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事论事的说,朔方城的建立虽然耗费巨大,但总体还是利大于弊,它不但解决了十万百姓(主要是无土地的百姓)的生活问题,充实了边防,还可以作为下一步对匈作战的桥头堡,极大延伸了军队的作战半径,以后军队要是再入草原作战,就可以不用每次都从云中、雁门、上谷这些地方开始长途跋涉,而且有了朔方郡,就大大的加宽了匈奴领地和汉朝都城长安之间的缓冲带,刘彻再也不用像自己的祖父、父亲一样,每当匈奴人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到处调集重兵卫戍长安了。

匈奴人在丢掉了河套地区的第二年,军臣单于也死了。趁此机会军臣单于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发动叛乱赶走了侄子於单自立为单于,走投无路的於单带着部分亲信向汉朝投降。

可能是水土不服加生气,没几个月於单也病死了,然而汉匈两个民族的恩怨远没有就此完结。

元朔三年,伊稚斜单于新王即位,他企图一扫近几年汉匈作战的颓势,于是命令右贤王陈兵边境时刻骚扰朔方郡,还亲自便率数万骑兵进攻代郡,杀代郡太守共友,杀掠百姓千余人,第二年,匈奴再次大举犯境,九万骑兵分三队进攻代郡、雁门、定襄,杀掠边民数千人。

到了元朔五年,刘彻终于忍无可忍,大发步骑十余万人,由卫青统领,手下一共六位将军从右北平、朔方两路齐出进攻匈奴。在出师之前,刘彻特地嘱咐卫青:这次一定要给匈奴人一个沉重的教训。

皇帝姐夫有要求,小舅子卫青自然是不敢怠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卫青准备一举拔掉长期窥伺朔方的匈奴右贤王。

左、右贤王是匈奴自单于以下最高的官职,分管匈奴的东西两部,左贤王多由单于的太子担当,而右贤王则在匈奴的诸侯王中地位最高,两者相当于单于的的左膀右臂,如果能吃掉右贤王部,就等于断了匈奴单于的一只胳膊。

目标已定,卫青再次诠释了什么叫做兵贵神速,他一开始便指挥精锐的骑兵部队人不卸甲马不解鞍日夜兼程的猛扑匈奴右贤王驻地。匈奴右贤王料到卫青来了,也料到汉军这次来势汹汹,正准备酒足饭饱大吃一顿后第二天开始整装迎敌,但他没有料到的是汉军来的如此之快,正当夜幕深沉匈奴人酒醉不起的时候,汉军的骑兵已经赶完了七百里的路程,悄然出现在右贤王大营附近。

230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22 21:33对于匈奴人来说,汉军又一次从天而降,本已喝得酩酊大醉的右贤王被帐外的喊杀声惊醒,出账一看四周火光冲天,双方的喊杀声、兵器的碰撞声、战马的嘶鸣声混作一片,右贤王的酒意登时醒了多半,第一反应就是逃命要紧,赶紧的上马招呼手下数百亲随往汉军人少的地方溃围而去。其他的匈奴士兵一看领头的跑了,便再也没有了抵抗的信心,纷纷作鸟兽散。

得知右贤王逃窜,卫青立即命令轻骑校尉郭成率精兵追击,无奈右贤王路况熟悉,加上汉军长途奔袭已是疲惫,虽然郭成等虽奋力追出了二三百里,但最终还是让右贤王跑掉了。

右贤王虽然跑了,那些跑得慢的、受了伤的、酒没醒的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待到天明大军收拾战场,杀死的不计,生擒活捉的匈奴男女就有一万五千余人,其中裨小王十馀人,另外还有牛羊等畜牧百万余头,整个右贤王的家底基本就被卫青抄家似的打包回了朔方。这里要说明一下,大家不要因为裨小王有个“王”就以为是多大的官,它在匈奴的官职里只是一个小小的存在,在匈奴人里称王的多了去了,当年把马邑伏击的计划透给军臣单于的那个雁门尉史还给封了个“天王”呢,而且“裨”字本身就有“小、偏”的意思,“裨小王”可能指的是不同的两个称号“裨王”和“小王”,也可能指的是一个称号,就是小小王,比小王还要小的王,我怀疑甚至可能是当时的史学家自己加上去调侃匈奴人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是汉朝对匈作战以来最大的一场胜利。

经此一役,卫青巩固了河套地区,基本肃清了匈奴骑兵对关中的威胁,当年文帝时匈奴侦察兵轻易就可以到达雍城甘泉宫的局面从此一去不反。捷报传到长安,刘彻兴奋已极,甚至破格做出了这样的举动:他不等军队班师,就让人拿着大将军的印信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并加封卫青食邑六千户,有权且任性的刘彻甚至把卫青尚在襁褓之中的三个儿子也被封侯,分别是宜春侯、阴安侯、发干侯。

卫青从一个不知名的骑奴变成了皇帝眼中的第一红人,可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谦卑和谨慎,没有得意洋洋,也没有变得目空一切,而是马上上书皇帝表示战场上的胜利应归功于皇帝英明领导和将士们的英勇作战,跟他几个没断奶的儿子没有关系,既然皇帝已经封赏自己,就请不要再封自己的儿子了,而应该把奖励给那些在战场上流血流汗的将士们。这时候的刘彻对卫青这个小舅子可以说是倚若长城,怎么会吝啬区区几个侯爵的爵位,他马上回信一封告诉卫青,这都是他卫家应得的,至于大将军手下的将士们,他会另行封赏。

刘彻的这个举动表明了卫青,这个曾经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骑奴给他带来的惊喜,他把卫青、卫子夫视为上天赐予他最好的礼物,然而连刘彻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卫氏家族的另一份惊喜正悄然的等着他去揭开。

233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23 19:07

@zmbkkk93 2018-09-23 17:53:00 南宁的朋友,留个脚

步。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234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23 19:08 天生勇将

霍去病元朔六年二月,大将军卫青兵出定襄又和匈奴人打了一仗,只取得一点小胜,斩杀匈奴数千人。一个月后,卫青再率十余万人出征,尽管一开始过程并不顺利,但最终给帝国带来了另一份惊喜。

和一个月前的出征一样,卫青率领着手下六个将军二出

定襄,有鉴于历次出征卫青手下的将领大多也有这几个

人,我们也可称之为六大金刚,他们分别是:前将军赵

信、左将军苏建、右将军公孙贺、后将军李广、中将军

公孙敖、强弩将军李沮。这里不提其他人,单说这个前

将军赵信。此人原名不详,本是匈奴的一个头目,降汉

以后改名为赵信。由于出身关系,赵信熟悉匈奴的地形又作战勇猛,是打先锋的人选。这次出征赵信和苏建各自带领所部兵马是大军中的精锐,一直走在前方为大军

开路。

此次大军出征虽然也打了几个胜仗,但一直没找到匈奴人的要害,且部队的行军始终不顺利,于是卫青命令大部队驻扎下来,派出先锋去寻找匈奴大部队的踪迹。作为前锋的赵信和苏建率领各自的部队领命一起出发,开始的时候并没有遇到什么阻碍,于是一路疾驰越走越远,终于遇上了伊稚斜单于率领的匈奴主力。

这时候苏建和赵信手下合计共有三千人,而匈奴骑兵少说也有好几万。欲战?虽然手下全是精锐,但苏建和赵信还不至于自信到靠这三千人就能打赢匈奴主力的地步,想跑?当年文帝时李广曾带着百十号人在离大部队几十里的地方和匈奴的几千骑兵不期而遇,这种情况下就连在匈奴人口中被称之为“汉之飞将军”的李广也没敢跑。因为李广告诉手下,这么近的距离一旦我们掉头逃跑,匈奴人就会来追,而且是一边追一边射箭,谓之“追射”,这样的话我们的结果只可能有一种,那就是“立尽”。既然强如李将军都认为逃跑是不可能跑掉的,那只能硬着头皮上去死磕了,万一吓退了敌人自己就能保住性命,实在不行好歹也搏个为国捐躯的名声。

于是苏建和赵信一合计,干脆就带着手下直冲入敌阵就是一通的厮杀。

但凡军队出征,不管军队规模如何庞大,先锋都是最为重要的,能打先锋的部队也是大军中最精锐的,这奋起余勇的三千骑兵对阵数万匈奴人打打跑跑居然能持续厮杀了一昼夜,最后苏建手下的士兵全部阵亡,而赵信也只剩下八百人。

平日社会里见到很多青年或是中年人吹牛,总是夸耀自己如何如何的不畏死,其实那是他们还远没到要死的地步,如果真到了要做出生死抉择的那一刻,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活着的,哪怕只是能多活一时三刻也会为之付出一切。到了这个时候,想要活着并不意味着他就是贪生怕死,更多的只是人作为动物所拥有的求生本能而已,而能超越这种动物本能的,那就是英雄。

2349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23 19:09 明天中秋,

放假停更一天,祝大家中秋快乐

235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24 08:01 大家中秋节快乐

来自

235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25 12:44 今晚更

来自

238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25 22:19苏建显然还不是英雄,他一看自己的手下已经全交代了,自己要是再不走估计也要交代在这里,而且都打到这份上,自己回去也能有个交代了,就瞅了个空子溜之呼。赵信本来也想走,可他身边还有八百骑兵目标太大,跑起路来不如苏建孤家寡人来的轻巧,早被匈奴骑兵重重围住。眼看赵信到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境地,这时在匈奴人阵中也有认得他的,便用匈奴话招呼了几句,赵信也用匈奴话回了几句,在一阵叽里咕噜的匈奴话之后,赵信干脆就投降了。

当然,投降这事在于赵信自己可能也不觉得有愧于朝廷,反正他本来就是匈奴人,前些年一直帮着敌人打自己人并不曾有过懈怠,也算是对得起大汉的朝廷,这下自己虽称不上荣归故里,好歹也不算是投敌叛国。

先锋部队被消灭的事情按理说卫青也有指挥失误的责任,苏建和赵信的三千人和匈奴主力厮杀了一昼夜,汉军居然没有一兵一卒的增援,甚至事先都不曾知晓。待到苏建只身逃回了大营,卫青才知道已经折了先锋。

对于如何处理逃跑回来的苏建,卫青否决了其他将领杀了苏建立威的建议,只把他关了起来准备押回长安等候皇帝的发落。虽然一路上也斩杀了上万的匈奴人,但毕竟军队折损了先锋于大军不利,再战恐怕也讨不到什么好处,但卫青还不打算撤军,因为自己的外甥剽姚校尉霍去病带着自己的队伍出去了一天还没有下落。

霍去病的父亲叫霍中儒,是平阳县的一个县吏,在被派遣去平阳侯家做事的时候和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兒私通生下来霍去病(瞧这一家子)。同样是私生子霍去病和卫青的境遇却不可同日而语,生在侯爷家里至少可以吃得上顿饱饭,到了后来卫子夫得宠于皇帝,卫氏一族便一同鸡犬升天,霍去病更是得到皇帝的喜爱,小小年纪就经常在皇帝身边玩耍,可以说是命运的宠儿。等到了十八岁,霍去病长得高大壮实,马背上的功夫也是不凡,皇帝便让他随舅舅卫青出征,给了他个剽姚校尉的名号,而且让他在军中挑选八百个专属于自己手下,赋予他可以独立作战的权力。

一个月前的出征,霍去病并没有什么表现,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这次憋足了一口劲要好好的表现一番,卫青派出了先锋,霍去病也在征得舅舅同意后带着自己手下的八百壮士远离大部队去寻找匈奴人。霍去病无愧于皇帝给他的 “剽姚校尉”的名号,“剽姚”者,迅疾而勇猛是也,他带着手下一口气就跑出了几百里地。同样是远离大部队,霍去病比苏建他们幸运多了,他在草原的深处遇到了一片匈奴人聚居的帐篷,从高处往下看呼啦啦的一片目测也有数千人。

在这种情况下,正常人的反应应该是原地呆着不动,派人赶快回大将军那里去搬大部队过来集中优势兵力吃掉这股敌人。然而霍去病竟是天生的勇士,手下就八百骑兵,第一次作战遇到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他感到的不是恐惧,不是害怕,也不是畏缩,而只有兴奋,他二话没说,拔出腰间的战刀一骑当先冲了出去。手下的儿郎们一见头领自己冲出去了,那里敢有丝毫的怠慢,面对众多敌人前一秒钟还存在的恐惧在下一秒化作了亢奋的神情,八百骑兵各个争先恐后,人人热血沸腾,如同水银泻地般涌向匈奴人的营地,但凡见到服饰不同于汉人的活物一律当草人砍。匈奴人已知到那个擅长于奔袭的卫青仍在数百里之外,哪里会想到这里还能冒出一支汉人的骑兵,很多匈奴人甚至没来得及反应就做了汉军的刀下亡魂,侥幸没死的纷纷四散奔逃。

240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26 22:35待到杀散了匈奴人,霍去病让战士们赶紧清理战场,等到骑兵们把几个衣着华丽的俘虏押到近前让通晓匈奴话的手下一审问,霍去病不由得也得意起来,原来这里原本驻扎的竟是单于的亲戚和大臣,被活捉的俘虏中有伊稚斜的叔叔罗姑比,还有匈奴的相国、当户等大官,而伊稚斜的爷爷辈的籍若侯产(籍若,侯爵的称谓;产,人名),已经在乱军中被砍作了两段。

以八百壮士出其不意的击溃了匈奴数千人马,霍去病也并非只是有勇无谋,他没有得意到继续率部追击,而是懂得见好就收。于是霍去病让手下们在匈奴增援部队到来之前赶紧绑了俘虏,割下已死匈奴人的人头回去跟舅舅邀功。

卫青正在大营中焦急不安的时候终于等到了霍去病回来,看到他手下还提溜着俘虏和两千零二十八颗人头,大喜过望,立即命令大队人马鸣金收兵撤回定襄。

这次出征虽然折损了先锋,但所斩杀的匈奴士兵也足以抵上大军的损失,卫青算是功过相抵,而军队中又冒出了霍去病这样的勇将,刘彻非常高兴,他马上下令嘉奖“勇冠三军”的霍去病为冠军侯。

为什么皇帝如此喜欢霍去病呢?这其中除了霍去病打小是他看着长大的,私人感情深厚之外还另有原因。这时候的皇后卫子夫是一个已经陪伴了皇帝十五年,生过了一男三女的妇人,而且从元朔元年之后卫子夫再也没有生育过,由此可知对刘彻来说她的新鲜感早已不在,眼下刘彻新宠幸的是王夫人。然而后宫中有皇后卫子夫,朝臣里有大将军卫青,加上这个时候刘彻的姐姐,那个把卫子夫介绍入宫的平阳公主因为原来的丈夫曹寿有“恶疾”,大概是身体极差或不能行人事之类的,让她日子过得很苦。最后,平阳公主和曹寿两人和平离婚,离异后的她选来选去最终选择了下嫁原来自己家的一个骑奴、现在的大将军卫青。这一下子卫家人就好比从里而外把刘彻包围住了,不管卫青有没有想法,这肯定是让刘彻很不爽的。

刘彻的不爽这从此次出征后的赏赐就可以看出来,卫青虽然损失了先锋部队三千人,但斩杀万余人的战果应该还是功大于过的,按刘彻以往的性格必定会对卫青再加封才对,可他偏偏只赏赐了卫青一千金,这足以证明已到人臣之极的卫青开始失去皇帝的信任。现在有了霍去病,刘彻在军事上就摆脱了只能依赖卫青一个人的窘境,这如何不让他高兴?而得到皇帝欣赏的霍去病,也将用一次次的胜利证明自己。

242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27 21:10 横扫漠

南霍去病一战成名又封了侯,对战场更加跃跃欲试,终于在元狩二年,霍去病等到了机会。这一年的春天,皇帝任命冠军侯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一万精锐骑兵从陇西郡出发,此次出征的目的依然只有模糊的一个:继续打击匈奴。

如此宽松没有约束的指令让霍去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进攻才华,他率领的一万骑兵都是一个人带两匹马轮流骑乘,马歇人不歇,军队出了陇西后翻过乌盭山,越过狐奴水,途径匈奴五个部落,斩杀匈奴折兰王、卢侯王及以下八千九百六十人,还活捉了浑邪王的儿子,收缴了匈奴休屠王用来祭天的金人,兵锋越过焉支山一千多里才折返入塞,前后历时:六天。

按说当年卫青第一次率兵就敢出征深入七百里突袭茏城已经是很了不起了,然而霍去病在这方面更胜一筹,他的战法领先时代二十个世纪,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才有日耳曼人在战场上大规模的应用类似战术,结果他们 27 天征服波兰,1 天征服丹麦,23 天征服挪威,5 天征服荷兰,18 天征服比利时,连号称“欧洲陆军最强”的法国也不过坚持了 39 天,至此,这种战术的名字才随着它的战果广为人知,人们叫它“闪电战”。

然而这并不算完,元狩二年这一年注定是霍去病迎来井喷式爆发的一年,休整了两个月后霍去病在这一年的夏天再次出征。这次他率数万人从北地郡出发,历时数日,直取两千里外的祁连山(今天山山脉)。霍去病骑兵所过之处可以说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累计斩首三万零二百,生擒匈奴酋涂王,还活捉了包括五个小部族的首领、首领的母亲,单于阏氏、王子共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六十三人在内的两千五百人,直到部队实在是拿不住这么多的东西了,霍去病才率部返回,真正的“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这两次胜利,刘彻共给霍去病加封了七千六百户,还在长安城里亲自给他挑选了一块最好的宅基地,让人把房子盖好后带着霍去病去看新宅,没想到霍去病听说是看房子,连去都不去一口回绝了皇帝的好意:“我霍去病就是在外带兵打仗的,现在匈奴还没有被消灭,我要房子干什么呢!”有了霍去病的这句话,皇帝更加的信任他了,而且霍去病的这两次闪电战着实把匈奴人打怕了,见识过霍去病军队神速的匈奴人一听到“霍去病”三个字都忍不住双腿一个劲的打摆子,他们在草原上哀歌: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

焉支山,

使我妇女无颜色。”

2455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28 22:36接连的失败让伊稚斜单于恼羞成怒,他并不相信霍去病所率领的骑兵真的如同侥幸逃回来的士兵口中所描绘的天兵神将一般不可阻挡,只认为是手下这些人太无能,便要把被霍去病接连打败的浑邪王与休屠王召回王庭杀掉。

收到线报的浑邪王与休屠王也是郁闷,伊稚斜单于没亲眼见过才不知道,不是兄弟们无能,实在是汉军太狡猾。眼下活命要紧,两个人一合计,王庭是不能去了,再在草原上待着迟早也会被霍去病取了性命,一不做二不休趁着手头还有些本钱干脆就投降算了。

元狩二年秋天,半年来被霍去病彻底打怕了的浑邪王与休屠王率余部四万多人来到黄河边向汉朝投降,皇帝也怕匈奴人诈降,玩他当年在马邑玩的那一套,于是派霍去病去受降。

等到霍去病带着部队过了黄河,休屠王就反悔了,跟浑邪王支支吾吾的说着说那,一会说还是草原的风光无限好,过了黄河恐怕会水土不服;一会又说要不趁机杀将过去把霍去病做了,这样单于就不会怪罪他们了,如此之类的说个不停。

浑邪王心里直骂休屠王你个混蛋,对面霍去病的部队可是全副武装不是赤手空拳过来欢迎你的,平时在草原上躲他都躲不及,还妄想现在打他个冷不防?事情都到这步了浑邪王也是骑虎难下,他是浑邪王,他可一点不浑,知道今天要是敢临阵变卦恐怕就再难见到明天的太阳,于是一狠心,一咬牙拔出刀来一刀就把休屠王的脑袋给剁了下来。

这下休屠王的手下见到首领死了,便一哄而散,霍去病在阵前远远的看到匈奴人这边又是杀人又是逃跑乱哄哄的好不热闹,就带着几个亲随快马上前斥责浑邪王,问他究竟想搞什么明堂。浑邪王看到霍去病来了,指指休屠王的尸体,摊摊手表示跑的这些都不是他的手下他没办法控制,他本人可是一心要投降的。霍去病看罢一挥手,身后的大部队一拥而上将休屠王那些要逃跑的手下一个个追上就剁翻在地,直杀了八千多人,杀到剩下的再也不敢跑了,都乖乖的跟着浑邪王过河投降。

匈奴人如此大规模的投降让皇帝很高兴,他把浑邪王和他的几个手下都封了侯,又把他们带来的这些人分开安置在了陇西、北地、朔方、云中、上郡五个郡,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也算是两千年前的“一国两制”吧。

等到浑邪王投降了汉朝,伊稚斜单于才真正意识到霍去病的可怕,他接受了自次王的建议:有鉴于目前匈奴人和汉人的作战不利的情况,宜将匈奴的势力暂且往北撤,一直撤到汉军无法抵达的蒙古大漠以北地区,准备休养生息一段时间。

至此,大漠以南的地区,尤其是陇西、北地、河西,大概相当于现在甘肃的黄河北岸到新疆的罗布泊一线基本上就见不到匈奴人的身影了,于是刘彻下令北地郡以西的地方戍卒减半,并迁徙关东的贫民到长安以北、朔方以南的广大地区开荒实边,大大解决了因连年战争导致的流民问题。

霍去病扫清了蒙古大漠以南的广大草原地区,完成如此巨大的成就他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何其壮哉!

2479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29 23:17 幕北决

战提议让伊稚斜单于搬到漠北去暂时躲避的自次王,其实就是那个投降的匈奴人赵信。虽然他原本就是匈奴人,投降过汉朝,现在又投降回匈奴,按中原那些正人君子看来他的道德是有问题的,但这并不影响赵信在单于心中的地位。

赵信投降回到匈奴后,伊稚斜单于为了拉拢他,破格授予他“自次王”的称号,意味仅次于单于自己的王,不仅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他做妻子,还在大漠深处筑了一座城池给他居住,名曰“赵信城”。

得了这么多好处,赵信也死心塌地的为伊稚斜单于出谋划策了。他久在卫青的帐下听命,对大将军的作战风格和习惯知之甚详,依他的了解,在当时落后的后勤运输条件下,汉军的作战半径不可能远达蒙古大漠以北的地区,既然最近匈奴方面屡战屡败,那就应该先避其锋芒保存力量以图再战。

赵信毕竟常年只在一线战场勾当,他恰当的估计了汉军的作战能力,却低估了刘彻战斗到底的决心。想开汉以来汉匈关系一直是匈奴人高压一头,高祖、文帝、景帝哪个不是圣明一时的君主,然七八十年间大汉军队屡屡被匈奴骑兵玩弄于鼓掌之中,好容易等到他刘彻掌权,耗费了巨大的心血方才一扫以往对匈作战的颓势,岂能让你匈奴人说走就走,要走也要把以往的一切连本带利还回来才能走!现在伊稚斜单于打不赢了就撤出漠南,刘彻却准备连漠北也不让他呆了,要搬家就准备让他直接搬回姥姥家去。

然而赵信的计谋也不无道理,兵法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足够的后勤补给,以常规部队行军所携带的粮草是不可能走得太远的,尤其还要横跨沙漠,你再牛的部队人总得吃饭喝水吧,马也总得吃草吧?即便是忍饥挨饿的过了沙漠,这样的部队在战场上还能有什么战斗力?这就是古人说的“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虽有精兵名将,又岂

能不饮不食。”。

然而以上种种只是对常人而言,毕竟古人又有云:成非常之事者必非常之人,刘彻就是这么一个非常之人。

为了彻底解决北逃的匈奴,刘彻下达命令,要求有关部门准备倾全国之力做后勤保障,不管是用人挑、马驮还是牛拉也要把粮草送过沙漠,正是牛牵马拽无所不用其极,必须保证作战部队到了漠北一样有强大的战斗力。

元狩四年的春天,经过充分的准备,刘彻决定大起骑兵十万,以步兵及私从者数十万做后勤保障,分东西两路由定襄和代郡出发,誓要一鼓作气彻底解决匈奴。

这将是一次规模和困难都前所未有的出征。军队要两路齐出,主帅当仁不让的就是卫青和霍去病这舅甥俩。在原来的计划中东路军主帅是大将军卫青,西路军主帅是骠骑将军霍去病,但因为事前从捕获的匈奴人口中得知伊稚斜单于可能在东边,为了让霍去病立大功,刘彻不仅把作战能力强的士兵都派给了霍去病,还临时命令东西路军互换。这显然是在霍去病和卫青之间厚此薄彼,而且临时做出两路军互换又是兵家大忌,两者都为这次出征定下了一个不完美的基调。

2504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30 23:12虽然事先做了调整,但事实仍打乱了刘彻的计划,伊稚斜单于还是和卫青撞了个正着。汉军如此大规模的行动是根本不可能隐蔽的,当伊稚斜单于得知汉军即将要超越极限横跨大漠来进攻时,他早早的就集结好了精兵等着疲惫不堪的汉军出现在漠北,然后就准备看一场好戏。古代人都是迷信上天的,但这次,劳动人民靠着意志、鲜血和汗水用实践证明了人能胜天的道理,使汉朝的大军克服了千里荒漠的天然屏障如期出现在蒙古沙漠的北边。

伊稚斜单于终于看到了他等待已久的敌人,但想象中汉军人困马乏衣不遮体,只顾着四处躺倒狠命休息混乱不堪的景象并没有出现,他所看到的依然是一支阵容整肃的军队,尽管他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疲乏,但他们精神依然振奋,眼中冒着如头顶的烈日一般炽热的目光。伊稚斜单于不信这个邪,他认为这只是汉军制造出来的假象,没有一支部队在横跨千里沙漠之后未经休息却依然能保有战斗力,他要先下手为强一举击溃汉军的意志。

然而还没等伊稚斜单于这边有动作,汉军已经先动了起来,只见卫青一挥手,一辆辆匈奴人从未见过的奇怪车辆被汉军的士兵们推到阵前结成了阵势。这是卫青为这场战斗精心准备的秘密武器,他相信这个武器能为赢得这场战斗增加重要的砝码,这个秘密武器有个虎气的名字——武刚车。

尽管皇帝事先把肥肉留给了侄子,卫青还是十分重视这次出征,知道这次是失败不得的,他吸取了元朔六年出征的经验教训,仔细的做了很多功课,最后终于从孙武和吴起的兵法古籍中复原了武刚车这种传说中的器械。

武刚车每辆长两丈,宽一丈四,头顶有盖,侧有护栏,外绑长矛,内藏大盾。行军的时候武刚车是运输工具,可以运送粮草和士兵,战斗的时候外面蒙上牛皮配合弓箭长矛就是一件犀利的机械。有人胡乱形容说它是古代的坦克,其实不然,否则卫青只需要命令武刚车阵碾过去匈奴人逃得慢的定成肉糜了。说到底这是一件防守的器械,有车上装有盾牌和浸了水的牛皮,寻常的弩箭和投掷的短矛根本奈何不了它,而面对敌人,远的藏在车里的士兵可以用弓箭去射,离近了可以用长矛去戳,在防守时端的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综合火力平台。

有了皇帝提供的强大的后勤保障,能让士兵们抵达漠北;有了古籍中记载的武刚车,能让将士们有一道可靠的屏障;但是要战胜敌人,最后还是要靠自己的临场应变。卫青在部队中精心挑选了五千最有战斗力的士兵打先锋,让这五千人对匈奴人发起了冲锋,余下的部队只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做——休息。一连跑了一千多里路的汉军居然先发动了进攻,这不是欺负他匈奴无人么?伊稚斜单于哪里肯答应,他也指挥手下将军率一万骑兵向汉军阵地发起反冲锋,誓要先赢一阵。

2530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9-30 23:20 不好意思,

这段时间总是迟更,抱歉了各位。

2531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01 10:31 大家国庆

节快乐!

来自

253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01 22:28这下伊稚斜单于就中卫青的计了。假如这时候匈奴人全军突击,卫青打先锋的五千骑兵肯定支持不住,汉军就要全力防守,如果是这样早就以逸待劳多日的匈奴人应该占据优势,现在只有五千对一万,汉军虽不能保证获胜,至少拖住对手还是可以做到的。

匈奴的一万骑兵和汉军的五千人在两军阵前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匈奴骑兵中有冲到汉军主力阵前的,就被武刚车里射出的利箭所射杀,偶有躲过箭雨冲到近前的,也被长矛在身上戳出了透明窟窿,眼见汉军居然有如此的利器,匈奴大部队更是不敢妄动,战斗从上午打到中午。在这关键的时候,风又起来了。

有人好似乎很奇怪,怎么又起风了?这次其实很好解释,尽管两千年前国家没有发达的工业,然而沙漠化地区在什么时候都是存在的,尤其这里是蒙古大漠的边缘,一年刮几次沙尘暴并不稀奇。只见沙尘暴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能见度瞬间降到了数米之内,狂风卷着砂砾劈头盖脸的打过来,双方的将士们甚至眼睛都睁不开,面对面都看不到人。虽然双方手中有杀人的利刃,心中有刻骨的仇恨,却也只能暂时掩面躲避风沙的袭击,战斗似乎就要暂时告一段落。

越是意外的情况越是考验主帅随机应变的能力,伊稚斜单于率部退到漠北多时,想来也没少受沙尘暴的苦,每次风沙一起匈奴人就得赶快扎紧帐篷的帘子等待沙尘暴过去,这让伊稚斜不经意间养成一个习惯,沙尘暴来了,等等看,不行就明日再战。但卫青可不想等,他的军队本来人数就不占优,在大漠行军时又分出去了一万人的部队,原本是要做奇兵用的,可等到出了大漠这支部队却没了踪影,致使卫青手头上的士兵就更少。如果现在要是不能一鼓作气吃掉对手,等匈奴摸清自己的底细,到时候再想取胜就更难了。正好这时候沙尘暴骤起,卫青马上命令休息了半日的大部队开始行动,骑兵们顶着漫天的狂沙从左右两翼包抄匈奴的大部队。

这边汉军在两翼齐出,这边匈奴人因为单于的等待而迟迟没有行动,待到风沙稍缓和,伊稚斜才发现他这一等就等出了大问题:汉军的主力已经差不多把匈奴部队围住,这时候想走也走不了了,伊稚斜只能指挥部队全力迎击汉军,双方又是一场恶战。

这时候汉军虽然几乎包围了匈奴人,但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他们这边,其实占不到多少便宜,要取得胜利能依靠的只有士兵们的意志。兵家常言:“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卫青知道这次要击败匈奴,只有击垮他们的意志。当然,也可能到了这份上卫青也无法可想了,任何的策略在短兵相接的肉搏中都失去了意义,他唯一能寄于希望的是战士们能咬牙坚持住,等待对手的意志先垮下来。

好在战士们没有让他们敬爱的大将军失望,尽管他们身体已经疲惫,但他们的意志依然坚强,仍可以勇猛的冲上去和敌人厮杀,毕竟他们家破人亡,他们妻离子散,他们丧兄失长,他们一路上没少喝咸沙窝子里的水,现在又吃了满口的黄沙,全是因为眼前这群狗娘养的匈奴人!

要报新仇旧恨就在此一举!

255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02 22:09双方从日中又直杀到日暮黄昏,两军的死伤都差不多,但伊稚斜终于先顶不住了。自己面对的这是一群什么人啊!他们分明都已经精神超越了肉体!

要远离这群疯子!这可能是伊稚斜离开战场前最后一个念头,意志已经崩溃的他没有对仍然在战斗的军队发布任何一道命令,只率着几百亲随趁着黄昏从西北溃围而去。

单于跑了,一开始匈奴人还没有反应,又过了一会,太阳的余晖渐渐减弱,他们其中的一些人突然发现单于不见了。

单于跑了!消息以比沙尘暴还快的速度传播,整个匈奴军队立即土崩瓦解四散奔逃。

前一秒钟还在拼死反抗的敌人突然之间就丢盔弃甲的逃跑,卫青意识到匈奴方面肯定出问题了,等到手下抓来两个俘虏一问才知道伊稚斜早跑了,卫青不敢怠慢,马上命令轻骑兵在前觅路追赶,大军也不做停留一路尾随前进。

漠北好歹是匈奴人的主场,伊稚斜又逃跑在前,汉军连夜追出二百多里地终究还是让他跑了。

汉军一直追到了第二天天明时分,当他们来到窴颜山下,最终失去了匈奴人的踪影。单于筑的赵信城就在窴颜山上,这时候的城中已经没有了人影,只留下匈奴人还没来得及运走的大量粮草辎重。眼见再也无望追上伊稚斜单于,卫青只能叹息,他和匈奴作战十年,虽然未尝一败,但也是第一次能和匈奴单于正面交锋,这次让伊稚斜跑掉了,天知道什么时候才有第二次机会。

大军在赵信城逗留一日,卫青决定撤军,临走前他命令将

匈奴人囤积在城中的粮草一部分充做了军需,剩下的一把

火烧了个干净,然后带着一万九千多匈奴人的首级撤回了

定襄。

伊稚斜虽然逃得了性命,但也好不狼狈。他只顾得没命的逃窜,竟和自己的王庭失去了联系,待到战场上撤下了的匈奴散兵游勇重新在单于王庭聚集后才发现,原来谁都不知道伊稚斜单于去哪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匈奴的右谷蠡王便自立为单于,直到十多天后伊稚斜回到王庭才重新掌管了权力。

这边匈奴的精兵主力以逸待劳尚且被汉军的西路军击溃,那边霍去病率领的东路军更加势不可挡。霍去病就本就是冲着伊稚斜去的,当得知单于不在东边时他多少有些失望,失去了主要目标霍去病干脆哪里匈奴人多就往哪里去,他手下皆是从全国海选中挑选出来最精干的士兵,全军没有一个副将,只听由霍去病一个人指挥。霍去病带领着这五万骑兵出代郡后横冲直撞,跨大漠、渡章渠,翻山越岭转战两千多里所向披靡,匈奴的精兵主力都被卫青吸引在了西边,东边匈奴这些杂王们根本不是霍去病的对手,东路军策马狂杀人如砍瓜切菜一般,直杀到匈奴人听到霍去病来了,连卧床多年的病秧子也马上跳起来逃命。

一路上死在东路军刀下的亡魂不计其数,光匈奴部落的王就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总计八十三人,有数的人头就有七万零四百四十三个之多。古人认为海是地的尽头,西路军就一直杀到了瀚海(大概是贝加尔湖)边上,方圆百里之内再也没有匈奴人了才算完。

霍去病率领的西路军走到这里,可以说是他军事生涯里最大的一次胜利,接着他代替皇帝在狼居胥山顶祭天,在姑衍山脚下祭地,完成了一套象征性封禅的仪式,随后又登高远眺一望无际的瀚海,大有“北临大漠,以观瀚海”的感觉。

做完了这一切,霍去病志得意满,方才带领部队南归。

卫青在西边击溃了匈奴单于,霍去病在东边杀得匈奴人只顾得逃命,一次出征就消灭匈奴战士九万人,这对总人口只有数十万的匈奴人而言几近是毁灭性的打击。为了表彰两个的功绩,刘彻特地设立的“大司马”一职,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共同担任。

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刘彻赢得了汉朝开国以来对匈奴的最大胜利,大汉的军事实力也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甚至在尔后的数百年间也一直被追赶,从未被超越。

2581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03 21:52

放假一周,今天想偷懒一天,明天再更来自

260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04 11:45 今晚更

来自

2618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04 22:35 小论卫青

和霍去病离开硝烟滚滚的战场,我们来讨论一些相对轻松的话题。

自古以来国人凡事总喜欢讲排名,在某个领域一定要分清楚谁强谁弱,什么都喜欢搞排行榜、兵器谱、top10 之类的,末了还要冠以“史上”、“最强”等一类的字眼,就连后来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自己也搞了个云台二十八将,仿佛不排不足以安天地,不排不足以平民愤。那么,问题来了,在武帝时期众多将领中排名前两位的卫青和霍去病究竟孰强孰弱?我们也可以讨论下,如果读者不同意以下结论,请笑过,勿拍砖。

论出身。两人的出身我们交代过了,都是私生子,这个没什么好比较的。

论个性。卫青个性沉稳内敛,霍去病热情张扬,这跟个人能力关系不大,说不清楚到底孰优孰劣。

论为人。因为出身于社会的最底层,卫青为人仁善谦和,懂得尊重同僚和手下,在士卒中得到广泛爱戴,出征时他甘于和士兵们同甘共苦,获胜后知道给自己的手下争取应得的封赏。后来淮南王刘安准备谋反的时候,他的手下伍被是这样评价卫青的:“大将军这个人号令严明,打仗的时候他临阵勇敢,常身先士卒;行军遇到水源缺乏的时候,士兵没有喝饱他绝不喝一口;渡河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士兵们没有过河他绝不渡河;平时所获得的赏赐他也统统分给手下的士兵。

跟大将军一比,即便是古代最有名的将军也不过如此。”不仅这样,卫青面对在他最被皇帝看重出任大将军时都不肯给他行跪礼的汲黯,他表示尊重;面对因私怨击伤他的李敢,卫青反而帮他隐瞒,人品好得没话说。唯一可以让某些人诟病的是他“柔和媚上”,说白了就是爱讨好皇帝,在皇帝面前从不干据理力争任何事情。但是这恰恰反映了卫青的情商高,他就是一个放羊娃子出身,让他能出人头地的是谁?是皇帝;他当上了将军,要建功立业,扫平匈奴,要依靠谁?还是皇帝;他是位极人臣的大将军,姐姐是一国之母的皇后,侄子是太子,妻子是皇帝的姐姐,那最担心、提防他的人是谁?依然是皇帝。除非卫青想造反,不然他不讨好皇帝讨好谁?就如同明朝的名将戚继光将军一样,所向无敌的戚家军是他的私人军队并不领国家军饷,尽管为了养活这一大票弟兄去抗击倭寇,他可能既行贿又受贿,不仅结党而且营私,但他从未通过这些手段给自己谋过一点私利,他仍然无愧于名将的美名。

再看霍去病,跟卫青相比他自小可以说没受过什么苦,后来更是在皇帝身边长大,这样的经历让他不仅遇事敢说敢做,而且敢做敢当。霍去病因为李广的儿子李敢曾经打伤卫青就自作主张把李敢射杀,事后还第一个跑去跟皇帝说“就是我杀的”。另外,常年接触社会的顶层的他似乎也不懂得人间疾苦。据说每次出征皇帝都亲自给他派遣随军的厨子并准备大量的只给他一人特供的酒肉美食,征途中哪怕在士兵们缺衣少食的时候,霍去病也不去关心,还在营地里踢球作乐,征战结束的时候给他特供的酒肉有剩余的则一律丢掉,这也是为后世的学者所诟病。但有时候话也分两说,我们知道清朝时有名的才子纪晓岚是一个只要两天不近女色全身血管就仿佛要爆裂开来的主,乾隆皇帝有时候为了让他安心工作会赏给他一两个宫女好让他能阴阳调和,那可是皇帝的宫女,你以为给了你就是你的?纪晓岚拿那些女人没有办法,只能在家外面另盖了大房子把她们好吃好喝的供着。同样,霍去病剩下的是皇帝特供给他的食物,哪怕他吃不完不丢而是分给其他士兵吃,其他士兵可能也没胆子吃。但以现代的看法,似乎在为人这方面卫青终究胜霍去病半筹。

263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05 21:25论战功。对大多数人来说这项比较才是最重要的,历史上从不缺乏道德品质无可挑剔,办事能力却一塌糊涂的人,作为一个将领,哪怕你其他一无是处,只要能打胜仗,就是一个有用的人,而霍去病的战绩则是挺霍哌最为津津乐道的一点。霍去病曾六次出征匈奴,其中后四次是独立带队作战,共计消灭匈奴士兵十一万多人,要注意这些数字是靠战后算人头算出来的,那些在战场上跑掉了但受伤致残、重伤不治的并不被计算在内,而且谁能保证战场上每个被杀死的匈奴人的脑袋都被带了回来?因此“十一万多”这个数字还只能算是保守估计,而相比之下卫青七次出征只消灭了五万多人。

这样看来霍去病似乎比卫青强一点。

但我们还应注意两位名将的作战风格。霍去病的战术之前提到过了,他使用的是超越时代的战术打法,在战术上他的想法可能与当时人的思想格格不入,以至于刘彻提出要教他孙武、吴起这些古代军事家的兵法时,霍去病这样回答了一句:“打仗要看策略是否得当,不一定要学什么古兵法。”。

吕思勉先生在他的《秦汉史》里评价说:“这就是霍去病这个人不学无术的铁证了”,又进而把火烧到刘彻身上:“汉武帝这个人经常轻率的就把统领三军的重任所托非人,这也是铁一般的事实。”我本人是极敬重吕先生的,但对他这个论点是在不敢苟同,霍去病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打仗是要有好的、适当的策略,而他的策略就是快速突击歼灭对手的有生力量,不跟你玩什么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那一套,霍去病坚信“天下战术,无所不破,唯快不破”是也,这就是他的兵法,不用去学“古”兵法。相比之下卫青就显得保守老派一些。尽管有突袭茏城的记录,有快速包抄匈奴白羊王、娄烦王的辉煌,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卫青出征还是自己带一部分兵,手下将领带一部分兵,有时候还是分兵从不同地方出击,卫青很多时候起到的是一个帅才临场统筹调度的作用。一个行动方案越复杂,需要调动的人员就越多,对下面各级的指挥员的要求也就越高,然而终武帝一朝战术素养能望卫青舅甥项背的将领又有几人?这就造成了事先准备周密的计划临到了实施的时候时常就出了这样那样的岔子。别的不说,就漠北那一仗,如果李广、赵食其那一路能如期抵达和卫青的大部队协同作战,伊稚斜能不能跑掉还不一定。临阵时无法预测的失误经常导致了卫青的部队打的是击溃战,而非歼灭战,收复河套、驱逐右贤王、击退匈奴单于主力,卫青的胜利多为战略大局上的胜利而非个别战役、战术上的胜利。

266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06 21:34相反的,霍去病是一个战术大师,闪电战术运用得可以说是炉火纯青。在《史记》中记载了漠北决战之后皇帝刘彻对霍去病所得战功的亲口描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师率减什三,取食于敌,逴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我绝少如此大段的引用古籍,但这段文字中透露出了霍去病的骑兵闪电般的横行漠北两千里依然能成功的一个重要秘诀,这是当时甚至之后的千年间极少有军事家能做到的,秘密就在这四个字:“取食于敌”。说白了就是打到哪吃到哪,不负责任的说,部队经过匈奴人的聚居地甚至大有“汉军进村”的感觉。尽量少的携带辎重,以最快的速度连续攻击敌人,战斗时以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为主,为了不减慢速度,甚至都不怎么抓俘虏,更不讲究一城一地的得失,我只能说其他的将领跟霍去病一比,他们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然而任何人都会受他们所处时代的局限,霍去病虽然一时超越了时代,但终究还是被时代所限制。

霍去病的战绩虽然彪炳,但是其中确有许多隐患。其一是其他的将领无法与之配合。刘彻给霍去病的部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没有副将,他就经常把手下的校尉们当副将使用。这一方面体现了霍去病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之所以没有副将其实也是无奈之举,他也不是一开始就喜欢独来独往,实在是他的部队跑得太快了,其他将领根本适应不了他的节奏,太史公就曾感叹霍去病率领的军队“这样的撒足狂奔,居然从来没有受困过,实在是上天的眷顾”。霍去病征战的前两年,在他风光战绩的背后是其他将领常常是其他将领因为赶不上他的部队而误期受罚的寂落背影。

更重要的是战争中霍去病手下士兵伤亡的数字时常被大家刻意的忽略了。其实他如此不计代价的突击,对士卒和战马的损耗也是巨大的,有时一仗下来部队甚至会减员十分之七。

要知道霍去病的手下从来都是汉军中最强壮勇敢的士兵,“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实在也不能算是大胜。当然中国历来人多,哪怕是一换一也不是匈奴区区几十万人口能扛得住的,但是战马的损耗就不能忽略了。只漠北一战,汉军就损失战马超过十万匹之多,虽然汉朝有马政,武帝时期为了和匈奴的战争又下令朝廷积极鼓励民间养马,卫青在收复河套地区和驱逐右贤王时收缴了匈奴无数的牲口,他本人还在朔方郡常年养马备战,但这都抵不过汉军积年作战下来军马的消耗量。如果依着霍去病这样继续在短时间内极尽可能最大限度的使用马力,估计不久的将来或许汉军就可以尝试下骑牛上战场的感觉了。而经漠北一战之后,喜欢趁他病要他命的刘彻居然十多年间没有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个中缘由说起来也无奈,就两个字:“马少”,总不能指望士兵们靠着双腿在草原上跑赢匈奴人吧。

268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07 22:25所以,总体上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说卫青是领先霍去病的,虽然不多,也就半个身位,但哪怕没有霍去病,只要皇帝一心任用卫青,他也能把匈奴人赶到漠北去吃黄沙,尽管会多耗些时间。而如果只有霍去病,在当时的条件下依他的性格和行事风格,是有失败隐患的。

然而时间没有给我的结论一个验证的机会,这是霍去病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在漠北决战两年之后的元狩六年,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因病身亡,年仅二十四岁。

霍去病死后,皇帝给了他极高的待遇,亲自调拨由边境投降过来的匈奴人组成的玄甲军为他送葬,军队一直从长安排到了茂陵,并且将他的坟墓堆成像祁连山一样的形状以纪念他不朽的功勋,皇帝还亲自给他上谥号“景桓侯”。此后又过了十一年,大司马大将军卫青也在无仗可打的寂落中度过了自己最后的余生。

随着霍去病和卫青的相继离去,汉帝国的军事力量一下进入了一个低谷,而刘彻却反而变得更加的迷信于武力,最终差点将西汉王朝推入不复的深渊。这个话题我们暂且放在后面再表,当卫青、霍去病这两位曾经闪耀一时的名将成为过去,西汉历史进入下一页的时候,我们放慢脚步,最后再提一个时常会被人谈及的问题:为什么霍去病会如此的英年早逝?对于霍去病的具体死因,史书上唯一有过相关记载的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曾经说,霍去病是在征战过程中中了匈奴人故意散播的瘟疫一类的传染病病死的。当然,除此之外我听过无数的谋杀说、阴谋论。其实事情也许并没有这么复杂,真相也许就隐藏在他的名字当中。

在中国,从古至今父母给子女起名字总是寄托了作为父母或者长辈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后来的汉宣帝刘病已就是一个确实的例子。霍去病的“去病”二字想来也是一样,或许这个孩子小时候就体弱多病,所以他的母亲才给他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希望他能够健康的成长。而一个幼年时体弱多病,多少有些先天不足的孩子,长大到了十七八岁就开始从军出征并且连年征战不休,在草原大漠征战的辛苦和对身体机能的损害远非我们这些旁观者所能体会,如此长期的折腾,即便不中瘟疫,早死也并非意外。

但卫青和霍去病是幸运的,他们至少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赢得了后人的敬仰;而有人幸运就会有人不幸,与卫青、霍去病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名将就只能在郁郁中了断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人就是李广。

2706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08 22:39 飞将军李

广元光五年,带领一万骑兵出征却遭遇全军覆没的李广只身逃回关内,按当时的法律他是要被处以极刑的,在用钱赎回性命后李广便赋闲在长安的家里每日靠打猎打发时间。

官场的常态就是人走茶凉,比如你小时候叫王二狗,人人都直呼你名“王二狗”,长大要是当了局长,当然就没有人在敢“二狗”、“二狗”的叫了,统一尊称“王局”,可当你离开了领导岗位无权无势的时候,出门见了面还是一样的“王二狗”。李广也差不多,当他成了庶民不再是统兵的将领,也充分体验了一把世态炎凉。

当时李广为了打猎方便,并不常在长安城里居住,而是和灌婴的孙子灌强在城外蓝田的南山中搭窝棚而居。一天晚上,李广带着一个家丁与友人外出喝酒,大家喝得十分的尽兴,直至深夜方归。夜色深沉,多少有几分醉意的李广摇摇晃晃的骑着马沿着大路往城里走,在路过文帝霸陵附近的时候就被霸陵的亭尉拦住了,可能是因为李广酒意上头并不怎么搭理这个廷尉,廷尉便大声呵斥他下马。

当时社会治安并不是很太平,政府规定无论任何人深夜是不能在外面随便走动的,此所谓“宵禁”。这时候李广的家丁就上前请求霸陵尉通融一二:“大人,这位是前任李广李将军。”霸陵尉大概当晚也喝了几杯,一听就一个贬了职的将军,脑子一热就不管你以前是什么玩意了:“上头的命令,现在就是将军晚上都不能出来随便走动,何况是前任将军,给我老实在这呆着。” 这就叫祸从口出,要不是手下人死命拦着,李广恐怕就要冲上去对霸陵尉施以老拳一顿胖揍,这时候的李广大有虎落平阳之感,最后只好悻悻的在霸陵亭里窝了一个晚上。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