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暴涨的推手:调控的反市场经济 学分析
mini_hostess
纵观十年来的调控史,中国楼市经历了一次次大起小落的剧烈变化。每一次伴随着全民欢呼的调控开始,楼市显示出短暂的低落,随后因继之以楼市调控的负面效应显现伴而随着楼市的暴涨而结束。然后是全民对调控手段不力的声讨,再然后在欢呼声中更严厉的调控政策出台....,十年楼市,就是这样波澜壮阔,高起低伏。
我不得不感叹,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反思的民族,虽然几乎每次调控措施出台,都无不以惨败收场。却没有多少人反思这是为什么,即使有,反思的结果居然是:抱怨调控手段还不够严厉。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本文详尽分析房价暴涨的幕后推手,揭示房地产调控反市场、反经济运行规律的本质。
空军朋友们,放弃你们不切实际的调控幻想吧!你们年年要挟政府出台的房地产提调控就是房价暴涨的第一推动力!你们也是导致房价暴涨的推手!
欢迎拍砖。
一、什么样的调控是严厉的调控?我们可以提供两个案例参考:
一个是国内:1949 以来的三十年,是中国房地产行政调控最严厉的三十年。行政对经济的控制到了登封造极的地步,国家包揽了一切,住房靠分配,没有市场、没有买卖。想炒房子?门都没有。当然,也许有人说,这哪跟哪啊,与房地产调控完全两码事嘛。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现阶段的调控手段推向更严厉的方向,我们会发现,这实质是一码事。
比如限购,现在的手段是不许购买第三套,第二套首付提高,如果更严厉一点的结果是什么?不许购买第二套。再严厉一点呢?当然是一套也不允许购买,这不就是计划经济了么?比如限价,现在是规定价格必须在某个范围内,如果我们往狠里限,结果是什么,不准收钱,由国家统一回收,然后零价格分配。这不也就是福利分房吗?
又比如对外地人限购。看看如果我们再把限购搞严厉一点,是什么样子。如果连本地人都不允许买,只能由单位盖住房,然后按级别,工龄,年龄,居住人口数,有无住房等一系列条件卖给或分给本单位一部分人居住。这是什么,这不也是福利分房吗?[--作者:下个黄金十年基友-时间:2013-04-2420:12:18--]
国家有高人在的,比你我聪明十万倍不止,调控是一种口号,是一种麻醉剂,只要有调控在,就能维稳。
其实政府并不太担心房价,没有房可以租嘛,住有所居,租来的难道就不算么?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把房价计入民生指数,都是把房租计入。
房子天生就是投资品。
[--作者:00222653-时间:2013-04-24 20:32:15--]lz,别浪费时间了,傻空们看不懂,看懂了也不会承认。
他们只相信: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 100%的投机,根本没有刚需,卖房的都是骗子,买房的都是傻子。
[--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4 20:32:34--]
二、是的,很多人抱怨调控不够严厉,当我们把调控推向最严厉的时候,我们发现,它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分房制度的翻版。那这个制度的结果是什么呢?腐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按行政级别配给,级别越高,面积越大。轮到最基层的工人,只有破旧的小平房。福利性分房制度消灭了房地产市场,国家又无力不断地建房、无力不断地配给。所以,几十年下来,住房条件越来越差、面积越来越小。以天津为例,建国初期人均住房面积 3.8 平方米,1972 年,人均住房面积下降到 3 平方米。在工人住宅区,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设的临时性小平房一直住到八十年代,条件之恶劣、环境之污秽难以言状。前 boss 亲口给我们提供了鲜活的例子:“我知道蜗居滋味,小时家里 5 口人住 9 平米”,问题在于,作为也算房地产计划体制的受损者之一,其后的房地产调控方向居然是不断地将房地产市场推向前三十年,这不很奇怪吗?虽然,那个时候的房子确实没什么价格,可这以极端的短缺为代价的结果是我们要的么?[--作者:烛照乾坤-时间:2013-04-25 00:08:11--]
楼主加油,好好分析一下
7 楼[--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5 07:03:41--]
@下个黄金十年基友 2 楼 2013-04-24 20:12:18
国家有高人在的,比你我聪明十万倍不止,调控是一种口号,是一种麻醉剂,只要有调控在,就能维稳。
其实政府并不太担心房价,没有房可以租嘛,住有所居,租来的难道就不算么?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把房价计入民生指数,都是把房租计入。
房子天生就是投资品。
----------------------------- 是的,上层是有不少非常聪明的人,而且有非常专业的人,但是:
1、这种人未必有做正确的事的动机和意愿;2、即使有,他们的做正确的是的动机和意愿未必能够有渠道能得到贯彻和执行。
另外,还有一种人,虽然他非常聪明,但未必专业,他们的聪明我们宁可相信体现到政治手腕上,而非市场治理上--他们未必有时间、有精力、有意愿、有诚意学习专业的经济学真理、市场真理。
千万不要有屁股决定脑袋的思维。
8 楼 [--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5 07:08:39--]
@下个黄金十年基友 2 楼 2013-04-24 20:12:18
国家有高人在的,比你我聪明十万倍不止,调控是一种口号,是一种麻醉剂,只要有调控在,就能维稳。
其实政府并不太担心房价,没有房可以租嘛,住有所居,租来的难道就不算么?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把房价计入民生指数,都是把房租计入。
房子天生就是投资品。
-----------------------------
房子既有居住属性又有投资属性(因为它本身就是资产),这是肯定的。
具体为什么房价不被计入 cpi,并不是因为哪个国家的动机决定的,而是有房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正如没有哪家公司会把购入的长期固定资产在当年折旧完毕一样,体现房子 cpi 的指数最好的指标就是房租。因为你购入的房子本身就不是一次性消费完成的。
当然,有些国家,如加拿大,引入了 HPI 的新指标。
9 楼[--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5 07:09:42--]
@00222653 4 楼 2013-04-24 20:32:15lz,别浪费时间了,傻空们看不懂,看懂了也不会承认。
他们只相信: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 100%的投机,根本没有刚需,卖房的都是骗子,买房的都是傻子。
----------------------------- 嗯,目前还没有空军进来反驳,我们耐心等待。
10 楼[--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5 07:10:52--]
@烛照乾坤 6 楼 2013-04-25 00:08:11
楼主加油,好好分析一下
----------------------------- 我会逐渐更新。
11 楼[--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5 07:14:19--]
三、第二个例子是前联邦德国的例子,也即我们的主义的发源地的例子。
希特勒曾经说过,如果他的军队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么他本人和整个德国都将陷入无尽的深渊。元首的这个“许诺”确实变成了现实。二战结束之时,德国遭到了彻底的瓦解和破坏。其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战争把德国的城市变成了碎砖烂瓦。当时的西德经济是怎么样的呢?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人们饥寒交迫,黑市交易、易货贸易盛行,香烟成了其经济中最保值的硬通货和事实上的货币。
但德国人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路德维希?艾哈德,作为为美英法联合占领区所组成的联合经济区的经济管理部门的部长,作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德国经济奇迹之父,他相信“供求规律是人类最古老和最顽强的行为规律之一。
试图战胜和压倒这个规律远比利用它要困难得多”。与占领当局坚持配给制和价格工资控制的想法相反,他认为只有自由的市场体制才能真正解决物价飙升、物资不足的问题。只有人们可以自由地投入交易,他们才能被激发出最大的潜能。
所以他努力取消配给制和对经济的控制,顶住了压力,坚持自由市场体制,他的所有政策都指向一个目标——尽可能增加市场的供给。他相信降低物价的唯一办法就是提供尽可能多的商品。并再一次不顾占领当局的反对,降低了进口商品的关税。他努力为消费品的生产提供原材料和其他生产要素。
12 楼[--作者:散户凡人-时间:2013-04-25 08:50:42--]
楼主是女性?很不错哦。
看问题有条理,有深度,这样长篇大论是费精神的。
德国的经济以及统一后的变化确实值得分析和借鉴,包括施罗德时期到默克尔时期。
欧洲中央银行的蓝本就是德国中央银行。
13 楼[--作者:流浪的海王星-时间:2013-04-25 10:18:39--]
调控是一种口号,是一种麻醉剂,只要有调控在,就能维稳。
这句话我赞成。
14 楼[--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5 11:01:11--]
回复第 12 楼(作者:@散户凡人于 2013-04-25 08:50)
楼主是女性?很不错哦。
看问题有条理,有深度,这样长篇大论是费精神的。
德国的经济以及统……
==========
谢谢!确实比较费脑细胞,不过我觉得它是一种乐趣。
正如米尔顿·费里德曼所说:
经济学是一门迷人的学问。最令人着迷的是,它的基本原理如此简单,只要一张纸就可以写完,而且任何人都可以理解,然而,真正理解的人又何其稀少。
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15 楼[--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5 11:14:17--]回复第13楼(作者:@流浪的海王星于2013-04-2510:18)
调控是一种口号,是一种麻醉剂,只要有调控在,就能维稳。
这句话我赞成。
========== 从他们祭出的种种反市场手段可看出,我倾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口号。
不能因为他们从来没成功过,就简单地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口号、一种麻醉剂。
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16 楼[--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5 11:16:42--]
四、艾哈德对经济调控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取消配给制和对经济的控制初期,物价果然如人们所担心的那样迅速飙升。
不过,从没有达到过黑市的水平。道理很简单,供需关系虽然没有改变,但与黑市交易相比,公开市场的交易费用肯定要低,人们不必为交易支付额外的风险溢价。甚至 1948 年冬季,物价的上涨似乎有引发社会危机的苗头,鲁尔区的工人举行了罢工,抗议物价上涨和失业增加,有愤怒的工人高喊:“绞死艾哈德。”但艾哈德顶住了压力,并在 1949 年底说:“物价下降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果然,到 1950 年由于生产的大幅增长,物价开始下降,并且从此稳定下来。改革后的第一年,西德的国内生产总值就翻了一番。在以后的十年中,西德的 CPI 指数仅仅上升了 16%,而同期的英国和法国分别是 45%和 50%。
艾哈德的改革为德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如今德国的经济崛起和世界富裕国家的地位早已为世人所公认。
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17 楼[--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5 12:12:24--]
五、
与德国人的幸运相反,我们遇到是深谙中国智慧却不懂市场经济运行原理的调控者,是跨专业、跨行业的管理者。
中国有句古话,叫“无知者无畏”,他们总以为这是一个特殊的市场、特殊的环境,这是一方具有某某特色的土地,以至于相信经济运行的普遍规律不适用于他们,他们以为通过他们的强权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他们也自信满满地认为他们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本质,他们认为依靠他们的强力控制能改变市场的运行轨迹。他们并不知道的是,他们并不具有别人并不具备的智慧,因此,十年来虽然一错再错,他们收获的只是失败,但他们从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放弃自己的异想天开。他们把他们的错误归咎于其它,归咎于他们都措施还不够强硬,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18 楼 [--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5 16:37:50--]
六、商品房市场虽然有土地市场被政府垄断的问题,但市场本身却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里,价格本来应该是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是商品房稀缺性的信号,是房地产开发、商品再生产的指挥棒。价格上涨,说明市场供不应求,说明存在商品房短缺。在价格上涨的激励下,开发商将资本、人力、建材、土地等生产要素汇聚到房地产开发上来,并且环环相扣,推动上游水泥、钢材等扩大供应,从而有效增加市场供给。如果市场存在长期价格上涨,说明供需失衡问题严重,在暴利的吸引下,也会驱动其它相对供应过剩行业的资本进入房地产行业,从而加速商品房的供应,进一步平衡供需,使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19 楼[--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5 16:38:33--]
七、
不可否认,在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里,在房地产上涨初期,如果没有市场控制(即所谓调控),不仅会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商品房的开发之中,也会导致需求端投资、投机盛行,从而进一步推高房价。但也正是这样的上涨过程,也同时是在引导稀缺的资本往最需要的地方流动,从而使其它相关要素同向流动,这样做的客观结果是促进开发商扩大再生产,开足马力满足市场需求,这个过程如果没有人为恶意干预,如此良性循环下去,从较长时期来看,房地产的供给将会逐渐接近甚至超越市场需求,而在价格持续变化和供过于求的预期下,原先作为市场投资、投机需求而囤积的房子就会逐渐流进市场形成供应,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供给,在市场供应的压力下,也必然引导房价合理回归,从而房价就能围绕其自然价值合理波动,而不会长期暴涨。
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20 楼 [--作者:散户凡人-时间:2013-04-25 18:04:11--]一个行业、一个产业如果利润大,就会吸引利润小的其他行业或者产业的资本进入,有效的大量增加供给和增加竞争,从而相对的降低了这个行业的利润和价格。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市场调节道理。
可是在中国,当房地产利润高,吸引了其他的行业、产业资本进入,却被有些观点说成都去搞房地产了,没人愿意做实业了,这样的情绪化的不满或者糊涂的观点怎么不叫人遗憾。房地产利润高,吸引了其他领域的资本进入,这必然加大供给和竞争,从而对需求方是有利的,如果是少数性的或者垄断性的供给,反而是对需求方非常不利。
房地产中的房产市场中具备了竞争性,垄断性主要是在政府控制的土地市场。所以,打破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垄断才是有利于需求方的。
其次,民生资源的分布也是受到政府的人为集中于特大城市、大城市,这样也会形成一定的垄断集中,对于这种行政式民生资源过度集中,也需要从制度上改变。
21 楼[--作者:散户凡人-时间:2013-04-25 18:20:54--]
@mini_hostess 13 楼 2013-04-25 11:01:11
回复第 12 楼(作者:@散户凡人于 2013-04-25 08:50)
楼主是女性?很不错哦。
看问题有条理,有深度,这样长篇大论是费精神的。
德国的经济以及统……
==========
谢谢!确实比较费脑细胞,不过我觉得它是一种乐趣。
正如米尔顿·费里德曼所说:
经济学是一门迷人的学问。最令人着迷的是,它的基本原理如此简单,只要一张纸就可以写完,而且任何人都可以理......
-----------------------------
经济学的基本道理看起来是简单,但需要明白,这种简单是基础性的和深刻性的,经济运行变化起来就会有复杂性、多样性、包括了周期、也包括顺利和困难。所以能真正理解透这种简单并且长期坚定的并不容易,特别是在情况复杂和困难的时候,能坚守住就难能可贵。
人为干预市场虽然屡战屡败,但仍旧会屡败屡战,因为短视、急功近利、利益问题是大众的人性弱点,所以,人为干预、人为分配总会有人支持。
22 楼[--作者:散户凡人-时间:2013-04-25 18:39:15--]
自由市场经济会形成复杂系统性的经济整体,除了特殊时刻,政府可以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外,其余时刻,政府都应该不干预市场,让市场自身调节和发展。政府要做的是法治上的公平和正义,维护法治的市场经济,打击各种违法,提供基本保障,而不是调控经济。
因为市场经济的复杂系统性,人为故做聪明式的干预控制,不能从全局整体上提升市场,往往解决这个问题,却制造了别的问题,或者不仅没有解决原来的问题,反而制造更多的问题,又或者短期有效,长期却造成更大的麻烦。
再有,市场经济内在的大量博弈性,对各种人为主观调控也会产生作用,结果往往就是扭曲或者压制了市场,主观干预的目的基本很难实现。
23 楼[--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5 19:13:43--]
@mini_hostess 13 楼 2013-04-25 11:01:11
回复第 12 楼(作者:@散户凡人于 2013-04-25 08:50)
楼主是女性?很不错哦。
看问题有条理,有深度,这样长篇大论是费精神的。
德国的经济以及统……
==========
谢谢!确实比较费脑细胞,不过我觉得它是一种乐趣。
正如米尔顿·费里德曼所说:
经济学是一门迷人的学问。最令人着迷的是,它的基本原理如此简单,只要一张纸就可以写完,而且任何人都可以理......
----------------------------- @散户凡人 20 楼 2013-04-25 18:20:54经济学的基本道理看起来是简单,但需要明白,这种简单是基础性的和深刻性的,经济运行变化起来就会有复杂性、多样性、包括了周期、也包括顺利和困难。所以能真正理解透这种简单并且长期坚定的并不容易,特别是在情况复杂和困难的时候,能坚守住就难能可贵。
人为干预市场虽然屡战屡败,但仍旧会屡败屡战,因为短视、急功近利、利益问题是大众的人性弱点,所以,人为干预、人为分配总会有人支持。
----------------------------- 你说的对,且不论执政者是否也是这个心态,当全民都急功近利的时候,能做到:“论至的者不合于俗,成大公者不谋于众”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屡败屡战,短视的调控手段屡屡被祭出来就不难理解了。
25 楼[--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5 19:15:18--]
上面有错字,纠正一下,应是:论至德者不合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26 楼[--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5 19:17:21--]
八、从而正如我上面所说,所谓投资、投机、囤积居奇未必就该千夫所指,未必最终就会推高房价。实际上投资、投机有助于熨平商品在不同时期的价格差异,他们在商品充裕、价格相对低廉时买进,而在商品紧缺、价格高昂时卖出。投机者经由这种方式去消除价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从而在事实上提高了整个市场的效率。移植到房地产市场,之所以有投机,必然是预期未来房子会供不应求、房价会上涨,是以卖出为目的的购买,本来就是未来的潜在供应,其结果是必然为未来某一时刻提供有效供给,从而拉平市场价格,同时,投机、投资的资本进入,也有助于开发商快速回笼资金,加快市场再生产进程,缩短商品房供应周期,促进市场有效供给,平衡市场供需,从而驱使市场价格合理回归。
而且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所谓的投机、投资最终是以商品房的居住及其附属属性为基础的,投机的盛行最终结果会不断增进该属性在市场上的持续堆积,而不是相反,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我们消费的正是其居住属性,所以,这对我们是利好而不是利差。
27 楼[--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5 20:04:37--]
九、
我们的问题在哪里?我们完全不懂市场运行规律,蛮横干预市场运行,导致市场看不见的手指挥失灵,扰乱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本意是降低房价,其最终结果却是受到市场的无情惩罚,往往事与愿违地招来价格的报复性上涨。看看我们十年来是怎么干的:1、以抑制投资、投机的名义控制需求,从而阻止资本进入房地产的行业。这个调控的本意是抑制所谓“不合理”需求。但刚性需求却也做出同步反应:即在房价下降的预期下,延缓了入市步伐。但其政策最终的结果却是导致开发商在上述两项因素的作用下,在市场需求大幅下降的预期下,在未来现金流紧张的理性预期下,延缓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进程,由于房地产开发的长周期性,其调控的结果必然是导致有效供应不足,从而引起房价上涨。道理很简单,这个调控对需求与供应方的最终效果是不一样的:对需求来说是压抑,虽然暂时潜伏,但总有一天会爆发;对供应来说,停止购地,停止开发,那可是实实在在的供应减少了。而供应的减少又会进一步增强人们对商品房稀缺性的预期,从而进一步刺激需求,刺激投资、投机冲动,而这些因素的叠加会进一步恶化供求关系,供求关系的恶化必然导致未来某个时候体现在房价上,而房价的上涨又会导致新一轮的更严厉的调控的出台。从而伴随着一轮又一轮的调控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不断推高房价。就这样,房价上涨与严厉调控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在相互鼓励中携手奔向光明的康庄大道!
28 楼
[--作者:可以的名-时间:2013-04-25 21:34:57--]
中华文化本质上是反市场的,
喜欢用强权代替市场,
这点从上至下都很习惯,
几千年余毒不可能几十年肃清!
已经进了几十步了,可能会倒退一些时了!
哎,可惜了这大好局面啊!痛心!
29 楼[--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5 22:09:26--]
@可以的名 27 楼 2013-04-25 21:34:57
中华文化本质上是反市场的,
喜欢用强权代替市场,
这点从上至下都很习惯,
几千年余毒不可能几十年肃清!
已经进了几十步了,可能会倒退一些时了!
哎,可惜了这大好局面啊!痛心!
----------------------------- 你说的对,所谓 5000 年的文明史,也是 5000 年的黑暗史,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政治框架无不体现了商鞅的思想。
中华民族的创新性和活力在几千年前就被扼杀了。
30 楼[--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5 22:10:07--]
十、2、以打击囤地、提高贷款门槛、抬高入市成本、提高市场准入机制等手段打击供给。上一条措施如果说还尚算可以理解的话,毕竟是普通人,没有专业性,对市场的运行没有那么深入的理解有情可原。这第二条的做法就匪夷所思了,这可是实实在在为市场供给制造障碍啊。我们知道,如果这一条持续执行下去且又很有效的话,必然导致大批实力不强、现金流及资本运作能力有限的中小开发商被淘汰出市场,必然形成房地产开发向少数开发商集中的相对垄断的市场格局,从而弱化市场竞争,增加房价上涨风险。从市场现状来看,确实有这个趋势,比如潘石屹、任志强不止在一次抱怨北京的土地都被少数国有大鳄拿走了。所幸市场存在自我修复机制,目前这种状况还没大面积出现。
31 楼[--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5 22:15:34--]
十一、3、增税。这是最可笑的调控手段。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税是打入买卖双方的楔子,无论这个税是由谁出的,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双方共同分担的,谁分担多少是由供给与需求的弹性决定的。所以,所谓 20%的个税,单纯说是由买方或卖方承担都是不准确的--即使钱是由其中一方掏的,但这只是表象。税必然是供应的成本,这么简单的道理连菜市场卖菜的都知道,在赋税或摊位租金或管理费用增加时,必然要将一部分税或相关费用加到菜价里转嫁给消费者。
虽然每一次加税都伴随着疯狂的抢购浪潮,人们在用实际行动对增税降低房价的谬论说不,但我也悲哀地看到,包括增税在内的每一次调控都引起一片幸灾乐祸、大力拥护的欢呼声。而如今,人们为自己的幸灾乐祸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多少刚需在背负了差价 5.6%营业税之后,后来者又被迫抗起了全价 5.6%的营业税的沉重负担,难道这次要再次背负 20%的个人所得税?到底是政府在分享炒房者的收益,还是要把消费者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想想吧,房价太高的原因不在于税太少了,而在于赋税成本太高了。
而如今,还有不少人在对房产税这个可能会加诸于所有人身上的巨大生活成本翘首以盼,这要怎样奇葩的愚昧才能有这样的精神?难道他们忘了,当年以促进公平的名义出台的个人所得税,现在却异化成了广大普通工薪阶层的沉重负担,成了政府不可或缺的税种,公平的内涵没了,政府的收入却成了这个税的终极目的--君不见,每次上调个税基点的阻力都来自于"影响国家税收"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32楼[--作者:可以的名-时间:2013-04-25 22:58:24--]
其实在我国,舆论只是政府利用的工具,
政府想出什么政策就会主动推出什么言论,
所以,从当前舆论风向看,
好像是准备走反市场的路线,就是走点回头路,如果不是,我相信舆论会马上转向鼓吹自由经济!
从舆论导向可以看出一些苗头的!
33 楼[--作者:散户凡人-时间:2013-04-25 23:05:51--]
@可以的名 27 楼 2013-04-25 21:34:57
中华文化本质上是反市场的,
喜欢用强权代替市场,
这点从上至下都很习惯,
几千年余毒不可能几十年肃清!
已经进了几十步了,可能会倒退一些时了!
哎,可惜了这大好局面啊!痛心!
----------------------------- 不懂就请不要随便中华文化本质上不是反市场的,而是主张经济市场化的,所以西方经济学早期的启蒙来源就是中华哲学文化。西方大经济学家从亚当斯密以及其老师,到现代的哈耶克,对中华的儒、道两家的哲学文化深为推崇。
34 楼
[--作者:小散闯天崖-时间:2013-04-25 23:05:53--]
guanzhu
35 楼[--作者:毁灭战士 2012-时间:2013-04-25 23:46:05--]
楼主分析的很有道理,学习了!
36 楼
[--作者:老船长烟斗-时间:2013-04-25 23:59:21--]
增税。这是最可笑的调控手段。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税是打入买卖双方的楔子,无论这个税是由谁出的,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双方共同分担的,谁分担多少是由供给与需求的弹性决定的。所以,所谓 20%的个税,单纯说是由买方或卖方承担都是不准确的--即使钱是由其中一方掏的,但这只是表象。税必然是供应的成本,这么简单的道理连菜市场卖菜的都知道,在赋税或摊位租金或管理费用增加时,必然要将一部分税或相关费用加到菜价里转嫁给消费者。虽然每一次加税都伴随着疯狂的抢购浪潮,人们在用实际行动对增税降低房价的谬论说不,但我也悲哀地看到,包括增税在内的每一次调控都引起一片幸灾乐祸、大力拥护的欢呼声。
而如今,人们为自己的幸灾乐祸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多少刚需在背负了差价 5.6%营业税之后,后来者又被迫抗起了全价5.6%的营业税的沉重负担,难道这次要再次背负 20%的个人所得税?到底是政府在分享炒房者的收益,还是要把消费者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想想吧,房价太高的原因不在于税太少了,而在于赋税成本太高了。
----------------------------------------------- ---------------------------------------------
lz 太绝对了,如你分析,赋税加到消费中,增加了交易成本,由于现在是卖方市场,所以房价就涨,这个在价格比较低的时候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是房价已经快达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这样做是为了屏蔽一些例如炒房的不确定因素对房价的干扰。最终制造一个炒房没有暴利的环境,让房价不能再往上走。
其实现在情况就是,房价太高,已经超出了大家的实际购买能力,如果炒房没有暴利的话,现在买房,以后升值的风险就大了。就会使买房的人望而祛步,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囤房建房的人就会接受卖房微利的现实,房屋的交易价格就会逐步下降。实现房价的软着陆。
就是说同是一件事情,看在什么时候发生,当调控发生在对的时候,就会产生效果。
房价这盘棋太大了。我是看不明白。
但是 lz 言之凿凿,好像很有道理,但是有没有想过,20%如果加到买房的身上,会减少多少潜在的客户?所以 lz的道理是对的,但是要看在什么时候。
现在说 20%没有用,而且要买家出定了,还为时过早。
37 楼[--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6 07:39:49--]
@可以的名 27 楼 2013-04-25 21:34:57
中华文化本质上是反市场的,
喜欢用强权代替市场,
这点从上至下都很习惯,
几千年余毒不可能几十年肃清!
已经进了几十步了,可能会倒退一些时了!
哎,可惜了这大好局面啊!痛心!
----------------------------- @散户凡人 32 楼 2013-04-25 23:05:51
不懂就请不要随便中华文化本质上不是反市场的,而是主张经济市场化的,所以西方经济学早期的启蒙来源就是中华哲学文化。西方大经济学家从亚当斯密以及其老师,到现代的哈耶克,对中华的儒、道两家的哲学文化深为推崇。
----------------------------- 法国的重农学派对当年的中国确实比较推崇。
但问题是,我们就能得出结论:中华文化本质上不是反市场的吗?
我认为,中华文化一直循两条线走:1、摆上台面的儒家文化,但这是针对民间而言,实际上,在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框架里从未真正贯彻过,如:“民为贵,君为轻”,仅仅口号而已,正如某某主义从来没有被真正追求过--口号而已。
2、实际对中华产生影响的法家思想:比如:一民论(耕站之民)、一教(一种思想)、又比如:有道之国,在于弱民。
这些思想的最终贯彻都必然以重农抑商这个手段上来,谈何不反市场?
38 楼[--作者:交流群146538363-时间:2013-04-2607:44:33--]炒股,任何时候都应该存在“不虑胜,先虑败”角度上进行。交易千万不要深入,深入必慌,慌必乱,乱必错。错!则更深,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39 楼[--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6 07:48:28--]
增税。这是最可笑的调控手段。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税是打入买卖双方的楔子,无论这个税是由谁出的,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双方共同分担的,谁分担多少是由供给与需求的弹性决定的。所以,所谓 20%的个税,单纯说是由买方或卖方承担都是不准确的--即使钱是由其中一方掏的,但这只是表象。税必然是供应的成本,这么简单的道理连菜市场卖菜的都知道,在赋税或摊位租金或管理费用增加时,必然要将一部分税或相关费用加到菜价里转嫁给消费者。虽然每一次加税都伴随着疯狂的抢购浪潮,人们在用实际行动对增税降低房价的谬论说不,但我也悲哀地看到,包括增税在内的每一次调控都引起一片幸灾乐祸、大力拥护的欢呼声。
而如今,人们为自己的幸灾乐祸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多少刚需在背负了差价 5.6%营业税之后,后来者又被迫抗起了全价5.6%的营业税的沉重负担,难道这次要再次背负 20%的个人所得税?到底是政府在分享炒房者的收益,还是要把消费者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想想吧,房价太高的原因不在于税太少了,而在于赋税成本太高了。
----------------------------------------------- --------------------------------------------- @老船长烟斗 35 楼 2013-04-25 23:59:21lz 太绝对了,如你分析,赋税加到消费中,增加了交易成本,由于现在是卖方市场,所以房价就涨,这个在价格比较低的时候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是房价已经快达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这样做是为了屏蔽一些例如炒房的不确定因素对房价的干扰。最终制造一个炒房没有暴利的环境,让房价不能再往上走。
其实现在情况就是,房价太高,已经超出了大家的实际购买能力,如果炒房没有暴利的话,现在买房,以后升值的风险就大了。就会......
----------------------------- 从你的回复中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点:1、你承认在卖方市场,赋税必然由买方承担,并且会导致房价上涨。这个时候加税是否不合时宜?2、你认为在房价临界点上,税的增加会抑制炒房。问题在于,既然已到临界点了,再抑制又有何必要?
40 楼[--楼主:mini_hostess-时间:2013-04-26 07:49:10--]
增税。这是最可笑的调控手段。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税是打入买卖双方的楔子,无论这个税是由谁出的,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双方共同分担的,谁分担多少是由供给与需求的弹性决定的。所以,所谓 20%的个税,单纯说是由买方或卖方承担都是不准确的--即使钱是由其中一方掏的,但这只是表象。税必然是供应的成本,这么简单的道理连菜市场卖菜的都知道,在赋税或摊位租金或管理费用增加时,必然要将一部分税或相关费用加到菜价里转嫁给消费者。虽然每一次加税都伴随着疯狂的抢购浪潮,人们在用实际行动对增税降低房价的谬论说不,但我也悲哀地看到,包括增税在内的每一次调控都引起一片幸灾乐祸、大力拥护的欢呼声。
而如今,人们为自己的幸灾乐祸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多少刚需在背负了差价 5.6%营业税之后,后来者又被迫抗起了全价5.6%的营业税的沉重负担,难道这次要再次背负 20%的个人所得税?到底是政府在分享炒房者的收益,还是要把消费者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想想吧,房价太高的原因不在于税太少了,而在于赋税成本太高了。
----------------------------------------------- --------------------------------------------- @老船长烟斗 35 楼 2013-04-25 23:59:21lz 太绝对了,如你分析,赋税加到消费中,增加了交易成本,由于现在是卖方市场,所以房价就涨,这个在价格比较低的时候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是房价已经快达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这样做是为了屏蔽一些例如炒房的不确定因素对房价的干扰。最终制造一个炒房没有暴利的环境,让房价不能再往上走。
其实现在情况就是,房价太高,已经超出了大家的实际购买能力,如果炒房没有暴利的话,现在买房,以后升值的风险就大了。就会......
-----------------------------
另外,关于炒房(即投资、投机)是否就是该一棍子打死,也未必这么绝对,而且正可能相反,我在前面第七、八结已有一些论述,后面可能还会提到。
你也提到“房价太高,已经超出了大家的实际购买能力”,赋税的增加一定体现在房子的成本上,无论一手还是二手,无论增量还是存量,必然是一个互相推动的过程,增税的最终结果就是推高房价(或者导致供应不足)--这不与我们追求的目标南辕北辙吗?这个我在前面已有一些论述,后面还会有详细的说明。在前十年调控的实践来看,就是这么回事,如 5.6%的营业税。
41 楼[--作者:可以的名-时间:2013-04-26 07:56:51--]
@可以的名 27 楼 2013-04-25 21:34:57
中华文化本质上是反市场的,
喜欢用强权代替市场,
这点从上至下都很习惯,
几千年余毒不可能几十年肃清!
已经进了几十步了,可能会倒退一些时了!
哎,可惜了这大好局面啊!痛心!
----------------------------- @散户凡人 32 楼 2013-04-25 23:05:51
不懂就请不要随便中华文化本质上不是反市场的,而是主张经济市场化的,所以西方经济学早期的启蒙来源就是中华哲学文化。西方大经济学家从亚当斯密以及其老师,到现代的哈耶克,对中华的儒、道两家的哲学文化深为推崇。
-----------------------------
@mini_hostess 36 楼 2013-04-26 07:39:49
法国的重农学派对当年的中国确实比较推崇。
但问题是,我们就能得出结论:中华文化本质上不是反市场的吗?
我认为,中华文化一直循两条线走:1、摆上台面的儒家文化,但这是针对民间而言,实际上,在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框架里从未真正贯彻过,如:“民为贵,君为轻”,仅仅口号而已,正如某某主义从来没有被真正追求过--口号而已。
2、实际对中华产生影响的法家思想:比如:一民论(......
-----------------------------
呵呵,很多东西一旦需要解释,那么解释就不必要了,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放任自流,管制越多,就越偏离,然而国人从上至下都喜欢管制,上层人喜欢什么都管,下层人也喜欢什么被管,这种土壤能产生什么自由经济?
再就是,中华文化自身缺乏自洁能力,
只能开外力推动进步,
不然就像一桶酱缸,只会自己发臭发烂长蛆,
所以每过几十年必然倒退,
但是如今中华强大了,世界也变了,
没人喜欢去强行改变谁了。
也就是没有外力推动你强行进步了,
这样自己发展几十年,
腐败,衰败,最后归于极端落后
是必然轨迹!
42 楼[--作者:散户凡人-时间:2013-04-26 09:04:24--]中华文化本质上不是反市场的,而是主张经济市场化的,所以西方经济学早期的启蒙来源就是中华哲学文化。西方大经济学家从亚当斯密以及其老师,到现代的哈耶克,对中华的儒、道两家的哲学文化深为推崇。
----------------------------- @mini_hostess 36 楼 2013-04-26 07:39:49
法国的重农学派对当年的中国确实比较推崇。
但问题是,我们就能得出结论:中华文化本质上不是反市场的吗?
我认为,中华文化一直循两条线走:1、摆上台面的儒家文化,但这是针对民间而言,实际上,在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框架里从未真正贯彻过,如:“民为贵,君为轻”,仅仅口号而已,正如某某主义从来没有被真正追求过--口号而已。
2、实际对中华产生影响的法家思想:比如:一民论(......
----------------------------- 你对经济学历史和中华经济历史有过了解,不是那种基本不了解而只凭主观印象随便的人,就简单和你谈谈。
首先说事实:与市场经济对立的是计划经济,古代历史上中华有几个时期在搞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才是中华历史经济的主流。但是,市场经济不等于法治和宪政,不等于政治体制。从秦制开始,确实形成了集权专制(事实上这个说法很粗糙),但周制可不是集权专制,而是分权封建。汉初曾经恢复过分权。文景而帝在经济上实行过黄老无为而治,经济国力迅速发展,才有后面汉武帝的大败匈奴。
不要把经济和政治混淆起来,两者固然有密切联系,但是两个范畴。当然,秦制后,商鞅的法家集权思想也影响了中华政治,这和儒道两家的政治观念形成了两个脉络,后者对前面进行者对抗。在政治上,极力争取约束王权,建立制约的是汉带、宋代和明代的大儒,这个方面有专门的学者做的整理论述,这里略过。有兴趣可以另外谈。
在经济上,最早的信用纸币也是出于中华,而且是发端于四川民间,然后再发展到国家承认和发行。尽管政治上是王权,但经济上主流还是市场经济。对于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汉、明、清时期出现过典型,但当时反对声音也有,而且有的很大,并产生了效果。
再说道理:儒道两家都主张无为而治,对经济要无为而治,儒家特别强调要减少说赋。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直接启发并深远影响了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思想。因此,哈耶克才公开谈经济学说时再三赞叹老子的智慧。
市场经济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自然形成,他的对立面恰恰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的计划经济。在西方后期也是出现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脉络的对抗。但是,市场经济必然大败计划经济,哪怕计划经济能够短暂领先。
现在的西方市场经济是配合政治上的宪政、法治,而这也将是中国以后的方向,虽然过程将是反复和曲折的。
43 楼
[--作者:bgj1986-时间:2013-04-26 10:24:29--]
@散户凡人 19 楼 2013-04-25 18:04:11一个行业、一个产业如果利润大,就会吸引利润小的其他行业或者产业的资本进入,有效的大量增加供给和增加竞争,从而相对的降低了这个行业的利润和价格。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市场调节道理。
可是在中国,当房地产利润高,吸引了其他的行业、产业资本进入,却被有些观点说成都去搞房地产了,没人愿意做实业了,这样的情绪化的不满或者糊涂的观点怎么不叫人遗憾。房地产利润高,吸引了其他领域的资本进入,这必然......
----------------------------- 资本进入,不是去创造房地产。而是占有。他们本身是不建房子的。进入的原因,和结果只是让原本 5000 的房价涨到 10000.这个过程,事实上对房地产本身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只会成为更多地王产生的理由。单价 5000 的房子,其土地不可能值 10 个亿。但是单价 50000 的房子却可以。
事实上,现在的房地产,并没有因为其他资本的进入,就变得不再垄断了。其他资本,只是进来分一杯羹。真正起基础作用的,还是那几家房产公司。处于垄断地位。
而且对于楼主,我一直没弄懂,你到底想说神马?还请明示。
46 楼[--作者:散户凡人-时间:2013-04-26 10:41:31--]
@散户凡人 19 楼 2013-04-25 18:04:11一个行业、一个产业如果利润大,就会吸引利润小的其他行业或者产业的资本进入,有效的大量增加供给和增加竞争,从而相对的降低了这个行业的利润和价格。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市场调节道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