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主意,见到刘安后马上摆出一副笑脸:“恭喜大王,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啊!”
刘安端着茶杯漫不经心的坐在椅子上:“喜从何来?”殷宏上前两步,拱手鞠躬:“大王,就之前雷被一事,朝中有大臣建议要将王爷处斩,可陛下圣明,没有同意,大臣们又要求废除王爷淮南王的爵位,陛下也没同意,最后大臣们要求削王爷五个县,陛下只同意了两个县以示惩戒,这是陛下对王爷的器重和恩典啊,难道不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吗?请王爷接旨。”刘安一听没抓自己只是削自己的两个县,就再次送了一口气,缓缓的把茶杯放下看着殷宏离去。殷宏离开淮南,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
303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21 21:14刘安本以为自己要被逮捕杀头,后来听说只是削两个县,便把造反的事情放下了,可过了几天,他认为自己以仁义治理淮南,居然还平白无故被削了两个县,皇帝这个人实在是可恶,越想越气愤越伤心,就再次有造反的打算。于是刘安就每天和亲信的手下伍被、左吴等人在宫里研究地图、推军棋,演练行军布阵的方案。
在古代,造反毕竟是逆天的行为,刘安也知道自己要造反确实没什么理由和底气,便捏造出一些理由来自我麻醉,他时常对身边人说:“陛下没有儿子,一旦驾崩了朝廷里的那些大臣们肯定会让陛下的兄弟什么常山王、胶东王这些人来即位,我刘安是什么人?是高皇帝的孙子、先帝的弟弟,和那些小屁孩就不是一辈人,而且天下人都知道我以仁义治理国家,所以无论德行辈分,我都是最适合管理天下的。现在陛下对我不错,我还可以忍忍,要是皇帝的位子换了其他人,他们有什么资格让我称臣!” 刘安的自我麻醉还真麻出了感觉,他越来越相信这个国家即将大乱,这个皇帝没什么能力并且没有儿子,而自己是这个在他的想象中即将崩塌的社会的救世主,他只需要等待时机的到来。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刘安等待的时机却还不见踪影,汉朝的社会稳定,皇帝不但有了儿子,还摆平了强悍的匈奴人,与此相反的是,刘安自己的家里却乱作了一团。
原来,刘安除了刘迁一个儿子外还有一个庶出的长子叫刘不害,这个人平日里并不得宠,刘安甚至不把他当自己儿子看。在家里,刘不害时常被刘安、王后和太子这些人随便找个缘由就提溜出来教训,生活过得十分的窝囊。而刘不害这个人性格也蔫,虽然整天受气,却也不辩解不抗争,只是躲着尽量不跟他们接触。刘不害知道反正抗争也没有用,自己无非是隔三差五的被骂几句,打几顿板子,时间一长打着打着习惯了就好了。
刘不害对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不抗争,可他的儿子刘建却看不下去了,但是在淮南国里哪里有人敢给自己父亲出头?于是,他就打算进京告御状扳倒刘迁,一旦刘迁被废了自己父亲就可以做上淮南太子。可惜刘建的预谋还没来得及实施,消息就被人走漏给了叔叔刘迁。刘迁一看,好小子竟想在背地里搞你大爷,我平日里连你爹都打得,现在打你还不是信手拈来?刘迁就派人把刘建抓了起来打了个皮开肉绽。
刘建被打后更加不忿,他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消息,知道当年太子曾经有打算密谋杀害皇帝派来的中尉殷宏,便托好友给皇帝上书要揭发当年的密谋。
既然又有人告淮南王,皇帝照例把事情发给廷尉办理。
这次刘安就没以前那么幸运了,因为这时候的丞相是公孙弘,公孙弘有个姓审好友,这个姓审的朋友是辟阳侯审食其的孙子,他非常的不爽当年刘安的父亲淮南厉王刘长锤杀他爷爷的事情,就重金收买知情人获取不利于刘安的内幕消息,想要趁此机会扳倒淮南王给自己爷爷报仇。
306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22 22:35世事真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刘长当年自作主张锤杀审食其的果应验在了自己儿孙的身上,多年来朝廷一直没有察觉的刘安谋反一事最后竟然让审食其的孙子揭开了冰山的一角。
他把搜集到的材料送给了丞相公孙弘,公孙弘从材料中也察觉到了淮南王刘安有谋反的可能。公孙弘是一个善于推测皇帝心思的人,他知道皇帝也忌讳这些诸侯王们,便一面让人将刘建押往异地审讯,一面放开手脚大肆彻查淮南国的事情。
这次刘安真的坐不住了,可他面对的问题和当年一样:自己不会带兵打仗,怎么办?他便想让手下伍被做将军统领军队。
起先参与到这事来伍被以为就是陪领导玩玩,在王宫里纸上谈兵让领导开心开心而已,没料到自己的上司还真有谋反的举动。伍被是个有些见识的人物,知道这事情是做不得的,所以刘安让他领军一开始他是拒绝的,还说了不少朝廷的好话,可后来架不住刘安抓了他父母做人质,只好给刘安出主意。伍被说现在社会安定,百姓安居,朝廷的军队实力强大,如果非要造反,只能是让刘安伪造两份皇帝的命令,一份说要把全国财产在五十万以上的百姓全迁移到朔方去,而且要立即执行,任何人不得延误;另一份说要将诸侯、太子的亲信全都关到诏狱里。迁移到朔方会使百姓们不满,关到诏狱能让诸侯们恐惧,用这样的方法先扰乱社会,再派能言善辩的人到处散布谣言,这时候刘安再起兵,或者就可以取得一些人的支持。而且伍被还建议派卧底到大将军卫青,丞相公孙弘这些人家里,一旦起兵就同时刺杀卫青,诱降公孙弘等大臣。
伍被的办法只能说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甚至他自己都不抱什么信心,可刘安却自我感觉良好,虽然也按伍被的主意去做了,心里始终觉得不够光明正大,他为造反最先做的一件事是让人把皇帝的玉玺、丞相、大将军、御史、两千石,甚至淮南国附近郡的太守、都尉的印章都刻了出来,仿佛自己就等着君临天下了。事情到了这里,可能连刘安自己也记不清楚这是他第几次下定决心要造反了。这次刘安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小步,他先是准备以宫中失火为借口,引诱国相(不是之前那个国相)及朝廷派来的淮南内史前来救火,趁机把他们都杀掉;后来又准备派人谎称南越入侵,趁机夺取兵权;这些都还没有实施,刘安又想:如果自己起兵了,周围的诸侯们没有人响应我,那该怎么办?伍被只好继续给他出主意:如果这样你就干脆吞并衡山国,然后临长江据守二分天下,再派人联络南越,实在不行了就跑南越去。
刘安觉得伍被的这个主意很好,准备就照办,伍被却在心里暗暗摇头,自己这领导太不成器,要做造反这么大的事情居然先想到的是退路!这种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绝,不成功那里会有什么退路!3084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23 22:33没想到事到临头又出了变故,接到淮南王的命令,国相来了内史却不肯来,刘安认为如果内史不来只杀国相一个人恐怕不能成事,就把国相放回去了。这么一折腾刘安又不想反了,刘迁就跟刘安说:“父王,朝廷派人来抓我,主要是说当年我曾经策划谋杀中尉殷宏的事情,当年参与这事的其他人我们都已经灭口了,他们想查也查不到什么来,要不然我就随他们走一趟,这反我们暂时就不造了吧。”刘安再次决定暂时不造反了,可事情到了这份上,伍被实在是受不了自己的这个领导,他主动向朝廷投案,交代了淮南王谋反的事实,而他为造反唯一做过的一件实事,就是刻好的各种玺印也成了如山的铁证。这下刘安终于东窗事发,结果刘安自杀,淮南王后、太子和其他参与过谋反一干人等,包括告发刘安谋反伍被都被灭门。
元狩元年十月,刘安就此结束了他纠结于反与不反之间的一生,淮南国的封号也就此取消改为九江郡。
刘安的造反始终是他心里的一场闹剧,古人常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以刘安的事情看,岂止是三年,三十年也不会成事。
这才是历史中的刘安,但这还不是刘安的全部。
历史上的刘安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读书人,他应皇帝的要求所著的《离骚传》是历史上最早对《离骚》给予高度评价的文章。而由刘安主持,他手下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号称“八公”)主笔,集结了淮南王门下数千门客智慧所撰写的《淮南子》,是道家的理论的又一经典之作。
历史上的刘安又是一个崇尚道术、勤于钻研的读书人,在对道术的研究中,他发明了“豆腐”这一流传至今的可口食物,甚至研制出了热气球的原型:据说他利用艾草燃烧产生的热气将鸡蛋的蛋壳成功升离地面。
但是,刘安不是一个一般的读书人,他终归是个诸侯王,常年处于政治漩涡的中心,而政治对一个纯粹的读书人来说是可怕的,刘安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政治中,百无一用是书生。
311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24 21:30 大独裁
者刘安的谋反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伍被主动投案之前,朝廷是没有什么真凭实据的,从一开始的雷被到淮南国相,他们所说的罪状不过是刘安刘迁父子阻挠爱国人士应征入伍,到了刘建告状也无非是企图谋杀国家公务员未遂,即便是后来丞相公孙弘怀疑刘安谋反,也没有真凭实据,只不过是要逮捕刘迁进行审讯,后来政府官员们在淮南王宫里搜到的证据也不过是那些地图和刘安私刻的皇帝玉玺、百官的官印。
对于刘彻来说,他一直以来要处理淮南王无非都是因为一些小事情,最后查到刘安谋反实在是个意外的发现。刘安父子阻挠雷被入伍出征匈奴,虽然也确实违抗了朝廷精神,可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抓起来打几顿板子,罚个千八百万的也就可以了,那么,为什么刘彻好像要始终抓着刘安不放呢?我们看一下当时其他诸侯王的情况或许就知道了:燕王刘定国是当年吕后封的琅琊王刘泽的孙子,这家伙比较的不像话,他当了王以后仿佛要效仿匈奴人物尽其用,和自己父亲的妾勾搭成奸,还堂而皇之的生了个儿子,看到自己弟弟的老婆漂亮,就干脆抢过来给自己做老婆。
这还不算什么,他最后还跟自己的三个女儿搞在了一起。
这个乱人伦、丧天良,禽兽不如、人神共愤,应当被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被人千百年唾弃,受到道德和良心双重谴责的社会残渣败类最后丑事败露,依律被处以斩首的极刑。元朔元年(公元前 128 年),刘定国在接到判决
后自杀,燕国的番号被取消。
齐王刘次昌的母亲齐太后姓纪,这个老女人为了让自己娘家人把控齐国,就给齐王定了门亲事娶她的外甥女为妻。
但是强扭的瓜不甜,刘次昌对这个表亲老婆一点兴趣都没有,每天都在别的女人那里睡。纪太后一看这样可不行啊,就想了一个馊主意要把这两个人强扭到一块。她的办法是让自己的女儿,也是刘次昌的姐姐住到宫里,让姐姐来隔绝刘次昌和其他女人的联系。没想到最后刘次昌依旧把王后晾在了一旁,这姐弟俩到是干柴烈火的滚了床单。纸里始终是包不住火的,刘次昌的事情不久就被朝廷知道了,他害怕会落得跟刘定国一个下场,元朔二年,惶惶不可终日的刘次昌服毒自尽,齐国也被撤销。
313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25 21:34刘安的弟弟衡山王刘赐家里也是窝里斗一团糟,他本人因为担心刘安造反以后会吞并他的衡山国,自己也在暗地里偷偷的做了准备。一旦刘安起兵,他也准备起兵占据江淮一带的地区偏安,结果在刘安死的那年,刘赐最后也因为受了牵连加上自己儿子的告密,刘赐被逼自杀,他的王后、儿子也都被弃市,衡山国被取消改为衡山郡。
江都王刘建(不是之前那个刘建)则比上几位更加的不像话,他不仅像刘安、刘赐一样要造反,还跟刘定国、刘次昌有相同的嗜好,那他还能有好?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因为受了刘安等人谋反的牵连,江都王刘建也被认定为谋反罪,刘建服罪自杀,江都国纳入中央政府改称广陵郡。
这里还不包括像山阳王、清河王、胶西王这些自然死亡又没有儿子,封国被取消的,也不包括像济川王、济东王这些犯法被革职并取消封国改为郡县的。
那问题来了:以上的事情说明了什么?
我知道大家想说什么,无非是感叹:贵圈真乱。
不可否认,汉朝的皇族里确实是乱,然而这并不是我想说的,我想说的是,刘彻是在继续自己父亲做过的事情—— 削藩。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只是给他削藩提供了个由头而已,而且这时候朝廷的军事力量之强盛是前所未有的,诸侯王们相比景帝一朝实力、水平又都要差,所以他们除了被宰并没有反抗的机会。然而老是这么明目张胆的削刘彻也怕大家心里有怨言,怎么样才能让大家既甘心被削又削的舒服呢?正好元朔二年的时候,大臣主父偃及时的给他上了这么一条计策:推恩令。
推恩令这玩意说来无甚稀奇,简单的说就是让诸侯王们自己把地盘分给众多的儿子们做侯,人人有份;儿子死了又分给儿子的儿子,绝不落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其实就是当年贾谊在《治安策》里提出的“割地定制”的把戏,新瓶装旧酒而已,但是这次刘彻执行了这一政策,这让他实省下了很多心力,之后的诸侯王们也再没能成为中央政府的心腹之患。可怜贾谊如果在天有灵,定然会为朝廷走的这几十年弯路痛心不已,我们也只能感叹:再对的政策也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315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26 20:37但刘彻并不是为了削藩而削藩,削藩只是他心中那个巨大计划的一部分而已,这个计划至少还包括其他两个部分:第一是刘彻不仅削藩,他还削侯。汉初刘邦曾分封了连功臣到亲戚一共一百四十三个侯爵,并且赐给他们丹书铁劵,承诺朝廷会世代优待这些侯爷和他们的后代。然而刘彻却不管这许多,高皇帝的承诺有本事你们找他兑现去,到了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 103 年),这一百多号号称能“爰及苗裔”的侯爵仅剩下了五个,其他的大多都在武帝一朝以各种理由革掉了爵位,甚至在元鼎五年,刘彻一口气就革掉了一百零六个侯爵,理由是当年这些列侯们进献助祭的黄金要么分量不够,要么成色不好,对上天“大不敬”。
第二是刘彻建立内朝撇开了丞相。刘彻在原来朝廷制度之外又纠集了一批人才为自己出谋划策参与政治,这波人直接听命于皇帝,独立于朝廷之外不受百官之首的丞相管辖,为了和以往的制度鉴别,历史上称丞相为首的官员体系为外朝,与之对应的直接听命于皇帝的这波人为内朝。内朝确切建立的时间似乎无法确定,但最迟应该不会晚于元狩四年,因为这一年卫青与霍去病同时被任命为大司马,而大司马则是内朝的领袖。
了解了这三个部分,刘彻的心思我们就知道了,他是要改变以往的政治制度,不仅完全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还要架空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把国家的政权紧紧的攥在自己手中做一个独裁者。刘彻希望自己的意志能够不受约束和限制的传达到基层,国家基层的声音也能直接上达天听。不可否认,刘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帝王,而历史上每一位雄主或多或少都喜爱法家的独裁专制,但内朝的建立对确保国家稳定的政治制度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和破坏,直接导致了西汉初年好不容易建立的皇权和相权之间微妙平衡的崩溃。内朝的建立证明刘彻是聪明的,他懂得不破坏现有体制的基础上如何轻易的去绕开束缚皇权的那把枷锁;证明刘彻是勤奋的,架空了丞相意味着自己事事都要去操心,但内朝实在是一个坏东西,它甚至引发了后来西汉的灭亡,这是因为刘彻并不懂得丞相的重要性。
3181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27 22:40 西汉的皇
帝和丞相之前我们并不过多涉及汉朝的政治制度,因为汉初在某种意义上是秦朝的延续,刘邦建国以后一方面忙于军事平叛,基本没什么时间理政;一方面他在政治上是个极懒惰的人,平日里大事小情总交由丞相萧何处理,自己五日一朝,只对国家大事做一些批复。这非常合刘邦他本人的脾气和胃口,之后虽然经历吕后的折腾,朝廷的政治制度却大体没有变化。
为了讲清楚内朝为什么坏,坏在哪里,我们就要先了解外朝及外朝的首领丞相与国家的统治者皇帝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秦吞并天下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政府,这个政府和之前的政府是不同的,它有一个世袭的领袖——皇帝,但秦朝终结了封建制度,除皇帝之外,国家政府里再没有第二个能够世袭继承的官职,废除贵族官员的世袭,这已经是国家政治制度上一个极大的进步。然而进步之后又面临新的问题:这样分开了以后皇室是不是就是政府?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依照国人的意见和历史的发展来看,皇室并不是政府,皇帝只是国家统一的象征,而国家的政
权实际上是在政府,在世袭的皇权和不世袭的政府之间便
需要有人调剂,这个人就是政府的首脑——丞相,由他对
国家的政治负实际责任,这边是西汉初年的情况。
那又有人要问了:皇权和相权相比,哪个比较大呢?这
个东西在汉初的答案是:说不清楚。
朝廷的官员即我们所常说的三公九卿以及其下的各色官员,在汉初的三公是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所有文官的首领,太尉是所有武官的首领,御史大夫主管的是检察,并协助丞相完成工作,相当于副丞相,而朝廷的丞相人选必须先做御史大夫也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丞相这个词本来就有意思,“丞”是副贰的意思,“相”也是副的意思,那么丞相本身就是一个副官,只是这个副官比较牛,是皇帝的副官,而皇帝这个正官通常又是不管事的,事情就要由丞相这个副官来做,事情做的不好,皇帝可以不负责任,但丞相是一定要负责的。这是古代一个非常好的政治制度,因为对事情负责人的人并不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所以一旦出了问题作为最高领导人的皇帝是可以去追责的。
丞相既然管理天下的事情,自然也包括皇宫里的事情,可丞相一个人那里顾得了这么多?尤其是皇家的事情,通常是需要亲临现场的,丞相总不能一天到晚猫在皇宫里办公吧?于是丞相便在御史大夫之下又设立了一个御史中丞负责皇宫里相关的事务。大汉朝廷官职里但凡有“中”字,都是指需要驻在皇宫里办公的,而御史中丞便是政府在皇宫里的代表。
这下情况大概明白了,丞相固然是皇帝任命的,皇权当然高于相权。然而皇帝有事自己并不能直接去操作,必须先通过御史中丞传达给御史大夫,再由御史大夫传达给丞相,最后由丞相主持具体的工作;丞相也一样,有事需先转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转御史中丞,然后由御史中丞转给皇帝,最后皇帝对事情进行批复。这就是汉朝皇室和政府的关系,依照这个关系,皇帝甚至是可以不用上朝的。
3207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28 18:59 谢谢各位
支持
来自
3228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28 23:01 许久不见
的键盘侠又出来了
3235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28 23:02在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下又有所谓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太常是管理皇家祭祀的,光禄勋是皇帝的门房,卫尉是皇宫的卫戍司令,太仆是皇帝的司机,廷尉掌管司法,皇家犯法也归他管,大鸿胪负责国家之间的交际,宗正管的是皇帝的家族,包括同姓的本家和不同姓的外戚,大司农管理的是政府的财政,而少府则负责管理皇室的经济。这些人大多原本都是负责皇家的事情,可有都隶属于丞相,皇帝的意思从宫里传出来,必须经由丞相同意然后下达九卿才能执行,在这条线上,丞相是一个决策者,而九卿只是执行者,另外少府属于丞相,意味着皇帝的财政大权也在丞相的手里,所以相权又可以制约皇权。
凡事有制约才有平衡,国家社会也才能稳定。可是刘彻觉得自己太牛了,凡事不能自己亲自指挥而要假手于人,实在是不爽,他想要跳过丞相,直接对九卿下达命令,于是便在三公之外又设立了大司马一职。自从有了大司马,皇帝取代了丞相的作用,凡事他自己做决定,并且这个决定直接通过大司马向下面的九卿传达,丞相的决策、制衡能力基本上就消失了,成了一个无用的摆设。
但这个无用只是政治上的无用,他们在其他方面对皇帝来说还是有用的,比如说做替罪羊。我们知道,终武帝一朝五十四年里共任命了十三位丞相,平均下来每位丞相任职的时间都不算长。尤其在元狩二年,那位善于揣摩圣意的公孙弘病死在丞相位置上算是善终外,其后的七位丞相命运大多不怎么地。除去最后任命的丞相车千秋,其他六人中的五人均被杀或自杀,唯一算是正常死亡的是在政治上没什么才能也没什么建树,遇事谨慎无与伦比石庆。
刘彻这样的对待丞相,导致朝廷的官员们都对丞相这个位极人臣的位置噤若寒蝉,一旦某个官员接到升迁丞相的圣旨,不仅意味着你的仕途到了顶点,同时意味着你的生命也即将走到终点。所以当公孙贺听到皇帝说要让他去做丞相之后,他立即当场痛哭流涕伏地不起也不足为奇了,可公孙贺毕竟拗不过皇帝,虽然泪流满面极不情愿,最后还是接了相印,出门后只跟手下人说了一句话:“我这回死定了。”刘彻通过大司马从丞相手中夺过了政府的权力,他本人雄才大略,当然没有问题,可是一旦内朝成了常规,而以后其他的皇帝又没有刘彻那么大能耐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大司马的权力越来越大,当他大到皇帝无法控制,丞相又无法牵制的时候事情就会向无法预测的方向发展,后来的王莽便是由大司马大将军开始掌握国家大权,最后把刘氏江山取而代之的。
但这毕竟是后话,在元鼎到太始年间,刘彻毕竟还紧紧的把控着权力,大司马仅是皇帝意志的传声筒而已。随着卫青、霍去病等优秀将领的离去,刘彻的年纪也越来越大,而他手中的权力和心中的私欲也越来越大,这不受限制的权力终将给鼎盛的汉帝国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
323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29 21:13 第二十一章 穷兵黩武再战南越元狩四年之后,因为朝廷的战马不足,刘彻暂缓了对匈奴人的进攻,但武帝的“武”字也不是白叫的,北边没事他也不会歇着,不打匈奴人不代表不打其他人,正好这时候南越国就主动送上门来。
刘彻垂涎南越这块地已经很久了,至少是从他刚开始当皇帝后不久就有了吞并南越的心思,但那时候刘彻的注意力主要在匈奴身上,还暂时顾不上南越。而且南越自从文帝之后还算安定,赵佗明面上再不敢和朝廷对抗,赵佗死后他的孙子赵胡做了南越王,在此期间闽越曾出兵攻打南越,在朝廷的干预下闽越退兵,这下赵明对朝廷更是表现得敬重有加,甚至派自己的太子赵婴齐到长安做人质。后来赵胡死了,赵婴齐就做了南越王,赵婴齐之后他的儿子赵兴也做了南越王,他们都延续了对汉庭的恭敬,一直到元鼎四年(公元前 113年),朝廷和南越间基本上相安无事。
而元鼎四年,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这时候的南越王是赵兴,他是自小生长在长安的,王太后摎氏是邯郸人,是赵婴齐在长安做人质的时候娶的妻子,这两个人无疑都是亲汉的,所以当南越国新王即位,刘彻派出使节出使南越,依照旧例要求南越入朝觐见,并且希望赵兴能亲自来。刘彻的要求本也没有错,错就错在派的这个人不合适。刘彻的使者叫安国少季,本是霸陵人。相比于一般人,安国少季的身份地位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对于南越王太后摎氏来说他的意义却是非凡:摎氏在没有嫁给赵婴齐之前曾经和安国少季私通过不短的一段时间。这安国少季本不是什么知名人物,摎氏离开中国也已经有些时日了,本来是好聚好散的事情,现在刘彻居然还找人找到了这个安国少季让他出使南越,也不知道刘彻到底是怎么想的。一个是寡居的太后,一个是离别多年的情人,他们见面对国家大事就好么?果然,安国少季到了南越,还没能把赵兴请到长安,就先把王太后摎氏请上了自己的床榻。
红杏出墙的艳事历来最难掩人耳目,摎氏是中原人本就不被南越的大臣们待见,现在居然和汉朝的一个使臣私通,这下更是如同打了南越人的脸,南越朝里朝外反对南越王和王太后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大。摎氏见自己的丑事败露,且南越国上下都对自己阳奉阴违,她很是不高兴,想要找汉朝廷为靠山教训那些不听话的臣子们。于是摎氏开始撺掇儿子赵兴学习东瓯好榜样,干脆举国内迁纳地入汉。
325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30 20:49对于摎氏的提议,年纪轻轻的南越王赵兴是没有意见的,可南越的大臣们就不同意了,尤其是南越的丞相吕嘉,这个人是南越三朝的老臣,亲戚故吏遍布南越,在南越国中威望甚高,单论在南越民众中的声望地位甚至赵兴也不如他,这种人做惯了土皇帝,呼风唤雨于一方,怎么会甘心到汉朝里做一个小小的臣子。
但是还没等吕嘉有所动作,摎氏已经抢先一步上书朝廷要求南越内属。接到摎氏的请求,刘彻大笔一挥,制约“可”,准许南越王的地位比同于诸侯王,南越国内改用汉法,除国内的丞相、内史、中尉和太傅外南越王可以自主任命南越的其他官员,还一并同意除关,允许南越和汉朝之间可以自由往来,并同意南越王三年一朝,甚至刘彻派朝廷的使者都已将南越丞相的银印、内史、中尉、太傅的印送到南越。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摎氏一心想内属,为此甚至准备要杀了反对派吕嘉的等人,可一方面摎氏原本在南越就没有势力,近来跟旧情人私通又不得人心,单凭她自己根本没能力推动南越内属汉朝这事的进程;另一方面吕嘉为首的大臣们则坚决反对南越纳入汉朝,吕嘉一看改变不了太后的决定,就使用软暴力,干脆称病在家带头罢工。一边是太后的压力,一边是瘫痪的朝政,赵兴夹在中间没有了主意,事情就这样僵了下来。
但事情老这么僵着总也不是个事儿,刘彻觉得既然王太后和南越王都有这个意向,那肯定就是大势所趋,只不过是吕嘉等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份子从中捣鬼而已,并不足为虑。至于事情为什么一直拖着办不成?肯定就是派去的使者胆子小怯懦,干脆再派个胆大的带两千人去摆摆威风,显示显示天朝上邦的威严,吓唬吓唬吕嘉那些人就能行了。于是他找来了一个叫严参的人。
严参大概是比较熟悉南越的情况,而且这个人头脑很清楚,他马上一口回绝了皇帝:“陛下,这是如果好办,您随便派几个人去就成了;如果不好办非得动武的话,这两千人是没什么用的。您要派微臣就带两千人去,微臣坚决不去。” 皇帝一听,好家伙,这么不给朕面子:“不去你就给我回家种地!”种地就种地,严参宁可不做官也坚决不去,毕竟小命还是要紧的。
刘彻一看,没辙,只好另外找人。这时候手下来报,外面来了个颍川郏县的壮士叫韩千秋的自告奋勇,要求带兵出使南越,而且自信满满:“区区一个南越,王和太后都向着朝廷,不服王法的只有吕嘉几个人而已,小的愿意率领两百名勇士前去,必定把吕嘉的人头砍下带回朝廷献给陛下。”
3281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0-30 20:49 明天出差,
请假一天。
328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01 20:40 我回来
了
来自
333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01 20:48韩千秋好大的口气,他并非由什么经天纬地之能,神鬼莫测之机,居然放言只率两百人就要去取远在南越的吕嘉的人头,自己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然而韩千秋的话正合了自我越来越膨胀的刘彻的意:想那身材魁梧的匈奴人也被朕的天兵赶到了漠北,南越那些瘦猴子似的家伙又哪能敢直撄大汉的兵锋?于是,刘彻命令韩千秋率军两千,即刻开赴南越。
元鼎五年,韩千秋率两千步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崇山向南越杀来,一直冲到离番禺四十里地的地方。
然后,中伏,全军覆没。
原来,吕嘉在得知汉朝出兵的消息后在家再也待不住了,他也知道“先发着制人,后发着制于人”的道理,自己不可能继续在家等着束手就擒,就只能抢先动手了。吕嘉不同于摎氏的有心无力,他说干就干,先在南越发动叛乱杀死了南越王赵兴、王太后摎氏和汉朝的使者,然后立赵兴的堂兄赵建德为王,又派兵伏击全歼了韩千秋。做完这些事,吕嘉也知道自己惹怒了汉朝,就干脆派兵把守要塞关隘抵御汉朝即将到来的报复。
刘彻被南越人打了脸,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一面下令追认韩千秋为烈士,把韩千秋的儿子韩延年封为成安侯,把王太后摎氏的侄子摎广德封为龙亢侯,以彰显他们的功劳,顺便也替自己洗脱指挥失误的责任;一面命令大军集结向南越进发。
这次刘彻要玩真的了,但他也不是一味蛮干的主,想当年秦始皇攻打南越,完全是靠五十万人堆进去的;吕后也派遣隆虑侯率数万兵攻打南越,结果部队行军就花了一年多时间,直到吕后都死了还没能翻过南越的崇山,可见大部队要走陆路进攻南越实在不是明智之举。以史为鉴,刘彻这次决定改走水路,他集结了大批的罪犯及长江、淮河以南的水军共计十万人,分别由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以及越人的两位降将戈船将军、下厉将军率领,从桂阳、豫章和零陵三地走水路出发,又派人发巴蜀的罪犯和夜郎兵沿牂柯江,也就是现在的蒙江顺流而下准备四管齐下合围番禺。
十万大军走水路三路并进,大江之上战船首尾相连一眼望不到边,船帆鼓动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自当年五十万秦军攻略南越之后,百年间南越人那里见过如此的阵仗,大军所过之处守城的南越士兵们早就吓破了苦胆,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杨仆所率领的数万精兵很快占领了距番禺只有三十公里的石门。
楼船将军杨仆指挥汉军占领了石门,又得到南越囤积在石门的粮草,士气更振,这时候另一路距离稍远的路博德也赶到,两路部队合围番禺。番禺是南越的国都,吕嘉并不打算就此放弃抵抗,他集中了所有能集合起来的力量准备做输死一搏。
杨仆和路博德两路人马到了番禺城下,一番商议之后两位将军计议已定,杨仆的部队驻扎在番禺城的东南面,路博德则在西北面两路部队互成掎角之势包围番禺城。
3331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02 21:34吕嘉敢于死守番禺城他还是有些信心的,这已经是南越国中最坚固的城池了,城中又集合了国内大批的部队和粮草,吕嘉不敢说自己就一定能杀退汉军,但依照之前的经验,南越地区气候潮湿闷热,中原人到了这里最大的敌人不是南越士兵手中的刀剑,而是天气。眼下时值寒冬,只要拖得他两三个月,两广地区就会进入闷热烦躁令人抓狂的梅雨季节,到了那个时候如果汉军不撤兵,瘟疫和瘴疠自然就会把他们打垮。
但是,吕嘉的计划在于拖,而杨仆、路博德却毫不配合。
结合番禺城里木结构建筑多,眼下天气寒冷相对干燥的特点,杨路两位将军一合计便找到了克敌制胜的办法。傍晚时分,汉军从东南面开始攻城。
见到汉军攻城了,吕嘉还指挥一部南越士兵在城外列阵企图御敌于城门之外,哪知南越的士兵并不擅长于正规的阵地战,稍一接触便败下阵来,吕嘉赶紧命令士兵们往城里撤。
这时候才有人注意到汉军的士兵们除了背负平时的装备外每日都在身上绑了几根火把,他们一边追赶一面把火把接下来点燃。这本不稀奇,毕竟晚上了,谁也没长一双猫眼,总不能摸黑走路吧。吕嘉从城头往下望去,城下全是汉军明晃晃的火把,真正的明火执仗。
咦?这火把怎么好像有点多?吕嘉正自疑惑,这是只见汉军一批批的把手中的火把往城里掷,弓箭手也点燃了裹着油布的箭头往城里乱射,汉军仿佛要把一切能点着的东西都往城里扔。
火攻!等到吕嘉醒悟过来已经晚了,无数的火苗落在屋顶上、草丛里燃烧了起来,被冷风一刮火势陡然增大,迅速蔓延开了,甚至连南越王的王宫也未能幸免,整座番禺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火堆。
城里的火势照亮了天空,汉军的士兵们丢完了火把又开始攻城。本来吕嘉手头上的士兵要防御汉军的进攻是足够的,要救火也是足够的,可又要防御又要救火,那就不够了。一个,两个……十个,百个……不断的有汉军攻上城头,随着涌上来的汉军越来越多,就有一些南越士兵们逐渐放弃了抵抗开始往汉军阵势薄弱的西北方向逃跑。
驻扎在西北方的路博德并没有与杨仆一起发动进攻夹击番禺,而是早早的建好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军营严阵以待,并在营门竖着“伏波将军路”的大旗。看到城西北开始出现南越人的逃兵,路博德并没有下令士兵们趁机斩尽杀绝,而是齐声高喊“缴枪不杀”一类的口号。
3359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03 21:48
今天女儿呕吐儿子发烧,没什么心情更新来
自
339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04 21:53对于路博德,南越人是久仰他的威名,那可是跟随骠骑将军、大司马霍去病横扫匈奴的人物。在南越人看来,一个杨仆已经让他们吃不消了,现在走近一看伏波将军的军营规模比楼船将军杨仆的只大不小,如果伏波将军也出击的话那他们那里还有活路?现在伏波将军肯给自己一条活路,哪有不走之理?于是从城里逃出来的士兵们就跑到汉军军营里缴械投降。而路博德命令将几个投降过来的南越小头目带到自己面前,待问明了其在军中的官职品阶后立即让手下拿出官印来,就地将他们官升一级,让他们跑回去宣传汉军对俘虏的优待政策。
这些小头目本来逃得性命已经是阿弥陀佛了,哪曾想居然还能升官,对路博德的命令更是言听计从,纷纷跑回城里就大喊:“不要打了,我们输定了,快随我投降伏波将军陆大人吧,到了陆大人那里好吃好喝,强过在这城中替吕嘉这个反贼做冤死鬼啊。”杨仆率精兵的一阵强攻,南越的部队本就快吃不消了,这下再有人从中鼓动,大量南越的士兵马上丢下兵器就被从东南涌上来的汉军集体往西北赶,基本上都随大流跑进了路博德的军营里做了俘虏。
本来打算长期打消耗战的吕嘉没曾想自己经营多时的番禺城连一个晚上都守不住,眼看城破在即,吕嘉把他刚刚扶持上台不就的南越王赵建德也丢下不管了,自己急匆匆的带着一些的亲兵只顾得逃命。最后,赵建德被汉军的校尉司马苏弘活捉,吕嘉也没能逃出多远就被自己手下的郎官孙都绑了,带回到汉军军营之中。
这里顺便交代一下,当晚路博德没一起夹击是因为他手下其实就千把人,还大多是由罪犯临时组成的杂牌军,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想来等到天明南越的一众官兵尤其是吕嘉知道了真相,恐怕肠子都悔青了。
路博德、杨仆迅速的攻陷了番禺,消了存在了九十三年的南越国的字号,这时候甚至从巴蜀出发的第四路军队还没抵达战场。汉军如此神速的胜利震惊了南越周边的国家,苍梧越中王赵光、瓯骆王纷纷主动向朝廷纳表称臣,路博德又趁胜出击,率军渡海拿下了现在的海南岛,刘彻将这些地方连同南越统统纳入了汉朝的版图,设立了儋耳、珠崖、南海、苍梧、九真、郁林、日南、合浦、交阯九个郡,形成了我国现在南方诸省的大概规模。
新增的九个郡使帝国南边的版图远超过了秦始皇或是高祖刘邦的任何一个时期,但刘彻并不会就此满足,既然帝国的南疆甚至已经跨海,再不能往前扩展了,他又把目光投到了别处。
341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05 22:05 平定西
南在汉朝的西南,即是巴蜀的周边是有很多小国的,其中以夜郎、滇国、邛都为最大。这些地方也属于农耕民族,但古来不遵王法,不管是战国时候的楚国还是一统天下的秦朝都管不了它,理由很简单:地方太远,道路又不通,所谓“山高皇帝远”大概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自从汉朝建立以后,历代皇帝也对西南的这些小国听之任之,可这种情况到了刘彻的时代就要改变了。刘彻是个什么皇帝?那可是少有的好大喜功又喜欢四面出击的主,让他假装没看见地图上还有这么一大票王土之外的地方怎么可能?刘彻要通西南,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避开崇山峻岭的阻隔从夜郎顺牂牁江而下进攻南越,为此他先走的是金元路线。建元六年,刘彻任命唐蒙为中郎将,带领一千名士兵和一万人的运货队伍从长安出发出使夜郎,几经磨难才到达夜郎国见到夜郎的首领竹多同。
夜郎是蜀郡南边数十小国中最大的一个,常年做井底之蛙的竹多同见到了汉朝来的使者,先是问了一个遗笑千年的问题:“我夜郎国和汉朝比,谁大啊?”,然后便拜服在汉朝皇帝送来的堆积如山的礼品之中。
夜郎及其周边的小国贪图朝廷送来的礼品,又觉得自己这里通往内地的道路是非常难走的,汉人的大股军队无法通行,便不用担心会被汉人武力吞并,名义上做个朝廷的内臣既得了利益又保全得自己,何乐而不为呢?然而朝廷送那么多的礼物,也不是钱多烧得慌,皇帝的意思最主要的是要修通到牂牁江的道路。但是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要在路都不通的蜀地修一条能行军的道路是何其的艰难,工地上活活累死的农民工不在少数,还有不少人熬不住长期施工的辛苦就要逃跑,可唐蒙受了朝廷的委派来监工,他个人要求又非常的严格,但凡敢有逃跑的逮住就是杀头,杀的人多了工程人员不够了只好就地抓壮丁补充。
这下那些小国们都不干了:说好了我们光拿钱不干活的,现在居然出尔反尔!于是夜郎和周边小国们便联合起来造反,杀了好些朝廷派去的官吏。
从此,刘彻给自己在西南边上整了这么个大坑,完全就是一个死循环:修路不通,需要修路,当地人造反,朝廷派兵,少了打不赢,多了进不去,偶尔进去了当地人一看:好嘛,这么多人。就投降了。人都投降了你怎么办,总不能来个三光政策全都杀掉吧,于是撤军继续修路,结果当地人哪天不爽了又造反。
事实证明当时刘彻对夜郎及周边这些小国的政策是错误的,可他哪里是会低头认错的主,他不惜消耗国力和当地的人对着干,反了打,打了反,反了再打,死撑着下不了台,就这样一直耗到了元朔年间。元朔年间的御史大夫是公孙弘,这人我们提到过了,办事油滑得很,他去了一趟西南调研,发现实在不能这样搞了,回来就跟皇帝讲:陛下您对西南的想法总体上是正确的,可我们现在主要的敌人是谁呀?是匈奴人,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其他的事情暂且放一放,集中力量经营朔方,先把匈奴人赶跑了再说。
刘彻这时候估计被这些他口中的蛮夷们搞得也有点烦了,公孙弘给他一个台阶下,他赶紧顺势就下来了,把西南的事情就晾在了一边。
到了元鼎六年,路博德摆平了南越,大大震慑了曾经以南越为依靠的夜郎等国。加之当时为了夹击南越,皇帝曾经派有第四支部队从牂牁江顺江而下,可惜还没等部队抵达前线南越就给灭了,这支部队返程的时候就顺手把在当地叛乱的且兰国也给灭了。这下夜郎和其他的小国也知道厉害了,在竹多同的带领下纷纷上表称臣。到元封二年,滇王举国投降,西南方算是终于平定了,刘彻又在那里设置了犍为、牂柯、越巂、益州、武都、沈犁、汶山七个郡。
西边和南边共扩张了十六个郡的地盘,地域上帝国的疆域已经几乎达到了那时认知的极致了,还有什么可以让人心动的吗?
对于普通人或许没有,可刘彻显然不是普通人。
344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06 21:16 汗血宝
马
古人早就意识到这样一个道理:“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刘彻即位之后之所以选择对外宣战,也有其不得已的因素在里面,而这时候的刘彻已经无愧于 “武帝”的谥号。当然如果在元狩四年漠北决战之后,刘彻能将国家的注意力转移到发展生产、稳定社会上来,那是性价比最高的时候;到了元封三年,刘彻不仅驱赶了匈奴人,平定了南越和西南夷人,还摆平了朝鲜和西北的羌人,汉朝的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大,但这也是国力的极限了,如果这时候刘彻能停下征战的脚步,那他甚至可以独享“千古一帝”的称号,在历史地位上甩出他之前及之后所有有建树的皇帝一条街。然而事情哪里有这许多的“如果”,武力让刘彻为帝国赢得了尊严,也让他迷失在了其中,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还要使用武力不顾一切的去夺取他所想要得到的东西,这次他要的东西叫“天马”。
所谓“天马”,原本是张骞从乌孙带回来的高头大马,品种比汉朝本族人所养的战马优良,刘彻见了很是高兴,就把乌孙马称为“天马”。
别介,陛下,乌孙马虽然优良,但岂敢妄称“天马”。臣听说在我大汉朝西边万里之遥的大宛国中有一座贰师城,城外有高山,山上有神马,凡人不可得。于是大宛国人专门找了一群年轻体壮、毛色艳丽的五色母马放在山下。这么大一群母马在山下日夜嘶鸣,搞得山上的神马也动了凡心,数月之后便陆续有母马怀孕,产下的马驹长大以后神骏异常,据说可以日行千里,马儿跑到激动的时候身上流下的汗跟血一样是红色的,故名为“汗血宝马”,那才是天下无双的宝马。
刘彻一听,世上居然由此神驹,不由得神驰向往,于是下令把乌孙马改称“西极马”,而将传说中的汗血宝马称为“天马”。刘彻是什么人,那可是万万人之上的皇帝,生活享乐无所不用其极,既然知道世上由此神驹,光让他老人家凭空想象可不行,怎么也的也得给他弄个千八百匹回来有空的时候溜溜吧?于是刘彻便派人去大宛国“请”天马。
既然是天马,那自然不是凡物,刘彻当然也不是让大宛国白给,他命人着实准备了一大堆贵重的礼物送到大宛去,其中甚至有一匹 1:1 比例的纯金马。使者们经历一番艰苦才把金马送到大宛的王庭之上,大宛国的人见到如此厚重的礼物当然是非常的高兴,但礼物他们想要,天马他们却不想给,那是准备要空手套白狼。大宛国的官员们觉得汉朝理他们太远了,道路难行不说,还又十分的不太平,以往汉朝的使团往返一次往往在路上要折损一半的人手,汉朝的军队尽管听说非常的强大,恐怕对他们大宛也是鞭长莫及,所以不给也没事。
346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07 21:51和群臣们一番商量以后,大宛国王毋寡就这么回复汉朝的使者:“大汉朝的礼物我们收下了,非常的感谢,可这天马呢,实在不好意思,它也是我们大宛的国宝啊,是不能随便给人的。”使者们一看,万里迢迢的来了,不给,那哪行啊,就陪着说好话,一定要毋寡给他们几匹天马好让他们回去复命。一番软磨硬泡之后,毋寡也是烦了,就告诉使者们,要么把礼物留下,自己回去,要么礼物也可以带走,怎么来的就怎么回去,天马反正是不能给。
为首的汉使叫车令,这是一个壮士,肚子里本就没有文人那么多的弯弯肠子,见自己好话说了一箩筐大宛国王都不愿意给天马,最后也是火了,一气之下也顾不得什么礼仪了,站起身来便发了几句狠话,然而转身就告辞。刚走了几步,车令又瞟见了在成堆黄金中立着的那匹金马,看着自己和手下千辛万苦带过来的这匹价值不菲的金马,心想这实心的金疙瘩,往少了说也有一两千斤重,一路带过来已经是非常的不容易了,本指望着能换几匹天马回去,好歹路上能自己走不是?现在还要我把这玩意再弄回去!不要也不能便宜了你们!于是车令突然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从手下那里拿过一把铁锤,转身回来几锤子下去,当场把那匹金马砸成几块,然后在众人的惊愕声中带着手下人扬长而去。
这下轮到大宛国王毋寡不干了,好端端的一匹金马就这么没了。有人说,不对呀,车令把它砸了不还丢在原地没带走么?是的,带走是没带走,可一千斤重的金块和一千斤重的黄金艺术品能是一个价么?这么一锤子下去,金还在,可马没了,它的艺术价值就没有了,只能当做等重的黄金来用,怎么能让嗜宝的毋寡不难受?于是他便和大臣们密谋在大宛的边境的郁成附近伏击车令一行人,不仅抢夺了使者团的财物,还几乎把整个使团都杀了个干净。
这下可惹恼了刘彻,没想到大宛这么不识好歹,既然敬酒不吃吃罚酒,那依刘彻的习惯就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简单的说就是要出兵教训下大宛。
那大宛比匈奴怎么样呢?刘彻不是很清楚,不过曾经到过大宛的将军姚定汉说;“大宛城小民寡好对付得很,强如我大汉军队一旦到了城下,只需要三千弓箭手乱箭齐发就可以摆平他们。”
太初元年(公元前年 104)时候的刘彻尽管在军事上狂妄,可也不是傻子,不会听一个手下的几句言语就随便出兵,但是架不住以往横扫匈奴的日子在前,前些天又有浞野侯赵破奴以七百骑兵大破楼兰的例子在后,于是他还是准备出兵去教训下那些不知好歹的大宛人。然而,这个决定一下,刘彻又有点犯难了:让谁去好呢?
348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08 22:32刘彻当然有一个军事上及其信得过的人,那就是他自己。
在伊稚斜死后,汉匈边界迎来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刘彻两次派军队进入草原数千里,都没有碰到一个匈奴人,后来刘彻自己来了兴致,亲自率领骑兵十八万列阵于边境,让使者越过大漠找到当时的乌维单于,很是一番冷嘲热讽,告诉单于他大汉皇帝刘彻亲自率兵在边境上等着,乌维单于要有本事且带种的话就也领着部队到边境上跟他决一死战,不要老躲在漠北吃黄沙。这意思就是:有种你过来呀。
使者的话让乌维单于很生气,但他也不傻,当年漠北一战匈奴元气大伤,至今还没有缓过气来,他自然是不会去,也就隔空跟刘彻喊喊话:你当我傻呀,有种你过来。
结果是谁都不愿意过去,最后只能作罢。
虽然这次不是对付强大的匈奴,可国人历来自重身份,皇帝万斤之躯那是不能轻易负险的。兵者,是凶器,也是死地,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当年刘邦在白登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换做以前要出征,朝廷有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这根本不是个问题,但是在两年之前的元封五年,发生了一件对于整个卫氏家族以至于整个
汉朝都影响重大的事情:
大司马大将军卫青薨了。
虽然在漠北决战之后的十四年里,卫青一直处于赋闲的状态之中,可他在朝廷和整个汉军中的影响力始终无人能及,只要他在一天,那就是卫氏家族的擎天白玉柱,大汉军队的架海紫金梁,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可现在他不在了,又有谁能担此重任万里迢迢的出征呢?对于这个问题,刘彻并没有过多的犹豫,他既没有考核也没有征求他人的意见,而是根据他以往的经验来选人,而他的经验说来也简单:宠幸谁就用谁的亲戚。以前刘彻最爱的是卫子夫,所以卫青、霍去病得以登上历史的舞台,可现在卫子夫年老色衰已不复当年的美貌,卫青和霍去病也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谁在他心中才是最为看重的女子呢?
这个人就是李夫人。
谁是李夫人?她又凭什么成为皇帝心中“最”为看重的女人?
李夫人的名字现在我们已无从考证,“夫人”只是对除皇
后之外皇帝妾室的一个统称,但古诗有云: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诗中这位倾城倾国的女子讲的就是李夫人。由此可见,李夫人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是个极其貌美的女人。
3509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09 20:52当然了,刘彻皇帝都做了这么多年,什么国色天香没见过,如果只是貌美如花恐怕也很难让他记住,可架不住李夫人还是个极其聪明的女人。
当年李夫人能到皇帝身边,她的哥哥李延年功不可没。李延年出身倡优世家,后来因为犯了事被处以“腐刑”,即我们熟知的“阉割”,随后被投到为皇室贵族们养狗娱乐的狗监中做事。
按理说一个人出身低贱,好不容易长大又失去了男人的器官,沦落到整天与狗为伴的地步,实在是惨得无以复加,换做别人搞不好就自尽,早死早投胎算了,反正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然而祸兮福所倚,本来就擅长音乐的他在受了腐刑后一下子内分泌就开始紊乱,以至于声音、体态开始发生了变化,不仅可以在男女声中自由切换,跳起舞来也是婀娜多姿,凭借动人的歌声和舞姿,李延年一下子成立为了宫中的红人。而正是他“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的一曲和刘彻产生了男人的共鸣,从而把自己的妹妹推到了皇帝的身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