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石油市场也没有表现出“美元泛滥”而价格暴涨的现象啊。
那些坚定地认为“量化宽松”早晚会造成“美元泛滥”和“美元流动性的泛滥”的读者,可能还有另一个思维误区。
认为那“可能被回购的 6000 亿美元”是毒蛇猛兽,早晚要跑出来“作恶”。其实,这笔“钱”当初发行时就“花”了,早花了。只不过是美国的另一个部门——美国财政部——花了!与美联储无关,与后来的“量化宽松”更无关了。
那中国举国上下担心什么呢?担心国家外汇储备的缩水?那国家外汇储备应该不全是美元吧,也不应该全是美国国债吧。如果这个担心有道理的话,中国政府应该减持美国国债,但事实恰恰相反!美国国债的“信誉”和“变现能力”是所有已知大宗债券中最好的品种,所以中国政府几乎一直购买美国国债,只不过“步伐时快时慢”。
显然,问题出在国家外汇储备的本身上,它的内部漏洞令一些人不安。
当然,美元的购买力正在快速缩水,全世界有目共睹。
这个问题出在美国数量达 13.4 万亿美元的庞大国债身上;同时又与从 2007 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新增加的约 1.3 万亿美元财政赤字密切相关。但这些与笔者现在谈论的“量化宽松”相去甚远。为了避免“跑题”,笔者不谈“美国国债的数量”和“美国的财政赤字”。
好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吧。
“量化宽松”是美联储获得的一个权力,这个权力又是一个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起来它有高度的灵活性,它的最终效果又充满了不确定性。美国人没有操作它的经验,美国人的“老师”——日本人——也没有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啊!但太平洋彼岸的“人们”却先入为主、未卜先知。群情激昂地认定“美国的量化宽松”就是向“美元”注水,向美元注水就会导致某国物价飞涨,就是把那个国家的 P 民往“水深火热”里推啊!P 民学会了联想,可能是好事。但学会了“浮想联翩”,P民进化成Q民了,那就有些吓人了。
平民百姓怎么办?忘掉“量化宽松”吧,捂紧自己的口袋,眼睛死死盯住“人民币”!
2010年11月10日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2 09:08
回:
作者:马甲 72 回复日期:2010-11-12 00:05:29
=============== 但是有一个错误。或者说一个重大失
误。就是美联储既可以用现有(已经存在的美元)去购买国债,也可以用新印刷的钱去购买国债。如果用现有的美元去购买 6000 亿国债,那么基础货币不会增加,只会调整货币乘数,引导现有美元货币的去向。但是如果用新印刷的美元去购买 6000 以国债,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往市场注入了 6000亿美元的美元纸钞,通过乘数放大,将增加几万亿美元的广义货币。
------------------------------- 日元的“量化宽松”的长期的结果是:货币乘数是减小的!美元的“量化宽松”怎么就会是货币乘数的放大?哪里来的推理?哪里来的经验?
美国人自己都不确定“量化宽松”的效果啊。
中国人不要-------未卜先知啊!变成了 Q 民。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2 09:11
回:
作者:马甲 72 回复日期:2010-11-12 00:05:29
=============== 但是有一个错误。或者说一个重大失
误。就是美联储既可以用现有(已经存在的美元)去购买国债,也可以用新印刷的钱去购买国债。如果用现有的美元去购买 6000 亿国债,那么基础货币不会增加,只会调整货币乘数,引导现有美元货币的去向。但是如果用新印刷的美元去购买 6000 以国债,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往市场注入了 6000亿美元的美元纸钞,通过乘数放大,将增加几万亿美元的广义货币。
----------------------------------------------- --- 日元的“量化宽松”的长期的结果是:货币乘数是减小的!美元的“量化宽松”怎么就会是货币乘数的放大?哪里来的推理?哪里来的经验?
美国人自己都不确定“量化宽松”的效果啊。
中国人不要-------未卜先知啊!变成了 Q 民。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2 09:19
“美国国债”=“美元现金”美国国债不像中国的记账式国债,国内读者误解了美国国债。美国财政部发行的流通国债,有很多面值 1 万美元的纸币,大小有 100 美元的三四倍那么大,真正的富翁会在自己的保险柜里放上几沓——那就是几百万“美金”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2 09:37
回:
作者:马甲 72 回复日期:2010-11-12 00:05:29
================= 楼主文章,还有一个很大的缺陷,
就是没有分享第一次量化宽松的结果和效果。
————————————————————————————————————
QE1 和 QE2 有很大的不同。
QE1 准许美联储购买一部分的机构(公司)债!这可相当于新发行了美元。
举例:美联储用 30 亿美元购买了岌岌可危的“房利美”的打包债券面值 100 亿美元。前面的 30 亿美元就是基础货币!但几个月后,“房利美”的打包债券不仅稳定下来,甚至还升值了,那面值 100 亿美元的机构债变成了 50 亿美元!于是,美联储卖掉了机构债收回了 50 亿美元,平衡掉了那30 亿美元的基础货币,还有 20 亿美元的盈余!
所以,QE1 使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产生盈余。而 QE2 则不能!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2 09:51妖化“量化宽松”是中国政府一相情愿的政治愿望!希望在 G20 中,转移公众视线,转移“人民币升值”的舆论压力。但是错了——G20 中大家一定会“群殴”人民币汇率的!事后,“量化宽松”失去了味道,中国的媒体很快就会忘掉它,很快的!经济学家充当小丑——更快地被人忘掉!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2 10:04
回:作者:s5k 回复日期:2010-11-12 09:46:30辉煌的泡沫这篇如此煞笔的文章居然被天涯经济论坛置顶
美联储 QE2 初期的 6000 亿为的是降低未来长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
这么简单的知识都没有,不是个 P 民是什么
-----------------------------------------------
-
你听谁说的?你给我做个操作演示!拿不出自己的合理解释,只会道听途说话,请闭上你的臭嘴!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2 10:24
回:
作者:马甲 72 回复日期:2010-11-12 00:25:26
44, 那么美联储发钞 3000 亿,中国两万亿外储会稀释多少呢?答: 很难预测,不过我估计短期内不会超过 10%。新增3000 亿美元,对应的是 8600 多亿旧美元。中国两万亿外储对应的是几十,甚至百万亿的美元总量。如果 3000 亿美元能够在 6 个月内达到 8600 亿旧美元在几十年中所累积的乘数,那么 6 个月后,美元将因为这次新增货币,而被稀释 25%,也就是说原来的 100 美元只有 75 美元了。
——————————————————————————————
你滥用了美元的货币乘数!
这是一个事后很久才能算出的经验数据,美联储都“摸着石头过河”,你咋知道呢?再说了,如果传统的美元货币乘数是 3,“量化宽松”后是2.5还是3还是3.5谁知道呢?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2 10:46
“量化宽松”与“大宗资源性商品的涨价”有关联性,但没有中国媒体宣传的那么强烈!“涨价”主要是中国自己造成的!中国的经济快速失衡造成的!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如铁矿石、糖、棉花、优质焦炭、大豆、植物油、玉米、有色金属、铝土等。中国不买的大宗商品就几乎不涨,如咖啡、可可、棕榈油、牛肉等。石油和黄金比较特殊,其定价权不在“美元”中!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2 11:27新闻刚播报:1050 亿美元的回购。其中 300 亿美元是“新美元”,相当于增发了基础货币;另外 750 亿美元是“老美元”,增加不了几多基础货币!心理预期——落地!美元未必贬值。就是说美元指数未必有什么波动!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2 11:38
“量化宽松”=“降息”当美元的隔夜拆借利率已降至 0~0.25%时,量化宽松会提高中长期美国国债的指导利率,相当于“降息”。常规的降息会导致本币的贬值(注意,这是向汇率的传导,是可能而非必然,读者不要被误导!),非常规的量化宽松手段其实际效果十分有限,它在汇率方面可能造成的美元对欧元、日元、英镑等的贬值是市场想象中的事——心理预期!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2 11:55
“量化宽松”=“降息”当美元的隔夜拆借利率已降至 0~0.25%时,量化宽松会提高中长期美国国债的指导利率,相当于“降息”。常规的降息会导致本币的贬值(注意,这是向汇率的传导,是可能而非必然,读者不要被误导!),非常规的量化宽松手段其实际效果十分有限,它在汇率方面可能造成的美元对欧元、日元、英镑等的贬值是市场想象中的事——心理预期!“美国国债”=“美元现金”美国国债不像中国的记账式国债,国内读者误解了美国国债。美国财政部发行的流通国债,有很多面值 1 万美元的纸币,大小有 100 美元的三四倍那么大,真正的富翁会在自己的保险柜里放上几沓——那就是几百万“美金”啊!“量化宽松”与“大宗资源性商品的涨价”有关联性,但没有中国媒体宣传的那么强烈!“涨价”主要是中国自己造成的!中国的经济快速失衡造成的!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如铁矿石、糖、棉花、优质焦炭、大豆、植物油、玉米、有色金属、铝土等。中国不买的大宗商品就几乎不涨,如咖啡、可可、棕榈油、牛肉等。石油和黄金比较特殊,其定价权不在“美元”中!妖化“量化宽松”是中国政府一相情愿的政治愿望!希望在 G20 中,转移公众视线,转移“人民币升值”的舆论压力。但是错了——G20 中大家一定会“群殴”人民币汇率的!事后,“量化宽松”失去了味道,中国的媒体很快就会忘掉它,很快的!经济学家充当小丑——更快地被人忘掉!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2 15:29
“量化宽松”之二看了回贴后,心里十分沉重。明明简单的常识和逻辑,被狗屁专家一搅和、被别有用心的媒体一忽悠,马上变得一塌糊涂了。
笔者还得讲细一点。
货币的基础利率是用年率来表述的,美元的叫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也换算成年率表述。
正常年份,比如说:基础利率由 3%降至 2%,叫“降息”。
此时,把美元放入银行,利息就会减少。所以,人们就可能把美元从银行拿出来,要么用于投资以期增加收益,要么干脆直接消费了。前者往往会造成股票指数上涨;后者往往会造成 CPI(美国叫 RPI)上涨。但这些都是“可能”,由于别的原因如嫌降息幅度小,人们完全可以不从银行取钱而挺着。
现在,美元的基础利率已降至零了,没办法直接“降息”了。降息可刺激并维持美国的经济复苏,所以又必须继续降息。怎么办呢?非常规手段——量化宽松!
“量化宽松”的降息手段——却是要给美国中长期国债“加息”!
比如:某个品种的美国长期国债 100 亿美元,目前市场价值 120 亿美元,美联储出高价 125 亿美元把它回购,放到美联储的资产表中。其中 120 亿美元早已相当于“流通”,这是由美国国债的“基础货币”的性质决定的,美联储不用重复“印钞票”。但另外 5 亿美元需“印钞票”!此时,这个品种的美国长期国债的利率换算成年就可能由 3.5%“加息”到 4%啊。
所以,美国国债加息,相当于美元降息。注意,前者是国债,后者是美元!笔者用语:“相当于”而不是“是”!量化宽松后,相当于给美元降息。一定能刺激美国经济吗?不一定有明显效果,但一定比不刺激强,所以美联储一定会“量化宽松”。不过灵活性由美联储把握。美联储担心的是 RPI 上涨的“附带损伤”。
量化宽松后,美元就会贬值。这是中国经济专家典型的胡说八道!美元相对于哪个货币贬值啊?是美元指数跌吗?有根据吗?有经验值吗?
但美元的购买力是一定“缩水”的,不过幅度很难也很慢才能擦觉,因为这个过程还有其它经济因素。中长期美国国债却是“升水”的,所以中国政府要增持美国国债的。
好了,“球”踢给了中国 p 民们:美元缩水和你有关吗,你直接用美元买啥?美债升水和你有关吗,你手里有美国国债吗?无关。那你就忘掉量化宽松,洗洗睡吧!睡前,笔者再讲个正在发生的故事:“量化宽松”相当于美元的降息,这可是美国的主权、美国的内政。就像 10 月 19 日人民币加息 0.25%是中国的主权、中国的内政一样,美国总统奥巴马无权横加指责。中国的老大会见奥巴马时,新闻里说,提及了“量化宽松”问题。
这在外交上是非常失礼的!技术上是可笑的!不知美国的舆论会怎样?是不是扇老大耳光的巴掌“已上路了”。
等老大感觉到“痛了”后,看他怎么办?!
耗时 2.5 小时!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4 11:00
回:作者:m0571 回复日期:2010-11-12 21:52:55马甲 72: 就像美国在 2009 年三月份实行了第一次量化宽松后,美国的 CPI 是几乎下降的,也就是说 1 美元的货币在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后的购买力反而(几乎)上升了,能买更多的东西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量化宽松与 P 民口袋里的钱有什么关系?
=============================================== =========
这个分析有缺陷。首先,CPI 下降反应了经济衰退,购买力不足。而且量化宽松这类货币政策都是有滞后性的。如果一定用这个逻辑来说,我也可以说,要不是因为第一次量化宽松提振了经济,CPI 下降的还要多。
----------------------------------------------- ----
支持 m0571,“量化宽松”很像一种篮球比赛中的“假摔”技术!与美国的 RPI 的关联性很遥远。当然,“演砸了”可就是“真摔”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4 11:04
作者:fjf019011 回复日期:2010-11-14 09:39:11原来如此,TG 是为了转移视线。那为什么 G20 里,除了美国,中国,其他国家也都骂这个量化宽松政策呢?G18 国都为了转移内部矛盾?
德国人骂的更凶呢。
还有别说什么老外不懂,车站有免费报纸发放,老外早上都会拿,这个是头版头条,2 个页面的详细解释,新闻里也是滚动播出,别随便代表外国人。他们不是 LZ 想象的那么无知
-------------------------- 你怎么知道“德国人骂的更凶呢”?中国政府通知你啦?我说的是“量化宽松”不关中国平民百姓的事!你为什么要“打岔”呢?再说了,德国人骂不骂,管你的事吗?你不是明显的自欺欺人!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4 11:13
回:
作者:涯天小学生 回复日期:2010-11-13 21:56:08
个人有个看法,和楼主交流一下:
我觉得,美国的这次量化宽松中资金的来源,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对中国来说,并不是太重要。
重要的是,这样的做法,一定会推高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这可能是中国如此指责美国的原因;另外,中国如此指责美国的这个政策,还有一个难以明说的原因:对美国的这个政策,没有有效的应对办法。美联储现在可以购买国债,释放流动性,将来也能很容易地回收美元,收紧流动性。中国无论在现在的美元宽松政策或者在将来的美元紧缩的步伐上跟不上美元,就可能损失惨重。
---------------------------------------------
反对“一定会推高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这句话。毫无根据呀!
“美联储现在可以购买国债,释放流动性”这句话也不认同,美联储“想”“增加”美元的流动性。“想”和“增加”都是——可能。
支持“中国无论在现在的美元宽松政策或者在将来的美元紧缩的步伐上跟不上美元,就可能损失惨重”这句话,呵呵。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4 11:22
回:
作者:马甲在我心 回复日期:2010-11-13 22:36:13
我觉得楼主的说法可笑的很.完全是一副自以为是的腔调.中国为什么要把国内通胀预期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挂钩?其原因是美国一直把人民币汇率问题与自身经济衰退挂钩.
现在中国的策略是,你跟我谈汇率问题,我就跟你纠缠美元的贬值问题.这是国际斗争你来我往的手腕和策略.
就像楼主那样,非要在两个"挂钩"之间分个"对错",谈什么"真相",只能说明楼主你既不懂经济,更不懂政治.
----------------------------------------------- 支持“完全是一副自以为是的腔调”这句话!
不支持“你跟我谈汇率问题,我就跟你纠缠美元的贬值问题”这句话。
某国政府不会也不敢与美国真的纠缠“量化宽松”问题,只会忽悠国内人民,装出一副很有“傲气”的样子而已,顺便转移公众视线。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4 13:52
笔者生活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被“别人”的政府管理着,无奈呀。
可偏偏我们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都那么蹊跷!这不,前两天刚闹完“量化宽松”接着又闹“柴油荒”,那汽油、煤油咋就不荒呢?这里有阴谋吗?
第一种解释,“供求关系”说。由于地方政府“拉闸限电”导致柴油机发电大行其道,造成柴油荒。那样的话,应该沿海地区闹得“特荒”啊,落后地区应该“不荒”啊,解释不通。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4 13:59
第二种解释,“石化双雄逼宫”说。前一段时间燃油涨价,中石油、中石化不满意,故意在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人为刁难”造成“柴油荒”。那样的话,应该也闹“汽油荒”啊。另外,石化双雄实现这个“人为刁难”在全国范围很难协调、很难不露出马脚,还是解释不通。
第三种解释,“通货膨胀的试验”说。
第四种解释,“保国家外汇储备”说。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6 13:07
回:
作者:哲学小不点 回复日期:2010-11-12 19:28:35从另一个角度反驳楼主: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是比较高的,而存款利率是 0.25%,从这两个数字的差异,也可以折射出两者的不可等同。我们知道一条重要的原则是风险与收益呈正比,国债的回报率比存款高数倍,是否可以说明国债在流动性、风险度等方面要远高于美元数倍?那么楼主认为两者可以等同的依据是什么
-----------------------------------------------
-隔夜拆借利率不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前一段时间中国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是 1%,巴西的某国商业银行的可能是 1.5%。
国债美元和流通美元指的是经济上的大至“等价”,而非数学意义上的“相等”。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6 13:14
笔者最近写的那篇关于“量化宽松”的稿子,一方面受人之邀,一方面在论坛里启智。无外乎:美元不像主流媒体说得那么“衰”。“量化宽松”也不像主流媒体说得那么“凶”。
和平民百姓没多大关系。
但洗脑的力量和惯性非常强大,反洗脑几乎无功而返!笔者对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动机和操作以及影响的理解当然是有局限的!笔者不可能获得最新、最真实的数据!笔者只能提供思路,符合逻辑的思路。站在广大普通民众的角度得出一般性的(非精确)结论。当我们的官府不按“套路”(不符合逻辑)出牌,笔者“奈之若何”呀!
那“量化宽松的 6000 亿美元”的话题,笔者实在不愿与“主流的注水逻辑”再“对簿公堂”了,只想揭示后者的两个逻辑硬伤:
第一, 通过美联储“回购”美国国债的方式“注水”,何不如直接由财政部发行新国债?第二, 如果“量化宽松”真的是向美债或美元大量“注水”,华尔街和美国民众会答应吗?民选的奥巴马会答应吗?毕竟 13.4 万亿美元的大部分掌控在华尔街!中国的约0.9 万亿美元零头都算不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26 13:06
海军舰艇的未来——20 年后可能出现的海军主力舰艇系列
战列舰的复活航空兵器和精确制导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广泛部署和使用,迅速地淘汰了战列舰这种曾经杀气腾腾、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武器系统。其背后所代表的“巨炮重舰”主义从此也似乎退出了历史舞台,留给战列舰的“粉丝”们除了淡淡的忧伤,就是长久的无奈。“战列舰永远死了”!果真如此吗?
战列舰因何被淘汰的呢?简单地说:首先,从作战半径上看。表面上航空兵器如轰炸机、攻击机等作战半径动辄在 1000 公里~1 万公里即使舰载机也可达到 1000km 以上,精确制导武器如舰截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其射程也可达到 3000km。所以射程仅几十公里的巨炮毫无悬念的要被淘汰。但这里有个误区,那就是“新型巨炮”为什么不能打中 1000km 以外的目标?
其次,从生存力上看。身体庞大甚至臃肿的战列舰在现在战场上,很难生存因为它单靠各式的火炮来保护自己。可是这也是个误区,因为现在的航空母舰、两栖登陆舰等都有庞大的身躯,按现在的眼光来看并不存在着生存力的瓶颈。
新型的战列舰同样可以通过各种导弹、火炮来保护自身。
再次,从军事经济的费效比上看。传统意义的火炮包括战列舰的巨炮都属于面杀伤武器,说白了就是打的不准而需要大量的盲目的射击才有可能覆盖到目标,于是就必然导致军事成本的扩大。而替代他们的航空兵器和制导武器甚至可以做到精确地“点”杀伤力,自然就淘汰了作为火炮平台的战列舰了。但这里还是存在着误区,不要说价格昂贵的军用飞机,单单算一算战术巡航导弹就是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其射程按 1000 公里计算,其投掷能力为 500kgTNT 当量,但价格却达到 300 万美元以上,而相同当量的传统型巨炮炮弹不过 1 万美元左右,如果是新型技术移植的巨炮(比如电热化学发射技术,电磁加速技术)的话,新型相同当量的巨炮次口径炮弹弹丸也不会超过 10 万美元。
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要带来新武器观念的革命,曾经失落的巨炮重舰在新技术、新战略、新观念的嵌入后,必然发挥新的生命力,正所谓“30 年河东 30 年河西”。毫无疑问,战列舰正走向复活之路。
新型战列舰的“拳头”复活的战列舰——“远程炮舰”,将采用三体船型结构,在舰体的舯部安装两部重型炮台——单管口径 350mm 以上,身管长可达 40m 的巨炮!新型的巨炮可发射三种主要任务类型的弹丸,火炮将采用液体发射药再生注入及电热辅助的发射技术,炮身提供电磁助力加速技术的复合型远程火炮。
在 20~80km 可发射常规口径的弹丸,炮口初速可控制在900~1200m/s,充当常规对海作战任务并提供“舰队威慑”。
在50~350km的射程范围内,炮口初速可控制在600~1000m/s,主要发射炮射型导弹,导弹可以设计为重型的威力巨大,充分发挥制导武器的远程精度。可对舰、对地、甚至对潜发动攻击。
在 300~1200km 的范围,发射的炮弹才是最有意思的,也是最具威慑的:这种新型的战列舰的战略意义就体现出来了。正是它具有了射程可达 1200km 的巨炮,才使战列舰“复活”了!
当它发射次口径动能弹时,比如对于 350mm 的主炮口径可发射直径 120mm、长达 3m 的实心高密度弹丸(长径比约25:1),其最大炮口的初速可达 4500m/s 以上,则对应的最大射程可达 1200km!比如:弹丸的材质采用钨钼镍重质耐高温合金(其弹道虽然大部分在太空中,但在大气中的摩擦仍可使弹体温度超过 1000 摄氏度!)质量可达 500kg,由于次口径弹丸导致横截面积上风阻减小,大大减弱了摩擦,可使其着地速度达 4000m/s,则其威力相当于 950 千克 TNT(换算:4.2兆焦相当于1千克TNT)!穿地能力在20~50m左右,摧毁半径超过 30m。这对地下指挥中心、地下弹药库、战略核武器掩体等产生“空前的压力”,过去要想达到相同的战术效果几乎必须使用战术核武器,而作为常规武器的巨炮,其实在意义相当于降低了“核门槛”!如果想把动能弹设计成“面”杀伤弹丸,只需在着地前50~100m 实行空爆和预制破片(可产生近万个预制破片,平均每个破片大约五十克,相当于一枚手榴弹!)。在地面制造一个大小在 10 万平方米以上的“死亡地狱”。这样的弹丸不幸“落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可造成约 2000~3000 人的死亡;攻击军事基地的话,可轻而易举地消灭一个“静态部署”的营!当然,摧毁一个小型机场或一个码头就更不在话下了!
新型巨炮的优势
1.精度高。由于弹丸的飞行速度极高,其精度在方向射界可达 0.3 个密耳(可参照同样是次口径的滑膛坦克炮),纵向误差可控制在 0.05%,那么在最大射程时其圆周概率精度半径仅 200m!
2.突防能力强。同样是速度高、极难拦截,防守方缺乏有效、低成本的拦截手段!高空拦截导弹目前单价 1000 万美元以上,而次口径远程炮弹不过几十万美元每发,拦截得起吗?这还没有考虑拦截方配套的雷达包括指挥、跟踪、识别等系统的高额成本!
高能激光武器系统虽然“相对廉价”,但对于“皮糙肉厚”的实心钨钼镍合金应该是无可奈何呀!另外必须考虑激光在大气中传导极易受大气湍流影响,由于这种影响,高能激光束若要在非常遥远的距离上、对一根直径仅 120mm 的“长棒子”形成战斗力,势必要把高能激光武器布置在高空或太空,天那!那成本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
3.抗干扰的优势。次口径巨炮的炮弹是实心棒子或相当于实心棒子(预制破片型需在“棒子”内部安装高能化学炸药和引信),它高速通过任何可能被拦截的区域时,声、光、热、电、磁都奈何不得它!换句话说这些干扰破坏手段在某区域对次口径弹丸的实际有效作用时间非常短,短到还没来得及做什么人家(弹丸)已经过去了。
4.低成本优势。炮射型的远程弹丸显然具有普通化学火炮传统的技术成熟、价格低廉的优势。一发次口径动能弹丸仅 10 万美元,全部发射成本可控制在 50 万美元以内。而相同射程、相同威力的巡航导弹则需 2 枚,价格超过 600 万美元!5.持续作战能力强。当巨炮大规模用于战场时,比如它以每分钟发射 1 发炮弹的速度,一昼夜可高强度的发射上千发次口径动能弹丸,最大威力可相当于发射了 1000 吨 TNT的火力。对于 350mm 传统榴弹可折算成 6000 发以上,换算成陆军的北约标准 155mm 制式榴弹则为 6 万发!
6.控制地域广。装备了射程可达 1200km 的火炮,就意味着这种新型战列舰在距离海岸线 200km 的位置部署时,就可控制陆地 1000km 纵深和 2000km 左右长度的海岸线;如果改在距离海岸线500km更安全的位置部署,仍可控制600~700km 的陆地纵深和 1500km 以上的海岸线。那么,世界上有几个国家的“命脉”不在这种战列舰的魔爪之下呢?
新型战列舰——巨炮的平台
当然,新型战列舰本身会很大。因为高速的次口径动能弹丸发射时会带来巨大的冲量,单个炮台发射就相当于二战时美国“密苏里”号一个炮台(三联装 406mm 火炮)齐射的1.5 倍!“密苏里”号排水量达 6 万吨左右,所以尽管可能的“三体船”型的未来战列舰有宽大的舯部,但为了保证稳定的射击精度,排水是需 8 万吨以上。这就意味着这个庞然大物大约长 260~280m,舯部宽达 70~80m,于是它必然需采用核动力。
三体船型加上强大的核动力赋予未来的战列舰以 35 节的航速“狂奔”的权力;宽大的甲板可部署类似于现在美国F-35 那样的垂直起降的战斗机;当然部署一定数量的各种类型的直升机就更不在话下了。
未来的战列舰将装备我们现在能够想象出的所有防御武器,比如:抗饱和攻击的、多层次的、垂直发射的防空导弹系统,近程的高密集多管机炮拦截系统,中近程的激光或高能激光拦截、破坏系统,反鱼雷战系统,反潜系统等等。
巨大的排水量和三体船型的设计当然可大大加强未来战列舰的抗打击能力,偶然漏网的导弹、炮弹、鱼雷不至于一下子就“至其于死命”。观念和技术的“瓶颈”显然在我们现实的地球上,新型战列舰在我们可预知的未来,也只有几个大国才有可能感兴趣:像美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英国、法国等,而在未来 20 年海洋战略的争夺中,应该只有美国和中国才是真正的“主角”!可是,中国的眼光目前毫无疑问地放在中型航空母舰上,看起来这样做很务实。但中国一开始就落后于美国,因为美国现在就拥有重型航母!所以按照目前的形势,中国的海军在核心舰艇上,无论是质量和数量还只能充当美国的“配角”,这种战略不对称状态要持续多久呢?只有更新海洋战略的观念,走一条不被美国牵着鼻子走的“独立”之路,才是中国崛起的必要条件,那就需要中国人鼓起勇气,放眼未来,发展海洋地缘军事、政治的“利器”——新型战列舰——化“陈腐”于“崭新”。
从技术上讲,新型战列战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大型三体船的设计和制造还缺乏经验没有成熟,电热化学炮远远还没有走向实用,电磁轨道加速技术无论在理论还是应用都是大面积的空白,超高速环境下弹丸和炮身的材料及设计还知之甚少等等。除了上述世界级难题,对于相对落后的中国,还存在诸如:舰用核反应堆的实用化、舰载相控阵雷达的设计生产等等“瓶颈”,甚至能不能设计并制造出推进用的可靠的大型螺旋桨,在中国都是个不小的难题!面对新型战列舰与传统航空母舰的竞争,中国应把勇气和精力投放到新型战列舰上,因为此时产生的成果是超前的。
而在航空母舰上的投入,产生的成果一出现就是过时的,面临淘汰的。中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陆地战略思维向海洋战略思维的过渡
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陆地大国”,她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维持内部的稳定上,甚至停留在维持部分国民的温饱和生存状态改善较低的层面上。这就必然导致中国战略思维的“近视”,相当于顶多只有“陆地战略思维”而缺乏宽广而又辽阔的“海洋战略思维”。
虽然,发展海军新型主力舰并不等于“军备竞赛”。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战略争夺在今后 30 年、50 年甚至 100 年恐怕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新型的战列舰的“复活”,不仅是一种海军武器系统的“复活”,更是国家观念的“复活”。
中国的真正崛起,需要科学和技术的“崛起”。有理由相信一件武器的“复活”,可真正带动一个民族自信心的“复活”。
这个过程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好处甚至可以使今后的几代中国人受益。
祝愿 20 年后,复活了的同样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的新型战列舰是中国的战列舰。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2-02 08:47
刚才看新闻,“绿色通道”能影响“菜篮子”吗?对菜价一毛钱的影响!甲乙双方的斗争,表面为了“最弱势的”平民百姓,而免收“过路费”直接损害了乙方的利益,不会长久的。所以,菜价在春节前“一定”要报复性反弹!快的话,元旦前就反弹。
但甲方的思路已暴露无遗------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2-02 17:34
电脑中毒了,丢了许多稿子,可惜呀!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2-02 17:36
%8.1 人民币面临的风险:大洗牌
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在物价高速上涨的情况下,使货币高速失去价值。恶性通货膨胀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标准界定。一般界定为每月通货膨胀 50%或更多。
多数的经济学家认为的定义为“一个没有任何平衡趋势的通货膨胀循环”。当越来越多的通胀现象随着周期反复发生会产生恶性循环。有关恶性通胀的肇因虽有很多争议,可是当货币供给有异常的增加或钱币大幅的贬值,且常与战争(或战后)、经济萧条、及政治或社会动荡联系在一起时,恶性通胀便日益明显。
大通胀:卢布的真实故事
阵痛篇
俄罗斯三改卢布币值
俄第一次货币改值是在 1991 年;俄发行新版卢布取代前苏联流通的卢布。第二次在 1993 年;俄宣布停止使用 1961—1992 年苏联版卢布和俄 1992 年版卢布,只允许流通 1993年版新卢布。
俄罗斯新版卢布1998年1月1日开始上市,币值提高一千倍,即新币 1 卢布与旧币 1000 卢布等值,卢布对美元的汇率变为约6个卢布兑1美元,这是俄1991年以来的第三次货币改值。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2-02 17:44这次改值是根据俄总统叶利钦1997年8月4日签署的《关于改变俄罗斯货币票面价值和价格标准的命令》实施的。
为避免货币改值引起不安和动荡,俄政府作出决定:允许现行旧币在 1998 年一年内与新币同时流通;从 1999 年开始,旧币退出流通领域,全部回收;在 2002 年前的 4 年间俄所有银行都继续接收旧币。读者应该记住时间:4 年。
美元和卢布,美元和人民币汇率的历年对比变化情况,年内取平均值(有些数字由于渠道问题可能会有误差)1961年1月1美元:0.90卢布
前苏联解体前大约在 1987 年
1 美元:0.60 卢布(最高值)
1990年11月1日1美元:1.80卢布1 美元:5.08 元人民币1991年底1美元:170卢布1 美元:5.20 元人民币1992年1月2日休克疗法1 美元:5.33 元人民币1994年11月25日1美元:3235卢布1美元:8.46 元人民币1995年7月1美元:4553卢布1 美元:8.46 元人民币1997年8月4日1美元:5801卢布1美元:8.28 元人民币1998年1月1日1美元:6010旧卢布1美元:8.26 元人民币
1 美元:6.01 新卢布1998年8月18日1美元:9.5卢布(达到外汇走廊上限)1998年8月27日1美元:13.4卢布(暂时停止卢布交易)1998年9月7日1美元:20卢布(黑市)年19991 美元:8.26 元人民币2000年11月14日1美元:27.77卢布1 美元:8.26 元人民币2001年1 美元:8.26 元人民币2002年1 美元:8.28 元人民币2003年1 美元:8.28 元人民币2004年7月2日1美元:28.0卢布1 美元:8.28 元人民币2005年约1美元:28卢布1 美元:8.07 元人民币2006年7月1日自由兑换1 美元:7.81 元人民币2007年约1美元:30卢布1 美元:7.30 元人民币2008年12月24日1美元:28.61卢布1 美元:6.83 元人民币2009年2月28日1美元:36.43卢布1 美元:6.83 元人民币2010年9月3日1美元:30.72卢布1 美元:6.80 元人民币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2-02 17:55
休克篇休克疗法的重头戏,也是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俄罗斯政府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 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 900 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可没过多久,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到了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1991年12月上涨65 倍。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料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 6 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 14 倍,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
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棋,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几乎同步出台。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
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 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与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减了公共投资、 军费和办公费用,将预算外基金纳入联邦预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银行贷款弥补赤字。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实行贷款限额管 理,以此控制货币流量,从源头上抑制通货膨胀。可是,这一次政府再次失算。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 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政府被迫放松银根,1992 年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流产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2-02 18:31
休克疗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经有关专家评估,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 15 万亿卢布,刚好人口是 1.5亿,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 1 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可是,到私有化正式启动,已是 1992 年10 月,1 万卢布原来能买一辆小轿车此时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因此这个措施使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尽快转手盈利,职工既领不到股息,又无权参与决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生产经营无人过问,企业效益每况愈下。1992 年 12 月,盖达尔政府解散。
休克疗法的使俄罗斯 GDP 几乎减少了一半,GDP 总量不到美国的 1/10。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燃料、电力和冶金工业成了民族经济的关键部门,其比重在 GDP 中约为15%,在工业总产品结构中为 50%,在出口中为 70%多。外国投资不愿进入俄罗斯,吸收的外资总额累积只有 115 亿美元。
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到 2000 年底俄罗斯人的货币收入总量不足美国人的 10%,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也在恶化。此前有专家估计,俄罗斯人均 GDP 生产要达到葡萄牙或西班牙的水平,GDP 每年保持 8%的增长速度也需要 15 年的时间。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2-02 18:45
复活篇
2006 年 7 月 1 日,俄罗斯宣布即日起,卢布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这标志着俄罗斯政府取消了对外汇市场的最后一重管制,其外汇市场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卢布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将对俄罗斯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由兑换,亦称货币可兑换。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货币区的居民不受官方的限制,按照市场汇率自由地将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兑换,用于对外支付或作为资产持有。货币的可自由兑换通常划分为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卢布的可自由兑换是指实现了包括资本项目在内的完全可自由兑换。
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实现可自由兑换都必须具备一定条件,俄罗斯也不例外。俄罗斯在经历了汇率制度大幅变动和金融形势动荡之后,其金融体系承载冲击的能力还是比较脆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宣布卢布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多少会给人们带来一点忧虑。那么,俄罗斯此番实行卢布完全可自由兑换并取消一切对外汇的限制,究竟是贸然行动还是明智之举,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2-02 19:00
(一)全面提升的国家经济实力激进的经济体制转轨虽然使俄罗斯的宏观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但自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经济形势得到根本好转。
国家经济实力的全面恢复为卢布实现全面可自由兑换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合理的汇率水平和有效的汇率形成机制合理的汇率制度安排是资本项目下货币可兑换的一个重要保证,稳定的汇率则是货币自由兑换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1998 年金融危机后,俄罗斯中央银行和政府放弃了“外汇走廊”制,使卢布汇率制度恢复到主要由外汇市场供求来决定的自由浮动汇率制。现行的卢布汇率形成机制能够有效的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外汇市场交易和真实部门交易之间的平衡状况,这为卢布实现可自由兑换提供了良好的汇率基础。
(三)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它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和临时获得国外融资的能力,其中外汇储备占绝大部分比重。近年来,由于能源产品的出口,俄罗斯贸易盈余逐年上升, 2006 年年底,俄罗斯的黄金外汇储备达到 2992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位,这为卢布可自由兑换提供了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
(四)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这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基础之一。1998 年金融危机之后,俄罗斯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以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为目标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大大增加了财政盈余并且稳定了币值。截至 2005 年底,俄罗斯联邦综合预算盈余 16702 亿卢布。另外,2005 年卢布币值稳定,1-8 月卢布汇率相对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 8.1%。2006 年卢布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 7.6%,卢布币值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五)逐渐焕发活力的微观经营机制
卢布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意味着国际、国内市场融为一体,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弱成为影响卢布可自由兑换能否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近年来俄罗斯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宏观政策支持,全面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得卢布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基本具备了良好的微观基础。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2-02 19:23
分析篇面临着大通胀的经济在前苏联—俄罗斯,本质就是要卢布还是要经济本身。事实上在前苏联的末期,选择的是要卢布而不要经济,结果经济受到了严厉的惩罚,更加凋敝,卢布则由1美元兑0.6卢布一直贬到1美元兑170卢布,相当于狂贬了约 300 倍。卢布没有保住,卢布后面的“面具”也没有保住,前苏联帝国自己也没保住,轰然倒塌了,碎裂成了分崩离析的碎片。
进入俄罗斯时期,仍然面临着要卢布还是要经济的问题,显然的选择是要经济而不要卢布,现在看来这是正确的,虽然产生了可怕的阵痛。所以俄罗斯卢布折算下来相当于从 1美元兑换0.17新卢布,贬到目前的1美元兑31卢布,相当于贬了 180 倍。这是个相当不错的成绩,因为前面所提的贬值300倍是主要在短短的2年就完成,而后者是16年啊(其中休克期约 2 年贬值了 18 倍)。更大的成绩是年轻的新卢布已经可以自由兑换了,成为了国际货币舞台的一支力量。
贬值的根本原因是卢布找不到自己的定价权,即估值过高,导致对经济表述的扭曲。通过市场公开的、透明的、可操作的、去发现卢布的价值是必然的归宿。当然现在的卢布还是有缺欠的,原因是它的发行机制还有问题,可是卢布的汇率形成机制现在看起来已经很完善了,这与目前俄罗斯的经济主要依靠资源的出口的现实是吻合的。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2-02 19:39
现在的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更严重。当初的俄罗斯是举国上下有共识,即经济出了“严重的问题”。
而现在的中国是广大民众认为经济出了严重的问题,而决策层却认为经济欣欣向荣而讳疾忌医,结果中国举国上下无法达成共识。但无论如何,现实的中国面临的就是要人民币还是要经济的问题,甚至可能还参杂着是否要面子的问题!
笔者的观点是:要保“经济”,不要保“人民币”,更不要保那个无足轻重的“面子”!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2-02 20:00
大通胀:人民币可能发生的故事
长痛篇
人民币必然要面临着重新估值的问题,先抛开人民币的发行机制和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这些深层次问题。表面的看,笔者在前面曾经估算过,用以美元为锚的思路,在 2005年,应该1美元兑换40.7元人民币,到了2009年就应该67.3元人民币。这样,可估算出目前人民币对外被高估约 9 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