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兼具折价率与超额收益阿尔法的证券产品是进行阿尔法套利交易的首选,包括具有折价率,并能超越市场指数的认购权证,封闭式基金等。其次,具有超额收益阿尔法的证券产品是进行阿尔法套利交易的次选,主要包括开放式股票基金、股票、行业指数产品。
它在套利中属于典型的高收益、高风险套利方式。此种套利仅适合有能力挑选出具有稳定阿尔法证券产品的投资者,投资者在做阿尔法套利的时候应该与市场驱动因子监测体系结合起来分析。
阿尔法的概念来自于二十世纪中叶,经过学者的统计,当时约 75%的股票型基金经理构建的投资组合无法跑赢根据市值大小构建的简单组合或是指数。不少学者将此现象归因于市场的有效性,也就是由于金融市场聚集了众多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时刻紧盯着市场,一旦市场出现套利机会,他们就会迅速做出行动以使市场恢复均衡。在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任何寻找超额收益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投资者只能获得基准收益率。
随着后半世纪衍生品的诞生,不少基金取得了令人眩目的收益率,这说明通过积极的投资管理是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率的。高收益率基金的诞生使得投资者不再满足于消极投资策略带来的回报,投资者希望能够获取超越基准指数的收益率。阿尔法就是高于经β调整后的预期收益率的超额收益率。
虽然一些资产类别本身就具备阿尔法,或者说这个基金的管理者具有卓越的管理能力,这种能力能够持续地产生阿尔法。
首先一个概念是β值。它表明一项投资的风险程度:资产 i 的β值=资产 i 与市场投资组合的协方差/市场投资组合的方差市场投资组合与其自身的协方差就是市场投资组合的方差,因此市场投资组合的β值永远等于 1,风险大于平均资产的投资β值大于 1,反之小于 1,无风险投资β值等于 0。
需要说明的是,在投资组合中,可能会有个别资产的收益率小于 0,这说明,这项资产的投资回报率会小于无风险利率。一般来讲,要避免这样的投资项目,除非你已经很好到做到分散化。
计算阿尔法需要用到 CAPM 模型,它是由 William Sharpe在其著作《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中提出,它指出了投资者在市场中交易面临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传统阿尔法策略是在基金经理建立了β部位的头寸后,通过衍生品对冲β部位的风险,从而获得正的阿尔法收益。
Alpha 策略并不依靠对股票(组合)或大盘的趋势判断,而是研究其相对于指数的投资价值,这也是很多对冲基金惯用的投资策略。
可转移 Alpha 策略。在该策略中,Alpha 是移动的,附加于 Beta 之上的,因此可以将他们分离。移动 Alpha 策略的操作较为复杂,但它的基本思路很简单。投资者不再将资金存放到共同基金、委托它们去投资金融市场,而是选择一个跟踪指数的衍生产品,例如跟踪标准普尔 500 指数。这些合约使得投资者投到市场中的资金大大减少,让他们能留出多余现金投向共同基金和其他投资工具中,为投资者带来该策略的“阿尔法”部分。
除了能够发挥规避股票现货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基础功能外,股指期货的顺利推出为投资领域的策略研发和应用拓展了极大的施展空间。移动 Alpha 策略从上世纪 80 年代起,已在国际机构投资领域逐步崭露头角。由于这类策略多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手段灵活的特点,可用于满足各类型投资者的不同风险偏好,因此长期来持续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因为需要借助在现货和期货(或互换)市场上同时操作,因此在股指期货推出前,移动 Alpha 策略不得不面对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局面。
国外还有“移动阿尔法”策略,即在不影响组合战略资产配置的情况下,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将一种投资战略产生的积极收益转移到另一种投资战略的基准收益之中。股指期货正是完成该策略的一种理想工具。
作者:peterwind_PhDing 日期:2016-08-28 18:20
358.空---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其实写本贴《空-以期货实盘交易讲解什么是"道"--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之前创立寓乐科技公司,及创作寓乐流系列小说《空》一样,是希望寓教于乐,让大家在游戏玩耍、艺术作品欣赏和投资交易实践中自然而然地领悟自然天道,普及中国传统国学和西方现代科学知识,更深入地了解生命起源和生活的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并不断提升能力,实现梦想。
如果一个人专门写书讲佛经、讲哲学、讲高数、讲量子物理、讲基因工程、讲人工智能,可能没多少人愿意看,但是如果是做成游戏,或者写小说讲故事,可能就会有人感兴趣了。正如我在这个贴子里讲解我的期货实盘交易一样,如果我讲什么是易经八卦,可能没人感兴趣,但是我讲如何运用《易》的道理来赚钱,相信就会有人看,而且看了就一定会从中受益。
引朱清时的演讲《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的最后一段: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推荐一篇文章:
宇宙的终极密码:从释迦摩尼到爱因斯坦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72853427/当有人问你,哪位是世界上最伟大科学家?你会肯定的回答:爱因斯坦!
爱因斯最伟大的成就:《相对论》1905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核心内容源于爱因斯坦两个伟大的实验:
一个尺缩效应;一个钟慢效应。
尺缩效应:尺子的长度在三维空间相对不变,而在超越三维空间的速度下运行,速度越快尺子会越缩短。当速度越接近光速,尺子的质量接近于 0(佛家称为“空”),揭示宇宙中空间的相对性;
钟曼效应:钟表的时间在三维空间相对不变,而在超越三维空间的速度下运行,速度越快钟表会走得越慢。当速度越接近光速,钟表的时间趋于停止(佛家称为“定”)。揭示宇宙中时间的相对性。
。。。
《道德经》“有,万物之母,无,天地之始”。“万物负阴而抱阳,中炁以为和”。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亦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正像科学家发现的“夸克”,这种物质既简单又神秘——超级震撼了人类!谈到夸克的特性,更是奇妙无比:
1、其中有两种夸克——中微子和光子,在绝对静止状态下,它质量是 0,它一动要么是+、要么是-,所以,科学家发现的“夸克”几乎同时出现一正一负的“对夸克”。这不禁让我想起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二是指阴阳,三应该是五行(因为元素周期表里面的元素几乎都可以按“金木水火土”分类了),“三生万物”可以理解为这五种基本元素按不同比例的组合就形成了宇宙万物啊!那么“一”是什么呢?没错,当然就是指“0”!还记得佛祖说过“四大皆空”吗?还记得六组说“本来无一物”吗?2、它的寿命 ∞(无穷大)。难怪古圣先贤、历朝历代的修行者都在“禅”“定”修炼悟道,以求长生久世,其实是都想得到这个∞(无量寿),因为“一定成功”!不“定”当然就难成功!顺便提一下:质量为 0 的东东正是无量光!“无量光”“无量寿”合起来正是佛家唱号“阿弥陀佛”,道家称的“无量寿佛”,这些咒语神秘莫测,世间几个人能明白啊!0 其小无内其大无外,表示“空间”;∞不生不灭无始无终,表示“时间”;空间为“宇”,时间为“宙”,怪不得古往今来那些修道者果真很长寿啊!我恍然大悟——原来古圣先贤(内求法)和现代科学家(外求法)都是在忙活探求“宇宙”真相呢。
。。。
爱因斯坦的老师、量子理论之父——普朗克博士,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感叹道:我对原子的研究最后的结论是——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
有形无形皆是不断振动的能量,两者的分别在于振动频率不同,因而产生不同意识或形式的不同物质。振动频率高的成为无形的物质,如人的思想、感觉和意识;振动频率低的成为有形物质,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体等等。
用“顶天立地”来形容人类的处境是最恰当不过了。人同时存在于两种不同的世界,头上顶着高层次的灵性世界,脚下踏着物质化的实体世界,人既有肉体也是灵体。乍听之下灵与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观念,但灵性和肉体并非毫不相干,因为物质即能量,有形无形皆是不断振动的能量,两者的分别在于振动频率不同,因而产生不同意识或形式的不同物质。
振动频率高的成为无形的物质,如人的思想、感觉和意识;振动频率低的成为有形物质,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体等等。关于物质即能量(energy,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气”或是物理学上的“振动”),源自古埃及和希腊的“秘传哲理”谈到宇宙七个原理的“振动原理”(principle of vibration)就明白指出:“没有任何东西是静止的,一切都在动,一切都在振动。”
而东方圣贤,如佛陀,也在 2600 年前指出,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是由振动组成。近代的科学也印证了能量和物质间的关系,最有名的就是爱因斯坦的 E=mc2(E 是能量,m是质量,c 是光速)。
然而,由于人类受限于感官所能触及的三维空间及线性的时间观念,误把实体的、有边界的物质,与连续的、波动的能量场视为两种不同的东西,前者以牛顿的古典动力学(classical dynamics)为代表,而后者以马克斯威尔(JamesC. Maxwell)的古典电动力学(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为代表,两者成为 19 世纪末古典物理学达到巅峰的两大支柱。
可是,当科学家再往最微细的次原子领域探索,或向最广阔的宇宙苍穹深究时,却发现在人类感官经验所不及的境地,物质与能量的本质其实是合而为一的。20 世纪初的量子力学及相对论,也彻底颠覆了古典物理机械式的时空观。最著名的就是德国量子物理学家普朗克的 E=hv(E 是能量,h是一个量子常数,v 是振动的频率),当一个事物常数不变的情况下,振动频率越高,它的能量越强。
。。。
所以,古人云“生命在于运动” ,这句话无论在“内静外动(体育)”还是“外静内动(禅定)”,都是正确的。
打个比方,物质和能量像是处于一渐层连续体(continuum)的两极,一极为黑,一极为白,介于两极之间是灰色,而这具有黑白两极特色的灰色,包含着从偏白的灰色渐次发展到偏黑的灰色,这现象正如“秘传哲理”中“两极原理”(Principle of Polarity)所说的:“一切成双,一切皆有两极,一切皆有对立面,相似和相异是一样的,相反的东西其本质也是一样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极端的状况会彼此相遇,所有真理不过是半真理,所有的矛盾也许互相调和。”。
因此,人的灵体和肉体是同一件事,同属一渐层连续体的两端,正如是与非、善与恶、快乐与痛苦本质并无不同,分别只在于能量振动有所差异。
如果以灵学和疗愈学来说,能量振动频率高而且精细的能量,是属于高层次的自性本体;当振动频率降低时,产生的物质就愈粗重(比如人的肉体),肉体在人类的四个次元中是频率最低的。
作者:peterwind_PhDing 日期:2016-08-28 18:21
八卦与粒子八重态对应图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257927402.jpg{EIMAGE}
作者:peterwind_PhDing 日期:2016-08-28 18:25
359.人的思想意识能否克隆?---生命是什么?现在有部分科学家觉得记忆很可能涉及一些量子层面的东西,如果是这样,根据量子态不可克隆原理则不可能复制一个人的思维。但究竟如何现在还没有确凿证据——人毕竟对于大脑的理解还太肤浅。
负责储存知识的大脑皮层由约 140 亿个神经细胞组成。
收集知识的神经元称为感觉神经元。“知识”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经过大量的周围神经元——传到中间神经元进入——大脑记忆神经系统。而神经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神经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作媒介传递的(如乙酰胆碱等)。由于都是神经系统内的化学变化,所以,信息的传递和记忆都不是物质的实际增加。知识储存再多,大脑都不会因此而增加重量的。
生理学上学习的说大脑的记忆靠形成突触来实现的,记忆形成过程中不一定是增加突触,也可能是减少,也可能只是突触膜蛋白发生变化。记忆就是脑神经细胞的相互呼叫作用,引起兴奋传导。
人的思想意识是大脑的产物,在大脑活动以外没有思想意识。其次,大脑是由原子组成的。我们知道原子的运作方式,原子的运作方式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是秘密了。而且由于原子运作方式的限制,当你死后作为你的信息是不可能继续存在下去的。让你成为你的知识、想法与理念并不会离开你的身体,而是会与组成你的身体的原子一起遭到埋葬或者火化。我们已经有了一套基本框架,我们将其称作量子场理论。量子场理论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而目前现有的所有证据都支持量子场理论。假如量子场理论是对的,那么除了我们已经发现的方式之外就不可能再有其他全新的影响大脑原子运作的方式,作为你的信息也不可能在你死后继续保留下来。对于那些声称自己有证据证明死后有来生的人们,我们应当怎么做呢?我会向他们呈现两个选项,他们选哪个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意识到自己选的是什么。选项一,某些尚未得到明确定义、不遵从已知任何物理学定律的超自然物质与大脑原子产生了互动,而且此类互动躲过了科学史上一切受控试验的探查;选项二,人们在濒死时会产生幻觉.既然人体是由原子构成的,而且我们也知道原子的运动方式,那么生命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源自基本粒子的运动与互动的复杂的非基本现象究竟是什么呢?埃尔温.薛定谔专门谈到过这个问题。他写了一本书,名叫《生命是什么》。这本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预见了很多我们发现 DNA 与基因编码之后才得出来的科学结论。这就是物理学家的思考方式。不过他也试图回答自己在标题当中提出的问题:一团物质怎样才算是“活着”呢?他提出了非常有趣且引人思考的回答:如果某团物质在理应停止之后很久还在运动,那么这团物质就算有生命(笑声)。好比说你养了一只小鸡,只要你不停的给小鸡喂食,它就会到处乱跑扑扇翅膀。小鸡死后就会停止运动,身体也会腐败分解,回归大地。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让生命体到处乱跑乱叫呢?他的答案是我最喜欢的一条物理定律,也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或者封闭体系的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持续增加。熵就是衡量事物混乱无序的标准。把完整的鸡蛋打碎是很容易的,让打碎的鸡蛋回归完整就很难了;将生鸡蛋打碎做成炒蛋很容易,将炒蛋还原成完整的生鸡蛋就很难了,而且这个过程肯定不会自发进行。
这是一条非常深刻的物理定律。这或许也是创造论反对进化论的理由。因为既然有这么一条著名科学定律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会崩坏,一切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缺乏组织性,宇宙最终会归于热寂,那么你怎么能指望我相信,所有这些令人惊叹经常的复杂性——生物体,生物圈,进化——完全是从毫无秩序可言的史前泥浆当中自发形成的呢?” 对这个问题或许只有一个终极解答,就是地球并不是封闭系统,甚至当下的宇宙也不是。
作者:peterwind_PhDing 日期:2016-08-28 18:35
360.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正是古代先贤的逻辑
系统失传
爱因斯坦在 1953 年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托的斯威策(J. E.Switzer)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要是这些发现果然都作出了,那倒是令人惊奇的事。”(Development ofWesternscienceisbasedontwogreatachievements:theinventionoftheformallogicalsystem(inEuclideangeometry)bytheGreekphilosophers,andthediscoveryofthepossibilitytofindoutcausalrelationshipsbysystematicexperiment(duringtheRenaissance).Inmyopinion,onehasnottobeastonishedthattheChinesesageshavenotmadethesesteps.Theastonishingthingisthatthesediscoveriesweremadeatall.)
根据爱因斯坦的论断,近代科学出现最重要的两个基础是:形式逻辑体系的发明和系统实验对因果关系验证的发现。
爱因斯坦一语道破了困扰我们许久的谜团,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西方,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中国?爱因斯坦所说的西方科学的两个基础在近代中国都没有出现,所以近代科学也不可能在近代中国出现。其实,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完全是中国社会自然发展,也许即使再过几百年近代科学也不会出现,因为中国古代文化尽管伟大,但是缺乏出现这两个伟大发现的土壤。中国古代贤哲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文学、历史、国家治理和为人处世等领域,但是这些成就并不需要依靠严谨的形式逻辑推理和科学实验验证因果关系。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如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尽管曾经领先世界,但是仍属于经验科学和偶然发现,而非依靠严谨的形式逻辑推理和科学实验证实因果关系而取得,不是现在所说的近代科学。
而只有中国先贤墨子的逻辑体论体系,正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却因战乱等原因失传和不能延续发展。
《墨子》的逻辑学:近代以来,国家积弱,列强环伺。
西风东渐之下,有识之士思以西学救济中学,积极反思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人历来没有意识到“逻辑”问题,思维方式讲究中庸,“和稀泥”,故发展不出精密的哲思和科学。然而墨家逻辑学,在西方汉学界被称为和古印度因明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名的形式逻辑三段式可相媲美的“古代三大逻辑系统”。墨家逻辑学强调“以实正名”,对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概念范畴的“达、类、私”等,做出精确定义和演绎推论。
“墨子”上天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大盛事。不过被称为“科圣”、“中国科学家始祖”的墨子,尚不算广为人知。距今 2000多年的先秦时代,墨子及其所创立的学派墨家,与儒家并称为“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然而经过秦火一炬及汉武帝时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子学说一朝而斩,再无余续,在其后的历时流转朝代更迭之中,仅留存录于正统《道藏》本的《墨子》53 篇。《墨子》包含神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军事学、逻辑学、物理学、数学等跨门类多学科知识,堪称“百科全书”,在彼时当世乃至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尽管《墨子》散佚已多,今人通过仅存残余篇章,仍可一窥代表古代中国科学最高水平的墨家科技成就及其科学思想。
参见 328 墨子量子卫星上天。
作者:peterwind_PhDing 日期:2016-08-28 18:44
361.是什么毁了中国的爱因斯坦?同时,近代中国政治动荡是影响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就被动乱埋没,世人极少知道。
束 星北,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国际级科学大师、「天下第一才子」,是上世纪与王淦昌齐名的世界级物理学家,中国最早的雷达就是他设计制造的。 他与爱因斯坦有直接交往,并深得英国物理学家玻尔、着名学者李约瑟等人的赞誉。束星北仅花了一年多时间,就分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 束星北回中国后,在浙江大学和山东大学执教,他是一位曾经培养启蒙过像李政道、吴健雄、程开甲等着名科学家的天才物理学家。描写人文知识分子的书总是比自 然科学家的多,在「往事并不如烟」的潮流中,人们才发现对真实的过去知道太少太少,对自然科学家知道得更是少之又少。
束星北早年考进堪萨斯州拜克大学物理系,又加入加州大学学习物理。他的人生选择是非常认真的。革命时代,他也曾激情澎湃过,加入美国共*产*党,到苏联考察;但走了十几个国家后,他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和位置,到英国爱丁堡大学随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惠特克和达尔文学习基础物理与数学。一年后,他已《论数学物理的基础》获得艾丁堡大学硕士学位。1930 你那 2 月,又惠特克和达尔文推荐,他又带剑桥大学是从著名天体物理学家艾丁顿博士(爱丁顿利用全日食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地位才从此确定下来)。束星北参与了爱丁顿对狄拉克方程全过程的推导,而这个方程被物理学界称为: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出一副最美丽的世界图画方程。1930 年 8 月,已显露才华的束星北被推荐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研究生和数学助教,是从著名的数学家斯特洛克教授。1931 年 5 月,他以《超复数系统及其在几何中应用的初步研究》获麻省理工学院的理学硕士学位。这时他已经走到学术前沿,时年25岁。1931年9月,束星北回国结婚,再也没有能出去。如果他不回来,得诺贝尔奖也未可得知。
1979 年,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需要计算弹头数据舱的接收和打捞最佳时限,全中国科学院所有人没人能算得出来。
有人推荐了束星北。上面为此拨款 100 万元,但束星北分文没要,只用一支笔,一摞纸,准确无误完成任务。当年他 73岁。航天学界轰动一时,成为激励无数人热爱科学的传奇。
http://blog.renren.com/share/228841350/71114161
http://henan.163.com/15/0915/16/B3IKMGDA022717M2.html
http://blog.163.com/g36_1965/blog/static/178513027201102661130294/
作者:peterwind_PhDing 日期:2016-09-04 23:16362.触摸“空”境,学会欣赏和捕捉人性中最优美的东西
妈妈和妹妹已经玩得很开心地回国了,恰好避开了最后的暴热(当国内 40 度的时候,英国只有不到 20 度)。
今天又是周末,一觉睡到 11 点才起。
坐到桌边学习,发现耳边响着灵动好听的钢琴曲,原来是夫人一边看着 kindle 电子书(英文的阿里波特科幻穿越版),一边用手机将音乐无线投放到小音箱里播放。
夫人正无意识地用一只手轻捋着秀发,突然意识到我在看她,抬头凝望,嫣然一笑,宛如多年前一样,烟波流转,明丽动人。。。
这就是人和人的差别。人和人的基因是不一样的。夫人虽然和我同龄,但我已有数不清的白头发了,她却满头青丝连一根白发也没有,以前在电信和 INTEL 工作时,有时带夫人一起出去玩还有不少同事会误以为夫人是不是比我十多岁,让我倍增沧桑感。(说到人的基因,补充一句科学知识,暂且不论对错:英国牛津大学人类遗传学家经十几年的 DNA研究发现,全世界的人口分别繁衍自 36 个不同的、被称做“宗族母亲”的原始女人,其中非洲有 13 个“宗族母亲”,印度、澳大利亚、中亚有 7 个。而所有这些“宗族母亲”又都是 15 万年前到 20 万年前非洲大陆上一个科学家命名为“线粒体夏娃”(Mitochondrial Eve)的女人的后代。而所有华夏人的祖先应该是源于非洲人。)
人性之中,有些东西很美,就像美好的音乐,又如孩童或少女清澈的眼眸,可以触动人的内心,带你进入一种空灵忘我的境界。
就在夫人抬头微笑着凝望我的一刹那,我的心中瞬间响起了以前年轻时曾经为她弹奏过的那些吉它曲,那些优雅柔美,而旋律却又极其简单和相似的曲目:致爱丽丝、爱的罗曼史、水边的阿狄丽娜(Ballade pourAdeline)、梦中的婚礼 、秋日私语。。。
每有人不能领悟这些最简单的旋律之美。
我觉得很多后面的作品,应该都是和最早触摸到该境的创作者有着一样类似的空灵心境和心灵波动。《致爱丽丝》或许是最早的,是贝多芬为数不多的钢琴小品之一,但在他生前未发表,乐谱发现于 1867 年。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岁时(1810 年)为他的学生,名叫苔莱塞·玛尔法苔伊的十七岁少女所作。此曲形象单纯技巧浅显,显然是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发表以后,不胫而走,几乎成为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
大道至简,有些东西虽然简单,但相信其中自有乾坤,比如《致爱丽丝》的简单旋律,那么空灵而优美。
这个贴子是讲交易之道的,那么什么是道?
道即是规则,即有所能,必有所不能。人的生存法则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又是一条线,这个两者之间就是生存空间,如果我们真能做到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那我们的生存空间就比别人大。
任何人从根本上要面对两个问题:一、生存,得活下来。
二、是要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
很多人生活了半辈子了,自然而然就会不拘泥于仅仅是生存和活下来,而会更多去思考为什么活着,要去寻找生命的价值,要让自己的心有个安住,这就离不开对这个“空”境的感触了。
学习交易之道,也同样如是,首先要学会安放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都觉得舒适。
《金刚经》有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十分强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求善男子善女人,“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己,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金刚经》所开示的无住法门,有个大前提,即发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心愿。灭度一切众生已,然后再空掉我人众生寿者诸相。立不立这一菩提大愿这是佛法与魔法的分水岭。
我国古代老子也讲“无为”,庄子也讲“坐忘”。但他们都没有佛陀讲的发菩提大愿的前提,所以他们的成就按佛家的说法最多止于四罗汉果。有些民间附佛外道也懂得修空无,知道“不断地去执著心”,但如果他们真正的出发点只是为了个人的眼前小利,或只替家人朋友消灾解厄;甚是只为了贪图人间之享乐,那么,有的可以得点小小福报,但贪欲甚者会使其沦落为魔王眷属,堕入歧途。
什么叫发菩提心、菩提愿?发愿救度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已,而实无众生得度者,称作“发菩提心”,即既应普度,又不执著。不执著普度众生之功德,不执著于众生,也不执著于自我。所度、能度二者皆忘。
《毗婆娑论》云:“发菩提心法,乃是诸佛之父,诸佛之母,诸佛之眼。”常修此法,功德不可思议。
《华严经》云:“忘是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可见,没有菩提愿。大悲心这一前提,去修“无所住心”,是很危险的。
这里我再次强调,本贴重在修心,所有我讲的类似大突破策略之类的技巧,都是小术,是奇技淫巧,都是浮云。
以前在 INTEL 工作的时候,总是睡到自然醒。目前来读博,也是如此。夫人的妹妹来英国旅游,就感叹说,哇,原来姐夫读博士可以这样读,感觉很轻松。
其实身体或许是轻松,但是真正思考的时候,累的是心和脑啊。
而且,我从来不觉得“努力”是一个值得炫耀的品质。
生命真正有价值的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探索时的那种渴求,就像人性中天生而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是任何人无法抹杀的美好本性。如果有一天我身上的标签只剩下了努力二字,那我一定会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才陷到这样青筋毕露讨生活的境地,会变得没有本事坐着谋生,而一定要站着谋生,或者跪着趴着谋生。就像学舞蹈的老师会告诉学生,对的动作一定是优美的。而学生们会发现,每当做一个动作或者做一件事情做得气喘吁吁非常苦闷的时候,最后却发现原来是有一些很细小的东西完完全全都搞错了。
所以不妨以平常心看待期货投资,把它也当作是读书求知的一个过程,并从中体会到人性中最真最美的快乐。就像年轻时下围棋和打桥牌的时候,我们都喜欢这样,不是说一局打过了就过了,而是要认真复盘,甚至换位重新对弈,吵得不亦乐乎,一定要研究其中的关键之所,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或者为什么对了,只是对事情本身胜负的规律,而不针对对手的发挥。那时那种一心求真精进的劲儿,正是人性中最简单的美好。
其实在那个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任何事,都有它的规律和天道,如果你不懂得它,不掌握和运用它,你就无法获胜。
而如今,期货投资同样只是一种工具而已,而工具后面,真正修行精进顺势放空,并且积聚力量助人为乐的精神,才是真正的投资大道。最要的,是要在修行中磨练自己,培养自己保持以空之心顺势而为跟随市场的习惯,从而始终会对自己的投资之道抱有信心。
一颗阴暗的心永远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而再多的苦难和黑暗,其实也压不垮内心燃烧着渴望和光明火焰的炽热的心。这是我以前在电信体制下与很多成熟的商业人士灯红酒绿地应酬,以及面对灾区和贫困山区很多渴望求知的少年少女最纯真的眼睛时的最大感受。
目前有很多想投资赚钱的朋友,问我很多很多问题,恨不得我每天随时提示他们下单做单,其实这是进入了一个误区。
我发这个贴,更多只是引路而已,更多的修行,只在每个人身自身。
“以色拜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就像修佛,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才会真的是我的。
就像读博士的课题研究,老师告诉我,好的论文和成果,就像一个大师或者是大师的 master piece,认识这个人或者读到了他的作品,就像是在心中打开了一扇窗户,你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他就像是在已经封闭的空间中,突然又给大家打开了一扇门,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新的世界,后面的人就可以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又进新房间去修修补补粘粘贴贴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我想音乐中最简单的钢琴曲《致爱丽丝》便是如此。
而对我来说,只希望我的“空”贴之中的大突破策略,也能如一首最简单的旋律,抛砖引玉,帮助更多人的能够在混沌市场中打开一扇门窗,用心去思考体会,从而逐步摸索和找寻到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交易之道。
作者:peterwind_PhDing 日期:2016-09-05 01:36
363. 提高系统稳定性每个人自己的系统,一定要提高稳定性。哪怕牺牲收益率,也要减小回撤,增加稳定性。因为之前讲过复利的重要,哪怕只是微小的复利,只要有强大的稳定性保证,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
而增加稳定性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有耐心等待好机会,而且要认真地写交易计划,打有准备的仗,对自己不确定的形态,和盈亏比不合理的交易,坚决忍住不开单不去做。
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人性,因为人的主观情绪,会影响交易员的判断。
非常认同罗杰斯的一句话:“我所要做的就是等,直到有钱躺在墙角,我所要做的全部只是走过去,把它捡起来。”有时做顺势交易就是这样,做交易的人肯定会有这种情况,有些机会就是像捡钱一样,这时你就把它轻轻捡起来就可以了,但之前很多时间就都是空仓等待的时候。
但是这也有一个风险,就是你不会想到,有时候会突然因为撞车或者地震或者别的什么特殊的突发情况,墙垮了,倒下来把走过去捡钱的人砸死了。
所以,这里资金管理是关键。有几点建议:
一是永远不要挪用经不起风险的钱,要永远只用输得起的钱去做投资,才不会影响交易心态,不会因为压力过大而失常。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从一开始就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不会输不起。
其次,一定要分仓,不要重仓只做一个品种。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因为市场总是会有超出你想象的情况发生。
此外,任何时候,多空两方面都要考虑,而不要只做一个品种一个方向,因为系统风险很容易出现普涨普跌,这时候有分仓保护多空都持仓就很重要。
而且一定要轻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永远不亲自去墙下捡钱,哪怕看上去很稳定的墙,也可能突然变成危墙。所以哪怕看到了很好的机会,也只站在安全距离以外,远远地用一根棍子或机械手去捡钱,哪怕墙垮了,也只损失的是棍子或机械手而已,而不是说身子被压在墙下面了,再来按计划执行止损通过割手割脚把人部分拖出来的问题。这里和前面第一点本质是一样的,就是说的要轻仓,永远不要重仓,永远只用能完全输光也不在乎的棍子和机械臂去选择容易捡到钱不容易被墙压到的交易,而不是用割起来会肉疼的全部身家不计成本不做分析地去胡乱赌。如果你把所有的资产比如把房子车子都卖了拿来重仓买股票买期货,其实就相当于是把全部身家性命都押在了突发事件概率上,类似于长期在高速路上超速而一直把生命寄托在爆胎概率上,这是极其危险的。
最重要的是,要有空的心态,永远尊重市场,尊重对手,不要争无谓的输赢,没必胜的把握就宁愿不开战局。即使开战,也不要一下子投入所有兵力投入全部身家性命,而是通过轻松缓慢的细节局部战争,慢慢控制局势稳定打开局面。
要有耐心等待确定的好机会,而不要因为一时的突发情况而惊慌失措,因为冲动酿成大错。有时候学会在局部认输反而是最好的对策,不和凶悍无理的庄家对扛,不用自己弱小的资金去和强大的压家争一口气,不一定非要立刻在已经输掉的合约上拿回所有损失甚至还不切实际地想要大赚一笔。投资市场多头也能赚钱,空头也能赚钱,只有死多头和死空头会亏钱。
这里我想到一个历史的对比:
公元前二百年,韩信撞上了一面墙。一位杀猪的堵住了韩信,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请钻我的裤裆。
其实不只韩信遇到过这样的挑战。过了一千年,有一个叫郭威的人也被一个屠夫堵住、屠夫拉开衣服,露出有战略脂肪储备的肚皮:“有本事,你就捅一刀。”韩信选择了弯腰,他从屠夫的胯下爬过,然后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在众人的嘲笑声中走了,一路走远。
而当屠夫堵住郭威时,郭威真的拿起杀猪刀,然后一刀捅死了杀猪的。所以,当自己是傻 B 时,千万不要再去刺激另一个傻 B。
后来韩信成了刘邦的将军,西汉的齐王。
而郭威却被抓了起来,打进了死牢。要不是军头李继韬欣赏他,将他从牢里私放了出来,他可能早被处死。数十年后,郭威成了后周的开国皇帝。
不同的应对,似乎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结局。
但真的如此吗?区别还是有的,区别是郭威有军威,宁愿用自己的身家性命与一个疯汉对赌,而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巨大的不确定上,而韩信却能忍气,避免了在无聊的事情和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上把自己置身于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
当然并不是说忍是最好的选择,英雄造时势,如果有能力提前预判和改变环境,不要让自己落入形势所迫的困境,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特别要说一下后周开国皇帝郭威(904-954),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绝对算得上是个传奇人物。他从一个普通士卒干起,白手起家,戎马倥偬,在数十年的攻伐混战中,从低级军官到高级将领,从枢密使到节度使,最终黄袍加身,荣登帝位,且治国有方,政绩斐然,堪称五代十国诸帝中的佼佼者。而且奇人有奇遇,相比于开国创业,郭威在情感和私生活方面更为传奇。据《新五代史》记载,郭威有“一后三妃”,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