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2 10:16邱文学一贯满嘴跑火车,再加上他是听老婆孩子都不放过的斯教主亲口说的,这数字就更有意思了。

~~~~~~~~~~~~~~~~~~~~~~~~~~~~~~~~~~~~~~~~~~~~~~~~~~~~~~~~~~~诺贝尔邱喜欢跑火车不假,但我觉得他在苏德战场上没必要骗我们。苏联坦克开战时的数据多了去了 2.2,2.4,2.5 万皆有 最夸张的已经到了 2.8 万。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2 10:45 存疑?

德国著名的铁路网到哪里去了?

~~~~~~~~~~~~~~~~~~~~~~~~~~~~~~~~~~~~~~~~~~~~~~~~~~~~~~~~~老兄~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是通过铁路网运输,步兵师还是靠两条腿。东方铁路网远没西方发达。波兰也占领才不过两年。1940 年 9 月希特勒应约德尔将军的请求加大了东方铁路网的建设力度,但具体情况不清。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2 11:13

你确定这三部分没有重复计算?170 个师的统计时点是4 月 5 月还是 6 月? ~~~~~~~~~~~~~~~~~~~~~~~~~~~~~~~~~~~~~~~~~~~~~~~~~~~~~~~~~~问到点子上了,你不提出来我还真不知道。翻了一下,列宁格勒军区下辖 第 14 7 23 集团军;波罗的海特别军区下辖81127集团军;西部特别军区下辖第310413集团军;基辅特别军区下辖第562612集团军敖德萨军区下辖第9集团军和 9 步兵军。

而新调来的部队番号是:第 22 集团军(乌拉尔);第 21集团军(伏尔加河);第 16 集团军(外贝加尔);第 19 集团军(北高加索);第 25 步兵军军(哈尔科夫)不重复哈。

新组建的预备队我就不敢保证了,因为我暂时查不到番号。写到斯摩棱斯克战役就清楚了,届时番号都会出来。我现在是写到哪看到哪,后面的资料我还没翻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2 11:24 存疑?

德国著名的铁路网到哪里去了?

-----------------------------------------------

-德国著名的铁路网不覆盖波兰吧,LZ 说的意思大概是从德国边境出发,徒步向东走。

~~~~~~~~~~~~~~~~~~~~~~~~~~~~~~~~~~~~~~~~~~~~~~~~~~~~~~~~~~

没错,德国步兵师调动比装甲师晚,是为了保密。事实

上 6 月 22 日进攻日的时候 有些步兵师还在行进路上,

这点我会在后面谈到。

先闪了 老妈熬了排骨汤,过去蹭饭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8 18:57 连载

“大雷雨”作战计划

大约在 2004 年的时候,铁血网上出现了一个帖子:苏联二战龌龊事——恐怖的“大雷雨。”

此文一出,热闹就来了。新浪、网易、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帖。baidu 二战吧更是热闹非凡。因为那个帖子里,开宗明义讲得就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斯大林有一个进攻德国的明确计划。这个计划的代号,叫做“大雷雨。” 我依然记得那段时间,德粉们简直比打了兴奋剂还要欢乐——噢耶,终于找到斯大林同志背信弃义的铁证了。

与所有读者一样,我对大雷雨计划是深信不疑的。然而,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经过多番查阅,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关于大雷雨作战计划的出处都源自一本书——《二战秘密档案》。作者:瓦季莫维奇 索科洛夫。

我当然不是怀疑索科洛夫资料的真实性。作为一位在西方享有盛名的波茨坦军事学院研究员,不可否认,索科洛夫所参考资料的可信度极高。可是,在通读《二战秘密档案》两遍之后,我楞是没能找出关于“大雷雨”计划的描述。索科洛夫只在书中列出了一个叫做“大雷雨”的副标题,却没有实质内容。现在,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巴巴罗萨”中诸多的细节。可是,有谁能找出大雷雨的原始档案和战术细节来呢?事实上,哪怕索科洛夫自己,也找不出更多证据来证明“大雷雨”真实存在。他著作中的主观臆断实在太多,书中的一般词汇通常是:有可能……大概……也许……等等等等。

上个世纪 90 年代,另一位英国学者伊恩 克肖在翻阅了维也纳国家档案馆以及莫斯科文献档案中心的资料后,也无法断定苏联人有一个明确的进攻计划,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老老实实地写道:“在苏军中,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将军早已推出了一个先发制人的进攻计划来遏制德军。但斯大林断然拒绝,他害怕此举反而会招来德军的进攻,他不想这样。”看到了吧,所谓的“大雷雨”其实从一开始就胎死腹中。

因为斯大林根本就不愿意这样做。同样的道理,在 1941 年 6月,雷德尔海军元帅曾拿着一份改良后的“大中东战略”去找希特勒,期望元首能携着克里特岛大胜的余威,发动一次埃及——苏伊士运河的秋季远征。那么,我是不是就可以站出来说,希特勒制定了一个“大中东战略”,去一举摧毁英国在近东的基地呢?

因此,在没有确凿证据出现之前,我只能说,“大雷雨”

计划也许存在,但它顶多算一个军事备忘录,而不是个付诸

行动的军事计划。毕竟,苏联的领袖是约瑟夫 斯大林,而

不是铁木辛哥,更不是朱可夫。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8 19:11 连载

“大雷雨”作战计划

大约在 2004 年的时候,铁血网上出现了一个帖子:苏联二战龌龊事——恐怖的“大雷雨。”

此文一出,热闹就来了。新浪、网易、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帖。baidu 二战吧更是热闹非凡。因为那个帖子里,开宗明义讲得就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斯大林有一个进攻德国的明确计划。这个计划的代号,叫做“大雷雨。” 我依然记得那段时间,德粉们简直比打了兴奋剂还要欢乐——噢耶,终于找到斯大林同志背信弃义的铁证了。

与所有读者一样,我对大雷雨计划是深信不疑的。然而,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经过多番查阅,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关于大雷雨作战计划的出处都源自一本书——《二战秘密档案》。作者: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

我当然不是怀疑索科洛夫资料的真实性。作为一位在西方享有盛名的波茨坦军事学院研究员,不可否认,索科洛夫所参考资料的可信度极高。可是,在通读《二战秘密档案》两遍之后,我楞是没能找出关于“大雷雨”计划的描述。索科洛夫只在书中列出了一个叫做“大雷雨”的副标题,却没有实质内容。现在,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巴巴罗萨”中诸多的细节。可是,有谁能找出大雷雨的原始档案和战术细节来呢?事实上,哪怕索科洛夫自己,也找不出更多证据来证明“大雷雨”真实存在。他著作中的主观臆断实在太多,书中的一般词汇通常是:有可能……大概……也许……等等等等。

上个世纪 90 年代,另一位英国学者伊恩·克肖在翻阅了维也纳国家档案馆以及莫斯科文献档案中心的资料后,也无法断定苏联人有一个明确的进攻计划,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老老实实地写道:“在苏军中,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将军早已推出了一个先发制人的进攻计划来遏制德军。但斯大林断然拒绝,他害怕此举反而会招来德军的进攻,他不想这样。”看到了吧,所谓的“大雷雨”其实从一开始就胎死腹中。

因为斯大林根本就不愿意这样做。同样的道理,在 1941 年 6月,雷德尔海军元帅曾拿着一份改良后的“大中东战略”去找希特勒,期望元首能携着克里特岛大胜的余威,发动一次埃及——苏伊士运河的秋季远征。那么,我是不是就可以站出来说,希特勒制定了一个“大中东战略”,去一举摧毁英国在近东的基地呢?因此,在没有确凿证据出现之前,我只能说,“大雷雨”计划也许存在,但它顶多算一个军事备忘录,而不是个付诸行动的军事计划。毕竟,苏联的领袖是约瑟夫·斯大林,而不是铁木辛哥,更不是朱可夫。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8 19:29 连载

斯大林的真正目地

有人肯定会问,既然楼主说“大雷雨”不存在,那为何苏联人还要陈兵边境?想象一下,在 1941 年夏季,从东普鲁士——布加勒斯特 2000 公里的国境线上,近千万名士兵在这条线的两端互相对峙,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这个疑问,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其实,这是斯大林政治讹诈的一部分。毫无疑问,斯大林正是这方面的老手——以陈兵边境对付陈兵边境,都是苏联神经战的一部分。

当 4 月 28 日,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伯爵回到柏林时,希特勒接见了他。双方进行了一次极具启发性的谈话。

希特勒:到底是什么魔鬼缠住了俄国,使他们竟与南斯拉夫暴动政权签了那份《苏南互不侵犯条约》。是想威胁德国吗?舒伦堡:不是的,他们只是公开提出对巴尔干主权的要求;他们对德国即将进攻的传说也很不安。

希特勒:是吗?比赛军事集结难道不是俄国人先搞起来的吗?

舒伦堡:这不过是俄国惯常的过火反应而已……希特勒没有再说下去,他摆了摆手,转身离开。第二天,舒伦堡便被赶回了莫斯科。对于巴巴罗萨,元首没有吐露半句。也就是说,直到最后一刻,德国驻莫斯科大使也是蒙在鼓里的。

很有意思,我们可以看出,苏军这种奇特的集结,同样引起了希特勒的不安。他似乎担心俄国会先发制人。 3、4月间,又有一批苏军师从内地调往边境军区——计有 4 个集团军,共 28 个师。与此同时,莫斯科还命令基辅军区司令基尔波诺斯将他的部队配置到边境附近,他奉命执行了,但他同时表示这种部署是完全错误的。两年前,波兰不就是这样被德国人轻而易举的击败了吗?斯大林听不进去,他自以为聪明的认为这样便可以吓退希特勒。据舒伦堡报告说,“斯大林对德苏关系的恶化感到不快,他把主要责任归咎于莫洛托夫笨拙的外交政策。”很明显,斯大林极想搞好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可是,他又不得要领。一方面,斯大林不肯放弃对波罗的海、巴尔干、君士坦丁堡等出海口的追求。他埋怨希特勒太小气,不肯把这些港口给他,反而在边境上集结了那么多部队进行示威。但是,如果此时苏联什么都不做,就等于服输。所以,斯大林就必须集结更多的部队进行“反示威”,来证明自己强硬的立场,以及对这些港口主权的要求。其实,这种勾心斗角的军事集结在近代史上不乏例子,说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吧,2008 年的时候,印度突然向中印边境增兵 10 万,那是不是就可以说印度要向我们动武了呢?对,没错,与斯大林的目地一样,这同样属于政治讹诈——这才是斯大林陈兵边境的目地——他既不想打战,又想从希特勒手里寻得好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8 19:38是不是斯教主等赤俄高层也知道自己军队的现代化程度比德国人低,所以要尽可能靠前配置呢?

~~~~~~~~~~~~~~~~~~~~~~~~~~~~~~~~~~~~~~~~~~~~~~~~~~~~~~~~~~~他要向希特勒示威,你们不把芬兰 罗马尼亚 巴尔干这些领土给我,就不惜一战。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9 01:41 连载

最后一秒,战争已无可避免斯大林集结军队是为了讹诈领土;希特勒集结军队是为了发动战争,这才是双方最大的不同。

细心的人们马上会注意到,一些毫无征兆的变化足以暗示了这场战争不可避免。譬如,正在列宁格勒为苏联建造巡洋舰的德国工程师突然回国了;另外,苏联港口内的德国商船也开始纷纷撤离,他们离开的理由很多,总之千奇百怪,拙劣不堪,大概都是妈妈喊我回家喝汤之内的理由。至 6 月份,苏联港口内已无一艘德国船只。而德国这边,那些想要回国的苏联船只却遭到百般刁难,迟迟不肯放行。譬如,每当各种设备上船出运至苏联时,“四年经济委员会”的督查便大摇大摆地走来,先是交口称赞工艺何等精美,然后便以国防部的名义将机床劫走。

令人惊异的是,这些奇怪的变化并没引起莫斯科足够重视——甚至毫不介意。俄国人的外交辞令是我们中国人民再熟悉不过的——抗议,抗议,再抗议。抗议到最后,就没有了下文,德国人依然我行我素,该干嘛干嘛,合同上的各种设备一次又一次地被劫持。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一项以冷静、稳健著称的斯大林居然对这些征兆视而不见——他不但准时向德国交付原料,并且与日俱增。5 月 10 日,海军上将雷德尔告知希特勒,“他已停止向苏联交付重要设备。”不仅如此,德国人还三番五次地提出了更多的经济要求。除 150 万吨粮食外,苏联还交付了 10 万吨棉花,200 万吨石油产品,150 万吨木材,14 万吨锰,和 2.5 万吨铬。斯大林虽然怀疑赫斯出走一事,但仍批准用快车向德国运送原料。发展到后来,斯大林甚至十分阔气地开出一条专用铁轨,从满洲把大豆、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源源不断地运抵德国。并且,他还通过各种手段给希特勒传来讯息,暗示苏联将在下一年“供应德国五百万吨的农作物”——当然,条件是把波罗的海、巴尔干等港口移交给他。

直到最后一刻,这个狡猾的苏联独裁者仍在饶舌不休,不厌其烦地与希特勒讨价还价。

至于希特勒本人,他的策略再简单不过了。就 4 个字:保持缄默。斯大林讨好他,他不答复;苏联政府抗议他,他还是不答复。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更是装起病来,避免与苏联驻德大使接触(其实跑到意大利游玩去了)。当里宾特洛甫在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泛舟时,好奇的齐亚诺伯爵问他,德国真要向苏联宣战吗?里宾特洛甫仍在装糊涂。他回答说:“亲爱的齐亚诺,我此刻还不能告诉你什么,因为每一个决定都紧锁在元首那无法探测的心中。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无疑的:如果我们进攻,斯大林的俄国将在本周内从地图上抹掉。”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08:02加兰德是第二号钻石饰获得者,回忆录是《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台湾星光出版社出的中文版将名字改为《铁十字战鹰》

=============================================== ============

你好,请问一下加兰德的这本回忆录网上有卖否?——————————————————————— —————有啊,不过推荐还是看英文原版的好,台湾版的翻译实在不敢恭维。看了台湾翻译的哈特曼传记和柏林日记,结论是还是再买一版英文的吧。

----------- 请教 英文版的名字是什么

~~~~~~~~~~~~~~~~~~~~~~~~~~~~~~~~~~~~~~~~~~~~~~~~~~~~~~~~~~~质量真有这么差?没记错的话,加兰德回忆录是钮先钟先生翻译的耶。回忆录原书名为(第一次和最后一次)那么英文就应该为 thefirst,thelast 或者 thefirstandthe last不会错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08:05大雷雨是不是巴格拉米扬回忆录中再三提到的 KOB-41 计划?巴格拉米扬详细描述了计划的制订过程,但没有提及计划的细节。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计划不是防御性的。

~~~~~~~~~~~~~~~~~~~~~~~~~~~~~~~~~~~~~~~~~~~~~~~~~~~~~~~这个不用奇怪,虽然我是一目十行看的巴格拉米扬元帅回忆录,但可以确定该计划为防御计划。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09:05连载 310

被忽视的警告在遥远的东方,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里,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对于德军将要进攻的消息并非毫不知情(甚至可以说洞若观火)。尽管德国百般提防,但英国情报部门早已提醒俄国,甚至还准确地预报了进攻的确切时间。就在不久之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斯大林面临的危险发出了警告,他在 4 月 3 日给苏联领导人的信中写道:

“我从可靠渠道获得消息……德国将驻罗马尼亚的装甲师调往波兰,而当他们获悉南斯拉夫发生革命时,又取消了这一调动。想必阁下会很容易明白这些事实的意义……” 斯大林是不相信这封信的。他第一反应是:丘吉尔居心不良。

很明显,丘吉尔为了解除英国自身的困境,试图祸水东引,寻找挑起苏德战争的机会。”在一份下达给军官们的秘密手册中,苏联情报机关这样写道:“关于今春对苏战争不可避免的传说和文件,必须看做是英国甚至德国情报机关散布的假情报。”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对于德国侦察机一次又一次的侵犯领空行为,斯大林采取了宽容态度。“那是因为他们害怕我们。” 斯大林总是这样安慰自己。当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请求莫斯科“允许对侵犯领空的法西斯飞机进行射击”, 莫斯科回答说:“您想干什么?想挑起战争吗?”“不屈不挠”的基尔波诺斯将军又写信给斯大林,他说,德国人已在布格河集中,德国的进攻很快就要开始啦。他建议把 300 万居民从边境地区疏散,并在那里建立起反坦克工事。但是,基尔波诺斯得到的答复是,“NO!决不能给他们制造进攻的借口。”嘿,德国人的借口可多着呢!对于集结部队,他们自有一番解释——德国驻苏武官告诉苏联,“德国军队由西向东调动,完全是迫于无奈……”他佯装痛苦地解释说,“英军正大举空袭德国,因此只好以东部作为训练新兵的基地。”与此同时,德国第 2 航空大队却进驻了东部新开辟的机场。

到 5 月末,他们仅在西线留有一个无线电台,让苏联人相信第2航空大队仍在西方。德国空军相继在5月10日和13日,对伦敦进行最后两次大规模轰炸,摆出准备入侵的架式。至于克里特岛的空降奇袭,纳粹宣传机构更是大书特书,形容为“入侵英伦三岛的彩排。”丘吉尔当然很淡定,他的密码机早就破译了一切。唯一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斯大林仍然对即将入侵的警告置若罔闻。李德·哈特在他的二战史中写道:

“虽然英国情报部门再三警告,可俄国人却不相信,并且继续信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国对此火冒三丈,并且迷惑不解……”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09:47 连载

丘吉尔是个骗子!看一看吧,西方国家究竟卖给了斯大林多少情报,列举出来,简直触目惊心:1940 年 11 月,一位反希特勒组织成员同莫洛托夫谈话,他把希特勒 1941 年进攻苏联的计划告诉了莫洛托夫。但莫洛托夫并不相信,没有认真对待。

1941 年 1 月,一份由美国 FBI 头头埃德加·胡佛核实后的文档被发往莫斯科,其中包括最高机密的德国总参谋部计划。(也就是“巴巴罗萨”初稿)。

1941 年 3 月 5 日,德国驻东京大使馆工作人员理查德·佐尔格(德国共产党员)给莫斯科发去电报,“9 个由170 个师组成的集团军将于 6 月下旬不宣而战,向边境发起进攻……”1941 年 6 月 14,一个隐匿在瑞士的间谍组织向莫斯科传递了详尽的军事情报,这个被莫斯科称为“红色三重奏” 的组织不仅提供了“巴巴罗萨”的详尽情况,而且还包括德国集团军群的坦克数量——甚至集团军高级将领的姓名。然而,从莫斯科回来的答复仅仅是简短的一句:“明白,完毕。” 就在这一天,斯大林的神经彻底崩溃了——他真

生气了。

有完没完!?英国大使馆也同样发来警报说进攻日期为 6 月22 日。真可谓“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啊!”

“你看”,斯大林扬了扬手中的情报,怒冲冲地对莫洛托夫说道,“丘吉尔是怎样拿德国人吓唬我们;又拿我们当做怪物去吓唬德国人的,有人就是千方百计地教唆我们互相残杀……”当时,风声越来越紧了,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铁木辛哥与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亲自跑到斯大林办公室,恳请他务必使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并根据掩护计划展开第一梯队。

他们纷纷抱怨说,边境各军区皆感到情况不妙,德国国境线的发动机噪音吵得边防士兵无法安睡。

然而,斯大林非常严厉——像责备小孩那样反问道:你们要进行全国总动员,立即把部队调往西部边境?这就是战争!你们懂不懂?据朱可夫后来追述说:斯大林宁愿打电话与赫鲁晓夫讨论什么“乌克兰农业问题,”也没有再搭理他们。

就这样,他与铁木辛哥站在办公桌前,走也不是,留也不是。赫鲁晓夫简直没完没了地向他“伟大的父亲”叙述了在乌克兰的大丰收……

当然了,善于“揣测圣意”的下属还是大有人在——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这位十分讨巧的苏联外长简直摸透了斯大林全部的心思。

6 月 14 日,也就是希特勒发起进攻前 8 天,莫洛托夫在俄罗斯国家通讯社广播了一条电讯——这是一条注定要贻笑后世的电讯。

莫洛托夫在广播里义正言辞地痛斥了“英国报纸上刊登的关于苏联与德国即将爆发战争”的谣言,称之为“苏德两国敌对势力的笨拙宣传伎俩”。

莫洛托夫最后说,“苏联人士认为,关于德国想要对苏联进攻的谣言纯粹是无稽之谈。”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09:49 有急事,

先闪了~没有打草稿就发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22:12

终于追上来了,老大,之前不是有两艘德国战舰,一艘去大西洋的被击沉,那另一艘去北冰洋的呐?

~~~~~~~~~~~~~~~~~~~~~~~~~~~~~~~~~~~~~~~~~~~~~~~~~~~~~~~~~~~德意志号 在北冰洋击沉了 2 艘小船,没取得什么战果。

所以就偷偷潜航回国了,因为希特勒担心以国家命名的船只被击沉会打击德国人民的士气。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22:19扩军备战什么的苏联也没有放松,但是大胡子不愿意备战到刺激了小胡子,所以大胡子的备战效率不高,不过也足以让人产生“大雷雨”的错觉了。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苏联还是偷偷地扩充自己的装甲军,并计划在1943年前把9个装甲军扩充到20个。32000辆新型坦克。这个数据是朱可夫在(回忆与思考)中所承认的。

反正我就觉得苏联人比较牛,德国建 20 个师,他们就建20 个军,比德国人多出十倍。如果希特勒不入侵俄国,又不肯在东欧问题上让步,不难想象 1943 年后苏联人会干出什么事来。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22:23

有些人指责希特勒攻打俄国是个完全的错误,但他们不去想想一下,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美国参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希特勒不拿下俄国的资源,他拿什么与英国和美国持久对垒?要知道,1941 年德国储备的资源几乎全部耗尽了。他们的燃油只能勉强支撑到 1941 年秋天。这是托马斯给希特勒的后勤报告,罗马尼亚油田虽大,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德国战争机器的需要。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22:25我觉得如果前期撤专家、扣船等等信息传来 俄国无动于衷是另有所图,图的是争取时间,到时候连本带利拿回来,那后期的表现就有点不可思议了莫洛托夫的电讯不会像孔明的空城计吧,眼见无幸,发个这样的信息迷惑德国?死马当活马医? 哈哈哈

~~~~~~~~~~~~~~~~~~~~~~~~~~~~~~~~~~~~~~~~~~~~~~~~~~~~~~~~

下章我会详细谈谈 莫洛托夫电讯的目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23:33我前面问过,希特勒真的知道边境上有多少苏军?

~~~~~~~~~~~~~~~~~~~~~~~~~~~~~~~~~~~~~~~~~~~~~~~~~~~~~~~~~~~肯定知道的,事实上,哈尔德老头曾一度担心俄国集结那么多部队是为了进攻。德国人在东方的碉堡群和瞭望台一点都不比苏联人少。然而他的情报局官员,也就是上文那位金策尔中校却认为,完全不用担心,那是苏联心理战的一部分。意在军事示威,讹诈东欧领土。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23:38就当时而言,大胡子是威慑(或者叫阻吓),小胡子恐怕是实心实意的要动手。

个人认为,当时的大胡子未必有心思要求东欧。只是以那些条件试探第三帝国的反应。从而推测其下一步走向。

同时,因为国内备战尚未完成,大胡子不惜一切代价去推迟战争爆发的时间。一厢情愿的认为可以做到这一点。这可以解释大胡子那近乎愚笨的应对(比如按合同供货;比如忽视情报;比如不下达战备令;比如战争刚爆发时,禁止反击至对方境内)。

~~~~~~~~~~~~~~~~~~~~~~~~~~~~~~~~~~~~~~~~~~~~~~~~~~~~~~~~~~~我觉得,老兄你的这个解释很合理。因为我刚刚读朱可夫回忆录时候也发现了一句话,朱可夫写到:法西斯德国以一些行动来探测我们的反应,从而推测下一步走向。

以己度人,说不定大胡子也是这样想的哦,以一些行动来探测德国的反应......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23:45 大胡子抢地盘的时间跟小胡子几乎是齐头并进的双方在波兰还

发生一次误会造成的冲突 都死了些人然而两个胡子都很低调的处理这件事小胡子继续购以高

价买大胡子的农产品作为一种补偿和迷惑直到1941年6月20日夜,都还有苏联火车向德国运送物资可以说,小胡子在大胡子抢地盘(特别是摩尔多瓦)方面

是很克制的

~~~~~~~~~~~~~~~~~~~~~~~~~~~~~~~~~~~~~~~~~~~~~~~~~~~~~~~~~~~波罗的海三小国,芬兰,罗马尼亚两省,波兰东部.....斯大林在希特勒东进的时候兼并的土地似乎不比德国少。只不过由于大部分属于和平兼并,因此不怎么被人们所谈及。

小胡子最初的克制是离不开俄国,他害怕两线作战。法国一死,他就不怎么担心了。他甚至抱有幻想,对苏作战会获得英 美 反共义士和右翼的同情。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2 00:33 记号,

楼主更新啊~~~~~~~~~~~~~~~~~~~~~~~~~~~~~~ 和几个哥们等着看球

赛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5 10:56 连载

最后一次军事会议

莫洛托夫不仅否认了“德国将要进攻苏联的谣言”,甚至还把德军在东线的集结解释为“与苏德关系无关”。至于俄国想要进攻德国的传言,则是“不真实和挑拨性的。”莫洛托夫讽刺英国人说:“这些敌对势力显然对战争的蔓延和加剧感兴趣……”我有时在想,丘吉尔是否会发出,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感叹呢? 斯大林不理解他,还咒骂他,甚至英国人、美国人都不理解他。作为一位坚定的“反共旗手”、一位曾经叫嚣着把“共产主义扼杀在摇篮里”的丘吉尔,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顶着斯大林的咒骂,执着地把情报奉献给苏联。

当时有人就问他:“你这位头号反共人物,为何给苏联人提供情报?这样一来不就是同流合污了吗?”丘吉尔坦言相告,“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一生中只有一个目地,就是打败希特勒!”

紧接着,他说出了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如果希特勒明天攻打地狱,我也会在下议院为撒旦辩护的。”

然而,我认为他应该这样说:“就算取得皮洛士胜利;就算失去世界帝国,也是在所不惜的。”

莫名,我就要打败你。没有利益,也没有理由。

6 月 14 日,正在克里姆林宫向全世界广播,宣布德国进攻俄国“纯属无稽之谈”的时候,阿道夫·希特勒就在同一天与他的陆军各高级将领就“巴巴罗萨”举行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会议,会议定在帝国总理府召开。为了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会者分三批到达——上午是北方集团军群的将领,中午是中央集团军群的将领,下午南方集团军群的将领。

对于车辆如何驶入帝国总理府,也做了特别安排:第一批轿车从威廉街驶入;勃劳希契等人的轿车由戈林街驶入;其他将领则从国家办公厅走廊驶入。

下午 2 时,希特勒和他的 28 位高级将官在一张长长的椭圆形桌子旁坐下,边吃边聊。据资料记载,这次会议的气氛和睦,久别相逢的将领一落座就开始相互寒叙,房间里充满着“同志式的友好气氛”——完全没有大战在即的紧张与不安。直到一小时后,元首才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讲了他攻打俄国的理由。尽管笔者在前面讲了那么多理由;成百上千的二战学者也给出过五花八门的解释。但我觉得,其实还是希特勒自己说得最棒。他的这份讲演,笔者反复读了不下 10 遍。有人曾反复提问,希特勒攻俄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我相信,这就是全部答案。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5 11:05 连载 战前总动员希特勒:“每一个军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所要的不是那个国家,而是彻底摧毁布尔什维主义。我很不理解,英国竟不愿同德国谅解,而去同苏联谅解……诸位,我们主要敌人仍是英国,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只要战争能满足它的目地,丘吉尔就会继续打下去,这是英国人的特点——敦刻尔克、希腊、克里特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英国人明白,只有美国的军事援助,他们的战斗才有意义。因此它才怀有这样大的希望,并妄图挑动俄国人的干预,使它能够钳制住德国。” “然而,俄国的态度始终是不明朗的,它曾经利用军事和政治上的机会,占领别的国家。这些情况,我们可以从俄国干涉波兰事件中看到;从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被侵占中看到;现在又在巴尔干的友好条约中看到了。”(指苏南友好条约)“莫洛托夫访问柏林的时候,我曾要求他‘阐明立场’,却招来他如下反诘。第一个问题:我们对罗马尼亚的保证是什么意思?我们会反对俄国的军事使团吗?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芬兰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达达尼尔海峡的(苏联一直对这条海峡垂涎三尺)。换句话说,他们就是要不断极力地到处扩张,而他们这些扩张,与德国的自身弱点正好一致。我就不得不预料,他们将来会利用一切可以得到的机会来敲诈我们。诸位,俄国的武装部队很强大。只要这个潜在的威胁存在,我就不能让士兵复员、不能削减陆军的数量,送到消费品工业上去。即便是我们同英国媾和了,也不会改变这种局面……”希特勒承认,“由于美国的军事援助(指租借法案),力量不平衡了。敌人的封锁导致德国战时经济遭到破坏。既然我们无法打败英国,又无法使之屈服。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欧洲大陆上赢得一个彻底的胜利。”

如何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呢?希特勒解释说,“只有在苏联被击败的情况下,德国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她在欧洲的地位才能得到巩固。”希特勒特别强调了等待的危险——“时间不在德国这边,一年后,无论英国还是苏联,将变得更强大。我们如何才能因势利导,这至关重要。既然俄国人将部队集结在边境,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应该就在那里打垮他们。”元首侃侃而谈,将领们放下刀叉,听他唠叨了将近一个钟头。

与会者之一的古德里安将军在回忆录中抱怨说,“希特勒的理由很难令人信服,大家都怀着一颗沉重的心情……”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