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作家奴的汉人无法真正兴旺,只会被压迫得无奈承受各种痛苦。

山河满目疮痍经济也是百业萧条,这一切都让人感到非常烦恼忧愁。

无言默默地为这个结局哭泣流泪,泪珠落在光秃秃枝条上恍如血珠。

来自

4354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09 21:19在这冷雨黄昏时分独自泪尽声嘶,收拾起伤痛心情落寞地回到房间。

凄惨的灯光静谧地照在屋中壁上,寒冷被窝里面人听雨声辗转难眠。

究竟是因什么事情这样哀戚难过,一半是怨恨不平一半是怜惜痛心。

过往繁华如一场远逝而去的美梦,倏忽来去残留下的是无尽的眷恋。

来自

4355 楼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09 21:21 听闻了昨夜远方边境传来的噩耗,永历皇帝朱由榔已然被捉拿杀害。

抗清的帝王和臣子总是独力难支,仿佛花儿黯然谢去鸟儿悲鸣无力。

只想在此时此刻能生出一双翅膀,随凋零的花儿一同飞向天的边际。

在眼看不见手触不到的天的边际,不知是否有精神自由的乐土存在。

不如用锦缎织就的香囊来装尸骨,与一生风流同埋在洁净的土壤里。

从生来到逝去始终保持高洁气节,不肯堕落屈从沾上那污秽的烂泥。

来自

4356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09 21:21今天用这段诗文记下明亡的痛楚,也不知自身将会在何年何月丧命。

此刻怀念故明被人讥讽愚顽痴癖,他年是否会有人怀念痴绝的浊翁。

随着朱明政权和反抗汉人的灭亡,英杰也槁木死灰般绝望度过残生。

最终汉人政权不复华夏英杰无存,真正可谓是萧索悲凉的国破家亡。

来自

4357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09 21:41寒士明早出发去外地做两天活,解释此诗时情绪没能调整得足够悲伤。

因此大家只当释意来对照即可,还是要从原文的葬花独吟里才能感受到傅山先生浓厚的悲伤。

来自

4360 楼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1 07:19 感谢大家冒泡,

非常感谢╭( ̄▽ ̄)╮

4457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2 06:30

@huar63yhh 2016-06-11 20:38:09第四十九回:原文:李纨为首,余者迎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一共十三个。叙起年庚,初李纨与凤姐年纪

最长,他十一人皆不过十五六七岁,或者这三个同年,或有那五个共岁,或者这两个同月同日,那两个同刻同时。。。。。

----------------------------只对这个问题只回答一 次。

所有八十回本的此处原文是“除李纨年纪最长,他十二个人皆不过十五六七岁,或有这三个同年,或有那五个共岁,或有这两个同月同日,那两个同刻同时”。

程伟元制作过两个版本,把原作的文字改得粗鄙不堪,两个版本里他都改作“除李纨年纪最长,凤姐次之,余者皆不过十五六七岁,大半同年异月,连他们自己也不能记清谁长谁幼”。

而这位层主拿来的文字,是这几十年里一些现代学者不自量力去署名校订的怪胎。把程伟元粗俗词句依然换回原文,但又照着程伟元的年龄看法把原文胡乱改字。本帖只讨论原文原作,连程伟元的文字尚且不作讨论,这些现代人擅自篡改的文字就更加不会理睬。

大型书店里可以找到红楼梦的各种古钞本,也有程甲本、程乙本、戚序本等曾在古代印刷的原本。而 huar63ghh 所说文字并不属于任意一种被文学界认可过的版本。本帖讲解的是尊重原文的各种八十回本,连程甲本和程乙本这两个程伟元胡乱删改制作也毫不尊重原文的版本都不作讨论,huar63ghh 拿出的现代人编写版本就更不值得多看一眼。

对于以程本文字和现代“大家”乱改后的文字当作证据来混淆事实的人们,寒士只想说一句话:“请尊重原文。”

4543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2 20:46

“贵者当信,贱者当诎。” 世人多是信奉显贵权威而无视卑微寒士。

然而,行遍天下的傅山先生称“市井贱夫,最有理者也。”傅山先生认为人人平等,不应以贵贱而分等级。治天下无须

圣人,市井贱夫亦可平治天下。

为何忽然谈到此处,因为,第二十八回,要介绍那位市井贱夫薄祚寒门的蒋玉菡了。

……【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那林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石头记中的痴,是痴心无悔的深情,是名士风流的寂寥。

来自

4674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2 20:47【宝玉见他这般形景,遂又说道:“我也知道我如今不好了,但只凭着怎么不好,万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错处。便有一二分错处,你倒是或教导我戒我下次,或骂我两句打我两下,我都不灰心。谁知你总不理我,叫我摸不着头脑,少魂失魄,不知怎么样才好。就便死了,也是个屈死鬼,任凭高僧高道忏悔也不能超生,还得你申明了缘故,我才得托生呢!”】此处描写痴情男子的真心实在惟妙惟肖。今时多见姑娘

们不知如何看懂男子真心,可以此处为鉴。

寒士云:多说少想忌疑猜,怨女痴男莫散离。

来自

4676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2 20:50【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宝玉口中的“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黛玉口中的“宝姑娘”,都是直指宝钗,此人是宝玉黛玉恋情的最大隐忧。

野心勃勃的皇太极正是崇祯时期难以除去的“中华之患”。

来自

4678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2 20:52【宝玉道:“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不过吃两剂煎药就好了,散了风寒,

还是吃丸药的好。”】臣子不忠,财政窘迫,军士哗变,流寇四起,国内局面混乱一盘散沙,如同“内症,先天生的弱”。

因此难禁“风寒”,无法凝聚力量应对辽东满人侵扰。

正确的做法自然是首先守住关内阻挡清军入关,暂时消除“风寒”的困扰。然后全力安内,剿灭流寇,稳定财政,

保障民生。如同吃“丸药”般变得强健起来。

最后再聚集国力齐心攘外,收复辽东失地令满人臣服。

这是一种军事大智慧,是傅山先生的看法。

这也是王在晋等辽东统帅曾想要付诸实施的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明智方案。

来自

4680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2 21:11【本段与石头记讲解无关。是对上面宝玉战术的旁白阐释。】王在晋是一个战术心理大师和实用策略高手,从他和孙承宗的一次问难即可看出。

孙承宗为何要来问难,原来是东林党扶持的袁崇焕在辽东想要挤走王在晋,率手下反对王在晋的稳守山海关伺机攘外收复失地的策略,一状告到京师,于是袁崇焕的老师孙承宗就来问难。结果王在晋在财政预算、军事策略、士气控制上都表现出了过人智慧,于是孙承宗被折服,“臣遂无以应”。

最后东林党还是从辽东挤走了王在晋,硬生生跑到关外不远的锦州和宁远去天价造城,目的却并非要收复失地,而是继续坚守,再要更多的钱修更多的城池。

到崇祯朝时,东林党不废宁锦防线却废了魏忠贤的税政,这下“地主家也没余粮”,财政就立刻赤字崩溃了。再

也没有“吃丸药”囤积财富强健起来的机会了。

可惜了王在晋这一优秀的战术。可惜了傅山等明智人士的军事思想。

来自

4685 楼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3 07:23 几点小说明。

第一,实际描写的风月之事,都是有解释的。很多人时常会好奇扒灰和养小叔事情的深意,事实这个事情仅存于恶仆焦大的言语,并未有实际风月描写。

不存在实际描写的风月之事是不应当去探讨分析的,解读出的各种奸情仅属于读者的联想。

如果不实际描写的风月之事也要去讨论,那么学堂里关于秦钟宝玉的谣诼,“不知算何账目”,“寻野老”,……那就真的满眼风月了。而书中风月事是关目,并不存在无意义无所指的淫事。

第二,“曹雪芹”拟的章回名,寒士从未讲解,因为这些章回名并非傅山所撰,很多章回名表意并不妥当。希望大家多关注原文,而不是重题目轻原文。

譬如消失的回目“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把人往风月中带不是问题,但标题对人物真实形象高度存在误导。还有“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这样的题目,显然是没理解傅山先生为何从不将金鸳鸯的名字连起来说的用意,是为了和金荣、金莺等名字作出区别。

至于“慈姨妈”“金兰语”都有一定不妥,令很多太过单纯的读者坚定认为这些题目就是作者对书中人物的评语,于是薛姨妈的特点就是慈祥,薛宝钗和林黛玉就是金兰姐妹之情,……第三,需要看懂的是原文,而不是批语。批语者并非全都是傅山先生的朋友。钞本存世多年,亦有许多无知文人在书中胡乱作批。

很多读者沦为批语研究者,这种读书方式亦是大错。文字狱的高压下,傅山友人写下批语的作用是引发思考,而不是清晰指路。

有些读者陷入批语研究,称晴雯黛玉是一个人,宝钗袭人是一个人,甚至黛玉宝钗是一个人,这都是不认真阅读原文而随意受人引导所致。是一种错误的阅读方式。真正有价值的是石头记文字,完全脱离批语后,石头记依然是伟大著作。

4734 楼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3 20:47 今晚要先行点

评袁崇焕一番了。

【倒是宝姑娘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此处礼物厚宝钗薄黛玉,是元春欺黛玉。依然是如同春秋记事,

微言大义。

大家都知道春秋这本记事之书,一句话的意义如同一个极具褒贬的长篇叙事。

元春是袁崇焕,黛玉是朱由检,宝钗是皇太极。

那么元春送来的礼物,厚宝钗,薄黛玉。就需要深思一下了。

来自

4845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3 20:55袁崇焕虽然没有俘获敌军攻克城池的功绩,但还是在东林党扶持下一路扶摇直上升到了一品大员。袁崇焕的位高权重并非才干使然,而是源自在辽东多年的党同伐异,口水仗方式排挤走了王在晋等异见将领,以夸海口五年平辽和大量扶植亲信的方式完全把持住了辽东军务。

这里就要说说袁崇焕得势后斩杀的东江大帅毛文龙了。

毛文龙也是长期为汉人政权服务的一个军事人才。

抛开迷雾和口水,谈谈毛文龙历史上“实实在在做过的事情”。

毛文龙曾经募士兵聚流民来与满人作战,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一支牵制八旗满人的军事力量,而且在天启崇祯这段军事积弱时期,毛文龙是“惟一”俘虏到满人高官的将领,他俘虏了康熙皇帝玄烨的太姥爷佟养真押送至北京。

毛文龙曾与满人数次城外作战,作战经验比起重点只放在炮火守城上的那些东林将领是要丰富的。他曾上报京师满人可以绕过宁锦防线进入关内,“其捷径尤在喜峰口”。

在袁崇焕为权力斗争扣押东江军饷并最终斩杀毛文龙的几个月后,袁崇焕还在忙着安抚毛文龙东江旧部,而皇太极已从喜峰口入关兵围北京城。

袁崇焕杀掉毛文龙,绝非光彩之事。这样的内斗,显然削弱了辽东明军的整体战斗力,有效帮助了满人八旗军队。

“芙蓉簟”,芙蓉是花,簟是竹。花竹之物,拱手送与宝钗,正是道出袁崇焕大搞内斗这段损己利敌的公案。削弱了明朝自身,反而使得皇太极趁机入关一路攻城掠财收获颇丰。没过几年,毛文龙的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相继降清,成为了清朝立下开国功勋的三顺王。

无论是崇祯朝还是南明,军事势力之间各种明争暗斗,最后都是造成了损己利敌的结果。明亡并非败给天时地利,而是败给人心。

来自

4849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3 21:21 石

头记中元春形象总结:贾元春是袁崇焕。贾

元春晋凤藻宫尚书,袁崇焕被封兵部尚书,

都受到了封赏重用。

贾元春是宝玉的姐姐,保护弟弟属于爱护中华。

贾元春在大观园省亲时将蓼汀花溆改为花溆,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尊花,重红,依然表达的是爱护中华尊奉朱明。

然而贾元春厚宝钗,薄黛玉。显然指袁崇焕犯了大错,扣东江粮饷,斩同僚大将,只顾内部权力争斗,并没有为朱明建功,皇太极趁机入关一路攻克城池,如同袁崇焕拱手相送。

皇太极夺城围京掠财劫民如此猖獗,袁崇焕确实是负有主要责任的。这就是元春礼物的微言大义。

礼物事件的尾声【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结果宝钗到手的红麝串子又没了。但芙蓉簟倒是送到宝钗家去了。

皇太极回关后,关内攻陷的城池又被明军取了回去。但掠夺的财物和人口,倒是没有办法了。

此回以后,便不会再有贾元春的诗词灯谜或回府省亲等事情的言行描写了,因为袁崇焕的这个错误,已让他断送了性命。

来自

4866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4 08:06感谢“大王叫我来巡山那”一直以来的不懈巡山。

寒士起初也是认为元春发礼物厚宝钗薄黛玉,当属十恶不赦。

但书中冯紫英在保卫京师成功这一“大不幸之中又大幸”后,急着回家和父亲“冯唐”去商量一件大事。而冯唐名传青史的佳话就是劝说了汉文帝,令其暂缓对大将魏尚的问罪,继续重用他对抗匈奴。

考虑到东林党长期在辽东军务上排斥异己培植自身势力已然获得绝对辽东军事控制权的实际情况。书中京师保卫战成功之后这对冯家父子所商议的大事,只能是如同旧日冯唐,要暂缓对袁崇焕的议罪,催促其将功赎罪。

如果不暂缓议罪,哪怕直接调王在晋等将领去辽东,也很难顺利管理好袁崇焕旧部,比如王在晋的龟缩关内减少开支休养生息屯兵几年再大战一场的方案,可能会遭遇关外辽东旧将的抵制不从而无法落实。祖大寿吴三桂见袁崇焕被捕,不作声息不去兵部辞行就径直撤回辽东,帝王近前尚且如此,如袁崇焕不在,新任将领自然会遇到难以辖制这些将官的麻烦。

袁崇焕的绝命诗里称“忠魂依旧守辽东”,犯错知必死后,并不狼狈求饶而是坦然赴死,本质还是抗清拥明。因其作为辽东最高统帅,擅杀确实会造成混乱,所以赦免他也是一种权宜,要想改换辽东军事面貌,直接处死袁崇焕这一做法确实是急了一些。

魏忠贤曾经的做法是开始不断派厂卫去关注辽东局势,后来找机会处罚袁崇焕并奖赏更忠义勇武的满桂。循序渐进调整辽东权力分布,该会是更合适一些的做法。

来自

4937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4 08:19

这回还会讲讲宝玉的怪药和冯紫英家的酒宴。

讲完后,应该能消除大家对袭人的一些排斥。╭( ̄▽ ̄)╮天启病逝、崇祯登基、京师保卫战、冯唐欲赦袁崇焕错责……这些事情看似顺序写来,但其中又紧密地插入了很多或抒发悲伤或辨析性情的独立篇章,如葬花吟、紫英家宴等。

这种文学手法是很特殊的,以后会详细讲解。

早安。

来自

4940 楼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4 21:02 今晚说的是医

药知识。

【王夫人道:“都不是。我只记得有个‘金刚’两个字的。”】金刚者,坚固到不可毁坏。明朝帝王势力自然希望大明国权〔坚如金刚〕永远不坏。

来自

5012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4 21:04

【宝钗抿嘴笑道:“想是天王补心丹。”】黄帝内经有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忧愁思虑则心损伤,神明受伤则主不明。

皇太极真正的目的是希望“主不明”,华夏之主不再是明,好伺机入主以代之。所以补心之语,需要由宝钗说出。

来自

5014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4 21:13【那个药名儿也古怪,一时也说不清。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六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只在群药里算。那为君的药,说起来唬人一跳。……头上戴过的珍珠……还要了一块三尺上用大红纱去,乳钵乳了隔面子呢。】

先谈谈紫河车,傅山是道人,这个河车是道家概念。

道家有“五金之主,北方河车”的说法,紫是用来形容皇家的。吃紫河车,字面的意思就是指“吃掉/消灭”北方金

国的主子。也就是要除去外四路的宝姐姐,消灭皇太极。

其它药物表面看去,不过是罗列珍奇药材,但要和宝钗冷香丸对比着看。

宝钗的药非花即木,还要用“雪”和“白糖”搭配。花,木。

黛玉的药非草即虫,还要用“珠”和“红纱”搭配。草,虫。

雪对珠,白糖对红纱。这个意义很明显了。再次点出宝钗黛玉的水火不容。

可以看出宝玉的怪药方的真实意义其实就是灭满以保中华。与孙中山先生曾提过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这个药方的意义,与宝钗药方冷香丸里吞食花木的意义,是刚好相反的。

来自

5018 楼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5 06:54 大家冒泡辛苦

了,非常感谢大家。

古书并无标点符号,都是后世校订人按自己理解作断句的。所以遇到不通的文句,也可以自己来重新断句。

@侍琪 你所看到的“不”,原文写的是“六”。因为一些人觉得难以理解六足,再加上“六”和“不”的字形略像,所以就把“六”读成“不”,以为不足会通顺。

实际上六足龟是一种罕见物,明朝时是暹罗国曾多次进贡此物到北京。

紫河车药物上确实是指人胎盘,道家上意思则如前文所讲。书中大多字词使用的是象征意义,如雪、芹、松柏等等。

珍珠是朱明王朝。死人头上的珍珠,是旧时强大的朱明王朝。

这个药方的意义是灭掉觊觎中华的满人政权,如果在旧时最强大时就执行,那自然很轻松。

满人曾寥寥无几,只是边境懈怠松弛,未能妥善进行管理,“渐渐无所不至,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

5046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5 20:33【王夫人笑道:“到底是宝丫头,好孩子,不撒谎。”】撒谎了没有呢,自然是撒谎了。癞头和尚、金玉良缘、远着宝玉、金蝉脱壳、……宝钗口中撒过的谎实在是太多了。

【宝姐姐先在家里住着,那薛大哥哥的事,他也不知道,何况如今在里头住着呢,自然是越发不知道了。】这话说得合理,但实际情况其实完全相反。宝钗本应深闺不问事,但前后文里的宝钗形象却是处处无所不知。

她熟知宝玉凤姐不认识的小红,知道湘云身上佩的麒麟,还知道贾府里比绣春囊更大的几件事。在跛足道人带风月鉴去治贾瑞以及癞头僧人和跛足道人来荣府救宝玉这两件事发生之前,贾府只有黛玉提起过癞头僧人,宝钗都能依葫芦画瓢编造了癞头僧人送字的谎言。二十六回里“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一处,宝钗能在前后脚和宝玉进怡红院时,就清楚说出薛蟠和宝玉的来往,可见宝钗对薛蟠和宝玉的交往绝非无知。所谓“越发不知道”薛蟠的事,只是掩人耳目罢了。

宝钗对贾府上上下下的了解是令人震惊的,胜过那些与薛蟠交结的古董商与清客。

那宝钗为什么撒谎说“不知道也没听见”,当然是因为宝钗对宝玉这个根除满人政权消灭北方金国头目来救治中华的这个方案并不支持。

皇太极自然不希望大明精锐在京师保卫战后全部集结奔赴辽东与满人死战,他打的是一边议和拖延一边掠夺壮大的主意。来自

5159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5 20:34【凤姐说一句,那宝玉念一句佛,说:“太阳在屋子里呢!”】太阳是雪的死敌,魏忠贤既有才干又具忠义,自然能够识破并揭穿宝钗的虚伪,支持宝玉全力消灭皇太极的这个方案。

石头记里总选择由凤姐贾母来揭破宝钗谎言,其实是对魏忠贤和朱由校的处事智慧的一种肯定。

来自

5160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5 20:49

【正说着,只见贾母房里的丫头找宝玉、林黛玉去吃饭。】贾母并不叫宝钗。贾母平易近人,但对宝钗的态度却从未热络。石头记这些方面的小细节是很严谨的。魏忠贤能洞悉满人的真实目的,智慧才干并不逊于魏忠贤的朱由校对狼子野心的满人政权的态度自然也不会好。

【黛玉笑道:“这也不过是撒谎哄人罢了。”宝钗笑道:“我告诉你个笑话儿,才刚为那个药,我说了个不知道,宝

兄弟心里不受用了。”】总提撒谎,是让读者想明,究竟谁撒了谎。遍观全书,总是撒谎,言行自相矛盾的人,其实只有宝钗。中饭前的宝玉药方,宝钗撒谎了。前天晚上从晴雯抱怨言语里可以看出来得勤待得久的宝钗“总远着宝玉”又是一个谎言。

黛玉和宝玉闹别扭是小儿女心性,“求近之心”误变成“疏远之意”的表象下会用大量文字描写双方内心来阐释缘由。而宝钗的各种不合理,傅山并不肯文中多解释半句。这种写法下的褒贬之意是非常明显的。

今晚先写到这里。明天讲紫英家的酒令和歌曲。

来自

5163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5 22:54大家关注此帖,在帖里冒泡支持,寒士就已非常感激。

至于涯友加入闲聊群后有时因观点不同而争吵,这个是很遗憾的事情。固有观点人人都会有,多一些平和宽容,少一些争强好胜,交流便会更加愉悦。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试着去拥有一颗上善若水的不争之心,会感受到更多美好。

还有很多涯友不喜闲聊,只在帖里安静地看帖低调地冒泡,寒士也一样是非常感激。

夜深了,大家好睡~

5184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6 07:31【凤姐儿道:“你只管写上,横竖我自己明白就罢了。”】凤姐请宝玉帮忙写字,是因为凤姐不大识字。平素需要小童彩明来念出,才能处事决断。魏忠贤入宫当太监时尚不识字,书中以此种写法道出。

来自 5219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6 07:36

(宝玉所行酒令中的女儿是黛玉)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空闺无宝玉,不能双宿双飞的情形。这是指朱由检未能真正运转掌控国家权力。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战祸连连令朱由检感到忧愁。封侯只能是战功封侯,夫婿疆场厮杀觅取封侯,道出凶险战事,是崇祯时期刀兵不断战乱四起的写照。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

国泰民安一切都很美好,这让帝王朱由检感到欣喜。

对镜晨妆也有窥镜自怜孤芳自赏的意思,呼应前文“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朱由检的道德洁癖使得他易受到虚伪官员的蒙蔽,得到的好消息和奏报往往多有掩饰之处。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秋千架上荡佳人,春衫薄自然是身体强健不怕风吹。内部强大,外部便无所畏惧。也就会让朱由检宽慰快乐了。

佳人春日嬉戏本应美好,可惜黛玉内有弱症,不够强健,不禁风寒,“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黛玉经不起风吹,内忧未平的朱由检实际也是当不起皇太极侵扰的。

来自 5220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6 07:38【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深情血泪为朱明政权抛洒,只愿汉人兴旺如花木繁盛。处境如同风雨交加黄昏时,旧的烦恼还没解决就又添了新的烦恼,忧愁使得美食难以下咽,镜中容颜也已憔悴不堪。紧锁的眉头难以舒展,总也等不到天佑大明的那刻。唉!这些苦恼竟如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般相与厮守挥之不去。

“展不开的眉头”,蹙眉美人自然是颦儿。“捱不明的更漏”,仿佛天不欲明人欲明。

黛玉的一生相思愁苦,由宝玉在曲中深情唱出。

【雨打梨花深闭门。】冷雨中闺门深闭,道尽朱明王朝人去楼空的凄凉。

来自

5221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6 12:56

第一次听说有人会把宝玉美好的诗词和宝钗联想在一起。。。宝玉的奇诗妙曲绝不可能为宝钗而写为宝钗而唱,这是书中宝玉和书外的傅山先生共同的感情原则。古时秋千的诗句都很美好,而且大家小姐荡秋千场所是有墙隔开家中杂役和府外行人的。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黄昏疏雨湿秋千”、“乱红飞过秋千去”……另,宝钗体胖,不是铁索秋千,是承担不住宝钗的。为什么?具体会在下一回里讲到。

5252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6 21:58

(冯紫英所行酒令中的女儿是黛玉)冯紫英是朱明王朝的英雄人物,是报国忠臣心秉赤的末世抗清力量。

【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汉人政权已岌岌可危。

【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清朝取代了朱明王朝。

【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朱聿键和朱以海反清。

【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汉人土地上驱赶异族。

【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崇祯皇帝是一个颇具才情的君主,是一个对国家深情呵护的君主,聪明伶俐治德修身,身为至尊却处境每况愈下终至回天乏术。大臣恣意欺瞒让你对众臣都不再放心信任,如果你洞悉一切,才会明白我是多么的忠于朱明

啊。

神仙也不灵,呼应身为世外〔仙〕姝、阆苑〔仙〕葩的多情可人林黛玉的无奈结局。

将领眼中的黛玉, 在冯紫英曲中唱出。

【鸡声茅店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描绘出亡国后忠义英雄抗清之路的艰苦寂寥。

这个鸡声,是祖逖“闻鸡起舞”的鸡声,是傅山先生“怕眠谁与闻鸡舞”的鸡声,是英雄们为复兴国家而奋斗的情形的生动描绘。

5301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7 07:27冯紫英家有一个妓女也行了一首令,唱了两支曲儿,寒士这回里暂不解释,过几回后会提前预告后再作解释。

未满十八岁读者届时请在父母保护指导下阅读。。。

5323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7 07:41

(薛蟠所行酒令中的女儿是黛玉)提示:想要保持纯洁的读者们,请只看前三条酒令,自动忽略第四条酒令女儿乐。【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薛蟠贬低宝玉是无法保护黛玉徒让黛玉悲伤的缩头乌龟。

既是嘲讽明朝无能,也嘲讽了汉人军队缩头乌龟的守城战术,也是作者借薛蟠对“幻形宝玉的自身”无能复中华而侨居异国的一种自嘲。

【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先分开谈谈马和猴,石头记里猴子猴头猢狲都是汉人。

贾府众人“树倒猢狲散”,宝玉如同“开了锁的猴子”,“这猴儿”,“猴在马上”,等等。而马是满人,薛蟠是是“没笼头的马”,宝玉小厮用“马鞭”抽打金荣。

后四十回与傅山先生无关,后四十回里曾将宝玉形容成没笼头的马是因为续书者并未看懂石头记纲目所致。

这里的大马猴,指的并不是指聪明的猢狲和猴子,而是一种很凶的像猴子的马脸动物。

绣房里出现的不再是宝玉这样的可爱小猴,而是薛蟠这样的马面凶兽。指的是汉人政权被满清窃占,这一直以来是令朱由检最担心最忧愁的事情。

傅山先生选择让马作为满人形象,是因为满人就像没笼头不被驯化的野马。符合满人主力以骑兵为主的特点,也算对清太祖努尔哈赤脸型极长如同马脸的一种暗讽。

【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能让黛玉喜悦的就是与宝玉有情人洞房花烛终成眷属,表达的是朱由检帝权在手

后想要大展抱负打造盛世的欣喜心情。

下面要讲第四条酒令了。

…………………………

【女儿乐,一根鸡巴往里戳。】与宝玉的紧密结合,就是黛玉的快乐。在薛蟠口中是一种粗俗的表达,实际意义是指让崇祯皇帝真正快乐的事情就是天下大治国富民强。

薛蟠唱的那两句曲儿,以后会在讲解云儿酒令唱曲意义时一同解释。

来自

5327 楼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7 21:14 冒个泡,蒋玉

菡的解释比较复杂。

打算一次性讲完他,以后就不再谈这个人物了。(这个人物在八十回以内也不会再出场了)明天晚上讲解他的酒令、曲子,以及和袭人、宝玉的亲密关系。

大家好好休息吧,晚安╭( ̄▽ ̄)╮

5390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8 07:34 四个男性所行的酒令都是以汉人帝王为“女儿”。

“女儿”这个词是很尊贵的词,是山川精华,傅山先生从不认可满人是“女儿”,宝钗在宝玉眼里早已不是女儿而是国贼。贼字从贝从戎,为了钱财动干戈的贼罢了,不配用“女儿”二字,这才是基础的思想感情。

宝玉和紫英唱曲无论雅俗,表现的都是美好情怀。有基础阅读能力的人不会看不出这一点。“颜色美”、“展不开的眉头”、“菱花镜里形容瘦”、“多情”、“神仙”这些都是很美好的词汇,正面人物的美好词汇是只会称赞正面人物。

如果看了几十回讲解,此刻还要强行说宝玉紫英等人用这些美好言辞的赞美对象也可能是在赞美前文一直用杂草恶虫来形容的薛宝钗。那寒士真的无言以对了。希望大家读帖能够细致,记住这些常识。

薛蟠属于恶意攻击型。类似宝钗金“蝉”脱壳诅咒黛玉被“蛇”咬。薛蟠宝钗这对兄妹在全书里无论是相貌言辞还是所作所为,从来没被赋予过美好形象。始终是粗俗、势利、狠毒、虚伪。都已讲完约三十回内容了,大家肯定已明瞭这个了。

负面人物要有符合负面人物的言行。

所以宝玉行令唱曲表述美好时,众正面人物喝彩叫好,

而薛蟠会一直攻击宝玉说“不好”、“无板”。因此薛蟠会用“乌龟”攻击宝玉,用“大马猴”取代宝玉这样的“猴子”,用粗俗语来亵渎“黛玉”。张口“蚊子”

闭口“苍蝇”。任何众人眼中的美好,在薛蟠口中都会被用

粗俗言辞去亵渎与攻击。

不要擅自认定负面人物侮辱的言辞不能涉及主角。金荣说秦钟也用了很脏的词语,要去理解负面人物的话,总不能说金荣秽语骂的不是秦钟而是贾瑞。宝钗也会有“做嫂子”这样的恶劣说法,用无恶不作粗俗不堪的薛蟠来亵渎黛玉。

各种丑陋的言辞,说明的只是说话人的丑陋。被设定的丑角不去侮辱亵渎好人,总不能辱骂自己吧。

这个理解起来很简单,如涯友 wgxpy 所说,“别人尊重

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别人不尊重我,是因为别人不优秀。”

来自

5424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8 07:45补充说明,女儿酒令里是对“女儿”的一生作评。

竟有人认为青春已大指黛玉不合适。用来指年纪大的才合适。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青春”是一个美好的词汇,春尤其象征着汉人政权的繁荣。在古代,十八岁以下称呼为青春是很合适的,而二十岁以上那不叫青春,那叫大龄老姑娘。

5426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8 21:02蒋玉菡,蒋姓是周朝姬姓衍生而来,玉是国权,菡是芙蓉。名字中每个字都是很美好的。

在解说正邪两赋时,大家已明白蒋玉菡和宝玉是秉同一种气所生,实际是一种人。宝玉是公府豪门的情痴情种,而蒋玉菡只是市井贱夫,是生于薄祚寒门的奇优名娼。

不事满、重侠义的市井之民,如本回的蒋玉菡,以及之前的倪二。市井贱夫蒋玉菡将成为汉人国权的象征,成为未来推翻异族暴政的根基。所以花袭人会和蒋玉菡有奇特的缘分。这就是袭人判词里【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的深意。

正邪两赋已然直接指出了蒋玉菡和宝玉是一种性质。蒋玉菡名字带上了玉便是为了引起读者重视这一点。名字谐音将玉含,暗合宝玉口衔通灵宝玉情景,再次强调蒋玉菡和宝玉的相同性质。

令蒋玉菡得到宝玉的玉玦与“袭人”,如同一种永生不灭的国权传承。

(蒋玉菡的酒令和唱曲里,女儿还是汉人帝王,但已不再是指朱由检,而是以花袭人泛指汉人帝王。)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以蒋玉菡和花袭人最终结合预示未来汉人政权必将从民间卷土重来。

【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最终宝玉身死国破家亡。

【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

财政崩溃国家动乱,贤臣良将亦难为无米之炊。

【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洞房花烛的喜事。这其实是傅山先生希望未来应验的一个谶语。黛玉宝玉不能洞房花烛,但袭人蒋玉菡将会洞房花烛,汉人政权必将从民间卷土重来。

【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和谐美满的婚后生活。描述了未来将满族政权推翻后,汉人政权最终繁荣稳定的情景。

【可喜你天生成百媚娇,恰便似活神仙离碧霄。度青春年正小,配鸾凤真也着。呀!看天河正高,听谯楼鼓敲,剔银灯同入鸳帏悄。】这首曲唱出了未来某年某月的“蒋玉菡”和“花袭人”的美好幸福生活。借蒋玉菡的曲子唱出了未来汉人复国后的繁荣稳定。

【花气袭人知昼暖。】虽华夏被寒雪覆盖,必将有一天雪化复暖。此处依然是稳定的“昼暖”而不是“仓促”的骤暖。恢复稳定繁荣的汉人政权,是傅山先生对未来某年某月的“蒋玉菡”和“花袭人”的期待。

【想了一想,向袖中取出扇子,将一个玉玦扇坠解下来,递与琪官,道:“微物不堪,略表今日之谊。”……说毕撩衣,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了下来,递与宝

玉。】

玉,满者为环,缺者玦。

玉玦就是玉的不满。“满了”是贾环,贾环作为任人摆布的民众力量,亡国便会归附满清。而“不满”是蒋玉菡,蒋玉菡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市井优伶,虽是身份卑微的普通人,但却是亡国后汉人国权汉人精神最后的优秀传承。

反抗暴政恢复中华是要依靠天下众人的无论贵贱齐心出力。

“贵者当信,贱者当诎。”世人多是信奉显贵权威而无视卑贱寒士。然而,行遍天下的傅山先生称“市井贱夫,最有理者也。”傅山先生认为人人平等,不应以贵贱而分等级。

治天下无须圣人,市井贱夫亦可平治天下。因此,傅山先生设定了蒋玉菡来作为宝玉不在后的承继者。

蒋玉菡是任重道远的,北静王曾送他茜香国女国王进贡的大红汗巾子来鼓励他坚守汉人精神气节(茜香,茜是红色朱明,香是气节精神),宝玉也送他玉玦来鼓励他不要屈从满清。

在明亡二百多年后,傅山先生的那个佳谶,最终还是实现了。腐朽没落的满清统治结束了,国民“蒋玉菡”也真正成为了国权的象征。

来自 5482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8 21:11【二人方束好,只见一声大叫:“我可拿住了!”只见薛蟠跳了出来,拉着二人道:“放着酒不吃,两个人逃席出来干什么?快拿出来我瞧瞧。”二人都道:“没有什么。”薛蟠那里肯依,还是冯紫英出来才解开了。】对待汉人“不满”精神的传承,满人采取的是留发不留头、不满诛九族的血腥暴力手段。所以此刻薛蟠要拿宝玉和蒋玉菡。仿佛学堂金荣拿秦钟那一幕情景,来拿来闹的都是凶残满人。

然后冯紫英来解开。保护那些“不满”民众,正是气节英雄所为。

本回完。

来自

5483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9 07:28【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文者,情之动也。”石头记中,美丽痴情是黛玉,势利无情是宝钗。两人的对比是处处可见的。

【宝钗笑道:“罢罢,怪热的。什么没看过的戏,我不去了。”】宝钗畏热的原因在于天生热毒,要吃冷香丸压制热毒。

如果换一种说法,也可以说是宝钗有“体丰怯热”的肥

胖症,所以畏热怕汗。

弄出一身汗都没能扑到俩玉色蝴蝶,手臂褪个红麝串子都“容易褪不下来”。

回到正题,皇太极人非常胖,据说是史上最肥胖的皇帝。

皇太极的后人这样描述道,“大白日行五十里,小白日行百里。”皇太极最爱的两匹千里马被他骑上去后都不大跑得动了,可见他确实是挺胖的。作为千里马,不遇到几个成年男子同骑一马,通常慢不成这个样子。

嗯,几百斤的宝姐姐,宝玉实在是爱慕不能。

不知一路细致看来的读者们,如今还有谁能无怨无悔地喜欢宝钗。寒士仰望苍天,大声问道:“还有谁!”大家不要误会寒士。寒士对胖子并没有恶意,也从不以胖子作为称呼代其名姓,体胖之人大抵幽默风趣善良真诚。

寒士这里只是以细节阐释石头记中傅山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

来自

5537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9 20:13

@大王叫我来巡山那

嘿嘿,朋友你真是热心打击袁崇焕啊……我也很想就此赞同你了……只是冯唐易老其实不是冯唐所做的成就,只是说人才老得快,没法再报效国家。

你分析很详细,但【孙承宗并没有老得无法出仕】,他指挥完京师保卫战后还是在几处职位上忙碌了一段时间,后来回老家也不是因为老得不能做事……他不适合“人才老得无法报效国家”这个说法。。。

【还有就是石头记里……以后是会讲到孙承宗的】这……汗……╮( ̄▽ ̄")╭还有,傅山并不是否定所有东林和复社,毕竟,也有虽加入不光彩组织,但依然为国为民的官员和读书人。。。

党同伐异自杀自灭肯定是要批判的,元春端阳赐礼犯错也是要批判的……从李纨有缺点还能教养出个贾兰,就说明傅山只是空灵眼睛还原各人物真实性情,也不是完全否定东林党和复社的一切。。。

至于袁崇焕,虽手握辽东重权是建立在东林长期排挤其他人才的基础上,但多年布局下袁崇焕确实是真正拥有了发号施令的权威。

只有毛文龙的军事势力例外,这股势力游离在袁崇焕权威以外,与袁崇焕只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完全受控。袁崇焕杀掉毛文龙,通过错误手段,渐渐提升了对毛文龙旧部的控制能力。

这时国内要想找一个能熟悉并指挥辽东各将领的人,确实没有比袁崇焕更在行的。虽然,元春没有诗才,袁崇焕战术思想和作战能力也很平庸。虽然,元春犯了大错,袁崇焕也犯了死罪。

所以,一生的亮点就是做过“劝赦魏尚”这一件事的冯唐出来晃了一晃……但晃了晃也没用……所以就默无声息……其实这样解读并不是证明了袁崇焕的好,其实和三藏法师你的观点不冲突,因为“二十年来辨是非”,在那个局势下该不该杀都有理由可以说,两派都有大量支持者。傅山也承认了这个是非是一直存在的,也彼此无法说服的。

惟一的问题在于史书,史书倒向了不该杀的一派,得出不该杀结论时却没有公正道出袁崇焕错误,反而扭曲美化了袁崇焕,使他成为了完美悲壮的英雄。

来自

5628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19 21:12宝钗除了胖和大龄还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以肉欲来诱人。

在昨日祭饯花神这一天,宝钗露着“雪白一段酥臂”,诱惑宝玉生出肉欲之念,“这个膀子若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宝玉认定了林妹妹是自己的情感归宿,遇到“这个膀子”这样的诱惑,也只是希望未来和林妹妹在一起后能触摸到不亚于此刻的风情。此刻宝钗这样的诱惑并没有能让宝玉真的

想去“摸一摸”宝钗,这是极其需要明确的。

宝钗这种行为只能算是不自重,是第五回里警幻仙姑贬低的那种“皮肤滥淫”。在少男面前暴露,只是很低俗的欲望勾引。

“至情至性,何必有人,禽鸟尚矣”。傅山先生向来反对灭人欲的迂腐之见,〖赞美男女之间真挚美好的情谊〗,但〖鄙视那种肉欲为主导的淫乱〗。

估计已读过全部八十回的读者立刻感受到了。

没错,黛玉宝玉之间是一种美好的深情,真挚而不宣淫,共阅西厢记,同有多情“痴病”,“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黛玉的描写,是风流气质绝世姿容,并不肯有半分俗滥肉欲亵渎。

而宝钗的所谓“恋爱之心”表现出的多是诱惑的肉欲,流于皮肤滥淫,“雪白一段酥臂”、“这个膀子”、“体丰怯热”、“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如果真被宝钗这个诱人的膀子所迷,肯定不会产生真挚美好的情谊,只是生出低俗肉欲罢了。

其中褒贬,一目了然。如今……咳咳,各位 MM 清凉性感,

众人都交口称赞,是时代不同了……此处分析只是针对

石头记而成立……

今晚就只讲这一段了。。。明天继续来自

5637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20 07:48

早上好。今早略忙,晚上来讲明贾蓉身份。

感谢大家的冒泡。

那些追帖时不愿意用灌水来开新楼层作为回复的涯友,可以在这层楼处点“评论”来帮帖子灌灌水。╭( ̄▽ ̄)╮

5692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20 20:23

今晚讲一下贾蓉。贾蓉是一个性格不突出的角色,很多人想到贾蓉,总会往风月和淫乱方向去联想。这是不应该的,

况且原文中贾蓉并没有行警幻之事。

贾蓉看上去并不像宁府家主的嫡子——未来的宁国府继承人。很多时候更像一个被差派的伙计,一个跟班。

【贾珍道:“你瞧瞧他,我这里也还没敢说热,他倒乘凉去了!”喝命家人啐他。那小厮们都知道贾珍素日的性子,违拗不得,有个小厮便上来向贾蓉脸上啐了一口。贾珍又道:“问着他!”那小厮便问贾蓉道:“爷还不怕热,哥儿怎么

先乘凉去了?”贾蓉垂着手,一声不敢说。】宁府的贾蓉在书中并非重要人物。贾蓉和贾珍贾敬有很多不一样,书中贾

珍尤氏赞赏可卿,却没赞赏宠爱过贾蓉。

贾蓉的身份其实根据书中纲目的逻辑即可准确推知,像解一道数学题罢了。

贾蓉既在宁府中出现,也在荣府中出现,两府中都有言语描写,即这个人物横跨从前朝到末世的时期。

贾蓉在贾珍和王熙凤前都恭敬谦卑,在万历皇帝和魏忠贤前都恭敬顺从。

『贾蓉笑道:“那里有这个好呢,只求开恩罢。”凤姐道:“若碰一点儿,你可仔细你的皮!”』在修建大观园派事时道出“贾蓉单管打造金银器皿。”在明朝,金银器皿的打造都是由银作局来负责。银作局是一个宦官官署。

把这些特点都结合起来,大家就明白了,贾蓉并不是一个真人,而是宦官群体,也就是太监群体,是要服从贾珍凤姐等人的指挥的,所以他可以在宁国府和荣国府中都露面说话办事。

所以他身为宁府家主贾珍的继业嫡子,却总是任人驱使卑贱得很,被贾珍不满时,还会遭到奉贾珍命的家人的啐骂呵责。

所以贾蓉并非风月人物,他只是归帝王和宦官官署管辖的宦官势力罢了。

来自

5775 楼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6-20 20:26

晚上要处理其他琐事,今晚就不继续写了。

感谢大家冒泡顶帖。

不想开新楼层灌水的朋友们可以在这一层点“评论”来水帖子╭( ̄▽ ̄)╮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