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同样一句上联,可以对出无数的下联来;
同样一个作文的命题,也可以写出无数的好文章来,而个中好坏,全凭考官定夺。
而与语文相比,不管解题过程多么复杂,任何数理题目,最终的答案和可解的过程,几乎都是明确无误的客观题,是不以阅卷考官的个人偏好所变化的,所以语文阅读和作文要得到满分,比数理化拿满分更难上百倍。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古时金圣叹参加科举考试,常常名落孙山。
金圣叹,又名人瑞,明末清初文坛上的一位奇才。他曾评论中国古典小说十部“才子书”,成为著名的文学批评家。
他为人诙谐幽默,高傲而有志气,文笔潇洒自如,生平轶趣俯拾皆是。
据说金圣叹最喜欢屈原,平日以《离骚》为下酒菜,一边高声朗读,一边尽情喝酒,醉则须眉戟张,遇到贵官豪绅,嘻笑怒骂以为快事。
而言羽最初读《离骚》、《九歌》,也是得了阿望的推荐,听得他总是赞不绝口,方才认真品读的,其中仙灵之感,确实和其它凡尘诗词殊不一般。
这一点言羽觉得阿望和金圣叹很像,只要阿望的地方,就会有欢笑,和他在一起,闲情野趣无穷。
阿望的语文成绩也不太好。
事实上,除了历史,阿望基本上所有学科成绩都不太好。
但是在言羽看来,这些丝毫不影响阿望成为一个性格很好的人,诙谐幽默,而且颇有情趣,是少男少女之中最受欢迎的人之一。
而古时的金圣叹,也是学问渊博,作文不拘一格,自称:“以吾之才,入学如取芥耳。”
金圣叹,又名人瑞,明末清初文坛上的一位奇才。他曾评论中国古典小说十部“才子书”,成为著名的文学批评家。
他为人诙谐幽默,高傲而有志气,文笔潇洒自如,生平轶趣俯拾皆是。
但因为他恃才傲物,在试卷上嘻笑怒骂,所以每次科举考试都是名落孙山。
他第一次参加考试时,试题为:“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他答题时就在试卷上绘了一个光头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此亦匏瓜之意形也。”主考官大怒,其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次参加科考时,题目为“吾四十而不动心。”金圣叹便在试卷上一连写了 39 个“动心”。主考官追问原因,他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孟子曰四十不动心,则三十九岁之前必动心矣。”又被除名。
还有一次以“杀鸡”为题的,他嫌考官题目小题大做,就在文章中写道:“为雄鸡,为雌鸡,不雄不雌为阉鸡,姑勿论也,杀之而已矣。为红鸡,为白鸡,不红不白为花鸡矣,姑勿论也,杀之而已矣。。。”再次落榜。
又一次岁试,有“西子”题目,金圣叹提笔写道:“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金圣叹就这样在考试时随兴而发,嬉笑怒骂,不拘一格,以成文章,所以总是名落孙山。
不过,他终于也有幸运的一次,那次试题为“原壤夷侯,阙党童子将见。”他在答卷中写道:“原攘夷侯,夫子以杖叩其头,原攘三魂渺渺,七魄茫茫,一阵清风,化而为阙党童子。……”言羽读到,亦觉颇有《离骚》之风。
而学使看了,大为惊叹,遂在其试卷上批曰:“如此奇才,岂可不中。”金圣叹由此方结束长年名落孙山的历史。
中国古代,好对联数不胜数,言羽印象极深的,也有很多。
宋代词人晏殊路过扬州时在大明寺里小憩,无意间看见壁上所书的一首诗很不错,经打问知道作者是当地人王琪,便请王来一起用饭。饭后二人在池边散步,其时正值遍地落红的春末,晏殊说:“有时想起一个佳句,比如我曾做出过这么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也没想出下联。”
王琪却应声说:“似曾相识燕归来。”
不久,这一联句被晏殊写入他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遂成千古名句。
。。。
金山寺和尚佛印和苏东坡一向友善,两人相遇常常互开玩笑。一天傍晚,二人泛舟长江之上,船小风轻,对月饮酒,十分畅快,酒过三巡,佛印向东坡索句,东坡手指江岸,笑而不语。佛印循指望去,但见岸上一农夫荷锄归村,身后一条黄狗正边走边啃一截剩骨。佛印顿悟东坡之意,乃呵呵一笑,将自己手中拿着的一把题有东坡诗句的大蒲扇抛入水中。
二人彼此心用不宣,相视微笑。原来他俩用“形体语言”合做了一副精致诙谐的双关“哑联”:
狗啃河上(和尚)骨 (东坡出句)
水流东坡诗( 尸 ) (佛印对句)
。。。
一日,佛印对东坡大谈佛事,躺在帘子后边的苏小妹见佛印把佛法说得神乎其神,便很想幽这位和尚一默,遂题一上联并吩咐女仆拿出去交给苏东坡。
东坡接过一看便朗声大笑,上联是: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东坡把上联交给佛印,佛印思索片刻即对出了下联: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这是一副“析字联”,对得十分巧妙。
。。。
而明人解缙,亦有诸多名对,小时就极善对句。
九岁时,父亲携他到长江边洗浴,父子把衣服脱了挂在江边一老树上。父亲即景出句曰:
千年老树为衣架
解缙随即对句曰:
万里长江作浴盆后来长大了些,某日,解缙的父亲与友人对弈,开局之前,友人吟道: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解父一时语塞,站在一旁的解缙应声替父解围:
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能弹
。。。
某翁家资巨富,一日为夫人祝寿而大摆宴席,并再三邀请解缙赴宴。解缙感到盛情难却,便前往祝贺。
酒酣耳热之际,某翁请解缙题诗庆贺。解缙乘着酒兴,当即应之道:
这个婆娘不是人
听到这句不恭之语,举座皆惊,某翁及其子更是怒气冲冲。解缙不以为然,从容续道:
九天仙女下凡尘原来如此,众始莞然。及其转句,又听解缙念道:
儿子个个都是贼
众复愕然。只见解缙收句云:
偷得蟠桃献母亲
某翁之子顿时转怒为喜,众宾客交口称赞。
有一回,解缙到一大商贾家收税款。事前,商贾家调皮的女儿在宅前贴上对联,心想,看你解税官怎么进屋。对联云:
闲人免进,盗者休来
解缙看罢一笑,叫人拿来笔往门联左右各添三字便挺胸而入。商贾女儿出门一看,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税官文思敏捷,巧补天成,原来解给将对联补写为:
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
。。。
明代程敏政也极有才华,十多岁即被荐入京。宰相李贤欲招之为婿,便在一次宴会时手指案上的果品对程说:
因荷(何)而得藕(偶)
程明白李的心意,便答道:
有杏(幸)不须梅(媒)
李很满意,于是最终把女儿许配给程。
明代李东阳和程敏政一样少年有才名。东阳 6 岁时便和敏政一同去接受英宗的召见。过宫门时,年幼的东阳跨不过高高的门槛,英宗见状出句:
书生脚短
东阳应道:
天子门高
赐御膳时,英宗指着盘中的螃蟹说:
螃蟹一身甲胄
敏政对曰:
凤凰遍体文章
东阳对曰:
蜘蛛满腹经纶
英宗又出上联:
鹏翅高飞,压风云千万里
敏政对:
鳌头独占,依日月于九霄
东阳对:
龙颜端拱,位天地之两间
英宗大悦,对左右说:“以后让他们一个做宰相,一个做翰林学士”。
。。。
明人徐唏年轻时以吏员进身。他荣归故里时,当地官员率诸生郊迎,诸生以其不由科目出身,便有些态度不恭,地方官员大为生气,出句斥诸生曰:
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酸子”乃讥刺在场的酸秀才们。诸生久不能对。
徐唏代答曰:
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诸生惊服,遂尽皆请罪。
。。。
明人陈洽 8 岁时与父同行江滨,见两舟一迟一速行进于江面,父即景出句命对:
两船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陈洽应声曰:
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鲁肃、樊啥、狄青、萧何皆为古人名)
。。。
明代状元梁储年轻时就颇具“公辅之量”。一天,他放学回家时不慎跌倒,父亲一边扶他起来一边说:
跌倒小书生
梁储应声道:
扶起大学士又有一日,梁父带孩子们到池塘中沐浴,随口出句曰:
晚浴池塘,涌动一天星斗
年仅七岁的梁储对答道:
早登台阁,挽回三代乾坤
。。。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游马苑,朱棣(其四子)与朱允炆(其长孙)同侍。
太祖出句令对:
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对曰:
雨洒羊毛一片毡
太祖以为“气弱”。
朱棣对曰:
日照龙鳞万点金
后一对句比前一对句,气象的确雄浑得多。
后来朱棣取代朱允炆登上帝位并把国都由南京迁到了北京。也许“马苑应对”一事已经显示出皇孙不是皇子的对手。
。。。
好的对联并不在长短,有时短短几字,便诗意盎然,已然尽兴,而说得多了,却画蛇添足,反为败笔。所以很多大家都惜字如金。
传说有一商人准备开业,特登门请唐寅撰一副吉利对联,唐挥笔写道: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源
这出句源于宋祁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对句化自朱熹诗句“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联恰到好处地比喻了“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之义,堪称一副佳作。
但胸无点墨的商人却认为唐寅未把“招财进宝”的意思写足,央求唐寅另撰一副。唐寅很郁闷,只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实在难以对牛弹琴,于是索性重写了一副俗不可耐的对联: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柜里铜钱要像秋天虱子,越捉越多没想到那商人却非常满意,喜笑颜开地拿回家张贴去了。
。。。
传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刚刚张贴就被别人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偷联的人到王宅前一看,都摇头而去。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遂成意义全新的一幅佳作: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不过据后来言羽研究,应该在五代时才出现第一副春联,此联或许为后人所作,比如苏东坡、解缙、金圣叹之流。
7718 楼
作者:peterwind_PhDing 日期:2018-11-23 04:41
《渝蓉之绝对》
高中时,朋友虽然多,但言羽还是更喜欢那些有文学修养有艺术细胞的朋友。
比如“马猴”阿望,仍可以背出很美很好听的爱情长诗: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
不过“马猴”阿望最偏爱的,还是那些有趣的情色之事。
比如读《红楼梦》,最感兴趣的是“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和“得趣饭头庵”之类的事情,最喜欢和言羽讲述和讨论《三言二拍》、《西厢记》、《金瓶梅》之类书中的男女之事。
知道言谨喜欢对联,竟然给言谨出了不少黄段子对联,有些对联,实在让言羽绝倒,不得不叹服其幽默才情和疯狂搞笑。
比如言羽很喜欢看战争的书籍,马猴就给他出有一联:
上联:夜袭珍珠港,美人受惊。
下联:两颗原子弹,日德投降。
横批:二次大战
。。。
因为读过《史记》,言羽对司马迁腐刑后尤能成书十分佩服。然而“马猴”阿望,却称太史公文笔太差,是“太屎公”,让言羽替司马迁极度不平。
那时候初中同学喜欢吟诗作赋的小美女田蓓,已经分到其它班,与言羽不在一个班了。
高中班上又有了一位很喜欢诗词歌赋的美女同学,经常与马猴和言羽在一起讨论文学艺术。
女孩子名叫周渝蓉,因为父亲母亲是成都和重庆的,所以就直接给她取名叫“渝蓉”。
言羽觉得这名字很好听,而且她也长得十分娇巧可爱,语笑嫣然,言羽因此也比较喜欢她。有时候女孩子无意间拉拉手碰碰腿什么的,十分自然,言羽却觉得非常开心自个儿都能高兴好半天。
周渝蓉很喜欢写作文,也没事自己写写诗词什么的。
有时候和言羽探诗或者吟上几句古诗词,简直让言羽心动。
比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又如“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不过语文老师却经常批评她,说别的名家写的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可她却是“形散神更散”,平时就装扮怪异妆容不整,作文更是思维跳跃不知所云。
可是言谨却不这样认为,在言谨的眼中,她的装扮其实经常是很前卫很好看的啊,而且她散文般的行文风格言谨也觉得别有风味,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有时候老师会对漂亮姑娘有那么多的偏见。
不过言羽去过周渝蓉家里,看到她家养了好多猫,还有一些狗,家里的小动物竟有十多只之多,心想或许她这么精灵古怪的原因,可能是经常与那些猫咪呆在一起呆久了变的吧。
不过或许是因为都很喜欢文学和艺术情趣相近,周渝蓉和马猴阿望却十分投缘,都颇有才情,常常让言羽艳羡。
因为父亲有时候帮人写春联什么的,言羽除了喜欢诗画,最喜欢的就是对对联。
周渝蓉也是性情中人,不拘泥于条条框框,有时候一起对对联什么的,她就喜欢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尽兴而来。
比如“大江东去”,她有时候就非要对“小桥流水”不可,明明后面两字对不上嘛,所以言羽觉得,女孩子有时候实在不可理喻。
言羽曾很认真地练习过毛笔字,最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据历史记载,公元 353 年,即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名流及亲朋共 42 人聚会于兰亭,行修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传说当时王羲之是沉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 28 行,共 324 字,凡字有多次出现者,皆变化不一,毫不重复,精美绝伦。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里,爱不忍释,临死时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
因为成都地处盆地中心,长年极少下雪,很少能见到雪,周渝蓉更喜欢有雪的诗词。有一年,正好成都下雪,雪花飘扬飘飘洒洒落在校园里的花园小兰亭上,看上去雪白的一片,实在美极。
而那时又适逢周渝蓉家里的母猫生了一窝小崽子,她不知是从别的什么书本诗词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突然间心血来潮自己想出来一个很神奇的对联,其中正好有言羽喜欢的“兰亭”二字。
于是她就出了这个言羽看来当时天下最难的难题,要考一考特别喜欢诗词和对联的言羽和阿望,看他们能不能对出适合的下联。
上联是:
浴羔洋雪落兰亭
别看这几个字很简单,但是很难的是,这七个字的书写笔划中,竟然正好分别有七六五四三二一点。
周渝蓉的这个对联,在言羽看来,就和当年苏小妹出的对联差不多,两人真是想破了脑袋也难对出啊。
言羽和阿望最开始讨论,尝试用横、竖、撇、捺等部首来应对,却一直想不出对得很合适很工整的对子。
后来有一天晚上言羽回家,因为读书读到‘品’字,终于突然间想到了可以用“口”字来对。
于是一晚上都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就很兴奋地找阿望商量看怎么对。
阿望听了,就说不行,说:
“一个口是口,两个口是吕,三个口是品。那么四个口呢?我想不出来了。”
言羽就说:“是‘田’啊。”阿望恍然大悟说:“哦。那么五个口呢?我还是想不出来。”言羽说:“还是‘田’啊。一个大口包四个小口,还是田。不过对联不能重字,我想了一晚上,除了‘田’字,还有一个字,也是五个口。”“是什么字?有五个口的字吗,我怎么想不到,我只想得到‘由’,还有‘电’”?
“都不是,是‘吾’,五个口的吾。”
马猴再次恍然大悟。
不过马猴阿望和言羽讨论了半天,最终决定,‘田’和‘吾’字虽然有四口五口,但是“吾田”和周渝蓉的上联五点四点的“洋雪”相对,都不太好,意境不合,最好能找到一个和冰雪意境相反的词语来应对。
后来还是阿望灵机一动,想出了很关键的一个‘暑’字,恰为四口。
最终言羽机缘巧合,因为好吃,碰巧吃到一样好吃的东西,才很完美地对出了周渝蓉出的上联。
最终言羽对的下联是:
叱晶冒暑品海棠,分别有七六五四三二一口。
与上联还算匹配:
浴羔洋雪落兰亭,分别有七六五四三二一点。
。。。
那时言羽恰好买了一种很好吃的海棠果蜜饯果脯,因此才对出“品海堂”三字。
而能对出“叱晶”两字对“浴羔”,是因为言羽读过丰子恺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颇有触动。丰老先生曾说过,世间最美的事物,莫过于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孩童。丰老一直把天上的神明与星星、地上的艺术与儿童当成他生命中的最爱。
言羽恰恰因为老先生的这句话,受到启发,想到了周渝蓉喜欢小动物,在给小动物轻轻洗浴时那份柔情,与丰老喜欢孩童小孩子的童心全无二致;而言羽却从小最喜欢星空,喜欢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一直渴望未来人类能征服宇宙,遨游星空,叱诧风云,所以言羽最终才对出了“叱晶”二字,暗合丰子恺老师的那一句名言。
在言羽的心中,只要涉及到星星的,都很神奇。比如太岁,可以延年益寿,甚至可以起死回生。
《山海经》、《本草纲目》, 太岁是古人假定的一个天体,它和岁星(木星)运动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太岁到了哪个区域,相应的就在哪个方位地下有一块肉状的东西,它就是太岁的化身,在这个方位动土就会惊动太岁。这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会有灾祸”的由来。
中国《五运历年记》认为: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娲,均是传说中的上古之神。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
因为机缘巧合,极喜欢星星,又极喜欢吃海棠果脯,所以才对出了周渝蓉所出之千古绝对,言羽一生之中,为此也得意了好多年。
除了有这个“兰亭”之绝对考言羽,周渝蓉还出过一个谜题考阿望,谜面是“十六日娶新娘”,打一成语。
阿望蠢笨,一直没想出来。
后来还是言羽想到,按中国传统,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正合了阿望名字中的‘望’字,这才猜出谜底是“大喜过望”。
甚至“喜出望外”也是可以的。
不过言羽想,其实中国传统十六日叫“既望”,出的题目刚好是十六日,其实并不太好,换作“十五之后娶新娘”,可能更好些,不过提到十五可能更容易猜出吧。
7719 楼
作者:peterwind_PhDing 日期:2018-11-23 04:41
《言羽之绝对》
言羽一直都记得,小时候最贵的酒,五粮液也才 2.9 元一瓶,物价真低啊。
随着慢慢长大,言羽已经有了金钱和理财意识,很小就学会了倒买倒卖,交易赚钱。
在家里,爸爸妈妈也给了言羽和妹妹挣钱的机会。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拿奖学金,言羽因为成绩好,拿得很多,而妹妹成绩稍差一些,爸爸妈妈也调整了目标,同样有目标奖励和进步奖励等。
而另一方面,还可以天道酬勤,多劳多得,只要多做家务,都可以挣钱,这方面就是妹妹的长项了,各种家务都很擅长,得到奖励后也越发地积极了。
不过总体来看,言羽觉得,的确如谚语所说:
“挣钱犹如针挑土,花钱犹如水冲沙。”
因为攒钱不易,所以也愈发珍惜。
上了高中,学习压力烦重,老师管得很严格,但是总感觉少了很多耐心和爱心。
这时候的言羽,已经开始后悔以前小学初中的时候,爸爸给的有些东西让他送给老师表达心意的,他当时并没有送给郑老师、燕老师,而是自己买了音乐贺卡或者自己用心亲手做一些礼物送给老师,而把爸爸给的东西都偷偷吃了卖了什么的。
因为言羽已经意识到了,人生启蒙之初,如果有一位好的老师,能在小朋友的心里种下一些善的种子,比如文学和艺术,就足可以照亮他一生,让他们在未来一生的生活之中,都增添很多美好的乐趣。
其实老师和父母一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虽然老师总是说不要送这些东西,只送一张卡片足以,但实际上老师给学生们这种人生的礼物,这种最美好的心灵的馈赠,其实是再多的物质回报也无法报答的。
而高中同学里,也有一位叫阿汪的,也是和言羽一样,因为家里穷苦,每次妈妈买了好东西让他送给老师,他都觉得不值,心想自己家都那么穷了,还要买那么贵的礼物给老师,老师又不缺这些还有其它好多同学送呢,于是就偷偷地把好东西都自己吃了或者和朋友一起吃了。
高中里,仍有很多朋友,虽然成绩很差,但是其实学识很渊博,和他们在一起,能学到很多奇妙的东西,生活会更加有乐趣。
比如有一位叫王珏的同学,因为名字的‘珏’有点儿谐音,大家都叫他“脚板”。言羽觉得‘珏’字含玉,这么精致典雅的一字,竟然和臭脚板这样的外号挂钩,实在可惜了。
王珏虽然有点儿笨,学习成绩很差,但是他很爱学习,有各种新鲜事物他都愿意很用心地去学,虽然学得慢,但是总能慢慢地都学会了。
王珏常说,“技多不压身”,多学是好的,未来不管走到哪儿,总可以有一技傍身。
言羽觉得他说得很对。
有一点言羽和王珏很像,都有点儿笨。比如他们俩都搞不懂,为什么女同学们玩的跳皮筋,唱的那些歌怎么数字总是不连贯没道理。
比如“小汽车,嘀嘀嘀,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言羽觉得那些数字都是胡乱喊的,没啥道理。很多女同学都认为言羽太傻太较真了,管它什么数理,只要喊着顺口不就行了?
良师益友,都是人生中另一扇窗户。
言羽一直很喜欢诗词,也从朋友那里学到很多。
比如有一句好诗,是言羽从马猴阿望那里学来的: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而马猴却是从禁书《金瓶梅》中第四回中读到的:
柔玉见世贞语意皆坚,垂泪叹道:“唉!罢了,正是,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奴有从兄之意,兄却如此无情;如今在你面前,我丑态尽露,反招君笑,有何脸面为人,留得此画又有何用,罢!不如与画同尽,抹去世上耻笑。”
。。。
马猴以为此句极佳,特别是“照沟渠”三字,以为妙绝,经常有事没事引用它,来表达自己对别人很好结果受到冷遇时的感受。他觉得同样的意思,古人这句诗,可比现代人常说的俗语“热脸贴上冷屁股”雅致多了。
随着读的书多了,言羽也慢慢发现,除了唐代齐澣的诗中有“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等类似的诗句以外,其实这句诗在其它很多地方也都有,比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封神演义》第十九回,还有最早出现的,却是元?高明《琵琶记》第三十一出里也有这一句。
而这时候的言羽,更已经发现,中国农村的农历历法,即阴历,十分神奇,颇有讲究。
古人做了对联,书写了诗画什么的,常常要落款,写明作品作于哪年哪月,就常用古时农历。之前解谜时用到的“朔望”等知识,也来源于此。
而有些千古绝对,也有天时地利人合,有机缘巧合在其中。
比如苏轼苏东坡一向恃才傲物,与宰相王安石经常政见不合,王安石一方面很器重苏的才学,一方面又觉得应该找机会挫一挫他的傲气。
适逢有一年的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八月又是一个闰月,王安石即以此为题出了上联要苏轼对答: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轼绞尽脑汁,至死未能对出。
而之后的后人想了几百年,亦无绝配之对,再无精妙下文。
在言羽看来,只要涉及到宇宙时空的本源奥秘的,都是很神奇的东西。而当年王安石的这一上联,其实便是一个空前绝后的联,所以也经常和喜欢诗词歌赋的朋友们一起讨论,希望自己也能机缘巧合,对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下联来。
言羽觉得,要对出这个下联,光从文学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天文物理知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是个现代科学测定的数字。而中国的祖先古天文学家“伏羲”,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就用土圭影子的变化测出一年的时间是 365.25天,与现代科学测定的时间十分吻合。
伏羲还以圭杆影子的长短点,定出了四节,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为后来的完整历法奠定了基础。到“夏朝”,历法已初步完整化,所以阴历又有夏历之称。民间谚语说的“四节八夏”亦从夏兴起,原来“八夏”就是“八风”,是指季节的变化而产生的风向的变化,在“四节”的基础上,再加上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每个节(季)会有不同方向的风,就是八风。
地球除绕太阳公转外,还要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是 24 小时。人们在地球上还发现月亮有规律的运转,月亮转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它背着阳光的黑面正对着我们,于是我们就看不到它了,这叫做“朔”;再过十四五天,月亮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时候,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又对着我们,这叫做“望”。它绕地球一圈是一个月,一个“朔望月”的时间是29天12小时44分零3秒。历法上的月是整日数,叫历月,以此和朔望月而区别。
既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 秒,而月亮有 12 个朔望月算一年,那事实上一个朔望月才29天12小时44分零3秒,12个月等于354天或353天,要比地球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少了 11 个整日还多。因此,不需三年,就必须以 13 个月计算作为一年。多出一个月叫“闰月”,闰月的年头天数是 384 天或 383 天。所在中国的先祖,以 19 年安排 7 个闰月的手段,就和阳历的天数接近吻合了,但依然有两个小时的误差,这就是传统中国古话所说,“今年的皇历明天不能再翻”的结论。因为无论如何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将它搞的一点误差都没有,这是一个十分微妙的现象。
那么农历的闰月,究竟是怎么安排的呢?这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处理。西汉初期之前,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即“九月”,这个闰九月叫后九月。随着历法的逐渐精密,闰月的安置也有了新的规定,就是把闰月放在没有“中气”的月份,直到今天,这种方法还在应用。
说到这里,又出来令现代人费解的词,九月怎么成了一年的末尾呢?这还需要从节气说起。原来古圣贤“伏羲”就曾以太阳照到南回归线的尽头而向北移动的那一刻开始定为“冬至节”。从这天起,开始阳气回升,天交一九。严寒的冬天带来的诸多不便就要得到缓解了,所以民间谚语有“一九一阳升,九九过了冬”的说法。既然是冬至节以后阳气回升,人们的喜悦心情从此兴奋起来,就干脆以冬至节为“春节”,新的一年开始,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就开始了。
因为冬至节肯定要在阴历的十一月,远古就把十一月定为“子月”,冬至在子月,交子交子就是交十一月,故以吃饺子为庆祝。现在则把“交子月”演变为“交子时”,从而演变为春节除夕夜吃饺子,同时人们还保留着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中国古人是这样安排十二地支与月份关系的: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1月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 10 月
如此说来,子月是第一位,“戌、亥”月为九、十月,就是年尾了。
于是把子月定为“开天月”,到周文王时,他也是一位古天文学家,他认为子月虽说开始交一九,阳气回升,但天则是大冷的开始,于是文王将过春节向后推了一个月,即“丑月”,这时候的南方已有开化迹象出现了,所以将“丑月”叫做“劈地月”。到汉武帝时,他认为丑月仍是十分寒冷时期,又将春节向后推了一个月,即“寅月”初一为春节,这时一般来说,天已交六九了,这就是“春打六九头”的来历。
这时,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至今我们还保留着这个传统的吉庆日。过了元宵节,人们就要开始下地劳动耕做了,所以把“寅月”叫做“生人月”,正月建寅开始了。
原来我们现在过的春节,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改变。难怪有:天开于“子”、地劈于“丑”、人生予“寅”之论,这才是“三阳开泰”的真正来历。所谓“三阳开泰”原来是春节改变三次的产物,如以子月为春节,那上面所说的九、十月为年末,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所以农历的闰月究竟是怎样安排的呢?古人把闰月放在年尾,之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安排闰月亦合理起来。原来阴历每个月都有两个节气,正确的说是每个月一个“节气”一个“中气”。以1968年为例说明:雨水正月二十一春分二月二十二谷雨三月二十三小满四月二十五夏至五月二十六大暑六月二十八处暑七月三十白露闰七月十五秋分八月初三这里的闰七月中,只有一个白露节,就是没有中气,按19 年七闰法没有中气的月置闰就科学化了。
从1949年起到2020年共91年农历闰月分配情况如下:1949年闰七月1974年闰四月1998年闰五月1952年闰五月1976年闰八月2001年闰四月1955年闰三月1979年闰六月2004年闰二月1957年闰八月1982年闰四月2006年闰七月1960年闰六月1984年闰十月2009年闰五月1963年闰四月1987年闰六月2012年闰四月1966年闰三月1990年闰九月2014年闰九月1968年闰七月1993年闰三月2017年闰六月1971年闰五月1995年闰八月2020年闰四月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闰四、五、六月的年头特别多,闰九、十月的年头就少见了,闰十一、十二、正月的机会没有。原来两个“中气”的时间间隔,并不都是一样的。
因为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楕圆的,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轨道上离太阳最远的一点叫“远日点”,最近的一点叫“近日点”。地球在远日点附近运动的快,两个中气间隔时间长,最长的一月可达 31.45 日,故不含中气的机会多,闰月就多。
在近日点附近地球运动的快,两个中气间隔时间短,闰朋的机会就要少,直至没有。
二十四节气,有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实际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反映,与月亮的运动没什么关系。太阳每年在公历三月二十一日通过春分点,在黄经带上为“零”度,后沿黄经道运行,黄经日逐渐增加,一个回归年就是绕黄经道一圈。二十四节气就是将这一黄经圈分为二十四等分,每等分十五度。太阳光通过每等分的时间相等。
所以以公历安排二十四节气变化不大。
有两句口诀:“上半年六和二十一、下半年八和二十三”。
就是说在公历的上半年,每月的六日和二十一日,下半年则在每月的八日和二十三日。
言羽经常认真研究,通过学习一系列的天文知识,才知道原来在阴历的一年里,立两个春,又闰八月,就是保证四季分明。且“冬至”一定要在“十一月”,而夏至又必须在“五月”,不然的话,夏至后要穿棉衣了,冬至过后反而炎热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王安石给出的上联就好对了。言羽和朋友们讨论,有人对出了一些下联,比如:
“一年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四季三冬子午乡,世上重至冬夏。”因为在古经典著作里对冬至和夏至必须在十一月和五月有“二至还乡”之论,也就是说,十一月和五月分别是冬至和夏至的“家乡”,它永远都不能“搬家”,所以,以“子午乡”对“双八月”勉强算是工整的。“三冬”是因为历史上将春节改动过三次,且都是在冬季施行的。以地支“子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