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被动地接受信息。B,近代以后,在电报、电话的帮助下,逐步演变成为平面网状结构,每个人都是网上一个结点,都可以接收和发布信息。但是,每个结点一般只跟相邻的几个结点联系,然后依次向外传播。C,进入信息社会以后,平面网状结构演变成了立体网状结构。每一个结点,都可以直接与其它的任何一个结点联系。社会信息传播复杂化了。D,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国际通信资费下降,甚至免费。这个网状结构中,任何两个点之间信息距离相等了!兄弟,请你闭上眼想像一下:在立体空间中,有无数个点,任何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这是一个什么样子?我想不出来。这好像不是一个三维空间。可能要用多维空间才能构建出来。
中国的信息社会来得极快。超出了我们的想像。九十年代初,能拿大哥大的人都是千万富豪。而今,在工地上筛沙子的人,裤兜里都有两个手机。据说,在九十年代,信息产业部领导曾经向长虹公司表示,愿意支持长虹搞手机生产基地。但倪润峰认为手机市场短期内难以形成,没有接招。谁知不到十年,手机市场二十倍于彩电。小小的手机和大大的彩电,价格都是几千块。彩电一家只要一台,手机一人一个还不够。彩电一台要看十几年,还喊你售后维修,而手机两年就换新的。当 TCL都在出手机时,长虹才转向手机,但为时已晚。不可否认,经过三十年发展,中国的彩电和手机制造业已称霸世界。但是,乔布斯推出的苹果 3G“iPhone”系列,功能集成的个人信息终端的发展思路,很可怕。当年 VCD 产业一出,直接灭掉了磁带式录像机产业。看苹果这个架势,就是想出来洗地,给中国具有优势的电视、电话、手机、DVD 等电子制造产业来一个连根拔。
扯远了。可以预见,类似于苹果这种个人信息终端,必将很快降价,大行于天下。这根本用不了几年。这样,一个低成本、等距离信息传播的立体网状社会结构就最终成型了。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传统的政治活动模式、经济活动模式、社会组织模式、个人生活模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13 00:57
(223)结构再造 2近十年来,在观察和思考身边社会的演变。东西很多,水平有限,想理顺,也难。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吧。
如果一个机器的内部零件变化了,它的运行模式肯定会不一样。我相信,在信息社会条件,社会管理模式肯定会发生一场变革。管理模式的变革,原因在于社会结构
和社会组织的变革。
我们来看看社会组织。政府、企业、政党、社会团体、行业协会,这些都是社会组织。正是这些纵横交错的组织,塑造了社会结构。
前面我分析过,目前中国社会组织和结构,优点是:1、伦理主导下的社会具有世俗性特点,宗教神权影响不大。(中国比伊斯兰、印度两大文明区情况要好)。2、“大一统”传统和一元结构,使国家的汲取和动员能力很强。集中力量办大事。
用王绍光的话说,这叫“国家能力”。3、建国后,农村基层宗法体系得到改造。(不太彻底)
缺点是:1、权力没得到有效制衡,突破权力边界,侵犯其它社会阶层利益。2、社会组织缺乏独立性,泛行政化。
3、社会公众尤其是农民,分散,无有效组织,泛原子化,缺乏有效的利益诉求渠道。我又总结重复了一遍,够罗嗦的,继续往下说。
一个人,为什么要加入组织?西方的组织行为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参加组织,他从组织得到的收益,高于他为参加组织付出的成本,那么这个人就会选择加入,否则这个人就会选择退出。换句话说,人是惴着目的参加组织的,多数情况下不是来奉献的。虽然中国在革命和建设中,也有无条件奉献的口号,但实际上是高度重视个人诉求的。比如,我前面提到过两次的“打土豪,分田地”。
我如果按这个思路往下思考:一个组织,它存在的总收益,必须大于维持它存在的总成本,它才会有活力存在下去。
信息社会形成以后,对社会组织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就是组织成本。
举个例子,本人对历史学很感兴趣。在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下,我想找到“组织”,经常获得历史学信息,能够与同好者交流学习,办法就是:A,加入历史学会。B,订阅历史学刊物或者定期逛书店。C,报名参加历史学年会。D,与同好者相互通信。做这些事情,信息成本都是很高的,要专门花时间花钱去做,同时,信息时效性也是很差的。
如果我的兴趣很窄,我只对历史学中的某一方面感兴趣。
比如:古代辽河流域的河道变迁和水文史。西汉时期的行政区划沿革。古代黄河流域的农业物候学。明清时期的天地会研究。
那么,虽然全国肯定有同好者在,但是,我想找到他们,想交流,想搞搞活动,就太难太难了。搞这么一个组织,组织成本实在太高了。在传统社会条件下,这种组织无法形成,即使形成,也很难维持有效运转和有效信息沟通。
但是,在网络普及的信息社会,这个非常容易。比如:利用历史论坛下面的子论坛,甚至通过一个主题贴子,世界各地的网友可以低成本找到同好者,高效率地进行即时交流。还可以建立 QQ 群之类,进行直接的视频对话。再比如:完全不相识的人,可以通过旅游网站的论坛,结成旅友,相约组团出游。
再比如,商家可以在淘宝网上组织销售和大减价抢购,个人也可以在网上建立网店,你不用有多少本钱,可以通过网络来整合银行、厂商、仓储商、物流配送商的资源,来挣钱。上述这些网站,构成了社会信息交汇点。其实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组织,本质上就是一个信息交汇点。如果这些网站和论坛的用户实名注册,形成稳定会员,一个个新型社会组织就形成了。
信息技术改变社会组织的能力,超乎想像,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在传统社会中,随着技术进步,组织成本是慢慢下降的。比如,随着书信变成电报,电报又变成电话,组织成本在不断下降。而信息社会是一场颠覆式的革命。进入信息社会以后,组织成本不是进一步下降,而是一路狂降到几乎为零了。
好像愚公门口那两座山,一夜之间就没有了,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从此“无陇断焉”!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13 02:23
(224)结构再造 3信息社会中,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颠覆性变革,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其根本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是立体网状结构,而且任何两个信息结点(即人)之间距离是相等的,信息成本是极低的。
这个信息传播模式,到底会怎么改变人类社会?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答案。各国都在前进中探索。许多人都在从不同的角度拼命地思考。前面有个兄弟回贴说,这些讨论“没有意义,聊当谈资”。兄弟,错啦!对社会演进的拼命思考,无论对国家,对个人,绝对是极有意义的,领先一步,幸福一生啊。
我举个真实例子,请大家看看,拼命思考的家伙们是怎么赚钱的。
我认识几个人,以前在搞手机短信服务。这个服务大家都应该熟悉,就是你可以订阅市场信息、体育快迅、每日股市之类,他们每天会给你手机上发上几条,每月从话费里扣几块钱信息费。这个市场,现在比较规范了,但在 2005 年以前,它是新生事物,没有什么规章,许多地方可以打擦边球。当时,他们成立信息服务公司,与电信企业合作搞短信服务。他们这么干的:发短信告诉你,我们将为您提供 3 个月免费短信服务,如果您觉得好,3 个月以后开始收费,每月 3 元。如果您不想订,请发短信到某某号码退订。不发退订的话,就视同默认订阅了。
这种小服务能挣多少钱呢?呵呵。我给你算:他们一年分十次,发给 300 万个用户。假定没有人需要这种服务。其中70%用户按时退订,30%的用户马虎点,没留神,没有及时退订,扣钱以后才发现问题,才退订。若平均每户被他扣了两个月,就是 6 块钱。那么他们收入是 540 万。成本是多少呢?几乎没有。群发短信、自动计费、自动扣费,都是电信企业的系统功能。系统早已建成,使用这些功能,不会增加成本。信息来源,只要雇几个在校学生,每天把人民、新华这些权威网站的消息摘抄一下,编成几十字的短信就可以了,每人每月给几百块就搞定。用户投诉怎么办?有办法。客服小姐和颜悦色,解释清楚,指出顾客没有按时退订,也有一定责任。如果顾客坚持要退钱,也可以,请你自带身份证,打印话费单,到公司来办理退钱即可。谁来啊?还不够路费钱!如果真碰到一根筋、非要大闹的顾客,那也好办,误扣了你多少钱,我上门退还你十倍!这下摆平了。这种顾客毕竟是极少数。花钱一切摆平之后,这540万至少90%是纯利润。
这种擦边球行为,现在已被禁止了。消费,必须主动订阅,默认即是退订。将默认即视同消费,属于一种市场欺诈行为。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提倡这种行为,我要谴责这种行为!但,我们可以从这个例子,分析出信息社会的许多发展趋势和特征。
在传统社会中,这种擦边球没法打。为什么呢?因为,你一年要呼悠 300 万人,其中呼悠成功 90 万人,每次成功的平均收入是 6 块钱。你要雇多少人出去呼悠?光路费是多少?成本太高太高,收益太低太低。在你眼前,横着一座成本大山,要干成这件事,跟愚公挖山差不多。
但是,在信息社会中,信息传播成本趋零,再加上网络自动收费,你竟然可以不用花任何成本,就轻松完成了对 300万人的一次呼悠,收到了 540 万元钱。这些钱来自于 90 万人,每人只有 6 块。这样,原来横在你面前的那座成本大山,现在横到消费者面前去了。他们无限分散,没有组织,要单独维权的话,光是跑一趟路,时间和路费都不止 6 块钱!对他们来说,维权成本太高,维权收益太低。所以绝大多数人取消订阅了事,不再对这 6 块钱进行追究。于是,这帮家伙赚翻了。
这个例子我写得很细,是因为此事曾让我思考很多。让我第一次意识到,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许多传统模式将被彻底颠覆。
信息时代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前两年的虐猫视频事件。有人心理变态,喜欢看把活蹦乱跳的小猫小兔踩成肉饼。
这种极品人渣在社会上人数极少。在传统社会中,他们很难找到同好者。想找,也不好意思公开问,也不能登报打广告。而在网络社会中,他们很容易在某些变态网站在集结成伙,竟然还发展出了专门拍摄和出售这种视频的团队。
如果说虐猫只是心理变态,尚不足构成社会破坏,那么,近年来不断升级的短信诈骗、网络传销、网络毒品交易等等,把传统的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呈几何倍数放大了。一些国家的某某花革命之类的社会变局,也肇始于网络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传播模式。通过网络,本来毫无组织、毫无关联的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短期内迅速结为一股政治力量。
所以,如果想让国家社会长期稳定,社会管理层对信息社会的特点必须深入研究。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13 23:01
(225)结构再造 4
感谢达本牛、冷如等兄弟鼓励和关心。
说到歪楼,大可不虑。本贴唯一目的,是客观表述一个人的思考和想法。既不想证明自己正确,也不想说服别人接受。
史上最不怕歪的楼,就是信马由缰从根上就没正的楼——比如本楼。菩提无树,明镜非台,身斜不管影子歪。
之所以天天勤写,是因为本人懒隋,若停几天,楼必太监,只好强迫不停。这也算是自我超越。记得去年,上学时的一个文友,如今已是著作等身,发短信来关心我:“吾弟文思有余,而耐力不足。建议主攻五言绝句,积年必有大成。” 这不是狗眼看人低吗?我当即回复五绝一首:“呸呸呸呸呸,呸呸呸呸呸。呸呸呸呸呸,呸呸呸呸呸!”他评价:“叠字成诗,以表达作者强烈情绪,颇具新意。但全是去声,似有不合平仄之韵。”靠,我一定要写篇长的雪耻啊!
扯远了。继续探讨信息社会的结构。大家知道,传统社
会组织有各种类型。大而言之,一是政治类组织,例如
政党、工会。二是经济类组织,例如产销联盟、行业协
会。三是文化和社会类组织,例如国模私拍组织。虽然
本人对第三类的兴趣最为浓厚,但本贴主要还是探讨前
两类。
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实质是什么?我认为,是有共同目的和共同利益者,组织起来干四件事:A,交流信息,B,协调行动,C,表达诉求,D,实现利益。我们如果仔细想想,不难预见:在信息社会实现了网络全覆盖、每个公民拥有了信息终端设备(类似于苹果 3G 手机那种设备)以后,这四件事的成本都将极大极大极大地降低,效率都将极大极大极大地提高。
对社会组织演进来说,这是一次质的飞跃。
质的飞跃在哪里?在很多地方。现在我们还不能全部预见,需要骑驴看账本走着瞧。我只聊我目前能想到的。
我们先从组织运行的角度,分析一下,从封建帝国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演变过程。前者是一元无制衡模式,后者是多元制衡模式。两种模式之间是如何演化的?
封建帝国的致命毛病,在于无制衡的权力。社会管理阶层不可能长期地、有效地自我约束,它必然扩张自己的利益,越过权力边界,侵犯其它社会阶层利益。由于制度上没有制衡,这种侵犯,虽遇反抗,但无法抑制。不劳而获的白吃一族,会像癌细胞一样,在社会肌体蔓延。当人数太多、无法满足时,凡是可能实现利益汲取的地方,它们都会蔓延过去。社会就表现为“泛行政化”。同时,为了防止其它社会阶层组织起来反抗,社会管理层自然会打击行政体系以外的各类组织,造成社会无组织化,即表现为“泛原子化”。最终,白吃一族的扩张,彻底将生产者压垮,治乱循环上演,天下推倒重来。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过程,原理是,社会管理阶层(国王、贵族)之外的工商业者,日益强大,逐步形成事实上的制衡力量。当资产阶级夺权控制了国家以后,一开始,表现为新的一元无制衡状态。这个“一元”不再是王国贵族,而是从资产阶级产生的官僚。这个“无制衡”,表现有二,一是资产阶级的暴政,既对人民进行镇压,也对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进行血腥镇压。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表现尤其突出。二是表现为行政腐败问题。实际上,西方国家相对廉洁的行政体系,形成不超过五十年。二战以前几百年,西方国家(包括美国)的政府腐败问题,一直比较严重。
可见,西方多元制衡模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
内容太多,理论无数,我只简而言之,就是:他们通过血的教训,最终认定了,“一元”是造成暴政和腐败的根本原因。只要“一元”存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只有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完善,把“一元”打破了,将权力分解到多元,以多元主体,来相互监督,相互牵制,最终,才能把权力管住。其实,许多西方国家的先哲们,也意识到多元所造成的扯皮拌嘴低效率,但两弊相权取其轻,低效率也比暴政和腐败强啊,这是“民主的成本”。如果我们对美国政治进行一番考察,就会发现民主成本之高,那是相当昂贵。
这种昂贵性,除了民主本身固有的制度设计原因之外,也存在人为原因。就是,在二战以后,西方逐步进入了后现代社会。对于所谓人权、少数族群权益、特殊群体权益、小社区小村落自治权益等等,纠枉过正,逐步发展进了误区。举个例子,比如同性恋权益。前一段,吕莉萍因为不当言论被骂惨了。实际上吕莉萍是不对,但是许多骂她的人更错。同性恋本身不违法,社会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但是,男女偶婚才是人类社会的正常状态,对同性恋不能歧视,但也不该宣扬。欧美社会为了彰显其民主自由人权,把同性恋提到了不合理的位置,每年大量同性恋游行,满街招摇过市。台湾人学欧美,把这些糟粕全学来了,今年台湾同性恋游行,一帮只穿内裤的男人跑到大街上,当众又抱又吻。这对社会,对少年,对儿童,是什么影响?必须指出,同性恋者要想获得社会尊重,他们必须懂得尊重社会才行。我就主张,中国在保护同性恋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政府坚决不要批准这种游行。扯远了,总之,二战以后,西方社会管理权不断地分权、分权、再分权。社会管理权碎片化,决策和协调成本不断提高。最后,有些事情多年协调不下来,政治家们没办法,只要频频去搞全民公决,一锤子买卖省事,管它结果如何。
让我们再深入看一下多元制衡模式的内部结构,以及对其进行信息化改造的可能性。
待续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13 23:09 只要
频频去搞全民公决
————————————
“只要”应为 “只有”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14 00:38 试
贴?为什么发不出来了?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14 00:52 无可
奈何!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14 01:05 真不
知道怎么回事。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14 01:07
(226)结构再造 5多元制衡,这个权力怎么个分法呢?我们现在要把一个地区分成几个省,要做的工作就是确定省界。界定界定,有界则定嘛。同理,我们要把一元权力分为多元权力,要做的工作就是确定权力边界。在文件和法律上,权力边界叫做“权限”。但在本贴中,我还是继续使用“权力边界”这个提法。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14 01:08 前面
贴中提到过,多元制衡模式有两种现实形式。第一种是
横向多元。各级政府之间分权,搞地方自治,或者联邦
制。这种横向多元的分权,是以地域边界来划分权力边
界。孔子“入国问禁、入家问忌”,就是这个道理,在
人家那一亩三分地上,人家手里有权啊。第二种是纵向
多元。把权力在各类组织、机构之间分配。先来一个三
权分立,再来一个政党竞争。三权分立使一元权力分成
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司法权是大法官终身制,立
法权和行政权,通过一人一票的选举制,皇帝轮流做,
明日到我家。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14 01:09
上面就是进入信息社会之前,我们人类所发明的两种权力边界。我给他们命名:A,地域型权力边界。B,组织型权力边界。
A 是不是资产阶级发明的,这个权力边界源远流长。当年,非洲高原上的雄性古猿打架争夺领地时,它就开始产生了。几千年前,奴隶制小国林立的多元无制衡模式下,这种权力边界就很成熟了,那时候的“多元”全靠它。
B 虽然有一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基因,但主要是西方国家近代才发明的。为了构建和坚守这条权力边界,无数仁士志士,前赴后继,舍身求法,砍头只当风吹帽。伏尔泰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就是对权力边界的自觉坚守。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14 01:15在信息社会中,由于前面的那个那个那个结构,人们既不受地域时空的任何限制,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社会团体,通过信息网络,低成本、高效率、超精确地组织在一起。各类新型社会组织的发展,正突破以上的两种权力边界。根植于信息结点的信息化社会团体,将成为社会组织的主流。传统社团的绝大部分社会活动内容,都将信息化网络化。请注意,对上面提到的这种网络社会团体,我称它们“信息化” 社团,而不是“虚拟化”团体。因为,这种组织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只不过组织形式不同于传统。
一种新的权力边界正在浮出水面。这种权力边界是基于信息技术,我给它命名:C,技术型权力边界。这种边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等距离信息连接,融合了 A、B 两种权力边界而形成的。它有稳定的技术手段做为保障,比 A、B 更客观、准确和稳定,而且它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灵活性更强。
我认为,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去塑造技术型权力边界,在未来这二十年,我们完全有可能在一元体制之下,做到以下几点:1、实现对“泛原子化”社会特别是小农生产的有效整合,保障其合理的权益主张。2、实现对行政权力的全社会监督,从而稳定权力边界,保障社会各阶层的利益。3、基于普及的个人信息终端(多功能手机),建立三个公开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即民义表达平台、社会监督平台、科学决策平台,以真实的落实代议制,实现精英决策和民义表达的有机结合。
下面,我们探讨上述愿景的可能实现途径。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14 01:16
OK,前面四个贴子就是完整的 226。
(226)结构再造 5多元制衡,这个权力怎么个分法呢?我们现在要把一个地区分成几个省,要做的工作就是确定省界。界定界定,有界则定嘛。同理,我们要把一元权力分为多元权力,要做的工作就是确定权力边界。在文件和法律上,权力边界叫做“权限”。
但在本贴中,我还是继续使用“权力边界”这个提法。
前面贴中提到过,多元制衡模式有两种现实形式。第一种是横向多元。各级政府之间分权,搞地方自治,或者联邦制。
这种横向多元的分权,是以地域边界来划分权力边界。孔子“入国问禁、入家问忌”,就是这个道理,在人家那一亩三分地上,人家手里有权啊。第二种是纵向多元。把权力在各类组织、机构之间分配。先来一个三权分立,再来一个政党竞争。
三权分立使一元权力分成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司法权是大法官终身制,立法权和行政权,通过一人一票的选举制,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上面就是进入信息社会之前,我们人类所发明的两种权力边界。我给他们命名:A,地域型权力边界。B,组织型权力边界。
A 是不是资产阶级发明的,这个权力边界源远流长。当年,非洲高原上的雄性古猿打架争夺领地时,它就开始产生了。几千年前,奴隶制小国林立的多元无制衡模式下,这种权力边界就很成熟了,那时候的“多元”全靠它。
B 虽然有一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基因,但主要是西方国家近代才发明的。为了构建和坚守这条权力边界,无数仁士志士,前赴后继,舍身求法,砍头只当风吹帽。伏尔泰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就是对权力边界的自觉坚守。
在信息社会中,由于前面的那个那个那个结构,人们既不受地域时空的任何限制,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社会团体,通过信息网络,低成本、高效率、超精确地组织在一起。各类新型社会组织的发展,正突破以上的两种权力边界。根植于信息结点的信息化社会团体,将成为社会组织的主流。传统社团的绝大部分社会活动内容,都将信息化网络化。请注意,对上面提到的这种网络社会团体,我称它们“信息化” 社团,而不是“虚拟化”团体。因为,这种组织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只不过组织形式不同于传统。
一种新的权力边界正在浮出水面。这种权力边界是基于信
息技术,我给它命名:C,技术型权力边界。这种边界,是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等距离信息连接,融合了 A、B 两种权力
边界而形成的。它有稳定的技术手段做为保障,比 A、B 更客观、准确和稳定,而且它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灵活
性更强。
我认为,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去塑造技术型权力边界,在未来这二十年,我们完全有可能在一元体制之下,做到以下几点:1、实现对“泛原子化”社会特别是小农生产的有效整合,保障其合理的权益主张。2、实现对行政权力的全社会监督,从而稳定权力边界,保障社会各阶层的利益。3、基于普及的个人信息终端(多功能手机),建立三个公开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即民义表达平台、社会监督平台、科学决策平台,以真实的落实代议制,实现精英决策和民义表达的有机结合。
下面,我们探讨上述愿景的可能实现途径。
待续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14 01:17 半夜
不眠苦干啊,积极性很受打击,睡觉!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14 03:01
(227)结构再造 6近几年,一些有影响的案件,都是先在网络上引起关注,而后得到了及时调查和公正处理。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在千里之外,围观、点击、刷屏、跟贴,同样也能够推动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显示出“关注”的强大力量。是信息社会给了你这种力量,使极度分散的声音得以汇合,使极度分散的社会公众,有可能通过网络表达,对于侵犯他们利益的行为进行反制。甚至有一些官车,在高档场所门口停一停,都被群众用手机拍下来,发到网上。
廉政问题是关系到国运兴衰的大问题,高层极为关注。在延安那次著名的对话中,黄培炎谈及治乱循环之忧,老毛自信地告诉他:我们已经找到了跳出治乱循环的办法,就是发扬民主,让群众监督。建国后没有几年,问题就冒出来了。老毛斥退说情的人,坚决枪毙了天津的张子善和刘青山。但是,中国监督半径太大,纵有千手千眼,也看不过来,管不过来。建国以后,一些干部脱离群众,高高在上,腐化堕落,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落实当年在延安谈到的群众监督呢?
在文化大革命中,就尝试了一下群众监督。当时的办法,就是“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辨论。当时“群众监督”的目的,防止干部腐化的经济问题只是其一,更重要的目的是,让群众监督干部的政治问题,不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和修正主义道路。文革中的群众监督尝试,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许多同胞成了受害者。其失败的原因:其一,这是一次没有法制的“民主”。运动伊始,就把公检法给砸烂了。再往下发展,有人提出“踢开党委闹革命”,连行政管理都不要了。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其二,群众还不具备相应素质。什么是民主监督,怎样监督,没有基本认识。在没有法制的情况下,再加上一些人鼓动,发展成了暴民政治,逼供信大兴,冤案无数。其三,目标也很含糊。什么是走资派,什么是修正主义,什么是腐败分子,连很多高层领导自己都没搞清楚,就被扣上了帽子。
要指望群众做判断,更是无从谈起。
定论如铁,无意翻案。但是,我在看文革资料时发现,文革期间群众监督的思路也值得研究。众所周知,我国实行的,是一元体制下的民主集中制。集中,这比较容易做到,民主,往往流于形式,很难做到。老毛当年就是苦恼于这个问题。他文革中的一些做法,背后是什么样的思考?实际上,他思考的问题,跟本贴现在探讨的问题有点接近。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实质,就是在“一元”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对权力的制衡。
我分析,他的思路是这样的:第一,让各级干部自己监督自己是不行的。这是靠不住的。第二,靠中央监督也是不行的。
中国那么大,天高黄地远,实在看不过来。第三,他确定,唯一有能力进行监督的人,就是干部身边的人民群众。只有他们,身处在有效的监督半径之内,能够明察秋毫。第四,要给群众权力,要给群众手段,才能把问题公开抖出来。在当时条件下,如果通过信访、媒体或举报,信息渠道太少,信息成本太高,信息环节太长,信息效果太差。所以,他给出的办法就是,你写出来,找个最显眼的地方,贴出来,让大家都看到。谁不服,可以架起高音喇叭,搞大辩论。
当时的大字报大辩论,内容主要是政治路线斗争,而不是正常的社会监督。而且大字报写了就写了,没有正常的工作机制对大字报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你说的对,也落实不了,你谤诽污蔑,也没有人去追究。由于大字报太多,贴了几分钟就被盖没了,也没法刷屏和顶贴。所以重要的大字报,都要派人守着。王小波黑色幽默地写道:“那时候,矿院的大字报层层板结,贴到一尺厚,然后轰地一声巨响,塌下一层来。许由的奶奶活了七十八岁,碰上脑后塌大字报,被这种声音吓死了。”回顾这种曾给我们带来灾难的做法,对一元制衡模式的构建,至少有几点思路可借鉴:一,群众才是监督体制的依靠力量。二,群众不能泛泛,要具体。要考虑监督半径,让群众监督身边的行政权力。不要指望黑龙江群众监督海南岛。
三,要向群众提供一种简单易行、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渠道。
当时能想到的,就是大字报之类,但从实践来看,不行。大字报等行为,后来被禁止了。现在有一些上年纪的同志,偶尔登录论坛浏览一番,评价道,这些人这么吵架法,有点像当年大字报嘛!呵呵。我认为,在信息社会条件下,实行广泛群众监督的客观条件已经基本成熟。1,个人信息终端和网络,信息发布没有任何问题。成本低、效率高。要立法建章,保障公民的信息权。2,围绕网络监督信息,对现有监督机构和工作体系进行再造。建立一套工作机制,对网络监督信息进行处理,结果公布。3,鼓励实名监督,允许匿名监督,打击恶意诽谤。
人必须对自己言行负责,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中。 4,建立统一的、公开的社会监督信息平台。5,继续推行政务公开,信息上网。行政资金使用和公务消费全部电子化,必要时予以公开。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14 18:10
(228)关于廉政 1“天崖”兄的两篇回贴,意思我看明白了。即:技术革命能不能真正管住权力?这个担心有道理。我想,这也是许多兄弟姐妹思考问题。如果不能制衡权力,历史的治乱循环就难以避免,早晚会来。这个问题,我想过很多年,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心路历程,都是心里话。
记得,在很久以前的一个贴子里,我谈到,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思想曾相当悲观和偏激。这么多年,负面东西看的太多太多。
在泛行政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异化。北方社会比南方社会更为深重。任何机构都在行政化、官僚化。
我的一个兄弟,分配到一个公路收费站工作。该收费站十来个人,连个股级单位都算不上。但层级分明,官气俨然。
站上只有一辆车,负责接送站长和副站长上下班。两大高官的家又分别住在两县,这个兄弟每天驱车 150 公里,分别往返接送。
由于当官如此之好,饭来张口,车来落腚,所以大家都渴望这种机会。不管是经商的、教书的、搞技术的,都一门子心思,追求当官。谁谁是靠什么关系才当上官的,都在谈论,毫不避讳。在人们眼里,创造财富的人都是傻瓜,有能力分配财富的人才是大爷。但干部岗位这东西,能上不能下,40 岁上去,60 岁才退休。山川载不动太多的悲哀,岁月经不起太长的等待,所以广大干部群众都想把他拱下台。所以,你算计我,我算计你,人际关系空前的复杂。
有一年,我回北方老家过春节,那年正赶上政府换届,当地的卤猪鼻子价格暴涨。因为猪用鼻子拱东西,所以当地人叫“猪拱子”,据说吃了猪拱子,有助于增强拱官的运气,结果大家都来抢购。
在这种环境下,人也在发生异化。有个笑话,我以为别人在讲笑话,后来才知道这是真实故事。有一个退休的老干部,得了老年痴呆。他的家人,每天都必须想办法,找一堆废旧文件,拿给他看。他逐件认认真真地圈阅,认认真真地做出工作批示。每天如此。否则,他就会狂躁不安,无法安抚。
另一个笑谈是,有一个领导,在地方上做市领导多年,后来年纪大了,平调到省级部门改任非领导职务。调上来以后,经常开会和出差,一年时间竟丢了二十多个杯子。原因是,以前有权,总有人跟在屁股后头替他端杯子,现在没有权了,无人代劳,短时间实在难以适应。
行政层级之间,关系都在异化。整体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很难落实。由于上级完全决定下级命运,所以分权分责是句空话。权力层层上收,名曰“加强监管”。责任层层下压,名曰“落实责任”。出了问题,上级有权裁定责任在上级还是在下级,所以基本都在下级。结论是,上面的好经都被下面的歪嘴和尚念坏了,歪嘴和尚遍基层。
大凡一出问题,下级向上级打报告,一定要这样写:A,首先表态,上级对此事早有明确规定,三令五申。B,接着要讲,上级领导反复强调多次批示,他个人也没责任。C,自我检讨,没有深刻领会上级正确精神,以致出事。注意了:承认工作水平问题,打死不能承认工作态度问题。D,话峰一转,强调客观困难,为自己开脱,并提出工作建议与请求。注意了:上级的责任和错误,必须巧妙地融入 D 部分,做到棉里藏针,使大家心知肚明,我官小,我认栽,责任我担,但你也要适可而止,不要逼人太甚。若写手高明,甚至还可以在 D 部分中不露痕迹地骂几句娘。总之,在这种格局之下,根子在上层的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
在无制衡情况下,我们引进国外成熟经验,都被异化和变型,成了权力谋利工具。不管这些经验和工作机制多么成熟,都被“既来之,则阉之”。比如,欧洲的足球联赛机制,比如,西方高度成熟的股票市场运行机制,都伤透了国人的心。
随着世界进入信息社会,其实在廉政问题在魔道相争中,技术革命也是一把双刃剑。腐败行为也会同步升级。比如当官的在中国给你办事,你可以在中美洲维京群岛的某家银行过账付一笔钱,这就很难查。信息技术使灰色操作半径延长了。
上面写了这么多,就是我这些年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感到绝望。下面,我继续自己的心路历史,聊聊我是如何发现希望,逐步走出这种绝望的。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14 19:41
(229)关于廉政 2在观察社会的过程中,我通过拍脑门,创立了不少自己的歪理斜说,呵呵呵。本贴,向大家兜售三个歪理论:根雕理论、汽车理论、“118”理论。
根雕理论,是我对社会制度形成的理解。在一个国家证
明有效的好制度,是不是可以通过“顶层设计”和“改
革植入”的方式,应用于另外的国家和地区?或者,具
体点说,中国可不可能成功引进西式的多元制衡的社会
管理模式?
我把一种制度的形成,看做一件根雕的形成。每个根雕,都是一件难以复制的工艺品。它的形成,有两个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力量是自然力量,在自然力量之下,根在特定的环境下生长,比如在墙根下、在岩缝中生长,它被自然和环境塑造成自己的形状。第二个力量是人为力量。人根据这个根的天然形状,因势利导,进行人工加工和削切,让它能按照人的意愿体现出某种含意。
同理,一个制度,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在特定的民族、宗教、社会环境下,逐步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加入了自己的设计和理念,对它进行了人为的塑造。任何制度,都是自发与自觉的结合体,不是纯粹自然演变或者纯粹“顶层设计”的结果。像文革那样,直接“砸烂旧世界”,去建设一个“顶层设计”好的理想化的新世界,这是很难成功的。所以,我认为中国未来的权力制衡模式,应该是基于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社会现实,然后进行人为塑造的结果。
汽车理论,是我对中国廉政进程的一个判断。
大家知道,在伊斯兰世界、在俄罗斯、在黑非洲、在印度、在拉丁美洲、在中国,行政腐败问题都普遍存在。但是,出了国以后,根据我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不能把外表上都有腐败的国家简单地归为一类,各国是有很大区别的。看到这种区别,也许有助于我们正确自我认识。
我们都想拥有一辆汽车。假定一辆汽车是由 100 个零件构成的。只有 100 个零件齐全,才能开动。那么,拥有 10 个零件的人、拥有 50 个零件的人、拥有 99 个零件的人,看上去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无车可用,都要走路上班。他们可以都归入无车族。但是,他们的处境是不同的,有的人也许再搞到一两个零件,都能有车了,有的人可能还任重道远。
廉政这个问题,实际上也相当于一辆汽车。廉洁社会的形成,需要许多因素共同作用。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美人大致都一样,丑人创意无限,千奇百怪。
同理,廉洁的社会中,这些因素基本都是全的。不廉洁社会中,内部因素则千差万别。在前面的贴子中,我比较了新加坡与中国,新加坡虽有多元制衡的制度框架,但目前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新加坡目前的廉政成果,仍然主要归因于政府的自控。它们只有一个因素强于中国,就是监督半径很小,就这一个因素使廉政成为可能。
廉政是整体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体现。廉政有许多因素,如文化、观念、制度、公民素质、信息半径等等。目前,基本建成廉洁社会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基督教文化区中的新教国家和一部分南欧天主教国家。其余的世界各国中,我感到,各国所差的“零件”多少是大不一样的。我没有搞过具体的量化指标,但通过资料和个人直觉,我认为各国所缺“零件”,由少到多的大体排序是:中国文化区国家(中国、泰国、越南等)——东正教文化区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等)——天主教文化区国家(不包括南欧,指拉丁美洲)——伊斯兰文化区国家——印度教文化区国家——黑非洲国家。
我就不再具体一个一个的论了,总体感觉,中国在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上,已经基本接近了建设廉政国家的条件。比如,基本完成了对传统社会的改造,具有现代意义的主体民族,民族文化深厚,公民素质较高,政府能力较强,社会管理网络健全,人民对腐败问题普遍愤怒反对而不是像有些国家那样妥协接受,人民具有监督维权意识而不是像有些国家那样麻木不仁,等等。我感觉:我们中国缺的零件已经不多了!也许,信息社会所带来的扁平化监管结构和全民享有的低成本信息渠道,就是这最后一个零件。
118 理论,是我对社会群体行为模式的一个认识。
我以前的绝望来源于,发现某些坏现象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行为。比如腐坏方面,几乎是官场通则;比如社会不文明现象,几乎是人人都在随地吐痰。看到这么普遍的现象,有人断言,解决中国人随地吐痰问题至少要几百年。
通过观察,我发现,如果把社会某种行为列出两个端点,比如“随地吐痰——不随地吐痰”,那么,社会成员大体是“118”分布。就是说,在大家都吐的环境下,能坚持不吐的人,占 10%;在大家都不吐的环境下,仍然有这种坏习惯的人,占 10%;其余 80%的人,都是根据环境变化的。比如我就属于 80%之列,在国内随地吐痰(不好意思),跑到新加坡来,人家都不吐,我也不吐了。
有一次,我跑到农村去访友。这个村子,是一个拥有三千多口的大村。当地正搞新农村建设。朋友高兴地说,真邪门了,我们只修了几条主街,美化了一下房子,结果全村人好像一夜之间变文明了。前两年还有人大白天在街上拉屎呢,现在垃圾都往垃圾筒扔,村里比城里还干净。
据我观察,这就是当地社会 20 多年整体发展的结果,各项条件都具备了,比如村民文化水平、村民生活习惯、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等等。这些“零件”是 20 年来逐步备齐的,终于,新农村建设的一次村容整治,成了最后一个“零件”,量变积累由此产生了质变飞跃,给人“一夜之间变文明”的感觉。这种质变的原理,就是当最后一个“零件”到位以后,从而引发了 80%的人迅速转变。
腐败问题也是一样。10%的人,在廉洁的环境中也要想办法腐败;10%的人,在腐败的环境中也能洁身自好;而 80% 的人,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们选择了适应环境者。所以虽然看上去问题很普遍,但当廉政建设的最后一个“零件” 到位后,社会风气在几年内发生逆转,也不是不可能的。前贴提到的泛行政化造成的人、组织、社会的异化问题,在解决了权力制衡以后,应该能够得到扭转。(比如,改革开放以后的体制改革,促使了人的行为方式的巨变)。
至于有兄弟提出的,“如何发挥信息社会监督的力量”,我在前贴中也提出了思路。光靠某些运气不好的官员误打误撞,把日记或短信搞到了网上,引起上级偶然的重视,那是不行的。
我认为,应该围绕信息社会的特点,进行制度创新,同时用技术手段来保障制度的落实。我把前贴的话摘过来:要立法建章,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围绕网络监督信息,对现有监督机构和工作体系进行再造。建立一套工作机制,对网络监督信息进行处理。鼓励实名监督,允许匿名监督,打击恶意诽谤。建立统一的、公开的社会监督信息平台。等等。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15 00:40
(230)精英与民意
前面贴子中,我谈到这样一个观察,就是信息社会中,成本的戏剧性变化。我举了某公司利用手机短信挣钱的例子。
以前,横在公司面前的那座“呼悠成本”大山,在信息社会不见了,反而横到消费者面前去,成了“维权成本”大山。同理,以前,是低成本腐败、高成本监督,在监督者面前横着一座“成本大山”。监督者通过理智权横,会选择放弃。在信息社会中,随着信息网络全覆盖、个人终端全普及,如果能因势利导建章立制,这座山将会移动,转变成低成本监督、高成本腐败。
前贴提到,信息社会在技术上提供了权力监督制衡的可能性,但要有相应的工作机制做为保障才行。举个简单的例子,“群众满意度”经常是个神仙概念,某些干部一路提拔,最后落马,才发现多年来一直群众意见很大、举报很多。那一路提拔时,群众满意是他妈的怎么测出来的呢?在信息社会中,这些数据可以准确采取,而且无法操弄。但它要发挥作用,需要建章立制,我已反复谈到几遍,不再重复了。
接着往下聊。
一些欧洲国家,现在隔三差五搞全民公决。全民公决很花钱,也很花时间。但从技术角度分析,在信息社会中,全民公决的成本比传统社会可能下降 90%以上。比如,在全国销售的手机(即个人信息终端)上,统一安装“投票软件”。个人购买手机以后,以身份证号码实名注册。公决时,政府通过电信公司,把议案以及相关资料,群发到个人终端上,个人通过回短信进行投票。如果你在投票前,想讨论讨论,想发表发表意见,有关网站上专门辟有讨论区。在社会信息网络全面建立起来以后,在 1000 万人口的社会中组织一次这种公决,和 1 亿人口的社会中组织,成本的差异不会太大。
仅管如此,我个人还是不赞成把社会事务的决定权简单地交给一人一票。如果让我来公决一些具体事务,比如,中国该不该在长江上游再修建十个大电站。我自认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做出判断。我宁愿弃权,交给有关专家去决策。其实,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不赞成民粹主义。美国虽然实行一人一票制度,但在许多制度的设计上,都努力避免多数人暴政,避免“群氓政治”。但是,近年来,由于美国人自我意识不断提高,个人主义不断抬头,通过一人一票,对驴象两党有力制约。所以,美国以短期行为讨好选民的政策只会越来越多。
回到建水电站那个例子,探讨一下民意表达和精英决策应该怎样对接。这个事情牵扯面比较广。一方面,在民意表达上,老百姓的看法很重要。最关心此事的,是该流域的居民。他们会直接受到工程影响,是直接利益相关者,有权申张自己的利益诉求。其它社会公众,情况千差万别。有关心此事的,有权力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有不关心此事的,也没有必要非得找他表态。另一方面,在科学决策上,应把行政、水利、工程、地质、气候、生物、电力、外交、交通、国土等方面专家都请来,共同组成专家委员会,通过讨论来做出最后的决策。
理论上,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就是这么做的。但效果不好。
我觉得不是制度问题,是技术问题。传统条件下,技术手段不足以支持这个制度全面落实。若要做到民意充分表达,所需时间太长,成本太高。在发展压力下,政府等不及,所以匆匆上马,造成民意表达不允分,利益诉求不畅通,专家决策不透明。
在欧洲国家,想搞一个水电站,光跟两岸居民前期协调,就十几年搞不完。欧洲发达国家近年基本没新上水电项目。
我认为,信息社会条件下,民意充分表达与精英科学决策可以实现对接。通过信息网络,低成本、高效率地收集民意。
这样,专家开会时,他们就能得到数据:国内普通公众有 1 亿人参加投票,支持率是多少,反对率是多少。水库淹没区和工程搬迁区群众中,支持率是多少,反对率是多少。在反对者当中,原因有 ABCDE 等选项,其中每项人数是多少。此外,从技术角度来看,通过对个人信息终端采用关键字分类,很容易对民意表达进行分类分析。比如,有 1 亿公众通过终端表达了对修建电站的看法。若按学历分类,支持率和反对率是多少;若按年龄分类,各年龄段支持率和反对率是多少;若按居住地分类,各省居民的支持率和反对率是多少,都可以用软件自动生成。这样,政府官员和专家们就很清楚地了解公众态度。在此基础上,专家讨论表决。即使决定上马,也会充分考虑反对意见,对配套政策做出调整。同时,专家身份、讨论过程、表决结果,通过网络及时对全社会公开。
关于这方面,其实还有许多想写的内容,兄弟们也看烦了,就不再一条一条写了。例如,信息社会条件下落实代议制,人民与人民代表的沟通与互动机制,以及人民对人民代表的直接评价机制。又例如,行政机构扁平化,“省直管县” 的改革。
又例如,信息社会条件下,传统媒体转变成为网络媒体,新闻采编将出现“记者全民化”趋势,网络媒体将通过签订供稿协议,海量发展业余通讯员和业余摄影师,同时把微博和论坛作为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等等。这些,都会使社会信息更加透明和直接,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管理模式的改革。
总之,中国目前是一元无制衡。前面有两条路,要么通过分权,多元化,来实现制衡;要么在一元体制内,创造条件,追求制衡。综合考虑历史现实,我倾向后者。我认为,多亏改革开放,使中国得以与西方同步进入信息社会,目前正在从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迈进。这为中国越过多元制衡直接构建一元制衡社会管理模式,创造了客观条件。
待续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15 01:07作者:中条山下蚩尤人 回复日期:2011-11-1500:51:35
——————————————————————————
那,依你之见呢?呵呵。
每个人都有主张,都有观点,正常。
我们都还年轻,应该能够看到一个结果。
作者: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日期:2011-11-15 01:10 作者:中条山下蚩尤人 回复日期:2011-11-1500:51:35——————————————————————————
我认为,暴力革命时代已过去了。
若真的发生,则 13 亿中国人没有赢家。美国、欧洲和印度可能是真正的获利者。
呵呵。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