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闲话,那次检阅时日本军舰锚地的旁边就是俄国军舰,那艘在蔚山海战中被日本上村舰队打成了废舰逃回海参崴的浦盐舰队的巡洋舰俄罗斯号,这种挺让俄国人没面子的安排也说明了日俄两国海军。

之所以派出级别如此之高的代表团除了对当时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英国的重视之外,就是对日英同盟的重视。当时距离第二次日英同盟条约满期还有 5 年,但是已经开始了第三次日英同盟条约的谈判。英国人已经感到了日美关系的恶化,提出要在条约中增加免除对第三国交战义务的条款,具体地说就是“在和日本保持友好关系的同时,决不和美国开战”,虽然日本人很不愿意,但最后在1911年7月13日签署的第三次日英同盟条约的第四条中明文写上了“在和第三国签署了仲裁审判条约以后,即告免除和该第三国的交战义务”。

1912 年 3 月 7 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英美之间签署的仲裁审判条约,期限十年,当天起生效。满期时如双方均无异议则自动延期一年。

这样在日美发生战争的情况下无法指望英国的支援。换句话说,把美国列为假想敌就不能指望英国继续是朋友。

说实话,当时英国和德国的扩充海军军还能够使人理解,因为当时的英国是依靠“3C”在维持着他们在七大洋上的霸权,所谓 3C 就是开罗(CAIRO),开普敦(CAPE TOWN)和加尔各达(CALCUTTA)。与此相对,德国的梦想是“3B”,就是柏林(BERLIN),拜占庭(BYZANTINE,现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过去还称过君士但丁堡)和巴格达(BAGHDAD),但除了台湾和朝鲜这两个相距日本本土很近的地方之外没有海外殖民地的日本要那么大的舰队干吗呢?为了“制海权”,当时的日本人是很振振有词的。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确实证明了马汉上校的海权理论中的“制海权”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仅仅是在具体战争或战役所需的“制海权”上,日本人其实根本没有领会马汉理论的实质。马汉理论中的海权比制海权要广泛的多,包括地理位置,地势和气候及产物,领土的扩张趋势,人口数量,国民素质,国家制度及政府性质等六个方面,是一个保障海洋国家赖之而得以存在的通商航道的综合概念,欧美人能够理解这个概念,因为从大航海开始的殖民浪潮使得欧美人离开了这种 SEA LANE 就无法生存。

但刚从锁国中解放出来不到五十年的日本民族还不是海洋民族,通商航道对日本人来说没有到生死攸关的地步,就

是说海权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是没有必要的。

把这种整个国家战略的“海权”混同于某场具体战役或战争“制海权”了的日本人,很自然地就看漏了马汉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这种海权是自然地形成的”。

海权是一个地政学的概念,不太会有大的变化,而制海权是一个战争学上的概念,制海权的实现取决于战争双方的具体兵力对比和武器配备。马汉上校的海权理论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英国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人的不断修正,到现在还有很大影响,但马汉上校的依靠大舰巨炮实行主力舰队决战来争夺制海权理论在出现以后受到了实际验证而且被证明为正确的就只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俄战争以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已经没有了大舰巨炮之间的舰队决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航空兵战略更加使得大舰巨炮无用武之地。

这个世界上有种东西叫做“主流观点”,或者叫做“世界潮流”也行。如果你没有创造这个主流观点的实力的话,就只能跟着他走。如果不这样,希特勒,萨达姆·侯赛因就是榜样。但是这个所谓“主流观点”也会因为时代的变化和创造这个观点的国家的需要而变化,最致命是这种变化特别在一开始不是十分显著,如果看错了这个世界潮流,那再怎么积极也没用,看错潮流,抱着过时的观点的后果和当初就反潮流其实差不多。

二十世纪初的日本和德国就是最好的例证。

日俄战争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殖民主义横行的世界,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这些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依靠其海军力量把亚洲,非洲和美洲分割成他们的殖民地,从殖民地掠取了大量财富。随着英国美洲殖民地的独立,殖民时代已经接近尾声。日本和德国就是在这种殖民主义已经接近死亡的时代还要拼命往殖民主义这班车上赶的两个野心勃勃的国家。

从日俄战争的媾和谈判时候开始,以当时东京帝国大学的七名教授:户水宽人,福井政章,金井延,寺尾亨,高桥作卫,小野塚喜平次和中村进午这七位留欧的博士,被称为“七博士”的极端民族主义知识分子逐渐占领了日本的思想界,扩张和掠夺已经成为了日本主流知识界和思想界的追求目标。日本海军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一半无意,一半有心地提出了八八舰队的构想。

要说日本陆军和海军一直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也不是事实,起码在一个问题上陆海军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想摆脱日本是“海岛国家”的形象,不过往什么地方走则是各有各的主意,在海军玩了命要成为“海洋国家”,海军要成为一支 “远洋海军”的时候,陆军则是要成为“大陆国家”,陆军要成为一支“大陆陆军”。

1907 年,山县有朋在看到当时还是参谋本部作战部中佐部员田中义一中佐提呈《随感杂录》以后,立即指示田中义一编制一个“帝国国防方针”出来。田中就找了山本权兵卫的女婿,海军大佐财部彪来一起干,两人最后搞出来一个叫《明治四十年(1907)日本帝国国防方针》的东西。

这个方针的主要内容是:“日本应该在维持满洲和朝鲜的权益的同时将向亚洲南部发展的南北并进作为国家施政的大方针。妨碍这个方针的可能敌人是俄罗斯,美国,德国和法国。

“对于这些敌人,采取攻势战略在海外击破。对俄罗斯的战略:在南满集结兵力,北上击破,攻占海参崴。对于美国,德国和法国的战略,首先击破其在东亚的海上势力,然后伺机而行。 “为此,陆军平时需要 25 个师团(战时扩到 50 个师团),海军需要建设由八艘战列舰,八艘巡洋舰组成的八八舰队。” 这时所谓“八八舰队”就正式形成公文,付诸行动,日本海军也就把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得到的经验作为国策,要付诸实施了。

作者:俞天任 日期:2008-10-31 11:28

(六十三)

十八.八八舰队好难搞西南战争以后,从“海陆军”的说法变到“陆海军”,海军成了小二子,从此就在陆军老大的影子里面过日子,海军也只敢怒不敢言。而甲午,日俄两场战争中海军的表现不错,人气和地位也就跟着上升,陆军对海军也越来越客气,最后,海军终于到达了顶点:1913 年 2 月山本权兵卫海军大将当上了内阁总理。

这不是件小事,陆军不希罕什么首相的宝座,那玩意似乎常驻陆军,山县有朋,桂太郎都当过首相,可在海军这是开天辟地第一遭,海相是在日俄战争时专管后勤的斋藤实,次官是山本的女婿财部彪,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加藤友三郎,据说是海军的最强阵容,海军算是混出来了。

这个财部彪的绰号是“财部亲王”,形容他很牛。财部彪是1889年毕业的海兵15期次席,1919年11月毕业30年就晋升海军大将,1923 年就接任加藤友三郎当了海军大臣。要知道和财部彪同年晋升大将的是海兵 12 期的山屋他人,就是现在的皇太子妃小和田雅子的曾外祖父。而财部彪的同期,吊床号第 23 位的冈田启介晋升大将是在四年以后。

财部彪为什么能如此飞黄腾达?原因在他是山本权兵位的大女婿,原来创立吊床号的山本权兵卫在遇到自家人的时候所执行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可是,混出来了还要看能不能继续混,山本权兵位这个首相就混得很背很背。1913 年 11 月的一天,德国西门子公司东京支店长维克多·赫尔曼在德国大使馆员亚历山大·希尔的陪同下到海军省来打招呼,说是西门子公司有人偷了公司的文件逃到英国去了,现在在向西门子公司勒索 50 万马克。日本人听得有点糊涂:德国的公司失了贼,管日本什么事?你要是想请日本侦探出手帮忙抓贼,那也是找内部省,不该找海军啊。德国人见日本人听不明白,就直接说了:“可能事件捂不住,这件事一公开只怕有几个日本海军的高级军官的名字在欧洲要见报,所以来打招呼,你们还是早作准备的为好。”原来,被偷出去的文件中有一份西门子公司同意给海军省负责武器采购的原舰政本部第一部部长岩崎达人少将 25% 的回扣的电报。

海军一听就知道大事不好了,当时正是八八舰队计划的紧张时刻,原以为山本权兵卫大将当了首相,海军要起钱来可以方便些,谁知道跑出来这么一档事,赶紧就成立了以出羽重远大将为委员长的查问委员会来追查这件事。

查下来的结果是确实有人在德国拿了钱,而德国人做的只是为日本人在英国定购的巡洋战列舰金刚号配内装的活,干正活的英国人也给了日本人钱,而且给得更加多,光舰政本部原本部长松本和中将一人就从英国人那儿拿了 40 万日元。

不要忘记那是有个千把日元就能在东京盖座房子起来的年代,现在的新日铁的前身八幡制铁一开始只用了 57 万日元就见了起来,这 45 万的数字之大可想而知。这个松本和中将在事发当时是吴镇守府司令长官,已经是下一任海相的人选,熟悉日本政治的人应该知道日本的金权政治是有传统的,据说松本弄这笔钱就是为了当海相而在准备政治活动资金,所以这笔钱还存在银行里没动。

1914 年 1 月 23 日这份文件在日本一起见报,顿时就是一场地震。

那时的日本挺有意思,实行着议会政治但没有叫做“党”的政党,可能是因为“党”就有“过激党”的形象,所以政党都叫某某会。对“党”这个汉字最过敏的可能是满清废帝溥仪,他在伪满当日本人傀儡的时候唯一反抗过日本人的一次就是坚决不肯在批准成立“协和党”的诏文上签字,连石原莞尔对他都没治,最后只好依了溥仪改名叫“协和会”。

西门子事件当时日本国会里势力最大是政友会和宪政会,在野党的宪政会就直接把攻击矛头指向首相山本权兵卫和海军大臣斋藤实。

国会里乱成了一锅粥,传媒在拼命炒作,用后来的甲级战犯嫌疑犯,历史学家德富苏峰的话来形容就是:“想起海军就想起山本权兵卫,想起山本就想起回扣”,愤怒的群众涌向国会和海军省,四千名警察都没有办法维持秩序,结果陆军出动了第三联队的一个大队帮助维持秩序才算把局势平静下来。

结果是刚刚坐上首相宝座的山本权兵卫带着他那个内阁在四月份集体辞职。海军刚刚有的一点名堂又没有了。

且慢,先别急着给这个“西门子事件”定性为一个简单的反腐败事件,世界上没有那么简单的事情。其实这件事情非常复杂,海军从万年老二慢慢地爬到能和陆军老大哥几乎平起平坐,陆军除了还有一个名义上是“天皇的幕僚长”的参谋总长之外,再没什么比海军牛的地方了。海军的名声加上漂亮的军服,是青年人的向往,再加上男人那种天生的对机械的憧憬,使得土头土脑的陆军开始害怕招不到人了。也确实是从日俄战争结束开始,一高(现在的东京大学),陆军士官学校和海军兵学校这三个学校中,海兵成了最难考的学校。

陆军心理不平衡是肯定的。但是陆军对海军的不满还不仅仅在于此,山本权兵卫上台以后采取的几项触犯了军事和政治权贵利益的改革措施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山本权兵卫在刚上台的就职演说中就提出了“国防不是被军人垄断的东西”的观点,从而取消了内阁中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必须“现役武官制”的规定。这个“现役武官制” 是陆军控制政府的最有力武器,根据这个规定,出任陆海军大臣的必须是现役的陆海军中将或大将,这样只要陆军对政府不满,只需要陆军大臣辞职而且又拒派接任大臣的话,政府因为重要大臣位置出现空缺而只能总辞职。新任首相,哪怕是已经获得天皇指名,只要陆军不出陆相,那人就无法组阁,因此只有陆军中意或者一切按陆军意向行事的人才能当上首相或者当稳首相。

从理论上来说海军也能做到这点,但海军没有付诸过行动,而且对陆军的这种飞扬跋扈也有不满。更重要的是熟知陆海军关系的山本权兵卫也害怕陆军对他也来这么一下,所以先下手为强,断了陆军的想念——你陆相敢辞职,我就能随便抓个人来当这个陆军大臣。

在陆军最长老的山县有朋看来这是不可饶恕,一定要给与惩罚的背叛行为。恰好在山县有朋苦思冥想怎么才能把这个不只是在在日本海军,在全日本都很有人望的山本权兵卫赶下台时,天上掉下来了一个西门子事件,给了山县有朋一个绝好的机会。

没有人能拿出证据说明陆军策划了这场阴谋,山县有朋本人也没有出面,但是所有在国会里对政府发难的议员们都和陆军走得相当近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历史学家们往往还会提到另一个巧合:时任朝鲜总督的明石原二郎中将正好在此时奉招回国述职,对于能搅乱俄罗斯帝国的特工天才明石中将来说,造成群众由于“义愤”而上街抗议似乎是太简单了。

甲级战犯,后来的内阁总理,当时是总检察长的平沼骐一郎在回忆录中说:“议会内阁里岛田三郎在弹劾山本,地方上也在反对山本权兵卫,想方设法要赶他下台,从表面上看不见山县,其实山县的眼中钉就是山本”。

作者:俞天任 日期:2008-11-03 13:30 浩瀚的

大洋是赌场(六十四)5 月 19 日,以片冈七郎大将为审判长,由两名中将,两名少将组成的海军军事法庭判处松本和中将和泽崎宽猛大佐三年有期徒刑,9 月 3 日,判处西门子事件的牵线人藤井光五郎机关少将四年零六个月有期徒刑,事情处理完毕。

西门子事件完全是陆军对海军的一次突然袭击,和反腐败没有什么关系,还是只要举出平沼骐一郎的回忆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据平沼回忆,山本权兵卫本人是清白的,没有从订购军舰中黑过钱,但当时的海相斋藤实也受贿了十万日元,但是没有任何人提起斋藤实受贿这件事。

从日本人的角度来说,这件事很难说是好是坏。因为如果没有这件事使得山本权兵卫内阁下台而让山本带领着日本走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话,山本会做出什么决策没有人知道,因为在整体上是亲英国的日本海军中,海兵毕业以后在德国留学的山本却是一个亲德派。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西门子事件把刚刚在日本国内政治舞台上崛起的日本海军又打了下去,丧尽脸面和信用的海军再也无法提出扩军的计划了,如果就这么下去,日本倒也不一定能走进太平洋战争,一部分日本人就是这么看的。

历史不容许假设,历史只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西门子事件对海军的影响之大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新上台的海军大臣八代六郎为了挽救名誉几近全无了的海军,提出了一个对海军说来是晴天霹雳的建议:将山本权兵卫和斋藤实编入预备役。这件事甚至引起了海军元老井上良馨和东乡平八郎的愤怒抗议,八代只好叫上次官铃木贯太郎少将和军务局长秋山真之少将,对两老元帅说明了三点理由:1. 海军得向议会要八八舰队的预算,现在一谈钱就是山本。

2. 松本和中将确实是山本和斋藤的心腹,在松本问题上,山本不负责任不行。

3. 当时贵族院里攻击山本和海军时,山本没有反击,损害了海军的形象。

面对着这三条理由井上良馨和东乡平八郎也无话可说,于是山本权兵卫就离开了海军。虽然过了十年,山本权兵卫又爬上了总理大臣的位子(第二十届总理),但从此以后山本再也不过问海军事务,不发表意见。山本这人天生和首相位置犯冲,第二次当首相当的更加窝囊。1923 年 9 月 1 日,“关东大震灾”的第二天上任,该着他去抗震救灾。这还不算,到了年底(12 月 27 日),有人向裕仁皇太子(就是后来的昭和天皇)开枪,于是开了年的 1 月 7 日就下了台。

山本过早被编入预备役从而没有能够名列元帅府,离开海军的最大后果就是日本海军再没有了能够统管全局的人物,后来的加藤友三郎虽然能够还能服众,但寿命太短,1923 年62 岁就死了,以至于日本海军从此分崩离析,谁都可以任意行事,一直发展到和陆军一起暴走。

山本虽然不在了,但他为日本海军所作过的事情还在。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如果说山本权兵卫在位的时候这些事情都表现出好的一面的话,在山本离开日本海军以后,那些事情的坏的一面都表现了出来,而且朝着更坏的方面发展,还没有人能够加以控制。

首先就是这个以美国为假想敌的八八舰队计划。

搞八八舰队,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首先是钱的问题,不能看美国人像吹气那样就吹出来了一支大白舰队,要知道人家是什么国力,而日本又是什么国力?日本一直到 1920 年国家预算才刚刚超过 10 亿日元,都不够建一支八八舰队的。就是说买也好,造也好,不可能像美国人那么潇洒地一气呵成,只能慢慢来。可是就算慢慢地来到最后一艘军舰凑齐了,前面的几艘也要退休了,这还是山本权兵卫八八舰队初始构想中的 25 年舰龄呢。要是到最后的 8 年舰龄,那日本人肩上就得一直扛着这个包袱,再也放不下来了。

只要看到最后议会总算通过的这个八八舰队的预算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可以知道小国日本对于他们念念不忘的大舰队是多么力不从心了。这个 1907 年就提出来的构想,一直到 7 年以后的 1914 年才总算先以八四舰队的形式开始在由内阁的由首相,外相,藏相,陆相,海相,参谋总长和军令部长这七个人组成的“防务会议”上讨论,一直到 1917 年才正式开始动工。以后再经过八六舰队一直到 1920 年才正式准备以一个八年计划的时间来完成这个八八舰队的构想。

1917 年海军得到了 2.6 亿日元的预算,建造陆奥,加贺和土佐这三艘战列舰和用来代替舰龄已经超期的金刚和比叡的巡洋战列舰天城和赤城,这样计划到 1924 年末可以拥有扶桑,山城,伊势,日向,长门,陆奥,加贺和土佐这八艘战列舰和榛名,雾岛,天城和赤城这四艘巡洋战列舰,这就是八四舰队的内容。

还有就是技术和制造能力,海军和陆军的扩军是不一样的,海军的扩充军备,更多地要受到国力的限制。这个国力不仅包括国家预算,还包括造船能力,机械制造和材料水平,大舰队不能靠买。按照常理来说,日本当时既没有装备八八舰队的需要,也还没有拥有完全自行装备最先进的八八舰队的工业能力。

日俄战争时候的 1904 年 5 月,联合舰队曾经在旅顺口外一天之内就丧失了两艘战列舰初濑和八岛,当时是先由英国斡旋,从阿根廷那儿先转买了两艘装甲巡洋舰日进和春日来应急,同时自己动手在吴海军军工厂里开始制造。到那时为止日本只造过装备 15 公分主炮,排水三千三百吨的新高级轻巡洋舰,这一下子就跳到一万四千吨,引擎 20500 马力,主炮 30.5 公分英寸的大舰。当时没有电焊,全靠打铆钉。而且也没有现在打铆钉的风枪,全靠人力用锤子砸。愣是在 1905年1月动工两年后的1907年1月,造出来了巡洋战列舰“筑波”号,开始了大型战舰的国产化。

造完了这两艘军舰以后日本人又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放弃了船台,改用了船坞。1907 年日本海军在吴海军工厂建造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船坞,1912 年完工时长 312.7 米,宽 45.9 米,是一个和日本人一贯喜欢弄的小打小闹不一样的东西。后来造“长门号”时又拓宽了一点,造“大和号”时又加深了一米,但长度没有变过,312.7 米。

第二个这么大的船坞在世界上出现时,已经是 50 年以后了。虽然这个船坞现在已经废弃不用了,但还在(所有权是石川岛播磨重工,IHI 的)。有趣的是,现在没人知道当时为什么要造这么大的船坞。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说法是:这个尺寸能够把一个驱逐舰鱼雷艇队(12 艘)一次全部放进去。

据说横四纵三正好是这个尺寸。

当然这种“敲出战舰来”的精神应该敬佩,但战舰被敲出来以后如果不进一步发展发展和改进工艺,仅仅是满足于能“造出来”,而不去追求“更多更快更简单地造出来”的话,最后是要吃亏的,当然这种缺陷要再过几十年才看得出来。

筑波号虽然没有赶上日俄战争,但给了日本海军造军舰的勇气。现在要弄八八舰队,主力战列舰的款项什么时候能够从国会得到批准不知道,反正先造些辅助的巡洋舰再说,于是生驹,伊吹,萨摩,安芸,鞍马什么的就同时上了船台或进了船坞。

可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期间是兵器技术发展最令人眼花缭乱的时期,各种新兵器的出现,已有兵器性能的不断改良,让还没有具备世界最高工业水平的日本人很无所适从。

作者:俞天任 日期:2008-11-04 11:26

(六十五)日俄战争刚刚结束的 1907 年,英国就造出了“弩级” 战列舰无畏号。无畏号(Dreadnought)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为 18,420 吨,采用长艏楼船型,取消了舰艏水下撞角,采用“全重型火炮(All-Big-Gun)”,5 座双联装炮塔装备 10 门统一的 12 英寸口径主炮。使采用统一火力控制系统成为可能。无畏号首次在大型战舰上使用 4 台蒸汽涡轮推进机组,最大航速提高到 21 节的,可以长时间高速航行并保持良好可靠性。相对旧式的往复式蒸汽机组功率更大,可靠性高。无畏号防御采用表面硬化处理,重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到 11 英寸,提供了全面的防护能力。舰体舱室水线下水密舱取消横向联络门,加强水密结构,提高战舰的抗沉能力。

弩级战列舰的出现,立即使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向英国定购的香取号和陆岛号战列舰以及国内自己开始建造的筑波号巡洋战列舰立即成为了过时的东西。

英国人在推出“弩级”战列舰仅仅两年以后,1909 年 12月到 1910 年 4 月间英国又建造了猎户座号(Orion)君主号(Monarch)征服者号(Conqueror)雷神号(Thunderer)等四艘标准排水量 22,200 吨的猎户座级战列舰,也称“超弩级战舰”。超弩级战舰的重点提升了火力,用新的 13.5 英寸口径主炮取代原先的 12 英寸口径,主炮塔全部沿舰体纵向中轴线布置的形式,便于全部主炮发扬同舷侧射火力。超弩机战舰进一步加强了要害区域的防御装甲,主装甲带厚度12英寸,炮塔正面11英寸,炮座10英寸,指挥塔11英寸。

1912 年英国又在雷神号上首次安装了中央火力控制系统,在主炮齐射时可以集中观测校正弹着点,统一解算射击诸元,火炮根据指令调整方向对准目标变得相对容易,命中率成倍提高。

弩级战舰也过时了,日本意识到八八舰队的舰龄不是原来设想的 25 年,而是只有八年。

在这种情况下,贫穷的小国日本,还有可能建成八八舰队吗?现在更不用说由于西门子事件的影响,让人一听到“八八舰队”就立即本能地想:是不是又来诳钱来了。

八八舰队的构想看样子要泡汤。

从事后来看,八八舰队的设想真的泡了汤对日本不是什么坏事,这个八八舰队和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也是一个现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管它是鸡还是蛋,真的一个没有了大家也就老实了。但是好像命运就决定了“大日本帝国”要走向毁灭,这个八八舰队还真能弄起来。就在日本海军一蹶不振的时候,天上掉下来了一个金元宝: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

笔者在《有一类战犯叫参谋》中讲过日本陆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日本海军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且表面上很卖力,很有点牺牲精神,这是因为当时的海军领导人很聪明地看到了这是一次海军翻身的好机会。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科特在《菊与刀》中揭示了一个日本民族很重要的是非观:耻文化的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的表现就是这种耻文化的一个很好例证。

海军当时是名声扫地,要想重振雄风只有再来一场战争,如果在这场战争中海军表现得不错,这样人们就会忘记海军所做过的肮脏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战争,但是其实和日本没有什么关系。仅仅是日本和协约国之一的英国存在着同盟关系,但是“日英同盟”关系从条约上来说日本的义务仅仅在印度以东的亚洲太平洋地区存在,没有扩展到大战主战场所在的印度洋和大西洋。所以1914年8月4日英国向德国正式宣战时也明言不想把日本拖入战事,说穿了还是有点“这是我们白种人的家务事,黄皮猴子别瞎掺和”的意思。

但是英国人马上发现这件家务事似乎太大了点,没有外人参加玩不转,宣战的当天就和日本政府打招呼,说是如果德国人攻击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地香港时日本人得帮忙照看照看,8 月 7 日更是正式发出外交照会,要求日本海军参加消灭德国远东舰队的作战行动。

在当天晚上的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外相加藤高明一语道破了天机:“日本现在不是基于同盟条约的义务参战,还没有到那一步。日本应该参战有两点理由,第一是回报英国请求的情谊,第二是帝国可以乘机一扫德国的东方殖民地,取得更高的国际地位”,其实第一点理由里面的“情谊”用“面子”来代换似乎更加合适。因此日本在 8 月 15 日向德国发出交割胶州湾的最后通牒,23 日向德国宣战。此时日本的宣战目的就像加藤高明所指出的,乘大战之机扩大在华的势力范围。最好再扩大到中国之外,顺便接收德国在远东的全部殖民地。

当时的胶州湾是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德国远东舰队最开始是一个没有母港的流浪儿,后来在 1897 年,德国借两名传教士被义和拳杀害的巨野教案,出兵占领胶州湾,向满清要求赔偿 22 万两白银加上强行租借胶州湾 99 年的不平等条约《胶澳租界条约》,1899 年 10 月 12 日,德皇威廉二世把胶澳租界用原来存在的“青岛村”的名字改称“青岛”,成为德国在远东存在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德国远东舰队的母港。

德国的远东舰队是以两艘标准排水量为 12,781 吨的姊妹装甲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Scharnhorst)和格奈森瑙号(Gneisenau)为中心加上几艘轻型巡洋舰组成的一支不大的舰队。日本海军派出第二舰队在加藤定吉海军中将的指挥下配合在师团长神尾光臣陆军中将指挥下的第 18 师团 23, 000余人加上大约两千英军在胶州湾登陆。同时还有英国战列舰胜利号(HMS Triumph)和一艘驱逐舰参加。

但德国远东舰队主力已经不在青岛了,至于这些远走高飞了的德国军舰后来在斯佩少将的带领下给英国人增添了不少麻烦的故事责那是另一个主题的内容了,留在青岛的只有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两艘轻型巡洋舰,四艘小炮艇和一艘鱼雷艇。

人员大概是七百余名海军陆战队员和大约三千四百名其他陆海军人。

可是就这么点不起眼的兵力,很让日本人见识了什么是德国军队。

因为“黄祸论”的最积极鼓吹者德皇威廉二世对青岛殖民地看得很重,甚至说出了“在青岛向日本人投降比在柏林向俄国人投降更为耻辱”的话,不管怎么说,英国国王和俄国沙皇总是表兄弟,投降不投降都好说,但如果是日本人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作者:俞天任 日期:2008-11-05 11:29

(六十六)赶上组成这个第二舰队的都是一些老朽战列舰,周防,石见,丹后,冲岛和见岛。别看这些名字没见过,但其实都是一些读者们很熟悉的舰只,都是运输大队长尼古拉二世为日本人筹办的一些见面礼。周防号是原来俄国远东舰队的胜利号,石见号是波罗的海舰队中唯一一艘没有被击沉的波罗季诺级战列舰鹰号,丹后号是远东舰队的波尔塔瓦号,冲岛号是内博加托夫带到对马海峡去投降的第三太平洋舰队中的海军上将阿普拉克辛号,而见岛号则是谢尼亚文海军上将号。

俄国人也真可怜,因为竣工晚,没赶上 18,000 海里东征,所以唯一还在自己手里波罗季诺级战列舰光荣号这个时候不当心又被德国的公海舰队逮着给海扁了好几顿,最后给扁到海底去了,看,光荣号都给扁成这样了:(表弟的“光荣号”战列舰给表哥扁成“光光号”战列舰了)登陆作战是 8 月 27 日开始,没多少时候,皇家海军的胜利号就被德国人的岸防炮击伤,10 月 17 日,日本的高千穗号也被德国鱼雷艇 S90 给击沉,在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抵抗以后,弹尽粮绝的德国总督魏德克(AlfredMeyer-Waldeck)才向日英联军投降,而做出这一本应该使德皇很感觉耻辱举动的总督后来居然也获得了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

参加战斗的三方全部死亡数字不上 700 名的青岛攻防战,规模很小,但在战争史上还挺有名。这是因为日本的第二舰队中有一艘叫“若宫丸”的怪舰。这艘军舰原来和第二舰队的大多数军舰一样也是俄国人的,是日俄战争时日本人在对马截获的一艘 6,000 吨级的商船。日本人在 1914 年把这艘原来是海军运输船的若宫丸改装成了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可以算是航空母舰的前身,比世界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雷霆號(La Foudre)只晚三年,也能算是最早一批航空母舰。若宫丸装了四架法国制法尔曼水上飞机,需要时把飞机推下水就能用了。在青岛攻防战中,这四架水上飞机除了侦察之外,出动了 49 次,向德军阵地投弹 190 颗,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从海上实行的空中攻击。所以扯到海军的航空兵力使用,一般都从青岛攻防战的若宫丸开始扯起。

(水上飞机母舰“若宫丸”)可是若宫丸扔的 190 颗炸弹中命中目标附近的据说只有八颗炸弹,最后的战果是炸沉了一艘小汽艇,而目标应该是那艘先后击沉击伤日本高千穗号和英国胜利号的八嘎野郎德国鱼雷艇 S90 号。这种战果的出现也是很无奈的,因为那时还没有航空炸弹,把舰炮用八英寸或者 12 英寸炮弹绑在飞机翅膀上,到了目标地上空用小刀割断绳子扔下去,其实不如说炸沉了那艘小汽艇才是绝对属于歪打正着的奇迹呢。空战就更加没有了,德国人在青岛就只有一架 75 马力引擎的小飞机,驾驶员波尔舍中尉,主要执行侦察任务,大家在空中照了面就是挥舞着手枪破口大骂,因为距离远,手枪够不着就只能打口水仗了,和现在 BBS 上也差不多。

在第二舰队在胶州湾苦战的时候,日本海军组建了旗舰为鞍马,包括筑波和浅间的“第一南遣支队”,司令长官是现在皇太子妃小和田雅子的太外公山屋他人中将,后来又陆续组建了“第二南遣支队”和“特别南遣支队”,由萨摩,矢矧,平户,伊吹,筑摩和日进等巡阳战列舰,巡洋舰组成。

任务是为从澳大利亚运往欧洲战场的军队护航,因为这一带一直有战争开始时从青岛逃出来的原德国远东舰队的巡洋舰在打海上游击战。南太平洋这一带本来就是德国的殖民地,为了帮英国人运兵,防止德国人打劫,攻占德国人可能作为根据地的南洋诸岛就是很理直气壮的,因此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等就都被日本人占领,除了一直把拉美看作后院,太平洋看作门前池塘的美国人以外,谁也顾不上看日本人的小动作。而这才是日本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正动机所在。

英国人倒也不是不管不问,听任日本人在太平洋上扩张,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顾不过来。德国人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已经把英国逼上了悬崖,不夸张地说,对于大英帝国,死亡就在眼前。而美国小兄弟不但不肯出兵来助拳,还来扯什么日本人在搞小动作,真有点太不看大局形势了。

美国当时也只是刚刚崭露头角,还算大英帝国的小兄弟,可是要拉这位小兄弟一起上阵可化了大英帝国的大力气了。

为了克服美国国内根深蒂固的孤立主义,英国不得不低三下四地利用齐莫尔曼电报事件来让这位小兄弟彻底明白,孤单单在太平洋西岸也不见得就躲得了战祸。

所谓齐莫尔曼电报事件是这么一回事,德国当时对美国是否会参战十分关注,虽然美国舆论不主张参战,但是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万事总要先做个准备,先做个陷阱绊住美国,这样万一美国就是参战也不会对大局产生什么影响。于是德国就开始做墨西哥的工作,以答应将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三个州归还墨西哥的条件诱使墨西哥在一旦美国参战的时候和德国结盟,开辟美洲战场,拖住美国使之无法卷入欧洲战场。

骄傲的德国人太相信自己的加密水平,这份由德意志帝国的外交大臣齐莫尔曼发给墨西哥总统卡兰萨的电报是通过德国驻美大使转发给驻墨西哥大使的,使用的是商用电信线路,谁知道英国人已经破译了德国的通讯密码,得知了德国人的计划。为了让美国确信这是事实而不是英国人要诳美国人入伙的阴谋,英国人特地让美国人自己找出德国公使的电报底稿,然后将这份电报底稿送过大西洋,再将德国通讯密码交给美国人,由美国人自己去翻译那份电报,这样才使美国人相信确实存在这个阴谋。

这下美国人气坏了,才决定要和德国人拼命。

美国是兄弟,而日本只是喽罗,英国人在让日本海军再加把油,更卖点力的问题上倒没伤多少脑筋。1917 年 2 月 7 日,在美国正式参战的两个月以前,德国开始无限制潜艇战刚刚一周,日本海军就编成了三支特别任务舰队,第一特务舰队去往南非,第三特务舰队去往澳大利亚新西兰,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派去地中海,参加欧洲,非洲战场,主要担任护航任务的第二特务舰队。

作者:俞天任 日期:2008-11-06 11:29

(六十七)第二特务舰队一开始是由巡洋舰明石带领第 10 驱逐舰队的梅,楠,桂,枫和第 11 驱逐舰队的杉,柏,松,榊共八艘驱逐舰,六月份以后又增派巡洋舰出云和第 15 驱逐舰队,司令佐藤皋藏少将,以马耳他为基地,主要任务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和法国的马赛间执行运输和运输护航人物。那时在地中海护航不是一件容易差事。岛屿密布的地中海是潜艇战的天堂,潜艇有无数的地方可以躲藏,趁对方运输船只不注意时发动突然袭击,从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以后,协约国船只每天平均被击沉四千吨,换算下来一年就是一百五十万吨。

那时没有用来发现潜艇的雷达和声纳,也没有什么深水炸弹等反潜专用武器,就只有靠人员不间断地瞭望,一发现有潜望镜出现,立即赶上前去用炮打,用炸弹炸。这种反潜作战的关键就在于不间断的认真瞭望,正好符合日本人做事认真的脾气,所以日本特务舰队干得不错,先后为 788 艘船只,七十五万人护航,加上和协约国其他海军共同护航作业,这个数字可能还要翻倍。和德国潜水艇交战 36 次,13 次将对手击沉或击伤,一次战斗中驱逐舰榊号舰首被德国鱼雷击中,舰长上原太一中佐和其他 59 名官兵魂销地中海。

欧洲海军在护航时只管打仗不管救人,而日本海军在被护航的运输船被击沉后是先救人后追敌,或者分出兵力来救人,这样在协约国军队里就有了好名声。但这个好名声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一有了好名声,点名要日本驱逐舰队护航的人越来越多,日本人也就越来越疲于奔命,日本特务舰队里面对于协约国的不满也就一日甚于一日,认为白人,特别是英国人种族歧视严重,凡是危险的地方和辛苦的活儿总支日本人去,白人,特别是英国人种族歧视严重,凡是危险的地方和辛苦的活儿总支日本人去。参加过地中海远征的日本海军军官们都变得有点厌恶英国人。

另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前边说的日本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了点好名声那只是在小兵腊子里面,在协约各国上层日本海军和日本陆军一样名声很坏,因为越打越吃力的英国人后来要求日本人派遣金刚级的重型巡洋舰去大西洋助阵被日本人拒绝了,日本只肯派驱逐舰为英国人护航。

没有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日本人是不会动的。但完全拒绝又不是日本人的作派,所以日本人经常会弄点这样自己认为是两全其美的方法来行事,其实到最后弄得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现在日本人在美国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的表现和当年日本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如出一辙,结果是伊拉克人和阿富汗人认为日本也是侵略者,而美国人也不很感激日本人。

日本在第一次大战中的表现就是这样。对于现在不以政治大国自居的日本,打点小算盘,争点眼前利益都不是什么大事,而当时的日本,以列强自居,在要和美国甚至英国争一短长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仅仅是斤斤计较,鼠目寸光,欲壑难填和不负责任。后来日本和欧美关系的急速恶化,除了在中国大陆的利益冲突之外,日本在第一次大战时的表现让英美人觉得日本是一个无法信任,无法交往的古怪国家也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原因。

带着巡洋战列舰伊吹号和轻型巡洋舰筑摩号去澳洲执行任务的第三特务舰队司令官是加藤宽治大佐,据说在澳洲受足了气。受气很自然,英国人看着这艘 1909 年服役的 14,636 吨标准排水量的巡洋战列舰就有气,你不去大西洋帮忙跑到印度洋来躲空闲来了。而这边的加藤宽治战后晋升少将,是带人去德国调查海军技术代表团的团长,日本海军后来的亲德反英美和他有很大关系,后来海军亲德派能够大行其道,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密切相关。

但不管怎么说,不能说日本人在一次大战中一点没干活。

所以在战后处理的巴黎和会上,赤道以北的德国所拥有的南洋诸岛殖民地全部归了日本,就连根本不是什么殖民地的胶澳租界,也就是青岛的租借权和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也被那些列强们自说自话地移交给了日本。但是日本人没有认识到的一点就是:时代已经不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已经开始不是他们所错认了的殖民主义年代。巴黎和会的消息传到中国,立即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引发了“五四运动”,就是北洋政府也不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但是南洋还是归了日本,说起来日本能弄到这个南洋诸岛可确实是海军的功劳,没有几支南遣舰队,那一大片岛子也占领不下来,没有特务舰队在地中海的奋斗,就是占了岛,西方列强也不一定承认,要是都像陆军那样在西伯利亚瞎操,损兵赔钱不说,没准当时就要和大鼻子们打了起来。而且对日本来说南洋诸岛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那不是打几条鱼,贩点香蕉椰子什么的回国来卖的问题。都说美国是假想敌,如果美国真要进攻日本,日本就是一个大门敞开的地方,而日本现在有了这个南洋诸岛就是在夏威

夷前面筑起了第一条防线,有了缓冲区间。海军这次立的

功不小。

可是陶醉在胜利中的日本人那时根本没有想到本身这个“假想敌”就是生造出来的东西,这条“防线”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到最后这片“南洋诸岛”成了上百万日本人的墓地就更是号称已经和英美法意一起进入了“BIG FIVE”的日本人想象不到的。

巴黎和会以外,大家把德国人留下来的东西坐地分赃,日本人由于也算参了战,分来了七艘潜水艇,从此揭开了日本海军历史上另一页令人哭笑不得的篇章那是后话了。

既然是阔起来了,名列“BIGFIVE”了,总应该有和“五强”相称的出客衣服才行是不是?再穿打补丁的衣服出门就不合适了。海军就又想起那个歇菜了的八八舰队计划来了。

这时没有人来反对海军添家什了,人家打下了这么大一片,不得犒劳犒劳?再者说了,那么大一片不还得有船去守吗?家什是得添,可是添家什的钱呢?从 1894 年到 1914 年被日本人称为“苦难的二十年”,因为在这二十年里,正好隔十年日本人就打了一仗,1894 年甲午战争,1904 年日俄战争,1914 年一次大战,连年的军费战费把小国日本压得抬不起头,好容易盼到世界大战结束,能安心过日子了吧,军部还要扩军。

来看看这面这张表:国家总预算 海军预算 海军预算所占比例 陆海军预算所占比例1917年1918年1919年1920年1921年1922年1923年1924年1925年1926年78011815.228.590218420.533.71,06424923.4371,50439826.542.21,59250231.648.11,50139726.543.61,3892782034.91,78528215.8281,58022714.4271,66623914.426.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十年中日本国家总预算和海军预算所占比例,单位:百万日元)从上面这张表中可以看到日本在 1919 年到 1922 年这段和平年间,每年的海军军费开支都占了国家预算的 25%以上,再加上陆军的军费,军事预算占到了国家预算的将近一半,这完全是战争时期的财政预算。现在的历史研究者们看到这组数字只能感叹:“日本人也真能忍受”,确实是这样,政治家,财阀和军阀们挂出来的一个“富国强兵”的画饼,忽悠了几乎所有日本人。他们真地相信什么有了强大的军队就能怎么怎么,就没有人去问一下,为什么要保持一支强大的军队和这支强大的军队到底想要干什么。

海军军备的扩充,有国力的因素,有造船能力和技术的因素,最后还有重工业体系的整体因素。而日本在这几个因素里面除了造船技术的项目主要是取决于熟练工人的技术度这一项和其他国家能够相比之外,其他诸要素全部拿不出手。

长此而往,国家经济承受得起?国民负担得起?山本权兵卫离开海军以后,海军的大佬就成了加藤有三郎。加藤有三郎和岛村速雄都是海兵 7 期毕业,岛村是首席,加藤是次席,这位日本海大海战时的联合舰队参谋长也是个八八舰队的热心人,在他的努力下,这个八八舰队到 1920 年已经见到了雏型的八八舰队了。1920 年日本拥有的主力舰只计划是这样的:战列舰:扶桑(1915 年,29,330 吨),山城(1917 年,39,154 吨),伊势(1917 年,38,662 吨),日向(1918 年,38,872 吨),长门(1920 年,39,120 吨),和正在建造,预计 1921 年下水的 32,000 吨级的陆奥,39,900 吨级的加贺和土佐。

巡洋战列舰:榛名(1915 年,26,330 吨),雾岛(1915年,36,668 吨)和准备在 1921 年动工的 36,500 吨天城级的天城,赤城,爱宕,高雄。再加上舰龄超长,准备退役的比叡,金刚,数字上也有了八艘。

到最后日本海军中没有了巡洋战列舰这一分类,没建成的除了加贺和赤城改成了航空母舰之外,其余全废弃了,建成了的榛名和雾岛后来也归到战列舰里面去了。

为什么这个分类没有了?已经开始建造了的为什么要废弃呢?

作者:俞天任 日期:2008-11-07 11:21

(六十八)

十九.风向军国吹因为面对这这么雄伟的大舰队,加藤友三郎并没有什么满足感,反而开始了烦恼,因为八八舰队这个日本人的梦想太奢侈,不是那个贫穷的小国能够负担的。加藤找了海军省军务局第一课去测算海军维持八八舰队战斗力所需要的费用,后来先后当过商工大臣,外务大臣,外务大臣,军需大臣和运输通信大臣的丰田贞次郎和死在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任上的古贺峰一这两个少佐测算出来的数字让加藤倒抽了一口冷气:维持八八舰队的水平每年得需要 6 亿日元,这是因为八八舰队的舰龄只有八年,每年要新建一艘战列舰和一艘巡洋战列舰来更换,加起来就是八万吨左右,这时候的建舰每吨单价已经超过了 1000 日元,光这就去掉了一个多亿了,而日本从1920 年到 1922 年全年的国家预算也就只有 15 亿日元左右,这个舰队在物理上就不可能维持的。

所以马汉有一个“海权是自然形成的”的结论。

这个八八舰队不能再搞下去了,再搞下去非得把日本拖垮不可,加藤也得出了结论。加藤友三郎一次对在战后当过半年首相,当时是驻美大使的币原喜重郎私下说:“这个八八舰队搞不下去了,如果有机会的话,真想放弃了它”。

放弃的机会来了,不止贫穷的日本人负担不了大海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不景气,弄得连财主家都没了余粮,连英国都受不了了。头号超级大国,头号海上霸权的大英帝国到那时为止一直奉行的是“两国海军”政策,就是说世界第一位的大英帝国皇家海军的舰队规模一定要大于或等于第二位加上第三位的规模。这个“两支舰队的规模”现在出问题了,首先大英帝国在经济上就在走下坡路,再也没有原来那么趁钱了,钱全跑到原来的小弟美利坚那儿去了。

赶着这个小弟还也喜欢玩海军,造起战列舰来不是一艘一艘地造,而是一个舰队一个舰队地造,当然美国不是大英帝国的敌人这点是可以相信的,但问题是日本也跟着一起上,这样大英帝国从物理上就无法实现两支海军的标准了。于是英国人就想出了“限制海军军备”这一招,也就是自己不增加军备,依靠对方减少军备来维持军备优势。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英国已经不是大战以前那样的超级大国了,说话不算数了。从那时开始说话大约算数的是美国人了。1907 年底的美国大白舰队的环球航行就已经预示着美国开始要成为取代大英帝国的超级大国。而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在进行的时候,美国就已经开始代表盎格鲁 ·萨克逊民族在亚洲特别是东亚问题上发言了。1917 年在美国出兵欧洲以后,为了换取日本的出兵,日美两国签订过一个“石井(石井菊次郎,当时的日本驻美大使)——兰辛(罗伯特·兰辛,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协定”,在美国坚持“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的前提下,承认日本在蒙古东部和满洲的“特殊利益”,日美得到了暂时的妥协。但是美国对这个妥协并不满意,一直想废除这个协定。这次英国人的意愿是由美国提议召开一个“华盛顿会议”来讨论限制海军军备的问题,而这个海军军备的问题又主要是牵涉到远东问题,因为五强中法国和意大利的海军力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美国人又加上一个远东问题,这两个议题都是针对日本而来的。

日本对这些问题很心知肚明,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提出来限制海军军备,应该说是正中下怀,所以加藤友三郎决定给与响应。政府方面更加没有问题,大藏省无时无刻不在为如何为军部筹钱而在烦恼,现在海军自己就肯和英美谈判限制海军军备,那是天上掉下来,求之不得的好事,所以政府立即顺杆子爬上,坚决支持。派出了以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为全权代表,由贵族院议长德川家达,驻美大使币原喜重郎为代表的全权代表团去美国参加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的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可以说是美国迈向超级大国的第一步。会议的结果是在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之间缔结的导致日英同盟最后终结的《四国条约》,然后是这四个国家加上意大利达成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最后是这五个国家再加上荷兰,比利时,葡萄牙和中国签订的《九国条约》,逼得日本最后放弃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的“21 条”,放弃在山东的权益。这次会议形成的“华盛顿体制”一直维持到1937 年“七七事变”以后才被打破。

但是华盛顿会议最大的题目是《华盛顿海军条约》,因为所谓“华盛顿会议”的正式名称是“华盛顿海军会议”(Washington Naval Conference)。11 月 11 日正式开会,一开始是美国国务卿查尔斯·休斯致辞,一般的致辞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今天天气真不错的废话,可是休斯在致词中一下子就提出来了四条“基本原则”,给了日本人一个突然袭击。

这四条基本原则是: 1. 放弃现在进行中或者计划中的主力舰计划。

2. 另外再放弃一部分已经保有的主力舰以裁减海军兵力。

3. 有关各国的海军兵力以“现有力量”(ExistingStrength)来考虑。

4. 以主力舰吨位数来衡量海军,以此为标准来分配辅助舰配额。

经过艰苦的谈判,日本最后终于有条件地同意了英美:日:法意的主要战列舰比例为 10:10:6:3.5 的提案,内容如下:

舰种合计排水量单舰标准排水量 舰炮

战列舰(英美)52.5 万吨(日本)31.5 万吨(法意)17.5万吨3万5千吨舰龄20年主炮16英寸以下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