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6-17 17:43
接触人数。在本书中,“接触人数”更多指的是接触到你项目相关信息的人数,或者是在限定时空条件下整个行业存在需求的消费者/用户数量,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行业/领域接触人数”和“项目接触人数”两大概念。对“接触人数”影响最基本的,是项目本身的定位。一般来说,细分领域的项目,其“接触人数”就要比大众化项目差一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尽管整个领域处于相当细分状态,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长尾集成器”等多种手段来解决具体项目“接触人数”的问题。扮演“长尾集成器”角色的,可以是专业领域的媒体,也可以是专业化市场、产业集群体,甚至可以是特种渠道贸易商。比如,像古玩此类东西,属于再典型不过的小众化市场了,倘若你去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的话,你就会发现那里绝对要比社区菜市场热闹,供需两旺,可以极大满足你好奇心和观赏欲,那里不光把北京喜爱古玩的人给吸引去了,甚至还辐射整个华北地区。在工业领域,某些高精尖的备品配件,所针对的“接触人数”,在面儿上更为狭窄,此类东西也只能通过极为专业的国际展会,或者是相关杂志、点对点信函去推广。“接触人数”和“转化率”是一个相对应的概念,其中受着更多的因素影响,具体情况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谈到。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6-18 08:38将小众产品“升级”为大众产品,是通过“接触人数”挖潜,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方式。这个方向上的案例很多,比较典型的就有汽车、家电、IT 和数码产品,通过降低价格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方向上还有另外的一种变型,就是某些地方性很强的产品,华丽转身为“全国性”和“世界性”的。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对产品重新进行包装或定位,或者借助突发性事件,一战成名,获得跨越式发展。2003 年的“非典”,实际上就成就了一批行业和企业,山东大店“口罩村”、呷哺小火锅、加多宝凉茶、京东商城、阿里巴巴,都借着“非典”的机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2 年以来“两洲一湾”地区的严重雾霾,同样也促成了 PM2.5 口罩以及空气净化器的“井喷”式发展。2003 年,统一润滑油借伊拉克战争机会,在央视上强势推出了“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广告,不但在大众心目中叫响了“润滑油”这一品类的行业品牌,还直接促使他们由小油厂跃升为民族一线品牌,而市场销量也获得了爆炸式增长。在小众产品向大众产品升级的过程中,消费者口味、购买习惯、消费理念、流行趋势,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6-19 19:57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及物流快递行业的长足发展,也非常有利于“接触人数”指标的挖潜。受物流和信息流的强劲支撑,太多产品和品牌的“接触人数”,快速突破了地域和渠道上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无阻地、近乎野蛮地挑战着人们的想象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有影响力的淘宝/天猫原创品牌横空出世,在品牌的星空中显得璀璨夺目,七格格、韩都衣舍、裂帛便是其中的代表。就连一些传统的工业原料生产商,也在通过百度网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高精准营销,倍增他们的“接触人数”和“转化率”。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使得处于各大中城市的某些商业模式及其服务项目,将半径越来越大的地域覆盖了进去,在客观上也放大了他们的“接触人数”,而本地消费覆盖半径较短的模式,同半径较长的模式竞争,明显处于一种不对称状态。互联网、高铁、高速公路和私家车,以及其他公共交通和物流体系的快速发展,在极大方便人们出行和货物流动的同时,也在加速中心城市和规模化的区域城市,对县城、乡镇以及村落商业资源的抽取。像皮衣等特色产品生产批发集散地,已经将方圆 300 公里范围内的零售店“消灭”掉了。
一些县城,品牌服装店和电脑专卖店都越来越难以生存,并非当地没有需求,而是“本地消费”被某些“中心”抽走。
大中城市某些商业模式“接触人数”的放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周边同类模式“接触人数”和“转化率”的缩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即使在同一城市内部,类似的现象也照样存在着。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6-19 23:29
使用微信的朋友,可以加一下我的公众号“刘如江”,搜索一下就可以。对本人相关文章感兴趣的,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刘如江+博客”,到天涯博客上看持续更新的内容。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6-20 08:28
欢迎交流,QQ324024419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6-20 18:49【当今职场怪现状】1、钱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就知难。2、天生我才没有用,千金散尽还不来。3、怨声、骂声、感叹声,声声入耳;大事,小事,单位事,关我屁事。
4、公司代有牛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5、口中虽有千言,脚下实无一策。6、摸着石头过黄河,湿足湿身水里面。7、都说斗酒诗百篇,奈何腰肥膀子圆。8、体制问题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9、理想决心一大堆,遇到困难就后退。
10、有想法、没思路,抱怨怀才不遇;左嫉妒,右逢源,吹牛十分大胆。11、都夸实战经验强,换个平台就露相,二亩三分练兵场,直把自己比夜郎。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6-21 13:45
广告、渠道和终端网络的作用整合在一起,实际上就相当于“地空联合”,立体式去扩大“接触人数”,甚至“转化率”。在“接触人数”拓展的过程中,“口碑营销”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种方式。“口碑营销”在本质上,是利用熟人圈或者拟制熟人圈,将传播的接收者转化为转播的发出者,使信息在他们那里可以得到“二次传播”。这实际上是在打造一种信息传播“互联网”,而这个巨网中,每个人更大程度上都是一个“节点”,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发出者,在这种状况下,“接触人数”会以一种“超链接”的方式,实现着几何级数的增长。到目前为止,微信是互联网历史上用户增长最快的一款新软件,微信用户达到第一个亿,用了433 天,第二个亿,用了不到 6 个月,第三个亿,又缩短到不到 5 个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增长速度和后续加速都特别明显的现象,跟“接触人数”在熟人圈和拟制熟人圈中的“口碑营销”是分不开的。“产品即广告,服务即营销”,这在互联网时代的“接触人数”拓展过程中,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还有一种较为常用的扩大“接触人数”的办法,就是争取单位团购,或者是临时集合起来的团购,譬如与某些团购网站合作。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6-21 20:04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6-22 08:26
在“接触人数”潜力挖掘的过程中,制造或者寻找各种各样的噱头,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明星、教授、专家和公知等意见领袖或公众人物,由于在眼球上具有强烈的“聚焦效应”,如果在信息传播上,能与他们建立某种内在关联,往往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能搭上某种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其效果则会更佳。无论如何,通过制造噱头等手段,确实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接触人数”指标放卫星,但最终能产生多大真正的商业价值,还要看内在的关联性以及美誉度,或者是有没有恰当的套现“道具”。在世俗的理解中,名与利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在“利润最大化”的挖潜过程中,“名”更多是和“接触人数”高度关联,从名到利之间还存在着“转化道具”以及“转化率”问题。近些年来,有不少人寄希望于网络恶炒,来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有些人在短期内确实“火”遍神州,但基本也是火一把就死,如同划过夜空的流星,几个月后在人们心中连记忆的残痕都没留下,更不要说是什么商业价值了。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这种情况在现实中都举不胜举。那些有内涵且基本功扎实的品牌和企业,确实通过“制造噱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比如统一润滑油。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6-22 22:23
使用微信的朋友,可以加一下我的公众号“刘如江”,搜索一下就可以。对本人相关文章感兴趣的,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刘如江+博客”,到天涯博客上看持续更新的内容。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6-23 11:56
转化率。在通往“利润最大化”的道路上,“转化率”是十分关键的一项指标,很有可能还是最关键的,因为这个直接影响到成交人数,在“接触人数”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你的商业模式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立,在更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转化率”。影响“转化率”最直接的因素,就看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目标消费群那里是否属于“刚需”,这种“刚需”程度越高,“转化率”相对也就越高,譬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就要比“琴棋书画诗酒花”的转化率高很多,当然正是因为后者受众面窄、转化率低,所以相关商业模式的提供者“被迫”采取“高定价”模式,以此来对冲风险。
从明清到现在的各类图书中,销量最大的一直就是“考试辅导材料”,差别只在于过去的考试材料对应的是八股文科举,而现在则对应的是教辅、高考、公考、CET、寄托和职考等门类,这倒不是由于它们有多好看,而仅仅是因为这些是相关群体的“刚需”,“接触人数”和“转化率”都要比其他类图书高很多。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就成功塑造了一个奇葩匡超人。匡超人本是农村少年,落魄书生,后来为了生计,就炮制各类八股刻本,竟然靠这些“考试材料”开始发迹,甚至还被民间个别不明真相者奉为“先儒匡子”,真是让人笑掉了大牙。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6-24 09:15
欢迎点评,QQ324024419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6-24 13:48信息传递的精准程度,对“转化率”有着很大影响。在广告界有句名言,“我知道一半的广告费是被浪费掉了,但我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在这里实际上又延伸出一个问题,就是流传甚广的“精准营销”、“精确打击”,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倍增“转化率”。在互联网推送技术兴起之前,信息传递的精准程度,主要看所选择的媒体或渠道,其受众定位跟目标消费群体之间的匹配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组合和优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还是一项非常专业且高端的技术。但伴随着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和个性化广告推送技术的兴起,从整体上来看,这种定位之上的“转化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广告费用的浪费风险已经没有 10-20 年前那么大了。由于最后的成交情况,是受“接触人数”和“转化率”两项指标共同作用,在这里还存在着思路上的微创新。通常来说,细分程度较高的产品,比如某些工业品,不太适合在大众传媒上做广告,因为其“转化率”会相当低,但某些“营销鬼才”就是不信这个邪,敢于突破常规,利用强势大众传媒为自己的细分产品做广告,结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按照他们的理念,只要你能用一种方式将信息成功传递给 13 亿中国人,即使十万分之一的“转化率”,最终成交者还有 1.3 万人。用高“转化率”对冲低“接触人数”,跟用高“接触人数”对冲低“转化率”,本是一体两面。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6-28 22:25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6-29 08:59品牌知名度、印象和口碑,对“转化率”的影响更为直接。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产品,虽然不见得品质最好、性价比最优,但相对来说,还是可以值得信赖的,尤其是在那些市场经济严重不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更是如此,不要强求消费者什么,因为他们不太可能、没有条件、也没有精力成为你所专注领域的“专家”,他们更大程度上只能凭借几项比较简单的指标,去印象和感觉,顶多再了解一下口碑。而且品牌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简化和标准化,将很多繁琐和专业的东西省掉,便于消费甄别。要想提高你产品和服务的“转化率”,就必须要按照目标用户群的“隐形评判指标”来塑造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在没有绝对强势品牌的领域,消费者更多是从广告、VI 设计、介绍材料、包装品相及曝光率等方面来对内在的品质进行感知,而且要和他内在的品味和价值观念匹配,价格在很大程度上确实会影响到“转化率”,但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参考要素而已,这种影响不应该过分抬高也不应该过分贬低,要在正视客观情况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才是真正的理性选择。很多商家抱怨消费者傻,只看外表不看内在,如果换位思考的话,这些抱怨者在消费很多商品的时候,其实不也照样如此吗?!如果让你系统深入了解那些东西,你是不是也照样感觉很累?!将心比心,何必问人。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7-04 08:15
使用微信的朋友,可以加一下我的公众号“刘如江”,搜索一下就可以。对本人相关文章感兴趣的,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刘如江+博客”,到天涯博客上看持续更新的内容。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7-05 11:30
@顾客价值 1490 楼 2014-07-04 11:29:24
楼主的文字中肯而不偏颇,朴实而不花哨,有分享的态度和探讨的诚意,确属营养贴!现在社会,闻道不分早晚,术业未必专攻,楼主试图从纷繁芜杂的世事中找到“成功”的规律,并且用平和的文字娓娓道来,仔细分析,实在难得!
----------------------------- 客气了,方便的话可以谈谈您的看法。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7-06 19:06
让某项东西成为攀比的“道具”,赋予其时尚内涵,是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接触人数”和“转化率”的一大法门。有这种魔力的产品,实际上在制造“饥饿”和“恐慌”,会给你带来一种巨大的心理强制力,如果你不照着那种设定的情景来,就基本被判定是 OUT 了。苹果和特斯拉,还有一些互联网公司,实际上都非常善于制造这种气场。其结果,自然是“接触人数”和“转化率”都非常强,而模式的创造者也顺利成为了耀眼的商界明星和创业偶像。2012 年 1 月12 日,苹果零售店三里屯店门口,上千人排队等待购买iPhone 4S 手机,大批“黄牛”也排在队伍里,甚至有人带着棉被前去排队。2013年9月,苹果iPhone5S和iPhone5C 在全球多个市场首发,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抢到新机,许多果粉在新机开售前几天甚至十几天就已经在苹果店外排队。我们不排除这些人当中相当比例,是以各种形式“组织”来的,但在市场上造成的强大气场确实不可小觑。在几年前,有一个想创业的“90 后”网友,他对我说你们“80 后”跟“90 后”存在着很大的代沟,对这个群体还不太了解。他说他们几个都在小饭店打工,一个月也就 1000 多块钱,不吃不喝也要买一个苹果手机,要不感觉很没面子,最后问我这样做是不是很败家。我笑了笑没说啥,心想苹果营销真够成功。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7-07 10:51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7-08 19:11
消费层次发展阶段,以及人口结构和受教育程度,对某些项目的“转化率”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在更深层次上影响到特定商品和服务的“转化率”。这个在 2000 年以来我国极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浪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伴随着全国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向各大中城市集中,以及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档次的升级,原来定位于中低档市场,或者农村市场的品牌,其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挤压,而原本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拥有良好渠道和网络基础的品牌,其“接触人数”和“转化率”不同程度得到了井喷式发展,其营收水平和利润总额,同样呈现出一路狂奔的态势。包括汽车、家电、服装、饮料、日化、手机,甚至就连润滑油行业,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除了人口大迁移和消费水平整体升级外,“75 后”、“80 后”和“90 后”渐成消费主力,也是巨大的影响因素。
这个年龄段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其比例相当大,而且出生越晚的越是这样。他们的消费口味,更容易受欧美理念影响,而且更容易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获取信息密度较高的资讯。所有这一切,正好对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中高端品牌有利,而不利于奉行“农村包围城市”的原本接地气本土品牌。你服还是不服,市场结构性变化,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7-11 08:55
使用微信的朋友,可以加一下我的公众号“刘如江”,搜索一下就可以。对本人相关文章感兴趣的,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刘如江+博客”,到天涯博客上看持续更新的内容。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7-18 09:03
购买频次。在通往“利润最大化”的道路上,“购买频次”是跟特定时间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变型地理解为“重复购买率”,对于某些产品或者品牌来说,其实也是品牌粘着力和忠诚度的一种体现。影响产品或服务“购买频次”,最根本的因素是其本身特性,耐用品和快消品之间有天地之差,而不同的耐用品之间,其“购买频次”的差异也相当大。譬如米面粮油,我们起码每个星期都会购买几次,汽车通常六七年换一次,而房子的消费周期至少是20 多年甚至更长。“购买频次”的第一影响因素,无疑是产品自身的生命周期,对于那些“刚需”类消费品而言,更是如此。对于耐用品来说,一般“利润率”都比较高,其“购买频次”挖潜的一大方向,就是将这些产品赋予时尚化、金融化、消耗品化的内涵,甚至采取定期升级换代的模式。在这个方向,最为典型的就是服装、电脑和手机等产品。很多服装实际上穿五六年都没问题,但被赋予时尚内涵后,基本每年都得换;电脑四五年就得换一次,而程序员的电脑,则所需的更换周期更短;很多手机使用六七年实际上还是很好用的,但由于时尚化的因素,现在的更换周期基本为一年半到两年。在实践中,这也推动了企业产品设计理念的转变,就是产品零部件在使用周期和强度的设计上,不是说越强越好,而只在其通常的更换周期上限内不出问题即可,要不就属于“质量过剩”、“品质浪费”了,这个在面向白领的时装设计中最为明显,当然其他行业也不同程度存在着。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7-19 16:59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7-20 11:03
欢迎关注本人的微信公众号,进行深入互动沟通,扫一扫,马上好!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185409274.jpg{EIMAGE}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7-21 10:16
对于消费周期较短的刚需类产品,行业整体上的“购买频次”,是有所保障的,但对于具体的品牌或项目来说,也只能存在潜在的可能性,要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还是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的,这里面法门千差万别,但核心的有两条,一是“体验”,二是“成瘾”。靠体验延伸出来的东西很多,包括内在品质、品牌形象、选用材质、包装风格、款型外观、使用强度、过程联想、真实性价比与心理预期的匹配程度,等等。“接触人数”和“转化率”,更大程度上是“自外而内”的一种选择过程,感性的成份比较大;而对于那些消费周期较短的刚需产品,特定品牌的“购买频次”,是一种“自内而外”的选择过程,理性选择的比重相对要大得多。常言道,“能蒙人家一时,蒙不了人家一世”,其实在“接触人数”、“转化率”和“购买频次/重复购买率”这几项指标的动态平衡上就能显示出来。品牌资产,最重要的还是用户体验的沉淀及优化,当然这种体验的积累与优化,跟用户自身的结构性特征有莫大关系。同样的品牌,同样的产品,甲的体验跟乙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即便还是甲,三年前的体验和三年后的体验,也是不同的。正因为如此,品牌以及产品线,必须讲究定位,而且这种定位绝非一劳永逸,还得善于移动打靶,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否则会从深层次上影响到“购买频次”潜力的释放。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7-27 14:10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7-28 22:40
对于某些产品和品牌来说,如何让消费者“成瘾”是非常关键的,这在现实中更为直接地影响着“购买频次/重复购买率”指标。消费者或用户一旦有了“瘾头”,即使面临“马上风”也难以回头。当然我们并不提倡那种为了一己私利而戕害消费者的行为,比如在面汤里放罂粟壳,这里所谈的“瘾头”、“成瘾”和“上瘾”,更大程度上是贬为褒用,是以不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在产品设计和营销挖潜等方面多下功夫、下足功夫,让你的产品或服务产生强大的粘着力,最终在对方那里转化为强烈的信赖感和依赖感,使其对你欲罢不能。某些领域的顶级品牌,确实可以产生成瘾般的魔幻效果。郑渊洁的《童话大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在读者那里都曾取得类似的效果,这让出版商大发其财的同时也在名利上成就了自己。这其中又延伸出来个新问题,就是在消费者上瘾之后,你还得能持续提供后续的产品或服务,在文学、影视作品等体验经济中,也就是要形成系列化和各种形式的全集。网络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让人上瘾,这也是其最受质疑之处,假如让教育和网游融为一体,使得孩子学习像网游一样上瘾,并通过适当的结构设计,塑造其思维和行为模式,则无论是对个人还是民族,都将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情。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8-30 16:21
@无故事丿的人 1507 楼 2014-08-06 18:25:06楼主求解释为什么我爸能说动人而且在公安干过里面的警仔和岁数大的都听我爸的话!而且打官司的人也听就是那种在黑白吃的开的类型的人,就是初中毕业也自己看了法律书在打官司的时候上过大学的一些几十岁的人也请教我爸这些事该怎么弄,为什么创业搞起企业反而没有那些不会人际关系的挣得少!。最根本原因是什么难道仅仅是选择的项目不好!!
-----------------------------
创业类项目,大致可分为靠关系型和靠市场性,两类需要的能力结构不一样,靠关系发展可以短平快做大,原来的煤老板、搞铁矿的、房地产的都属于这种类型,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不是说你善于搞关系,就能找到好靠山。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9-09 20:08在“购买频次”挖潜方面,还有一些较为纯粹的销售手段上的创新,其中较为常见的方式,就有会员积分制、次卡会员制、会员卡打折制、代金券、购物卡、买 N 赠 1、套餐促销、捆绑销售、会员共享等众多模式,由于这些方式或多或少都有时效要求的。通过这些纯销售变型来挖潜,在现实中也是非常有效的,前期会员制售卡情况,甚至都成为了某些商业模式能否成立的关键,这在游泳健身、儿童游乐场、美容美发等项目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些儿童休闲食品中,包装内常常内置一些卡通时尚玩具或小卡片,要想凑成一整套,你就得连续买好多次这种食品,很多小孩干脆就奔着小礼物去了,而食品吃都不吃就扔在了一边,想想还真有点“买椟还珠”的味道,但你也不能不赞叹商家的眼光,很多时候小孩一撒娇,当家长的你还真的没办法,你只能去顺从他,毕竟这也算不了什么大不了的事儿。移动和联通的定制手机,在很大程度上应用也是类似手段,他们用套餐制话费折返的方式,锁定了你两年内的“购买频次”和“交易额”,排除了限定时间内竞争对手抢走用户的可能。这种思路在渠道和终端促销中应用的也比较广泛,基本是采用“厂家—经销商—终端”三方协议、年终返利和承诺的其他奖励政策来“锁定”终端网络,不给竞争对手留下可乘之机。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9-20 23:06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9-27 22:07
使用微信的朋友,可以加一下我的公众号“刘如江”,搜索一下就可以。对本人相关文章感兴趣的,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刘如江+博客”,到天涯博客上看持续更新的内容。
想进一步探讨案例中相关问题的朋友,请加 QQ 群,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5-02-07 09:30某些产品的配套和强制定期升级,也是对“购买频次”进行挖潜的重要手段。这一般体现在某些大件耐用品的耗材上。在汽车、打印机、电脑、手机、空气净化器,以及某些生产设备上表现的比较明显。这些东西,在品牌和型号设计上,特别强调配件与其之间的适配性,产品说明书上甚至还有特定的推荐范围。其实很多配件本来既可以是标准化的,也可以是个性化的。但由于厂家自身利益上的考虑,非得弄成个性化的。这样实际上就“绑定”了消费者,相当于在商业模式上划了一个势力范围,挖掘了一个金矿。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5-02-09 21:39汽车强保期内,一般对润滑油等产品,都采取指定品牌、指定更换渠道的政策,要不出了问题不负责。打印机墨盒、笔记本键盘、电池和电源线,以及空气净化器的滤片,还有剃须刀刀片,也都是这种情况。在定期升级和收取年费方面,时代光华为大型企业量身个性化定制的网络商学院,以及正和岛高端商界人脉与价值分享平台的会员年费制,同样非常典型。因为到期必须续费,要不以往的积累和沉淀就相当于归零了。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垄断,其实也不算什么垄断,这些是由商品和行业特殊性决定的。而且这些行业,品牌之间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他们通过强化耗材适配性来划分势力范围,在行业内部属于通行规则,是在市场的自然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5-02-13 09:43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5-02-14 19:50
时间。在面向“利润最大化”的 6 个挖潜指标中,“时间”相对来说用的比较少,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重要性。太多商业模式,放在三年内看,跟放在十年内看,或者放在二十年看,差别是非常大的。就拿京东这样的电商来说,放在三五年的时间段看,绝对属于典型的败家项目。甚至有人说电子商务就是一个骗局,永远不会盈利。但从 10-20 年的时间看,这种模式将颠覆整个商贸行业,成为流通领域的主流,真正赚钱也是迟早的事儿。其实任何新事物、新的商业模式,都会经历一个类似的过程。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5-02-19 22:56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191926410.jpg{EIMAGE}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5-02-21 17:29
时间轴上的弹性延伸,对于像收藏品和大型机器设备之类的特种商业模式,还是非常利好的。在社会上总有那么一些项目,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所以商业模式的选择,还有项目本身的的挖潜,可以从延长时间轴的方向多做文章。
对于边际成本很低的一些项目来说,更适合这样做。
在网游领域,过去十多年里还是产生过一批非常经典的游戏。随着岁月变迁,这些游戏已经不再火爆,但在某些细分人群中还存在着一定市场。除了正规开发商还在运营外,社会上还有一些人通过私服淘金,从中攫取暴利。图书市场上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像郑渊洁这样的大佬自不待言,某些小有名气的作者,多少年了还在让自己当年火过一把的作品发挥着余热,甚至还成就了出版商。这就如同挖了一口井之后,守着这口井卖水。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5-03-03 15:49除了时间轴上的延伸可以挖潜外,在有效时间分布的密度上,同样可以有所作为。比如车站或者大型商务区的肯德基、麦当劳,一天 24 小时营业,甚至一年下来的有效营业时间可以扩充到 365×24 这种饱和模式。还有一些建构在“开放式创新”和“群体创新加速”基础上的商业模式。比如维基百科,每天 24 小时,全球范围内都在有人不断浏览和更新其中的内容,将受众、消费者、用户和生产者融为一体,将用户和生产者的时间利用密度挖掘到了极致。自然其产生的影响力和粘着力也是超强的,用户的体验性也越来越好。
本书当中也提到几个案例,比如一些本土餐饮项目,突破了一日三餐在时间上的局限,将有效营业时间挖掘到了 16个小时。虽然项目本身看上去不太起眼,但五六年下来所产生的利润却是很可观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虽然有些项目可以将时间利用效率挖掘到极限,但还有一些项目在时间利用上却存在着严重的硬伤,这在项目选择中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5-03-06 08:55
使用微信的朋友,可以加一下我的公众号“刘如江”,搜索一下就可以。对本人相关文章感兴趣的,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刘如江+博客”,到天涯博客上看持续更新的内容。
想进一步探讨案例中相关问题的朋友,请加 QQ 群,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5-03-08 18:42
我在另一本关于创业和新项目运作话题的作品——《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当中,就曾专门一章讲过这个问题。在某些写字楼集中的区域,面向工作餐的中小餐饮,其有效营业时间,仅为中午的两个小时,但受地段影响房租却特别高。另外一些旅游景区和城市广场,其餐饮或住宿的有效营业时间,也就是短短的几个月。类似问题,必须结合具体项目,予以认真考虑。
在时间利用效率的挖潜方面,还必须考虑“时间碎片”的因素。有效营业时间或者工作时间,往往是按照月、周、天,或者 5×8 这种方式来计算的。但即便是在每天 8 小时的工作时间内,总会产生大量的时间碎片。比如在车站等车,或者是每天挤地铁,甚至是上个任务和下个任务之间的间隔。
这种时间碎片不是你通过规划就可以清理掉的,往往带有很大的被动性、临时性和随机性。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5-03-11 22:38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5-03-17 16:22如何让自己或用户的时间碎片产生价值,其实也是一门学问。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的产生与深入发展,都极大推动了时间碎片向金矿转化的进程。在互联网领域,连连看、开心农场、愤怒的小鸟、打飞机等小游戏,都很好抓住了这种契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的火爆,其实跟用户的大量时间碎片也是有莫大关系的。以壳牌为代表的优秀企业,与时代光华合作,量身打造了个性化很强的网络商学院系统,使得自己的员工可以利用时间碎片随时随地自我培训。
不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而且还将员工的时间碎片更为积极和有效地利用了起来。
其实,传统上企业的“淡季做市场,旺季做销量”理念,也是这个方向上对时间利用效率进行挖潜的一种表现。北宋那个砸缸的司马光曾经说过,读书一定要背诵,烂熟在肚子里,只有这样,无论你骑马赶路,还是夜不能寐,都可以很好去吟咏那些文章,想想它的意思,你的收获就要更为集中和丰富。他之所以强调这种方式,其实也是在他那个时代,对“时间碎片”的利用进行挖潜。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5-03-22 09:32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200686067.jpg{EIMAGE}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5-03-24 09:36按照“一个平台,多种功能”的理念,倍增在单位时间上的效果产出。其中概念内涵,是尽可能挖掘包括时间在内的某个资源投入向度上的潜力,使其达到多种对公司、项目或个人有利的效果。比如,在促销品的选择上,不但要注重促销功能,还要注重品牌传播、渠道渗透等方面作用的发挥。
再比如,公司的宣传资料,在传播公司品牌形象的同时,还应当扮演实用培训手册和工具书的角色。从逻辑上来讲,这种功能向度上的多元化倾向,不但要在较为现实的几个功能方面挖掘潜力,也应该为未来的某个发展趋势预留发展空间。
这种思维,可以渗透在实物上,可以渗透在公司日常业务上,可以渗透在某个临时性事件上,甚至还可以渗透在公司员工个人职场理念上。这是一种追求进步最大化的狼性理念,但这种狼性并非损人利己,而属互进共赢的理念。这在相当大程度上,相当于在不增加太多时间和资源投入的基础上,同时做了好几件事情。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5-03-28 08:46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5-04-03 09:52
比如,某件事情的几项功能如果分开做的话,相当于要做 6 次。而你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将这 6 个功能集合在了一起,实际上你的效率就是别人的 6 倍。能把这种理念转化为行动力的公司,是一家可怕的公司。能把这种理念转化为行动力的员工,是一个潜力非常巨大的员工。同样的时间和人财物投入,有可能产生以往十倍甚至是更高的效益。
如果考虑到“叠加式”影响力的发挥,对企业竞争力促进,将是几何级的。
时间差,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商机。很多商业模式在不同国度和地域之间的普及,存在着时间差,这为某些模式跨国、跨地域复制,提供了可能。这在互联网领域较为常见。
美国一旦有个什么新兴互联网应用模式,中国这边就会有人去复制,而且其中的时间差也越来越短。此类在神州大地上成功引种和移植的项目,就有百度、QQ、淘宝、支付宝、新浪微博等著名的产品。在这些模式迁移的过程中,最初山寨的成份比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注入了太多微创新和持续精进的成分,已经成长为了非常独特的一些模式。后来再有模仿他们的,已经不太可能取得成功了。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5-04-14 19:03
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跟二三线城市,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发展梯度,这也为二三线城市复制北上广成熟的一些模式,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房地产中介连锁,以及简约式的中式快餐连锁,都是这种情况。时间差在商业模式中的应用,还更多体现在反季节种植、销售、淡储、淡促,以及行业周期把握等方面。太多人就是利用这些手段实现致富甚至是暴发的。时间差甚至会成为打击竞争对手的重要武器。
在某些消费品行业,存在着明显的淡旺季周期,且通路商一般都同时代理着几个竞争品牌。如果某个品牌在旺季来临之前,能成功挤占经销商的资金和库存,就长了自己的威风,灭了对方的锐气。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5-04-21 23:36
@u_95394351 2015-04-14 22:38:04楼主的观点真是深刻,对现实的观察入木三分,我也时常有这样的体会,只是不能系统的表达,观此文,醍醐灌顶!赞一个!??盼早日更新!
----------------------------- 谢谢支持,也可以分享一下您自己的体会。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5-05-08 09:52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如何选择新项目,如何对现有项目进行挖潜,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有太多的指标和方法可供我们去参考,真可谓是千变万化,不一而足,很多模式都还处于不断的创造之中。不管如何变,万变不离其宗,根本性的指标,只有我们所提到的这 6 项。其他的都是在此基础上,“无”中生有,一步一步延伸出来并为其服务的,而且都带有较为苛刻的适配前提。
合理且富有效率的思维,是建立在“四维时空结构”基础上的。在企业经营中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谨记要考虑具体的时空条件,以及在“资源链”的动态匹配性。在本书中,我们只是对较为常见的一些方式方法,并结合近些年来自不同领域鲜活生动的案例,来加深理解和领悟的。最后我们还是要再次强调,本书更多是从结构化思维角度,强调6 项指标之间此消彼长、动态平衡的关系,如果仅仅是割裂化和静态化去理解 6 项指标,是对本书宗旨的最大违背,除了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外,在实际应用中还可能会带来很大麻烦。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5-06-13 10:14
我们所提到的 6 项指标,在某些具体条件下,其中几项还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悖反”关系。比如“单价”与“接触人数”,“单价”与“转化率”,但这并不影响在某几项指标上的挖潜,使项目在整体上达到平衡。当然如果你项目的某项指标不太理想,或存在硬伤,则只能在其他指标上最大限度挖掘潜力了,这类情况实际上也很多。对于那些“转化率”超低的产品,就要想方设法超高倍数放大“接触人数”,并提高“接触人数”的精准程度,而且还必须让“单价/交易额”和“利润率”坚挺。在指标组合潜力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更具有颠覆性,更能创造财富传奇。放飞你的创造潜力吧,让自己的事业和人生更加美好!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6-03-18 11:34
1、网上超市为何总不靠谱
核心提示:横在网上超市面前的最大障碍,是平均每单“交易额”所产生的利润,能在多大程度上弥补平均送货成本。要想使这个商业模式成立,如何最大限度做高“交易额”和“综合毛利率”,就成为经营者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可是一旦做高这两项指标,网上超市就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活超市了,“名”与“实”之间发生了背离。
千禧年以来,“连锁超市”和“网上购物”,成为两大时尚概念。似乎只要“触网”,钱景自然就一片光明,说不定还可以去纳斯达克敲敲钟。正是受这种思潮的影响,从那时开始,国内不断有人“创造性”投资“网上超市”,前仆后继,蔚为大观。但除了现在的“1 号店”和中粮旗下的“我买网”之外,基本还没有一家“真正”做起来的。
仅我自己了解,这 10 多年来,各大城市做过此类尝试的就有 100 多家,时间最长的还坚持了 42 个月,最终也都铩羽而归。当然,一般选择此类模式的,都是中小资本,他们大多从阿里巴巴、淘宝、当当和京东之上受到了“启发”,认为既然当当、淘宝能够成功,自己起码还是有希望的,只要被风投看好,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