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还没部署到位,但是有人还是建议以右路军包抄,左路军向莱芜挺进。即使不能将敌全部歼灭,也可以吃掉它的“尾巴”。

这个建议被陈粟否决了,华野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如果只能吃掉李仙洲兵团一个尾巴,无论如何都不能甘心。

李仙洲再次钻进口袋

很快,国民党自己再次解决了华野的难题。

李仙洲兵团一收缩,国防部参谋总长陈诚出来干涉了。陈诚的判断是,华野放弃临沂,是由于鲁南战役伤亡巨大,不堪再战,并称刘邓部队未能打下民权,因此估计华野可能放弃山东,退向黄河以北。所以,强令李仙洲兵团必须确保新泰、莱芜,并派有力一部插向大汶口以南地区,断华野所谓“流窜”退路。

于是,收缩的国军再次南下,占领新泰。

莱芜战役出现了最戏剧性场面——15 日华野刚刚张开口袋,李仙洲就溜走了,2 天后,因为陈诚的命令,李仙洲又乖乖的钻回华野的口袋。

这里多罗嗦一句。陈诚的判断显然是重大失误,也是国民党军队在莱芜战役失败的关键。但是,形势判断的基础是足够准确的情报。没有情报支持,即使是百战名帅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华野主力北上,仅野战部队就有 20 万人,加上 50 万支前民工,70 多万人集中在临沂到莱芜 100 多公里地区运动。70万人啊!人吃马嚼是多大的动静?吃喝拉撒又是多大的痕迹?国民党情冶系统稍微得力一点,能捕捉不到解放军主力的动向吗?如果发现解放军主力向莱芜周围运动,那么,还会命令李仙洲兵团往华野的口袋里钻吗?另外,因为国民党情冶系统的无能,以及前线部队虚报战绩,让国民党高层对解放军实力常常出现严重误判。

比如,蒋介石发动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对解放军实力估计不超过 30 万。实际上当时山东解放军在各个解放区实力最雄厚,野战军+军区部队超过 60 万!以 45 万国军——分兵把守城市要点与交通线后,机动兵力不过 25 万去寻求 2 倍于己的解放军作战,这样的计划实在是过于冒险。偏偏国民党高层还一直以为自己的兵力居于绝对优势。甚至到孟良崮战役后,蒋介石还哀叹:“以我绝对优势之革命武力,竟为劣势乌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损失,能不令人哀痛!”

再如欧震兵团攻占临沂,不过是击破了华野 2、3 纵的阻击,毙俘解放军都非常有限。偏偏一线部队大吹大擂宣称歼灭华野 16 个旅——这是华野全部主力的半数。如果国民党高层相信了这样的“捷报”,那么得出华野伤亡惨重已经“不堪再战”的结论是再容易不过了。有了这个结论,接下来命令李仙洲兵团确保新泰、莱芜,堵住华野“败退”的后路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17 日,王耀武执行国防部命令,第四十六军重占新泰,李仙洲总部率第七十三军第十五师仍在莱芜,第七十三军军部率第一九三师重返颜庄,第十二军仍守备胶济线。

因为李仙洲又钻回口袋,华野准备仍按原定作战方针,以左、右两路军先歼灭第七十三军,中路军切断第四十六军和第七十三军的联系。计划攻击时间为 20 日。

地下党再次立功

19 日,情况又发生变化。华野右路军几个国民党俘虏临阵逃跑,向国军报告了华野的计划。20 日王耀武立刻命令新泰和莱芜的 46 军、73 军军部和 193 师从新泰、颜庄迅速北撤,73 军 77 师从张店经博山南下归还建制。但是 46 军的军长韩练成却是地下党。他一看华野的攻击还没开始呢,国军就要跑了。于是就不顾王耀武撤退命令,执意要执行国防部命令继续从新泰南下,以拖延时间。而国民党指挥体系偏偏又是重床叠架——国防部、绥署、绥靖区、兵团、军、师等等,绥靖区下令撤退,前线部队要执行国防部南下的命令——这么几级机构扯皮下来,时间就浪费掉了。

于是华野在国军扯皮中根据韩连城提供的国军情报再次从容调整部署:以 1 纵攻莱芜敌第十五师及李仙洲总部;如第一九三师向莱芜靠拢,即以4纵及8纵8一个师协助1纵歼灭莱芜之敌;以 8 纵(欠一个师)和 9 纵于博山以南歼灭南下归建的第七十七师;以 7 纵切断颜庄第四十六军与莱芜第七十三军之联系,待 2 纵赶到后,即由该纵队接替 7 纵的任务,抽出 7 纵作总预备队;其他各部任务不变。

20日中午1点准备归建的73军第77师路过博山附近的和庄,在那里埋伏多时的华野的 8、9 纵突然开始攻击 77 师。

国军通过电台发现 77 师中了埋伏,立刻命令 46 军放弃颜庄前去增援。73 军 193 师也要北上接应。华野也迅速改变部署,以 4、7 纵阻击 46 军。46 军在老韩指挥下当然不会拼命增援,77 师也就注定了覆灭的命运。在 8、9 纵居高临下的冲击下,77 师先是 231 团团长刘宗雄重伤,部队也垮了。随后 229 团崩溃,22 日拂晓参谋长刘剑雄阵亡。最后第 77 师师长田君健自杀,77 师只打了两天就全军覆没。

77师覆灭,4、7纵也没完成分割46军的任务,让46军与 73 军汇和。两军汇合后,实力大涨的国军立刻向先赶到莱芜的 1 纵发动攻击。双方激战至 22 日,虽然打成胶着,但是解放军越打越多,22 日华野 2、4、6、7、8 纵十几万大军云集莱芜,将这个小县城围得水泄不通,国军只能收缩退守。

坚守还是突围?李仙洲的两难守还是撤?李仙洲兵团面临两难。守,莱芜巴掌大的地方,几万国军挤在这里,解放军一颗炮弹下来就要死几十上百人;撤,十几万解放军在旁虎视眈眈,敌前撤退一不小心就是总崩溃的结局。

21 日晚李仙洲召集军官开会。会上李出示王耀武撤退命令,征询部下意见。虽然李仙洲力主坚守,但是 73 军长韩浚与46 军长韩连城都赞成突围。李仙洲无奈,只得同意撤退方案。

撤退时间几人又出现分歧,李仙洲与韩浚都认为越快越好,最好 22 日开始撤退。而韩连城为了拖延时间,让华野完成合围部署,以部队搜拢需要时间为由坚持要 23 日撤退。最后还是决定 23 日撤退。韩连城再为华野争取了一天宝贵的时间。

李仙洲兵团突围方向是 15 公里外的口镇。当时口镇还在国军 12 军 36 师手中。口镇比莱芜大几倍,是李仙洲兵团兵站基地,储备了 100 吨弹药以及大批粮食。李仙洲兵团如果能赶到口镇,华野歼灭李仙洲兵团的计划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虽然对于这个要点华野安排了 6 纵争夺,但是口镇防御坚固,6 纵两次攻击都未得手。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05 17:035 万大军怎么变成 5 万头猪

23 日拂晓 6 时,国军在预定突围时间突然发现 46 军长韩连城失踪了!反复搜寻无果后已经耽误 2 个多小时。8 时李仙洲无奈下令突围。国军冲出莱芜,向 15 公里外的口镇进发。正围攻口镇的 6 纵立刻一面调动主力 16、17 师对口镇进行第3次总攻击,一面指挥第18师在镇外3公里开始构筑阻击阵地。

对口镇的第三次总攻 6 纵倾尽全力。16、17 师采取突破、爆破相结合,迫击炮近距离压制的办法,连绵不断的发动对36 师攻击,在解放军巨大的压力下,口镇国军 36 师岌岌可危。

口镇外 6 纵第 18 师在阻击阵地上未战已经感受到沉重的压力。铺天盖地的国民党军队向口镇压来——46 军在右,73军在左,李仙州总部和辎重在中间。左右两边则是十多万华野主力——华野 1、7 纵队在左,4、8 纵队在右,也同时包抄追击上来。12 点的时候 4 纵占领了莱芜,国军被四面包围已经没有退路。

10 点国军开始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的不顾一切的冲击18 师阵地,拼死想突破 18 师阻击进入口镇。18 师 53、54团集中近 200 挺机枪用最高射速拼命射击。成千上万发子弹掀起一阵金属风暴对着国军冲锋部队笼罩过来。解放军同时把成束的手榴弹仍了出去,阵地前弹片横飞,大片大片国民党士兵象割麦子一样倒下,受伤士兵的惨叫声甚至盖过爆炸声。但是国军打垮一批又冲上来一批,18 师师长饶守坤命令52、53、54 团各种火炮、迫击炮、机枪、步枪,全部用最高速度发射!阵地上火海冲腾,国军虽然攻势凶猛,但解放军顽强抵抗,拼死不退。

下午 3 点,在华野的 1 面防御,3 面攻击下,被围在方圆20 里狭小地域的国军开始混乱了。由于国军密集,解放军的炮弹不断砸到人群里,导致人马踩踏,拥挤不堪。华野 20万大军同时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冲击,从四面压迫国军。附近十几个县的民兵 40 多个民兵团也全部投入战斗。

46 军由于没人指挥,率先崩溃。在解放军猛烈的炮火轰击下,46 军溃兵冲向 73 军,结果 73 军建制也乱了,两军交错国军乱成一团,军官已经无法掌握部队了,士兵们没人指挥,东一群,西一堆的到处乱跑,完全失去了战斗能力。下午 3点 73 军副参谋长邱和生、193 师团长张海鸣等阵亡,73 军第 193 师师长肖重光和 15 师副师长徐业雄都受了伤,李仙洲和 46 军的甘成城也受了伤。

73 军军长韩浚在混乱中聚拢了几千人的部队,指派了一些营连长分头指挥,虽然已经成了惊弓之鸟,但是毕竟还是国军主力部队,还有些战斗勇气。在韩浚亲自指挥下,73 军残部再次拼命向口镇攻击,终于突破了 18 师的阵地,不料口镇新36师趁着解放军都忙着围歼46和73军已经偷偷的跑了。结果好不容易突围出来的国军刚到口镇就被 6 纵的 2 个师迎头痛击,后面追兵撵着屁股也上来了,只能又往博山跑。

这个时候只三、四千人还有勇气跟着跑了,到了夜里,在雪后的青石关——1 个距离博山仅仅 20 里的地方,饥寒交迫的国军残部 1000 多人被华野包围在山下,信号弹四起。国军残部丧失了抵抗的勇气,73 军军长韩浚只好带领部下投降。

至此李仙洲部73军和46军近5万部队全军覆没,其中阵亡 6400 人,解放军只伤亡 6 千人。

莱芜战役大胜,华野立刻乘胜追击,收复了县城十三座、重镇数十处,控制铁路线五百余里。国军集全国之力花了半年才打通的胶济线,不得不弃于一旦。国军大量物资无法运走,仅周村一地即丢下三个满储弹药的仓库和百万多斤粮食。

莱芜战役在当时造成很大的影响。

欧震兵团攻占临沂后,曾大肆宣传歼灭华野主力十四个旅,但不到十天,解放军即予以歼灭其七个师的严重打击。对此,美国官方报纸也不得不承认:“国军占领临沂未及十日,解放军又包围济南。”新闻记者访问国民党宣传部长彭学沛,质问鲁中形势时,彭答:“你们勿轻信共方宣传,只要看国军在各战场始终是前进的,即可知道。”记者又问:“解放军既被消灭十几个旅,又有何力量包围济南?”彭哑口无言。

因为莱芜战役惨败,徐州绥署撤销,薛岳被撤职,由顾祝同率陆军总部移驻徐州,统一指挥徐、郑两绥署部队。薛岳在国军中用兵机敏果断,在苏北战事中曾取得两淮、涟水等重大战役胜利。而顾祝同则历来是我军手下的败将,这无异以庸才代替干才,临阵换帅直接导致国军在莱芜战役后再次收获孟良崮战役的惨败。

莱芜战役对国民党前线将领打击很大。王耀武写给第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的信中说:“莱芜战役,损失惨重,百年教训,刻骨铭心。”敌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要求休整,并说:“本师装备不适合山地作战。”李天霞则屡次装病请假要求不干。莱芜战役的胜利,在精神上的确给了国军一个严重打击。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07 00:35孟良崮战役

后世对这场战役描写很多,但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完全真实描述这场战役,下面让我们根据双方第一手史料,还原一个真实的孟良崮战役。

长期以来,一般人通常都认为,孟良崮战前,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较大。曾在央视热播的纪录片《孟良崮》这样解说道:“从兵力上讲,我方是 27 万;敌方是 45 万;兵力对比几乎是一比二。从装备上看,我方还基本是小米加步枪;敌方已是青一色的美式装备,双方几乎没有可比性。”就连国民党一方也认为自己在军事上是占优的。当整 74师被歼的噩耗传来,蒋介石哀叹:“以我绝对优势之革命武力,竟为劣势乌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损失,能不令人哀痛!”

那么,双方在战前的真实对比,究竟是怎样的呢?

双方力量对比

首先,从人数看,国军并不占优。莱芜战役后国民党急调王敬久兵团加入山东战场,所以,当时国军用于山东战场的机动兵团共有 3 个,即汤恩伯第一兵团(辖整 74、83、65、25、28、57 师以及桂系第 7 军、整 48 师),王敬久第二兵团(辖第 5 军、整 85、75、72 师),欧震第三兵团(辖整 11、9、20、64、84 师),共 17 个整编师、43 个旅、25 万人;另以 7 个整编师、17 个旅、20 万人配置在徐州和济南担任守备和策应任务,总兵力共计 24 个整编师、45 万余人。

而这时候的华野以及华东军区通过收编国民党战俘以及补充新兵,总兵力已达 64 万人,大幅超过山东国军。

这里所说的双方人数,均出自于《粟裕战争回忆录》、《第三野战军征战日志》。《华东野战军征战录》也提到:敌以 7个整编师20万人守备重点线,以17个整编师25万人组成3个机动兵团。

而在以孟良崮为核心的战场周边,从莱芜到河阳,百余公里内,国军虽有 8 个整编师,但只有 13.5 万人,而我不计地方部队,仅野战军主力就有步兵 9 个纵队和特种兵 1 个纵队,约 27 万余人。国共双方兵力是 1:2。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力量对比。正因为华野实力雄厚,所以孟良崮战役打响后,毗邻 74 师最近的 83 师、25 师不是立即派兵接应 74 师突围而是收缩防守,后期在蒋介石、顾祝同的严令下,虽然勉强出动增援,但是并用上全力,而是将主力摆在出发基地严密防守。原因倒不仅仅是国民党内部派系矛盾,而是战区内华野优势太大了,2—3 个整编师加入孟良崮战场完全无法改变双方力量对比,就是战区内 8 个整编师全赶到,与华野的兵力对比还是 1:2。所以,83 师与 25师如果增援过猛很可能把自己也搭进去。事实上,华野在 5月12日发布战役命令时,歼灭目标除74师外还包括25师。

只是 25 师缩得太快,才挽救了自己的命运。

从武器上看,华野因为收缴日伪武器,加上战场缴获以及东北的军火援助,其野战部队武器装备并不逊于国军主力。

以八纵为例:下辖 3 个师,炮兵团、新兵团各 1 个;69 团的 3 个步兵营中,1 个全日械,1 个捷克式装备,1 个全美式装备;每连 9 挺轻机枪,每营 1 个机炮连,3 门迫击炮,6挺重机枪。团有迫击炮连 4-6 门炮,师有炮兵营(山炮 9 门)。

火力与国军主力不相上下。所以陈毅才会底气十足的宣称:“现在我军的武器装备并不比国民党差,也不比抗战时期日寇差。”

其他方面的装备情况,华东解放区也不差:电台从前指一直配备到团,长途线路由原来的 4 千公里增加到 1.5 万公里。

某些时候,我军也不是“两条腿赛过敌人的汽车轮子”,1946年 9 月间,为增援淮阴,皮旅从高邮乘汽车一路北上。同年冬,为便于调动坦克、榴弹炮和辎重车辆,华野兵站部科长钱正英还专门在沂水县主持建造沂河大桥,负荷量每平方米300吨。

在重武器方面,1947 年 2 月 1 日华野已经有了特纵(军一级)编制,下辖炮兵 4 个团以及坦克、汽车等大量技术装备。

而国军,以五大主力为例。

整 11 师有榴弹炮营,旅有山炮营,团有 100 余挺轻重机枪、300 余枝冲锋枪、62 门八二、六零迫击炮以及战防炮 4门、火箭筒 6 个、火焰喷射器 4 部。

第5军共约3.5万人,1个师1.3万人,1个步兵团3200人,按3师9团制计算,全军有榴弹炮1个营(12门),山炮3个营(1个师1个,每营12门,共36门);战防炮9个连(每个步兵团1个,每连6门,共54门),迫击炮9个连(每个步兵团1个,每连8门,共72门)。此外,每个步兵连还有4门六零炮,全军81个连共324门,总计各类火炮498 门,火箭筒 45 具、火焰喷射器 24 具。

整 74 师作为头号主力,除官兵待遇高、师直编制大、拥有战车 1 个连、以及冲锋枪和小炮数量较多以外,榴弹炮、山炮、迫击炮、战防炮以及轻重机枪的数量并不突出。

重武器国军最大编制不过炮兵团,其实力仅相当于华野特纵的 1/6。

了解了双方实力对比,能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战役,下面回顾战役经过。

莱芜战役后,我军南下,出击郯城、马头、新安镇等地,但国军立即调集部队,加强防御,我军即改变决心,北上围泰(安)打援,守敌呼救数日,各路敌军始终按兵不动,我军遂于 26 日攻克泰安,歼灭了整 72 师主力,接着乘胜南下,攻克宁阳城,歼敌二千余,主力则回师鲁中。28 日,汤恩伯兵团进占河阳、青驼寺、垛庄、桃墟、蒙阴等地,我以 4 个纵队向桃墟、青驼寺地段之敌出击,拟歼灭其一部,敌一经接触即后缩。5 月 3 日,进占新泰之敌整编第 11 师立足未稳,我军以 4 个纵队达成对新泰的包围。王敬久兵团主力急忙来援,根据当时情况,不易速决取胜,我军即主动撤围。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07 00:36急躁的蒋介石——国军露出破绽从4月到5月,除整72师孤军深入,被华野歼灭外。一个月来,华野并没有找到大的战机。因为莱芜战役的失败,国军吸取的教训,采取了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法,部队前进非常谨慎,一天推进不足十公里。最慢的时候,一天只推进二、三公里。所以,虽然华野先后几次出击都没找到战机,泰安一战虽然歼灭 72 师,但也未能改变战场态势。

战场上双方都没机会时,比的就是耐心。这方面解放军因为才取得胜利,根据地稳定,自然不会着急。而国民党支撑山东作战财政压力很大,耐心就差多了。

5 月 2 日,蒋介石嫌国军行动缓慢,迟迟没有进展而火冒三丈地在电话上质问前线总指挥顾祝同:“敌人到了,你不知道,敌人退了,你也不知道?打仗无计划,浪费时间,不知你打的什么仗!?限定 25 日以前攻下莒城、沂水!”随后,顾祝同急令各部迅速出击,又因整编 11 师遭华野主力围攻而手忙脚乱。

5 月 2 日晚,参谋总长陈诚、国防部次长刘斐、主管情报的第二厅厅长侯腾以及国防部主管作战的第三厅厅长郭汝瑰来到蒋介石官邸,汇报和研究山东战局。最后,蒋介石指示:以汤恩伯兵团攻莒城、沂水,以欧震兵团攻南麻,王敬久兵团攻博山。次日,徐州陆总接到命令后,认为须先攻占坦埠,再进攻沂水,这个意见取得蒋介石同意后,于是作出攻占坦埠的作战部署。

5 月 10 日,顾祝同发出电令:“(一)匪主力退据莒县、沂水、坦埠、南麻、淄博,其一部流窜大店镇以东及太平邑。

(二)国军决跟踪迫剿,进出于莒县、沂水、悦庄、淄博之线。

(三)第一兵团应以主力于明(真)日开始进剿,以一部控制于后方各要地,扫荡残匪。”汤恩伯根据这份命令,于当日下午作出各部于 5 月 11 日进攻坦埠的计划,即“兵团遵照上令,当以辰蒸申电令各部于十一日开始先行攻略坦埠”。

情报泄露,华野获得千载难逢的战机按照国防部的计划,虽然国军三个兵团协调行动,但是攻击范围太大。汤恩伯兵团在整个坦埠地区形成孤军深入的态势,相邻国军与汤兵团最近距离也有 100 公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更致命的是,国防部制定作战计划的刘斐、郭汝瑰是地下党。国民党国防部绝密计划很快就泄露给我军。中共地下党再次为我军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战机。

5月10日,汤兵团第7军和整48师从河阳出动,准备进占苗家区、界湖。鉴于这路敌军位于右翼,比较孤立,华野遂于第二天发出首歼该敌并视机打援的作战命令,但就在这天夜晚,高度机密的汤兵团作战部署送到粟裕的案头:以整74 师为中心,第 25 师、第 83 师分别为其左右翼;又以第65师保障第25翼侧;第7军和第48师保障第83师翼侧,限于 12 日(后又改为 14 日)攻占坦埠。

鉴于整 74 师担任中央突破,华野兵力无需作较大调整即可形成 5:1 的合围优势;74 师虽为美械装备,但受地形限制难以发挥作用,因此,粟裕果断更改计划,决定以第 1、第4、第6、第8、第9共5个纵队将整74师围歼于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区,并以第2、第3、第7、第10共4个纵队担任阻援任务。

为什么说这份情报为华野创造了很好的战机呢?因为这份情报不仅泄露了国军的部署,而且精确指明了 74 师与友邻各部的确切位置和结合部位置。于是,华野根据这份情报做出了针对性部署:1纵以1个师攻占曹庄,阻敌65师,主力从敌74师与25师结合部楔入,割断两师联系,从左侧后实施攻击;8 纵从敌 74 师与 83 师结合部楔入,割断两师联系,攻占万泉山、芦山,从右侧后实施攻击;4 纵首先控制北楼以北山地,阻敌进攻坦埠,尔后抢占孟良崮,协同友邻向芦山突击,从正面攻歼敌 74 师;9 纵控制坦埠及以南山地,抗敌进攻,尔后攻占雕窝,协同友邻向芦山突击,从正面攻歼;隐伏在鲁南敌后的 6 纵,取捷径兼程北上,攻占垛庄,断敌退路,尔后协同友邻攻歼敌 74 师。

如果把华野指挥员比成庖丁,那么汤恩伯兵团就是那头牛——不但牛的外形一目了然,甚至连肌理、骨骼都被华野看得清清楚楚。作战部署自然游刃有余。

汤恩伯断送 74 师生机而此时 74 师还茫然不知,正按照已经泄密的作战计划一步步踏进华野的口袋。

这里再啰嗦几句,关于孟良崮战役主角——74 师长张灵甫。

后世文学把张灵甫描述成一个妄自尊大、骄横跋扈的人物。

把孟良崮战役的战机归结为张灵甫因为狂妄自大、求功心切,擅自脱离友军掩护,孤军深入结果被华野团团围住。这样的描述既不符合史实,也过于将国民党将领脸谱化。

内战爆发后,国军因为孤军深入而频频受挫的战例屡见不鲜。血的教训摆在面前,张灵甫不是无能之辈,岂能无动于衷?特别是莱芜战役后,李仙洲因为孤军突进结果被华野全部吃掉,这个结果对国军一线将领刺激很大。

孟良崮战役前,张灵甫对进攻坦埠的任务非常不情愿。国防部在制定进攻坦埠的方案时,张灵甫多次以情况、目标、地形等问题向上陈述困难,并建议将主力控制在平原地区,先以小部队搜查敌情后再主力推进,但都被陈诚否决。据时任汤兵团第二处处长毛森的回忆,张灵甫在战前曾很气愤地对他说:“我是重装备部队,如在平原作战,炮火能发挥威力,陈毅二、三十万人都来打我,我也能应付;现在迫我进入山区作战,等于牵大水牛上石头山。有人跟我过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给他们看吧!”从张灵甫战前态度可以看出。对进攻坦埠的计划,张灵甫不仅不看好甚至有很悲观的预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怎么可能狂妄自大,擅自脱离友军掩护呢?

74 师孤军深入的态势形成,源于友军的畏缩。

根据国防部进攻坦埠的部署,5 月 10 日汤恩伯给所属部队发布命令:“整七十四师、整二十五师为攻击部队,归第四纵队黄司令统一指挥,除以一部控制孟良崮、北桃圩要点外,主力真日(5 月 11 日)攻略三角山、水塘固、杨家寨、黄鹿寨、黄斗顶山、卢家山坡、凤凰山各高地.”

5 月 11 日当天,整 25 师进占黄斗顶山、卢家山坡、凤凰山,整 74 师前锋抵达盘龙山庄、新兴、葛墟和圈里,而主力止于戴庄至冯家庄一线,两个整编师的占位大体平行,并不存在“甩开两翼掩护部队,孤军深入”的问题。5 月 12 日,整74师以51旅和58旅为左右两路越过汶河,向坦埠推进,经 1 天战斗,分别占领三角山、杨家寨、佛山、黄鹿寨、三角山和马牧池、董家庄、窑窝沟、王山庄等地,但左翼整 25师主力仍停留在界牌、桃圩停滞不前,右翼整 83 师也只以 1个团在孤山附近游动。使得整 74 师的位置突出友军约 5 公里远。

张灵甫将情况上报后,汤恩伯于当晚 23 时补发命令:第 7军应在 13 日进占苗家区、界湖,并向苏村、朝阳庄、鲁家庄、凤凰山之线进攻;整 83 师应以一个旅确实控制盘龙山、大老峪、牧虎山以及孟良崮各高地,并以有力一部向大庵子庄、青阳圩、团园(山曼)之线进攻;整 74 师继续击破当面之敌,占领坦埠;第 4 纵队继续执行原任务。

接到汤令,整 74 师在冯家庄召集团以上指挥官,研究尔后行动方针,其部下对友军这种协同不力、阳奉阴违的行为非常不满。51 旅旅长陈传钧、58 旅旅长卢醒说:由于友军迟滞不进,我们的进攻显然形成突出之势。还有人主张:只派 1个加强团出击坦埠,以应付上峰,主力等待友军齐头时再行前进。最后,张灵甫表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上峰指令必须执行。至于两翼方面,可提请汤司令饬令友军前进。

由于情报部门的失误,张以为当面解放军只有两个纵队,2—3 个纵队的解放军张灵甫不认为对国军头号主力 74师有什么威胁。

5 月 13 日,整 74 师全军投入战斗,猛烈冲击之下,相继攻克大箭、马山和佛山,距坦埠不到 6 公里。在 74 师按照汤恩伯的军令向前攻击的同时,两翼友军依然没有积极行动,第7军只以一小部推至苗家区、界湖,整83师只派出1个团,整 25 师仍未前进一步,其主力甚至还在原地构筑工事。

由于友邻部队畏缩不前,74 师在战场上孤军突出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张灵甫连电汤恩伯,请求督促友军前进,协同进攻,但都无济于事。为避免自己的位置过于突出,整 74 师入夜后遂放弃好不容易打下的前沿阵地,主动后撤,以收缩战线、向友军靠拢。与此同时,一张大网也悄然张开,华野的 1 纵、6 纵和 8 纵开始向预定目标分别进击。

当晚21时,汤恩伯下发补充指令:第3纵队寒日(5月14日)以有力一部向埠前庄、鲁家庄及以西山地搜剿,策应整74 师之作战;整 83 以有力一部占领黄石山、牧虎山、孟良崮各要点,并向马牧池东北方向搜剿,掩护整 74 师右翼;整 74 师务于寒午前占领坦埠。汤恩伯纸上谈兵,以为一纸命令就可以恢复国军齐头并进的态势,实际上当晚战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半夜时分,综合各方战况,张灵甫发现形势严峻:首先,当面之敌远不止两到三个纵队。据俘虏交代,华野在马牧池东北有20万人,在岸堤以北有10万人——这至少是9个纵队的实力。其次,入夜后华野有向整 74 师两侧迂回包围的迹象,而整 83 和 25 师甚至分别放弃盘龙山和黄斗顶山、尧山,导致左右两侧空档越来越大。

张灵甫再次向上反映情况,但都答复没有此事。黄百韬一口咬定,他的部队丝毫没有动,汤恩伯和国防部都不相信整74 师有遭攻击的危险,要 74 师继续推进,汤司令还在电话中安慰张灵甫说:副司令官李延年明天就来前线,有关友军协同问题,定可顺利解决,望安心勿躁。

汤恩伯的解释让张灵甫终于可以安心睡觉,他不知道,自己与 74 师最后可以避免覆灭的机会已经被汤恩伯以及国防部官僚们白白断送了。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08 20:5874 师被合围5 月 14 日,天刚破晓,华野发起强大攻势,而整 74 师左右两侧又被解放军大纵深插入,张灵甫遂于 9 时许下令全线后撤,并将自己的处置电告汤恩伯:㈠、57 旅就地掩护师主力撤回垛庄,待 58 旅到达孟良崮,再受其掩护,撤至万泉山、小埠地区,与李天霞部取得联系;㈡、51 旅自我掩护,逐次转移到垛庄、大山场、北庄、刘山庄,与黄百韬部取得联系;㈢、58 旅以 1 个团占领孟良崮,主力控制于垛庄、北瞳地区。

汤恩伯还不知道前方事态的严重性,当即指示张灵甫:要在转移的同时与整 25 师协力向西夹击入侵之敌,并与该师会合。而原计划来前线督战的李延年到达垛庄,接到张灵甫的报警电话,得知情况有变,叮嘱了一句“站稳脚跟,沉着应战”后返回临沂。

1 个小时后,整 74 师各部开始向汶河以南且战且退,并于行军途中报告汤恩伯:“职师正越汶河南移,其先头部队已驱逐石旺崖、冯家庄之匪,比令其以一部控制孟良崮高地,主力到达后,占领垛庄及其附近要点,继续向西夹击,与整二十五师取得联系。”中午时分,当 74 师师部走到孟良崮西北的面梨沟时,通往垛庄的 285 高地被截断,孟良崮北面山头也发现被解放军占领,张灵甫见形势危急,急令 58 旅抢占芦山、雕窝、孟良崮等核心高地,以 51 旅和 57 旅分别抢占孟良崮周边的旺崖、大腿山、连埠峪和石旺圈、风门、当阳等村落要地。就这样 74 师在华野合围中被迫占领以孟良崮为中心的山区负隅顽抗。

国军“中间开花”的设想74 师形势危急,国民党国防部竟然一片喧哗,以为是“千载难逢歼灭共军主力的良机。”14 日黄昏,汤恩伯来电:“匪来犯我,实难得之歼匪良机。

我钟军即由界湖附近向西,王、胡两师由常路经蒙阴向东,求匪夹击。贵师为全局之枢纽,务希激励全体将士,坚强沈毅,固守孟良崮,并以一部占领垛庄,协同友军,予匪痛击,以收预期之伟大战绩。”入夜后,徐州陆总也电令张灵甫固守两天,以待外线兵团实现反包围;接着,蒋介石发给顾祝同的电报,也转发给了整 74 师。电文如下:“今已得知灵甫之七十四师被围孟良崮,甚惊又甚喜。其惊之因,是灵甫被困随时都有危险发生;其喜之因,是灵甫给国军寻找了一个歼解放军陈粟部于孟良崮的大好机会。现令七十四师灵甫部坚守阵地,吸引解放军主力,再调十个师之兵力,增援七十四师,以图里应外合、中心开花,夹击解放军,决战一场。”鉴于整 74 师各部均已抢占孟良崮周围有利地形,虽然垛庄被攻占,粮弹无法补给,但张灵甫还是给部下打气:“依此有利地形,只要友军来得快,有可能打好。”

那么,他的这句话,到底有没有可行性呢?

从地形上看,孟良崮主峰海拔近 600 米,北陡南缓,向北一面,正面对华野来袭方向,近似断壁,的确险峻,加之四周都是平地,一览无余。占住这个制高点,华野不管从哪个方向来,都将遭到整 74 师的火力阻击。

当然,有一利必有一弊。孟良崮上水源不足,且石质坚硬,无法做掩体,因而事后来看,多数人都认为不应该守山。如原整 74 师 57 旅旅长陈嘘云在《整编第七十四师孟良崮就歼亲历记》中所说:“像孟良崮这样缺水无柴的险恶荒山,最为兵家所忌,张灵甫既没有考虑及此,副参谋长李运良却极力主张屯兵坚守,以致遭到全军覆灭之命运。”但在解放军围攻的紧急关头,附近无一理想地形,只有这么一个怪石嶙峋的孤山。74 师不少人都觉得上孟良崮是安全的。例如,张灵甫将师部和 58 旅全部撤上主峰,而将孟良崮以西阵地交给 51 旅,旅长陈传钧对别人发牢骚道:“只管他们上高山去保险了。”即使是在我方将领中,也认为孟良崮是有利于防守的。如《粟裕战争回忆录》写道:“孟良崮及其周围山地,山峰陡峭,主峰海拔在五百米以上,岩石累累,土质坚硬,易守难攻。”正因为如此,陈毅才在 5 月 16日上午 8 时命令叶飞放敌下山,以主力歼 74 师于山沟内。

而且,孟良崮如被对方占领,整 74 师的处境将更为不利,一是全师将被压缩于孟良崮与天马山之间约的狭长地带,一举一动都将暴露在枪口下而陷入灭顶之灾,连构筑工事的时间都没有;二是因华野居高临下,友军如来援,则又会被迫仰攻,进一步加大增援的难度。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张灵甫最初的部署并非全在光秃秃的孟良崮上,而是 1 个旅守主峰,两个旅守周边的山脚和村庄,师直位于业家沟、杨家庄、大山场一线,山下当然是有水有柴草的,也是可以构筑工事的。那种整 74 师全军一开始就上了孟良崮,而将车辆、辎重扔在山下的说法,显然是以讹传讹。

关于友军位置也非常有利,左边的黄百韬整 25 师位于界牌以西,右边的李天霞整 83 师位于青驼以北,距孟良崮都在 10 公里以内;地形也不是很复杂,从界牌到孟良崮,仅隔1座海拔328米、面积1平方公里的天马山;从青驼到孟良崮,中间虽有几座山,但可绕道,走一马平川的临蒙公路到垛庄。再远一点,还有驻蒙阴的整 65 师和驻河阳的敌 7军等部,顶多 1 天路程,“来得快”是完全可行的。

当然,有人认为,张灵甫事先没想到友军都不来增援,这是他的失算。不过,通过他在战前写给蒋介石的信,痛诉彼此之间“多存观望,难得合作,各自为谋,同床异梦”的这段话,足以证明他对国军内部的一盘散沙是非常清醒的。但74 师已经深陷重围,友军来援是 74 师唯一的希望。这个时候也只有指望在蒋、顾等督战下,友军能创造奇迹了。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08 20:59苦苦挣扎的 74 师当日夜,华野攻势如排山倒海,未稍停止,孟良崮周边的垛庄、万泉山、老猫窝、叶家沟、后封门等要地相继失守。

虽然74师从整51和58两旅各抽调的一部兵力,反击285高地成功,但终因华野兵力雄厚而未能进一步打通垛庄通道。

整 74 师至此彻底放弃突围愿望,只能坚守待援。

5 月 15 日,战斗空前激烈,我军攻势极其旺盛,炮火犹如大雨倾盆,敌防线四面被突破。据 74 师 151 团团长王奎昌战后回临沂报告:“十五日拂晓前,匪军陆续增加,不断扑犯,枪炮如雨,火光触天,发射烧夷弹极多。我军所据村落工事,尽皆着火燃烧,战斗惨烈,素未所见。匪我死伤枕藉,致射击孔为之堵塞。”上午 8 时,51 旅方面大腿山制高点和孟良崮东北相继失守,张灵甫在师指挥所感到威胁太大,与旅长陈传钧研究,使用预备队实施反冲击,并以全师山炮火力支援,冲杀数次,始将阵地夺回,但损失相当大。此后,整 74 师因兵力和弹药都有限,只能在关键要点投入兵力火力,其它阵地一旦无法坚持就只好放弃。

坑爹的援军

74 师形势越来越不妙,那么,友军在做什么呢?

15 日上午,准备来垛庄亲自指挥战斗的汤恩伯,半路上遇见从前线逃回的李延年。两人一见面,李延年首先为整 74师鸣不平,说他们孤军奋战 4 昼夜,现在很艰苦,接着又说,前方不能去了,垛庄失守了。汤恩伯调头回到临沂,命令第三纵队司令张淦统一指挥第7军、整48师和整83师,以主力迅速进出孤山、磊石山之线,与黄百韬纵队协力解围。

但这一命令,各部均未执行。张淦的理由是当面情况紧张,部队受到敌军牵制,不能调动。而黄百韬除派 108 旅一部与华野保持接触外,主力徘徊不前,当张灵甫催得紧急时,他让炮兵向孟良崮方向射击一通,然后敷衍道:“不用急,我的部队已接近你的边缘了。”

与张灵甫素来不和的李天霞,也玩弄了一套老手法:当整74 师攻击坦埠时,勉强派 1 个团守备孟良崮部分要点;整74 师退守孟良崮后,师主力即向沂水以东收缩,仅以小部队冒充 1 个旅的番号游动在沂水西岸而应付上级。

据整83师19旅57团团长罗文浪后来的回忆:李天霞先是令他派兵 1 个连、携带报话机,冒充旅部番号,在孟良崮东侧敷衍了事,后来才令他率全团进至桃花山老猫窝,掩护整七十四师右后方。14 日上午,与旅部的联络还一切正常,旅部称:已奉命令进击解围,望安心固守,听好消息云云,但到傍晚,报话机要加上天线才能和旅部通话,主力的位置显然更远了。

57 团是在苏中战役被歼后重建的,内有伪军 1 个营,编制和装备都不齐全,战斗力薄弱。这也就是说,李天霞压根都没服从汤恩伯关于“应以主力占领黄石山、牧虎山、孟良崮各要点”的部署。

74 师全军覆没

援军观望延拓,74 师也就注定了覆灭的命运。

15 日正午时分,大碾庄、冯家庄、横山以及 520、527 高地相继失守,大腿山也再次失守。战至黄昏,情势愈发严重,整 74 师先后向东、西、南 3 个方向的突围都未成功,无奈之下张灵甫只能死守待援。随后,58 旅全部收缩到主峰,51旅接替58旅520至540之间的高地,一部防守山脚要点,57 旅也于当天深夜撤上孟良崮。由于防守地域缩小,再加上山势陡峭,空投下来的补给品大都飘向华野阵地或落进峡谷里,74 师自此断水断炊,弹药也所剩无几。

夜 10 点多钟,陈毅在电话中向 1 纵司令员叶飞通报了敌整9师、11师已靠近蒙阴、第5军已到新泰、整64师已到青驼寺、如明天拂晓前拿不下孟良崮就遭到反包围的严重敌情后,授权叶飞统一指挥前线各部,总攻孟良崮,无论如何要在明天拂晓前拿下孟良崮,消灭整 74 师,哪怕拼掉两个纵队,也要完成任务。

16 日零时,总攻开始,无数发炮弹划破夜空,激烈的枪声、爆炸声和嘶哑的喊叫声、呻吟声响成一起,惊天动地,火光和硝烟经久不熄。由于整 74 师人马、车辆大都暴露在外,一发炮弹落地,弹片和炸起的碎石便火光四射,血肉横飞,伤亡迅速增加。被带上山的 4000 匹骡马也炸了群,四处冲撞,相互践踏,给 74 师的防御阵型造成极大混乱,58 旅旅长卢醒这时候也被弹片击中下颚。

在伤无医、饥无食、渴无水的绝境中,整 74 师以伤亡 7000人的代价终于在天亮之前守住孟良崮,而陈毅所担心的反包围局面却并未出现。

16 日上午 8 时,蒋介石下达手令:“山东共匪主力今向我倾巢出犯,此为我军歼灭共匪完成革命唯一之良机。凡我全体将士应竭尽全力,把握此一战机,万众一心,共同一致,密切联系,协力迈进,齐向当面解放军猛攻,务期歼灭共匪,以告慰总理及阵亡将士在天之灵。如有萎靡犹豫,梭巡不前或赴援不力,中途停顿,以致友军危亡,致共匪漏网逃脱,定必以畏匪避战,纵匪害国延误战局,严究论罪不贷!希望奋勉勿误。”

10 时左右,整 11 师攻破大小方山,但华野 3 纵预备队随即赶到,又堵住缺口。此时此刻,唯一拼命救援的 11 师距整 74 师仍有 50 多公里。

与此同时,张灵甫接到作战科长的报告,说携带弹药已经用光,空投下来的粮弹都落在包围圈外面,根本收不到。

到 11 时,整 74 师被进一步压缩到孟良崮、大崮顶及 610、东西 540 高地等少数几个山头上。大崮顶西侧的惊魂谷中,尸体重叠达 7 层之多,57 旅长陈嘘云也在悬崖边上被击中左肩胛,张灵甫遂指定明灿为代理旅长指挥战斗。

中午时分,痛哭流涕的整 74 师参谋长魏振钺通过电台苦苦求援,要整 25 师看在党国的份上,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而对方参谋长李世镜则要整 74 师向他们靠拢。此时,东西 540 两个高地又告失守,51 旅旅长陈传钧被俘,情形已是万分危殆。张灵甫接过电台话筒说:“本人张某,我有一份电报给汤司令,请即转接。”

这是整 74 师向汤恩伯发去的最后一电。电文大意如下:“战况恶化,钧座与黄百韬、李天霞应负全责。弹药不必再投,速令空军轰炸孟良崮 600 高地以西周围阵地。”

随后不久,芦山和孟良崮主峰又告失守。

孟良崮山地群峰相连,烟雾迷茫,尽管 P51 战斗机、B25轰炸机频频出动,倾尽全力进行空中掩护,但终因战区狭小、能见度差和遭受地面高炮、高射机枪的猛烈射击而很难奏效。

下午3点,再三严令之下,整25师以1个旅加1个团的兵力再度攻击天马山、覆浮山、蛤蟆山一线,并终于拿下界牌,孟良崮就在 5 公里外。

此时此刻,距整 74 师覆灭仅两个小时。

如果,黄百韬倾全师之力继续猛攻;如果,李天霞也在孟良崮另一边积极配合,也许还能救出 74 师一些残部。然而,就是这短短 5 公里的一马平川,却比登天还难。黄百韬拿起望远镜,看了看被笼罩在一片战火与雾霭之中的孟良崮最后一眼,再次停滞不前;而李天霞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既不敢、又不愿解围的心态驱使下,无视命令、不顾大局,带着整 83 师继续在孟良崮以东的大官庄、垭子庄、张庄集之间迟滞不前……5月16日下午5时,74师全军覆灭,除张灵甫、蔡仁杰、卢醒等自杀外,华野共击毙敌军 7000 余名,俘获 15000 人。

孟良崮战役简析

孟良崮战役的惨败是继莱芜战役后再一次证明了国民党军事战略的严重错误。以劣势兵力深入解放区寻求与优势解放军作主力会战,这本身就是军事上极大的冒险。加上情报上的绝对劣势,让国民党军队处于非常不利的态势。

首先,华野可以自由选择对我军最有利的预设战场作战。

莱芜战役,预设战场是莱芜小城,即无坚固工事,也无粮弹储备,让李仙洲部无法坚守,只得选择最危险的敌前撤退,最后被华野在野外歼灭。孟良崮战役,预设战场是孟良崮山区,让重装备 74 师无法发挥自己的装备优势(孟良崮战前,因山路崎岖,整 74 师还将战车和榴弹炮撤回临沂,并未参战),加上孟良崮缺水、无法构筑工事的特点,让华野在最有利的形势下歼灭了这个国军头号主力。反之,在预设战场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华野并不恋战。孟良崮战役前,华野在新泰围住整 11 师,但是新泰周围地势开阔,易于整 11师展开火力,所以,当王敬久兵团一靠近,华野立刻撤围离去。

其次,当国军一部被解放军抓住后,周围友邻部队很难全力增援——因为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华野可以在“围点”与“打援”中任意选择,援军不增援就吃掉“围点”国军;援军增援过猛就掉头“打援”。实际上在孟良崮战役前,泰安战役已见征兆,华野围住泰安 72 师一开始准备“围点打援”,但是,国军慑于华野的雄厚实力,没敢增援,结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72 师被白白吃掉。

在当时的态势下,国军最好的策略是收缩防御。以有力部队坚守若干要点,吸引解放军前来围攻。这样预设战场的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因为是有备防守,解放军进攻时就很难轻易歼灭国军,再集中强大的机动部队,待解放军攻击不利时,投放战场以赢得战役的胜利。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09 10:00华野 7 月分兵与战局逆转

7 月分兵,是 1947 年华野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也是中共中央根据对全国形势的判断所做的重大战略调整的一个组成部分。后世对这次分兵争议很大。支持者认为,华野 7 月分兵有力支援了刘邓挺进中原作战;反对者认为,华野 7 月分兵让孟良崮战役后的有利形势逆转,不仅外线出击兵团屡屡受挫,内线作战也节节败退,不仅丢掉沂蒙山根据地,还直接导致最重要的胶东解放区沦陷,7 月分兵后让华野进入最黑暗最艰苦时期。

功过姑且不论,让我们先看看华野 7 月分兵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的黄河战略

国民党组织重点进攻,中共当然要考虑反击。而反击最好的方向是国民党防御的弱点——”哑铃“的中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蒋介石搞了个黄河战略,一个拳头打山东,一个拳头打陕北,想迫使我们在华北与他决战。可他没想到,自己的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呢,给他来个针锋相对,也还他一个黄河战略:紧紧拖住他这两个拳头,然后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扮演刀子角色的就是刘邓的中野。

早在孟良崮战役发起以前,中央军委就在致刘、邓、陈、粟的电报中指示,刘邓军于6月1日以前休整完毕,6月10日以前南渡黄河,第二步向中原进击;“陈粟军在巳灰(即 6月 10 日)以前应集结全力(二十七个旅)寻求与创造歼敌机会,并准备于巳灰以后配合刘邓军大举出击”。这个指示还只是笼统要求华野“配合”刘邓出击。

孟良崮战役后,让我军上下都产生乐观的情绪。所以,中央军委对之前的部署作了大幅度调整,虽然仍指出山东仍是主要战场,但是目标已经大大提高。中央军委 5 月 22 日的电报指出:“在现地区作战,是于我最为有利,于敌最为不利。现在全国各战场除山东外均已采取攻势,但这一切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敌人进攻。蒋管区日益扩大的人民斗争,其作用也是如此,刘邓下月出击作用也是如此。而山东方面的作战方法,是集中全部主力于济南、临沂、海州之线以北地区,准备用六七个月时间(五月起)六七万人伤亡,各个歼灭该线之敌。该线击破之日,即是全局大胜之时,尔后一切作战均将较为顺利。”这个指示要求华野在“六七个月时间”全歼“济南、临沂、海州之线”之敌——也就是山东国军大部,以获得“全局大胜”。按照这个指示,华野无异要提前打一场淮海战役规模的战役才能达到中央军委的要求,这显然已经大大超过了华野的能力。

6 月 22 日,中央军委的电报进一步指出:“山东战事仍为全局关键。你们作战方针,仍以确有胜利把握然后出击为宜。

只要有胜利把握,则不论打主要敌人,或打次要敌人均可,否则宁可暂时忍耐,不要打无把握之仗。”这个电报还是把华野是否外线出击建立在“有胜利把握”的基础上。

6 月 29 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报,出现重大变化:“蒋军毫无出路,被迫采取胡宗南在陕北之战术,集中六个师于不及百里之正面向我前进。此种战术除避免歼灭及骚扰居民外,毫无作用,而其缺点则是两翼及后路异常空虚,给我以放手歼击之机会。你们应以两个至三个纵队出鲁南,先攻费县,再攻邹(县)、滕(县)、临(城)、枣(庄),纵横进击,完全机动,每次以歼敌一个旅为目的。以歼敌为主,不以断其接济为主,临蒙段无须控制,空费兵力。此外,你们还要准备于适当时机,以两个纵队经吐丝口攻占泰安,扫荡泰安以西、以南各地,亦以往来机动歼敌有生力量为目的,正面留四个纵队监视该敌,使外出两路易于得手。以上方针,是因为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这个电报不仅放弃了一周前要求外线出击建立在“有胜利把握”的基础立场,而且明确提出出击方向与使用部队规模。

华野分兵寻找战机

中央军委明确做出了分兵的指示,那么华野面临怎样的形势呢?

孟良崮战役后,国民党调整了策略。经过多次会议,检讨战局,研究战法,提出"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合进,以三四个师重叠交互前进"的新战术。按照这个策略国军在莱芜至蒙阴不足100里的正面布置9个师25个旅,形成一个方阵,抱成一团,步步为营,平行直推,向鲁中山区推进。

与此同时,驻青岛的第五十四军进犯胶县,潍县的第八军南犯临朐,驻济南的九十六军进犯明水。国军的目标就是利用华野孟良崮战役中伤亡过大,逼迫挤压,以求与华野决战或将华野赶出鲁中。

面对国军渭集一团的挤压战术,华野一时也找不到分割歼敌的机会。客观上也希望通过分兵出击分化国民党的重兵集团,制造歼敌的良机。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