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情并没有就此揭过,不久之后韩安国病死右北平,李广重新被启用为右北平太守,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个让他吹了一夜寒风的霸陵尉“请”到军中斩了祭旗。

李广干的这件事情着实的不光彩,既然国家有规定不能夜行,霸陵尉顶多是秉公执法没有徇私情,并不犯死罪,李广只是因为自己面子上过不去就记恨在心,胸襟实在是算不上广阔,这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战场上的李广是一员的勇将,骑射功夫天下无双,对手下的士卒也十分的好,据说行军的时候如果遇到水粮缺乏的情况,士兵们不喝足了他绝不喝先一口水,士兵们不吃饱了他绝不先尝一口饭,将能如此兵复何求?这让他的军队十分的有战斗力,匈奴人也对他十分的敬畏,称他为“汉之飞将军”。韩安国在右北平的时候是听说匈奴人不来了,结果被匈奴人打了个措手不及,到了李广接手右北平,匈奴人听说是李广在那里,真的就不敢来了。

可是李广对战场厮杀成瘾,早在景帝朝的时候就有人对皇帝这样评价他:“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可他仗着自己能打在边境上一天到晚的跟匈奴人火拼,搞不好哪天会失手的。”李广的名气也是在长期的厮杀中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到了这个时候匈奴人已经不敢主动去招惹他了,搞得李广在右北平好生无聊。穷极无聊的李广只好在右北平继续用打猎来打发时间。

273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09 20:56@海棠栖露 2018-10-09 18:21:57 上医兄才华横溢,令

人钦佩!

----------------------------- 不敢不敢,跟海棠兄一比,班门弄斧而已,惭愧惭愧

2754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09 20:57要说打猎,李广和别人也不一样,别人打猎无非是为了消遣,也就是打个獐子狍子狐狸梅花鹿之类,李广的爱好比较特殊,他专门喜欢打老虎。

据说一天李广外出打猎,一行人从早上直到傍晚也没遇到什么猛兽,正是失望之际,突然借着夕阳的余晖众人似乎看到数十步外的草木密集之处有猛虎伏卧,李广先是大惊全身毛孔一紧,随后又是大喜过望,旁人还没有反应呢,他就已经下意识的在瞬间将张弓搭箭,手落箭出的一套动作一气呵成,把一天射猎无获的闷气全在这一箭中释放出来,利箭夹持着劲风命中目标。

没想到李广无心的一箭却也成了他超神的一箭,当众人上前观望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草丛中哪里来的猛虎,只是一块长形伏卧的青石而已,而李广的一箭已将箭簇直射入青石中数寸之深。大家惊叹不已,等李广回到原来的位置又连射了几箭,都没能再有第一箭的表现,不过有这一箭便足以,李广居然能“射虎入石”,这下他的

名头就更大了。

之后,李广又在元朔六年和元狩二年两次随军出征匈奴,一次无功而返,一次因为博望侯张骞误期致使他所率的四千骑兵被围十倍于己的匈奴左贤王军包围。李广不同于一般将领,他被围却还意气风发,四千骑兵在他的带领下和匈奴人鏖战一昼夜,当第二天张骞的大部队找到李广的部队后匈奴人才退去,这时候李广的部队已经杀伤匈奴四五千人,自己也差点全军覆没。最后回到朝廷,张骞因为误期按律要杀头,当然他也花钱赎了命,而李广只能算功过相当,不赏不罚。

李广这样喜欢跟匈奴人玩命,也不全是因为兴趣爱好。想他李广从军将近半个世纪,做两千石的省部级高官也有三四十年,可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凭借自己的军功得到皇帝封侯的赏赐以荫福子孙。可尽管自己很能打,几十年的拼杀下来,手底下射杀的匈奴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但是却没有一次像样的军功拿得出手,而没有军功就意味着不能封侯,文帝的时候自己就是两千石,一直到武帝的时候还是两千石,甚至连自己脚下那个没什么才能,且人品在六等开外的堂弟李蔡都已经封侯又拜了丞相,自己是还在原地踏步,他哪里能不着急?在元狩二年出征后,年仅六十的李广还在一直在等待另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元狩四年,刘彻大起骑兵十万,绝幕以战匈奴。李广以为他等到了另一个机会,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次充满了疑问的出征和令人叹息结局。

古人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已经六十出头的李广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出征的机会,尤其是自己逐渐垂垂老矣,这次如果不能去,自己恐怕就等不到下次了,因此他主动向皇帝申请要出征。

这次出征对于刘彻来讲,是倾尽全国之力的一战,他也希望是对匈作战中定乾坤的一战,所以他要选择的将士都是最强壮、最勇敢的,根据这个标准,已经六十多岁的李广并不在他的选择范围之内,可他竟拗不过李广的苦苦哀求,最后便答应李广随大将军卫青的西路军出发,而且担任前将军。

2755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10 23:25 接下来就

是一段谜一样的征程。

按史书上的说法,西路军原本是没有计划会和匈奴单于刚正面的,只是因为刘彻的情报有误,卫青和伊稚斜最终不期而遇。当卫青在部队出征的途中从捕获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在大漠北面静待自己的是伊稚斜和他的主力的时候,卫青做了一个给自己抹黑并影响李广一生的决定:让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分兵率一万人马走东面绕路过沙漠,将中将军公孙敖顶到先锋的位置上去。

接到命令李广当时就跳了起来,他坚决不同意自己跟卫青分道,他恳求卫青:“大将军,我李广本来是大军的先锋,现在匈奴单于就在大漠的北面你却让我到东边去绕路。我李广少年从军,和匈奴人打了几十年的仗,这是第一次有机会和匈奴单于交锋,我愿意在大军的最前面拼杀,即便死在匈奴单于的阵前也毫不畏惧,要绕路你找别人绕去。”然而不管李广怎么请求,卫青还是坚决不同意,最后他直接让人把军令发到了李广的军营中,让士兵们准备好马上启程。根据史料记载,卫青这么做是因为在出发前是受过皇帝的命令,刘彻认为李广这个人年纪大了,命又不好,如果要对付匈奴单于他不适合做先锋。根据这个最高指示,卫青才临时把李广调离先锋的位置,换以他的好哥们、刚刚丢了爵位的公孙敖。而李广对卫青的命令表示不解和愤怒,以至于临走都没有给卫青行礼道别,只是拂袖而起转身愤愤离去。

后来的事情大家知道了,卫青遇上并击溃伊稚斜的主力,但是李广、赵食其一路却因为迷路误了和主力会合的时间,导致汉军因为兵力不足使得最终伊稚斜溃围逃去。战斗结束之后卫青派人去李广军中找李广取证准备上报皇帝,第一次李广没有回答任何问题,当卫青再派人去的时候,李广想到自己年纪大了,征战数十年却从没有得到封侯的奖赏不说,末了还落到这副田地,越想越不甘,最后在军中愤而自杀。

这似乎是一次被后人讨论了千年的自杀:为什么李广这次选择了死亡?他不是没被俘过,不是没全军覆没过,不是没被关过牢,也曾经花钱赎过命,之前的一切他都承受过来了,怎么这一次就不行呢?我想,他这次选择了死亡,大概是因为自己年纪已经很大了,而且这次卫青击溃了匈奴主力,往后可以预见的几年都不会再有大规模的对匈军事行动,等再有的时候自己可能已经也没有机会了,这让一生追求建功“封侯”的李广感到了理想破灭的绝望,而在绝望中他选择了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李广的死,让人们归咎刘彻和卫青,毕竟是卫青把李广从先锋的位置上调走,让他走水草缺乏又道路难行的东边,这才导致了李广所部失期,而卫青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事先私底下得到刘彻的告诫,说李广这个人年纪大了,命数又不好,不能让他在前面对付单于,不然会坏了大事。

但事情或许并不如此。要解决这个疑问,我们要弄清楚这里面有三个问题。2782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11 23:57首先,我们不去理会李广这个人到底命是不是不好,单就皇帝的这个告诫本身有没有还得分两说:本来皇帝就是故意让霍去病去对付匈奴单于的,这才临时把东西两路军的调换,怎么会留下不让卫青派李广去对付匈奴单于的话呢?当然,刘彻的话也可能是做两手打算,提醒卫青万一撞上了单于,可不能让李广去打这个先锋,那刘彻大可不必派李广去出征,或是去了就安排他个后将军什么之类的,岂不省的麻烦?亦或者说刘彻本也没有打算让李广去,是他自己强烈要求去的,那你皇帝既然亲口答应了,而且还担任先锋。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个先锋不是李广自己要求的,是刘彻任命的,那李广现在是御口亲封的先锋,以卫青谨慎的性格又岂敢空口无凭轻易的就换将?刘彻至少得私底下给卫青个诏书什么的作证才好吧?然而司马迁作为治学严谨的史学家,似乎又不太可能把一件才发生不久的事情弄错,或是故意捏造个刘彻的茬在李广之死的问题上给卫青洗脱干系。

其次,卫青为什么要把李广调开走东边。注意,这里非常的重要,是调开。如果皇帝或者是卫青觉得李广这个人不行,那把他的部队放到最后面给大军殿后就可以了,何必把他调开这么麻烦呢?而且调走的时间也非常的有意思,不是在大军出发的时候,也不是准备要跟伊稚斜死磕的时候,而是在卫青的侦察兵捕获匈奴人得知伊稚斜下落的时候。如果卫青看不上李广,压根不想跟他一起玩,那大可在出发的时候就让李广率军走另一条路从而甩开他单干,如果卫青是出于皇帝的告诫,那他也可以临阵的时候再让公孙敖先上,老将李广可以在后面给小辈们观敌瞭阵呐喊助威。李广要打先锋,为的是获得军功得到封侯的奖赏,可谁规定了就前将军就能封侯,后将军就一定垫屁股?历次随大军出征没打先锋,但只要你着实立功了,回来封侯的也大有人在。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李广、赵食其不是两个人走的东面,他们还带走了大概一万人。这一万人也很重要,如果刘彻或是卫青就是想撇开李广,免得让他耽误了消灭伊稚斜的良机,那给他带个千八百的意思意思就行了,何必分出大军的五分之一去做毫无意义的迂回?我是一个很擅长于和稀泥的人,为了解决上面三个问题,我想事实大概是这样的:卫青在出征以后的某一天,他从被俘获的匈奴人口中得知伊稚斜单于就在大漠的对面等着自己送上门去的消息。要和匈奴主力决战,卫青认为这时候他既不得天时,也不占地理,手上的兵力更不比伊稚斜多,要战而胜之就必须出奇兵致胜。

经过慎重思考,卫青在地图上找到了一条出奇制胜的小路,如果有另外一支军队能通过这条路按时抵达漠北的话就可以包抄匈奴人,这就是我们说的东路。

2807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12 21:35 今天上班

太累了,明天再更吧,不好意思。

来自 283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13 18:13

但问题来了,这条路不仅远,而且十分的难走,路上水草既少,部队又补给困难,这就决定了走这条路的将领不仅要行军经验丰富,还要能和部下同心,另外还要能打而且有独立的指挥作战及应变能力。那派谁去好呢?请帮卫青在下面选项中选择最佳答案: A.前将军郎中令李广

B.左将军太仆公孙贺

C.右将军主爵赵食其

D.后将军平阳侯曹襄

E.中将军公孙敖我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人不是人都会选择 A,下面那几位不管是能力、资历都和李广不是一个等级,如此重要的事情当然要让最能干的人去做。如果当时李广能按期到达与大军会合,并以这一万兵力抄匈奴人的背后,那伊稚斜真的不一定走得掉。

为了让李广能顺利的完成任务,卫青把右将军赵食其也派去陪同他一起绕路,还带走了一万人马。可李广并不知情,他打了几十年的仗,只知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来没想过这么复杂的事情,就觉得卫青让他绕路这是看不起他。而这样高度的军事机密当然是不能够明说的,谁知道隔墙有没有匈奴人的奸细?然而事以愿违,李广的部队最后还是迷路了,并没有能够按时走出那条崎岖蜿蜒的东路,而卫青在手下最得力的将军和士兵都不在场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指挥才能和应变能力、靠着士兵们的意志堪堪和伊稚斜打了个平手。如果不是伊稚斜看到打了一天的汉军战斗力依然强悍,先自产生了汉军无法战胜的幻觉而产生了畏惧的话,他是不会走掉的,汉军最后的胜利其实是意志上的胜利,是汉军的意志战胜了匈奴人的意志,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伊稚斜输给了他自己。

有人会问:哪这跟刘彻有没有关系?我觉得没什么关系,刘彻大概是曾经跟卫青讲过类似的话,如果你哪次出征有机会碰到匈奴的单于,别让李广去打先锋,李广这个人年纪又大,命又不好,他打先锋容易坏事。时间绝不该是在元狩四年出征漠北的前夕,而是在此之前就说过了,或许是太史公把时间和事情搞混了。

这也许就接近了历史的真相。

李广的死,不仅在军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在老百姓中也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同情,据史书记载,听闻李广自杀的消息,不管见过还是没见过他的百姓都忍不住为他流泪,李广的魅力可见一斑。

然而我所知的李广,是一个勇敢的战士,是一个武艺超群、胆气过人的将领,在治军上也非常的有一套,能让士兵们禁不住愿意为他出生入死,这都是历史上大多数将领都难以企及的优点。但实话实说,会治军不等于会用兵,李广人生的失败不仅仅是“数奇”这么简单,作为一位将军,常仗着自己能打而以身犯险,多次致使自己和士兵被困险境,他一生和匈奴经历大小七十余仗(这是李广自己说的),至少一次全军覆没,一次接近全军覆没,几乎没什么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李广只能是一位军队中善打先锋冲锋陷阵的将才,实在算不上一位杰出的帅才或是军事家。

最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阴山山脉自古以来便是农耕与游牧的天然分界线,其南界尚在河套平原以北,王昌龄在《出塞》中所倾慕的“龙城飞将”,应该是突袭茏城、收复河套、北驱匈奴的卫青,而不是李广,尽管在《史记》中他获得了少有的武将单独列传的待遇,并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太史公对他的敬仰和命运对他不公的叹息。

285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14 22:44第二十章 一个书呆子的闹剧——淮南王的谋反淮南反案当年经过七国之乱的折腾,虽然国家和社会经历了一次劫难,但同样的也把诸侯王的实力折腾的差不多了,因此尽管朝廷连年的对外用兵,最后导致社会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但终刘彻一朝,也没有哪个诸侯王敢真的出来扑腾一下。当然,如果你非常的较真,非要说还是有诸

侯王造反的,那淮南王刘安大概可以算一个。

对于淮南王刘安这人,有的书上是这么记载的,颇有些传奇色彩:淮南王刘安,为人和善,淮南国在他的治理下井井有条,刘安本人礼贤下士,喜好琴棋书画,尤尚道术。一天,淮南王府上来了八位白发苍苍且老态龙钟的老者,他们是听说刘安喜爱道术才不远千里来求见。没想到八个老头被宫里看门的当骗子拦住了,于是老头们瞬间变化成八位样貌俊朗的少年,这下吓坏了淮南王宫看门的家丁,屁滚尿流的跑进宫里回报。刘安听闻后也是大惊,居然有仙人来访,他忙亲自出迎。

当刘安把这八个人迎进宫里一番叙谈后才得知,这八位仙人号“八公”,分别是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寿千令、叶万椿、鸣九皋、修三田和岑一峰,他们自称有吹嘘风雨、震动雷电、倾天骇地、回日驻流、役使鬼神、鞭笞魔魅、出入水火、移易山川、千变万化的本事,还现场表演了一段。

这下刘安对八位仙人的本事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仅把仙人视为上宾,还亲自拜仙人为师学习道法,最终得到仙人传授《玉丹经》三十六卷。

在刘安按仙人指引勤修苦炼,历时三年终于即将丹道大成之际,刘安的臣子雷被因过失触犯了刘安,他担心自己被杀,遂恶人先告状,上书皇帝诬告刘安谋反。当皇帝派遣九卿之一的宗正前去调查的时候,刘安已在八公的协助下炼成金丹,与其亲属三百余人一起服用后同日飞升,炼丹所用的鼎炉之内所残存的药末被刘安家所圈养的鸡啄狗舔后,鸡犬亦白日飞升,空留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一段佳话。

以上均出自葛洪的《神仙传》,属于怪力乱神一类的诬妄之谈,毫不可信,谁信谁是傻子。

事实其实是这样的。

刘安是刘邦的小儿子淮南王刘长的长子。和不学无术的刘长不同,刘安从小就博览群书,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在刘长死后的第十年,文帝将原来淮南国一分为三,封刘长的三个儿子刘安、刘勃、刘赐为王,刘安仍称为淮南王。

刘安当了淮南王,并没有吸取父亲死的教训夹着尾巴做人,而是始终咽不下自己父亲死的这股怨气,时刻想着瞅个机会就准备造反。

谋反在哪个王朝都不是新鲜事,刘安的谋反却与众不同,自他十五六岁从阜陵侯升格为淮南王后便开始了他持续数十年之久的谋反准备,而且好几次差那么一点就要动手了。

2881 楼

日期:2018-10-15 21:07第一次是在七国之乱的时候,当时吴王刘濞也曾经派人去联络过刘安三兄弟。对于刘濞的提议刘勃和刘赐都不予回应,而刘安却是心动的,毕竟圣人在书上也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二十五岁年轻气盛的他就准备起兵和刘濞组成八国联军。这事被刘安手下的淮南国国相知道了,他主动跑去找刘安说:“大王要是准备起兵相应吴王,我愿意替大王统兵去冲锋陷阵。”刘安很高兴,他正为自己不懂得行军打仗而发愁,现在有人主动出来帮忙,自然求之不得,马上把兵权交给了国相。

可刘安没想到国相一拿到兵权立即就翻脸了,派兵把淮南国的都城寿春里里外外守了个水泄不通,绝口不提起兵助吴的事情。正因为这样,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刘安的淮南国并没有受到牵连,这次恐怕让刘安受惊不小,以至于十几年间没敢再有什么非分的想法。

虽然任何事情的刺激对人都会产生应激作用,但哪怕是再强的应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的淡化消失,对刘安而言,七国之乱的惊吓也是一样。时间到了建元二年,刘安入朝。

这时候当时的太尉田蚡为了巴结他,不惜亲自到霸上去迎接刘安,还私底下跟刘安说了这样一番话:“现在陛下没有儿子,大王是高皇帝的亲孙子,又勤政爱民,仁义布于天下,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如果,我是说如果有一天,陛下不幸驾崩了,那当今天下没有人比大王您更适合当皇帝的了。” 田蚡这无疑是在拍马屁,而且这个马屁还十分的高明— —一个马屁的好坏不在于拍的人说了什么,而在于被拍的人怎么看,如果被拍的人都不认为这是马屁,那这个马屁就是一个好的马屁。从旁观的角度来看田蚡这纯粹是扯淡,这时候皇帝刘彻才刚刚继位,而刘安已经四十岁了,依照自然规律而言他和刘彻谁死前面那是连想都不用想的事情,而且田蚡是刘彻的舅舅,刘彻万一挂了对他能有什么好处?他怎么可能希望其他人来坐皇帝这个位子?然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田蚡的一番话刘安听了居然觉得非常的在理,内心也把自己当成了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

到了建元六年的时候,一个少见的天文现象出现了:一颗彗星划过了天际。彗星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只是稀奇而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但这罕见的天文现象对古人而言就不一样了,古人十分讲究天人一体,如此罕见的天象古人认为必定是上天有所暗示。刘安也看到了这颗彗星,并心生好奇:是不是上天预示着什么呢?当然如果单纯只是好奇并不算坏事,可刘安平时爱研究学问,他自己又有钱,于是在手底下养了几千门客帮他做学问,这些人里面就有专门研究星相学的,既然心生好奇,刘安就找了这方面的专家来讨论。

事情坏就坏在这帮人身上。

2905 楼

日期:2018-10-16 20:58世上但凡专家,水平不一定高,能力不一定强,但统统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起码能扯,至少表现得高深莫测。

刘安手下的这帮天文专家也是一样,他们不仅能一口气列举出近年来所出现类似的天文异像的具体时间,还能举一反三并坚定的告诉刘安:“当年吴楚起兵的时候天空中也有彗星出现,那时候的彗星只有数尺之长,吴楚叛乱就造成了流血千里的兵祸,而今的彗星竟长过天际,想必天下不久定有大乱。”这话刘安听得在理,而且这个时候的皇帝刘彻还没有儿子,几年前田蚡的马屁他还当宝似得暗暗藏在心里:一旦天下乱了,现在的皇帝被赶下了台,那他刘安不就是最有机会登上皇帝位子的人么?刘安相信上天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为了响应上天的号召,他又决定着手准备造反。

不同于当年那个二十多岁的莽撞青年,这次刘安就谨慎多了,不仅亲自主持操办购置兵器的事情,还不惜重金在民间大肆网络一批在谋士说客为自己制造舆论。这些谋士说客里当然有很多擅长溜须拍马的,碰上刘安这么一个爱被拍马屁的主子,一通诸如“大王盛德满于天下,堪比尧舜禹汤” 之类的马屁拍下,还没蒙蔽得天下人便已经把刘安自己拍得飘飘然起来,仿佛只等天下一乱,所有人都会翘首以盼他刘安出来匡扶社稷平定天下然后登基做皇帝。除此以外,刘安还做了两个他认为非常重要的安排。

第一是派遣美女间谍进京卧底。元朔元年,怀揣着给刘安刺探消息的使命,一位女子乘坐马车匆匆离开了寿春,刘安对自己派出这个女间谍很放心,因为这个人就是他的女儿刘陵。刘陵从小为人聪慧,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而且据说长得还不错,哪怕是放到现在也非常符合我们对女间谍的认知。

刘陵到了长安也非常的卖力气,利用自己的美色、父亲刘安的影响和提供的资源,很快成为了长安城上层社会中的名媛交际花,游走于多位皇帝的近臣之间套取舌漏,为远在淮南的刘安提供各种信息。

第二件是清除自己身边有可能存在的朝廷的眼线。刘安这样做无非是怕自己想要谋反的消息会提前走漏出去,对于刘安来说,淮南王府上下乃至整个淮南国上下所有官吏都好办,大不了辞退了再聘请过新人就是了,可有一个人却是非常的棘手,这个人是太子刘迁的太子妃。太子妃是修成君的女儿,修成君是王太后和她前夫金王孙所生的女儿。尽管这个外孙女在皇帝和皇太后那里似乎并不得宠,不太可能是皇帝派来的卧底,但刘安现在心里有鬼看谁都可疑,必要将她赶走而后快。刘安想要儿子休妻,但皇太后的外孙女是随随便便说休就能休的么,于是他和儿子一合计,想出来这么个苦肉计的办法:让刘迁不和太子妃同房。

2930 楼

日期:2018-10-17 21:55依照老子刘安的意思,儿子刘迁找各种理由一连三个月没有和太子妃同睡过一张床。三个月后这事“一不小心”被刘安知道了,于是他“勃然大怒”,将刘迁一顿板子下去狠狠地教训了一番,然后让人把刘迁和太子妃两人关在同一间屋子里不许外出,这一关又关了三个月。或许刘迁这小子在某些方面也端的是能忍,或许是刘安的那顿板子打重了,刘迁想不忍都不成,结果三个月过去,双方还是平安无事。这下太子妃自觉失去了女人的魅力,自己都没脸再待下去了,便主动向刘安提出要和丈夫刘迁离婚,刘安听罢当然是极力劝阻,最后“百般无奈”之下只好同意了太子妃的请求,派人将太子妃送回了长安。

做完这些,刘安自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然而安静的等了几年,上天预示的大乱没有出现,他家里却出事了。

元朔五年,没有了正妻的刘迁在宫里闲来无事便开始学习击剑。刘迁这人继承了刘安的秉性,宫里的陪练为了奉承太子,每次练剑都假意不敌刘迁,这让刘迁学了几天剑就不知道天高地厚,每当一剑在手就生出独孤求败的感觉。当时淮南国的第一剑客名叫雷被,是淮南王手下的“八公”之一,在宫里已经找不到敌手的刘迁就提出挑战雷被的要求。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刘迁手头有几斤几两哪能逃得过雷被的火眼金睛,雷被一看太子眼光散漫、双腿无力、步伐飘浮就知道他练得都是些没有用的花架子,而自己的武艺是长期在实打实的搏杀中历练出来的,不用比也知道是什么结果。况且刘迁这个人平日里骄横惯了,雷被和他比武,输了砸自己招牌,赢了断自己活路,怎么看都是赔本的买卖,他哪里敢答应太子比剑的要求?再说刀剑无眼,真要动起手来万一伤了太子自己非但逃脱不了干系,到时候恐怕连父母妻子都没办法保全,于是对于刘迁比武的要求雷被再三推辞。

可他越是推辞刘迁就觉得雷被这是看不起他,于是拔剑挺击一再相逼,最后雷被无奈也只好出剑反击。

刘迁和雷被一个步步紧逼,一个处处退让,两人斗做一处,竟也好似打了个半斤八两,但时间一长雷被的血性再也按捺不住,稍一发力便将刘迁的长剑击飞,一不小心还伤了太子。

这下雷被吓得不轻赶紧告退回家,可是身体和心理受到双重伤害的刘迁那里会放过他,雷被知道自己在淮南是没法呆了,可自己怎么才能离开淮南国呢?雷被苦思无策,整天在家惶惶不可终日。正好这时候皇帝下诏,诏令说要在全国征集敢于从军出征匈奴的人,只要有从军出征的决心,全国上下不论官职大小谁都不能对应征者进行阻拦。

295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19 12:55不好意思各位,昨天忙到睡着,今天又这个点才下班,晚上继续更

来自

299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19 21:50这道诏令让雷被看到了活的希望,他马上向淮南王提出要应征入伍。可是刘迁怎么会轻易放过这个不给自己面子的第一剑客,他每天都在刘安面前说雷被的坏话,刘安一听雷被这么不识时务,对自己儿子无礼,也是非常的愤怒。雷被对他刘安家小的不敬,那对自己这个老的岂不是大不敬?刘安非但不同意雷被的应征请求,还要准备将雷被拿下杀一儆百。

俗话说:“人急拼命,狗急跳墙”,雷被被逼急了为了活命只好只身逃亡,经过好一番周折雷被逃到了长安。到了长安后,雷被马上向皇帝上书检举揭发淮南太子刘迁公报私仇并违抗皇帝的诏令,阻挠他应征为国尽忠的行为。

要注意,雷被的起诉仅此而已,并没有提及淮南王要谋反的事情,没有提及是因为雷被他本身也不知道这个事情,但这是导火索,就像被推倒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在元朔五年的时候,抗击匈奴仍然是国家的重中之重,其他任何事情都要为此让步。现在居然有人敢抗诏,哪怕这个人是诸侯王,皇帝也是不允许的。于是刘彻下令,要廷尉和河南郡的郡守严肃处理淮南王太子刘迁。

刘安很快从女儿刘陵那里得到了要皇帝派人要将自己的儿子押解进京审讯的消息。一听到这个消息,刘安和王后感到惶恐,他们那里舍得自己的宝贝儿子,就准备一旦真的逼他们抓自己的儿子,他马上就起兵造反。

刘安这种人有读书人的通病,就是做事优柔寡断,头脑一热的时候喊打喊杀,等到惶恐过去,头脑稍微凉下来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什么时候反,怎么反,以什么理由反,反了以后怎么打,刘安统统都没想好。就这么拖了十几天,长安城里又传来消息说,皇帝下令不用逮捕刘迁,改为派个人来对质取下口供就可以。刘安一听,一口气松了下来,这个反也不准备造了。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刘安想松一口气的时候,又听说淮南国的国相上书朝廷把寿春县的县丞给告了,理由是县丞徇私舞弊,没有及时执行政府要将刘迁押解进京的命令。

国相是诸侯国里由皇帝派来监督各诸侯王的最高一级官员,淮南国相当然是向着皇帝的,而且刘迁平日里在淮南国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国相要么作风端正很看不惯刘迁平日里的作为,要么就是跟刘迁有私仇,而县丞没有及时的执行命令致使刘迁逃过一劫,这让淮南国相很不爽,就弹劾了县丞为了奉承淮南王而没有及时执行皇帝的命令。

拖延不执行皇帝的命令是大不敬的行为,按律是要砍头抄家的,刘安一看,你敢动我的人,我不保县丞怎么行?就把国相请过来,让他高抬贵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算了。可国相毫不给刘安面子,一口回绝了刘安。这下刘安面子上挂不住了,干脆就也寻个某须有的罪名给皇帝上一道书告国相。

301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20 22:56世上但凡上级告下级,大多数时候是一告一个准。这次没有人能保得住淮南国相,国相很快就被押解到长安下了大狱。

淮南国相大祸临头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一道上书又反告淮南王,理由和雷被的类似:刘安因雷被和刘迁私人恩怨徇私阻挠雷被从军。

皇帝接到淮南国相的上诉,马上就和众臣们商议处理办法,大臣们的主流意见是:管他那么多,先把淮南王刘安抓起来再说。

刘安在长安的眼线办事效率倒是挺高,大臣们这边刚商议结束,那边刘安便得到了线报。一听说大臣们商议要派人来抓他,而且据说皇帝已经同意了,甚至派来抓他的人已经在路上了,刘安又开始要造反:他暗地里在府中准备了几十个武士,只要朝廷派来的人到了寿春,一旦宣旨说要捉拿他刘安,他便马上让武士们把朝廷来的人杀掉,同时太子带人再杀掉淮南的中尉夺取兵权,然后起兵。

事实上刘安的谋反再次停留在只是想想而已的阶段,皇帝派来的中尉殷宏匆匆宣读了圣旨便离开了,圣旨中只是对刘安阻挠雷被从军一事进行了批评教育,刘安接过圣旨,又一次松了口气,就把造反的事情又放下了。

可当刘安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的时候,手下人告诉他,之前刚走的中尉殷宏很快就又要回来了,听说是朝中的一些大臣们坚决要按抗旨不尊的罪名处斩刘安,殷宏去而复返可能是为这事来的。一听到这消息,刘安马上又跳起来,接着准备造反。

等殷宏二进寿春城,刘安立即将刀斧手在房子四周埋伏好,一旦殷宏拿出皇帝的诏书宣布逮捕自己,刘安就用摔茶杯做信号,刀斧手们便一拥而上将他剁翻在地。

对于刘安的计划殷宏毫不知情,可他情商过人,虽然皇帝的命令不是让他抓人,只是宣读一下中央对刘安进行削地惩罚的判决,但一边是皇帝,一边是诸侯王,自己在他们眼里就是个屁,哪个都得罪不起。殷宏毕竟是来替皇帝宣布处罚意见的,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本来就讨人厌,总要想个法子让刘安不迁怒于自己才好。殷宏一路走一路想,终于拿定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