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71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12 22:51等到朝廷的使者到了匈奴,一提苏武,匈奴人很不好意思的说,苏先生一众人都已经死了。
死了?不会吧?
不信你们可以自己找啊。
这样的态度对于匈奴人很正常,苏武被匈奴扣押了小二十年,他们使尽了各种方法都不能让苏武屈服,现在要是就这么让他回去了,苏武什么英雄不英雄的暂且不论,光这个脸匈奴就丢不起。如果苏武放回国了,然后汉朝再这么一宣传“我们苏武在匈奴被扣押了十九年,虽然历尽磨难但始终没有屈服于匈奴人”,那匈奴以后在西
域还用不用混了。
使者没有办法,大漠茫茫让你去找一个人,跟大海捞针有什么区别,你哪里找去?因此也只好回去复命,这样看了苏武的出头之日似乎遥遥无期了。
好在霍光也不死心,又接着派使者去匈奴要人。这一次的使者运气比较好,他见到了一个重要的人,那就是苏武当年的副官常惠,常惠告诉使者苏武还活着,还告诉使者见到单于后不能直截了当的说“苏武还活着,你们要交人”之类的话,而是应当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使者受教,第二天见到匈奴单于就说:“单于,现在两国交好,我们陛下希望这次能把苏武等人接回去。”上次不是告诉过你们了吗?苏武先生早已经不在人世了。
单于,明人不说暗话,我们陛下前段时间在上林苑打猎,一箭射下来一只大雁,那大雁的脚上缠有布条,上面写着苏武现在还活着,现在还在荒泽之中,敢问单于此事当真?这下匈奴的壶衍鞮单于语塞了,他多年来就一直听闻苏武有神明保佑怎么害都害不死的传说,又环顾了身边的大臣,也是一副惊恐的表情,想想像苏武这样的人还是不要得罪的好,只好起身主动向使者道歉:“苏武确实还活着,我这就派人把他请回来,还望使者原谅我之前的隐瞒。”能迎回苏武就是大功一件,使者当然也没敢和单于较真,始元六年的春天,苏武终于又回到了长安城,这时候他已经是年近六十、须发皆白的老人了。
苏武的回归,巩固了霍光在朝中的地位,但你要是觉得苏武在霍光的眼里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则不尽然。苏武回国后昭帝刘弗陵亲自接见了他,刘弗陵抚摸着苏武手中那根光秃秃的使节也是感慨万千,他不仅让苏武到武帝庙里去祭祀,还让霍光给苏武论功行赏。结果霍光让苏武做了专管外交的典属国,赏钱两百万,田二顷,长安城内住宅一所,然后……没有了,连个关内侯都舍不得给,而作为被扣押人员与苏武一同从匈奴返回的十人,有九个是当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里面就常惠、徐圣、赵终根三人拜了郎中,赐帛两百匹,其他六人赏钱十万,然后打发回家。还有一个叫马宏的,虽然不是跟苏武一起出使匈奴,但也是在武帝末年跟随光路大夫王忠出使西域,结果半道上遇到匈奴人截杀,王忠当场阵亡,马宏被俘后同样宁死不屈,这次一并被匈奴人放了回来。
这个马宏干脆好像连安家费都没有,足可见他们这些为国家尊严不屈抗争的人在霍光心中的地位如何。
好在马宏这些人他们能从匈奴人手中捡回一条命回到故土已经是心满意足了,也不计较什么,心安理得的回了家,
而苏武则很快卷入一场更大的政治权力斗争之中。
6861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14 22:13
第二十六章 争权燕王案上个世纪,在远方的不列颠群岛上,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被引为名言,其实两千多年前霍光他们就深谙这个道理。
按理说霍光和上官桀本没有太大的矛盾,于公,两人同为辅政大臣位高权重,霍光为主上官桀为副,在霍光沐出不在皇宫的时候朝政是由上官桀代为决断处理;于私,两人是儿女亲家,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娶霍光的女儿为妻,但就是这样两个人最后也走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当然,主动挑事的是上官桀。
上官桀这个人前面已经提到过了,本事是有的,但不大;德行也是有的,但不多。上官桀老早就已经做到了九卿的高官位置,他本来是在霍光之上的,后来反而被霍光压了一头,心底里本就不服气,自从做了辅政大臣之后,他就时刻琢磨着怎么能再进一步。可这时候的上官桀已经是朝廷的第二重臣了,还能怎么再进一步呢?他就想光和霍光攀上亲戚不行,要跨过霍光,就要寻求更大的靠山,而天底下比霍光还大的靠山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于是上官桀就琢磨着怎么才能既和皇帝攀上关系又不至于触怒霍光,思来想去他想到了这样一个法子:皇帝不是年纪还不大吗?正好上官桀有个孙女,也就是上官安的女儿,这时候年纪也就是五六岁和皇帝的年纪相差不是很多,上官桀就准备把她送到宫里。
上官桀把想法和霍光说了,本以为霍光不会反对,毕竟那也是他的外孙女,没想到霍光以“孩子年级太小”为由一口回绝了上官桀的提议。这下子上官桀脸上挂不住了,想我好歹也是辅政大臣之一,这种事情都做不得主还得听你霍光的,难道天下事都是你霍光说的算吗?你不同意我就偏要送,而且不仅要进去,还要做皇后,看你以后怎么在我面前嘚瑟。
于是以这件事为由头上官家与霍家开始交恶。
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的原因其实也简单:现在皇帝的位置也稳了,百姓的生活也安定了,匈奴人也不闹腾了,这么闲着总觉得哪里不对怪怪的,那我们就斗一斗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霍光的路子走不通,上官桀就转而向皇帝的姐姐盖长公主求助。这个盖长公主继承了汉室公主的精髓,先是嫁了盖侯为妻,结果这个盖侯没蹦跶几年就挂了,剩下长公主一人孤枕难眠。反正以前前辈的公主们不少也经历过,盖长公主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就和原来自己丈夫手下的一个姓丁名外人的门客勾搭在了一起。这在当时满朝文武甚至皇帝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赶汉武帝一死,霍光为了让长公主能到宫里照顾年幼的昭帝刘弗陵,干脆就让丁外人和盖长公主一起住到了宫里。
6939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16 21:08要知道在外面偷偷摸摸和公开住到宫里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件事,这要换了一个耿直讲原则的大臣,是根本不可能同意的。当年刘彻带着长公主刘嫖的面首董偃想从正门进宫里玩,看门的东方朔是什么态度?一把长矛就给横在门口,坚决不让董偃从正门进去,硬是逼刘彻带着董偃走了偏门。由此可见霍光这个人平时的谨慎守规矩也是分情况的。
上官桀要走长公主的路子也是因为他有便利,这个丁外人在朝中有三两个好友,正巧上官安就是其中之一。始元三年的某一天,上官安找到丁外人跟他说:“你看我上官安也算是一表人才,老子长成这样闺女能不好看吗?我想让长公主帮忙走动一下让我女儿能进宫当皇后。如果这事办成了,我们上官家就能真正的飞黄腾达,到时候还能忘了你的好处吗?想汉代历朝以来都是以侯爷配公主的,现在你丁外人得了公主的青睐,封侯那一定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丁外人知道自己没什么本事,说白了就是长公主的一个小白脸,这身份好说不好听,也寻思这怎么能改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眼下上官大人说得这么明白了,他岂能不动心?于是丁外人就跟盖长公主提上官桀想要将自己的孙女送入宫的事情。
长公主也清楚,她和丁外人这事老是搞地下工作见不得光并非长远之计,名面上别人不说可背地里指不定会怎么编排自己,眼下也正寻思着想办法给丁外人转正。既然上官安提出了这么一个建议对大家都有利,那双方马上一拍即合,昭帝刘弗陵这时候就一个十岁大的孩子,对这种事情那能做的了什么主?自然是姐姐长公主怎么说怎么是,结果很快的上官安的女儿很快就进宫做了婕妤,没过多久到了始元四年三月,又由婕妤进为皇后。
丁外人帮着上官家得了好处,上官桀也寻思着投桃报李,于是就来到霍光家为丁外人求官,还要给丁外人求封个侯,这不得不又得去和霍光商量。
“上官大人,难道你忘了高祖遗训’非功不侯’了吗?”在上官桀表明来意之后,霍光不咸不淡的回答,其实上官家居然联合盖长公主跳过他霍光把上官安的女儿立为了皇后,霍光已经是很气愤了,耐着女孩好歹也是自己的亲外孙女他才没发作,这次上官桀居然又来给丁外人要官要爵,霍光怎么会答应他。
上官安也料到霍光不会同意,于是马上退而求其次:“要不做个光禄大夫也行。” 光禄大夫没有实权,可是能自由进出皇宫,丁外人要是做了光禄大夫那跟盖长公主也算是光明正大了,但霍光就是不同意:“敢问上官大人,丁外人何德何能能居此显职?还请大人不要再提这事了。”说罢便挥手送客。
霍光让上官桀碰了一鼻子灰,顺便也就把丁外人的后台盖长公主得罪了。正巧就在这档口,霍光接受了杜延年的建议,准备放弃武帝时期的政策重新把文帝休养生息那一套搬出来,并且要将实行了多年行之有效的均输、酒酤、盐铁官营等财政政策一并废除,还要恢复文帝时期准许私人铸钱的法令。
这些举动都刺激到了主持财政事务的桑弘羊,于是桑弘羊也跳出来跟霍光唱反调。
701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18 21:53这下好,上官桀、桑弘羊、盖长公主,三个辅政大臣中的两个,加上皇帝最亲的姐姐联合了起来准备要把霍光扳倒。
但尽管人多势众,他们三个人还担心斗不过霍光,想来想去又拉上了燕王刘旦想要壮大声势,没想到这是他们把自己推向死路的一步。
因为燕王刘旦不是一般人,他是燕王。
这看起来是一句典型的废话,其实不然,刘旦正因为是燕王,是汉武帝刘彻的亲儿子,这个人是有资格且想当皇帝的。
在刘彻没死的时候刘旦就曾上书要求到宫里宿卫,时刻准备着接班,结果被刘彻一顿臭骂,不但把他的使者砍了,还削了燕国的三个县,也绝了立他为太子的念头。到了昭帝刘弗陵继位,霍光让人送书至燕国要加封刘旦一万三千户,赏赐三千万钱,刘旦当场把诏书摔在地上大骂:“皇帝这个位置本来是我的,用得着你个小孩子什么赏赐!”后来刘旦还和刘泽密谋过造反,事情败露后霍光为了稳定政局没有追究他的罪责。上官桀也是智商有限,和刘旦这样的人绑在一条船上,到头来不淹死才怪。
不管怎么样,上官桀、刘旦他们一个想扳倒霍光,一个想做皇帝,大家各有所需,就开始密谋起来。
要扳倒霍光首先要破坏他在皇帝面前高大全的形象,最方便的莫过于通过盖长公主之口向皇帝说霍光的坏话,可这日积月累的需要时间,上官桀等人却等不了这么许久,于是他们又在不断的寻找机会。终于有一天霍光去巡视羽林军,回来的时候把羽林的一个校尉调到自己手下,上官桀自认为抓住了机会,等霍光沐出的时候马上找了个人向皇帝上书参了霍光一本。
当然,为了保险起见,上官桀的上书没用敢自己的名义写,而是以燕王刘旦的名义写的,但口气倒是蛮像刘旦的:“陛下,听说大将军霍光这个人不得了,苏武在匈奴二十年坚贞不屈,回来也不过做个典属国,而大将军的长史也没听说有什么功劳就升迁做了搜粟都尉。最近听说大将军去巡视羽林军,居然用的是皇帝的车马仪仗,还私自调动了羽林的校尉,臣担心这是他背地里有什么阴谋。正因为这样,臣斗胆提出,这个燕王臣不做了,愿意到回到宫里面给陛下做一名侍卫,以免陛下一不留神被乱臣钻了空子。”刘弗陵看完了上官桀递上来的“燕王”上书,就问上官桀这事他怎么看。
上官桀自认为说得很圆滑:“燕王所说的事情可能也是捕风捉影,不一定做得准,陛下可以让大司马到有司那里辨明清白,到时候清者自清。”其实这种事情的道理谁都明白,只要皇帝下令缉拿霍光,再送到有关部门审问,然后上官桀等在外操作,管你霍光是大司马还是小司马,总能让你变成死马。
刘弗陵又问其他大臣的意见,这时候主管监察的御史大夫桑弘羊早就撺掇好了一批人齐声要求皇帝下令先把霍光控制起来查明事情真伪,以防有不测的事情发生。
7091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20 20:58刘弗陵看着者满朝的大臣,也不言语,也不表态,也没有让人去缉拿霍光,他只是嘴角微微一笑将事情搁置了起来。
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心里不甘,第二天上朝又准备继续昨天的话题。但昨天不同于今天,今天霍光可是正常办公的,而且昨天的事情在上朝之前他已经知道了,这时候霍光的反应有些出乎意料,听到昨天燕王上书告他的事情后,霍光吓得躲到偏殿的画室里不敢去见皇帝。
刘弗陵上朝后总觉得有什么不对,点了点前排的人数,很奇怪的问:“大司马大将军人呢?”上官桀马上站出来回答:“大将军听说燕王告发他,现在躲在偏殿里不敢进来。”刘弗陵用一种意味深长的眼光看了看上官桀,然后让人把霍光从画室里召来。
霍光很不情愿的进了大殿,见到皇帝第一件事就是赶紧脱了帽子,然后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一个劲的磕头谢罪,心里还使劲的盘算该怎么办。而这时候上官桀又把所谓燕王上书的事情说了一遍,恳请陛下定夺。
一直没表态的刘弗陵说话了:“大将军请起,把帽子也戴好了,朕知道燕王的上书是假的,这是有人想要害大将军。”听到皇帝这么说,霍光看着刘弗陵简直比看见自己亲爹还亲,又是一阵的磕头谢罪。刘弗陵再一次让霍光站起来说话,等霍光站起来后,顿觉得一身轻松,但他还是很奇怪的问皇帝:“陛下怎么知道此书是假的?”刘弗陵说:“大将军巡视羽林军,那是职责分内的事情,而且这事过去还不到十天,远在北边的燕王他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得到消息?况且即便大将军要作乱,那也要联合其他的将军,靠个校尉能起什么用。”刘弗陵的话震慑了满朝的大臣,以往觉得皇帝是个小孩子的人也收起了轻视之心。霍光不在时知道隐忍不言,霍光在场知道一语戳破对方阴谋,对于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能有这份清醒的头脑十分难得,不得不说是大汉的幸事。接着刘弗陵叫上官桀把上书的人叫来对质,之前上书的人果然已经逃得不知去向了。
刘弗陵并不打算就此罢休,又下诏全国缉捕上书的人。这下上官桀等人坐不住了,他对皇帝说:“陛下,这只是一件小事,犯不着这么的兴师动众,不如就这么算了吧?”“算了?”刘弗陵斜眼看着上官桀,“何人如此大胆,竟然诽谤当朝大司马大将军!要是换成这一本告的是你上官大人,你能就这样算了吗?”这一句问的上官桀语塞,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事情到了这份上,真相是怎么样其实不用查在场的人心里大概也就有数了。
上官桀这次自以为很好的计策弄巧成拙,不仅彻底的把自己和霍光决裂,还把皇帝推到了霍光一边,接下来上官桀不管是找谁说霍光的坏话,皇帝都不在如同以往的沉默,而是直截了当的驳斥说:“大将军是忠臣,是先帝让他来辅佐朕的,以后谁再敢说他的坏话那不仅是对朕的不敬,更是对先帝的不敬。有再说大将军坏话的,一律砍头!”
7172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23 00:44皇帝的表态让上官桀彻底懵了,而且霍光也不是好惹的,虽然表面上他很平静,没有继续追究上书诬告的事情,可越是平静上官桀心里越是不安,谁知道霍光私底下正谋算着怎么报复他?这种对于未知的恐惧让上官桀整日坐立不安,大概一个月后(元凤元年八月),狗急跳墙的他决定使出最后一招:
谋反。
上官桀的谋反计划是这样的:由盖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喝酒,在酒席间伏兵格杀霍光,然后废掉刘弗陵改立燕王刘旦做皇帝,刘旦则答应事成之后封上官桀为诸侯王。
上官桀认为杀一两个人就能得天下,这看起来当然是一个傻瓜般计划,然而更异想天开的是他儿子上官安,上官安的计划更进一步:等刘旦来了就再把他杀掉,然后由上官桀坐皇帝位,他上官安就是当朝太子。
上官安想到如此一来,自己就是这个天下未来的主人,顿时觉得飘飘然起来,恨不得现在就以“朕”自居。这时身边的人提醒他:“那现在的皇后,你的女儿怎么办?”上官安不以为然:“现在是狗抓麋鹿的时候,管它兔子干嘛。再说了,皇后再风光也是一时的事情,她现在是皇后地位尊贵,可等哪天皇帝宠幸其他的妃子,她得不到皇帝的宠幸了,这个皇后对我来说有什么用?”说完还哈哈哈的一阵大笑。
看来上官一家不仅愚蠢,而且无情,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果然,谋反还没开始,消息就随着上官安爽朗的笑声传了出去。最先知道这个消息的是盖长公主的一个舍人,然后消息又七转八转的传到了谏大夫杜延年的耳朵里,杜延年马上把上官桀联合燕王准备谋反的事情告诉了霍光,霍光哪里会犹豫?马上一面禀报皇帝,一面派人把上官桀、桑弘羊、丁外人的三族都抓了起来杀掉,盖长公主一看情况不对,也赶紧的上吊了。接着,霍光又把平时和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关系好的那些大臣,包括苏武在内也一并该罢免的罢免,该降职的降职。处理完朝廷里的这些人,霍光以皇帝的名义下诏燕王,让他放老实点。刘旦这个人也就自我感觉良好,其实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虽然叫嚣着要起兵要做皇帝,可上官桀等人一死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等皇帝的诏书一到,刘旦知道事已不可为,干脆也上吊了。
刘旦上了吊,他的王后、夫人也有二十多人给他陪葬,他延续了汉朝开国以来刘姓诸侯王“想谋反却流产”的习俗(唯一例外的就是七国之乱),到头来只成为了皇帝巩固中央集权的垫脚石,霍光也顺利的铲除了上官桀、桑弘羊两个辅政大臣,又提拔了自己的亲信张安世做车骑将军、光禄勋,充当自己的副手,把国家的权柄牢牢握在自己的手里。唯一躲过一劫的是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小没参与到谋反之中,而且是霍光的外孙女,也没人对她进一步追究,继续让她做着皇后。
725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24 20:28 突
变霍光把控着朝廷的实权,事情做得还算漂亮,他把国家内政管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发展了生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外也屡有建功。元凤三年(公元前 78 年),霍光派范明友征乌桓,斩首六千余,四年,又派傅介子平定了楼兰。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时期,一向与汉朝为敌的匈奴也逐渐开始消停,朝廷上下显现出一派“百姓充实、四夷宾服”的景象(《汉书.霍光传》)。
到了这个时候,整个国家国内政治稳定,朝中大臣能干,边境安定,而当朝的皇帝聪明早慧,按理说一个盛世王朝来临的必备条件都已经具备,只等着年轻刘弗陵如同他的父亲刘彻一般去开创一个伟大时代。
然而,历史在这里又莫名其妙的拐了个弯,问题出在了最关键的人——皇帝刘弗陵的身上。
时间到了元凤四年(公元前 77 年),在这一年春天刘弗陵正式举行了元服的仪式。这标志着他可以作为一个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人君来治理国家了,而且刘弗陵不同于一般的皇帝,在处理上官桀诬告霍光的时候,他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是总所周知的;虽然以往处理政务主要是霍光的功劳,但作为皇帝,刘弗陵的贤能也是有所表现的,这样一个贤君胚子要按当时老百姓的要求恐怕是要提早出来亲政了,可是奇怪的是他在元服之后居然继续委政于霍光。一个十八二十岁的年轻人朝气蓬勃,正是精力旺盛无处发泄的时候,刘弗陵又不是昏庸之人,该他亲政的时候不去亲政,那他去干什么了呢?
答案是不知道。
元凤五年、六年,除了偶尔出来宣布减减赋之外,对于国家和社稷基本上没见刘弗陵有什么举动,社会活动的劲头还不如当年六七十岁时候的刘彻。在转过年去的元平元年(公元前 74 年)四月,刘弗陵一病不起,很快就在未央宫驾崩了。
历史上短命的皇帝有的是,单就汉朝,恵帝刘盈死的时候也是二十三四岁,可刘盈是长期积病在身又沉溺于酒色,而刘弗陵平时生活规律没听说有什么不良嗜好,也不像霍去病那般长期劳累,怎么刚二十一岁就病死了呢?
7324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26 20:28也许问题的根源出在刘彻身上。刘弗陵生下来的时候刘彻已经六十好几了,虽然他身体很好,能力很强,但毕竟岁月不饶人,以他年过花甲的半残之躯所播下的种子有可能本身就先天不足,导致刘弗陵稍微长大后就隔三差五的犯点小毛病。而且刘弗陵又不幸碰到了权臣霍光,霍光独揽大权对于天下百姓也许是个福祉,但对于刘弗陵更多的可能是个灾难。想当年刘盈一边生着病,一边泡在酒缸和脂粉堆里还生了五个儿子,而刘弗陵当时已经二十,早过了性成熟期了,可由于霍光想让自己的外孙女首先生下孩子,就禁止刘弗陵跟宫里的其他女子欢好,但他自己的外孙女年纪又太小,这就导致了刘弗陵人生的尴尬:后宫里全是年轻貌美的女子,可是能生的不能碰,能碰的又不能生。
对刘弗陵来说,他人生的最后几年也许过得非常的郁闷,原因在于他太过聪明了。虽然当年霍光和上官桀、燕王等人争权的时候他倒向了霍光一边,可等处理掉张扬跋扈的上官桀等人之后,刘弗陵才发现在把持朝政架空皇帝上霍光同样不是省油的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这个时候霍光大势已成,声望地位早已不是他刘弗陵一个孤家寡人可以动摇的,这才有了刘弗陵元服后依然委政霍光的举动。
这就是早慧的悲哀,如果换做另一个人,能够就这么浑浑噩噩的混日子,没准还能多活两年,但聪明的刘弗陵从身体到心理也许都实在无法承受这种折磨,于是可能他选择了某种形式的对抗行为,从而导致了自己的早死。这样猜测有道理吗?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对于刘弗陵的突然驾崩,整个朝廷上下完全没有准备,甚至连修陵的材料和保存尸体所需的木炭都没准备足,只好临时在民间紧急抽调。如果刘弗陵是长期卧病然后逐渐不治,期间有一定的时间,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皇家是说不通的。
当然,对于刘弗陵的病,史书上记载的相当含糊,我也只是妄自揣测而已,也许真就是一场意外,天妒英才罢。但对于霍光来说,不管怎么样皇帝驾崩了都是件不好的事情。不好的原因就在于霍光的身份:他是首辅,再怎么的有能力也是个“辅”,现在皇帝没了,他这个首辅还有什么可“辅”的,于是赶紧找出个人来当皇帝就成了重中之重。
739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2-28 21:31
第二十七章 嗣子皇帝刘贺上官皇后没有孩子,霍光不得不面对高后吕雉当年的窘境,只能在刘姓的其他宗室里面找人出来做皇帝的位子。那找谁好呢?按当时的情况,武帝刘彻的儿子中唯一还健在的是广陵王刘胥,但是大臣们都说这个人不行,智力低下道德品质又差,当年刘彻就看不起他,也不立他做太子,现在就更不能让他来接着个班。而且他是刘弗陵的哥哥,帝位的继承讲究父死子继,实在不行就兄终弟及,刘胥他算哪出?那刘胥不行谁行呢?这不有昌邑王刘贺吗?他是刘髆的儿子,按辈分来讲是昭帝的侄子,可以让他做刘弗陵的嗣子,以嗣子身份继承皇帝位就可以了。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恐怕不然。刘胥这个人当然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做事荒唐,可刘贺也不是什么好鸟,他行为狂纵无节也是出了名的。别的不说,就说当年在给武帝刘彻服丧期间,刘贺还到处游山玩水,甚至在方与这个地方半天就纵马狂奔二百里地,手下臣子谏他,他就假装收敛一下,没几天有恢复如常。这样的人恐怕也不合适做皇帝,那为什么霍光会选他呢?答案是刘胥这人年纪大了,有自己的主见和认知,而且这人天生的神力,没事的时候就喜欢赤手空拳和熊、野猪一类的猛兽搏斗,他要是当了皇帝哪天和霍光说掰了搞不好会当场上演手撕霍光,霍光不敢冒这个险;而刘贺年纪小,没主见,容易控制,或者说霍光认为这个人相对容易控制。
刘贺手下也有明眼人,这个人叫王吉。刘贺接到朝廷的消息让他到长安去做皇帝,他高兴的简直就是迫不及待,黎明接到消息马上命令手下打包打包家当,日中就开始往长安跑,晡时就到了定陶。在那个没有高铁的年代,带着这么一大家子人两个时辰居然跑出一百三十多里,可见他心情的急切。
7474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3-02 22:11这时候王吉告诉他,现在是皇帝死了才征大王去长安,你是奔丧去的,应该日夜不停的悲戚嚎哭,不能这么兴高采烈的,而且记住了不要乱说话,大将军这个人“仁爱、智勇、忠信”的美德是天下都知道的,一旦大王你做了皇帝,只需要“事之、敬之”,不管是朝政还是什么事都“壹听之”,你只需要“垂拱面南”做个摆设就可以了。
好犀利的见解!应该也是霍光想要刘贺做到的,这才是他选择了刘贺的根本原因。
对王吉的话,刘贺也没真在意,继续着他的任性妄为,途中听说有新奇的物件就要让手下弄来供自己把玩,见到漂亮女子还让手下直接抢了来给自己享乐,就这么一路走一路玩一大家子人浩浩荡荡来到了霸上。
在霸上,大鸿胪早已准备好了皇帝的车马仪仗迎接刘贺,刘贺换了车,也没搭理大鸿胪,还一把把朝廷派来赶车的人踹了下去,然后让自己的亲信过来赶车,又把自己昌邑的郎中令叫到车上一起坐。
好吧,车谁赶不是赶呢,可从礼节上说来奔丧的总不能一脸的喜气吧?于是到了长安外围的东都门外,郎中令就告诉他,过了东都门就算是长安的地界了,依礼奔丧的应该在这里开始就要遥望长安哭泣。刘贺本就不受先帝待见,和刘弗陵也谈不上有什么感情,现在自己这个皇帝堂叔死了,刘贺也不觉得有什么可悲伤的,于是刘贺说,我现在喉咙痛,实在是哭不出来。
车子继续前行,一路行到了长安城门下,郎中令再次提醒刘贺,该哭了。
刘贺说,这里和东都门一样,哭不出来。
直到车子驶进皇宫缓缓的就要停在未央宫门外,郎中令在车上第三次劝说刘贺,我们现在的住所不在未央宫里,而在未央宫的北面,现在离那里就几步路,要是再不哭就来不及了。
这时候刘贺才说,好吧。然后下车伏地,勉强挤出几滴眼泪,对着北面十分礼节性的嚎了两嗓子。
刘贺这一哭,霍光等大臣们都松了一口去,这家伙还不算混账到底。
六月丙寅日,经过一番必要的仪式后,刘贺接过皇帝的玉玺,正式继承了皇帝位。
这时,距离他被废仅有二十七天。
7553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3-04 21:58 过把瘾就
被废一个新来的皇帝,当政仅仅二十七天就被废黜,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然而,这又是怎么一回事?要知道别说是废黜皇帝,就是在朝中要扳倒个大臣,走程序也不止这个时间啊。
问题在于刘贺本身。
刘贺这个人怎么说呢?他是把皇帝当成以前的昌邑王来做的,以前在昌邑干什么,现在在长安也干什么。对于刘贺来说,皇帝和昌邑王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换了个地方享受而已。
可是说刘贺游手好闲,喜欢玩乐随性惯了不假,说他骄奢淫逸也对,但这个人和一般意义上的昏君还不太一样。主要是他对手下人还算不错,手下指出他的错误,他也知道暂时的收敛(虽然时效很短),手下敢于正面顶撞他,他也知道羞愧,并不像一般的昏君一样杀伐任性。刘贺来长安不是一个人来的,而是把他昌邑国里的整个官僚机构都带了过来,而且这些旧臣刘贺还都逐个的超规格的安放在朝廷里,毕竟自己的熟人用起来也顺手。
刘贺这样对他的老部下,他的老部下对他也算不错。还是那个跟他一起坐车进到长安城的郎中令,有一天刘贺做梦梦到成片的绿头大苍蝇停在阶梯下,满满的有五六石之多,醒来后就问郎中令,郎中令以《诗》解梦,告诉刘贺,这是上天的预兆,说陛下你身边的小人很多,多得就跟那些苍蝇一样,你现在做了皇帝,可是在朝中没有什么根基,你应该先拉拢一些朝廷的大臣或大臣的子孙在身边。如果不依靠他们而继续信用你以前在昌邑的旧臣,那必将有祸事临头。如果要陛下要避祸,就应该立即把原来你从昌邑带来的人都遣散回去,这样吧,我请求就做第一个被遣返的人员。
刘贺一听,不以为意,不就是大臣不满,不满又能怎么样?我是皇帝我怕谁!他既不同意郎中令的请求,也没同意郎中令的意见,继续往朝廷里塞自己人。
这下彻底触怒了霍光和满朝的文武大臣,你做皇帝的昏庸一点不要紧,懒散一点也无所谓,哪怕是日日燕饮夜夜笙歌也都还能忍,可你把自己人都放到朝廷里算是怎么回事,毕竟蛋糕就这么大,你吃了大头还带人来抢,那我吃什么!而且进过这十几二十天的观察,霍光就发现不对了:刘贺这个人油盐不进,根本不听他的指挥,假以时日这样下去等到他把朝廷里的人都换完了,那他霍光还有立足之地么?
可刘贺都做了皇帝了,还能怎么办?
7618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3-06 23:49霍光也没有办法,只好找亲信大司农田延年询问计策。田延年很能设身处地的为领导着想,他一语中的:“大将军你是国家的栋梁和基石,如果你觉得这个皇帝不行,那为什么不告诉太后再选一个人当皇帝呢?”霍光心说,我也想啊,可我是臣,刘贺是君,只有君杀臣,哪有臣废君的道理?如果我废掉了皇帝,世人会不会认为我犯上作乱,我霍光多年以来高大全的光辉形象岂不毁于一旦?于是又问:“我是想这样干,可历史上有过这样的先例吗?”“有啊!”田延年不假思索的说,“当年商朝的宰相伊尹废了商王太甲,才使得商朝的天下安定,后人也都称赞伊尹是忠臣。如果大将军这样做了,那你就是汉朝的伊尹!”好的,既然如此就不必有什么心理障碍了,必须立即把刘贺这股歪风扼杀!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霍光哪里还会犹豫,马上和车骑将军张安世商量起废黜刘贺的行动方案来。
就在霍光和张安世计划商量得差不多的某天早上,手下的官员来报:陛下刚把一个大臣关到大牢里,然后自己出去玩去了。
哦,什么罪名呢?霍光漫不经心的问。
妖言。这个大臣说有人可能要谋反,叫陛下要提防,不要随意外出走动。
听了手下的话,霍光差点没一屁股摔倒地上,在喝退了手下后一个劲的责备张安世不该把这么重要的事情泄露出去。
张安世赶忙澄清,自己可是一个字都没跟其他人提过。
“混账!”霍光火气也上来了,“不是你难道还是我自
己说出去的不成!”张安世也不敢捋霍光的虎须,只好默不作声,好容易等霍光火气消退了,他赶忙来到大牢,想要见见这个知道他们密谋的人。
看着这个叫夏侯胜的光禄大夫,张安世实在是想不起来什么时候有可能跟他表达过要废黜皇帝的意思,就开口问夏侯胜,为什么说有人要谋反?
夏侯胜直白的告诉张安世:“我猜的。”张安世一口老血差点没喷出来,猜的,怎么猜的?夏侯胜说,最近这段时间天气很不好,阴天,又不下雨,按《洪范》上的说法,叫“皇之不极,阙罚常阴,时则有下人伐上者。”这就是有臣子要谋反的征兆了,所以今天早上我叫陛下不要出去了,可他不听,还说我什么妖言惑众。
张安世听得背上全是冷汗,幸好刘贺没有听夏侯胜的,不过这个人可不能轻易放他出去。于是张安世安慰夏侯胜,让他宽心先在牢里等几天,过段时间霍大将军一定在皇帝面前给他说几句好话,到时候再让他出来官复原职。
7699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3-09 01:15张安世回去就把情况告诉了霍光,霍光这才放下心来,不过更是觉得废黜刘贺这事宜早不宜迟,谁知道还有没有第二个、第三个夏侯胜?霍光和张安世更加紧锣密鼓的准备。很快,两人便敲定了行动方案,也联系好了在朝中的心腹大臣,就准备要行动了。
当然,在行动之前霍光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必须取得外朝丞相的支持,虽然说丞相在这时候发挥不了什么重要作用,但他毕竟是百官之首,多拉一个人下水也是好的,于是霍光便派心腹田延年去支会丞相。
田延年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有才识、有胆气、有决断,他来到丞相府,直截了当的就把霍光的计划告知了丞相,请丞相到时务必支持大将军的行动。
原来的政治老油条田千秋已经死了,这时的丞相是杨敞,这个人能力比田千秋更是不济,听了田延年说了霍光的计划,杨敞当场吓得大汗淋漓,话都说不利索了。田延年一再让他表态,他都只是“嗯嗯”的不知所言。
事情都已经说得这么清楚了,你要么同意,要么反对,这不表态算什么回事?田延年一看杨敞这幅怂样,估计心里也是不爽,就起身去上厕所。
等田延年一出去,杨敞的夫人就从里屋出来,这女人倒是个明白人,她跟杨敞说,事情大将军已经计划好了,现在让田延年这样的九卿高官来告诉你,已经是非常给你面子了,你不马上表示赞同站到大将军一边,这样犹豫不决,恐怕如果皇帝明天下台,我们家今天就得玩完。
经过夫人的点拨,杨敞恍然醒悟,等田延年上完厕所回来,杨敞马上拍着胸脯表示凡事皆有大将军做主,他杨敞定当
全力支持,不管水里火里绝不说半个“不”字。
万事俱备。
第二天霍光便以开会的名义把丞相、御史、将军、列侯、博士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召集到未央宫里,等所有人坐定了,霍光环视了一圈,开门见山的说:“昌邑王这个人行为昏乱,恐怕会危害到国家社稷,你们大家有什么看法。”殿里的很多本来以为就是来开个会而已,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没想到一上来听到的消息就如此的劲爆,这下子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就连昨天拍着胸脯保证的杨敞也不敢说一句话。
7766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3-10 23:11这时候还是田延年第一个站了起来,手还按在随身佩戴的宝剑上,朗声说:“先帝把天下都托付给了将军,那是因为以将军的忠诚和才能足以安抚刘氏江山。现在正是人心惶惶天下将顷的时候,你作为大将军不替国家拿主意,要是刘氏的江山毁在你的手里,日后你死了哪里有脸面去见大汉的历代皇帝!我把话搁这,今天这事情不能再拖了,你说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要是有人犹豫迟疑的,我就以手中利剑斩他的头!”霍光很高兴,马上装出一副羞愧悲愤的样子:“田大人身为九卿有如此担当,骂我骂的很对,现在天下混乱不
安,都是我霍光的罪过,我责无旁贷!”
两人一唱一和,好精彩的表演,不拿奥斯卡可惜了。
在场的大臣们有一个算一个,都被这精彩的表演所折服,纷纷趴在地上磕起头来,生怕磕晚了田延年的剑就会落到自己头上,他们一边磕着头一边大声的表示这也是他们的罪过,现在天下百姓的性命都靠大将军了,还请大将军为他们做主。
既然大家都同意听霍光的了,他便随手掏出一卷事先写好的废黜刘贺的奏章大声朗读了一遍,然后问大臣们还有什么意见。
下面的大臣们那里管奏章里写的是什么内容,只一个劲的点头称好,霍光又让三公、九卿、将军、列侯们都在奏章上签字,大臣们也很配合的签了。
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认可,霍光马上带着他们去见皇太后,表示昌邑王刘贺不适合当皇帝,请皇太后出来为群臣和天下黎民做主。
这个十五岁的上官皇太后能做的了什么主,不过是按外公霍光事先的交代行事罢了。皇太后早就穿好了最隆重的礼服,等群臣一到就应他们的请求摆驾未央宫承明殿。这时候刘贺出去玩还没回来,霍光又交代好了一众事宜,就让皇太后、百官们在承明殿等着,自己带着侍卫到了宫门口。
刘贺终于游玩够了,刚回到皇宫外,霍光就上前拦住了刘
贺的车马队,上前告诉刘贺,皇太后在承明殿等他。
虽然这个女娃子年纪比自己小不少,可辈分在那里摆着自己不能不去呀。等刘贺进了宫门,守门的卫士们让过刘贺的车马,马上就关上了宫门,一下子把跟在他后面的昌邑旧臣们全拦了下来。
刘贺不知所以,问霍光,你这是干嘛?霍光跪下了说,这是皇太后的命令,请陛下自己一个人过去。
刘贺甩了甩袖子,过去就过去,干嘛搞得这样,怪吓人的。
刘贺那里知道,这边宫门一关,外面埋伏的张安世就带着羽林军把刘贺带的这二百多个大臣全都抓起来下了诏狱。
7841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3-12 23:44刘贺在里面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大难临头了,一个人跟着霍光进了承明殿。只见皇太后盛装坐在武帐中,旁边立着数百手拿明晃晃刀刃的侍卫,等刘贺进了承明殿,大臣们也依次进来,都跪伏在地上。
一看这气氛不对,刘贺腿肚子当场就朝前扑通一下就也跪下来了,这时候尚书令开始宣读霍光等人要求废黜皇帝的奏章。奏章里历数了刘贺当皇帝二十七天以来所做错事,霍光一共总结出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从肆意赏赐、不守礼仪、淫乱到飞车、斗鸡走狗,再到下诏书的时候盖了皇帝的玉玺却不把口子封起来。但凡是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里面都有,单列出来都可以写一本书警示后来的皇帝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了,名字大概可以叫《皇帝可能犯的那些错儿》。
二十七天,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事,平均一天得犯四十二件,也够难为霍光能想得出这么多名堂来。
当尚书令朗声读到奏章最后,也不容刘贺做辩解,主审官上官皇太后马上落锤:“可。”宣判完毕,霍光提醒刘贺改起来拜受诏书了,刘贺这才醒悟过来,这时候刘贺说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朕听说’ 天下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这是一句很有杀伤力的话:如果朝中有七个直言敢谏的大臣,即便皇帝再昏庸也不至于丢了江山。反过来也一样,我丢了江山,那你们这些臣子也不是好东西,尤其你霍光,做过一次争臣吗?我有罪,你也跑不了。
这句话如果早一时三刻说出来,霍光恐怕是难以回答的,然而刘贺的聪明才智发挥得太晚了,这时候霍光那里会理会他,只说了一句:“这句话指的是皇帝,而你现在已经不是皇帝了。”随即一把把刘贺拉起来,从他身上搜走了玉玺交给皇太后,然后带着群臣把刘贺一直拉出了金马门。
刘贺本以为做了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此时才想明白朝廷是怎么回事,皇帝是怎么回事,这些大臣们又是怎么回事,但他这个人心性如此,自己过了把瘾后似乎对皇位也不眷恋。
出了金马门刘贺也不理群臣,只向西跪地拜了一拜,说,我刘贺太笨了,玩不转你们朝廷这些事
7911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3-14 20:40
说完起身上车由霍光陪着回到长安城里昌邑王府邸。
来到昌邑王府邸,霍光一直提着的心这才彻底的放下了。
他没想到事情进行得如此的顺利,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混乱、冲突统统没有,原本准备好的应急备用方案一个都没用上。
但一是必要的台词总得说完,二是为了感谢刘贺的配合,最后离开前霍光还是拉着刘贺的手流着泪说:“这是大王你自绝于天,我宁可辜负了大王,也不敢辜负这个天下社稷。希望大王以后洁身自好,我霍光就不陪你了。”
表演完毕,精彩无比,毫无破绽。
虽然被废了,可不是说刘贺就能继续回去做他的昌邑王,按朝中大臣们的意思,像刘贺这样不像话的人应该把他远远的流放到汉中房陵去。霍光现在心情大好,刘贺这种在他眼中基本上属于人畜无害的家伙,霍光觉得也没有必要斩尽杀绝,最后还是通过皇太后下诏封给刘贺汤沐邑两千户让他回到昌邑。原来刘贺在昌邑的财产霍光也全部给他留着,但关在诏狱里的二百多号昌邑旧臣霍光却不打算放过他们,除了少数几个人之外几乎全部都被拉到菜市口砍了脑袋。刘贺过了二十七天的皇帝瘾,虽然被废,但好像对他个人却没太大损失,毕竟他过日子的原则似乎是只要有得玩,没人管就好,也不眷恋皇帝的位置。而这几十天立刘贺又废刘贺的折腾,最后真正得益是霍光。让谁做皇帝都由霍光说了算,这让大臣们明白,当今之寰宇竟是谁人之天下,以后在朝廷上就更没有人敢忤逆霍光的意志了。
7977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3-16 22:51
第二十八章 霍氏兴衰再立皇帝虽然名义上不是皇帝,可霍光现在很享受这种唯我独尊感觉,但送走了刘贺,霍光还要继续找一个人来做皇帝,毕竟他只是首辅嘛。
一说到这事情霍光就发愁了,现在的皇室里哪里还有能让他满意的人?没有办法,霍光只好求助于朝廷的大臣,向他们询问如今刘姓皇室之中究竟谁合适继承皇帝位。
其实一般大臣们能想到的,霍光何尝想不到?但凡宗室里有一个合适的,霍光早就自己拿主意了。就在大臣们没主意的时候,一个叫丙吉的光禄大夫上书霍光:听说大将军你考察了诸侯、宗室的刘氏子孙都不满意,何不把目光放到民间来。当年武帝遗诏中养在掖庭的曾孙刘病已现在已经十八九岁了,有才学,有相貌,行为也很得体,不如大将军考虑下他。
那丙吉提到的这个刘病已又是何方神圣?当年卫太子刘据有一个儿子叫刘进,刘进娶了一个王姓的女子生了一个儿子,人称皇曾孙。虽说投了帝王家的胎,可说来这个皇曾孙也倒霉,生下来没几个月就碰上了巫蛊之祸,结果卫太子一家全部遇害,连这个几个月大的孩子也进了监狱。
那么小的孩子没爹娘就已经很惨了,这会又进了监狱,十有八九想必恐怕是活不成了。也是天见可怜,恰巧碰到丙吉奉了诏书去巡查监狱,看到这个几个月大的孩子在监狱里没人管,瘦的皮包骨几乎要饿死了,就起了恻隐之心。他让人安排了一间温室专门安置孩子,还特地找了两个为人老实又正在哺乳期的女犯人来轮流喂养他,丙吉有时候还一天来看几次,防止有人偷懒和虐待这孩子。
据说皇曾孙也是天生异象,不仅脚底有毛(类似至尊宝),而且他待的地方经常有光耀出现,本来是挺好的兆头,可当时这一缕光辉被长安的术士发现后,术士赶紧就告诉皇帝刘彻,在长安的监狱中有天子气。
这下可惊着了刘彻,有天子气就意味着有人可能会替代他这个现在的天子。这还了得!刘彻哪管你是何方神圣,马上让一个叫郭穰的人带着他的命令到长安监狱里,将所有的犯人不管是何罪行一律处决。好在术士学艺不精,没能准确指出所谓天子气具体在哪个监狱的哪个地方,郭穰不得不带人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杀,结果让丙吉得到了消息,早使者一步把皇曾孙所在监狱的大门关牢了,说什么也不让郭穰等人进来。
郭穰进不得门,他也不敢贸然硬闯,只是在门外说他是奉了皇帝命令行事的。丙吉隔着门大声喊道:“皇曾孙在里面,你们不能进来。哪怕是普通老百姓也不能无辜枉死,何况是皇曾孙!”
8055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3-19 21:33郭穰是带着侍卫来的,但没有皇帝的命令他不敢让人破门而入,双方就这么在监狱门口僵持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郭穰带着人回去跟刘彻复命,又参了丙吉一本,这时候的刘彻已经冷静了下来,在了解了事情原委后并没有继续追究,皇曾孙才得以逃过一劫。
好容易躲过了杀头的祸事,但这个皇曾孙的霉运还远没有到头。丙吉本想将他送到环境更好的地方去抚养,可转来转去没有人愿意接盘,丙吉只好用自己本就不算多的薪水抚养孩子。可丙吉自己的薪水也不算高,除去一家的用度,多养一个小孩也是不小的负担,加上皇曾孙从小身体也不算好,经常感个冒发个烧什么的,请医问药的花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尽管困难重重,丙吉最后都坚持了下来。等到皇曾孙年纪大一点身体逐渐强壮之后,丙吉给他取了一个很有寓意的名——病已,意思是疾病已经一去不返了。
于是,这个皇曾孙有了自己的名字,刘病已。
等到刘病已年纪再大一些,刘彻也弄清楚了所谓巫蛊之祸的真相并开始给卫太子平反,不仅公开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思念,对于卫太子刘据的遗脉,刘彻也做了安排。
首先,刘彻承认刘病已的宗籍,然后又把他接到掖庭抚养。
这对刘病已很重要,一是因为刘病已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二是因为当时的掖庭令是张贺。张贺以前曾经服侍过卫太子,对刘病已自然也有不同的感情,他不仅细心教导刘病已读书认字,而且张贺有个做右将军的弟弟,就是张安世。
通过张安世,霍光对刘病已的情况也知晓一二,这时候丙吉提出考虑下刘病已,张安世等人也是赞同的。此时,从小生活在宫廷之外过惯了市井生活的刘病已已经十八九岁,霍光从张安世那里得知,刘病已熟读《论语》、《孝经》、《诗》等书籍,不仅颇有学识,还没有像其他王子王孙们从小养成养尊处优的坏毛病,为人谦恭谨慎,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当然,对于霍光而言,更重要的是刘病已在朝廷中可以说什么关系都没有,如果他做了皇帝,那就不得不依靠霍光,如果他不依靠霍光,那霍光想要处理他比处理刘贺还要容易。
得,就他了。
8150 楼 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3-19 21:33 这几天一
直生病中,不好意思了各位
8151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3-19 21:34 我现在也
是“强起”
8152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3-21 23:12 元平元年
七月,刘病已即皇帝位。
当了皇帝,包括刘病已在内所有人都认为,“病已”这个名太配不上大汉皇帝的身份了,于是思量再三,他给自己改了个名“询”。从此,他就是大汉的皇帝,刘询。
另外,这里还要再次提到一个尊贵但不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上官皇太后。由于孙子辈的刘询做了皇帝,十五岁的她由皇太后又升格为了太皇太后,而且她将顶着这个头衔过完余下三十七年孤独而乏味的人生。
她只不过是这场政治斗争的受害者加牺牲品而已。
8220 楼作者:上医治国 1984 日期:2019-03-21 23:13 识时务的
刘询每个人都是带着天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刘询也不例外,他的天赋就是当皇帝。
虽然自从懂事起没有过过一天皇子皇孙的生活,但刘询生就一副做皇帝的头脑,他即位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马上大封那些所谓拥立有功的大臣。刘询知道,整个朝廷里说话算数的不是他,而是霍光,天下人关注的也不是他,而是霍光。刘询清楚,在霍光面前他刘询除了有一个皇帝的名头以外什么都不是,可以说基本上穷得就只
剩下钱了。
对于钱刘询也不在乎了,出手甚是大方。刚一即位,刘询便下令加封霍光食邑一万七千户,赐黄金七千斤,布匹三万匹,钱六千万,马两千匹,奴婢一百二十人外加首都三环内高档别墅一栋;另外车骑将军张安世加封一万户,其他数十个大臣没有侯爵的封侯,有侯爵位的加封食邑。
刘询这样的做为跟刘贺一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大臣们都很高兴,于是很快就有人报告说凤凰出现在胶东、千乘两个地方。神兽的出现更显得新皇帝的圣明,以此祥瑞出现为借口,刘询干脆大赦天下,文武加官,百姓进爵,还免除了一年的赋税。
在这点上刘询想得很透彻,反正即便封完了,天下也是皇帝的天下,更何况这天下对于刘询就是捡来的,说白了就是无本的买卖,何乐而不为。
如果你觉得刘询对霍光的赏赐已经多得过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作为一个能把握皇帝命运的权臣,刘询还会将更多的糖衣炮弹砸向他。本始元年(公元前 73 年)春天,在皇帝大赏群臣后霍光马上上书表示自己年纪大了,操心不了朝廷的事情了,于是想要还政于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