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辅政大臣大概半年以后,霍光突然拿出一份刘彻的遗诏。遗诏中封霍光为博陆侯,金日磾为秺侯,上官桀为安阳侯。封侯对于百官的意义非凡前文已有提及,正可谓“三公九卿常有而封侯不常有”,既然封侯不易,那接下来就有人出来质疑。卫尉王莽有个儿子叫王忽,也在晚年的刘彻身边做郎,他就跳出来到处宣称:“先帝驾崩前的一段时间,我是经常侍奉在左右的,从来也没听说过皇帝有什么一封遗诏,这东西肯定是霍光他们自己鼓捣出来的。”王忽其实并没有质疑霍光等人辅政的合法性,只是不满于霍光获得的封地和爵位,但这也不行,在霍光看来王忽这个无名小卒是在挑衅他的权威。可霍光现在是万人之上的人物,亲自对王忽这个小小的侍郎下手显得有失身份,于是霍光找来王忽的父亲卫尉王莽,一见面就严厉的斥责他教子无方,纵容王忽造谣生事。王莽没有办法,回家后只好以一杯毒酒鸩杀自己的儿子。

问题是王忽说的是不是事实?我认为还是有可能的,不然正常情况下封侯的事情应该和受命辅政同时发生,而不应当单独在刘彻死后半年才出现一个封侯的遗诏。当然,按班固的说法是因为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三人在摆平莽罗何谋反的事情中都出过大力,当时刘彻就要封他们为侯了,但他们高风亮节都没有答应,刘彻这才留下一封遗照,叮嘱下人等自己死了再拿出来宣布。

然而,事情最后也没有按霍光的预想发展,做为生擒莽罗何的第一功臣,金日磾首先站出来表示自己不受封,搞得剩下的霍光他们也不好意思领侯爵的封地,只好将封侯的事情暂时作罢。

班固这人是个正统的官方的史学家,他要为当朝曾经的大人物文过饰非是很自然的事情,顺便也圆了当年刘邦“非功不侯”那茬子事。可他又忘了在其他人的传记里交代下霍光和上官桀究竟在莽罗何的案子里算立过什么功,所以如果说霍光这个时候伪造一份遗诏给自己谋些好处也并非不可能,反正这时候他的地位已经无人能及,唯一在他头上的就是那个才七八岁大的孤儿,能有个屁用。在整个事情中,王忽虽然罪不至死,可他也有取死之道,霍光则一定程度上表露了他唯我独尊的内心,剩下唯一识大体的大概就是卫尉王莽,为了国家大局的稳定宁可牺牲掉自己的儿子。

5793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1-18 21:48各位 本书上半部出版的二审已回,这段时间要对责任编辑校审后的前面部分进行修改,就两天一更吧,改完后再回复日常更新

5796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1-19 17:23 今天没有

了,改稿中

来自

583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1-20 22:29

还在单位,回家更一点来自

588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1-21 00:05又过了一段时间,长乐宫传出一件怪事,据说一到晚上就殿里就莫名其妙的传出很多怪声。按理说皇宫里即便是闹鬼,也应该被严密的封锁消息才是,可这个消息传得出奇的快,到了天亮的时候大臣们都知道了这件事,朝堂之上大家议论纷纷。这时候霍光借口保证玉玺的安全,要让管皇帝玉玺的尚符玺郎把玉玺交出来,由他霍光自己保管。

玉玺是什么?那是皇帝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即便你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大臣,也没有资格拿玉玺。霍光没想到尚符玺郎官不大,但是个极讲原则的人,当场便驳回了首辅的要求。这时候霍光恼羞成怒,竟然捋胳膊挽袖子就要上前去抢,尚符玺郎端的是条好汉,毫不畏惧,一手按在腰间的剑柄上正气凌然:“我的头可以让人拿去,但只要我活着,玉玺绝不可以让人拿去!”大概是尚符玺郎的正气震慑了霍光,他很快的清醒过来,态度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对尚符玺郎大加表扬了一番,当场给予他升两级工资的奖励。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霍光是个对权力有着极大的欲望的人,这大概就是他的本质。

说到这里可能又有人说我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实我只是揭开了人的本质而已,霍光是个做实事的首辅,是个认真治理国家的大臣,至少肯定比共受刘彻遗诏的金日磾(他在受遗诏后的第二年就死了)、上官桀、桑弘羊做得要好,但这不能说明霍光是个贤臣。所谓“言传身教”,历史证明真正高风亮节的大臣,其后代在父辈身体力行的熏陶之下,能力或许不高,但气节品德却是一流,而在霍光的子女中,我们最终看到的只有贪权、好利、愚蠢和大胆妄为,这且当容后再表。

我们且说霍光经过这些事情,也意识到了自己锋芒太露,这时候又有谋士劝说霍光:“将军难道没有听说过当年诸吕的事情吗?您现在处于伊尹、周公的地位,如果跟吕家人一样把持着朝政独断专行,把刘姓宗室排除在外,最后会失去天下人的信任,引来灭门塌天的祸事。现在将军位高权重,我劝您应该反吕家之道而行,凡事多亲近宗室,和大臣们打成一片,这样才能避免当年吕家的惨剧在将军身上重演。”对于谋士的建议,霍光表示接受,暂时把自己的锋芒隐藏,积极改变自己的形象开始和满朝文武其乐融融起来。大臣们也很识趣,对霍光更是表现出支持、赞赏有加的态度,甚至开始有人公开的为他歌功颂德。

然而,摆平一般的大臣这对霍光不算什么,那三个作为副手的大臣才是重中之重。

5888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1-21 11:10 为什么昨

天的没更上来?中午回家再发。

伐开森

来自

590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1-21 12:54

手机看起来没更,可电脑上显示更了,为什么不同步?

来自

590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1-22 21:28 三个

刘彻在托孤的时候选择的四个人实在是费了不少心思:在他看来霍光忠诚能干,上官桀能征惯战,桑弘羊善于理财,金日磾最能体现他晚年胡汉一家和平发展的思想,这套阵容可谓能文能武、中外结合,既能搞政治又能搞经济,实在是好得不能再好了。那么这里有个问题:除去霍光之外,在上官桀、桑弘羊、金日磾三个人里面谁是刘彻最为看重的呢?答案或许有些出乎意料,不是打过匈奴,征过大宛的上官桀,也不是经济能手桑弘羊,而是匈奴人金日磾。

金日磾原是休屠王子,本可在草原上过着上层社会的生活,不巧当时汉朝出了个霍去病带兵横扫草原,先抢了休屠部落祭天的金人,后又逼得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走投无路只好投降。投降就投降吧,按刘彻的习惯休屠王投降过来虽然不能再称王,但做个侯爷总是没有问题的,金日磾不是王子也还是个公子。没想到休屠王临场退缩,结果被浑邪王杀了,他的手下也死的死散的散,剩下没死没散的也并入了浑邪王的手下,金日磾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只能随着母亲带着弟弟来到长安城在黄门做了一名养马的马夫,这一年是元狩二年,金日磾十四岁。

让匈奴人养马,朝廷也算物尽其用。十四岁的金日磾在母亲的教导下并没有在仇恨中生存,他每天都在认真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切草、喂料、放马,毫不倦怠和停息。机会总是青睐那些认真的人,马养得又肥又壮,人长得高大威严,而且行事端正的金日磾得到了刘彻极大的赏识,先做了马监,很快被提拔为侍中、驸马都尉,后来又做了光禄大夫,出入都跟随在刘彻的身边。能够时常跟在皇帝的身边,这即便是在汉人官员里也是不可多得的荣耀,可金日磾从没敢忘记自己的身份,几十年间在皇帝身边目不忤视,刘彻赏赐给他的宫女也一个不碰,更是曾经生擒莽罗何救了刘彻一命,可以说他对皇帝的谨慎忠诚丝毫不比霍光差。

金日磾的家教也非常的严格,当年他母亲对他的教育就已经得到刘彻的赞许,曾命人给金日磾母亲的画像并悬挂于甘泉宫内,而且在画像上注明“休屠王阏氏”。金日磾对母亲也极为孝顺,甚至在母亲死后,金日磾只要进到甘泉宫,每次都在母亲画像前驻足,流泪跪拜一番方才离去。当金日磾得到皇帝的重用后,刘彻对他的长子弄儿也十分的喜爱,甚至称呼弄儿做“我的儿子”。一般人的孩子要是得到皇帝这样的宠爱,早被捧到天上去了,但金日磾却不一样,他对儿子的要求却更为严格。然而亲爹的严格比不上皇帝干爹宠爱,弄儿长大后还是向二世祖的方向发展,甚至已经到了敢在宫里公开调戏宫女的地步,对弄儿的不成器金日磾忍无可忍,又担心他做出淫乱宫廷的丑事,最后只好含着泪逼死了自己的长子弄儿。

5999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1-24 20:45金日磾做人严谨如斯,让刘彻也好生的敬畏,甚至已经忘了他匈奴王子的出身,把他当做最忠心、最值得敬重的臣子对待。据说当年刘彻托孤的时候本是有意选择金日磾作为首辅大臣的,但是金日磾以自己是匈奴人,如果他做了首辅会让匈奴看轻大汉为理由拒绝了刘彻,自己甘心为霍光做一个副手。等到了刘弗陵做皇帝,霍光宣布刘彻遗诏的时候,金日磾又说现在的皇帝还小,做大臣的应当尽心尽力辅佐皇帝,就推掉了封侯的诏命。试想如金日磾这样忠心、低调、能干、孝顺、讲原则且知进退的大臣哪个皇帝会不喜欢?他作为一个匈奴人,对汉朝的忠诚和贡献却已经超过了同时期几乎所有的汉人大臣。

按常理计算,在元始元年(公元前 86 年)作为年纪还不满五十岁的辅政大臣,金日磾正是一展宏图身手的时候。没想到的是金日磾在辅政后不久就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很快要不行了。

对于金日磾的病,很可能是他在中原长期的水土不服造成的,当时他生擒莽罗何的时候已经病了,也可能就一直没好,后来病情越来越重直至不治。当然,也可能有一些人为的因素,请允许我在后面再提。

元始元年九月,弥留之际的金日磾在床上接受了皇帝(实际上可能是霍光)赐予的秺侯封号,第二天便病死在家中。

三个人中的第二个人是上官桀,他是刘彻晚年重要的一个武将。这个人早年间也是养马的出身,因为力气大,加上马上功夫不错,刘彻安排他做过未央宫的养马头子。

可能有人会觉得:怎么又是个养马的?要知道有的时候养马并不见得是下等的活计,尤其在刘彻的时代,他喜欢打仗,也非常重视和喜欢马,在刘彻的时代,一般人要是能给皇帝养好马,那就是往上爬的一个阶梯,而上官桀却不走寻常路。

有一次刘彻病了,治了许多天好容易等病好了,刘彻惦记着他养的那些好马,也没跟其他人打招呼,自己急匆匆的跑去看马。没想到未央宫马厩里,刘彻发现原本那些膘肥体壮的好马如今一匹匹的全都没精打采,不少甚至变得骨瘦如柴。

这下刘彻勃然大怒,把养马的头子上官桀抓来一顿臭骂:“你小子以为我没机会看这些马了是吗!”说罢就要将上官桀拖出去砍了。

一看皇帝发怒,上官桀赶忙跪下来辩解:“前段时间听说陛下龙体欠安,臣日夜思念寝食不安,时刻盼望着陛下能早些好起来,实在是没有什么心思料理这些马。”说着说着眼泪就开始不住的的往下流,最后干脆哽咽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我们也无法分辨上官桀的话是不是真的,或许他就是看皇帝不在偷懒了呢?但至少他应变能力是一流的。皇帝位于统治阶级的最顶端,看似众星捧月实则内心孤独,为了各自的利益肯为他尽心办事的人多了去,却有几人能从心里面关心惦记着皇帝本身?刘彻听了上官桀的话,一时间触及他内心最敏感的那条神经:上官桀这个人居然这么把朕的健康放在心上,这是何等的忠臣!于是上官桀从未央厩令迅速升迁,做了侍中、搜粟都尉、少府等职,后来又做到太仆,一跃成为政坛的红人。

608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1-26 21:12发迹了的上官桀还是武帝后期惯战的将领之一,曾多次带军出征匈奴和西域。当然,以上官桀的水平和武帝前中期那些优秀的将领卫青、霍去病、李广这些人相比,他是远远不如,就是李陵从军事能力上也要超过他。惯战不等于善战,上官桀履历上能查得到的战功最显著的一次要数跟随李广利出征大宛,上官桀领一骑偏师攻破郁成,迫使郁成王败走康居国,随后被上官桀擒杀。我们知道征大宛那本来就是杀鸡用牛刀,结果是杀敌八百自损三千,严格的说算不得是什么光彩的战绩。但没有办法,谁让当时朝廷的军事人才青黄不接,刘彻只能是矬子里面拔将军,拔出来的就是上官桀,好歹也堪一用,至少比李广利靠谱吧。而且上官桀和霍光的私人关系很好,很早的时候霍光便把长女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这当然是一场政治婚姻,就是拉帮结派的意思,它让霍光和上官桀两家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的稳固。这样看来也印证了我对霍光的看法,即便是在没有大权独揽的早年,霍光的内心也不像他平时在百官面前表现的那么谨慎、公正和稳重。

三个人里面的最后一个是桑弘羊。如果不刻意去查或许谁都想不到桑弘羊是当时朝廷中资格最老的重臣(注意这里连“之一”都不需要),此人出身商贾世家,天生自带神奇的特异功能。

我们知道在计算器出现之前,中国人计算用的都是算盘。

按现代人的认识,算盘大概雏形出现于东汉后期,成熟于宋代,在没有算盘的西汉,商人们普遍使用的是竹子做成的筹码来进行运算,而桑弘羊则从小可以不借助筹码直接进行“心算”,既快又准,这在当时人看来就可以算是了不得的特异功能。桑家是当时洛阳屈指可数的富户,桑弘羊又天生是个神童,这使得他早早的便可以接触到上流社会,得到在皇帝身边做侍中的机会。

这一年是建元元年,刘彻十六岁,桑弘羊十三岁。

我们知道在刘彻的手下为官是非常不易的,得宠失宠,起起落落那是常事,哪怕你做到百官之首的丞相也不意味着在明天能保住自己的性命。然而纵观整个武帝一朝,桑弘羊却是这么一棵政坛的常青树,最终他当官的时间比刘彻当皇帝的时间还要长,几十年间不仅屹立不倒还步步高升,官越大,皇帝对他的信任也越大。

要说桑弘羊做官有什么秘诀能得到刘彻如此的青睐,除了两人未成年就认识,感情基础好之外,最重要的是桑弘羊的一辈子都致力于为皇帝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还是皇帝最不能拒绝的,那就是挣钱。尤其是对没什么节约意识,花钱如流水的刘彻,再多的钱也不够他折腾,因此一个能

帮他挣钱的大臣实在是太重要了。

因为有文景两朝的积蓄,加上一些增加收入的措施,在刘彻当皇帝的前二十年朝廷的财政勉强还能支持,这个时候的桑弘羊对于刘彻是没什么大用的,结果桑弘羊这个侍中一侍就侍了二十几年。到了元狩三年(公元前 120 年),刘彻已经把汉初七八十年的积蓄花销一空,而百姓却因为繁重的赋税、豪绅的剥削和连年的灾祸而日趋穷困,为了扭转社会和财政的不利局面,刘彻开始重用所谓“言利之臣”,主要是炼铁大户孔仅、贩私盐出身的东郭咸阳,还有就是桑弘羊三人,而这三人里最重要的无疑是桑弘羊。

616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1-28 23:18元狩三年之后,桑弘羊摆脱了单纯“侍中”的身份,开始以“算计用事”。元鼎二年之后他历任大农中丞、治粟都尉等职,并代理大农丞一职,总理国家财政工作达三十年,武帝一朝几乎所有重要的财政改革均出自或经由桑弘羊一手实施。

桑弘羊是一个具有法家思想的理财家,他推崇法治,主张“设法奸禁”,他认为国家的政策是用来指导百姓的,而法律是用来惩戒那些想钻政策空子的奸民的,有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百姓才知道怎么按规矩做事,有了完整的法律才能惩戒那些不法之徒。桑弘羊想尽一切办法增加财政收入,使得朝廷的财政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好转,不仅满足了刘彻个人奢侈的生活需求,他还鼎力支持对匈作战,这和刘彻大半生的治国理念是相符的,因此桑弘羊能长期

在皇帝心中占据重要地位,最终坐到御史大夫、辅政四大臣之一的位置。

知道了这三个辅政的副手,我们就知道霍光现在的处境:没有了最大的潜在对手金日磾,霍光基本上已经是大权在握,上官桀是霍光亲家,桑弘羊只知道为皇帝赚钱,个人能力全发挥在了经济上,要论政治完全不是霍光的对手,而且霍光也开始在朝中培养自己的势力,拉拢提拔了杨敞、王?、胡建等一批大臣做自己的心腹。这样一来,霍光便成了整个国家的实际掌权者,刘弗陵则沦为一个象征性的符号。

有人可能会问:霍光毕竟是大司马大将军,主管的是内朝,外朝不是还有一个丞相吗,他就对霍光专权一点意见没有?大家不要忘了当时的丞相是谁,是那个极会把握时机的富民侯田千秋,这样的老油子哪里会看不透霍光,和他争一日之长短?霍光也曾对田千秋公开提出,国家大局应当由他大司马霍光主内,丞相田千秋主外,田千秋应当时刻监督他霍光,不要让他做错事情。这摆明了是试探田千秋,结果田老爷子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凡事只要大将军小心谨慎,三思而行,就是天下的大幸了。”至此之后对霍光主持的朝政并无一言反对,终其一生只肯做个摆设而已。

皇帝太小不能理政,又没有外戚势力,表面上满朝的文武也唯自己的马首是瞻,元始元年之后的霍光真正成为了当时汉朝的第一人。

但光是别人表示支持你还不行,霍光必须做点什么树立自己公正公平的姿态,让大家相信你有功必赏,只要认真工作最后都可以获得奖励,大家才都会心甘情愿为你卖命,就好比当年刘邦先封了他最讨厌的雍齿为侯以稳定大臣们的心思一般。那对霍光来说,谁能做他的“雍齿”,让满朝的文武感受到自己普照大地的光芒呢?想来想去霍光终于想到一个人,那就是苏武。

6249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1-28 23:19 今天晚一

点了 刚从单位回来,不好意思

625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1-30 22:28 苏

武始元六年开春,一位满脸沧桑须发皆白的老者手持着一根节旄掉光,就剩突兀的棍子,是使节但看起来又不像使节的使节迈进了阔别二十年的长安城。

一时间老者的出现在长安城内引起了轰动,全城百姓自发的出来像迎接凯旋的英雄般迎接归来的老者,不少人为老者脸上那种不屈的气节感动,纷纷落下泪来。

这个老者便是苏武。

苏武是将军苏建的二儿子,苏建多次随卫青出征,也曾立过战功封过侯,最后病死在代郡太守的任上。因为父亲苏建的关系,苏武兄弟三人很早便得以在宫中做郎官,后来苏武得到提拔做了个马监。天汉元年(公元前 100 年),因为前阵子匈奴人不断的骚扰边境,还扣押汉朝的使者,刘彻正打算找个时间再去搞一下匈奴人。偏巧在这时候,之前被扣押的路充国等十几个使者都被匈奴人放回来了,路充国还告诉皇帝,匈奴的单于死了,现在的且鞮侯单于根本不敢和大汉朝为敌,单于让路充国回来给大汉皇帝传话:汉朝是匈奴的老丈人,他且鞮侯做晚辈的怎么敢得罪长辈呢。

且鞮侯的话让刘彻听了很是受用,大有满足之感,既然匈奴人主动认怂,我堂堂大汉也不能表现得小家子气:苏武,来来来,朕命你为中郎将,持节率一百名士兵把我们这些年扣下的匈奴使者都送回去,另外再给匈奴的且鞮侯单于送一份厚礼,也好让他知道我大汉皇帝不是心胸狭隘之人。

这下可害苦了苏武。

说好的就是一个送人送礼的简单任务,等苏武把人和礼物送到匈奴王庭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原来且鞮侯并不是真的要和汉朝和好,等苏武把人送回匈奴,且鞮侯又平白得到了这么多贵重的礼物,便觉得汉朝不敢得罪他,于是架子也摆起来了,态度也不是女婿对丈人,而是主子对下人了。面对这种意外的局面,一方面为了两国和好,一方面在别人的地盘上自己也不敢乱来,苏武只好忍着,就等且鞮侯单于依礼写完给皇帝的回信就离开这个鬼地方。

没想到且鞮侯根本不提回信的事,就这么让苏武等着,这一等就等出了事情。

前面多次提到过一个叫卫律的人,他的父亲是关中地区长水一带归顺汉朝的胡人,其本人自小生长于大汉的土地上,曾经和李夫人的兄长李延年关系密切。因为李延年的推荐,卫律得到皇帝的赏识并派其出使匈奴,结果等他出使回来李延年一家已经因为犯事被抓起来,卫律担心自己受牵连,干脆就带着手下跑到匈奴那里做了个降将。没想到匈奴单于还是蛮喜欢卫律的,他到了匈奴后被单于封为丁零王,而且常伴单于左右。

虽然卫律死心塌地的投降了,可他手下的心思就不见得跟他一样。虞常是卫律的副手,虽然一同来到匈奴,但他就时刻惦记着找个机会拿了匈奴一两个达官贵人就逃回汉朝。正巧虞常和苏武的副手张胜是老相识,他就私底下找到张胜商量:“听说皇帝非常怨恨卫律投降匈奴,我打算设计以伏弩射杀卫律。我的母亲和弟弟都在国内,我也不图别的,就希望立个功让朝廷能优待他们。”

6329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01 20:42张胜一来很同情虞常的遭遇,二来两人又是好朋友,就答应帮他这个忙,给他提供所需的物资设备,而且表示只要虞常能成功干掉卫律,张胜愿意在皇帝面前替虞常作保。计划已定,等了一个多月,虞常好容易才瞅到机会。

这天,且鞮侯单于要外出打猎,并且带走了身边绝大部分的士兵,这次卫律没有随着单于外出而是留了下来。好容易等到这个机会,虞常准备联合七十几个同伴第二天就去干掉卫律。没想到临时出了变故,头天夜里同伴中有一个人临阵退缩,跑去把消息透露给了匈奴的大臣们,结果虞常不但没能干掉卫律,还被匈奴人捉了活口。

虞常事发,这下张胜紧张了,只好硬着头皮把虞常和自己说过的话告诉了苏武。苏武一听也急了,说:“事情到了这地步,我看虞常也靠不住,只要他把你供出来,我们谁也逃不了,我作为国家的使节,决不能受这样的侮辱。”说罢苏武拔出刀来就要自杀,吓得手下人赶紧把他牢牢拉住,才没让苏武死成。

事情果然如苏武所料,匈奴人抓住虞常,刑讯逼供之下事情最后还是牵连到了张胜。卫律把审讯结果上报单于,单于大怒,要一并处死汉朝的使者。这时匈奴的一个大臣出来劝阻单于说:“哪怕他们要刺杀的是单于,到头来也不过是判个死罪,况且他们要杀的还不是单于,就这样把他们杀了也是无益,不如劝他们投降为我所用。”单于倒是把大臣的话听进去了,就让卫律将苏武一干人等叫来受审。对此苏武早有准备,心想大不了就是一死而已,于是倒是也不惧,就带着常惠、张胜三人一起去了单于大帐。

进到帐里只见单于一句话也不说,只有卫律一个劲的叫他们投降,话说得唾沫横飞的听来听去也无非是那番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来日荣华富贵不可限量的话。苏武也不打断卫律的话,而是等他说完了,上前两步又自顾自的转过头对身后的副使常惠说:“如果我们照着卫律大王的话做,那就是侮辱了自己的使命,丢失了自己的气节,这样的话即便活着又哪有脸面去见人呢!”说罢又拔出刀自刺胸口。

苏武的举动惊呆了在场的人,没有人想到一直闷声不吭的苏武居然如此刚烈,眼睁睁的看着苏武一刀从自己的前胸而入,透背而出,鲜红色的血液随着刀柄溅到地上,随后整个人直挺挺的往后倒去。张胜、常惠等人早被吓傻了,只懂得站在原地抹眼泪,倒是卫律最先反应过来,他赶紧上前两步抱住苏武,叫下人召大夫来急救,这时候苏武的气息已经没有了。

6412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

02 00:25

谢谢各位,祝大家春节快乐来

6418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

03 20:56

不好意思,鄙人已回老家,今天,明天,后天休息,初二回来再更新来自

6489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

04 12:58

大家除夕快乐来自

6513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

04 18:30

今天没有更啊,大家快快乐乐过年来

6532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

05 11:32

大家新春快乐来

655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05 21:48

回到家了,大家春节快乐,明天继续来自

658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06 21:23 祝大家新

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猪事顺利

662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06 21:23在古代,尤其是远离中原的边疆,医学与巫术大多不分家,巫师在平时就是给族人看病的,匈奴人也不例外。巫医看病总带有些神秘色彩,面对已经气绝的苏武,匈奴的巫医采取的抢救办法看起来比较特殊:首先在地上刨个坑,下面点上火,类似北方的炕一样,然后把苏武放在上面,巫医则站在苏武背上口中念念有词不断的跳来跳去,忙活了半天一直踩到苏武的伤口再次出血,才将苏武从鬼门关前上拉回来。

当然,这并非有鬼神相助,巫医看似玄乎其玄的抢救办法其实也有其科学的依据。炕上烧火提高温度,为的是促进血液循环;对患者背部在人为控制下的踩踏可以诱发自主呼吸和刺激心跳,说白了就是类似于现代的胸外心脏按压,而且坚持抢救了半天之久。所以归根结底苏武之所以能被抢救成功,靠的不是神明的保佑,而是科学的方法。

对于毫不畏死的苏武,且鞮侯单于倒是挺敬重的,虽然

也把他看管起来,但每天早晚都派人探视,安排大夫给

他调理身体,好吃好喝的招待着,而那早已吓傻只知哭

泣的手下张胜等人,则被扣押了起来。为了劝降苏武,

且鞮侯单于和卫律也是绞尽脑汁,他们等苏武的身体好

转之后再次提审虞常,并让苏武等人列席听审。

提审其实也没走什么正规程序,也不走什么过场,卫律三下五除二就给虞常宣布了审判的结果。毫无疑问,结果自然是死罪,主审是卫律,受害者是卫律,虞常安有不死之理?别看卫律平时在匈奴地位挺高,养尊处优的,这时候倒也是活跃,做完主审官又要过一把刽子手的瘾,从主审的位置站起来拔出刀过去上去就是一刀,直接把虞常的脑袋砍了下来。

杀完人卫律把还滴着血的刀尖指向张胜:“汉使张胜伙同虞常意图谋杀单于的近臣,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本也是死罪,但单于说了,投降的可以免死。”说完举到又砍向张胜。

张胜那经得起这样的吓唬?眼看刀口就要落到自己脖子上,赶紧一下子滚到地上投降求饶。卫律很满意,让人把瘫在地上的张胜架了出去,转而又把刀尖指向苏武:“副使有罪,上司也要连坐!”苏武死都不怕,还能怕几句吓唬?他只是淡然的回了一句:“我原本就没参与到这事,和张胜又没有亲戚关系,连坐从何说起?”一看苏武这么说,卫律也不答话,上前一步举到便砍。迎

着刀锋苏武既不躲闪也不反抗,只是瞟了一眼,轻轻“哼”的一声从鼻孔中喷出一股轻蔑之气。

卫律的刀自然没有落下,他的目的是让苏武投降,见苏武并不为所动,知道来硬的不行,于是改换策略,好声好气的对苏武说:“苏君,之前我也是有负汉朝,但承蒙单于不弃封我为王,现在手下有数万战士,牛马不可计数,这是何等的富贵!今日你要是听我一言降了单于,我的今日便是苏君的明日!难道不比枉死在这草原之上无人知晓好吗?”

6625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08 19:02

今天在老婆家拜年,明天才能继续更新来自

669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10 19:50

苏武继续一言不发,卫律以为他心有所动,继续说道:“今日苏君要是听我的话,我们即刻结为兄弟,如若不然改天要是苏君又想通了,可就没这个机会了。”看着恬不知耻的卫律,苏武再也忍不住了,破口大骂:“你既然是大汉的臣子,不顾大汉和父母养育之恩投降了蛮夷,有什么值得高兴的!现在匈奴单于信任你,让你来判案,你不秉持公道,为了一己私欲要杀害汉朝使者挑拨两国的关系,试图让两国起纷争,你是何居心!你也不睁大眼睛看看和汉朝作对是什么下场:南越杀了汉朝的使者,结果被分作了九个郡;大宛杀了汉朝的使者,现在脑袋都已经挂在了北边;朝鲜杀了汉朝的使者,即刻就被诛灭!现在就剩下匈奴还能苟活。你明明知道我是不可能投降的,还一味地怂恿单于和朝廷敌对,这分明是想让两国重新开战,那匈奴灭国的祸事就从这里开始了!”卫律听了苏武的话,也知道言语再无法打动苏武,只好回去和单于复命。没想到且鞮侯单于多少有点受虐倾向,苏武越是反抗不从,他越是喜欢,下决心一定要收服苏武为己用,于是心生一计,让人把苏武关在存放羊皮等杂物的地窖里不给饭吃,想要用饥饿击垮苏武。

其实我们知道,地窖里关人最怕的不是黑暗和饥饿,而是缺氧窒息,人不喝水能撑三天,不吃饭能抗一周,可要是空气中氧气浓度不足,那可活不过一时三刻。好在匈奴人的地窖做的简陋,谈不上什么密封条件,时值冬季大雪纷飞,雪片竟也落入地窖中,苏武喝着混杂了泥土的雪水,嚼着羊皮充饥,就这么硬抗了好多天,等到匈奴人以为苏武早已饿死的时候把他从地窖里拉出来才发现他居然还能动弹。

这下子匈奴人服了,以为是神明在保护着苏武,也不敢再继续关押苏武了,但又不愿意把他放回汉朝去,于是便把苏武流放到北海(如今贝加尔湖)去牧羊,其他不肯投降的常惠等人则关押在他处。匈奴人觉得你苏武不是有神明在帮你吗?那好,你什么时候把公羊养出了奶就可以回去。

这分明就是无期徒刑!但苏武也没有反抗上诉的权利,只好到北海去牧羊。在荒芜的北海边上,苏武过着孤独且艰苦的日子,没有饭吃,就挖田鼠掘草根果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仿佛对他已经失去了意义,陪伴苏武的只有他手中那根代表汉朝使者身份早已掉光毛的使节。

到了汉昭帝继位霍光掌了大权,汉朝和匈奴进入了相对和平时期,迎回苏武便成为霍光树立自己威望的重要一步:试想,就连苏武这么一个流落在外失联多年,地位又不甚重要的旧臣,大司马大将军都能如此的上心,那证明霍光的心胸是何等的宽阔,皇上的恩泽是多么的广大。于是,派人去匈奴迎回霍光就提到了政府的议事日程。

6770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10 19:50 不好意思

各位,昨晚想要更,结果太累睡着了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