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体前的苏联人没有太强的商品意识,不经意间,帕契诺夫的“方块”悄悄传出了国界。此时,任天堂正好推出了掌上型 GB 电脑游戏机──“游戏男孩”(Game Boy),“俄罗斯方块”自然是 GB 游戏机的最佳搭档。山内溥毫不迟疑选派最强的谈判代表前往莫斯科,向帕契诺夫所在的研究院购买到专利权。

“俄罗斯方块”陪伴着任天堂再次出征,无数男女老少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将时间消融在“方块”下落时“嘟嘟”的声响里。从此后,任天堂公司称霸于全球电脑游戏行业长达十余年。

45、英雄出少年

九十年代初,全球电脑业正忙着把PC电脑从386向486升级,突然间,就象一股巨大的旋风刮来,一家新创办的电脑公司发动了所谓销售方式的“配销革命”。它不仅率先把 486 电脑推向市场,而且打破了由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层层转销的传统模式,直接把产品销售给最终用户,价格比其他厂商同类产品便宜二三成,顿时把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电脑业界被这场猛烈的攻势击昏了头,亏损和倒闭的企业不计其数,连 IBM公司、王安公司、宏 司和菲利普公司都出现巨额亏损。

这家电脑公司的创始人和该公司的名称都叫“戴尔”。

自古英雄出少年。1991 年,当戴尔电脑公司的总裁迈克尔·戴尔(M.Dell)以“电脑行销鬼才”的名声,跻身《财富》杂志所列全美 500 家大企业领袖人物时,年龄仅为 25 岁。

人们惊奇地翻开他的履历:这个青年在他 12 岁时竟取得过美国德州政府颁发的商业执照。中学期间,他在杂志上刊登广告,用出售邮票赚来的 2000 美元,买回了自己第一台 PC 电脑。随后,他又把附近新婚夫妇名录输进电脑,凭借为报纸征集新订户的行销手段,为自己赚回了一辆“宝马”牌轿车。

他的创业经历与比尔·盖茨十分相似。还在德州大学读书期间,迈克尔·戴尔突然心血来潮,想要中断学业“下海”去创办自己的企业。

戴尔对父亲解释说:“比尔·盖茨也是这样创办的微软公司。”

身为牙科医生的父亲询问道:“你也打算做软件?”

“不,我想与 IBM 竞争!”戴尔的回答使父亲让大吃一惊。

那一年,戴尔刚满 18 岁,年轻气盛,兜里只有 1000 美元注册资金。戴尔的父母极力反对他退学,最后拗不过儿子的倔强,终于与他达成君子协定:可以在放暑假时试一试,若没有收益,9 月份必须回学校上课。

1984 年夏天,戴尔电脑公司在美国奥斯汀市挂牌营业,总经理麾下仅雇有一名负责财务的员工。青年人的想法其实很简单:IBM公司规定经销商每月必须提取一定数额的电脑,不管你能否把它卖出。戴尔公司可以上门用成本价收购那些没有卖出的电脑,经销商又何乐而不为?机灵的小伙子把收购的电脑搬回家,又加装了一些零件,增强了电脑的性能。然后,以优惠价直销经他改良的IBM个人电脑,结果大受用户欢迎,第一个月的营业额便突破18万。公司的前景十分看好,于是,迈克尔·戴尔坚定地办了退学手续,他的公司在一年之内就卖出了1000多台机器。

业务扩大后的戴尔公司一改传统的电脑销售方式,以面对最终用户的电话邮购方式直销,给美国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戴尔对员工讲:“买电脑就好象上中国餐馆吃饭,顾客只要点菜,厨房就马上按单炒菜。”他的新点子层出不穷:全面承诺,24 小时全球联网热线服务,翌日上门维修……。到了本应该大学毕业的那年,戴尔电脑公司的营业额已高达 7000 万。从此,他下令停止改装 IBM电脑的业务,转为自行设计、开发和销售本公司的品牌机。

1989年,英特尔486微处理器面世。正如386电脑时代IBM把机遇“让”给康柏公司那样,这一次,康柏公司同样把天赐良机转手“送”给了戴尔。

康柏公司因率先推出 386 电脑而声名鹊起,飘飘然把自以为物超所值的 386电脑“吊”起来卖,价格愈涨愈高,遭来载道怨声。当英特尔‘四比三更好”的宣传铺天盖地而来时,康柏公司却还在思考“四与三孰好孰差,这是一个问题”的哈姆莱特式命题。不久,486 电脑的走红就把一顶“亏损企业”的红帽头扣在康柏公司头上。直到菲佛出任公司总裁后,康柏才重新夺回竞争的优势。

趁着康柏犹豫不决的当口,戴尔电脑公司一分钟也不迟疑,几乎与英特尔486芯片同步发动销售攻势。迈克尔·戴尔自此“一鸣惊人”,“DELL486”品牌让用户趋之若骛。1994年,戴尔公司的员工已达5千余人,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至1996年底,戴尔电脑公司的年收入更增加到100亿,仅在Internet网上的日营业额就从100万猛增至200万美元。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迈克尔·戴尔凭借 486 和奔腾电脑之功力,创造了又一个比尔·盖茨神话。46、软件起风云微软公司依托 DOS 软件搭载 PC 机快速崛起,但是,“争当第一”始终是比尔·盖茨追逐的目标。“只有应用软件才能赚到大钱,DOS也好,BASIC等语言软件也好,都只能随IBMPC发售而抽取一定的版税,要想获得丰厚利润,还需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开发应用软件是短平快的项目,微软要想尽快崛起,不能不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比尔·盖茨早认准了这个道理。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他就领军杀向了应用软件的战场,软件业界从此风起云涌,龙争虎斗,哪一场战役的激烈程度,都不亚于开发DOS软件。

个人电脑领域走红的应用软件,在 IBM PC 时代来临前,如日中天者当属电子表格软件“维斯凯克”(VisiCalc),它已经在“苹果世界”里称雄长达三年。

1977 年,正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的 26 岁学生布里克林(D.Bricklin),在学校DEC电脑上编写了一个能计算帐目和统计表格的小程序。布里克林最初构想并不复杂,他只是把画着行列线的空表格搬上屏幕,在格子里填充数据,然后由电脑自动进行统计汇总。布里克林得意地拿这个程序向导师请教,他的教授觉得很有发展前途,便介绍他找软件公司求助。此时,一家“个人软件公司”刚刚开张,老板费斯特拉(D.Fylstra)也是哈佛的校友,他一眼看中程序的商业价值,慷慨借给布里克林一台苹果II型电脑。仅用了一星期时间,布里克林就把程序改写成世界上第一个电子表格软件,命名为VisiCalc(维斯凯克),即“可视计算”的意思。它大约每10秒钟能够计算50个格子,比手工计算快得多;如果某一格的数字被改变,软件还能够自动调整其他行列的相应数据。

1978 年,布里克林创立了“软件艺术公司”,专门制作“维斯凯克”。为了回报费斯特拉,销售则全部委托给个人软件公司。费斯特拉投入了他的全部资产10万元,1979年10月把软件正式推向商业市场。由于它最初开发于苹果机,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欣然地接受了这个简单的程序。谁知此产品迅速得到广大商业用户的青睐,不到一年的功夫,它就成了个人电脑软件史上第一个最畅销的“金唱片”。到了1980年,居然就有2万多台苹果机被主要用来执行这种电子表格,占到苹果公司总销量的20%。1983年初,“维斯凯克”的销售量一举突破了50万套之巨。

“维斯凯克”走红后不久,微软公司决定成立消费者产品部,首战电子表格软件。当然,微软产品在技术上若不能超过它,绝不会有成功的可能。为此,比尔·盖茨把搜寻人才的目光瞄向了施乐公司在硅谷的 PARC 研究中心。

众所周知,PARC 是电脑发明的大本营,它拥有的人才后来曾帮助开发了微软视窗软件和苹果麦金塔电脑。以微软当时的实力,要想从第一流研究中心挖走其中任何一位恐怕都很困难,哪知天随人愿,一位博士级程序大师西蒙尼主动投向了微软。

查尔斯·西蒙尼(C.Simonyi)原是匈牙利人,靠打工才读完美国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自 1972 年起任职于 PARC。据说,他是第一个在软件中采用鼠标器和“所见即所得”方法的程序师。正当比尔·盖茨决定为电子表格软件寻找一位理想的主持人时,西蒙尼经人介绍来到微软公司,仅仅与比尔·盖茨交谈了 5分钟,他就毅然作出“跳槽”决定。西蒙尼后来回忆说:“看到比尔,我就感到遇到了难逢的良机。”事实证明,西蒙尼的到来,对微软开发电子表格和文字处理软件起到了关键作用。西蒙尼到职后,首先承担了微软电子表格项目主持人的重任。比尔·盖茨把构想中的软件命名为“Multiplan”,即“多重规划”,它必须具有多窗口操作和多重用途。西蒙尼在“多重规划”上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了“菜单”,给用户一个简单方便的操作环境,也为后来诸多应用软件提供了一种设计典范。因为微软与IBM公司有合作的默契,设计电子表格自然把PC机列在首位考虑。IBM当时正在大力发展64K内存的机器,它一再要求把“多重规划”限制在64K内存下执行。西蒙尼斟酌再三,最终还是顺从了IBM的请求。

1982 年的 8 月到 10 月,微软公司相继把“多重规划”的不同机型的版本推向市场。比尔·盖茨踌躇满志地宣称:这是第二代的电子表格,凡会用计算器的人都能迅速掌握。《信息世界》也把它评选为当年最佳软件设计。

想不到,11 月间风云突变,Comdex 电脑大展传来消息──有一种更新的电子表格抢走了“多重规划”的风头。西蒙尼慌忙赶向会场,两下一对比,顿时颓唐地摇了摇头。他回来对比尔说:“‘多重规划’大势已去,它与新发布的那个软件简直不能同日而语。”果然,新年没过几个月,后者就超过“维斯凯克”和“多重规划”,雄居软件市场销售榜首。

47、微软登王座新上市的电子表格软件名叫“莲花 1-2-3”,设计者是卡普尔(M.Kapor)。

卡普尔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自小爱好迪斯科和摇滚乐,曾做过一段音乐节目主持人,后来又迷上了所谓“超觉静坐”,以“莲花”为崇尚物。1979年,29 岁的卡普尔不再担任“莲花功”指导教师,转而成为电脑软件“发烧友”。他为费斯特拉的公司写了两个统计和绘图软件。费斯特拉以 170 万美元的高价,买断了卡普尔的软件专利。

卡普尔赚了这笔钱,不想就此罢手,他从“维斯凯克”里看到了创业门道。

几乎在微软开发“多重规划”的同时,卡普尔策划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他要把电子格表与数据管理及绘图合成一个整体。

卡普尔动员自己的挚友萨斯(J.Sachs)共谋大业,后者在不到 10 个月内就协助他完成了这套套装软件。1982年,卡普尔的公司挂牌营业,大名Lotus,中文译作“莲花”,正是那个超觉的“图腾”标志。莲花公司的拳头产品“莲花1-2-3”集三大功能于一体:1是电子表格,2是数据库,3是商业绘图。它把商业数据用数据库的形式加以管理,制成的电子表格又可用条形图、饼图的办法直观显示,开创了套装软件之先河。此外,“莲花1-2-3”把内存空间扩大到256K,比微软的“多重规划”具有更大的优势。

几天之内,莲花的订单就超过了百万美元。三个月后,它轻易地把经营多年的“维斯凯克”赶下王位。三年后,费特拉斯的公司宣告倒闭,莲花公司乘势兼并了布里克林的软件企业,“维斯凯克”至此寿终正寝。至 1984 年,莲花公司的营业额仅“1-2-3”一项就超过微软所有收入之和。

比尔·盖茨毅然决定重新向“莲花”宣战。1983 年 9 月,他秘密安排了一次小范围的研讨,把微软最高层软件专家关在西雅图红狮宾馆,开了整整三天“头脑风暴会”,研究如何尽快推出世界上最高速的电子表格软件。与会者中,一位名叫克朗德(D.Klunder)的青年分外激动。两年前,刚跨出学校大门,他就加入到“多重规划”设计组,好不容易搞出的电子表格却被“莲花”抢去先机。克朗德自动请缨为这次会议写作备忘录,实际上也就是规划软件的设计蓝图,他由此脱颖而出,被委派主持这套软件的设计。

微软公司没有隐瞒设计这套电子表格软件的意图,从最后确定的名字“Excel”中,谁都能够感到挑战者的气魄:“Excel”的中文译意就是“超越”。

超越,对程序设计师来说,更重要的是超越自我。克朗德成天“泡”在屏幕前专心致志撰写内部程序,哈伯斯(J.Harbers)等两位程序师则协助编写用户界面。他们吸取“1-2-3”里数据库与统计图形功能,扩展了“宏指令”的优点,使高级用户能利用短小符号去调用一段程序。此外,他们还在软件里加进“智能重算”特性,当用户改变表格中某些数据时,不必像“多重规划”那样全部重算一遍,软件自己就能够选择计算那些被改动的数值,以便加快程序的运行速度。

1984 年,“莲花 1-2-3”依然稳坐头把交椅,莲花公司甚至还趁势推出两个套装软件Symphony和Jazz,又增加了字处理和通讯功能,分别运行于PC机和麦金塔电脑,有人称它们为“莲花1-2-3-4-5”。Symphony即“交响乐”而Jazz是“爵士乐”,卡普尔仍不忘旧情,对摇滚音乐主持人身份一往情深。

微软公司得知消息,决心加快 Excel 的研制步伐,抢在“爵士乐”前吹响“超越”的号角。1985 年 5 月 2 日,比尔·盖茨千里迢迢来到纽约召开“超越”新闻发布会,在这场重大战事里,微软公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麦金塔领域第一次击败“莲花”。

“超越”的战火接着烧向 PC 电脑。此时,比尔·盖茨手中已经有了视窗。

他命令原班开发人马重新集结,亲自主持“超越”的视窗版项目,启用哈伯斯为设计师,参加人员多达50名。1987年10月,视窗版Excel令软件界同业大开眼界,一致公认它达到软件技术的最佳专业水平。一家软件杂志经过比较测试,竟不惜用一系列照片为“超越”宣传,声称它代表人类计算工具史上的里程碑:从IBM604计算器始,进化为“苹果”与“维斯凯克”,继而是PC机与“莲花1-2-3”,现在则由PC386与“超越”共同承当。

就在这年岁末,微软公司的营业额第一次超越“莲花”,登上了全球软件企业的王座,从而,实现了比尔·盖茨“微软第一”的夙愿。

/48、好风凭借力1979 年秋天,几乎在“维斯凯克”电子表格软件上市同时,一种用于个人电脑的字处理软件投放市场,在办公室引出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字处理软件的全称应该是“文字处理系统”(WPS),是人们使用最广泛的应用软件。

在一年前,曾经与“牛郎星”电脑企业齐名的 IMSAI 公司,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的边缘,该公司销售人员鲁宾斯坦(S.Rubinstein)不顾风险,自创了一家名为 MicroPro 的软件公司,把目光投向研制字处理软件。为了注册和发表这套软件,他花光了兜里最后一块钱,竟落到身无分文露宿车站的窘境。

鲁宾斯坦坚持着捱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成功地推出了字处理软件的先锋产品WordStar(文字之星,简称WS)。WS冉冉升空,立即以它强大的文字编辑功能征服了用户。不久后,鲁宾斯坦不失时机顺应潮流,把WS改编成16位机版本,继而在PC世界里大红大紫。1982年,MicroPro公司一跃跻身于全美大型软件公司行列,WS销售量超过100万套。毫不夸张地讲,全世界的文秘人员,大都是借助WS才跨进了办公室自动化的门槛。但是,新生的事物总有它不完美之处,WS 的操作十分繁琐,必须同时按下几个键的组合,至少要记住 30~50 个操作键和复杂的排版规则,才能熟练地输入和编辑文本。这种先天不足阻碍了 WS进一步发展。为了使用 WS,人们常常需要不断地翻阅用户手册,查找类似于“Ctrl-K-J 删除”、“Ctrl-K-X 存盘” 等命令。美国一家著名的软件杂志甚至把这种弊端,提到“有害于思想自由”的高度。

正是看中了 WS 拥有的广阔市场和它的弊端,1982 年,微软公司审时度势发起了应用软件的第二场战事──挑战“文字之星”。比尔·盖茨将微软开发的这款字处理软件命名为 MS-Word,仍然由西蒙尼主持框架设计。

1983年Comdex电脑大展隆重揭幕,成千上万的观众被Word1.0版的新功能所倾倒,它充分吸取了西蒙尼在施乐公司PARC所熟悉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人们第一次看到Word使用了一个叫“鼠标器”的东西,复杂的键盘操作变成了鼠标“轻轻一点”。Word还展示了所谓“所见即所得”(WYSIWYG)的新概念,能在屏幕上显示粗体字、底划线和上下角标,能驱动激光打印机印出与书刊印刷质量媲美的文章……。为了造成强烈的轰动效应,微软为MS-Word的上市策划了一种前无先例的销售计划,以35万元巨额代价独家购买了《PC杂志》的赠送软件权,用45万张演示盘为Word软件鸣罗开道。

比尔·盖茨焦急地等待着捷报,可不断反馈的消息却差强人意。各地销售人员传来的信息是:一批批在校大学生,正在挨家挨户推销另一个新的字处理软件WordPerfect,上门服务加示范表演,比起微软的“地毯式轰炸”更胜一筹。

WordPerfect 直译是“完美文字”,其制作公司与软件同名,也叫 WordPerfect公司(简称WP)。WP软件公司创建于1979年,由一位名叫巴斯坦(B.Bastian)的大学生和他的电脑教师阿希顿(A.Ashton)共同创办。他们最初是在小型电脑DGC上写出了自己的文字处理软件,后来才移植到PC机并逐渐使其功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WP公司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还在于“尽善尽美的服务”,他们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上门推销,耐心地为每一位顾客排忧解难,不厌其烦地回答每一个询问电话。巴斯坦居然把每月的电话费帐单也作为“完美文字”的宣传资料公布于众,以此塑造WP公司服务楷模的形象。

辛劳耕耘,热诚服务,这种近似于原始的商业方式,在高新技术产业里同样能获得沉甸甸的收获,甚至比大作广告的影响更为深远。1986年统计表明,微软为Word花费如此巨额财力宣传之后,只获得市场份额11%和排名第5的业绩,而“完美文字”已经不声不响地以30%的份额雄居美国文字处理软件的榜首。

与电子表格“超越”一样,正是借了视窗之力,微软的文字处理软件 Word才挽回了颓势。1990年,比预期时间多用了4年,微软公司完成了Word的视窗1.0版本开发。Word终于超过了“完美文字”,成为文字处理软件销售的市场主导产品。1993年,微软又把Word和Excel集成在Office办公套装软件内,使其能相互共享数据,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Word已是微软公司的当家产品,曾被《PC杂志》评选为1994年最佳文字处理软件。

49、软盘与硬盘各种类型的软、硬磁盘,不仅是个人电脑,而且也是工作站、服务器等高档电脑里使用最广、也是最重要的存储设备。磁盘的历史并不太长,从世界上第一台硬盘发明至今,也不过 40 余年时间。

本世纪 50 年代,正当晶体管取代电子管成为第二代电脑的核心元件之际,美国 IBM 公司董事长小托马斯·沃森迅速把事业扩展到美国西海岸,下令在加利福里亚圣何塞市附近新建实验室和工厂,委派自己最信任的工程师雷诺·约翰逊(R.Johnson)前往负责。

雷诺·约翰逊并非计算机科班出身,是个自学成才的发明家,曾在老沃森的实验室工作过多年。他最初在明尼苏达州一所高中担任教师,独自闯进 IBM 大门,向老沃森“推销”自己的“发明”——用机器自动阅读考试的试卷。这个“发明”其实只是他脑袋里想到的一个主意。老沃森不顾董事会阻拦,高薪聘用他主持研制这个新产品。约翰逊不但很快研制出能判阅多项选择题的机器, 而且为IBM 净赚了数百万美元,阅卷机的正式名称叫光学标记阅读器(OMR),在学校里一直沿用至今。

约翰逊带领着 30 多名青年工程师,不到三年时间,就为 IBM 创造了引人注目的技术成果——磁盘存储器。小沃森回忆说:“当时的情景我现在仍历历在目。他站在一张旋转着的铝制碟片前,手里拿着一只盛有磁粉的纸杯,小心翼翼地把磁粉倒在碟片中央,一直到磁粉扩散到碟片的边缘,约翰逊才罢手。”1957 年,约翰逊在 IBM 开发的新型电脑 RAMAC(会计和控制随机存取计算机)上,首次配置了这种磁盘装置。大约50张24英寸的磁盘被装配在一起,构成一台前所未有的超级存储装置——硬盘,容量大约500万字节,造价超过100万美元。

约翰逊在硬盘机里安装了类似于电唱机那种小型机械臂,可以沿磁盘表面来回移动,随机搜索和存储信息,而不象老式磁带机那样,只能从头到尾以顺序方式存储。因此,这是第一台可以随机存取和多片读写的硬磁盘,其处理数据的速度,比过去常用磁带机快200倍,实现了电脑实用性的一次革命。约翰逊因此被誉为“硬盘之父”。他后来一直担任IBM加州实验室和其他部门的主管,帮助硅谷成为世界磁盘工业的中心。他在教育技术、通讯技术、磁性材料等领域,共获得过90余项专利,直到1998年才离开人世。

在约翰逊领导 IBM 圣何塞实验室研制硬盘过程中,一位名叫艾伦·舒加特(A.Shugart)青年工程师发挥了关键作用。

舒加特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由于父母离异,他从 3 岁起就由母亲抚养成人。

不过,他认为这一点没有影响他的成长。通过奋斗,舒加特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包括最好的学业成绩和评价等级。

1951 年大学刚毕业,他加盟 IBM,在研究部门工作了十多年。1969 年,他离开“蓝色巨人”,建立舒加特合伙人公司。1969 年,在 IBM 公司率先推出直径 32 英寸软磁盘的两年之后,舒加特研制出世界上第一片以塑料材质为基础的5 英寸软磁盘,即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标准软盘。

1973 年,IBM 公司首次提出“温彻斯特技术”:在硬盘高速旋转的过程中,磁头与磁盘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气泡间隙,能在 100 微秒内高速读写数据。用这种技术制造的硬盘,IBM 公司当时称“IBM3340 硬盘”,即我们今天各种电脑仍在使用的温式硬盘机。

1974 年,舒加特首次创办的公司倒闭。在朋友资助下,他开了一家酒吧,又购买一艘小渔船,靠捕捉鲑鱼艰难度日。五年之后,舒加特重返电脑行业,在著名的硅谷腹地,与过去的几个同事共同创建了希捷(Seagate)技术公司,专门为个人电脑研制高性能的小型硬盘。或许,希捷(Seagate 直译为“海之门”)的名字就寓意着舒加特这段难忘的经历。

1980 年,希捷技术公司宣布研制出第一台 5.25 英寸温式硬盘,容量达 5~10MB,后来成为 IBM PC/XT 个人电脑最具特点的标准配置。舒加特领导的这家公司,目前已是资产数十亿、员工 10 余万人的世界著名硬盘生产厂商。但是,这位磁盘发明家却不满足于株守一域,他个人经营的产业甚至包括乡村风格餐馆、飞机包租、出版和妇女服饰业。

50、高级的语言早期计算机都直接采用机器语言,即用“0”和“1”为指令代码来编写程序,难写难读,编程效率极低。为了方便编程,随即出现了汇编语言,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仍然不够直观简便。从 1954 年起,电脑界逐步开发了一批“高级语言”,采用英文词汇、符号和数字,遵照一定的规则来编写程序。高级语言诞生后,软件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1953 年 12 月,IBM 公司程序师约翰·巴科斯(J.Backus)写了一份备忘录,建议为 IBM704 设计一种全新的程序设计语言。

巴科斯出身于一位化学家家庭,少年时就学于一所有名望的学校。但是,他几乎年年考试不及格,在弗吉利亚大学也只读了一年书就参了军。一次能力测验的成绩居然使他脱颖而出,被陆军保送到匹茨堡大学学习医学。他的医学生涯也只有9个月,凭着兴趣转到了哥仑比亚大学数学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观了老沃森主持研制的“选择顺序控制计算机”(SSEC)——用继电器和电子管混合组装的老式大型机,又是一次能力测试让他加入到IBM公司,为SSEC计算机工作了3年之久。

巴科斯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计算月历,他深深体会到用机器指令编写程序的困难性。他后来回忆说:“每个人都看到程序设计有多昂贵,租借机器要花去好几百万,而程序设计的费用却只会多不会少。”

巴科斯的目标是设计一种用于科学计算的“公式翻译语言”(FORmulaTRANslator),当时仅仅只想让程序编制得更快一点,并没有打算提供给别的机器使用。巴斯科带领一个13人小组,包括几位有经验的程序员和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人,在IBM704电脑上设计出编译器软件。1956年,他们完成了第一个电脑高级语言——FORTRAN。1957年,西屋电气公司幸运地成为FORTRAN的第一个商业用户,巴科斯给了他们一套存储着语言编译器的穿孔卡片。以后,不同版本的FORTRAN纷纷面世,1966年,美国统一了它的标准,称为FORTRAN66语言。40多年过去,FORTRAN仍然是科学计算选用的语言之一,巴科斯因此摘取了1977年度“图林奖”。

1958 年夏天,麻省理工学院青年助教麦卡锡(J.McCarthy)在发起达特默斯人工智能(AI)奠基会议之后,试图为AI创建一种新的电脑语言。与巴斯科的青年时代截然相反,麦卡锡在上初中时就自学了大学微积分课程,这使得他在加州理工大学获得了免修两年数学的荣誉。 作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博士,1958年他也被聘在IBM工作过一段时间。他非常想把FORTRAN改造成支持递归运算,然而,改造显然太复杂,复杂得还不如另起炉灶,重新设计一种新的语言。

于是,麦卡锡不再去修补 FORTRAN,而是自行发明了一个表处理语言(ListProcedding),简称LISP。1959年,他又在LISP里加进了求值和条件表达式的特性。麦卡锡希望他的LISP成为“制造一台像人一样有智慧的机器”的工具,LISP以后变成了人工智能的标准语言之一。

FORTRAN 广泛运用的时候,还没有一种可以用于商业计算的语言。美国国防部注意到这种情况,1959年5月,五角大楼委托格雷斯·霍波(G.Hopper)博士领导一个委员会,开始设计面向商业的通用语言(CommonBusinessOrientedLangauge),即COBOL语言。

COBOL 最重要的特征是语法与英文很接近,可以让不懂电脑的人也能看懂程序;编译器只需做少许修改,就能运行于任何类型的电脑。委员会一个成员害怕这种语言的命运不会太长久,特地为它制作了一个小小的墓碑,霍波等人还在这个墓碑前合影留念。然而,COBOL 语言却“幸存”下来。1963 年,美国国家标准局将它进行了标准化;用 COBOL 写作的软件,要比其他语言多得多。但它对今天电脑界最大的影响,却是那条暗藏杀机的“千年虫”(Y2K),这当然是霍波博士始料不及的。

1958 年,一个国际商业和学术界计算机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在瑞士苏黎世开会,探讨如何改进FORTRAN,并且设计一种标准化的电脑语言,巴科斯、麦卡锡都参加了这个委员会。1960年,该委员会在1958年设计基础上,定义了一种新的语言版本——国际代数语言ALGOL60,首次引进了麦卡锡提出的递归和条件表达式的思想。ALGOL语言虽然没有被广泛运用,但它演变为其他程序语言的概念基础。

51、语言的革命

60 年代中期,美国达特默斯学院约翰·凯梅尼(J.Kemeny)和托马斯·卡茨(T.Kurtz)认为,象FORTRAN那样的语言都是为专业人员设计,而他们希望能为无经验的人提供一种简单的语言,特别希望那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能通过这种语言学会使用电脑。他们在简化FORTRAN语言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BeginnersAllpurposeSymbolicIntructionCode),简称BASIC。由于BASIC语言易学易用,它很快就成为最流行的电脑语言之一,几乎所有小型电脑和个人电脑都在使用它。经过不断改进后, 它一直沿用至今,出现了象QBASIC、VB等新一代BASIC版本,甚至在视窗时代仍在发挥着巨大的威力。

1967 年,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西摩尔·帕伯特(S.Papert),为孩子设计出一种叫 LOGO 的电脑语言。

帕伯特曾是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学生,他发明的 LOGO 最初是个绘图程序,能控制一个“海龟”图标,在屏幕上描绘爬行路径的轨迹。用这种语言,儿童也能够用简单指令,以近乎游戏方式指挥海龟画笔画出各种对称的递归图形,而且可以随意组词造句。帕伯特希望孩子不要机械地记忆事实,强调创造性的探索。他说:“人们总喜欢讲学习,但是,你可以看到,学校的多数课程是记忆一些数据和科学事实,却很少着眼于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与思考。”他用 LOGO 语言启发孩子们学会学习,在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一些孩子用 LOGO 语言设计出了真正的程序,使它成为一种热门的电脑教学语言。

虽然 LOGO 并没有象帕伯特设想的那样,引起学习上的一场革命,但它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孩子们学习电脑语言的有用工具。教育研究者指出,帕伯特打开了一个“学习者驱动的学习”方式,儿童更喜欢通过发现和参与来进行学习,而不愿意沉浸于枯燥的记忆和练习之中。

1971 年,瑞士联邦技术学院尼克劳斯·沃尔斯(N.Wirth)教授发明了另一种简单明晰的电脑语言,这就是以电脑先驱帕斯卡的名字命名的 PASCAL 语言。

PASCAL 语言语法严谨,层次分明,程序易写,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第一个结构化的编程语言。它一出世就受到广泛欢迎,迅速地从欧洲传到美国。沃尔斯一生还写作了大量有关程序设计、算法和数据结构的著作,因此,他获得了1984 年度“图林奖”。

1983 年度的“图林奖”则授予了 AT&T 贝尔实验室的两位科学家邓尼斯·里奇(D.Ritchie)和肯·汤姆森(K.Thompson),以表彰他们共同发明著名的电脑语言——C。

里奇和汤姆森最初的贡献是开发 UNIX 操作系统软件。里奇对人们说,这里有一个小故事:他们答应为贝尔实验室开发一个文字处理软件,要求购买一台小型电脑PDP-11/20,从而争取到10万美元经费。可是1970年机器购回来后,他俩却把它用来编写UNIX系统软件。UNIX很快有了大量追随者,首先是贝尔实验室的专利部门,其后在工程师和科学家中间引起巨大反响,推动了工作站电脑和网络的成长。

1970 年,作为 UNIX 的一项“副产品”,里奇和汤姆森合作完成了 C 语言的开发。由于第一版UNIX用汇编语言写作,汤姆森打算为它实现一个FORTRAN编译器,以加快改版速度。与麦卡锡相似,汤姆逊越写越不满意,进而干脆写出了一个被称为B的新语言。里奇接着把解释型的B语言加以改进,提出了编译的C语言。

新的 C 语言结合了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的优点,里奇用它把 UNIX 重新写了一遍,使得UNIX成为第一个用高级语言写作的操作系统。正因为如此,UNIX才大为流行,因为用C语言写作的“文章”要比用机器码易读易懂,更方便地移植到任何机器上去。C语言从此大受程序设计师的亲睐。1983年,贝尔实验室另一位研究人员比加尼·斯楚士舒普(B.Stroustrup),把C语言扩展成一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C++。如今,数以百万计的程序员用它来编写各种数据处理、实时控制、系统仿真和网络通讯等软件。斯楚士舒普说:“过去所有的编程语言对网络编程实在太慢,所以我开发C++,以便快速实现自己的想法,也容易写出更好的软件,我和我的朋友都感到十分愉快。”1995年,《BYTE》杂志将他列入“计算机工业20个最有影响力的人”的行列。

52、键盘与鼠标

今天,个人电脑最常用的输入设备是键盘和鼠标器。

通用101键或102键键盘根据英文字母的排列方式而命名,称为QWERTY键盘。无庸置疑,它“脱胎”于英文打字机。

比尔·盖茨曾用这种键盘来说明什么叫“事实上”的标准:“英语打字机和计算机键盘使用了一种键盘字母排列形式,这种键盘的上排字母的顺序是QWERTY,没有一条法律说它们必须这样排列。但它们却行之有效,大多数用户会执着于这种标准。”有趣的是,QWERTY 键盘的排列方式并非一种合理的布局。

QWERTY 键盘的发明者叫克里斯托夫·肖尔斯(C.Sholes),生活在 19 世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是《密尔沃基新闻》编辑。肖尔斯在好友索尔协助下,曾研制出页码编号机,并获得发明专利。报社同事格利登建议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制打字机,并给他找来英国人的试验资料。

在倾注了肖尔斯与两位合伙人数年心血后,1860 年,他们制成了打字机原型。然而,肖尔斯懊丧地发现,只要打字速度稍快,他的机器就不能正常工作。按照常规,肖尔斯把 26 个英文字母按 ABCDEF 的顺序排列在键盘上,为了使打出的字迹一个挨一个,按键不能相距太远。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手指的动作稍快,连接按键的金属杆就会相互产生干涉。为了克服干涉现象,肖尔斯重新安排了字母键的位置,把常用字母的间距尽可能排列远一些,延长手指移动的过程。

反常思维方法竟然取得了成功。肖尔斯激动地打出了一行字母:“第一个祝福,献给所有的男士,特别地,献给所有的女士。”肖尔斯“特别地”把他的发明奉献给妇女,他想为她们开创一种亘古未有的新职业——“打字员”。1868年 6 月 23 日,美国专利局正式接受肖尔斯、格利登和索尔共同注册的打字机发明专利。

以现在的目光看,肖尔斯发明的键盘字母排列方式缺点太多。例如,英文中10个最常用的字母就有8个离规定的手指位置太远,不利于提高打字速度;此外,键盘上需要用左手打入的字母排放过多,因一般人都是“右撇子”,英语里也只有三千来个单词能用左手打,所以用起来十分别扭。有人曾作过统计,使用QWERTY键盘,一个熟练的打字员8小时内手指移动的距离长达25.7公里。然而,千万人的习惯成自然,QWERTY键盘今天仍是电脑键盘“事实上”的标准。虽然1932年华盛顿大学教授奥古斯特·多芙拉克(A.Dvorak)设计出键位排列更科学的DVORAK键盘,但始终成不了气候。

鼠标器是美国科学家道格拉斯·恩格巴特(D.Engelbart)在 1964 年发明。

尼葛洛庞帝教授在《数字化生存》里写道:“当初他设计鼠标是为了指点文件,而不是作画。但是这个发明却流传下来,而且今天随处可见。”恩格巴特是位卓越的思想家、发明家和电脑先驱人物,一生著有 25 部著作,拥有 20 多项发明专利和无数的荣誉。他在超文本和超媒体系统、人机交互和网络技术等诸多领域都作出了天才的预见并提出理论框架;他穷其一生的精力,想为人类研制出增加智慧的计算机。鼠标器只是他一个附带的小发明。

恩格巴特二战期间曾担任过舰艇雷达技术员,战后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他常常幻想着电脑也能像雷达一样显示图形,并可以通过操纵杆来控制操作。1964 年,在国防部高级规划研究署(ARPA)资助下,恩格巴特建立了一个“扩增研究中心”来实现他的梦想。1968 年,在美国秋季计算机会议上,恩格巴特向与会者展示了他的新发明:用一个键盘、一台显示器和一个粗糙的鼠标器,远程操作 25 公里以外的一台简陋的大型计算机,在当时仍然采用穿孔卡输出的人群中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恩格巴特鼠标原型的外壳用木头精致地雕刻而成,仅有一个按键,而不象现代鼠标有三个按键。它的底部安装着金属滚轮,用来控制光标的移动。1970 年获得专利时,这个小装置的名称是“显示系统 X-Y 位置指示器”。美国有人开玩笑说,只有男人才会想到把它叫做“鼠标”,因为在美国俚语里,“老鼠”(Mouse)亦有“女朋友”的寓义。

1972 年,施乐公司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研制出图形界面的“阿托”(Alto)微电脑,研制者中间就有从恩格巴特实验室“跳槽”的人,他们把鼠标器配置在这台电脑上,作为一种方便的图形控制装置。1983 年,苹果公司也跟着把他们的第一个鼠标器装备在“丽莎”(Lisa)微电脑上。从此,鼠标器逐渐成为个人电脑必备的输入设备。

53、桌面出版者

在我们“奔腾”级的 PC 机上,谁没有安装过图像处理软件 Photoshop 呢?然而,开发 Photoshop 的阿杜比(Adobe)公司,不仅是闻名于世的图形软件供应商,而且用他们的 PostScript 语言发动过一场桌面出版印刷革命,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计算机工业领域。

1982 年,41 岁的约翰·沃洛克(J.Warnock)和查尔斯·吉斯克(C.Geschke),在硅谷圣何塞创立了 Adobe 系统公司。他们和 3com 公司梅特卡尔夫、为微软开发出大量应用软件的西蒙尼、首创视窗和图形用户界面的阿伦·凯等技术大师一样,都出自于施乐公司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

沃洛克是美国犹它大学毕业的电子工程博士,到 PARC 工作前,曾担任过数学教师,后来在阿莫斯研究中心任职,从事用超级电脑进行天气预报等工作。有趣的是,根据沃洛克自己的回忆,他直到读中学 9 年级时,代数考试仍不及格。有一次,学校组织智商测试,测试主持人询问他今后打算干什么工作?他想了想回答道:“或许,我想成为一名工程师。”主持者毫不客气地打断他的话:“测试结果表明,在工程学领域,你成功的概率几乎是零。”“成功概率为零”的沃洛克,恰恰在工程学领域获得伟大的成功。来到学术氛围极其浓厚的 PARC,他首先承担了交互图形和打印系统设计,并编写出一个飞行模拟软件。他还与同伴吉斯克一起,发明了一种名叫 Interpress 的“页面描述语言”(PDL),他们感到,这种语言有可能帮助解决 PC 电脑打印中存在的老大难问题。

PC 电脑连接打印机需要加载打印驱动程序。问题在于,不同的打印机需要不同的驱动程序。此外,PC 与打印机之间的“语言障碍”不允许打印整个页面;能够一次打印的只有文本字符,不能同时打印图形,即无法打印出你在屏幕上看见的全部东西。沃洛克和吉斯克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设计专用 PDL 语言,以便任何型号的打印机都能实现“所见即所得”。

令人费解的是,施乐公司并不支持他们的创意,拒绝引入 Interpress。沃洛克和吉斯克只好下决心离开 PARC 自行创业,从而建立了 Adobe 公司。

作为一个初创的小型软件公司,他们选择了苹果公司为合作伙伴,首先为该公司制造的麦金塔(Mac)电脑,而不是为IBMPC兼容机发展打印处理软件。这是因为当时麦金塔电脑采用摩托罗拉68000微处理器,内存达1M,比诞生不久的IBMPC性能高出一个数量级。1985年,苹果公司率先推出售价为7000美元的激光打印机LaserWrite,沃洛克他们则为这种高质量打印机配置了一种新的页面描述语言PostScript。这种语言用编码来描述页面,以数学方式描述字形轮廓,而不需要海量储存全部字形字库,并且具有强大的图形功能,可方便地实现阴影、镜像、拉伸和压缩等多种变形。同时,它只需要采用一种驱动程序就适用于多种打印机,PostScript拥有与平台无关的优越性能。

由于正确选择麦金塔电脑为平台,1984 年,刚成立两年的 Adobe 公司年收入即达到200万美元,其中68%来自苹果公司。Mac电脑配上PostScript支持下的激光打印如虎添翼,很快就风靡商业领域和办公领域。人们突然发现,他们再也不必去印刷厂胶印产品说明书、广告和公文,在办公桌上就能自己印刷出美仑美奂的高质量出版物。当1986年PostScript语言在激光照排机上实现时,新闻媒体开始惊呼:Adobe公司和苹果公司创建了一个全新的产业——桌面出版业。直到1987年,Adobe公司才同意把PostScript授权给IBM、DEC、HP等PC兼容机厂商,这也是为什么到了PC机已经发展到奔腾Ⅲ的今天,苹果电脑依然在印刷排版行业占据优势地位的缘由。难怪乔布斯在“回归”苹果公司时自豪地说,如果苹果公司不存在,《时代》周刊将不能印刷,70%的报纸将无法出版发行……阿杜比公司目前已是仅次于微软和甲骨文(Oralce)的第三大软件公司。

PostScript被用于270多种产品,不仅早已是事实上的标准,而且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确定为标准页面描述语言。阿杜比公司还拥有一系列软件产品,包括人们熟悉的Illustrator、PageMaker、FrameMaker、Premier、Photoshop和Acrobat等等。

沃洛克依然担任着阿杜比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这位中学代数考试不及格的博士用 PostScript 证明了他的数学天才。他曾恢谐地讲:“我想对孩子们说,除了我之外,爱因斯坦 9 年级数学考试也不及格,牛顿也是几何考试不及格。所以,考试不能说明发明者或成功者今后的前途,学生们完全可以怀疑别人告诉他们的事情。”54、下棋的机器电脑下棋,或者称为计算机博奕,历来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说来你也许不信,早期人工智能的研究实践,正是从电脑下棋发端;人工智能的第一大应用成就,就是发展了能够求解难题的下棋程序。先驱者们曾认真地表明过他们的信念:如果能够掌握下棋的本质,也许就掌握了人类智能行为的核心。

我们曾介绍过英国科学家阿兰·图林,不仅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理论的奠基人,在电脑下棋方面,他也进行过开创性的尝试。

与爱因斯坦的业余爱好相同,图林对下象棋情有独钟,他认为国际象棋是少数几种他未能精通的智力活动之一,因此他毕生热爱这项活动。1950 年,图林来到曼彻斯特大学任教,被指定为该大学自动计算机项目负责人。在这里,他继续对电脑下棋进行理论探究,在一篇论文《数字计算机用于竞赛:象棋》中,图林初步论述如何编制计算机下棋程序,详细讲解了机器同一名中等水平棋手实际对局的走法。然而,那时的电脑还不足以用来支持图林的理论,于是,“愚笨”的图林竟然想到去发明“一台”纸上下棋机,以验证自己的设想。

“纸机器”实际是一种程序算法,即每一步棋都用人工手算后决定实际着法。

比如,你把“兵”向前移动一步后,图林就按事先拟定的算法费力地在纸上计算大约半小时,然后才决定是走他的“马”还是走“车”来对付你的“兵”。用他的“纸机器”,图林津津有味地向曼彻斯特大学的同事们挑战。

就在这一年的 10 月,他的另一篇划时代论文发表。论文题名为《计算机与智能》,被重新汇编入书时更名为《机器能思维吗?》(Can a Machine Think?)。论文首次从行为主义角度给出了人工智能的定义,他写道:“我的论点是,与人脑活动方式极为相似的机器是可以制出来的。这些机器有时会出现错误,但有时它们也会提出非常新颖的语句,而且总的来说,它们输出的东西将与人脑输出的东西同样值得注意。”这篇论文被称为“人工智能的宣言书”,它引来的惊雷,今天还在震撼着电脑的世纪。从此,人们更愿意把阿兰·图林称作“人工智能之父”。

更有趣的是,图林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图林试验”,试图让机器模仿人来回答某些问题,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判断机器是否具备智能。他设想了一种“问”与“答”的模式:观察者通过控制打字机向两个试验对象通话,其中一个是人,另一个是机器。观察者和试验者之间相互隔离,不能看见对方。试验要求观察者不断提出各种问题,根据回答来辨别哪一个是人,哪一个是机器。图林还为这项试验亲自拟定了几个示范性问题,其中就有人机对话下象棋的段落:

问:请给我写出有关“第四号桥”主题的十四行诗。 答:不要问我这道题,我从来不会写诗。 问:34957加70764等于多少? 答:(停30秒后)105721. 问: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答:是的。 问:我在我的K1处有棋子K;你仅在K6处有棋子K,在R1处有棋子R。现在轮到你走,你应该下那步棋?

答:(停15秒钟后)棋子R走到R8处,将军!图林指出:“如果机器在某些现实的条件下,能够非常好地模仿人回答问题,以至提问者在相当长时间里误认它不是机器,那么机器就可以被认为是能够思维的。”他预言说,随着机器智能的发展,本世纪末将会出现这样的机器。

然而,半个世纪过去后,仍然没有一台电脑真正通过了“图林试验”。1993年11月,美国波士顿电脑博物馆聘请了10位没有受过电脑训练的市民充当裁判,再次冲击“图林试验”。历经3小时对话,居然有4个软件骗过了至少1位裁判,它们侃谈的话题分别是人际关系和大学生活等。程序编制者解释说:参赛软件都是围绕特定的话题先存入了许多问题和答案,机器根据裁判提问中的关键词对号入座,摹仿人作答时的语气来“欺骗”裁判。科学家一致认为,若完全不规定话题,智能电脑还要走很长的路程。

图林开创了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人工智能,虽然他当时并没有明确使用这个术语。把以他名字命名的“图林奖”获奖者作一统计后就会发现,许多电脑科学家恰好是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例如,明斯基、麦卡锡、纽厄尔和西蒙都获得过“图林奖”,正是这些人,在达特默斯会议上正式催生了人工智能(AI)这门新兴学科。

55、AI 的旗帜1956 年夏天,美国达特默斯(Dartmouth)大学召开了一次人工智能奠基式的历史性会议。会议本来属于朋友间沙龙式的学术研讨,与会者也只有 10 个人,但他们被科学界誉为“10 大金刚”,率先举起了人工智能(AI)的大旗。

达特默斯会议发起者是该大学 29 岁的年轻助教约翰·麦卡锡(J.McCarthy)。

麦卡锡 1927 年出生在波士顿一个共产党活动家的家庭。父亲是木匠,母亲是来自前苏联立陶宛的犹太人,就职于一家左派报纸。因此,孩提时的麦卡锡经常阅读当时流行于苏联的著名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初中时代便自学完大学低年级微积分课程,最终被加州理工学院允许免修两年大学数学。

1949 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博士生麦卡锡,幸运地与“电脑之父”冯·诺依曼在一起工作,研究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他回忆说:“我把有智慧的东西看成是‘有限自动机’我对冯·诺依曼说了这一想法,他高兴地讲:‘快把它整理出来。’”但是,麦卡锡没有立即着手整理,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想法还不成熟。1952 年后,麦卡锡又接触了贝尔实验室的申龙(C.Shannon,《信息论》创始人),他们从通讯数学的角度探讨了有关智能的理论,逐渐形成召开一次研讨会的想法。 
于是,麦卡锡和申龙找到马文·明斯基(M.Minsky,哈佛大学青年数学家、现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和 IBM 公司工程师罗彻斯特(N.Locherter),共同向洛克菲勒基金会申请到一笔微薄的赞助——包括火车票在内总共 7500 美元。

达特默斯会议历时两个多月,与会者除了上述四人外,还邀请了卡内基—梅隆大学阿伦·纽厄尔(A.Newell)和赫伯特·西蒙(H.Simon)、麻省理工学院塞夫里奇(O.Selfridge)和索罗门夫(R.Solomamff),以及 IBM 公司塞缪尔(A.Samuel)和莫尔(T.More)。这些青年学者所精通的专业包括数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信息论和电脑科学,他们想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探讨机器智能的可能性。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