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那边先且不表,单说李陵在浚稽山下安营。第一天早上派出去的斥候晚上才回来,一个匈奴人都没看见,第二天还是一样,第三天又是一样,五千步兵就这样在浚稽山下逗留了几天连一个匈奴人都没看见,接下来该怎么办?是继续进军还是原路返回,亦或是就留在这里守株待兔?在这种犹豫之中渐渐的他心里开始不安起来:实在是太平静了,平静得让人都能从空气中嗅到一丝丝不安的气息。

既然到了龙勒河,而且出征时候皇帝的命令说得很清楚,到了这个地方如果找不到匈奴人,就要调头退到受降城修整。

所以,最后李陵决定,明天部队就应该调头回去。说实话,谁都知道现在对他们这一支孤军来说已经走得实在是太远,而且由于队伍以步兵为主,在非急行军的情况下通常日行只有百里,这样的速度一旦事情紧急那真是想跑都跑不掉。

如果李陵有记日记的习惯,这天他也许会在竹简上记下:“天汉二年十月,晴,浚稽山下,出征三十日,一路无事,准备返程。”云云。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迟来的相遇终于还是来了,匈奴骑兵出现了,而且一来就是三万人。

402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28 20:22其实李陵的部队早就被匈奴的侦察兵发现,可他们不知道这样一支不足万人的部队到底想要干嘛,就一面报告且鞮侯单于一面一路跟随到了浚稽山下。这时候且鞮侯单于正因为前面跑了李广利而浑身不爽,一听居然还有一支汉军跑到了浚稽山下,几千步兵就敢孤军深入一千多里地,这不是欺他匈奴无人么?单于马上决定亲自率领精锐的骑兵三万出发,不动声息的向浚稽山前进,准备悄悄的把这支汉军包围并要将这三五千人撕碎出气。

然而,出乎且鞮侯单于的预料,见到匈奴人来了,还是数倍于自己的骑兵,汉军的士兵们完全没有身陷重围的惊恐,似乎没有一点慌张,反而每个人眼里都充满了狂热的目光,甚至有一种恨不得反过来将他们撕碎的冲动。这其实很好解释,李陵他们出来本来就是为了来打仗,来杀人或被杀的,早就做好了以寡敌众的准备,只要你匈奴人敢来,就行,管你来的是多少人。

于是,战斗在李陵他们出征后的第三十天正式开始打响。

匈奴人偷偷从背面摸上浚稽山,本打算居高临下打汉军个措手不及,没想到被汉军提前发现了,李陵没有和匈奴人预想的那样准备死守,而是命令部队在两山之间的谷地以武刚车环形为营,让士兵前排持盾和长戟,后排操弩,自己亲自率兵出营叫阵。

这下可把且鞮侯单于乐坏了,匈奴骑兵突然出现包围汉军占了天时,居高临下占了地利,三万对五千以众击寡又得人和,汉军哪有不败的道理?于是想也不想,命令全军出击直扑汉军军营。

成千上万的骑兵跨着战马同时从山上冲下来是何等震撼的场景,然而汉军的士兵们却没有一丝惊慌,他们出奇的冷静,静静的等待着将军的号令。待到匈奴人的骑兵冲到弩箭的射程之内,李陵果断的一挥手,早已瞄准多时的士兵们顿时千弩齐发,数百匈奴骑兵应弦而倒。第一批士兵射完退后填装弩箭,第二批早已准备就绪的士兵马上接着射击,第二轮如飞蝗般的弩箭射出,接下来第二批士兵后退,第三批士兵立即再将弩箭射出,然后后退,这时第一批士

兵的弩箭已填装完毕,完全是无缝对接。

根据明朝鼎鼎大名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述,弩箭虽然射速比弓箭慢,但射程普遍比弓箭远五十步,且穿透力更强,是守城的利器。由于弩箭射出比普通的弓箭要远,待到冲在最前面的匈奴骑兵终于冲到手中弓箭的射程时,已经稀稀拉拉的剩不下几个人了,远远的放上几箭也被汉军阵前的盾牌兵轻易挡开。更要命的是成千上万的骑兵从山上直冲下来,气势是够大,但最前面的被汉军的弩箭一通射,有的人被射中倒地死了,有的人没被射中可马被射中又把骑手掀翻了,一下子就让地上凭空多出很多障碍。谁都知道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冲下来的气势只能是一往无前,别说是退回去,就是想原地停下来也不可能。结果前排的横七竖八到了一地,无形中给后边人前进增加了难度,匈奴骑兵们一下子由马术的竞速赛变成了障碍赛,而且难度系数都爆了表了,不少骑兵躲闪不及连人带马被绊倒在地,又被更后面冲下来的战马蹋成了肉泥。

404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29 21:39由于冲锋之前对汉军的弩箭的精准打击缺乏足够思想准备,一时间匈奴骑兵大乱,还没冲到汉军阵前速度已经慢了下来,李陵一看时机到了,立即命令士兵们放下弩箭,手持长短兵器开始对匈奴人进行反冲锋,直杀得匈奴人哀嚎一片,丢下数千尸体调转头来又开始往山上跑。

前面跑了李广利,现在三万人对付几千步兵又被杀得丢盔卸甲,且鞮侯单于的愤怒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马上命令调集左右贤王的部队前来会战,誓要将这一支孤军挫骨扬灰。

而李陵回到营中,虽然是胜了一仗,但他的忧虑却更重了,他真切的感受到步兵对付骑兵时的无力感:一旦对方要跑起来,自己的步兵实在是撵不上人家。这时候李陵才知道,当时自己在皇帝面前说的那句“以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 的豪言,真是一句笑话。

但李陵没有时间去后悔和嘲弄自己,或者为自己的莽撞去辩解,他要解决眼下的难题:现在自己是一支深入敌后的孤军,少马,被围,最近的友军部队都在千里之外,怎么办?原地固守?一天两天没问题,十天八天也可以,但之后呢?最重要的是现在消息都很难送不出去,即便送出去也来不及了,朝廷里没有人知道他们已经被围,匈奴人就是困也能把他们困死。撤退突围?以自己部队的移动速度根本是不可能摆脱匈奴骑兵的追击的。

怎么办?就算自己手下的士兵个个都是强悍勇士一个能打对手十个,可如果敌人不止十个呢?在匈奴人的地盘上固守,只能是守得匈奴的援军越来越多。思量再三,李陵还是决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于是,汉军虽然打胜了一仗,却开始撤退,匈奴人刚败下阵来,又开始新一轮的攻击。

李陵指挥着部队边打边撤,遇到地形有利的地方或匈奴人追近了,就停下来和匈奴人干一仗,等把匈奴人赶远了就继续往南跑。匈奴人一路狂追,眼看快追上了,在汉军弩箭的招呼下又赶紧调头狂奔,远远跑开等一口气捣上来,接着再一次开始追赶汉军。由于左右贤王的部队不断的补充进来,这时候匈奴单于的部队已经由开始的三万人增加到了八万人,但就是八万人一连往南就这么追赶好几天也没能把李陵的五千人吃掉。

汉军向南跑了几天也疲惫了,而且这时候的李陵也不敢按原计划往受降城去了,因为那里本没有驻兵,去了一切也只能靠他们自己,比在浚稽山下无非就是换了个大点的坟墓而已,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部队尽量往南,往最近的边塞靠近,说不定还有朝廷的其他部队可以支援自己。

406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1-30 23:13 刚忙完,

等下来

来自

4091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01 00:02不好意思,电脑坏了,开不了机,明天中午再补上今天的吧

来自

4092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01 00:02 大家洗洗

睡吧

来自

409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01 13:16汉军向南跑了几天也疲惫了,而且这时候的李陵也不敢按原计划往受降城去了,因为那里本没有驻兵,去了一切也只能靠他们自己,比在浚稽山下无非就是换了个大点的坟墓而已,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部队尽量往南,往最近的边塞靠近,说不定还有朝廷的其他部队可以支援自己。

在撤退的第四天,匈奴的大军又一次逼近,李陵赶紧在退到附近的一个山谷,并且依仗地势又打了匈奴人一个伏击。

虽然又杀伤好些匈奴人,可李陵发现,自己和手下真的被困住了。这也难怪,谁叫他们不是骑兵,机动性差,一天到晚没命的跑也不过跑出百十里地,而匈奴骑兵的速度比他们快多了,完全可以一批追赶一批休息,一批休息一批追赶,等休息完了快马加鞭追上将前面的同伙替换下来三班倒的追他们。李陵手下的楚人再强,毕竟也是人,也知道疲惫,也能感到恐惧和绝望,而且这个时候是全军上下基本上是人人负伤个个见血,但凡有匈奴军队赶得近身,只能是重伤的在武刚车上举盾防御,受伤稍轻的赶车,轻伤的就持兵刃和敌人搏杀,完全就是重伤当轻伤使,中伤当没伤使,轻伤当神人使了。

李陵一看这情况可不行,这样下去大家全都得在这山谷里困死,必须想办法一鼓作气突围。

可是此刻大家肉体上已经到了一个极限,使劲榨也出不了多少油水。这时候李陵想:既然身体上不行了,就要从精神上入手,于是决定拿军中的营妓开刀,把她们集中起来杀了祭旗。

反正大家都出不去了,宁可一死也不能让匈奴这些狗娘养的糟蹋了我大汉的女子。

军中的士兵们见到女人们的惨死,再次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于是第二天,李陵指挥部队再次出击,击杀匈奴三千余人,部队成功从包围圈中冲出朝东南逃去。

当然这是我的说法。有人可能看过《汉书》,会说这不对呀,《汉书》里面说一天交战下来,李陵说:“这几天我手下的兄弟们气色不好都鼓不起劲来,怎么回事?难道是军中有女人害得弟兄们阳气不足吗?”于是让亲信每辆武刚车都逐一进行搜捕,果然在不少车辆的夹层里搜到很多偷偷随军的士兵妻子,于是统统抓起来杀掉。少了晚上跟女人玩命,第二天士兵们果然精神焕发,腰也直了,手脚也利索了,一通猛砍猛杀,砍翻三千多匈奴人得以往西南溃围而去。

410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01 21:08班固在写《汉书》的时候,因为他本人受当时的正统儒家思想和政治的影响,有不少事情是不太靠谱的,把这些女子说成是在边境当地被流放罪人的老婆、女儿,出征前被李陵手下的士兵们娶为妻子,这就是不靠谱的事情。大军出征,将军带家属的都不多,士兵们又怎么能把自己的老婆带上呢?如果带上了,李陵作为一个深得士卒爱戴的将领,又怎么会不知道?军队出征,自然有随军的伙夫负责饮食,那这些妇女能随军还能干什么?想想就知道,那到晚上得弄出多大动静。这些姑且不论,就是五千人的队伍带上了家属,那又是几千张吃饭的嘴,这个统帅要多迟钝方能到最后才察觉。

有人说了,未必是每个人都带着老婆,可能也就是少数,比如就几十几百人而已。可问题又来了,如果只是少数,那影响的也就是少数人,如何能让李陵手下的兄弟们都阳气不足?所以,这些随军的女子,如果真的有,那只有一个称呼:“军妓”。

这个猜测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军妓”这东西的雏形虽然在春秋战国时候就有,但正式将其作为制度确立起来的就是刘彻,目的是“以待军士之无妻室者”。李陵杀了她们,并告诉士兵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男人们战死后这些女人会受尽匈奴人的折磨而惨死,这些可怜的女子跟随部队出征,虽然没什么专一可言,但毕竟和士兵们一起受过苦,一起遭过罪,多少也有些感情,这才能激起士兵们的愤慨和复仇的斗志。如果这些妇女是士兵们的妻子,这下子都被李陵杀了,别说提士气,肯定会有人冲出来跟李陵拼命,军队不内讧就不错了。

不管当时的情况究竟是怎么样,有一点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战争从来也没让女人走开。

从包围圈里跑出来的李陵带着队伍又是没命的狂奔了四五日才又停了下来。这时候有一个好消息跟一个坏消息等着他们,好消息是他们前两天已经过了茏城,里边塞也就是三五百里远了,坏消息是,匈奴骑兵就要追上来而士兵实在是已经跑不动了。李陵环顾了四周,发现他们已经到了居延海附近,依着水旁有大片大片的芦苇荡,也没有其他办法了,李陵就命令士兵们躲到芦苇荡里。

且鞮侯单于带兵追上来,发现汉军突然消失了。难道是长翅膀飞了不成,不能够啊,能飞早飞了何必等到现在呢?再一看,哦,肯定是躲到那边的芦苇荡里了。派兵去搜吧,单于又怕汉军在里面打伏击或是出什么幺蛾子,随即想了想,微微一笑,一挥手命令手下在上风口开始放火,准备来个火烧芦苇荡。

随着单于的一声令下,数十处火头开始燃烧,火借风势风助火形,瞬时间大火伴随着浓烟从上风口往下滚滚而去,只消得一时三刻,李陵他们就要么被火烧死,要么被烟熏死,要么跳水淹死,看来是没有活路了。

411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02 22:39这边李陵的手下们见火势一起也是慌了神,有人说要么干脆跳到居延海里,活得一个算一个;有人说干脆冲出去跟匈奴人拼了,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李陵这时候急中生智,让士兵们从芦苇荡里也放火对冲掉上风口的火势,提前在芦苇荡中间烧出一片空地,这就避免了大伙最后被大火围困烧死,而且这两向一放火,烟就更大了,遮天蔽日的让能见度直线下降,李陵带着士兵趁着浓烟又一次逃了出去。

逃出芦苇荡,李陵他们离边塞已经越来越近,地平线上已经能隐约望见鞮汗山了,只要翻过鞮汗山,居延塞便在百里之外,他们一众人就可以逃出生天。然而,从芦苇荡里跑出来,李陵他们并没能暂时的摆脱匈奴的追兵,因为这时候全军上下不管是谁,在精神还是肉体上都已经到了极限,似乎已经无法支持他们再前进一步。才跑出了十几里地,看着匈奴人又快追上来了,李陵只好命令士兵们赶紧进到山谷的树林里。

且鞮侯单于率领大军在一旁的小山上看到李陵带着人进来树林,马上命令大军把树林围了起来,这下他认为汉军进了树林就是进了绝路,遂让自己的儿子亲自率军发起冲锋。

这正中了李陵的下怀,树林里林木茂密骑兵到了里面完全施展不开,倒是合适汉军的步兵游走,期间或躲或打显得格外灵活,李陵让士兵们依着树林的形势集中兵力发挥弩箭的优势伏击匈奴骑兵,汉军士兵们有的躲在树上,有的藏身树后,有的猫在土坑里,匈奴的骑兵一接近,弩箭便从四面八方飞过来,匈奴人的战马卡树木之间转身都困难,纷纷被射成了刺猬。只见且鞮侯单于的儿子雄赳赳气昂昂的带着一票人马冲进去,不一会就纷纷冲了出来,跑得快的抱头鼠窜,跑得慢的已经命丧树林了。

在山坡上的单于看到自己的儿子狼狈的逃了回来,没想到已经山穷水尽的汉军居然还有这样的战斗力,心里正自惊愕,更想不到的是李陵竟然还敢在这个时候发起反冲锋,树林里的汉军们远远望见匈奴单于的旗帜在南山坡上,手中的弩箭毫不犹豫的统统都往上招呼,弩箭射穿了单于的大旗,吓得且鞮侯单于调转马头就跑,几乎是堪堪废命。然而,汉军的这次反击也让他们自己成了强弩之末,虽然打跑了匈奴人的进攻,自己也无力冲出匈奴人的包围。回到林子里,李陵正发愁怎么逃出去,突然听手下人说刚才居然破天荒的抓到了几个匈奴人的俘虏,便提过来审问,他要弄清楚以往匈奴人作战讲究的是来去如风,很少拖泥带水,这次为什么匈奴人对他就这么的穷追不舍。

415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03 22:13匈奴人历来崇拜勇士,哪怕是敌人,只要是比他们强的,他们也毫不吝啬对对手的尊敬,于是俘虏也不隐瞒,对李陵直言相告。原来单于追了这一路也是犯嘀咕,就身边的将领说:“我们一路追击都不能击破敌人,这肯定是汉朝的精兵,现在他们引着我们一路往南走,这都快到汉朝边境了,保不齐前面是有汉朝的伏兵在等着我们吧?”于是一时三刻之间单于就准备退兵,可他手下的将领们都不同意,说:“单于你亲自带兵追了这一路,几万人打几千人都拿不下来,这要是传出去以后还怎么混?汉朝不是更加轻视我们吗?现在在丛林山谷间我们施展不开,再过四五十里就是平地,如果到了平地还吃不下这支部队我们再撤也不迟。”听了俘虏的话,李陵心里暗自高兴,虽然匈奴人的进攻越来越猛烈,但有可能是放弃前的疯狂,一路的坚持只差最后一步就要守得云开见月明。可凡事往往最后一步却是最为艰难,那边匈奴有人被俘虏,这边李陵的部队里也出了叛徒。

这个人叫管敢,是李陵手下的小兵。白天的时候,管敢因为在整个部队情况岌岌可危就发表了一些悲观的言论,没想到这几句话很快传到顶头上司的耳朵里,这下可惹恼了上司,结果管敢在遭到上司一通辱骂之后干脆就漏夜偷跑出军营朝匈奴单于大帐投去。

当管敢跑到匈奴那边的时候,恰逢且鞮侯单于正和手下大将商议明日撤军的事情,闻得下人说外面来了个李陵军中的降兵,便让人把管敢带到帐来,不一会下人们就把已经五花大绑的管敢推搡着进来。单于先前已经知道了带领这支汉军的将领是李陵,匈奴人的习性我们多次提过了,李陵的祖父李广是匈奴人十分敬仰的汉朝将领,此次交战,李陵把五千步兵指挥得当,匈奴八九万骑兵竟不得胜,不由得让匈奴人对李陵也高看一眼,因而对他手下的士兵亦有几分敬重。

且鞮侯单于让人把管敢的绑松了,问他:“你们李将军好生勇猛,跟我们一路打过来,是不是要把我们往伏击圈引啊?你们的伏兵在什么地方,有多少人?”管敢先是一愣,随即告诉单于,李陵这支是真的孤军没有后援,连天作战下来人困马乏,而且弩箭已经快用光了,现在也就是李陵和手下的校尉韩延年各领的八百撑着黄旗和白旗的士兵还有些战斗力,其他人都不值一提,只要单于集中精兵消灭两部分人,李陵的部队定然一击即溃。

听了管敢的话,且鞮侯单于心里大呼好险,差点让李陵就这么跑了,不由得对李陵又多生了三分佩服之情,而且观察管敢的神色,他也不像是来诈降的,于是命令手下各部队做好准备,明天要一举击破汉军。

417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04 22:35转过天来,匈奴人的进攻愈发猛烈而密集,而且专往汉军的要害打,也不冲锋就专往有黄白旗帜的地方射箭,一时间矢下如雨,匈奴人一边打还一边喊:“李陵、韩延年快快投降,可留尔等一条性命。”李陵一看这情况直到已经到了绝境了,只好带领部队强行突围。这时候汉军还有三千多人,然而出发时所带的五十万支弩箭几乎已经用光,大部分的武刚车也已经损坏。更要命的是连天的作战让将士们手中的兵器都卷了刃,木头都劈不开了,大部分军官们手中只有一把短刀,很多士兵们则赤手空拳,只能把损坏的武钢车车轴拆下来当棍棒,轮子卸了当盾牌,就这样跟匈奴人拼,边打边跑,一次次打退了匈奴的追兵。

然而不管李陵手下的士兵们再如何的不畏死,这时候都已经是强弩之末,匈奴骑兵三面包抄把李陵的部队逼进了鞮汗山前的峡谷中,然后匈奴人在山上居高临下往谷中又是垒石又是滚木的招呼,很多士兵们惨死于谷中,李陵和剩余的手下被堵死在山谷里。

一直到了夜幕降临,谷中才稍稍得以平静,可是李陵的心里却无法平静。至少到这一刻为止,他还是一个英雄,以五千步兵对抗十几倍于己的骑兵,转战千里杀敌过万,他自信亘古以来还未有一个将领能做得比他更出色,可他现在里边境只有百里,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为何他的国家、朝廷还没有派来一兵一卒的援兵,难道就这样抛弃了他和他手下的士兵?

接下来该怎么办?战死沙场么?不!李陵爱惜自己的生命,他年纪轻轻还有大好的年华,不论如何自己一定要活着。

为了突围,他想了最后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换了一件普通士兵的衣服,也不带随从就拿着一把刀想要趁着夜色刺杀匈奴单于制造混乱,然后趁乱突围。

可是现实不是武侠小说,李陵也不是飞天遁地的侠客,一个人想要潜入重兵把守的匈奴大帐怎么办得到?李陵远远的在匈奴军营边上观察了好一阵子也没瞅见什么空子,只好又转了回来。

回到军营里,李陵十分的丧气,认定此次兵败身死已成定局,这时他的内心已经起来变化:相比于战死沙场,求生的意念比往常更强大。这个很好解释,就好比一个病人,如果得的是急病,可能说死就死了;但如果是慢性病,长年累月的熬着身子一天不如一天,他渴望生的意念就会越来越强,为了活着他可以去尝试任何事物,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上很多所谓的延年益寿的“保健品”和包治百病的“神医”们屡禁不绝。

李陵让手下把旗子烧了,身上但凡有值钱的东西都埋了,自己独自坐在火堆前喃喃的说:“要是还有那么几十支箭,就足够突围出去了。”

419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05 21:12这时候李陵手下一个随从看出了他的心思,低声对他说:“将军现在已经威震匈奴,如果实在不行,不如先假投降,以后有了机会再回去报效朝廷。就像浞野候赵破奴将军那样,他投降了匈奴又跑回来了,皇帝不也还很信任他么?将军的本事远超赵将军,陛下都能礼待赵将军,难道会容不下将军您吗?”李陵一听,马上呵斥手下:“住嘴!我要是不死就算不得英雄好汉。”可实际上至少从李陵要去刺杀匈奴单于见没机会就没动手开始,李陵的内心已经动摇了。手下的一番话无疑给他提了个醒:要是为了活命,投降也算一条出路。李陵觉得苟且的活着的弱者也比死了的英雄好汉要强,毕竟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况且从他爷爷李广开始,他李家不欠大汉朝什么,倒是汉朝亏欠他李家不少。可他毕竟不是只身一人,他还有跟他一路出生入死的兄弟们,让他们投降匈奴他们断然是不肯的,为了尽可能的让更多的人活下来,也为了让国家和朝廷的人知道他们这十多天来惊天地泣鬼神的经历,思来想去,他最终决定让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

结果如何,听天由命罢!于是,李陵把手下集中起来,每人分两升炒米,装一片冰,吩咐大家趁着夜色各自突围,一旦突围成功,就约定在居延塞碰头。

约定完毕,李陵和韩延年率先上马,其他的士兵们三五成群紧随其后。为了鼓舞士气,李陵让士兵把战鼓擂起来,想要一鼓作气带头冲出去。可是连日作战下来,军队里的鼓都已经破了,怎么用力都鼓不起来,再敲也只有泄气的闷声,李陵暗自叹了一口气,和韩延年一起率先带着十几个士兵在沉闷的破鼓声中开始突围。

李陵一行人并没有走出多远就被匈奴人发现了,虽然夜幕深沉看不见长相,但凭他们骑着马,匈奴人就知道跑的一定是汉军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于是不一会几千人就呼啦啦的追赶了上来。

几千人追这么几十个人,想当年以项羽之能尚被逼自刎乌江,李陵他们一行更是不济,跑不出几里地韩延年率先战死,李陵一看四面被围,韩延年都死了,叹息一声翻身下

马投降。

可能还是有人会问:李陵最后为什么会投降?我的解释总结起来是:第一,这时候的李陵还年轻,而且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征,应该说如果他最终能顺利逃脱,那他的战果是斐然的,这让他不甘于就这么战死沙场;第二,他带着五千孤军千里转战,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却依然看不到哪怕一个援兵,这让李陵对朝廷心生绝望。如果他在浚稽山下、在芦苇荡中、或是在之前撤退途中的任何一处陷入绝境时,可能说战死就战死了,但是李陵一次次获得了胜利,一次次突围成功,又一次次的身陷重围,任何人在这绝望又希望,希望再绝望,反反复复的折腾中都会导致赴死的勇气逐渐消失,求生的欲望愈发强烈,蝼蚁尚且贪生,何况是堂堂七尺男儿呢?李陵投降的地方离最近的居延塞仅有百里,骑马最多只有一两个时辰的距离,边塞的空气对他而言是那么的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但不管怎么样,之前十几天的奋战、艰苦、壮烈,在别人的眼里从他下马的那一刻便化为了乌有。

422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06 22:53《史记》李陵军败后,一开始大家都以为他战死了,后来部队里有四百多士兵陆陆续续的回到了塞内,李陵投

降的消息也随之传入了朝廷。

得到李陵投降消息的刘彻怒不可遏,以往汉匈两国交战多年,或降或叛的事情不在少数,可刘彻对李陵投降一事表现与其他时候完全不同。大概是因为他心里对李陵充满了期望,现在李陵居然投敌,这让刘彻认为李陵有辱李广一家的门风,简直让他是前所未有的愤怒。我们知道,最高统治者一发怒,就意味着有人要倒霉了。

第一个倒霉的是陈步乐,刘彻认定陈步乐替李陵邀功说好话,见到他便指着鼻子就是一顿的臭骂。天威震怒吓得陈步乐魂不附体,他整个人出了皇宫就如没有意识的行尸走肉般,好容易等回到了家,魂魄才堪堪归体。虽然自己冤枉,虽然李陵投降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可皇帝那里跟你讲那么多道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后陈步乐思来想去,尽管自己确实无辜但他还是一咬牙自杀了。

当然,陈步乐的死是可以预见的,尽管他对李陵投不投降这件事情上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是就凭他是李陵的人这一条,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就足够了。然而,第二个倒霉的人却让当时的人谁都意想不到。

坐实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后,刘彻在朝廷上征求大臣们对此事的看法。以刘彻当时的震怒,所谓的廷辩其实就是在开公判大会批判李陵投敌卖国的可耻行为,只不过嫌犯没有到场也无权辩护而已。

朝堂上大臣们也很识相,纷纷站出来指责李陵投降的行为,说他缺乏将军战死沙场的勇气,其行为不仅可耻,简直可恨,非但玷污李广将军的威名,还令朝廷也随之蒙垢,更有甚者还无端捏造一些李陵的往事证明其脑后有反骨,投敌是迟早的事情,进而归结到皇帝明察秋毫,李陵要求出征也只让他带了五千人,倘若是带领五万大军,还不知会连累多少无辜的将士枉死沙场,实在是陛下圣明。

在众人一边倒的批李声潮中,刘彻问一旁的司马迁有什么看法。从司马迁对李广流露出的崇敬看,他大概平时也欣赏李陵,而且根据司马迁自己的观察,皇帝本人非常喜欢李陵,甚至有把他看作霍去病第二的可能,如果他现在不跟风,反而给李陵说几句好话,是不是就合了皇帝的心思?于是,就在朝堂之上,司马迁做了这一番揣测圣意的寻思之后,说出了影响他下半生的回答:“据臣所知,李陵是至孝至信之人,而且常怀为国献身的信念,是真正有国士之风的人才。现在不过一次战败,满朝那些平时只知道保全自家性命的人就揪住这一点不放死命的攻击他,真是令亲者痛,仇者快!想那李陵,以五千步兵深入北方,独斗匈奴数万精锐之师,杀得敌人心颤胆寒,迫使匈奴举全国之兵聚而击之。

就算如此,他尚能带领部队转战千里,与士卒同心御敌直至弹尽粮绝,即便是古代最有名的将领恐怕也不过如此!臣窃以为,他之所以选择投降,是要保留有用之躯,他日定当再报效朝廷。” 425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06 22:54各位,明后天外省出差,星期一可能回到,不好意思,请假两天

425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07 23:00 出差

来自

4276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08 17:47 明晚回到

来自

4293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09 23:19 我胡汉三

已经回来了

4329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09 23:19不管在哪个朝代,胡乱揣测圣意都是风险极大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像司马迁这样平时就不精于此道的臣子更是如此,可惜了司马迁,头脑一热一念之差做了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结果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司马迁的意料。本来李陵不愿意给李广利看辎重就已经得罪了皇帝,要求独立带兵出征最后又兵败投降,让刘彻心里对李陵有的都是不满,并无一丝同情,这时候司马迁竟然站出来替李陵说话,而且言语中隐隐的有影射贰师将军无能之意,这让刘彻将对李陵的不满和愤恨转嫁于司马迁。

司马迁话音刚落刘彻就当场拍案而起,指着司马迁就是一通的诘难和谩骂:“你怎么知道李陵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肯定他是假投降?这都是他告诉你的吗?还是你们之间有什么阴谋!按你的意思,以后将士们上了战场也不用拼死杀敌了,打不过投降就可以了,是不是!”司马迁知道自己触了逆鳞,可到这个时候说什么也没有用了,愤怒的刘彻一挥手,当场让卫士把司马迁押下去交由廷尉杜周审理。

一听杜周的名字,司马迁顿时绝望,知道这次自己算是玩完了。

杜周是个什么样的人现在大家很少有人知道,这不要紧,因为杜周这个名字其实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那么只要知道这是一类什么人,我们就知道司马迁为什么会绝望了。前面说过,历史上但凡有大作为的君主,骨子里都是法家独裁的信徒。而所有的独裁者为了举国上下能够不打折的传递自己的意志,他们都需要这么一群人,这些人外表看起来是独立的人,但实际上他们只是是独裁君主们的牵线木偶,通常是以严酷的手段一丝不苟执行独裁者的命令,甚至为了满足独裁者内心的需求不择手段。这群人的本事总结起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