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要进攻赵国不是什么秘密,赵王赵歇也早就知道了。
这个赵歇就是当年在巨鹿城里捡回一条命的赵王,大概是信奉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一类的话,赵歇觉得既然当年自己如此落魄还能从巨鹿幸存下来,这次兵多将广没什么理由会摆不平韩信,于是他亲点大军二十万,由在巨鹿一直着陪自己的丞相陈馀做主帅,自己也跟同陈馀一起出征以壮声势,大部队就驻扎在井陉口。
井陉位于太行山的东麓,汉军要进攻赵国必须经过井陉,其间仅有一条宽只数尺,长约百里小道,出了这条小道就是赵军驻扎的井陉口。这是一个天险要塞,当时号称天下九塞之一,地势非常的凶险。
韩信受了刘邦的命令,在代地紧急抓了一批壮丁东拼西凑出一支部队后就出发向赵国进发,军队在井陉的小道前停了下来。
韩信没有敢于贸然继续前进,因为一旦进入了这条狭窄的小路,部队必须如同长蛇般一字排开,路面狭窄到两匹马甚至都不能并排行走。在这种地方如果队伍遭到伏击连个周旋的余地都没有,就好像二战时期欧洲公路上的坦克部队,一旦把前后两辆坦克都打掉了,中间的坦克进退不得就成了对方的固定靶。
韩信的担心是有根据的,赵国的国王赵歇虽然没有什么才能,赵军的主帅陈馀也只是个沽名钓誉的货色,但赵军中有一位出色的军师叫李左车。李左车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的孙子,是当时有名的谋士。李左车就敏锐的意识到汉军的问题所在,他建议陈馀一旦韩信的军队进入井陉道,便让自己率军三万翻山去抄韩信的后路,然后一举截断汉军的粮草供应,而陈馀的大部队可以在井陉口坚壁不出,这样汉军的队伍进退不得又没了粮
草,几天之内必然会溃散。
按理说李左车的计策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既省成本又少风险,顶多是花上点时间。可陈馀是个假道学书呆子,偏偏还要做道德上的翩翩君子,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正义之师不需要什么阴谋诡计”,自认为仁者无敌的他那里肯理会李左车什么抄后路、截粮草、坚壁清野,还要等他们进退不能自乱阵脚,于是陈馀当即否定了李左车的建议;“我听兵法上说如果你的军队是对手的十倍,就应该把他们包围起来;如果是对手的一倍以上,就应该主动进攻。现在韩信的情况我打听得非常清楚了,说是一万人,其实不过数千,还是远赴千里前来进攻,如果对付这几千人我们都不敢主动应战,那不是被诸侯们小看我们了吗?要是这几千人都不敢打,以后有比这几千人还多的敌人来进攻,那我们又要往哪躲呢!所以,这一次我们一定要漂漂亮亮的跟他们正面打上一仗,让其他的诸侯们都不敢小看我们赵国。” 历史上像陈馀这样的“道德君子”们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什么叫“空谈误国”。
这边,韩信得到了李左车的建议被否决的消息,他大喜过望,马上命令部队整装全体进入井陉道。
其实历史在这里缺失了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透露陈馀否决了李左车的建议让韩信大喜的间谍,大家对这个人似乎并不关心,他本人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蛛丝马迹,但认真研究下这个人还是有意义的。
从当时的历史事件我们知道,这个人应该至少有这么几个特征:第一,因为李左车的建议是被陈馀否决了的,向来只有会议批准通过的建议才会被下达执行,会中已经被否决的建议不太可能被很快的被不参会的其他人得知,但这个人竟能知道得如此详细,所以他一定是赵国的高级官员,而且直接参与了当时陈馀和李左车对话的会议;第二,他是一个值得韩信放心相信的人,不然仅凭间谍的一句话韩信如何就会大喜过望,就把自己手下的军队全数放进了兵家所谓“死地”的井陉小道?考虑到韩信本人的出身和经历,他似乎并没有可能安排一个如此高级的间谍到陈馀的身边,而且这个间谍又必须深得韩信的信任,再考虑到陈馀和张耳的关系,那么这个间谍最大可能是张耳的亲信旧部,也可能是张耳和陈馀反目后张耳策反的陈馀手下,专门给张耳在赵国做地下工作。
前有项伯,后有赵国的间谍,我们可以想象,刘邦集团像这样安插在对手阵营中的探子并不是个例。正是有这样的一群地下工作者帮助,刘邦才能一步步的削弱对手的实力,从而战胜对手;反观项羽,好容易有一个主动投靠的曹无伤都不知道保护,怎么能不失败?汉军迅速的行进在井陉小道之中,一路上并没有遇到赵军的骚扰,部队过了当地称为“绵蔓水”的一条河后,很快到达了离井陉口要塞三十里的宽阔地带。
韩信遥望着远处赵军规模庞大的军营,知道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按理说部队千里奔袭到达了井陉口前人马已经相当疲惫,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也,应该休整休整再准备交战,可是韩信没有准备休整,因为他有他的苦衷:韩信手下的士兵数量上不仅远远不及对手,组成上也有问题,他们部分是在魏、代两地连续作战之后的疲惫之士,部分是出发前刚抓来毫无战斗经验的平民百姓,这样的军队根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只能靠一股锐气跟敌人战斗,说白了就是趁大家头脑发热的时候赶紧上,一旦拖一拖让他们清醒下来,面对数量庞大的赵军,可能都不用对手进攻他们自己就会溃散。
于是韩信决定冒一把险,他让士兵们背水下寨,同时命令两千骑兵每人都拿着汉军的旗帜连夜到两军之间的山林中埋伏,大部队准备天一亮就跟赵军决战。这个时候的赵军虽然没有采取李左车的建议,但他们扼守井陉口要塞以逸待劳,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有利因素,可以说先就立于不败之地。那韩信如何才能在这场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战斗中取胜呢?韩信的计划是这样的:先诱使赵军全军出动攻击自己大营,接着半路埋伏的两千骑兵快马奔到赵军营中拔掉赵军的旗帜全部换成汉军的大旗,造成汉军已经攻陷对手大本营的态势,以期对对手起到心理震慑的作用,然后如果对方陷入混乱,就可以一鼓作气将他们消灭,如果对方镇定自若,那……就听天由命吧。
作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将领之一,韩信显然对自己的计划还是有一定信心的,不至于落到纯粹靠赌运气的地步。而他信心的来源于两点:一是通过那个高级间谍了解到赵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军纪比较的涣散,也就是跟自己的手下差不多,都是一群未入流的乌合之众而已,只不过是赵军比汉军 “众”得多;二是韩信对自己的指挥能力和自己手下将领的执行力还是有信心的,他相信有他和没有他的乌合之众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战国末年,儒家大师荀子在和赵孝成王的一番谈话中将古代的军队分五个等级:五流的部队就好比当年齐国的士兵,各个精于技击格斗,好勇斗狠却散沙一盘,遇到弱小的敌人就会穷追猛打,遇到强大的敌人则一触即溃,这样的军队是亡国之兵;四流的军队好比当年魏国的武卒,行军时身穿三层的铠甲,用十二石的强弓,背负五十支利箭,还要带着盾牌刀剑和干粮,半天就可以走百里的路程,俨然就是古代的特种部队,但这样的士兵战斗力强悍却不能持久,这样的军队是危国之兵;三流的军队就好比秦国的锐士,他们生性狭隘,凡事以利益驱动,战场上能奋勇作战,但他们打仗杀敌是为了升官发财,这样的军队是蹈利之兵。
在荀子看来,上面这三种军队都不是好的军队,还没摸到常胜之师的门道,而真正登堂入室的军队是以下两种:二流的军队就好比当年齐桓公、晋文公的军队,那是真正有节制、听指挥的军队,是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军队;一流的军队就如当年商汤、周武王的军队,那是真正的仁义之师,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所以荀子总结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当汤、武之仁义。”按荀子的理论,陈馀的赵军和韩信的汉军一样,都是五流以外未入品的军队,这样的军队作战人多不一定有用,人多了搞不好还麻烦。而韩信自认为自己的能力,对军队的节制力不输于齐桓公、晋文公,这一下就能把五流外的军队提高好几个档次,天下非汤武的仁义之师不能与自己匹敌。
这恐怕就是韩信的信心所在。转天天刚亮,韩信便命大部队主动向三十里外的赵军进攻,为了引诱赵军出来,
韩信特意命人扛上了自己的大将军旗。
陈馀虽然自己不屑于用计,但处处劣势的汉军敢主动进攻也让他感到有必要提防着韩信有什么阴谋诡计,于是一开始只派出部分士兵迎击汉军。
两群乌合之众就这么开打了。
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况就跟农村里大规模的械斗差不多,人多的固然气盛,人少的未必就怂,双方你来我往的好不热闹却一时难以分出胜负。就这么的汉军一万人马在赵军大营前时间从清晨一直斗到中午,韩信算算差不多了,就命令手下们撒腿往回跑,一路上什么大将军旗、小将军旗都不要了,边跑边扔丢盔弃甲。
在历史上不管哪个时代,旗帜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在战斗中能夺得对方的旗帜是大功一件,于是在大本营里没出战的赵军一看汉军败退,一路的丢弃旗帜、武器装备,也忍不住蠢蠢欲动了,捡东西谁不会啊,哪能让别人占了便宜!于是赵军倾巢而出一路捡战利品顺便追逐汉军到了汉军的军营前。
二十万赵军一路捡东西捡到绵蔓水边,一看到了汉军大营门口,汉军居然有违常规的背水列阵,于是赵军的将领们哈哈大笑:背水列阵,这不是傻子干的事么,干脆顺便把他们赶到水里喂鱼算了!于是陈馀指挥赵军开始总攻。这个时候汉军的士兵们背靠着河水已经无路可退,不想到水里喂鱼只能是拼死作战,一群乌合之众居然也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双方又从中午打到了下午。
赵军的二十万人到底是乌合之众,打了一天挺累的,看一时半会吃不掉对方,便打算回去洗洗睡了明天再来。却不知这时候自家的大营已经出了大变故,韩信事先埋伏下来的两千骑兵趁赵军全军出击的时候冲破了营门,把军营里所有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了,还插上了事先准备好的两千面极为醒目的红旗。快回到井陉口大营的赵军将士远远的看见军营里自家的旗帜都不见了,到处都是汉军的红旗,便人心骚动起来,这时候不知哪里又有人高喊了一嗓子:“汉军夺营了,赵军败了,大家快逃吧!”而与此同时汉军从两面夹击赵军,二十万乌合之众不辨真伪便轰的一声四散奔逃,虽然赵军的将领马上拔出刀来杀了几个跑在前头的逃兵,可光靠杀人那里制得住士兵的溃散?赵军将领越杀,士兵逃的就越多,二十万人不一会就逃了大半,汉军则一鼓作气杀死了陈馀,又俘虏了赵王赵歇和李左车。
这就是战场上的军神韩信。一举战胜了二十万赵军,体现了他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非凡勇气和军事智慧,但在政治斗争的另一个战场上,韩信却犹犹豫豫,患得患失毫不果断,为自己日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韩信打败赵国是在汉三年的十月,在之后的八个月里韩信听取了李左车的建议,大军一直驻扎在赵地休整,准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迫使燕国和齐国投降。虽然弱小的燕国确实是望风而降了,但总体来说在这大半年时间里,韩信的大军既没有继续进攻夺取齐国的地盘,也没有全力以赴的协助刘邦对抗项羽,使得刘邦先被围予荥阳,后受窘于成皋,几次几乎性命不保,或许刘邦心里对韩信的隔阂就此产生了。
3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6-05 21:59 鸿沟议
和——刘邦与项羽的第四回合光杆司令刘邦带着夏侯婴从成皋跑出来后一口气跑到了脩武,这时候天已经擦黑,脩武是赵国的地盘,离韩信军队的大营不远,刘邦的安全算是有了保障,两人这才停下来歇脚。
晚上刘邦在脩武的旅馆里翻来覆去怎么都睡不着,心想要不是韩信这臭小子按兵不动,我怎么回落到如此狼狈的地步,而且这小子消灭了陈馀的二十万赵军占领了赵国,正是兵强马壮的时候,眼见我在荥阳、成皋屡屡受挫,他既不服从命令攻打齐国和燕国,也不来勤王,再任由他这样下去保不齐会有贰心。刘邦越想越是睡不着,便把夏侯婴叫起来商量,两人一合计干脆觉也不睡了,继续套上马车连夜往韩信的军营赶。
当两人赶到韩信的军营时天还没亮,刘邦拿出自己汉王的信物对守营的士兵说:“我是汉王的使者,有机密要事报告左丞相。”士兵们一看是汉王的使者,哪里敢阻拦,刘邦也没让士兵们去通知韩信,而是自己直接进了韩信的大帐。
刘邦进到大帐里看见韩信仍在呼呼大睡,就把韩信放在桌子上的兵符拿过来揣到自己兜里,然后端坐在大将军的位置上闭目养神。韩信直到天亮才睡醒,一觉醒来发现帐中居然有人,在仔细一看是刘邦,以为刘邦是从天而降,大惊失色,忙跪下请安。
刘邦微微一笑说:“大将军睡得可好?”韩信冷汗涔涔忙不迭的磕头谢罪,刘邦掏出韩信的兵符把玩了一番,也不看人,对着空气下令:“令,赵王张耳留守赵国;大将军神威无敌,寡人任命你为赵国国相,可从赵国百姓间选拔能征惯战的士兵即刻启程进攻齐国。”韩信连忙领命称是,两眼直盯着刘邦手上的兵符。
刘邦起身,把兵符纳入自己的袖中,对韩信说:“至于这里的士兵,就由寡人替大将军统领,大将军请回吧。”韩信只好只身退出帐外,然后派手下去招募乡勇准备进攻齐国。前一天还是光杆司令刘邦一下子又有了大批的人马,于是赶忙派兵去阻挡项羽,终于在巩县挡住了项羽前进的步伐,没有让楚军趁势杀到关中来。
然而荥阳和成皋都落到了项羽手上,下一步该如何是好呢?该怎么办刘邦是没有想法的,但他知道自己必须再跟项羽较量一番,于是他点齐兵马又准备去和项羽正面对抗。这时刘邦手下的郎中郑忠出来劝阻刘邦,他说:“大王手下这些兵将和项羽正面对敌是没有胜算的,不如还是坚守不战为好,大王如果要夺回荥阳、成皋我觉得还是要用以前的办法。上次彭越不是做得不错吗,干脆这次再派些人去帮他在项羽的后方捣乱,只要项羽离开前线,他手下其他的将领都不是大王的对手。”刘邦听了觉得在理,于是继续坚守不出,同时命令手下的将军卢绾、刘贾率领一支两万人的队伍绕道渡白马津深入楚国腹地找到彭越。彭越的部队上次被项羽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差点被赶到海里做海贼,正有意找回场子,这次得到了刘邦的增援后气势更盛,干脆放弃了游击打法,一口气占领了睢阳到外黄之间的十七座城池。
彭越的举动果然再次惹怒了项羽,项羽很快便带领部队又去驱赶彭越,待到项羽的后脚一走,刘邦的前脚便来到了成皋城下。明知道项羽不在,刘邦自是觉得自己成竹在胸、气势雄浑,站在成皋城下腰板都比平时挺拔几分,于是便摆开阵势,宣称要和楚军决一死战,派出几个将军轮番叫阵。出乎刘邦的意料,城里没有动静。
原来项羽眼见彭越这个跳梁小丑不仅屡次断自己的粮道,现在居然发展到攻城略地,一副要抄自己后路的架势自然是大怒,但有了上次的经验,也担心刘邦趁机来偷城,思量再三项羽留下自己信任的大司马曹咎守城,临走之时再三交代:“我一走刘邦可能就会来攻打成皋,不管刘邦使什么花招你都不要理他,只要你坚守十五天,十五天内我必定消灭彭越然后回来解决刘邦。”曹咎也是有些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刘邦的对手,任凭刘邦的手下在城外怎么挑战都假装听不见。刘邦也是急啊,彭越不是项羽的对手他是再清楚不过,一旦项羽解决了彭越再回头对付自己,自己恐怕就真得往巴蜀的深山里钻了。
楚军都龟缩在城里没有动静,刘邦恨自己前段时间在成皋城里为了抵挡楚军的进攻把城墙修得太好了,没留下一两处暗道破绽之类,现在轮到自己攻城才体会到项羽之前的痛苦。
尽管才过了一天,但在刘邦看来跟过了一个月差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羽随时可能回援成皋,刘邦越想越是着急,越是着急就越是无计可施,好不容易打听到龟缩在成皋里的守将是曹咎后,黔驴技穷的刘邦干脆骂了开来。
不同于外国人骂人时用词的简单直接,反反复复就那几个词而已,骂人在中国有这悠久的历史,其方式之复杂,用词之繁琐,表达之形象充分体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骂人的话可以从粗俗到高雅,从涉及各类器官到完全不带脏字,甚至还有一些你如果没有个本科以上文凭根本听不懂,一段话滔滔不绝的说出来,你听完了还在傻笑。
喂,其实人家骂你呢,你还笑!刘邦在沛县的底层社会混迹多年,自然是精于此道,他手下的将领们大多也是劳苦百姓出身,各个骂起人来都是争先恐后乐此不疲,从曹咎本人到他的配偶再到祖上八代,都被刘邦和他的部将们在城下扯开来反复的招呼,汉军越骂是越起劲,都准备编成段子在成皋城下搭台唱戏了。曹咎身居高位多年是上流社会的人物,论骂人怎么能比得上刘邦和刘邦的手下?既骂不过刘邦和他的手下,不能让他们闭嘴,就这么又骂不还口的过了五六天。最后曹咎实在是忍不住了,他哪里受过这样的鸟气,气急败坏之下早就把项羽的告诫丢到了九霄云外,于是点齐兵马气势汹汹的杀了出去。
没想到刘邦骂人挺厉害,打起仗了又是另一回事,汉军简直就是不堪一击,刚一交战便溃不成军,大队人马纷纷逃往汜水对岸。一看刘邦逃了,曹咎忙下令全军追击,这时候跟曹咎同时投降过来的塞王司马欣提醒曹咎要适可而止,小心刘邦有埋伏。已经被怒火燃烧了理智的曹咎那还管这么多,他甩开司马欣,亲自率领士兵马不停蹄的追上去,誓要亲手缝上刘邦的鸟嘴。于是楚军又气势汹汹从成皋城下追到汜水岸边,然后渡河继续追击。
当曹咎率前锋部队渡河渡到一半时,突然前方出现了无数汉军的士兵,片刻之间战场上变得出奇的安静,没有震天的鼓声,没有人呐喊,对方只是静静的注视着曹咎和他身后的楚军士兵。
“半渡而击之!”曹咎突然醒悟过来了,刘邦不是陈馀那种等你上岸摆好阵势再战斗的假道学书呆子,曹咎大叫一声:“中计!快……” 后面的话已经完全淹没在一阵阵强弓劲弩的破空声中。岸上早已埋伏好的汉军万箭齐发,一时间失下如雨,在汜水中的楚军士兵冲又冲不上去,退又退不回来,只能是做了汉军弓箭手练习的活靶子。
身边的士卒有的被射成了刺猬,有的没射死的企图跳入水中逃生又被淹死在水里,曹咎和司马钦眼见大势已去,既不愿意投降,又自觉没有脸面回去见项羽,只能在船上拔剑自刎,刘邦趁机夺回了成皋。
项羽倒是很守信用,彭越和刘贾根本不敢也不愿跟项羽正面对敌,项羽一来彭越没做什么抵抗很快就跑掉了,半个月里十七座城池又都回到了项羽的手中。但他还没来得急庆祝,就听到消息说曹咎仅仅坚守了几天,成皋又落入了刘邦的手里,而且汉军已经包围了守在荥阳的将军钟离昧,项羽忙又马不停蹄回军荥阳。当项羽的大军一到荥阳附近,汉军立即放弃了对荥阳攻击,撤回到广武、成皋城里,双方再次进入了僵持的局面。
刘邦就这样又和项羽僵持了几个月。
三年来刘邦接受手下谋士的建议,采用的是被后世一直沿用了两千年的先进的战略战术:在前线,刘邦不与项羽打决战,而是一步步的分化,瓦解项羽身边的追随者,又把项羽频繁的在前线和后方之间来回调动,使楚军得不到有效的休整;在后方,彭越一而再再而三的袭击楚军的粮道,使楚军本来已经很困难的补给越发是捉襟见肘。项羽看似天下无敌,战必胜,攻必取,楚军将士却在一次次需长途奔波才能获得的胜利之中被刘邦肥的拖瘦,瘦的拖死;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羽获得的胜利越多,他和刘邦之间的实力差距反而越小。
终于在汉四年的十一月,项羽的大将龙且在救援齐国时被韩信所杀,二十万楚军将士损失殆尽,胜利的天平开始逐渐的向刘邦倾斜。
龙且的失败,二十万楚军的覆灭让项羽也开始对刘邦感到一丝恐惧,刘邦本人就这么死皮赖脸的在广武城里跟项羽耗着,又让项羽对刘邦感到无比的愤恨。盛怒之下项羽命人在阵前搭了一个高台,把刘太公五花大绑在台上,一旁照例支起他煮人的大锅,勒令刘邦出来投降。
多年的征战,几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刘邦的心智更加的坚韧,脸皮更加的厚黑,他知道经过几年的努力,牺牲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之后,项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已经由强转弱,自己只要再坚持一下就将获得胜利,在这种时候他能因为一己之私让周苛、纪信,让千千万万将士们的鲜血白流吗?不!不能!不管下面被绑着的是他刘邦的什么人都不可以!
于是刘邦暗暗咬紧牙关,狠下心肠,表面却一脸嬉皮笑脸的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年的,把他钉在历史流氓柱上的话:“项羽啊,你可不要忘了,我们当年一起在楚怀王手下共事的时候可是磕过头拜过把子的兄弟。既然是兄弟,那么我爹他就是你爹啊,你要是准备把你爹煮了,不要忘了分哥哥一碗肉汤喝。”项羽是贵族出身,生来就是上层社会的人,哪里受得了刘邦这么不要脸家伙的三言两语,大怒之下就要生火起锅把刘太公煮了。这时候又是项伯出来阻拦项羽:“现在天下的胜负还说不清楚。有志夺天下的人是不会在乎自己家人的安危的,贤侄你要杀了这个老东西还不是跟碾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吗?但是杀了他有什么用呢,只不过是增加了双方的仇恨罢了。”项伯不愧是项羽身边的第一号楚奸、走狗、卖国贼,什么叫天下的胜负还说不清楚!当时的天下要么姓项、要么姓刘,你身为楚国政要,项羽的叔父,自然应该希望项羽获胜,有什么说不清楚的!项伯不为项羽出谋划策夺取天下,还说出这样的话来要救刘太公一命,无非是为了脚踏两条船,一旦刘邦获胜了,自己可以借此邀功保命而已,而项羽居然也就听了,饶了刘太公一命。
项羽言听计从的居然是这样的货色,安能不败!又过了几天,在一次刘邦在和项羽的隔空喊话时,刘邦宣称项羽有十项大罪,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项羽那里受得了这种气,一把夺过身边士兵手中的弩箭突然射了刘邦一箭。刘邦只见过项羽打仗时冲锋在前,各种近战冷兵器用的是出神入化,哪里知道项羽还精通射击?猝不及防之下被项羽一箭射中胸口。胸口中箭刘邦本能的弯下腰来,四周吓坏了的将军们赶紧围上去抬着刘邦就走,就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还不忘就势捂着自己的脚对项羽大喊了一句:“臭小子,你敢射我的脚趾!”刘邦这句话其实是说给自己的士兵听的,为的是稳定军心,在如此紧急的关头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可见刘邦的应变能力比项羽又不知超出几条街。但应变能力再强也不是金钟罩铁布衫,不能挡住项羽的弩箭,要不是两人距离较远,刘邦又在衣服里内衬了软甲,早被项羽的一箭射穿了,即便是这样,刘邦也是受了重伤,被抬回军营养伤。
虽然刘邦机智的捂住了脚趾,但却捂不住将士们的嘴,三尺长的利箭又不是牙签,射中了哪里会没事?于是刘邦受伤,甚至即将重伤不治的流言已经在军营中出现,士兵们私底下也开始议论纷纷。回到军营的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为了不使军心涣散让项羽有可乘之机,刘邦决定不养伤,第二天包扎好伤口后穿上新的衣服,可能还化了点妆以掩饰重伤后苍白的脸色,一切准备就绪后又由夏侯婴驾车载着他巡视军营。看到刘邦面色如常的出现在各个军营里,士兵们的军心终于稳定下来,刘邦得以在继续和项羽对峙。
但装逼也是有代价的,刘邦的硬撑延误了治疗的时机使得伤势日渐加重,坚持了几天后不得不找了个借口离开了最前线,由广武返回成皋养伤。
虽然刘邦受了伤,但两军的形势并没有因此改变,观望局势的各方诸侯们继续倒向刘邦,甚至连北方的貉族以及燕国都派来骑兵帮助汉军。随后,刘邦又适时的颁布了官员们一定要将所有战死的士卒的尸体用棺材成殓好运送回故里的命令,这样一来四方的百姓更加心归大汉。
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战事越来越往不利于项羽的方向发展,不仅彭越又开始兴风作浪,韩信在齐国也开始夹击楚军。到了汉四年的八月,项羽的楚军逐渐成了困兽,虽然齿尖爪利却无处施展,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士卒们日渐疲惫,粮草的供应也成了很大的问题,无奈之下项羽接受刘邦的建议:议和。汉四年九月,刘邦和项羽宣布正式议和,以鸿沟为界,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双方议定之后各
自罢兵回家。
楚军的将士们终于看到了战争结束的希望,终于可以回家了,万岁!刘邦和他的将士们终于看到了结束战争的希望,再坚持一下,就要成功了,万岁!
34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6-06 22:29 兵围垓
下——刘邦与项羽的第五回合按约定议和后项羽送回了刘太公和吕雉,并且马上撤兵回彭城,刘邦一看项羽真回去了,也准备回关中去。这时候张良、陈平坚决阻止刘邦撤兵,刘邦说:“我们和约都签了,项羽他也退了,这时候再去打人家,恐怕不好吧?”张良和陈平对刘邦说:“现在我们汉国已经占据了天下的大半,其他的一些诸侯国也倒向我们这边,项羽之所以肯退兵是因为他士卒疲惫粮草不济,这时天亡项羽的时候,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等项羽再缓过力气来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了。”按理说这个时候刘邦的厚黑学的功力都已非当年起兵时可比,但单单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来,张良、陈平的厚黑学水平真到了心黑而无色,脸厚而无形的境界,和他们比起来刘邦这时候还是差了一点点。是啊,和秦朝打了三年,又和项羽斗了四年,好不容易熬到现在,难道真的要就这么回去么?如果不回去,再去偷袭项羽,天下人会怎么看我,道义又在哪里呢?不!历史从来都是又胜利者书写的,只要我赢了,我就是道义,我就是真理,我就是一切!于是刘邦决定暂时把曾经紧握在手的道义丢在一边,要将剩勇追穷寇,他派人给韩信、彭越送信,让他们来围剿项羽,同时命令手下的将士们再披上铠甲,战马再套上缰绳,为了彻底的结束战争,我们再来一次!鸿沟议和后,项羽带着他疲惫的将士们逐渐的往彭城走。
由于彭越长期在后方捣乱,直通彭城的道路都已经被阻断了,楚军只好绕道回家,准备休整后再来修理彭越。这样一来使得刘邦在阳夏(地名)附近追上了项羽,并开始不断的进攻项羽的部队。
一开始项羽以为是其他小股汉军在骚扰,并不知道是刘邦又追上来了,只是命令部队不要过多的纠缠尽快摆脱对方的骚扰。然而汉军的骚扰一路不断,楚军退了又退,直到了固陵附近项羽才搞清楚是刘邦撕毁和约又追了上来,这下子项羽再也忍不住了,命令部队掉头反击。这时候刘邦有二十万人,项羽只有十万人,而且还是多年征战疲惫不堪的将士,但就是这样,刘邦也不是项羽的对手,正面一交战便被项羽打得大败,只好躲在固陵城里不敢出来。刘邦背信弃义的举动让双方的脸皮彻底撕碎了。打又打不过,再议和肯定也是没戏,这次项羽哪里会放过自己?躲在固陵城的刘邦对援兵是望眼欲穿,可望来望去都不见韩信和彭越的影子。
“两个该死的王八蛋!”刘邦愤愤的想道,无计可施之下他只好又问张良:“现在怎么办?”张良说:“现在项羽兵败在即,这样的时候你还不肯划拉出地盘来给彭越、韩信;韩信只得了个齐王的空头衔,彭越却是连个王头衔都没有,他们那里会来。一旦你给他们划定了地盘,我保证他们马上就到。”刘邦也没有了办法,尽管心不甘情不愿还是按张良的意思去办,之前刘邦已经任命韩信为齐王,这次正式给他划定地盘,把陈县以东到海边的地方许给了他,又把睢阳到穀城之间的地盘划给了彭越做梁王。
果然,得到实惠的韩信和彭越马上就精神抖擞,韩信带来了三十万人马,彭越也有数万之众的前来会师,而且见到刘邦后纷纷表示死活都要刘邦同意他们立即进兵前去与项羽决战。这时,刘邦又诱降了项羽的大司马周殷,汉军的将领刘贾也率一支部队从项羽的侧后方袭来。这样一来刘邦气势大盛,反过来包围了楚军。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天下无敌的项羽也不敢和汉军正面对抗了,想要抽个空子钻出包围圈。但想走哪那么容易呢?汉五年十一月,刘邦的大军终于在垓下包围住了边打边撤的楚军。
在垓下,刘邦手上有了六十万人,项羽只有已经断粮的十万人马,越拖延形势对项羽越是不利,于是项羽决定主动和刘邦决战。但这个时候的项羽和刘邦已经不是当年在彭城的情形了,因为刘邦手上有韩信这张王牌。
清晨,项羽身先士卒率领十万楚军向汉军发动攻击,汉军方面刘邦率领二十万人在后方压阵,韩信则指挥自己的部队与项羽交战。韩信首先把自己的三十万士兵分作左中右三队,由韩信亲自率领的中路军首先和项羽交战。
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养精蓄锐过的十万汉军依然不是疲惫的十万楚军的对手,是韩信亲临一线指挥才堪堪挡住楚军骑兵的冲击。但韩信没有慌乱,他在前线冷静观察战局,希望能最大限度的消耗楚军的锐气,在确认部队已经到达极限后命令才中路军回撤,同时左右两路军队冲击包抄楚军的两翼。
虽然楚军将士作战依然英勇,可汉军的人数是在太多了,楚军的将士们实在太疲惫了,所谓“双拳难敌四手,猛虎架不住群狼”,战斗一直从清晨打到黄昏,项羽的楚军终于支持不住,只好退回垓下。
在巨鹿,他率领楚军将士以寡敌众,面对虎狼之师的秦军,他们挺住了;在彭城,他率领楚军将士以寡敌众,面对数十倍于己以逸
待劳的汉军,他们挺住了;在垓下,疲惫不堪、缺衣少食又以寡敌众的楚军将士终于挺不住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