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 a 股有了外资的持续买入,算是一个变数,问题在于外资买入的钱,没有股市圈钱的速度快。

2018 年,外资也是持续买入的,a 股还不是跌到 2440。

2016 楼

作者:kulese 日期:2019-10-19 20:11 我

家楼上住着一位亿万富翁作者:北北看

剧来源:北北看剧我才知道,我家楼上

住着一位亿万富翁。

这位先生四十岁不到,个子不高,一米七左右,一张老

实巴交的脸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

以前每次在电梯里或是在小区的路上看到他,他总是穿件有点皱的衬衫,单肩背个黑色电脑包。

跟这幅图描绘的差不多

有次他家的空调排水管没安好,水滴到我家阳台上,我上楼去讲了一下,他态度很好地道歉,并且很快修好了。于是我们成了点头之交。

后来知道,他们家也是新上海人,他硕士毕业以后在一家民营科技公司上班,工资不算高,他太太在外企工作,工资是他的三倍多。

他们很庆幸十年前就买了房,虽然当时抽光了双方家庭的积蓄付首付,但要是当时不买,后来首付更付不起。后面几年太太收入给力,每月还房贷已经没什么压力了。

虽然家庭经济压力不大,但是看得出他还是很有压力的。

早上七点半我送儿子去上学能在电梯里遇到他,晚上吃过晚饭陪老妈在小区遛弯也能遇到他。

老妈跟他打招呼说:“刚下班啊!” 他说:“是。”

仿佛为了省点力气都不想多说第二个字。

不过最近情况有点改变。

连着好几个月,早上没有在电梯里再遇到他。下午三四点钟,我去接儿子时就看到他在小区的篮球场上打球。有时和一群年轻人一起玩,有时一个人悠闲地投篮。眼镜不戴了,有点皱的衬衫也不穿了,改穿休闲装和运动鞋。

如果说以前的穿着是个典型的码农,现在更象是互联网精英了。

昨天下午,我去打酱油,路过篮球场时看到他正坐在场边休息。

这次他主动跟我打招呼:“你好!”

“今天休息?” 我顺口问。

“不是。我们公司现在没啥活儿干,想去就去,想不去就不去。” 他一脸轻松的说。

“你们公司干啥的呀?” 我又顺口一问。

“做芯片设计的。” 他说。

“芯片设计!” 我没想到他做的是这么高大上的工作,同时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贸易战、华为都和芯片有关,芯片可是当今热点啊!可是他怎么又说没活干呢?“芯片设计现在是很火的行业啊,你们公司怎么……?” 我不解地问。

“我们公司两年前上市了,就是那个 XXX。上市以后大家都没心思干活了。” 他脸上的表情有些复杂,多半是自豪,又有点小小的不满意。

我微笑着对他点点头,就此别过。心里带着大大的问号。

回到家,我打开电脑,想查一查这位邻居工作的上市公

司。这家公司不太有名的。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家公司的股价现在超过 100 块了,总股本 8 亿多,你算算总市值!我依稀记得我老妈八卦来的信息,说他们公司的工资不高,因为老板没钱,奖金也从来不发现金,而是给股份,每年号称有十几万到几十万的奖金,都是给的股份!于是我又去查了这家公司招股意向书,在原始股东名单里看到了这位邻居的名字,他持有上市前 1%出头的股份,三百多万股,按照现在的市价,值 5 个多亿!当然现在还不能变现,还在限售期。后面还有股权激励什么的,他能拿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今天我搬好砖,匆匆忙忙赶回家时又在篮球场边遇到他。

“你好!你们公司好厉害啊!”我主动和他打招呼,态度不自觉的恭敬了很多。

他似乎意识到他的低调已经隐藏不住,就和我多聊了几句。

“你说我们公司的股价呀,我也搞不懂咋回事。你说这些炒股的人都咋想的,我打一场篮球就涨个几百万,打一场篮球就涨个几百万,我就等着限售解禁,去公司干啥呀?” 我咋懂炒股的人咋想的,要懂的话我也早不用天天搬砖了。于是我问,“那你们老板怎么打算?” “他现在忙着并购呢!自己干太辛苦,并购来得快!” 我本来还想问问他有什么打算,但是看到他每天打篮球的样子想想还是算了。我不知道我们做邻居还能做多久。我想我是没资格为一个亿万富翁操心的。

看到“饭桶戴老板”的文章,想起当初暴风科技最高峰的时候,市值也就 400 多亿,冯鑫后来栽在并购上。

愿这位邻居早日套现享受人生。

--------------------------------------------------------

这就是科创板的后遗症。A 股的中小创一直都是高估的,风险巨大、业绩不稳定的垃圾公司,比如:乐视、暴风之类。

之所以估值特别贵,背后就是黑庄的炒作。问题不仅仅是制度不合理,更大的原因是股民的投资偏好。没有暴涨的财富效应,就没有散户的参与。

所以,不要总是抱怨 A 股是监管等制度问题。上任 严格监管,结果就是成交量稳定下降,场子里马上就没人玩了。

A 股的制度改革道路才刚刚开始,股民的成长也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家明白其中的骗局就好,那些忽悠你的故事别当真。

索罗斯说:资本市场是谎言的连续剧。想赚钱就要在骗局开始的冲进去,谎言被看破之前,退出来。市场的规则就是少数人赚钱,多数赔钱,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大家总觉得美国股市长期上涨,大多数人都赚钱,这仅仅是假象。

美股真跌的时候,没有多少预兆,没有人能预测,也就是说基本上没有多少人能逃出来,哪怕是专业投资者。

a 股要是交易规则成熟了,就没有散户参与了。小股民本质上来 a 股买的是一夜暴富的梦想,是一种消费行为,所以也别想赚到钱。

2063 楼

作者:kulese 日期:2019-10-19 20:21a 股接近前高之后,开始回调。市场上分析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数据不好。问题在于第三季度的 GDP 不仅仅是 9 月一个月的,7、8 月的好吗?所以,下半年经济都越来越不好,其实在上半年大家都是知道的。回调不过是市场行为,不用总是找其他借口。

现在看,我上次说的第一种可能和第三种可能都可以成立。没有仓位的,到2900附近抄一把,赌10月底到11月中旬还有一波行情,目标 3150,跌破 2850 止损。在 2990附近买了 0.5 成仓位的,等 2900 再抄一把,搏一样的行情。

技术交易,本质就是赌概率,要适应错误率。我不推荐非职业交易者,参与股票短线炒作。

2064 楼

作者:kulese 日期:2019-10-26 12:19

苏联在第三世界经济援助外交的巨额损失和教训王明

远二战结束后,苏联为了挑战美国霸权,谋求全世界领导者地位,同时为了推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第三世界开展了大规模的援助行动,尤其到苏联后期,进行了超出国力范围承受的不切合实际的援助,投入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可以说超过了同时期的美国。苏联在获取一定战略主动权的同时,也成为国家沉重负担,多数资金都有去无回,苏联外援的经验和教训应该是苏联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苏联援助到底花了多少钱二战结束后至斯大林逝世,苏联即开始对社会主义阵营12 个国家大力开展援助。随着苏联国力的增强以及战略野心的不断膨胀,赫鲁晓夫时代,开始向“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第三世界提供援助,到 1964 年赫鲁晓夫下台时,受援国已经增加到 27 个。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进一步加强全球战略攻势,在第三世界广泛培养亲苏势力,到 1981 年苏联援助国数量达到 64 个,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重要的第三世界国家。

那么,为了支撑这么大的援助规模,苏联花了多少钱呢?这个数据是当时都是保密的,政府虽然也正式公布一些数据数据,但都是被严重压缩的,比如根据 1973 年苏联政府统计公报,1967 年至 1972 年的对外经济援助每年在 1.94亿美元至 8.65 亿美元不等,这仅仅是实际数据的十分之一左右。直到苏联解体之前,面临民众“公开化”的压力才,苏联政府第一次全面公布了对外援助情况:截止到 1989 年,苏联共向12个社会主义国家和49个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858亿卢布贷款,按照美元汇率约 1490 亿美元,这个规模大致相当于苏联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总量的 8%左右,远远超过美、英、法等国对外援助与国力的对比。

另外,近年巴黎俱乐部公布的一些资料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苏联的真实援助规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全部债权,到 90 年代末至 2010 年前后,俄罗斯单独或通过巴黎俱乐部与受援助国达成了债务协议,这些债务国情欠债数量分别是:古巴 320 亿美元、朝鲜 110.96 亿美元、伊拉克120亿美元、蒙古112亿美元、阿富汗105亿美元、叙利亚98亿美元、越南94亿美元、利比亚46亿美元、阿尔及利亚47亿美元、埃塞俄比亚48亿美元、也门53亿美元、莫桑比克20亿美元、巴基斯坦50亿美元,南斯拉夫43亿美元、坦桑尼亚 20 亿美元以及赞比亚 10 亿美元。(巴黎俱乐部网站)虽然这些债务数额里面包含苏联解体后的利率(约 2.5%),然而扣除利息,基数也是很庞大的。另外,这仅仅是部分国家的债务情况,绝大多数东欧和拉美国家都没有算进去。由于援助规模很大,以至于苏援在很多国家的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甚至成为一些国家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据统计,苏联的援助项目和贷款占据了印度工业产值的 17%,叙利亚经济总投资的 15.3%,阿富汗工业投资的 30%以上,伊拉克、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家 60%以上的工程是苏联承包援建的。苏联解体后,像朝鲜、越南、古巴等这些长期依赖苏联援助的国家,经济立即陷入巨大困境。六七十年代这些国家都是耀眼的“社会主义明灯”,人民生活普遍比周边发展中国家好,其实这都是苏联人民了紧裤腰带,大力输血的结果。

有人或以为苏联是高积累、低消费的经济模式,即使是维持这么大的援助,也肯定不“差钱”,其实不然。苏联到 70年代中后期经济情况就恶化,开始向西方发达国家借债,苏联解体的时候,已经欠下西方 660 亿美元的债务,以至于成为 90 年代俄罗斯的沉重负担,到普京时代才还清。然而一边借外债,一边又大举援助他国,维持“强国形象”,这实在是匪夷所思的“打肿脸充胖子”。

二、高风险低回报的援助那么,苏联巨额援助是否取得了巨额回报?是不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没有能力援助和开发这些亚非拉国家,只有苏联独具慧眼,抓住了第三世界的市场和机遇?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苏联援助的都是最穷国,根本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

苏联援助外交初期,受援国偿债情况就不乐观,1955 至1968 年,按照计划应该偿还 32.67 亿美元,实际仅偿还9.09 亿美元( Donaldsor,P25)。进入八十年代,苏联的援助进入还款高峰期,按计划每年能受援国需要偿还 40 亿卢布左右,但是到账率不足 20%。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继承了对这些国家的债权,但是绝大多数国家随着没有了苏联支持,经济财政急剧恶化,更失去偿债能力,最终绝大多数债务都被免除。分别是:古巴 288 亿美元(减免比例 90%,下同)、朝鲜约 101 亿美元(90%)、伊拉克 120 亿美元(100%)、利比亚 46 亿美元(100%)、阿尔及利亚 47 亿美元(100%)、阿富汗 105 亿美元(94.5%)、蒙古 112 亿美元(98%)、埃塞俄比亚 48 亿美元(97)%,越南 94 亿美元(86%),叙利亚 98 亿美元(73%),也门 53 亿美元(80%)、莫桑比克 20 亿美元(80%)。另外,减免比例不详的还有巴基斯坦 50 亿美元,南斯拉夫 43 亿美元,坦桑尼亚20 亿美元,赞比亚 10 亿美元。

因此,可以说,苏联对多数国家的投资和援助最后基本都是“打了水漂”,而这些钱都是苏联极力压低国内劳动人民的回报,降低人民生活水平挤出来的“真金白银”,最后被糟践于其他国家,不能不说是苏联人民悲剧。

再者,苏联援助的多是政治风险极高,或不讲信用的政权。以埃及为例,1970 年萨达特总统上台后,苏联认为在非洲开拓影响力的机会来了,立即与其签订《苏埃友好合作条约》,向其提供 50 亿美元的经济、军事援助,派遣专家顾问达 18000 多人帮助埃及发展,还为其修建了举世著名的 “阿斯旺水坝”。然而,没过几年,萨达特转而与美国、以色列亲近,苏埃关系急剧恶化, 先是于 1976 年废除《苏埃友好合作条约》,关闭苏联驻埃及的外交机构,最后,1978 年萨达特慷慨激昂地在人民议会正式宣布终止偿还所欠苏联的约 40亿美元的债务(苏广辉,1987)。一厢情愿想领导和控制其他国家的苏联却漠视教训,三年后,萨达特遇刺、穆巴拉克上台,苏联再次向埃及提供援助。

利比亚情况也是同样恶劣,苏联曾经向利比亚援助 46 亿美元,卡扎菲政权一直拒绝偿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宣布豁免利比亚 45 亿美元的债务,即便剩余需要偿还的 1 亿美元,卡扎菲也是拒绝偿还,2008 年他访问俄罗斯的时候,普京作为礼物又在欢迎他的宴会上宣布免除。有必要指出的是,利比亚石油资源丰富、财力充沛,人均生活水平甚至高于苏联和俄罗斯。

苏联为什么会在这种高风险低回报的路子上越走越远,最后深深地陷进去呢?这根源于苏联的外交目的和决策机制。

首先,苏联的霸权心态不断膨胀,急于建立世界领导权,过度迷信自己的经济实力和金钱的力量,采取了机会主义的“金元外交”的方式;其次,苏联不像美国的对外援助一样,有国际开发署这样的专门机构评估风险,并且要经过国会的审批,苏联政府要援助谁和援助多少钱,基本有少数几个人说了算,这种充满长官意志的决策很难是科学明智的;再次,对于如何认识第三世界国家的问题上,苏联长期受革命意识形态影响,认为越穷的民族越正义、淳朴,越富裕的民族越反动,因此,天真认为越是穷国越是坚定的盟友,越要加大投资援助,岂不知越是穷国政治经济风险越大,西方发达国家经营亚非殖民地数百年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而是采取了风险较低的有限投资、贸易优惠加人道主义援助的形式。

三、不计成本的的援助模式

苏联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其经济援助往往是不计成本的,慷慨对第三世界解囊相助。希望用这种沉重的经济代价,换来第三世界领导者的形象。

第一,赠予。早期苏联对发展中国家贷款的大约 30%属于赠予部分,不需要偿还,但是越是到后期,赠予比例越大,1979年至1980年签署的25项援助协议中,至少有17项是 100%赠予。(陆南泉,P732-740)。

第二,不等价贸易。苏联对愿意发展友好关系的第三世界国家采取薄来厚往的贸易政策,以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进口,以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出口。以古巴为例,古巴以出口蔗糖为经济命脉,苏联以高于国际市场数倍的保护价格收购,比如1968 年国际价格为 1.12 美分,而苏联收购价为 6.11 美分,1982 年国际价格 5.48 美分,而苏联收购价高达 49.7 美分。

(何百根等,P402)仅 1981 年到 1985 年,苏联为古巴提供的蔗糖价格补贴就高达 157 亿美元(徐世澄,P160)。而另一方面,对于古巴所严重依赖的石油等能源,苏联以低于欧佩克定价的 40%的价格出口给古巴。

第三,贸易贷款。同时苏联在贸易上,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贸易贷款。主要由两种用途,第一种是为受援国提供贷款,购买苏联的设备。比如苏联在 50 年代初期对华经济贷款基本都是用于这些。第二种情况是,苏联与受援国之间往往存在大量贸易顺差,受援国无法弥补贸易赤字,则由苏联提供贷款来弥补。比如,80 年代,苏联每年对越南的贸易顺差都有 7 亿美元左右,而这些顺差最后又通过贷款返还给越南。由于发展中国家没有偿还贷款的能力,最终等于是发展中国家又白赚了这些东西。

第四,项目援建。苏联热衷于在第三世界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工业基地,也认为这是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富强的最好策略。然而对于大型工程,落后国家无力承担,一般由苏联为其提供一部分资金,以及绝大多数的技术设备,而建成后通过运营产生的收益或者生产出来的物品抵债。到 1982年,苏联对外援建项目协议总数 4512 个,交付使用的有2707 个。这些建成的项目生产能力为:发电站装机容量4750 万千瓦、钢铁 7720 万吨、石油 4930 万吨、煤炭4340万吨、焦炭2780万吨、化肥245.7万吨、水泥990万吨、铁路 4976 公里、公路 2150 公里。(陆南泉,P672)。四、苏联援助效果评价大规模的对外援助,大大推动苏联成为全球影响力国家。

苏联的对外投资和贸易,对于推动本国经济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首先,刺激了本国军事工业及相关重工业的发展;其次,广泛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投资也使得苏联获得大量能源和原材料,尤其是本国之前缺乏的有色金属、橡胶等资源;再次,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和基础建设的援助,也消化了本国的过剩产能,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经济衰退的到来。

但是,从长远看,苏联的援助政策是失败的。从最根本的外交目的上来讲,苏联并没有收获所期待的固定盟友。虽然苏联一厢情愿通过投其所好,有其必应的援助,来获得政治盟友,但是它的愿望总是不能实现。苏联曾经重点援助过的南斯拉夫、中国、埃及、智利无一不最终反目。更多国家跟苏联友好,是冲着钱而来的,尼克松说“如果没有经济和军事援助,莫斯科在第三世界的朋友连一家都支撑不下去”。时至今日,俄罗斯在当年苏联曾经经营过的绝大数地区都没有影响力,苏联的援助并没有像英国、美国那样在经营过的地区,留下丰富的“外交遗产”。从这一点上讲,苏联就失败了。

从经济回报上看,苏联也是失大于得,它所投资的都是重工业工程,建设周期长、回报慢,多数工程到苏联解体或受援国发生政治动荡后就成为烂尾工程。从援助资金本身效力来讲,苏联的援助也没有跟本改观本国落后面貌,虽然为落后国家建设了不少工业项目和提供了不少贷款,但现在依然是最不发达国家,事实证明苏联的高度计划经济

体制在亚非拉国家是不适合的。

总之,苏联虽然扩展了全球影响力,但是并没有树立全球领袖的地位。反而越到后期,苏联的政治经济模式,在受援国产生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苏联模式的神话逐渐破产,在全世界失去吸引力。苏联还越来越迷信军事武力,还插手制造地区动荡,苏联的国际形象也转向完全负面。苏联的外援甚至可以说是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目前,中国构建新世界秩序的努力,与昔日苏联的崛起相比,在面临的使命、所处国际形势和采取的策略上都有一定相似性,研究苏联大国崛起中的得与失,对于中国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民族复兴的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 ---

不做任何解读,大家自己思考吧。仅仅是觉得美国、英国的实用主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输出相对来讲是非常成功的。那些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无法吸引投资,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政治和经济原因的。前苏联的各方面教训都非常深刻,希望历史不要重演。

2672 楼

作者:kulese 日期:2019-11-14 21:21 科创板破发率逼

近 10%由于科创板打新的赚钱效应显著,10 月底以来,科创板网上申购户数不断创新高。其中,10 月底申购中国电研(21.800,-0.42,-1.89%)等7只股票的户数均超过349万户。

不过,进入 11 月,科创板新股却出现接连破发的现象。

截至11月11日收盘,在科创板上市的51只新股中,已有昊海生科(80.920, 0.08, 0.10%)、久日新材(62.290, -0.45, -0.72%)、容百科技(24.980, -0.18, -0.72%)、杰普特(43.000, 0.17, 0.40%)以及田准科技等 5 只跌破发行价,破发率接近 10%。尤其是 11 月 6 日,昊海生科、久日新材两只科创板股票双双破发,使得科创板打新也受到一定影响。

11 月 6 日,正逢新股三达膜打新,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较此前高点减少近 13 万户;11 月 7 日,金山办公打新,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较此前高点则大减近 20 万户。

不过,虽然科创板的新股收益率因公司基本面的差异开始出现分化,但打新收益仍处于历史高位,随着新股的密集发行,赚钱效应依旧明显。科创板新股接连破发,破发率近10%进入 11 月,科创板新股出现接连破发现象,备受市场关注,尤其是打新的投资者。

据记者统计,截至 11 月 11 日收盘,在科创板上市的51 只新股中,已有 5 只跌破发行价,分别是昊海生科、久日新材、容百科技、杰普特以及田准科技,相对发行价的涨跌幅分别为-5.91%、-5.74%、-4.88%、-1.96%、-0.43%。

其中,杰普特和田准科技于 11 日相继破发,容百科技则于11月7月破发,而昊海生科、久日新材早在11月6日就双双破发。整体来看,目前科创板的破发概率为 9.8%,接近10%。

就破发时间来看,久日新材是破发最快的科创板股票,在上市后的第二天即破发;昊海生科和杰普特排在第二第三位,上市时间分别为10月30日和10月31日;容百科技和田准科技为首批上市的科创板。

此外,主板方面,个别新股也表现不佳。例如,麒盛科技(46.770, -0.89, -1.87%)首日涨停后,次日即出现跌停;渝农商行(6.860, -0.07, -1.01%)上市首日随即开板,11 日,渝农商行更是跌破了发行价。

某公募基金总经理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实际上近期新股涨幅不高,仅为部分新股,一部分原因是短期新股发行密集带来资金分流,另一方面则是众多新股基本面质量差别很大。

由于企业需要披露三季报,十一前出现了新股发行的真空期。

十一后的两周内,共有 17 只科创板股票招股。短期新股发行密集带来的资金分流是近期部分新股上市后涨幅不高的主要原因。

“我们更应该把 10 月的发行数量看做是两个月一共的发行规模。另一方面,新股涨幅也依赖新股基本面表现。渝农商行作为商业银行,与市场现有的银行股普遍 1 倍左右的PB 相比,估值优势一般。申联生物(16.950, -0.22, -1.28%)、赛诺医疗(16.680, -0.20, -1.18%)基本面良好、科技创兴属性较强的股票,依然能引来投资者的青睐。正如证监会 易会满评价的,这是市场逐步回归理性、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体现。”该基金总经理表示。

东北证券(7.920, -0.01, -0.13%)也表示,“破发”应是科创板实行市场化定价改革后的正常现象。市场趋于更加理性,无实质性利好的概念股多数是 1 日游,发行价过高的新股在注册制的大背景下出现向下的均值回归是必然现象。

---------------------------------------------------------

科创板破发是早晚的事情,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当年创业板全面破发,只不过这次科创板定价高,韭菜门槛也高,能参与的韭菜太少,所以破发比创业板来的更早一些。

a 股如果最近两年没有外资持续买入,那些白马蓝筹持续炒作,早不知道跌到什么点位了。现在市场的问题在于没钱。

今年截至到 9 月底,国内房地产销售面积和 2018 年持平,完全没有卖不出去的迹象。这说明全国人民节衣缩食也要买房,我看到的是只要攒下个首付,一线买不起去二线,二线买不起去三四线,三四线也买不起去小县城。无论如何也要把钱换成房子,不惜一切代价。这些疯狂买房子的投资者,几乎没有特别有钱的人,反而以城市中产为主。问题在于,炒作房子也需要房价上涨,如果连续 3 年不涨,炒作热情衰退,市场会多出很多抛盘,谁拿钱来承接这些抛盘。

最近对北京的写字楼和其他商业地产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同样位置的写字楼价格差不多是居民住宅的 50-65%左右,从房地产中介口中得知,商业地产从 2012 年以后基本没有上涨。2012 年就是李嘉诚抛售国内房地产的起点。按照现在北京商业地产的年化收益计算,差不多在 3.5-4%。按照现在的利率,这个收益还算合理。对比全球,这个收益偏低。

商业地产之所以涨不起来,是由于它遵循投资的基本规律,不是刚需。住宅是大家必须要住,加上人为操纵,比商业地产多炒作了2轮,北京最后2轮涨了差不多1倍。

没人能预测金融市场的顶点在哪里,现在的住宅交易就是个金融市场。每一次金融泡沫都会涨到疯狂,也都会跌到人心碎,历史上从来没有例外。

地产抽走了居民的绝大多资金,股市也就没有钱了。

a 股最近的行情复杂,没有任何可预期性。我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操作,维持之前的玩法。现在持有 1 成左右仓位,跌破 2850 止损。

2017 年我们测算过,美股标普 500 的警戒线在 2840点,高危线是 3000 之上,崩盘线在 3200,都没有想到真有涨到快崩盘线的机会,现在看来市场一定要涨到疯狂。

还记得当时我写过美股,给的建议标普 500etf 是涨过2800,抛掉 50-60%仓位,涨过 3000 点抛掉 80%仓位,涨过 3200 留 5-10%的观察仓。赚钱还是要依靠合理的投资框架来计算。

另外,上次写油价的问题,是要说明油价的底部明显开始抬高,会一步步的往上涨。投资这个事情,重要的是看长期的方向。意外风险是全球进入金融危机模式,油价会再次面临跌破 30 美元。在没有经济危机出现前,油价看涨。

3466 楼

作者:kulese 日期:2019-11-20 22:00

双 11,我们花钱,成为韭菜

作者:雷慢

来源:新金融洛书(ID:FintechBook) 1960 年代末的一天,走在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帕尔利二号”的哲学家鲍德里亚,面对商品和物营造的氛围和象征,发出了感慨:超级购物中心,就是我们的先贤祠,我们的阎王殿。

70 年代一开张,鲍德里亚就出版了他的《消费社会》,里面最重要的论点说,消费正在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编码适应的竞争性合作的、无意识的纪律来驯化我们,通过消费的便利,让我们进入游戏规则。就像原始社会的等级或宗教礼仪那样。

他说,消费意识形态,才是当今统治阶级用来实施非强制性驯化的最有效手段。

在这里,人们对自我阶层、集团、种族自动归化。所有的这些,都是商品的暗示和商品价值关联构建起来的意义链条。

近 40 年后,《消费社会》一书“代译序”的作者张一兵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佐证着鲍德里亚观点的跨时代魅影:2007 年 8 月的一天,南京附近的一条高速公路上,20 多辆改装马自达 6 汽车(价值 20 万元左右),因为超车、让路的摩擦,将一辆悍马 H2 汽车(120 万元左右),以30km/h 的速度,限制在自己的车队内行驶。

张一兵说,这正验证了两个完全不同消费阶层之间的差异性凸状表象对抗:深层欲望中的嫉妒和羡慕,浅层外显的仇富。

今天,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移动互联网、5G 覆盖,遍及城乡的交通和物流,移动支付技术的普及,大数据、AI 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都在加强个人作为符号编码的特性,诱导越来越强,个人对消费的抗拒性越来越弱,个人越来越被虚化,而商品和消费在强化。

大学生在借着消费分期或裸贷,消费与自身经济实力完全不符的苹果手机,借此摆脱本阶层的地位象征,年轻的农民工不吃不喝,也要贷款买一辆汽车存放老家落灰。此时,购买已经不是为了价值和有用了,而是为了标榜或上升阶层。

一年一度的人造节“双 11”又要来了,在这场商品和营销的盛宴里,都是商品和媒介下的套。我们参与,成为消费社会游戏的一个符码。 19 世纪中叶的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社会的清教徒式消费观念,比起它的欧洲伙伴及古老的东方社会,其反奢侈、反铺张风气有过之而不及,但从内战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 1920 年代,美国却完成了的“现代消费观念”的转变。

1925 年,经历了一战的菲茨杰拉德写作出版了他的立身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他选择了尼克作为代言人,讽刺和批判当时盛行的消费主义现象。

在整整近 60 年的时间里,美国信贷转型靠着工业化、都市化、大规模人口流动三大动力潜移默化地完成转型。而在中国,2008 年以来的短短十余年,所谓现代消费观念已几乎在 90 后一代中建立。

如果跳出地球,从高空视角看所有人的消费行为,会发现所有的消费都是支配无意识行为的机制,所有的无意识个体被虚化为一个个符号。鲍德里亚说,消费的逻辑就是符号操纵。

整个消费社会,都在传播媒介的引导、技术狂飙,和数据丰盛、资本逐利的浪潮中,走向失控的未来,2018 年,当马化腾喊出腾讯的新口号“科技向善”时,只不过是石沉大海的一个浪漪。

电商巨头喊出新零售,正在通过大数据算法强化对个体的非强制性归化;他们喊出新消费,培养新一代年轻人参与这场归化的游戏,成为韭菜。

2015 年北京联合大学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42.52%的学生认为受到了社会上消费主义的影响。

消费主义,将所有道德灰色地带的德行发挥到了极致,倡导杠杆、粘性、客户画像、客户是上帝。

在私底下,这些词也可以换一种说法,他们是负债、捆绑、隐私窥探、阿谀奉承或无道德妥协。

在双 11 这场盛宴里,我们自以为能消费自主。鲍德里亚却认为,所有的消费者的自我意识,都只是幻想,是被广告制造出来的幻想。

我们花钱,即成为韭菜。 2015 年之后,消费信贷的崛起,是中国的个人从储蓄习惯向负债习惯转变最快的几年,从 2008 年到 2017 年,中国居民杠杆率从 18%上升至 48.97%,用了十年。而美国从20%到 40%,用了 40 年。

消费社会在这几年里,出现了明显诱导消费行为、加强消费的工具、培育消费观念等现象,如消费信贷崛起、红包补贴大战。

消费者成了一茬又一茬割不完的韭菜。

我有一张大闸蟹礼券,三年了,还没兑换出来,因为根本没货可提。

2017 年开始,大闸蟹玩起了礼券经济,将零售做成了预售。阳澄湖的老板们不卖大闸蟹了,卖起了礼券,实际背后是无货可提的骗局,这其中,大部分礼券都被企业买走送人,收到礼券的人提不出货,也不好意思找人退礼券,一般倒卖出去,黄牛或卖家此时折价回收,空手套白狼。

螃蟹能买不能吃,实业做成了资金盘。这种礼券经济表面看上去很繁荣,割得却是公共利益的、公共财产的韭菜。

当韭菜几乎防不胜防,哪怕你是经济学家,送你一张这样的礼券,也就等着被割吧。

回到十年前,当双 11 开始那一年,我们能很明显感受到它的动机,一个盛大的购物节,加上诱人的红包补贴,营造出一个丰盛的商品意义链,这种氛围通过广告传染、感染每一个被触及的人。

2016 年,拼多多将这种广告的传染路径,直接搬上了腾讯的社交网络,进一步强化传染链。按照鲍德里亚说法,大家可以在上面进行阶层交流、融合归一了。

当红包补贴变成临时涨价,节日降价,最终成交价却比平日还贵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被割了一波韭菜。2011年,17岁的高中生王同学,为了一个iPhone4手机, 卖掉了自己两个肾脏中的一个,健康残缺换取了奢侈圆满,8 年后的今天,报道称,他已因器官衰竭而卧床不起。

如果说苹果公司用广告与营销构建了 iPhone 手机的象征与幻象,那么堆砌成这些象征的是“成功、高档、时尚” 等物化社会的“神话”,这些“神话”控制着人欲望下的深层情绪,王同学就是倒在攀比和标榜之下。

几日前,网红李佳琦直播带货卖不粘锅,煎了一个鸡蛋结果处处粘锅。网红直播带货这类社交互动,在新网购者购物决策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它的作用是让一个符号参考另一个符号,一个消费者参考另一个消费者。

王同学卖肾购买昂贵的苹果手机,已经不是为了价值和有用了,是一种试图通过购买高档商品提升阶层、标榜身份的一种象征性行为。

2015 年之后,面对消费社会,作为王同学的个体,已不至于那么走极端,而是有了更多的选择,如现金贷、校园贷,如果他是女性,会多一条路,就是裸贷。

消费信贷就是一把镰刀,2015 年以来割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校园贷割完现金贷割,现金贷割完 714 高炮割。

消费信贷是消费社会提供的控制消费者的工具,也是收割韭菜工具。

在中国,阿里巴巴和京东、苏宁这些做电商生意的大公司,消费信贷和电商业务建成了一个闭环,2013 年以来,中国头部互联网公司中的绝大多数,集体加入放贷大军,他们一面培育用户的负债习惯,一面调教用户超前消费,挖空心思让 90 后、00 后借钱消费,而非量入为出。

过度负债的消费社会更像是人人参与的一场慢性系统性危机,它需要收入正增长来冲抵负债,否则,一旦资金链断裂,个人将破产。 2000 年,一名亚马逊商城的老用户发现,名为《Titus》的光碟定价 26.24 美元,删了 cookie 后发现报价变成了22.74 美元。事情曝光后,亚马逊迎来了潮水般的指责,后亚马逊 CEO 贝索斯亲自道歉,称一切只是“实验”。

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社会,无非如是。

个人信息、隐私,在电脑算法、机器学习的挟持下,输出给个人的广告或信息,都是经过精心算计的结果。大数据杀熟,不过是算法泥沙俱下一种。

在算法的挟持下,电商平台会给你阴奉阳违的价格,放贷公司会给你风险定价“适当”的贷款利率。这背后,是大数据定价和不可琢磨的技术黑箱。

1970 年,写《消费社会》的鲍德里亚不会想到,他的观点,在大数据时代,被验证得如此彻底而惨烈。

拉康说,消费的主体,是符号的秩序。

今天的消费已经不是人的真实消费,而是意义系统的消费,是消费的统治者为符码创序。

我们看到商家不会针对某个人的作恶,大数据算法和传播媒介只会让它对所有人的作恶,对面就是被奴役的个人。

2002 年上映的科幻惊悚电影《少数派报告》,曾出现这样一幕(大意):汤姆克鲁斯扮演的约翰·安德顿进入商场,大屏幕上出现一个个定制给他个人的广告,并推销给他说:约翰·安德顿先生,您上一次买夹克已经过去 3 年了,您要买一件新的皮夹克吗?这种科幻情境,在大数据时代正在成为现实。

面对算法,消费的和消费者不再是物,而是符号,组成这个概念的是传播、数据、个人信息种种元素,当双十一的消费盛宴临近,大众传媒取代了工厂,成为符号消费品主导性的生产线。如鲍德里亚所言,现代科技已成为养大的狼,反害其主。

如今消费社会降临,双 11 已没有少数派。

----------------------------------------------------------- -----------------

消费主义的核心,让欲望控制人类。对物质的追求和与周边人群的比较,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之一。别人有的我也要有,不管我是不是真的需要。

大量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是靠广告宣传强行加给普通消费者的概念。为了追求这些欲望,人们拼命工作,用合法的不合法的方法追求金钱和财富。

成为欲望的奴隶以后,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这让羊群效应,在一个知识和信息都爆炸的社会,丝毫没有降低。

古代知识传播手段落后,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容易产生羊群效应。当代,知识传播手段如此先进,人们受教育水平已经很高,有独立思考习惯的人还是一样的少。这充分说明,人在思维上是有惰性的。原因也可能是生理上的,我们的大脑消耗能量比较多,4%的重量消耗 25% 的能量,如果再不停思考,确实会不舒服。

少动点脑子,消耗能量少很多,人更轻松一些。

其实,人在干各种事情的时候,都受到多巴胺的影响。

现在的我们,并不比几千年前的人受自身生理因素影响小,人类进化的速度太慢了。

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其实很简单,投资市场的大部分规律,背后都是人性,贪婪和恐惧,如是而已。

那些高学历的基金经理如此,普通投资者一样如此。美国 2018 年,跑赢标普 500 指数的基金经理只有 11%。能创造奇迹的只有少数人,也只能是少数人。

由于有这少数人的赚钱效应,才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投资这个游戏中来。想要成为少数人,就是要跟普通人想法不一样,你能做到吗?

3491 楼

作者:kulese 日期:2019-11-20 22:01

a 股从技术分析上看,已经是 2019 年脉冲上涨的收尾期,前期热点板块也在最后出货阶段。大盘冲高一轮的可能性 40%,直接下跌的可能 30%,继续横盘的机会 30%。

按照之前的操做建议,大盘 2990 买入 0.5 成仓位,大盘2900附近买入0.5成仓位300etf的,沪深300成本在3930 附近,现在赔了不足 0.5%的样子。2900 附近买入 1成仓位的,现在盈利不足 1%。

维持之前的操作建议,冲高 3150 止盈,跌破 2850 止损,现在观望。鸡肋行情下,能够追到热门板块龙头股票,不被板块轮动反复打脸的都是高手,一般选手继续修炼吧。

从大的方向看,我个人认为 2440 不是新牛市的起点,仅仅是脉冲式上涨的一轮。而本轮上涨从 5 月份后,已经明显走出复杂结构,量能持续萎缩,能突破前高 3288 的机会渺茫。

热点指数上证 50 和创业板,都有做复杂头部的明显特征。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