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么好的铺垫,再配上李夫人的美貌,刘彻当时就惊为天人,马上就对李夫人恩宠有加,让她成为了自己身边最炙手可热的宠妃。
这要是换了别的女人,从社会最底层一下子攀上了全国最高的高枝,想必已经是欢喜得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可李夫人不一样,她入宫后并没有狂妄自大的把皇后和其他的嫔妃都不放在眼里,李夫人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依然十分的得体,在宫中的人缘也很好,足以证明她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这无疑更增加了她在皇帝心中的分量。
当然,这时候又有人说了,漂亮又聪明的女人尽管不多但终归还是有一些的,比方说皇后卫子夫,论相貌比德行也不见得比她李夫人差,凭什么她李夫人在刘彻心里就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为和上到皇后卫子夫下到比较低级的良人、长使、少使相比,年轻李夫人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有一点是其他人都比不了的,那就是在这时她已经是个死人了。
或许真的是红颜薄命,也许是有得必有失,要么就是命中难以承受此等富贵,李夫人得到的恩宠既隆重又凶猛,但付出的代价也大,就在她恩宠日隆之后的不久,李夫人便身染重疾一病不起。虽然身在皇家,享受着当时社会最高的待遇,但即使是在今天,人所拥有的财富、地位、学识等等在疾病面前依然显得那么的脆弱和无力,何况是在两千年前的汉代,李夫人很快就到了病重不治的地步,即便是宫里有最好的太医和有最好的药物也只能徒呼奈何。
353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10 20:49爱妃病危,刘彻急急赶到李夫人的宫里,想再看一眼自己心爱的女人。这时候李夫人的聪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史册中发挥了作用:她狠心让侍女将皇帝挡在了屋外,不让皇帝进屋来看她。可区区侍女又怎有胆子挡皇帝的万金之躯?从太医的口中得知李夫人的病情已无回天的可能后,刘彻也不指望能有奇迹发生,只是想要再见自己心爱的女人一面。
然而,当刘彻闯进了屋子,却只见李夫人用被子蒙住了头脸。
“陛下,臣妾久病憔悴,不敢再见天颜。妾死之后愿陛下念在往日的情分上能善待我儿及我的兄弟。”“爱妃病重恐难回天,为何不肯见朕最后一面?只这最后一面爱妃能当面托付孩儿及兄弟于朕,岂不是很好吗?” 李夫人的回答很决绝:“臣妾病重,且未曾洗漱打扮,依礼不能见陛下,陛下请回。”这时候刘彻的语气已近乎哀求:“我这就召见爱妃的兄弟,赐千金,封予高位,可好?” 李夫人淡淡的回了一句:“是否给予他们高官厚禄只在于陛下的决定,在于以往陛下对臣妾的感情,并不在见不见这最后一面。”说完也不等刘彻再有言语,李夫人干脆转过身去把背影留给了皇帝,再不发一言。
在百般哀求这最后一面而不得之后,刘彻只好默默地退出了李夫人的寝宫。
当时李夫人的亲戚和心腹侍女们都不解的她为何要拒绝皇帝的要求,李夫人只好解释道:“以色相服侍君王的人,色相衰败后恩宠就没有了,我现在这副样子还敢见陛下么?倘若陛下见了我现在的样子,肯定就再不会喜欢我了,我在他心里留下印象也会大打折扣,还不如就让他记得我以前漂亮时侯的样子,这样说不定以后他念及往日的恩情还会照顾我的兄弟姐妹们。”聪明,这在以往很多人眼里就是很大的聪明,就是因为李夫人的这番作为,她在刘彻的心中一直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甚至在她死后得到了和皇后同等的待遇。在现在这种喜欢排座次的年代,李夫人因此还常被人列入各种“最聪明妃子”的榜单,而且历来排名还都比较的靠前。
可是仔细一想,事情又得分两说。
首先,皇帝是什么人,他想看一个将死之人一眼就真的做不到吗?即便李夫人还有一口气在都不许皇帝看她一眼,那她这口气断了之后呢?恐怕其他的人也没李夫人的胆子和气魄敢阻拦陛下吧?而且在没有火葬的年代,李夫人这种身份地位的人身后是要入土为安的,而人死一时三刻之后尸斑即开始出现,再留得三五日如果保存条件不好,尸气产生尸体膨胀,五官可能都会扭曲,容貌就更为恐怖,这时候再让皇帝看见,心里落差恐怕更大,搞不好可能都会吐出来。
356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11 21:13当然,这也可以解释,比如说李夫人得的可能是一种急性的传染病,不仅容貌尽毁而且有传染性,刘彻即便是再爱她,自己本身也是惜命的,朝廷的大臣和宫里的太医恐怕也不会允许皇帝再次接近李夫人,哪怕是接近她的尸体,于是李夫人生前的愿望便得以实现:多情的皇帝始终记住了她生前婀娜的身姿、绝世的容颜,终身不能忘却,甚至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纪念而对李夫人的孩子和李夫人的兄弟另眼相看。
但我要说的是李夫人的这种聪明,其实还是小聪明,并不是大智慧。因为她是小聪明,所以她看不清自己身边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兄弟亲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她真的有智慧,就当了解自己的兄弟都是些什么人,有多大的能力和本领,就应该给他们讨一个爵位或重赏,让他们安安分分的过富足的日子,而不是在后来招来灭门的惨祸。这且先按下不表。
单说皇帝现在要选将,根据他任将唯亲的原则很自然的就想到,李夫人还有个哥哥叫李广利,长的好像也蛮高大的,想必也有膀子力气,得,就他了。
按理说要任命一个重要的职位,必须不拘一格的选择有足够才能的人才是正道,可有了当年的例子,刘彻也上瘾了,他认为自己喜欢哪个女人就提拔哪个的亲戚就可以了,想当年卫青不是这样么?霍去病不也是这样么?殊不知运气的事可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尤其是刘彻选对了卫青和霍去病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上天对他极大的眷顾了,这种天大的运气哪会常有?所以当运道恢复了正常,再依照刘彻这样随着自己性子选出来的人,李广利,不说光用猜的大家也知道这是个什么货色了。
当然,刘彻可能也知道李广利不成器,可现在毕竟不是当年刚开始攻打匈奴需要卫青这种军事天才的时候了,如今的汉军强大无比,去攻打一个据行内人说只需要三千弓箭手就能拿下的小国,领头的将领不管是人不是人,只要有基本的行为能力应该就不成问题了,这样的好事不给自己的宠妃的兄弟难道还要便宜了他人?所以攻打大宛到贰师城取天马的事情,不管李广利本人愿不愿意都得去,这是皇帝给他将来飞黄腾达,甚至以后有可能接替卫青担任大司马的跳板。
将军姚定汉说三千人就能摆平大宛,刘彻就给了超过十倍的部队——包括六千精锐的骑兵和数万好勇斗狠的年轻人,大军既然要去贰师城,那为首的李广利当的这个将军就号称贰师将军。而且为了保险起见,刘彻还给李广利安排了一个叫李哆的校尉主管军事,一个叫王恢的做向导,一个叫赵始成的军正主管军中的刑罚,这样看来李广利这个将军在大军中其实也就充当个门面摆设而已,不过一旦凯旋归来,那最大的功劳还得是他统兵大将李将军的。
在准备就绪后的太初元年,大军开拔。
3595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12 22:15依刘彻的看法这本是一趟并不困难的差事,天马想来不久就可以在上林苑里奔驰,可在苦等了一年多以后,刘彻才等到了李广利的消息:大军并没有抵达贰师城,只是到了大宛边上的郁成就被杀败了,而且部队回来的不到出发时的五分之一。
面对如此的惨败,李广利竟还大言不惭的上书皇帝说,这次出征大宛的最大困难不在于征战本身,而在于饥饿导致的非战斗减员太多,后来大家都认为部队人数太少不足以攻占大宛国,为了保存剩余的有生力量,所以他才带兵又回来了。
看来李广利不仅军事能力没有,连脑子也是比较简单。
皇帝在哪没有他的眼线,你以为你说人手不足他就相信你是人手不足了?其实刘彻早已经得到了密报,对李广利出征的前前后后知道得清清楚楚。
原来,李广利率领这几万人马出征,一路向西开去。李广利这个人本身就没什么军事素养,也没什么行政能力,一下子做了这么大的官,便以为天下无事不可为,他对内作威作福,对外不懂得做基层的思想工作,而且上梁不正下梁歪,自他以下官吏对下级都是层层的盘剥,整只部队作风十分的乌烟瘴气,结果大军所经之处,所有的国家都把汉军拒之门外。起初李广利不以为意,可大军走了一段时间后,士兵们自带的粮草很快就消耗光,李广利仿佛这时候才知道士兵们也是要吃饭的,可他不说派人好声好气的联系当地群众,依靠当地群众,从群众获得粮草补给,而是还摆出一副大爷的样子,伸手就跟人家要酒要肉,吃完了还要打包,别人不给李广利还不愿意,就要强取豪夺。
这样的做法自然会让沿途的各个西域小国不满,一听说汉军就要到了,各地都是城门紧闭坚壁清野。李广利尽管跋扈,可他也是人,也知道饿,于是就命令军队路过一个城池就攻打一个城池,遇到抵抗弱的三两天能打下来,冲进去将城中的物品掠夺一空,吃上一顿饱饭,再打包几天干粮,遇到抵抗强的几天打不下来就绕开,拖着饥肠辘辘的身子寻找下一个目标。
李广利治下的汉军,完全没有了当年那支屡战屡胜的天兵风采,一路上逃跑的、饿死的人不断的增加,等到了大宛边境的郁成国,几万人的大军就剩下数千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士兵。这样的部队,不说战斗力,连军心也是一盘的散沙,结果到了郁成,郁成城里的军队主动出击,只半天就将汉军打得打败,成千的士兵血洒城下。
362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13 20:37李广利尽管什么本事没有,要保命还是知道的,现在的情况怎么还可能到贰师城去取马,他找来手下的将军李哆、赵始成一合计,还是赶紧跑路算了。于是带着残兵灰溜溜的跑回了敦煌。
刘彻习惯了当年卫青、霍去病的威风,现在有这样一个废物大舅子,让他气都不打一出来。他马上下达了一封斥责李广利的诏书,并命人把守住玉门关,声称贰师将军受命取天马,现在天马未到如果贰师将军及手下有敢踏入玉门关一步的,统统格杀勿论。
第一个被刘彻诏书吓到的并不是李广利手下的士兵和将领,而是李广利本人,他进不敢到大宛取马,退不敢踏入玉门关,堂堂的大汉将军、国舅爷竟也沦落到跟着手下几千的残兵败将在敦煌吹西北风的地步。按说如果换个稍有羞耻感的人,这个时候保不齐要么就带兵重新杀回大宛一死了之,要么就在羞愤之下就刎颈上吊了,可李广利平时作威作福可以,面对生死却是个没什么胆气的小人,比起死他还是情愿在西北苦寒之地苦熬。想想也是,自己妹妹苦心积虑的设了这么一个套把皇帝套牢了,说不定过些日子皇帝念及旧情又改主意了呢?
究竟是世事无常,转眼间春去夏来。太初三年(公元前102 年)夏天,浚稽将军浞野侯赵破奴率两万骑兵主动出击进攻匈奴左贤王部,不想却掉进了匈奴人早就设好的口袋阵,被左贤王集合八万大军反将其团团围住,赵破奴力战不敌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生擒活捉。
按理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刘彻和匈奴人打了几十年,虽说互有胜败,终究是赢的时候更多些,这次损失了两万人,虽然肉疼但还不算伤筋动骨,咬咬自己牙挺挺也就过去了。可有的大臣们就不这么想了,他们见皇帝在匈奴左贤王那里吃了这么大一亏,就要出来替皇帝分忧解难。
谁都知道伴君如伴虎,困难之处不仅在于你不能跟他唱反调,而且哪怕你是在迎合他的意思,也要揣摩清楚他的想法,不然事情恐怕很快会超出你自己的想象。
朝中的大臣邓光,自以为窥得圣意,率先牵头上疏请求把大宛的事情放一放,先把贰师将军的队伍调回来集中力量对付匈奴人,看来漠北决战过去快二十年,匈奴人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该让他们再好好长长记性。
先不管大宛,把李广利调回来对付匈奴?这时候的刘彻,你可以说他浮躁、可以说他奢靡、可以说他自大,可你不能把他当傻子,大宛和匈奴孰强孰弱他还是分得清的,现在国家已经向大宛宣战,堂堂大汉帝国连一个小小的大宛都摆不平,岂不是让西域的各国耻笑?连大宛都对付不了,又拿什么却对付匈奴?难道靠他李广利?如果要他先罢了大宛的战事,就相当于承认对大宛宣战本身就是个错误,在刘彻的观念里,与其让他认错,他宁可死撑到底。
3644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14 13:57 希望各位
能踊跃留言
来自
366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14 20:32历史上除去那些真正能放下身段实事求是的明君,对于一般的统治者而言面子永远比人命重要,死个几万人事小,皇帝的尊严事大,这时候的刘彻虽然已经建立了旷古的功绩,但他现在离“历史上最好的”那几个皇帝还差了最后一点——明知道错了却放不下面子。
所以,邓光的上疏在他自己看来是顺便拍了皇帝的马屁,可在刘彻看来却是觉得打了自己的耳光,于是他做出了令很多大臣们想都没想到的决定:将邓光等一干要求罢大宛攻匈奴的大臣斩首,然后发布全国动员令,鼓励人民参军伐大宛,将全国的囚犯、恶少、边境的骑兵统统往还在敦煌贰师将军那里调派。在补充李广利部队的同时,刘彻下令在原本帝国北疆的酒泉郡的更北边增设了居延、休屠两个县,并在全国调集戍卒十八万人实边,为讨伐大宛建立最巩固的大后方。
刘彻做完这些大动作,李广利想不去也不行,而且这时候李广利手下的部队已经增加到了六七万人,军中的校尉副官就超过五十,马匹超过三万,运粮食的牲口则多得不可计数,还增加了大量用于远程攻击的机弩,有这么大一支部队,哪怕他之前再怂现在胆气也上来了。
太初三年,李广利率领着这支倾全国之力打造的大军再次踏上了前往大宛的征程。六七万人的部队,不计其数的后勤人员,沿途西域各小国的人们哪里见过如此大的阵仗?他们纷纷主动出来迎接李广利的队伍,好酒好肉的招待,其中也有不怕死不给李广利面子的,比如轮台就紧闭城门坚壁清野。
李广利知道了大为光火:居然敢不给他李广利面子?马上命令大军停下脚步,先踏平了轮台再说。
轮台就一芝麻大点的地方,哪经得起数万大军的折腾?正常情况下大军一人一脚就可以把它踏平,一人一口唾沫星子就足以把它淹没,用整支大军对付一个轮台根本就是杀鸡用牛刀,但这也符合李广利这种欺软怕硬的人的心理。面对这种绝对的优势,李广利亲自指挥大军,居然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才攻克轮台城,可见李广利指挥作战的能力实在不是一般,而是非常的一般。
虽然拿下了轮台,但几万人马居然折腾了好几天让李广利自己脸上也挂不住,气急之下便下令屠城,为了挽回他的面子,几乎把轮台城里所有的活物屠杀了个干净。
有了轮台做例子,沿途其他的小国谁还敢主动去招惹汉军?反正汉军也不是来打自己的,只求他们能尽快的拍屁股走人,免得惹恼了他们祸及自身。
3669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15 20:28就这样李广利终于到了大宛国都城,这时候部队已经从出发时的六七万人减员了一半,只剩下三万人了。但是三万人也不是大宛能对付的,何况这支部队还装备了众多远程武器。
刚开始大宛的士兵们还想像上次一样冲出去将汉军杀个大败,没想到他们连汉军士兵的身都近不了,直接就被一阵阵飞蝗般的箭雨射成了刺猬,侥幸活着跑回城里的也再不敢出来了。
大宛人也不傻,既然正面刚不过,就打算跟汉军来拉锯战、持久战,汉人不是说“千里馈粮,士有饥色”吗,何况现在更是不远万里呢?拖一拖,把汉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等康居国的援兵一到内外夹击定能把汉人皇帝这个没用的大舅子再次赶回老家去。
敌人固守,李广利就抓瞎了,弓弩毕竟不是火炮,总不能靠射箭把城墙射塌了。好在皇帝也知道李广利这人攻城乏术,出征的时候特地给他安排了一支“水工”部队来应付
这种情况。
西域三十六国,不论城市大小,很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缺水。按现代人的实验结论,一个人只喝水不吃饭,大概能活不到一个月,如果连水都喝不上,那三天都够呛,汉军中的水工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就是要断大宛人的水源。
接下来的战斗就没什么可记述的了,城外的水源一断,加上天气又热,光靠城里现挖的井已经不能保障全城人每天的最低饮水配给,大概全城的军民在城破被杀之前就会渴死。
饶是这样,大宛人还是坚持了四十多天,汉军才堪堪攻破了外城,大宛人又退到了城里面的内城。
到了这一步大宛人再也坚持不下去了,虽然康居的援兵已到,可看到汉军仍然士气高涨,也不敢轻易过来送死。于是大宛的一些贵族们就发动了政变,杀死了最先得罪汉使的大宛王毋寡,然后派人拿着毋寡的人头来跟汉军议和:要么双方罢兵,大宛让汉军在城中随意挑选好马,并且给汉军提供粮草;要么双方一拍两散,大宛人准备把所有的马匹都毒死,然后继续和汉军死磕到底。
既然大宛人认怂,李广利也大大松了一口气,其实他也顶不住了,只是碍于面子不敢像上次一样再回敦煌去,只能是在这里死撑,现在大宛人主动出来投降,哪还有不答应的道理?于是,李广利和手下的副将一商议,在大宛的将军里选了一位对汉人还算亲善的做了继任的大宛王,而军中早就准备好的相马的专家终于派上了用场,他们在城里遴选了几十匹皇帝最看重的天马,又搜罗了三千匹各个品种的好马,和大宛人提供的粮草一起打包。
回家。
369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16 21:53汉军最后也没有能进入大宛的内城。一次耗费了全国的国力,靠几十万人在前线后方支持起来的,对一个数千里之外的小国的远征,在李广利的领导下终究不能算全胜。
但凡统兵大将,要么治军严谨、赏罚分明,要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要么临阵果断、应变迅速,要么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反正你总得有些什么让人信服的能力。但是李广利同志很特殊,以上种种特点可以说他全都不具备,对敌人犹豫胆怯,对手下倒是牛气得很,他最擅长的恐怕就是压榨部下,克扣部队的粮饷中饱私囊。
李广利的擅长其实也任何一个朝代的贪官污吏的擅长,前线的粮饷、赈灾的款项、漕运的经费、治河的银两,哪个贪官看到这大笔的银子能不动心,他们觉得反正东西这么多,自己拿一点也没什么影响,可金山银山也经不住每个官员都来拿一点。本来刘彻举全国之力给这支部队做后勤保障,应该说正常情况下粮饷是充足的,至少不至于饿死人,可统兵大将如此,手下的偏将、校尉们为了应付上头,只能是往下层层盘剥,到了最底层士兵的头上,他们已经不可能再往下盘剥了,留给他们的只有三个选择:要么选择忍饥挨饿继续作战,祈求能活着回到家乡;要么选择为了活命逃亡,但在远离故土万里之外的西域,想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活着走出这片土地似乎不太可能;还有就是什么都不干,饿死。
数万名战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好容易捡条命回到军营里,却发现连顿饭都吃不上,没死在敌人手里,却饿死在自己人手上,而他们在饿死之前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职责,以至于康居国的援军赶到大宛时看到他们的对手,这支历尽了艰险不远万里而来的汉人军队依旧军容整肃,士气不堕,吓得康居人不敢再往前半步,何其的令人敬佩。
当李广利回到玉门关,他手下的这支部队已经有出发前的六七万人锐减到一万多人,且大多数士兵并不是死在了与敌人厮杀的战场上,是死于征途的艰险和上司的盘剥,而他们换来的只是几十匹汗血宝马。
不管怎么样,刘彻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汗血宝马,当他看到这些经过千辛万苦才得到的骏马果然体态神骏,四蹄大如海碗,步伐矫健,不论速度还是耐力都超过汉军骑兵中所使用的军马。刘彻是如此的高兴,以至于他故意将李广利贪赃枉法、治军不善导致数万将士无故身死的事实视如不见,还按预定的计划对李广利等将领进行了加封,李广利被封为海西侯。
求天马,只是晚年的刘彻自己穷奢极欲生活的冰山一角而已,然而我们无法得知的是,刘彻是否意识到,为了满足他自己的私欲,耗时四年,用几万将士鲜血换来的汗血宝马,流出来的汗怎么可能不是红的!
3724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17 22:09
第二十二章 司马迁太史公征和二年(公元前 91 年),一位老者在家中完成了他耗时十三年,参考无数古籍所撰写的一部史书,老者小心翼翼的又将书稿誊抄一份副本保留于家中,而原本则进与皇帝。大约在成书后不久,这位老者便离开了人世,他留下的这部史书因为并非一味的歌功颂德而是以直接、甚至批判的手法记述了当时汉王朝皇室的很多辛秘,让它终西汉之世都被列为离经叛道的“禁书”,一度面临被修改甚至销毁的境地。这部著作成书之初甚至连书名都没有,仅以作者的官职代称为《太史公书》,在朝廷中只供少数贵族及官员做内部参考之用。
这部史书的身世如此的曲折,哪怕到了后世,它越来越受到世人的推崇,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有“史家之绝唱” 的美誉,但可以明确的一个事实是,原著中有些章节已经被篡改,有些甚至不复见于世。
这部现存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就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的通史——《史记》,而这位老者,便是司马迁。
孝景皇帝五年(公元前 145 年),司马迁生于阳夏县龙门(今陕西韩城附近)。中华大地上敢叫龙门的地方多了去了,但阳夏龙门可不是一般的龙门,这是当年大禹治水时所凿出来的地方;他们司马家也不是一般的家族,家族历代都为周王朝做史官,真正的家学渊博;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不是一般人,他是武帝刘彻的太史,这一切似乎都预示了司马迁生下来就注定和其他的史官不同。
“太史”在汉朝原来是没有的,刘彻首先设立了这个职位。这个职位怎么说呢?说它高,它不高,太史公“掌天官,不治民”,也就是看看天象做一些飘渺的预测,手头并没有实权;说它低,它也不低,朝廷所有的报告、书信、奏章一类的都要先送一份正本给太史,副本才交给丞相,也就是说太史是接触朝廷机密最多的那一群人之一。而且司马迁自己也不是一般人,他种过地,放过牛,十岁便能诵读《古文尚书》,跟他相比很汗颜的是我到现在还没通读过《尚书》,何况是《古文尚书》;二十岁司马迁便四方游历,往南到过江淮地区、向北到过汶水、泗水,还去看过上古圣贤大禹和舜的葬地,到齐鲁瞻仰过孔子的遗风,也曾受困于荒郊野外,游走于生死之间。大家都知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那如果一个人既读过万卷书又行过万里路呢?以上说了那么多,我就是想说司马迁之所以成为司马迁,后世那么多的史学家都没有成为司马迁,并不是凭空得来的,架不住这种比你有天分还比你勤奋的人。
3748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18 20:54 然而这只
是史圣司马迁人生经历的一部分。
大概在元鼎六年之前,已过而立之年的司马迁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他在自己不起眼的位置上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看看书,做做学问,阅读和研究着那些大多数人看来无聊且无趣的故纸堆。
就在这一年,刘彻摆平了西南的夷地,他需要派一些人作为皇帝的特使出使安抚这些地方。经过认真的选拔,司马迁有幸入选,以郎中的身份出使如今四川的西昌、汉源及云南的曲靖一带,司马迁等人成功的安抚了当地的少数民族,使得政府可以在这些地区顺利的建立了五个郡。
由此可见,司马迁还不是一个只懂得死读书、空谈大道理的人,而是一个能办实事的人。按照一般的规律,有了这个资历,又有渊博的学识,还有父辈的荫福,司马迁的仕途就应该变得平坦起来,积年累月一步步的往上爬,做个郡守两千石总是不成问题,甚至他日位列九卿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总不至于还像父亲司马谈一样做个“不治人”的虚衔。
然而,司马迁的一生却因为两个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个人是他的父亲司马谈。也是在元鼎六年,太史司马谈突然病危了。这一年的司马迁年纪大概三十六岁,依此类推,司马谈可能也就是五十来岁,平时没灾没病的,工作又没什么压力(不治人),工资待遇、生活水平又高,怎么就突然不行了呢?说出来可能有人不信,司马谈之所以病危是给急的。
当时刘彻在儒生们的鼓动下早就开始着手准备封禅的事情,并在元鼎六年这一年的年末带着文武百官及护卫军队十几万人浩浩荡荡的开始启程前往泰山。封禅在当时儒生的眼中是神圣到无以复加的仪式,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举行的,按儒生的说法,一个皇帝在位至少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够有资格举行封禅仪式,简单的说就是一要天下统一,二要长治久安,第三还要有龙啊、凤啊、麒麟啊各种所谓的祥瑞之兆降临。既然前提条件如此的苛刻,在有生之年能够参加皇帝举行的封禅仪式便是儒生们最大的愿望和荣光,可司马谈大概到了洛阳附近,也许是病了,也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就滞留在那里不能随行。
上面说过司马迁家学渊源,司马谈自然不是泛泛之辈,早年他在唐都处习得观星术,又从当时的易学大师杨何处习得《易》,还曾经师从有名的黄老之学宗师级人物黄生,再经过自己数十年的钻研,深得儒、墨、道、法、易、阴阳六家精髓的司马谈是当时学术上真正的大师级人物。可惜的是和他的学识相比,他的气量忒小了点。他这样的学术大拿居然就半途错过了大汉建国百年才举行一次的封禅大典,这让司马谈无法接受。尽管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司马谈自己是爬也要爬到泰山上的,可皇帝让你留下来你总不能不听吧?被留在洛阳的司马谈眼巴巴的看着大队人马渐行渐远,一阵急火攻心之下呕出了两口淤血,整个人很快就不行了。
3774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19 21:59这时候的司马迁正好刚从西南回来不久,接到父亲滞留洛阳且病重的消息,他立马赶到了洛阳去探望。当司马迁赶到洛阳的时候司马谈已经是奄奄一息,只是硬扛着想要见自己儿子一面,因为他如果不向司马迁交代一些事情,心里始终咽不下这口气。
见到司马迁,司马谈首先不忘回忆了他们司马家族以往的荣光,慨叹自己时运不济,然后交代了这样一件事情:“孔子曾作《春秋》,将历史的记述到鲁哀公获麟为止,至今已经过去有三百多年了。现在天下一统,而且最近这三百多年间出现了无数的明主贤臣英雄豪杰,如果就这样让他们被遗忘在历史中实在是我们做史官最大的罪过,我曾经有打算要将他们的事迹整理记录下来,可惜还没有来得及做。眼下我快不行了,我死以后依皇帝的性格一定会让你接替太史的职位,你一定记住千万不要忘了完成这件事情。”待到司马谈看着自己的儿子倒伏于地,痛哭流涕的表示一定竭尽全力不负所托时,他才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果然如司马谈所料,等三年的丧期服完,司马迁就接到了朝廷让他正式接任太史公一职的任命书。
这时候的司马迁已经 38 岁,他一上任便开始利用职务之便广泛的收集各个渠道的历史资料,为撰写一部史书做准备。
我们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司马迁也不例外,既然是新任的太史,那总得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那太史的专业是什么?我们交待过了,不是史学,也不是文学,而是天文学,所以司马迁人生中做的第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是著书,而是参与制定了新的历法。
前面我们说过,但就立法而言,秦朝的法律并没有大的不妥之处,秦律的完备程度是必须承认的,这也给了后来文化层次普遍不高的汉王朝初创者们偷懒大开了方便之门。刘邦萧何他们建国时候所颁布的汉律,只是把秦朝的法律拿来在原有的框架内修补一下,换个封面就了事。“秦法一直沿用在汉初”并不是一句空话,这个“法”不只是法律,甚至历法也不例外,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刘彻要“改正朔,易服色”时才有所改变。在历法上汉朝一直沿用的是秦朝所使用的历法,这种历法有个名号唤做“颛顼历”,其为上古六历之一,已经把一年的时间精确到了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颛顼历的起源虽然肯定不是五帝中的颛顼时所做,但也是极古的历法,可谓久经考验。颛顼历的特点前面我们已经提过了,就是以十月(亥月)为岁首,将闰月放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九月之后,称为“后九月”。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颛顼历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在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下,同时也为了满足自己“改正朔,易服色”与前朝彻底划清界线的虚荣,刘彻在元封六年命令朝廷中的大臣邓平、唐都、司马迁、落下闳等人为首,并征集民间的天文爱好者数十人开始着手修订新的律法。
379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20 22:26经过司马迁等人夜以继日的工作,一年之后新的历法完成。新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将一年准确推算到 365.25016天,一个月为 29.53086 日,这和我们运用现代科学所得出的一年为 365.24220 天已经极为接近,并且新的历法开始使用二十四节气以配合农耕的需要。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同时在我国历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我国所有的历法均与其大同小异。由于在使用新的历法的这一年,刘彻改元“太初”,因此这个历法也得名“太初历”,太初历一直使用了一百八十多年,直到东汉章帝元和元年才被更科学的“三统历”取代。
在完成太初历的制定后,司马迁才开始着手于史书的撰写工作,虽然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太初历,它也在后世早已为更为先进的历法所替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太初元年之后的很长一段,太初历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上的作用远非后来司马迁自己最为重要的成就《史记》所能相比。
忙完历法的事情,司马迁就逐渐闲了下来。虽然皇帝刘彻自打年轻时候起对神仙之事就格外的着迷,一生中屡次上了民间方士们的恶当,但他对于官方自己的神棍们却不十分的上心。本来神仙之事就虚无缥缈,既然皇帝不来问,司马迁也乐得清闲,开始认真投入到史书的编写中,有政府给你发工资,给你提供条件,让你去做自己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和我们现在很多作家一样,司马迁的写作并不是他的本职工作,只能是算作他的副业,使用的是他个人的业余时间,也占有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人,每天忙完本职工作,大多数时候只要有空闲,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便是一头扎到如山的典籍里不断的阅读、思考、推理、论证,不时的将自己的想法和结论记录和整理,他的生活是十分无趣和枯燥的,这样的人似乎不会,也没有时间去招惹是非。然而,天汉二年第二个人的出现,让司马迁这个看起来不可能惹事的人遭遇了一场飞来横祸,彻底的改变了司马迁的一生。
这个人就是李陵。
382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21 23:08 李
陵李广也是够倒霉的,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李当户、二儿子李椒已经死在了李广前头,好容易三儿子李敢因军功得封了个关内侯,却又因为击伤卫青而被霍去病射杀。这下刘彻心里也觉得挺对不起李广一家的,毕竟人家为大汉朝廷征战数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且李广的死刘彻自己是脱不了干系的,可不能让老李家就这么绝后了。于是李敢死后刘彻派人一打听,得知李广的大儿子李当户当年还留有一个遗腹子,他赶紧安排人把小孩子照顾好,也算为老李家留下一丝血脉,这个孩子就是李陵。
毕竟是李广的后人,家族的基因遗传十分强大,长大后的李陵骑射功夫也非常了得,而且因为小时候的遭遇,他自己为人也没什么架子,相当的能团结身边的同龄人。成年后的李陵进了建章宫,也做了侍中,后来同样独自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两千余里。当时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皇帝让他走的还是卫青霍去病的路子。虽然李陵的第一次出征没什么斩获,但回来还是得到皇帝的嘉奖做了一个骑都尉,随后刘彻命他屯兵酒泉、张掖两郡备战。
李陵本就年少气盛,这下得了皇帝的赏识,更是摩拳擦掌时刻准备着做出一番大事业,重振他李家将门的威风。
天汉二年(公元前 99 年),皇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进攻匈奴右贤王。这时候离卫青霍去病横扫匈奴的年代已经过去二十年,现下汉朝一线的将领如浞野候赵破奴一类在匈奴人眼中水平比之当年的让他们闻风丧胆的卫霍二人相去甚远,李广利就更加的不入流,所以匈奴人也没怎么防备着他。以匈奴高层对李广利的认识,想必李广利能做的事也只能是到大漠草原免费观光旅游一番,然后就班师回朝,甚至可能顺路可以拿几个边民的人头杀良冒功,也可以捎带着克扣一些部队的粮饷之类。
让匈奴人没想到的是,李广利这次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抽了,三万人居然一路杀到天山脚下,打了右贤王一个措手不及,砍杀匈奴一万多人。这下李广利算是把匈奴人惹毛了,且鞮侯单于在最短的时间里调集数万骑兵,把打完仗正得意洋洋还没来得及撤退李广利团团围了起来。
打猎的猎人一下子成了猎物,李广利马上就慌了,本来就没什么经验,现在更是胡乱的指挥手下突围,由于匈奴人早有准备,汉军连续几天都没能在包围圈中打开一个缺口。这下李广利抓瞎,原本部队粮草就不足,现在更是到了人困马乏的绝境,眼看就要堪堪废命为国捐躯了。
385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22 20:00想到自己在长安还有大把的银子没有花,还有大好的荣华富贵没有享受够,李广利绝望而又不甘心,正无计可施的时候军中有一个代理司马叫赵充国的找到李广利,他对李广利说:“将军,现在情况非常的紧急了,军中的粮草已经耗尽,如果再不能突围出去恐怕谁都没有活路。我虽然是军中一个管法律的文官,但请让我带领一波人在前面突围,将军您率大军在后相机而动。如果成功了,将军您就跟着突围,如果失败了,您再想其他的办法。”李广利一看,哪里还有其他办法?反正让他自己去带头突围肯定是不敢的,就答应了赵充国。
虽然是个代理的司马,但赵充国这个人着实是个猛将,他手下的一百多个士兵,个个也都是敢于陷阵杀敌的勇士。赵充国事先早瞅准敌人包围圈的薄弱处,这下一马当先带头直扑敌阵,他身后的士兵虽然人数不多但人人都如出笼的猛虎,只把匈奴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本来匈奴围了汉军几天,看他们都没法突围,就等着再过两天汉军自己饿死了,哪里会想到汉军中突然杀出这样一群家伙。看着眼前的这些人跟这几天前来突围的汉军不管是在战斗力、作风还是不要命的程度都不是一个节奏,尤其那个带头的,身中二十余刀,整个人都被染成红色的了,却依然冲杀不止,匈奴人一下子慌了手脚,几万人马的包围圈一下子被这一百多人硬生生的撕出了一个缝隙,和匈奴人一样被赵充国吓得心惊胆颤的李广利带着残余的部队才得以顺着这一丝缝隙逃出生天。
本来是主将无能累死三军,三万人的队伍大败而归仅剩三五千残兵,依律李广利罪责难逃,按以前李广、公孙敖的例子至少也得是个拿钱赎命的下场。可李广利带兵打仗对付敌人不行,对付皇帝他还是有一套的。皇帝让他去述职,他先是讲述自己如何奇袭右贤王,并强调当时斩获甚多;对于为何会陷入匈奴人重围,李广利却又轻描淡写,将其归结为意外,最后他又着重强调了在如此不利情况下,自己如何领导手下的将士与敌人僵持,在自己大无畏精神的感召下,手下的将领赵充国身负二十余处创伤依然死战不退,直杀的匈奴人心惊胆寒,无奈实在寡不敌众这才能撤退,硬生生把一场大败讲成了一场惨胜。
当然,刘彻不是傻子,事情究竟是怎么样他自然心里有数,但李广利代表的是自己,否定李广利就像打了自己的脸,所以刘彻并不愿意处罚李广利,而李广利也懂得刘彻的心思,知道树立赵充国这样一个正面典型,正好拿来做挡箭牌转移大臣们的注意力。
387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23 21:05听了李广利的一席话,刘彻马上转移话题,命人传赵充国觐见。等到赵充国一到,刘彻第一件事便让当众解开衣服。
想那赵充国也是刚刚才缓过命来,身上一道道深可及骨的创伤尚未愈合,甚至包裹伤口的布料上血迹还未凝固,这一脱上衣触目惊心,比任何的纹身刺青都显得霸道虎气。看得刘彻不由的感叹:“将军真勇将也!”一旁看见的大臣们也随之惊叹附和,于是刘彻马上就让赵充国做中郎,至于李广利兵败该怎么处罚,就谁都再没提这事。
有人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糟蹋李广利?他是不如卫青、霍去病会打仗,也不如李广勇敢,可前面也不是打了一胜仗么?虽然后来被匈奴包围了,以寡敌众输了也不丢人,何至于这么恶心他呢?原因是在于李广利根本就不会带兵打仗,他在天山打了右贤王一棍子,打得人家丢盔卸甲,本来是占了先手的,应该打扫打扫战场把值钱的战利品和人头卷巴卷巴赶紧就撤,回去就可以找皇帝邀功。可他呢,行军慢腾腾的,以为打赢了一仗自己就天下无敌了,那边右贤王的人从天山逃了出去,跑到匈奴王庭找单于带齐人马再赶过来,居然就在半路把他们围住了。要不是赵充国天神下凡了一回,李广利这时候连命都没有了。而且李广利这人不仅打仗不行,治军也很废物,以前伐大宛的时候就爱欺压士卒,这次三万汉军溃围之后,回到塞内的仅有几千人,可并不是说剩下这两万多的士兵死在了战场上,这里面有十之六七的人叫“物故”,用现在的话说叫“非战斗减员”,也就是说他们倒在了水土不服、疾病、伤病、缺水和由于上司盘剥导致的营养不良,这样的将领怎么配带兵打仗。
既然李广利如此的不堪。那为什么前面他也能打胜一仗呢?这里一个原因是当时右贤王没有准备,压根就没想过李广利敢来,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时候的汉军骑兵已经练出来,可以和匈奴人堂堂正正的刚正面了。
以往不少研究历史的人总爱提到北方的游牧民族是如何的天生善战,不管世事如何的变化,只要他们抖掉身上的铁锈,拔出刀,挽起弓,跨上马就可以踏平一切,我们是南边的农耕民族,注定在这方面是天赋弱他们一截。
这话乍听有道理,可仔细一琢磨却又未必是这么一回事。
必须承认,中原的军事力量历来以步兵为主,中原人吃稻米为主,整体上长得也确实不如吃牛羊肉长大的匈奴人高大魁梧,搁到茫茫草原上去作战确实不如匈奴骑兵好使。可两军交战不是一对一的单挑掰腕子,谁的力气大谁赢,而讲究的是勇气、协作、意志,这些东西农耕民族却一点不差,一旦中原的军队中组建出职业化的骑兵部队,经过严格的训练战斗力未必就不如游牧民族。从大秦的蒙恬到宋朝的岳家军,再到明朝的关宁铁骑,哪个不曾把游牧民族的骑兵打得丢盔卸甲退避三舍?而经过刘彻数十年如一日的跟匈奴人交战,要锻造出这样一支专业的骑兵部队时间早足够了。练骑兵就好比学武术,就像我们现在的学武术搏击的,只要你肯练,一般练个三五七年就到个人的巅峰了,剩下的日子只是减缓自己衰退的速度而已,大家在武侠小说里看的一个人独自在深山老林练个三五十年,出来之后天下无敌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农耕民族尴尬的地方只是在于我们本职是种地的,而游牧民族是专业养马的,中原的军队经常打着打着人还够,马没了。
这时候的汉军骑兵就类似一个个已经练成了的武林高手,在双方人数差不多的时候只要上面的主将不怂,不被敌人的气势吓倒见着敌人就跑,无脑的敢于让士兵们冲锋,他们就能和匈奴人打个旗鼓相当,如果主帅知道用计,懂得正奇相辅迂回包抄之类的那就十拿九稳。
所以说,李广利压根就不是合格的将领。
390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23 21:08非常感谢给位的厚爱,我之前从未想过这个帖子有一天能到八百万的点击,谢谢大家的支持。本书已签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实体书大概在五六个月后面市。
再次谢谢各位,还有,明天请个假休息一下。
390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24 20:44 别找了,
某病了
来自
3935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25 21:11而且不是我看不起他,在当时汉军中有不少将领也不服李广利,这里面第一个就是李陵。
这时候李陵手下有五千人,刘彻本来打算让李陵给李广利做个副将,带他的五千人给大军管理粮草辎重。可李陵一听就不满意,当时就对刘彻表示,自己手下的都是精兵强将,搞后勤实在是大材小用了,要带手下为一队从另一个方向出击,以吸引匈奴人的注意力。
什么分兵出击,说得如此的冠冕堂皇,还吸引匈奴的注意力,其实就是李陵看不起李广利,不愿给李广利打下手。
可不给李广利面子就是不给皇帝面子,所以刘彻当时就火了:“我这次派出去的兵多,没有多余的骑兵分给你!”刘彻这句当然是气话,当时他给李广利的就三万骑兵,怎么也不可能是整个汉军的全部家底,无非就是想让李陵知难而退,可没想到李陵也是年轻气盛,毫不退让:“臣不需要骑兵,就以手下五千步兵出击,愿以少敌众,直取匈奴的单于王庭!”李陵敢这么说,倒也不完全是不知天高地厚,因为在他看来,对付匈奴他至少有两个有利条件:其一是和匈奴人的弓箭相比,当时的汉军已经装备了更先进、射程更远、杀伤力也更强的弩箭,这是步兵克制骑兵的一件利器,后来诸葛亮发明的连弩就一度打得曹魏的骑兵闻风丧胆;其二是李陵手下这五千人可不是普通的五千人,那都是骁勇善战且射箭百发百中的楚地勇士,想当年项家的八千子弟兵差一点就横扫天下,现在李陵不认为五千最强的战士还配备了最先进武器要直捣黄龙是不可能
的事情。
然而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李陵是知己了,可他不知彼,他把自己一方的长处看得很透,却没有认识到对手的优点。匈奴骑兵的优点我们前面说过了,就是机动性强,茫茫草原上又是匈奴人的主场,以骑兵对步兵,打得赢他撵得上,打不赢他跑得了,还没开战匈奴可以说首先就立于了不败之地。但两个人话赶话说到这份上了,以刘彻的脾气当然是不会服软的,而且刘彻既欣赏李陵这种初生牛犊的气势,又想杀一杀他的锐气,就同意李陵的请求。同时,刘彻也知道要以五千步兵进入大漠草原,哪怕他李陵有通天的本事也是不妥,此去肯定是凶险无比。于是,转过天刘彻来就给强弩都尉路博德下令,让他另率一支部队半道去接应李陵,一旦李陵败了起码确保他能全身而退,也好让他李陵知道行军打仗并不是逞一时之血勇就可以的。
但是事情再次出乎刘彻的意料,路博德作为久经沙场的将领,他既羞于为初出茅庐的李陵打掩护,同时也不愿意为李广利看辎重,就找了个借口给刘彻回话:“陛下圣明,现在是秋天,正是匈奴战马长膘的时候,这时候他们人强马壮,我们去和他们拼命是不划算的。不如等熬过这个冬天,到来年春天他们的马都饿瘦下来的时候我和李陵再率骑兵两路出击分别攻击东西浚稽山夹击匈奴,正是可以‘趁他病,要他命’,陛下以为如何?”3963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26 21:05应该说路博德一番话也不无道理,可刘彻一听就不干了,心想:“你什么意思,我堂堂汉军威武雄壮,打个匈奴还要考虑什么秋天春天,老子早二十年前就把匈奴人打得不要不要的了。是不是李陵那小子脑子一热要出征,回去冷静一想就怂了,跟你串通好的来糊弄朕?”想罢刘彻也不理会路博德的意见,马上命令李陵带自己的五千人出征,上次他深入匈奴两千里,这次就要更进一步,不仅要越过居延湖还要一路往向北直到浚稽山的龙勒河,这时候如果实在找不到匈奴人,就转向汉朝在草原中所筑的受降城休整,而路博德则进兵西河攻击匈奴。
其实从李广利、路博德和李陵三人的情况可以看出,这时候汉军内部已经出现了混乱,主要原因是军队中缺乏一个镇得住场的大将,各个将领之间谁都不服谁。要是倒退二十年,这种情况是不可想像的,卫青和霍去病两人不管谁强谁弱,谁在历史名将榜上排名更靠前,那是他们两个人内部的事情,其他的将领对他们只能是高山仰止,就算能给他们俩提鞋都是一种荣耀,不会出现皇帝让你随大将军出征你还不乐意的事情。
为将戎马一生,要在军中站得住脚,靠的无非是两种东西:要么是能力,要么是资历。李陵是个愣头青,说话直来直往,在他看来李广利虽然当了好几年将军了,但他打过的那些仗别人当面不好意思说,可谁心里不清楚,论水平还不如他李陵,凭什么要给这么个废物做后勤;路博德呢,对李广利的心思跟李陵差不多,而且论资历和能力他可不比李广利差。
路博德当年是霍去病手下的将领,后来又平定过南越国,还攻下了海南岛,正因为他的关系使得海南岛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政府的版图中,这样一个将军,皇帝让他给一个还从来没真正表现过自己军事才能小将打接应,他自然也是不愿意的;至于李广利他在其他将军的眼里,就是皇帝的大舅子,然后呢?没有了,能力不行,资历也不怎么样。
因此,李广利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所以他的胜利是偶然的,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只是他运气好,仗着赵充国的神勇捡回了一条性命,然而却连累数以万计的将士血洒疆场。
可是路博德这次是看走了眼,带着部队到草原上转了一圈毫无所获,徒劳无功不说还害了李陵。天汉二年,在李广利的部队出征后不久,李陵的五千人也踏上了征途。当然,他们并不是真的就靠双脚走进草原,队伍里虽然没有足够的骑兵,但他们却装备了当年卫青远征漠北的致胜利器——武刚车,并且士兵们每人装备了一百支弩箭专门克制匈奴的骑兵。
一切准备就绪,李陵带着这五千人集结到了边境。
秦汉之时朝廷在边境每隔百里便有依长城而建的小型要塞,又称为遮虏障,在居延海边上也有一个,当时被唤做居延塞,建成之后历来便是朝廷对匈奴用兵的桥头堡,这里便是他们的起点。
出了居延塞,李陵当先走在队伍的最前头,意气风发,他认为这次出征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以后要取得超过祖辈们的成就,要建功立业封侯拜相,要光耀李家的门楣。
可惜的是,他只猜对了前半部分,这确实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只是这个弯转折得太大了。
399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27 23:11 征
途行进在李陵身后的部队军容整肃,五千士卒们目光坚定神情亢奋,在他们眼中看不到一丝的恐惧和惊慌。毕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出征是他们作为军人应尽的本分,但他们或许从未想到过,对他们绝大多数人来说,踏出这一步,接下来迎接的将是惊心动魄的、悲壮的,同时也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段征途。
李陵的部队按既定的路线一路前行,绕过居延海然后向北朝一千多里外的浚稽山行进。开始的路程十分的平静,他们先是到了皇帝指定的地点东浚稽山,浚稽山旁有龙勒河,有山有水风景优美水草丰盛是养马的好地方,也是匈奴人的聚集之地,这也是为什么刘彻会把出征的目的地给李陵选在此处的原因。可是李陵带着部队在龙勒河边转悠了几圈一个匈奴人都没见着,便只好在浚稽山安下营来。
安下营寨后,李陵让手下将他们沿途经过地方的地形详细绘成地图,并安排一个叫陈步乐的骑上快马给皇帝送回去,顺便让告诉皇帝,自己没找到匈奴的部队,准备要撤军了。
陈步乐单枪匹马一路狂奔,以最快的速度到了长安向皇帝禀告了部队的情况。
刘彻听说李陵年纪虽然不大,但是能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很得士兵的爱戴,他很是高兴,认为李陵这个人不愧为李广的孙子,出征虽然没有什么斩获但知道把这一大片区域的地形地貌摸透,也算是功劳一件,于是马上让陈步乐做了自己的侍卫(郎),至于李陵,准备等部队回来后再加以重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