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兵团顶着4个军的番号,但主力只有一个第54军。
就算是主力的 54 军实力也不强。其第 8 师在东北伤亡 5000,只残存少量部队。暂编 57 师在东北被击溃,只一点残兵。
198师缺额也很大。39军是第8军的第10、3师刚扩编的。
96 军也是刚组建的新部队,兵员还没有补充到位。99 军是46 年 12 月在宿迁被歼灭过,这个 99 军也是在广州刚成立的新部队。整个 6 兵团总兵力不到 6 万人。
整个淮海战役国军主要参战部队就是上述部队总和,约 51万人,另外还有一些特种部队如蒋纬国的 2 个装甲营,空军以及徐州剿总的直属部队。总兵力不超过 55 万。而被歼灭的是上述部队除 6、8 兵团的全部约 41 万,6、8 兵团一部,徐州剿总的直属部队共约 50 万人。
从以上国军部队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国民党徐州剿总的部队或者连战疲惫,编制严重缺额;或被歼后充建,还未形成战斗力;或干脆就只是架子部队,兵员装备都没到位。部队综合战斗力不要说与 46 年相比,就是与 47 年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国军部队的构成实际上反映出国民党政权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现状。
了解了国共在淮海战役的真实力量对比,才能合理的解释战役的过程。比如,如果中野没有规模很大的地方部队配合,怎么可能做出包围黄维兵团的决定?中野 7 个纵队不过 17万人,黄维兵团 10 万,17 万人 4 个方向分兵包围,每个方向仅 4 万人,这样分兵很容易被国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另外,杜聿明集团从徐州突围,华野将其包围在陈官庄。
华野实力不过 40 来万,消灭黄百韬损失 5 万人,就算后方新兵能补充这个损失,华野在围困杜聿明时还有 40 万。但是后来为了歼灭黄维又抽调了 5 个纵队以及特纵到双堆集参战,也就是说,华野抽调了 40%左右的兵力,剩余 25 万人怎么可能还能将杜聿明 20 万部队围困?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还有大量军区部队参战,才能协助野战军主力继续围困杜聿明集团。结论。
淮海战役,双方力量投入方面,我军具有压倒性优势。仅直接军事力量我军112万Vs国军55万,具有2倍以上优势,加上规模巨大的民兵与 543 万后勤民工,在人力投入,我军相对国军有 10 倍以上的优势。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18 13:34战役过程:国民党一连串不可思议的失误战争就有输有赢,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像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队输得这样不可理喻——国民党几乎所有的举动都朝着解放军最有利最希望的方向发展,在战争史上实属罕见。
淮海战役的起因是济南战役。济南战役华野以 50 个团约14 万人攻击济南,以 70 个团约 18 万人准备打援。结果国民党竟无一只部队援济,直到济南解放,18 万打援部队居然一枪未放。国军如此战意消沉,自然刺激华野打更大的战役。
国民党可笑的长蛇阵
济南战役结束后,华野几十万雄师虎视中原,国民党高层已经预见徐州方向将有大战。徐州孤悬在外乃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最初曾定下了“全面退守淮河”的战略。这是一个颇具战略眼光的策略,也是国军最可行的策略。当时,国民党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形势都在恶化。这种情况下贸然与解放军决战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唯一的办法只能稳定防御态势,先确保军事形势不恶化,保住江南国统区,再慢慢寻找机会。而“守江必守淮”,集中主力在淮河作为长江防线的屏障,争取一个划江而治的局面,对于 1948 年下半年的国民党而言是唯一的出路。可是,这个淮河防御计划被国民党国防部的高参们否决(这群高参的领袖就是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第三厅厅长郭汝瑰),他们拿出一个沿徐蚌线不伦不类的长蛇阵来取代了淮河防御方案。就这么一个长蛇阵居然被一帮高参们得意洋洋吹嘘为常山之蛇,什么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头至。
我们先不论古今中外摆长蛇阵还没有获胜的先例。就算这个“常山之蛇”能做到“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头至”,那么,什么地方是让“头”与“尾”发力的关键?毫无疑问是“腰”!那么,国军沿徐蚌线摆出的长蛇阵的“腰”在哪里?只要一看地图就很清楚,这个“腰”就是宿县。当时,宿县不仅徐州重兵集团最大后勤补给基地,而且是“头”“尾”——徐蚌、黄维两大集团连接的纽带,更是徐州集团南撤的最佳路线——从地图就可以看到:对国民党而言,在淮海一带,连云港已失,江苏的中北部河网密集。不利于机械化大兵团的行进。河南东部地处解放区的核心地带,距离国民党统治区域较远,从此处突围希望渺茫。
只有宿县最合适徐州集团撤退!这里不仅仅有津浦铁路可以实现兵力的快速输送,而且,宿县到徐州,宿县到蚌埠一带,地处华北平原的南部,是一望无际的开阔地形,极其有利于国军机械化部队的运动。
如此关键的战略要地,国军在兵力配备上竟然只布置张绩武一师,总兵力尚不足 1.5 万人——整整 50 万国军重兵集团在关键的“腰”竟然只有一支弱旅——典型的“铜头铁尾纸糊的腰”,简直是白送给解放军。后来黄维兵团与杜聿明集团被歼,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宿县丢失——“腰”被打断。
“腰”一断,“头”“尾”还能存活吗?
如能确保宿县不失,淮海战役国民党即使打不赢也不至于输,即使输也不至于输得精光。
国军在防御部署上的失误只是淮海战役中国军众多失误的一个。在这个决定国运的重大战役中,国军犯下一系列不可思议的重大失误。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20 21:16黄百韬连番失误
淮海战役一开始就是黄百韬兵团被围。前面已经提到,黄百韬兵团被围是中共情报人员在解放战争中最精彩的布局。
大致是以 44 军为饵,在三绥靖区埋下伏兵,一举将国民党一个主力兵团围住。当时在徐州负责军事的顾祝同就象个提线木偶,一举一动都被郭汝瑰操纵。后世电影说:国民党调兵布阵都是跟着共产党指挥棒转——这句话还真是事实。
黄百韬临死前对身边的 25 军副军长杨廷宴说:“我有三不解:一为什么这么傻,要在新安镇等待 44 军两天?二既然在新安镇等待两天,为什么没想到在运河上架设浮桥?三李弥既然日后要拼命向东进攻来救援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晚撤一会,掩护我西撤?”
黄百韬的三不解后来被广为流传。李弥提前撤退的问题暂且不论。其余两不解其实都还不是导致黄兵团覆灭的关键。
首先,44 军已经属于黄兵团建制。自己兵团的部队如果不留下来接应,以后 7 兵团其他部队谁会听黄命令?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问题,所以这个不解没有道理。另外,不在运河上架设浮桥是大意疏忽。真正致命的问题在于——既然要留在新安镇接应 44 军,那为什么不做针对性的部署?
整个黄兵团 7 万人聚集在新安镇等待 44 军——这不是接应,是在等死!围棋中子力如果凑在一起是愚形,气紧、易受攻击还难以抵抗。军事部署也一样。
即使要等待接应 44 军,在新安镇留一个师足以,其余主力先渡运河,沿碾庄、曹八集等靠近徐州沿线梯次配备,李弥不守曹八集这个要点,黄兵团为什么不可以提前派部队接防?这样 44 军即使被解放军粘住,沿途要点都有部队接应,后撤也不至于慌乱。最重要的是,这样梯次配备部队,即使形势危急也不至于将整个兵团主力搭进去。
这样简单的部署以黄百韬的军事素养要在 1 年前,甚至几个月前都不会想不到,而且不可能犯下忘记在运河上架设浮桥这样的低级错误。根本原因还是小三大战役后,国军高级将领普遍对前途悲观绝望,领兵作战很大程度都是在尽人事听天命——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对接应 44 军不做部署,对自己的后路运河不架浮桥,就很容易理解了。
华野大规模南下,刘峙这头蠢猪慌了手脚,以为华野要进攻徐州,毫不犹豫地命令驻守碾庄、曹八集一带的李弥兵团退回徐州。任凭黄百韬苦苦哀求,李弥就是不为所动。你 7兵团死活管我卵事!结果李弥急匆匆的赶回徐州,屁股还没坐热又不得不打转和邱清泉一起救援黄伯涛,来了个武装马拉松。这个马拉松代价还不小——为了打回自己原来驻地曹八集,6 万人的李弥 13 兵团整整折损 1 万人,最后还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黄兵团覆灭——真正的损人不利己。
如果李弥兵团不提前后撤,或者黄兵团提前派部队占据曹八集这个要点,黄兵团有很大可能可以安全回到徐州。淮海战役就是另一种局面。
黄兵团千辛万苦的渡过运河后,赶到碾庄,本来应该继续按照预定方案向徐州靠拢。当时前方虽有解放军阻击,但是力量并不强大,黄兵团全力攻击还有可能冲出去。这时侯只要靠近徐州,多走一里算一里。以后每里路程可能都要上千条人命来填。这时候 64 军刘镇湘军长出马了,非要留下来和共军干上一仗,理由是“阵地已经修好,不干一仗实在可惜”。其实,真实原因是黄百韬在徐州附近分配给 64 军的阵地是土山,相传三国时期关羽就在这里被曹操围困而不得不投降,老刘迷信,嫌这个地名不吉利,所以不想走。另外他的 64 军很有些战斗力,还想与解放军较量一下。争论不下的关键时刻,徐州剿总又下达命令:“着该兵团就地抵抗。”就这样,在徐州剿总与刘镇湘军长努力下,黄兵团最后一线生机也被断送。
杜聿明的两套方案
黄百韬兵团被困碾庄之后,徐州“剿总”副司令官杜聿明回到徐州便迅速拿出两个解救七兵团方案。第一个方案是:以黄百韬兵团坚守碾庄圩七至十天,以第十三兵团守备徐州,以第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以第二兵团、第十六兵团会合第十二兵团先击破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然后回师东向,击破华东野战军以解黄百韬之围。第二个方案是:以第十六兵团守徐州,以第二兵团、第十三兵团之全力解黄百韬兵团之围,同时令第十二兵团向徐州急进,以第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
据杜聿明后来回忆,在他内心中认为第一方案是争夺战役主动权的上策,而第二方案不过是被解放军牵着鼻子走的下策。但是把这两个方案在总部提出商讨时,总司令刘峙、参谋长李树正对第一方案摇首反对。刘峙说:“黄百韬决不能久守。坐视黄百韬被吃,太冒险。何况中原解放军的情况尚未完全明白,万一它的主力不在涡、蒙附近,西路扑空,东路黄兵团又被吃,责任重大,谁来负呢?”于是第一方案被否决,执行第二方案。
现在,让我们假设,如果当时国军执行第一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
按照这个方案,国军以第二兵团、第十六兵团会合第十二兵团在涡、蒙附近寻求中野主力决战。三个兵团总兵力 36万,加上附近固镇的6、8兵团10万人,总计46万。而中野 7 个纵队不过 17 万人,即使加上战斗力很弱的军区部队也不过 30 来万。46 万 VS30 万,国军不仅兵力、装备有优势而且在态势上也占优,能不能击破中野不好说(因为中野可以选择转移避战),但是在国军重兵集团压迫下,战略要点宿县一定不会丢失。掌握了宿县,津浦路保持畅通。国军可进可退先就立于不败之地。
接着国军 2、16、12 与 6、8 兵团回师东向,救援黄兵团以及与华野决战。即使黄兵团救不出来(黄兵团在碾庄守了12 天,如果 2、16 兵团压向涡、蒙附近,中野选择转移,接应12兵团以及6、8兵团后回师,大致要5—7天,距离黄兵团被歼还有 5 天左右时间),但是国军已经集中 40 来万兵力,虽然中野野可能加入华野集团参战,双方打成胶着的可能性最大。即使黄兵团覆灭,徐州集团退守淮河,划江而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淮海的局势对华北也有巨大的影响,华野与中野在淮河无法突破,抽调部分主力北上华北的可能性很大,加上东野即将入关,华北傅作义只能放弃幻想,全力撤退。
只要华北国军有个 30 万左右撤到江南,与徐州集团猬集一团,国民党就能在江淮集中百万军队,即使后面东野南下,东野、华野、中野虽然能集中 200 万的兵力,但是江淮战场有限,兵力过多也摆不开,解放军要取得突破将非常困难。
那么,双方就只能选择划江而治。
所以,如果当时徐州剿总选择第二方案,我军的难度与复杂性将大大增加,淮海战役要取得历史上如此辉煌的战果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小。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20 21:17宿县虽小,干系重大11 月 10 日,黄兵团被围,16 日,中野攻占宿县。这是一个战略意义的事件。宿县丢失,徐州与蚌埠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徐州与黄维 12 兵团的联系也被切断,解放军已经完成对徐州集团战略上的包围。解放军不仅态势十分有利,而且掌握了淮海战场的全部主动权,中野还布下口袋等着黄维来钻。国民党大势去也!
说起来,1948 年最不可思议的是国民党高层对关系战局成败的战略要点集体忽视:
解放军攻击四平,不闻不问;结果四平丢失,长春 10 万国军就成瓮中之鳖。
解放军攻击兖州,不闻不问;结果兖州丢失,济南 10 万国军就成瓮中之鳖。
锦州,何等重要的战略要点,居然一直防御薄弱,直到东野包围锦州才匆匆从沈阳空运 2 个团加强防御——如果能从沈阳空运 2—3 个师,可能锦州战役就是另一种局面。锦州丢失,东北 50 万国军就成瓮中之鳖。
宿县,淮海战役的关键要点却任凭中野轻易攻占。杜聿明号称“知兵善战”,难道不知道——兵法云:“善战者先为不可胜,待敌只可胜”!宿县就是确保国军“先为不可胜”的战略要点!宿县丢失,整个徐州集团后路被切断,杜聿明居然无动于衷?!明明态势已经极端不利,还要继续执行解救黄百韬方案——2 兵团、16 兵团继续攻击优势解放军阻击阵地,黄维 12 兵团孤军急进,向中野的口袋一头撞进去!关于杜聿明的能力这里多罗嗦几句。国民党接收东北之初,蒋介石先是任命关麟征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后来因为关的死对头陈诚捣鬼,才由杜聿明接替关职务。但,关麟征对杜的能力并不看好,曾对部下言:中央派杜聿明去东北是失策的,因为杜随我工作多年,我对他知之甚深。每当作战,不是派他去受训,就是留守后方,战场历练较少,作战经验更无。突然要他指挥几十万大军作战,无异是将一副千斤重担加在只能挑一百斤的人肩上,他被打败是意料中事。
后来杜竟出人意料的获得四平战役的胜利,时人均认为关对杜看走了眼(实际四平战役胜利,关键还是当时新六军战力大强大)。但是,国民党东北局势大好的形势 1947 年后在杜手中迅速逆转,在各个战区中东北是我军率先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地区,如果不是陈明仁拼死守住四平,也许国民党在1947 年就已经丢掉东北。东北形势逆转蒋介石战略方向选择失误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是作为东北国军最高军事长官,杜聿明绝对难辞其咎。从杜个人经历来看,做战役指挥官还算称职,但担任方面之任时就暴露出不论能力还是魄力皆明显不足的缺陷。
国民党丢掉大陆后,胡琏从台到港探望关麟征,再一次谈起东北战事。胡问:雨公,如果你当年去东北,将采取什么样策略?关自负的说:我的办法很简单,第一,选一位善战的将军,任他为兵团司令官,给 3 个精锐军,明确指定任务就是活捉林彪。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守,一切以壮大自己、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着眼点。第二,对于满洲国留下的 20万军队,我不管中央的政策如何,一律给他们以地方保安部队的番号,让其为我们所用。以东北之富饶,他们会自给自足的,待打完仗后再作善后安排。胡琏听罢很是钦服,嗟叹不已,认为蒋当初没有派关去东北,实是用人上的一大失误。
与关的策略相比,杜在东北的作为论高下之别,简直不是一个层面。
宿县丢掉时国军还有扭转战局的机会——利用黄兵团牵制华野主力,徐州集团集中兵力南下,协同黄维兵团打通津浦路徐蚌段,夺回宿县。如果这样打,倒给中野出了个难题。
宿县要不要守?如果坚决要保住宿县这个要点,中野就要做好与国军 4—5 个兵团优势兵力在宿县作主力会战的准备,宿县周围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如果与优势国军会战,中野有相当的危险。如果放弃宿县,国军就打通了津浦路徐蚌段,徐州蚌埠联成一线,国军重新恢复可进可退的有利态势,即使黄兵团被歼,淮海战役胜负还是五五之数。
黄维乖乖钻口袋,蒋介石断送杜聿明黄维兵团进至南坪集,发现中野已经布好口袋阵等着他钻进去。18 军军长杨伯涛建议放弃攻击宿县计划,撤向固镇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会合。黄维这个书呆子怕老蒋怪罪,迟迟不敢下决心。等到决定撤退时,又因为一个作战处长失踪推迟行动,白给了中野一天时间。要知道南坪集离固镇也就80 里路,黄维的机械化兵团半天就可以赶到。黄维的犹豫不决让中野可以从容部署,将黄维兵团围得水泄不通。
等到黄百韬兵团被歼,宿县丢失,黄维被围,杜聿明眼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带徐州集团向西南逃命。杜聿明头脑还算清醒,为这次逃跑定下的原则——“要撤就不打,要打就不撤”也算明智,3 个兵团加上直属部队 20 几万人马一旦被拖住了后果不堪设想。好不容易逃到孟集,蒋介石再出昏招,强令杜聿明折回救援黄维兵团。在校长“亡国灭种”的申斥下,杜不得不停止逃命。华野喜从天降,终于在陈官庄将其团团包围。
由于国军一系列重大失误,把长江以北最后的军事力量干净的断送掉了。
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输光了自己的军事本钱,也就失去了大陆。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20 21:18综述:国民党为什么失去大陆
前文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个层面分析了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但是,这些仅仅还是“术”层面的原因。
从“道”的层面来看,国民党的失败实质上是组织系统的全面溃败。
国民党自起家开始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在推翻满清这个大目标下,尚能团结一致。一旦满清倒台因为缺乏共同目标与信仰,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立刻变成一盘散沙。孙中山虽然后来提出三民主义,但是这个理论由于缺乏可行的实施路径而无法让组织焕发活力。由于组织缺乏凝聚力,所以,在辛亥之后,不管是二次革命或者护法运动,自孙氏以降国民党基本无所作为。
孙中山对国民党最成功的改造是 1922 年。这一年,孙氏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立刻让国民党焕然一新——联俄联共,让国民党纳入新鲜血液;扶助农工,扩大了国民党的执政基础。加上三民主义基础理论让国民党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有理论指导(三民主义),有外部支持(联俄),有新生力量加入(联共),执政基础广阔而全面(农民与工人)的生机勃勃的政党组织。正是组织的活力才让国民党以广东起家,迅速席卷天下。
四一二蒋介石分共,接着宁汉合流。国民党与苏俄以及中共破脸,江浙财团大力投资,让国民党的执政基础从“农工”变成地主与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被蒋氏为主的国民党的高层彻底抛弃。
所以,虽然国民党打下了天下。但是信仰的缺失让国民党上下缺乏基本统一的价值观来凝聚共识,执政基础的变化让不同派系的军头成为地方势力的代言人。30 年代的国民党已经彻底变成一个信仰缺失的世俗利益集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党的党内斗争变成用步枪数目说话——谁的拳头大,谁的军力强,谁就是老大。
所以,国民党统一中国后,内战反而连绵不断——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福建事变、两广事变……在同一面青天白日旗织下,自称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们,将中国打成一片尸山血海!党内斗争达到这个程度,不要说在中国,放眼世界也是空前绝后。这时国民党的组织溃败已见端倪。只是当时中共实力尚小,还不足以挑战国民党的统治地位。
日寇入侵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危机压迫下不但将国民党各个派系捏合在一起,也将全国人民团结在国民党周围——外敌入侵反而扩大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