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丞相申屠嘉早就不爽晁错的为人,又看不惯晁错老在朝廷上指手画脚,于是他暗地里时刻盯住晁错,准备一有机会就揪住晁错的辫子将他教训一番。
晁错这人行事不算谨慎,当他做了内史,看着他的内史府就紧挨着太上庙的外墙,而府邸的正面朝东,每次出门总要拐几个弯很是不便,结果晁错为了进出方便干脆就叫人凿穿了太上庙的外墙开了个南门。这事很快被申屠嘉知道了,他心想,这下好,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你小子这次不想活了。
申屠嘉跟丞相府手下的长史一商量,准备第二天就跟皇帝告状,要治晁错“大不敬”的罪。
没想到当晚晁错不知道怎么就得到了消息,吓得他连夜就跑到宫里请自己的学生给自己做主,等到第二天申屠嘉见到皇帝建议拿晁错问罪的时候,事先已经给了晁错承诺的刘启就跟申屠嘉打起了哈哈:“哎呀,丞相说的这事朕早就知道了,也派人去看过了。内史是拆了太上庙的墙,不过那是外墙而已,不至于向丞相说的这么严重,我已经警告他下次一定注意。”申屠嘉这个人在朝中是出了名的廉洁正直,脾气也是一等一的倔,告状不成的他回到家里是又气又懊悔,结果急火攻心不久就呕血而死。
申屠嘉一死,丞相的位子空了出来,于是副丞相兼监察部长御史大夫陶青就上位做了丞相,而间接害死申屠嘉的晁错就再次跳级从内史直接升迁为御史大夫。这下简单的修订修订法律已经不能满足晁错的胃口了,他准备把自己当年和太子谋划了很久的一个计划拿出来施行:和贾谊类似,晁错也认为诸侯王的存在才是这个国家最大的安全隐患,削减诸侯王的地盘减弱他们的实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但是与贾谊提出通过割地定制温水煮青蛙慢慢解决诸侯王问题的办法不同,晁错的性格就决定了他等不了这么多时候,他主张主动出击,要快刀斩乱麻,找各种机会、借口不断的削减诸侯王的地盘。在晁错看来这件事是当下一定要做的,是有机会要做,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做的。
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晁错一生中要做的最大的一件,最重要的一件,也是最后一件事情:
“削藩”!
1105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9 20:35全国统考第一名的晁错终于离开了太子府进入了朝廷,被任命为中大夫。自以为马上能一展宏图的他立即接二连三的上疏皇帝,今天要求削减诸侯的领地,明天提出要变更以往的法律,前后一共搞出文章三十篇(你说不是早有准备鬼都不信)。但以他“峭直刻深”的性格在官场里肯定是混不开的,当年文帝提出重用贾谊都被老臣们压了下来,这次要打压晁错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就这样晁错在中大夫的位置上一待就是七八年。
尽管没得到重用,但至少晁错没被进一步打压,现在文帝死了,自己的学生刘启做了皇帝,最“高兴”的可能莫过于晁错自己了。果然,刘启一做皇帝,马上破格提拔晁错做了内史。内史是长官京畿重地的行政长官,大概可以比同于现在北京市市长,按理说晁错应该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管理好长安地区的行政事务,可晁错丝毫不介意自己越俎代庖,身为内史他却致力于修改国家的法令。景帝刘启不同于自己的老子刘恒,他对自己的老师是言听计从,对晁错的信任和重视甚至超过了朝廷所有的大臣,凡事都以晁错的意见为准,这让很多大臣们心里不满。
当时的丞相申屠嘉早就不爽晁错的为人,又看不惯晁错老在朝廷上指手画脚,于是他暗地里时刻盯住晁错,准备一有机会就揪住晁错的辫子将他教训一番。
晁错这人行事不算谨慎,当他做了内史,看着他的内史府就紧挨着太上庙的外墙,而府邸的正面朝东,每次出门总要拐几个弯很是不便,结果晁错为了进出方便干脆就叫人凿穿了太上庙的外墙开了个南门。这事很快被申屠嘉知道了,他心想,这下好,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你小子这次不想活了。
申屠嘉跟丞相府手下的长史一商量,准备第二天就跟皇帝告状,要治晁错“大不敬”的罪。
没想到当晚晁错不知道怎么就得到了消息,吓得他连夜就跑到宫里请自己的学生给自己做主,等到第二天申屠嘉见到皇帝建议拿晁错问罪的时候,事先已经给了晁错承诺的刘启就跟申屠嘉打起了哈哈:“哎呀,丞相说的这事朕早就知道了,也派人去看过了。内史是拆了太上庙的墙,不过那是外墙而已,不至于向丞相说的这么严重,我已经警告他下次一定注意。” 申屠嘉这个人在朝中是出了名的廉洁正直,脾气也是一等一的倔,告状不成的他回到家里是又气又懊悔,结果急火攻心不久就呕血而死。
申屠嘉一死,丞相的位子空了出来,于是副丞相兼监察部长御史大夫陶青就上位做了丞相,而间接害死申屠嘉的晁错就再次跳级从内史直接升迁为御史大夫。这下简单的修订修订法律已经不能满足晁错的胃口了,他准备把自己当年和太子谋划了很久的一个计划拿出来施行:和贾谊类似,晁错也认为诸侯王的存在才是这个国家最大的安全隐患,削减诸侯王的地盘减弱他们的实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但是与贾谊提出通过割地定制温水煮青蛙慢慢解决诸侯王问题的办法不同,晁错的性格就决定了他等不了这么多时候,他主张主动出击,要快刀斩乱麻,找各种机会、借口不断的削减诸侯王的地盘。在晁错看来这件事是当下一定要做的,是有机会要做,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做的。
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晁错一生中要做的最大的一件,最重要的一件,也是最后一件事情:
“削藩”!
1130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9 20:36 昨晚更的
为什么又不见了 ........
再贴次
然后上今天的
1131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9 20:38 刘启和他
的叔伯兄弟们晁错所主张的削藩无疑是景帝一朝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在提到这件事之前,我们有必要再了解下那些在地方上掌握着实权的刘启的叔伯兄弟们。
刘邦当皇帝之初分封的七个异姓的诸侯王,经过他自己的不懈努力干掉了六个,到了汉文帝驾崩的同一年(公元前157 年),第五任吴王吴著薨掉后,异姓的诸侯王才算是死绝,这时天底下的王爷们终于都是他们刘家的了。而刘启即位的时候,全国的诸侯王大概有二十二个之多,分别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戍、衡山王刘勃、齐王刘将闾、城阳王刘喜、济北王刘志、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淮南王刘安、燕王刘嘉、赵王刘遂、河间王刘德、广川王刘彭祖、庐江王刘赐、梁王刘武、临江王刘阏于、汝南王刘非、淮阳王刘馀、代王刘恭、长沙王刘发。
在这些人里面,刘濞、刘嘉是刘启的长辈,刘戍、刘勃、刘将闾、刘志、刘辟光、刘贤、刘卬、刘雄渠、刘安、刘遂、刘赐、刘武是刘启的同辈,刘喜、刘德、刘彭祖、刘阏于、刘非、刘馀、刘发、刘恭是刘启的子侄辈。但认真数起来其中又只有梁王刘武是刘启的亲兄弟,刘德、刘彭祖、刘阏于、刘非、刘馀、刘发是刘启的亲儿子。其他的诸侯王虽然也姓刘,但只能算是刘启的旁亲。而后来的事情就如贾谊当年所担心的一样,诸侯王会不会造反,只在于他的地盘够不够大,实力够不够强,跟他姓不姓刘没有关系。
在这些诸侯王里面我们要重点提到的就是当时诸侯国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吴王刘濞。
刘濞是刘邦的二哥刘仲的儿子,他的吴王相当于是捡来的。
当年英布叛乱杀死了荆王刘贾,刘贾没有儿子,刘邦平叛后不能把偌大的地方放着不管,要知道这可是三个郡五十三座城方圆千里的一大块地。想来想去刘邦决定把荆改称吴,在自己子侄辈的人里排排坐分果果,要挑选一个年纪大的来管理吴国,这一排名额就排到了刘濞的头上。
传说刘邦以前并没有关注过刘濞这个人,下了诏令以后才认真去看他,这一看不要紧,刘邦就发现刘濞有反相,然后心里就后悔了。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诏令都下了就不好意思再拿回来,刘邦只能抚摸着刘濞的背告诫他:“五十年后东南方有人可能作乱,不会是你小子吧?你跟老子可是一家人,不要乱来哦。”刘濞赶紧跪伏在地,连称不敢不敢。
这其实是个是而非的故事。这个故事前半段是有可能的,参照当年韩信同志的当上大将军的过程可以看出,刘邦这人在封侯拜将这种别人眼里的大事上一向比较随意,但这个故事的后半段又是不可能的,如果他能预见到后来刘濞会反,那他肯定会改换其他的人选,甚至会把刘濞做掉。前面多次提到过了,这就是为什么刘邦一直在致力于铲除异姓的诸侯王,因为以刘邦决绝的性格不会在给子孙留下基业的同时也留下可以预见的隐患(虽然他同姓封王的做法在后世看来也未必可取)。所以,事情大概是后人在一个真实事件的基础上依照后世的事实嫁接上一段人为想象所造成的结果。这种事情在史书上比比皆是,比如刘邦当年斩的那条大白蛇:斩蛇的事情应该是有的,但之后的那个一脸哭丧倒霉相的老太婆明显就是后来人为加上去的。如果后来刘邦没有成功,没有成为一个帝国的开国君主,那老太婆就没有出场的必要,可能也就不会出现在后世的史书上了。
113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09 20:40我昨天晚上明明已经更新了,怎么会不见了呢?有没有人知道的告诉我一声
来自
113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10 21:07当了吴王之后刘濞的日子过得应该还算可以,吴国那个地方山高皇帝远的,当年以秦始皇的强权都没法管理到这个地方,现在国家到了主张休养生息的刘家皇帝手里,刘濞自己在吴国还不是想干啥就干啥。
当然,这个时候的刘濞还是相对安分的,没敢主动给政府添乱,可到了刘恒做皇帝的时候中央政府和吴国之间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先是刘濞派遣自己的太子入朝去见见新皇帝,没想到被新皇帝的太子刘启在棋台上给秒杀了,事后刘恒派人把吴国太子的尸体送回吴国安葬。知道了事情原委的刘濞这时候表现得非常的愤怒,按照我们正常人的思维,中年丧子毕竟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之一,至少要来个伏尸痛哭,仰天惨呼“我的儿呀”之类的,等到心情稍微平复之后再讨论善后和对肇事者的惩罚等事情,可刘濞当时简直是出离了愤怒,扬言“都是一家人,在长安死了就埋在长安算了,拉回了做什么!”,直接派人把自己儿子的尸体和皇帝派来的人又都赶回了长安。
大概在此之后,刘濞就开始大肆的收罗各地的杀人犯、流窜犯和不法之徒为将来做打算,刘濞还在吴国宣布,不管你在别的地方犯的是什么罪,只要你到我吴国来都可以既往不咎从新做人。
估计可能从这个时候开始,刘濞便有了报仇的心理,遇到该去朝见皇帝的时候他就说自己病了,经不得路途颠簸没法去见皇帝。这时刘恒对刘濞并没有警觉,加上自己的儿子杀了人家的儿子,刘恒心理还感到愧疚没办法面对刘濞,既然他不愿意来,干脆就借口刘濞年纪大了,让他以后都不用到长安来了,看起来是照顾他,其实是省得两人见面尴尬。
到了后来,经济学上的半文盲刘恒废除了盗铸钱令,这让刘濞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吴国一面靠山,一面临海,开山得钱,煮海得盐,盐铁在哪个朝代都是暴利行业,现在更成了无本万利的买卖,这让刘濞很快就富得流油。加上朝廷免除了税收,手头极为宽裕的刘濞又经常对吴国的百姓进行赏赐和慰问,又让刘濞在百姓中也得到了拥护。可以想象,一个既有钱,又得人心的诸侯王心里对皇帝始终抱有怨恨,他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双方的关系在刘恒做皇帝的时候还好,因为刘恒向来就是以软刀子杀人,极少会直接和对方硬碰硬,也没有再去刺激刘濞敏感的神经。可到了刘启当皇帝的时候情况就又不一样了,刘濞听到杀子仇人刘启的名字就会目露凶光咬牙切齿,恨不得扑上去撕下刘启的一块肉来报当年的杀子之仇。但刘濞知道,他的对手不是普通人,是皇帝,这个人的实力比自己强,地位比自己高,如果自己就这么冒冒失失的上去首先就会落得个谋反的罪名,本就不占天时地利的自己再丢了人和,那是不可能打得赢对手的。
所以,他要等一个借口。
1164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11 20:41 七国之
乱
刘濞等的借口说来就来。
当上了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一心要削藩的晁错开始小试他的牛刀。晁错首先派人在各个诸侯王身上到处抠错,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查到赵王刘遂的一个案子,上报皇帝削了赵国的常山郡,又抓住了胶西王刘卬卖官卖爵的把柄,又削了胶西王的六个县,还查到楚王刘戍在景帝二年来长安为皇太后窦氏守孝的时候,晚上曾经睡了跟自己一起来的妃子,晁错判定这是“大不敬”的罪过,要砍刘戍的头。
其实这都算什么事?卖官卖爵的事情也不是他胶西王发明的,刘启的老子汉文帝刘恒才是始作俑者;在那样一个年代,刘戍作为一个王爷,不过就是在守孝期间晚上睡了自己的女人,顶多算是不道德,怎么就犯了死罪了呢?但不管怎么说,晁错最后虽然没有能杀掉刘戍,却也借这个事情让皇帝下令削了楚国的东海郡。
捏完一圈软柿子之后,晁错觉得有了皇帝的支持,诸侯王们都是案板上的肉任他宰割,于是他信心大增,准备动一个硬的试试。
晁错要动的这个硬点子就是刘濞。
晁错关注刘濞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早在刘启当皇帝的时候晁错就三番五次的上疏检举刘濞的过失,请求文帝削减吴国的封地,但是刘启都没有接受,这让晁错内心很不爽。
好不容易熬到自己的学生当了皇帝,试探性的削了几个诸侯王也没见他们敢公然反对后,晁错老实不客气,就开始对刘濞下手。
景帝三年,御史大夫晁错再次向皇帝建议要削藩,而且点名就要削吴王刘濞的藩。晁错上疏是这样写的:当年高皇帝平定天下后,因为自己的兄弟少,儿子年纪又小,只能是把地盘分封给了很多同姓的诸侯王。别的不说,齐国有七十多个城,楚国有四十多个城,吴国有五十多个城,这三个诸侯王的地盘就占了天下的一半。吴王刘濞因为当年太子的事情就诈病在家不来朝见皇帝,这在古代是杀头的重罪,但是先帝仁慈不忍心查处他,还赐拐杖让他在家好好休养,这是多么宽厚仁德啊!可是刘濞非但不痛哭流涕改过自新,反而越来越骄横霸道,每天在吴国铸私钱、卖私盐,还诱使天下的罪犯逃到吴国去帮他作乱。对付这种人,陛下就应当削减他的地盘,反正现在刘濞的情况已经很明了了,削他会反,不削他也会反。如果陛下现在就动手削他的地盘,他反得快,但是他没准备,这样造反危害小;如果不削,反得倒是慢,但到时候他准备好了,造反起来危害就大。
晁错以前不是没向文帝刘恒提出过削藩的建议,刘恒也未必不想削藩,可他还是几次否决了晁错立即实施削藩的要求。
或许刘恒并没有想好用什么样的办法去削藩,但他是一个政治家,知道作为政治家考虑一个事情,除了要考虑该不该做之外还要考虑什么时候做,怎么去做。和刘恒的老谋深算不同,年轻的刘启至少在这件事情上看起来不像一个政治家,一看晁错讲得很有道理,就准备着手削藩的事情。
刘启把晁错的上书拿到朝廷上讨论,让晁错公开阐述自己的观点,再让大臣们跟晁错讨论一下。晁错也是老实不客气,先是高谈阔论了一番削藩的理由,然后清了清嗓子,朗声抛出自己的观点:眼下诸侯王们是“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皇帝是支持晁错的,又有申屠嘉的前车之鉴,哪有几个人敢再去跟他争辩什么。偶有几个不同意削藩的,比如太后的侄子窦婴,这是个有办事能力的人,但并不以口舌之利见长,也说不上什么明确的反对理由来。
直到廷议结束也没有人能驳倒晁错,这让刘启很高兴:看来老师还是正确的,既然如此,明天就削他刘濞的藩。
其实即便大臣们敢于跟晁错去争论,也是掉进了晁错论点陷阱中,“削之亦反,不削亦反”的事情除了让时间去做事后诸葛亮,当时的人谁能怎么去证明或者证伪?窦婴们过分纠结于论点本身就掉入了晁错的套中。这就是晁错聪明的地方,但这也隐藏了晁错致命的失误,当时只要有人跳出论点来反问他一句,晁错可能就傻了,或者皇帝依然会削藩,但削藩后面的事情就完全不一样:我承认你的观点,诸侯王们是会反。但是请问,削了以后他们反了怎么办,刘濞真反了该怎么办?
1191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12 20:08晁错是不知道怎么办的,但刘濞知道怎么办。对于刘濞来说情况是:反之亦削,不反亦削。可如果削藩是皇帝自己提出来的,诸侯王们还说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自己的地他爱怎么削就怎么削,是削成方的或是圆的还是多边形的,那还不是皇帝自己说的算?但你晁错出来提这个就不合适,就可以说你把持朝政,欺负年轻的皇帝,离间皇家的感情,是乱臣贼子,而刘濞做为皇帝的长辈、国家的忠臣,自然要出来为皇帝清理身边的奸臣。
刘濞等的就是这个,现在他不用再坐以待毙,而是可以奋力一击,顺便算一下当年他儿子的旧账!清君侧,反了!不对,上了!呃,好像也不对,反正就是来了!刘濞得到廷议削藩的消息,马上就开始计划起兵造反。可即便有了说得过去的借口,刘濞也不是一味蛮干,他要主动联络那些因为被削藩而心怀不满的楚王、胶西王、赵王们。
尤其是胶西王刘卬,是刘濞外交公关的主要对象,原因是胶西王这个人体格强壮好勇斗狠,喜欢带兵打仗,全身上下一股子蛮劲在诸侯王里面是出了名的,简单的说就是这个人胸肌大而无脑。果然,刘濞的说客到胶西国和刘卬一接上头,拿出“清君侧”的幌子,刘卬便欣然答应起兵响应刘濞。就这样刘濞还是不放心,他又乔装打扮亲自到胶西国去和刘卬签订攻守同盟的协议,还约定一旦事成他们两家平分天下,这下刘卬更是格外的卖力,他又联系了自己的亲兄弟胶东王刘雄渠、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济南王刘辟光和菑川王刘贤,准备和吴王刘濞、楚王刘戍、赵王刘遂一起组成九国联军去修理一下刘启和晁错这对不知天高地厚的师徒。
万事俱备,等刘启削藩的诏书一到吴国,刘濞马上就翻脸了。他把奉诏前来的使者砍了,又把朝廷派来到吴国的官员们统统抓起来杀掉,然后向吴国全国发布动员令:“我今年六十二岁了,还亲自挂帅领兵出征,我的小儿子今年才十四,也在军中充当马前卒,现在国中年纪比我小儿子大又比我小的,都要出征。”一下子在吴国发动了二十几万人。
收到刘濞起兵的消息,原本约定好的其他八个诸侯王也准备行动。这时却发生了两个变故:一是之前答应过刘卬的齐王刘将闾就后悔了,他或是继承了自己父亲刘肥的懦弱,或是比自己的兄弟理智,觉得这事是不可能成功的,于是反过来派兵驻守齐国,不让其他国家的军队进出自己的地界;二是济北王刘志也后悔了,就托人转告刘卬说他的济北国国都的城墙坏了,士兵们都在修城墙,腾不出人手来。但其他楚、胶西、赵、胶东、济南、菑川六个王国还是纷纷效仿刘濞的做法,杀掉自己国中的朝廷派来的官员起兵造反,史称七国之乱。景帝三年正月,刘濞带领他的二十几万大军从广陵出发,气势汹汹的朝长安杀将过来;胶西王则率领胶东、菑川、济南四国联军先攻齐国,他们把临淄城团团围住,准备教训了出尔反尔的刘将闾后再和吴楚会师进攻长安;而赵国则派人勾结匈奴准备伺机而动。
吴军渡过淮水后和楚国的部队联合,又勾结了东越,这下子刘濞的声势更加的浩大,他充分的发挥了自己土豪的本色,向天下发布公告:“凡是活捉或杀死汉军大将的,赐金五千斤,封万户;列将,三千斤,封五千户;裨将,二千斤,封二千户;官职二千石的,金千斤,封千户;官职千石,五百斤,封五百户。如果有带兵投降或献城投降的,士兵超过一万人或城中户口超过一万,就等同于捕杀大将;士兵或户口五千,如同列将;三千,如同裨将;一千,如同二千石;其他的小官吏也有不等的封赏,而且赏赐超过朝廷的规定的一倍以上。”这还不算,紧接着刘濞又告诉其他六国诸侯王:“我吴国的钱遍布天下,可以说各位诸侯王们怎么用都用不完。如果你们那里有应该封赏的人,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马上、立即把钱给你们送过去。”
怎一个“壕”字了得!
121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13 15:39
对不起大家,每天三四个小时大概就能写一千多,再多就真的更不出来了,还请原谅则个
来自
123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13 20:08一方面在刘濞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另一方面由于朝廷准备不足,或者说干脆就没有准备,吴楚联军一开始势如破竹,一路杀到了梁国。要是吴楚的叛军消灭了梁国,那下一步可就是准备西进叩关,这下子在长安城里的刘启和晁错都慌了。
晁错毕竟只是个政论家,说白了就是个书呆子,平日里自认为秉持着真理,与同僚们谈及理论来头头是道正气凛然,大有天下无敌的感觉,所以他整天在朝廷上嚷嚷着刘濞 “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仿佛他已经窥破了对方内心的黑暗,对方会因为受到道德上的批判而跪伏在地不敢动弹。这在书呆子面对理想的君子般的对手时可能会有用,可一旦对手不讲道理,他就直接傻掉了。当晁错使用批判的武器遇到了刘濞武器的批判,就是秀才遇到兵,根本没有道理可讲。他心里大骂刘濞这个王八蛋不讲道理,可不管他急的再怎么跳脚,自己口中的礼义廉耻根本无法抵挡刘濞的几十万大军,正好这时候刘启也满头是汗的来问自己的老师:“为之奈何?”,晁错就给自己的学生出了这么一个主意:“要么这样,你亲自带兵出征,我替你留守关中。”这真是一个奇馊的主意!也就晁错这种人才想得出来。要知道你的学生不是一般人,是帝国的统治者,是万民之主,是皇帝,千金之躯尚且不坐危堂,何况是皇帝的万金龙体呢?而且在大臣们看来,削藩的主意是你出的,削藩的对象是你选的,现在出问题了你却让皇帝冒着生命危险去带兵打仗,自己安安全全的躲在后方是几个意思?是不是等我们的陛下在前线一旦有个闪失你好在后方怎么样一下?这样看当初你极力主张削藩的动机就有问题,是不是早就预谋好了今天的局面?当然,以晁错这种书呆子、理论上的巨人,是不大可能有谋反篡位的野心的,他的想法其实远没有大家想得这么复杂。
很简单,这已经是他能想出来的最好办法了,因为在读书人的眼里,皇帝率领的军队那叫王者之师,王者之师天下无敌嘛!但经历过政治考验的大臣们可不这么想,晁错的言论马上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大家都在私底下议论纷纷,刘启虽然没有说晁错什么,但也是一脸的铁青。
这时候汉初那些能征惯战的功臣们基本上都已经死光了,朝中那些将军们谁真的有军事才能,刚当了两年多皇帝的刘启还真就不怎么清楚,好在文帝临死之前已经给他预备了一个人选:一旦国家有急事,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可以担当重任。
对于父亲的临终交代刘启自己也没有底,但这个时候只能是死马当活马医了,周亚夫就周亚夫,总不能真就自己出征吧?于是刘启第一次否定了晁错的建议,转而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军抵抗吴楚联军,周曲侯郦寄率军进攻赵国,老将栾布率军进攻围困齐国的三国叛军,最后刘启还下令召回原来公开反对削藩的窦太后的侄子窦婴,让他做大将军屯兵荥阳。
晁错讪讪的回到家,很是不爽,他又接着出他的馊主意。
晁错认为袁盎曾经在吴国做过国相,诸侯王的国相历来由皇帝亲自选派,除了帮助处理诸侯国事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替皇帝监视诸侯王的举动,而袁盎做了这么久的吴相却从来没有提醒过皇帝刘濞可能造反,那一定是他收了刘濞的贿赂,晁错觉得现在把袁盎抓起来一审问就知道他们在搞什么鬼了。
袁盎和晁错两人历来不和是满朝皆知的事情,早年两人在朝廷地位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相互看不顺眼,甚至到了不能共处一室的地步:同一间屋子只要袁盎在里面,晁错就不进来,如果晁错一进来,袁盎立马就出去。后来晁错得了势,袁盎就没有好果子吃。晁错当了御史大夫之后,就已经用收受吴王贿赂的借口找人彻查过一轮袁盎,还把袁盎定了死罪,当时是刘启爱惜袁盎的才能下令赦免袁盎的死罪,但在晁错看来,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还是把袁盎赶出了朝廷做一个普通老百姓。按理说袁盎都已经是平头百姓一个了,还能跟刘濞有什么勾结,晁错这样做无非是借机公报私仇。事情都紧急到这份上了,晁错还惦记着整袁盎,这下连晁错自己的手下都看不过去了,他们表示反对:“大人,你这么做就不对了。如果吴王没有反,你就把袁盎抓起来,是有可能避免他造反的,可现在他反都反了,再抓袁盎还有什么意义呢?况且以袁盎的为人不太可能会做这种事情。”由于部下的反对,晁错只好暂时作罢。
1246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14 19:51 这是晁错
致命的错误。
袁盎是什么人,他在当时不仅以直言敢谏闻名,而且非常的能得人心,连丞相申屠嘉这样的人也把袁盎视为座上宾;当年袁盎曾经被选调去陇西做过一段时间的都尉,结果他的人格魅力使得陇西的士兵都愿意为他卖命。不同于晁错虽然身居高位,在朝中可能也是孤家寡人一个,袁盎这样的人尽管已经成了平民,但在朝中还是有很多朋友的,晁错要杀他的打算很快就被知情人告诉了袁盎。
狗急了还跳墙,何况是人呢?尽管已经是庶民一个,但性命攸关之际袁盎也不得不反击了。他找到大将军窦婴,希望托窦婴的关系进宫面见皇帝,想就吴王造反这件事情当面跟皇帝解释。窦婴是袁盎的朋友,朋友相托当然没有问题,于是窦婴马上去见皇帝说:“陛下,袁盎是原来吴国的国相,吴国的情况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现在我们正跟吴国交战,不如陛下亲自召见他来了解下情况。”这时候刘启正在跟晁错商量部队粮草的调配问题,也正想找人了解下那个虽然被自己打死了儿子却多年未曾谋面的吴王刘濞究竟是何等样人,不管怎么说,打仗嘛,知己知彼最重要,于是刘启马上同意召见袁盎。
袁盎早就在宫门外候着了,一得到皇帝的召见,他便急匆匆的进来,毕竟每一秒钟都可能关系到自己的生死。
此刻刘启和袁盎双方内心都是焦急的,于是也不用再客套什么了,等袁盎一进来,刘启开门见山便问:“现在吴国和楚国造反了,你觉得他们怎么样?”袁盎昨天晚上一夜没睡,早已把面圣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在心中默默寻思了多边,可谓成竹在胸,唯一出乎他意料的是晁错居然在场。按以往的情况,晁错在场袁盎早就背着手离去了,但此时他不敢也不能离开,多年来第一次和晁错共处一室可能让袁盎浑身的不自在,他沉默了几秒,深吸了一口气,强忍住愤怒和不快毕恭毕敬的回答道:“他们是不可能成事的。”刘启正为叛乱着急不已,见袁盎这样回答马上来了兴趣,他又问袁盎:“刘濞这个人在吴国开山得钱,煮海得盐,富甲天下,肯定收买网罗了很多的人才,而且这个人隐忍了几十年到了年过花甲才造反,肯定是已经策划好一切,你怎么敢说他不可能成功?”袁盎正色道:“陛下,刘濞是有几个臭钱,但真正的英雄豪杰是金钱能够收买的吗?而且如果他网罗到身边的是真正的贤才,这些人是不会赞同他造反的。所以他能够收买的不过是一些地痞、无赖、亡命之徒而已,刘濞靠这些人怎么可能会成功。”袁盎的话让刘启听了很高兴,他又望了望晁错,让晁错发表下意见。晁错虽然看到袁盎心里也是十分的恶心和不爽,但就事论事而言袁盎的话并没有什么不对,于是他低着头也不看袁盎,只回了一句:“袁盎说得有道理。”两个速来不合的人在刘濞的问题上居然达成了一致,这让刘启既感到意外又高兴,他接着问袁盎,既然你觉得刘濞的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那么计将安出?袁盎等的就是这句话!他上前一步低声对皇帝说:“臣确实有办法,但这等的机密越少人知道越好,请陛下遣退四下的无关人士。”刘启见袁盎果然是有备而来,心里不免一阵激动,马上挥手示意下身边的奴才们退下,这时候晁错自持是御史大夫兼皇帝的老师,又担心袁盎私下跟皇帝说自己的坏话,还装傻充楞一般的在旁站着不动。袁盎一看该走的没走,转头毫不客气对晁错说:“我接下来要跟陛下说的话事关国家存亡,做臣子的是没有资格知道的。”晁错看了看皇帝正想说什么,刘启却也挥挥手让他暂时离开,无奈之下晁错只好盯着袁盎恨恨的退到正殿旁的厢房。
等晁错出去了,刘启便又一次问袁盎,为之奈何?袁盎这时还担心晁错在外面偷听,于是走上前一步压低了声音告诉皇帝:“现在吴楚两国布告天下,说他们刘姓诸侯王的土地是当年高皇帝封好的,本来大家相安无事,现在是晁错从中捣乱,整天惦记着要削人家的地盘,所以他们才造反。他们造反的借口不是要推翻陛下,而是要干掉晁错,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就可以了。”“既然这样,”袁盎顿了顿,继续低声说,“我的计策就是,依据他们的借口我们只要把晁错杀了,然后发布诏书赦免吴楚等七个国家的罪并恢复他们的土地,这样他们造反的借口不存在了,就应该不战而退;如果他们不退,那他们清君侧的借口就不攻自破,这样道义、舆论都站在了陛下这边,那时候他们便是天下人人得而诛之的反贼,要打败他们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刘启这段时间对晁错充满了意见,想到自己老子当了二十多年皇帝也没见出过什么大事,而自己刚当上皇帝晁错就他闹出这么大一乱子,刘启心里非常不爽。再说晁错这个人平日里指点江山气势磅礴可怎么真的一出事就蔫了,出的都什么馊主意,还让我去前面拼杀,他自己坐镇后方,再让他这样闹下去恐怕不久刘濞就可以到未央宫来亲自跟我讨论讨论当年打死他儿子这事的赔偿事宜了。
娘的,还是保住自己的位子要紧。
刘启沉默了好一会,觉得袁盎说的在理,心里暗暗做了决定,于是他说:“假如事情像你所说的那样,朕也不在乎一两个人了。”
一句话就要了晁错的命。
1274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15 20:13想几年前天涯随便都有两三百万同时在线,现在偶尔有个七十万就非常不错了,大家积极出来冒个泡啊,别让论坛黄了
来自
130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15 21:27接下来的事情刘启也没有必要和一个将死之人讨论了,他马上下令任命袁盎为太常,刘濞的侄子刘通为宗正,让他们立即着手准备和吴楚联军交涉的事情。
事情到了这一步,晁错的结局可以说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连他老爸都提前预见到了,只有晁错一个人不知道而已。
1305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15 21:29当晁错做了御史大夫,开始跟刘启提议削藩的时候,晁错的父亲就不远千里从老家颍川郡赶到长安来见自己的儿子。
130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15 21:31父子一见面,老父亲便问晁错:“当今陛下刚刚继位不久,现在任用你来处理朝政。我听说你一上来整天要修订什么法令,
130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15 21:31还要搞什么削藩的事情,是不是?殊不知疏不间亲啊,你这样做弄得大家都怨声载道,值得吗?”
1309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15 21:32 天涯又说
我有敏感字眼了 大家见谅
131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15 21:34面对父亲的质问,晁错倒是一脸的正气:“您说的没错,可如果不这么做,圣上的尊贵就得不到体现,国家也会陷入危机之中。” 老父亲对自己这个儿子可是太了解了,他无奈的摇摇头:“是啊,他刘家的天下是安稳了,可我们晁家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我这就回家去,你自己好自为之吧。”说罢转身就回家了。
回到颍川后老父亲便在家中服毒自尽,临死前留下遗言说:“我不忍心活着看到晁家家破人亡的那天。”现在看来,父亲的死并没有让晁错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他的性格反而可能更加坚定了他将削藩进行到底的决心,并且一直到最后他决心和信念都从未发生过动摇。
袁盎做了太常十几天后,或许是出于皇帝的授意,或许是晁错在朝中长期的不得人心,正好有碰到了这么大的事情,当时的丞相、廷尉、中尉联名上书弹劾御史大夫晁错的几大罪状,要求将晁错腰斩,晁错的父母、子女、兄弟一并弃市,刘启很痛快的在上面批了一个字:可。
得到皇帝的诏令,为了不给晁错过堂申辩的机会,中尉没有直接去抓人,而是到晁错家说皇帝有事情要晁错立即入宫觐见。晁错不知所以,以为有什么大事发生,马上穿了上朝的衣服就跟着中尉上了车,结果直接被拉到菜市口拦腰剁成两截。
自己为什么会死,一心为国的晁错至死还蒙在鼓里。
1311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15 21:35 随后袁盎和刘通带着晁错被杀的消息和皇帝对叛军的赦书朝前线出发了。到了吴楚联军的兵营前,两个人一合计,由于刘通是刘濞的侄子,估计刘濞不会对他怎么样,于是便让刘通先去见刘濞,顺便宣读皇帝的诏书。
刘濞一看皇帝居然真的杀了晁错,等于撕掉了叛军“清君侧”的遮羞布,这时候刘濞也不装了,彻底的露出自己的野心和阴谋。面对皇帝的诏书,刘濞既不下跪也不谢恩,而是轻蔑的告诉刘通:“我现在已经是东帝,你们西帝的诏书就不用念了!”然后刘濞就不再搭理刘通,让他自己赶紧收拾收拾哪来的滚回哪去,至于袁盎,刘濞让士兵把他看守起来,自己干脆就不见了,免得还要跟他扯皮。
袁盎毕竟在刘濞手下做过事,刘濞对他的才能也有了解,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刘濞虽然不见袁盎,但还是派人去接触他,希望能用金钱收买留他在自己的军中做个将军。但就如袁盎自己说的,真正的英雄豪杰哪里是金钱可以利诱的,结果双方越说越呛,最后刘濞恼羞成怒,也顾不得什么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了,派五百个士兵把守住袁盎住的帐篷,准备第二天就拿他的人头祭旗。
131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15 21:36
这种情况如果出使的是晁错这样的人,那他百分百就是死定了,而袁盎充分展现了平时人缘好的作用。
当时吴军中负责看管袁盎的校尉司马(官名)原本是袁盎当吴国国相时的部下,当年他在相府当差时曾经和袁盎的婢女私通。汉代没有朱熹,不讲究三从四德,也没有人会把你浸猪笼,但私通在当时人眼里毕竟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这事后来被袁盎知道了,可他没有把司马抓起来以儆效尤,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不知道。直到有一天司马发觉自己私通婢女的事情被袁盎知道了,吓得连夜从相府里逃了出来,是袁盎亲自骑马去追,追上后袁盎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还成全了他和自己的婢女好事。后来尽管袁盎离开了吴国,他们也多年未曾再见,但司马并没有忘记袁盎对他的好,现在他报恩的时候到了。
司马知道天一亮袁盎的人头就要搬家,他赶忙连夜花大价钱买了两石好酒假装来慰劳自己的手下。正巧那几天天气骤然变冷,士兵们守在营帐外面正是饥寒交迫,看到美酒自然不会拒绝,空腹饮酒本来就容易醉,何况顶头上司还一直在旁边使劲的劝酒,士兵们安有不醉之理?等到把守营房的士兵们都醉倒在地了,司马马上拔出刀,一刀豁开帐篷把袁盎放了出来。
不得不说袁盎真是一个好人,就在这种情况下他还不愿意逃跑,因为考虑到自己一跑势必会连累到看守自己的司马,好在司马还是很了解老领导的脾气的,他告诉袁盎,自己来之前已经回家把家里人安顿到了安全的地方,等老领导一走自己也要逃了。这下袁盎没有了后顾之忧,还不赶紧溜之乎。
袁盎依司马的指引,趁着夜色光着脚灰头土脸的跑出吴军军营,又跑了好几里地,后来在途中遇到梁国的巡逻兵得了一匹快马才最终逃脱。
1313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16 20:53 才昨天最
后两段发的有错,现在重发一下
133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16 20:55
随后袁盎和刘通带着晁错被杀的消息和皇帝对叛军的赦书朝前线出发了。到了吴楚联军的兵营前,两个人一合计,由于刘通是刘濞的侄子,估计刘濞不会对他怎么样,于是便让刘通先去见刘濞,顺便宣读皇帝的诏书。
刘濞一看皇帝居然真的杀了晁错,等于撕掉了叛军“清君侧”的遮羞布,这时候刘濞也不装了,彻底的露出自己的野心和阴谋。面对皇帝的诏书,刘濞既不下跪也不谢恩,而是轻蔑的告诉刘通:“我现在已经是东帝,你们西帝的诏书就不用念了!”然后刘濞就不再搭理刘通,让他自己赶紧收拾收拾哪来的滚回哪去,至于袁盎,刘濞让士兵把他看守起来,自己干脆就不见了,免得还要跟他扯皮。袁盎毕竟曾经在刘濞手下做过事,刘濞对他的才能也有了解,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刘濞虽然不见袁盎,但还是派人去接触他,希望能用金钱收买留他在自己的军中做个将军。
但就如袁盎自己说的,真正的英雄豪杰哪里是金钱可以利诱的,结果双方越说越呛,最后刘濞恼羞成怒,也顾不得什么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了,派五百个士兵把守住袁盎住的帐篷,准备第二天就拿他的人头祭旗。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如果出使的是晁错这样的人,那他百分百就是死定了,而袁盎充分展现了平时人缘好的作用。
当时吴军中负责看管袁盎的校尉司马(官名)原本是袁盎当吴国国相时的部下,当年他在相府当差时曾经和袁盎的婢女私通。汉代没有朱熹,不讲究三从四德,也没有人会把你浸猪笼,但私通在当时人眼里毕竟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这事后来被袁盎知道了,可他没有把司马抓起来以儆效尤,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不知道。直到有一天司马发觉自己私通婢女的事情被袁盎知道了,吓得连夜从相府里逃了出来,是袁盎亲自骑马去追,追上后袁盎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还成全了他和自己的婢女好事。后来尽管袁盎离开了吴国,他们也多年未曾再见,但司马并没有忘记袁盎对他的好,现在他报恩的时候到了。
司马知道天一亮袁盎的人头就要搬家,他赶忙连夜花大价钱买了两石好酒假装来慰劳自己的手下。正巧那几天天气骤然变冷,士兵们守在营帐外面正是饥寒交迫,看到美酒自然不会拒绝,空腹饮酒本来就容易醉,何况顶头上司还一直在旁边使劲的劝酒,士兵们安有不醉之理?等到把守营房的士兵们都醉倒在地了,司马马上拔出刀,一刀豁开帐篷,帐篷中只有还弄不清情况的袁盎一个人。
“大人,请你随我速速离去。”司马也顾不上施礼,拉着袁盎就往外走。
“是你!”袁盎显然认出了司马,“你这是何故?”营中随时可能有巡夜的士兵经过,司马也来不及过多解释:“大人,明日吴王就要拿你祭旗,再现在不走就晚了。” 袁盎一听也急了,刚想走,却透过豁开的帐篷看到外面东倒西歪的士兵,顿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马上停住了脚步拒绝离开:“不,不,不,此事与你无关,你不必为此犯险。”
不得不说袁盎真是一个好人,就在这种情况下他还不愿意逃跑,因为考虑到自己一跑势必会连累到看守自己的司马,好在司马还是很了解老领导的脾气的,他告诉袁盎,自己来之前已经回家把家里人安顿到了安全的地方,等老领导一走自己也要逃了。这下袁盎没有了后顾之忧,还不赶紧溜之乎。
袁盎依司马的指引,趁着夜色光着脚灰头土脸的跑出吴军军营,又跑了好几里地,后来在途中遇到梁国的巡逻兵得了一匹快马才最终逃脱。
1339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16 20:57尽管晁错死了,可事情并不像袁盎之前说的那么轻松,这边袁盎堪堪逃得性命,那边刘启的日子也不好过。
长安城里的刘启在慌乱和紧张之际杀了晁错,等他逐渐平静下来之后越想越后悔,毕竟晁错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也是一心为了刘家皇室,弄出这么大乱子来也不能全怪他。这下好,自己一时冲动杀了晁错,如果不能换回点什么来,那自己不就要受到良心上的谴责么?于是杀了晁错后,刘启有点跟神经质一样,每天抓住一个从前线回来的官员就问:“吴楚退兵了么?”被问的人只敢摇头不语,生怕刺激了皇帝。
一天,刘启揪住谒者仆射叫邓公的又问:“听说你刚从前线回来,现在晁错死了,吴楚两国该罢兵了吧?”
邓公看着刘启,深呼吸了一口,仿佛下定决心一般回答:“刘濞造反是已经准备了几十年的事情了,晁错只不过是个借口而已,怎么会因为晁错死了就退兵呢?而且陛下的所作所为恐怕会令天下人失望,以后怕是不再有人给朝廷出谋划策了。”
刘启终于逮住一个敢说话的人,忙继续追问是为什么。
邓公接着说:“晁错主张削藩,是利社稷,安国家的大计,并不为自己谋一点私利,现在这个事情刚刚开始做,陛下就把他杀了,那真是亲者痛仇者快。” 刘启沉默了许久,深深地一声叹息:“你说的在理,我也是后悔啊!”晁错的死当然是冤枉的,但是公平的说,是他寻事在先才引得袁盎出主意要杀他,而且以晁错严厉、耿直、苛刻、心狠的性格在朝廷上是不可能长期站得住脚的,即便当时他不被袁盎弄死,以后也会被其他人弄死。
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
尽管刘启表达了后悔之心,但人死毕竟不能复生,而且晁错一死也彻底揭露了刘濞造反的事实,让刘启在道义的战场上获得了胜利,剩下的事情只有也只能在现实的战场上真刀真枪的见分晓了,而他的希望则寄托在太尉周亚夫的身上。
周亚夫是当时朝廷中为数不多的将才,虽然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汉文帝的肯定,但刘启对周亚夫这个人的认知并不多,现在这个仗究竟怎么去打,打不打得赢刘启也是心里没底,但是形势所迫也容不得再多加考察研究,刘启只能是祈求高皇帝保佑大汉气数未尽,走一步算一步了。
刘濞的叛军旗开得胜气势汹汹而来,周亚夫率领的汉军是帝国的希望所在,也是志在必得,双方实力上可谓旗鼓相当。
我们知道,“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这个“人”指的是将士,更指的是军队的统领,接下来双方主帅的决断很大程度上主宰了这场看似势均力敌,可能旷日持久的战争。
在刘濞出兵的时候,他手下的大将军田禄伯就向刘濞献计,希望自己带领一支五万人的部队和刘濞的大部队相互依托分兵前进,刘濞依原定路线走函谷关,而田禄伯则沿着长江、淮河逆流而上攻取淮南和长沙,从武关方向进攻关中。
战争历来讲究出奇制胜,尤其是刘濞这种谋反叛乱的本来道义上就矮人家一节,要取胜就更不能堂堂正正的和对手交锋。田禄伯的建议虽然未必会成功,可毕竟不失为一个可行之计,可刘濞听信自己儿子的话,担心田禄伯会打当年武臣、韩广的心思自立门户,并没有同意田禄伯的建议,坐失了一次取胜的良机。
而周亚夫率军出征的时候,大部队本来是准备经由渑池出函谷关,走最近的路线抵达前线的。但就在大军出发的前夕,一个叫赵涉的手下跟周亚夫说:“将军,吴王财大气粗是出了名的,这种人最喜欢收买一些要钱不要命的死士。现在如果他知道将军准备率军去抵挡他,他一定会在大军预定经过的路线上埋伏杀手来暗杀将军。依我的建议将军不妨放弃原来的行军路线,从蓝田出武关绕路抵达洛阳,这样虽然会比原计划迟到一两天,但将军如果能避开对手的耳目突然到达洛阳,定然会打吴王个措手不及。”周亚夫觉得赵涉的话在理,便率部队改道前往洛阳,并且派人在原来预定路线上险要的地段进行搜索,果然搜到了吴国派来的伏兵。
134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17 20:50虽然刘濞没有同意田禄伯分兵前进的计策,在关中伏击周亚夫的计划也落了空,但他还是有机会拿下这场战争。当时他手下的一个年轻桓姓将军建议刘濞,因为吴兵多是步兵,步兵适合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战斗,汉军中车兵和骑兵比较多,这样的部队适合在平原上运动,所以希望刘濞不要一座城一座城的打,而是带领部队急行军占领洛阳的武器库,并且占有敖仓的粮食补充部队给养。一旦大军顺利占领荥阳-成皋洛阳一线险要的地形(请参照刘邦和项羽两位同志的斗争史),即便一时半会不能入关我们的赢面也很大,如果让汉军的大部队抢先到了洛阳,占领了敖仓,逼得我们必须在平原上决战的话我们就输定了。
这又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建议,如果刘濞照办了,说不定他这个“东帝”就做成了。但对大将田禄伯的话他拿不定主意,听了自己儿子的话不同意,同样对于少将桓将军的话他也拿不定主意,又去听诸位老将军们的话,没曾想自己手下的那些老将们也就是空长了几岁,老成持重过了头,一听是桓少将军的提议就纷纷摇头:“年轻人热血方刚,去打个冲锋可以,那里懂得大局。”于是刘濞觉得真理就应当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又对桓将军的建议置之不理。
这下好,刘濞弃奇兵不用又一路拖沓前行,放任周亚夫躲过了伏击抢先到达洛阳,然后汉军又顺利进驻荥阳。直到部队入了荥阳,周亚夫总算把一直以来悬着的一颗心放下了一半:七国反于前却让我抢先占领了荥阳,这下还在在荥阳以东的叛军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当然,光占领荥阳,并不能就保证打退吴楚联军,面对来势汹汹的几十万叛军毕竟不是纸糊的,好在周亚夫又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
周亚夫到洛阳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找来一个姓邓的都尉请教对敌的良策。邓都尉这个人原来是周亚夫父亲周勃的门客,是个很有计谋的人.邓都尉见到周亚夫,周亚夫直接问他:“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对付叛军?”邓都尉没有丝毫的犹豫,想必他来之前就已经预料到周亚夫找自己的目的,他给给周亚夫出的是一个极为冒险但关键的主意:“太尉大人,吴楚叛军现在来势汹汹,其势难以与之正面交锋,下官建议部队干脆转向东北到昌邑一带坚守不出,把和吴楚叛军交战的正面战场留给梁国。梁国我们就不要了,让他自生自灭,大军坐山观虎斗。同时我们的部队可以从侧面切断叛军的粮草供给,等到他们两家斗得差不多的时候太尉再率军一鼓作气杀出,定能将叛军杀个片甲不留。”这个计策真的是非常的冒险,梁国是皇帝的亲弟弟刘武的封国,也就是因为这样,他才会拼死抵抗,毕竟如果自己的哥哥倒台了他自己也不会有好果子吃。可他自己孤立无援最后战死是一回事,你看着他不救放任他战死又是一回事,周亚夫也不能下定决心,只能是给皇帝去了一封信,着重说明了战胜吴楚叛军的办法:吴楚两地的步兵是出了名的彪悍不畏死,难于和他们正面对抗,只有把梁国抛出去消耗叛军的实力,我们再从中寻机断叛军的粮道,等到叛军消耗得差不多了我们出击才有取胜的可能。
以当年刘恒的事情来猜测,如果社会安定,也不见得刘启对自己的兄弟会有多好,况且都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了,刘启也顾不得什么兄弟情深,只要能摆平叛乱,再牺牲个把人他也不在乎了,于是刘启私底下表示同意周亚夫的计划。
这下可是苦了梁王刘武,梁国内本来就没多少部队,吴楚叛军又兵多将广,梁国基本上是打一仗败一仗,全赖刘武手下两个优秀的将领:善守的韩安国和能攻的张羽相互配合才能堪堪挡住叛军的进攻。好不容易等到朝廷的大军前来,刘武就像见了亲人一样马上派人到周亚夫的军中求援。
周亚夫不答应。
再去求援。
周亚夫还是不答应。
又去求援。
周亚夫连见都不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