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一直指责中国的高储蓄,是有道理的。这在中国的 M2 怪物充分得以体现:国家统计局数据M22002年—2009年GDP(亿元)年份M2增幅M2/GDP2000年13.5万亿元12.3%99214.61.3615.8万亿元14.4%2001年109655.21.4418.5万亿元16.8%2002年120332.71.5422.1万亿元19.6%2003年135822.81.6325.3万亿元14.6%2004年159878.31.5829.9万亿元17.6%2005年183217.41.6334.6万亿元16.9%2006年211923.51.6340.3万亿元16.7%2007年257306.01.5747.5万亿元17.8%2008年314045.01.5160.62万亿元27.62%2009年335353.01.81接着照笔者的阴谋论:M2 此时大约 53.8+M0 约 4 万亿元=约 58 万亿元了!

而我们的GDP仍以2009年的33.54万亿元为基数,官府说增长率 9%(保九嘛),则想象中的 2010 年的 GDP36.6 万亿元啊。那么,M2/GDP=1.58 终于开始下降了!西方国家的这个比值在 0.7 左右(日本除外),哈哈!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15 16:46

从楼市,也就是第二个蓄水池里逃的人民币有 23 万亿元之巨,假如都“收编”到第三个蓄水池中。再假如黑市汇率又6.83升到20:1,平均值取13.4:1的话,需17160亿美元的现钞啊!不够啊。

1、设计让第三个蓄水池循环几次使用?

2、让黄金参与进来,共同“发威”?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15 17:35回作者:lucas_chem 回复日期:2010-04-15 17:16:54

你在哪一段做进出口啊!如果做出口,在笔者的牛仔裤的故事里分了四段:22 元、15 元、13 元和 12 元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15 17:57回作者:yingchaihu 回复日期:2010-04-15 17:51:01官府的目标:让楼市“小步趋”,估计失败的概率 99%!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16 12:41

说到这个帖子,笔者很有感慨。

最初写这个帖子,更像一个“宅男”的牢骚贴,当时笔者对甲乙丙三方都牢骚满腹。

后来,想把这个帖子的思想整理成一本书时,就不得不“识时务”的向甲方投降——否则甲方是不会让你出书的。

于是帖子的风格、口吻就不得不发生相应的变化。就先假定一个结果:甲方还是“爱民如子”的。于是,笔者就用各种逻辑、数据去向这个结果靠拢。真难啊!三个蓄水池的假设,希望它是我们甲方“下的一盘很大的棋”,挤出人民币中的泡沫,甲乙丙三方的战斗笔者希望的结果:消灭乙方,打跑丙方。给全民骚动的急躁情绪“降温”;逐步减轻两极分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伤害,为“快速膨胀的仇恨”消肿。

可是…………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16 16:21

我们先从数字了解香港

在 2008 年年底,香港约有 34 万名百万富翁(拥有金融资产至少 100 万港元,不包括自己居住的房屋),由于金融风暴的原因,这个数字已经比 2007 年下降 16%。拥有最多百万富翁的地区是香港岛,每九名居民便有一位百万富翁。

每天有超过七万名游客进入香港,其中超过四万人来自中国内地(2008 年)。

我们来看看这些进入香港的大游客是工人、农民、还是忙碌的小白领?显然都不是。有新闻报导过,这些游客人均消费超过 1 万元人民币,算算他们每年会给香港带去至少1460 个亿人民币的旅游收入。这 1460 个亿可是我们大陆人们的血汗啊!综观香港各产业,以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最高,2005 年数字为 91%,当中进出口贸易业占 GDP22.5%,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占 19.2%,金融及保险业则占 12.7%。而制造业已不足 5%!可见,这个自由的香港它的经济已经畸形到了何种程度,几乎什么都不干,却享受着人均 PPP(本地生产总值)达 29149美元!它的如此众多的百万富翁其真实身份——要么是“有大陆背景的香港人”、要么是“有香港背景的大陆人”。反正一丘之貉。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0 13:14

二氧化碳战争——已经打响的第四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帝国主义”掩盖下发动的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的战争。

特点:热战

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双方对峙

时间跨度 5 年:1914 年—191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民族沙文主义”背景下,为摆脱 “三十年代大萧条”的经济痛苦而产生的战争。

特点:“热战”

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双方对峙

时间跨度 6 年:1939 年—1945 年

第三次世界大战是“意识形态”掩护下的为分享“世界传统资源和科技新成果”的经济利益而导致的战争。

特点:冷战。

对峙核心双方:北约国家和华约国家

时间跨度 44 年:1948 年—1992 年第四次世界大战是在“拯救地球”的高尚道德背景下,因“技术发展枯竭和矿产资源枯竭”而衍生出的互相推卸“历史责任”的战争。

特点:冷战对峙双方核心:西方发达国家(“理性阵营”)和“金砖四国”(“无赖阵营”)?

时间: 2009 年开始——?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0 13:36

这理性阵营中,法国是一个带着浪漫主义情怀的、坚定的“地球拯救者”。现任法国总统萨尔科齐就是碳关税的坚定的拥护者,虽然碳关税的立法在法国搁浅,这显然是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法国在这领域仍是急先锋。

同样是理性阵营里,日本是岛国,气候的变化对民族的生存是切肤之痛,显然日本是这个阵营中坚定的一员。

在这个理性阵营里,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过去的态度十分暧昧,但奥巴马总统决心使美国成为地球的真正拯救者,他上台不久,就通过了《新能源法案》。美国完全有能力整合这个阵营,使之具有强悍的战斗力。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0 13:57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与理性阵营对峙的无赖阵营吧!中国显然已沦落为这个无赖阵营的老大,她不思进取,只会对内欺压民众,对外耍赖投降。但种种迹象表明,她显然要拉“金砖四国”甚至南非等进入自己的阵营。

“碳战争”——第四次世界大战嘹亮的号角已经吹响,它继承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某些特征:不流血,无硝烟,但仍你死我活!中国的结局……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0 14:19

第一回合:中国已陷入“道德洼地”万众瞩目的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了,两个主角中国和美国分别都做出了滑稽的承诺。中国承诺在 2020 年按“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即单位 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05 年降低40~45%。笔者一听:乐了!国内的所谓专家学者杜撰名词玩概念,耍小聪明实在到了荒唐可笑的地步了。

我们需要弄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意思:国际上建议减少污水排放量,中国却沾沾自喜的说她可以减少污水的浓度(大概向污水中注清水,实则更浪费)。国际上建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说她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表面合理,实则回避问题。

无论气候变暖是否与二氧化碳有必然联系,但提倡碳减排,进而减少对矿石能源的依赖,确实为全世界的无可争议的共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0 14:40

那现在就分析一下中国的承诺的“含金量”吧:

2005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 275 亿吨,其中美国 59 亿吨,中国 53 亿吨,中国占全球的 19.3%,名列第二位;到了2009年全球总量为310亿吨,其中美国58亿吨,中国76亿吨,中国占全球 24.5%,名列第一位;需要强调的是,这四年来全球净增排量 35 亿吨,而中国净增 23 亿吨,中国的“贡献率”达 65.7%。

由于中国承诺的“二氧化碳强度”需要 GDP 做分母,于是就按9%的GDP年平均增长率来计算,2005至2020的十五年里,中国的 GDP 将增长到 3.64 倍,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相同“二氧化碳强度”下的排放量可达 193 亿吨,而按承诺减排 45%计算仍可以排放二氧化碳为 106 亿吨,所以名曰减排实则大幅增排,由目前 76 亿吨到 106 亿吨有巨大的空间,“减”字何来?是不是很滑稽!回过头来再看看,美国总统的个人承诺是总量减排 17%,即 2020 年无论经济情况如何,实际应排放 49 亿吨,虽是“减”了但仅限于口头承诺,也很滑稽!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0 14:53

现在来推测一下 2020 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景吧:不妨假设西方发达国家都按美国许诺的那样进行减排,除中国以外发展中国家按中国一半的速度“增排”。那么,2020 年的全球总排放量增为 327 亿吨,其中发达国家净减排 28 亿吨,不包括中国的欠发达国家净增排 27 亿吨,两者大致相抵,而世界净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52 亿吨几乎都是中国“贡献”的。中国的排放量也将占到全球总排放量的 32.4%。而在 2020 年中国的人口只占全球人口的 20%,中国的 GDP 也只占全球的约 8%。可见我们的经济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有多么“浓烈”,说起来真令有良知的人感到脸红。

但国内的所谓专家学者确丝毫没有脸红,反而大喊大叫起“历史责任”来。那我们不妨再以煤和石油这两个碳排放的主角的分析对比晒一晒中国和美国的“历史责任”。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0 15:07

中国建国头三十年平均每年消耗石油 0.2 亿吨、煤 4 亿吨(1980 年产石油 0.7 亿吨,相当的部分供出口,煤 7 亿吨),后三十年平均每年消耗石油 2 亿吨、煤 17 亿吨(2008 年消耗石油 3.8 亿吨、煤 27 亿吨),所以算出建国六十年中国总耗石油 66 亿吨、煤 630 亿吨,折算成二氧化碳的排放约 1460亿吨。

从 2010 年至 2020 年的未来十年,按世界银行的数据估算,中国将消耗 50 亿吨石油和 350 亿吨煤(2020 年预测消耗石油5.8亿吨和煤44亿吨),则对应的排放约为850亿吨。

于是,中国这七十年从煤和石油的角度看:把约 2310亿吨二氧化碳“扔进”了空气中!

这期间美国用了多少吨?不妨再算算:前六十年美国平均每年消耗石油约 6 亿吨、煤 7 亿吨(1970 年美国生产石油4.7亿吨、煤5.5亿吨;2005年消耗石油10.5亿吨、煤10.2亿吨),即总消耗 360 亿吨石油、煤 420 亿吨,折算二氧化碳排放约为 1920 亿吨。未来的十年仍假设石油和煤的消耗也按美国承诺的比例减少到平均每年耗石油 9 亿吨、煤 9 亿吨(2008 年美国消耗石油 9.5 亿吨、煤 9.8 亿吨),那么这十年分别消耗了大约 90 亿吨石油和 90 亿吨煤,折合二氧化碳排放为 450 亿吨。对应中国这七十年的 2310 亿吨,美国这七十年的排放合计为 2370 亿吨。

数字说明了问题,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能手”,在已经过去的六十年和即将到来的十年对地球可能的“温室气体”伤害是彼此彼此、不分伯仲!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0 15:29提到历史责任问题,还不得不算计一下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不妨按照中国人喜欢的断代记年法,以“鸦片战争”的1840年开始到1940年二战前结束的100年大英帝国的黄金发展期计算,1900 年英国的煤产量 2.3 亿吨,以后四十年除战争因素产量徘徊不前了。所以前六十年按 1 亿吨平均值计算,后四十年按 2.5 亿吨计算,这一百年里英国总计消耗了约 160 亿吨煤折合 320 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那时的石油太少可忽略不计),这只相当于未来中国三至四年的排放量!

当我们的“专家学者”对首先发展起来的大英帝国怒吼时,“历史责任感”是不是可以让他们经过短暂的四年后就“张口结舌哑口无言”了。

所以,在中国境外,她已失去了“道德高地”!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0 17:01也许有些读者读到这里时,会愤怒地责问笔者:你是不是中国人哪?怎么不向着中国人说话!这会使我联想最近一段网络轶事:河南省有位官员曾责问记者“你是不是党员啊?怎么不向着政府说话!”笔者是中国人,但要为中国人民说话,为广大民众讨公道!

中国不会在哥本哈根会议就总量减排做出任何承诺,借口是“历史责任”和“中国人民的发展权”。前者已被笔者用英国和美国这两个一前一后的“超级大国”的生动数据驳得体无完肤了,那后者呢?在中国的十三或十四亿人口中,有至少 3 亿贫困人口(联合国标准:每日生活费低于 2 美元),其中包括 0.4 亿残疾人口和 0.3 亿孤寡老人,他们的生活有何发展?他们何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农村生活的大约 8 亿人口中,还有约 5 亿人过着虽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但仍质量低劣的生活,他们几乎依附在土地上,从事着农耕,谈不上消耗多少煤、石油、钢铁、电力这些东西。所以在二氧化碳排放上,他们所排放的很少,如果从农业耕作的角度看,他们很可能在二氧化碳排放上是负值!

在大小城市里生活约 6 亿人口中,有至少 4 亿人口的成份是:底层工人(区别垄断部门贵族工人)、农民工、退休者、下岗者、蚁族、蜗居者、待业者、准蚁族(今天是白领明天就可能是蚁族)、准蜗居者……他们的二氧化碳排放也不会很多,仅能占上全国总排放量的零头而已!我却不忍心再计算下去了。当然也就不愿用数据来证实了。

最后那 2 亿国人呢?他们有 0.5 亿盘踞在农村,有 1.5亿活跃在城市。他们中除少数有良知的白领或商人,其余大部分非官即匪、非奸(商)即痞,虽然他们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但其生活质量与发达国家一般民众相比仍有距离,说穿了:汽车拥有量、住宅的大小仅这两项还远不如发达国家的普通人,将那么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归咎于他们,是不是冤枉他们了,不!他们最大的罪过是浪费!空前的浪费!!地球人无法忍受的浪费!!!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1 09:07在美国一条高速公路的寿命如果是 30 年,那么同样规模的高速公路在中国顶多 10 年,就一条高速公路而言,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就要是美国的 3 倍!这就是笔者指的浪费。

所以,用“生存权、发展权”来搪塞二氧化碳的减排义务,我们绝大部分中国人不服!这部分中国人感到自己只是“被发展了”。如果有权有势者非要用 GDP 做分母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说事,我们也无可厚非,只要求把我们从分母中撤出来!让那“疯狂发展的”2 亿“先富者”做分母吧!

所以,中国在国内也没有“道德尊严”!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1 09:42第二回合:二氧化碳关税将绞杀中国的“人民币”气候变化受二氧化碳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科学界是有争议的。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由工业化前的 280ppm 上升到目前的 380ppm,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意味着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总量由 1.47 万亿吨上升到 1.99 万亿吨,即空气中增加了总计 5200 亿吨的二氧化碳。

气候变化对我们生活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例如:

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后使水面积增加了 632 平方米,这会导致库区蒸发量大大增加,而水的蒸发热值很大,使局部气候温度降低。从而大大影响大气流动。现在我们明显感到的是西南地区越来越缺少暖湿气流而导致干旱——最近西南大旱灾就是这种现象的活生生的写照,同时湿冷的气流却越来越多的流向西北地区,导致新疆的北疆地区——大雪灾!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1 10:31

修正一下 2009 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具体指标

1、煤27亿吨排放2、石油4亿吨排放3、水泥18亿吨排放4、其他5、进口石油2亿吨排放6、进口商品相当于排放54亿吨二氧化碳8亿吨二氧化碳9亿吨10亿吨-4亿吨二氧化碳-4亿吨二氧化碳

合计:排放二氧化碳 73 亿吨。

法国率先提出 30 欧元/吨二氧化碳的碳关税,不知是否科学,中国收取碳关税也按这个值收取,即相当于 300 元人民币/吨。

考虑到我们过去 30 年的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欠账,需要由未来去加倍偿还。温和的做法,现在每收取 1 吨的二氧化碳附带过去的 0.5 吨,这样碳关税就变成了 450 元人民币/吨;稍激进的做法,现在每收取 1 吨的二氧化碳附带过去的1 吨,于是碳关税就变成了 600 元/吨。

我们用温和的 450 元/吨收取碳关税,则 2009 年应该补上的这项税款达32850亿元人民币。那么2009年的GDP就膨胀为36.82亿元(原2009年GDP为33.54万亿元),在总购买力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将对内贬值 8.91%。

说明:1吨煤排放2吨二氧化碳;1吨石油排放3吨二氧化碳;1 吨水泥排放 0.5 吨二氧化碳。

2005 年世界碳排放为 6.9GtC 转化为笔者的二氧化碳排放 255 亿吨(碳排放值转化为二氧化碳排放值需乘 3.67 倍)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1 13:27

哈哈,笔者咀嚼的是人民币,通过对碳战争的描述说明中国经济的负债,用碳税的方法可量化描述为 2009 年的人民币在这个领域至少应该贬值约 8.91%。

同理,我们在粮食领域换算成 2009 年人民币的贬值大约是 6%。

还是同样道理,我们在能源领域的贬值至少是 8%(这当然不包括为了保护海上石油运输安全——建立航母舰队而可能的巨大花销)。

仅此三个领域对人民币的削弱:1-(1-9%)*(1-6%)*(1-8%)=21.3%!意思是说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幅度应该不会低于 21.3%,是每年贬值 21.3%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1 14:04

这两天房价的事火的很,我们先把人民币撇到一边。也来咀嚼一下房子,呵呵。

房价这里一向有“两只手”的:即行政之手和市场之手。

笔者先说说这个市场之手吧,以北京商品房市场为例。

北京市现有常住人口 2200 万,其中有户籍的约 1200 万,另外那 1000 万无户籍的人中约 60%即 600 万人是“打死都不肯走的”,这一部分人形成的“刚需”至少要 200 万套住宅。

而 1200 万北京本地人应该正使用着约 400 万套住宅,其更新速度按 40 万套/年计算(北京的房子使用年限大概也就 20年,即需每年 20 万套;再加上改善性需求使更新速度翻番)。

外地人来北京不能总租房吧,如果他们的平均忍耐力为 5 年,这就意味着外地人对房子的需求速度为 80 万套/年。

还有一个市场力量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投机性购房!这个力量很难量化。这些投资客大部是外地人,当然也有本地人。笔者武断的认为这个力量应该夹在上述两个力量之间,取个平均值吧,相当于 60 万套/年。

好了,我们看看吧,北京住房需求的速度大概是三者之和 180 万套/年!哪位读者有 2009 年北京一共盖了多少住房啊?要包括小产权房、单位集资房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1 14:21

哈哈,插一段分析而已,希望读者分享评估房价趋势的一种逻辑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1 14:54

北京市2009年1-2月累计竣工住宅面积为139.1万平方米(网上刚查的)。

哈哈,我们把这个数据处理一下,先乘个 6 折算成全年,再除以 100 平方米/套,那么相当于 2009 年北京一共才建了8.35 万套!不可信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1 15:06

先不管官方的数据了。

回过来我们再分析一下那丑陋的行政之手,假设它使的“最狠”的招。看看它对那三种购房力量的影响:外地人的刚性需求表面有 80 万套/年,可是他们太穷了,北京早就把他们“边缘化”了,笔者估计他们的实际需求速度可能只有理想值的 1/10,即约 8 万套/年。某种意义上讲,不管政府是鼓励买房,还是遏制买房,对这个真实速度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残余的力量是最硬的“刚需”!本地人的需求的表面速度是 40 万套/年,如果政府出狠招,笔者认为会对折以后又对折,即残余 1/4,相当于 10 万套/年。

那个投机力量上个帖子取的平均值 60 万套/年,被政府的强硬手段打得灰飞烟灭,陡然降为 1/30(笔者瞎估计的,没什么根据),哈哈,这个力量的真实速度就仅剩 2 万套/年了。

政府出狠招,现在 北京的真实需求就只有 20 万套/年了。

可是按照笔者刚在网上才查的官方数据 2009 年全年才 8万多套啊!这意味着北京的房子还是要狂涨的啊!(这仅仅是笔者的逻辑分析,绝不会是真事儿,可能是 8 万多套的数错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1 15:23

哈哈,计算数据笔者喜欢。

地球的表面积为 5.1 亿平方公里,海平面的大气压强为101 千帕,把它们相乘得 515.1 百万亿千牛。再把这个数字除以 9.8 千牛/吨,得 52.6 百万亿吨——这就是大气的总质量。

二氧化碳含量 280ppm,再乘以这个 52.6 百万亿吨就得14730 亿吨二氧化碳的总量了!哈哈,这里的误差是 2%左右,因为这个 280ppm 是体积比,还得需要转化为质量比。所以有个小误差,笔者懒了,没仔细算之~。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1 15:41楼上有一位说到“现在地球每年碳排放总量大约为 1600亿吨”。

1、这个碳排放总量应该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2、人类活动的 60 亿吨碳排放总量转化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 222 亿吨与笔者的估计是相符的(2005 年为 275 亿吨)。

3、自然界其他生物的活动排放的碳是循环的,意思是说这面排放多少二氧化碳,那边植物和藻类就固定多少二氧化碳。所以,没有必要考虑这个数据对气候的影响。

4、火山活动会像地球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偶发因素,人类目前无法掌握规律。

5、人类的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消极影响是不争得事实,中国人在这方面已经稳拿第一,值得批评,而不要找任何借口,找借口搪塞谁都会。但这是对后人尤其还没出生的人,找借口就是不要脸!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1 15:57

我们继续回来咀嚼北京市的房子。

记得去年北京市地方政府转让土地得的收入非常接近1000 亿元人民币。我们就从这个数字展开吧!中央政府通过各种税收应该比地方政府多吧,权且算 1200 亿元吧;灰色力量也得在这里玩点猫腻吧,仁慈点,算 500 亿元人民币吧;房地产开发商岂能不从这里余力?就算 1500 亿元吧;房子那些钢筋混泥土块儿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笔者按 1000 亿元估计。加加看,合计 5200 亿元人民币,就把这个数字当作北京市的 2009 年所建房子的总值。

北京市区和郊区和在一起,估计平均房价 1 万元/平方米,还是按 100 平方米/套计算,得北京市 2009 年一共建了52 万套房子,这个数字挺靠谱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1 16:14上个帖笔者估计是 52 万套,真实值可能是 62,也可能是 42, 先不管它。

还是看看那个丑陋的行政之手,现在它温柔无比,为了GDP 的冒进,拼命出优惠政策,鼓励买房啊。

那外地人的刚性需求 80 万套/年,将怎么变化呢?其中的一半人还是没有任何办法;另一半人勉强能东拼西凑搞到首付了,但包括商业银行等各种力量还是把其中的一半拒之门外。于是,能够实现的真正需求即使是在鼓励 政策下也只有 1/4,即 20 万套/年。

北京本地人的需求 40 万套/年,在鼓励的情绪催生下,“变现”能力很强,就假设为 30 万套/年。

那投机力量的 60 万套/年,现在全部“跑步前进”,就当至少 60 万套/年计算。

呵呵,三股力量拧成一团,形成了至少 110 万套/年的房子需求速度。与上个帖笔者所估计的 2009 年建房速度比,小巫大巫一目了然了,房子不疯涨才怪呢!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1 16:26笔者通过简单的计算和模型设计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市场的力量永远大于行政力量,但不可否认行政力量的干扰有时会如此强烈,以至于会产生连锁的羊群效应——绝对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笔者说的数据没有官方数据的支撑,没办法,只能如此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1 16:43

楼上有一位,对三峡水库对气候的影响有异议。

1、库区淹没面积达 632 平方公里,那里是崇山峻岭,温差的变化对气流的影响绝对是非常大的。峡谷中的老鹰随随便便的就能发现这种强气流,它们优美的利用这种气流翱翔,大家都见过吧,哈哈。

2、三峡大坝开闸发电时形成的巨大的雾化水幕,它长 1公里以上,宽上百米,千万别小看它,这个蔚为壮观的场景导致的水的蒸发速度却是静静水面速度的几千倍!哈哈,这就相当于又增加了几百平方公里的水库的水面。三峡库区能不冷吗?3、笔者想,没有水面气象学家能建立起什么气候模型。

4、西南地区逐渐干旱化,并非一年两年了,但却是越来越加重,今年异常的突出,新闻的炒作使全国人们人人皆知了。

5、新疆北疆的大雪,也是年复一年的大,前几年的新闻都有报的,只是没吸引大家的眼球,并不意味着气候异常不存在。

6、笔者把几个现象罗列在一起,却有武断之嫌,提供一个思路而已,不必太计较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1 17:04

回云淡---海网友:谢谢!

秘书们下班了,跑得飞快---

我打字吃力,唉!

另外,忙!还得在微观经济里寻觅点儿“银两’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1 17:19

于是,写得东西粗制滥造了。哈哈

但精巧的人还是会得到启发的。

云------海网友的忠告,笔者牢记在心!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4 10:27

回楼上,权力的流动其实与人民币的流动非常相似。

满清王朝的权力流的源泉,来自一种“天然论”,即天命的真龙天子——它具有对所有臣民生杀予夺之大权,这种天命论是中国数千年来封建文化的最核心的基石,所有的文化都必须按照它的外延展开。

然后,权力至上而下流动,各界皇帝都要巧妙的把握这个权力流,即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更不要断流,哈哈。

一不小心又开始“咀嚼”权力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4 10:42慈禧满清专制集团其实很好的控制了这个权力流的两个支流:其中一支是由中央流向地方,以任命总督、钦差大臣等形式实现这个流动;另一支是由满族流向汉族,以任命曾国藩、李鸿章等为大员来实现这个流动。效果很好,至少有效的延长大清帝国的寿命十年,或是二十年,哈哈!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4 11:11

哈哈,满清搞的叫洋务运动,初衷也是好的,但结果大

家都知道。原因呢?把权力流给阻塞了,一方面洋务运动带来了新文化的启蒙,导致权力源逐渐枯竭——人们逐渐开始淡化所谓的天命论了,逐渐动摇了对皇权的崇拜!另一方面,权力流动的梗阻,逐渐使权力流积蓄在地方政府那里,逐渐的使权力流积蓄在汉族大地主那里。

情况发展到此,清王朝政权是一定要灭亡的。灭亡的形式十分可笑,甚至微不足道,小小的武昌起义——只不过像在大清帝国这个大厦上摘了一小片瓦而已!如此一个小动作,却使清王朝这个大厦顷刻灰飞烟灭。

哈哈,值得反思吧,或者说是值得借鉴吧,不妨看看我们现在,我们的权力流是不是也梗阻了?我们的权力源是不是也枯竭了呀?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4 11:40满清的结局是更值得我们现在人思考的,即使在我们的东北——满清的发源地也能清楚的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作为一个民族,也许是被完全同化的,或者说是被消灭了——这完全咎由自取!伟大一时的满清失魂落魄到今天,90%的满族人都已经不知道自己的祖宗的姓氏是什么了,其语言文字更是踪迹难寻了,残存点服饰也被现代的汉族人歪曲得一塌糊涂!哈哈,代价呀!大家要发挥想象力呀!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4 12:43

听网友的建议,不谈政治了,继续谈经济。

人民币流很像这权力流啊!

人民币同样面临着“源”和“流”的问题:人民币源从购买力这个角度来看,已日益枯竭;从数量上看却日益庞大,大到另国人们感到恐慌不已。人民币流也有流向和流速的问题。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4 13:16

这人民币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流向:

1、政治层面,人民币由中央流向地方,再流向民众——社会的细胞。人民币此时既是“润滑剂”,又是“粘结剂”。

润滑是指润滑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关系,现在中央和地方更多的是靠“钱来说话”了,“政令不出中南海”了嘛。

粘结是指平民百姓之间的联络关系,大部分中国人由于缺乏持久的信仰而沦为蛋白质的“外壳”,人民币把大家粘结在一起,哈哈。由于人民币被稀释,导致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民币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粘结”的效果。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4 13:34

回网友 ericashen929

2009 年全国销售住宅面积 8.5 亿平方米,以每套 90 平方米计,大约销售 950 万套住房

这个数字是官方数据吧,瞧它有这样一些问题。2009 年国民买房子花的钱国家统计局说约 6 万亿人民币(笔者估计是9万亿人民币),那么6万亿/950万套=63.2万元/套,全国平均值这么高,不现实吧,笔者以为全国平均 20-30 万元/套才靠谱啊,哈哈!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4 13:44

接着上一个贴。

我们把官方的数据乘以二,得 1900 万套。与笔者的估计 4000 万套还是有很大差距。可能得解释是:一二线城市有捂盘惜售的现象,三四线城市可能真的卖不动了。这样就比较好理解,2009 年全国建了约 4000 万套住宅,而实际只销售了 1900 万套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4 14:01

咱们继续直播2、经济层面,人民币一方面要流向消费,但这个方向的流速一直不令人满意——广大民众没有多少人民币呀;人民币另一方面要流向投资,除各级政府投资外,剩下的主要就是投向笔者所说的三个蓄水池了。在人民币语源的下方,显然存在了一个“水龙头”,现在水龙头好像拧到了最大值,可是消费仍然是娟娟细流啊!而流向“铁公机”、“房地产”可是滔滔洪流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4 14:29

说完流向了,该说流速了。

这人民币的流速,笔者敢斩钉截铁的说:失控了!刚才说的那个“水龙头”——显然由中国人民银行、显然是背后的国务院、当然更是大背后的中央政治局来管控。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水龙头”坏了——是在流速最大处坏了——滔滔的人民币流一泻千里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4 14:56就像家里的水龙头坏了一样——跑水了,赶快拿瓶瓶罐罐舀水来补救啊——于是就出现了笔者所说的三个蓄水池的阴谋。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主人”感到水漫金山、于事无补时就会放弃一切拯救措施!我们的主人放弃了吗?有迹象表明放弃了吗?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4 15:31

笔者领着大家回到满清末年吧,观赏一下那面历史的镜子,看看能不能找到现在的影子。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所谓洋务运动其主要代表人物却都是汉人,而非满清贵族,有意思吗?

一直到 1894 年中日战争彻底打碎了大清帝国的“面子工程”,从此满清走向了放弃之路——什么都不管了,顺乎自然了。到了义和团运动,满清通过收买其上层玩了一个由“反清复明”到“扶清灭洋”的小小转换把戏,却加速了其自身的毁灭。

我们现在的“面子工程”是什么?是国家外汇储备呀,大家发挥想象力。

洋务运动的汉人——现在称作精英的专家呀、学者呀,当然也包括一些雄心勃勃的地方大员。

满清贵族——红色贵族,哈哈。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4 15:57李鸿章大人的“面子工程”是北洋水师,自我膨胀的满清事实上挑起了一场热战——被后人称为中日甲午战争的真枪实战!结果大家都知道,笔者就不唠叨了,哈哈!可是,现在有人自以为崛起了、大国了,搞得全世界风言风语。事实上,早就挑起了一场全面的没有硝烟的、暂时还没有看到血迹的战争!几场局部战斗已经展开——粮食战、铁矿石战、气候战、贸易战、汇率战,哈哈,忙的不亦乐乎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4 16:09

瞧一瞧,这几场局部战斗的焦点都指向谁?当然是国家外汇储备了——人民币的面子工程。没有巨量的国家外汇储备,哪来的上面的那些战斗!都是外汇惹的祸啊。

只要巨量的国家外汇储备还在,所有的战斗就不会结束。

崩溃论就不成立!当然,把视觉放回到国内,所谓楼市的混乱、股市的嘈杂——其实不过是“义和拳”或“义和团”的打打闹闹而已。将来一收买其“上层”,一切回归平静,哈哈,但是这个事千万别让外国人掺和进来,否则难收场,就是清朝末年的影像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4 17:33笔者可以在大宏观经济里海阔天空,或在小宏观领域(比如:北京楼市啊)里大放厥词,呵呵,这微观经济就别难为笔者了,笔者也在挣扎中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4 22:40

晚上在菜市场买菜,西红柿四元/斤,买了 4.5 元的,人家用的是台秤,怀疑之。回家电子称告诉笔者----只值 3.8元!缺失宗教信仰、模糊道德底线、残存生理本能的国民

-----只是蛋白质的“空壳”。

国家用人民币粘结剂把很多“空壳”粘成大块,再用国家机器的针线把大块缝合成整块。

现在,人民币因注水而逐渐失去粘性,“针线”因腐败而失去强度!这“整块”要分崩离析呀!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5 10:26500 元、1000 元面额的纸币一定会有的!哈哈,笔者甚至敢给个时间表,3 年之内!5000、10000 面值就不敢说了,因为到那时都不知叫啥币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5 10:56

本不愿意谈政治,但政治、经济很难分家,无奈啊。

满清帝国为了维持自己表面上的统治,也许仅想为了延寿 10 年或者 20 年,采取的手段其结果却贻害后来的“中国”,长达 50、60 年之久!其深远的影响,即那之无形的罪恶之手一直延伸到 1949 年以前,这一大段时间里中国事实上,处在分裂状态,分裂的力量就是“地方政府”。满清帝国的权力流滞留在地方政府那里,导致了后来长久的派系,这些派系都是通过出卖土地来维持自己的运转,想想看,当今的地方政府是不是既学会了“阻隔权力流”,又学会了“卖地挣钱”维持自己的独立运作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5 11:14在上个世纪前半叶,在浙赣闽,有一个准地方政权,我们把这个称为“共系”吧。这个共系就学会了阻隔、滞留权力流,甚至会创造权力源(好像叫共什么主意思想),当然它也会卖地挣钱——美其名曰打土豪分田地啊,哈哈。

后来呢,这个准地方政权借助于日本人“提供的机会”,发展壮大喽!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5 11:18

作者:baitian789 回复日期:2010-04-25 10:59:47走在大街上依然车来车往,人来人往,公园,步行街,商场挤满了人,超市里排着队,路边的小高层继续加高.....

--------------------------------- 商女不肯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啊!哈哈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5 11:27笔者通过 20 来个帖子阐述这样一个道理,但不希望它将来成为一个事实。

现在为经济的短暂辉煌而采取的对策,越来越有将民族国家推向长久的、痛苦的分裂的可能。历史曾经告诉过我们。

处理好地方政府的权利、地位、责任,似乎都交给了“人民币”,人民币的担子很重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5 14:20

这人民币有个官方的流速表,即 M2。

2008 年官方的规划是经济增长 10%,M2 增长 17%。笔者分析:按照实际通货膨胀率约 9%计算,经济实际增长 1%,M2 中的七个百分点大概用来经济活动的内部摩擦——主要是指被地方政府截留的那部分人民币流。

2009 年官方的规划是经济增长 8%,M2 增长还是 17%,这就意味着官方在计划之中的忍受了内部摩擦的增加,即地方政府截留的人民币流相当于由七个增加到九个百分点;而实际上呢,官方说 GDP 保八成功,但 M2 增长却达到了 27%以上,可见实际上地方政府参加瓜分经济成果的实力大大增强了,类比的方法,由九个百分点猛增到十九个百分点以上,可见要养虎成患喽!

这种 M2 的相关数字来描述权力流的斗争,不一定十分精确,但能看出问题,品出滋味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04-25 14:31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