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就奇怪了,既然曹参什么事都不管,那他一天到晚都在忙什么?

1715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30 21:33答案是:曹参自己每天在家就做一件事——喝酒,有时还趁着酒劲和下人中的同道们一起纵情和唱笑傲京城。

曹参就这样做了一阵子丞相,朝廷中很多“积极上进”的官员看不惯曹参的所作所为,于是就有人几次三番想去提醒他。本来这些人也是好意。可一进到曹参家门,曹参便看出他们的意图,但凡想开口谈“正事”的,曹参便主动给他们敬酒。丞相那可是人臣之极,这么大的官给你敬酒你不喝是不行的,而曹参又是长年锻炼出来的海量,结果可想而知,每个进丞相府的大臣都是竖着进去横着出来,始终没有一个人能开口劝一句曹参。

时间一长连皇帝刘盈也看不下去了,正好曹参的儿子曹窋在刘盈身边做中大夫,刘盈让曹窋不上朝的时候回家帮忙问问,就说高皇帝刚驾崩不久,天下正是需要老臣们尽心尽力办事的时候,是不是因为我刘盈年纪轻轻的不懂事,曹相国看不起我才这样怠慢政事?

皇帝的要求让了解自己父亲的曹窋十分的为难,他忐忑不安的回到家,看见曹参又在亭子里喝酒,心情好像还不错,就硬着头皮上去请安,然后依着皇帝的意思跟父亲说了。结果刚才还面带微笑曹参顿时暴跳如雷,把酒杯一摔,揪过曹窋就是巴掌,又让下人狠狠赏了儿子两百大板,然后让他滚回去专心服侍皇帝,国家大事他曹窋还没有资格关心。

曹窋平白无故挨了顿板子,要不因为自己是曹参的亲儿子,这二百大板下来恐怕早被打死了。等曹窋让人架着一身是伤的躯体进宫见了皇帝,刘盈也十分的过意不去,告诉曹窋好好养伤,其他的事情他自己会去问曹参。

汉初的制度是五日一朝,刘盈好容易耐着性子又等了三天,终于等到上朝的日子了,就亲自开口问曹参:“相国,曹窋也没什么错,干嘛您要这样责罚他?他说的那些话都是我让他说的。”这时候曹参出列,把帽子摘了跪伏在地说道:“臣斗胆问一句:依陛下看来,陛下跟先帝比起来怎么样呢?”

刘盈马上回答说:“我怎么敢跟高皇帝比。”

曹参又接着问:“那陛下觉得我曹参比萧相国又怎么样呢?”刘盈顿了顿,犹豫了一下才说:“似乎也比不上。”曹参再拜:“这就对了,陛下。既然您比不上高皇帝,我也比不上萧相国,而他们已经把这江山打下来了,规章制度也制定好了,我们就应该按着他们已经铺好的路子一直走下去就可以了,难道还需要改变什么吗?”刘盈听了也是哑然失笑:“对对对,相国您说得对,您回去该喝酒还是喝酒。”三年以后曹参最终喝死在了丞相的任上,但这不能抹杀他当政期间对恢复社会发展力和维持社会安定中的贡献。在他死后,当时的百姓将其和萧何放在一起歌颂:“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对于一个人物的定性,人民的评判往往才是准确的评判,而百姓的歌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需求,汉初的社会稳定也源于统治阶级了解到了人民的需求。此后,不仅是朝中的大臣,连同皇室贵族,甚至是皇帝本人也大多是信黄老。文帝是信黄老的,景帝的信仰我不太清楚,大概也是信黄老的,因为文帝的皇后窦老太太是黄老的忠实粉丝,她因为自己信奉黄老,便指定皇族中太子和所有她窦家的人都要研读黄老的学说,禁止他们读其他学派的书籍,这也导致了黄老之学在汉初宫廷的盛行。当然,道家的圣典《道德经》之所以受当时政治家的欢迎,大概还因为这本书言语非常的简略,所谓微言大义,说白了就是说它可以想象、发挥的空间非常大,什么人都可以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套上黄老的外衣然后按自己的意思去解释一番。

173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31 16:25 欢迎常

来自

174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8-31 20:46可时间到了公元前 140 年,这时候距刘邦建立汉朝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国家的生气也恢复过来了,人口也成倍增长了,粮食也堆积成仓了,国库也充盈了,甚至因为长时间花不出去,国库中很多串钱的绳子都烂掉了,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又经得起折腾了。

这时候又碰到了刘彻这么一个雄才大略又好大喜功皇帝,也该儒家翻身了。

刘彻也是学黄老出身的,但他对道家那一套非常的不感冒,而儒家提倡的新王要改制,要改正朔、易服色、建明堂以别于旧王这一套很对刘彻的胃口。这里只简单的讲一下什么是明堂,大家就知道为什么刘彻会喜欢儒家了。

明堂也不是当时的儒生们自己窝在一个角落胡乱篡出来糊弄统治者的东西,这个制度保存于《礼记》之中。所谓明堂,就是明诸侯尊卑之堂。比方说一堆朝廷的官员们平时待在一起,这三公那九卿,你又是什么侯他又是什么侯,乱哄哄的也说不清谁就比谁牛,但只要你进得堂来往属于自己的位置上一站,自己在国家朝廷中是什么身份地位便一目了然,不需要再解释说明什么了。

按《礼记》中记载的规矩,在这个明堂里,皇帝一人背对屏风面南背北而坐,皇帝面前有向下阶梯,臣子中地位最高的三公站在阶梯的中间,地位低一点的诸侯站在东边的阶梯,地位再低一点的伯爵站在西边的阶梯,都要面朝着皇帝;如果你地位比伯爵还低,比如是个子爵,对不起,阶梯是不能站了,请到正门的东面站着,男爵就到正门的西面站着,都不能东张西望,一律要向北面对陛下。如果你不是中原人,是少数民族的首领,不好意思,你连房子都没资格进去,东方的少数民族同胞请站在东门外边,南边来的少数民族同胞站在南门外边,西边来的少数民族同胞站在西门外边,北边来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占北门外边,一律面朝陛下。

然后你以为这就完了?非也,如果是没有爵位的郡守一级官员,那就更不好意思,看正门都没资格,请到二重门以外站着,尽管已经看不见什么了,但依然要恭恭敬敬的面对着陛下的方向,形成一幅“万朝衣冠拜冕旒”的景象。

以这样的阵势来表现皇帝的尊严,刘彻怎能不喜欢!于是刘彻一即位,就任命了窦婴做丞相,田昐做太尉,窦婴和田昐又推荐赵绾做御史大夫,王臧做郎中令,这几个人都是遵儒的,他们就准备把定礼仪,建明堂的事搞起来。随后刘彻下令全国推荐贤良文学之士,儒家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位列第一,刘彻又让人改装了减震性能极好的马车把赵绾、王臧的老师,当时已经八十多岁的申公,从鲁国千里迢迢的请到长安来求教,一下子好像儒学就要在朝廷上压过其他学术门派一头。

然而世上的事但凡有门派,便有门派之争,学这个的就尊崇这个,自然也就看不上其他的。学术也是如此,学儒的瞧不上道家的清净无为,崇道的看不惯儒家的繁文缛节,见面双方往往在口头上要相互贬低讽刺对方。在当时道家恶心儒家倒也没什么,可儒家反过来指责道家的时候就出问题了,道家的后台是谁?那可是太皇太后窦老太太,赵绾这些人贬低道家本来就让老太太很不满,加上他们还策划让在长安的侯爷们之国。

174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01 21:20之国这事当年文帝就干过了,是诸侯们不能接受的,尤其是跟皇帝的外家沾点关系的诸侯们更加不愿意之国,他们就跑到窦老太太那去说窦婴、田昐、赵绾、王臧几个人的坏话,窦老太太对赵绾他们的不满就更强烈了,处处给他们办事下绊子、设障碍。

很久以前儒家的祖师孔子有个有名的故事,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说的:当年孔子经常在各国之间来回跑,到处给自己求官要官。有一次他跑到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困住,一连饿了十天,几乎都快饿死了。这时候他的一个弟子叫子路的偷了别人家的肉,又抢了别人的酒拿去孝敬孔子,孔子见到酒肉也顾不上问东西哪里来的,管不了什么仁义道德了,拿起来就是一顿的胡吃海塞。后来孔子一行人脱困到了鲁国,鲁国的国君以极高的规格接待孔子,这时候孔子就不一样了,席子摆的不正他不坐,肉切得不齐他不吃。

学生子路就很奇怪问老师,为什么您前后的表现这么的天差地别?孔子回答说:“那个时候我们是求生存啊,哪里顾得了那么多,现在我们是要生活了,就要把礼义廉耻捡起来了。”这个故事不管怎么去解读,至少说明孔子是一个很懂得变通的人,而后世的儒者却多顽固之辈,赵绾、王臧亦是如此。

他们眼见太皇太后总是对朝廷大事横加干涉,干脆就建议皇帝以后凡事都不要向太皇太后请示了。

窦老太太眼睛虽然瞎了,但耳朵灵得很,赵绾他们的建议很快就被老太太知道了。这下子他们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彻底惹怒了窦老太太,老太太将他们视为蛊惑皇帝的新桓平第二,勒令刘彻将窦婴、田昐、赵绾、王臧四个人全部打入大牢。尽管刘彻多次向老太太求情,但老太太始终坚持严肃处理:因为窦婴、田昐毕竟是亲戚,不好赶尽杀绝,于是就地免职;至于赵绾、王臧,这两人连亲戚都不是,那就杀头。

赵绾和王臧到底知趣,没敢再为难皇帝,没等宣判自个就在大牢里自尽了。

赵绾、王臧这一死,什么改正朔、建明堂的事情也就吹了,年轻的刘彻也拗不过老太太,可他转念一想,自己才十八九岁,急什么急呀,老太太年纪那么大,估计也熬不几天了,等等再说吧。

终于,窦老太太只活到了建元六年(公元前 135 年),之后再也没人能阻止刘彻倒向儒家了。他重新把尊儒的事情做起来,按照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不但把明堂建了起来,还把儒家提倡的巡狩、封禅、改制、郊祀等等所谓的大典都搞了个遍,又按儒家的意思创立了年号。刘彻的一番举动不仅真正把儒家作为国家社会的学术正统地位树立了起来,而且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未曾被改变。

巡狩、封禅、郊祀、改正朔、易服色、定年号这一切在现在看来都是些虚头虚脑的把戏而已,尽管在当时看来意义重大。这里有一个问题:它们其中哪一点对我们现代人最有价值呢?

1762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02 19:46 今天早点

上,等下还要看小孩

1779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02 19:47 答案或许会出乎意料,是定年号。年号的确立是在公元前 122 年。

这一年刘彻去雍县祭祀五帝,途中闲暇之余不忘去打打猎,结果就猎到了一头从未见过的异兽。这个动物全身的毛发是纯白的,每只脚上有五个蹄,头上只有一只角。

现在看过西方神话故事的人大概都知道,这玩意在西方似乎也有,叫独角兽,但刘彻那个年代是不知道这个名字的,大臣们就纷纷猜测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麒麟吧。

刘彻一听是麒麟,也很高兴,就亲自做了一篇《白麟之

歌》来记述这件事情。大臣们觉得此等上古神兽出现光

写篇文章哪够?就请皇帝定年号为“元狩”来纪念这件

事情,皇帝也认同了大臣们的意见,于是这一年便成了

历史上第一个有皇帝年号的年份:元狩元年。

这时刘彻当皇帝已经有十九个年头了,那之前过去的十八年没有年号怎么办?刘彻就让大臣们再讨论,讨论的结果是把这十八年平均分成三分,依照当时国家社会发生的重要事件分别给补充一个年号,分别是“建元”、“元光”和“元朔”。以后一有他自认为的祥瑞征兆和大事件,刘彻就要宣布改年号。这传到后来就成了各朝各代皇帝约定俗成的规矩,有的皇帝甚至改年号改上了瘾,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间改换过十四个年号,而她的老婆武则天虽然只当皇帝十五年皇帝却也改了十四个年号,有的年号甚至只存在了数个月的时间。

最近好像什么事都不顺,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改个年号去

去晦气呗。

后来一直到明清时期,皇帝们继位确立年号后才不再改动,这时年号也成为了皇帝的代称,比如爱新觉罗玄烨当了皇帝,定年号为康熙,就可以称他为康熙皇帝。

这里或许有人有疑问:对于我们来说,年号有什么用?答案是有了年号我们现在的人就可以很准确的知道史书上的某件事发生的具体时间或某件物品产生的时间,比如考古学家挖到一件东西,不知产于何时,这时一看底下落款:元狩四年,就知道是公元前一一九年的东西,十分的方便。

而在武帝以前的皇帝是没有年号的,秦始皇没有、汉高祖没有、文帝景帝也没有,只能是后人写史的时候人为的给它粗略划分个“前XX年”,“中XX年”,“后XX年”,再往上溯到周朝,人们对时间的描述一律概述为“唯王 XX 年”。

要是考试的时候老师给你个东西,说是东周的,想要你考证下时间,你一看:“唯王五十一年”,东周一共五百一十五年,一般人那里知道“唯王五十一年”唯的是这五百多年间的哪一年。当然你很牛,知道东周在位的君主就一个人干到了五十年之后,那就是末代的赧王,翻看下年表就能很快轻松得到答案;要是不幸来个“唯王二年”,任谁都要准备骂娘了。

然而刘彻按着儒家的方式做了这么多,他真的是一个儒家吗?其实不然,刘彻要的只是儒家的排场,他内心里实际上向往的是法家的独裁,刘彻想要的是如嬴政,如刘邦一般做出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小伙子生性雄才大略,身子骨比父亲刘启硬朗太多,精力旺盛得无处发泄。

大丈夫在世,就要建不世之功,享奢靡之福,清净的不取,无为的不要。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汉帝国的权杖传到了刘彻的手上,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178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02 20:58

我靠,更新的又不见了来自

178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02 20:59 答案或许

会出乎意料,是定年号。

年号的确立是在公元前 122 年。这一年刘彻去雍县祭祀五帝,途中闲暇之余不忘去打打猎,结果就猎到了一头从未见过的异兽。这个动物全身的毛发是纯白的,每只脚上有五个蹄,头上只有一只角。现在看过西方神话故事的人大概都知道,这玩意在西方似乎也有,叫独角兽,但刘彻那个年代是不知道这个名字的,大臣们就纷纷猜测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麒麟吧。刘彻一听是麒麟,也很高兴,就亲自做了一篇《白麟之歌》来记述这件事情。大臣们觉得此等上古神兽出现光写篇文章哪够?就请皇帝定年号为“元狩”来纪念这件事情,皇帝也认同了大臣们的意见,于是这一年便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有皇帝年号的年份:元狩元年。

这时刘彻当皇帝已经有十九个年头了,那之前过去的十八年没有年号怎么办?刘彻就让大臣们再讨论,讨论的结果是把这十八年平均分成三分,依照当时国家社会发生的重要事件分别给补充一个年号,分别是“建元”、“元光”和“元朔”。以后一有他自认为的祥瑞征兆和大事件,刘彻就要宣布改年号。这传到后来就成了各朝各代皇帝约定俗成的规矩,有的皇帝甚至改年号改上了瘾,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间改换过十四个年号,而她的老婆武则天虽然只当皇帝十五年皇帝却也改了十四个年号,有的年号甚至只存在了数个月的时间。

最近好像什么事都不顺,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改个年号去去晦气呗。

后来一直到明清时期,皇帝们继位确立年号后才不再改动,这时年号也成为了皇帝的代称,比如爱新觉罗玄烨当了皇帝,定年号为康熙,就可以称他为康熙皇帝。

这里或许有人有疑问:对于我们来说,年号有什么用?答案是有了年号我们现在的人就可以很准确的知道史书上的某件事发生的具体时间或某件物品产生的时间,比如考古学家挖到一件东西,不知产于何时,这时一看底下落款:元狩四年,就知道是公元前一一九年的东西,十分的方便。而在武帝以前的皇帝是没有年号的,秦始皇没有、汉高祖没有、文帝景帝也没有,只能是后人写史的时候人为的给它粗略划分个“前XX年”,“中XX年”,“后XX年”,再往上溯到周朝,人们对时间的描述一律概述为“唯王 XX 年”。要是考试的时候老师给你个东西,说是东周的,想要你考证下时间,你一看:“唯王五十一年”,东周一共五百一十五年,一般人那里知道“唯王五十一年”唯的是这五百多年间的哪一年。

当然你很牛,知道东周在位的君主就一个人干到了五十年之后,那就是末代的赧王,翻看下年表就能很快轻松得到答案;要是不幸来个“唯王二年”,任谁都要准备骂娘了。

然而刘彻按着儒家的方式做了这么多,他真的是一个儒家吗?其实不然,刘彻要的只是儒家的排场,他内心里实际上向往的是法家的独裁,刘彻想要的是如嬴政,如刘邦一般做出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小伙子生性雄才大略,身子骨比父亲刘启硬朗太多,精力旺盛得无处发泄。

大丈夫在世,就要建不世之功,享奢靡之福,清净的不取,无为的不要。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汉帝国的权杖传到了刘彻的手上,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178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03 20:48 第十八

章 张骞刘彻想要和父辈们不同,首先就要改变汉朝在

当时世界尤其是在周边国家中的地位,说白了首先最

重要的就是和匈奴人论清楚谁是孙子谁是爷的问题。

年轻的刘彻想要改变父辈们被动挨打的局面,想要建

功立业,可他对汉朝外面的世界几乎是一无所知,也就无从下手。当时整个朝廷上下的情况跟刘彻差不多,

他们只知道北方有一个强大的敌人叫匈奴,匈奴地方有多大?匈奴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国家?还有多少国

家?他们都是什么样的?是不是都如匈奴人一般穷凶极恶?好多问题长期困扰在刘彻心里都无法得到解答。

后来,从边境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口中,刘彻逐渐了解到在北方除匈奴以外,还有很多的国家,这些国家有的屈服于匈奴,有的与之对立。其中就有一个月氏国,本也是很强大的国家,他们前几年被匈奴打败,整个月氏的部族不仅被赶离了水草茂盛的祁连山,月氏国王的头颅还被匈奴人砍下了做成了饮酒的器具,现在月氏人对匈奴可以说是恨之入骨,只是力不能及,他们希望能找到一个大国帮助自己消灭匈奴。

刘彻一听便来了兴致,如果能派人去联络到月氏,两国联合起来不就可以夹击匈奴么?刘彻性格上是决绝的人,凡事想干就干极少瞻前顾后,于是马上在朝廷中招募愿意出使月氏的人。

社会上历来是“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鬼知道月氏在什么地方,有多远,要过几座山几条河?什么?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去?就这样刘彻的征集令发出好多天都没有一个人响应,就在刘彻自己也要失望之际,他手下的一个郎官自告奋勇愿意出使月氏。

这个人就是张骞。

张骞是汉中人,在刘彻身边做郎官的时间不长,甚至可能刘彻都没来得及关注到身边有这么一个人,张骞有什么能力,水平怎么样他可能一概不知,但既然只有他愿意自告奋勇,那也没得选择了。

建元三年,一支以张骞为首,匈奴人邑堂父为副手,成员只有百余人,规模和规格都不怎么高的使节队从陇西出发,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未知的前途和命运。

当时张骞要去月氏,别说导航,手头上连个地图都没有,只知道月氏大概在匈奴的北面,张骞的队伍出了陇西一头扎进匈奴的地界,其实就相当于开始盲人瞎马的乱闯,结果可想而知,很快他们就被匈奴的骑兵发现了。百十来号人的队伍怎么跟匈奴人打?于是,毫无悬念的他们全被活捉了带到匈奴单于那里。

匈奴单于见过不少汉族的俘虏,但听说这次捉住的是汉人派去月氏的使节,哈哈大笑:“月氏在我匈奴的北面,汉朝人怎么能越过我去月氏,如果我想派人出使南越,你们汉人会同意吗?”

不过最后临了匈奴单于还是挺佩服张骞的勇气的,也没有

杀掉张骞,而是没收了他的一切随从物品,把他留在了匈

奴派人看管起来。

能活下来已经是意外了,张骞只好在指定的地方过着半监禁的日子,就这么在匈奴生活了十年多,不但学会了匈奴的话,还娶了一个匈奴的女子为妻,末了又生了个儿子,但尽管这样,他内心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一直保留着作为汉朝使节身份象征的节杖。到了后来,张骞从穿着、生活习惯、语言等外在方面看起来跟匈奴人已经没什么两样了,匈奴人对他看管也变得很松散,这时张骞就瞅了个空子跟自己的副手邑堂父一起带了干粮,又偷了两匹好马趁夜逃出了匈奴,去继续完成自己的使命。

1801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04 21:26虽然在匈奴过了十几年,但张骞对月氏在哪里还是不了解,因为匈奴人自己也不知道月氏人当年被打败北逃后到底跑到哪里去了,张骞只能是继续一路向北。

这次他的运气似乎好一些,出了匈奴后闯入了大宛国。大宛的国王倒是知道在匈奴的南边有汉朝这么一个国家,江湖上一直传说它很强大,也很富裕,大宛的国王很想见识见识汉朝,可惜从来没见过汉朝人。

张骞见大宛国王有心结交汉朝,为了完成任务,也顾不得许多,马上夸下海口:“我们皇帝派我来出使月氏,只是我迷失了道路,如果大王能够派人带我到月氏,一旦我完成任务回去,我们皇帝一定会送来数不清的金银珠宝感谢大王的帮助。”大宛国王听了很高兴,说:“这好办,从这里出了大宛就到康居,过了康居就是月氏的地盘了,但是康居和月氏的都不通匈奴的语言,我可以派向导和翻译跟你们一起去。”得到了大宛国王的帮助,张骞随着向导很快便到了康居。

康居国和大宛素来交好,也很乐意帮张骞到月氏去。就这样,在出使十几年后,张骞终于踏上了月氏的土地。

然而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仇恨也不例外。月氏人在国王被杀全族北逃后又立了新王,而且占领了大夏国大片肥沃的土地,十几年来他们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月氏年轻一代甚至已经不太记得当年发生过的惨剧,这时候张骞再想游说月氏的国王和汉朝联合起来对付匈奴,月氏人的复仇热情也冷淡了。张骞在月氏国逗留了一年多,始终无法打动月氏人再去为十几年前的仇恨对匈奴进行报复,无奈之下他只好踏上了返乡的旅程。

这次张骞长了心眼,为了避开匈奴人,他决定绕道经过羌族的地盘回到中原。可人算不如天算,在张骞离开这段时间,匈奴的势力范围已经转移到了原来羌人的地盘,张骞一入境还是被匈奴人逮到了。

再次被匈奴人抓到,这次就没上次那么凶险了,好歹张骞在匈奴也算有车有房有老婆孩子和长期居住证的,匈奴人也没有为难他,继续让他和自己的妻子孩子在一起生活。

这次张骞在匈奴又生活了一年多,结果碰上匈奴发生了内乱。原来匈奴的军臣单于死了,军臣单于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和侄子於单打了起来,这一乱起来就没人顾得上张骞,张骞带着自己的妻子、孩子和副手邑堂父就趁乱跑回了长安。

这时,时间已经到了元朔三年(公元前 126 年)。

虽然时间过去了许久,但听说张骞回来了,刘彻还是马上召见了他。

在见到皇帝之前张骞的心情是忐忑不安的,虽然这十三年来他历经千难万险,好几次都差点把命搭进去,可自己毕竟没有完成皇帝交代的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任务,天知道皇帝会怎么对自己?好在这时候的刘彻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对匈奴人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年轻皇帝了,世易时移,自从卫青当上了将军,汉军夺回来中原政府失去多年的河套地区,大汉朝已经有能力独自对匈奴人。对于现在的刘彻而言,大月氏能来当然好,不来也无所谓,只是张骞却不好处理,严格的说他是没有能完成既定任务,但考虑到他在外漂泊多年,始终矢志不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啊。刘彻最后决定,也不讨论什么功过,而是把张骞就这么不清不楚的晾着算了。

1825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04 22:20

@18802294628 2018-09-04 16:43:24 必

----------------------------火钳刘明啊 182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05 22:17又过了两年,大将军卫青在对付匈奴方面再次取得巨大胜利,一举将匈奴右贤王所部打回到解放前,这让张骞想到自己常年在匈奴生活,一身的经历和经验或许对军队还是有用处的,于是便投了大将军卫青的帐下做了一名校尉。

自从有了熟悉匈奴地形水源的张骞,卫青的部队在草原中就更加不会断水迷路,也正因为如此,张骞才得到了自己本来应得的那份奖励:受封博望侯。

但是张骞自己并不适合做一个征战沙场的将士,他在军中的角色更接近于一个高级的向导而非指挥千军的将领,张骞所擅长的依然是在未知的地区探索,游走于各国各民族之间沟通往来。但是这个时候的皇帝注意力已全然放在了进攻匈奴这一件事的身上,整个国家也围绕着这一目的的运转,哪里还有机会让张骞去重返那依然充满未知的西域?好在张骞的等待并不算漫长,元狩四年,汉军分东西两路跨过大漠两千里清扫了匈奴主力,让蒙古大漠以南再无匈奴人常驻的痕迹,这使得刘彻对西域又有了兴趣。

所谓西域,最初指的是在匈奴以西乌孙以南,东西长六千多里,南北宽一千多里的地区。这里原本有三十六个国家,后来又逐渐分化成五十多个国家,期间包括我们即便不怎么了解西域的历史也耳熟能详的一些国家,比如说楼兰,比如说安息,比如说大月氏,比如说大宛,还比如说精绝古城。

这些国家大小不一,期间有泱泱大国,比如安息,就是波斯帝国;也有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地方也称一国,比如单桓国,据记载单桓全国上下有二十七户,一百九十四人,如有必要,可发动军队数为四十五人,怎么算都还不如我家单元楼住的人多。

元狩四年之后匈奴人逐步退却,把汉朝和西域各国交通往来的道路让了出来,并且不再能对西域各国进行严密的控制,这下刘彻又动了心思,准备让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这时候的张骞因为在前面的战斗中误期而丢了爵位,正寻思着找个机会把可以荫福子孙后代的侯爵爵位给挣回来,就对皇帝说:“臣在匈奴的时候曾经听说有乌孙这么个国家,乌孙王叫昆莫,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听说他白手起家建立乌孙,经过多年发展竟也能与匈奴抗衡。陛下如果能不吝财物结交乌孙,就好比断了匈奴人一条臂膀,进而西域其他国家也更容易倾向我大汉朝。” 刘彻虽然赶跑了匈奴人,但他们只是跑了并没有被消灭,保不准什么时候还要杀回来,刘彻还思量着怎么能把匈奴人彻底的消灭,现在听张骞这么一说马上就拍板同意了。

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 年),刘彻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由三百个人、六百匹马、数万头牛羊以及价值几千万的黄金珠宝绫罗绸缎组成的使团再次踏上了通往西域的路途。

1852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05 22:19 今天晚了,

不好意思

来自

185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06 20:49由于肃清了漠南的匈奴势力,这次张骞的出使很顺利,使者团平安的到达了乌孙,张骞很快便见到了乌孙王昆莫。

昆莫以前从来没见过汉朝的使者,不懂得我们外交礼仪那一套,可他见过很多次匈奴的使者,便以接见匈奴人的方式接待了张骞一行人,大大咧咧的跟张骞行了一礼。张骞一看不干了,把我们天朝上国的使者当匈奴人对待,那怎么行,要知道匈奴人已经被我大汉的天兵赶到天边吃沙子,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雄霸北方的强大民族了,怎么能将汉人和匈奴人等同起来。不过张骞久在塞外生活,也听闻乌孙人贪财,于是便对昆莫说:“我们皇帝陛下的赏赐我已经带来了,按照我们的规矩,大王应该跪拜受礼,不然礼物我可原封不动的带回去了。”依照现代人的观点,国家与国家之间无论大小均为平等,大家可以想象,让一个国王对另一个国家的使者行拜礼是什么画面。然而乌孙人毕竟是实用主义者,再说他们大概也从来不讲究“男儿膝下有黄金”那一套,既然有好东西干嘛不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