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10-04 19:50

连载348登场好了,长话短说。我们来看一看罗科索夫斯基在战争中的表现吧。

其实呢,罗科索夫斯基先生在前文已经出场过一次了——1941 年 6 月 21 日计划去湖泊钓鱼的那位机械化军军长就是他。正是有了这层关系,罗科索夫斯基所辖第九机械军准备的最为充分,其余指挥员不是在休假,就是对德军将要进攻的消息置若罔闻。

但是,作为一个军人的敏锐嗅觉以及那位德国司务长的口供,使罗科索夫斯基深信战争即将爆发。据他后来追述,战争第一天,第九机械化军便碰上了一件非常窘迫的事情:部队和莫斯科、基辅,甚至卢茨克集团军(第 5 集团军)司令部失去了联系。无论如何要电话,上峰均无回音。

没有办法,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罗科索夫斯基毅然决定由自己来承担这份责任。他拆开绝密文件、砸开军火库、抢了民用汽车,命令部队开始集结。当时,许多人对罗科索夫斯基的做法表示抗议,管军火库的军需官把罗科索夫斯基和那些跟随他的士兵当成了“抢武器库的兵匪和兵匪头子,”双方差点打了起来…… 但正是依靠这种果敢的作风,罗科索夫斯基在战争第一时间便劫走了方面军全部的 200 辆预备车辆。

6 月 22 日下午 2 时,第九机械化军在没有接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开始向前线进发。罗科索夫斯基回忆到,“部队井然有序,唯一的问题是后勤方面,我几乎没有任何弹药和燃料储备。”当时,前线的形势是十分险恶的。基尔波诺斯上将统辖的西南方面军虽然对战争准备的最为充分(他是第一个命令部队开进前沿阵地的方面军司令员。但斯大林认为这样会刺激德国人挑起武装冲突而撤消了他的命令)因此,西南方面军仍然在德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龙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已经突破苏联边界并向其纵深挺进。

6 月 23 日,当基尔波诺斯上将得知罗科索夫斯基已完成集结并正在向前线进发后,真是喜出望外。他毫不犹豫地命令第九机械化军向德军发起反击,执行苏联最高统帅部下达的第 3 号进攻令。

从纸面上看,第 9 机械化军似乎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下辖坦克 1000 余辆,超过了龙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总和(下辖坦克 720 辆)另外:南方集团军群的战斗将会在后文“基辅大会战”中详谈)。

但基尔波诺斯上将哪里知道,第九机械化军在经过 200公里的急行军后,早就跑散了架。罗科索夫斯基自己也说,“我的机械军实际上是徒有虚名。”急行军 200 公里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还剩下不到 1/3 的作战坦克——由于质量问题(尤其是那些旧式坦克)一次急行军就损失掉其中的 2/3,在其它国家看来,真是恒古罕见的奇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10-04 20:13 连载

“集团军司令”一位苏联军官后来感慨说,“在我们通过的公路上,到处摆满了为数众多、发生故障的重型坦克……”但没有办法,赶路要紧,只好一路走一路丢。运气好的,或许还能赶来参加战斗;运气差的,就成了德国轰炸机的活靶子。苏军坦克保养之差,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有诸多困难,但罗科索夫斯基还是忠诚地履行了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他把为数不多的坦克集中起来,向迎面而来的德第十一和十三装甲师发起了反击。这是罗科索夫斯基在战争中的第一次表演,结果却演砸了,他的部队不但没能突入德军防线,反而在每一处地方都被顶了回来。

在接下的几天里,德第十一和十三装甲师不仅顶住了包括罗科索夫斯基在内 3 个苏联军的强攻,反而势如破竹,把他们撵回了出发阵地。最后,苏第 5 集团军的司令部也丢了,却仍然无法遏制住德军前进的步伐,基尔波诺斯和莫斯科都曾寄予厚望的反突击彻底告吹,部队伤亡惨重。当初极力主张这次反击并积极其监督执行的西南方面军政治委员瓦舒金,更是由于巨大的失利而吞枪自杀。

在这种情况下,罗科索夫斯基感觉到再继续进攻下去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他向上级汇报,要求转入防御。但得到的答复却是命令他“继续向敌人翼侧进行反突击,将其消灭并恢复最初态势……”消灭?!简直就是在胡说八道!再进攻下去,就是与自杀无异!罗科索夫斯基后来写道:“我认为,方面军司令部当时只是简单地重复总参谋部的指示,而总参谋部实际上也不了解情况。”尽管统帅部仍在喋喋不休,再三要求他“不惜任何代价”继续反击。但罗科索夫斯基显然已下定决心,拒绝接受任何他认为不现实的命令。

他决定自行其是。

事实上,在与德国人几天的较量中,罗科索夫斯基已经发现了德军进攻上的漏洞。那就是他们的装甲集群孤军深入,缺少步兵配合。而且,德国人很懒的,相当依赖空中侦察,前进从来都是走大路,而忽视了侧翼的掩护。罗科索夫斯基决定试试一个新战术。他亲上前线,在卢茨克——基辅公路选择了一块地方,精心组织了他装备有 85 毫米新式火炮的炮兵团,构成了一个陷阱。他先把一部分反坦克炮摆上大路,另一部分则摆在公路左翼的排水沟里隐藏起来,由一个步兵师掩护。然后再派出少量坦克,且战且退,把德军引进埋伏圈。

德国人果然上当,一切犹如罗科索夫斯基预先安排那样—— 一个德国装甲师(第 13 装甲师)沿着大路一阵狂飙,一头载进了这个陷阱。罗科索夫斯下了死命令,“得让法西斯分子靠近了才开炮!”双方距离相当近时,公路上的炮兵率先开火,打乱德军阵型,公路上塞满的摩托车和装甲车纷纷中弹起火。德国人大惊失色,也拉开阵势,准备与苏联炮兵一决高下。就在这个时候,隐藏在左翼炮兵也开火了,这种近距离的炮战使一长串的德军车辆变成了废铜烂铁。然而,德军竟然没能反应过来!被打得晕头转向的他们仍固执地以为敌人的主力在其正前方,于是继续前进,企图碾过苏军阵地,结果却越陷越深(菊爆的滋味不好受啊)被侧翼的炮火打得像狗一样。罗科索夫斯基后来在回忆录中得意洋洋地写道,“法西斯分子继续向前挺进,不过是让我们的炮兵有了更多的新目标而已。”所幸的是,罗科索夫斯基实在是缺少坦克,敌强我弱到了非常悬殊的地步,因此无法追歼德第 13 装甲师。要不然,汉森少将指挥的部队将会很荣幸地成为苏德战场上第一个被全歼的德国装甲师。

从此直到7月初,罗科索夫斯基的第九机械化军又遭到了德国第13和14装甲师的轮番进攻,但他的防线几乎是牢不可破的!南方集群把吃奶的劲都用上了,也未能切断罗夫诺——基辅公路,也未能突破第 5 集团军的防线。难怪龙德施泰特会在一次报告中向希特勒感慨说,“苏联人真是无与伦比的防御大师,打了半辈子的仗,还从未遇到过如此精良的对手。”尽管罗科索夫斯基有着如此精彩的表演,但他在西南方面军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鉴于右翼巴甫洛夫的西方方面军被德中央集群围歼,其高级军官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斯大林召回枪毙。为了重建西方方面军,铁木辛哥开始挖基尔波诺斯的墙脚(顺便提一句,卢金中将也是这样被挖过去的)。

作为罗科索夫斯基的老上司,铁木辛哥对他信任之极,再加上罗科索夫斯基在战斗中表现突出,他很快被升任为西方方面军的一个集团军司令。最高统帅部命令他,“立即前往莫斯科述职。”

现在,一个全新的战场在等待着他。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10-05 00:07德国人从来没说过自己是一支非机械化部队,只不过是希特勒刻意为之而已。譬如下面这些图片,都是属于“黑“历史很少出现在德国自己的报刊杂志上。希特勒给国内造成一种假象,我们之所以能打胜仗,不仅是我们的民族更优秀,而且我们是一支现代化军队。这又给某些人照成一种假象,德军好像真的就是一只机械化部队。但事实上,整个东线就那 19 个装甲师,14 个摩托化步兵师。后面任劳任怨的几十个步兵师就被忽略不计了。像李德 哈特说得那样,德国人只需要照顾好前面那些装甲师,就能冲到莫斯科,他在二战史中写道:“可以去掉装甲部队的辎重——使装甲部队的战斗坦克队向前推进,集中力量维护这些战斗坦克队,同时让附属的摩托化纵队跟上去。这种谢尔曼式(注:谢尔曼(1820-1891 年),美国南北战争时的将军。当年他率北军进军速度之快,与后来的机械化部队不相上下)的轻装前进。同传统的欧洲战法截然相反,在这一阶段,决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 ”另外,他还主张通过空运的办法解决这些深入敌后的装甲集群的补给问题。

因此,他说古德里安的前进主张是完全正确的,是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太保守了。

但可笑的很,他又在自己(间接路线战略)一书中写道:“随着实施机动的空间的缩小,进攻方面所遭受的损失自然也就逐渐增大。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更高的代价,而收获却反而递减。这一消耗过程很快就暴露出一个问题:德国人手中的物质资源,现在已比 1941 年少得多了。首先是坦克不足,调拨给每一次突击用的坦克数量越来越少。其次是飞机缺乏,因而使空中的优势越来越小。由于两种主要的技术兵器不够,步兵的负担也就日益加重。因此,每争取一个局部的小胜都须使用大量步兵,使得胜利的代价昂贵,兵力的消耗激增。 ”也就是说,他又开始强调步兵的重要性,和德国空军的弱小。这和他自己前面的观点又是抵触的。李德哈特先生这样的大战略家,解释到后来,反而把自己给绕进去了。

关于中央集群的补给问题,后文我会交代。中央集群能不能不管侧翼,能不能在铁路线未架设上来的情况下一口气冲到莫斯科,在基辅大会战中我也会交代.不好意思,摩耳斯先生的问题太多,我实在不好一一答复,我更新的慢,问题交代得也很慢,望各位朋友见谅。

~

{SIMAGE}http%3A%2F%2Fimg17.tianya.cn%2FPhoto%2F2010%2F10%2F4%2F29676585_22690445.jpg{EIMAGE}如果现在谁跟我说德军是纯机械化部队 我就抽他。整个斯摩棱斯克战役德军的补给从来就没解决过,他们不仅要维持前面的装甲师,而且这些步兵师补给同样也需要维持。德军半履带半轮式卡车很少,3 号 4 号坦克耗油量极大,卡车运送汽油成本太高,古德里安在叶利亚尼突出部与铁木辛哥磨叽那么长时间,无法彻底包围苏军,一半是由于苏军强大,另一半是由于补给跟不上。古德里安自己当然不愿意谈论这些问题,我在正文中也不愿意多岔开主题谈论这些问题,因为有些读者可能会说,楼主太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交代清楚。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0%2F10%2F4%2F29676638_22690445.jpg{EIMAGE}

~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0%2F10%2F5%2F29676863_22690445.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0%2F10%2F5%2F29676888_22690445.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10-05 00:10磨叽了这些,我其实想表达的意思是,有些朋友的问题讨论偏了,或者说没有提及一个不被人关注,但绝对又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基辅和莫斯科之争不仅是个战略问题,而且还是个后勤问题。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10-05 00:19

LZ 咋个只写中央集群,不写南北喃?应该抽空补上哦

~~~~~~~~~~~~~~~~~~~~~~~~~~~~~~~~~~~~~~~~~~~~~~~~~~~~~~~~~~~~~~~~~~~~~~~~~~~~~分开写,一会儿写中央集群,一会儿写北方集群,南方集群,太混杂了。原来我读二战史就是被某些作者带偏了,我本来地理不好,他一会儿写斯摩棱斯克一会儿写基辅,一会儿又跳跃到列宁格勒。到头来我才发现原来斯摩棱斯克和基辅以及列宁格勒是完全不同的三个战区。当时我就想骂娘,哥哥我文化少,分开了写又不会怀孕,非得把人人都能看懂的东西搞得谁也看不懂。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一个集群一个集群的写^_^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10-05 00:23我也是谈一点看法. 详细说得花得说很久很久的.而且很多看法我也在考证中. 需要

很长的时间. 搂住写自己的,加油.

~~~~~~~~~~~~~~~~~~~~~~~~~~~~~~~~~~~~~~~~~~~~~~~~~~~~~~~~~~~~~~~~~~~~~~~~~~~~~哈哈好的,好几天没来,看见如此多回帖,以为大家又在骂我不更新了,结果发现是在论战......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10-05 00:33古德里安就是他的帮凶. 两个人眉来眼去 , 合伙捏造历史. 最后在他自己的

档案里露了马脚. RP 瞬间清零.

~~~~~~~~~~~~~~~~~~~~~~~~~~~~~~~~~~~~~~~~~~~~~~~~~~~~~~~~~~~~~~~~~~~~~~~~~~~~~李德哈特的二战史大多建立在德国陆军统帅部的基础上,因为他在审判战犯工作和写文章时采访了很多德国陆军将领,古德里安经常和他坐在一起摆龙门阵,侃大山。天知道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古德里安当然是极力维持自己的战略主张,把希特勒的战略批评的一无是处,李德哈特又没参加过这些战斗,所以很容易偏听偏信,和德国陆军人士达成一致,我觉得这也不奇怪,毕竟我们不能让希特勒复活,让他与古德里安站在一起对喷吧。所以说,活得长的人始终是有理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10-26 15:38 抱歉,

不是本人

楼主最近做生意装修店面实在

根本没有时间上网各位放

这个帖子绝对不会太监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11-25 22:50

(我只是路人甲代上滴)

12 月 1 日前跟新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

為前面無法跟新的事情給大家道歉具體情況萬國本人上線會給大家解釋的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11-25 23:17 我是路

人甲- -

我不是咸寧本人... 咸寧沒有辦法上

網..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12-03 15:14 连载

“罗科索夫斯基战术集群”。

一回到莫斯科,罗科索夫斯基才发觉自己上了当。什么集团军司令,就一个所谓的“战术集群”!(他本来被告知前来担任第 4 集团军司令)。当罗科索夫斯基抵达西方方面军司令部后,铁木辛哥亲自接见了他。老元帅相当无奈地向他表示,第四集团军已经被解散了。眼下,霍特的第三装甲集群正在斯摩棱斯克北部实施突破,库罗奇金和科涅夫是指望不上的。德军在 7 月 15 日攻占了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公路上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亚尔采沃(斯摩棱斯克东北 63 公里),准备从背后攻击斯摩棱斯克。现在,我只能靠你去解除这个威胁!罗科索夫斯基表示压力很大,他旋即问起了最关键也是最最实在的问题——有哪些部队能交他指挥。

在这个问题上,铁木辛哥的压力就更大了。大家都知道,铁木辛哥此时正策划在叶利尼亚方向实施反击,加之斯大林同志十分关切此次战役的实施。因此,他根本无法交出什么部队给罗科索夫斯基,能够给他的只有两个师:第 101 坦克师和第 38 步兵师。鉴于这两支部队着实有许寒酸,老元帅许诺道:“从莫斯科到斯摩棱斯克,一路上遇到的一切部队都可以归你指挥!”罗科索夫斯基就这样上了路——带着他所有的家当— —8 辆吉普车,一部电台和 2 辆由卡车改装的四联高射炮。当他星夜兼程,于 7 月 16 日抵达了设在亚尔采沃密林里的司令部后,发现局势实际上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问题的关键在于,交给他的两个师没一个是满员的,第 101 坦克师只有 80 辆老掉牙的T-26和BT-7,以及7辆新型“斯大林式”坦克(KV-1)。另外那个所谓的第 38 步兵师就更欢乐了:该部队原隶属于科涅夫 19 集团军,撤退时与主力失去了联系,后又被德机械化部队撵散,许多士兵连武器都没有。

当得知这一切后,罗科索夫斯基明白事情很糟,但又得不到任何时间去整合他的部队。7 月 18 日,霍特集群的装甲矛头强渡沃皮河,并占领了河东的登陆场,他们一路上不仅没有遇到任何有组织的抵抗,反而俘虏了相当多失去组织的苏军。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苏军的士气已濒临崩溃,负责防守斯摩棱斯克的卢金第 16 集团军陷入包围之中。

但令苏联人不敢相信的是,霍特集群此时仍在大跨步地向前狂奔,而不是掉转头去,把陷入重围的第 16 集团军一口吃掉。很显然,德国人一项都喜欢在地图上画圈圈。他们总以为,“饺子”包得越大,装下的俘虏便越多。道理虽然是这个道理,但中央集群究竟有没有能力包“饺子”,这很值得怀疑。霍特先生一边怨声载道,抱怨他的搭档古德里安冲得太远,打乱了中央集群原定的行军轴线,可他自己却又干着同样的勾当——冲得更远,眼看都要冲进莫斯科州了。

说来说去,德国人还是犯了他们的老毛病——胃口太大,低估了苏军的抵抗意志。霍特集群的正确做法是应该先把第16 集团军一口吃掉,然后稳扎稳打,小心谨慎地沿公路向前挺进,而不是把这个集团军丢在后面不闻不问,从而形成一个潜在的威胁。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01 23:16 连载

过分自信的恶果霍特集群冲得很快,并很快占领了亚尔采沃。此时,罗科索夫斯基正潜伏在亚尔采沃附近的密林里整合军队。但是,敌人已经打到了家门口,罗科索夫斯基表示不能忍了。他毫不犹豫地将部队投入战斗,并于极短的时间内在德军前进路线上组建了一条纵深的防御阵地。同时,他以手中的 80 辆坦克作为机动部队,随时策应防线上任何受到威胁的地带。

接下来的一幕便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了——前一天还溃不成军的苏联红军在罗科索夫斯基的领导下像是嗑了药一般,变得顽强起来。使德国人特别吃惊的是,一旦他们突破了苏军防线上的某一点,满以为胜利在望的时候,便会遭到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苏军坦克逆袭。经过 5 日浴血奋战,以骁勇著称的德第七装甲师竟无法撼动苏军防线使之后退一步!

更令德国人头疼不已的是,苏联 KV—1 式重型坦克简直就是一种“穿越式武器”。37mm 反坦克炮一如既往的在战场上扮演了它那尴尬角色——无论从哪个方向射击;无论 KV —1 的装甲部分出现多少个令人不堪入目的弹坑,37MM 炮始终都无法撼动这台令人生畏的庞然大物。一名曾与 KV 交手的德国坦克兵后来回忆说:“我们从 800 米距离开始射击,什么反应都没有。直到 50 米距离,我们的炮弹还是被弹飞,KV 坦克根本不看我们,从我们身边开了过去攻击步兵。结果我们必须掉头在后面追赶。”KV 坦克压倒性的技术优势甚至使一部分Ⅲ 、Ⅳ号坦克驾驶员在碰上 KV 坦克后弃车遁走,此类事件在德国以往的战争史上简直是不敢想象的。苏联人难道不是劣等民族吗?劣等民族怎么能生产出如此精良的坦克?!

从7月18日至23日,罗科索夫斯基不仅打退了德军所有进攻,而且还不停地对敌人实施反突击。可笑的是,他麾下的7辆KV坦克不仅没有损失一辆,反增至10辆。而对面的第七装甲师却遭到了灭顶之灾——坦克损失过半,人员伤亡大得惊人,丧失了继续进攻的能力。无奈之下,霍特将军不得不调来第十二装甲师增援第七装甲师,并于 7 月 27 日再次向罗科索夫斯基集群发动攻击,德军的意图是在击破罗科索夫斯基的拦截后,进入斯摩棱斯克的远后方,对卢金集团军形成一个外层包围圈。

但是,罗科索夫斯基将军仍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顶住了两个装甲师的疯狂进攻。德国人的攻势从一开始便遭到了惨败。7 月 28 日,罗科索夫斯基集中了他所有部队(包括第 38步兵师师、101 坦克师,以及 10 辆 KV 型重型坦克)以一次堪称大胆的反突击强渡沃皮河,硬生生地从德军战线中间撕开一个缺口。最后,一辆隶属于第 203 坦克团的 KV 坦克冲进了亚尔采沃市区,解放了这座夹在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之间森林深处的城市。在向最高统帅部的报告中,铁木辛哥元帅言简意赅地写道:“亚尔采沃仍被罗科索夫斯基坚守着……”(这是他唯一值得吹嘘的战果)

事已至此,霍特上将终于尝道了冒进的恶果。他后来承认,5 个机械化军在 400 多公里宽的正面上向前推进,没有步兵跟上,这就好比是伸开的五指,而不象握紧的拳头;这样的装甲突击是没有锐势可言的。此时的霍特已感到力不从心。

很显然,他的集群与其说是在包围卢金集团军,还不如说是被夹在卢金与罗科索夫斯基之间进退维谷—— 一方面,他已无力吃掉卢金,另一方面,又无法越过罗科索夫斯基的战线以形成一个更大的包围圈。没有办法,霍特此时唯有声嘶力竭地呼吁落在后面的步兵迅速赶来,替装甲部队揩屁股。

就这样,在罗科索夫斯基的猛冲猛打之下,局势发生了变化——在霍特与古德里安的结合部处,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可供卢金撤退的走廊,结果苏军从这里潮水般地突围。7月 31 日,卢金在接到放弃斯摩棱斯克的命令后也开始突围了。

可是,霍特将军压根就不知道这个缺口的存在,一直到第 2航空大队陆军元帅凯塞林亲自驾机飞过此处时,才目睹了苏军的突围。

凯塞林元帅大吃一惊。他看到,无数的苏联士兵就像蚂蚁一样朝着东方涌动。装甲师在哪里?为何不封闭缺口?他立即呼吁霍特采取行动。但霍特已派遣了一个军去应付来自大卢基方向的敌人,另外两个师又被罗科索夫斯基打得满地打滚,实在是力不从心。于是他把‘皮球’踢给了古德里安,要求他“火速派兵封锁包围圈”。

在霍特不断催促下,古德里安做出了回应—— 他宣称,派不出任何部队了……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命令炮兵打炮,对突破口周围乱打一气(算是交差)。后来,西方学者普遍怀疑古德里安有意不管那个缺口,但古德里安也有难言的苦衷。

因为,他的主要兵力向叶利尼亚伸展过远,为保住这个进攻莫斯科的跳板,正与铁木辛哥的生力军打得热火朝天。

总而言之,缺口还是没有闭合……中央集群总司令冯·博克陆军元帅明显无法驾驭局势的发展;更指挥不动霍特与古德里安这两位大爷级人物。很显然,要想阻止卢金突围,则必须先放弃叶利尼亚,而不可两者皆得。

凯塞林元帅急坏了。他觉得,不去消灭被包围的敌人,而去另辟战场,简直就是“愚不可及的蠢事”。他恳请戈林向希特勒施加压力,让他下死命令一定封闭缺口。但他哪里知道,此时身处“狼穴”大本营的元首正患着严重的痢疾——腹泻,胃痛,恶心,四肢酸痛,浑身打寒颤,发高烧,足足折磨了这位独裁者十四天而无法处理军政事务。因此,空军要求批准第 11 空降师去封闭缺口的请求犹如石沉大海,结果也不了了之。

现在,凯塞林元帅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实施空中打击。

大面积地去杀死苏联人。从7月31日到8月3日,第二航空大队出动了所有可以升空的飞机,冷酷无情地摧毁了地面上一切正在移动的军事目标——卢金将军本人也在渡口维持秩序时被德机的炸弹击中,身受重伤。

但是,光靠空军卖力是远远不够的。凯塞林完全清楚白天空袭的效果还勉强可以,夜间则基本无效。尽管苏联人失去了所有重武器,但仍有 10 万多红军将士通过这条走廊,与罗科索夫斯基集群顺利会师。同时,这也是开战以来苏军大兵团第一次成功突围!在亚尔采沃郊外的瓦西利卡村,当罗科索夫斯基再次见到卢金时,这位第 16 集团军的司令员是被人从车里抬出来的——他眼里布满了血丝,身体虚弱。数十年后,罗科索夫斯基仍然清晰地回忆起了卢金对他说的一句话:“第 16 集团军没有被击败,她只是消耗殆尽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04 04:05 连载

261 举棋不定8 月 4 日,围绕着斯摩棱斯克地区的大会战终于落下了帷幕。德国人预计,大约有 50 万俄军落入陷阱。但他们清点俘虏时才发现,包围圈中的大部分都逃跑了——除去卢金带出的那 10 多万士兵,仍有大约 10 万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于夜间穿过德军战线,逃回了己方阵地。

上述数据表明,西方方面军虽连续两次被来自德国的怪叔叔推倒,可两次都挣扎着爬了起来——她仍在战斗!以罗科索夫斯基集群为例,该集群在与卢金集团军成功合并之后,立即退回到维亚兹马一线。与此同时,卢金又很快接手了重组后的第 19 集团军;另一位叶尔沙科夫将军则接手了第 20集团军。这三个集团军在很短时间内便形成了拱卫莫斯科的第一道屏障。

诚然,俄国人是“打不死的小强”,但德国人却不是。

当希特勒扳着臃肿的手指,在阴冷潮湿的地下室中盘算着自己的胜利时,方才颓然发现,在列宁格勒至黑海整个 3000 公里的战线上,斯大林部署的集团军仍有二十七个之多。这意味中央集群离莫斯科不到 400 公里,却仍要受到许多俄国部队的阻挠。全歼红军于国境线?这句话现在听来真像是一句天真的神话。

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座不住了。曾晓何时,他告诉希特勒,苏军 164 个师中只剩 46 个还有战斗力(情报部门很可爱呀)。但到了 7 月下旬,哈尔德又在自己的日记中将这个数字修改为 93 个……他认为敌人已被“决定性地削弱”,但绝没有被“彻底消灭”。由此可见,斯大林的人员补充并未枯竭,他们的兵力仍比德国人想象的要多得多。在莫斯科以东的大后方,一支支崭新的集团军正在组建,每天都有增援部队开到。

然而,对人力资源漠不关心的纳粹德国却寒碜到了可笑的地步,两国一相比较,哈尔德真是无地自容:在整个 7 月份,德军东线阵亡士兵人数为 63099 人,伤员 15 万人。但是,他们没有预备队,也没人想要去改变这一囧境。哈尔德只能痛心疾首地写道:“除了用康复的伤员解决这个问题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种前提下,以哈尔德为首的陆军人士对于攻克莫斯科的渴望就更强烈了。他们坚信,将莫斯科作为首要目标,苏军将调集大量的军力来保卫它。拿下这个城市以及周围的兵工厂,苏联将四分五裂。再也不会对帝国构成威胁。鉴于这一目的,陆军统帅部很快便制定了进攻莫斯科的详细计划。

一向不太管事却风头十足的冯·博克元帅更是神气十足地向同僚表示——他将第一个驾驶坦克冲进莫斯科——就像当年驾机在巴黎降落一样。

我们知道,此时的元首正患者重病。医生的诊断是:急剧发展的冠状动脉硬化(一种不治之症)。尽管他老早已下令取消向莫斯科发动直接进攻,并剥夺了中央集团军最精锐的装甲部队:斯摩棱斯克战役结束后,霍特集群将奉命派往列宁格勒。此时,北方集群正三面包围着这座城市,却怎么也啃不下来(很显然,没有霍特帮忙,弱小的北方集群是无力攻克这座北方重镇的);另一方面,古德里安集群将被派往南部战场。此时,龙德斯泰特麾下的南方集群正受阻于乌克兰大草原,眼睁睁地看着乌克兰首府基辅却无力攻取。这两个地区,在希特勒看来,都比莫斯科更重要。元首的如意算盘是:攻占两个目标以后,即从那里出发,沿着向心方向对莫斯科实施突击。那时,莫斯科就像是熟透的苹果,会自动地落入他的手中。

但是,元首很合适宜的重病却令哈尔德感到了片刻的狂喜。他们不声不响地试图将自己的战略付诸实施。在这点上,甚至连一向支持“元首战略”的凯特尔和哈尔德也倾向于对莫斯科的直接进攻。元首下令南北分兵的战略根本无人理解(更无人执行)。直到 8 月中旬,希特勒的身体渐渐复原时,他才发觉有人在背后搞了鬼。

现在,围绕着莫斯科还是基辅的世纪大争论开始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04 04:06

甚至连一向支持“元首战略”的凯特尔和哈尔德也倾向于对莫斯科的直接进攻。

~~~~~~~~~~~~~~~~~~~~~~~~~~~~~~~~~~~~~~~~~~~~~~~~~~~~~~~~~~~~~~~~~

哈尔德打错了,应该是约德尔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04 04:13

少说话,回来默默更新~~~小弟我没有弃楼,只是时间有限。我朋友对我说,你做餐饮行业那么忙,更新速度又慢,不如不写,休息一段时间再说。很显然,在这两者之间我只能选择一种,而无法兼顾。虽然 AFK 了一段时间,也很无脸面对喜爱二战史的朋友。但我还是毅然决定不当太监。半年内,电脑重装过两次系统,一些书也在搬家时弄丢了,所以资料正在努力收集中... 现在更新的慢 请见谅,以后会加快速度。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07 07:10 连载

致命的直角(Ⅰ)

毫无疑问,陆军参谋部的唯一目标是消灭敌有生力量,而希特勒却热衷于政治与经济目标。

为何元首总是不愿意向莫斯科进军?用约德尔的解释就是,“本能地避免与拿破仑走同样的路。”129 年前,拿破仑皇帝同样将莫斯科当做“战略的重心”。问题是,他占领那里以后,人困马乏,左右侧翼又受到威胁,呆了一个时期,无路可走,只有撤退,最后落得一个悲惨结局。

希特勒搞不明白了,阿芒·科兰古的《随拿破仑远征俄国》照理说是一本科普读物呀!他自己读过,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肯定也读过。但他们为何不肯从历史教训中吸取一点经验呢?然而,陆军并没有轻而易举地向希特勒屈服。对于元首这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做法,陆军人士实在无法忍受。8 月 4 日,在中央集群举行的一次例行会议上,希特勒听取了中央集群各司令官的情况汇报。冯·博克元帅和他的集团军司令员们一致认为,“必须无条件地继续向莫斯科进攻。”希特勒没有说话——他一言不发地听完了将军们的陈述后,才开始了他那众所周知的冗长、充满政治色彩的讲话。

古德里安后来讽刺道,“元首又在那里发表高论了!”于是乎,他们个个面无表情,听得昏昏欲睡。总而言之,元首断然拒绝了进军莫斯科的建议,认为必须先占领列宁格勒和基辅。最后,他将基辅放在了首要地位。他认为,从这里能够得到工业原料和粮食,没有这些,要想继续进行两线作战是不可能的。

与往常一样,元首的建议是没人听的。将军们显然意识到了,希特勒病得不轻,没有精力来约束陆军。在尔后的几天里,中央集群各部队仍在按原计划进行休整,并期望在休整完毕后直接冲向莫斯科。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07 08:04 少发了

一段。。马上补上~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07 08:11 接

元首一直被蒙在鼓里。显然未意识到他那宏伟的计划无人执行。约翰·托兰在《从乞丐到元首》中尽情的嘲弄说:“执行的既不是希特勒战略,也不是哈尔德的方针,而是两者的混淆物。”8 月 18 日,陆军向希特勒摊牌的时候到了——勃劳希契把一份备忘录交给了希特勒。该备忘录毫不掩饰地传达出了陆军对攻取莫斯科的渴望;并严辞拒绝了希特勒提出的关于将兵力转调南北作战的方案。拒绝的理由很简单:过不了几个月冬季就要到来,考虑到天气因素,中央集群必须立刻向莫斯科挺进。

勃劳希契显然是找抽的。因为希特勒很快便做出了答复——他给予了陆军总司令非常激烈的还击。为了澄清形势,希特勒于 8 月 21 日发布了一道命令。这道命令是不可能被误解的:“……最重要目标不是莫斯科,而是乌克兰……冯·博克的中央集团军应和莫斯科对峙,保持守势……”接着,在这道命令下达几小时后,希特勒生气地口述了一份信件给勃劳希契,他攻击说,某些指挥官已受“自私的欲望”驱使,并把陆军总参谋部说成是“死抱着过时理论”的集中营。第二天,勃劳希契本人也受到了批评,希特勒指责他“缺乏领导能力,受制于各集团军的特殊利益……”(相反的,戈林受到了表扬)这封粗暴的信件,引起了陆军内部的轩然大波。直接后果是——哈尔德被骂哭了;勃劳希契的心脏病也轻微地发作了一次。哈尔德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闻所未闻!忍耐的极限……”一心第一个冲进莫斯科的冯·博克元帅则显得更为痛苦,他在日记中以一种几乎自言自语的方式喃喃说:“我想毁灭敌军……大批的敌军就在眼前……”他给元首的副官打电话,以一种哀求的语气“请求元首至少要听听古德里安的意见。”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10 19:37 连载

致命的直角(Ⅱ)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哪一支陆军能像德国人那样,在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之后,情绪低落。他们没有被数倍于己的敌人打败;没有被苏联恶劣的道路环境打败,却败在了自己“敬爱”的元首手中。8 月 23 日,当极度难过的哈尔德飞往前线,通告陆军总部“抗争失败”的事实后,可以想象,整个中央集群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博克和霍特心灰意冷,一句话也没有多说。古德里安则显得义愤填膺,情绪激动。

他提醒哈尔德,坦克急需大修——自开战以来中央集群没有补充过一辆坦克。

因此,他只能完成南下基辅或是北上莫斯科两个任务中的一个。换言之,打基辅就意味着冬季会有战事,因为莫斯科的冬天比南方来得要早,而德国陆军对一场“冬季战争”显然毫无准备。

古德里安一番话令众人茅塞顿开。几个老先生私下一合计,顿时觉得可以再去尝试劝说希特勒回心转意。最后,博克提议古德里安和哈尔德上将一同去谒见希特勒,以一个前线将领的身份,把这些事实直接讲给希特勒听。古德里安后来写道:“这是促使希特勒同意我们意见的最后一着棋了。”8 月 23 日深夜,当古德里安赶到东普鲁士“狼穴”大本营的时候,他首先去觐见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 据他后来的记录,陆军总司令竟一反常态,不许他再提莫斯科的事。

他说:“我禁止你在元首面前提到有关莫斯科的问题。向南面行动的命令已经下达,现在的问题只是如何执行而已。任何的申辩都将毫无意义……” 古德里安很生气,不讨论莫斯科千里迢迢赶回来做什么?寻开心么?!于是他愤怒地表示要“立刻飞回前线”,不再去和希特勒磨叽了。可勃劳希契却严令他必须去,但就是不准提到莫斯科。

几分钟后,当古德里安大将见到希特勒时,又一次使他感到震惊。在这里,他仅看到了凯特尔、约德尔和希孟德等元首亲信,而陆军代表一个也没有出席——就连说好了陪同觐见的哈尔德也不知躲到哪个异次元空间去了。看到这一幕,古德里安便暗暗下定决心,不提莫斯科。(因为提也没用)就这样,会议变得琐碎起来。古德里安也尽可能的敷衍了事——他将前线士气、环境、气候等因素做了一个潦草的汇报后便准备溜走。但希特勒却叫住了他,漫不经心地问了一句:“你对莫斯科和基辅之事有什么看法?”好吧,元首不问则已,一旦问了,古德里安便再也憋不住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10 19:42今晚再补上一章 争取早日写到基辅会战~~谢谢大家的支持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12 22:43 连载

致命的直角(Ⅲ)古德里安是个直率人,他一个劲地说莫斯科好,并把希特勒南下战略形容得一无是处。他认为,莫斯科不仅是苏联的首都,而且还是铁路、公路和一切交通上的中心。只有

占领了它,才能使这个屡败屡战的敌人屈服。

古德里安滔滔不绝地说了很长时间,中途没人打断他。

这不免使古德里安产生了一种幻觉——元首终于被说服了!但是,幻觉终究是幻觉。希特勒听完他所陈述的种种理由后,猛地站起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回敬道:我的将军除了会打战,对军事经济一窍不通!反正,千言万语归纳为一句就是:我,希特勒,才是最牛逼的!他不仅是元首希特勒;而且还是三军总司令希特勒、扫雷兵希特勒、飞行员希特勒。总之,是“全才希特勒”。

古德里安第一次、但绝不是最后一次体验到了实际生活中的元首到底是什么样子。在这里,他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每当希特勒说一句,在场的各高级将领就跟着点一点头。不得不承认,最高统帅部的官员实在太好当了——只要会点头就成。

古德里安后来写道:“我感到非常遗憾,由于最高统帅部诸公都一致反对我的见解,所以在这个场合之下,我也就不再和他们辩论了……”就这样,希特勒南下的战略终于被确定下来。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预示了陆军统帅部的全面失势。然而,希特勒却又是极其幸运的——就在他与陆军诸公争论的这些天里,乌克兰大草原的整条战线上出现了一幅令人拍案叫绝的景象:由于中央集团军群在斯摩棱斯克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向东突击的两支部队已成齐头并进之势,几乎形成了一条直线(见下图),而苏联尚存最强大的野战方面军(西南方面军)便位于这个直角的顶端。

看得出来,希特勒是想重演一次“坎尼”。而这一次的坎尼,其规模要比历史上的那次大上许多许多。

传说中的基辅会战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5%2F12%2F37668142_22690445.jpg{EIMAGE}

外国基佬的图没发看!还是老规矩,自己花草图……在1941 年 8 月份,中央集群与西方方面军呈对峙之势,而龙德斯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则受阻于基辅城下,而基辅实际上又位于中央集群的后方……两者相距约 550 公里,一旦古德里安往下面拉一条直线(图中红线箭头),便可以把苏联最强大的野战方面军一口吞掉。

{SIMAGE}http%3A%2F%2Fimg9.tianya.cn%2FPhoto%2F2011%2F5%2F12%2F37668468_22690445.jpg{EIMAGE} 作者:万

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12 22:53计划一个月九百多列火车的补给,最低的时候一个月只给不到二百列,古德里安们对这个情况不发表意见?

~~~~~~~~~~~~~~~~~~~~~~~~~~~~~~~~~~~~~~~~~~~~~~~

~~~~~~~~~~~~~~~~~~~~~老兄 其实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当时,中央集团军群每天最少需要的补给为 25 辆火车,而德国人拼了老命也只能每天把 8—15 辆火车开往前线,但中央集群照样打赢了斯摩棱斯克战役。当然,也注定了古德里安无法一口气冲向莫斯科。

最开始,古德里安预计只需要休息 3—4 天便可以继续进攻。

但实际上,从8月3日卢金跑出包围圈至8月25日基辅战役爆发,中央集群实际上是停在斯摩棱斯克没动。一方面是补给跟不上,另一方面就是进攻莫斯科和南下乌克兰争论不下。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12 22:55

我极度怀疑古德里安在回忆录里对这次会议有关内容进行了编造

~~~~~~~~~~~~~~~~~~~~~~~~~~~~~~~~~~~~~~~~~~~~~~~~~~~~~~~~~~~~~~~~~~~~~编造的可能性不大,古德里安最多就像伊恩 克肖说得:在回忆录中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罢了。实际上,戴维在阅读了约德尔日记和凯特尔自传后也没有指责说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造假。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12 23:03我觉得基辅战役实际上是一个大磨盘,基尔波诺斯上将是掉进磨盘里活活绞死的......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15 16:15 二战史

之:《十字军东征》

——从基辅到斯大林格勒城下引

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上,估计还没有哪一场战役能像基辅会战那样具有如此大的争议。这场发生于乌克兰草原上的决战,最终由德军取胜,并被希特勒形容为军事史上“史无前例的围歼战”。此役,斯大林同志的损失是惊人的:4 个集团军被歼;两个集团军遭重创;66.5 万名士兵被俘;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战死沙场……但是,西方历史学家又有话说了。他们普遍认为,基辅会战耽误了进攻莫斯科的时间,最终导致德国失去了这场看似赢定的战争。还有人说,基辅会战是最大的战术胜利和最大的战略失败……总之,争论持续了大半个世纪,却没有哪一方把另一方真正说服过。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万个军事爱好者,就有一万个基辅战役。现在,让我们先抛开希特勒的对错与否,回到1941年6月22日的乌克兰,看一看南方集团军群的战斗。

连载第 OOXX

南方集团军群Ⅰ从纸面上看,陆军元帅冯·龙德斯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分有两路“大军”。它们的左路军展开于波兰境内:由 1 个装甲集群和第 2 个步兵集团军(第一装甲集群,第 6、17 集团军)组成①;右路军则于罗马尼亚境内展开,由 1 个步兵集团军和 2 个罗马尼亚集团组成。由于其地理的缘故,两路大军之间又隔着匈牙利领土——绵延 250 公里的喀尔巴阡山脉,并没有部署任何德军。

匈牙利小朋友其实是很好玩的。一方面,他们想坐地分赃;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用力过猛——待苏联完蛋后无力收拾世仇罗马尼亚人。因此,当希特勒接见匈牙利国家首脑霍尔蒂,并要求他参加对苏作战时,这位海军上将竟然一本正经地回答说:“我们精神上已经武装好了,但物资上还没有武装好……”(详见 59 页,连载 246)就这样,匈牙利人仅承诺投入几个旅,在喀尔巴阡山脉一线实施警戒,以形成掩护南方集团军群左右两路大军的中央环节。

很显然了,这又是常见的两翼合围……南方集团军群(以后简称为南方集群)的总任务在“巴巴罗萨”计划中早有明确规定:“攻占顿涅茨盆地(大产煤区和工业区)及乌克兰首府基辅。”

但到了最后一刻,希特勒改变了主意。他声称,从罗马尼亚进攻的道路不好走,并有两条“大河天堑”——这不过是一个托词,真正的理由是他对普洛耶什蒂油田放心不下。

在那年 6 月份,希特勒做了一个恶梦,这个恶梦直接把他吓激灵了:他梦见普洛耶什蒂油田在熊熊烈火中燃烧…… 诚然,安东尼斯库元帅是一个忠诚可靠的盟友,但罗马尼亚军队太弱小了,他们大部分使用的还是上次世界大战的老古董。希特勒担心,一旦罗马尼亚进攻失利,激怒了斯大林。那样一来,油田便保不住啦!

鉴于元首的担忧无穷无尽,好好的一个两翼合围战术终于被改得面目全非——南方集群总任务一栏不变,实力却被削弱了一半。因为新指令要求“右路军采取守势,拱卫油田安全。”这等于说,仅要求左路担负主攻,奋力东进,以“单臂”合围苏军……

如果元首知道基尔波诺斯上将麾下的部队有多么强大的话,他肯定不至于如此猖狂的。坑爹不是?5 个装甲师和 3个摩托化师就想合围西南方面军!?看看数据吧:战争爆发之时,基尔波诺斯上将共辖有 4 个集团军,计 58 个师;另外还有 8 个独立机械化军,坦克总数:4525 辆(其中包括 265辆怎么也打不穿的 kv 和 493 辆 T-34)。而南方集群下辖5 个装甲师的坦克总数加起来也不过 720 辆,不到苏军的 1/6。

当然了,龙德斯泰特元帅是不了解这些的;反过来,基尔波诺斯上将也不了解德军的真实实力。

龙德斯泰特老元帅应该感谢喀尔巴阡山脉,再叩谢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从左至右,德军战线大致是这样:冯·博克中央集团军群→普里皮亚特沼泽→南方集群左路军→ 喀尔巴阡山脉。换句话说,南方集群左边有沼泽,屁股靠大山,虽然实力薄弱,但至少不用担心自己的菊花被捅。

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上将,他指挥的德第一装甲集群共辖有坦克 720 辆

{SIMAGE}http%3A%2F%2Fimg17.tianya.cn%2FPhoto%2F2011%2F5%2F15%2F37739827_22690445.jpg{EIMAGE}

德国最悲剧集团军——第 6 集团军总司令瓦尔特·冯·赖歇瑙陆军元帅。他的继任者便是我们熟知的保卢斯将军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5%2F15%2F37739926_22690445.jpg{EIMAGE}

第 17 集团军司令员冯·施蒂尔普纳格尔步兵上将

{SIMAGE}http%3A%2F%2Fimg9.tianya.cn%2FPhoto%2F2011%2F5%2F15%2F37740562_22690445.jpg{EIMAGE}

南方集群大 BOSS 龙德斯泰特元帅

{SIMAGE}http%3A%2F%2Fimg9.tianya.cn%2FPhoto%2F2011%2F5%2F15%2F37740719_22690445.jpg{EIMAGE}

德国人的对手——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最终被斯大林坑死的基尔波诺斯上将(拿笔那一位)

{SIMAGE}http%3A%2F%2Fimg17.tianya.cn%2FPhoto%2F2011%2F5%2F15%2F37740786_22690445.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15 16:18

请问 LZ 第二本书何时能出版?

~~~~~~~~~~~~~~~~~~~~~~~~~~~~~~~~~~~~~~~~~~~~~~~~~

6 月份应该可以上市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15 16:21 哈

哈~

终于拿到 LZ 的实体书了~

爱不释手啊~狂看了两天两夜~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书中没能做到和帖子里那样的图文并茂~~

~~~~~~~~~~~~~~~~~~~~~~~~~~~~~~~~~~~~~~~~~~~~~~~~~~~~~~~~~~~~~~~~~~~

第二本已经下印刷厂了~有图,但不多。因为出版社怕放错图很多没附上。 这固然我的问题,我把图发给出版社,他们也不知道哪方哪儿,最后删减了许多图片~第三本是关于东线的,这是重点,我会详抓每张图片,争取一个不漏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5-15 16:26万国的简图画得不够好,8 月 20 日南方集群在基辅到第聂伯罗彼得夫斯克一线展开,这样就把基辅放在了口袋底部,你的简图没有表现出来。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