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古德里安第 2 装甲集群封锁区域(也就是罗姆内——洛赫维察一线)苏军的突围方式就更惊悚了。他们争先恐后地爬上超载汽车,一个也不愿意落下。司机们踩足油门以最快的方式往东疾驰。卡车是没有护甲的,被炮弹击中只有死路一条。草原上每天都在上演着惊心动魄的一幕—— 苏军卡车后面跟着同样飞驰的德军坦克,坦克一边追赶一边射击,直至载满士兵的卡车变成一团团燃烧着的火球。

一名来自莫德尔第 3 装甲师的军医在他的私人日记中写道:

“毛骨悚然!各种武器和装备之间横七竖八地躺着人和马的尸体……东乌克兰草原俨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坟场。上百辆卡车、轿车零乱地躺在野地里。车上的人员被烧得像黑木乃伊一样斜在车门口。车子周围散落着成百上千具尸体,田野里也到处是残缺不全、脑浆横流的尸体……

前线的战斗是如此残酷,那位远在东普鲁士的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却故作轻松地写道:“包围圈内的敌人就像桌子上的台球一样在圈内跳跃着。”(日记:9 月 17 日)—— 他确实很轻松,轻松到跑去农场遛马,结果把腿摔断了。

关于德军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哈尔德早有安排。中央集群总司令冯 博克元帅曾问过哈尔德,是南线的战事重要呢?还是莫斯科重要?

哈尔德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是后者重要。

说干就干,为了充分凸显莫斯科的重要性。哈尔德将那些认为是“多余”的部队统统调走了。9 月下旬,就在合围圈内的战斗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刚刚南下不久的第 46 装甲军和“大德意志步兵团”突然接到命令,叫他们退出战斗,返回斯摩棱斯克地区。

真是莫名其妙!这样调动直接导致了本来就脆弱不堪的德军战线再一次被削弱,大量苏军还是从各个缝隙中遁走了。

被合围的 5 个集团军长官——除波塔波夫少将不幸被俘外,其余 4 个都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己方阵营。这个数字本身就很能说明德军的封锁线并不像他们所宣传的那样牢不可破。而哈尔德的举动,更是有自毁长城的嫌疑。

到了1941年9月26日,在强大德军压迫下,弹尽粮绝的红军残部终于还是瓦解了。一部分勇敢的士兵则退进洛赫维察周围的沼泽地,将战斗延长到了 10 月上旬。但是,这些英勇的举动对大局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整整 5 个集团军、共计 85 万人的西南方面军全军覆灭了,时间是 1941 年9 月 27 日。德国人后来说,他们一共抓获了 66.5 万名俘虏。

但苏联人却硬说西南方面军总共才 67.5 万名官兵,其中有15.5 万人在 9 月底以前就已经冲出了合围圈。减去死伤人员,因此被德军俘虏的士兵顶多不会超过 20 万人。

当然了,我们去争论这些数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现在,摆在斯大林面前的是一幅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当沙波什尼科夫接替朱可夫出任苏军总参谋长时,他说:“沙波什尼科夫,替我把洞补上!”可是随着西南方面军的迅速崩溃,整个南俄战区都垮掉了。已经没有预备队了……沙波什尼科夫向他的主子汇报说,“我们尚有 39 个步兵旅正在组建咧!”但他又接着说,训练新兵怎么也得花上 1—2 个月,要 11 月份才能投入战斗。

可是现在才 10 月份耶……斯大林痛苦地发现,在沿库尔斯克——哈尔科夫战线上已经出现了一条长达 300 公里的大窟窿。虽然铁木辛哥迅速重建了方面军(仍称为“西南方面军”)但这个新组建的西南方面军什么都没有:既无有生力量,又无技术装备,甚至连运输车辆都在基辅会战中丢得一干二净。所有作战人员加起来还不及之前的一半,因为士兵全是由那些刚刚突围而出的幸运儿组成的。在此期间,西南方面军只得到了两个师的预备队——是斯大林从牙缝中挤出来的。杯水车薪的增援使赫鲁晓夫政委悲观到了极点,他后来写道:“为了填补作战方面的不足,我们已经把拖拉机改造成作战武器了……尽管拖拉机并不适于作战,但总比什么也没有强吧……”很明显,此时的铁木辛哥唯有咬紧牙关,为斯大林巨大的战略失误埋单了。

{SIMAGE}http%3A%2F%2Fimg17.tianya.cn%2FPhoto%2F2011%2F7%2F15%2F39737091_22690445.jpg{EIMAGE} 参加基

辅战役的德国装甲师

{SIMAGE}http%3A%2F%2Fimg17.tianya.cn%2FPhoto%2F2011%2F7%2F15%2F39737102_22690445.jpg{EIMAGE} 基辅合

围战中的德国步兵师

{SIMAGE}http%3A%2F%2Fimg9.tianya.cn%2FPhoto%2F2011%2F7%2F15%2F39737136_22690445.jpg{EIMAGE}

向德军投降的苏军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7%2F15%2F39737146_22690445.jpg{EIMAGE}

举手投降~~~~

{SIMAGE}http%3A%2F%2Fimg9.tianya.cn%2FPhoto%2F2011%2F7%2F15%2F39737159_22690445.jpg{EIMAGE}

散落一地的著名马克辛重机枪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7-15 03:59 西南方

面军的覆灭。。。。。。

{SIMAGE}http%3A%2F%2Fimg17.tianya.cn%2FPhoto%2F2011%2F7%2F15%2F39737222_22690445.jpg{EIMAGE}

翻滚在地的重炮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7%2F15%2F39737224_22690445.jpg{EIMAGE}

投降的苏军俘虏~~

{SIMAGE}http%3A%2F%2Fimg18.tianya.cn%2FPhoto%2F2011%2F7%2F15%2F39737227_22690445.jpg{EIMAGE}

一个德国兵后面押送着一大群俘虏....

{SIMAGE}http%3A%2F%2Fimg9.tianya.cn%2FPhoto%2F2011%2F7%2F15%2F39737230_22690445.jpg{EIMAGE} 俘 虏......

{SIMAGE}http%3A%2F%2Fimg17.tianya.cn%2FPhoto%2F2011%2F7%2F15%2F39737232_22690445.jpg{EIMAGE} 一张著名的照片,一眼望不到头的俘虏群..... 作者:万国咸宁

天下平 日期:2011-07-15 04:08

{SIMAGE}http%3A%2F%2Fimg18.tianya.cn%2FPhoto%2F2011%2F7%2F15%2F39737242_22690445.jpg{EIMAGE}基辅战役至此算是全部写完了。最后以一只死去的德国老鹰雕塑结束这场战役吧。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7-16 00:43

坚持看的朋友才幸苦,我更新没个时间。有时间才写一点,而不像专业写手那样每天准时更新。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7-17 02:54 连载

不可思议的战略基辅会战的巨大成功使希特勒 High 到了极点。“魔咒终于被破除了!”在东普鲁士的元首大本营,哈尔德告诉他的主子,一共抓获了 66.5 万名俘虏,希特勒骄傲得几乎要爆炸了。他确信,苏联已被“彻底击败”;没有什么力量能使斯大林东山再起了——因为他的后备力量马上就会消耗殆尽。

同时,铁一般的事实再次证明了他自己是一个倒霉的统

帅,不幸让他摊上了这么一批差劲的弱智将军,以及一个只会吹毛求疵和狂妄自大的总参谋长。”(《德军总参

谋部 1650 —1945》卷 11)为了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希特勒遭到了总参谋部“专家”们的层层刁难,在乌克

兰打败红军,终于可以使他长舒一口气了。他充满自信

地告诉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这是史无前例的胜利,东线局势不出 3、4 个星期自会明朗……”而哈尔德却在

背后酸溜溜地评论说,这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

败。因为莫斯科并未拿下,他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好

高兴的。

此时,日期已悄悄接近 10 月份,正值秋分时节。一年中气温最高且酷暑难当的日子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少地方,由于气温骤降,身着夏装的战士已经感受到了阵阵寒意。

两个月以来,冯 博克没有装甲部队的集团军群一直按兵不动,秋雨季节即将来临,到时俄国的道路将是一片泥泞,进攻莫斯科的时机已经过去了。

在这种前提下,希特勒是反对进攻莫斯科的。毫无疑问,东线德军当务之急是应该考虑如何渡过俄国的冬天,而不是征服新的土地。此外,他——希特勒——本能地担心重蹈拿破仑的覆辙。提起莫斯科他总有些毛骨悚然之感。他认为,进攻的重心仍应放在南线,向哈尔科夫一线展开,然后就是斯大林格勒和顿河。这样的战略既不承担风险,因为敌人在南线只剩下残兵败卒。又可以一劳永逸——将铁木辛哥新组建的西南方面军扼杀在摇篮之中。

毛主席曾经指导我们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为了弥补坦克的不足,西南方面军连拖拉机都用上了,他们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呢?既然德军占有如此大的优势,就应该继续南下,摧毁铁木辛哥,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幻想着在冬季来临前夺取莫斯科。

步子迈大了,咔,容易扯着蛋。

然而,陆军无法理解元首的战略。在这微妙时刻,最高统帅部也因为巨大的胜利失去了理智。他们力促元首,一定要在冬季来临前拿下莫斯科,因为德军是“战无不胜的”。

希特勒终于动心了。他相信了陆军的保证,勉强强地对勃劳希契、哈尔德的主张让了步。人们后来都说,希特勒洋洋自得,固执地要在 1941 年前入主莫斯科。恰恰相反,无论冯 贝洛的回忆录还是戈培尔日记都证明了这是陆军的一厢情愿,希特勒是相当无辜的。

鉴于陆军是如此富有激情,哈尔德虽卧病在床,但他仍感觉自己的整个胸毛都在燃烧——现在,“巴巴罗萨”的最后一击开始了。在希特勒签发的第 35 号“元首密令”中,陆军还专门在后面加了个副标题——牛逼哄哄的副标题,叫:“在中央集团军群方向上的决战!”

而它的代号,我们后来都知道了,叫做“台风”。

为了完成这最后一击,被暂时的胜利迷住了心窍的陆军采

用了削弱北方集群和南方集群的办法将中央集团军群扩充

起来——就像少女隆胸一样,中央集群的兵力史无前例地被扩充到了 70 个师:其中 14 个装甲师、8 个摩托化步兵师。

占东线总兵力的 70%。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北方集群不得不

从列宁格勒抽出 5 个装甲师和 2 个摩托化师,以及里希特

霍芬第 8 航空军。

得知要削弱北方战线,北方集群总司令冯 勒布陆军元帅(一作冯 李勃)当场就气晕了,他对哈尔德蛮横无理的要求表示抗议,官兵上下更是群起激扬,纷纷表示,“列宁格勒就摆在眼前,谁也阻止不了我们立刻进去!陆军统帅部对此置之不理,严令“48 小时内交出装甲部队”——对本来就羸弱不堪的北方集群而言,此次调动是致命的。此后,北方集群在整个列宁格勒战区丧失了主动权。

南方集群也没有例外。因为它们必须交出 9 个师(其中包括一个装甲军)。不仅如此,它们还要继续南进,越过哈尔科夫——库尔斯克一线,向斯大林格勒进军,以切断俄国与高加索油田的最后联系。龙德斯泰特向希特勒解释,这样做意味着要越过第聂伯河作 650 公里的大跃进,被削弱的南方集群无力这样长距离远征时,最高统帅部却以“西南方面军已经垮了”的理由来搪塞他。龙德斯泰特被这个荒谬绝伦的命令气得“纵声大笑”。

哈哈,简直太不可理喻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7-17 03:08很久没上论坛了,昨天去了一下二战军事论坛,发现很多军迷还在那讨论说 基辅战役是最大的战略失败,俨然一副哈尔德战后回忆录的论调。太不可理喻了,基辅战役如此大的胜利他们居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副战术胜利,战略失败的高深论调。前面有朋友说得好,基辅战役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不切实际地幻想着在冬季来临前夺取莫斯科。我一定要上论坛去痛斥这些家伙的歪论。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7-17 13:50如果德国在 41 年冬天不去进攻莫斯科而是转入战略防御会不会好些呢?同样这也给了苏军喘息的机会,苏军会不会用几个月的时间去积蓄预备队反攻呢?

~~~~~~~~~~~~~~~~~~~~~~~~~~~~~~~~~~~~~~~~~~~~~~~~~~~~~~~~~~~~~~~~~~~~~我认为最好的战略是将古德里安第二装甲集群交给龙德斯泰特,其实龙德斯泰特一直想把古德里安归入南方集群麾下,也做过这样的尝试。但由于总所周知的原因被陆军统帅部拒绝了。另外,中央集群继续保持守势,多余的部队转给北方集群,争取在 1941 年前拿下列宁格勒,结束北方战线。

这是最稳的打法,元首一开始就是这样想的,但他同样被想入非非和朝三暮四的想象力所困扰。这点我后面会提及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7-17 13:59 说起来,基埔打完后形式还真微妙,如果不冒进,中央集群就地固守,南方集群伺机发展,毛子还真不好办。

莫斯科必需要守,那南边就顾不上了。德国人可以在南边尽量扩张,甚至拿下整个高加索。如果毛子想顾这边,就在莫斯科方向敲打两下,如此,毛子新组建的预备队要么窝在莫斯科,要么挤牙膏一样慢慢消耗掉。到来年春天,不用打,莫斯科可能都被合围了。

~~~~~~~~~~~~~~~~~~~~~~~~~~~~~~~~~~~~~~~~~~~~~~~~~~~~~~~~~~~~~~~~~~~~~~8 月份不南下基辅。直取莫斯科的战略其实也是可行的。

但问题是,既然已经南下了,并取得了成功,就应该继续发展下去。而不是刚刚在一个方向取得决定性胜利,就不打了,换主攻方向了。德国人连乘胜追击的欲望都没有。这固然是希特勒与陆军统帅部长期以来的战略分歧所致。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7-17 14:19

================================

既然元首这么看重南线,他念念不忘列宁格勒是怎么回事呢?

~~~~~~~~~~~~~~~~~~~~~~~~~~~~~~~~~~~~~~~~~~~~~~~~~~~~~~~~~~~~~~~~~~~~~~嗯,没写北方集群,这个问题我也偷一下懒,复制一下当时罗森堡驻元首大本营联络官给罗森堡发去的简报,(关于列宁格勒的):“我们的二百四十毫米大炮已向该城接连轰击三天。里希特霍芬的轰炸已经摧毁了大型自来水厂。俄国仅把斯达汉诺夫工作者及在乌拉尔那边的扩建工业所需要的其他高级工人疏散了;除此之外的居民都留在城中,由于周围郊区人口流入,城里人口实际上反而增加了。在列宁格勒几乎已经无法搞到面包,食糖和肉类了。元首打算避免逐屋争夺战给我军带来惨重伤亡,只想把该城团团围住,用大炮轰成碎片,并以饥饿迫使屈服。在这儿或在那儿呆上几天或几周没什么两样,因为进行包围所用军队不多。芬兰还曾建汉把多加湖的湖水改道注入芬兰湾(这里地势深陷数米) 用以冲垮列宁格勒。

PS:我觉得这建议不错,芬兰人果然对毛子苦大仇深,这么剐毒的主意都想得出来,为什么德国人没采纳呢,真是奇怪。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7-17 14:22

=================== 继续南下? 下哪里? 高加索吗?

~~~~~~~~~~~~~~~~~~~~~~~~~~~~~~~~~~~~~~~~~~~~~~~~~~~~~~~~~~~~~~~~~~~~~这似乎是我用词不当,容易引起误解。 准确来说应该改为继续南进。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7-17 14:32 万司令给个地址~我也要去痛斥一下那些小白~~~O(∩_∩)O 哈哈~

~~~~~~~~~~~~~~~~~~~~~~~~~~~~~~~~~~~~~~~~~~~~~~~~~~~~~~~~~~~~~~~~~~

我割了个艹,叫做什么突击前线军事社区。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7-17 14:42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1-07-1714:49

说起来,基埔打完后形式还真微妙,如果不冒进,中央集群就地固守,南方集群伺机发展,毛子还真不好办。

莫斯科必需要守,那南边就顾不上了。德国人可以在南边尽量扩张,甚至拿下整个高加索。如果毛子想顾这边,就在莫斯科方向敲打两下,如此,毛子新组建的预备队要么窝在莫斯科,要么挤牙膏一样慢慢消耗掉。到来年春天,不用打,莫斯科可能都被合围了。

~~~~~~~~~~~~~~~~~~~~~~~~~~~~~~~~~~~~~~~~~~~~~~~~~~~~~~~~~~~~~~~~~~~~~~我也这么认为,10~11 月底是苏联的真空期,也是危险期,红军差一点就崩溃掉了,希特勒的判断倒也没错。明斯克 斯摩棱斯克 叶利尼亚 乌曼 基辅等等一系列战役已经把红军殷实的家底掏空了,以至于莫斯科保卫战连囚犯都组织成一个师开上前线了,斯大林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然后,奇怪的是,到了 12 月份,斯大林突然又活过来了,由于冬季日本不再可能北上,他终于可以从远东调回援兵痛击德国人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7-19 00:16

德军攻克了斯大林格勒 土耳其就会对苏宣战 这是土耳其政府在德国再三催促下给的承诺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7-19 08:17 今天请

个假 有急事 明日中午更新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7-20 11:01

第三本《二战秘史——十字军的东征》写至这里算是完结了。由于出版社催稿,正努力改稿中……从现在开始的内容为第 4 部:《失去的胜利》 具体内容包括:莫斯科战役、轴心国对美宣战、苏军全线大反攻、克里木半岛战役,苏、德 1942 年夏季攻势,北非战役。好了,闲话少说,开始吧!

~~~~~~~~~~~~~~~~~~~~~~~~~~~~~~~~~~~~~~~~~~~~~~~~~~~~~~~~~~~~~~~

《失去的胜利》连载

最后的闪击——“代号,台风”这一次,德国人的情报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给力了。

据他们估计,苏军在莫斯科方向部署的是铁木辛哥西方方面军的 7 个集团军(铁木辛哥到南线后改由伊凡 科涅夫中将接任司令员一职);在它的南面是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下辖两个集团军);而他们后面,还有一个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是谢苗 米哈伊洛维奇 布琼尼。在师的数量上,苏军拥有绝对优势——95 个,比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多出 25个师。不过,苏军师平均人员只有 7500 人,因此双方大致算得上势均力敌。

然而,德国的情报工作百密仍有一疏。那就是他们没能侦查到一个专门保卫莫斯科的方面军。它是由第 32、33 和34 集团军组建起来的,指挥员为莫斯科军区司令阿尔捷米耶夫大将。

尽管拥有如此庞大的军队,斯大林还是放心不下。他显然意识到这是决定苏维埃俄国生死命运的最后决战,也意识到了盟友的重要性。当罗斯福总统的秘密使者哈里 霍普金斯来访时,斯大林将德国坦克师和摩托化师数量夸张成了 70 个,步兵师更是不计其数。但他同时表示,德国全国都闹着饥荒,人民随时有可能爆发起义……希特勒在过去的 4 个月内损失了 450 万名士兵,他们的人力就要耗竭殆尽了!

因此,他强烈呼吁美国参战——给予希特勒分子最后一击。他甚至还说,“欢迎美国派兵到苏联来”。这当然是不可思议的幻想,甚至有点儿拖人下水的味道,斯大林还以为美国总统跟他本人一样,拥有生杀予夺的无限权力。后来,斯大林又抱上了丘吉尔的大腿,大声疾呼要求英国“派 20—25 个师到苏联来……”丘吉尔同样感到不可思议。在谈到物资援助和工业需求时,斯大林更是狮子大开口。他不仅伸手要东西,而且还要得理直气壮,咄咄逼人。因为斯大林愈来愈相信苏联是在为保卫英伦三岛而战。他本人更是大英帝国的救命恩人。在列出的长长清单中,援助物资不仅仅含有坦克、卡车和反坦克火炮。还包括有各种机床设备、发电机、整座整座的炼油工厂……听到这些要求后,西方国家的领导人都感到困惑不解,因为他们的专家断言,苏联的抵抗在最近四、五个星期之内就要彻底崩溃。怎么谈得上建设新工厂呢?甚至给俄国人武器都太冒险——因为极可能落入德国人手中。

但问题是,不给援助也是不行的……丘吉尔极其担心苏联政府因得不到西方国家的援助退出战争,转而投靠敌人。

因此,向苏联提供援助必须谨慎从事。譬如:轮胎厂、发电站等大件不能提供,援助仅限于飞机、坦克等战术武器。同时,双方的情报实施共享。伦敦在 9 月上旬便警告莫斯科当局,德军下一步的战略目标正是莫斯科本身。

斯大林对这份情报是没有理由怀疑的,但仅凭他相信还远远不够,由于认为已是岁末,德军不可能再发动攻势,许多苏军高级将领对德军即将大举进攻的消息置若罔闻。

就是在这种时机下,“古德里安流氓”又开始做坏事了。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7-22 05:10 连载 379

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战(Ⅰ)第二装甲集群在东线一系列的胜利使古德里安的个人声望达到了顶点。现在,他又得到个很拉风新头衔,叫:“迅捷的海因茨”。此时此刻,站在事业巅峰的古德里安怎么也不会想到,莫斯科战役将是埋葬他军事生涯的最后一战了。

海因茨同学不仅打战快,休整部队的速度甚至更快。按希特勒亲自签署的命令,“台风”刮起的时间为 10 月 2 日。

但“大战略家”实在等不及了,他的大斧早已饥渴难耐……在 9 月 23 日斯摩棱斯克召开的集团军群会议上,古德里安大将牛气冲天地表示他用不着等到10月2日,9月30日便可以发起进攻了!众人纷纷侧目,都感到不可思议。因为第二装甲集群此时远在南方,被困在基辅地区的残敌尚未被消灭。换言之,打完基辅战役就必须马不停蹄的北上,没有一天休息时间。

古德里安非常固执,他顽强地表示,“部队完全用不着休息”。因为第二装甲集群进攻地域没有良好的公路,如果等到 10 月 2 日大家一起上,他就赶不上进入莫斯科的末班车了。

的确,古德里安说得倒也没错。由于俄国冬天众所周知的恶劣气候,发动和完成“台风”注定成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竞赛,用于作战的好天气最多还有四周。中央集群总司令冯 博克当场批准了古德里安的方案,“台风”计划也随即做了个小改动:霍特第 3 装甲集群与赫普纳的第 4 装甲集群(是从列宁格勒战区调来的)进攻日期照旧,而古德里安的进攻日期提前2天,定为9月30日9 月 26 日,基辅会战顺利结束了,古德里安压根没机会去清点抓了多少俘虏,便匆匆北上,返回斯摩棱斯克地区。

与它同行的还有来自乌克兰的魏克斯第 2 集团军。①疲惫不堪的士兵们倒在车上昏昏欲睡,步兵们则骑上自行车或完全步行往北急赶。沿途上他们不断遭到那些从基辅合围圈中跑出来的苏军溃兵袭击,因为苏军把他们当做是前来围剿的部队。双方常常莫名其妙的撞在一起,然后乱打一气。为了摆脱这些战斗,第二装甲集群花了很多功夫,但苏军还是源源不断的在突围,有些估计是迷路的溃兵甚至跑到斯摩棱斯克州的罗斯拉夫尔地域,亲眼目睹了德军为进攻莫斯科在这个地区集结的庞大军队。

俄国人也许还会奇怪,为毛德国鬼子都是面朝东方,屁股对着我们呢??无论怎样,由于西南方面军溃兵的不断骚扰……第二装甲集群返回斯摩棱斯克地区集结的行动泡汤了。由于进攻日期逐渐临近。古德里安第二装甲集群不得不改由格卢霍夫地区转向西北,也就是莫斯科以南的奥廖尔——图拉这条远离中央集群轴线的位置发起进攻。②他的右翼作为向莫斯科进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绕过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楔入其深远的后方,将这个只有两个集团军构成的袖珍方面军一口吃掉。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7%2F22%2F39970742_22690445.jpg{EIMAGE}一脸坏笑的海因茨。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共计三个装甲军和两个步兵军,他虽然接手了来自南方集群的第 48 装甲军,但作为交换,他又将第 46 装甲军,连同党卫军帝国师和大德意志步兵团交给了赫普纳上将的第 4 装甲集群。

{SIMAGE}http%3A%2F%2Fimg18.tianya.cn%2FPhoto%2F2011%2F7%2F22%2F39970764_22690445.jpg{EIMAGE}“虔诚的天主教徒”冯 魏克斯上将指挥第 2 集团军与古德里安一同行动,该集团军参加完希腊战役后东调时间较晚,固至今未参加过东线的任何主要攻势。主要负责跟在中央集群后面打酱油~~~

{SIMAGE}http%3A%2F%2Fimg17.tianya.cn%2FPhoto%2F2011%2F7%2F22%2F39970775_22690445.jpg{EIMAGE}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吹牛大王叶廖缅科。天咯。他的勋章哟,可以砸死人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7-22 05:22楼主 300000:1 的苏联地图被洗衣水给粘住了,因此布良斯克战役只有延后一天~今天打算去电影院看变形金刚 3,吼吼~~~明天再更新。月底交稿,每篇幅较少,望见谅。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7-22 10:18

%额~~~~万司令可否透露下您第二部大作目前是啥情况不?

~~~~~~~~~~~~~~~~~~~~~~~~~~~~~~~~~~~~~~~~~~~~~~~~~~~~~~~~~~~~~~~~~~~~~卓越有了能买了免运费的~~http://www.amazon.cn/%E4%BA%8C%E6%88%98%E7%A7%98%E5%8F%B2%E4%B9%8B%E4%BB%8E%E5%A4%A7%E4%B8%8D%E5%88%97%E9%A2%A0%E5%88%B0%E5%B7%B4%E5%B0%94%E5%B9%B2-%E9 %99%88%E5%92%B8%E5%AE%81/dp/B00590LB9U/ref=sr_1_1?ie=UTF8&qid=1311300995&sr=8-1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7-25 08:23 连载

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战(Ⅱ)此时的叶廖缅科尚不知道大祸临头。基辅会战的失利似乎令他有些意志消沉。

在那段时间,他整日饮酒,同自己的副官喝得天昏地暗。

当然了,俄国人喝伏特加是很正常的——就像欧洲人喝咖啡,中国人喜欢饮茶一个道理。赫鲁晓夫后来说,铁木辛哥元帅同样也是嗜酒之人,无论前线战事多么吃紧伏特加总是不离身。但是,铁木辛哥是个好同志呀……因为他至少知道该干什么,身为副手的巴格拉米扬也“从未见司令员喝醉过”。但叶廖缅科就不同了,他“每饮必醉”,喝醉后就开始吹牛,说斯大林同志是如何如何赏识他……现在,他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向南凸出,形成了一个面向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突出部——这是他当初阻止古德里安南下的出发点。

但是…基辅会战已经结束了好吧……就连傻子都知道,拳头挥出去了,没打着人,反而受了伤,就应该缩回来。但叶廖缅科中将可牛逼了,布良斯克方面军像个勃起的老二一样直挺挺地对着前方,侧翼完全暴露在古德里安面前。

古德里安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不仅是个流氓,而且还是个会武术的流氓。9 月 28 日,古德里安率先令第 48装甲军在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发起佯攻,借以吸引敌人注意力。叶廖缅科果然上当,他甚至没能揣测到古德里将要采取的意图。紧接着,古德里安偷偷地将第 48 装甲军从战线上撤走,用步兵接过战线,在夜幕掩护下将第 24、第 47、第48 三个装甲军北调。

9 月 30 日凌晨,往北行进的三个装甲军突然齐身转向,向右急旋——就像艾伯特 西顿后来说得那样,“三个装甲军的 400 辆坦克集中在相当狭窄的正面上……”这样一来,德军在突破口上集中的装甲优势是苏军 20 倍以上!布良斯克方面军完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叶廖缅科反应很快。他当机立断,将方面军的预备队— —坦克第 141 旅投入战斗,企图堵住德军装甲部队打开的缺口。结果,这支小小的坦克旅被扫到了北面;哥罗德尼扬斯基将军指挥的苏第 13 集团军左翼也被德军穿透。至日终前,德军机械化部队已楔入苏军战线 135公里!以单臂合围了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两个集团军。

第二天,苏军后方 200 公里的奥廖尔市(奥廖尔州首府)落入德军手中。当德军坦克 “轰隆隆”地开进城时,这座城市的有轨电车还在照常运行,许多过路的市民都向德军挥帽致敬——把他们误认为是红军了。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叶廖缅科本打算撤出奥廖尔武器制造厂的机床设备,但已经来不及了……从工厂到火车站的道路两旁,到处积满了各式各样的机器和物资,押送这批设备的红军士兵却一哄而散,跑得一干二净。

几乎就在布良斯克方面军被包围的同时,霍特第 3 装甲集群与赫普纳的第 4 装甲集群也开始发力了。由于这两支军队准备较为充分,又更靠近后勤补给基地。坦克数量据信已恢复到了原编制的 70%~80%,赫普纳的第 4 装甲集群更是恢复到原编制的 100%!(古德里安第二装甲集群仅恢复到 50%)。

这样,霍特与赫普纳的坦克数量超过了 1300 辆!各式火炮接近 10000 门,并有第 2 航空大队全程提供支援(飞机超过1400 架),可谓兵强马壮。但西方方面军的情况呢?在当时,西方方面军被公认为是最为强大的。红军西部 40%的陆军都集中在这里,用以保卫莫斯科。在古德里安南下的整个 8、9 月份,西方方面军对德国中央集群发动了多次反击,因为斯大林看到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离开中央战场,这给了红军一个消灭中央集群,收复斯摩棱斯克的绝佳机会。结果除了朱可夫亲自指挥的叶利尼亚反突击获得一点儿进展,并成功收复叶利尼亚突出部外(此役苏军付出伤亡 32000 人)。其它所有的苏军反击都失败了——他们竟然无法击败一支削弱后、甚至缺乏装甲部队的德军。

一般而言,德国人眼中的斯摩棱斯克会战是在 8 月 4 日结束的,也就是卢金中将率部突围那天。但按苏联人的标准,这个会战要持续到 9 月上旬。而他们唯一值得吹嘘的,就是朱可夫在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时收复了叶利尼亚突出部。

后来,人们普遍认为德军连续作战伤亡太大,“台风”发动时士兵普遍不满员。这固然是事实,德军连级单位已减员到每连 40~50 人早已屡见不鲜。但他们没看到的是,德国装甲力量恢复得十分迅速,这主要得益于明斯克——斯摩棱斯克欧洲标准轨道的换轨工作已告完成。而苏联“最强大的西方方面军”却在 8、9 月份一系列的反突击中损失了大量士兵和技术装备。当德军真正发动“台风”时,他们面对的是一支筋疲力尽的苏军。虽然西方方面军 7 个集团军看似人数众多,十分拉风。但科涅夫后来承认,我们有坦克 479 辆,但其中现代化坦克只有 45 辆、火炮有 1524 门榴弹炮、733门迫击炮。方面军空军加起来不超过 300 架。因此,德军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在坦克上,他们大约占 2.5:1 的优势,在大炮和飞机上的优势甚至超过了 4:1。

无论怎样,这也是德军在“巴巴罗萨”爆发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主要战略方向上超过他们的敌人。多灾

多难的西方方面军这一次显然又要杯具了…… 作者:万

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7-25 08:45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7%2F25%2F40050302_22690445.jpg{EIMAGE}此图很明显的表明,后来被称为维亚济马战役不过是德军对明斯克战役的简单模仿,西方方面军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合围了。而布良斯克方面军完全是为奇袭所击败,被古德里安第二装甲集群单臂合围在一个很小的地域之中。为了方面起见,后来人们更喜欢把它称之为布良斯克——维亚济马战役。此两役德军公歼敌 67.5 万人(苏联只承认损失40 万人)。为进入莫斯科打开了通道。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7%2F25%2F40050450_22690445.jpg{EIMAGE}如图:布良斯克战役中,古德里安单臂包围了苏第 3、 13集团军。但第 3 集团军在之前的资料中被合并进了第 21 集团军呀!并被转交给了西南方面军。这个第 3 集团军不知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笔者资料有限,得再去补补资料。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7-28 19:19 连载

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战(Ⅲ)从左到右,西方方面军下辖各集团军的番号分别为:第22 集团军(司令尤什克维奇少将)第 29 集团军(司令马斯连尼科夫中将)第 30 集团军(司令霍缅科少将)第 19

集团军(司令卢金中将)

第 16 集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中将) 第 20 集团军

(司令叶尔沙科夫中将)奇怪的是,科涅夫似乎并未从明斯克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他将六个集团军一字排开,既不算集中兵力,也不呈梯形配置,倒像个巨大的屏风,纵贯南北。它从尔热夫以北,经过维亚济马,南到布良斯克以北。本来兵力就不富足,还在这么宽的正面平均部署,面对敌人强大的突击集团,不但没能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