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的方案是:5 月份进攻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加尔各达和孟买,7 月份进攻斐济,萨摩亚,新喀里多尼亚和澳大利亚,8月份到9份进攻阿留申,11月到12月进攻中途岛,约翰斯顿环礁和巴尔米拉环礁,12 月到 1943 年 1 月,进攻夏威夷。
然后和德国人一起切断南北美洲,有必要的话破坏巴拿马运河。第一舰队和第八舰队对美国西海岸展开攻击,占领加州的油田地区,陆基航空兵力进驻加州,对全美的大城市和军事设施展开攻击。
后来他们受到了惩罚,但那不是中华对他们的惩罚。
至于这些从活体解剖中国人中练出一手精湛的飞行和战斗技艺的飞行员和在反复攻击中华中得到性能改善的飞机的由来,山本五十六功不可没。
作者:俞天任 日期:2008-11-27 15:18
(八十)日本的海军将领最为人所知的可能就是东乡平八郎和山本五十六,确实这两个人的名字都代表了日本海军曾经有过的荣光,虽然后者的荣光为时是那么的短。但作为日本海军代表人物的这两位人物的性格和下场是如此不同,也正好揭示了日本海军的无法解脱的自身矛盾,从某种意思上来说,这两位反差是如此之大的人物能并列为日本海军的代表本身就说明了日本海军覆灭的原因。
东乡平八郎除了晚年忘记了自己已经是 83 岁的高龄,对当时世界海军军事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无所知而对海军政策,海军人事妄自开口,被人评为“晚节不保”之外,作为一个海军军人,可以指责的地方确实不多。而山本五十六则经常被人们描写成一个悲剧的英雄,出于责任心而去构划和指挥一场自己反对而又确切知道结果的战争。不少美国人甚至真心相信山本五十六的死亡原因并不是被美军破译密码而组织的暗杀,他们相信山本出乎异常地从拉包儿出发去往更前线这一举动本身就是因为看不见出路而自寻死路的自杀行为。
其实如果仔细观看山本五十六的足迹,就会发现日本军部中把日本国家引向那场他确实反对过的战争的无数人中间,也有山本五十六自己,而且排名不在很后面。人们在看到战争已经迫在眉睫时山本的反战,而往往忽视山本也是这种迫在眉睫的危险的制造者之一。
东乡平八郎对波罗的海舰队来路方向的判断是一次赌博,但从东乡本人木呐的性格来看,不如说是反应迟钝更为合理,所以与其说东乡平八郎赌中了还不如说东乡平八郎就是个瞎猫逮了个死耗子更接近事实。
但山本五十六不同,从物理上来说他就是一个赌徒。山本五十六在赌博上究竟有多少斩获也是众说纷纭,无法
确认。但 1929 年作为参加伦敦海军军备会议的随员从日本出发之前和家乡的父老们半开玩笑打招呼说:“谁现
在给我一万日元,回来能还给他 10 万”这句话倒是事实,
起码山本五十六对自己的手腕还是很有自信的。
东乡平八郎在英国接受了海军教育和训练以后除了短期出访以外就再没有踏出过国门,对国际海军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几乎没有兴趣,而山本五十六则有一个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全世界海军高级军官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纪录:从中佐开始到中将这四次晋升时本人全不在国内。1919 年底晋升中佐时,山本在波士顿的哈佛留学。1923 年底晋升大佐时,在欧洲出差,1929 年底晋升少将时,在伦敦参加海军军备会议,而1934 年底晋升中将时,还是在伦敦参加海军军备会议,最后1940 年底在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任上晋升海军大将时总算在了日本国内。
这种古怪的经历,使山本五十六能够及时把握世界局势,对海军军事科学和技术的最新进展。海军又是一个更加重视科学的军种,这样同样在对美国的看法上,山本五十六就和同样长期驻美的陆军武官,后来的甲级战犯佐藤贤了所持看法根本不同。在佐藤贤了看来,被富裕的生活宠坏了的美国人连正步走都走不齐,如何能和威风堂堂的皇军打仗?而山本五十六不是这样看的。首次赴美对山本五十六的文化冲击实在太大,非女权主义者而热爱女性的山本少佐很自然地在写给国内亲友的信中话题集中到美国的女性话题。美国的女孩子都能收到大学教育而且能够工作自立,使得除了欢乐街的女子之外几乎不知道还有其他女性的山本少佐目瞪口呆,美国的砂糖居然不要配给更是教会了山本少佐什么是“国力的差异”,后来底特律的汽车工厂和德克萨斯的油田才真正告诉了山本少佐美国的真正力量。
即使同样地知道了问题的所在,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当初华盛顿会议时候的加藤友三郎在给海军次官井出谦治的备忘录中指出:“日本只有同美国有可能发生战争,但日俄战争似的花费不可能支持对美战争,所以即使日本能够整备和美国同等的军备,也无法筹集对美的战费,使用外交手段避开和美开战是日本现在唯一的选择。”加藤是日本海军中最后一位具有政治头脑的军人,他的这番话一直到他那些贸然与美开战的后辈们把日本给弄没了以后再被人回想起来。而山本五十六只是一个军人,他不理解加藤的思想。山本不认为和美国开战是一个聪明的选择,但并不认为和美开战是一个禁忌。山本五十六是一个赌徒,具有赌徒特有的短视心理,在考虑对美战略时山本从来不是从战争角度出发,而是从战斗或者战略的角度出发。两次伦敦会议,山本五十六都是积极地站在舰队派一边,反对对美妥协。第二次伦敦会议时大藏省派出来的代表就是后来的大藏大臣,甲级战犯贺屋兴宣,贺屋从财政负担的角度出发主张应该接受英美方案,山本五十六恶狠狠地对贺屋说:“闭嘴,再不闭嘴当心我揍你”。
但让山本感到屈辱的是:让贺屋闭嘴以后日本人在英美面前也必须闭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山本提出的方法是航空作战。1930 年第二次伦敦海军军备会议时,山本五十六对军令部次长末次信正提出的建议是:“被迫接受劣势比例的帝国海军在同优势的美国海军作战一开始就只能以空袭的方式给与敌人一记痛击。”,在给部下的信中说:“和英美开战的日子不会太远,在开战之前如何做到航空上的跃进是最紧要的要务”。
如何做到航空上的跃进?日本海军在实现除了潜水艇以外的舰艇国产化的时候得到了英国人的巨大帮助,但在航空兵器的发展上却是得到了德国人的大力支持。日美关系的恶化是日本无法从英国继续得到军事技术的支援,连一直接受日本造船留学生的格林尼治大学从 1923 年以后都停止了接收日本留学生,但这点难不到日本人。
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由加藤宽治带领的赴德国调查团得出的结论是“德国在军事工业技术水平已经超过了英国”,而一次大战以后旧国联对德国的军备限制使得德国人采取了把军事技术转移到日本和苏俄进行技术储备的方法来和英美偷偷地对着干,这样做的结果是后来的希特勒在上台后重整军备时并没有遇上什么大不了的困难,反而使苏俄和日本叨光有了一支强大的空军。
在日德航空工业合作上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是斐力德里希·哈克(Friedrich Hack)。此人本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占领青岛时被作为战俘关到福冈的战俘营的,后来因为查清哈克战前曾经担任过满铁的顾问而被释放并且给与了在日本的居留权。战后此人成立了一个“舒茨因 ·哈克商会”( Schinzinger & Hack Co),专门负责向日本转让德国技术,日本海军驻柏林办事处的设立过程中也得到了他的帮助。
哈克除了做买卖以外,对政治也卷入很深。后来一直导致签订日德联合防共协定的里宾特洛甫——大岛浩谈判一开始就是哈克牵的线,然而后来这个协定里存在着秘密的军事合作条款也是他在无意中泄露给苏联间谍左尔格的。
但是哈克在整个日德合作过程中最早接触的却是山本五十六。山本因为其哈佛的学历和驻美武官的经历以及反对和美国开战而有时被误认为“亲美”,其实山本五十六首先是一个日本海军军人,对美国社会的一些好感并不会影响到他对整个日本海军发展战略及寻求支持这种发展战略的力量的努力。
作者:俞天任 日期:2008-12-01 21:13
(八十一)日本海军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亲德派,但在山本权兵卫和伏见宫的年代,这种亲德势力还只是一种思潮,这种思潮能够得势是依赖于日本海军和德国海军越来越紧密的技术交流,而这种技术交流的最大推动人就是山本五十六。
日本和德国在航空工业上的合作是通过民间商社进行的。
当时的日本主要飞机制造厂家都从某特定的德国厂家招聘技术人员,像爱知航空机(现在的爱知机械工业株式会社)从亨克尔(Heinkel),三菱从容克(Junkers),川崎从道尼尔(Dornier) 都招聘了大量技术人员。大名鼎鼎的零式战斗机离开了三菱公司从容克引进的杜拉铝(duraluminum)更是无从谈起。
哈克在 1934 年拜访了作为伦敦海军裁军会议预备会议交涉的日本代表在谈判破裂后正准备回国的山本五十六海军少将,向山本询问是否愿意和希特勒见面。最后在日本驻英国大使松平恒雄和驻德大使武者小路公共的反对下山本五十六还是在其访德行程中取消了和希特勒的会面,但还是面会了里宾特洛甫和德国海军司令埃里希•雷德尔。在山本五十六的直接参与下,亨克尔公司向日本转让了 He70 的俯冲轰炸机技术,后来的奇袭珍珠港作战时发挥了重大作用的九九式舰上爆击机就是根据这项技术开发的。日本和德国海军最大规模的合作是在德国航空母舰“齐柏林伯爵”号上。
1935 年 3 月德国宣布废弃凡尔赛宣言,6 月德国和英国达成德国海军保有量为英国海军的 35%的英德海军协定。由于德国没有建造航空母舰的经验,一开始是寻找英国的支援,想参考英国航空母舰“暴怒号”,但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才转向日本请求日本转让“赤城号”的技术。这是山本五十六和埃里希•雷德尔元帅会谈的半年以后。
日本海军对德国的要求的反应非常积极,立即决定将“赤城号”从设计到训练方法为止的所有机密全部向德国海军公开,这里面“赤城”号的选定是很有意思的。日本海军当时保有的正规航空母舰已经有四艘:凤翔号,赤城号,加贺号和龙骧号。这里面山本五十六最熟悉的就是这艘“赤城号”,山本五十六在海军大佐的时代是“赤城号”的舰长,在出席伦敦海军裁军会议之前山本五十六是第一航空舰队司令官,当时的旗舰还是这艘“赤城号”。因为这些因素,一般人们都推测是山本五十六主动向雷德尔元帅推荐的“赤城号”。
“齐柏林伯爵”号 1938 年 12 月在什切青(先属波兰)下水以后日本海军负责调整“赤城号”技术交换的不是别人,正是日后山本五十六出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时最宠爱的先任参谋黑岛龟人大佐。但是“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并没有服过役,下水后不久就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没有时间来训练航空母舰的人员。海军找了条最驾轻就熟的老路——潜艇作战,这条航空母舰的船壳就一直泡在水里,一直到1945 年 4 月急急忙忙自沉,以免落到苏联红军手里。但最后还是被苏联人捞起来做了靶船。
德国人放弃了航空母舰的战略,但是日本人却没有忘记在德国有一艘“赤城号”的姊妹舰这件事,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和现任参谋黑岛龟人就是当事人。中途岛一战,日本丧失了四艘正规航空母舰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和飞龙号以后曾和德国交涉过购买“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
但是德国以德国将来还是需要航空母舰以及当时的形势也不容许“齐柏林伯爵号”回航日本为理由而拒绝,作为代换方法,德国将由于开战而滞留在神户的一艘两万吨德国商船“夏恩赫斯特号”(SCHARNHORST)卖给了日本,由日本海军改装成航空母舰“神鹰号”投入作战使用。
和日本人的支援没有任何结果一样,德国人对日本人支援的回报也是一场空。作为日本海军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落后的战略思想的象征就是著名的战舰“大和号”。而离开了德国人,这艘巨舰也无法完成。战舰的设计有一条铁则:不能被自己装备的主炮击沉,因此“大和号”的装甲必需能够经受得住大和号所配备的 42 公分大炮的炮弹,计算下来的装甲钢板的厚度必须达到 410 毫米。当时日本战舰装甲最厚的是 300毫米的是“陆奥号”,而在海军裁军之后日本能够生产的装甲铁板厚度只有 125 毫米左右,万吨级巡洋舰装备的 20 公分主炮就能够穿个大洞出来。为了生产这种锻压钢板,特地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进口了压延机和 15000 吨水压机,克虏伯公司还提供了锻压装甲钢板样品。
但是德国和日本的海军技术合作仅仅停留在军用技术的共享和军用物资的互相调剂,两国没有在海军战略和作战思想上交流。这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两国的海军都是墨守成规,德国海军还是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潜水艇战术,而日本人一直想重温日俄战争日本海大海战的巨舰大炮的旧梦以至于这两支海军最后一起成为了历史名词。
山本在其海军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海军军政部门渡过的,应该说山本五十六是一个出色的军政官僚而既不是一个海军领导人也不是一个舰队司令。作为海军领导人,山本五十六不懂得战争,在非常清楚日美间巨大的国力差异的情况下,居然把一场战争的胜败,仅仅寄希望于一次奇袭的成功;作为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在 1940 年首相近卫文麿问起开展前景的时候居然说出:“一年半年没有问题,两年三年就没有把握了,三国条约已经签了,谁也没有办法”这种听不出有多少作为国家主力舰队司令的责任感的话出来。山本的赌注就仅仅是航空,这是因为虽然山本五十六不能算是一个水手,也不像美国的公牛哈尔西一样就是一个飞机驾驶员,但山本还是能算得上是一个“精神飞行员”的,一直在军政部门干的山本五十六在日本海军也是一个不多见的几乎没有当过舰长的人,除了在 1928 年临时担任过四个月轻型巡洋舰“五十铃”的舰长和在 1928 年底出任航空母舰赤城号舰长之外。山本和航空有很大的关系,1924 年出任霞浦航空队副队长,1930 年出任海军航空本部技术部少将部长,1935 年出任海军航空本部中将本部长。
特别应该提起的是在山本五十六任航空本部技术部长时开发定下来的一条规矩:“设计只限于帝国臣民,排除一切外国人”,当时山本五十六在日本引进了美国式兵器生产的竞争型试作定型体制,当然不是像美国那样自由竞争,而是由三菱,中岛,爱知时计加上川西飞行机这四家公司进行 “在海军省控制下的”竞争,以提高国产飞机的设计和生产水平。
这种古怪的“竞争”机制一直继续到了现在。
作者:俞天任 日期:2008-12-02 22:01
(八十二)从根本上来说,山本五十六其实不是真正的“航空主兵”论者,山本五十六在骨子里仍然是个大舰巨炮论者。山本五十六选择飞机只是作为作为一种赌具在进行赌博。
1924 年有一本叫《空中国防论》(Winged Defense)的书震撼了各国军界,作者是美国陆军少将威廉• 米切尔(William Mitchell)。这本书里列出了一连串美军的试验数字来证明一个“通过空袭能击沉所有的军舰”这个结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 1921 年,美国使用分来的德国战利品潜水艇 U117,驱逐舰 U102,巡洋舰法兰克福(Frankfurt),战列舰东弗里西斯(Ostfriesland)和美国退役旧式战列舰阿拉巴马,新泽西和弗吉尼亚进行了飞机轰炸试验。实验证明,不需要鱼雷,仅仅用炸弹就能炸沉包括战列舰在内的所有军舰。
(东弗里西斯号被轰炸的景象)
(阿拉巴马号被轰炸的景象)这本书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当时正在美国的山本五十六的注意。
日本海军其实及其重视航空兵,1930 年开始在横须贺航空队建立了一个“预科栋”,招收 15 岁到 17 岁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给于海兵编入的资格,后来又扩展到了中学毕业生。1925 年野村吉三郎任海军省教育局长时又提出了海军兵学校全体毕业生首先送到霞浦航空队接受飞行训练的方案,使得海军的所有少尉候补生都能执行飞行任务。
说到日本军用飞机,肯定就会想到日本在整个二战,甚至全部现代日本军队历史上最有名的零式战斗机。零式战斗机是从山本五十六开始主持的和德国在军用航空事业上最成功的一个范例。首先没有德国提供的铝合金技术,就不可能有零战的成功,当然本来三菱的飞机设计和制造技术就归结于容克公司的鼎力协助,英国人和法国人教了日本海军和陆军如何使用飞机,但没有教日本人如何造飞机。
零式战斗机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的续航力。为什么需要滞空达六小时,加副油箱以后的航程达 3500 公里的舰载战斗机?这种航程超过了日本海军装备的所有轰炸机。答案也只能到中国战场上去找。
当时的日本海军还没有想定自己的航母会遭受空中攻击,舰载战斗机的任务是为舰载轰炸机,也就是所谓“攻击机”护航的。总的来说当时的中国军队从装备到训练都很差,比日本军队相去甚远,但是中国空军却不弱,起码不弱很多。
8.13 以后日本海军航空兵在轰炸上海及其周围时的损失是很惨重的,头三天日本轰炸机的损失率即高达 50%,因此必须在强有力的战斗机群护卫下才能出动。
当时日本海军装备的 96 式舰上战斗机航程短,无法为攻击机远程护航。为了实行对中国内地的“越洋爆击”。海军急需一种续航性能,空中机动性能良好的战斗机来对付中国空军装备的I-15,I-16苏制战斗机,因此在1940年6月把还在试制过程中,没有最后定型的“十二试舰上战斗机” 和研究人员,制造工程师一起派到了中国战场的武汉基地,主要任务就是为轰炸重庆的攻击机护航。按说还在试制过程中的飞机是无法进行正规作战任务的,但是一联空的山口多闻和二联空的大西泷治郎都根本就不管制造工程师的反对,逼着“十二试”上战场。工程师们只好就在现场一个一个地解决出现的问题,比如机枪打不响,发动机气缸爆炸,通讯机不工作等等,到了 7 月 24 日,终于基本解决,“十二式”也就正式定型为“零式”,因为据说1940 年是什么“皇历 2600 年”。
零式战斗机第一次实战是在1940年9月13日的重庆上空下午13架零战对30架I-15,I-16。战绩是0:27,零战除了三架中弹,一架在最后降落时发生事故之外没有被击落。
无论如何,I-15,I-16 是在 1933 年开始服役的,已经落后了,而中华当时还不会造飞机。
从此中国战场的制空权基本上被零战控制,97 式舰攻,99 式舰爆对重庆,成都,昆明,天水,兰州等地狂轰滥炸,到最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零战撤出中国战场为止,除了被地面炮火击落了两架之外,在空战中无一损失,创造了“零战无敌”的神话。一直到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飞行部队还有一条禁止单机向零战挑战的禁令。这条禁令的由来除了美国陆海军航空兵在装备 F6F,F4U 以前战斗机性能确实劣于零式战斗机之外,就是日本海军的零战飞行员都有长期战斗经验,去仔细看看那些被人津津乐道的所谓“零战击坠王”像坂井三郎,岩本彻三等人的履历吧,哪一个不是在中国战场上飞出来的?但是,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无敌”的神话的。零战之所以能够肆虐于中国战场,只是因为他还没有遇到生猛的对手罢了,这个题目以后再说。
但是日本海军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用这种飞航空兵能力。
当时的海军主流看法是航空兵力在对美作战时是重要的辅助兵力,在对华作战时是重要的军种内主力兵种,但还没有形成航空兵是对美作战的主力兵种的看法。
但是这种航空兵作为主力兵种的想法一直在海军内部存在,而且不止一次发生过激烈的冲突。日本是个穷国,联合舰队级别的大型海军演习次数不多,但是每次演习以后肯定要干架。1936 年联合舰队演习的内容是联合舰队主力从青岛出发进攻佐世保,内地如何迎战。但是联合舰队主力在从青岛出发仅仅 50 分钟以后就遭到大队飞机空袭,战列舰长门和陆奥被判定炸沉,联合舰队主力大败。
当天晚上的研究会上,木更津航空队的年轻佐官们就和联合舰队司令长官高桥三吉及其幕僚们干上了,有趣的是高桥本人并不反感这种“战舰无用论”,但还是没了下文。海军次官山本五十六只能安慰着几个少壮派:“现在只能忍耐”。
1940 年 3 月,一航战司令官小泽治三郎少将领着赤城和龙骧这大小两艘航母和四艘驱逐舰去进攻山本五十六带的战列舰长门,陆奥和航母苍龙。演习的内容是小泽治三郎出动携带一颗鱼雷的 18 架舰载攻击机和 36 架陆基攻击机加上 27架俯冲轰炸机攻击山本的联合舰队主力,山本一方是使用27 架战斗机来防守。
但是小泽治三郎私自改变了指挥系统,从航母舰长和基地指挥官手里接管了这 81 架飞机的指挥权,由司令官直接指挥,向长门号战列舰开始了进攻。
长门号舰长大西新藏和陆奥号舰长保科善四郎这两位大佐在舰桥上快发疯了,没见过这种攻击法的,翼展达 25 米的大型攻击机贴着海面成群结队直扑过来,扔下了鱼雷以后急剧拉升,沿着桅杆直冲云霄。留下海面上拖着白色航迹的鱼雷一枚又一枚地扑向船舷,躲得了一枚,还有第二枚,躲过了第二枚,还有第三枚,第四枚。。。。。。,不需要判定了,船肯定已经沉了,舰长们在破口大骂小泽治三郎那个八嘎野郎。
只有山本五十六一声不响,在舰桥上默默地看着这一切,最后对身边的参谋长福留繁少将说:“能不能用飞机去炸夏威夷?”
作者:俞天任 日期:2008-12-03 21:49
(八十三)
二十二.“三驾马车”的神话海军在处理 2.26 事件时表现不错,特别是横须贺镇守府司令长官米内光政和参谋长井上成美立场坚定,所以米内光政以后的飞黄腾达是非常正常的,要不然无法解释海兵29期128人中吊床号只有68名的米内光政如何能
够升上海军大将,当上海军大臣这个事实。
至于那个“三驾马车”中的井上成美的吊床号是 37 期的第二名,以少将军衔出任军务局长本来就算正常,更不要说井上成美长期就是米内光政的参谋长了。
这二位加上山本五十六被称为海军省内的三驾马车,长期以来被人吹嘘的神乎其神的,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他们反对缔结“德意日三国同盟”是事实,反对的理由是三国同盟会导致和英美直接冲突也是事实,确实他们不希望和英美开战。但是能不能推导出不少日本人所相信的:如果这三驾马车继续主持海军省,日本就不会和英美直接冲突,所以日本也就不会走上那条不归路的神话呢?
不能。
三国同盟是日美冲突的一个重要题目,但不是全部内容。
日本和英美冲突的根本是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利益上。只要存在着这种利益冲突,不走向全面战争是不可能的,这才是三国同盟最终能够成立的真正原因。即使按照一些日本人的愿望,假设海军省继续由这三驾马车主持,而且也确实没有结成三国同盟的话,日美也还会走向全面战争。
看看这三驾马车在主持海军省的时候都干了什么就知道了。
淞沪会战开始后,日本海军积极参与轰炸中国大陆。
1937年12月12日,美国炮舰帕纳伊(USSPANAY(PR-5))和三艘油轮在南京江面上遭到从常州基地起飞的三架 96 式舰上攻击机,六架 96 式舰上爆击机的轰炸和九架 95 式舰上战斗机的扫射而被击沉,三人死亡,四十八人受伤。当时停泊在帕纳伊旁边的英国炮艇瓢虫号(HMS LADYBIRD (1916))和蜜蜂号(HMS BEE (1915))参加了营救。而瓢虫和蜜蜂是刚刚在芜湖受到了日本陆海军的炮击仓皇逃到南京来的。这两起袭击事件都与后来的甲级战犯,当时的野战重炮兵第二联队长桥本欣五郎大佐有关。
后来日本军方对这几起事件都进行了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处分责任者。但是坚决反对这种处理方式的就是海军。在此之前的 8 月 26 日英国大使克纳茨伯尔—休盖森先生在江苏太仓附近遭到日本飞机扫射而受伤事件,负责调查的海军军务局就坚持是中国飞机涂了太阳标志去攻击悬挂米字旗的英国大使车队。
军务局派去调查的是对美最强硬派的高田利种中佐,就在连高田也不得不承认是日本海军飞机所为之后,海军次官山本五十六还在坚持:“如果英法在苏伊士地区打仗,日本大使的车队经过受到射击,英法会不会赔偿?弄不好还要问你一个‘妨碍战斗’的罪名呢”。这才是“三驾马车”,他们并不像现在被神话了的那样。
“满洲事变”,“诺门罕事件”和“法属印度支那进驻事件”被称为“昭和三大下克上事件”,都是陆军搞出来的,尤其是1940年9月23日日军进驻北部法属印度支那和以后9 月 27 日 27 日缔结的《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引起了日本和英美彻底反目,美国立即宣布了对日本的废钢铁禁运,可以说法属印度支那进驻事件是太平洋战争的直接导火线。
但是是不是英美在此之前对日本的看法就仅仅是从财迷心态出发,只是对日本影响了他们在中国大陆的经济利益有点意见,对日本感到真正威胁还是从进驻法属印度支那以后?也就是根据“海军好,陆军坏”的理论,如果陆军不那么胡来,日本是不是还能和美国不最后撕破脸?不是这样的,在日本陆军进驻印度支那以前英美就已经直接感受到了来自日本的威胁,进驻印度支那已经是日本军队的南进准备工作的最后一步了,换句话也可以说是南进开始的第一步了,只不过是把这种感受变成了现实。英美并没有像甲午战争时的李鸿章和日俄战争时的尼古拉二世那样被一闷棍打得眼冒金星,而是有条不紊地在启动应急方案,因为日军进攻法属印度支那是有前兆的,在英美的意料之中。
1939 年 2 月 13 日,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重庆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谴责日本军队侵占中国领土海南岛的行径,指出:“进攻海南岛和 1931 年日军进攻奉天一样,换句话说进攻海南岛就是太平洋上的 9.18 事变,奉天是满洲事变的发源地,海南岛是太平洋事变的发源地”。
日军在 1938 年进行的一连串作战行动,侵占汕头,南宁,海南岛就是将战火烧到法属印度支那的前奏。
欧美诸外国是怎样看日军的这次行动的呢?法国政府认为:“作为一个更加庞大计划的一部分,日本是不会放弃海南岛的,因为日本企图支配北部湾”。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把这个行动解释为:“这是日本企图把英属文莱和马来亚纳入日本经济自给圈的长期计划的一部分,下一步就应该是在远东和英法直接冲突和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的出击了”,而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鲁在发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说:“日本得到了能够建设强有力的海军空军基地的地方,从海南岛开始日本向美国,法国,英国或者荷兰领土的进攻范围扩大了 600 英里,能够及其容易地截断香港和马来。占领海南岛是日本南进政策中最有逻辑的第一步”。
走出这第一步的,就是这个三驾马车主持海军省的时候。
作者:俞天任 日期:2008-12-05 07:31 浩瀚的大洋是赌
场(八十四)侵占海南岛,并不是像日军宣称的为了切断“援蒋路线”的单纯作战行动,如果想象成当时战火已经烧遍了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再加上一个海南岛也只不过是日本人在中国又扩大了一点战区范围而已的话那就错了。日军进攻海南岛有着更加重要的原因。
攻占海南岛的计划当然是军令部提出来的,海军省对军令部作战课长草鹿龙之介大佐所制定的计划虽然不是那么积极支持,但也不是那么积极的反对,除了山本五十六次长在一开始有过反对意见之外,海军大臣米内光政的意见是“如果在作战上和军事上有必要的话”。
当然在作战上和军事上有必要,但是提出这个计划的日本海军还有着其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海南岛的铁矿石。海南岛原来就有号称贮藏量 500 万吨的田独铁矿,日军占领后发现的石碌铁矿更是储藏量号称两亿五千万吨的巨矿,尤其重要的是石碌铁矿的矿石品位高达 62%。负责开采项目的“日本窒素肥料株式会社”的人是这样描述石碌铁矿的:“石碌山整座山全部是品位 65%的赤铁矿,储藏量估计在四亿到五亿吨,你能在石碌山找到一块不是铁矿石的石头,拿来我给你换一瓶啤酒”。
这个“日本窒素肥料株式会社”现在没有了,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这只是个化肥公司,日本在朝鲜半岛和中国进行的矿山开发基本上都是由它承包的。所以麦克阿瑟来了以后把它指定为“财阀”,给解散了。像旭化成,积水化学工业,信越化学工业,三菱材料等现在世界有名的日本化工企业都是出于它这里。剩下一个继承了“日本窒素”这个名字的 企业就是有名的“チッソ株式会社(CHISSOCORPORATION)”,那个名气更多地是来自于它是有机汞污染而造成的“水俣病”的元凶。
日本当时的铁矿石基本上来自朝鲜和中国东北,但这两个地方都是陆军的控制地区,就是说铁矿石在陆军手上。日本的陆海军是生死仇人,同样生产军需品的工厂车间绝对不会在同一个车间里为海军和陆军同时生产,而是盖上两个车间,一个门口挂上“陆军大臣指定生产场所”,另一个门口挂上“海军大臣指定生产场所”的牌子进行生产。海军要钢铁,只能看手里有铁矿石的陆军的眼色。
海军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1939 年 8 月 28 日,军令部次长古贺峰一在向山本五十六海军次官提交的名为《有关事变后南支北支方面警备兵力配备及设施整备标准的目标》的提案中对于海南岛是这样定位的:“和台湾一样,是南方作战时有力的前进根据地”。
地位如此重要,所以需要一支庞大得兵力来维持,那个提案中是这么写的:
常驻兵力:
陆上兵力:五千名;航空兵力:陆攻两队,舰战一队,分驻三亚,海口和三岛;
海上兵力,驱逐舰一队或者鱼雷艇一队,炮艇 12 艘;战
时兵力:
航空兵力:陆攻10队,舰战6队,水侦2队,飞行船4队;海上兵力:高速战舰战队或者巡洋舰战队两队,鱼雷艇战队一队,航空战队一队,运输船 50 艘,补给舰只 10 艘,其余小型舰艇数十艘。
除了海南岛之外,这个方案还对厦门,汕头等华南九个地区的兵力列述了具体数字。要注意“平时”这个字的用法。
日本陆军的参谋系统有专门负责占领区民政的组织,占领之前进行渗透和收集情报,占领了以后就负责管理。但日本海军不进行地面作战,占领土地不是海军作战的目的,所以日本海军的参谋系统没有这样的组织。按理讲占领海南岛之后应该交给陆军,可是日本海军在海南岛不是这么做的。
汪精卫伪政权是在 1940 年 3 月成立的,这个伪政权成立的前提是 1939 年 12 月底双方签订的《有关日支新关系的协议文件》,这个协议中明确贯彻了日本海军有关“战争结束以后也要保有海南岛”的“海南岛特殊区域化”方针。犬养毅的老三犬养健参加了谈判,犬养健在战后出版的回忆录中说:“整个谈判就只有一点,那就是强化(日本的)占领。日本方面所提出的原案精神就是华北从中国事实上独立,海南岛成为日本海军所有,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傀儡政权”。
但是世界上是有这样的傀儡政权的,汪精卫就同意。日本海军参加谈判的须贺彦次郎少将,对手是陈公博。按理说汪精卫已经点了头的事,在陈公博这里不应该有问题,但是就是陈公博也知道这里面的关系,不敢点头。12 月 8 日,日本海军驻上海武官岩村清中将带了须贺彦次郎少将面见汪精卫专门谈这件事,得到了汪精卫肯定说服陈公博的担保。陈公博对于《有关南支沿岸特定岛屿军事机密了解事项》的最后同意是 12 月 24 日,条约正式签订的六天以前。
要指出的是,1939 年底日汪谈判日本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事项的根据在1938年11月30日御前会议上决定的《日支新关系调整方针》,那还是在日军占领海南岛两个月以前!就是说在海南岛作战两个月以前,日本海军就已经视海南岛为己有了。
当时的“台湾总督府”在山本五十六的强烈要求下成立了一个“海军武官府”,山本五十六亲自挑选了负责人福田良三少将,这个福田良三到台北以后的工作就是制定所谓“海南岛处理方针”,这个方针主要的三点是:
1, 全体海南岛居民取得日本国籍;
2, 全体产业经济实行计划经济;3, 具体政策以台湾经验为基本,以台湾同等统治成绩为目标。
日军占领海南岛以后福田良三又出任“海南根据地司令官”,根据“台湾总督府”的构成和机能组织了“海南总督府”。进海军以后几乎一直是在船上,没有在陆地上干过的福田良三在海南岛还亲自带兵讨伐“匪贼”,非常卖力。
这位福田良三在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中是站在后排鞠躬的五名日军军官的正中间,他当时是支那方面舰队中将司令官。作为乙级战犯,福田良三在 1948年被上海军事法庭判处 15 年有期徒刑,但在 1952 年不知为什么被提前释放了。
日本从 1942 年开始从海南岛运出铁矿石。1943 年从满洲运出的铁矿石是 205 万吨,朝鲜运出 23 万吨,而海南岛已经达到了 91 万吨,特别引人注目。1941 年为了开战而制定了180 万吨的三年商船制造计划,其中的六分之一,30 万吨是一种 5500 吨的特制“矿石船”,准备用来从海南岛运矿石的。
后来的甲级战犯岛田繁太郎当时是支那方面舰队司令,他去过两次海南岛。岛田在日记里是这样写的:“海南岛有粮食,有铁矿,是个好地方。加上从台湾招来了大量技术人员,所以开发非常顺利。”
作者:俞天任 日期:2008-12-06 10:20
(八十五)日本海军是绝不肯放弃这个“好地方”海南岛的,海南岛问题一直闹到了日美开战前夕的日美谈判桌上。在日本准备最后向美国提出的妥结案中有这样的文字内容: “(A)有关在支那驻兵及撤军由于支那事变而向支那派遣之日本国军队除在北支,蒙疆的一定地区以及海南岛等需要在实现日支和平之后一段时间内继续驻扎之外,其余兵力除日支间另有协定之外在日支间和平实现时开始撤退,在确立治安的前提下两年之内撤完。
(注)如果美方质问‘一段时间’,则以‘目前以大约25 年为目标’予以回答”有人误以为这里面的华北,蒙疆和海南岛都是陆军在作梗,其实不是这样。断送日美谈判的,不止陆军一家。海南岛问题是海军在作梗,而制造出这个“太平洋上的满洲国” 的,正是三驾马车主持时候的日本海军。
日本海军的两位代表人物,东乡平八郎和山本五十六。东乡当然不会对山本有什么评论,东乡去世之时,山本不过是一个少将,还没有混到能够接受东乡评价的资格。但山本对于东乡是很不为然的,因为在东乡最后的时间对海军人事的干预使得条约派将领大批离开海军,这是山本五十六最不满意东乡平八郎的地方。
山本本人是舰队派,但不意味着他对条约派将领就恨之入骨。长期在军政领域混的山本在用人有独到之处,虽然不是政治家,但很有政治手腕。在山本看来,条约派,舰队派,航空主兵派,大舰巨炮派都是日本军人,争论的只是技术问题,没有必要上纲上线,弄得你死我活,所以在山本手下五花八门的人汇集一堂。舰队派的主力南云忠一,大舰巨炮派的福留繁当然不要说了,航空主兵派的大西泷治郎也能混的如鱼得水,最后居然爬上军令部次长。要知道没有海大学历的大西泷治郎如果在陆军的话是连参谋本部的大门都进不去的。
这种做法,往好处讲是搞五湖四海,不搞小集团,但往坏处讲就是和稀泥,所以整个联合舰队在山本的领导下也没有个准主意,各搞一套,而山本也看不到,或者装着看不到,因为他不知道看到了应该怎么办,山本的天性似乎不会炒人鱿鱼。
东乡和山本都是被人认为是具有“国际派视点”的联合舰队司令,理由是东乡在甲午战争时击沉“高升号”被英国人确认符合国际法,而山本在太平洋战争开战以前再三要求一定要在开展以前向美国宣战。但和山本所有其他地方一样,“浅间丸事件”使得山本在这个“国际派观点”问题上也很可疑。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受到德国军队突然袭击还有航行在世界各地的德国商船队,为了逃脱被英法擒拿的下场,这些商船慌慌忙忙躲进各中立国的港口。因为当时战火还没烧出欧洲大陆,所以这些所谓“中立国”,基本上都是南北美洲和亚洲的各个港口。但对于这些德国商船和船上的船员来说,祖国在战争,祖国需要他们,需要他们的船,他们应该回国去参加战争,这是作为德国人所义不容辞的。德国统帅部也正在通过各地使馆召唤这些商船和船员他们回国,同时英国和法国也正使尽解数不让这些商船和船员回国。
除了这些现役的商船和船员之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由于受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不能研究发展军事工业,这样大量的军事和军工人才流向了世界各国,最多的是南北美。收留德国海军人才最多的是航海业,光标准石油公司雇佣的德国人就多达一千多人。里面甚至能够操纵潜水艇的都不罕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这些人的绝大多数都自发地想回国参加战斗,而纳粹政府也向驻各地使领馆下达了接这些人回国的正式命令。英国人的目光也在紧紧监视着这些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老兵们,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要阻止他们归国。
一开始还有几艘德国船舶冲破英法的封锁回到了德国,但随着英国海军的封锁进一步加紧,回国的希望变得很渺茫,1939年12月19日,德国客轮哥伦布号(SSCOLUMBUS)在美国弗吉尼亚海岸自沉,不能资国,也决不能资敌。德国人到底没几个是张学良。
在美洲大陆的德国人们都集中到了美国,想从美国启程回国。从东海岸直接回国是不可能的,大西洋成了英国海军的内湖,他们一艘一艘地检查所有客船和商船,发现德国水手就立即逮捕,因此德国人把目光放在了太平洋上。
当时太平洋两边的美国,中国,苏联都是中立国,日本虽然和德国有同盟条约,但此时还没有参战,也算中立国。因此德国人都从西海岸的旧金山乘坐越洋客轮到日本,然后在中国登陆以后利用西伯利亚铁路辗转回国。
英国人注意到了这条通道,也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提出了呼吁,但日本一直置之不理,当然有可能是不知道这种行为实际上是违反中立,资助参战一方的行为,然而更大的可能是有意在为他们的盟友提供方便。最后直到 1940 年 1 月21 日,皇家海军巡洋舰利物浦号在千叶县房总半岛拦截了日本邮船株式会社所有的“浅间丸”号客轮,从旧金山出航去往横滨的浅间丸号上船的旅客中有 21 名哥伦布号上的合符兵役年龄的海员。其实开船之前英国驻旧金山总领事就照会了日本邮船,要求日本邮船拒绝这些德国海员,但日本邮船根本就没有理会英国人的要求。这就是“浅间丸”号事件。
英国曾经是日本的盟国,在日俄战争和以后日本海军建设航空兵力量时给过大量援助,知道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英关系其实已经恶化了的还只是上层的少数人,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英国的形象还是很好的。军部要开战,要翻脸不认人总得有个理由,不是对外,而是对国民能解说得过去。
这个理由就是英国在“援蒋”,要不是有英国人在援蒋,蒋介石早投降了,头一年 1939 年 6 月陆军的山下奉文在天津找碴子封锁天津的英租界,这一下子出来“浅间丸事件” 就给了日本人恶化日英关系一个最好的借口。
这种在公海上临检的行为看起来很蛮不讲理,但实际上是合乎国际法的。如果要说英国人在这件事上做的有欠考虑的地方那就是在离日本海岸只有 30 海里的地方未免太近了一些,但在没有 GPS 系统的 1940 年,一条甚至没有装备雷达的轻型巡洋舰除了到进港的必经之路上去守着浅间丸进港之外实在也没有别的方法。
这一下不得了,日本政府向英国政府提出了严重抗议,说这是无视日本主权,侵犯日本利益的海盗行为,刚刚成立的“东亚建设国民同盟”更是连天举行抗议游行示威,要政府去找回这个场子来。那届政府的首相不是别人,就是海军大将米内光政,那个“东亚建设国民同盟”的会长又是谁呢?海军大将末次信正,顾问是松井石根,中央委员名单里有建川美次,桥本欣五郎这些陆军高级军官。这些陆大海大毕业的陆海军精英军官会不知道英国人的这种行动除了有点不给日本人面子之外,其实是合理合法的吗?只是装聋作哑,至于上任还不到三个月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中将干脆发话说只要政府容许,他立即就带兵去给班轮护航,看到英国老杂毛就剿了他。 1894 年 7 月,东乡指挥浪速号巡洋舰击沉英国籍客船高升号时,英国国内也是民意沸腾,但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斐利曼特尔在上海举行的英国海军海事审判时做出了东乡的行为是正当的证言,剑桥大学的维斯特雷克教授和牛津大学的霍兰德教授也公开发表了东乡平八郎没有违反国际法的文章,平息了英国国内的反日舆论,而现在日本却是从政府,知识人到海军全在装聋作哑,拒不向国民解释说英国人的行为是正当的。
身为“五强”之一的日本,离“世界大国”的标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还差得远着呢。
作者:俞天任 日期:2008-12-08 07:47
(八十六)
二十三.为什么要赞成三国条约所谓“三驾马车”也就是那么回事,都是帝国军人,还是忠心耿耿的帝国军人。日本人怎么捶胸顿足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听他们的是一回事,但是中华人要是跟着日本人一起念“三驾经”就有点可笑,自作多情了,别人没有善待过中华。
但是三驾马车反对过三国条约,而且反对得很坚决,有段时间海军省里甚至住上了陆战队,院子里都打了喝水用的井,准备陆军打来了就对着干这也是事实。
这个“三国同盟条约”的由来,笔者在《有一类战犯叫参谋》中提过,一开始是驻德大使,后来的甲级战犯大岛浩中将从 1938 年左右开始背着政府和外务省和德国人弄的。
政府到后来只能就范,但海军省以米内光政,山本五十六和井上成美为首的三驾马车坚决反对。其实假如真是只有这三驾马车反对到最后能不能反出名堂还很难说,因为当时海军内部的亲德派势力茁壮成长,再加上陆军和社会上的右翼舆论,不要说继续反对,就连这三驾马车自己的生命安全都成了问题。当时日本社会暗杀成风,杀总理大臣都像玩似的,谁会在乎这几个小少将中将的。但山本五十六和井上成美也不怕死,写好了遗书继续反对,弄得米内光政海相只好以权谋私,动用手中的权力帮山本五十六弄
了个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位置,送到海上去保护了起来。
但那次这个三国同盟条约居然无疾而终了。倒不是三驾马车的反对,而是日本人自己发现被希特勒涮了一次。1939 年7 月,当时关东军的服部卓四郎和辻政信两位去招惹苏联人,搞了一个诺门罕事件出来,原还指望斯大林会出于对希特勒的备战考虑而无法全力增援东线,谁知道诺门罕打得正热闹的 8 月 23 日斯大林和希特勒签下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卸了包袱的苏联人不但不需要抽调东线兵力,反而把西线的兵力源源东调,把关东军打了个满地找牙,第 23 师团就这么给打残了。
这一下从陆军到政府的脸上都挂不住了,平沼骐一郎首相留下了一句“欧洲局势复杂怪奇”的名言辞了职,一时间这个三国同盟没人提了。
刚刚过了一年,怎么又想起来了这件事呢?首先本来这事就没有被忘记,只是德国人太不给日本面子,大家暂时先不提罢了。但是问题不仅仅是陆军,当时的海军也是一片乌烟瘴气,军令总长伏见宫恭博王当然是不用说,次长是近藤信竹中将,作战部长宇垣缠少将,作战课长中泽佑大佐,先任部员川井岩中佐,次席部员神重德中佐……,除了中泽到底是什么派不好说,其余清一色亲德反英美派,对三国条约决无抵触。而海军省自从三驾马车离开了以后,新上任的海相是吉田善吾中将,次官住山德太郎中将。住山是什么态度没人知道,吉田是肯定不赞成三国同盟条约。但架不住军令部那几个大佐天天没完没了地纠缠,不到半年,身心憔悴,得上了忧郁症,甚至试图自杀,想来想去还是辞职算了,谁愿签谁去签去,于是就换了个及川古志郎大将来当海相。
这位及川海相号称是海军第一的“汉学家”,这时也不知道是真心还是假意,反正作出一套对工作毫无兴趣的样子,成天读《论语》和《孟子》,在不然就是埋头挥毫,苦练书法,把活一股脑全部扔给了次长丰田贞次郎中将。
这位海兵 33 期首席,后来被麦克阿瑟当甲级战犯抓了起来但没有起诉的丰田贞次郎是个怪物。丰田贞次郎在学习上是个天才,特会读书,别人上一次海大,这位上了两次。海大学生分甲乙两种,甲种是军事指挥,乙种是专业兵种。丰田第一次进海大是作为乙种学生学炮术,首席毕业,毕业后派驻英国,这位又跑到牛津大学去留了两年学,从牛津回来以后又以甲种学生的身份进了海大,还是首席毕业。
这不算怪,丰田怪在他是日本海军中很罕见的官迷。军人想晋升很正常,但这位是认认真真地想当官。他的口头禅就是“就是想当大臣”,从他的吊床号来看也不困难,但是在海军省军务局长任上的时候给军令总长伏见宫听到了这句话,觉得很不爽,把他赶到工厂去管造飞机去了。
苦了这么多年,上天开眼又回到中央来当次官,正好大臣还怕惹麻烦不管事,这位丰田还不上窜下跳才叫见了鬼,各省大臣室里都挂着历任大臣的照片,丰田贞次郎想出个主意在次官室也挂照片,成天看着自己的大照片过过瘾,人送了一句话:“丰田大臣,及川次官”。
这位丰田不是想当大臣吗?当不了海军大臣当别的大臣也行,41 年想到近卫内阁去当商工大臣,但是那个“大臣现役武官制”也有意思,陆海军大臣必须现役武官,但是现役武官也只能当陆海军大臣。丰田的官迷实在太大,干脆就退出现役,退出现役还有条件:海军必须晋升他为大将。
那年头的海军离寿终正寝其实不太远了,对这种无理要求照单全收,晋升丰田贞次郎为海军大将然后将其编入预备役,丰田就去当大臣去了,后来还运输通讯大臣,军需大臣,兼任过外务大臣,拓务大臣,后来虽然被麦克阿瑟抓了起来,但法不责众,据说审不过来那么多人,就又把这位给放了。
这位造过飞机,搞过商工军需,据说是痛感钢铁的重要,放出来以后就和巴西人一起合资去办钢铁厂去了。
这样的次官再加一个后来专门派驻柏林,任三国同盟军事联络员的军务局长阿部胜雄少将,这样海军省和军令部也就差不多了。现在只要有人再一下提三国条约,大家也就一哄而上同意了。
这时候还就真来了。日本人没忘记要入伙,那边德国人也没忘记要拉日本人入伙。1940 年 9 月 7 日,希特勒又通过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派了特使斯塔默来要和日本重新谈这个三国同盟条约。大家不要觉得奇怪,以为要么是日本人太贱,要么是德国人脸皮太厚,怎么刚涮完人家又来接着忽悠了?都不是,是形势不同了。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从 1939 年 9 月希特勒和斯大林瓜分波兰来时就算在欧洲打起来了,大家都纷纷互相宣战,挑边站队,但是没什么大动静。希特勒和斯大林瓜分了波兰以后大家就都歇下来了。因为大家都说好了来打仗,但是谁都不动作,所以甚至有人把那一段时间称作“虚假的战争(PHONY WAR)”。
但是到 1939 年底 1940 年初以后,希特勒和斯大林又开始动作起来了,斯大林发动了苏芬战争以后又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而希特勒也发动了对丹麦和挪威的进攻。如果说这些还是小动作的话,进入 1940 年 5 月以后,这场战争才真正成为了现实,希特勒突然教给了全世界一个新名词:闪击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