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 1991 年,美国副总统戈尔为继承其父之遗愿,把老戈尔当年在田纳西开拓“州际高速公路”的法案加以一番演绎,冠上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名称。1993 年克林顿入主白宫,人们读到了一个“NII”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的缩略语。戈尔亲自主持实施的该项规划,要在下世纪初用光缆把美国所有的企业、商店、研究机构、学校和家庭连接成一体。对此,西方发达国家的七国首脑自然不愿美国独领风骚,他们紧跟着提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GII),要求共同发展。几年光阴过去,无论“NII”还是“GII”,似乎再也没有多少人记得,却仿佛在一夜之间,Internet 网络就成了“信息高速公路”的代名词,尽管它离戈尔的梦想差距甚远。
Internet,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曾分别译作“国际互联网络”和“网际网路”。
当中国大陆将译名规范为“因特网”的时候,全球范围的网络热,已经不可遏制地极度膨胀,呈现出疯狂的增长态势。
历史进程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1987 年 12 月,全世界因特网联网的主机数还不过2.8万台;到1995年7月,联网主机逐渐增加到664万台。随后,突然发生“大爆炸”式的急剧膨胀,就在这一年之内,因特网联网主机数突破千万大关,增加到1280万台,终端用户人数达到了7000万。
此时此刻,因特网已经羽翼丰满,全球成千上万个子网经天纬地,互相连接,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互联网络,大型机、小型机和个人电脑都要被它“一网打尽”。这个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突进到全盛期,迅速把地球演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它就像电话、电视和报纸一样,即将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必需。
1995 年无疑是电脑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无愧为“国际互联网络年”,它标志着 Internet 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
69、重建IBM九十年代初,由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曾经称雄一时 IBM 公司几乎陷入绝境。
从1990年到1993年连年亏损,“蓝色巨人”连续亏损额达到168亿美元,创下美国企业史上第二高的亏损纪录;公司股票狂跌,下滑到史无前例的每股40 美元;IBM PC 机被挤出国际市场前三名,大型机中型机产品大量积压,无人问津。事实上,已经没有人认为这家巨型公司还有挽救的可能性,它的失败正如它的成功一样,甚至被商学院写进了教科书。
1993年4月1日,愚人节那天,IBM公司在纽约希尔顿饭店召开的一次非同寻常的记者招待会,宣布由郭士纳(L.Gerstner)接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人们猜测,这是 IBM 董事会实行的“跨行业拜帅”,郭士纳先生是著名的“食品大王”,原任职于美国最大的 RJR 食品烟草公司。
郭士纳举起了右手,似乎在表达他的决心:“让我们重建 IBM!”坐在前排的人,都发现郭士纳的右手拇指和食指有些残缺。这位个子不高,浑身充满力量的男子汉,已过了 50 岁“知天命”的年龄。他出身于工人家庭,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为了让四个孩子受高等教育,他们非常勤勉地工作,但钱总不够花。孩提时期的郭士纳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有一天,他给自家的草坪除草,除草机突然被卡住。好奇的小郭士纳把手伸进刀口里试探,不料机器自动恢复运转,他的右手指被卷了进去,鲜血染红了草地。如果换了别家的孩子,一定哭着跑回家向父母求助,可是他却凭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着把草割完才去医院包扎伤口。从此,他只能用左手写字,意志却变得更加坚韧。
郭士纳家四兄弟后来全都在企业界声名远扬,他本人更是出类拔萃。先在达特默斯大学攻读工程学位,再拿到哈佛大学的 MBA,然后进入麦金西管理咨询公司,28 岁成为合伙人,33 岁升任总监,继而就任过数家大公司的总裁,充分显示了管理才能和铁的手腕。
但是,IBM 董事会看中郭士纳的原因是他“非 IBM”的出身,只有启用这样的人才能革除陈规陋习,带来与传统彻底决裂的契机。
受命于危难之中的郭士纳,头顶着沉重的压力走马上任,他要改革重组 IBM,动真格地实干。郭士纳一反公司传统,半年之内果断裁员4.5万人。他彻底摧毁了旧的生产模式,下令停止了几乎所有的大型电脑生产线,打烂一切不必要的坛坛罐罐。同时,在公司如此困难之际,他还调动资金新建了北卡罗那州的PC电脑生产工厂,发誓要让IBM在PC电脑市场上重振雄威。郭士纳对技术部门说:“IBM过去在封闭和专有的舞台上扮演过角色,今天,只有傻瓜才会这样干。”他甚至下令取消穿着蓝色西装的限制,“蓝色巨人”将一改过去单色调,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不再允许老态龙钟的慢节奏。
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1994 年,IBM 公司获得了自 90 年代以来第一次赢利30 亿美元。公关部门亮出了最新的广告词:“无论是一大步,还是一小步,总是带动世界的脚步”。IBM 公司一大步一小步慢慢走出泥潭。
当郭士纳一举扭转公司亏损局面以后,所做的下一件事情,就是把 IBM 发展牢牢定位于互联网络。1995 年,郭士纳首次提出“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简称 NCC),进一步发展了太阳公司的“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概念。郭士纳多次指出,80 年代以来电脑已经走向了个人化的新阶段,用户所有的计算机,包括大型机、小型机和 PC 机都有可能联结在一起构成网络,网络时代是 IBM 重新崛起的最好契机。
1995 年 6 月 5 日,郭士纳以一项大胆的举措把电脑业界惊出一身冷汗:IBM以35亿美元巨资,强行收购了莲花(Lotus)软件公司,他看中的就是莲花公司那件著名的网络软件Notes。郭士纳说:“莲花Notes将是IBM发展战略关键的组成部分。”因为Notes软件是一种“群件”,即支持一群人通过网络共同工作各种软件的总称,包括通讯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和图形软件等等。郭士纳通过调查得知,凭借Notes,“莲花”控制了34%以上的企业网络市场,遥遥领先于微软。IBM收缴到Notes,以最短的时间,从最快的捷径突进网络,世界再也不敢轻视这家正在转型的老牌公司。
郭士纳指挥 IBM 千军万马,向网络战场的两个侧翼同时发动攻势:高端大型服务器和低端PC台式终端机、笔记本电脑;正面战场则以工作站电脑为主攻方向。1995年,“蓝色巨人”重新焕发出昔日的风彩,营业额首次突破了700亿,这个数字是微软公司的7倍,过去不景气的PC电脑销售额也上升了25%。郭士纳用他残缺的手挽救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脑公司,它犹如一头惊醒的睡狮,向全世界再次发出响亮的吼声。 70、人机世纪战
“1997年5月11日,星期一,早晨4时50分,一台名叫“深蓝”的超级电脑将棋盘上的一个兵走到 C4 的位置时,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棋手不得不沮丧地承认自己输了。世纪末的一场人机大战终于以计算机的微弱优势取胜。”“人类最伟大的棋手”是前苏联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洛夫,而“深蓝”(DeepBlue)却是IBM公司研制的超级电脑,学名“AS/6000SP大规模多用途并行处理机”。人类最伟大的象棋大师以2.5:3.5的比分败在一台电脑手下,顿时成为万众关注的最热门的新闻,仅在因特网上就有2700万人,络绎不绝地前往有关站点探究。新闻媒体以挑衅性的标题不断地发问:“深蓝”战胜是一个人,还是整个人类?连棋王都认了输,下一次人类还将输掉什么?智慧输掉了,人类还剩些什么?被誉为“像人一样的机器”的“深蓝”电脑,“体重”1.4 吨,“身高”208厘米,绿色的底座上立着两个黑色大柜子,共装有32个微处理器CPU,每个CPU上又有16个协处理器,实际共装备了32×16=512个微处理器。32个CPU都各自配置着256MB的内存,储存容量达到32×256=8192MB。“深蓝”的下棋软件程序大约有2万行之多,它的“思考”速度可以达到每秒2亿个棋步。在下棋的过程,“深蓝”高速预测当前棋局的每一种可能的下法,平均可向前预测10~12步,最多一次预测达70棋步。在它的数据库里,储存着100多年来优秀棋手对弈的200多万个棋局,具有非常强大的棋力优势。
卡斯帕洛夫在 1988 年大言不惭地宣称:2000 年前电脑绝不会战胜特级象棋大师,如果有谁遇到了麻烦,尽管向他寻求“锦囊妙计”。然而,这一次居然输给了“深蓝”,卡斯帕洛夫无限感叹地表示,仿佛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暗中帮助“深蓝”,他要向全人类表达自己深深的歉意。
其实,并非有什么“上帝之手”,击败卡斯帕洛夫的战绩应该归功于“深蓝”设计师许峰雄博士。
“深蓝之父”许峰雄出生于中国的台湾省,从小就喜欢研究各种新鲜事,特别喜欢下国际象棋,常常幻想自己研制一台会下棋的机器。他在台大电机系学习的是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毅然选择到美国著名学府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因为这所大学不仅是世界研究国际象棋的中心,而且世界第一台能够下国际象棋的电脑就诞生在那里。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许峰雄见到了那台能下国际象棋的电脑,发现它只能“见招拆招”,而且速度很慢,这种设计永远不可能战胜人类象棋大师。从1982年开始,许峰雄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研究工作。1986年,他到台湾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讲学,就在这段时间里,他构想多年的思路逐渐清晰。许峰雄设计的第一台能下棋的电脑叫“蕊验”。1987年,他的电脑在与其他电脑比赛中首次获得冠军,第二年,他把“蕊验”升级为“深思”,第一次战胜了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本特·拉尔森,引起了IBM公司的关注。1989年,许峰雄和他的两名助手带着具有250多个芯片、每秒能计算出750万步棋的“深思”电脑,来到IBM公司的沃森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继续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许峰雄的最终目标是挑战世界冠军,可是,就在他来到 IBM 公司的当年,“深思”电脑第一次与卡斯帕洛夫交手,完全抵挡不住“第一高手”的凌厉攻势。许峰雄下决心继续改进和完善他的机器。他锲而不舍地攻克各种难关,甚至在餐厅吃饭和在篮球场上打球时也在思考着技术问题。
1995 年,超级并行电脑“深蓝”正式诞生。它没有辜负许峰雄的期望,终于为它的“父亲”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据说,“深蓝”在那场“世纪之战”中有好几招“神来之手”不仅令卡斯帕洛夫,也使许峰雄本人感到惊讶万分。最有趣的是,当卡斯帕罗夫的棋局处于不利的时候,他仍然习惯地睁大双眼瞪着许峰雄,似乎认为他才是自己的对手,必须用目光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可这次卡斯帕罗夫的“心理战术”却完全失去了效果,“深蓝”根本不吃这一套,惹得许峰雄偷偷地笑个不停。
“深蓝”战胜了卡斯帕罗夫以后,很多人忧心忡忡,认为如果让机器具备了人类最引以为自豪的“思想”,那么,有了思想的机器会给人类带来危机。当人们问及许峰雄这次人机大战的意义时,许峰雄却持乐观态度,他说:“实际上,‘深蓝’只是一个战胜棋王的工具,我们利用这种工具超越了人脑的极限,是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就如同电话的发明超越了人类的速度极限,缩短了人类的距离一样。”许峰雄博士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开发“深蓝”的最终目的是为经济服务。
目前,这台超级电脑正在全球银行、通信、商业等各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世界也将会继续关注许峰雄和“深蓝”的一举一动。
计算机发展史附录:
All things comes to an end.计算机历史的教程到此已经结束了,万物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但我们应该记得,我们是从哪里出发的。
/电子计算机的父辈
中国东汉发明的十进位计数法;宋朝发明了珠算盘。
1617 年,苏格兰发明家约翰·奈皮尔(John Napier)用骨制工具进行除法、减法以及加法和乘法的混合运算,发明了计算尺。
1622 年英格兰的威廉·奥特雷得(William Oughtred)发明了滑动计算尺。
在开普勒的积极参与下,谢克哈特终于在 1624 年在海德堡大学开始研制第一台有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功能的计算器(计算钟),可惜在建造中样机模型毁于一场大火。
1642 年,帕斯卡(Blaisc Pascal,1623-1662,法国数学家)发明了一台手动计算机器。
1673 年,莱布尼茨(G.W.Leibnitz,1646-1716,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建造了一台能进行四则运算的机械计算机器,轰动了整个欧洲。他的机器在进行乘法运算时采用进位-加(shift-add)的方法,这种方法后来演化为二进制,也被现代电子计算机采用。
1822 年,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1-1871)设计了一台差分机的模型,可以执行算术运算。具有六位数的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计算到二次方的任何函数。
1854 年,乔治·舒尔茨(George Scheutz)和他学机械工程的儿子爱德华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操作性的差分机。
1884 年,美国工程师赫尔曼·霍勒雷斯(Herman Hollerith,1860-1929)制造了第一台电动计算机。在 1890 年,他用电磁继电器代替一部分机械元件来控制穿孔卡片,在美国人口普查时大显身手,是人类第一台机电式自动计算机。
1937 年,德国的康拉德·朱斯(Konrad Zuse,1910-1995)建造了 Z-1 机电式计算机;1941年11月5日,Z-3研制成功,这是完全由程序控制的机电式计算机,全部使用继电器,所有材料耗资25000马克(当时合6500美元)。
从1939年4月开始,于1940年1月8日建成,这台名为复数计算机器(Comples Number Calculator)像一台高级的桌面计算器。
1944 年 5 月,美国哈佛大学的应用数学教授霍华德·阿肯建成了“哈佛 IBM自动序列控制计算机”,后来称为“马克 1 号”,它的元件还是继电器。
1942 年,爱荷华州立学院数学系教授文森特·阿特纳索夫(VincentAtanasoff,美籍保加利亚人)和他的学生贝利设计的机器模型诞生。它有 300个电子管,能做加法和减法运算,以鼓状电容器来存储 300 个数字。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台用电子管为元件的有再生存储功能的数字计算机。后来他们设计的模型就以他们俩的名字命名,叫“阿特纳索夫-贝利计算机”(Atanasoff-BerryComputer),简称 ABC。在数字时代门槛上的 ABC,真有点象征意义。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46 年 2 月 10 日,美国陆军军机械部和摩尔学院共同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爱尼亚克”研制成功的消息。它有5种功能:1、每秒5000次加法运算;2、每秒50次乘法运算;3、平方和立方计算;4、sin和cos函数数值运算;5、其他更复杂的计算。2月15日,又在学校休斯敦大会堂举行盛大的庆典,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F·朱维特博士宣布“爱尼亚克”。然后一同去摩尔学院参观那台神奇的“电子脑袋”。
出现在人们面前的“爱尼亚克”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屋子机器,密密麻麻的开关按钮,东缠西绕的各类导线,忽明忽暗的指示灯,人们仿佛来到一间控制室,它就是“爱尼亚克”。这一庞然大物有8英尺高,3英尺宽,100英尺长,装有16种型号的18000个真空管,1500个电磁继电器,70000个电阻器,18000个电阻器,18000个电容器,总重量有30吨之巨。起初,军方的投资预算为15万美元,但事实上,连翻跟斗,总耗资达48.6万美元,合同前前后后修改过二十余次。
1946 年底,“爱尼亚克”分装启运,运往阿伯丁军械试验场的弹道实验室。
开始了它的计算生涯,除了常规的弹道计算外,它后来还涉及诸多的领域,如天气预报、原子核能、宇宙结、热能点火、风洞试验设计等。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在 1949 年,经过 70 个小时的运算,它把圆周率π精密无误地推算到小数点后面2037 位,这是人类第一次用自己的创造物计算出的最周密的值。
1955年10月2日,“爱尼亚克”功德圆满,正式退休。自1945年正式建成以来,这一人类的第一台“电子脑袋”实际运行了 80223 个小时。这十年间,它的算术运算量比有史以来人类大脑所有运算量的总和还要来得多,来得大。
/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爱达赛克”(1949年5月,英国)/人物:冯·诺依曼(Von Neumann)1903 年出生于匈牙利的一个银行家庭,自小就表现出卓越的数学天才。11岁上中学后,他的老师就对他卓异的数学禀赋惊叹不已,向他父亲建议,让小诺依曼退学回家,聘请大家教授来当家庭教师。
冯·诺依曼(Von Neumann)19 岁时就发表有影响的数学论文,后来又游学著名的柏林大学、洪堡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成为德国大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的得意门生。1933 年,他被聘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的终身教授,成为爱因斯坦最年轻的同事。冯·诺依曼才华横溢,在数学、应用数学、物理学、博弈论的数值分析等领域都有不凡的建树。二战爆发后,他参与美国一些重大的科研项目,如著名的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冯·诺依曼的天才还表现在他极其透彻的分析能力上,他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透过繁复芜杂的现象,单刀直入,抓住问题的核心和症结。有一次,一位优秀数学家通宵达旦,伏案完成了一项数学计算,次日见到冯·诺依曼,提及此事,冯·诺依曼仰视天花板,静默数分钟后,就得出了一模一样的结果,令所有在场的人大惊失色。
1944 年月他到摩尔学院来看“爱尼亚克”的研制,9 月份以后,他就成了摩尔学院的常客,与莫齐利和埃克特他们一同研究出现的问题。刚好,“爱尼亚克”碰上程序存储的问题。对于冯·诺依曼来说,人类第一台电脑造了一半时才知道消息,的确有些晚了,多少有些“我来迟了”的遗憾,但是,他刚好在程序存储问题上摇摆不定的关键时刻出现,恰逢其时。这时,他那种删割枝蔓直奔要害的洞察力实在厉害,他明确指出:一定要彻底实现程序由外存储向内存储的转化,所有程序指令都用内在记忆的方式存储在磁带上以电子的速度运行。原有的设计必须作修改,经费不够再追加。在冯·诺依曼的影响下,整个研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军方也信心倍增,一口气追加了 10 万美元的投资。而冯·诺依曼自己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似乎忘了自己是美国政府举足轻重的高级科学顾问和著名科学家,而成了“爱尼亚克”研制小组的一员,当他因其他要事暂时缺席时,都常以信函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冯·诺依曼提出了一个新的改进方案,一是用二进制代替十进制,进一步提高电子元件的运算速度,二是存储程序(StoreProgram),即把程序放在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器中,换言之,把能进行数据处理的程序放在数据处理系统内部,程序和该程序处理的数据用同样的方法储存,也即把程序本身当作数据来对待。后一点,真是拨云而见青天,这样,那 6000 根导线拔上拔下、插来插去等等枝蔓纠葛的问题可望得到解决。冯·诺依曼妙手回春,治愈了那患健忘症的神童。冯·诺依曼的改进方案称为“爱达法克”(EDVAC),是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Computer)的简称。
1945 年 6 月,他写了一篇题为《关于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的草案》的论文,长达 101 页,第一次提出了在数字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器中存放程序的概念(Stored Program Concept)。这是所有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范式,被称为“冯·诺依曼结构”,按这一结构建造的电脑称为存储程序计算机(Stored ProgramComputer),又称为通用计算机。时至今日,所有的电脑都逃脱不了冯·诺依曼的掌心,我们所有的电脑,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冯·诺依曼机器”,它超越了品牌、国界、速度和岁月。
/人物:阿兰·图灵 (Alan Turing)正如美国电脑界有冯·诺依曼一样,在英国电脑的进展中,也有一个有巨大影响力的天才,他就是阿伦·图灵(Alan Turing)。此人对于电脑技术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
英国现代计算机的起步的是从纳粹德国的“谜”开始的。“谜”(Enigma)是一种密码电报机,由德国人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研制成功。“谜”能把日常语言变为代码,通过无线电或电话线路秘密传送。它是一个木箱子,配有一台打字机,箱上有 26 个闪烁不停的小灯泡,与打字机键盘的 26 个字母相对应。“谜”的设计无懈可击,有一套极精密的解码设置,非一般的电报密码所能比拟。在内行人看来,平白如话,但在旁人,又是无从索解的天书。因此,这台看似平常的机器,有了“谜”的称号。这样,德国的“谜”引起了英国情报部门高度的兴趣。常规的解码方式奈何不了“谜”,怎么办?这时,天才的数学家图灵出现了。1931 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开始了他的数学天涯。一到那里,图灵开始崭露头角,毕业后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就发明过一个解码器(Encipher),二战爆发后回到剑桥。
在剑桥,图灵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怪才,常有出人意表的举动。他每天骑自行车到离公寓 3 公里的一个叫布雷奇莱公园(Bletchley Park)的地方上班,因常患过敏性鼻炎,一遇花粉,鼻涕不止,图灵就常戴防毒面具骑车上班,招摇过市,成为剑桥的一大奇观。
他的自行车链条经常在半道上掉落,要是换了别人,早就去车铺修理了。而图灵偏不,他在琢磨,发现这链条总是踏到一定的圈数时下滑,图灵在骑车时就特别留心计算,于是能做到在链条下滑前一刹那戛然停车!让旁人叹服不已,以为是在玩杂耍。后来他居然在踏脚旁装了一个小巧的机械计数器,到圈数时就停,好换换脑筋想些别的问题。图灵的脑袋转得比自行车飞轮还快。
用图灵的脑袋来破译德国的“谜”看来不是什么难事。二战爆发后,图灵成为英国外交部通信部门战时公务员,主要负责解码。他果然不负众望,成功破译了“谜”。而德国人还蒙在鼓里,还以为他们的“谜”能一直迷下去,照用不误,泄露了大量的核心机密,在战事上屡屡遭挫,战后,图灵被授予帝国勋章。至于图灵如何破译“谜”的,由于英国政府严格的保密法令,一直没有公之于世。所以图灵破译“谜”也成为一个“谜”。
早在 30 年代初,图灵就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他提出了一种十分简单但运算能力极强的理想计算装置,用它来计算所有能想象得到的可计算函数。它由一个控制器和一根假设两端无界的工作带组成,工作带起着存储器的作用,它被划分为大小相同的方格,每一格上可书写一个给定字母表上的符号。控制器可以在带上左右移动,控制带有一个读写头,读写头可以读出控制器访问的格子上的符号,也能改写和抹去这一符号。
这一装置只是一种理想的计算模型,或者说是一种理想中的计算机。正如飞机的真正成功得力于空气动力学一样,图灵的这一思想奠定了整个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基础。这就是电脑史上与“冯·诺依曼机器”齐名的“图灵机”。
互联网简史
1962 力量、在"冷战"中聚集
Internet 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而这项庞大的工程真正的开始时间是 1962年。不过确切地说,Internet 没有明确的发展历史,因为它本身就是不易定义的,它只是人与人之间所达成的协议,是高科技的反映。它证实了通讯对人们的重要性,并充分肯定了个人的创造能力。
从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世界被按照意识形态和信仰的不同,划分成东西方两大阵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而这种不见硝烟的“冷战”在激烈程度上丝毫不亚于真枪实弹的战争。
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两颗人造卫星。1958年1月7日,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正式向国会提 出要建立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Research Project Agency,该机构也被称为 ARPA)。希望通过这个机构的努力,确保不再发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看着苏联卫星上天的这种尴尬的事。
谁也没能想到,在 ARPA 成立 4 年后,一位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心理学教授,会被请到 ARPA 来领导指令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就是 J.C.R.Licklider。
Licklider 在担任麻省理工学院(MIT)心理声学教授期间,在林肯实验室的地下室偶然遇到计算机专家 W.Clark,后者给他看了一台奇妙的机器 TX-2,这让 Licklider 立刻着迷,转而将自己研究的“人际关系”改换成“人机关系”。
Licklider 与 Clark 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渐成为朋友。Licklider 以后又加入了 BNN 公司(Bolt Beranek and Newman,Inc.)工作。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他极为重视电脑的重要性。他的理想就是要让电脑更好地帮助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
1962 年,Clark 在林肯实验室里,从 LINC(实验室仪器计算机的英文缩写)上首次实现实时实验数据处理。同年8月,Licklider与Clark共同发表论文,阐述分布式社交行为的全球网络概念。而MIT的SlugRussell、ShagGraetz、AlanKotok三位大学生就在这一年编制出世界上第一款游戏程序“空间大战”(SpaceWar),这是联网用户分时运行同一程序的第一个实例。
分时系统蹒跚起步,使林肯实验室的工程师们逐渐熟悉了人机交互和联网技术,一批电脑通讯技术人才在这里成长,为即将进行的网络实验创造了有利的基础。
1962年10月,ARPA的第三位主任JackRuina,叫上正在BBN工作的Licklider和他在林肯实验室工作的好友FredFrick,共同讨论在ARPA建立一个部门来研究“指令与控制”技术。Licklider很快被这个技术所吸引。不过,由于本职工作的繁忙,两人只好靠扔硬币来决定谁放开手头工作去领导这个部门。
最终,命运决定了Licklider前去ARPA工作。虽然他向ARPA提出了一系列看似过份的要求,不过事实证明,ARPA 没有找错人。
Licklider 为了转变他所领导的办公室的工作方式和作风,他把办公室更名为“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IPTO: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Licklider 就把全国最强的电脑专家团结到 ARPA 周围,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的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实际上,这些人就是后来研制 ARPANET(阿帕网)的中坚力量。
1962 年,人类历史上开始了崭新的一页,这完全可以与蒸汽机的发明相提并论。然而,在那一年中,也许只有上帝才清楚,ARPA 这个冷战时期的产物竟为人类未来做出重要贡献。
1962 年备忘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J.C.R.Licklider 和 W.Clark 发表论文《On-LineMan Computer Communcication》,讨论分布式社交行为的全球网络概念。
★LINC(Laboratory Instrumentation Computer)首次实现了实时实验室数据处理。
★三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创建了第一个交互视频游戏 Spacewar,游戏运行在Digital公司的PDP-1机上,该机价值12万美元。
★IBM与美国航空公司开始实施Sabre(Semi-AutomatedBusinessResearch Development),该系统连接了高速计算机进行数据通信、处理座位及旅客登记信息。
★《纽约时代》采用图片传真通信手段向该杂志的巴黎版发送杂志内容。★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Tom Kilburn 领导的一个小组开发了虚拟存储器。
1963 促成"脑语"的统一在 Licklider 提出“电脑与人类交流”的思想之后,1963 年,一位在电脑发展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终于制定出统一的信息表示方法ASCII(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这为Licklider思想的实施,在技术层面上给予了强有力的帮助。这位伟大的人物就是后来被尊称为“ASCII之父”的BobBemer。
最初,ASCII是由128个由数字0和1组成的七位二进制串构成的。每一个字串代表了英文字母表中的一个字母、阿拉伯数字、标点符号和一些特定的符号。我们现在使用的电子邮件、World Wide Web、激光打印机和光盘游戏都应该归功于这项技术的突破。回头看看 ASCII 出现之前的计算机构造,你会觉得 ASCII的出现竟是如此的重要。
在 ASCII 出现之前,不同的计算机之间无法相互通信。每家制造商都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字母、数字和控制码。那时,在计算机中表示字符的方式就有60 多种,更可笑的是,IBM 的设备中就使用了 9 种不同的字符集。电脑之间的相互对话都无法完成,更别说与外界对话了。
在1956年到1962年期间,BobBemer效力于IBM公司,而当时多种代码混杂的局面非常严重。于是,1961年5月,Bemer向美国国家标准研究所(ANSI)递交了一份关于制定通用计算机代码的建议。于是,代表着当时大多数计算机制造商的X3.4委员会得以建立并投入工作。担任该委员会的是前Teletype公司的副总裁JohnAuwaerter。隶属ANSI的这家委员会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就通用代码达成了一致意见。利益之争是造成耗时如此之久的部分原因。该委员会不得不确定采用哪家的专用字符。Bemer说:“这项工作非常琐碎,但最终,我和Auwaerter在会议室外握着手说,就是它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终结果与Bemer最初的计划极为相似。
今天,古老的 ASCII 作为一种字符集标准,已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设备和大多数操作系统。可实际上,自1963年ASCII编写完毕到它被普遍采用总共花费了18年的时间。这与IBM及其System/360系统有关。当ASCII正在开发之际,每个人,甚至包括IBM的人在内,都认为该公司会采用这种新标准。在此之前,IBM使用穿孔卡代码的扩展码EBCDIC。但是,正当ASCII完成和System/360准备推出时,IBM的OS/360开发小组组长FrederickBrook告诉Bemer,穿孔卡和打印机还没为ASCII做好准备。这时,IBM只好为System/360开发一种在ASCII和EBCDIC之间转换的方式。可惜,最后开发的技术却未能奏效。
直到1981年,IBM最终开始在PC中使用ASCII。至此,ASCII才真正成为计算机通信的标准。
ASCII 虽然诞生于 1963 年,但至今仍保持活力。虽然,在一些新型的操作系统使用了另一套新的编码方案,如 Windows NT,但它都必须与 ASCII 保持兼容。ASCII 的出现,使得电脑信息表示达成统一,为以后电脑联网交流奠定了基础。
1963 年备忘录
★ASCII(AmericanStandardCodeforInformationInterchange)问世。★UnivacⅠ在运行了7.3万小时以后宣布退役,并被送给了SmithsonianInstitution。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Joseph Weizenbaum 开发了计算机程序 Eliza,该程序可模拟治疗专家与病人之间的谈话。
★Digital宣布PDP-5,这是该公司第一个12位的微型计算机。 ★美国生产了450万片计算机芯片。 ★IvanSutherland发表了Sketchpad,这是一个交互式计算机绘图系统,这也是 Sutherland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
1964 英雄所见略同身处不同地方的三个人,几乎在同一时间段里,在互相完全不知底细的情况下竟然得出完全相同的研究结论,这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巧合,但最重要的是--找到了真理!在电脑联网迫在眉睫之时,人们必须尽快找到最佳的联网方案。早在 1962年,在素有军方思想库之称的兰德公司(RAND)工作的PaulBaran为公司提交了11份报告,讨论我们今天称为“包交换(PacketSwitching)以及“存储和转发”(StoreandForward)的工作原理。在这11份报告中,影响最大的是1964年3月发表的“论分布式通信网络”(OnDistributedCommunicationsNetworks)。在这份报告中,他概括了“亢余联结”的原理,并举出了多种可能的网络模型。用专业的网络理论来解释,传统的网络模型是“中央控制式网络”;而Baran提出的网络模型是“分布式网络”(DistributedNetworks)。
尽管“分布式网络”的想法有悖于传统的网络理论,但当时提出这一理论的不仅只有 Baran 一个人。
首先提出这一思想的应该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Leonard Kleinrock。1961年7月,Kleinrock曾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这方面理论的文章,题目是:“大型通信网络中的信息流”(InformationFlowinLargeCommunicationNets,RLEQuarterlyProgressReport,July1961)。这比Baran的报告至少早了半年多。而第一本关于分布式网络理论的书也是由Kleinrock在1964年完成的,这本书的题目就是:《通信网络:随机的信息流动与延迟》(CommunicationNets:StochasticMessageFlowandDelay,Mcgraw-Hill,NewYork,1964)。
无独有偶,就在 Baran 提出分布式网络理论之后不久,英国 41 岁的物理学
家DonaldWattsDavies,也在研究一个相似的网络理论。分布式网络理论与传统的中央控制的网络理论完全不同。理论提出,在每一台电脑或者每一个网络之间建立一种接口,使网络之间可以相互连接。这种连接完全不需要中央控制,只是通过各个网络之间的接口直接相连。在这种方式下,网络通信不象由中央控制那样简单地把数据直接传送到目的地,而是在网络的不同站点之间像接力赛一样地传送。重要的是,如果某一个节点出了差错,不由中央的指令来控制修复,而是由各个节点自行修复的,修复的时间也许会更长一些,并且不那么及时。但是,无论如何,对于分布式网络来说,单个节点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一条线不通,完全可以走另一条线。而这一点,恰好符合军方建立一战时使用的通信网络的要求,,网络不会因为中央被摧毁而整体瘫痪。因此,Baran受到军方足够的重视。
另外,在的分布式网络理论中,每一次传送的数据被规定了长度。超过这个长度的数据就被分成不同的“块”(Block)后来再传。因此,同一个数据有可能要被分成不同的部分才能传送。另外,每一个“块”不仅包含具体的数据,而且还必须做上标记:来自哪里、传往哪里。这些“块”在网络中一站一站地传递,每一站都有记录,直至到达目的地。如果某个“块”没有送达,最初的电脑还会重新发出这个“块”。送达目的地后,收到“数据块”的电脑将收到的所有“块”重组合并,确认无误后再将收到数据的信息反馈回去。这样,最初发出数据的电脑就不用再重复发送了。Baran、Kleinrock、Davies三人提出的网络原理简直如出一辙。不仅基本的理论框架完全一样,甚至连数据被分成的每个“块”的大小,以及数据传送的速度也被设计得一模一样。不过,Baran的目的是为美国军方建立一个用来打仗的网,而Davies的目的则是要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率的网络,使更多的人能够利用网络来进行交流。不论怎样,这一思想体现了数据共享网络的基本特点,直到现在仍然是互联网最核心的设计思想。
1964 年备记录★Paul Baran 发表《论分布式通信网络》(“On Distributed CommnuicationsNetworks”)。
★IBM 发布了 S/360 产品系列,它率先倡导兼容性的概念,被誉为 20 世纪100 项顶级技术进步之一。IBM 首次在发布硬件的同时发布了软件:OS/360 操作系统、PL/1 程序设计语言和一个编译程序。
★全球70%以上的计算机由IBM生产。 ★ControlData公司推出了CDC6600。该机由SeymourCray设计,有35万个晶体管,是当时速度最快的计算机。
★ThomasKurtz和JohnKemeny在Dartmouth学院创立了程序设计语言Basic。
1965 第一次对话第一个将两台不同的电脑连接起来的实验是由 Thomas Marill 提出来的。和当时的许多电脑迷一样,Marill也不是学习电脑专业的,他只是一名心理学家,曾经是Licklider的学生。Marill有一个规模很小的电脑公司,起名为“美洲电脑公司”(CCA:ComputerCorporationofAmerica)。
1965 年,麦瑞尔代表美洲电脑公司向 APAR 提交了一份计划,提议在马萨诸塞州和加利弗尼亚州之间进行一次联网实验。ARPA担心Marill的公司的规模不足以完成这项实验,于是建议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来主持这项实验。如果实验成功,那不仅仅表示理论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象征人类崭新的交流方法即将开始。
当时,Lawrence Roberts 正好在林肯实验室工作,负责这项实验的任务落到了他的肩上。Roberts和Marill通过只有2,400bps的调制解调器,将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TX-2电脑和加利弗尼亚州SDC系统发展公司的Q-32电脑连接到了一起。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不同电脑之间的远距离联网。而且,系统使用的是分时方式( TimeSharing)。在多用户电脑环境中,虽然每个用户都感觉是和大家同时工作的,但电脑 并不能真正同时处理不同的工作。电脑不是处理完一个用户的提交的任务后才去处理下一个 用户的任务的,而是为每个用户提交的任务都分配一小段的处理时间,并把用户的任务分成 多个的小段,然后对这些小段按照先后次序循环处理。由于电脑的速度很快,所以用户感觉 不到执行中间的停顿。
尽管这次实验按计划完成了,并且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可是,接下来的问题仍然不少。
首先是传输速度。由于线路长而不稳定,这种联网方式的实际速度只有几百波特率,哪 怕只是传送很小的一段信息,就得等上很长一段时间。如果网络不能做到一秒钟内作出反应 ,就等于没什么用处。
其次是网络的可靠性值得怀疑。由于使用的是线路交换的方式,整条线路被占用,在直 接从出发点把信号传到目的地的过程中,信号损失可能会很大。
当然,究竟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网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如果一开始选错方向,将为今后的 发展带来很大的麻烦。
尽管在此之前已经有人提出了分布式网络的理论,可是仍然还有不少人觉得应该使用由 中央控制的线路交换网。因为,他们认为电话网是线路交换网的典型,既然全国的电话网工 作得很好,为什么按这种方式建立的电脑网络就不能好好地工作?他们甚至提议将网络控制 的中心放在奥马哈,因为这个城市正好处于美国的地理中心。以后的事实证明,这此人犯下 了典型的经验性错误。
无论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但通过首次联机实验,从侧面证明了 Paul Baran的理论—— 长距离传输数据应该使用分布式的包交换网络。人类未来崭新的交流方法将从这里开始。
1965 年备忘录★MIT 林肯实验室的 TX-2 计算机与位于加州圣莫尼卡的系统开发公司的 Q-32 计算机通过 1200bps 的电话专线直接连接(没有使用包交换技术)。
★IBM发布了分时机器S/36067型机和与之配合的操作系统TSS/360。★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推出了计算机计日期服务。 ★Digital推出了PDP-8,这是第一种大规模生产的微型计算机。该机器降低了计算技术的价格,促进了新的应用技术开发,并导致了分销行业的诞生。分销商将计算机嵌入另一个系统,然后再转售出去。
★通用电气公司推出了 GE-115,这是一种专门用于小型数据处理应用的通用计算机。
1966 "网父"出山1966 年,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被后来尊称为“阿帕网之父”的 LarryRoberts加入ARPA主持ARPANET(阿帕网,由ARPA组织建立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工作。不过,事情的发生竟如此富有戏剧性,Roberts是在ARPA近乎于讹诈的手段下,阴差阳错地成了ARPANET的创始人。
J.C.R. Licklider 在 ARPA 只呆了两年。1964 年,他举荐著名电脑图形专家,人称“虚拟现实之父”的IvanSutherland接手了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IPTO)的领导工作。而第二年,Sutherland又从国家宇航局(NASA)聘请到33岁的RobertTaylor当他的副手。不久后,又把全部技术工作交给这位年青人管理。
1966年,Taylor正式从Sutherland接过IPTO的工作,成为继Licklider之后,IPTO 的第三任主任。同年,ARPA 的局长也换成了来自奥地利的物理学家Charles Herzfeld。Herzfeld 是个十分爽快的人,只要是有意义的项目方案,他总是很快审批。
Taylor 的办公室位于美国五角大楼的第 3 层,里面放置了 3 台电脑终端,分别连接着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圣莫尼卡市的主机,以便于Taylor 与他手下的专家们进行交流。不过,3 台电脑终端的类型各不相同,并且各自使用了一套不同的操作系统。在这种情况下,Taylor 开始考虑实施一个可行的联网计划,一来解决相互交流的问题,二来减少电脑资源的浪费。
1966年的一天,Taylor走进ARPA局长Herzfeld的办公室,大胆提出联网项目的建议。很有趣的是,谈话不到20分钟,Herzfeld就批给Taylor100万美元的项目启动资金。
对于这个项目的领导人,Taylor 心里早有最佳人选,那就是 1965 年在林肯实验室负责远程联网实验的 Larry Roberts。
LarryRoberts是林肯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年仅28岁。他与Licklider博士类似,也是靠自学计算机技术,而后成为行家的天才。他还为后一代机型 TX-2 编写了分时系统。林肯实验室的人都知道,Roberts 学习新知识非常快,一本新书 10 分钟就能读完;更可贵的是,他还具备组织管理才能,主持的科研项目大都能高效率地完成。
可是,Taylor 请 Roberts 到 ARPA 工作,比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还难。
当时,身为学者的 Roberts 考虑的只是如何改进联网性能,根本没想到 ARPA正在打他的主意。当Taylor首次登门拜访邀请他时,Roberts委婉地回绝了盛情邀请。Taylor本来可以再找其他的人选,可是他心里非常清楚,再没有什么人比Roberts更合适的了。不久后Taylor再次前往林肯实验室,甚至暗示说Roberts将出任下一任IPTO主任。Roberts只好明确地告诉Taylor,他不愿去华盛顿当技术官僚,林肯实验室是他人生最佳的选择。
在此之后,Taylor 几乎每两个月要给 Roberts 打一次电话,苦苦劝说他为国家效力。1966 年底,在一切努力都告失败之后,Taylor 只好来到上司 Herzfeld的办公室。这次谈话的目的不是为了要钱,而是为了要人,而且这次谈话的时间比上次要求启动资金长了很多。看来,找一个合适的人选来工作,比找钱更难。
Taylor 问 Herzfeld:“ARPA 是不是每年把自己 50%以上的资金都给了林肯实验室?”
Herzfeld 感到这个问题有点莫名其妙,反问道:“是又怎样?”Taylor 把自己多次屈尊求 Roberts 出山的经历讲了一遍。Herzfeld 听后,立即拿起电话,拨通了林肯实验室主任的办公室。道理非常简单,让 Roberts来 ARPA,既符合国家的利益,也符合林肯实验室的利益。如果 Roberts 不来 ARPA工作,后果对林肯实验室来说可想而知。
这看起来简直就是讹诈。可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也就顾不上许多。两周后,Roberts 就坐在了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的桌前,开始新的工作。从此,Roberts 把全部精力转移到设计 ARPANET 上。
1966年备忘录 ★麻省理工学院的LarryRoberts发表论文《TowardsaCooperativeNetwork of Time-Shared Computers》。
★ARAP确定第一个ARPANET计划。 ★英国科学家DonaldDavies在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建立了包交换技术的理论。
★美国国防部(Research Projects Agency)与伊利诺斯州大学签订合同,设计制造并行处理计算机 ILLIAC IV。
★美国制造商向零售市场推出了手持电子计算器。Texas Instruments 公司推出了首例没有电子显示屏的固态版本。它将计算结果打印在热敏纸上。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开展了首次计算机调查。
1967 孕育中的第一网
从 Roberts 加盟 ARPA 后,果然不负众望。他雷厉风行地调度人马,设计项目方案,不到一年时间,就提出了网络的构想。由于整个研究是在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的组织下进行的,所以这个网被称做“ARPANET”(阿帕网),也就是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网的意思。而后,Larry Roberts 也就当之无愧地被称为“阿帕网之父”。
随着计划的不断改进和完善,Roberts 在描图纸上陆续绘制了数以百计的网络连接设计图,ARPANET 框架结构逐渐成熟。不过,就在这期间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怎样将不同型号的计算机连接起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