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不得不再次坐船来到西岸,视察情况。他发现,现在的情况真的很糟糕,带领部队作战的营长已经身负重伤,他的副官也已经战死,法军趁着黑夜的掩护不断向前推进,法军战车上的炮声清晰可闻——他们离河岸已经近在咫尺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26 13:47 今天不

更新了么,好象更新没有一个定规.好文

=============================================== ============ 如果时间多 就多写点,最慢也是 2 天 更新一章,毕竟我时间不多,但我会尽量加快步伐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26 14:06我网上认识的一位朋友超级崇拜隆美尔元帅 他去瞻仰隆美尔元帅的墓 曾在他墓前呆了一个晚上 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那样做 反正就是在那里呆呆的坐到了天亮 那个看墓的德国老头还以为他是来干什么不法勾当的 紧张的盯了他老半天

隆美尔与他的妻子 注意看隆美尔胸前的绶带 正是那根蓝色珐琅十字勋章

{SIMAGE}http%3A%2F%2Flaiba.tianya.cn%2Flaiba%2Fimages%2F6890173%2F12459961200377702042%2FA%2F1%2Fm.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26 22:49以后的非洲军团才是真正的机械化部队 因为隆美尔 70%的后勤车辆都是缴获英国人的 在苏联的德军就是前面一大串的坦克 后面跟着更大一串的马车 拉着枪支弹药 食

物 移动食堂到处跑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28 22:48 连载

第9集团军的总崩溃5 月 13 日夜晚的战斗,是此次战役的高潮,德军士兵非常清楚此次战败的后果,一旦这两个登陆场失守,那么前 3天苦战取得的所有成果,将荡然无存。他们把几门刚刚运载过河的反坦克炮部署在最有危险的地段,一旦危险解除,士兵们又拖着炮,转入另一个处于危险的阵地。法军战车虽然已经驶进河谷,但他们始终无法冲到河岸来彻底消灭德军。

这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河西岸的士兵在拼命抵御,河上面,勤勤恳恳的工兵冒着炮火,紧张而快速地拼命工作着,工兵营的指挥官就站在浮筏中央,手提一个扩音喇叭,声嘶力竭的大声喊叫。法军的重炮弹纷纷落在浮桥周围,但德军运气出奇的好,整个晚上,也没有一枚炸弹直接命中浮桥。(古德里安将军渡河点遭遇了近千架次的飞机轰炸,浮桥完好无损;第 7 装甲师渡河点,遭到法军整夜的炮轰,浮桥同样安然无恙。我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评述法军有多么背运了)5 月 13 日深夜,浮桥架设完毕。几乎 3 天没有合眼的隆美尔再次跑回东岸,他的下属们都劝他休息一会儿,可他依旧精神抖擞地坐上一辆八轮通信车,带领坦克部队冲过河去。

法军的增援部队乃前一天刚挨了古德里安通揍,长途跋涉赶来的 2 个法军师,人数——20000 人。加上此地的防守部队,法军的总兵力达到 40000 人左右。估计是刚吃了 19 装甲军的苦头,得了坦克恐惧症,法军发现德军坦克过河之后,攻势就立即停顿下来,转入防御,他们想把德军困在这 2 个小小的登陆场里,等待下一波的支援。其实到了 5 月 14 日拂晓,德军渡河的坦克总数也不过 20 来辆,士兵总数也不过10000 人,法国指挥官的优柔寡断丧失了打败德军的最好机会。

法国人既然收手了,现在,就应该轮到隆美尔来表演了。

德军的兵力集中在两个登陆场,虽然距离不远,但德军依旧采用他们最擅长的钳形攻势,消灭内钳里的法军,才能使得战线连成一片。

本来,钳形进攻是拿破仑最擅长的打法,但他的后代实在是太不争气了,这种分近合击、合围敌军的战术被拿破仑曾经痛殴的敌人给剽窃了过来,最终发扬广大。这种看似简单却非常有效的战术,贯穿了整个德国二战史——从波兰战役,到基辅大会战,甚至到阿登反击,春季觉醒行动,可以说是屡试不爽。钳形攻势最总要的一点乃左右两个方向同时用力,做向心运动。也就是说,把进攻力量集中在两翼,虚其中心。如果要设计台词的话,那就是:我夹,我夹 我夹死你。

现在,第七装甲师这个大夹子要开始夹人了,只不过这个“大夹子”得先打上一个引号,因为到了进攻发起时刻,德军渡河的坦克总数也才 30 辆,另一个登陆场连一辆坦克也没有,要不是法军放弃进攻,连防守都成问题,更不说是反攻了。所以,马斯河上游的那个登陆场几乎无法对法军构成威胁,这使得隆美尔亲自统帅的部队,事实上面临着从正面进攻比自己实力强许多的敌人。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29 00:11 连载 现在,德军可以说是立于不败之地了。尽管他们看上去还很弱小,但他们可以像蚕吃桑叶那样,把法军阵地给一口口地吃掉。而且,隆美尔实在太拼命了,在进攻中,他的坦克部队在通过一片小树林的时候,遭到了法军反坦克炮的伏击,有两发炮弹打在隆美尔的坦克上,一炮打中了炮塔,另一炮打进了潜望镜。隆美尔的右颊被从潜望孔中飞入的破片擦伤了一块,伤势虽不严重,但也流了不少血。他的驾驶员猛踩油门,想冲进树丛中躲避,结果翻下了一个斜坡,坦克被翻得屁股朝上,跟在后面的坦克有的被击毁,有的则驶进树林里试图躲避,由于马力不够,这些排成一长串的坦克结果纷纷被大树给顶了回来,乱成了一团,炮弹就一直在这些坦克中间飞舞着,有的乘员都开始弃车逃跑了,隆美尔本想把战车上的炮塔旋转过来,对森林中的敌人射击,但战车倾斜得太厉害,已经转不动了。他立即就放弃了这辆坦克,跳上另外一辆,并亲自瞄准射击,掩护其余坦克绕开小树林,走另一个方向撤退。那些被击毁坦克所产生的浓烟,帮了德军的大忙。在浓烟的掩护下,坦克纵队便顺利的开了出来。

隆美尔的部下认为,既然已经吃了这么大的苦头,师长肯定会停下来,等着步兵赶到之后,再进攻。这一次,他们又想错了,隆美尔压根就没有受到这点小小挫折的影响,他下令:继续进攻。就像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那样,一旦碰上敌人防御坚固的阵地,就想方设法地绕开,继续前进。与此同时,德国步兵也在大搞渗透战术。他们以连级为单位,利用法军防御的间隙和接合部,渗透到他们的防御体系当中。

在 5 月 14 日的一整天,德军就采取这种战术,不断的骚扰和袭击法军的防线。并把法军那条完整的防线,分成几十块互不相连的小战场,乱七八糟的打成了一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法军就已经吃过渗透战的苦头,那时候,德军时常利用小单位,穿插到盟军防线的后方,不断骚扰盟军的重要目标,割裂他们防御部署之间的关系,为正面的攻击创造条件。

20 多年之后,德军故技重施,对法国指挥官心理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法军第 9 集团军司令柯拉普将军,这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军官的信心开始动摇了。信心动摇的岂止是他,在 5 月 13 日这一天,德军已经在三处渡过了马斯河——隆美尔在迪南,古德里安在阿登,赖因哈特将军在蒙泰梅。(见下图)当时谣传,几千辆德军战车都已经渡过了马斯河。这个虚假的传言搞得整个第 9 集团军人心惶惶。特别是法军中的殖民部队,这些士兵全部是法国政府在非洲殖民地所招募的黑人士兵。法国军事高层曾对这些身强力壮,臂力过人的土著士兵寄予厚望。但就他们的实际表现来看,这些土著士兵让他们的政府失望了。岂止是失望,简直是绝望,马斯河防线的崩溃就要算在这些人头上。因为,在战斗爆发的第一天,他们中间就出现了逃兵。而且,这些士兵一旦碰上德国的俯冲轰炸机来轰炸,就会立马跪下来,把武器丢在一旁,口中念念有词的嘟哝着咒语。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们,毕竟他们太原始了,汽车都没怎么见过,更不说俯冲轰炸机这种玩意儿了。到了 5 月 14 日,这些黑人士兵的抵抗意志彻底崩溃,并在他们军官的带领下(同样是黑人)整编制整编制的逃跑。

(当逃兵都如此团结,确实罕见)这种临阵脱逃的现象,也使得那些白人士兵的士气瞬间瓦解。他们又不是傻子——你们黑人跑得,我跑不得?于是就跟着逃跑。到了5月14日夜晚,法军第9集团军司令柯拉普将军被迫下令:放弃整个马斯河防线,向西撤退。从战略上说,这个命令错误之极,这等于是给德军帮了一个大忙——法军主动让开一条通道,让德军能够肆意地扩展他们的战果。几十年后,李德·哈特在编撰二战史的时候,还在为这个错误命令,痛心疾首的大喊:“非战之罪也”,可见这次撤退的影响有多么严重。就像有人曾经哀叹的那样:也是在这一天,因为这一个荒唐的命令,法国人就已经输掉了这一场战争。

古德里安的突破在阿登山 在他的左面 是赖因哈特将军其目的是掩护古德里安的左翼 在他的北面 又分为两个装甲师——第 7 第 5 装甲师 其目的是掩护古德里安的右翼

{SIMAGE}http%3A%2F%2Flaiba.tianya.cn%2Flaiba%2Fimages%2F6890173%2F12462047950216080775%2FA%2F1%2Fm.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29 00:18上图其实不够详细 第 5 第 7 装甲师的位置其实很远,在进攻中 第 7 装甲师跑得太快 把他的友军远远的甩在了后面这个“掩护 19 军的右翼”对隆美尔来说简直是一句空话。

德军装甲师从突破到海峡的路线很清楚 第 6 集团军在正面拖住了在安特卫普的盟军主力,A 集团军群的主力则迅速绕到他们的背后 切断其退路 要不是敦刻尔克 嘿嘿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29 00:23最近工作太忙 时间匮乏啊 8 点还要上班 先睡觉了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29 00:26 终于看到这张图了

=============================================== ============= 汗...我觉得这张图比较清晰 当时我看法兰西战役搞了半天也没看懂(毕竟对法国不太了解) 一看这图就直观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30 13:31 连载

我先来分析一下,法国第9集团军的这个总撤退命令的利与弊。因为,就我接手的资料来看,柯拉普将军并不是一个稀里糊涂的指挥官。事实上,他的头脑清醒的很。他之所以下达这个总退却的命令,是因为在5月14日这天,第9集团军的情况实在是太糟糕了,容不得他们在马斯河防线继续防守下去。

这天,古德里安第 19 装甲军已经在马斯河西岸站稳了脚,正在发动猛攻,他的装甲军直扑法军第 2 和第 9 两个集团军防线的接合处。就上文知道,古德里安将军过河的部队并不多,但他们的装甲部队很集中,虽然步兵取得的战果不大,但装甲部队几乎是指哪打哪,绝不含糊。这无疑对法国指挥官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隆美尔所指挥的第 7装甲师也在这一天疯狂的猛攻第 9 集团军防线的中心地带,并多处渗透第 9 集团军的防线。导致了法国官兵士气低落,并出现了大规模逃兵的现象。

所以,柯拉普将军的这个总撤退命令,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并不是毫无道理的——既然马斯河防线已经被德军渗透得千疮百孔,赶来增援的部队又无法遏制德军的进攻。撤退一下,缓口气,是件很稀疏平常的事。而且,柯拉普将军并不打算撤多远,在隆美尔这一方面,第 9 集团军准备撤退到距离马斯河防线仅 20 公里以外,一个叫——菲利普维尔村为起点的新防线。这条防线看上去还十分的理想。因为,它是一条铁路线,铁路两旁都有齐腰深的壕沟,连挖战壕都省了。

从本质而言,这个撤退计划并无漏洞,但柯拉普将军没有考虑到的一点是——士气。

现在,第 9 集团军的殖民地士兵,基本上已经跑的一干二净。剩下没跑的法国士兵,信心也已经动摇。所以,这个“撤退到 20 公里以外的新防线”的命令在一部分士兵们看来,仅仅只需要记住前面 2 个字就够了。

当然了,法国军人也并不全是贪生怕死之徒。有一半的法军士兵,依旧严格地遵守了撤退命令,急急忙忙撤往菲利普维尔村的新防线。

俗话说,人走背运,喝凉水都塞牙,法国人那年的时运真是挫到了家——第九集团士兵刚刚撤到菲利普维尔村,还未来得及进入阵地,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就神奇般的,突然出现在菲利普维尔村外。

有趣的是,隆美尔并不知道法军要在这里构建新防线。

他能及时赶到这里,仅仅是为了躲避法军的反坦克炮阵地,绕道走而已。结果却阴差阳错的绕进了法军新防线的核心地区,大批刚刚抵达的法军正在这里集结。德军坦克自然毫不客气地开火射击。而法军呢,他们看见德军坦克阴魂不散的出现在自己面前,士气顿时瓦解,一支十余万人的部队,就因为德军的这次误打误撞,而全线崩溃——每一个人都在惊慌失措的四处逃命,就连那些最勇敢的士兵,也丧失了继续抵抗的勇气。

这一天,是 5 月 15 日上午。法国正式战史文件的说法是:第 9 集团军已经不复存在。

实际上,第 9 集团军的崩溃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这只溃败部队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当时,法军第 11 装甲师和第 4 北非师,刚刚赶到前线,正准备向奔的最快的隆美尔第 7 装甲师发动一个反攻。法军第 11 装甲师曾在隆美尔的右翼出现,该师师长正美美的琢磨着给德军来一记狠狠的右勾拳。但在这个紧要关头,却突然发现——他们的汽油用完了,只有少数的坦克能够参加作战。而他们的补给车队呢,全部被溃兵和难民潮堵在公路上寸步难行。就这样,11 装甲师的官兵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隆美尔的装甲师就像狂风扫落叶一般,横扫他们的右翼。多数的法军坦克都无法开动,纷纷被俘获。法军的反攻计划,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胎死腹中。

那个第 4 北非师(殖民地军队)的遭遇就更囧了。这支队伍刚刚开到预计地点准备反击。正在这当口,他们的前面就出现了潮水般的溃兵部队。黑人士兵的士气本来就不高,他们当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家乡实在混不下去了,找个工作混口饭吃。现在,既然连保家卫国的本国士兵都跑了,自己再不跑,那真成傻冒了。于是,他们便混在第 9 集团军的溃兵里一起,来了个浩浩荡荡的千里大溃逃。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30 14:54楼主,我把你的大作转载到我的博客里,算不算侵权?

=============================================== ============ (⊙v⊙).既然问了我,我同意了 那就不是了-_-@ 作

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30 20:19 连载 79我觉得,法兰西战役的过程像极了中国历史上那次著名的淝水之战。当时,前秦皇帝苻坚,仅仅是让军队稍向后退,给晋军留块空地,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但他怎么也没料到,秦兵士气低落,一后撤就失去了控制,阵势大乱。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行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97 万大军最终逃回洛阳的仅剩10 余万人。

法国现在的遭遇正是如此,他们那只溃败的军队就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多。各个部队被完全的打散,士兵和平民们在道路上互相拥挤,局势混乱不堪。有的溃兵甚至拼命的挤上正在向前线挺进的卡车,命其转向。他们宣称:“德军的几千辆坦克已经突破了我们的防线,你们这点部队上去也是送死,快搭上我一同逃命吧”。后方的军官也曾经试图通过封锁道路,对空鸣枪的方式来收容溃兵,但完全没用——士兵们远远的避开军官,从乡间田野里继续往后方狂奔。他们所遗弃的枪支,卡车,大炮,被丢的到处都是,甚至把交通都堵塞了。有时,德军不得不亲自去推开这些障碍物,才能够继续前进。

现在,第 9 集团军的正面,已经豁开了一条宽达 60 公里的缺口,德军就从这个缺口,源源不断的向法国腹地涌了进来。也就是在这一天,盟军的主力还在北边与德国第 6 集团军对峙着。甘默林将军何尝不想把这支部队给撤回来,但第 6集团军死死的粘住了他们,让盟军的撤退计划困难重重,由于德军的迅速挺进,这些部队已经面临被包围的危险。现在,德军就跟在第 9 集团军溃兵后面,一路狂奔,朝着海峡挺进。

可以预见,要不到几天时间,德军的装甲部队就能画完这条举世震惊的巨大包围圈。在急行军期间,古德里安严令禁止他的部队去抓俘虏。他还命令士兵站在装甲车上,手提扩音喇叭,声嘶力竭的大声喊话。喊话内容是:“我没时间俘虏你们,请你们放下武器,并离开道路,保持道路通畅”。

隆美尔前进的方式也颇具想象力,他充分地利用了法军的士气低落,在通过一条法军地堡构建的防线的时候,他命令坦克全体乘员——炮手、电报员、装弹手和指挥官,统统坐到坦克上边,边开边拼命摇动白旗。而法军呢,正在考虑是逃命还是抵抗,看见这支像是在庆贺狂欢节的奇怪队伍开来之后,除了转过身来,惊慌失措地张望,竟没放一枪一炮。

隆美尔也亲自坐在坦克边上,向这些“友善”的法国士兵挥手致意。

正如王阳明所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等我们再回过头来,仔细端详这段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法国人完全是在自己吓自己,几万德军追着几十万法军跑。而法国人呢?连回头一战的勇气也没有。

丘吉尔曾把法国陆军瞬间崩溃的原因归罪于“共产党对法国人的腐蚀”。他的理由是:一直到 1941 年德国对苏联开战后,法国共产党才呼吁“武装保卫苏联,共同抗击德国纳粹。”而德国入侵法国的时候,法国共产党却连一点表示都没有,不仅没表示,还在拼命制造工潮,鼓动工人罢工。以至于法国政府不能像 1914 年那样团结起来,一致效忠祖国。

不管归罪于谁,法国这一次是彻彻底底的完蛋了。如此轻而易举的胜利,甚至让德国军人都无法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事实——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就这样被我们打败了?我们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获得了胜利了?

如此唾手可得的胜利,让隆美尔这位久经沙场的军人激动万分,在给他妻子的信件里,隆美尔动情的写到:我们已经突破了马奇诺防线!这简直令人有一点不敢相信。22 年前,我们曾经花了四年半的漫长时间,和同样的敌人作殊死的搏斗,虽然我们曾经一再获得胜利,但是最后还是输掉了战争。

而今天,我们又已经突破了这个世界闻名的马奇诺防线,并且正在向敌人境内深入。这并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幻梦,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30 21:15

呵呵 不这样写我这文章明天就消失了 我并没有对希特勒其人定性 也未与任何人定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就像那本从乞丐到元首 从文风上说 这是一本描写疯狂的阿道夫的书籍 但字里行间 你能体会出作者的含义,有时候从伟大到疯狂 仅有一步之遥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30 21:18法国人搞搞艺术 搞搞文学 电影 是很在行的 这是一个太过随便的民族 不适合打仗 也不适合搞科学研究,这种随遇而安的性格我倒是挺欣赏的 像德国那样 整一个民族就是一群愤青 没劲啊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30 21:51 地图有

没有彩色的?

这个地图还是看不明白啊

=============================================== ============

地图到没有彩色的 你仔细看看那地图 你试图了解盟军大部分还集中在安特卫晋与布鲁塞尔之间,而德国的装甲部队正沿着那条线直抵海峡 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包围圈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7-01 00:32

流_浪_之_人 后面对苏联战役以及对希特勒的描写深入希望别出差错。 在这也让各位斑竹手下留情 O(∩_∩)O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7-01 00:36

twfxy刚看了美国电影蝴蝶效应 一时冲动就用了 现在看起来确实这词语不恰当 多谢指正 天涯无法修改 这又是初发写作上的错误以及许多资料上的描述不够详细和偏差都无法修改 本来打算发在博客上再把错误全部修正 文章再补充一下可没时间 成了空头支票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7-01 00:41 流_浪_之_人我觉得 其实孙先生确实有许多做法不值得赞赏 但他是民族英雄 这毋庸置疑 最近黑孙中山的许多估计都是满清遗族 是心怀不满。发泄一下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7-01 11:58 回

复 :真正野蛮人其实我的看法跟你一样 这个必然 是无数个偶然造成的我在描述这个偶然 这个必然嘛 最后再总结总结 给法国开个追悼会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7-01 12:00 记

号法国自从那个来自科西嘉的矮子之后,已经没有能力单独打赢一场战争了,大概是因为他们的勇气已经随着那个矮子一同消亡了。

=============================================== ============

我觉得这位科西嘉人真的太伟大了 他死后 法国就阳痿了 想他在世的时候 法国人的作战意志是多么坚强 国家是多么团结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7-01 12:02 回

复 :青云不在

意大利是无与伦比的\(^o^)/~ 大腹便便的墨索里尼先生和他的罗马帝国即将闪亮登场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7-02 06:21 连载5月15日早晨7点半,正在伦敦家中酣睡的英国新任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被一阵急促的电铃声所惊醒。电话就在床边,丘吉尔摸索着提起电话,好一会儿,电话那头,才传来了法国总理保罗·雷诺的声音。这位法国老绅士竭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平静地用英语说到:“我们被打败了。”

一听此话,丘吉尔的下巴差点惊掉——由于忙着政府的改组,丘吉尔并不清楚法国前线的情况。他仅在 5 月 14 日那天,收到了一封法国拍来的电报,电报说:德军已经突破了马斯河防线,法军无法抵抗坦克和俯冲轰炸机的联合进攻,要求增援十个战斗机中队,以便重整战线。

这点小小的挫折,丘吉尔并未太在意,他仅把这封电报交给了战时内阁,就去忙乎“更重要的事情去了”。

但是,在第二天早上,他就接到了如此悲观的电话,怎么能不吃惊呢? 丘吉尔好一会儿都没有开口说话。电话两端,是短暂的,令人不安的沉默。

雷诺总理以为他没听见,就又重复了一边说:“我们被打败了,我们这一仗打输了。”

稍稍缓过神来的丘吉尔不知是安慰自己,还是为了安慰雷

诺总理。他小心翼翼的说到:“不会败得这样快吧?”

雷诺总理依旧十分平静,他低沉的用英语回答说:“我们的战线被突破了,他们的坦克和装甲车大批地涌了进来。

我们被打败了,我们输了。”

接下来便是丘吉尔的长篇大论。他试图安慰这位几乎绝望的法国总理,希望他能从新振作起来,勇敢地去面对眼前的困难。丘吉尔说到:“所有的经验都表明,这种进攻不久就会停止。我想起了1918年3月21日那一天,他们不得不停下来,等待补给。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反攻的机会。这些话,是我当时听到福煦元帅亲口说的:这种情形确实是我们过去常常看到的,也是我们目前应该看到的。”然而,丘吉尔的话明显没起作用。这位法国总理又再次重复了他开头的那句话,就像自言自语般的失魂落魄:“我们被打败了,我们被打败了。。。。。。”丘吉尔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伟大的法兰西军队一周之间就打败了?这是不可能的。他后来写道:“我简直弄不明白,运用大量快速装甲部队进行袭击这种战术,居然会引起这样剧烈的变革。”最后,丘吉尔不得不说:“我愿意到法国来一趟,当面谈谈”。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7-02 06:24俺在这先说明一下 文中出现的对白并非擅自揣测或杜撰 皆出自于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官方正史 打小看历史如发现作者擅自揣摩的对白 就会犯晕乎,感觉那不像历史— —像小说 更可气的是心理描述 好似作者是当事人肚子里的蛔虫 所以我避免心理描述 就是有 也是当事人回忆录里记载的当时的感想 所以 书上没有的东西 我一律不写 分析归分析 调侃归调侃 但正文一定是正经的 在今后我也坚持自己的这种表达方式 譬如施佩伯爵号的战斗经过 这是当事人水兵回忆的战斗过程 所以能着重描写 而有些战术战斗具体经过从简的原因是没有当事人的回忆 总不可能自己构思吧 那真成小说了 所以希望大家能理解 在正文下面 画点笔墨 废话两句 也希望大家能理解 谢谢 O(∩_∩)O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7-02 06:52 连载 这次闹心的谈话,让丘吉尔坐立不安。他认为自己很有必要去巴黎一趟,给这些已经惊慌失措的盟友打打气,让他们平静下来。5 月 16 日,丘吉尔便乘坐飞机前往巴黎,去探明这一点。他迫切的想要知道,现在的局势到底到了怎样一个不可挽回的程度。这位海军出身的首相并不喜欢乘坐飞机,因为他总觉得飞机不安全。但此刻也顾得不许多了,他冒着被德军战机拦截的危险,带领着一大群帝国要员,心急火燎的于当天下午 4 点抵达了巴黎。

他们一行刚走下飞机,迎接他们的英国官员便告诉丘吉尔说:“预料最多不过几天,德军就会进入巴黎。”丘吉尔一边听,一边沉默的低着头,快步前行。他先来到英国驻法大使馆,听取了关于局势的报告之后,就乘车赶去法国外交部。在一间精致的房间里,他发现法国总理雷诺已经这里在等着他了,在他的旁边,还有国防部长兼陆军部长达拉第,以及盟军最高总司令甘默林将军。可以说,盟军的最高首脑,都到场了。

这些法国高级首脑,看见丘吉尔一行人走进房间,也不打招呼了,全部都出神的站在房间的角落里,没有一个人想到要去大厅中央的桌子旁坐下。失魂落魄的法国人也忘记了应有的礼仪,邀请他们远道而来的朋友坐下来谈。丘吉尔看到,在甘默林面前,在一个学生用的画架上,挂着一幅地图,约有两码见方,有一条黑色墨水线标出盟军的战线。在这条线上的阿登山区那里,画了一块很小,但是很不祥的凸出部。

没有人说话,在这段时间被空气凝结的房间里,大家都沉默不语,呆呆的互相望着。法国人在那头,英国人在这头。

不知道过了 5 分钟,还是 10 分钟,甘默林将军首先打破了沉默,他简单地说了一下事情的经过:“在阿登以北和阿登以南,在大约 50 公里的一段战线上,德军突破了他们的防线。

迎击的法军已经被消灭或被击溃。大批德军装甲车辆正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奔向亚眠和阿拉斯,目的显然是要推进到海边,切断深入法国北部盟军的退路;再不然,就可能是指向巴黎。”他接着说:“在装甲部队后面,有八个或十个全部摩托化的德国师正在挺进,分成左右两翼,进击两头被切断的法国军队。”这位将军说了大约有五分钟,谁也没有插一句嘴。他说完以后,又有相当长的一段沉默。然后,丘吉尔像灵魂回窍般的突然问到:“战略后备队在哪里?” 甘默林将军痴痴的望着他,丘吉尔才想起甘默林将军听不懂英语,便改用法语说:“机动部队在哪里?”,甘默林摇摇头,说:“一个也没有。我们数量上占劣势,装备上占劣势,方法上占劣势”,然后耸了耸肩膀,表示毫无希望。

“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丘吉尔后来追述到: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支大军在受到攻击的时候会不留些后备部队。

“我承认,”丘吉尔说,“这是我一生中所碰到的最令我吃惊的事。”(甘默林并未告诉他的盟友,法国陆军并不是缺少预备队,而是不敢派出预备队,他怕这些预备队再被溃败大军冲散了)在丘吉尔看来,法国人无疑是绝望了。窗外,在外交部的花园里,几大堆的火盆里,冒起了滚滚黑烟——那是法国人焚烧的机密文件。丘吉尔看见,那些慌乱不堪官员们正在用小车推着档案向火堆走去——已经是在准备撤出巴黎了。

不能丧失信心啊。丘吉尔的内心里,就这样无力的呐喊着。他缓步走在地图面前,仔细的端详着它。就像他宽慰雷诺总理那样,丘吉尔要给这群陷入绝望的法国盟友打气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7-02 07:50 连载

丘吉尔指着地图,坚定的说道:“反攻,我们应该反攻,战略上的大反攻。我们决不撤退,决不投降。” 顿了顿,他又接着说道:马斯河防线被敌人突破,是严重的,但并不是致命的。事情可能很糟,但绝不是不可挽救。1914-1918 年间,曾有过多次突破,可是全都被顶住了,即使 1914 年,德军距离巴黎只有 20 公里的那次攻势,我们不也是顶住了吗?而且,我们都是通过对敌人凸出部的一侧,或两侧,展开反攻来顶住的。

丘吉尔慷慨激扬的话,可能是起了一些作用。接下来,甘默林便与站在丘吉尔身后的英国上将——伊斯梅将军,谈论起了反攻的可能性。 甘默林将军表示,他将尽量收容溃兵。

再把 8——10 个师,从战线比较平静的地区撤下来;现在,还有三个装甲师尚未投入战斗;还有 8 个或 9 个师正从非洲赶来。接着,甘默林将军又突然乐观起来,他说:“不能等到德军步兵师赶上来稳固防线,这个反攻计划一定要快,只要能遏制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我们就一定能够守住巴黎。

现在,有 200 万的预备役士兵正在被动员起来。但我们缺乏的是空军,特别是轰炸机。只有这种武器,才能大规模的杀伤那些正在疯狂前进的德国装甲部队。而且,甘默林将军还希望,英国的战斗机能提供强有力的空中掩护,在以后的 2天或 3 天中,控制凸出部的上空,目的不是为了保卫那个局部地区,而是给法国陆军一个恢复士气的最后机会。由于德军空军的不间断骚扰,法军现在连集结都成问题,部队的士气已经降到了最低点,更不说反攻了。

甘默林将军最后的这番话,是让丘吉尔相当窘迫的。因为,英国人向来有留一手的习惯。在英国本土,有大约 40 个空军中队,还停留在伦敦的各个空军基地,保卫所谓的“本土安全”。现在,法国局势这样糟糕了,英国人还死抱着这些飞机不放。他们宁肯让几千名飞行员在伦敦无所事事的晒太阳,也不愿意飞到法国来帮忙。对于英国人这种一毛不拔的性格,在战争爆发前,法国政府也曾提出过抗议,英国政府几乎是流着眼泪,挤出了几个空军中队,还挺慷慨似的说:“我们首都的空军战斗机中队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大不列颠,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存有赖于它,我们国内只剩下 40个战斗机中队了,这是最后极限。

我就纳闷了,英国人难道早就想自立门户,自个儿当掌门人了?德国空军现在已经全部投入了法国战场,连吃奶的劲都用上了,哪还有什么功夫管你什么的大不列颠。反正英国人的想法够新潮,完全不可理喻。等到德国把法国压垮了,又哭天喊地的全世界喊救命。有才,真有才。

其实,丘吉尔何尝不希望让皇家空军来帮忙。只是那些英国的老官僚们不同意罢了。在这些人看来,有一架德国飞机飞到了英国上空丢炸弹,比什么事儿都严重。法国人就差跪在地上喊他们爷爷了,但英国人就是脸皮厚,怎么说也不肯帮忙。还奚落法国人说:“阻止坦克是炮兵的事。

这个忙,我们帮不上”。

现在,甘默林将军又提出了这个要求,丘吉尔只能先答应着,表示他会考虑考虑,做做英国内阁的思想工作。

由于会议转向了纯军事方面,丘吉尔又插不上什么话,他便退出了会议,急急忙忙赶回大使馆,给英国内阁拍了封要求迅速增派空军的电报,用词是极端的谦卑。丘吉尔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坐在大使馆等回电。他左等右等,一直到晚上 11 点半,内阁的回电来了:“同意,增派 6 个战斗机中队。” 后来, 丘吉尔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内阁终于大方了一回— —勉强同意了“增派 10 个战斗机中队。” 丘吉尔高兴的几乎要跳起来,现在已经快凌晨 1 点了,丘吉尔毫无倦意,也不感到饥饿。他立即偕同伊斯梅将军,乘车赶往雷诺的官邸,把这个天大的喜讯亲口告诉雷诺总理。

当汽车抵达法国总理府的时候,他们发现,总理府已经是黑沉沉的一片——这么晚了,雷诺总理早就休息了。

听说英国首相这么晚了还来造访,雷诺总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身着睡衣,就从卧室里走了出来。丘吉尔急不可耐的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丘吉尔激动的大声喊道:“十个战斗机中队!十个战斗机中队!”他还让雷诺总理立即派人,去请达拉第先生一起来分享这个喜讯。接到消息的达拉第立即便赶来了总理官邸,这位老先生已是老泪纵横,他大跨步的走到丘吉尔面前,紧紧握着丘吉尔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7-02 07:54 失眠

了 忙乎了个通宵 上班去咯 今天就写到这作者:万国

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7-02 07:58回复 liw200 法国坦克长相很怪异.性能一般 和德国坦克差不多 英国的马蒂达坦克比德国强多了 接下来就是阿拉斯大战 英国人有他们表现的机会了

闪 要迟到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7-03 19:54不好意思,我实在没多少时间。有时只能抽空深夜更新,感谢大家支持 我会加快步伐的 -_-!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7-03 23:45 连载

这次丘吉尔的巴黎之行,后世曾有过很高的评价。当事人伊斯梅勋爵,在他后来的回忆中,曾直言不讳的指出:“虽然丘吉尔的反攻计划,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军事主张,但丘吉尔的满腔热情和乐观主义精神,让那些惊慌失措的法国盟友一度恢复了信心。这两个国家,从未像今天这样,团结一致。” 想想,大半夜的,丘吉尔还亲自跑去法国总理府,把法国总理和国防部长都给叫醒,仅仅是为了通知英国政府援助了 10 个战斗机中队,这点微不足道的小事。虽然,10 个战斗机中队,几百架飞机,对于整个战局的实际影响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其表达的涵义,显而易见——“我们英国人并没有放弃希望,也未曾放弃过对法国盟友的希望”。丘吉尔正是以这种精神,感染了他所要激励的每一个人。

在 17 日凌晨 1 点的法国总理府,这三个老家伙,就这样互相安慰,互相激励,相对催泪。一直到凌晨 2 点,丘吉尔才回到了大使馆。他后来回忆说:那天晚上,尽管零星空袭的炮声,不时使人辗转翻身,但我睡得很好。

17 日清晨,丘吉尔便乘飞机回到了伦敦。与此同时,法军的反攻计划,也正式被提上日程。甘默林将军还需要花几天的时间,去集结他的部队。也就是在这天上午,他还悲观的对同僚说:我只能在今天、明天、和明天夜里,敢担保巴黎的安全。

但到了下午,局势逐渐明朗起来,德军并未对巴黎方向发起进攻,而是向法国北部重镇亚眠挺进——很明显,德国人暂时对巴黎不感兴趣,他们的目标是插入法国北部,包围比利时境内的盟军主力。这同时也给了甘默林将军,在法国南部集结兵力的机会。

有人肯定很疑惑,为什么盟军迟迟不肯把比利时与法国北部的部队撤出来。等着德军去包围呢?这些部队可都是盟

军的精锐啊,3 个集团军(法国 2 个,英国 1 个,还有数量

可观的比利时军队,总人数 75 万人)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同盟国高层将领们的回忆录中,也鲜有提及。因为这次战役实在是太丢脸,太失败了,是同盟国“不堪回首的往事”,自然没人愿意把自己的臭事天天挂在嘴边。

但就当时盟军的处境来看,也不难分析出甘默林将军的真实想法——他并不是不想让这支部队撤退,而是不敢撤退。

第 9 集团军的崩溃,不就是一纸撤退命令引发的“雪崩吗?”而且,像撤退这种行动无疑是最痛苦的,他们必须要丢弃大量的物资器材,以及军事设备。现代战争可不像古代,每人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