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就两条:如果皇帝说你有罪,他们就能让你自己承认你有罪;如果皇帝怀疑你有罪,他们就能让你承认你确实有罪。

在历史上这群人有一个统一的称谓——酷吏,而在汉武帝一朝,杜周就是酷吏中的杰出代表。

虽然杜周是主管刑狱的廷尉,但对他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严格执行皇帝的意志,法律、真相什么的并不重要。但凡在他手上过过的犯人,如果是皇帝想要放过的,他就把人关上几天找个由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是皇帝想要除掉的,他不仅要把人的罪证做死,还要深究党羽,尽可能大的把事态扩大,就连曾经和犯人一起吃过饭、见过面甚至呼吸过同一个地方空气的都不放过,真正的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

由于杜周们的努力工作,武帝一朝光诏狱里的犯人就达十几万人,你可能以为这样做廷尉要审的人是不是太多了,杜周自己会不会忙不过来?那你就太小看酷吏们了。但凡是酷吏如杜周这样的,根本不用跟你审什么案子找什么证据,犯人还没上堂呢,他的罪名啊、犯罪动机、过程啊什么的杜周就已经帮你想好了,你只要招“是”就可以了,杜周让你招的办法也很简单,一律是刑讯逼供,说白了就是打,打到你说“是”为止。

所以司马迁被皇帝下了廷尉,他想不绝望都不行了。

433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10 20:03依皇帝愤怒的表现,杜周认定司马迁是死罪,于是审判的结果是司马迁依律判处死刑,过程各位可以自行脑补。我们知道,在汉朝如果你被判了死罪可你又不想死,那是有两个办法的。第一种办法最常见,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将军比如李广都用过,就是花钱买命。现在我们说一个官员要是想弄点钱那太容易了,尤其是在古代,只要向下面人一伸手,三年清知府还十万雪花银呢,可惜的是司马迁自己和父亲两代人做的都是太史,“掌天官,不治人”,没办法跟神仙们索贿,现在急用钱,可司马迁一家一时半会根本凑不出赎命的钱。

没钱,又不想死,怎么办?还有第二个办法,受宫刑。

可能有的人觉得这太过残忍了,无非是说了几句话就要受到这样的惩罚,而作为一个相对意义上的穷光蛋,司马迁要是不想死,那就只有这一条路可走,谁叫他一时嘴欠呢?当然,李陵最后也辜负了司马迁对他的信任。天汉四年(公元前 97 年),刘彻以李广利为首再发大兵二十万进攻匈奴,同时派将军公孙敖深入匈奴腹地发动宣传攻势试图迎回李陵。

然而公孙敖这一趟却徒劳无功,他白跑一趟不说,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还把一条没有经过确认的信息反馈给了皇帝:“根据捉到的俘虏的口供,是李陵教匈奴单于平时如何设防以防备汉军的袭击,所以臣等才无功而返。”事后我们得知,教匈奴人防备汉军的不是李陵,而是汉朝另外一个投降的将领李绪,但在当时刘彻闻言是勃然大怒,将李陵尚留在中原的一干老小灭了族。这是致李陵于死地的最后一击,至此之后李陵即便有心他也再不可能返回中原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当时投降匈奴已经是丢人了,现在如果回去,那等于再丢一次人,算了吧。”至此之后的李陵,虽然很得匈奴单于的赏识,甚至被单于封为右校王,但那个意气风发,以五千步兵就敢于直面八万骑兵的少年英才却再也一去不返,二十三年后的元平元年(公元前 74 年),李陵在碌碌无为中病死于匈奴。

李陵的一生无疑是个悲剧,他本有可能成为卫青、霍去病一般闪耀的将星,却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落得如此的下场,不由得不让人感叹造化弄人。实话实说,李陵的悲剧虽然有他自己年轻气盛的主观因素,可是客观因素也非常重要,以五千孤军千里转战八万敌军的他并不算对不起大汉朝廷,相反,对不起他的是让他孤军出征的刘彻,对不起他的是不肯给他打接应的路博德,对不起他的是害得他家被满门抄斩的公孙敖,而他非要说对不起谁,满打满算也就是对不起隔空为他说了两句好话的司马迁。

但是,对于司马迁而言,人生虽然残酷,生活还要继续。

435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11 21:14在牢里呆了一段时间后司马迁又被放了出来并出任比原来职务更高一级的中书令,但是受了宫刑的他已经断了一切的念想,唯一支持他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只有那一部寄托着他父亲临终前交代,而司马迁自己即便在牢里也坚持写作却仍未完成的作品。可是这个时候的司马迁,心境已经完全不同,内心里他对这个社会,对社会的统治者和统治阶级充满了悲观甚至痛恨。以这样的心境写作,无怪乎在司马迁的笔下对历史上那些同样是悲剧的失败者充满了同情,而对那些历史上的成功者,甚至是当权的统治者刘彻却都毫不留情的进行了批判和讽刺,这使得司马迁的作品跟历史上所有的史学作品相比都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然而他无所畏惧,他已经失去了一切,没什么是可以再失去的了。

征和二年(公元前 91 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这部长达一百三十卷的、空前的通史。这部作品第一次改变了以往史书按纪年编写的方式,以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的形式记录了从黄帝开始到武帝太初年间为止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史学本身,更涉及到后世的小说、戏曲、传记、散文之中。

我们现在很多人知道《史记》,只知道鲁迅先生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好似乎它是到了近现代才被人广泛认可的。其实不然,哪怕是在《史记》诞生之初的汉代,当时就已经有很多大学者对它推崇备至:文学家杨雄在他的《法言》一书中说,即使是圣人,看了《史记》也能在其中有所收获;哲学家桓谭在他的著作中是这样评价《史记》:历史上的通才们写过数以百计的论著,但只有《史记》算得上巨著,而其他的都只能算小论,汉代的学者不少,但只有司马迁是大河,而其他都是小溪。

司马迁在完成写作之后又小心的将作品誊抄了一份,将副本保留在家中交由自己的女儿女婿保管,正本则献给了皇帝刘彻。司马迁把自己完成的作品给皇帝看,这似乎是个充分非必要条件,毕竟皇帝没有下命令让他写这么个东西,而且可以想见司马迁在里面对汉朝的皇帝尤其是刘彻恐怕没几句好话,刘彻看了以后脸色定然不会好看,我只能揣测那是司马迁为了小小的满足下自己的报复心理。

大概在完成《史记》后的不久,司马迁便离开了人世,因为征和二年之后,司马迁除了留下一封给因为卷入一场动乱即将被处死的好友任安的书信外,关于他的其他消息就消失于历史中。

不管是因为心力憔悴还是因为受了皇帝的报复,司马迁都

已经不在乎了,毕竟心愿已了,可以走了。

从现在来看,司马迁估计是病死了,因为刘彻看了他送上来的《太史公书》虽然勃然大怒,虽然立即销毁了《 本纪》等一些章节,但他最后还是把这部著作大体上保留了下来,也并没有史书记载他对司马迁进行过什么进一步的处罚,因为这时候的刘彻正被朝廷中的一场波及甚广的动乱弄得焦头烂额,因而他对这个仍然用笔头和自己抗争的司马迁已经没什么兴趣了。

这场动乱是当时朝廷中的一件大事,甚至可以说是是一件影响了西汉王朝未来走势的大事,此事牵连之广,破坏之大在汉朝前百年的历史中前所未有,而司马迁的好友任安在这件事情中只是一只小虾米而已。

后来,我们管这件大事叫:

巫蛊之祸。

4388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12 21:31 第二十三

章 巫蛊之祸

站在金字塔最顶端的两个男人巫蛊一事由来已久,对于 刘彻和皇后卫子夫来说也不是新鲜事,当年卫子夫就是得益于陈阿娇的巫蛊事件最终得以上位。元朔元年(公元前 128 年),刘彻迎来了他第一个儿子刘据,刘彻对这个儿子非常的满意,甚至当刘据一生下来刘彻便命宫里的文人写了一首《皇太子赋》,光看题目就知道这个儿子在刘彻心中的地位。等到刘据七岁的时候,刘彻就正式将他立为太子,并找来当时的大儒做太子的老师,太子成年后,刘彻又给刘据建了一座“博望苑”,准许太子在其中自由的与宾客来往。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历来统治者都怕手下结党营私,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行,原因很简单,谁知道这小子私底下跟这么多人勾结在一起是想干嘛,是不是等不及了准备把老子推下台去自己上来做皇帝的位子?而专权独断的刘彻居然能够允许刘据这样,可见他对这个儿子抱有多大的期望。

但或许真的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渐渐的刘彻发现不对劲了,刘据这小子越来越不像自己,处处和自己做对,刘彻要严法酷吏,刘据说不对,要宽和待人;刘彻办事激进,要一蹴而就,刘据说不对,要张弛有度循序渐进。这让刘彻非常不爽:妈的,你小子这是想干嘛,处处和老子过不去。

要不是刘彻对自己有绝对的信心和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搞不好他都要找人来给刘据做个亲子鉴定。

其实这也好解释:不都是刘彻自己造成的吗?他接受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形式上把儒学抬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找的人给太子的教育也是儒家的教育。儒家讲究的不就是“仁义”那一套东西么,可刘彻自己,表面上是个儒家,其实心里满满的全是对法家独裁的爱。而儒和法,哪能不冲突对立。

刘据也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这么做有可能得罪了自己的父亲,可是满脑子儒家的思想使他看着自己父亲做的一件件错事又不能不出来纠正,毕竟他父亲做的错事损害的是天下,而这个天下是他刘家的天下,说白了将来也是他刘据的天下。

常常陷于爱护自己的东西和不得罪自己父亲之间选择,刘据感到深深的不安,还好这时还是自己母亲家如日中天的时候,有母亲皇后卫子夫,舅舅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和舅妈平阳公主在后面支持自己,刘据和父亲刘彻之间尚能保持微妙的平衡。

441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13 22:55当时,为了缓和太子的不安,刘彻曾找来许久未曾深谈的大将军卫青一起喝酒,酒席间有意无意的对卫青说:“朕即位之初,汉家王朝尚在草创阶段,朕不革新变法,后世就无法可依,朕不征讨四方,天下就永无宁日。朕也知道这些事情都是劳民伤财的,这些事情也就是到朕这里为止了,如果后来人学着朕的样子那就会走亡秦的老路,现在太子仁德宽厚,以后必是能安定天下的皇帝,朕要找一个能守成的接班人,难道还有比太子更合适的人选吗?现在朕听外面有人风言风语,说因为与朕意见不合,太子和皇后时常感到惶恐不安,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爱卿你可要明白哦。”刘彻不仅这样安慰卫青,平时自己要出兵征讨的时候一旦遇到太子出来劝诫,刘彻就哈哈大笑:“朕把这些辛苦的事情都做完了,留个安逸的江山给你小子不好吗?”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刘彻心里还是明镜似的,头脑还是清醒的,即便后来卫青死了,刘彻每当自己出门在外,他还是将宫里的事情交由皇后,朝廷的事情交由太子处理,依然表现出对太子和皇后足够的信任。但是这种信任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刘彻自己的身体依然健朗,对时局的把控依然自信,一旦他的健康开始出现了问题,他和太子之间微妙的平衡也就开始出现了问题。

可是不管愿意或是不愿意,时间总是在前进,人也总是要老去。当刘彻的身体日渐衰老之后,他的性格变得多疑而易怒,时常担心下面的人(其实就是太子)是不是要提前抢班夺权。当然这不是刘彻一个人的问题,这几乎是古往今来所有统治者的通病,不管他们年轻时是如何的英明神武,老来该犯糊涂的时候都差不多。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刘彻的身体开始一年不如一年,他和太子之间的微妙的平衡从出现问题逐渐发展为失衡,又由失衡导致了关系的坍塌,而诱发帝国最重要两个男人之间关系坍塌的最初起因,却是因为两起原本毫无关联的事件。

4444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14 21:36 第一件事

这件事情现在回头来根本说不清楚,我们姑且称之为“龙华门事件”。

只说时间是在征和元年(公元前 92 年),一日正午时分,刘彻正在建安宫静养。时已入冬,所谓“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不管哪个季节,中午都是人最容易犯困的时候,这时候安坐在殿中的刘彻恍惚间似乎看见一人,身上一席白衣径直从龙华门而来,离远了面目不可分辨,但腰间明晃晃的利剑反着阳光却无比的刺眼,这让刘彻大吃一惊。

要知道在汉朝,臣子见皇帝那是有很多规定和要求的,比如不能穿鞋子。如果你的地位很高,可以让你穿双袜子,如果地位一般,那就只能光着脚,鞋子都不能穿,刀剑这种东西更是不可能出现在身上。开汉一百多年,似乎也就是萧何可以脚上穿着鞋子,腰里挎着宝剑大大方方的见皇帝。现在居然有人挎着剑就过来了,刘彻岂能不吃惊?一惊之下,刘彻忙起身上前想看个究竟,没想到来人看见刘彻过来了,丢下手中的剑就跑。

这一跑让刘彻意识到眼前的人并不是宫中的侍从,于是大呼“有刺客!”,一连叫了三声,建安宫里的侍卫们才反应过来,纷纷出来保驾,看着皇帝指手画脚的比划着刺客的模样,侍卫们把建安宫里里外外翻了个遍,可哪里见到半个人影?就连皇帝描述的那人丢下的宝剑侍卫们也未曾寻得。

这下刘彻龙颜大怒,堂堂建安宫居然让宵小出没如入无人之境,简直不成体统!于是刘彻首先把看龙华门的门侯拉出去斩了,又关了长安城门禁止一切人员出入,然后调集长安周围的骑兵入上林苑,命令骑兵们一字排开进行拉网式的搜索。士兵们并不敢怠慢,一连十一天把包括建安宫在内的整个上林苑翻过来覆过去筑篱式的来来回回搜了三遍,结果却连鬼影都没见着一个。这下子长安及附近百姓的生活全被打乱了,百姓们怨声载道,刘彻只能停止搜索,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在我看来,这件事最大的可能是刘彻自己看花眼了。征和元年时候的刘彻已经六十有四,早到了该老眼昏花的年纪,身体也不如以往硬朗,犯困的时候迷迷糊糊见出现短暂的幻视并非不可能,而且刘彻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内心也越来越怕死。

怕死其实是人的通病,世上但凡敢出来说自己不怕死的绝大多数都是那些身体还算健康的人,他们敢这么说是因为自己身体远没到要死的那个地步,等真到了自己一天不如一天的时候,没几个人是不恋生的。刘彻也不例外,他不能认同自己身体机能的衰退和疾病的不断来袭,一旦有些头疼脑热的就开始担心是不是有人暗地里要害他,所以龙华门的事情看起来是不了了之了,但其实在刘彻心里却留下了一个解不开的疙瘩:既然来的是一个凡人找不到的人,那有没有可能又是有人背地里搞那方面的事情?

这是第一件事情,当然,这只是一个引子。

4467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15 20:58 第二件事

情前面我们说过,刘彻需要的丞相大多只是一个门面上的摆设而已,不需要有什么出众的能力和水平。但即便是个摆设,丞相还是丞相,毕竟名义上还是百官之首,皇帝可以不看重可其他人却不能将其忽视,对他的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还是不能少。所以,一旦身处丞相这个位置的人德才平庸甚至缺失,那就很容易出问题,即便他自己很小心,也保不齐身边的人借他的名头为非作歹,公孙贺吃的就是这个亏。

公孙贺不想当丞相,当皇帝的任命诏书送到他手上的时候,他第一反应是痛哭流涕死活不肯接,这个我们前面已经说到过了,可见公孙贺是知道在刘彻手下当丞相的风险性的。

可是老子知道的事情儿子却未必能够理解,公孙贺很勉强的赴了丞相的任,他升迁后空下来的太仆的位子就由他的儿子公孙敬声接替。爹是三公之首,自己做了九卿,妈又是皇后的姐姐,公子哥儿公孙敬声顿时有种“天老大,我老二”的感觉,只要不见皇帝其他时候都是横着走,骄奢淫逸不说,胆子还越来越大,最后竟然发展到敢挪用国防经费的地步。

从平日的表现看,以公孙敬声的跋扈,既然犯了法,那被人揪出来是迟早的事。果然,在征和元年(公元前 92 年),公孙敬声挪用北军军费一千九百万的事情事发,被下了大狱。

刘彻一看好家伙,老子眼下正是缺钱的时候你还敢把手伸到我的碗里,下令严查。这下公孙贺紧张了,公孙敬声那小子再怎么混蛋也是自己的儿子,说什么也要把他捞出来。

公孙贺一家毕竟是朝廷重臣,和皇帝多少也算沾亲带故,在一个人治而非法治的社会,想要捞人总还是有办法的。按刘彻的习惯,犯了法又不想受罚的,至少还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条是把挪用亏空的钱补齐,可能还要多少缴纳一些罚金;第二条是立功,将功赎罪。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第一条路其实是最好走的,毕竟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算什么问题,按公孙敬声平时的作为,看也不像是第一次做违法的事情,平日了恐怕也没少索贿受贿,断然不可能是像司马迁那种拿不出钱来的穷官。可惜也许公孙贺是抠门过头了舍不得那白花花的银子,又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他偏偏选了走第二条路,他要缉拿朱安世来替儿子赎罪。

公孙贺没有想到,这是一条绝路。

朱安世是当时社会上仅次于郭解的黑社会老大,也是国家的 S 级通缉犯。这个人的牛叉之处在于虽然被朝廷通缉了十好几年,可他居然一点事都没有,而且在地方上日子过得还挺滋润,似乎官府也拿他无可奈何。可惜这次要抓他的是丞相,这意味着朱安世的好日子到头了。丞相要抓的人地方上谁敢包庇?于是,朱安世很快的就被官府缉拿归案。

然而公孙贺从没想过,朱安世之所以能够横行地方数十年,凭的不仅仅是豪强的手段,同时还要上面有人,这些“人” 或是朝廷的大员,或是大员的心腹,虽然不如丞相那般地位显赫,但朱安世通过他们可以得到很多朝廷的各种内幕消息,这些消息汇总到朱安世那里再经过他自己的筛选,便成了他保命的护身符。

等到朱安世进了大牢,一打听才知道抓他的是丞相公孙贺,目的是拿他朱安世的命来捞他自己的儿子后,便是一阵的狂笑,然后瞪着布满血丝的眼睛,说出一句让公孙贺听了三伏天也会脊背发凉的话:“丞相抓我只能给他带了灭三族的祸事。”

450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16 20:40朱安世也当真是个手眼通天的人物,很快他的反击不期而至。

也不知道朱安世通过的是什么关系,他在牢里就给皇帝写了一封状子,状告当朝丞相公孙贺,其中列举了公孙贺一家的罪状: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和阳石公主私通,而公孙贺趁皇帝临幸甘泉宫的时候在驰道旁埋设小木人,意图诅咒皇帝,并且“有恶言”。

在这些控告里面情节有轻有重,有致命的,也有不致命的。

其中,公孙敬声和卫皇后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这事就是不致命的。公主或是皇族的私生活不检点在汉朝并非少见,比如卫子夫的姐姐当年也和陈掌私通,后来卫子夫被立为皇后,而作为皇后姐姐的情人,陈掌顺带着也被刘彻封了个官;再比如长公主刘嫖长期半公开的养了个年轻的面首董偃,刘彻到刘嫖家做客的时候还半开玩笑的对自己的姑姑说:“把你家的主人翁叫出来让我也见上一见吧?”可见,即便刘彻知道了公孙敬声和阳石公主私通,可能就是把公孙敬声发配去充军,要是碰上公孙敬声是个貌若潘安的有为青年,说不定连发配都免了。另外,诅咒皇帝有恶言这样的控告是没办法求证的,当时也没有录音设备,谁知道他到底诅咒没有,又诅咒了谁,而且既然是诅咒,想必也不会有什么好言。

所以在这些控告里面,致命的是在驰道旁埋小木人的巫蛊行为,因为它是最能刺激刘彻神经而且又能取到物证的。

果然,接到朱安世的告状,刘彻又一次大怒,让人按朱安世所说的位置掘开驰道寻找,果然找到了小木人。这下公孙贺悔得肠子都青了,本来想把自己儿子捞出来,没想到反而把自己也陷了进去。就在下大狱的当晚,父子大哭一场后两人齐在狱中赴了黄泉,公孙一家也被灭了族,就连同皇后卫子夫的女儿诸邑公主和阳石公主,以及卫青的儿子长平侯卫伉也未能幸免。

虽然掘出了小木人,又杀了一干不法的臣子,但刘彻的身体却没有明显的好转,反而一天到晚的做恶梦,一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几千个小木人拿着棍子朝自己冲来,吓得刘彻整晚整晚的睡不着觉,只好朝也不上了,政也不理了,自己一个人跑到甘泉宫去静养。

可到了甘泉宫,刘彻也没安生多少,该做噩梦的时候还是做噩梦,该睡不着的时候同样睡不着。这时候一个叫江充的人说,这一定是还有人在搞巫蛊的事情意图加害于他。刚经历了龙华门的怪事,又掘出了驰道上的小木人,很难不让年老的刘彻不把它们联系到一起,进而怀疑是不是有更多的巫蛊事件,于是刘彻便委派江充彻查长安城里所有的巫蛊事件。

成语有云:“所托非人”,就十分贴切的描述了刘彻的这个决定。正是这个江充,把一件巫蛊的个案不断的扩大化,最终酿成了一个牵连甚广血流成河的惨案,几几乎把国家逼到了绝境。

有病乱投医的老头子刘彻在启用江充的时候怎么不会想到,这个人能在不久的将来,给自己和整个西汉王朝带来何等巨大而不可磨灭的创伤。

征和二年(公元前 91 年)正月,巫蛊祸起。

452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17 22:56 巫蛊之

祸赵国人江充,原名江齐,此人本就不是什么好鸟,最早通过告发昔日亲戚兼好友赵国太子刘丹发迹,往上爬靠的是一身投机取巧的本事。像他这样的人在哪个时候、哪个集体中都是少不了的,可江充比一般投机倒把的贩子玩得溜,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要靠谁。一般人只知道讨好顶头上司,而江充则不然,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能给他利益最大化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刘彻,所以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在皇帝面前玩命的表现。皇帝喜欢奇人异士,他就穿着稀奇古怪的衣服去见皇帝,皇帝希望官员执法严明不留情面,他就装出一副公正无私的样子,依仗自己直指绣衣使者的身份专门找达官贵人开刀,为此他得罪过朝中很多的权贵,包括得罪过长公主,甚至最后连太子刘据也未能幸免。

有一次,太子刘据让下人出门办事,也许是为了图方便就让下人乘了太子的车马在驰道中疾驰。驰道在平时是专供皇帝及得到皇帝特许的皇家人员使用的道路,太子的下人上这条道是犯禁的。不幸这事正巧被江充碰到了,他很高兴,马上把太子的车马给扣了下来,太子的下人也抓了起来。

得到消息的太子刘据这下急了,他知道江充这个人,按这个人平日的作为肯定会拿这件事到皇帝面前去邀功,于是立即找人私底下给江充捎话,实际上是向江充求情:“江大人,太子殿下也不是爱惜车马,东西扣了就扣了,只是陛下最近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太子殿下希望江大人能网开一面,不要拿这事去叨扰陛下了。”好不容易逮到这么好的表现机会,江充哪里会答应,转过头去便将此事上奏了皇帝刘彻。刘彻对此事大为满意,认为江充居然连太子的面子都不给,这人是真正的大公无私不畏强权,于是提拔他做了水衡都尉。

有人可能就说了,这不对呀,要按你这么一说,不管江充是不是装的,至少敢真在太岁爷头上动土,他还算是个好官。

事实并非如此,要知道江充这个人之所以敢这么对这些达官贵人,并不是出于什么责任心和正义感,而是他看准了皇帝对达官贵人平日所作所为的不满,不管他怎么在太岁头上动土,总有皇帝这个大太岁在最上面罩着他,这让他有恃无恐。江充知道自己越是在权贵面前表现得公正和不畏强权,就越能得到皇帝的赏识,既爽了自己,又满足了皇帝的需求,同时还能得到皇帝的赏赐,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而且,除了迎合皇帝之外,江充在为官的其他方面却着实不怎么样,他不仅以权谋私,还利用职权大肆提拔和培植自己的亲信,当然,这些事情虽然是可恶,但对皇帝来说也不算太大的事,毕竟不久江充就因为徇私舞弊被罢免了官职。按一般人的思维,一个贪官因为事发丢了官,好容易又重新做官后,不管会不会改邪归正,总会夹着尾巴低调一段时间,可江充不一般,他并不思悔改而是越做越出格,这次抓住机会就要将巫蛊的事情尽可能的扩大化。

4559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18 18:00提前告知下各位,这个周末五六日三天要去开年会,会停更

来自

4575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18 23:03江充为什么要暗示皇帝还有人在搞巫蛊?他是有自己的小九九。江充眼看着自己的靠山皇帝刘彻的身体一个月不如一个月,想来在不久的将来晏驾归西也是可以预见的,而现在的皇帝一旦驾崩,上来的必然是太子。江充可是清楚的记得自己当年做上水衡都尉靠的可是扣了太子的车马,如果太子当了皇帝,能不拿自己开刀报当年的一箭之仇吗?这就是江充极力要让皇帝扩大巫蛊事件范围的唯一原因,这充分暴露了他的本性。且不说太子刘据宽厚仁德在朝野上下都是出了名的,这样的人即便得势也不见得会挟私报复,就算太子刘据就等着一当上皇帝就拿你江充开刀,江充要是个坦坦荡荡大公无私的人,也不会在乎这种因为秉公执法而导致的报复。世界上只有自私的人才害怕别人自私,只有小气的人才担心别人小气,同样,只有江充这种内心狭隘的人才会以自己的小人之心度别人的君子之腹。他的这种担心随着皇帝刘彻的一点点老去而一点点的增大,终于,在被自己内心制造出来的恐惧击垮之前,江充决定先发制人,趁信任自己的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借他的手除掉太子。

想是这么想,可是机会不是说来就来的。皇帝是父亲,太子是儿子,父子关系是人类社会最牢不可破的关系之一,江充自己再怎么得皇帝的信任毕竟也只是个臣子,他和皇帝之间的联系远不能和太子相比,之前宫中也有不少因为卫皇后失势就想趁机离间皇帝和太子之间关系的臣子,他们捏造些无端的缘由凭空构陷太子,下场无一不是被皇帝识破最后落得身首分离。江充以前人为鉴:究竟有什么能比太子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还重要的?想来想去只有一个答案:在皇帝心中比太子,比皇后还要重要的东西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自己。只有皇帝自己的生命受到直接的威胁,他才可能不顾一切,才可能被江充当枪使,而公孙贺的巫蛊事件则是江充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决定把这把火烧大,一直烧到皇后和太子身上去。

当时的长安城,因为皇帝刘彻喜好神仙的缘故,聚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巫师方士,他们希望能投皇帝之所好凭空博得富贵荣华,这正中了江充的下怀。于是江充拿着皇帝的旨意,带上几个号称能见鬼神、能嗅出怨气的心腹方士,领了一众官兵首先开始大肆的在长安城里搜查木头人。

只见江充和手下们在长安城里挨家挨户的搜查,不管是官是民,砸开一家的门就开始翻箱倒柜掘地拆瓦,但凡有看上的东西也不问主家是否愿意,一律强行笑纳。对此,长安城里的官员和百姓们也只能敢怒不敢言,一旦那家稍有不从或表示不满,在江充嘴里便是“大逆不道”,士兵们就能依据江充心腹的指示在他家掘出巫蛊的木头人。有识相的赶紧认栽,好让全家死个痛快,如果坚持否认或是反咬说是江充派人埋下去的,那江充就让你尝尝铁钳烤肉的滋味,直到你招供认罪为止,末了还是一样被全家斩首。

江充搜查巫蛊木头人的事情很快引起了长安城里居民的大面积恐慌,在恐慌情绪的蔓延之下,大家纷纷开始相互举报某家埋有木头人以求自保。这里面不排除有少部分人是确实对皇帝心存不满的,也有部分是诅咒自己的仇人的,更多的是子虚乌有的,但在江充的眼里他们不管是什么身份都是一个样,举报就抓,抓住就审,不服就打,打完就杀。到这一年的七月,长安城里因为巫蛊事件遭牵连的人中从官员到百姓被杀的就有好几万人。

458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19 23:42但这并不是江充的最终目的,他的最终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扳倒太子。于是江充再次到甘泉宫见刘彻,告诉刘彻说他找人看过,皇宫里也有巫蛊之气。虽然曾经无比的信任自己的皇后和太子,但这时候的刘彻已经多少有点头脑发昏,见江充整治巫蛊成绩斐然,不由得也将信将疑起来。转过天去刘彻便找了自己信得过的术士叫檀何的前来咨询。

等檀何来了,刘彻便问他:“照你看宫中有没有巫蛊之气啊?”刘彻就这么简单的一问,可没想到面对皇帝的问话,檀何先是一脸的犹豫,欲言又止,刘彻一再追问,檀何只好跪下磕头,做极不情愿状告诉刘彻:“陛下,臣罪该万死。前日臣曾望气,发觉皇宫中巫蛊之气更胜宫外,恐怕皇宫中的巫蛊之事比长安城中只多不少。如不能尽除,恐怕陛下的病难愈!”说完又是一通的磕头请罪。

刘彻一听,那还得了!马上命令江充率领檀何、按道侯将军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和一队士兵进宫,一定要彻查皇宫里的巫蛊。

江充等的就是这个,他带着手下先从宫女的房间挖起,挖完宫女的就挖众嫔妃的,最后连皇后卫子夫的寝宫和太子宫都不放过。在江充的重点照顾之下,皇后和太子宫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被掘地三尺挖了个遍,甚至到了连一张床都已经放不下的地步。

“找到了!”经过江充和他手下会望气的心腹的授意,士兵们终于掘出了第一个木头人。有第一个就有第二个,有第二个就有第三个……最后江充如愿以偿的在太子宫里掘得了众多其实是他事先早已准备好的小木人。

手握着新鲜出土还带着泥的小木人,江充十分得意,自认为这样就铁证如山,太子肯定是在劫难逃了。

在太子宫里,对掘出木头人最先反应过来的是太子的老师石德。要是皇帝认定太子犯了巫蛊的罪行,作为太子少傅,他肯定逃脱不了干系,所以石德极力鼓动太子:“前些日子丞相公孙贺父子、两位公主和长平侯卫亢都是因为这事丢的性命,如今江充这个贼子又把这套用到太子你的身上。现在下面人都说太子宫里有巫蛊,这事我们即便知道是江充有意栽赃也有口难辩啊。殿下,为今之计只有先发制人抓了江充,从他嘴里撬出真相并连根拔除他的党羽才能还殿下的清白。”太子生性仁厚,一听老师的话吓得就差没挑起来,忙说:“我是陛下的儿子,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情来。”石德又说:“现在我们只知道皇帝陛下在甘泉宫养病,这么多天了身体是否好转我们一点消息也没有,就连太子您和皇后都不能去探望。臣斗胆,可以说现在甚至陛下的生死都未可知,谁敢保证江充就不是赵高那样的奸臣,太子难道忘了当年公子扶苏的事情吗?”江充刚一进宫开始带人挖木人,太子刘据可能就预感到这次是冲着自己来的,等到江充声称从太子宫里掘出众多木人,刘据知道江充和自己的冲突这次再没有回旋余地,不然等待他的只能是和公孙贺、卫亢这些亲戚一样的结局。

走投无路的刘据狠下决心,决定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做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4619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20 21:57征和二年七月壬午日,没等江充到甘泉宫向皇帝汇报,太子刘据就采取了行动。刘据让自己的门客扮成皇帝的使者闯入江充、韩说、章赣、檀何、苏文等人的住所,假冒皇帝的命令要缉拿他们。江充和檀何本来心里就有鬼,看到使者一来以为自己的诡计被皇帝识破,只得乖乖束手就擒。

虽然顺利拿住了江充,但韩说、章赣、苏文等人毕竟在朝为官多年,比较了解皇帝的性格秉性,很快对使者的身份产生了怀疑。也是刘据准备不足,他的门客眼见就要被对方识破身份,就拔出刀来作势要将几人正法。没想到行伍出身的韩说仗着自己手上着实有些功夫,并不买他们的账,也拔出刀来和他们对峙。最后一番搏斗下来,韩说被当场格杀,章赣和苏文负伤之下却逃出府邸直往甘泉宫而去。

本来事情到这里就该告一段落,接下来大刑伺候想办法撬开江充的嘴让他认罪画押,再把人送到甘泉宫,一切或者就可水落石出,可是刘据这个时候做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决定。

这个决定就是私自动用了军队。走脱了章赣和苏文,刘据不想着怎么第一时间去甘泉宫跟父亲澄清事实,而首先担心的是江充的同党会回来劫人,就凭自己手下这几个门客,连几个人都拿不住,到时候怎么能挡住江充的余党?于是他让亲信连夜到未央宫找母亲卫子夫要兵。

就是因为这个江充,卫子夫前些日子刚死了两个女儿,又死了侄子,不仅自己住的地方被翻了个底朝天,现在还来威胁自己的儿子。别说卫子夫是堂堂大汉皇后,她就是泥人也有三分土性!虽然卫子夫入宫四十多年,历来以为人谦和忍让著称,但到了这个时候也不得不做出选择。此时的卫子夫已不是当年那个长发如瀑的少女,不再是那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贫民歌女,不再是那个唯一有皇子可凭的妃子,也不再是那个有弟弟和外甥在朝中如日中天的皇后,虽然名义上依然母仪天下,可如今的她在丈夫刘彻那里不谈恩宠,实际上已经到了连接近自己丈夫相互沟通的机会都很渺茫的地步。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的儿子刘据便是她人生唯一的依靠。

所以,尽管知道不可以,但卫子夫最后还是选择支持自己的儿子。

卫子夫用皇后的印信发长乐宫的卫兵,放出长安马厩中的战马,又打开了长安城里的武库,将卫兵、战马和武器交给了太子刘据,让太子把他的门客和支持太子的一些百姓临时武装成了一支军队。致命的错误就这么样发生而不可挽回了。

4648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

20 21:57

就要一千万点击了,谢谢大家的支持谢

4649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

21 00:08

就差一点点,大家晚安来

4660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

21 11:28

为了热烈庆祝本帖点击超千万,鄙人决定到省城参加消化年会,停更三天。来自

4671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

22 09:23

有没有人在现场?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712653.jpg{EIMAGE}

来自

4698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

22 12:11 困死了

来自

4704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23 22:22这大概是我这辈子参加过的最差的一次大会,好在我已经回来了,明天继续

来自

4752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24 21:22 胡汉三来

来自

477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24 21:28但刘据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点。起先拿住了主犯江充,刘据只是觉得十分的解气,现在有了军队,他就有了对抗江充党羽的底气。刘据让手下把江充提上来自己要亲自审问,没想到江充这个怂包知道拿住自己的是太子,再也没有当年不把太子、长公主和达官贵人们放在眼里的神气劲,全身哆嗦着一句整话还没说呢,屎尿就从裤裆里漏了出来,最后干脆两眼一翻晕了过去。

刘据一看,得,这还审什么,直接向百官们宣布江充谋反,然后将他一刀两断,而那个号称能看到皇宫里布满巫蛊之气的檀何,刘据让人把他绑在上林苑的一棵树上活活烧死。

在大庭广众之下,江充临死前才想到要求饶,刘据那里会理会他,只愤愤的骂道:“赵国的奴才!你祸害完赵王父子还不罢休,现在又来祸害我和我的父皇,真是死有余辜!”太子杀了江充,虽然是出了胸中一口恶气,但也惊吓了满朝的文武百官,尤其是当时的丞相刘屈氂。此人本就是个贪图富贵,胆小怕事又没什么真本事的人,看着太子这又是起兵又是杀人的,早吓掉了魂,自己丞相的印绶什么的都不要了,带着几个下人连滚带爬的逃出长安城直奔甘泉宫而来。

在甘泉宫里的刘彻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养,脑子方才清醒了几分,就见侍卫们把头破血流的章赣和苏文扶了进来。刘彻正在纳闷,只见两人一见了皇帝便跪下声泪俱下的哭诉,说自己因为参与查到了太子宫里有小木人而受到太子的迫害,他们俩侥幸逃了出来,而韩说将军身死当场,江充大人恐怕也难逃一劫。

对于章赣和苏文的一面之词,刘彻是不怎么相信的,根据他对自己儿子的了解,刘彻并不认为太子是一个会起兵篡权的人,他认为太子可能是被江充逼急了,心里害怕才杀人,于是便让手下一个侍从到长安去把太子叫来当堂对质。

可刘彻派出去的这个侍从极是贪生怕死,一听太子杀人了本就不愿意去,到了长安城外眼见城里乱糟糟的一通,根本就不敢进城,只是在城外转了几圈,从城里跑出了的人口中捕风捉影的打听了一些消息就急匆匆的往回赶。回到甘泉宫里对皇帝就是一通的信口雌黄,说的跟亲眼看到的一样:“太子已经起兵造反了,现在城里到处都在杀人,奴才好言相劝让太子来见陛下,可太子也不回答,手下人过来就是一刀,要不是奴才机灵趁乱逃了出来,此间多半是见不到陛下了。”侍从言辞凿凿,刘彻就开始将信将疑了,又过了一会,丞相府的长史也到了甘泉宫。原来,刘屈氂逃出了长安城才发现自己跑得匆忙,连丞相大印都没记得带出来,官员丢了印信那是欺君的大罪。本来丞相就应当坐镇京师主持大局,结果一遇事自己私自逃出来不说,连大印都丢了,这下刘屈氂也没胆量去见皇帝了,只好夹在长安和甘泉宫之间进退不得。

可这么耗着罪过更大,刘屈氂思来想去,最后只能派手下的长史去见皇帝。

这么的长史才硬着头皮来见皇帝,到了甘泉宫一下子便扑倒在地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禀告:“陛下,太子在长安起兵造反了,还杀了江充等好些大臣,臣要不是跑得快,也一并葬送在他手上。”

4779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25 21:35

@283027140 2018-12-25 14:27:54楼主对中国的历史是怎么看待的?除了朝代更替,有什么进步吗?

----------------------------- 制度上从东汉以后就没什么进步,反而退了不少

4809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25 21:37俗话说:“三人成虎”,这下刘彻不由得不信,气的跳起来大骂太子不孝,又指着丞相长史骂道:“丞相呢,这么大的事情他怎么不立即采取行动,干什么去了?”长史不敢说丞相已经逃了,而是回答:“丞相怕事情影响太大,还在策划秘密镇压中,没有敢公开发兵。”刘彻气急败坏:“刀都架在脖子上了,还秘什么秘!”马上想也不想,立即给丞相一份诏书,让他马上带兵封锁长安城,镇压太子的叛乱,命令军队必须尽量避免和百姓短兵相接减少伤亡,但不论死活一定要拿住太子。

刘屈氂有了皇帝的诏书,理直气壮起来,马上纠集了长安附近的士兵召集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将长安城封锁的严严实实,宣称“太子造反,丞相奉命平叛,无论官民拿住反贼重重有赏”。刘据一看丞相带兵来了,马上也宣称“皇帝在甘泉宫病重,奸臣刘屈氂作乱”,拿出清君侧那一套准备和丞相刘屈氂对着干。

要对抗刘屈氂的正规军,光有口号是不够的,还得有足够的军队。说来也算刘据倒霉,长安城外的长水和宣曲两地本有一股少数民族组成的骑兵,人数不算多但是一支战斗力爆表的军队,刘据命令如侯拿着自己太子的节杖冒充皇帝的命令,要求这支骑兵部队全副武装进入长安城听候太子的调遣。没想到如侯刚到骑兵的军营,皇帝的侍郎莽通也到了,当场戳穿如侯的谎言,这下非但骑兵没调成,如侯本人也被莽通和骑兵们杀死在当场。

刘据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让人招来北军护军任安,命任安拿着节杖发北军士兵助阵,没想到任安口头上答应,可进了北军大营就紧闭营门不出。最后刘据没有办法,只好假传皇帝的诏书把长安大牢里的囚犯都放出来,和支持太子的百姓一起编入军队由石德及自己的宾客张光统领,与丞相的军队在城里对峙起来。

丞相和太子两方人各执一词,长安城的官民们都不知听谁的好,结果只能是稀里糊涂的要么跟着太子,要么跟着丞相,两方的人就在长安城里打了起来。四五天功夫就有几万人死于非命,大半长安的街道都被鲜血染红,血液流到低洼的地方甚至汇成了一条条红色的小溪。

刘彻一看,刘屈氂连这事都办不好,只好自己从甘泉宫赶到建章宫主持大局,又发长安城周围三辅地区的骑兵助阵。

前有皇帝的诏书,后又亲眼见到了皇帝陛下,这下长安城里的官员和百姓才相信真的是太子造反,很快帮助太子的人都纷纷离去,刘据手下的军队瞬间分崩离析,为首的将领张兴和石德也在战斗中阵亡。太子刘据眼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两个儿子在同情自己的长安城南门守官田仁的帮助下逃出了长安城。

七月庚寅日,太子兵败出逃后,刘彻命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入未央宫收缴皇后卫子夫的玺绶,废黜了皇后。卫子夫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用三尺白绫在宫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卫氏家族也因受到牵连而遭到灭顶之灾。

481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26 22:05 终成大

错皇后卫子夫自尽,太子逃亡,卫氏一族灭门,刘彻的气却还没消。他出台赏罚条例,一方面继续穷究太子的党羽,凡记录在案曾进过太子“博望苑”的宾客,不问原由一律诛杀;随太子造反的,统统以谋反罪灭族;但有参加了太子军队的百姓士卒,不管是否自愿,尽皆流放发配到敦煌。守南门的田仁,因为放跑了太子当然是要腰斩的;至于任安,他先是答应太子起兵,随后进了北军军营就反悔闭门不出,是为“首鼠两端,坐观成败”,此等贰心贼子也难逃一死;甚至就连只是帮着田仁说了一句公道话的御史大夫暴胜之也被逼自杀。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在跟随丞相平叛并出了死力的人,刘彻分别予以褒奖,戳穿如侯谎言的侍郎莽通被封为重合侯,平民景建因为在战斗中拿下太子少傅石德,一下子平步青云被封为德侯,大鸿胪商丘成擒获反将张光,被封为秺侯,刘彻还下令不惜重金悬赏全国通缉逃跑的太子刘据。

但是,不管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如何的巧舌如簧,事情的真相终在众人的心里。太子和江充一伙谁善谁恶,谁忠谁奸,不论朝野官民,大家心里跟明镜似得,可盛怒之下的皇帝对自己的亲儿子尚且不放过,这时候谁又敢站出来说两句公道话呢?朝堂上没有一个敢帮太子说话的人,可地方上却出了有敢于说真话的人。

令狐茂,是上党郡壶关(地名)的三老(吏名),在谁都不敢帮太子说话的时候来到长安,有可能是交代了后事带着棺材来的。他到了长安后就给刘彻上书:“陛下,臣听说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儿子是万物,只有天平地安,万物才能调和,所以只要父慈母爱,儿子没有不孝顺的。而今太子大汉的嫡嗣,陛下的至亲;江充不过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靠着一些手段得到陛下的重用,以往他在赵国迫害赵国太子的事情是天底下人都知道的,没想到他现在仗着陛下的信任更加胡作非为,竟然又想要迫害太子。太子进不能见陛下,退受困于乱臣,在进退失据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奋起反击杀了江充,随后又怕被陛下的诘责才逃亡,臣以为太子不过是临时拿了陛下的兵自救罢了,并没有谋反的贰心。现在陛下盛怒之下追捕太子,而天下有智谋的能言善辩的人都不敢说一句话,臣深感痛心。臣现在愿效仿伍子胥、比干这样的忠臣,不惜自己的性命请求陛下尽早撤销对太子的缉捕,如此迁延日久,万一太子有个三长两短,陛下岂不铸成大错?至于臣斗胆妄言,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愿在建章宫外随时听候陛下的处置。”刘彻看了令狐茂的上书,这时候他的心情多少也平静了一些,仔细想想确有道理,太子的为人几十年来他都是看在眼里的,这时候刘彻心里多少有些后悔了,所以他并没有处罚令狐茂。但是对他来说,撤销对太子的追捕,就等同于让他堂堂的大汉天子低头认错,要天子认错又没有台阶下,这在刘彻的心里是不能接受的,可如果不撤销追捕,太子的性命谁能保障?自己的海捕文书早发下去了:普天下的臣民都有责缉拿太子,而且“不论死活”,说不定哪天太子就被杀了呢?认错,还是死扛?要面子,还是要儿子?等等看吧。

这也许是矛盾重重的刘彻心里最后的决定,而就等了这么一下,大错便不可避免的铸成了。

483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27 21:54

八月,从长安城里逃出来的刘据往东一直到了现在湖南省的湖县、阌乡一带一个叫泉鸠里的小村子,躲在村子里的一户普通农家中。这户农家人好,品德也高尚,就是太穷了,本来一家人温饱都成问题,现在多了太子、太子的两个儿子和几个随从一下子好几张吃饭的嘴,更是难以为继,只好是每天加班编草鞋去卖来供给太子。

要说刘据的圣贤书也读了不少,理论也丰富,为人也仁慈,唯一不好的一点就是没吃过苦,看着每天都是淡得见底的稀饭上面飘两根菜叶,不说山珍海味,肉粥都没有一份,这种日子刘据那受得了?这时候刘据想到自己在湖县以前曾有个朋友,家里倒是挺有钱的,要是能到他那里躲一阵子或是让他给自己送点钱过来,也能改善改善生活不是?可刘据也知道自己正被全国通缉,一旦自己离开,说不定就会被人发现,搞不好就被打死了。

不出门就可能饿死,出门可能被打死,刘据权衡再三还是受不了咕咕叫的肚子的抗议,想了个自以为折中的办法。他决定冒一冒险,找了个人拿着太子的信物替自己到城里去寻以前那个朋友。

太子刘据以前出门哪次不是大部队拥着,轿子坐着,骏马跨着,什么时候自己走过路?那个有钱朋友的地址他自己说不定都弄不清楚,更何况是托了个人去找?结果人没找到,倒把自己暴露了。

出去找人的人去的时候没找到人,回来时却把尾巴带回来了。湖县里那些立功心切的官吏们一路尾随着跟到了泉鸠里,不等将刘据所躲藏的农家围严实,便有好几人迫不及待的冲将进去要把刘据生擒活捉。

主人见来了一队的官兵,赶紧让刘据到里屋躲一躲,然后将房门紧闭,上门栓,自己则用背死死顶住房门,可本就家徒四壁的房子里那一扇破门怎经得住一众如狼似虎的官兵冲击?官兵中一个叫张富昌的尤其卖力,飞起一脚连门带农家主人踹翻在地,第一个冲进房中,农家主人还想起身阻挡,被张富昌一刀捅了个对穿,两个皇孙试图冲上去和官兵搏斗,也被张富昌两刀撂翻在地。张富昌被农家主人和两个皇孙阻了一下,新安令史李寿便超过他第一个冲到里屋,这时候在里屋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刘据已经找了根麻绳上吊,等到李寿把刘据从房梁上拽下来,刘据已经没气了。

486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8-12-28 23:33

得了刘据的尸体,李寿和张富昌邀功心切,马上跑到长安请赏。刘彻没想到自己就这么一犹豫,儿子就被人弄死了,但有什么办法呢?命令是自己下的,只好把李寿封了个邘侯,张富昌封了题侯。

太子也死了,侯爵也封了,可刘彻的心里越来也不是滋味,历史上哪有自己儿子死了,老子还奖励杀他的人的?自己这个皇帝做的也算是前无古人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年,可能是巫蛊之祸的影响太大,搞得那

些以往爱吹嘘自己方术的巫师方士们也不敢再在皇帝面前

吹牛了,偶尔有几个仍号称自己有神仙之术的末了也未能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