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跳票太久,围观群众的热情大减,需要有个争议性话题才好,不过基辅战役的争议性难道不够大吗? -----------------------------战争史上还从没有哪场战役像基辅会战这样在取得辉煌战绩的同时饱受争议的~
~~~~~~~~~~~~~~~~~~~~~~~~~~~~~谢谢老兄指正。当时懒了一下也没看军事势态图,自己凭记忆画的。另外,你把我想说的都说啦!昨天我琢磨了大半天应该怎样开头,结果今天一发帖就看到你把本章第一句给说了,而且措词比我还好。。真是杯具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15 16:34 万国,
你的编号好像不太对啊
----------------------------------- LZ 在重写一部分章节吧
~~~~~~~~~~~~~~~~~~~~~~~~~~~~~~~~~~~~~~~~~~~~~~~~没有,是我记错了。到底写到连载几了我也没晕懂作者:
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15 16:39
黄金兄你好 ,好久不见。太监太久 小鸡鸡正在努力接入中。。。。。。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15 16:45西南方面军不固守,而是边打边撤,让中央集群不用分兵,使南方集群拉平战线,中央集群守在那里攒给养,也不是个好的选择。
~~~~~~~~~~~~~~~~~~~~~~~~~~~~~~~~~~~~~~~~~~~~~~~~~~~~~~~~~~~~~~~~~~~~南下基辅一开始是经济问题。我也很奇怪,按照资料上的说法,希特勒是想围歼西南方面军同时夺取顿涅茨盆地。
但最近我读了很多资料,越来越发现希特勒仅想夺得顿涅茨盆地,因为希特勒也没有料到斯大林不准西南方面军撤退,眼睁睁地看着基尔波诺斯上将被围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19 11:27 连载
南方集团军群Ⅱ6月22日凌晨3时15分,在沿卢布林——托马舒近500公里的战线上,南方集群下辖几百个炮兵连的上万门火炮。
对已查明的俄国工事、兵营、前线机场实施了炮火准备。与此同时,空中响起了第一批远程轰炸机的马达声。紧接着,炸弹就倾落在交通线和机场上。
战斗打响了!按计划,南方集群应该在开始阶段肃清边境敌人,然后再投入第 1 装甲集群,于乌克兰西部地区合围苏军主力。但是,苏军在国境线上的顽抗使计划落了空。坦白来说,基尔波诺斯上将要比他的同僚巴甫洛夫要称职得多——就在巴甫洛夫先生看电影那功夫,基尔波诺斯上将便已经向其下辖的各司令部传达了“以一切手段抗击德军进攻”的命令。因此,德军一越过边境就遭到了苏军的迎头痛击,位于左右两翼的步兵集团军几乎是以“龟爬”速度向前推进, 一直到冯·克莱斯特第 1 装甲集群投入战斗后,情况才稍有好转。
6月23日,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终于在苏军5、6集团军之间劈开了一条突破口,可就当德军像潮水一般涌向该突破口时,正好与 6 个苏军独立机械化军迎头撞上。原来,基尔波诺斯上将为了拯救国境线上苦战的戍边部队,命令第4、8、9、15、19、22 机械军在卢茨克——罗夫诺(均为乌克兰边境城市)一线展开。结果集结尚未完毕,德国佬就冲到了跟前,只好被迫交战。于是,双方在该地区天昏地暗激战了 5 天 5 夜……最终,苏德双方的战略计划都不约而同地流产了:德第 1 装甲集群非常不幸地停顿下来与敌人缠斗①;而苏军也无法救援国境线上那些快要弹尽粮绝的部队。
巴格拉米扬上校后来写道:“按照我们最乐观的估计,戍边部队在与后方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只能坚持两天。”结果,一直到 6 月 27 日,许多边防军仍在战斗!(有支边防小分队竟然奋战了十一昼夜)他们退至村落和碉堡工事内拼命死战。
尽管被团团围住、尽管双方的实力极为悬殊,但支撑每一名边防战士继续战斗下去的信念就是:上级肯定会派兵救援的……因此,当许多战士打完最后一发子弹被迫投降时,内心都是极其复杂的。他们愤怒地认为,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换来的却是上级的遗忘。
基尔波诺斯上将何尝不想救援边防军,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罢了。从纸面上看,他麾下 6 个机械军共计坦克 3700 辆,是德军的 5 倍。但由于兵力分散,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拳头。
譬如,机械化第 4、22、15 军从战争第一天起就已经在仓促间投入了战斗。而罗科索夫斯基的第 9 机械化军却在赶来的路上—— 一路上坦克、车辆抛锚不断。另外两个机械军(第8、19 机械军)也要通过 200 公里的长跑才能赶到战场。这样一来,德军便可以利用其“时间差”,逐一击败强大的敌人。
南方集群将步兵集团居于外圈,装甲集群居于内圈。这样,大包围就打不起来了!仔细看图朋友们便会发现,南方集群不过是将苏军往东赶走,而不是设法包围他们。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5%2F19%2F37870335_22690445.jpg{EIMAGE}
很强烈的对比!这是前文提到的中央集群的战斗:步兵集团军居于内圈,霍特与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居于外围。圆环套圆环,终于在明斯克合围了巴甫洛夫与他的西方方面军主力。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5%2F19%2F37870562_22690445.jpg{EIMAGE} 作者:万
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19 11:40 更新慢了~~~主要是吹空调吹感冒了,头晕。读资料时看了下句忘上句,拿着一个斯摩棱斯克州地图找卢茨克的位置,找了半天
没找到才发觉自己拿错了图....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22 10:54 连载
南方集团军群Ⅲ6 月 24 日,当第 1 装甲集群攻克边境重镇卢茨克后,克莱施特马上电令下辖其第 48 摩托化军向右急转,攻占了通向基辅的铁路线—— 一座名叫杜布诺的小城。
果不所料,西南方面军眼见自己的铁路被掐,十分愤怒。
鉴于第 9 机械化军及 19 机械化军已陆续赶到,苏军便毫不犹豫地发起反击,结果惨遭失败——被德军一顿猛打,撵回了出发阵地(详见连载 349)。
紧接着,第 8 机械化军各部也陆续赶到了,基尔波诺斯上将于是又电令第 8 机械化军改变行进轴线,继续向杜布诺方向施加压力。不得不提一句,这个第 8 机械军是所有西南方面军中武装最优良、同样也是最悲催的:它的驻防地离前线最远,从战争开始到现在,该军一直都在跑路。它一会儿接到 26 集团军长官的命令行军至边境小城桑博尔,一会儿又奉命要开到国境线附近,在被划归第 6 集团军后,又根据新长官的指示开到了西北部边境……正好与德军装甲集群擦身而过……当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亲至第 8 机械化军视察时,该军仍在为各上级长官相互矛盾的命令疲于奔命。同时,该军也完成了战争史上的一次“壮举”——在敌人轰炸机不断骚扰下武装游行近 400 公里,未经一战,却损失约 400 辆坦克(占该军总数的 50%)。
不过,该军军长里亚贝舍夫少将是乐观的。据朱可夫后来追述,当德国轰炸机前来投弹时,里亚贝舍夫少将还乐呵呵地跟他开玩笑说:“X 他妈,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挖防空壕呢……朱可夫同志,您就当我们已经躲在防空壕里好啦!”终于在6月26日,第8机械化军不用跑了——在基尔波诺斯上将的直接命令下,第 8 机械化军一头扎进了杜布诺镇,结果却在进攻途中陷进了一片开阔的沼泽地里(由于缺乏侦查,第 8 机械化军并不知道沼泽的存在)。后来,许多西方学者以此为理由,嘲笑红军指挥官呆板、愚蠢。说他们 “竟然驱赶每辆重达 42 吨的 T-34 坦克群驶进沼泽地。”殊不知,此时的第 8 机械化军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红军侦查做得很糟糕,但德国人却做得很到位。隶属于德第 57 步兵师的炮兵部队在侦察机的直接引导下,对陷入泥潭的第 8 机械军一阵火力急射,呼啸而来的炮弹摧毁了大量无法动弹的苏军坦克。很快,德军一个装甲师——第 16 装甲师(隶属第 48 摩托化军)的 160 辆坦克也赶赴战场,围攻苏军。
尽管如此,苏军仍然倚仗着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越过沼泽,向德军发起了猛攻。这场战斗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Ⅲ、Ⅳ号坦克根本无法击穿 T-34 的正面装甲!而
第8机械军恰恰又装备着大量T-34和KV新型坦克。经过
一日血战,第 8 机械军竟然杀出了一条血路,向前推进 30—35 公里,收复了杜布诺,并威胁着德军后方交通线的安全。
能顺利收复杜布诺这样的交通枢纽,里亚贝舍夫少将很是高兴。尽管第 8 机械化军坦克损失过半,燃料几乎耗尽,但向基尔波诺斯上将拍去的电报读起来却是振奋人心的:“业已击溃敌人,第 8 机械化军通过战斗冲进了杜布诺!”因陷入泥潭被德军缴获的坦克.......T-34 越野性再好也经不起这样折腾呀
{SIMAGE}http%3A%2F%2Fimg9.tianya.cn%2FPhoto%2F2011%2F5%2F22%2F37968527_22690445.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23 15:45 呵呵 明
日再更 正在读资料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25 18:22 连载
向旧国境撤退与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一样,当时的西南方面军高层依然存在着一种颇为不现实的想法——用强有力的反突击迅速击垮德军机械化部队,从而扭转整个战争的局势。
总之,进攻就等于胜利,防御就是退却,是失败主义。因此,收复杜布诺的捷报在西南方面军高层引起了震动。政治委员瓦舒金同志得意非凡,一脸满足感——因为此次进攻是在他力促下进行的①。
在政委的感染下,基尔波诺斯上将也变得快乐起来。西南方面军的副总参谋长后来写道:“我们相信我军已经争取到转折点了!”然而,他们没能高兴几个小时。因为按照基尔波诺斯最初的计划,里亚贝舍夫少将应该与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的第 9机械军、弗克连科将军的第 19 机械化军在杜布诺会师后,合兵一处,以 3 个机械军的强大力量,横扫整个德军装甲集群的侧翼。
可是,第 9 机械军跑哪去了呢?现在我们都知道了,罗科索夫斯基将军在进攻失利后,立马转入了防御,压根没想过要跟里亚贝舍夫少将会师。而弗克连科将军的第 19 机械军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它被德军阻挡在杜布诺外围,攻势受挫。
基尔波诺斯上将是不了解这些的。由于通讯系统遭到破坏,一直到6月27日凌晨,司令部才与第9、19机械军建立联系。这样一来,胜利的喜讯变成了惊天的噩耗。
后来,朱可夫在回忆录中感慨说,“要是再多 1—2 个步兵军就好了……”但他就是不肯承认,反击失利并不是由于兵力不足,而是 6 个机械化军分批投入战斗所致。
现在,严峻的形势终于迫使基尔波诺斯上将意识到:他和莫斯科都曾寄予厚望的反突击失败了,边境交战已经输了……这对基尔波诺斯心理上的打击是致命的,而瓦舒金同志则脸色苍白,一声不吭地离开了司令部……这就苦了里亚贝舍夫少将,他的机械军实质上已陷入重围而尚不自知——他还眼巴巴地盼着友军跟他“顺利会师呢!”6 月 27 日凌晨 4 时,司令部终于和里亚贝舍夫少将联系上了!基尔波诺斯要求他“赶快撤退”,因为第 8 机械军有被合围的危险。但奇怪的是,不到 3 个小时,里亚贝舍夫又接到了一个新命令:要求他继续进攻!就在少将同志为两个相互矛盾的命令纠结、蛋疼之际,政治委员瓦舒金竟然乘飞机来到了他的指挥所——手上紧握着一把手枪。他威胁里亚贝舍夫,“如果不进攻,现在就枪决他。”眼见瓦舒金凶神恶煞的模样,里亚贝舍夫只有服从(至少死在德国人手上还能当烈士)。刚刚杀出重围的第 8 机械军不得不再次掉转矛头,将撤退的后队改为前队,以 25 辆坦克为前导,其余的 180 辆坦克紧随其后,靠着最后一点燃油发动了新的攻势。
对面的德国第 16 装甲师其实才是最惨的,好不容易送瘟神似得将苏军赶走,结果他们又杀回来了。苏联人到底在玩什么花样?!拍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么,杀进敌阵三进三出???还没等德国人回过味来,第 8 机械军再次突进 12 公里,于德军战线上撕开一条口子(果然不愧为最精锐的机械军)。
谢天谢地,苏军的汽油终归是用完了。最后,第 16 装甲师在4 个步兵师有力的增援下,进而反包围了孤军深入的第 8 机械军,里亚贝舍夫少将只好将那些没有燃油的坦克埋进土里,充作固定炮塔抵挡德军的冲击。6 月 29 日,德军又调来了 2个装甲师阻止第 8 机械军突围。在 7 个德国师的围殴下,身负重伤的里亚贝舍夫少将跳进一辆坦克,组织残部且战且走,终于在德军合上“口袋”前跳出了包围圈。但是,第 8 机械军的损失是惊人的:里亚贝舍夫后来承认,由于战斗和不断的调动,成功撤到第聂伯河左岸的只有不超过 10%的坦克。
要知道,仅仅在一周前,第 8 机械军一共拥有 856 辆坦克呀!
对此次进攻负有主要责任的瓦舒金同志绝望了——他选择了自杀。当副总参谋长巴格拉米扬拿着一份新计划去找他时,正好撞见乌克兰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赫鲁晓夫粗声粗气地告诉他,“没有必要啦,现在用不着向他报告了。尼古拉•瓦舒金的战争已经打完了。”当然,赫鲁晓夫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儿去。因为他也是此次进攻的倡导者之一②。斯大林一旦追究起责任来,他肯定是跑不掉的(完全可以参考巴甫洛夫的下场)。
真是好笑之极,赫鲁晓夫和瓦舒金两个共产党员从未带过兵,甚至对军事一窍不通,却总爱充内行,对基尔波诺斯指手画脚。瓦舒金同志倒是很有政治觉悟,直接找马克思报道。但赫鲁晓夫同志,你为何不买块豆腐撞死呢?/事实上,此次大反攻从一开始就遭到了西南方面军总参谋长普尔卡耶夫将军的反对。他的理由很简单:所有第二梯队军队距边界远近不一:步兵第 31、36 军需要走5至6天(步行)。前文提到的机械化第9、19军也要走3 至 4 个昼夜。
因此,他建议边境部队积极防御,等消耗了德军实力、并判断出德军主攻方向之后,再集中力量反击。但他的意见却遭到了瓦舒金的无端指责,说他是失败主义,“不加抵抗地把主动权拱手让给侵略者……”“胆大包天地放法西斯分子深入祖国腹地云云……”/根据巴格拉米扬的记载,正当普尔卡耶夫将军和瓦舒金吵得不可开交,差点掐起架来的时候,朱可夫和赫鲁晓夫走了进来,他们纷纷支持瓦舒金“马上转入反攻,把德军赶过国境线”的计划。
少数服从多数,这才迫使基尔波诺斯下定决心,不待兵力完全集中就仓促地投入反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28 12:26 LZ,能不
能推荐几本写二战的书,最好有地图的
~~~~~~~~~~~~~~~~~~~~~~~~~~~~~~~~~~~~~~~~~~~~~~~~~~~~~~~~~~~~~~~~~~~~孔夫子旧书网上有很多。你输入(第三帝国)就行了。
有一套美国时代编辑做的丛书很不错,许多连网上都找不到的珍贵图片。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29 03:59 连载
挺进,前方就是乌克兰!瓦舒金同志的死亡是对西南方面军有帮助的。不管怎样,基尔波诺斯上将终于能不受那些所谓“政治委员”干扰,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了。
此时此刻,基尔波诺斯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撤退。但我们都知道,斯大林是不允许撤退的。据说有一次,列宁格勒军区司令打电话给斯大林恳请撤退,斯大林竟然咆哮着对电话筒吼道:“撤退,还能往哪撤?到北极去吗!?”但是到了 6 月 30 日,也就是西方方面军陷入重围的那一天,莫斯科突然又批准基尔波诺斯全线撤退的命令,同意将部队后撤 240 公里,大体上到了科罗斯田——奥伦斯基新城——普罗斯库罗夫一线的苏联旧疆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斯大林防线”。)上天帮了苏联人的大忙。就在那天夜深,乌克兰下起了一场暴雨,雨水冲垮路基,导致德军机械化部队陷入泥泞之中。而苏军则抛弃了重型装备,一边进行顽强战斗,一边缓慢退却。
可是, 传说中的“斯大林防线”实在太坑爹了。照理说,这条以国家领袖命名的防线应该很坚固才对。但当疲惫不堪、浑身湿透的红军将士撤退到那儿后,才发现“斯大林防线”杂草丛生,已经荒弃很久了。负责管理这些阵地的将军向基尔波诺斯汇报说,“只有寥寥几处筑垒地域驻有常备军,至于其它筑垒地域。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另一位将军的汇报就更有意思了,他表示,“正在对废弃的工事进行修复,但没有武器储备……”他问:“能否寄托退却军队手中自己的武器战斗?”不是废话吗,如果能战斗还跑这来做什么?你总不可能对德国人说,我们先停手,等把防线修复好了再打过吧。
没有办法了,苏军只好继续跑路。但是在措辞上,苏联人很谨慎,他们纷纷表示,这不是撤退,而是“战略转移”。
在 7 月份的第一个星期,西南方面军就一直做着这样的“转移”。很快,第聂伯河沿岸的森林和丘陵已被抛在身后,德军越过“斯大林防线”,推进至乌克兰大平原。
从地图上看,由于边境交战的巨大失利,红军此时的战线实际上已被分割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波塔波夫少将率领的第 5 集团军。这位波塔波夫少将也算是红军中少有的牛人了,他的集团军从交战第一天起便被德军包围在国境线。但波塔波夫少将却从容地将残部带进普里皮亚特沼泽,并利用那里的地形做掩护,不断扰袭德第 6 集团军。令德国人特别愤怒的是,一旦德军发起进攻,苏军又立刻远离大路,退进沼泽腹地。士兵们不得不穿过灌木丛和齐腰深的芦苇进行冲锋,即便在攻下目标后,隐藏在灌木丛中的苏军狙击手仍然继续骚扰,并有计划地杀死那些无人救护的德国伤兵,用刺刀将他们逐个捅死。此举大大激怒了第 6 集团军总司令赖歇瑙元帅。他下令,“将苏军战俘像游击队员那样对待,不论他们是否身着军装”。
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的阻击战打得卓具成效,但另一部分,也就是红军西南方面军主力却过着凄惨兮兮的日子。乌克兰大平原遍地都是麦子和向日葵,一望无际,无遮无拦。英国二战学者艾伯特 西顿后来形容那里的地形时写道:“大地疏疏落落地点缀着藏在槐树荫中的一排排农舍。牲畜和家禽仍在田野里,只是马匹和人员已经离去。广阔又单调的天际,更加重了大地的荒漠和空落落的气氛,给人以茫茫无际的感觉……”但我觉得,老外形容得太繁琐,太没诗意。因为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这种地形下,苏军能往哪撤?平原这么大——方圆 160 万平方公里,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甚至连乌克兰第一书记、半个乌克兰人的赫鲁晓夫也对保卫家乡失去了信心。
7 月份的第一个星期,赫鲁晓夫乘车回到基辅,着手组织乌克兰首府的防御工作。可他同样发现,这里啥也没有。
(那些饱食终日的政府官员还以为战争离自己很远呐,是在远离基辅的旧国境一线进行的)。据赫鲁晓夫自己的说法,他计划组织一支工人军队保卫基辅,并打电话到莫斯科要武器。
国防委员马林科夫却告诉他“这儿一片混乱,什么事情也闹不清楚……”他指示赫鲁晓夫,可否“让大家自己打造武器、做长矛、做刺刀。用瓶子、燃烧瓶去跟法西斯坦克搏斗?”德军仍在迅速挺进。7 月 8 日,德军几乎在所有地段上越过了“斯大林防线”。 7 月 9 日,乌克兰西北部首府日托米尔也被德军占领,离基辅不到 150 公里了。这一消息吓得赫鲁晓夫魂飞魄散,遂决定转移基辅的重要物质、粮食。但这一情况很快通过肃反人员汇报给了斯大林。7 月 11 日,斯大林向赫鲁晓夫拍去了一封电报——电报同样吓得赫鲁晓夫魂飞魄散。
因为电报内容是:“假如你们向第聂伯河左岸后撤一步,你们所有人都将被作为懦夫和逃兵而加以严惩!”
斯大林的意思很明白——丢弃任何地方都忍了,但你们丢了基辅试试。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29 04:19 1.苏联发动苏芬战争和建立东方战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夺回里加条约里因寇松线而失去的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波罗的海西部沿岸及芬兰以东的领土?
2.巴甫洛夫在比亚韦斯托克的品字型兵力配置是否可以看成是一种进攻型的部署态势?
~~~~~~~~~~~~~~~~~~~~~~~~~~~~~~~~~~~~~~~~~~~~~~~~~~~~~~~~~~~~~~~~~~~~~
1.扩张,无限的扩张,成为欧洲的主人。这个观点倒和希特勒一致的。布尔什维克党虽然推翻了沙皇,但泛斯拉夫主义却深入每一个想名垂后世的俄罗斯人心灵。
2.可以这么看。几乎每一个参加巴巴罗莎战役的德国士兵都这么认为。我曾在上文引用了斯图卡王牌飞行员鲁德尔观点中的一小部分,这全都是通过他的观察得出的结论。
他写道:我第一次出击就注意到了沿着边境分布着无数的工事。野战工事在俄国境内纵深绵延达数百英里。有些尚未完工。我们飞过了一些建设了一半的机场,混凝土跑道还在建造中,有些飞机已经停在机场上了。在我军正向其进军的维帖布斯克的道路旁就有这样一个未完工的机场,上面停满了马丁式轰炸机。这些飞机肯定是缺乏燃料或者缺少飞行员驾驶。飞过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机场和支撑点后,有人说“多亏我们先发制人发动了攻击”……似乎苏联人要做好准备,建立一个进攻我们的前进基地。俄国向西方还能攻击谁呢?如果俄国人完成了攻击准备,无论在哪里都无法挡住他们。
这固然是德国人的观点,但现公布的苏联文档,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大雷雨计划的存在。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29 04:24德军进入苏联后对苏军的政治委员不应该枪毙,而应该发勋章的,他们帮了不少的忙。对于红军的后勤官员更该发铁十字勋章,没有他们的努力,德军的战果也没这么大。
~~~~~~~~~~~~~~~~~~~~~~~~~~~~~~~~~~~~~~~~~~~~~~~~~~~~~~~~~~~~~~~~~~~我也这么觉得......政委能取代军人。那还要军人做什么?政府担心军队叛变,但打起战来又离不开军人。呵呵,独裁者们大抵如此。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31 01:19 连载
保卫乌克兰首都基辅,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9 世纪第一个俄罗斯国家基辅罗斯的首都,素有第聂伯河上的“帝王之都”、“俄国众城之母”之美誉。将这座城市拱手让与敌人,斯大林的震怒可想而知。
当然了,赫鲁晓夫同志是很灵光的,尽管同僚们在谈及他时都忍不住蹦出“那个土豆政客”的评语。但不可否认,在那个时代,赫鲁晓夫揣摩上意的本领无人能及。他很清楚,这是斯大林的底线。基辅若是丢了,跑回去叫斯大林一百遍“我最伟大父亲”也没用。
第二天,也就是 7 月 11 日,赫鲁晓夫拍了回电,他说:将竭力保卫基辅,战斗至最后一兵一卒!与此同时,另一位苏军高级指挥官也来到了基辅,他就是苏联内战中的老英雄,被列宁称为“世界上最杰出骑兵统帅”的米哈依洛维奇·布琼尼元帅。
长期以来,布琼尼是很不得斯大林信任的。原因是,他在人民和军队中享有太高的声望。伏罗希洛夫元帅曾写信给斯大林,说布琼尼"小农意识浓厚,名望太高,也很狡猾……当时,伏罗希洛夫曾惊慌地打小报告说:当问及一名年轻红军战士,他是为谁而战时,后者竟回答说“为布琼尼而战”,而不是为“斯大林而战”。因此,斯大林一直把布琼尼留在身边,不委以实权。
但是到了危急存亡之秋的关头,斯大林也顾不得为谁而战了。他于 7 月 10 日任命布琼尼为西南方向总指挥,统一指挥西南方面军和黑海舰队。给布琼尼送行时,场面还是极为动容的——斯大林拉着老元帅的手千叮万嘱:“无论如何要守住基辅呀!但暂时没有预备队,不管多么困难也别来要 ……”
布琼尼元帅是开着坦克到前线的……对,没错,坦克!前来迎接他的赫鲁晓夫看到这一幕真是哭笑不得——布琼尼得意洋洋地告诉他:“现在不比国内战争那时候了。德国人有技术、有飞机,我就藏到坦克里躲他们,还开着它当汽车使呢”。
笔者弱弱的问一句,骑兵元帅开坦克算不算与时俱进呢?不管怎么说,布琼尼下车伊始,嗯不对,是下坦克伊始,便对基尔波诺斯的撤退战术产生了质疑。尽管对局势缺乏基本了解,但布琼尼元帅大手一挥,颁布的第 1 号命令便是:“不准后退一步。要坚守和反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31 01:37本说写到乌曼战役的,结果查资查了半天 写一小段就很疲倦了,先休息~明天补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31 01:39楼主书大概什么时候能出呢,希望出书的时候配的图不要少,很重要
~~~~~~~~~~~~~~~~~~~~~~~~~~~~~~~~~~~~~~~~~~~~~~~~~~~~~~~~~~~~~~~~
第三本将会大量配图,前面两本是不可能了。。。因为第二本已经印刷出来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31 01:48
作者:文工团方面军司令 回复日期:2011-05-2922:15:12
司令可算回来了,,半年了……
今天定了你的书,不知道和网上写的有差异吗。。等吧……
你的书 5 本能搞定吗,,第一本才到巴黎啊!!
~~~~~~~~~~~~~~~~~~~~~~~~~~~~~~~~~~~~~~~~~~~~~~~~~~~~~~~~~~~~~~~~~~~
司令员你好,要写 8 本才能搞定呢:分别是:
《闪击,闪击》
《从大不列颠到巴尔干》
《十字军东征》《失去的胜利》
《退潮》
《在东方》
《帝国的反击》《帝国的毁灭》你看,我还是挺得意的 虽然什么都没有,但名字却提前想好了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31 02:03 作者:
blackhawk37 回复日期
楼主出书了吗?叫什么名字啊,我想买一本
~~~~~~~~~~~~~~~~~~~~~~~~~~~~~~~~~~~~~~~~~~~~~~~~~~~~~~~~~~~~~~~~~~~~兄台,这是连接,http://book.kongfz.com/11486/110298870/ 据我所知,这家店是最便宜的。而且就此一本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31 02:05 战略转
移
好比 1949 年电台:国军胜利转移,共军追赶不及
------------------------- 宣传这玩意儿总是这样的,反正不能直接对老百姓说,我们被干挺了要玩完了,大家爹死娘嫁人,个人顾个人去吧。。。。
敦刻尔克被说成是战争奇迹,巴斯托涅的 101 师自己臭屁的不行的,其实他们那点苦头放在东线也能叫事儿?
=======================101 师的战绩,可是天天讲日日讲。没有苏联把小胡子给耗死,凭美国和英国陆军,10 年也战胜不了德军。
~~~~~~~~~~~~~~~~~~~~~~~~~~~~~~~~~~~~~~~~~~~~~~~~~~~~~~~~~~~~~~~~~~~~~不由想起朱世巍嘲笑西方人,什么血战阿拉曼呀 全是狗屁,打了半天死伤几千人。东线战场一天死亡上万都是很正常的,那里才是绞肉机。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31 02:07这个星期央视 9 套放了新拍的彩色版《伟大的卫国战争》,
每天一集,今天来个特别呈现 8 集连播,从中立客观的
角度讲述了那场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失误,进攻和
防守的目的和结果,穿插了许多数据和地图,翔实又直
观,真漂亮!楼主也要加油,虽然没有政府补贴,但是
有众多网友关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