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29 14:34
※※※※※※※※※※※※※ 《答不许骂 兼说 中国房地产发展的两条道路》 (之三) ※※※※※※※※※※※※※(三)第二条道路是房地产“软着陆”的必然选择
所以,从长远来看,第一条路根本走不通,只能选择第二条路。那怎么走呢?依我看,选择第二条路,就是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政府的“托”和“放”,让房价慢慢地走下来,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挤出楼市泡沫,挤走那些对经济增长没有丝毫用处的投机需求,让真正的刚性需求可以买得起房子,让自住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主流消费。在这个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尽量不让楼市崩盘,不让房价暴跌,不让房地产投资规模剧烈缩减,不让房屋开工量大幅下降,继续发挥其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固有作用。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中国楼市实现“软着陆”的过程,是由高烧癫狂状态走向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其从经济恢复的“兴奋剂”回归到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过程。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顺利走上第二条路,实现行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恢复过程,需要政府具有高超的调控艺术,扶着它缓步走下来,让它平安地“软着陆”。这个过程肯定要和市场规律发生一定的冲突,一定会布满了市场凶险,弄不好就会落得个崩盘的最坏结局,搞得像日本当前一年,走入长达十几年的楼市低潮期。在这个“软着陆”过程中,也肯定会损及某些人的利益,如开发商集团的暴利、如地方上的连带巨额利益、如投资者的发财机会、如投机者的饭碗、如买了房子的会担心家庭财产会否缩水,等等,这是个利益调整的复杂过程,所以也肯定会遭到他们的联合反对和顽强抵抗。但如果不下决心牺牲某些人的小利益,中国房地产必将误入歧途,走入一个不可持续、无法回头的死胡同,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所以,综合分析起来,权衡利弊得失,孰轻孰重,老大心里当然是非常明白的,也是会权衡轻重的。对老大而言,最大的利益是经济能持续增长下去,是让人头痛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是社会安定和民心向背。在这个“根本利益”面前,无论什么集团的利益,都是微不足道的,都是可以牺牲的。我们想想,工人阶级的利益强大不强大呢,重要不重要呢,为了国企改革,为了经济增长,都可以牺牲,让数千万国企工人成为下岗职工。如今的几个开发商、几个投资投机的小丑,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呢?利益调整了,他们当然会激烈反对,但反对又能怎么样呢?难不成还能撼动河蟹的大钳子?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29 14:50
※※※※※※※※※※※※※ 《答不许骂 兼说 中国房地产发展的两条道路》 (之四) ※※※※※※※※※※※※※
(四)第二条道路,究竟应该怎么个走法?至于如何顺利走上第二条路?如何让房价降至合理的“可负担水平”(affordable price)?如果挤掉楼市的泡沫?我们可以大概地猜测下,办法不外乎就两种,不是玩硬的,就是玩软的。硬办法就是靠外力把房价给打下来,软办法就是尽量利用市场规律让房价缓步降下来。
我认为一般不会采取强硬的办法,比如直接的行政干预,比如行政命令的办法。那样不仅会遭到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让他们狗急跳墙,没法在下头贯彻执行,更为关键的是,如果政府公开提“降价”,会给老百姓一个强烈的预期——政府发话了,房价真要完蛋了。于是持有的赶紧抛,没买的死活不买,那样的话,供应突然放大,需求急剧萎缩,中国楼市立马就崩了。这其实就是政府官方文件里从来不提“降价”二字的真正原因,不是不想,是根本就不敢。
既然硬的不行,玩硬的风险太大了,那就只能来软的。
软的办法基本有两个,一是扩大供应量,让供应变得充足,运用市场规律和效应把房价拉下来。比如最重要的一个措施,中央自 08 年来,确定了“大力发展保障房”的战略,要求各地必须完成保障房建设指标,纳入政绩考核,这就是扩大供应的办法,可以起到商品房替代作用,让商品房降温、降价。同时,政府大搞保障房建设,3 年时间投入 9000 个亿,也可以稳住行业投资,确保住房建设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少对商品房的严重依赖。保障房搞起来了,形成“保障房+商品房”的二元供应体系,自然就减少了对商品房市场的依赖,你爱降不降,我不稀罕了。所以,保障房这个东西,实在是个高招,一举多得的高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解楼市的高风险。增大供应量的办法还有不少,比如扩大土地供应,适当提高容积率,规定闲置土地尽快开发,不开发就真的收回,比如加强开发商销售环节的监管,严法禁止捂盘等等。
第二个软的办法就是,逐步解除政府对楼市的特殊关照。
当前真正对楼市特殊关照的,乃是各个地方,而且关注的焦点着眼于房价的高低。道理很简单,房价关系着 GDP 的高低,房价关系着土地市场火不火,土地市场好不好,又关系着“土地财政”的收入情况,房价高低还关系着当地的投资环境牛不牛。要想让各地方不再聚焦房价,只有解除这些后顾之忧才行。所以中央正在酝酿“物业税”,而且物业税可能和土地出让金并行,这其实是在为地方政府开辟新的财源,让其逐步脱离土地财政的“紧箍咒”。还有其他的办法,比如可能改变考核体系,把房价和河蟹度纳入各地政府的考核体系;比如按照当前反腐的顺序,政法领域基本上告一段落了,下一个重大领域可能是房地产和工程领域,很可能会出大案要案,这就可以给各地方一个强烈震慑,和房地产关系好不要紧,但要保持一个合理的限度,不要横加干涉,不要和利益集团捆绑太紧了,不然就可能栽进去了。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29 14:53
※※※※※※※※※※※※※ 《答不许骂 兼说 中国房地产发展的两条道路》 (之五) ※※※※※※※※※※※※※
(五)对未来几年房地产政策基本取向的预测
如此说来,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在现实分析和目标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大致展望一下未来几年的房地产政策基本取向。
现实分析:其实非常简单,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房价在非理性高位运行,老百姓买不起,高房价抑制了正常消费,房地产面临价格崩盘的危险,也面临着无法持续发展的危机。
目标分析:也很简单,政府的基本目标就是,在中国经济没有转换为“消费驱动”之前,保住房地产的重要引擎地位,保证房地产行业投资高增速不掉下来。同时把房价稳定在合理价位,让更多的老百姓能消费得起,扩大全国住房消费,让住房消费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催化力量,而不是阻碍力量。
基本政策取向:(1)不能硬来,要防止发生崩盘,防止社会动荡因素;
(2)要千方百计保住行业投资,保住就业和稳定;(3)要降低房价门槛,让更多的人可以进来玩,让涉及民生的问题不深化、不激化、不恶化。
未来两年的政策预测:(1)通过各种办法加大市场供应量,通过中央权威推动,大搞政府保障房建设,建立“二元供应体系”,使房地产市场总体上保持一个“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给价格造成下行的巨大压力;(2)各地挖掘土地潜力,扩大住房土地供应,大城市会加大闲置土地的改造力度,二三线城市会继续推动城市框架大扩张,加大新城区土地开发力度;(3)可能会适当提高住房容积率,推广高层,进一步放松容积率管制。特别是经适房建设,个别地区可能会放宽至 2.5—3.0 区间,以切实扩大供应量;(4)出台新规定,实行更严格的制度,敦促闲置土地尽快投入开发,不开发就真的收回。个别地方可能会推出“闲置土地使用费”等新名目;(5)加强开发商销售环节的监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透明销售”。出台更为严厉的办法,惩治开发商捂盘销售、惜售、自我炒作等行为;(6)尽快推动物业税城市试点和全国铺开,开辟地方财政的新来源,没有意外的话,原先物业税试点“空转”的城市将有可能在 2010 年进入“实转”;
(7)弱化地方上“土地财政”色彩,大胆的预测是,未来 3 年内,有可能再来一次小范围的“税制改革”,提高地方的税收比例,比如增值税,可能实现上下平分,比如资源税,也可能加大地方比例;(8)中央会出台系列政策,约束地方和房地产的利益关系,阻止有些地方过度插手干预房地产市场,让市场机制彻底失灵;(9)未来两年内(2009年9月—2011年9月,十八大召开前),会加大房地产行业的反腐力度,通过这些措施来淡化和削弱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影响,让房价更多地按照市场规律顺次下行。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29 15:16
长文终于贴完了,答个题休息一下。
作者:L618709 回复日期:2009-06-29 04:28:49
请问楼主,我国实行全民所有制,作为人民的一员,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购房自住,政府收土地费是否合法?
----------------------------------------------- --------------------------------------------------- ----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答案非常简单,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对这个中国特色鲜明的问题,我真不知道如何才能给你说明白。
还是这么说吧,希望你能明白:全民所有制,就是指全体人民共同拥有,但在技术上很难实现,所以就由国家当代表,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全国土地,是谓“国有土地”。
从理论上说,你也是一个主人,是“国有土地”的其中一个产权人,如果你在属于自己的那一块地上盖房子,是不需要向任何人缴费的。
但属于你的“那一块地”究竟在哪里,你自己知道么?不知道!既然你买的房子不一定恰恰建在你的“那一块地”上,
你用的土地可能是属于别人的,那么你当然就要交钱给别人了。
但你也不知道它是属于谁的,不知道应该把钱交给谁,于是你很迷茫。
但国家有办法啊,它是所有人的总代表,代表全体人民行使产权,众所周知,“产权”里头包括了支配权、收益权、处分权等等,你的房子使用了属于别人的土地、又找不到这个该收钱的主,国家就出来解围了,说,这么着吧,你把钱给我吧,我替你转给他。
你看,这个巨大的困难不就迎刃而解了吗?国家替你解决了。
你问这个合法么?当然合法!国家是制定法律的,它难道会让自己违法?如果你硬要说你用的那块地是属于自己的,拒不交钱,
那么好了,请拿出你的证据来,谁说你用的那块恰好就是属于你的那块??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29 16:35作者:果汁浆王 回复日期:2009-06-29 16:09:05
楼主太乐观了吧,第二条路不是那么好走的,房地产相关的利益集团可不仅仅是几个开发商、几个投资投机的小丑那么简单,基本上所有的地方 ZF 都跑不掉。地方政府深陷其中,想动他们利益,不是那么容易的。几千万下岗工人加起来,和房地产利益集团比,只能算得上个屁,要不怎么叫屁民呢。现在地方不大听话了,不是有句话叫:“政令不出中南海”吗?局面已经开始失控…………
----------------------------------------------- --------------------------------------------------- --------------
我想这位兄台是多虑了,地方没有你想像得这么强大,
地方深涉其中,其实只是个简单的利益关系,说到底是 GDP 考核指向和土地财政的问题,是钱的问题。
钱的问题都可以内部解决,只要变更考核体系,改变上下分配模式,改变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
那就可以让地方和房地产行业拉开安全的距离。
这其实是“想办不想办”的事,不是“能不能办”的事。
至少目前来看,我没有看出谁不听话,要知道,在我们国家,不听话的后果是什么,那是相当地严重!
看问题要看本质,看其中的主要因素,别抓住一个片面去无限扩大。
现在很多人的论调是,房地产集团和地方已经是“连体婴儿”了,根本无法分离,如果强行分离,都得翘,所以别指望房价会动摇。
这就是无限扩大的典型看法。其实最多不过是穿了一条裤子而已,
如果你给它一条新裤子穿,那二者立马就可以分离。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29 21:45作者:有頂天外 回复日期:2009-06-29 18:28:44
感谢楼主的勤奋和无私分享!一点个人看法,考虑不周之处还请指正。
所谓地方上的有令不行,或者说地方征夫与房地产之间的“利益绑定”,实际上是个伪命题。
还是 ZY 一级有所保留,或许正如楼主所言,还在用这台引擎,没到修理它的时候……
----------------------------------------------- -------------------------------------------- 我认可你的说法,“有令不行”在表面上看确实有,但都是些小事,其实在关键问题上是畅通无阻的,集权就是最大的特色嘛。地方和房地产的利益捆绑,确实是个“伪命题”,被很多人给盲目扩大化了,这仅仅是在现实共同利益驱动下的“短暂联合”,暂时形成了一致行动,一旦利益目标不一致,就会分手,这个捆绑一点都不牢靠。
之所以上头采取了默认态度,没有拆散这对联盟,也没有出手搅黄他们的蜜月之旅。是因为上头从这种联盟状态中也获得了巨大利益,或者说这种联盟的存在,至少目前与上头的战略利益有一致性,如果拆散了,大家都会受损,是个多输的结局。正是,你拿你的土地款,我要我的 GDP,你收你的地方税,我投我的中央资,各得其所也。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29 22:17
作者:ouyangcamel 回复日期:2009-06-29 20:33:31
政府托楼市,我们托 lou 主。
----------------------------------------------- --------------------- 多谢骆驼兄的一路支持。从字面上看,你和政府做的事差不多。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29 23:51
许兄勿要客气,老师万不敢当。也祝你诸事顺遂,心安体泰!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30 00:00
上一篇有点分量的新闻,来源是新华网的财经频道,主角是大名鼎鼎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号称著名经济学家的成思危先生。
【标题:成思危:部分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和楼市】【原址: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6/29/content_11616445.htm】【时间:2009年06月29日05:50:21记者:唐真龙】
【新闻正文】
6 月 27 日,在宁波举行的“北京国际金融论坛 2009 夏季报告会”上,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主席、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今年一季度以来信贷快速增长,其中确有一部分资金流入了股市和楼市,这也是造成目前股市和楼市暂时回暖的原因之一。
成思危特别提到了一季度快速增长的信贷问题,他说,今年全年的信贷计划指标在一季度完成了 90%以上,当季从银行信贷转到投资领域的资金大概是 2.4 万亿元。其中,不可否认确有一部分资金流入了股市和楼市,所以造成了股市和楼市的暂时回暖。
在论坛间隙,成思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分析说,本轮房价上涨一开始是由刚性需求推动的,但后市发展则与信贷大规模投放、老百姓储蓄率过高、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推动了楼市需求,从而导致了房价上涨。至于目前房市、股市是否已到累积泡沫的程度,成思危表示,“目前还无法判断”。
“现在外国对中国经济有各种预测,我说这些预测都不准,中国政府提出 8%就一定能达到 8%。”对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成思危态度颇为乐观。
他强调,“要保八,国家增加投入总能做到,问题是要用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这是要下功夫的,首要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让内需起到重要作用。”他还指出,金融危机后,西方过度消费的现象将会减少,各国会更注重储蓄,金融危机以前“中国大量生产,西方大量消费”的模式将会改变,这将迫使我们的眼光向内。
成思危指出,“靠政府用财政来刺激消费是不能持久的,信贷如果过于宽松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果。靠消费拉动经济目前来看还难以持续。”他判断,四万亿到今年中期会有所效果,而四、五月份的数据也证实了该趋势,工业生产四、五月都有增加,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正逐渐显现。“最近统计局发表的文章说二季度形势比较好,GDP 增速可能达到8%,我想这项七月中旬公布的数据将取决于投资效益的逐渐显现,以及投资效应能否抵消消费、出口形势的下滑。 ”成思危表示。
对于中国经济何时能够复苏,成思危表示恢复到 2008年 9%的 GDP 增速就应该说走出了“中国式”的复苏,而到2011 年我国不仅能够恢复 9%以上的 GDP 增速,而且这个增速还将是可持续的。
成思危对拉动消费内需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要提高工资,让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经济增长率同步;第二,要增加人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进一步规范股市、楼市,使之健康发展;第三,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使人们敢于消费;第四,要增加消费贷款的占比。他认为,与西方 70%的贷款总占比相比,目前我国 13%的消费贷款比例显然过低。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30 00:03
【我的新闻评论】
在高层官员里头,成思危也算是能说善言的一位了,只是其说话的身份经常发生变化,游移不定,一会站在学者的立场上说点实话,一会又站在官员立场上打打官腔,说些模棱两可的车轱辘话,有时候还说不靠谱的话,比如前一阵子说股市,就被股民骂得不轻。这回受邀参加参加论坛,应该是官方身份参会,所以说的话亦是半官半学,有虚有实。下面针对老人家的话,做个辨别。
● 如:“今年一季度以来信贷快速增长,其中确有一部分资金流入了股市和楼市,这也是造成目前股市和楼市暂时回暖的原因之一。”
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楼市,几乎已经是学界和民间的共识了,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但官方却很少在公开场合对此表态,虽然是秃子头上的虱子,但谁也不愿意去承认。
成思危这次的表态应该算是很坦率了,公开承认了这一事实,并说明这正是造成股市、楼市双双回暖的原因之一,实属难得。如果以后有新闻媒体拿这个话来说事,说成副委员长就是这么说的,应是权威定论,那成思危大可以出来辟谣,说自己之所以这么说,纯粹是学术研究范围内的意见交流,不能看成是官方表态。你看,拥有双面身份,就是一个很好的马甲。
● 如:“本轮房价上涨一开始是由刚性需求推动的,但后市发展则与信贷大规模投放、老百姓储蓄率过高、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推动了楼市需求,从而导致了房价上涨。”“至于目前房市、股市是否已到累积泡沫的程度,成思危表示目前还无法判断。”评:房价这件事,也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没有什么好争论的。老成对房价的描述,我认为与事实基本相符,开始是刚需启动,后来是信贷资金大量进入,再后来是受了通胀传言的蛊惑。当被问及“泡沫累计”的程度如何,老成就用了外交语言回答了,说这个“目前还无法判断,”并非无法判断,是有了判断也不能说。有些话,百姓能说,官员不能说,下头能说,上头不能说,比如泡沫、经济危机、房价需要下降等,皆属此类。
● 如:“现在外国对中国经济有各种预测,我说这些预测都不准,中国政府提出 8%,就一定能达到 8%。”“要保八,国家增加投入总能做到,问题是要用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这是要下功夫的。首要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让内需起到重要作用。”评:关于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速,预测的版本太多了,总起来说,国外机构看得悲观些,基本在 7%上下,中国国内(官方)看得乐观些,一般在 8%以上或者更高。成思危非常自信地说,外国的预测都不准,中国政府言出必践,定能完成 8%的预定目标。这倒真是大实话,只要持续加大投资,即使消费不振,外贸不兴,8%也是可以实现的,万一投资没跟上,到年底实现不了,还有统计局齐心协力的最后一搏,定能成功。所以中国说干的事,总能干成,总是无往而不胜的。
成思危也说出了他的担忧,就是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
如果强调可持续,强调增长的质量,强调经济结构的调整,那么很多粗放型的投资肯定要重新审视了,不能闭着眼审批仓促上马了。最近好像国家也有点重视这个问题了,如金沙江上的几个大型水电站项目,眼看着就上马了,却被国家环保部给拉住了,这事值得琢磨。我想,如果国家想大干快上,想尽快完成投资,环保部不会这么不识趣的,也不会没有这个起码的“政治觉悟”,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它也不会含糊。
● 如:“靠政府用财政来刺激消费是不能持久的,信贷如果过于宽松,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果。”“最近统计局发表的文章说二季度形势比较好,GDP 增速可能达到 8%,我想七月中旬公布的数据将取决于投资效益的逐渐显现,以及投资效应能否抵消消费、出口形势的下滑。”
评:成思危直言用财政刺激消费不能持久,这并不是在给积极的财政政策泼冷水,而是说明政府内部也认为仅靠财政来启动消费,是一厢情愿的事,效果并不大。他说信贷如果过于宽松,也会产生“负面效果”,也就是会造成流动性过剩,股市楼市狂飙,埋下通胀的隐患。这说明一个问题,上头对实行“双积极”的政策也是持谨慎态度的,具体看法也是有争议的。虽然温总仍旧公开说国家要继续坚持“双积极”政策,但这应该理解为,温总主要是为了鼓励普通民众的信心,实际上,政府可能已经在谋划进行一些政策微调了。
周小川说过,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性,因而一定要有预见性。
等大家都认为该调整的时候再调,那就晚了。
至于要不要进行微调,其实成思危的话也给了答案,要看今年二季度的经济数据,到 7 月中旬就可以揭晓了。如果工业领域形势整体向好,四万亿的投资效果显现,投资效应抵消了“国内消费、出口形势下滑”的负面影响,那么,“双积极”政策的微调,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 如:对于中国经济何时能够复苏,成思危表示恢复到 2008 年 9%的 GDP 增速就应该说走出了“中国式”的复苏。
而到 2011 年,我国不仅能够恢复 9%以上的 GDP 增速,而且这个增速还将是可持续的。
评:成思危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新词——“中国式复苏。”看来他老人家对当前经济复苏的说法,也是不大乐观的。一句“中国式复苏,”说明他心里也没底,说话没有底气,于是用了个忽悠词来搪塞记者的提问。展望未来时,成思危故意跳过了 2010 年,直接说 2011 年中国经济可以恢复 9%以上的增速,这说明他对明年的宏观经济状况也是不乐观的。到2011 年才能到 9%,说明明年一年我们还要为了“保八”而奋斗。
作者:loujinjing 日期:2009-06-30 09:54作者:风雨兼程 2004 回复日期:2009-06-30 09:05:08
上海塌楼开发商多名股东与官员同名。
楼主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看来事实上很严重了。
这样的商业链条让人悲哀。
----------------------------------------------- ---------------------------------------------
有的地方利用土地职权,搞个小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利用低廉的地价、方便的审批等固有优势,大发其财。
这已经是比较普遍的事情了,是官办企业的一种类型。
所以没什么可奇怪的,只不过出了问题,暴露了出来,让我们觉得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官商勾结是如此可怕。
所以对类似事情的背后,实在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可说。
而且,针对上海倒楼事件而言,目前尚在敏感调查期,在官方结论出来之前,如果乱说话,被河蟹是必然的。
对这个事件,网友们的基本态度是调侃,是发掘笑料,我们不妨在紧张的生活中,给灰色的日子添一抹亮色。
即使壮烈地倒下了,还可以躺着为网友们继续做贡献,
正是“生的伟大,活的憋屈,倒的光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