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死守宛城让刘邦的多次攻城都徒劳无功,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逐渐变得焦躁起来,他时刻惦记着楚怀王那句 “先入关者为王”的口头约定,生怕被项羽抢了先。应该说这个时候的刘邦还是有些小家子气,农民出身的娃子没见过大世面,一天到晚就抱着“入关、称王”这个热火罐子,恨不得肋生双翅飞进咸阳然后大声宣布“我是秦王!”。所以当战事顺利时刘邦心里还能平静,知道步步为营,一旦战事胶着不前内心就会变得急躁不安,在焦虑之下他干脆命令部队开拔绕开宛城继续前进,反正他的目标只有咸阳。

这个时候张良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一路上反复劝阻刘邦;“虽然你很急着入关,但现在关中的秦军力量依然强大,而且他们据险而守,如果现在你不先想办法拿下宛城就直接攻击关中,到时候一旦战事不利就很容易落到被前后夹击的境地。”刘邦是一个很会接受他人意见的领导,不管在何种情况下都能虚心纳谏(这让他有别于当时的其他义军领袖),急切的心情一旦缓解后他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接纳了张良的正确建议。于是刘邦连夜带兵抄近路折返重新包围了宛城。

宛城里的南阳郡守头天好不容易盼到了刘邦撤军,第二天黎明一上城头又看到城外里三层外三层密密麻麻的全是 “刘”字大旗,也是崩溃了,拔出剑来就要自行了断。这时候郡守手下一个舍人叫陈恢的赶忙上前阻止,他劝郡守暂时不要寻死,不如等自己见刘邦一面后看看能不能投降保命,如果不能再死不迟。

南阳郡守其实也舍不得自己这百八十斤为国尽忠,也没犹豫就答应让陈恢出城去游说刘邦——为了防止刘邦的军队趁乱攻破城门,郡守没敢让陈恢从城门口大大方方的出城,而是让人用篮子装着把他从城墙上吊下来的。

从土制升降梯里下来后陈恢见到了刘邦,他先是陈说了一番厉害:宛城是一座大城,兵多粮足,如果现在强攻宛城也许你能拿得下,但自己的损失必然也多,而且这样会坚定其他城池死守的决心,增加你进军的困难;如果放任宛城不管继续西进,那就可能被前后夹击。

这和张良的见解是大体相同的,刘邦也表示赞同,但此时的刘邦对拿下宛城也是自信满满,他很得意的问陈恢,你说了这么多,葫芦里究竟买的是什么药?陈恢不慌不忙的把葫芦里的药倒出来给刘邦看。他告诉刘邦,不如你放死守宛城的军民一马,再给郡守封个职位稳定人心,那你不仅可以收编宛城的兵马继续西进,一路上其他没有被攻克城池也会被你的宽宏大量感动,必然是早早的大开城门等着你的到来而不敢有丝毫的抵抗。

陈恢的主意倒是很对刘邦的胃口,刘邦听了很高兴,立即同意开出封侯的条件约降南阳郡守。宛城投降后刘邦马不停蹄迅速集结队伍继续西进,由宛城向武关逼近。

之后的事情果然是如同陈恢所说,一路上秦军望风披靡,刘邦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到了武关脚下。这当然与刘邦宽和的政策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在关中平原以外的广袤地区,秦政府已经失去了军事上的控制力,再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力量,因为北面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已经有了分晓。

11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5-31 23:02 斩首行

动秦二世三年十月,依照楚怀王熊心的最高指示,项羽跟从上将军宋义率五万楚军北上救赵,开始了他人生最辉煌的征程。

上将军宋义的号也很有意思,叫“卿子冠军”。“卿子”是上流人士相互拍马屁时对对方的褒称,其实就是公子哥的意思,“冠军”就是军中之冠的意思。卿子和冠军加在一起我怎么听怎么像一个公子哥儿统领三军,不甚吉利。

实际上宋义,或者说熊心本人并不热衷于去救援巨鹿,在那里秦军兵多粮足士气正旺,这个时候去捋章邯的虎须在正常人看来简直就去是送死,于是大概出于雄心的授意,宋义的楚军刚行进到安阳就驻扎了下来,前后一连呆了四十六天都没有拔营起程的意思。求战心切的项羽却顾不上这么多,等不到军队有进一步的动静后,他忍不住去面见宋义说:“上将军,我听说现在秦军围攻巨鹿甚急,为今之计我们应当赶快渡过黄河与赵军内外夹击,这样才可能有机会打败秦军,如若像现在这般干等,何时才能击退秦军?”宋义哪里理会项羽,他想要给项羽一个下马威,于是微笑的回答道:“项将军所说不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消灭秦国,而并不是仅仅为了和章邯打上一仗。现在秦赵双方正在决战,我们就应当在一旁坐山观虎斗,如果秦军胜了,也必然是损失不小,这时候我们可以趁机攻击秦军,就容易获得胜利;如果赵军胜了,那对付秦军就更好办了,我们可以趁他病要他命(承其弊),一鼓作气攻入咸阳。”随后宋义捋了捋自己的胡子,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继续对项羽说:“要说在战场上厮杀,我比不上项将军你,可

要是说运筹帷幄,呵呵,将军你可比不上我啊。”随即宋义脸色一变,也不理会项羽,转而厉声对手下颁布一条军令:“军队中但凡有像老虎一样凶猛、羊一样倔强、狼一样贪婪,厉害却不停指挥的人,一律军法处置。”项羽是决心攻秦的,部队迟迟不进他自然是心急如焚,但宋义的一番话语颇有深意。

想那宋义也曾在项梁的手下当差,定陶之战前因为劝说项梁对章邯不要骄傲自满掉以轻心让项梁很不爽而被打发出使齐国,凑巧就此躲过一劫。项梁兵败后楚怀王迅速清洗项梁旧部并培植自己的势力,宋义马上被破格提拔为上将军,证明此人是楚怀王的心腹亲信无疑,所以宋义的行动应该是得到楚怀王的授意,他的决策是得到楚怀王的默许的。在楚怀王熊心看来救不救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能在秦赵之争中攫取最大的利益,当然最好能一并处理了像项羽这种并不服从于自己的项梁旧部,所以宋义才会在安阳安营扎寨迟迟没有动作,也才会颁布这条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针对项羽的军令。此令一出,想必宋义也就准备单等着项羽自己往枪口上撞。

但不得不说宋义也就是赵括那种纸上谈兵的角色,在军队中当当参谋还可以,是不能够当统帅的。因为他们这种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理论上头头是道,实际操作中却又是另一回事。

宋义也不例外,他和项羽对话过后,两人实际上已经撕破了脸皮,可他却之后的行动中接连犯错。在十一月天寒地冻粮草不足的情况下,宋义自己依然每天置酒高会不理军事,这让他脱离士兵不得人心;如果说这只是他为了摆脱像项羽这样的主战派的纠缠故意买醉而导致的失误的话,那他下一个决定则是致命的错误:在军中百无聊赖之际宋义居然派遣自己的儿子宋襄去齐国做国相,他自己还离开军营亲自到无盐(地名)去给儿子送行。

宋义并非将门出身,也不是从行伍中逐渐爬升起来的将领,而是被楚怀王破格升迁提拔上来做的上将军,本身在军队中就缺乏支持和人脉基础,因此宋义对军队的掌控力并不牢靠。

而楚军的基础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项梁叔侄从江东带过来的八千子弟兵,项羽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号召力是宋义远不能比的。宋义对军队的控制源于自身在军营之中,当他脱离大部队之后实际对楚军也就失去了监督、控制的能力,可以说宋义给儿子送行的同时,也一并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项羽平时本来就和宋义不对付,为了是否进军的事情两人更是势同水火,从宋义的大帐里出来项羽就开始对手下将军们牢骚:“我刚才跟宋义说了,大军应该全力向秦军发动攻击,现在兵祸连年收成又不好,军中都快断粮了,将士们都在吃糠咽菜。宋义这小子不让大军马上渡河去赵国境内获得补给,还居然每天都躲在帐篷里饮酒作乐。我说应该尽快和赵军里应外合夹击秦军,他却他妈的说什么要承其弊。我呸,”项羽一边说一边往地上狠狠的吐了口唾沫,再一脚踩住使劲的捻了好几下,仿佛脚下踩的是宋义一般,“以秦军的强大要消灭赵军简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一旦赵军被消灭,秦军挟大胜之势士气更加壮大,到时候看他承、承、承他妈个屁。”。

虽然一肚子的火气但此时宋义还在军中,项羽出了发牢骚之外也做不了什么,但宋义自己离开军营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宋义前脚刚走,项羽后脚马上开始在军队中做策反工作,他让手下在军队中宣传宋义的三大罪状:一是不恤士卒;二是决策失误;三是徇私情。后两条也就罢了,但第一条罪状想必在当时缺衣少粮的军营中是引起士兵们的广泛共鸣的,随后对宋义本人被项羽定性为“非社稷之臣”。既然宋义不是的社稷之臣,那就应当让位于是社稷之臣的人。

宋义从无盐回到军营之后,项羽借着早晨去拜见上司的机会,准备实施自己的计划。儿子就要做齐国的国相了,从无盐回来的宋义自我感觉良好,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死期以至,项羽见到宋义后什么铺垫都不做,上前拔出腰间的宝剑一剑便将宋义的头颅砍下,随后出了大帐大声宣布:“宋义和齐国勾结要谋反楚国,楚怀王给我密令杀了他。”。

这当然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而且不十分高明:宋义是楚怀王的左膀右臂,如果有类似的密令也是要宋义杀掉项羽才对。但由于宋义平时的作为及项羽私下的宣传,楚军将士上下早已对宋义产生了很大的不满,将士们又摄于项羽的威名,现在即便有个别人对项羽的说法心存疑虑也不敢再吱声,于是楚军将士纷纷表态:“楚国是将军一家首先恢复的,现在将军您为国诛杀叛乱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随后众人共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重新获得了军队的指挥权。

这是项羽在会稽起兵之后的又一次斩首行动,这展示了项羽的军事上的天才和特点:行动迅速、果断,无视其他情况只认准对手的领袖和最关键点予以坚决的打击,这是他一贯以来不断取得战斗胜利所采取的策略,也是他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个很重要)。代理了上将军,项羽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继续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巩固自己的胜利。他一边秉着斩草要除根的原则,派人在齐国境内追上了毫不知情的宋襄,不由分说便将宋襄杀死;另一边命人将发生的事情回报楚怀王。

接到报告的熊心一下子就懵了,事态的发展远超出他的预料,他没想到项羽会完全不按照自己想象的规则来游戏。宋义被杀死完全打乱了他原先所有的部署,又打听到宋义的儿子宋襄也已经身首异处,这时熊心意识到项羽派人回来报告其实也就是知会你一声的意思,不管他如何回复,现在军队在项羽的手里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对项羽来说,如果楚怀王的回复让他满意,他杀宋义就是名正言顺;如果楚怀王的回复让他不满意,呃,那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宋义被杀标志着项羽,或者说是项氏集团与楚怀王熊心之间的政治博弈基本上分出了胜负。熊心无奈之下只得认栽服软,任命项羽为上将军,也就相当于默认了宋义之死是出自他的授意,帮项羽背了黑锅。

虽然在宋义的事情上失算了,但熊心依然不死心,他还有最后一次不是机会的机会,就是寄希望于章邯这个曾经干掉项梁间接帮助他夺得楚国政权的对手能再次帮忙干掉项羽。

于是熊心决定暂时继续认怂,反正他本来就轻车熟路,在下命令任命项羽为上将军的同时命令楚军继续按“原计划” 迅速救援巨鹿。对于项羽来说与章邯作战根本不需要命令或动员,为人为己他都要和章邯一决雌雄。

在当时的安阳到巨鹿之间横亘着两条大河,与安阳临近的一条大河是黄河,与巨鹿临近的另一条大河是漳河。做掉了宋义又正式当上了上将军的项羽命令队伍马上开拔,迅速渡过黄河向巨鹿挺进。

尽管项羽是天生的战士,但如果说这个时候的项羽是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和无畏的决心带领楚军主动向秦军进攻的,我认为纯属扯淡。当时项羽手上只有五万人,而巨鹿的秦军包括王离的长城军团十万人、章邯的帝国中部集团军二十万人,之前又是接连大胜且粮草充足,正是兵强马壮士气如虹,论实力双方差了好几个档次。这时候的项羽和章邯就好比一个小资和富豪进行一场赌博,富豪家大业大输一点没什么,小资如果输了就要倾家荡产一无所有,无论是谁碰到章邯这么一个对手都应该感到恐惧和害怕。但恐惧和害怕并不能成为让项羽退缩的理由,毕竟哪怕不是为了报仇,只是为了生存,项羽也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一件事情即使再难,如果你不去尝试就永远不会有成功的可能。

在以往的战斗中项 是冲锋在前,绝不喊“兄弟们上,我掩护!”一类的话,然而这一次项羽的行动变得谨慎,他知道自己决不能就这么孤注一掷的把手上的本钱一次性的投进去梭哈一把了事。经过反复思考,项羽觉得自己需要寻找一个信得过的,又具军事才能且足够勇敢的人做先锋去试探秦军的虚实。从条件看来,这个人要是像项羽一样的存在,呃,好吧,要求好像太高了一点……要是仅次于项羽的存在。

然而楚军里有这样的人吗?还真有。在楚军之中就有一个人叫英布的人可以担当这个重任。

英布起身于贫农,因为犯法曾被处以在脸上刻字的黥刑,故人又称黥布。英布早年间曾有看相的给他算过命,说他以后会因为犯罪而被处以黥刑,之后又可以做到诸侯王。当相士的预言前半部分成真以后,英布并不感到沮丧反而很是得意,时常有做一番大事的念头。之后英布曾做过骊山工地的刑徒,从工地逃脱后又做过一段时间的江洋大盗,随着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大乱,英布也拉起了自己的队伍辗转投奔了项梁。英布本人武艺高强勇冠三军,在项梁的麾下常充当急先锋的角色,随项梁征战立过不少的战功,被封为当阳君。

这次宋义带军出征,英布也在军中担任将军,现在项羽需要选这么一个先锋的角色,英布当然是当时的不二人选。

有了合适的人选,项羽立即开始行动。他命令英布带两万人为先锋率先渡过漳河与秦军交战。英布的军队渡过漳河之后没有做过多的休整,马上就投入与秦军战斗之中。人数明显处于劣势的楚军在英布的指挥下勇不可当,几次击败了数量众多的秦军,很快在前线建立起了稳固的滩头阵地,随后英布派人渡河向项羽汇报战况。

项羽接到英布的报告,意识到决战的时刻到了,胜负在此一举!他带上自己剩下的本钱——三万条鲜活的性命,收拾行装渡过漳水与英布的两万人汇合。

大战一触即发!

1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5-31 23:04 巨鹿决

这里要详细说明的是当时巨鹿周围对阵双方的情况。

秦国一方:围城的是王离的十万秦军,他们的责任是每日吃饱了饭就三班倒日夜不停的攻击巨鹿城,而王离他们的粮食由甬道源源不断的送达。所谓甬道,是两旁有墙或者其他屏障物体遮挡的运粮通道,有的甚至不仅两旁有墙,顶上也是封闭的,修得就跟管道或是隧道差不多,可以保证粮草可以在最少受到外界影响的情况下运送到目的地。守护甬道安全,保障甬道畅通的是章邯的二十万中央集团军。

反秦武装一方:除了项羽和他的五万楚军外,巨鹿城里是苟延残喘的赵王赵歇和他的残部,每日就在死亡线上挣扎,自己都自顾不暇是不能指望的;巨鹿城外倒是汇集有十几支大大小小的反秦武装,但起先有不怕死的率军冲击秦军阵营,冲进去的人很快就跟泥牛入海一般没了消息。其他的反秦武装的首领一看这阵势都不敢有所动作,只是远远的安营扎寨,搭好防御的营壁,选好撤退的后路,每天派人坐在营壁上远远的眺望巨鹿城下的战斗,时刻准备着一旦巨鹿城破则随时开溜,真正的作壁上观。

所以对项羽来说,除了自己手上的五万人马以外,并没有任何一支友军可以帮得上忙,要赢只能靠自己!我们知道战斗中要以寡敌众,以弱克强,就不能瞻前顾后,需要的是一往无前的精神。为了表示自己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断绝自己和手下的杂念和退路,项羽在漳水边集合了他所有的人马,当众烧毁了一切多余的辎重及所有可以渡江的船只器具,并且只留给每个人三天的口粮,其余的食物一律沉到江心,意思非常的明确——三天之后的粮食就在敌人的军营之中,消灭敌人就能吃饱饭。

所有人的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当然项羽不是傻子,完全没有把握的事情是不会去做的,通过前期英布的试探,项羽准确的意识到秦军也不是就强大到无懈可击的地步。三十万人聚拢在一起确实是好大一片,但如果摊开既要四面围城,又要保护甬道,单位面积上实际的人数也就变得有限。秦军要防备的地方多了,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支援也就不那么及时,加上战役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各路反秦武装虽然陆续在巨鹿周围集结,但都不敢有实质性的动作,让秦军也对反秦武装产生了麻痹大意的思想,这都给了楚军以可趁之机。

为了三天之后能吃上饭,楚军将士们马不停蹄的赶往前线,迅速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

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敌则战之。”,楚军反其道而行,以一围十主动进攻,反过来分次包围王离的秦军,准备在局部集中兵力将秦军各个击破。

在项羽的带领以及觅食这个动物最原始的生理需求驱使下,楚军上下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抵达前线的第一天就连续与秦军交战九次。战场上楚军将士各个以一当十,青筋暴露,喊声震天,所过之处秦军士兵像割麦子般的一片片倒下。

楚军的行动不仅出乎秦军的意料,打了秦军一个措施不及,一往无前的声势更是震慑各路反秦武装,他们光是从营壁上眺望巨鹿战场,就已经是吓得心胆俱寒,根本不敢有任何的动作。

秦楚两军的交战从日出一直打到日落,最终楚军大败秦军,不仅夺取并破坏了秦军供粮的甬道,还击杀了秦将苏角。

仅仅一天时间,项羽便基本上将秦军的长城军团打得失去了战斗力,军团主将王离被俘,副将涉间拒不投降自焚而死,而章邯则率兵撤退到漳河南岸。

身为军队副将却敢擅自杀死主将宋义,已经让项羽名闻诸侯,而巨鹿城下扭转乾坤的一战更让项羽威震天下。巨鹿之围解除后四周援赵的反秦武装首领去拜见项羽,他们都还没有从亲眼目睹的这场惊天大战中回过神来,入到楚军军营不由得心生一种朝圣的感觉,每个人都五体投地的跪伏前行,不敢抬头直视项羽,心悦诚服的推举项羽做了所有义军的统领。

项羽还问他们,给位今后准备怎么办?大家都面面相觑作声不得,心想您老这么猛,以后的事自然是一切听您的指挥,我们哪里知道怎么办。

凭借巨鹿一战,项羽从一支反秦武装的副将一跃成为天下反秦武装的首领,但实际上战斗并没有因为长城军团的覆灭而结束。楚军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源于项羽的行动过于迅速,秦军准备不足,而章邯的二十万秦军撤退到漳河南岸后逐渐稳住了阵脚。说到两军当面锣对面鼓的摆开阵势交战,身为秦军名将的章邯并不怵项羽,于是秦楚两军再次僵持了下来,这一僵持就僵持了将近六个月。

章邯是秦朝最后一位名将,对他的身世背景我们知道的不是很清楚。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名将不同,章邯本人并不是行伍出身,在成为帝国最后的军事支柱之前,他是替皇帝管理小金库的少府,却因为带领一支由罪犯和刑徒临时组成的乌合之众击败周文数十万的大军而一战成名,成为了帝国继白起、王翦、蒙恬之后的又一位名将,由此可见天赋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作为名将,章邯尤其擅长打逆风仗,常常能通过迷惑对手败中求胜。在此之前章邯曾经在戏水边击溃周文的数十万大军,在定陶外偷袭项梁的楚军,可以说每次都像为奄奄一息的秦帝国注入一针强心剂,使得秦朝能得到暂时的苟延残喘。但是章邯的成功很大的原因在于他获得朝廷在后方全力的支持,然而这一次幸运女神没有再眷顾章邯,因为在巨鹿之战发生的之前,秦政府的内部出现了巨大的变故:章邯背后的支持者,秦朝丞相李斯被腰斩于咸阳东市。

而李斯,可以说是在嬴政驾崩后秦帝国这艘巨轮上最后一个合格的舵手,他的死意味着在风雨飘摇中帝国的倾覆只是时间的问题。

13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6-01 22:33 帝国的终

没错,摘了桃子的人就是刘邦。

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项羽军中是有刘邦的卧底和眼线的,或者说项羽军中有人与刘邦暗通款曲,不断的给刘邦传送一些有关项羽部队的最新信息,使得刘邦对项羽军队的最新动向至少有个大概的了解,而相对应的项羽对刘邦的行动则基本上是全然不知。

刘邦的军事实力、军事能力都远不如项羽,在进军关中的过程中想要取得先机,项羽与章邯两军的僵持应该是刘邦最愿意看到的局面,一旦这个局面被打破,不管谁胜谁负对刘邦入主关中的目标都是大为不妙。秦二世三年七月,当章邯已经明显不支准备投降项羽的时候,刘邦正在从宛城向武关进军的路上。虽然一路上的军事行动中颇为顺利,只是在武关前受到秦军的阻挠,但刘邦仍然生怕项羽会抢在他的前面攻入关中,于是情急之下他偷偷的向秦政府派出了一个使者。

这个使者名叫甯昌,魏国人,一个无名小卒而已。甯昌乔装改扮蒙混过武关后日夜兼程赶往咸阳,此行目的是想要面见赵高,传达刘邦想劝降他的意愿。但是甯昌虽然进了咸阳,却遇到当时赵高因为“关东群贼作乱”的事情正受到胡亥的斥责,躲在家里不见任何人,甯昌在咸阳一连等了多日最终也没有机会和赵高见面。

这时候刘邦的军队受阻于武关坚固的城防,迟迟不能前进分毫。一连多日收不到使者的回音,心急的刘邦随即展开 B计划:派遣手下两位得力的说客郦食其和陆贾去说降武关的守将。正好这个时候赵高也派出使者和刘邦接触,提出了由赵高与刘邦两人“分王关中”的提议。因为赵高虽然没有见到甯昌,但他也知道自己没有能力阻止反秦武装的前进,赵高想:与其坐等别人杀上门来灭了自己,还是不如主动媾和,说不定还能保住自己的富贵荣华。

虽然有了使者的通信,但刘邦知道此时章邯已经投降了项羽,项羽的大军势不可挡随时可能在刘邦之前入关。刘邦仍然心急如焚,等不得使者们里三番五次往来沟通,又担心这是赵高的缓兵之计,于是虽然武关的守将已经原则上同意投降,但刘邦不愿意再继续拖延时间,命令军队趁秦军守备松懈发动突然袭击攻破了武关。我们知道关中地区是八百里秦川一望无际,基本是无险可守,刘邦攻破了武关,咸阳差不多就相当于直接暴露在他的眼前。

占领武关后刘邦挥兵疾驰,一路上严令军队不得骚扰百姓——实际上急于攻入咸阳的刘邦可能也来不及骚扰百姓,随后又在蓝田(地名)的南边和北边两次击溃了秦军最后的抵抗,终于刘邦第一个到达了咸阳城外的霸上。出乎当时众人意料的是,在霸上迎接刘邦的是坐着白车白马,脖子上系着白布(表示要自杀)的秦王子婴,他向刘邦纳玺投降。

也许有人问赵高、胡亥人呢?子婴又是何许人也?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两个都死掉了。秦二世三年七月,章邯率军投降项羽后,帝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断了,秦朝的大势已经彻底的无法挽回。赵高由于担心得知实情的胡亥会杀了自己,于是抢先发难,命令自己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带兵去杀死当时正躲在望夷宫的胡亥。

得到命令的阎乐以宫里有贼为理由,带着千把号如狼似虎的手下冲进望夷宫不分青红皂白的见人就杀,吓得宫里的大臣、宦官和侍女们纷纷逃命,只有一个还算忠心的侍从仍然留在胡亥身边不敢离去。胡亥这个时候才明白谁是身边披着人皮的狼,他责怪侍从为什么不早跟他揭发赵高的狼子野心,侍从也是很委屈:“我就是没说才活到今天,要是说了不早就死了吗?”死到临头的胡亥没有一点君王的气概,他最大的愿望竟然只是见上赵高一面,但赵高怎么会见他?最大的愿望没能实现,胡亥天真的想退而求其次,皇帝不做了,要做一个诸侯王,不行的话就做一个万户侯,实在不行就做个平民百姓,享受和以前始皇帝其他儿子一样的待遇就可以了。

估计这个时候阎乐也服了胡亥的傻劲,他用一种看白痴的怪异眼光看着眼前这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事到如今还不了解情况,都不知道他这样的人是怎么活到现在的。于是也懒得再跟这样的傻子废话,随手把一把剑丢在地上催促胡亥自行了断,不要再丢人现眼了。

话说“天子升天,自有其道。”,到了这个时候,胡亥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抹脖子自杀了,算是保留了天子最后一点尊严。

这正是“一朝阎乐统群凶,二世朝廷扫地空。”(唐.胡曾《咸阳》)胡亥死后赵高自己也想过一把皇帝瘾,但是当他佩戴玉玺大摇大摆的坐上皇宫正殿的龙椅时,整个大殿一阵地动山摇将他从椅子上震落。迷信的赵高认为这是上天不让他做皇帝位,只好讪讪作罢,从残存的皇室成员中选择一个叫子婴的皇亲来即位。

至于子婴这个人,我们知道他不是胡亥的儿子(他还没来得及有儿子),也不是胡亥的兄弟(早被他杀光了),而是胡亥的堂哥。准确的说子婴是秦庄襄王异人的二儿子、嬴政的同父异母弟弟成蟜的儿子,在经历胡亥屠杀剩余的皇室成员中年纪最长,且素有贤名。子婴虽然答应继位,却并不愿意做赵高的棋子再受他的操纵,便在与自己的儿子商量后决定先发制人诛杀赵高。

计议已定,子婴在斋宫斋戒完成后故意装病迟迟不去祭拜宗庙宣誓登基,平日里趾高气昂做惯了大爷的赵高一看子婴这小子如此的不配合,便上门指责,见面也不寒暄,直接劈头盖脸的骂道:“继位延续宗庙的香火是国家最大的事,你怎么可以再三推辞!”面对赵高的诘难子婴没有反驳,他先是低声下气的认错,然后缓步接近赵高,突然从衣袖中拔出事先藏好的匕首将赵高刺死,随后立即派人灭了赵高的三族。

赵高死后,由于秦帝国已失去了大半天下,子婴也不敢再称皇帝,只能改称秦王。但这个时候谁也没有能力再扭转局势,当刘邦在蓝田击败了秦军最后的抵抗顺利抵达霸上的时候,这个只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只能向刘邦投降,做了刘邦的俘虏。一个强大的帝国,仅仅经历了十五个年头,就以一种略带讽刺的方式走到了终点。

公元前 206 年十月,时间进入了汉纪元,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5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6-01 22:34

第六章 不是秦王是汉王秦王刘邦

刘邦最终第一个进入了咸阳。

咸阳是当时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当年为了满足嬴政对穷奢极欲生活的需求,咸阳的宫殿之繁多、之壮丽是世间罕有的。做了半辈子平民的土包子刘邦进了秦宫就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感觉,看什么都新鲜。刘邦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豪华的房子,这么精美的食物,这么香醇的美酒,这么多漂亮的女人,于是土包子刘邦马上表露出他本性来,一屁股坐在胡亥那张宽大柔软的床上告诉手下人:“今晚就住这了。”听了刘邦的决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是刘邦的连襟樊哙。

樊哙劝刘邦不要留宿在秦宫,刘邦打着哈哈说:“我们经历了这么多的艰难困难才获得今天的胜利,享受一下有什么错,”然后一指旁边站的一圈低着头唯唯诺诺的宫女对樊哙说,“要么你也选一个?” 樊哙是个耿直的汉子,一听刘邦的话,气得掉头就走,出门就直接找到了张良。

张良也反对刘邦在秦宫及时享乐的行为,他告诫刘邦:“秦朝就是因为荒淫无道你才能获得今天的成功,你现在的任务是为天下除暴安良,生活还是艰苦节俭一点比较好。眼下我们刚刚获得一点胜利你就开始追求享乐,那和丢掉天下的胡亥有什么区别,难道你也想落得和他一个下场么?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樊哙的话虽然不中听,但希望你能够听从他的建议,我们还是回到霸上去住吧。”相对于在连襟樊哙面前的嬉皮笑脸,张良的建议刘邦还是会认真考虑的。最终他听从张良的劝诫,而且做得更进一步,不仅把自己的全部家当搬出了秦宫,而且还就地封存了秦朝的府库,既没有带走财宝也没有带走女人。回到了霸上军营之中的刘邦还派人召集了咸阳地区的百姓代表,他当场向大家宣布:“大家受秦朝的苦已经很久了,我刘邦出发之前楚怀王曾经与我和项羽约定过:‘先入关者为王。’现在我先来了,理应当是秦王,我来是为大家除暴的,请大家不要害怕。我军现在就在霸上驻扎,保证不会影响大家的正常生活。

我现在对秦朝的法律做一些临时的调整,但具体事项要等诸侯们都到齐了再做商定。”随后刘邦宣布暂时废除所有秦朝的法律,实行有名的 “约法三章”:杀了人的要偿命,伤了人、偷了人家的东西的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深受倒悬之苦的关中百姓们知道有了这么一个宽明的领导,自然是欢欣鼓舞,百姓们纷纷拿出自家的粮食自发赶到霸上来劳军,又都被刘邦一一推辞了。

刘邦的一番话其实别有深意。我们知道,对关中百姓来说“约法三章”并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秦朝法律的繁杂也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单纯的约法三章根本不足以对王法治下的社会进行约束,说白了它只是刘邦用来争取民心的一个手段而已。而且刘邦还给自己留了后路:我的话仅作临时应急之用,一旦不如意可以等“诸侯”们来了再说。另外刘邦的话中有话,他不仅笼络了民心,还特地将楚怀王“先入关者为王”的约定通过咸阳百姓之口昭告天下——在封建时代,连圣人孔子都说国家大事要和君子来商量,不要和老百姓商量,而像“封王”此等军国大事岂是草头百姓需要知道的?因此,刘邦的种种作为目的自然是希望通过获得关中百姓的支持使他称王关中的愿望成为既定事实,以防止楚怀王事后抵赖或其他人(如项羽)的干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时候的刘邦与沛县的那个游侠骨子里还是一样的,并没有也想不出更高的宏图大志,与其他祖上八辈子都是农民的寻常人所不同的是,他即将完成即便是整个中国史上都为数不多的由平民一跃成为诸侯王的逆袭。

在刘邦看来这已经是他刘氏家族历史上极了不起的成就了,但历史并不允许他成为秦王,所谓时势造英雄,刘邦最后成为了伟大的帝王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秦王,很大程度上也是为当时的时势所逼迫。

在关中做完这一系列举措的刘邦短时间内迅速获得了关中百姓的拥戴,甚至很多百姓都生怕刘邦最后不能留下来当秦王。取得了百姓的拥戴后,刘邦很是得意,就飘飘然起来,这时候他听信一个姓解的书生的建议,干脆让军队把函谷关把守起来不让其他诸侯的军队入关,认为这样一来就谁也夺不走他的关中了。

此时的刘邦,视关中为自己的禁脔,准备把门一关,美滋滋的做起他的秦王大梦来。

1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06-01 22:35 项羽入

关秦二世三年七月,项羽接受了章邯的投降,在通往关中的路上已经没有了阻碍。但此时的项羽并不知道刘邦部队攻秦的进程,他的大军并没有星夜兼程的赶路,而依然是不紧不慢的前进着,中途还做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

在漳水岸边,章邯手下的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项羽命令司马欣统帅秦军为部队开路。俘获如此庞大的秦军对项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胜利,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不仅在于这二十万张嘴也要吃饭,也在于如此庞大的俘虏队伍的管理。

战国以来秦国与东方六国的战争持续了百年之久,各自对对方的仇恨似乎已经渗透入了骨髓,以往秦军威风八面横扫六合,落到秦军手里的六国俘虏不计其数,虐待、坑杀俘虏的事情对秦军来说更是家常便饭,别的不说,单就秦庄襄王四十七年,秦军在长平一次便坑杀赵国降卒四十多万。这次轮到秦军沦为俘虏,他们在诸侯联军的士兵那里受到的待遇便可想而知,鞭挞、侮辱甚至虐杀士兵的事情不难想象肯定是屡有发生。在项羽看来,如何安置这二十万人的庞大俘虏,即便他们是已经全缴了械的也是一个难题。如果派兵一旁监督,则几乎不可能禁止俘虏受虐待的事情发生,久而久之俘虏中怨气积聚很有可能引发暴乱;而如果完全放任不理,那危险性就更大,甚至可能临阵反戈一击。

如果是刘邦碰到这种事情,大概会着力于思考出一个让二十万俘虏能融入自己部队的方法增强自己的实力,而项羽则使用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办法一劳永逸的解决了令他烦恼的俘虏问题,这个方法就是在新安城外连夜将俘虏们全部坑杀。

坑杀俘虏这种事情古已有之,当然也不是项羽发明的。但古人云:“杀降不详。”,项羽这种做法不仅失去了进一步扩充自己实力的机会,而且他所坑杀的二十万秦军大多是关中子弟,实际上也就断绝了他日后在关中地区扎根的可能。

但是不管怎样,项 算是可以继续西进了。一路的拖沓耗费了他两个月的时间,等项羽来到紧闭的函谷关前发现关口挂的是“刘”字而再不是“秦”字大旗时大为诧异:自家兄弟的队伍竟敢将自己拒于门外!盛怒的项羽也不说话,马上命人在城门下点着了一堆柴火。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