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间接所创的就业,笔者继续分析这些就业在哈尔滨市所创造的虚假的繁荣繁华,另外,这些巨额的投资的真实来源等等。
另外还有几个数据,哈尔滨市区总人口 464 万人,GDP总额约 3000 亿元,城市人均收入 1.5 万元,农村人均收入0.6 万元。哈尔滨市区总人口中约 70%拥有城镇户口。另外还有几个经验值,搞基本建设的总投资额中一半是人工费,这个数字是很准的,一直很有效。目前在哈尔滨,无论是修桥还是建公路还是盖房子最基本的力工日工资 75 元或 80 元。
技术工人比如说瓦匠、木匠、电工等一般要比力工高出 30%甚至 100%,我们不妨按比力工高出 50%计算。现场管理人员比如说大小经理、工程师、等等实际工资更高一些。力工一般一年只能干 10 个月的活,另外力工包食宿,住可能是不花钱但每天至少需要 20 元的伙食费啊。
所以,一个力工一年的实际开销大概要 3 万元,技术工人要 5 万元,管理者等要 10 万元,平均加全一个基本建设项目的一个员工的费用 4.5 万元左右。那么,哈尔滨这三桥一路工程的 179 亿元的投资中的一半是人工费,那么直接提供了就业机会应该是 19.9 万个就算 20 万个吧。显然,我们好大喜功的地方政府把他吹成了 30 万个,换句话说,新闻里的宣传在基本建设领域就业的数量 2/3 是真实的。
另外一个实际经验值是,每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会拉动两个间接就业岗位,这个经验值也是真实的可靠的,同样在美国有效在中国也有效。当然,由于中国人的生存标准低,随便摆个摊、捡个破烂都可以维持生存,所以在中国甚至可以理解为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可以拉动 3 个间接就业岗位。这样,179 亿元的投资实际创造了 20 万个直接就业机会,而总创造就业的岗位数可达 80 万个。
而哈尔滨的市区人口实际上不到 300 万(哈尔滨 5 个市区城镇户籍 280 余万),外来常住人口通常是 150 万左右。
可见这 179 亿元投资的影响有多么大啊。80 万个新增岗位中至少有 50 万是外地人啊。这些人几乎是在今年一年里拥入哈尔滨的,他们维持着城市的热闹拥挤和繁华,他们大大增加了都市区的人口密度,而这个密度的增大又是商业机会大大增加,繁荣的泡沫被急剧的吹大,必然导致楼市的火爆,必然导致楼价的上升。
笔者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就业对楼市楼价的影响,读者可以看到楼价的泡沫的一部分就是通过就业来吹大的。
话又说到人民币的泡沫。哈尔滨市本级财政一年收入不过是 250 亿元左右,但仅仅在桥和路上一年就投入 180 个亿,是疯狂?其他行业都喝西北风吗?不,一定是融资贷款。如果从地方利益角度出发,这么做是对的,因为人民币的发行权大家都在去“窃取”,大家都通过寅吃卯粮来蚕食这个人民币的“大馅饼”。谁能贷款谁能融资,谁就得利益谁就占好处。但你要站在全国的角度上看,人民币愈发风雨飘摇喽!关于房子的话题写到这里,读者已经清晰的知道房价如此之高最重要的推手是权力,是政府的权力。那么其他因素自然要包括需求、就业,当然笔者还要说出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因素——城市的人口密度。人为的推高人口密度的增大,有利于推高房价,促生楼市泡沫。
纽约大都市区的人口密度只有 1.5 万人/平方公里,整个纽约市人口密度 10456 人/平方公里;伦敦大都市区人口密度不到 1 万人/平方公里,而大伦敦人口密度仅 4761 人/平方公里;东京大都市区(23 个特别区)人口密度 1.3063万人/平方公里,而整个大东京地区人口密度仅 5941 人/平方公里(1300 万人口,2188 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海中心 9个区户籍总人口 618 万人,占地面积 289 平方公里,注意中国特色下的上海还拥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在上海中心区比例大概是 1:1,所以真正常住在上海中心区域的人口密度达4.3 万人/平方公里(其中密度最大的黄浦区仅户籍人口的密度就以突破 5 万人/平方公里)。而整个大上海地区总的常住人口估计在 3000 万人左右,而整个上海市的面积 7037 平方公里,大上海直辖市这个概念上的人口密度约 4290 人/平方公里。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在真正的城区里,上海市的人口密度是纽约的3倍,是伦敦的4倍,是东京的3.3倍。而包括郊县的农村土地时,上海的人口密度是纽约的 0.41 倍,是伦敦的 0.9 倍,是东京的 0.72 倍。这一系列数字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上海——整体上只能维持人口密度较低的数值,多了很难养得起那么多人,但是到了中心城区反而人口密度又奇高,高到了完全扭曲,完全背离经济规律的地步,只有这种畸形的人口高密度才能维持住所谓的畸形的高房价。看来中心城区上海的人口密度是平行的国际大都市的3-4 倍。那么,楼价高到 10 倍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哟!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5 09:21
作者:xycxz 回复日期:2010-10-14 20:51:11
离岸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境内外汇差达1260基点www.eastmoney.com2010 年 10 月 14 日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增强,香港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内地的价格出现了较大的差距,两者价差已从9月初的100至200基点扩大到目前的1000基点左右。
截至记者发稿时,路透数据终端显示的香港市场人民币汇率为 1 美元兑 6.5420 元人民币,而当时境内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680元人民币,相差约2%,差距达1260个基点。
------------------------- 这个现象可以解读为,在香港 1 元人民币可以买到0.1529 美元而在大陆境内却只能买到 0.1500 美元,大陆境内的美元相对稀缺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5 11:01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三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了1940 亿美元,对于增加的原因其解释为,贸易顺差 653 亿美元,中国农业银行的境外融资 100 多亿美元,非美货币的增溢为 800 多亿美元,余下的约 40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增加没有进一步解释。尤其对热钱的涌入予以了坚决的否定,国家外管局的闪烁其词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想象一:如果整个三季度国家外汇储备一篮子外汇名义价值没有变动,如果非美货币都按欧元来计算。而 6 月 30日欧元对美元汇率约为1.22:1,到了10月1日约为1.37:1,欧元对美元增值 12%,如果把整个三季度非美货币的增值按 840 亿美元计算,于是可推测出国家外汇储备中有 7000亿欧元。
但这又产生了一个矛盾,如果这 7000 亿欧元的国家外汇储备没有变动,那么二季度就是应该很糟糕的一个季度,因为整个二季度欧元对美元却是由4月1日的约1.35:1贬到 1.22:1,贬值了约 9.4%,那么对应着国家外汇储备仅在这个领域里就要缩水约 658 亿美元,可是外管局在二季度并没有做出这个解释啊。而且二季度的国家外汇储备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的啊。于是,这想像一是有问题的。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5 11:18
想象二:如果国家外汇储备中二季度时 100%都是美元储备,在4月1日欧元对美元跌至1.22:1时,外管局开始进行“炒汇”,假设是分 5 个批次用美元购入欧元逐级入市,那么计算下来三季度美元对欧元增值的 12%,在实际操作中的增值正好在中间 6%,那就意味着国家外汇储备中现在应该有 14000 亿欧元的“库存”。但这里马上就产生了两个矛盾,第一个矛盾 14000 亿欧元折合 19180 亿美元,另外还有 8467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还有面值 3600 余亿美元的“两房”债券,仅此三项加在一起就已经超过 3.1 万亿美元即超过了现在公布的 2.64 万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总额了。第二个矛盾,用大量的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在短短三个月内购入14000 亿欧元而不被别人明显的察觉是不可能的。于是,想象二也是有问题的。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5 11:38
想象三:看来只能把绝对化了的想象一和想象二加以折中。我们先从一季度末的 2.45 万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这个数据入手,扣除很难流动的 8460 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再扣除那不能流动的面值约 3600 亿美元的两房债券,剩下的国家外汇储备最多约 1.24 万亿美元可以流动。我们再假设这可流动的 1.24 万亿美元中 80%为美元,20%为非美的其他货币。我们再假设国家外管局在三季度里将手头中的 0.99万亿美元分批次的全部转化为欧元(这三个月的收益率仍按前述的 6%计算),另外 20%的非美货币约 0.25 万亿美元在这个季度里可获得平均 12%的收益。那么现在国家外汇储备应该虚盈约 900 亿美元,这个数据与外管局公布的数据相当的吻合!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5 11:59如果把想象三当作一个非常吻合的事实来考虑,反过来又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因为国家外汇储备中已经没有可流动的美元了!却库存了大量的非美系列货币,估计绝大部分为欧元,权且看作都是欧元,相当于 9050 亿欧元的非美外汇。
这里的风险可想而知啊。因为这暴露着一个事实,即欧元的升值是由于中国的主权国家基金炒作的结果,也许还有像新加坡、迪拜、沙特、俄罗斯等主权基金共同的跟风介入,但欧元一旦贬值或迅速暴贬,将会给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造成极大的冲击。因为从现在的分析上看,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已经没有美元了,弹尽粮绝了,无法在推高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了。换句话说,人民币作为一个楔子,切入了美元和欧元之间,但此时已经后继乏力,甚至有可能功亏一篑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5 13:45
我们继续顺着想象三的思路走下去,就可以摸到中央银行的思维脉络了。
在中美的汇率战中,中央人民银行巧妙的把欧元也拽进来了这场争斗中,由两方大战扩展为三方大战,使货币战争之水越搅越深越搅越浑啊。人民币在这个战场中必然要为贸易付出牺牲,实则为贸易顺差付出牺牲。显然,美国人越来越没有耐心,去忍受中国这个贸易顺差了,他们动用起美元和人民币汇率的武器,他们挥舞起贸易战的大旗。而中国呢?面对着美国人的咄咄逼人的压力,显然要采取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案,现在这个方案越来越明朗了,那就是在美元和欧元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把它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人民币对美元缓慢的、有计划的、又是十分克制的升值,但人民币对欧元却要贬值即逼迫欧元升值。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5 14:04
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如意算盘,整个操作的证据正在逐渐显现出来。三季度中国国家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已经印证了对这个现象的想象。期间还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细节:中国人民银行在上个月少量的抛出了美国国债,而增加了日本的国债,即用美元购入日元,此举导致了日元的升值。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迅速引起了日本的政治界和经济界的恐慌,甚至导致了日本的央行和财政部的介入。所有这些都清楚的勾勒出中国人民银行的战略意图。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5 14:28
关于三季度国家外汇储备猛增了 1940 亿美元的解释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插曲,那就是关于中国农业银行在香港市场上融资获得了 100 多亿美元也成为了国家外管局的托词。
想想十分可笑,一方面美国参议院今天 10 月 15 日就要对人民币的汇率是否被操纵的问题进行表决。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外管局却又明确的向全世界宣布人民币的汇率是被操纵的,因为一个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境外圈到的外汇,要如数的交给外管局而变成国家外汇储备的一部分。这不是不打自招吗?另外,中国农业银行在香港市场上融资获得的100 多亿美元被国家外管局悉数的看作国家外汇储备,在事实上也否定了中国农业银行是股份制银行的真实性。因为如果中国农业银行真的是股份制银行,那么其他股东的利益,换句话说,在香港融资获得的 100 多亿美元怎么都能算到国家外汇储备中呢?其他股东的份额是零吗?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6 12:30
d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6 12:46碰到敏感词了,连续三段整体发不出去,分着发也发不出去,无语啊!3 个小时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6 12:53回到想象中的中国人民银行的思维逻辑。如果想达到人民币对欧元甚至对日元贬值的目的,就必须让欧元坚挺起来。
事实上最近这两个季度,欧元却极度虚弱,先有希腊的债务危机后有爱尔兰、西班牙等主权信用评级的可能下调,这些都给欧元造成了阴影。欧元更像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中国或者说是人民币如何在这场持续的汇率战斗中坚持到最后,并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呢?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6 13:14现在欧元区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很大一部分,人民币对欧元实际的贬值会大大的促进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会获得大量的贸易顺差。这为中美可能要发生的贸易冲突预留下了一个安全的“通道”。当中美贸易因汇率问题而转化为贸易战,导致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急剧减少甚至变成逆差时。这个“通道”就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了:通过欧元区的贸易顺差的增加来弥补对美贸易顺差的减少。不过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是一个理想的过程。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6 13:26
中美贸易冲突即使在将来成为事实,它也需要走一个漫长的、跌宕起伏的过程。其程序首先需要在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立法来限制所谓的汇率干预,接下来再由美国财政部锁定人民币是汇率操纵的一个“原凶”,再接下来由总统授权去执行“拨乱反正的工作”,然后通过贸易制裁的手段一次一次、一层一层的打击中国的出口贸易(其主要手段应该是惩罚性关税)。
上面所述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若干个月的时间,所以贸易大棒虽然已经高高举起,但真正打在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的身上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即使打在身上使中国产生“痛感”同样也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所以这是一个有三四年时间的漫长过程。中国完全可以有智慧,通过外交、政治和经济等各种博弈手段来化解掉痛苦的风险,至少也应该大大缓解它。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7 09:22作者:山上的马 回复日期:2010-10-16 22:38:31想问楼主,你说一万美元能够生活一到二年,可一万美元相当于六万多元人民币,足够一家人生活二三年的,无法理解你的话.能详细讲一一下吗?还有你的大作书名是什么?很想拜读一下
---------------------------------------- 我的那本书最近一次被毙掉了,是前天的事,一切又得改。当把真话都改成假话,到了一定程度,书就允许出版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7 09:26作者:山上的马 回复日期:2010-10-16 22:35:45想问楼主,你说一万美元能够生活一到二年,可一万美元相当于六万多元人民币,足够一家人生活二三年的,无法理解你的话.能详细讲一一下吗?还有你的大作书名是什么?很想拜读一下
----------------------------------------------- --------- 笔者的意思:是用美元来贴补生活,在大通胀来临的困难时期。并不是要每个人什么事都不做,拿着所谓的 1 万美元坐享其成。国人必须懂得放弃内心中不劳而获的心态!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8 16:17
还是回到鞋、电视机、房子和汽车的论述中。前面我们提到哄抬楼价的因素中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那就是城市的人口密度,过高的人口密度,制造了虚假的繁荣,我们继续分析人口密度与楼市价格的密切关系。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20 10:12
%10 月 20 日人民币突然加息 0.25%,这令很多人大跌眼镜。因为这不符合逻辑啊:人民币既升值又加息,岂不要加快热钱的涌入?是的,显然现在的中国人民银行非常迫切的需要美元的涌入,甚至在跟其他国家争夺美元。稍早以前印度、加拿大、巴西、俄罗斯和新加坡分别都采取了加息或变向加息的政策,显然这些国家都是在争抢美元,加息的目的就是避免美元从自己的国内溜走。
这就是一场全新的大国之间的金融战略博弈。当美国人用咄咄逼人的态势压迫人民币升值时,中国人也正虎视眈眈的等着吞噬美联储的第二波次定量宽松政策所放出的美元。
显然,中国人民银行强烈的吸引着流动的美元,然后一手买进美国国债,另一手持续推高欧元的汇率。这场争斗——真实的货币战争,鹿死谁手,拭目以待吧。
对人民币的突然加息有 3 种比较简单的解释,但事实上不合理,或者说是很粗糙。首先,猜测 10 月 21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CPI 的数据很难看,所以抢先加息,来抑制通货膨胀的预期;其次,这次突然加息是楼市新政的后续手段,目的是抑制房价上涨;最后,是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人事变动的可能政治猜想。因为加息的幅度对上述 3 种猜测毫无帮助。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去到国际市场上抢美元,因为国家外汇储备中美元的库存已经告罄。
为什么说人民币只能试探着小幅加息呢?因为中国有数量巨大的 M2。现在的 M2 已有 70 万亿元人民币之巨,单单这次加息每年就要多支付出 1750 亿元人民币的利息!持续加息,经济是很难承受的。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20 13:52作者:scbelief 回复日期:2010-10-20 12:07:16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0 年 10月 20 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 美元对人民币6.6754元,1欧元对人民币9.1673元,100日元对人民币8.2022元,1港元对人民币0.86022元,1英镑对人民币10.4704 元,人民币 1 元对 0.46995 林吉特。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0 年 10月 19 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 美元对人民币6.6553元,1欧元对人民币9.3014元,100日元对人民币8.1957元,1港元对人民币0.85792元,1英镑对人民币10.5916 元,人民币 1 元对 0.46544 林吉特。
---------------- rmb 加息,汇率反而下跌,初步印证了笔者的推论。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27 16:58
作者:ninjagala 回复日期:2010-10-27 16:36:08
--------------------
你想讨论什么呢?是我的逻辑思维方式还是我的记忆碎片?
只有尊重个体的生命,才会尊重人权。你生活的国度里赋予你大选的权力了吗?那你在维护何人的利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27 17:23
作者:ninjagala 回复日期:2010-10-27 17:11:43
-------------------
这样吧:我向读者认个错!——《剑与犁》的引用----出处是错误的、不严肃的!
予以撤销!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29 16:35
本来想写到:房价与城市人口密度的关系。上海中心城区达 5 万人/平方公里,而三四线城市只有约 0.5 万人/平方公里,一定可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表述这种关系。但工作量很大,帖子里苍蝇太多,情绪不好,唉!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29 17:20作者:yymyfree 回复日期:2010-10-29 17:14:32
---------- 草你马!滚!!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05 11:39
网友提示我有一个叫《今天把六个月前换来的美元又换回了人民币》的帖子有强烈的不满情绪,我看了看,觉得有必要对年轻人说点东西。
假如你手里有 7 万元人民币闲钱,面对现在的物价飞涨,怎么办呢?你先心平气和,找一个沙发舒服的稳稳当当的坐在那里,然后深呼吸,平静下心情以后,你开始问自己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手里有 7 万元人民币是吗?这是闲钱吗?是的。
第二个问题,你明显的感觉到你手里的人民币在缩水,它的购买力在下降,当然是购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商品和服务,人民币好像被逐渐的吃掉了,是吗?是的。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05 11:55
第三个问题,刚才提到了,人民币被别人吃掉了,这个别人是谁,噢,是政府,它强大无比但又负债累累,它要吃掉你手里的钱,是吗?是的。
第四个问题,你辛辛苦苦攒的钱要被别人吃掉,你干吗?你不干,你要保值你要保手里那 7 万元人民币的购买力,对吗?是的。
第五个问题,你用什么工具来保值呢?大家都知道的工具,有商品房、黄金、股票还有外汇。当你看了一个叫辉煌的泡沫的网友的帖子,你可能要把这 7 万元人民币换成外汇,当然是指换成美元,你要用美元保值对吗?是的。
现在去深呼吸,换一口气、心平气和,继续问自己问题。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05 12:23
第六个问题,美元不贬值吗?是的,美元也在贬值。
第七个问题,你会很紧张,美元也贬值,那为什么要用人民币换美元呢?原来我们深信一点,那就是美元的贬值速度要大大的慢于人民币的贬值速度。只有坚信这一点,你才有必要去换美元对吗?是的。
第八个问题,但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可是升值的啊,是啊,你感到紧张了吗?但是,你到底是保值呢?还是投机呢?如果是后者,你就会有摆地摊的小商小贩的心态,你会沉不住气,你会和自己的初衷矛盾,对吗?是的。
好了,你手里有 7 万元人民币,你要让这 7 万元人民币的购买力与时间赛跑!而不是与你的情绪赛跑!!更不是与你小商小贩的心态赛跑。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05 12:38
钱是用来花的,你需要在未来一年两年甚至三年把这保值的 7 万元人民币花掉,把它变成你生活质量改善的手段。
而不是沉浸在货币数据的游戏中。当然在未来的时间里即使通过了美元这个工具,当初的 7 万元人民币的购买力仍然可能下降到 6 万元甚至 5 万元的购买力。但你可能仍然是赢家,因为你的对手非常强大,你必须让利于他一部分你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方面千万不要贪心,否则你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05 12:41
钱是用来花的,你需要在未来一年两年甚至三年把这保值的 7 万元人民币花掉,把它变成你生活质量改善的手段。
而不是沉浸在货币数据的游戏中。当然在未来的时间里即使通过了美元这个工具,当初的 7 万元人民币的购买力仍然可能下降到 6 万元甚至 5 万元的购买力。但你可能仍然是赢家,因为你的对手非常强大,你必须让利于他一部分你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方面千万不要贪心,否则你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05 13:12
当你手里持有避险的工具 1 万美元时,你需要做一个中长期的规划。不要盲听、不要盲从、不要盲动,规划期至少要一年。但你一定清楚你的目的,你是让你手中的美元与人民币赛跑,最终你要换回人民币,美元只是工具而已。此时此刻欧元日元等与你无关,你千万不要人云亦云,此时此刻美元指数也与你无关,此时此刻国内的所有舆论在调侃贸易顺差、美元注水、国家外汇储备等等,所有这些都与你没有直接关系。你必须沉住气,心里想着:你是让你手中的人民币与美元玩“中长跑”。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05 13:30当然,可能你有闲暇的时间,你可能还有闲情雅致,你要用你的 1 万美元去炒欧元去炒日元,注意此时你已经变成了投机者,你要懂得风险,你要认赌服输,不要哭丧着脸对待着本来应该是轻松愉快的生活。因为你手头已经不是 7 万元人民币了,你已经偏离了保值的初衷。你在用那一点可怜的钱在无尽的大海中去寻找所谓的智慧和机遇,你有多少胜算的把握?笔者清楚的告诉你,有一个持有多达 2.64 万亿美元的“超级大手”在那个无尽的大海中都飘泊不定、随时都有被淹死的可能啊。
心平气和不要偏离自己的目标。如果你一开始就目标模糊,那对不起自己吃不了兜着走吧。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05 13:47
网友提示我有一个叫《今天把六个月前换来的美元又换回了人民币》的帖子有强烈的不满情绪,我看了看,觉得有必要对年轻人说点东西。
假如你手里有 7 万元人民币闲钱,面对现在的物价飞涨,怎么办呢?你先心平气和,找一个沙发舒服的稳稳当当的坐在那里,然后深呼吸,平静下心情以后,你开始问自己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手里有 7 万元人民币是吗?这是闲钱吗?是的。
第二个问题,你明显的感觉到你手里的人民币在缩水,它的购买力在下降,当然是购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商品和服务,人民币好像被逐渐的吃掉了,是吗?是的。
第三个问题,刚才提到了,人民币被别人吃掉了,这个别人是谁,噢,是政府,它强大无比但又负债累累,它要吃掉你手里的钱,是吗?是的。
第四个问题,你辛辛苦苦攒的钱要被别人吃掉,你干吗?你不干,你要保值你要保手里那 7 万元人民币的购买力,对吗?是的。
第五个问题,你用什么工具来保值呢?大家都知道的工具,有商品房、黄金、股票还有外汇。当你看了一个叫辉煌的泡沫的网友的帖子,你可能要把这 7 万元人民币换成外汇,当然是指换成美元,你要用美元保值对吗?是的。
现在去深呼吸,换一口气、心平气和,继续问自己问题。
第六个问题,美元不贬值吗?是的,美元也在贬值。
第七个问题,你会很紧张,美元也贬值,那为什么要用人民币换美元呢?原来我们深信一点,那就是美元的贬值速度要大大的慢于人民币的贬值速度。只有坚信这一点,你才有必要去换美元对吗?是的。
第八个问题,但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可是升值的啊,是啊,你感到紧张了吗?但是,你到底是保值呢?还是投机呢?如果是后者,你就会有摆地摊的小商小贩的心态,你会沉不住气,你会和自己的初衷矛盾,对吗?是的。
好了,你手里有 7 万元人民币,你要让这 7 万元人民币的购买力与时间赛跑!而不是与你的情绪赛跑!!更不是与你小商小贩的心态赛跑。
钱是用来花的,你需要在未来一年两年甚至三年把这保值的 7 万元人民币花掉,把它变成你生活质量改善的手段。
而不是沉浸在货币数据的游戏中。当然在未来的时间里即使通过了美元这个工具,当初的 7 万元人民币的购买力仍然可能下降到 6 万元甚至 5 万元的购买力。但你可能仍然是赢家,因为你的对手非常强大,你必须让利于他一部分你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方面千万不要贪心,否则你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你手里持有避险的工具 1 万美元时,你需要做一个中长期的规划。不要盲听、不要盲从、不要盲动,规划期至少要一年。但你一定清楚你的目的,你是让你手中的美元与人民币赛跑,最终你要换回人民币,美元只是工具而已。此时此刻欧元日元等与你无关,你千万不要人云亦云,此时此刻美元指数也与你无关,此时此刻国内的所有舆论在调侃贸易顺差、美元注水、国家外汇储备等等,所有这些都与你没有直接关系。你必须沉住气,心里想着:你是让你手中的人民币与美元玩“中长跑”。
当然,可能你有闲暇的时间,你可能还有闲情雅致,你要用你的 1 万美元去炒欧元去炒日元,注意此时你已经变成了投机者,你要懂得风险,你要认赌服输,不要哭丧着脸对待着本来应该是轻松愉快的生活。因为你手头已经不是 7 万元人民币了,你已经偏离了保值的初衷。你在用那一点可怜的钱在无尽的大海中去寻找所谓的智慧和机遇,你有多少胜算的把握?笔者清楚的告诉你,有一个持有多达 2.64 万亿美元的“超级大手”在那个无尽的大海中都飘泊不定、随时都有被淹死的可能啊。
心平气和不要偏离自己的目标。如果你一开始就目标模糊,那对不起自己吃不了兜着走吧。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05 13:53人民币不能或者说是不敢一步升值到位,就是说按照美国人的要求,一步升值 30%。但迫于环境,平均每年升值 5%甚至在稍高一点,似乎还是可以忍受的,但只是时间问题,与其一年升值 30%还是四五年平均每年 5%最终的结果是差不多的,但耐受力强多了,这就是“时间战略”!
笔者前面所说的数据,比如说今年的通货膨胀率是按40%计算的,今年的 CPI 是按 11.7%计算的,如果人民币汇率猛升 30%会导致对每一个出口美元的补贴增加 2 元等等都是假设,比如说政府完全可以不全部为出口给予补贴,这样政府的负担是可以大大减轻的,但整个逻辑就是如此,常识也是如此。
国家外汇储备在国家看来是重中之重,笔者在开场白里关于国家外汇储备的一个细节发现,有待于第四季度也就是明年 1 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披露金融数据时去予以验证,或是予以否定。
笔者关于人民币升值所导致的通货膨胀率的暴涨以及对 CPI 的传导,决策者们是心知肚明的,但为什么不采取有效的、真实的经济货币政策呢?笔者的意思说国家的经济政策甚至货币政策都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就拿日元升值而导致所谓的日本经济失去十年这个现象简单回顾和分析一下,就可以明白笔者所说的政策为什么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首先,1985 年时日元已经是国际货币了,它可以自由的走出国门,可是现在的人民币远远不具备这个条件。
其次,日本虽然也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但当时日本出口的机械设备、汽车、家用电器、造船等可算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而今天的中国是恰恰相反的,是无技术产品,最多是贴牌技术产品。
再次,日元最初升值的压力不过是 30%左右,可是后来的十年里,日本人差不多完成了 200%的升值,这算是压力吗?
在毫无根据的、荒谬的借口的掩盖下,举国上下莫名其妙的害怕人民币升值,从而导致失去了最佳时机,现在能蒙混过关吗?即便是从 1998 年到现在长达 12 年的时间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准备在今后的几年里消化掉呢?一年两年还是三年?在这期间的经济转型,就是说改出口导向型经济为内消型经济有多大的可能性?当补贴型出口贸易更像是“鸦片型”贸易,中国能戒这个毒吗?
过去的事情暂且不说,但现在的经济和货币政策仍然在反其道而行之,首先看中国和美国的比较。美国的经济是就业不足、经济萎靡不振、货币流动性差,所以,美国要刺激经济,刺激经济的手段是所谓的定量宽松政策和减税政策,注意减税政策在中国国内是被故意淡化掉的。中国呢?中国的经济也是就业不足、但经济亢奋过热、货币流动性极强,而我们采取的却是比美国更加的刺激经济,比如,超定量的宽松政策,以及加税政策或变向加税政策,非常耐人寻味。
其次,中国可以和巴西比较,同为金砖四国,巴西的经济增长率约 7%,中国超过 10%,于是经济都有些偏热,于是巴西的货币政策却是加息来抵抗,同时也防范“大规模”的热钱,可是中国在前一段时间却跟着西方国家走,实际上是降息,哈哈,还是耐人寻味啊。
我们的决策层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吗?中国拥有 10 万以上的经济专家、教授、学者难道都是吃素食的吗?显然不是,是他们故意而为之!这里显然存在了一个战略,这个战略存在在一个战场里,这个战场就是“通货膨胀的预期”!
管理“通货膨胀的预期”是国家的最高战略。谁都会知道最终的结果,是无法抗拒的必然的人民币的津巴布韦化。
提到国家战略,这里的水就很深了,笔者讲三个经典的
战略吧。
第一个战略故事,就是 1940 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伟大的丘吉尔先生硬是把大失败夸张成大胜利,成功的撤退了33 万人,实际上是会带来可怕的失败主义情绪的,但事实呢?却是大英帝国情绪高涨,硬是没有向纳粹德国低头服软!注意细节,明明是失败的,但要说成伟大的胜利!
第二个战略故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纳粹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当时的无限制潜艇战一开始就是失败的,对纳粹德国而言是得不偿失的,怎么讲呢?因为当时的 U 型潜艇的狼群战术只在战术层面上获得的一些战果,而在战略上我们可以简单的通俗的算上一笔帐:当时德国潜艇的补充能力假设为每月 10 艘,欧美在大西洋上军事海运能力假设每月为 50 万吨。而战斗过程中纳粹德国每损失 1 艘潜艇只能换来击沉 20 万吨的盟军运输船,其结果可想而知。纳粹德国潜艇是耗不住的,另外更没有考虑到有经验的潜艇艇长和艇员几乎是无法补充的。但就是这样的战略失败,在纳粹德国却被鼓吹成疯狂的胜利。
第三个战略故事,就是日本人的偷袭珍珠港了,这个战略故事是个双刃剑。对美国人来说,珍珠港军事上的惨败却换来了美国人苦苦等待了 15 个月的辉煌的战略胜利——他们终于找到了参加这场世界厮杀的最完美的另全体国民同仇敌忾的借口了。附带加一句对日本人来说,东条英机很可能还有山本五十六,在战略上却遭到了最沉重的失败,还是附带加一句如果这两个战略笨蛋当时不是偷袭珍珠港而是占领美国的夏威夷洲,历史会怎么演变,美国还会把欧战当作首要任务吗?美国和大英帝国之间的战略利益可以通过“夏威夷战争”而被打入一个楔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也可能会发生历史性的扭转,哈哈,这只是一段思维上的插入,读者如果是历史军事迷我们以后可以探讨。话得说回来,偷袭珍珠港对于美国人来说是军事上的惨败,但其效果却是美国人最伟大的战略胜利。
三个战略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原来战略是藏在深处的而绝不是他表面所显现的那样,在中国目前的经济上就出现了一个战略——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很多读者可能已经糊涂了,笔者觉得已经很难在明说了。人民币要充当失败的角色,但国家一定要充当胜利者的角色,平民百姓…….)
这场战争其实早已打响,大本营或者说最高统帅部手里拥有 100 个作战师,其中一些师的名字叫猪肉师、绿豆师、大蒜师,在过去的一两年中,这几个先锋的师曾经遭到了敌人的 CPI 集团军的猛烈进攻,一段时间他们节节败退,但最高统帅部派出了大量的援军,比如说特别能生育的母猪补贴旅,绿豆师节节败退时最高统帅部很快就在绿豆师里找到了奸细——好像叫张悟本的养生师。但最高统帅部真正有实力的是两个巨大的集团军群——其中一个叫股市集团军,另一个叫房市集团军。在这个房市集团军里拥有大量的军师旅团,也当然有大量的军师和参谋,现在看来都是低能儿,因为从战略上讲最高统帅部早把这 100 个师当然也包括房市集团军——一笔勾销了!
与前面笔者讲的三个战略故事一样,最高统帅部会赢得最后的胜利——时间!只要管理好通货膨胀的预期,战胜“时间”险阻就是最大的胜利,当然在军事上会全军覆没!只不过大通胀的结局要留给后面的最高统帅部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09 12:16在保值和投机这两个概念之间能找到明显的界限吗?许多网友手里有些闲钱,往往是指数量不多,这时用人民币换一些美元,就大致可以理解为保值。而数量很大的大概应该理解为投机了。笔者设定两个人物模型,网友们可以对号入座。以保值为目标的人物模型笔者把他称为“保先生”,另一位以投机为目标的称为“资先生”。
保先生手里有闲钱 7 万元人民币,注意这是他自己的钱。
在当前的物价飞涨的时代,保先生感到十分窘迫,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手里的钱缩水,想来想去,他决定去兑换 1 万美元。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09 12:36
因为仅仅 7 万元靠买房子保值恐怕在大城市里连个卫生间都买不到。如果买黄金按目前的价格连 1 根金条(大约 10盎司)都买不到,况且黄金放哪里保存啊,放到家里?不安全啊。放到租的保险柜里?还要交保管费啊。另外,黄金没有灵活性啊,总不能把 1 根金条咬下来一块一块地用吧。
换美元的主意打定以后,保先生开始做了个 1 年的规划。
规划的时间起点可能恰好是他过生日的那一天或其他有特别的日子,注意,千万不要跟着别人或国家的行动周期走,否则你会很情绪化。然后保先生把这一年的规划又分成了 4个阶段,每个阶段刚好 3 个月是一个季度。这每个阶段也是按自己的周期走,可以计算浮亏或浮赢,便于归纳和总结经验。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09 12:50
接下来保先生计划分 5 个批次,每个批次 2000 美元,逐渐积累他的“美元保值账户”的资金。这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可能分别以 6.8、6.7、6.6 等等分阶段渐进式地充实那个账户。在这个期间可能会发生美元与欧元、美元与日元、美元与澳元等等较大的波动,但保先生应该心平气和的对待它,因为这与他无关。还是在这个期间,美元指数可能升了降、降了又升,保先生还是应该心平气和的对待这个现象,因为这还是与他无关的。又是在这个期间,包括中央电视台等所有的媒体甚至天天的鼓噪着美联储的第二次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保先生还是应该心平气和,因为还是与他无关。
那到底什么与他有关呢?只有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才与他有关。这个牌价是有权的“别人”公布的,说多少就算多少。
当然,保先生如果还有点业余时间,甚至还有点闲情雅致。他想用这 1 万美元来炒汇。这时我们理解为保先生已经开始由保值向投机的心态过渡了,这本无可厚非。对于保先生来说保值和投机本来就没有明显的界限。于是,保先生建立一个电子账户,开始在网上炒汇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09 13:05保先生炒汇是新手,他不知道每日高达 4 万亿美元的交易额的国际外汇市场的大海有多深。保先生很勇敢,当然也不缺乏智慧,他还深信自己有运气。于是他把手头的 1 万美元分成了 20 份,每一份 500 美元。对保先生而言,进入了外汇交易市场,同样是一场生死的决斗。
他的“投资大军”相当于有 20 个“营”,每个营大约有500 名“战士”。保先生的进攻部队最多只应该有 75%约 15个营,另外 5 个营要作为机动的“后备军”轻易不要妄动啊。
这时的保先生把美元理解为“本金”,而把投资的对象——相当于进攻的敌人——欧元、日元、澳元、瑞郎等等。注意,保先生不要树敌过多,因为他的兵力有限,所以保先生最多只能有 3 个“敌人”。这就意味着保先生的仓库里最多只能存3种“货”。
保先生开始了他的炒汇生涯。在过去的某一天,他曾以一个“营”的兵力在 1.24:1 的位置狙击了欧元,现在,在1.41:1 的位置成功的收取了约 66 美元的斩获(需扣除 20个点的手续费)。保先生非常高兴,甚至额外买了很多好东西带回家里与家人共享。当然在他以后的炒汇生涯中,也开始有赔的时候,他发现在“赔”的期间他的心情很沮丧。他的生活也因为炒汇而渐渐的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关心金融,他开始关心各国的货币政策,他也开始关心美元指数,他更关心那些天天忽悠的专家和学者的声音。
炒汇的生涯到了保先生的一个结算期,比如说刚好两个季度。保先生发现他现在整体上浮赢约 140 美元,这是一个不错的战果,但也引起了保先生的深思,这些钱是谁的钱呢?保先生并没有用 1 万美元去实体投资啊,保先生逐渐开始不安起来,因为在逻辑上出现了问题,他甚至怀疑这 140美元是不是本来就是他自己的钱,而账面上的资金库里的那1 万美元已经大大缩水了,缩水的数值按比例恐怕要大大超过那 140 美元的虚赢,保先生感到很焦急。
回头我们再看看那位同样有闲钱,但并不急于保值的资先生吧。资先生工作很轻松,钱来的也很容易,他的大部分时间用来看报、喝茶、并制造“办公室里的爱情故事”,现在他正热衷于打高尔夫球呢。报纸上新闻上长篇累牍的关于人民币通货膨胀的预期,同样引起了我们资先生的注意,资先生同样要为手里大把的人民币去寻找“归宿”。资先生颇感到为难。他有多处房产,对房子已经不感兴趣了。他的保险柜里已经存了几十根金条,他不再需要黄金了。他对股市不感兴趣,是因为他内心里对那个人妖似的市场充满鄙视。
他也打算用人民币换一笔外汇,同样他也花了一些时间做了一些研究,同样做了一个规划。
资先生规划的结果是:他一口气买进了 50 万美元、20万欧元和 100 万港币,分若干个户头,利用手中的人际关系把它们都存在了香港、新加坡的户头上。
整个这规划全部完成后,资先生去打高尔夫球了,他暂时的忘掉了美元忘掉了人民币忘掉了欧元……而我们的保先生也暂时忘掉了一个东西,但这是他不应该忘掉的:他用美元与人民币的“中长跑”来竭力避免他手中购买力的缩水!资先生的忘却可能产生了愉快,保先生的忘却产生的不安和焦虑!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0 10:18
作者:雨为棠 回复日期:2010-11-10 01:07:05
----------
周五写一个关于美国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工具,可能对中国平民百姓的影响,中国趁机要做什么。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2 06:04
是,QQ 中毒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1-12 06:05
量化宽松是那一路的妖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本来是个相当专业的术语,外国人一般鲜为人知。但在中国,由于媒体的狂轰滥炸,几乎人人皆知了。像什么量化宽松啊、CPI 啊、GDP 啊,这些经济学术语让很多平民百姓耳熟能详,这事件本身就十分蹊跷!
现在,美国打算第二次启动量化宽松(QE2)政策,使中国政府很紧张,中国的舆论工具于是就开足了马力,将这个紧张情绪传导给广大平民百姓,结果导致广大平民百姓都很焦急、甚至有的很愤慨!虽然情绪很激动,但绝大部分平民百姓并不懂其中的因果关系,当然,那些“跳梁”般的学者、专家就另当别论了。
美联储是美元的货币政策制定者,美国财政部是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虽说两者相当于美国经济的“左右手”,但由于目标不同而需各司其职。
一般说来,美联储管理的对象是“美元”,其任务目标是美元的币值稳定。但现在很多人认为它“违规”了,真是这样吗?他们的理解是:美联储要量化宽松,在 2011 年 6月前回购 6000 亿美元的美国中长期国债,从而导致市场增加了 6000 亿美元的基础货币,美元的流动性就泛滥了,美元的购买力就缩水了。这个理解是错误的。
首先,这 6000 亿美元只是一个额度的概念,美联储未必真正回购那么多的美国国债,如果认为没有必要,美联储完全可以一美元都不回购。
其次,时间上,美联储有极大的灵活性,从现在到明年6 月底以前,美联储可以随时“出手”,相当于“在市场的脖子上方,举起了屠刀,但市场却不知何时下落”。
再次,这“中长期”怎么理解?5 年、10 年、30 年?比例关系如何分配?这些灵活性都掌控在美联储手中,市场只有“想象的空间”。
通过上述三条的陈述,读者可清楚的发现:原来这“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一个对金融市场的“恐吓”工具!是“狼来了狼来了”的小儿科故事。
有的读者还是不服气,不要紧,笔者接着讲。
美联储获得了回购 6000 亿美元国债的权力,怎么行使权力呢,怎么回购呢?美联储必须充当“买家”,其他的国债持有人就可能充当“卖家”了。注意!美联储可能回购的那“6000 亿美元国债”早已发行,其对应的基础货币也早已流通,而且那“6000 亿美元国债”早已各有其主。“回购”的操作无论如何是不应该理解为“向美元中注水”。美联储没有“钱”啊,拿什么买呀?信用!“信用”会出泡沫,这个细节非常重要,笔者举例说明。
比如,2011 年 3 月份,美联储向市场发出要约:购买150 亿美元的 10 年期美国国债,开价 156 亿美元。这是此时此刻金融市场中开价最高的买主。在美联储入市前,市场公认的开价可能是 155 亿美元。于是,美联储制造了“1 亿美元的泡沫”,但却指导了中长期国债的利率走向。
刚好某国政府手头有一笔 150 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要变现,它知道美联储的出价最好,它就耐心地等待着。这就是“心理预期”,是“量化宽松”的主要目标。所以,美联储制造了“美元泡沫的心理预期”:相对于例子中的 150 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产生了可能的“1 亿美元的虚高的泡沫”,当把它扩展到“6000 亿美元的国债”时,可能的“泡沫美元”在40 亿美元左右。这“区区 40 亿美元”怎么就会在堂堂大国,造成了举国上下的紧张和焦虑了呢?
所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仅仅是一个工具,一个心理工具。这个政策的目标:“让美元的货币持有人感到某种程度的恐慌”,“恐慌于可能的美元购买力的缩水”,“最后不得不被动地把美元投资于实体经济中”。当然,接下来可能的经济现象是:大量的资金涌入股市去投资保值;大量的资金拥入大宗资源市场(黄金、石油、粮食,可能还有铁矿石和钾盐)去套利保值。
真会产生上面所说的现象吗?美国的第一次量化宽松就没有明显的产生上述现象。比如,美国股市就远远没有表现出美国政府所期待的“投资热情”(这也是 QE2 的动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